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施工实习单位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
绩效管理体系严重影响着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单位内部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使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也可以将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1]近几年,在各个事业管理中都广泛应用绩效管理体系,许多公益类的事业单位也逐渐建立起相应的绩效管理体系,但是又由于其起步得晚,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具体研究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要求
11综合政治素质较强
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职能属性是向社会大众无偿地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其对内部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着直接的决定作用,这也是公益类事业单位与企业事业单位重要的区别。因此这就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要将自身的政治理论不断加强,将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进一步提高,从而能够准确判断问题的对与错,始终站在正确的政治立场。
12效率意识性较强
社会大众服务需求的多样性和高效性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提高,公益类事业单位要想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就要树立较强的效率意识。所以引导员工树立较强的竞争意识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2]由于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属性是无偿的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因此要想在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就要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从而保证公益类事业单位能够使工作效率以及公共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
13服务意识性较强
国家为了社会公益而出资举办是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主要目的,其性质就是服务型的组织,因此其产生的初衷就是将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所以这就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就必须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从而使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具有高效率以及高质量。这样才能真正融合高效率和正效益,从而将公益类事业单位存在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
14创新意识性较强
公益类事业单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也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这就需要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将工作单位和工作方式进行不断的创新,从而将各种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从而不断提升自身服务社会的能力,只有不断进行创新,才能紧跟时展的脚步,适应社会发展的各种需求。
15法律意识性较强
当前的时代背景主要是法治社会,这就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依法办事,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为社会服务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才符合法治社会的发展需求,从而将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提高。
2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21以人为本
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Σ糠稚缁峁芾碇澳芙行了管理,但是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一部分工作人员就会产生“官本位”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在为群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就会有出现了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3]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在发展的过程中就要吸取这些教训,首先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出发点就要以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这是由公益类事业单位的本质所决定的,其目标主要是满足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始终坚持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在为群众提供服务时要全心全意,这样才能促进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
22依法办事
公益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自我价值的实现主要是体现在为社会大众提供均等化的社会服务的过程,因此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的原则就是在为群众服务的过程中要依法办事,这样才能为公民享有社会服务均等化的权利提供有力的保障,从而使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能够进一步提高。
23平等高效
公益性事业单位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始终坚持平等和高效的原则,这是由公益类事业单位本身具有的服务型和公益性直接决定的,因此这两者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能够同时进行。这就要求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首要重视的就是社会大众的需求,其衡量自身工作效率高低的标准就是社会大众对其服务能不能满足。
3公益类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构建的有效措施
31将绩效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由于不断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选人和用人的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出台的相关政策,制定好本单位在用人方面相关的一系列工作机制,如提升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岗前培训以及继续教育等,人才选拔的机制要与业务实际发展的需求相结合,从而能够为单位的发展提供高素质、满足岗位需求以及未来发展的专业绩效管理人才。[4]另外,将员工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作为培训教育的主要渠道,组织员工进行定期学习政治理论、专业知识以及职业道德等,从而使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断提高。
32科学考核和评估绩效管理工作
公益类事业单位在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满意程度相结合,因此也就需求公益类事业单位需要具备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也能够符合社会大众的需求和满意度,从而使本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态度以及行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约束,从而使公益类事业单位能够健康以及可持续地发展。
33合理构建薪酬激励机制
内部管理机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以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将自身存在价值的事项以及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就是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其能够为内部管理机制正常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提供重要的保障。所以,公益类事业单位一定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从而将工作人员对社会的贡献率以及劳动价值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使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业务能力、管理水平以及综合素质的绩效管理人才能够将自我的价值得以实现,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能够从根本上提高。
4结论
综上所述,公益类事业单位实现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其不仅能够使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能够使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使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能够紧跟时展的潮流。因此公益类事业单位要运用有效的手段对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构建,并且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能够使公益类事业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进一步推动公益类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刚公益类事业单位基干平衡计分卡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1).
[2]巩丽娟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5):78-79
职工王某与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A签订期限从2008年9月起至2013年8月止的劳动合同并履行。2010年4月,王某通过公开招聘考试进入A单位,并办理了A单位入编手续,后A单位聘用王某到中级技术人员岗位,并任命王某为部门主任,王某历年年度考核均为称职。2012年8月,A单位以王某从2009年起长期在外担任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为由,决定解除王某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免去行政职务及辞退王某。王某不服提起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要求撤销A单位作出的全部决定。
案情评析:
一、王某和A单位之间属于劳动关系还是人事关系?
王某与A单位原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至2013年8月终止,A单位于2012年8月作出辞退决定时,仍在劳动合同期限内。首先,应确认劳动合同效力,才能准确判断在作出辞退决定时双方的法律关系。2010年4月,在王某参加A单位公开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试并办理列入A单位编制手续后,根据原人事部《全民所有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管理暂行办法》(人计发〔1990〕17号)第二条规定,王某经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纳入全民所有制事业性质的A单位编制并列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王某用工身份已转变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王某和A单位双方明知存在劳动关系的前提下,王某选择参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要求招录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A单位同意招录王某,双方已形成不再履行原劳动合同的合意,原劳动合同即应视为王某和A单位双方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协商一致解除而失效。因此,原劳动关系仅存在于王某列入A单位的事业编制前,即2010年3月前双方建立的是劳动关系,2010年4月后双方为人事关系。
二、A单位解除王某行政职务任命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任行为是否属于人事争议仲裁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和《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办案规则》第二条第(三)项明确,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除名、辞退、辞职、离职等解除人事关系以及履行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属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审理范围。上述审理范围不包括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职务任命、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争议,因此,A单位作出的解除王某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聘用、免去部门主任行政职务的决定不属于人事争议仲裁审理范围,王某就此两项争议不能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对于聘任专业技术人员岗位的争议,王某可以依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国发〔1986〕27号)等规定及聘任合同的约定处理。
三、A单位能否以王某在外兼职为由以辞退方式解除与王某的人事关系?
原人事部《关于印发〈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暂行规定〉的通知》(人调〔1992〕发18号)第三条对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可以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条件进行了明确,但辞退条件中没有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外兼职这一情况,即国家没有授权事业单位可以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外兼职作出辞退决定。A单位以管理人员王某在外兼职为由,对王某作出辞退决定不符合人调发〔1992〕18号文件规定的辞退条件。同时,王某在外单位兼职任法定代表人期间,王某的年度考核均合格,且王某被任命担任部门主任,说明王某与其他单位建立用工关系对完成A单位安排的工作任务没有造成严重影响。因此,A单位以辞退方式解除与王某的人事关系的行为违反法律规定,应予撤销。
案情启示:
基于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和资源,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广度和深度,文章以地方性高校温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从校企共同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指导等人才培养全过程详细介绍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探索实践,为同类地方性高校基于校企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课堂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TU-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61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领》(2010―2020年)明确倡导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产学融合,实现校企共同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直接接轨行业标准,培养服务于行业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让企业提前介入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辅导、专业实习指导等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接触工程实践,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岗位需求差距;另一方面主要基于现阶段地方性高校“双师型”队伍缺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的现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温州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工民建专业(专科),2004年开始招收本科,2006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浙江省新专业验收,并成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009年评为浙江省重点专业,2014年评为浙江省特色专业。作为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专业,服务和依托地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1-6],经多年探索实践,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毕业设计辅导、专业实习指导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的
应用型人才校企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积极扩大企业参与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领导机构
土木工程专业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工民建专业(专科),迄今30多年,毕业生超过2 000人并广泛分布于温州乃至浙南地区的建筑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及生产一线企业。学院充分利用广大校友资源,同时积极与温州建设集团、温州设计集团等建筑业龙头企业组建温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统筹与指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全过程。理事会由行业企业协会专家、知名校友、知名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及骨干教师组成,涉及建筑业管理部门、建设单位、设计、施工、监理、概预算、监测等土木工程各领域专业专家,理事会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核心课程开发建设、课程标准制定、实训项目开发、学生实习实训指导、毕业生答辩考核、学生就业推荐、毕业生跟踪调研及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完善等全过程参与专业建设。
二、人才培养方案
充分依托校友和校企合作平台,通过咨询座谈、现场走访、问卷调查与资料研读等多种途径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在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上,在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课程内容乃至专业课程课时的设置上,在毕业设计内容、设计参数选择、成果要求及校企双方职责的确定上,专业实习的形式、内容、校企双方职责、成果要求的设定上等涉及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框架制定的全过程,始终坚持产学对接、企业高度介入,梳理土建类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在2012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为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和建议,构建了基于“3+1”模式的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践学时。2014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进一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对不同岗位知识能力的要求,按照分层分类思想,培养方案中设置“工程设计类”和“工程建设类”两大类别,不同类别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课堂教学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构建“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三位”是指课程理论、课程案例和课程实践三个教学单元,“一体”指将课程案例和课程实践贯穿于课程理论教学中,通过现场参观、现场学习、视频录像促进专业知识学习和理解。在土木工程施工、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等专业课程中推行“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模式,在其教学大纲中明确课程实践时间及内容(一般为两次,共4个学时,两个不同参观内容)。课程实践中由现场工程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担任导师,共同讲解相关内容,每次课程实践后各小组完成实习报告。
其次部分专业课程的部分章节请企业人员承担。部分专业性强,与实际工程联系紧密课程由校内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讲解,其中理论部分由校内教师担任,而企业工程师以专家讲座形式,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相关知识的工程应用,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中的结构设计PKPM软件、工程造价广联达软件、建筑节能等专业课程由校内外教师共同讲解。
专家系列讲座。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中的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技术两门课采用理论教学+专家系列讲座形式开展,其中理论教学部分由校内教师担任,讲解整个课程脉络、整个框架,之后请校外专家开展系列讲座。土木工程概论主要
进行宏观、科普性地讲解,由行业专家具体介绍建筑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等各领域发展及典型案例,使学生初步认识专业并激发学习兴趣。土木工程技术则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具体应用技术,如桩基础、基坑围护、混凝土工程、模板工程、建筑节能等具体技术。
四、专业实习
首先依托校企合作理事会和广大校友资源构建覆盖土木工程全领域的实习基地,基地覆盖建筑业建设、设计、施工、监理、概预算、监测等土木工程各领域,并与各实习基地共同制定实习内容、实习方式、指导书、考核办法、校内外导师职责及报酬等规定。实习前请相关企业技术负责人开展系列讲座,包括“施工员第一课”、“施工现场安全注意事项”、“混凝土、钢筋施工注意要点”、“桩基础施工技术要点”等讲座,使学生知道到现场要看些、注意什么,并给学生发放各工种实习教学录像,通过现场参观、辅导讲座、交流座谈及教学录像等多维教学模式,有效保证实习效果。
实施纵向+横向的多维实习模式。根据学生自愿,可结合就业自主选择实习单位或者参加学院统一安排实习,部分学生甚至可选择吃住在现场的集中实习方式。学院一般在实习基地中选择地下工程与上部结构同时在施工的实习基地,在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期间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多维实习模式。横向即学生在实习前半阶段先在多个工种上实习,熟悉了解多个工种,后半阶段在其中一个工种上实行顶岗实习,做到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多维实习。
五、毕业设计
首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内容及成果要求。1)与企业共同制定各种毕业设计类型成果要求,如建筑+结构类型,明确建筑设计图纸、结构设计图纸、计算书等具体要求;2)PKPM电算时参数选择及设计方法直接套用设计院做法。
其次毕业设计过程中开展系列专家讲座。毕业设计过程中针对共性问题聘请设计院等企业相关专家开展专家讲座,如房屋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构造与施工图,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手算、PKPM电算、施工图,建筑钢结构屋盖设计,桩基础与基坑设计,施工组织设计,房地产开发与可行性研究,工程造价等。讲座结合具体工程案例介绍相关专题如何开展,参数如何选择,与其他工种如何衔接配合等,使学生了解熟悉实际工程相关设计。
校内外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聘请部分企业工程师直接担任导师,一方面可直接接纳少数学生在设计院等企业边毕业设计边实习,直接参与到实际工作环境,个别甚至可在导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实际工程。同时鉴于企业工程师没法每周两次来校指导,企业工程师可在若干关键节点参与指导,包括选题、计算参数选取、计算结果合理性判别、出图规范性等方面,
从而保证质量。
学院组织外审。虽然浙江省教育厅已组织毕业设计外审,但学院为充分保证质量,在毕业设计答辩前,将所有毕业设计成果送设计院等企业按企业标准评审。设计院等企业工程师按照审图标准给出设计成果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则需根据修改意见在指导教师指导下逐条完成修改意见,如企业评审不及格则该学生直接不及格。学院每年汇总外审意见,并请设计院总工对学院所有专业教师及下一届学生进行集中培训,以提升校内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水平,逐年提升毕业设计质量。
最后,企业工程师参加毕业设计答辩。聘请设计院等企业人员参加毕业设计答辩,不仅对学生,同时也为学院其他教师提供一个学习机会。
六、结语
学院充分利用校友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提升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共同培养模式,吸纳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建设、指导专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一方面可直接接轨行业标准,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可有效弥补现阶段“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有效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相关做法可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1):51-60.
[2]董倩,刘东燕,黄林青.卓越土木工程师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2(1):77-80.
[3]罗臻,邓敏,叶雁冰.提高地方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3):123-126.
[4]焦楚杰,张俊平,吴珊瑚,等.地方高校土木工程特色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112-116.
【关键词】2.5+0.5 园林专业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14-02
一、“2.5+0.5”学制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入及国家加强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建设的需要,中等专业学校学制将由原先“2+1”模式转变为“2.5+0.5”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为0.5年。
1.“2.5+0.5”学制的实践
2013年江苏、广西等省份开始在中等职业教育实行“2.5+0.5”学制分段模式的改革,学生在校时间由原来2年延长到2.5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比原来缩短了0.5年的时间。改革后学生的校外实习时间比原来缩短了一学期,这就要求学校创新管理思路,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学校期间的5个学期进行教学改革,正是通过学校的管理教育弥补学生0.5年的企事业单位顶岗实习时间的空缺,让学生提前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与企事业单位节奏合拍,缩短学生与企事业单位的磨合期。江苏、广西等省份的实践证明,“2.5+0.5”学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技术专业“2.5+0.5”学制的实施
2015年秋季,贵州省林业学校园林专业作为试点专业,在2013级园林专业2个班级开始执行“2.5+0.5”教学模式。
园林技术专业在新的教学标准下,基本学制为“2.5+0.5”模式,即今后的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达到2.5年,走上顶岗实习、实训的时间应缩减到0.5年。新的园林技术专业教学标准,在基本学制发生变化后,教学时间安排、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主要连接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要求、职业范围、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均会发生变化。
二、 模块化教学
模块化教学法(MTM)是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方面应用广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在基础教育方面,该教学模式正在应用和推广。
园林技术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开始进行模块化教学,对新学制进行初步探索。
三、制定模块化教学计划
第5学期由原先计划的顶岗实习改为模块化教学。通过社会调研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了更加接近学生学习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制定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校园木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校园草本园林植物电子图鉴、GIS(地理信息系统)、测量仪器的使用、园林手绘、林业工程招投标概要和园林设计与施工等8个教学模块,安排8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模块化教学。
1.模块化教学内容的设置
一个学期进行18个星期的教学,根据模块相互之间具有衔接和延续性的特点,针对性安排教学模块的教学顺序,安排如下(表1):
2.教学模块一体化
以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和园林设计与施工为核心模块,其他模块围绕着这2个核心模块服务。形成2个一体化的模块群(见图1):
3. 设置园林专业主打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
园林设计与施工是整个园林工程中投入最多、技术最复杂的环节,因为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涉及的图纸设计、栽植技术、植物管护等,牵涉到园林景观效果。每年毕业生就业,对于在园林设计与施工这块做到好的学生,深受园林绿化企业的欢迎。“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作为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重头戏,安排在适合于施工季节的学期期末阶段进行教学。
4.设置跨专业选修模块
(1)“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模块
2015年贵州省全省范围内开展第四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大量需要具有林业知识的职业人才。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在下一个学期即可参加项目的顶岗实习。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跨专业选修现代林业技术的专业课程,拓宽了园林专业学生就业面。
通过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校园和校园周边地区进行实地区划、调查、资源统计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二类调查的方法与步骤,在实习顶岗区间便可以在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二类调查工作。
(2)“GIS(地理信息系统)”模块
农林类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中会经常使用到GIS(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y(GIS)在林业资源管理与动态检测、林业专题图编制、森林经验与林业工程规划、森林病虫害管理、森林防火、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以及林业其他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实用、技术含量高的学科,通过模块化教学,引领学生入门。
四、精心编写授课计划
指导教师在编写授课计划之前,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根据近2年学习过的相关理论课程,确定各模块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教师在制定授课计划的时候,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偏重于学生技能的提高。
五、组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
现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清楚地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和参与的多少。学生参与意识是决定教学效果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积极创造条件,形成“参与式”教学。以“制作校园草本植物电子图册”和“园林设计与施工”2个模块为例:
1. 特色之一:“制作校@草本植物电子图册”模块教学
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园林植物卡片(见图2),然后汇编成图册:
教师先用图片讲解某种园林植物的识别要点以及园林用途,学生通过在校园内寻找该种园林植物,进行拍照,填写识别要点及园林用途,最后在微机上把所有植物照片汇总成图册。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深刻、特别扎实。
2. 特色之二:“园林设计与施工”模块教学
虽然《园林设计与施工》作为一门课程,有理论授课也有实践授课,但作为教学模块,更侧重于实际技能的提高。学生在其他模块学完后再学习该模块,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园林设计与施工这一模块。
教师在校园内划出一块区域(比如几块草坪和几条道路),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学生的作品,指导教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提出缺点的解决办法。最后以把设计最好的作品,经过优化后,在校园进行施工实践。
指导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手把手交学生绘图、示范园林植物的栽植与管护,最后在形成植物景观的时候进行点评与总结。
六、组织教学评价
1.学生填写教学日志并对教师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学生在教学日志中填写学习内容,填写学生的考勤,是学生学习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也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监督。每个模块化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与组织学生对指导教师进行一次评价,学生对指导教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
2.教师填写工作日志撰写总结
教师在工作日志中填写教学内容,学生考勤,每周工作自我评鉴,便于教师在模块化教学中更好地总结经验。模块结束后,指导教师要撰写教学工作总结,并对不足之处提出改正意见。
3.教务科对师生评价进行总结
教学督导在模块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听课和评课,学期结束后,根据收集到的评价资料,对模块化教学提出,进行阶段总结。
根据学生对教师授课水平的反馈意见,以及教师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务科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
七、模块化教学管理
1. 撰写模块化教学总结
在学期结束后,根据指导教师的教学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教学督导的意见与建议,由教务科总结模块化教学经验,对做得好的方面进行推广,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编写模块化教学校本教材
根据指导教师编写的教案进行汇编,装订成册,成为今后园林技术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校本教材。通过今后模块化教学不断的探索,对校本教材进行不断的完善,从而摸索出一套适合于本校各专业的模块化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志峰.中职学校“2.5+0.5”学制分段后实施班级企业化管理必要性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5(03).
我所实习的“XXX管理处”,隶属于“XXX物业公司”,是“XXX集团”的下属企业。XXX集团是集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等项目为一体的综合型民营企业集团。拥有XXXX工程发展有限公司、XXX花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XXX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等十几家下属企业。是XX省房地产综合实力榜首企业,XX省最佳成长型十大民营企业。XXX花园社区,是全国文明社区示范点,是荣获首届“XXXXXX奖”的唯一社区。社区占地2平方公里,入住8万多人。规划将建成一个占地7平方公里,入住30万人的XXX新城。社区坚持“建设节能住宅、实行自治管理、构建和谐社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魂、以文为美”的核心理念。
我实习的主要地点则是“XXX花园”-“XXXX”,该小区由3栋小高层住宅楼组成,XXXX工程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建筑面积5.2万㎡。整个小区绿化景观由XX市艺术建筑设计院设计。小区总面积4万㎡,绿化面积1.8万㎡;景观部分总面积2700㎡,其中水体面积260㎡,铺装面积2400㎡,景亭3座,健身设施、球场、花架、儿童活动场多处。工程于20xx年4月20日开工,由XXX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施工。有XX土木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监理。交通:622(XX方向)、721(XX方向)、555(XX方向)、508(XX方向)、707(XX方向);学校:幼儿园2所,XX幼儿园、XX幼儿园;小学2所,XX一小和XX国际部;中学1所:XX中。
本次我实习的主要工作是“XXXXXX”的验房,验房流程如下,开发商竣工验收==>物业公司进行房屋接收验收(第一次)==>由房产商和物业公司共同督促施工单位整改==>物业公司再进行二次接收验收确认,合格后物业公司签字接收;如不合格再整改==>物业公司督促施工单位对房间进行第一次开荒打扫==>物业公司与购房者共同进行房屋入住验收==>购房者认为合格后,在入住验收单上签字确认,如不合格,维修部再进行整改==>购房者办理入住手续。
实习还包括指导业主装修,业主和装修方应当与管理处签订住宅室内装饰装修管理服务协议。协议包括下列内容:装饰装修工程的实施内容;装饰装修工程的实施期限;允许施工的时间;废弃物的清运与处置;住宅外立面设施及防盗窗的安装要求;禁止行为和注意事项;管理服务费用;违约责任;其他需要约定的事项。
入伙亦称入住,是指入住人收到书面入住(入伙)通知并办理完结相应手续;入住人收到入住(入伙)通知后在限定期限内不办理相应手续的,亦视为入住。小区门口人流汇集,由秩序维护员疏导车辆,接待人员在入口处指引业主去入伙地点。入伙期间采用“一条龙”服务模式进行,发展商、施工单位、物业公司联合现场办公。入伙地点,有入伙流程图摆放在显眼的位置;办公台面有工作组标识;根据实际工作场地和预计客户流量,将场地隔离,财务收费处单独隔离,保证安全。业主在进入物业公司入伙接待处、由接待人员核对身份后,在《业主签到表》登记,并领取资料袋。资料中装有需业主知悉及签署的种种文件和表格。签到后,业主直接面对接待组,由接待组完成文件签约、财务收费、咨询讲解等工作。在业主签署文件时,物业公司负责复印、收集业主的有效证件复印件以及公司单位的法人委托书等。根据业主房产资料,财务组已准备每户在入伙时应缴纳的费用清单,方便入伙时接待组根据清单直接告之。业主如有疑问者,将被带领到咨询组单独办公场地,避免因此造成对其他业主的影响。如有异议者,接待人员无法让其信服,则有分公司经理负责接待。对极个别拒绝签署文件者,则有分公司经理和公司领导进行沟通和解释,公司视其原因情况给予具体的处理方法。以上接待工作结束后,将《入伙会签单》转收楼组。接待流程完毕。业主走进收楼现场时,收楼组已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如各类钥匙(房屋、信箱)分栋分阁分层分户集中整齐摆放;收楼组每人必备的文件夹及接管验收记录等。收楼组人员在核对会签单后,领取钥匙。然后指派专门人员引领业主收楼。到达住户家时,由收楼人员将钥匙给业主,由业主检验信箱钥匙,并由业主亲自打开入户门。进门后,收楼人员在《接管验收记录》上登记业主对房屋质量、房屋设备的意见。如业主不同意收楼,拒绝签字,应与业主协商后向管理处代为转达意见,由管理处跟踪处理业主意见。收楼结束后,询问业主是否有其它需求,如果没有,则请业主在《接管验收记录》上签字确认。收楼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入伙会签单》后,将所有资料交回收楼组组长。至此,入伙流程结束。各种入伙的资料都须仔细收集保管,并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尤其是收楼时发现的问题,应立即归类并迅速提交相关方予以解决。
【关键词】土木工程专业 施工实习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241-01
施工实习作为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阶段最关键的环节,是该专业学生书本理论与工作实际结合的实践过程。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结束了校内的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学习的前提下,通过进入施工现场进行实习,切实了解土木工程的项目设计、工程施工、现场管理以及工程监理等方面实践技术,让已获得的理论知识有机会和真正的实践结合到一起,开拓视野,增加学生的专业感性经验,培养其独立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接受实践的考验,提前适应毕业后的职业需求。
一、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施工实习阶段面临的问题
就工科院校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施工实习工作来说,大多数会安排在毕业前一年的某个期末,在实践中普遍面临到一些问题:
首先,实习单位的联系方面难度较大。因为土木工程对于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多数项目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接收度不高,一方面怕由于配合学生实习而延缓了工程的施工进度,无法按期交工;另一方面由于施工现场状况频发,学生经验不足,担心安全事故的出现。
其次,是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当前国内工科院校分配于工程施工实习的费用比例 过小,再加上学生之间经济实力差别较大,因此进行实习地点实习单位的选择时会面临到非常大的局限;不同的实习单位提供的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相差太多,导致各学生的实纲差别也很大,施工实习的预期效果较难达到。
最后,还有实习地点分配过多的问题。由于土木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大,因此指导老师往往要面临严重的交通不便问题,而且负责学生实习指导的施工人员本身又有专门负责的事务,无法充分投入到学生施工实习的指导中,当学生在施工实习遇到问题时就无法及时从学校指导教师以及实习单位施工人员得到答案。
二、改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施工实习状况的意见
鉴于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施工实习阶段面临到诸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加以改善:
(一)学校调整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习时间
鉴于学校的实习时间安排需要更加合理化,比如将为期不到一个月的实习延长到两个月,提高学生接触实践的时间,给他们更多接触各种工程施工难题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实习效果。当然学校也可以在不影响当前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假期时间利用起来。
(二)对于学生施工实习的组织模式应当科学选择
在实习实践中,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采取的组织模式有集中与分散式两种。笔者认为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
集中式实习指的是由校方对需要实习的学生进行集中安排。也就是实习指导老师在对一些实习工地进行精心挑选的前提下,对于诸如爬升模板施工等复杂性比较强的施工现场,老师可以对学生开展现场教学,此外也可以请实习企业内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工程师结合已有的工程项目案例,为学生讲述怎样将所学到的专业理论运用到施工现场问题的解决上。
(三)学校可以加大学生施工实习基地的构建
对于学生施工实习来说,校内外基地完善的科学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实习的效果。学校应当一方面建立起学校附近的校内实习基地,一方面加大校外实习基地的联系与确定力度。
土木类工程项目的施工时间一般进行得都会比较长,较短时间的实习期所需要的教材以及专业案例,学校并不能完全依赖校外工程企业全部提供,而应当以学校为主体自行制定一个方案。
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时,可能会牵涉到许多方面,比如学生交通、学生住宿、施工企业实习管理、学生安全以及现场指导等等,所以落实了充足的实习经费之后,还需要做好施工项目实习安排以及接收企业实习管理和现场指导的落实工作,而且校方最好与施工项目企业进行横向联系,商讨在该处构建起长期性或者流动性的校外学生实习基地。
结束语
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施工实习阶段,要保证实习效果,就必须加大工程实习体系的完善力度,同时强化教师责任心、学生实习主动性以及施工企业的充分配合,以便保证学生在实习阶段可以真正提高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一、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的现状
学生普遍存在着实习目的不明确、实习纪律涣散等现象。大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接触社会、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不看生产实纲,不了解具体的实习内容,甚至有些学生认为实习可有可无,无视纪律,不参加正常的实习安排。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生产实纲,生产实习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安排的实习时间为4周,实习时间短,实习的内容多。为了完成实习任务,只能集中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由工地的实习指导教师根据工地的施工进度讲解施工过程,学生实际上并没有亲自参与实践锻炼,更没有系统了解完整单位工程的设计或施工过程,学生也不能参与一个完整的工程设计,甚至谈不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生产实习仅仅相当于认识实习,仅仅是走过场。实习结束后通过学生提交的实习日记、实习鉴定表和实结来评定生产实习成绩,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在某些方面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其所折射的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实际的实习质量和实习收获。以上生产实习的现状均是质量监控体系的不全面造成的。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信息收集、管理和反馈机制,其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高校实践质量监控主要下放到院系,故院系才是实践质量监控体系的主体。
二、完善土木工程专业生产实习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议
1.重新修订的办法将津贴标准由十一种简化为六种,这对人员调动是有利的,但部分地区较现行标准将略有增减。因此,必须积极作好工作,并对正在这些地区施工中的单位可暂不执行新办法,待转移工地后再公布实行。
2.新办法实行后,原来部分及各局自定的有关流动施工津贴办法应即废止。各级财务部门应监督贯彻执行。
3.实行新津贴办法的情况和问题,希随时告诉我们。并要求各级劳动工资部门今后至少每年检查一次执行情况,将检查结果问题和意见报劳动工资局。
4.对于应发给流动施工津贴的单位,必须由劳动工资处(科)会同财务部门认真审查,并将应发单位名称、特点及人数列表报劳动工资局备查。
附:铁路基建工程流动施工津贴暂行办法*注:*本办法只适用于工程局。
一、基建工程流动施工津贴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建铁路基层流动施工单位的职工长年随工程在外流动施工期间,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生活费用较大的需要,所给予的一种补贴。
二、本办法适用于新建铁路基层流动施工单位的正式职工(包括实习生、练习生、学徒工)。
三、津贴标准:(略)
四、津贴发给范围:
1.对直接从事流动施工工作的工程段(原工区)或分队职工,按第一类津贴标准发给。
2.对随工程流动的直接领导施工的工程处或工程段、队(相当工程处)机关及其直属单位的职工,按第二类津贴标准发给。
3.新建铁路在临时管理期间,由于生活条件尚未改变,对临时管理的职工,可按第二类津贴标准发给,正式交付营业之次月起应停止发给。
4.随工程流动的各级机构,在转移工地时暂留守在原工作地的职工,原享受的流动施工津贴一律按第二类津贴标准发给。对留守在固定基地的职工不发给此项津贴。
5.对属于较长期固定性的单位,如工程局机关及直属医院、学校、印刷厂(所)、临时管理处(科)以及机械经租站、机械修配厂、制木厂、材料厂等单位的职工,一律不发给流动施工津贴。
但上述单位职工赴施工现场进行工作或出差时,在现场工作或出差期间应分别支给流动施工津贴或出差津贴(对机械经租站、机械修配厂的工人随机械出租在现场工作期间发给流动施工津贴)。
五、津贴发给办法1.此项津贴自职工到工地或工作地之次日起到离开工地或工作地之前日止,按实际工作日数发给。转移工地的行程期间按出差办理,不再支给此项津贴。
2.职工因工负伤在原基层施工单位治疗休养期间,原享有的流动施工津贴可按同班(组)其它职工正常工作日数发给。离开原工作地到外地治疗休养的,应停发津贴。
3.在工地进行经验交流时,津贴可按应享受的日数发给。
4.前述1、2、3项以外的情况(如整日为:停工、请各种有薪假、无薪假以及入学等),一律不发此项津贴。
5.享有流动施工津贴的职工,到实行流动施工津贴单位助勤时,按其担任的工作,按照助勤单位的标准发给流动施工津贴,不再发给助勤津贴。如到无流动施工津贴单位助勤时,发给助勤津贴,不再发给流动施工津贴。
六、凡是由流动施工单位调到其他不实行此项津贴的单位工作时,应从调离之时起停发此项津贴,新单位一律不得予以保留或作其他处理。
关键词: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 教学质量 改革
2006年12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响应国家号召,适应当前新的社会发展形势,经过几年的教学探索,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逐步走出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教育之路。
1.完善课程设置结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保证实践课学时达到要求。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专业特点,我专业总结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补充和完善课程设置结构,按照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实际要求来安排文化基础课程,避免盲目加大文化基础课程的比重,削弱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要求全面、系统,不同专业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课程和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一方面满足课堂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突出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训练相结合,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开展实习、实训教学。
为了保证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首先在课时安排上要提高实习课时比重,教育部规定职教院校的实习课时与总课时之比不少于40%,而目前国内相当一部分院校还受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制约,实习课时比远远低于这个数字。西方发达国家职教成功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德国,其实习课和理论课程模式比例是2∶1,澳大利亚职校实习课在整个教学中也占相当的比重。此外,配备和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的特色教材也是达到良好的职教效果尤为重要的条件。目前,我专业主要教材基本符合要求,大都是三年以内出版的优秀的高职高专专用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实践课程的教学计划执行,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45%,实践课程的开出率为100%。
2.建立融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完备专业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体制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我专业将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实验室,校外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装修施工现场两部分。
校内主要加强实验室建设,如: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规划实验室、材料与装饰构造实验室、图形处理实验室、空间设计实验室等,这些开放式的实验室是专业训练的基础,潜在地影响学生的技能意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也就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及其具体装饰施工现场的联合,并邀请相关企业单位来校指导,努力促进校企共建、工学结合,形成长期固定的实习场所。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这方面是世界职业教育的成功典范。这种教育模式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两个身份,教学培训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分工合作实施,费用由企业和财政共同承担。当然,要形成这样的教育模式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努力去行,相信总有一天会实现的。
依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我专业积极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等相关单位联系,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让学生毕业前有机会顶岗实习,这在培养模式改革中具有根本性和方向性的意义,不仅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而且有利于缓解贫困家庭学生的经济困难,共建和谐社会。
同时,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长期合作可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有利于企业有效地从学校教育资源中受益,也会鼓励建筑设计和装饰单位与学校的合作。而且,学生的实习和教师的参与,实现了教学、科研、技术和成果的转化,培养了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必备的工程意识和创造能力,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注重“双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突出其操作技能技巧并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能主动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国际建筑发展的最新动向、材料新工艺、施工新技术,把握设计审美新动态,这就要求把实习教学摆在整个教学的重要位置。而实习教学的全面合理的实施是依靠实习指导教师来实现的,因此,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教学质量的保证。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受传统型教育模式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普教型教师多,技术型动手操作强的教师少,尽快扭转这一局面是高职院校的迫切要求。我专业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如下:
(1)全系统一思想,树立“双师型”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重视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养,挑选能干的青年教师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培养,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如到建筑设计院或装饰公司挂职锻炼,针对专业的发展进行短期进修,本校专职教师的协帮互助、以老带新,在职研究生的培养等。
(2)引进高职称专业型技术人才,充实专职教师队伍。行业内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企业能工巧匠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后,可以在企业或学校承担学生实习的带教任务。
(3)积极安排外聘兼职教师,让有专业技能有责任心的专家型人才充实到职教行业中来。优化“双师”结构,尤其要加快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如东南大学等名校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资深建筑及室内设计师、教授,设计院和装饰公司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技术人员等)担任兼职教师,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国外如德国的许多职校,兼职与专职教师之比1∶1,有的是1.15∶1。聘请兼职教师不仅可弥补学校专职教师的不足,而且有利于解决专业转换过程中新专业教师短缺的矛盾,既可改善原来的教师的结构,又可提供科研和生产第一线的技术信息,使高职院校及时掌握经济发展的新动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
4.推行“双证”(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学生就业铺路搭桥。
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的沟通。把学历教育中的专业能力要求与国家职业标准,以及相关行业和合作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起来。在学历教育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为学生获得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供方便,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我院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已经成功地开展了“双证”制度,成立了室内装饰技能及中高级CAD绘图员培训基地,学生毕业前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竞争力。
5.良好的管理与考评制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建筑与室内设计专业的实习管理与考评是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校外实习,实习场地分散,实习同学不集中,再加上受企业生产因素的制约,给实习管理和学生成绩的考评带来一定的麻烦。就此问题我专业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工作,强调必须严守工作章程,如:带安全帽进入装修工地,服从指导教师和现场技术人员的调度;制订明确的实习内容、要求、目的,控制实习进程,保证实习质量。(2)与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签订协议,落实岗位师徒制,建立实习日志。学生可以组为单位,由组长记录该组同学实习上岗情况,每周定时向指导老师反映实习状况及工程进展情况,指导老师适时解答学生实习中的疑问,并提出新的要求,激励学生的实习。(3)多派实习指导老师定点巡查工区,院系领导应常到工地督查和慰问,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热情,又加强了校企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实习教学向前发展。(4)对学生的实习成绩采取综合评定的办法,即依据实习平时成绩(师傅实习鉴定、学生出勤情况、学生实习日记及实习报告的记录情况)和实习答辩及技能考核两部分,比例为1∶1,指导老师把师傅对每个同学的实习及答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成绩,录入学生成绩档案。
另外,毕业设计及考评工作也是专业教学和成绩考评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专业专门成立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制定毕业设计大纲、内容和要求,尽可能体现多空间、多方案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拓宽设计思路。同时,安排有扎实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师指导毕业设计,使学生实习中的实践经验得到理论的升华和实践的拓展。学生毕业设计的形式分为校内校外两种:校内学生,可采取大题分组解决的灵活方式。如在大型住宅区的建筑设计、娱乐餐饮等多功能的空间设计中,可以把一个大课题设成几个小课题,学生自由选择,指导教师协调分组。在设计过程中,教师按时指导,做好学生初期设计的审定稿工作,及时纠正和解答设计中的误区和疑问,使每一个学生都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高质量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建筑设计或装饰设计工程图纸和施工方案。校外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若和建筑设计或装饰公司达成了聘用协议,在实习时就可完全按其公司的实际工作程序进行设计,也可根据公司的实际工程情况决定设计命题。同时采取双层管理,定期到校反映工作状况及工作中的难题,并得到校指导老师的技术支持。院系还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委托公司专家负责管理并指导学生设计,设计结束时返校答辩。答辩阶段,按专业分别建立答辩领导小组,积极策划组织毕业设计展,同时邀请建筑设计和装饰公司的负责人来院参加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分为学生的设计陈述、专家和教师审查图纸提问,最后是毕业设计成绩汇总。毕业答辩观摩期间,便于用人单位发现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空间,实现学院的教学与行业市场和社会发展的接轨。
6.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人才素质与用人单位对接的首要目标。
职业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对这类人才的第一要求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职业道德水准,企业总是将人品、敬业、责任感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职业道德素质已经成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第一目标。我专业在实际教学中把职业道德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与此同时,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术技能,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真正满足社会需求,在服务社会的同时,解决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
[2]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2002.
[3]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2004.
[4]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