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宏观经济环境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经济;作用;策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的经济管理和控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宏观经济管理就是一种高效的经济管理手段。因此,必须增强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全面了解,充分认识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的前提是对经济管理和相关研究工作进行掌控,在掌握相关概念和理论之后在科学的宏观经济管理理念指导下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
1宏观经济管理概述
宏观经济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主要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从而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和施加影响的经济管理活动,能够对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和提供方向指导。第一,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各级政府,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的实质是国家层面的宏观经济调控与管理。需要注意的一个概念是国家管理和政府管理相比具有极大的差异性,我国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都是将政府管理作为国家管理的组成部分,除了政府管理之外还有其他的管理分支,其权力和管理范围都高于政府管理。第二,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管理的目的在于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且在市场经济不同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这就需要根据特定的时期和条件进行目标的调整。宏观经济管理想要实现的目标包括:实现经济快速增长,全面提升经济效益,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结构,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增强综合国力等。第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内容是宏观层面的各项经济活动,主要包括宏观收入分配、宏观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宏观经济总量平衡等,它和微观经济管理相对。
2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1适应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逐步进入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而且正在向着社会化大生产的目标迈进。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全面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一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推进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的流通也逐步加快。那么为了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正常发展,就必须对社会劳动进行合理分配,将其按照一定比例并且依据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分配,确保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不能仅仅依靠价值规律的市场调节,还需要借助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增强宏观经济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家已经完全摒弃计划经济模式,不会下达指令性计划,也不会再对企业生产进行系统规定。所以,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生产经营是在无政府状态下发展,这样的情形容易导致市场经济混乱情况的出现,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对此,要通过宏观经济管理有计划和有步骤地对国家经济进行协调指导。
2.2弥补市场调控缺陷
市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缺陷,而宏观经济管理则成为了弥补市场缺陷的保障,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协调稳定作用。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之下,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市场,而且市场在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当中不可或缺。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并不是万能的,因为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多种多样复杂问题,仅仅依靠市场调控是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例如,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竞争的存在,从而为市场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支持。但是不合理的竞争也是难以避免的,它会导致市场紊乱,这个时候市场调节也就难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造成经济波动。对此,国家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迫在眉睫。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进而导致市场经济不成熟因素的存在。在这样的经济环境下,宏观经济管理成为促进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市场机制不是完美无缺的,那就可以通过增强宏观经济管理的方式解决无法通过市场调节而解决的难题。
2.3维护我国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最为基本的特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也发生了一定变化,国企内部也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在产权分离以及政企职能分开的情形之下,我国政府逐渐把国企推向市场,在对国企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没有直接插手其经营与管理,但是仍然充当着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角色对国企进行必要管理,尤其是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国企制定重大经济决策的过程中,必须给予一定干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够维护我国的公有制制度,并且促进体制改革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可以说宏观经济管理是维护国家经济体制的关键,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的必然要求,这与我国的国家体制和发展现况紧密相关,更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维护国计民生的大事。我国各级政府一定要不断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确保我国经济体制不动摇,并加快我国的改革进程,促进社会经济以及企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的策略
3.1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进步,国家各级政府就需要不断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根据宏观经济管理的现实需要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制定针对性的经济管理策略,进一步提高管理效果。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创新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宏观调控中不可忽视。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主要内容是国家各级政府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所要达成的经济运行状态的预期目标,这一目标也成为评价宏观调控工作质量的标准。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具备有效选择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状况处在不断变化当中,伴随着经济发展情况的差异和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需要具备不同的侧重点和差异性的特征,必须是可以根据现实状况进行合理选择的目标。例如,经济过热环境下,应该将控制经济增长速度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地降低经济过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经济衰退时期应该将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来确保经济的稳定协调进步;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我国需要将维持经济总量平衡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并且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二,宏观经济管理应该在居民消费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并对管理目标进行针对性调整和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居民消费行为日趋成熟,社会消费走向稳定发展之路,此时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需要对投资增长速度进行控制,以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第三,就国家进出口而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将侧重点放在合理控制进出口比例以及优化进出口环境方面。
3.2创新宏观经济管理方法
为了更好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采用科学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这就需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也就是全面优化能够促进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方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经济、法律、行政以及传媒手段等。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手段的创新和优化,能够最大化地提高经济管理效能,国家各级政府应该根据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采用以下几种创新型的宏观经济管理方法:第一,强化法律手段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市场经济同样也是法制经济,再加上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要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就必须利用法律手段确保经济运行状态的稳定和运行方式的合理运用,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规范管理行为,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第二,对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宏观调控重点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管控,那么就需要根据经济环境、发展要求、经济管理目标等实施经济管理手段,并与行政手段实现紧密配合,进一步强化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第三,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提高宏观经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经济全球化步伐正在逐步加快,这就需要对电子商务引起高度重视,根据时展潮流推进电子政府机构体系建设,并在网络政府工程建设上加强投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成效。
3.3创新宏观经济管理主体
宏观经济管理主体创新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管理效能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包括依法成立并且承担着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组织机构,而在对管理主体进行创新后能够最大化地发挥其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维护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一,组织创新。组织创新即改革和完善国家政府机构,对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创新改革,进一步协调政府机构,全面优化政府规模,并在政府机构办事效率提升方面加大力度。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国家各级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职能是对市场运行进行全面监管,维护好市场运行程序,从而为市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同时,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政府机构必须在人员创新方面提起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市场经济的发展,应根据实际发展要求进行人员选拔,提高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第二,严格遵循政企分开原则,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一个完善的公共决策体系,有效提升公共政策的质量,实现从微观干预到宏观调控的巨大转变,由直接性的管理变成间接性调控。第三,严格遵循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调控与约束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权限,积极协调各个职能部门,使其能够分工合作,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避免职能交叉情况的出现,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提高宏观经济调控水平。
4结论
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大环境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宏观调控能够促进我国市场经济更加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弥补市场调控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维护我国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发展。在明确宏观经济管理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之后,还需要进一步创新宏观经济管理策略,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在具体工作中可以重点就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管理方法以及管理主体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勇.宏观经济管理中国范式的形成与发展———论中国宏观调控实践的理论价值[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2(3):83.
【关键词】宏观经济;房地产经济;影响;策略;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复苏后的房地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并且成绩显著,主要表现在城市面貌的极大改观、居民居住条件的显著改善及开发区的上佳成绩。房地产经济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巨大的,但是因我国房地产业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相关的发展理论仍不完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房地产业的发展不断发展当中,亦存在着许多问题急需解决,如住房制度改革、土地投机、社会保障、结构过剩、外商投资管理等问题。在我国,房地产业对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性,把握房地产业的态势发展和宏观调控的整体感官,来促进房地产经济和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的重要课题。
1 宏观经济因素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1.1 国民生产总值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房地产业的发展同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存在着彼此的相互影响,当经济衰退时,企业和金融机构,就会进行大量的合并和改组,这样就使得市场上所出售的建筑和土地数量大大增加。而失业造成居民收入水平的降低,进而造成对于住房需求的减少。这种情况下,需求与供给间的不平衡,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降低。同理,在快速增长的经济环境下,人们收入水平稳中有升,对于未来充满期许,此时,房地产市场也通常会出现价格上升且供销两旺的现象。宏观经济中,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同房价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1.2 消费水平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所谓消费水平,指的是扣除储蓄后,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剩余部分。一般情况下,人们收入水平较高时,会选择更好的房屋或增加房地产购买力,从而直接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财富不断积累,消费水平不能提升,这时房价虽然呈不断上涨,但居民仍有购买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会随着水平的提升逐渐升高。因此,房价同居民消费水平间亦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
1.3 利率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在房地产供给方面,利率下降,贷款的成本随之降低,房地产抵押和开发投资纷纷涌向房地产业,不论其初衷是投机还是投资,房地产的价格呈现出持续的上涨。利率下降,贷款成本随之升高,大量资金退出房地产业,从而使得房价不断下跌。在房地产需求方面,因房地产本身价格较高,消费者普遍缺乏一次性购买的能力,而采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形式实现购买,这时,利率的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还贷成本。因此,房价同利率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1.4 货币供给量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
央行通过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来对货币供给量进行改变,进而影响到贷款的供给能力。增加货币供给量,贷款难度随之减小,从而引起房价上涨,反之则放下降低。因此,可以说央行货币政策的实行同房价呈现出跟随的相关性。
推动房地产泡沫产生的资金,绝大部分都是从银行流出的。因此,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从源头上控制投机资本。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包括政策性房地产金融机构和商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贷款的创造和投资机构、担保或保证机构的完整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房地产金融监管的缺乏,很容易造成大量信贷资金流入非生产性部门而引发泡沫。 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房地产按揭贷款的风险控制,控制投资性购房,尤其是通过按揭贷款进行的投机性购房。 有关部门应该严格规定金融部门向房地产贷款的比例和房地产抵押贷款融资的比率,严格审查房地产抵押贷款的条件,住房开发贷款对象应为具备房地产开发资质、信用等级较高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贷款应主要投向适销对路的住宅开发项目。同时要加强房地产商通过按揭贷款的回收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强化个人住房贷款的管理,严禁发放“零首付”个人住房贷款,严厉查处“假按揭”。商业银行发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应严格评估抵押物的实际价值,落实抵押登记手续,贷款额与抵押物实际价值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80%,商业银行应认真分析开发项目及住房开发企业的有关情况,注意防范与期房相关的特定风险。
2 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策略
2.1 建立和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发挥政府主导职能,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根据收入阶段的不同,来对住房问题进行差异化的解决,保持住房投资规模的合理性,对住房供给结构加以调整,从而正确引导消费模式和住房建设。
2.2 制定土地相关政策
制定土地相关政策,来对土地市场加以规范,对违法行为坚决打击,并进行严厉处理。当前,我国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政策,优化用地结构,加强土地监测,从而抑制近些年来房地产投机增加、价格不断上涨的局面。
2.3 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
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使得一些企图利用囤积土地来实现利润增加的企业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土地增值税制度是具有累进性质的,通过进一步完善土地增值税政策,可以抑制房地产企业的高额利润。
2.4 增加金融监管强度
房地产监督机关应同市场发展相适应,制定出有效合理的监管方式,应对房地产的贷款结构做出调整,以完善其市场运行的金融机制。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讲,金融泡沫尚未形成,但从长远角度出发,实现房价理性上涨,今早构建风险防范意识十分必要。
2.5 辅以租赁房政策
当前,我国在住房保障方面除了廉租房制度、经济适用房制度和公积金制度外,基本没有相关的配套支持政策。因此,我国应对困难家庭实施租金补贴政策,实行税收差异化制度,以房价整体上涨水平来对房价贴息值进行计算。对于城镇无房居民,可以在住房购买中享受一定的政府贴息额度。
3 总论
上述内容中,论述了宏观经济因素对房地产经济的影响,并就房地产经济环境下的宏观调控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宏观经济同房地产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合理把握其间的关系,从而实现我国宏观经济与房地产经济的兼顾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忠华.房价与宏观经济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09(1)
关键词:宏观经济波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金融行业将银行视为一部风险机器,银行不仅需要承担相应的管理风险、经营风险等,还需要适当的将各种风险融合在金融产品进行二次加工。银行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对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因此,信用风险也是现代商业银行中最重要的风险来源。和其他工商企业相比,商业银行比较明显的特征是“少本经营”,著名的金融市场学家彼得・S・罗斯曾经指出,所谓的少本经营指的是少量金额的贷款违约就容易导致商业银行出现资本不足的情况,最终使其难以弥补冲销损失,严重的将会面临破产或是倒闭的风险。根据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调查来看,信用风险是现代社会导致银行破产的一项最重要原因。所以,设计科学合理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式对进一步优化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研究综述
Beaver(1966)对公司破产和信用风险分析展开了更具开创性的分析,使得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方式的研究工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中,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的方式一般包含:专家判断、判别模型和神经网络模型。为了将我国商业银行面对的贷款违约率不容易进行数学变换的问题予以解决,因此将判别模型逐步引进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度量环节中。在对国内外相关的金融类和经济类的文献研究中来说,对于一个企业是否造成违约情况的判别模型,通常包含Logistic模型、贝叶斯判别分析模型和Probit模型等参数模型和神经网络等非参数模型。文中所研究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就是企业是否会出现违约的风险,由于Logistic模型是现代判别模型中的重点方式,并且其也被广泛地应用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中进行度量或是评价,因此,本文就将进一步对Logistic模型进行研究,通过适当的方法改进,增加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波动因素,构建起宏观经济下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要想建立起全新的Logistic模型分析结构,首先应该构建起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评估指标系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主要指的是信贷风险,Svoronos(2002)的研究中曾明确提出,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信用风险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风险因素,占所有风险的一半以上,而其他风险分别所占的比例则比较小,其中操作风险和市场风险分别占30%和5%。所以,商业银行中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主要风险形式,会受到借款人的行为因素和宏观经济环境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就将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概括为两个方面:借款人(个人或企业)因素、宏观经济因素。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信用程度还包括企业的信用程度和信用意愿,对借款人可信程度的评定主要从企业素质和经营状况、经济效益、发展前景等几个环节入手。而宏观经济因素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则主要来源于商业银行进行贷款活动过程中,对现阶段发展情况和对未来时期的总体宏观经济环境分析,比如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发展程度、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可能性等。华晓龙(2009)通过建立起宏观压力的测试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进行评估,认为GDP、通货膨胀或紧缩是现在影响我国银行发展体系稳定的一项重要原因。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价方式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Logistic回归分析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判别分析方式,并成为了度量企业违约风险的一种主要方法。传统判别分析法假设企业破产或是经营失效的概率需要遵循二项分布,这种假设方式对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度量方式相对简陋,但是Logistic回归分析法将这项假设方式进行优化,从而服从了Logistic的分布。自90年代以后,现代社会的信息化发展逐步得到完善,使得数据挖掘技术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也更加完善,并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中逐步得到了发展。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实践证明,Logistic模型对数据的拟合效果十分明显,且预测能力较强。在1977年,Martin在二十五个财务指标中选取了总资产、净利润率等八个基本财务比率指标进行分析,使用Logistic模型分别预测了公司破产和其违约的概率,并且通过和Z-Score模型、ZETA模型的最终预测结果进行比较,发现Logistic的预测结果仍然是最佳的。
但是,笔者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发现,这种模型方式还存在一个较为明显的缺陷,就是在公司破产和违约风险判别过程中只选用了借款企业的财务指标,没有对宏观经济因素进行考察,因此Logistic模型在对违约概率进行计算的过程中缺少精确度。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及时对需要考察的因素进行修订,保证经过修订后考察的影响因素更为全面、精准,对辅助商业银行更科学、准确的预测和掌握企业违约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
结束语
在宏观经济因素的Logistic模型下,其比传统的模型更具备高风险判别能力,这种模型方式不仅能客观地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变化进行反映,同时还能及时判断出企业违约概率的影响。因此只有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测,我国商业银行才能更好、更科学地对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或评价,从而在宏观经济影响下,对我国行业银行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侠.宏观经济波动视角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03):196-197.
[2]刘子龙.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魅力中国,2010(31):112-113.
(河口区发展和改革局,山东 河口 2572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有很好的管理手段进行辅助发展。好的经济管理需要建立在大量详细而真实的经济信息之上,只有掌握了高效准确的信息才能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决策,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和能力。从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调控,促进国家经济的全面发展。
[
关键词 ]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国民经济
经济信息是经济活动的实时表现,市场经济每天都处于变动中,因此经济信息也是不断更新的。要掌握全面的经济信息,怎样将这些信息为我们所用,需要我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只有正确运用经济信息,才能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并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反作用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因此本文就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展开探究。
1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大力推进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进程中,一定要与实际的经济情况相结合,符合社会发展趋势[1]。宏观经济管理也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节,并最终满足市场的需求,保持市场发展平衡。其中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工作目标是调控市场中的不和谐现象。因为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又有自己的弱点,因此在实际运作中调节往往比较慢,缺乏实效性,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进行干预[2]。目前我国经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并存的市场经济。
(2)政府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对国有企业下放很多权力,国有企业具有很大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决策权。政府不会干涉太多,这样的政策有利于维护市场经济环境。对于市场中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规避,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国有资产的安全和稳定。
(3)宏观经济调控可以维持市场的运行秩序,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氛围[3]。提高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实现经济资源更加合理的配置,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高国家经济利益总流入量。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国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的市场监督力度,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
2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重要性
经济信息对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是国民经济不同部门之间进行沟通的桥梁,也是指导经济管理部门的重要数据依据。经济信息可以提高整体的经济管理效率,提高相关部门对经济发展的掌控力度。大量的经济信息对提高生产力和实践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经济信息不仅可以对市场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可以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大量的经济信息数据可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向产生一定的决定作用,影响国家对资源的合理分配,以及市场对经济的有效利用。处于这个发展阶段的经济是每一个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过度的必经之路,可以从根本上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经济信息在现代的经济发展中体现出了多种功能和特性,可以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提供增值服务以及对新市场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人们的生存与发展中,信息和物质作为重要的基础,是人类开展一切活动的基础保证。因此经济信息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3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宏观经济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管理行为,计划和决策,以及监管和服务等。为了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效率,就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机制。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以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经济信息进行科学决策,提高对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不断完善经济信息系统。
3.1建立科学的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利用经济信息开展经济管理活动时,首先要做好信息的收集、分析工作,一定要掌握如何控制信息的能力,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进行信息收集[4]。在进行收集经济信息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和安排,合理有序的开展信息收集工作,保证信息质量,不能只图数量,要收集对自己真正有帮助的内容。大量无用的信息将会给后期的信息处理工作造成困难。不利于提炼有用信息,在收集信息的时候还要注意信息的时效性,收集最近的信息,这样更能反映出经济变化的动态。对于市场信息的收集工作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项目,只有掌握完整的市场变化,才能更好地预测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
3.2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比较完整市场变化动态的信息库,在这里面具有体现市场正常运行的所有相关信息,包括内部的和外部的。对于整体市场的宏观调控,要建立自己的完善的经济信息系统[5]。这个系统要具有一定的完整性、独立性、可靠性以及目的性。健全的经济体制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保证,所以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健全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制度,大力扶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国有经济发展打好基础,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来提高市场劳动力的流动性,对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逐渐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
3.3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一直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就是想提高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为了确保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加大对经济信息的有效利用。当然经济信息对经济产生的影响,不仅有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带来不好的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要对经济信息进行认真的筛选,避免使用错误的信息而导致经济发生损失。正确的利用将会促进经济发展,但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也会制约经济的进步。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收集到的市场信息了解市场的发展现状,并依此做出相应的发展政策。实现整个地区的经济同步发展。通过对信息进行分析可以促进整体经济之间的协调发展,防止不同地区之间发生脱节和矛盾现象。
3.4促进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立足于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相关的经济管理部门要提高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体制的引导作用。根据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可以对宏观经济进行如下改革:为了确保我国宏观经济长期有效发展,我们需要对国有企业目前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增加劳动力的流动性[6]。立足于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水平,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扶植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认真分析国际金融形势,并对我国的金融体制进行改革,以便更好的与国际接轨,使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金融更好的融合,推动我国经济更好的发展。
4结束语
在上面的分析中,主要对经济信息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中的重要应用进行了阐述,并从经济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意义开始,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重要性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在经济信息的应用过程中进行了重点介绍,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有个参考。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乃至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我们一直都很重视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整体提高,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心愿。
参考文献:
[1]汤伶俐,李康.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商业,2014,32:270-271.
自我国在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以来,市场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不断加深,导致我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也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严峻的信贷风险。为了获得稳定的发展,抢占市场份额,我国商业银行要革新管理方式,注重风险的防范。要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关键词]
宏观经济;商业银行;不确定性;信贷风险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增长速度放缓对经济下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市场风险、货币政策与经济走势均处于不确定状态。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主题,商业银行在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一方面,银行的信贷水平难以保持在较高的水准,贷款质量难以得到较高的评价,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基础设施类项目中,信贷资金的安全问题备受考验;另一方面,政府的监管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等等,都对银行的信贷业务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亟需加强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要避免在不确定性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受到诸多的影响。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现状
根据稳定运营原则与审核会计原则,商业银行会对风险资产的质量进行全方位的鉴定,并产生贷款的分类,作为衡量资产真实性与坏账准备金的前提条件。当前,我国银行信贷体系中,贷款风险的分类由资金监管者进行管理,采取科学化的方式判断贷款的风险级别,并对贷款的质量给予客观的评价。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进程中,针对不良贷款的分类情况,共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4—1997年,在商业化改革时期,商业银行采取四级分类法的方式,将贷款分为呆滞、呆账、逾期及正常四个类别。其中,前三类代表着“不良贷款”。第二个时期是1998—2003年,在延续四级分类法的同时,我国的五级分类法也已经出现,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内容,贷款分成了“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个类别(见表-1)。第三个时期是2003年至今,就是五级分类法的完善和使用。通过总结和借鉴国际化的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五级分类法纳入了诸多评估风险的综合性因素,有着更真实的贷款风险评价表现。与不断完善的信贷风险评级方法相对应的是,我国在多次的不良资产剥离过程中,也发现了信贷风险逐渐加大的情况。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与不足
(一)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并逐渐认识到市场经济规律及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要性。在此期间,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构建信贷风险管理机制,并表现出了明显的特征。在信贷风险方面,我国的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渐渐淡出微观经济领域,让商业银行真正开始自负盈亏,成为市场的自主经营主体。与此同时,深化改革的路径中,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政府为商业银行的制度革新与体制转换,奠定了良好的支撑基础。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信贷对象以国有企业为主,并有着突出性的问题。综合观察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安全性方面,不合理的信贷结构,是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所存在的特征之一。更多的贷款投向结构存在着趋同性,集中于公共设施领域、商业及服务业、房地产业与制造业,以及水利和环境、交通与物流领域等。与此同时,大量的不良资产渐渐显现出坏账本质,且信息披露的情况并不充分。如图-1所示,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增量不断攀升,并且大部分属于中长期贷款,其风险性难以预估。尤其在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下滑的背景下,更是值得关注“天量”级的货币信贷情况。第二,流动性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存在着流动性差、运转缓慢等特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中长期的信贷风险不容易发现,并且在长期的贷款过程中,会阻碍银行的信贷结构调整,导致银行面临更大的风险。与此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风险,也在不断增大。根据《中国商业银行发展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投向,主要集中于五大行业,且比重达到90%。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不足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我国商业银行由于长时间缺乏公司化的管理,以及存在体制化的深层次问题,导致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第一,粗放式的信贷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依旧存在着地域化的明显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统一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与有效性,忽略了地域性的差别。对于发达地区,商业银行的信贷效率不高;对于资源相对匮乏区域,商业银行也没能够做到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伴随着我国市场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个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性大小不一,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态势也略有差别,面对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够建立针对性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依旧采取“大一统”的粗放式管理办法,则难以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效用。第二,缺乏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我国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长期体现为行长责任制与部门分政式。所谓行长责任制,即将银行的业务发展、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等责任,均归结于行长一身,其弊端在于传统体制下,行长同时扮演决策者与责任人,导致其难以发挥监督及权力制衡作用。所谓部门分政式,即各个部门的风险管理政策,均表现为各自为政的情况,缺乏良好的沟通与衔接,没能够统一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与政策。第三,并未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不仅需要事前的防范与事后的处理,更需要建立风险的预警机制,通过全面的制度建设,构建科学化的预警体系。目前,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还未建立,在遇到不良资产时,往往需要采取极端的事后控制方法来处理,不能完全发挥信贷风险管理的职能。第四,有待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客观的情况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着多个层面的不健全情况,难以达到理想的内控效果。类似信用造假、员工监守自盗、内外部勾结转移资金等情况时有发生,不利于预防金融风险,无法满足银监会监管的根本要求。通过观察发现,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内部控制情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形式主义盛行,缺乏权力的有效监督与管理,评价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针对信贷风险的评估,在信贷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内部评级方法、信贷风险评估技术以及信贷业务内部控制等方面都需要有所改善;信息沟通的缺乏,信息化的程度不足,严重信息披露失真等问题有待改善;监督机制还有待改善,各级内审部门的监督职能有待提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中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
(一)不确定性的风险所谓不确定性,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代表着不可度量的风险。而“风险”一词在信息经济学中,可以等同于“不确定性”概念。在金融领域,风险就是获得经济活动资金的同时,基于不确定性的情况,同时可能需要面对的经济损失。简单来说,在金融与经济领域,“风险”就是不确定性。客观存在的“风险”,往往也存在着普遍的规律性,根据理性的判断与决策,人们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降低不确定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科技的不断革新,市场经济社会生活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存在着明显的影响。以银行信贷业务为例,银行得到企业信息后,需要对照审核信息标准与流程发放贷款,而对于信贷的风险性,银行可以透过专业的人才采取专业的手段,做出预见性的评估。但基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则很可能引发贷款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造成市场秩序的紊乱,引发金融风险。无论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还是从微观经济角度,银行信贷风险的根源,就是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二)银行危机与信贷风险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信贷业务的利润十分丰厚,但信贷风险也随之而来,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类别。时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着三重发展危机,即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附加风险以及市场经济的自身运营风险。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挑战,商业银行需要及时构建自身的风险防御力,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特色,构建科学化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断攀升。在市场化的经济发展路径中,我国金融业正在不断与国际接轨,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愈加明显。面对一系列的外部风险及内部风险,商业银行能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与防范,将直接关系到社会金融资本的利用率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三)不确定宏观经济与金融风险传导机制作为兼具企业与银行特质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的发展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不管是微观经济要素还是宏观政策要素,都会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产生影响与冲击。在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发展路径中,我国宏观经济环境一直在不断改变,包括经济增速不稳定、通货膨胀及国际金融影响等不确定性问题,也一直在影响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市场发展的更多种可能。基于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过度负债与通货紧缩成为了金融风险的传导要素。市场经济的一路上升,不仅仅取决于内在要素,同时也需要外部条件的引导。目前,全球范围内,金本位制度依旧发挥着主要作用,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动态,一旦某一个国家出现经济萧条,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传导。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就是典型的案例,这场危机引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
(四)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形成机理分析在发展中国家,社会体制对于信贷风险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产业升级转型的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其信贷风险与社会体制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剖析我国金融市场的信贷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内外两个层面。从内部情况而言,银行自身的体制不健全、产权主体地位缺失等情况,以及执行力不足与人力资源状况不佳等问题,都是引发信贷风险的潜在影响因素;从外部情况来说,我国宏观经济的变量波动,特别是房地产行业的巨大波动,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与数量,很可能瞬间引发信贷风险。与此同时,有待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规,也是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
四、不确定宏观经济环境下防范信贷风险的策略
(一)注重宏观经济不确定下的信贷风险分析通过对近些年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的观察发现,在我国市场经济处于发展期,人们对于市场前景普遍看好,且商业银行对于信贷项目也有着足够信心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通过采取扩大信贷规模与放宽政策等方式,让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贷款。然而,在显著的顺周期性背景下,这种信贷标准的降低,最终会导致通货膨胀情况的发生,而政府为了避免通货膨胀,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便会采取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利率的方式降低企业的投资需求,无形中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与此同时,在不确定宏观经济背景下,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全球经济周期也保持在较强的同步区域,这意味着各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均会影响到国内的经济与金融发展态势。伴随着我国近些年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市场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越来越高。基于开放经济环境,商业银行不仅要注重国内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信贷风险,同时更要提前预判国际经济的不确定动态作用。
(二)完善我国银行业信贷内部控制制度第一,建立多项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例如,建立以分级审批为核心的信贷授权授信制度,建立权责分明的信贷岗位责任制度,建立独立运作且相互制衡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建立信贷风险的电子化控制制度。通过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强化信贷风险的管理,通过明确责权利的各项要素,并迎合时代的发展,采取电子化的技术制衡内部管理的各个部门,有效避免“人为风险”与“道德风险”,均有益于对信贷风险的控制。第二,在完善制度的同时,更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例如,营造良好内部控制环境,健全法人结构,营造信贷控制环境;强化内部控制力度,推动制度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授权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完善信贷风险评估体系,全面强化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强化信贷风险的评估技术实力。第三,良好的执行离不开良好的监督。商业银行需要通过构建独立的内部审核监督体系,理顺稽核体制,避免监守自盗的风险的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提高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的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配置而言,我国不确定宏观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所以通过提高行业信贷配置效率,强化配置决策,将有利于规避信贷风险。首先,要从行业角度出发,对于贷款企业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商业银行要有全面性的了解,要洞悉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行业的全面性考核,辨别行业风险与企业基本风险。要结合实际情况,把握宏观经济周期的规律性,通过合理配置信贷资源,降低行业风险。其次,要根据国内外的宏观经济态势,正确做出风险预警,在借助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下,深入分析企业的有限信息,深入分析信贷风险,选择成长型优、发展潜力大的行业或企业,作为优质信贷资源配置首选,通过优化配比降低风险性。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风险存在着波动性与联动性特征,商业银行在行业观察与企业观察过程中,要全面考量上下游企业的具体表现以及关联度较高的行业所存在的风险情况,避免风险的蔓延与传导,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条件下,更有针对性地提升行业信贷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坤,张丹丹.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5,(8):68-70+46.
[2]邓奇.金融创新背景下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研究[J].华北金融,2014,(5):32-36.
[3]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4]梁诗杰.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风险防范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梁洪波,刘远亮.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关系实证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3):81-84.
[6]王文峰,施慧洪.我国商业银行合规风险管理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14,(24):80-81.
[7]王淼.我国银行稳健性与宏观经济的冲击影响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关键词】通信企业 市场营销 营销策略
一 通信企业营销行为的特征分析
市场营销的基本内涵是通过一定的营销策略,将产品或劳务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销售给客户以实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工商管理行为。市场营销的主体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是企业,市场营销的对象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客户,市场营销的过程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产生的营销策略。
现代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过程是电子信息传递技术产品的营销过程。由于通信企业具有高技术和高投入的经营特征,因此电信企业的营销过程相对于其他企业具有鲜明的特征。首先,这些特征体现于对大客户的依赖度较高的特点上。由于电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重依赖于先进技术的应用,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人才的广泛使用,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当中需要投入的资本数量较为庞大,因此产品本身具有的价值较大,价格较高需要具有较雄厚的资本的客户进行购买。同时通信企业在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对公共资源进行利用,供求双方需要具有较强的公共政策影响能力,以实现相关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大客户对企业的社会关系的建立和公共资源的顺利取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通信企业市场营销过程需要采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以保证产品技术信息的保密性。营销手段的技术性是进行通信业市场营销过程的重要特征。现代企业中技术水平的强弱本身和企业的资本禀赋具有紧密联系,因此,能够与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化的市场营销过程,并完成卖卖双方的顺利对接这一条件本身,要求通信企业同具有较强技术力量的大客户进行广泛合作。
最后,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较大的市场外部性。通信企业本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具有很强的信息化特征,其产品直接适用于现代化的信息传递过程,因此往往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也往往超过经济层面。同大客户的合作将减少企业本身在进行经营生产过程当中可能存的信息风险,增强商业行为的公共安全性。一般情况下比较容易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在我国电信行业主要为国有资本主导的情况下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通信企业进行现代市场营销必须重视与大客户的广泛合作。
二 通信企业制订市场营销策略的准备工作分析
市场营销策略要依据市场营销人员所面临的基本经济环境进行制定和选择,以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的选择需要进行市场环境的分析作为其基础。
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市场调查、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等几个基本的过程。通过完成对市场环境的分析,营销人员应当明确市场营销过程的所面临的基本市场条件,并为策略的制定奠定良好的信息资料储备基础。
市场环境分析的首要过程是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通过现代统计技术,进行商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市场调研的基本目标是对市场的现状和来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市场调研根据其对象的差别可以划分为宏观经济环境调查、技术调查、用户调查和销售调查。由于通信企业的主要客户来自于生产型企业,因此,其大客户群体的消费构成主要以生产性消费为主。生产性消费的宏观经济环境调查分析,主要针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中,企业直接生产经营的产品的主要购买对象的基本产出水平,根据比例分配原则对企业将会面临的产品需要量进行分析。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现状分析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两部分。现状分析主要针对现有的行业产出水平进行相关数据的测算,分析企业现有的短期产量和短期内的市场需求状况是否匹配。长期的经济趋势分析应当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进行未来一定时间内的行业和市场变动的分析,要求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技术调查和用户调查针对企业所面
临的单个消费者进行。在通信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当中,应当主要针对具有一定规模且数量保持稳定的大客户进行。两者都应注重客户自身的特点、影响客户需求的因素和用户的潜在需要应当作为调查分析的重点项目。
市场销售调查是市场调查环节的中心环节,是对现实营销过程的实际成果的调查分析。销售调查首先应当明确对市场销售的基本状况进行调查,了解到企业生产的产品在一定的区域内的销售状况,对脱销、滞销和产销两旺等市场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并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市场销售调查也应当注重对产品的生命周期的调查。在现代市场营销学当中,产品生命周期指某以特定产品从开始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的产品存续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是从产品进入市场销售环节开始计算的,产品经过新产品开发,最终进入市场,它的产品周期才正式开始。如果产品的生命周期在进行销售调查之后,证明已经进入末端,则市场销售人员应当及时将相关信息向企业主管人员进行反馈,并建议主管人员进行新产品的开发,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需求的最大利润的基本目标。
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过程,需要依据现代统计学和企业工商管理本身涉及的基本模型进行量化处理。基本的市场分析手段是应用统计学中的线性回归思想,对已经收集到的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并找出各种变量之间的统计规律。市场分析过程侧重于量化分析,对市场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变化情况进行精确处理,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市场分析和市场预测往往是相互伴随的市场环境分析过程。市场分析目的在于发现数据信息之间的统计规律,而市场预测则是根据市场分析的最终成果进行市场的价格、需求和成本费用的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判断,为企业的进一步决策直接提供依据。
关键词:经济 发展
1 概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已经由生存型的发展阶段进入到了发展型的阶段。在经济飞速发展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共同作用之下,我国经济的内在因素与外部条件都在快速增长,使我国的经济形势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在已经过去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之中,经济的发展错综复杂。尤其是在2008年的下半年之后,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我国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为此,很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刺激经济发展的措施。我国政府也重拳出击,主要实施了投资拉动的经济刺激增长政策。
巨额的投资虽然帮助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走出了这次全球性的衰退,但是增长构成却依然是不平衡的,这其中主要包括了内外两方面失衡。内部失衡主要表现为投资过度但消费不足,家庭的消费水平和十多年之前相比,占gdp百分比的水平实际上呈现出下降趋势。外部失衡则主要表现在国际贸易与国际收支双顺差,由于与贸易伙伴间的摩擦加剧,而且将自己的贸易条件变坏,这样不仅使出口的产品被便宜出售,还消耗了自己的资源与环境。
虽然经济的转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也要具备成熟的条件,并经过多方的努力。此次金融危机使世界对环境的保护更为关注,因此绿色经济和产业模式成了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和企业转型的一个新契机。随着市场竞争与资源压力的增加,促使传统的产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来进行升级和换代。
2 中小企业的应对策略
在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微观上和基础上的健全。在长期的经济建设过程中,我国已建立起一套和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制度与企业组织。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在旧体制中成长的,已经适应计划经济运行模式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一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规律,就会出现很多非市场的经济行为。因此,要使我国的经济平稳运行,就必须构造好我国的市场经济微观基础。
2.1 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
我国的经济改革是一个由体制外逐渐到体制内的增量式的过程。因此,改革首先要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外部开始,然后再逐渐地过渡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本体。所以,以计划型的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就会相对滞后。虽然国有企业的改革在80年代中期早就已经开始,但是,迄今为止却仍未达到实质性的变革目标。以国有企业为独立的决策市场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真正的确立,政企不分及政企难分的顽疾尚未根除,国有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争取利润的最大化,而是税收的最大化与企业的可支配收入最大化,以及企业的主要社会职能仍然过多等问题仍然存在。这就导致了经济市场化在不断深入的时候,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仍存在很多非市场的行为,造成其亏损严重,绩效低下,从而构成我国需求不足的微观基础。因此,目前我国的有效需求启动必须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
首先,应该明确国有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国有企业有着和一般企业不同的特殊职能,其中主要包括:带动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能力;提供基础设施类的公共产品;提供具有环保作用的产品等。因此,和普通企业相比,我国对国有企业具有更高的要求,国有企业经济操作的范围应该在不会影响国家安全及经济稳定的前提下,使国有企业在那些不需承担特殊功能的领域尽快地退出来。其次,要重新定位企业经营的目标。国有企业和一般盈利性的企业不同,它具有特殊职能。因此,其经营的目标也不应该与一般企业一样去简单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应主动履行社会和经济的职能。第三,要确立国有企业独立市场的主体地位。很多国有企业大范围亏损,虽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其履行国有企业特殊的职能却忽视其效益指标,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国有企业本身始终无法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因此无法具有独立决策权,难以按市场的原则来进行自主经营。
2.2 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提高市场调控能力
市场经济自身也具有很
强的调控能力,如保障价格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的公平性,生产要素的流动自由性及分配机制的公平性等,都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起到了推动和调节的作用。但迄今为止,我国市场的机制还不完善。因此,经济市场中主体独立性、经济决策性和经济行为秩序化、契约化、法制化等方面都还不完善。我国必须要加快市场改革的脚步,尽快完善市场体系,健全市场机制,从而保证市场有序地发展,确保市场供求关系稳定和正常。
2.3 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人是生物性的人,因此脱离不了趋利性这一本能。在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与趋动之下,经常会做出一些不符合市场规范的动作,有时就会打破市场经济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从而妨碍了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这对市场经济发展十分不利。而由于人本身的自律性及道德约束力有限,要保证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常发挥,保证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就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并通过法律威严去纠正不规范的市场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3 工程勘察行业的变化与应对策略
下面,以工程勘察行业为例来说明国有中小型企业的应对策略。
我国当前正处在城镇化、工业化及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勘察业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及企业的内部环境都己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并在不断扩展和延伸。其中变化内容主要有:
(1)地方性保护策略逐渐减弱,市场一体化格局全面提速,传统条块划分行业的市场格局在逐渐的消亡。一些经营比较好的勘察单位跨地域、跨行业的业务都己接近或超过其业务总量的一半,并向常态化发展。
(2)投资群体成分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不同背景下的投资主体形成了本行业内市场服务的需求多样化趋势。企业综合的配套能力与资源的整合能力以及项目的管理能力都变得越来越重要。
(3)市场竞争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量的新竞争主体涌入市场,企业市场竞争的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
面对经济形势的变化,笔者认为,工程勘察类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1)重新制定企业战略。在行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企业要重新找准自身的定位与发展的方向。在担负起国有企业特殊使命的同时,立足于国内市场并把重点转移至国际市场中。在战略的制定过程中,企业要对发展的环境变化与自身的条件进行认真分析,明确其定位,找到其优势产业,从而打造其核心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在某些特定的领域内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实现由“同质化”到“特色化”的转变,最终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专”的模式。另外,战略性的目标制定决定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状态。要特别注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新兴领域的探索。
(2)进行企业组织再造。当企业的发展战略得到确定后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构建和企业的目标能够相适应的发展能力。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多种元素的集合,其再造过程是一项复杂但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基础工作。作为企业必须根据战略目标和自身实力及市场要求加以规划和有效实施,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进行科学定位和合理再造,其中包括人员组织结构的再造及工作流程和技术手段的再造等。最终通过进行组织优化和资源整合及队伍素质的提升等多种途径来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全面的塑造。
(3)加强管理创新。在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及经营理念的创新上狠下功夫,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内在动力。注重提升企业的软实力,以确保企业能够稳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4 结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走过了艰辛的路程。在对企业的改革进行宏观审视中,对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总结改革中的经验和教训,对目前处在攻坚阶段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今后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白宝祥。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应对之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2):27-28.
[2]李艳。宏观经济环境下乡镇企业的发展策略[j].经济导刊,2011(1):90-91.
&nb
sp; [3]梁剑,丁洁,周俊。宏观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企业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1(6):16-19.
[4]林益群。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下企业的应对之策[j].商场现代化,2009(18):23-2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增长方式转型;循环经济;企业战略
伴随着经济社会日益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加大的客观问题的也逐步展现,建设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了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以及广大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的共识。如何实现在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前提之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已经成为摆在众多企业面前的重大战略任务。为了完成这样的任务,除了应当改进生产技术之外,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通过软环境和软件设施的调整,加强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也显得越发重要,战略管理理念在这一背景之下就拥有了更多的用武之地。
一、战略管理理念与循环经济
战略管理理念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战略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强调将企业的生产经营转化为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强调对整个企业加强过程控制,使企业的不同组成部门能够进行有机互动,同时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能力,做到对市场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变化应对有力。循环经济理论的核心在于将企业生产当中产生的排放和污染转化为企业下一期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和动力,从而实现物质资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排放量降低的目标。循环经济的实现要求企业生产过程能够形成一个相互衔接的整体。在最终产品流出企业的同时,能够将企业需要的各种能源或者物料,从不同的工序当中产生的污染物或者排放废弃物当中提取出来,并直接循环回生产过程的源头当中,最终实现整个生产运行过程的无害化。没有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将整个企业内部的不同生产加工流程转化为一个封闭的循环机制,循环经济目标的实现是不可想象的。同时,建设循环经济体系又应当紧密结合当前企业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现实状况是不容改变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实现经济结构转型所要依赖的也必然是各种企业。因此,为了以企业为主体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建设循环经济体系的目标,应当引导企业加强对市场走势的分析和把握。企业自身应当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加强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找到合适的转型时机,因为建设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技术、设备和专业人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较大的压力。企业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经营成本大幅增加的状况,因此应当努力掌握外部经济环境,降低可能由于转型而带来的风险。由此可见,实现循环经济为目标的转型,实际上正需要加强对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把握和应用。
二、实现循环经济的战略管理策略
经过前文的分析,本文已经论证了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过程当中,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接下来,本文将分析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企业应当结合战略管理理论采取的措施。
(一)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战略制定
战略管理的首要环节是结合企业当前面临的市场形势和宏观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经营管理战略。为实现循环经济目标,应当将循环经济和企业的整体经营策略加以整合,以形成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改革方案。
首先,应当加强对企业所面临的宏观环境的分析。企业面临的宏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环境和国家政策法规条件两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当前的国家政策层面,中央已经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方案给使用清洁生产技术的企业,同时国家也在通过积极推进节能减排计划的实施,相关内容已经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国家对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将会提供信贷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对宏观经济的基本面方面,急需建立起清洁生产体系的企业往往都面临着产能严重过剩,市场严重饱和的问题。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大量污染排放的重工业行业往往已经进入了竞争者众多,进入门槛日趋降低,产品高度同质化的微利阶段。这些循环经济建设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面临市场竞争压力最大,盈利能力逐渐降低的企业组织。
以钢材市场为例,当前的钢铁生产已经严重过剩,竞争压力加大带来的价格持续降低,利润空间萎缩的状况已经迫使武钢集团、山钢集团走上了企业兼并的道路,鞍钢和本钢也已经整合为一个钢铁联合生产企业,但由于钢材市场容量的限制,企业规模的扩张已经不能带来企业成本的下降,因此钢铁企业通过建设循环经济改变原有的粗放发展的方式,通过各种实物资源的循环使用提高盈利能力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国家在面对众多钢铁企业大量排放污染物而产生严重的负外部效应的情况之下,也在逐渐的实用税收和信贷等杠杆促使这些企业加强改革,因此就整体环境而言,企业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现实意义已经十分显著。
其次,应当加强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的把握和控制。企业自身拥有的人力资本、技术设备和库存资金,往往被不同的生产部门和经营管理部门所掌握和分割。这种资源分散,不能形成比较良好的协同运作体系,已经在逐步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而为了实现循环经济,就更应当加强对企业自身掌握的各种经营条件的把握和调整,将企业的各个部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沟通的整体。这种企业内部的关联度的提高,在现代企业经营过程当中已经普遍存在。
中国重汽集团就通过内部的制衡性管理原则,将企业的管理部门和各种生产流程整合成为一个相互关联,整体联动的有机整体,并大大提高了过程控制的效率,彻底打破了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割裂的状况,加强了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最后,应当在把握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内部生产运营的基本条件的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经营战略。这一战略当中应当包含循环经济目标的考量,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战略应当成为建设循环经济的基本方针。在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的同时,将企业改造成为一个具有循环经济生产能力的现代企业,应当成为转型企业所要面对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可以根据市场结构因素和产业组织状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二)战略管理中的核心策略
企业经营策略应当成为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战略应当包括对市场当中的各种竞争对手的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市场营销和经济理论。首先,应当建立起统筹企业内部各个生产工艺流程和企业管理部门的企业内部关联机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视角之下,使用投入产出技术就成为了整个战略管理决策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要求企业充分考虑内部的各种中间生产过程之间,可能存在的技术联系,并找到尽可能多的可回收资源,有意识的引导企业内部的可回收资源向生产过程的初始阶段进行流动。一个可以参考的办法就是构建企业内部的资源回收投入产出表,明确不同部门之间在资源流动方面的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并以此为依据构建起能源和物料回收物资平衡方程,制定相应的生产计划和物资回收计划,并将这些计划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效机制。这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大胆使用相应的管理和经济技术,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其次,应当针对当前众多种工业企业面临着寡头垄断或者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的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在经济学理论当中,只有通过增强自身的产品差别化水平,才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控制自身的价格实现一定程度的垄断利润。对此,在企业引入循环生产技术,并形成相应的管理机制之后,应当成为加强企业自身形象的建设,增强产品的品牌效应。企业应当通过大众传媒宣传自己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能力,使企业自身拥有的社会形象能够得到大大提升,最终成为得到广泛认可的经济组织。在面对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时,应当努力的同其他企业进行沟通,达成一定的市场分割的内部协议,完成企业之间的利益分割,防止恶性竞争的出现。在这一方面,家具行业内的众多企业已经树立起了典范。浙江永康市的千寻集团就突出的将自己的生态门产品推向市场,使生态、低能耗和环保的理念成为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企业带来了极高的市场认可度。在我国家具行业普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的情况下,为企业带来了较大的竞争优势。然后,企业应当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收购和先进人才的引进。进行循环生产需要彻底改良企业原有的不适应企业发展管理方式,也需要改进原有的落后的生产技术。例如浙江名牌欧派公司就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随时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产品的研发和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始终占有较强的技术优势。这种经营方式也带来了企业的技术保密程度和商业信息的安全程度的提高,信息流始终在企业内部进行流动,降低了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的风险。
实现循环经济不仅需要在经营策略方面及时调整,也需要在企业的管理环节当中,将各种经营策略及时的贯彻,并能够适时的加以调整。调整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有非常强的贯彻和执行能力,也需要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适时的组织动员,使全体员工都能够提高相应的认识,使加强管理的策略和管理目标成为一个企业的所有员工都认同的自觉行为。
参 考 文 献
[1]潘刚.乳业绿色循环经济研究[J].生态经济.2011(5)
[2]商迎秋.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演变与战略风险思想探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3)
[3]赵伟.公司治理和战略管理的互动机制研究[J].企业导报.2010(2):66
[4]郑英美,岳丽鑫.从并购角度分析企业战略管理与实践的新趋
回溯历史数据可见,本轮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始于2001年,当年为95933亿,同比增幅为7.3%,直到2007年,我国GDP增长始终处于平稳递增的局面,达到246619亿,同比增长也达到本轮最高的11.9%。而到2008年,经济回调的趋势开始显现,前三季度平均9.9%的GDP增幅仅仅高于改革三十年平均值0.1个百分点,而且,这一数据的取得是处于经济回调的趋势并未见底的的前提之下的。
聚焦GDP增幅进一步回落的背后,究竟蕴含了哪些内容,又将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带来哪些影响,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从宏调的“双防”到“一保一控”之后,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将怎样前行?谜底亟待破解。
基本面良好?经济下行风险依旧
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表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正朝向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那么,经济基本面仍然良好的结论又是从何而来?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在10月20日刚刚结束的新闻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给予了详细解答。
李晓超说,首先,我国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粮食实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初步统计,我国夏粮产量12041万吨,同比增长2.6%;早稻产量3158万吨,比上年略增6.2万吨;秋粮在播种面积扩大和单产提高的共同推动下,再获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预计将创造新的历史记录,连续5年增产。
其次,工业生产增长虽然放缓,但企业利润仍稳定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9月份增长11.4%),比上年同期回落3.3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685亿元,同比增长19.4%。在39个工业大类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实现利润最多的5个行业分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第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增长,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246亿元,同比增长27.0%,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
第四,国内市场销售增速继续加快,城乡消费均较快增长。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886亿元,同比增长22.0%(9月份增长23.2%),比上年同期加快6.1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3165亿元,增长22.7%;县及县以下零售额24721亿元,增长20.6%。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消费品零售额65573亿元,增长22.0%;住宿和餐饮业消费品零售额11055亿元,增长24.8%。
第五,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放缓,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出现回落。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上涨7.0%,比上半年回落0.9个百分点,九月CPI同比增长4.6%,为今年新低。
第六,出口增速有所回落,外商直接投资大幅增加。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19671亿美元,同比增长25.2%,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810亿美元,同比减少47亿美元。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亿美元,增长39.9%,比上年同期加快29.0个百分点。
第七,城镇新增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1-8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48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70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04万人。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65元,同比增长14.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971元,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0%。
综上所述,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发展除了出口减速带来的贸易顺差骤减和CPI平均水平仍然偏高等,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依然平稳,但这并不能使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减弱。根据权威调查,经济进一步下行的风险已然加剧,超过八成基金总监认为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在9%-10%之间,而明年我国经济更将下探至7%-8%。这表明投资界对2009年的下滑程度更加担忧。
而就在日前,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预计,由于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未来中国出口还将进一步萎缩,明年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回落至8%左右,如果应对得当,可能速度不会骤减。这一说法得到了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的认同。
万联证券宏观策略研究员孙亘表示,当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从8、9月数据来看,外需市场已经明显放缓,而国内投资市场名义上增长,主要是由于政府增加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实际上房地产市场向下,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预计明年贸易顺差将出现负增长,出口增速有可能会回落到个位数。
从众多专家的分析与预测来看,我国本轮经济增长已然到了收尾阶段,2008年将是本轮经济增长的转折,而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经济放缓态势仍未见底。如若没有更加强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在80年一遇的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在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影响的前提下,经济下探的趋势很难在短时间内峰回路转。
为防深度回落?宏调有望进一步放松
GDP增长9%是高还是低?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经济学家祝保良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在8%以上才算理想,而在今年初,总理也曾提过经济增长高于8%的目标。这不仅是关于经济软着陆本身,更牵扯到各行业的方方面面。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开始由防止通胀向抑制通缩转变,而最核心的问题又要回复到如何全力保增长上来。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经济增长深度回落,造成硬着陆的不良状况。
在“保增长”已经成为宏调主要目标的背景下,业内人士普遍表示,未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会不断出台,如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减税等财政政策,将努力扩大内需市场。而就在日前,相继出台的出口退税率上调1%,房地产交易税费大幅下调,贷款利率下调等措施已经惠及到了各行各业,让我们看到国家为保持经济增长所做的一系列努力。
李晓超认为,今年前三季度GDP9.9%的增长速度,是我们国家在国内天灾频仍和国际金融环境复杂的前提下取得的,可谓难能可贵。在复杂的宏观经济面前,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应对经济危机和保持经济增长方面更是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宏观经济政策从最初紧缩货币时期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到今年上半年各项经济指标公布后的“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都是国家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中应对困难和科学探索的结果。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学家祝宝良近日也表示,过去5年“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已一去不返,如果今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速在9%以下,目前以微调为主的调控政策可能会有较大转向。
正如专家普遍预计的那样,从国家近期频繁出台的税费调整政策而言,宏观政策的进一步放松也成为题中之意,其最终目的仍然不离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避免硬着陆的初衷。而宏观调控更为明确的保增长政策的出台,还需我们试目以待。
实体经济遇冷?百姓或受影响
虽然,GDP增长速度只是一个单纯的数字,但却包含着多层含义。不管是决定其水平高低的各行各业,还是与居民生活相关的CPI,都有着必然的联系。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使经济体之间蝴蝶效应在世界经济环境中更趋明显。最简单的例证就是,目前在欧美等国,金融危机正往实体经济蔓延,初步显露出演变为经济危机的征兆。而随着这些国家消费需求的大幅放缓,中国出口必然将继续受到影响。作为长期以来拉动我国经济的进口马车,其阶梯性下滑对经济影响巨大,从而也将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相关行业和众多从业者。
根据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龚方雄的测算,如果我们的出口从20%以上的成长变化为单位数的成长,我国的经济增速就可能从12%变为8%到9%。今年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和需求的萎缩使我国经济增长的出口马车一度受阻。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新闻会上公布的具体数据显示,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去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事实上,国际环境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这一点早在我国1997年以后的宏观经济数据中得到过验证。正是由于1997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环境的骤然变化,我国在1998年经济增速仅为7.8%,1999年更是下滑至7.1%的近年来最低点。可见的事实是,从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GDP年平均增速为9.8%,1998年和1999年的低增长带来的直接效果便是官方和学者公认的经济增长8%的“心理底线”。而根据耶鲁大学陈致武教授的观点,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GDP增速为10.4%,百姓能感觉到的增长率约为6.2%。因此,如果GDP增速下滑,百姓腰包“缩水”之感将会十分强烈。值得一提的是,还有包括炒股在内的财产性收入对居民的影响。经济形势下滑,股市暴跌,对于中国老百姓而言,过去一年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亏损”乃是全民不能承受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