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战略规划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企业管理;战略规划;价值分析;科学编制;保障体系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7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33-0151-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33.074
企业战略规划是指依据企业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状况及其变化来制定和实施战略,并根据对实施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反馈来调整、制定新战略的过程。战略规划对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价值,然而并非所有的企业战略规划对企业发展都能起到预期作用,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全面调研分析、合理分配企业资源、制定可行性推进措施和合理设定保障措施等多个环节的有机结合。
1 合理制定企业战略规划内容要素
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要起到引领、指导、控制、督促的作用,其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战略决定企业的命运。战略就是为企业发展勾画出一块领地,企业力求在这一领域做到发展壮大。企业道路的选择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就是战略,企业只有将核心能力建立在客户价值上,才会有真正持续的胜利。一个完整的企业规划战略,应全面立足经济新常态和市场新环境,要深入分析自身所处行业环境,对企业的独特优势和生存角度进行准确定位,对技术、产品、服务和能力进行客观评估。在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战略规划的内容需要明确企业将来发展的定位、实现的目标、应该从事的业务、采取的分步策略和保障措施、可能存在的主要风险及应对措
施等。
2 企业战略的价值分析
企业全体干部员工对企业战略的价值的理解认同是企业战略得以科学制定和推进落实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归纳起来战略规划对于企业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远大而可实现的目标是企业推进事业发展的加速器。企业目标是全体员工共同的目标,它成为全体员工的一种共识,能够使员工目标一致,形成企业发展的协同性,有效整合企业的各项资源,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真正做到在现有经营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质增效。
2.2 战略规划指出企业实现目标的方法
战略在指明方向和目标战略的同时还要制定实现目标的策略、思路、措施。战略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够极大地拓宽我们的视野提高企业总揽全局把握未来的能力。战略在明确各项业务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应尽职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战略,企业所有员工对企业整体利益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所有部门和员工的工作都要围绕企业中心目标落实各项子目标,全体员工在各负其责的同时紧密配合相关部门和员工,提高工作的整体合力,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的
实施。
2.3 战略规划帮助企业领导层更好地进行业务选择
明确企业的业务发展方向和业务框架是制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由于战略的整体性和前瞻性,在战略计划中分析竞争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确定企业发展的核心业务和协同业务。企业的领导层要做好企业发展的上层设计,企业核心业务和拓展业务的协调发展才能保证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战略规划明确企业各项业务定位后,可以减轻企业领导层在进行业务决策时的难度。有利于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业务选择,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和应该进行的业务选择。
2.4 战略规划使企业有效整合资源
集中优势资源发挥作用是任何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战略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企业内部、外部资源利用的有效性。战略的制定会充分考虑到行业状况和业内竞争对手的态势,梳理了企业的业务结构,设定了企业较长时期的发展目标,企业可以前瞻性地组织和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更好地组合资源,使同样多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对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2.5 战略提高企业风险防控能力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会面临风险,预测发展中存在的经营管理风险是战略规划必不可少的内容,战略规划就是规避风险,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完整的战略对企业现今和未来的风险提出防范预案。企业根据规划中拟定的防控预案可以实施自己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在业务开展、企业管理和资金流动等方面均可以主动预防,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风险可控保障。
3 企业战略规划存在的失误分析
企业战略规划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未必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是战略规划内容不切实际和实施中执行不到位。
3.1 缺乏战略经营理念和明晰的产业定位
任何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力选择一个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的领域。企业多元化发展是企业采取的发展方式,多元化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企业发展面临的风险,为企业开辟更多的收益渠道。但是不适度的多元化会造成企业资源过度分散,就会削弱企业竞争力,最后把企业拖垮。多元化的发展定位应该是建立在维护企业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许多企业缺乏系统的战略经营理念,对企业定位不够明晰,造成企业资源的多元化分配、业务种类多、核心业务不突出,必然造成企业在市场中的优势缺失。
3.2 战略规划脱离实际,战略目标可望不可及
很多企业在制定企业愿景和战略目标的时候,没有全面评估市场的环境和自身的实力,企业的战略规划严重缺乏依据支撑,提出不切实际的远大目标,战略目标与企业当前的经营状况相差甚远,企业员工对企业未来发展目标渴望而不可及,战略的实施性较差,结果致使员工丧失企业发展信心,从而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后导致企业失败。
3.3 战略措施执行不到位,降低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企业战略目标有效转化、合理分解是推进战略的关键一环。很多企业制定了适合的企业战略规划,但在执行方面不够到位,也不能实现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战略需要长期遵循才能见效,许多企业只看重短期的收益,企业经常发生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战略规划的现象,企业因考虑短期利润而不能很好的看到企业发展的长远利益,使整个企业脱离了原有的战略轨迹,最终导致企业战略实施的失败。
4 五大发展理念指导编制战略规划
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战略规划是现代企业“谋发展、求共存”的有力保障,也是企业面向未来发展的力量之源,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要合力遵循五大发展理念。要把创新驱动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加大制度、业务、产品、文化等创新力度,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激发公司员工和团队的创新意识和激情。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任务更加紧迫,现代企业发展要在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做到提质增效,以最小的消耗、最低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企业要正确处理协调发展中的重大关系,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收益性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发展壮大与风险管控的关系,增强发展的协调性。企业坚持开放发展,要准确把握世情、国情和企情,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企业要想在市场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直面企业发展内外部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立足国内和行业实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具备条件的企业同时要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5 明确战略规划实施的保障体系
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包括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管理、市场营销、资金运作管理、技术开发创新、良好的企业文化等,只有企业的战略规划加上保障体系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架构。
5.1 建立组织保障体系
在组织保障方面,要顺应市场环境、业务发展新变化,不断优化组织机构设计,完善运行机制,提高组织效率。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在落实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群团各组织,有效发挥党纪工团等组织的保障作用,营造企业和谐氛围,促进企业稳定发展。根据公司业务创新方向,业务规模、业务品种的变化,适时组合或新增业务机构,确保为企业业务的创新拓展提供组织保障。
5.2 建立业务保障体系
根据企业战略部署,及时完善现有业务管理体系,强化业务流程管理,以核心业务为基础,规范、固化工作流程,做到精细化管理,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程,并在实际工作中逐步优化,使常规性的工作有条不紊,有效应对突发性的工作。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能和员工岗位职责,将战略规划任务逐级逐项逐年分解,增强战略实施的可操作性。重视并强化客户关系,践行服务和合作意识。
5.3 建立风险与内控体系
通过建立风险防范三道防线机制,使不相容岗位分离和部门间相互制衡;建立风险偏好管理框架机制,作为企业风险管理的最高指导原则;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层级的风险职责,提高风险管理的决策效率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使合规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各项风险防范机制,推动风险防范更加精准有效,内部控制更加严格到位使风险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5.4 建立人力资源保障体系
要根据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前做好人才需求分析,对人才的数量、结构和获取方式等进行预测,制定相应的实施计划并严格落实,确保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与公司业务发展规模相适应。逐步建立对外贴近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对内能体现员工的岗位价值和个人贡献的薪酬分配体系,帮助公司引进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保障人才队伍的稳定。要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员工整体素质。通过建立员工轮岗制度、人才交流制度、对标学习机制等,不断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要完善选人用人机制,逐步建立公平、公开、公正的人才使用机制。
5.5 建设企业文化体系
适应经济文化新常态,进一步提炼符合企业发展实际并为企业战略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系,让全体员工在共同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干事创业,为促进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通过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引导全员参与战略实施,形成文化自觉,共同自觉践行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发展的合力。
参考文献
[1] 陈国铁.论企业的生态化供应链管理[J].企业技术开 发,2008,(11).
ISWOT与平衡计分卡
SWOT(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和Threats(威胁))是一种态势分析法,最早由Learned等人于1965年提出,但最初只是孤立地对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加以分析121。经过多年的应用发展及其理念的不断提升,SWOT己经成为一种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系统分析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管析法的关键是通过分析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将所确认的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进行匹配,形成战略地位评估矩阵
ew〇T是企业战略规划中常用的方法,其主要优势在于:
1)能够系统全面地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的各种因素。制定战略时企业决策者应系统全面地考虑到企业内部优势、劣势与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ew〇T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而进行综合分析,从大方向上避免了遗漏上述某类信息或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所可能产生的错误,有利于对企业所处环境进行全面、系统和准确的分析。
2)eWOT对战略决策需要的信息作了两个区分:一是内外区分,即将企业自身的信息与其所处环境的信息进行区分;二是利害区分,即对有利于企业的内部优势、外部机会与有害于企业的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进行区分,这种分类大大明晰和简化了企业制定战略时需要掌握的信息及其来源。
3)SWOT本身简单直观但内涵丰富宽泛,根据不同需要,企业决策者利用该法既可通过粗略分析明确大致的方向,也可通过深度调查研究进而得出翔实可靠的依据和明晰的结论。
由于ew〇T是一种相对静态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方法,且难有判别优势、劣势、威胁和机会的客观标准,该法的最终运用效果取决于分析决策者对企业及其所处外部环境的认知程度。SWOT特别适合于在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企业进行长期战略规划;而在企业外部环境动荡时期使用SWOT制定的战略。由于规划期内存在许多现实与潜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初期所制定的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就有可能需要进行一定范围的修正甚至启动新一轮的战略规划。
12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是Kaplan教授与Norhn博士于1992年提出的一种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哈佛商业评论》在庆祝创刊80华诞之际(2002年),经评选推出了“过去8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管理理念”,其中平衡计分卡位居第二。有数据表明,全球前500强企业有80%以上都在使用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它131。该方法的关键在于将企业战略目标逐层分解转化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创新四个方面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对这些指标的实现状况进行不同时段的考核,从而为企业实施战略建立起可靠的执行基础。
平衡计分卡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突出贡献和特色在于:首先把企业战略置于评价与考核的中心位置,然后再将其转化为兼顾了长期目标与短期内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滞后与先行指标、外部与内部指标的考核指标体系,既强调了目标与结果,又能通过对有关指标变化的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的动因及其形成过程。该方法具有如下主要优势:
1)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而具体141,即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了财务指标及非财务指标,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能力进行系统的评价。
2)平衡计分卡强调动态管理,可通过定期反馈及时发现企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3)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4项内容都是企业未来发展成功的关键要素151,它提供的管理报告将貌似不相关的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决策者能够快速、全面地掌握企业现状。
4)平衡计分卡通过对企业各要素的组合,使得决策者能综合考虑企业各职能部门在运营中的不同作用与功能。
5)平衡计分卡突出战略目标和激励动因的结合,鼓励企业员工创造性地(而非被动)实现目标,可有效形成企业的激励机制。
尽管平衡计分卡有诸多优点,但同样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考核指标体系覆盖面较大,指标计算及评价较繁琐,工作量大,实施成本高;若考核指标之间不呈正相关关系,可能会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等。
SWOT和平衡计分卡的特点(优势及适用性与缺陷及局限性)
3企业管理的良性循环过程
企业是经济社会中一个连续变化的矛盾统一体,它所处的环境随时都在变化。理想的企业管理过程应该是一个由企业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三个基本阶段形成互动制衡的良性循环过程(如图2所示),这种良性循环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企业的战略规划是通过对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系统分析获得与企业匹配的最优战略,引导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健康发展;企业的战略实施是按照战略规划通过合理分配企业资源,执行相关对策和技术措施而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实际的具体行动;企业的战略控制是通过企业绩效考核和分析监督战略实施进程,及时修正执行偏差并确保战略有效实施,使战略实施的结果基本符合预期的目标。
按照企业管理过程应形成上述良性循环的要求,结合SWOT和平衡计分卡的特点可见:在企业管理中若仅使用SWOT企业战略实施将缺乏方法和技术上的保证;同样,企业若孤立地使用平衡计分卡,战略控制就缺乏前提条件和依据。只有将二者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企业管理的各阶段紧密衔接,避免出现相互脱节甚至南辕北辙的局面,实现从战略的正确制定到战略的有效实施及其效果动态反馈的一体化运作。
4SWOT和平衡计分卡集成运用流程
SWOT和平衡计分卡的集成运用能够紧密衔接企业的一系列管理活动,实现既定战略目标与日常生产经营计划的有机结合
41使用SWOT进行战略规划
企业使用SWOT进行战略规划的主要步骤包括:第一步,对外部经济、政治、技术、社区、社会、国家、国际等环境进行分析,识别机会和威胁;第二步,对企业的金融能力、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市场声誉等进行分析,确认优势和劣势;第三步,构建SWOT分析表,将企业的各种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分别归类列入该表并逐项分析其对企业战略规划的启示;第4步,根据分析结果,在战略地位评估矩阵中找到企业所处的态势,并对所有可能的战略进行评价,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最优战略。
42使用平衡计分卡进行战略实施的管理
首先,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对战略的及时回顾和总结。企业战略的制定立足于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而市场在不断地变化,即使是细微的偏差也会对企业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其次,企业战略规划没有与部门的行动目标相联系;还有一点是企业的战略规划没有同企业的预算工作相联系。
正是基于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和在实际操作中的不尽人意,哈佛大学管理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DavidP.Norton在90年代提出了综合评估体系(BalancedScorecard)理论。这一以战略管理为核心的理论目前已在全球成百上千的公司、组织和政府机构得到推广,并被证明卓有成效。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客户满意度在B区域有所降低;
自进入2017年以来,国内经济市场发展的主要思想就是要保持稳中求进,按照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经济步伐,在新的时期中继续推进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从目前的经济数据来看,2016年国家CPI同比上涨2.1%,PPI同比上涨5.1%,虽然GDP总量上升到了17 万亿,国家整体经济面临着通胀持续增加的巨大压力。企业自身发展的提速和市场环境对企业管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和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有了直接的关联。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一般包括企业日常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企业相关会计信息的核算、财务档案的保管、应收账款管理和职工薪资发放等内容,这种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由于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同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只有将财务管理工作上升到企业管理的高度,才能真正发挥出财务管理对企业资金运作、风险管理和战略规划中的作用。新的经济和企业发展模式赋予了企业财务管理新的意义和作用,也就是说,为了提高企业资金运作效率、加强企业在当前竞争环境中的核心优势,财务管理就要从企业战略全局的角度出发,立足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目标,发挥其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中的战略、战术上的作用。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应用
(一) 企业战略规划中的资金运作
资金运作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的实现,通过财务管理工作,加速企业资金流动的周转、实现企业资金最低风险、最小成本、最大收益和最高效率的运营是当前企业发展战略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企业的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方面开展综合性的管理工作,从而保障资金运作能够满足企业发展战略中资金流动性和收益性之间的平衡。换言之,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就是要保障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资金运作活动中资金的有效利用,在保持企业一定现金持有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闲置资金、降低资金运作成本、提高资金收益,从而为企业提升市场综合竞争实力、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实现规模化发展目标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和资产保障。
(二) 企业战略规划中的融资管理
资金是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动力。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或转型升级,企业不仅要做好现有业务的内部资金运作管理工作,也要为适应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需求,做好企业在市场中的融资筹措工作。企业的融资包括流动资产融资、固定资产融资和资本市场的间接融资。企业融资规划不仅要考虑采取的融资方式,如银行贷款还是股权融资,并且也要考虑资金成本和资金收益的比例。因此,为了实现企业融资利益的最大化,财务管理要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做好当期投资项目的年均报酬率及利润率分析、融资占用资金成本率分析,保障企业的融资收益大于企业的资金成本,同时规划通过股权融资不失去原有控制权,尽量做到多方受益,为企业管理层的战略决策工作提供必要的融资项目数据及财务信息依据,保障融资规模同企业发展规模相适应,从而实现融资收益的最大化。
(三) 企业战略规划中的财务风险管理
在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为了降低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负面影响,在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中,应将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放在决策中的重要地位,并在企业战略规划中设立有效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及防控体系。通过进行及时、准确、真实的财务信息风险分析,加强企业对战略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及应对能力;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及管理,抓住风险管理中的重点,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发展风险的同时实现企业的发展经营目标。也就是说企业根据风险信息管理和风险评价结果,结合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将风险控制在其最大风险承受范围之内,若风险超出企业的承受范围,则就目前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资源配置形势对企业风险进行分解,并制定相应的多种风险解决方案,进行财务对比分析后选择采取有效的控制风险控制措施。
(四) 企业战略规划中的全面预算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为企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管理保障,企业财务部门应根据企业发展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在企业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建立健全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通过预算的形式加强对企业资金、资产和资源的调配,保障企业长期及短期发展目标的实现。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加强对企业全面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管理和考核工作,通过由点及面的预算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对企业整体的管理和控制力度,从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战略规划和发展中的控制作用。
三、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
(一) 加强财务管理职能在投资项目决策前的作用
传统的财务管理作为企业中的一个职能部门,同企业的决策与管理工作是相互割裂的。财务工作的相关数据信息大部分是由其他部门提供,造成缺乏系统性,无法做到口径相符的分析,导致无法使用或者误导数据使用者,在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务管理对企业投资和发展决策上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为了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投资决策层面的作用,财务管理应尽早上升到企业战略管理层面,在企业投资项目立项之初就对项目投资方向、涉资金额、各项经济指标等内容进行专业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例如,首先进行现场尽职调查,了解投资项目所属行业的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以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包括税收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等信息,通过投资项目可行性和经济性的全方位的分析,尽量规避企业投资风险,实现企业投资价值做好前期的铺垫和准备工作,防止企业盲目投资、投资项目收益过低等等现象发生,保障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 发挥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在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中的作用
通过财务部门对企业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能够得出企业在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需要投资的资金数量及资金占用时间。因此,财务部门可以对该投资项目的投资成本进行估算,在估算后根据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可以进一步对企业投资的收益率和投资风险进行预估。在投资过程中,若资金成本和短期资金占用额度大于企业当前的负债率和流动资金占用比例,就可能会受到市场波动因素等负面影响继而产生投资风险。因此,在企业进行项目投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财务风险防控作用,综合考虑各项风险因素,规避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找到风险可控且达到预期收益的目标项目。
(三) 实现企业投资决策同财会理念的有机结合
如今,管理型的财会人才对企业战略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企业应加大对自身财务部门管理型财务人才的培养工作,将企业实际的投资决策同相关财会专业投资分析方法,包括市场前景分析、投资效益估算、资金筹措、财务评价、投资项目全过程风险分析等内容结合起来,在科学财务数据信息基础之上进行投资规划有效实施。只有实现企业投资决策同财会理念的有机结合,才能为企业应对投资问题、防范投资风险、优化投资决策工作提供更加有效的战略保障。
关键词: 发展战略 战略执行 平衡计分卡 组织绩效管理
一、战略与战略管理
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某一域”,战略的本意实际上是指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而所谓的“企业战略”,其实是把战略的思想和理论运用到企业管理当中,指那些以未来为基点,为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为赢得持久的竞争优势而做出的事关全局的重大筹划和谋略;企业战略是指引企业前进的行动纲领,它指明企业奋斗的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所采取的行动路线。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竞争性、现实性等明显特征。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是再好的战略如果没有有效的办法使其贯彻和落实,就好比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对企业来说将毫无意义。很多企业劳师动众,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制定了发展战略,之后却没有了下文,以前怎么干现在还是怎么干,企业发展到哪里算哪里,企业制订的发展战略被束之高阁,完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如果说这些企业不重视发展战略,就不会去研究和制订发展战略,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战略管理的思路,缺乏行之有效的,促进战略有效执行和落实的办法和工具。如何加强战略管理,首先要对战略管理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战略管理是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企业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在充分分析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选择和确定达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战略管理主要包含战略分析与规划、战略实施、战略评估和战略修正四个主要环节。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一)平衡计分卡及其作用
平衡计分卡以企业战略为导向,分析企业实现愿景目标和近期目标的战略措施,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成功因素,建立与关键成功因素具有密切联系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KPI],并通过层层分解使其落实于部门及关键职位,将全员努力指向实现公司战略和目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衡量战略实施过程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修正,以实现战略的成功实施及绩效的持续增长。所以,平衡计分卡是一个有效的战略执行工具和一种先进的绩效衡量工具。事实上,平衡计分卡透过四个不同的维度,将难以言表的战略通过员工最熟悉的、朴素的、明白的语言表达出来,使每个人“由旁观者变成了主人”,使各部门和各岗位的目标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共同为达成企业的战略目标添砖加瓦。
(二)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
既然平衡计分卡是推进战略执行的有效工具,那么,平衡计分卡在战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起到什么作用呢?
1.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分析、规划
战略管理首先是从战略环境分析开始的,每个企业由于从事的行业和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需要分析的环境因素亦有所不同,企业如何从众多的环境因素中抓住关键的、与本企业的有关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确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平衡计分卡从四个维度为企业提供了战略分析的框架,帮助企业从四个方面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措施。
2.平衡计分卡与战略实施
平衡计分卡在战略实施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一个企业在内部建立了企业、部门及员工等各个层面的计分卡后,由于计分卡的源头是战略地图,是公司的战略,所以它实际上是把战略执行的“责任制”在公司内部层层传递,把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转化为每个部门和员工的具体行动,从而促成了战略的有效执行。
3.平衡计分卡与战略评估
企业在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定期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正和调整。战略评估的关键是建立战略评估标准,平衡计分卡根据战略地图形成平衡计分卡,并从四个维度导出评价战略实施情况的关键绩效指标,企业按照时间节点对关键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就可以对战略的执行状态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
4.平衡计分卡与战略修正
当企业战略实践的外部与内部假设的前提基础发生重大变化后,就需要及时地修正自身的战略。由于平衡计分卡强调战略的“源头”,因此在每一年建卡的过程中,要求企业的高层能够主动地检讨企业的战略,由此可见,评价计分卡是促使战略修正的加速器。
(三)A企业平衡计分卡应用现状
笔者所在的A企业是一家专业从事机载制导武器研制生产的大型国有企业,属于半事业、半企业型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科研院所,业务经营范围以军品为主,民品、三产为辅,近年来,随着业务范围的不断拓展及相关业务的快速发展,如何更好地执行企业战略,促使企业沿着事先设定的目标健康稳步发展,成为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A企业通过调研和学习,决定通过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的引进和实施,逐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战略执行体系。
A企业平衡计分卡的引进和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引入和学习阶段。2007年4月,企业下发了关于《平衡计分卡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院范围内推行平衡计分卡。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和培训工作,通过宣传和层层组织培训,使经营班子、中层干部、骨干人员对平衡计分卡理论有了初步的认识,基本认识到了推行平衡计分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全面推进阶段。2008年3月,企业下发了《综合平衡计分卡推进工作计划》,在2007年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内容和具体的工作举措,通过努力,组织开发了2008年企业级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职能部门级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同时指导基层单位开发出了科研、生产等基层单位平衡计分卡。目前,以平衡计分卡为统领的院组织绩效管理办法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单位和职工的认可,同时有效地促进了院战略规划的执行和落实。
三、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统领的组织绩效管理模式,促进战略规划有效执行和落地
完善组织绩效管理体制,加强战略管理,促进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和落地,是企业引进和使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的最终目的。通过对平衡计分卡知识的学习和运用,结合一年多的组织绩效管理经验,笔者结合所在单位推行平衡计分卡的经验和教训,对企业如何利用平衡计分卡管理工具,加强和完善组织绩效管理,促进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地,提出自己的一点想法和认识,希望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和提高企业,特别是科研院所的战略管理水平。
1.理清思路,明确目标,编制企业战略规划图卡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需高度重视平衡计分卡的推进工作,应该组织推进部门深入学习和领会企业中长期战略规划,吃透企业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和重点工作要求,同时从IBSC价值与目标、客户与评价、流程与标准、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梳理出规划的战略主题和战略目标,形成企业中长期战略地图。以战略地图各维度中的战略目标为源头,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战略目标,明确责任单位和考核节点,形成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平衡计分卡,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理清企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使企业的发展战略显性化和简单化,让每一个员工熟知企业战略,并自觉地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促进企业战略执行上来。
2.充分对接,逐级分解,明确关键绩效考核指标
以企业中长期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为基础,聚焦年度经营工作总目标,开发企业级年度战略地图和计分卡。同时,承接企业平衡计分卡各战略主题,细化各项行动方案,层层分解落实年度经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发出各单位的战略地图和计分卡,使企业战略目标、年度工作目标同各单位职责和任务目标紧密衔接,充分协同。最后根据各单位平衡计分卡,梳理出年度和季度关键绩效指标,作为考核和奖惩各单位的基础和依据。
3.充分沟通,持续改进,不断完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
按照SMART原则(具体明确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结果导向的、有时限的),企业相关部门在考核实践中应充分沟通,大力协同,不断梳理、筛选、修订不同性质单位的关键绩效指标,争取考核部门之间、考核部门与被考核单位之间达成一致意见,逐步建立企业KPI指标库。关于KPI指标库,可以分常规指标和动态指标两种类型进行完善和管理。
4.规范管理,细化考核,不断完善针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细则
针对每一项关键绩效指标应该制订考核细则,使考核工作有根有据,规范合理。考核细则是针对关键绩效指标的考核评分办法和标准,细则制订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和考核工作的效果。细则的制订,也应该分类进行,对于常规性的指标,通过实践检验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逐步形成规范性的考核标准,在以后的考核中直接使用和执行。对于动态性的指标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修订,力争制定出的考核细则能够全面、合理、准确地衡量相应指标的完成情况。
5.建立渠道,收集数据,树立过程考核的意识和观念
从考核情况来看,部分考核主体部门平时工作做不到位,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基础数据收集途径和方法,考核工作主要依据被考核单位提供的自查总结和临时性突击检查结果进行评价打分,无法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一个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因此,建议有条件的企业高度重视和加快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组织绩效管理工作。
6.加强交流,注重沟通, 持续做好绩效辅导工作
绩效考核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其次是从考核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个季度或年度末,考核主体部门应该对绩效考核结果进行,内容包括考核指标的数据来源、评分标准、整体完成情况、典型问题解析、绩效改进重点等内容。
7.检查总结,分析讨论,定期进行战略回顾与修正
企业战略一经确定和,应该定期对执行情况和相应目标达成情况进行检查与回顾,每年至少应该组织两次总结回顾会,在分析企业半年和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的同时,根据企业战略规划图卡明确的节点和工作目标,对企业相应战略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检查与总结。如因客观原因造成战略目标未达成或相应的工作未开展,企业应该实事求是,及时修正和调整战略目标,确保战略规划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是各单位的年度和季度关键绩效指标(KPI),而KPI的源头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以发展战略为根据制订的年度综合计划,通过考核,我们会发现企业的战略在这一年的执行情况、存在的问题和需要修正的地方,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战略的有效执行。组织绩效考核与战略管理工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战略指导考核工作的重点,考核促进战略目标的顺利完成,同时根据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对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订,从而促进企业按照既定的目标和路线健康稳步发展。平衡计分卡作为绩效考核和促进战略执行的有效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学习引进和全面推进平衡计分卡管理工作,努力建立以平衡计分卡为统领、以EVA为核心价值观,融合多种先进管理工具的组织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加强考核,传递压力,凝聚力量,促进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执行和落地,为实现各项规划目标,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毕意文,孙永玲.平衡计分卡―中国战略实践.2009;8
[2]徐佳宾.企业战略管理.2007;07(第一版)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经营理念、价值方法上都有很大的改进,但是很多管理人员的素质却没有跟上。我国的很多企业会计管理人员的任用比较随意,很多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会计理论知识,导致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环节比较薄弱。但是这种现象却没有引起企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以至于企业在制定一些重大战略经营决策时出现失误,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企业战略管理会计工作是一种高层次的工作,它需要管理人员具备专业的会计管理知识和过硬的管理技术,但是我国的企业战略管理师能达到这种要求的却很少。由于新时期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使用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所以传统的会计管理人员已经远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了。多引进一些专业技术的会计管理师,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及内容
(一)特征
战略管理会计具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主要是通过搜集一些跟自己相关的竞争对手信息,并根据这种信息来调整和制定新的企业经营规划和战略目标,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注意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综合比较分析,最终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战略管理规划的实施一定要贯穿于企业的所有部门,并能够进行的非常深入,我们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企业的发展动态,才会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施。作为企业的会计管理部门之间,一定要积极协调与参与,建立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能够共同做好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保证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尽可能以节约企业的成本开支为目的,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竞争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节省成本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内容
战略管理会计所涉及的主要内容是:首先要做好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尽可能使企业利润达到最大。作为战略管理会计人员一定要从战略角度来分析,对于影响企业成本的各种因素都要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出降低成本的新方法。其次,还应该做好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管理会计工作,因为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做好对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管理,才会保证企业战略规划的顺利实施。作为企业的主管部门还应该注意奖惩制度与考核激励制度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理论知识或技能学习,来提高会计管理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
首先,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基础比较薄弱,所以作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来说,一定要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视度,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会计管理法律法规,使战略管理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于会计管理人员来说,还要不断加强自身会计管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并能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于管理的实际过程中。其次,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虽然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摸索时期,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真正取得会计管理从业资格证的管理人员却非常少,很多的会计管理人员都没有接受过正式的会计管理培训。针对这种情况,企业一定要不断加强会计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工作,采用多样化的方式来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四、结束语
摘 要 民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导致民营企业经营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尤其是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本文从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含义出发,从外界环境变化和民营企业自身两方面分析了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从认识层面、人力资源规划层面以及人力资源制度层面分析了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不足,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关键词 民营企业 人力资源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当前,非公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非公经济重要内容的民营企业也得以飞速发展,它们在发展生产力、吸纳就业、增加地方财源、满足社会需求以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民营企业的发展却是步履维艰,据全国工商联合会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同时每年又有10万多家倒闭,有60%的民营企业在5年内破产,有85%的民营企业在10年内灭亡,其平均寿命只有2.9年。人力资源管理的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民营企业现存问题的关键因素。在已有讨论如何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研究中,人们发现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国内学者就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从战略角度研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尝试还比较少。因此,本文拟就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理论,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概述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比尔(Beer)于1984年在其著作《管理人力资本》中提出的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发展规划,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通过有计划的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和使用,为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实现配置可靠的人力资源。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有如下基本特征:(1)更加凸显以人为本。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以“事”为中心,强调人是为完成事而存在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是“人”,更加强调人是获取竞争优势资源的资本。(2)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核心作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联系较少,往往定位在行政辅助功能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强调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动态化、一体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已经融入到企业战略之中。(3)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关注的是本部门的工作绩效,强调本部门工作绩效对于企业发展的贡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关注企业整体层次的绩效,强调人力资源的价值在于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
二、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着一种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模式。我国民营企业要加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是由民营企业内外部因素决定的。
第一,外环境激烈变化的需要。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民营企业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将面临着全球化的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占领国际市场,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而另一方面,由于民营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技术条件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挑战也大为增强。在利用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应对全球化经济带来的挑战过程中,民营企业在软件、硬件提升方面可以实施跨越式发展。而在人力资源的提升上是没有近路可以走的。在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越来越凸显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只有迎头赶上,才能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第二,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这种观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把企业所需人力资源吸引到企业中来,将他们保留在企业之内,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开发他们的潜能,来为企业服务。因此,各个企业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此背景下,民营企业要获取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必须顺应新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利用自身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民营企业才能提高其效益,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之地。
三、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问题
根据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框架和要求,反观我国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民营企业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认识不足。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很少是从企业战略层面来考虑的。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从企业战略发展的需求来考虑人才的引进和配置,导致人才的引进也只是为了应急需要,无法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由于缺乏战略性认识,导致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主要是依靠“控制”和“服从”, 而忽视人性化的管理,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授权赋责,更不愿让员工拥有对企业相关情况的知情权,使员工工作起来目的性不强,效率不高。这使得员工的创造性受到严重挫伤,丧失归属感和忠诚度,导致民营企业员工流失现象严重。
第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缺失。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随着管理者素质的不断提升,他们对人力资源资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逐步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战略的重要意义。但是,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往往与企业战略规划并不协调。在民营企业初期,会向市场和销售倾斜,而到了稳定成熟期,民营企业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将“人情”与“人性”混淆,导致以人为中心的说法沦为空话。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的特点,人才流动性太大,所以民营企业也不愿意将人力资本投资作为企业的基础性投资,这又进一步使得人才流动性变大,形成恶性循环。另外,民营企业在制定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投资战略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战略以支持。
第三,人力资源管理具体制度安排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而展开,包括薪酬、绩效考评以及培训机制等。而我国民营企业在这些方面是严重滞后的。一是薪酬制度的战略性激励不够。民营企业薪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提成的做法,这种单一的薪酬体系是不能满足员工多样化的需求的。二是绩效评估的战略性凸显不够。民营企业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依据企业既定目标和任务下所完成的工作量来衡量的,缺乏完备的考评指标和方法,对员工的考核缺乏科学性,不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培训开发力度的战略性严重滞后。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
四、构建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借鉴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民营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第一,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如前所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还缺乏认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还停留在简单的人事管理层面上。缺乏对人力资源的战略性思考,导致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了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民营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民营企业首要的任务是要树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和观念。这是民营企业实施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吸引人才的基本前提。具体要树立这样的思想: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企业一切活动成败的根本,企业的一切都要从人出发,企业应建立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用人思想,强调把人看成一种资源,而不是成本,看作第一位的资源,充分发挥这一资源优势,用好企业的每一位员工,使企业成为协同作战、团结合作、高效创新的团体。
第二,做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针对民营企业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中的不足,必须要强化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的协调。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是民营企业对未来人才的需要、供给、培养与选拔方式进行科学、整体的预测和规划,它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其他职能的基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预先准备所需人才和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并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指导性的建议。具体内容包括:核查现有人力资源,关键在于弄清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况;分析企业现有人才开发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企业未来人力资源需求,确定人员需求量;制定匹配政策,确保企业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一致;确定具体行动计划或对策措施;搞好反馈调整。
第三,完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制度。一是要建立战略薪酬体系,民营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制定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薪酬策略。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采取不同的薪酬管理模式,努力破除单一化薪酬模式带来的弊端。二是要完善绩效考核制度与方法,在实施绩效考核前一定要保证绩效目标的明确、客观以及量化等。在实施考核过程中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并尽可能让更多的员工参与绩效考核。考评结束后要注意考核结果的反馈,企业要帮助员工制定改进计划。三是要加强员工培训开发。要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来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培训理念,充分认识到培训开发对于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员工培训的需求分析,做到培训的有的放矢。另外,还要完善培训体系,建立多样化的、多层次的、适合不同员工的培训开发体系。
参考文献:
[1]孙燕.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8).
关键词:战略思维;战略;战略规划;战略思想
战略思维对于企业高层的战略决策、企业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企业高层经理缺少战略思维,囿于细节而丢失战略观念,则组织发展可能会迷失方向,甚至导致管理失败、企业经营失败。战略思维概念虽然在一些文献中频繁出现,但经常被误用,如战略思维被错误地等同于战略规划、战略管理等。现有战略管理教学中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相关教材中很少涉及战略思维的内容。本文首先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辨析,对战略思维概念进行厘清,然后分别从个体层面和组织整体层面阐述战略思维内涵,最后提出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为了区分旨在产生军事战略和国家战略的战略思维,本文把战略思维限定在企业战略思维层面。
一、战略思维概念辨析
1.战略思维概念。思维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对外部客观世界能动的并具有创造性的反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的一种具体形式,是人脑运用各方面知识(包括战略诸要素)对涉及企业利益的问题进行全局性、整体筹划和指导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思维科学在企业经营和决策艺术领域的体现,也是进行企业战略谋划时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思维理念、思维活动的总和。在认识论意义上,战略思维意味着具有一种科学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方式,而且能够使一个人或者组织具有较高的觉悟,从而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和运行绩效。因而战略思维表现为一种较高的觉悟,是一种较高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竞争日渐激烈,管理者更需要战略思维。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有效进行战略思维是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战略决策者能否胜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2.战略思维与战略。有效的战略思维才会产生合适的战略,战略思维与战略二者构成母子、源流关系。一个企业可以在一定阶段内制定并执行正确的战略,但不能保证该企业在不同的情景下,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均能制定并执行有效的战略。即阶段性战略的有效并不意味着企业拥有在不同情景下均能产生有效战略的能力。战略思维是在不同情景、不同阶段内制定出有效战略的能力根源。企业战略思维的有无、优劣将决定企业的视野、产业和商机的前瞻性、决策的严谨性和竞争力。相应地,战略思维研究不是研究战略是什么,而是研究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如何想的”,以及“何以这般想”的问题。
3.战略思维与战略规划。明茨博格对战略规划和战略思维进行了划分。他明确指出,战略规划不是战略思维,二者分别对应于战略形成的不同阶段。战略规划对应于分析,涉及现有战略的清楚表达、详细阐述、正式化及正规化,战略规划应该发生于战略思维之后。而战略思维强调整合,利用知觉和创造性来创造出一个有关公司整合的观点。格兰特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把战略思维定义为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高层经理可以超越日常管理过程以及各种危机性任务,从而获得一种关于组织及其环境的整体观念。Heracleours把战略规划与战略思考关系类比中国整理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的关系:战略规划类似于单环学习,战略思维类似于双环学习。单环学习涉及在现有假设下的思考,并基于固定的潜在行动集合采取行动。相比之下,双环学习挑战现有的假设,并发展新的、具有创新的解决方案,导致更可能多的行动可能。类似于单环学习与双环学习的关系,二者相互关联,在企业战略形成及作用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4.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战略思想是战略确立的指导思想,是对战略问题的理性的认识和理论上的把握,是由一系列思想内容构成的体系,既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又包括战略主体制定和实施的基本出发点、目标,包括制定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制定和实施战略的科学方法等等。战略思想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是战略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实践应用中二者重叠度高,相对不易区分,经常互用。按照我国战略思想史专家钮先钟对战略思想的解读,战略思想通常包括三项内容:(1)战略理论;(2)战略准则;(3)对战略理论和战略准则的历史性或政治性研究。
可见,战略思维与战略思想是不同的概念。某种意义上说,战略思维是战略思想的根源,战略思想包含、体现了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是增量式的、动态的,战略思想是静态的、存量式的。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的起点和基础,战略思维则是基于一定的战略思想进行的。广义的战略思维也是战略思想,因为二者都是以人脑为源头,都是人脑之活动结果。同时战略思想是战略思维活动的结果,是战略思维活动的总和。
二、战略思维内涵分析
分析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入手:个体微观层面以及组织层面。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又可分为团队战略思维以及企业整体战略思维。企业战略思维要从两个层面进行分析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方面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对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具有决定性。在一些情况下,企业家的战略思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企业整体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整体的战略思维不同于个体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战略背后的战略思维,不是个体战略思维简单的累加,而是在组织背景下基于个体的战略性思维,经过复杂的社会构建而产生的不同于个体思维的战略思维。如战略权力学派认为,企业战略作为集体决策的最终产物,是各个部门讨价还价的结果。所以深入分析战略思维,既需要微观层面侧重于个人的研究视角,也需要宏观层面侧重于团队和组织的研究视角,即既要考察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又要考察组织层面的战略思维。
1.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个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内涵丰富,主要由以下三种内容构成:
(1)整体观和系统思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战略思维的大敌,战略思维应该是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甚至是只见森林,不见树木。从把组织看作是不相关的部件的集合体,到把组织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即整体观,是战略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观察者,思考者需要与每日操作性、程序性问题保持距离,并能看出相关议题、细节和事件背后的整体模式。正如彼得·圣吉所言,“我们必须超越个性和单独事件来观察。我们必须看透那些形成单个行动的基本结构”。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对企业战略思维者来说就是为一种跨越企业的系统性全局观、整体观。系统思维一个重要特征是将认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观察和思考,从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来认识客观对象,并重视系统内要素、结构及总体功能,同时包含着关联分析和比较分析的内涵。
(2)前瞻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又称为预见性思维,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根据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先于客观事物变化的、符合事物发展趋势的、具有超前性的思维。战略是对于未来大势的谋划,它指向于未来,着眼于未来,因此战略思维要有很强的前瞻性。孙子强调“先知”,孔子强调“远虑”。先知和远虑均强调战略思维的前瞻性。“明者远见于未荫,知者避危于无形”,也是强调在危机来临之前,对危机的萌芽与发展要有清醒的意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易于被侵蚀的竞争环境中,企业战略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依赖于对所在行业或即将进入的产业前瞻性分析。
(3)创新性思维。战略关乎企业竞争优势的创造与维护。产生新思想、新解决办法是战略的核心内容。创新思维是思维主体根据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提出新思想、新理论,制定新战略,并勇于破旧立新以解决问题的高级思维方法。创新性思维在思维领域或认识过程中所追求的是“独到”、“最佳”的境界,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只唯实,在前人的认识基础上,有新见解、新发现和新的突破。创新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能够质疑现行概念和根深蒂固认知的思维。
2.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反映了一个组织整体面对环境及其变化的认知,以及基于该认知对组织发展运筹与谋划的整体性思维活动。与个体战略思维一样,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体现出组织整体的意志和对策能力。企业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从本体论的视角,可把企业看作一个生命体,具有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另一方面,企业是由个体共同构建的,企业整体中战略决策中占主导性的战略思维模式,或者基于组织个体战略思维所衍生出来的整体性战略思维,决定着组织的整体战略。从某种程度上说,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代表了组织的“智商”,反映了组织、企业整体的“理性”与“智慧”。根据与个体思维关系,可以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个人主导型战略思维: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等同于个人的战略思维,二者高度统一;第二类是共同构建型思维:由不同的个体通过共同构建,相互启发,相互学习,通过共同构建形成的;第三类是混乱型战略思维:大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内容构成上,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主要表现为企业愿景,企业战略文化等。
(1)企业愿景。战略思维作为一种实践性智慧,具有明显意志和目的驱动性。组织强烈的目的和未来愿景可以为战略思维指导并提供所有行动的焦点,并能驱动战略思维。真正的愿景,按照彼得·圣吉的论述,是一个号召,而不只是一个好主意。彼得·圣吉所说的愿景,是存在人们头脑和心中,基于内在组织个体价值观,代表了他们真正想要的,是对他们具有重要目的和长远意义的东西,绝不是写在纸上或者标语化的东西。关于愿景对战略、战略思维的重要性,特列斯等认为,“愿景是起点,它激励和指导‘其他因素’”。由此可见,企业愿景内容丰富,包含企业整体深层次信念,未来的整体设想等,决不是仅仅写在纸上和那些标语化的东西。而这些根深蒂固于人脑中关于未来的定位,使命以及“如何行”、“如何做”、及达到什么标准的观念构架影响深远,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思维的方向和范围,因而企业愿景也是企业战略思维的一部分。
(2)企业战略文化。企业战略文化是那些对一个企业的战略思维、战略取向、战略意图等产生影响的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企业长期战略实践中的积淀和思维定势。企业战略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制定现实战略的潜在意识和文化情结,具有观念形态、历史继承性、区域特征等属性。也是企业的战略思想、战略原则和战略决策中所沉积的传统、哲学思维和社会观念、理念等。如一些基业长青企业秉承一贯的战略宗旨,几乎不随环境改变而改变,坚持一贯的战略思维模式等。企业战略文化也表现为企业的一些制度安排,主导逻辑和主流决策模式等。
三、企业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
企业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应从微观个人层面入手和从企业整体入手。无论从哪个层面入手,战略思维的训练与提高都不是一夕一朝可以完成的,都需要战略思维主体的学习与感悟,并通过实践来不断提升。
1.个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战略学习相对是比较容易事情,但作为基于一定哲学素养的智慧运用,战略思维能力的提高则需要思维方法的训练以及价值观的修正与培养。主体的学习、实践、感悟过程是训练战略思维、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增强哲学素养,不仅要博学、笃行,还要深思。勤悟、善悟、勤修与顿悟结合、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战略思维训练的必然过程和必经阶段。以上大致是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的总体原则和基本思路。不同的个体可依据自己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来训练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深入实践,积累经验。实践是战略思维的源泉和动力,是检验战略思维正确性与否的标准。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践。只有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对事关全局重大问题的规律性认识才能比较深刻、全面。实践中所包含的调查研究、试验以及当代战略管理中的脚本分析等活动,不仅能让战略决策者掌握全面的、动态的、大量丰富生动的实际材料,对现实情景的复杂和动荡有较深刻的认知和把握外,实践过程还能给战略思维者提供试错及学习机会。从而能让战略决策者能遵循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综合到分析,再到综合的一般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不断提高对事物整体把握能力和预见能力,增强创造性。可见实践给战略决策者思维训练提供了舞台和机会。
(2)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个人经验毕竟有限,大量的战略知识还是靠学习别人的间接经验。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战略理论的研读,一方面学习战略制定的基本思维方法、基本原则,另一方面,还可以学习优秀战略思想家的思维模式、创新精神、系统思维等战略思维的重要构成要素。学习与研究战略理论过程,也是不断与之进行心灵对话,从中学习与再创造相结合的过程。特别中国古代战略思想的精华是学习和研究战略不容忽视的领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战略理论的国家,五千年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战略应用实例,《孙子兵法》、《鬼谷子》、《战国策》等战略经典著作系统、深刻,富有启发性。蕴含在古典名著中的各种战略思想、战略哲学也是意味深长。另外,近代西方战略理论层出不穷,在企业战略理论方面更是学派林立,各有所长。所有这些都是学习和研究战略理论、提高战略思维水平的素材和可以借鉴的源泉。
(3)知识积累与知识更新。虽然知识并不是智慧,但是知识结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思维结构和思维水平。多学科、多纬度、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不断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对战略决策者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至关重要。正如战略学家约翰科林斯指出的:“如果说在某个领域通才比专才更为可取,那么这个领域就是战略。科学家沿着相当狭窄的途径探索知识领域,而战略家则不然。他们需要有尽可能广泛的基础知识”。因而战略决策者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在知识积累和知识更新方面,要合理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正确处理学与思的关系。
(4)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战略思维作为思维主体的一种理性思维和全局思维活动,必然与思维主体的主观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战略决策者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除了要加强学习和实践,还要注意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特别要对企业伦理、企业道德、企业社会责任等要有深刻的理解和认同,要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否则,战略思维表现形式就不是深谋远虑,而是处心积虑了。所以优秀的战略思维者不仅仅关心自己的智慧外在表现和利益,而是对社会和他人具有休戚与共的情怀。通过加强个人主观世界的改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经济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意识,没有环境伦理意识,企业所制定出的战略可能缺乏合法性,进而在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短期内可能对企业有经济利益,但是长远来看,得不偿失。2.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对策。由于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相对于个体战略思维具有社会建构性,涉及整体的社会互动,而这种社会互动总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进行的,因而组织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和提高,离不开组织制度的安排与组织引导。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与组织引导,有利于凸显某种类型的战略思维,促进某类战略思维“共振”,并形成战略思维的交融、借鉴、学习。从长期来看,合理的制度设计,会体现战略思维的“加法”,而不是“减法”,能避免由单个人或单个团体主导战略思维所带来的独断和狭隘以及集体盲思(Groupthink)。因而整体层面的战略思维训练与提高,主要借助于制度层面。这里主要给出几种提高组织整体层面战略思维的对策。
(1)鼓励高层团队的战略对话。创造条件,安排时间让高层经理就战略问题参与对话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让高层经理团队一起学会如何探讨复杂性问题,如何处理矛盾、冲突性问题,从而提高整体的战略思维水平。建设性集体战略对话可以发挥出不同理解之间的协同作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方面战略对话能够超越个人所能对事物把握的限度,使组织成员对组织面临的复杂性问题理解得更深入、更清晰、更有创造性。这种接触可逼迫高层经理形成并要清楚说出他们自己观点和观念,以便能够传达给其他人;另一方面,这样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仅能让对话者完善自己的观念,而且能够从其他人那里学习。在此过程中,持续的沟通使得对关键信息和偏好能够被更深入解读,并能用来更有创意地建构,即互动引致了社会发现。
(2)创造条件,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现代管理实践表明,很多创新性灵感或者创意并非来自高层,而是来自中层管理者或者基层员工。管理学家伯格曼在对Intel公司创新与变革多年跟踪研究中发现,Intel公司的一些创意,甚至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创新很多是由中层和基层员工发现,高层认可并确认创新方向并提供支持。近年来,对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也证明这一点。组织可以充分吸纳员工个体的创造性和灵感,从而可在内部挖掘出一个潜在的宝藏,提高组织战略思维能力。这要求企业要创造条件,设立正式或非正式组织,承接来自不同部门建议与意见,并制定相应的激励制度,鼓励、激发、引导组织公民行为。这样有利于员工个体在战略思维层面有所作为。
(3)完善组织制度,增强企业的敏感度。提高组织层面战略思维水平,企业要制定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行业信息搜集、分析工作,提高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并保持对包括行业发展的趋势、顾客的需求情况、商机等重要问题的持续关注。这里所说的制度,除明确的规章制度外,还包括文化等软制度因素。开放的、鼓励参与的企业文化,以及事业导向型的企业文化,能显著增强员工的参与度和对重要信息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企业战略思维能力。
(4)加强集体学习,并适当借用“外脑”。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仅具有增加企业知识的功能,还有改变企业内在思维方式的功能。加强集体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时候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集体学习可以促进双环学习,使企业反思企业的价值观、使命等更基本、重要性问题,有利于增强战略思维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组织智商水平。行业协会、咨询公司、理论研究工作者等专家型人才或机构,作为企业外部的知识源,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弥补企业内部信息及知识不足的困境。企业的社会资本、外部知识网络等都可能蕴含有利于企业制定有效战略的信息和知识。如果能适当借用这些外脑,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持企业的开发性,提高组织智商,防范企业制定战略过程中出现过于不切实际或者过分保守等极端性倾向。
从目前业界流行的组织变革、战略转型等话题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决策者与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仅仅重视常规的业务投资与运营管理,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日益意识到企业自身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等要素的重要性。
一、战略管理的重要性
那么,企业究竟如何发掘和培育企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构建自身在产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呢?这就取决于企业战略运行系统的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等问题。进一步讲,就是要求企业必须对宏观环境、行业竞争、市场空间、自身资源与业务能力等要素进行前瞻性的、系统的分析、计划,制定出企业明确可行的近期、中期及远期的运营目标与事业发展方向,而这种分析、评估、预测与计划的过程就是所谓发展战略规划。而只有拥有系统的战略规划,才能确保企业在日常运营与决策的连续性及目标一致性。
可见,我们必须清楚这样的逻辑关系:企业要想达到持续的增长盈余,必须在产业领域里具备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而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自身独特的战略竞争力,企业只有保持运营与管理的一贯性、连续性和目标一致性,才有可能逐步培育自身的核心能力。否则企业今天干这项机会业务,明天又干那种赚钱的业务,似乎靠这种利润机会就可以获得眼前满意的利润。但关键的是,明天是否还具备这些机会?明天其他人是否没有发现这些机会(行业新进入者)?明天的机会您能否抓住(自身的资源能力是否匹配)?
要知道,缺少时间与行业经验的积累,企业的核心能力如何培育?没有核心能力,何谈战略竞争力?因此,做企业还得做长远打算,这种长远“打算”就是发展战略规划!只有基于明确的事业方向指引下,实实在在地发展和培育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行业里拥有强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基业常青!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对“运营与管理决策”这个环节比较重视,毕竟,这个环节直接可以给企业带来“眼见为实”的“真金白银”,与企业的收入成本有着直接的关联,直接决定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为此,不少企业管理人员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生存,还跟我谈什么战略?”,显然是一种“就事论事”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究其然,难道还会认为战略是“虚无缥缈”的概念吗?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就说明企业在这个行业没有战略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而企业一旦不清楚自身的战略竞争力在哪里的时候,也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了。要知道,所谓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必须要围绕企业的自身独一无二的资源与能力这个灵魂来进行规划。否则,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只是一些图有其表的分析文字或者是一些强词夺理的数据的文本而已。
在这里,企业决策者或管理者有必要理清一些观念误区:战略并不是“空的东西”,也不是“虚无”,而是直接左右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盈利最重要的决策参照系。战略管理则是依据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战略实施加以监督、分析与控制,特别是对企业的资源配置与事业方向加以约束,最终促使企业顺利达成企业目标的过程管理。
战略管理是解决企业在日常运营与管理过程中“哪些事情是不能干的,哪些事情是必须把它干好的”问题,而运营管理则是落实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实际部署与工作计划而已,企业一旦达到当初既定的战略目标,那么,获得利润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结果了。
二、战略管理建设与实施过程
战略管理,主要是指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的过程。一般说来,战略管理包含四个关键要素:
战略分析-了解组织所处的环境和相对竞争地位;
战略选择-战略制定、评价和选择;
战略实施-采取措施发挥战略作用;
战略评价和调整-检验战略的有效性。
1、战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评价影响企业目前和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并确定在战略选择步骤中的具体影响因素。
战略分析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其一,确定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它们是企业战略制定和评估的依据。其二,外部环境分析。战略分析要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包括宏观、微观环境)正在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给企业将带来更多的机会还是更多的威胁。其三,内部条件分析。战略分析还要了解企业自身所处的相对地位,具有哪些资源以及战略能力;还需要了解与企业有关的利益和相关者的利益期望,在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者会有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又会对组织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和制约。
2、战略分析阶段明确了“企业目前状况”,战略选择阶段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企业走向何处”。
首先需要制定战略选择方案。在制定战略过程中,当然是可供选择的方案越多越好。企业可以从对企业整体目标的保障、对中下层管理人员积极性的发挥以及企业各部门战略方案的协调等多个角度考虑,选择自上而下的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或上下结合的方法来制定战略方案。
第二步是评估战略备选方案。评估备选方案通常使用两个标准:一是考虑选择的战略是否发挥了企业的优势,克服劣势,是否利用了机会,将威胁削弱到最低程度;二是考虑选择的战略能否被企业利益相关者所接受。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上并不存在最佳的选择标准,管理层和利益相关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战略的选择。此外,对战略的评估最终还要落实到战略收益、风险和可行性分析的财务指标上。
第三步是选择战略。即最终的战略决策,确定准备实施的战略。如果由于用多个指标对多个战略方案的评价产生不一致时,最终的战略选择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根据企业目标选择战略。企业目标是企业使命的具体体现,因而,选择对实现企业目标最有利的战略方案。
(2)聘请外部机构。聘请外部咨询专家进行战略选择工作,利用专家们广博和丰富的经验,能够提供较客观的看法。
(3)提交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于中下层机构的战略方案,提交上级管理部门能够使最终选择方案更加符合企业整体战略目标。
最后是战略政策和计划。制定有关研究与开发、资本需求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政策和计划。
3、战略实施就是将战略转化为行动。
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问题:如何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和各层次间分配及使用现有的资源;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还需要获得哪些外部资源以及如何使用;为了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需要对组织结构做哪些调整;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利益再分配与企业文化的适应问题,如何进行企业文化管理,以保证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等等。
4、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战略调整就是根据企业情况的发展变化,即参照实际的经营事实、变化的经营环境、新的思维和新的机会,及时对所制定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有效性。包括调整公司的战略展望、公司的长期发展方向、公司的目标体系、公司的战略以及公司战略的执行等内容。
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表明,战略制定固然重要,战略实施同样重要。一个良好的战略仅是战略成功的前提,有效的企业战略实施才是企业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保证。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没有能完善地制定出合适的战略,但是在战略实施中,能够克服原有战略的不足之处,那也有可能最终导致战略的完善与成功。当然,如果对于一个不完善的战略选择,在实施中又不能将其扭转到正确的轨道上,就只有失败的结果。
三、战略管理体系的构建与职能
首先应说明和区分战略管理和经营管理。战略管理是提升企业的发展态势、提升企业生命力,以适应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及其他环境变化。企业的经营等管理是强化竞争力、扩大收益基础,以增强在市场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有两种不同的需要和两种管理职能,也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管理体系。
由于战略的本质特点不同于经营,所以战略管理体系并不如经营管理体系那样清晰和庞细,而是座落在最高层次上,即企业的战略管理是董事长和董事会的职责。企业的战略发展部门隶属于董事会,战略发展部作为董事会的参谋机构,承担着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
战略管理体系的具体职能,包括战略研究、战略情报、战略组织、战略控制,等等。
(一)战略研究职能包括战略研究和战略性研究两个方面。战略研究是针对未来环境的变化研究企业发展的战略目的、战略和战略规划。目前企业战略研究的这部分较多与经营目标、经营计划、经营措施混同了。
战略性研究是在战略研究的指导下,针对变化的某个方面、某个层次、某个局部,研究指导应对的政策和策略。讲“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即是讲政策和策略是否正确,决定了党的纲领和战略、方针能否实现,它们具有战略性。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研究政策和策略的机构,常常是某方面工作出现失误或不适应变化了,在总经理工作会上提出某项政策。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企业缺少内在的主动权,常常会制约外在竞争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提出的政策和策略之间易产生抵触。企业的政策和策略研究作为战略性研究必须纳入战略发展部组织,各经营部门参与。
(二)战略情报职能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战略情报的范围不限于市场环境,还包括社会环境和其他环境。针对不同环境的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针对竞争搏弈对企业未来发展的作用。战略情报不仅是调查正在发生的变化,还要预见可能发生的新变化,因此战略情报的职能不仅是收集信息、调查情况,还包括更多的研究方面。
市场信息常常只是战略情报的一个参考。
战略情报中包括了预见调查和预测调查,也包括了不同调查方法的设计研究。
(三)战略组织是通过组织方方面面的关系和资源,包括可控和不可控的企业内外的各种力量和要素,协同进行战略项目,以创造或取得新的机会。
目前中国企业战略组织功能较弱,除了在一些大的公关宣传活动或者近年来的反倾销活动中有一些,大多带经营性的,由于缺少条件,较少开展战略组织活动。但从国际上的大的并购活动或抢占大的商机时,都可以看到有实力的大企业或战略组织活动非常多,甚至持续数年,按照庞大的细致计划实施。中国若出现真正的大集团参与大的国际角逐时,这种战略组织协同会出现。
(四)战略控制包括规划控制、组织控制和战略成本控制、宣传控制,等等。
规划控制是由战略部署和战略规划制约的。
组织控制即公司治理结构。目前我国讨论的公司治理结构容易脱离实际,对于不同的公司,或者对一个公司的不同发展时期,战略是不同的,若出现战略同质化,则企业在竞争中(非竞争除外)必死无疑。企业的未来十年或十年以上发展战略不同,公司治理结构的依据不同,治理结构也应不同,从而才能起到组织控制的作用。脱离发展战略,只从经营规模的量的增加出发讨论公司治理结构,就不可能适应变化,永远也治理不完。
战略成本控制不是直接针对经营的,而是针对企业发展态势、发展主动权的,比如发展中度的关系。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对于企业发展的态势和主动权有直接影响,但是在变化的环境中,尤其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速度和规模的发展不一定起正作用,还可能起负作用,可能使优势变劣势,在这次宏观调控中已出现了许多实例,新疆德隆也是如此。尤其在企业实行多元化时,战略成本更为重要,否则常常以失败告终。
战略管理体系的四个主要功能是交织在一起的,不可能机械性分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