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文化环境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高校励志生 成才教育 环境问题
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水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高校受资助群体的成才教育是高校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只是资助工作的基础,保证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不被歧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才是资助工作的深层目的和最终诉求。
一、高校励志生的内涵
随着国家资助政策和体系越来越完善,高校贫困生获得的资助力度越来越大,但是,与之相反的是,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却比较淡薄,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贫困生”这一称谓含有的歧视性。因此,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为“贫困生”正名,贫困只是其自然属性,而考上大学的寒门学子本身的励志行为几乎没有被体现。高校励志生,也就是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即“贫困生”的更为人性化和中性化的称呼。
要明确励志生的内涵,必须先了解励志生和贫困生的区别。贫困学生是指接受财物帮助的学生,从专业术语角度看贫困生与励志生的区别在于励志生的涵盖范围大,贫困生的涵盖范围小,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贫困生包含在励志生中;从人文角度看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励志生更具有人性化与客观性,而贫困生带有歧视性。因此,我们认为高校励志生是指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缺陷,通过自身的刻苦学习、勤劳俭朴和独立自强,借由社会、学校、家庭等予以物质和精神帮助的学生,是对现有“贫困生”更人性化、更公平、更科学的称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环境分析
作为外在条件,外部环境对于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特别是高校中的励志生,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外部环境对他们的发展、成才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高校励志生的成才教育环境进行分析,以有效地指导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影响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故本文在这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宏观社会环境分析
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实质是人的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同步推进。社会发展是前提和保障,当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协调发展时,高校励志生的成才得以顺利推进,而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缺失或失衡都将使高校励志生成才遭遇困境。
1.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从宏观上,经济环境对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力水平实现的。经济环境的影响力首先表现为物质水平能否提供满足高校励志生成长的基本要求。励志生给人们的印象一般就是家庭条件困难,在学校基本的衣食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物质资料的匮乏无疑削弱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物质基础,并进一步影响他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给那些励志生加大经济困难压力。
2.政治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政治环境从宏观上表现为通过社会政治设施、政治制度、政治观念等作用于高校励志生。
3.文化环境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影响
所谓社会文化环境,这里主要侧重于由观念形态的文化构成的影响个体成长的外部因素的总和,它运用特定的价值体系影响高校励志生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规范,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积极的精神“濡化”。而文化环境中的不同价值观的冲突、文化资本传递的不对等等消极因素使高校励志生在成才过程中遭遇“心灵贫困”。这就扩大了其成才教育的范围,从单纯的文化教育到不可或缺的心理辅导。
(二)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中的校园环境分析
校@环境是高校励志生成长的正式场所,它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高校励志生施加影响,同时架起了政府、社会与高校励志生之间的桥梁。如果说社会环境优化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良好的宏观支持体系,学校环境优化则旨在为高校励志生成才提供支持体系,它们共同构成了高校励志生成才的“希望工程”。
1.优化校园资助体系与制度
高校助学体系是高校励志生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政府为主导,整合个人和社会的救助体系,是为高校励志生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保证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首先,创新奖学金评定制度。学校应在公平、公开基础之上,把奖学金向高校励志生倾斜。例如从支持和保护高校励志生的角度,设立励志生奖学金项目或励志生资助专项基金,在励志生范围之内进行考核评定,且适当提高奖学金金额。
其次,引导高校励志生把勤工助学与成才、社会支持与社会回报相结合。建立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对勤工助学实行规范化管理。一是专门建立励志生档案,对励志生的特长、专业、技能、求职意向等相关资料存档备案,为他们推荐合适的岗位;二是对勤工助学的岗位范围、上岗培训、时间需求、审批程序等进行统一管理,既有效保障高校励志生的合法权利,又能使勤工助学工作规范化,在高校励志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形成良好信誉。
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校对于励志生除了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和经济支持外,还应着重将助困与育人相结合,注重调动他们内在的积极力量,物质扶贫解一时之困,精神“扶志”才能解一生之困。
首先,在全体学生中实施学风教育,把学生的关注重心从“享受”、“时尚”等不良倾向转移到学业上,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如学科竞赛、学习经验交流、科技创新等,通过学风建设带动班风和校风,由内向外地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营造立志成才的学习氛围。
其次,以柔性管理为载体,营造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励志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具有大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特殊的生活体验形成他们的个性特点,更多地比常人看重人性中的自尊。如果忽视高校励志生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师生的善意帮助将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教育者应充分尊重并保护高校励志生的隐私权,高校励志生的资助方式应采取隐性化的途径,在为高校励志生提供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之时,减少他们因被贴上“贫困”标签而形成的“被施舍”心理。
3.健全社团组织和心理干预
学校应鼓励高校励志生积极参加社团组织,使他们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绪体验和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同时,可以引导高校励志生成立一些社团组织。在这些社团中,他们因共同的生活体验容易产生共鸣和认同感,从而形成特殊的群体,有利于他们在相互交流和鼓励中释放心理压力,而集体归宿感可以缓解他们自卑、孤独等负性体验。
学校尤其是教育者应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救助,预防他们因经济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于高校励志生强烈的敏感和自尊心,首要前提是教育者必须充分体现出真诚和平等,才能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其次,引导他们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调适能力,激发他们在逆境中成才的勇气和信心;最后,在教育方式上,报告会、座谈会、榜样教育等方式较为有效,既能减少高校励志生的自卑感,又能激发他们立志成才的信心。学校应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组织专业教师对高校励志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励志生成才教育的微观人际关系环境分析
校园人际环境与一般社会人际环境和自然环境相比,自身有着特殊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微观人际环境对励志生成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宿舍人际关系、知识、能力和思想道德观念等方面。
1.高校励志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提升
思想道德教育的引导对加强校园人际环境优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学生的任课教师,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工作作风,对励志生的心理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高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和文化水平,帮助高校受资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远大理想,不再局限于自身利益而无视他人的利益。
2.对高校励志生宿舍环境的提升
首先,加强以宿舍美化为手段,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健康有益的思想教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之中,帮助同学确立正确的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的高尚情操、良好的精神L貌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合格人才。树立典型,建立自我激励机制。
3.高校励志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提升
大学生是校园人际环境优化的最终主体和实践者,校园人际环境的优化最终还要靠大学生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努力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丰富自身的人际关系是提高人际环境质量、扩大人际交往范围的重要途径。
社会经济环境一方面为学校物质环境建设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制约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社会政治环境为校园各项制度的形成提供保障和参考;而文化环境对校园主流文化氛围和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场所,除了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作出贡献外,校园内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氛围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社会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凤琴.高校贫困生成才教育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上),2011,(17).
[关键词]合肥工业大学;MBA教育;发展战略;SWOT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4—0015—05
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管理落后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大批掌握市场规律、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巨大的人才需求推动着中国MBA教育的快速发展。随着MBA教育的不断发展,各个高校的MBA教育也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从1991年试办开始,我国MBA试点院校从最初的9所增加到现在的236所,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MBA教育的水平,是从事MBA教育的院校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课题。
1 环境分析
1.1 外部环境分析
外部环境分析一般采用PEST分析法,即对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环境、技术环境这四大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MBA教育虽然不是企业行为,但采用市场化运作,这四大因素同样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1)政治环境。(1)教育部对专业学位设置的审批制度有较严格的程序和标准,符合MBA办学条件的高等学校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进行试点,并在招生后有一届毕业生时,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根据制定的培养方案和评估标准对办学单位的教学水平、办学条件、管理工作等方面进行评估,符合办学条件的MBA培养院校才可以继续办学;(2)国家对MBA教育管理体制不断进行改革,招生考试、教学评估体制逐步适应市场化运作的需要,招生学校的自逐步放开;(3)教育主管部门正在逐步增加招生院校的数量,现在具有MBA授予权的院校越来越多了。
2)经济环境。(1)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进一步加大。从1991年到2011年5月,MBA累计授予学位142421名,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于现代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还存在着巨大的缺口;(2)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技术MBA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一方面,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网上贸易、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需要大批具有工商管理知识和一定专门技术的专家。
3)社会环境。(1)社会对MBA的认识趋于成熟。中国的MBA教育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人们对MBA认识已经从比较模糊到回归理性阶段,目前的MBA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每年报考MBA的学员在减少,但是获得MBA办学权的院校在增加。各个学校都在加强宣传推广力度,扩大生源。整个MBA的教育竞争虽很激烈,然而由于中国的企业数量比较多,这个市场还比较大:(2)MBA学员年龄偏低,阅历较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3)中国对外开放以来,传统文化中追求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想逐渐淡化,物质的、功利的人生追求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损害他人健康甚至生命进行造假等,这些社会文化环境的问题要求MBA教育不仅要提供完善的管理知识体系,更要培养管理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技术环境。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MBA教育提供了现代技术手段。除了运用电脑、多媒体设备等现代辅助教学手段,还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进行远程教学。网上教学可使外地的学生都能接受到著名商学院知名教授的指导,双向交互式交流犹如现场教学。
1.2 行业环境分析
中国MBA教育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日渐成熟。各高校在适应市场的需要中逐渐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国内已有较高美誉度。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MBA教育机构与我国一些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如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与欧洲管理基金合作承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中国MBA教育市场占据了突出的地位。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于20世纪80年开始采用波特五力模型进行行业竞争态势分析。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5种竞争力量:现有的竞争对手、潜在竞争者、主要替代产品、买方谈价能力和供方谈价能力。
1)省内高校间竞争能力比较。安徽处于中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较为落后,急需培养出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杰出企业经理人。到2011年,安徽省有5所大学具有MBA学位授予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和安徽大学都在合肥市,安徽财经大学是一所金融类大学,在蚌埠市,安徽工业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在马鞍山市,安徽财经大学和安徽工业大学具有一定地域优势,很多考生考虑交通和住宿方面的便利愿意就近读书。
合肥工业大学的主要竞争对手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安徽大学,下面对这3所大学进行比较,主要着重于支撑MBA教育的因素分析,见表1。
Abstract: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a vital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organization environment.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SWOT analysis method at strategic management.
关键词:宏观环境;行业环境;构造SWOT矩阵
Key words: macro environment; field environment; building of SWOT matrix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3-0014-01
0引言
在战略管理中,我们通常采用swot分析法。也就是审视组织的外部环境,寻找和总结重大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因素;然后审视组织的内部,寻找和总结重大的弱点(weakness)和长处(strength),根据四项因素的状况,决定下一步战略的制定。
1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
在企业的外部环境分析中,所谓机会是指那些有潜力帮助组织实现或超越其战略目标的外部环境特征因素;威胁则是那些可能阻碍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特征因素。具体的分析思路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和行业环境分析。
1.1 宏观环境因素 ①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指那些制约和影响企业的政治要素和法律系统,以及其运行状态。②经济环境。是指构成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经济状况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包括社会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宏观经济政策等要素。③科技环境。指企业所处的环境中的科技要素及与该要素直接相关的各种社会现象的集合,包括国家科技体制、科技政策、科技水平和科技发展趋势等。④社会文化环境。指企业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习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⑤自然环境。指企业所处的生态环境和相关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森林、河流、生物、矿产、能源、水源、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1.2 行业环境分析①行业定位:各个行业的社会使命、产品和生产过程以及发展条件等方面都会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因此,每个行业都具有不同的性质。企业定位所在行业或所要进入的行业,是为了把握企业的行业环境,更好地进行企业战略管理。②行业演变:行业演变,是指行业结构的演变过程。行业的最初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行业内的竞争者、购买者和供应者采取运行方式决定的;产品的规模经济,也是制约早期结构的重要因素。不过,这种结构极不稳定,常常随着早期经营的决策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经济变革、技术变革和竞争的变化,行业中的各个方面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战略,并为实施这些战略而进行投资。在这种情况下,行业的结构就会发生变化。③行业的长期动态:包括分析行业的寿命周期阶段,行业中的集中程度,企业的竞争状况。行业的寿命周期、企业的竞争状况是随着行业寿命阶段的变化而变化。④行业中竞争状况:企业还需要学会分析自己内部的优劣势。优势是指组织可以借以实现其战略目标的内部有利特征因素,劣势是指那些阻碍或限制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外部特征因素。
2企业的内部环境分析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企业的竞争优势更多的来自于企业的内部,考察企业所具备的资源、能力和核心能力的状况是否能够与外部环境的变化需求相符合。
2.1 资源通常认为资源是指那些能够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各种投入品。企业资源由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构成,内部资源是由企业经过长时期的积累形成的,具有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外部资源则是指不为企业所有,但对企业有现实或潜在使用价值的一切要素。如社会范围的技术革新,低成本的劳动力,高质量的原材料,其他企业完善高效的营销网络,自己所不具备的其他竞争优势等。外部资源可以存在于企业之外的任何领域。
2.2 能力单一的资源无法产生竞争优势的,而如果与其他合适的资源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发挥巨大的力量。例如,一项好的技术必须有配套的资金、设备和人员才能得以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可能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企业拥有资源以后,还要培养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的协调和组合,以发挥其最大潜在的价值的能力,这种能力的长期运用会通过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和核心能力。企业能力可以表现为生产、研究开发、营销等多个领域的能力,也可以表现为一种综合的能力。企业应该在审视自身内部条件时,应当在认识自身资源的基础上,确定和评估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能力,选择一种或几种进行精心培育,长期以后就可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能力。
2.3 核心能力指能够使企业在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它具有独特性、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持久性、延展性等特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核心能力的基础和源泉,核心能力也往往表现为几种能力的集合。企业在进行内部条件评估时,需要识别出哪些资源和能力在开发核心能力中处于优势,哪些处于劣势,应当竭力寻求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机会,避免在自己处于劣势的领域进行竞争。另外核心能力虽然具有持久性,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当企业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在外部环境中开拓机会时,才是真正的核心能力。外部环境的变动的频繁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长期开发一种能力,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当注意表现有能力的完善和加强,更要注意新能力的开发。
3构造SWOT矩阵
关键词:青岛市;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青岛美丽的滨海风貌、丰富的山水资源和温和的气候条件,相比其他旅游市场而言,对国内游客存在较大的吸引力,因此在国内的旅游市场有较好的发展前景。2019年,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并荣获全球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2020年6月14日,中国科学院宜居城市研究团队了最新版《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报告显示中国宜居城市排名中,青岛荣登榜首。
一、青岛市旅游市场环境分析
(一)自然環境
青岛市坐落于山东半岛南部,东、南临黄海,西临胶州湾,南、西、北三面被海环抱,具有800多公里的海岸线,毗邻烟台、潍坊、日照,并且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青岛地理环境优越,聚“山、海、城、河”为一体,海面宽广,海湾众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温和气候,是休闲度假的最佳旅游地之一。“绿树红瓦,碧海蓝天”构造成其独特的城市风貌,美丽的滨海城市风光,具有海洋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海洋人文生态旅游资源,而且还对促进国内外的贸易往来,吸引境内外游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经济环境
2011年,国务院批准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青岛市就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和核心区域。2014年开始青岛立足于“转变作风、共享成果、活跃市场、让利于民”,在十一月举办了首届“青岛旅游惠民”活动,开通了城乡互惠民车,全市受惠民众约50万人,累计让利1.3亿人民币。据统计,2019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全年游客数量达1.13亿人次,增长13%,对青岛市的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三)政治和法律环境
政治和法律环境是旅游市场发展中的关键因素,调节着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旅行社管理条例》、《国家旅游局行政许可实施暂行办法》等是我国用来规范和调整旅游行业的法律法规。同时,山东省及青岛市相续出台了《山东省旅游管理条例》、《青岛市旅游景区(点)开发建设管理规定》等。由此可见,青岛旅游市场的发展具备一定的法律环境。
青岛不仅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旅游文明城市,倡导生态文明、发展生态旅游、维护生态安全、培育生态文化,切实保护旅游资源与环境,保障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而且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全年开展旅游市场执法检查行动,责令整改、停业整顿不合规定的旅行社,处罚违规旅游从事人员,为游客挽回经济损失。
(四)社会和文化环境
社会和文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人们共同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旅游会让游客不同程度的接触到各个地区的文化,所以旅游市场的发展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环境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一方面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有利于促使游客产生旅游的心理倾向;另一个方面是了解不同地区社会文化可满足游客的审美心理。青岛国际啤酒节、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胶州秧歌节等都在诠释着青岛社会文化的内涵。依托滨海风情,青岛旅游市场可以快速发展社会文化事业。
二、青岛市旅游营销策略分析
(一)旅游产品策略
旅游产品是旅游营销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指旅游经营者通过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提供给游客的旅游产品与服务的集合。青岛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和发展机遇不断开发新型旅游产品,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要。在观光旅游方面,有滨海风景区、崂山风景区、海底世界、青岛关等;在休闲旅游方面有四大海水浴场和琅琊台旅游度假区、灵山湾旅游度假区、石老人旅游度假区等;在节庆旅游方面有青岛国际啤酒节、海云庵糖球会、青岛樱花会、青岛国际海洋节等;在文化旅游方面有青岛奥帆中心、青岛山炮台遗址公园、青岛农业大学昆虫博物馆、沈从文故居、闻一多故居等;在宗教旅游方面有天主教堂、玄阳观、海云庵等。
(二)产品价格策略
旅游产品的价格会直接对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利益产生影响。旅游景点的门票、游览车和游船的价格一般会受到节假日、气候变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而这些波动又主要体现在限时折扣定价和旅游淡旺季区别定价。青岛市各旅游景点主要采取“随游收费法”、“年票”制以及“特殊人群免费”制。青岛市部分旅游景点采取淡旺季区别定价,对团体旅游会给予相应的折扣,老人、儿童和学生给予一定的优惠。
(三)渠道策略
渠道是商品的流通路线,通过旅游营销渠道把各类旅游产品组合成配套的旅游产品即包价旅游线路,再把包价旅游线路销售给旅游者,满足其对整体旅游产品的需要以达到销售的目的。青岛旅游市场通过旅游中间商把包括景点、酒店、旅游交通等在内的食、住、行、购、游、娱等单项产品组合成整体产品,使旅游者在一次购买后即可体验一次完整的旅游经历。
(四)促销策略
旅游促销是一个旅游城市运用各种手段或方式向游客尤其是潜在游客传递与渗透旅游信息,引起他们对该城市及旅游产品的注意、兴趣、与信任,进而做出购买决策的活动。青岛市旅游促销分为对外促销策略和对内促销策略两个部分,做好对内促销是为了能更好的对外促销,因为青岛旅游的客源主要来自国内,所以对内促销比对外促销更重要。青岛美丽的滨海风貌在国际上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影响力度还不够高,青岛要根据目标市场的确定,选择影响大报刊、杂志或电视台上做广告,通过对内促销把自身的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和良性的社会效应。
(五)公共关系策略
青岛是我国举办国际盛会和大型赛事最多上的城市之一,大型赛事和国际盛会的承办或举办不仅能够帮助本地居民增加对外界的了解,而且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青岛对外公共关系的建立提供了机会。青岛抓住机遇,充分运用公共关系开展公共关系策略建立与外界的信任关系,对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对危机事件进行预防、控制和处理。合理的公共关系策略不仅提高了青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而且有利于青岛旅游休闲理念的传播和青岛滨海都市形象的塑造,对青岛旅游市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三、提升青岛旅游市场的建议与对策
(一)加大对旅游商品的监管,树立大局意识
针对旅游商品市场,青岛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力度,政府部门应能确保经营商之间的公平性,建立合理的市場秩序。相关部门对商品价格进行控制,让价格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内波动,杜绝超高定价打击游客积极性的做法。政府还应对从事旅游经营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必要的准入考核及周期审查工作等;其次,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据相关的法规政策,做到设身处地的为游客利益着想;再次,应打开高端产品市场来吸引游客注意,塑造青岛旅游城市新形象。
(二)延长游客旅游滞留天数,加大宣传力度
游客的滞留天数对旅游周期的长短有着关键的作用。要延长游客的滞留天数一方面可以开发新的旅游项目,使游客有更多的游玩的内容,同时要充分考虑景点的布局,把一些影响力大的旅游项目尽量分散建设,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旅游市场游客的容纳量,又可以增加游客在青岛滞留的时间。旅游服务设施不应该集中在中山路一带,特别是新建的大型商业购物中心也须分散,形成多个购物中心,为游客提供轻松方便的购物条件。与此同时,青岛应加强旅游城市强营销力度,努力打造国际化旅游城市,推出各种旅游优惠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力求达到双赢
自然环境是生态旅游和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对旅游地产生严重的影响。青岛的旅游资源众多,在开发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开发与保护同时进行同等看重,做到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有效保护,力求达到环境与经济共赢。丰富的海岸线是青岛的灵魂,也是旅游市场最宝贵的资源,青岛市要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进一步完善海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规划,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挖掘青岛文化内涵,为经济增长加分
青岛市可以深度开发的景点有很多,不仅仅是历史文化名人的故居,比如:胶南的琅琊台是秦始皇三次登临的并派遣徐福东渡寻仙药之地;崂山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且号称“天下第二丛林”;平度的天柱山魏碑号称“书道鼻祖”,它是现存年代最早的书法碑刻之一;青岛啤酒博物馆充分代表了青岛的特色;劈柴院的京韵大鼓、评书快板、民族乐器、评书快板等代表着青岛的民俗文化,完全是可以从这些历史传统文化方面寻找出看点、买点。
(五)提高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吸引回头游客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交融互动的关系上。企业文化与市场营销统一于企业的生存发展之中,企业文化指导着市场营销活动,并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又不断培育、丰富、发展企业文化,两者互涵互动,共同发展。
企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创造着文化,而文化又同时在塑造着企业。从企业的发展史中可以看出,没有无企业文化的企业,只有企业文化的高与低之分,有自觉与自发之别。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先导和持久动力,文化可以能动地促进经济发展,企业竞争是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竞争。也就是说,企业竞争越来越需要注入文化内涵。这就要求企业更加注重自己的文化品位,把发展企业文化置于战略地位。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不是简单的企业职工业余生活的表现方式,而是指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精神和思想,“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点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经营哲学和管理方略等非物质因素的总和”企业都是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没有企业文化这一精神因素的支撑,任何企业都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企业文化的发展可以促进企业凝聚力的增强、塑造企业的鲜明形象、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能够极大提高企业市场营销的水平和绩效。
企业的市场营销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营销活动包括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与预测、市场细分化、目标市场决策、市场定位、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组织与管理等一系列环节。这一系列环节的有效运行并相互有机联接,必须依赖于企业文化提供的市场营销理念,有什么样的市场营销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活动。企业文化作为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指导思想、价值观念,直接决定企业市场营销的理念。菲利普·科特勒将营销划分为“回应营销”、“预期营销”、“塑造营销”。企业采取何种营销,取决于创办企业、管理企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发现并填补市场需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采取“回应营销”的方式;以发现并准备填补市场潜在需求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采取“预期营销”的方式;而以驱动市场为指导思想和价值观念的企业,则采取“塑造营销”的方式。不同的营销,有不同的营销活动方向、目的、目标和不同的营销策略,当然就有不同的营销绩效。
企业的市场营销,不仅是向社会公众推销产品和服务,而且必须向社会公众展示企业的本质和宗旨,“使企业的形象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共鸣,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一种品牌。”向社会公众推销更多的产品或服务,固然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忽略企业形象的营销,未能使社会公众对企业形象产生认同和共鸣,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是暂时的,也不可能使自己的产品长远地占领市场,企业难以得到持久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精神风貌、行为规范、经营哲学和管理方略,体现着企业的本质和宗旨,是企业的鲜明形象,是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目标。
市场营销不同于推销,推销是营销的一部分,营销的内涵远比推销要广。“推销只发生在产品创造之后,营销则持续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营销不只是企业营销部门的事情,也是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的事情。那么,如何能够确保营销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何能确保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共同参与营销?只能依靠企业文化发展来实现。企业文化给“员工以理想、信念、鼓励、荣誉、约束,使员工心灵深处引起共鸣,思想境界不断升华,从而在工作中牢记发展方向和经营宗旨,遵守价值准则和管理信念,始终保持高昂向上、自强不息的自下而上的状态,主动关注企业的前途,创造品牌、发展品牌、保护品牌,维护企业声誉,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企业文化的首要功能就是为企业提供这种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和精神,才能够充分调动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始终坚持“客户导向”或“客户驱动”原则,使市场营销活动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使企业各部门、每位员工都自觉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之中。
企业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没有企业文化,也就没有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现代市场营销不仅是一种经济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只有文化含量高的营销,才能在满足客户物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其精神需求,使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得到客户满意,从而长久占领市场,为企业带来持续长远的经济效益。因此,任何企业都必须把市场营销建立在企业文化基础之上,夯实基础,提高营销水平。
二、文化环境与市场营销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还表现在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方面。企业的营销活动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企业营销活动必须以环境为依据,主动地去适应环境,同时也要努力去影响环境,使环境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发展。这里所说的环境,就是指市场营销的外部条件,包括人口、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科学技术、自然生态等因素。其中,文化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企业的市场营销都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研究文化环境的影响,是企业营销活动首要的课题。市场营销要依据人们的生活方式去进行,而文化既是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又是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精神条件。所谓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生活的样式和方法”,“是一定的个人、群体及社会全体成员活动的特征。”生活方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从事劳动的工具、科学、技术装备等客观条件,但更离不开精神的东西,离不开思想、感情、价值观念等文化意识。一定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法律、政治观念等文化,不仅赋予人们社会活动的一定思想和感情,而且造就人们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它既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决定着人们生活的方法和手段。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追求什么,需要什么,不追求什么,不需要什么,无不与人们的文化观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没有了文化观念,人们就不知道该如何生活,该有什么样的生活,也就失去了生活的导向和追求的目标。而把握人们的追求和需要,正是市场营销的关键。准确把握人们的追求和需要,就必须努力研究人们所处的文化环境。
在文化环境中,宗教的影响至深至远,至广至大。“对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态度、需求偏好、购物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里,宗教已渗透到个人、家庭、社会群体的各个方面,甚至对某种食物、衣物的接受、对某种消费行为的认可都无不受到宗教的影响。在穆斯林世界,伊斯兰教的影响更为广泛而深刻,不仅影响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和喜、怒、哀、乐等精神生活,而且深刻影响国家的政治、法律、政策。对佛教教徒而言,不仅他的精神生活与佛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他的物质生活也与佛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如吃素,不杀生等。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必须首先研究和把握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地区的状况、尊重当地的,避免触犯宗教禁忌,否则必然失败。
不同文化赋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人们的不同消费方式。如美国文化具有大量消费资源的特征,因此,美国消费者赶时髦、猎新奇、讲健康、求自然、追个性、要高档、图方便、讲情趣。而日本受到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影响,日本消费者既具有国际化的消费观念,追求新潮商品,又具有传统意识,勤俭节约,同时购买过程严格化。“欧洲文化向来有高消费传统,消费者由于购买力高,其消费心理特点是喜新厌旧,追求时髦,从不满足已有的商品,总是在丰富多彩的商品中挑选和购买新产品。他们对消费品的心理需要可以概括为:食品饮料营养化、方便化;服装服饰个性化、时髦化;家庭陈设艺术化、和谐化;家用电器电子化、高档化;交通工具快速化、安全化。”即使在同一个国家,由于区域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也是不相同的。市场营销者必须从分析文化的特点来掌握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确立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才能确保营销活动的成功。
在文化环境中,教育因素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教育程度不仅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而且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鉴赏力,包括消费者心理、购买的理性程度和消费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方面,而且其作用深深渗透在其他环境要素中。如每个国家的生育观念深刻影响人口环境的变化。文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是明显的,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收入与支出状况无不深深打上文化烙印。文化对政治法律环境也有重要影响,政治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政治制度的安排、法律的制定都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始终贯穿着一定的文化理念。
概括起来说,文化环境是市场营销宏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营销活动中,文化环境不仅具有独立作用,而且渗透于其他环境中发挥巨大作用。任何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文化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忽略这种制约因素和影响力量,市场营销很难取得成效。
文化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不只是表现在企业文化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文化环境对市场营销的制约和影响两个方面,而是表现在更多方面。文化在市场营销中之所以发挥巨大作用,根本原因在于“人”。市场营销是人的活动,而文化性是人的根本特性。人从动物界分离出来,是从文化创造开始的,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就在于人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无论是营销者还是消费者,都是一定文化培育出来的社会人。社会人的任何活动都必然带浓厚的文化色彩,这就是文化在市场营销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大学发展:战略规划:战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3)07-0019-05
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成为大学在适应变化以谋求发展的过程中所普遍采用的应对策略。从现实情形来看,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有三种分析模式:一是大学决策层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二是委托外部战略规划专家团队进行大学发展战略分析;三是将前两者结合起来,既充分发挥本校决策层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又借助外部战略规划专家的智慧支持。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建立在制定者对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一般可通过理性和结构化的分析程序对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清晰的定位,从而引领大学实现卓越发展。
一、大学发展及其规定性
首先,大学发展是大学完成自身使命的一种积极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有量的扩张,但更为重要的是质的提升。在大学发展的语境下,大学的要旨在于:一是通过发展满足社会成员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并实现大学人的发展:二是通过发展实现大学的现代化。其次,大学发展是大学内外部各种矛盾综合作用的结果。大学发展既建基于环境遗传因素,又是一个逐步完善和走向现代化的东西方互动过程。第三,大学的发展与演变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和必然性,既是大学发展规律作用下的必然产物,也是大学组织成员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发展的结果。大学发展既不是自然的变化也不是随意的过程,而是有意识的改变自然状态的一种变化过程。大学发展有一种价值理想,这种发展以大学人为中心,或者说是以大学人为根本。大学发展的核心动力在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外部环境的干预。
大学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高度相关,高等教育发展有赖于大学发展。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整体性,大学发展则具有具体性与实在性。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是通过大学组织的具体发展而得以实现的。大学发展包含以下维度:(1)大学形态发展。主要是大学物化形态的表现形式。即通常所指的大学基本建设的发展。(2)大学治理发展。主要是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治理结构的优化,是从无到有,从零散到系统,从古典到现代的变化过程。(3)大学学术发展。包括大学学科、专业的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的发展以及学术理念的发展。(4)大学人员发展。包括大学学术人员、管理服务人员等的发展。大学人员的发展决定了大学发展的水平,但并非拥有一流的人员就会带来第一流的发展,进行有目标的匹配以实现优化组合,才能达到最佳的发展效果。大学形态的发展意味着大学基本建设得以完善,办学客观条件得以改善;大学治理的发展显示了大学制度逐步完善过程。然而,这些发展只是大学形式上外显的发展表现,并不能显现大学的实质性且内在的发展。大学实质性的发展是大学核心的发展和大学主体的发展。[1]只有大学核心和大学主体得到了发展,大学才能或才算是真正的发展。大学发展有以下两个特征:(1)价值取向性。大学发展的过程就是价值选择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决定其发展选择的深层次影响力。[2]与生命有机体不同的是,大学作为一类社会组织,其发展总是在一定的价值取向引领下实现的。(2)阶段性。大学发展是大学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往往具有阶段性。大学发展具有阶段性并不意味着大学的发展不能超越其阶段性。
二、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依据
首先,战略管理理论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了相应的理论依据。20世纪60年代,随着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各个职能部门协同性差的特点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战略管理理论逐步兴起,[3]为企业管理提供了重要行动与决策指导,成为企业在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所普遍运用的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大学组织的企业化或者知识的资本化特征,又使得战略管理理论具有某种适切性。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进入社会经济发展体系,成为一种类似于企业的组织,既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具有某些企业特征,又在事实上构成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经常得到的政府政策鼓励的大学及其组成人员对从知识中收获资金的日益增强的兴趣正在使学术机构在精神实质上更接近于企业”。[4]大学组织特征的变化,学术机构的企业属性增强,为应用战略管理理论提供了可能。
其次,法律意义上的充分自与现实意义上的相对自的确立,为大学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现实可能。《高等教育法》赋予大学七项办学自,在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中,虽然办学自尚未完全兑现,但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可能性依旧得以确立。这就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选择成为可能。此外,知识生产模式的变化使大学开始“从只重视生产和传播知识,转向技术转让和组建企业。大学的重心发生变化,并与生产部门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大学正日益从依赖别人捐助的机构变为自力更生的机构”。[5]大学依靠其所掌握知识的资本化来获取发展资源变得具有现实可能性。
第三,竞争法则的确立及大学所赖以生存的内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使大学发展战略成为迫切之需。竞争法则在大学的确立是制定大学发展战略的基本原因。换言之,没有竞争或者说没有竞争法则的确立,大学就没有必要担忧其生存与发展问题。从外部来看,高等教育已不是稀缺资源,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规模超越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选择的多样性与多样化的高等教育供给主体进一步侵蚀了大学得以安逸发展的空间。现代大学已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作为知识生产与供给的唯一主体地位已悄然发生变化。一些大型企业或研究机构开始成为新知识与新技术的发源地,部分实力企业正在设立研发中心或企业大学等机构,开展实质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人才集聚、科学研究、社会声誉等方面各大学正面临着竞争对手多而可替代性强的外部竞争形势。生源短缺将危及大学,加之国外大学抢滩我国高等教育市场。大学问的生源竞争将日趋激烈。竞争语境下的“特色发展”、“个性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应用转型的时代需求。任何大学想要生存必须极力彰显自己的个性,实现特色发展,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觅得一席之地。外部的发展资源获取过程也是竞争性的,大学必须得采取某种策略以应对种种竞争性的发展机遇。从内部言之,大学发展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可能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始终存在。大学所拥有的资源往往相当有限,而大学要获得充分的发展又必须耗费大量的资源。这成为大学必须应对的一对矛盾。在资源紧缺时代,运用战略规划合理配置发展资源,进而实现大学发展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策略。
最后,部分大学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实现了快速或跨越发展,为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相应的参照依据。二战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学引入战略管理理念,运用战略规划指导办学实践。走上了一条能够被控制和预计的道路,学校整体实力得以超越平庸,迅速地脱颖而出。例如:斯坦福大学原来是一所很平庸的学校,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序列中默默无闻。这所大学在1955-1975年间迅速崛起,发展成为一所饮誉世界的高等学府,秘诀就在于其制定了良好的发展战略。斯坦福大学的发展战略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是最重大、最核心的战略就是几年中引进了150位美国最优秀的学者;第二是有序的重点发展,先是发展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科(工程学和物理学),接着是社会研究领域,然后是人文科学,重视研究生院和专业学院;第三是大规模地筹资,以改善办学设施,建设有吸引力的住房,吸引有才华的学者。[6]就国内大学发展而言,改革开放以后,战略管理理念被引入大学管理之中,一些大学根据自身资源条件,依靠制定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大学发展战略走出了发展困境,开创了学校事业健康良性发展的新局面。
三、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分析范式
大学发展战略的分析范式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供研究者或实践者参考的具有典范意义的发展战略分析框架,或对于大学发展战略制定的基本看法和分析思路。事实上,战略分析有时更倾向于提供一种思考方法而不是提出一种立场,因为对问题具有洞察力的判断比提出一个解决办法意义更为重大。
(一)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
大学发展战略制定必须对复杂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从而使决策者能敏锐地审视大学所赖以生存和对大学长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使大学发展战略的决策具有相对可靠的现实基础,以识别环境对大学未来发展的战略影响,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战略决策。大学发展的外部分析主要涉及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和特殊环境分析。
1 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分析
政治和法律、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环境等构成大学发展的一般环境,这也是不同类型大学在竞争中需应对的环境因素。大学发展无法脱离于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环境,大学的管理体制、办学行为等均会受到社会政治发展与法律政策的制约。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以影响大学发展。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制约着大学发展的同时,也会给大学发展提供未来事业拓展与延伸的战略机遇。经济发展环境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依存环境,也是大学发展的客观基础。经济发展的体制、结构、水平、形势等既为大学发展带来机遇,也会给大学发展带来强烈的冲击。大学学术发展中的学科与专业结构往往具有与经济结构的若干联系性,大学人员发展中的毕业生就业也与经济形势紧密相关。经济发展水平则直接决定了国家整体的教育财政投入。因此。客观分析与预判未来经济发展环境将会使大学在发展中规避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往往聚焦于社会人口因素、社会需求与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对大学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人口变化对大学入学人数的影响,社会整体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求对大学教育供给的影响以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对大学发展造成的影响往往成为社会文化环境分析的着眼点。社会需求往往也会成为大学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在科学技术环境因素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方面,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向与潮流应成为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向导。快速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要求在战略环境分析时,必须及时预测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以便大学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将资源配置、人员发展、学术发展等诸方面与知识经济的发展保持相对同步。
2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分析
大学发展的特殊环境是指大学在发展中所处的具体竞争环境,它对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首先,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格局。大学发展是个体鲜活的发展,个体大学在大学整体发展中的地位悬殊。就具体大学的发展而言,具体大学的发展总是置身于大学整体发展也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之中的,大学发展竞争格局分析就是分析具体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中所处的位置与发展阶段。其次,分析大学发展的区位环境。这是大学发展战略分析的重要一环。主要将具体大学辐射地的那些可能影响大学未来发展的区位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解析,以便从中找出大学发展战略的突破点。第三,分析大学发展的竞争对手。高等教育内部各大学的发展是存在激烈竞争行为的,尤其是在这个资源稀缺时代,谁掌握更多资源,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大学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竞争者的多少及力量的对比;竞争者的办学战略;竞争者办学能力大幅度提高。[7]竞争对手分析就是要理性地分析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资源与能力,以深刻认识并应对大学发展的外部竞争威胁。大学往往可以规避竞争对手的优势,从比较优势中或自身发展的薄弱之处寻求一些具体发展战略的突破。
(二)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
很多大学往往具有相似的发展可能性,而其发展可能性的实现过程却是漫长的。在所处的外部环境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一些大学之所以能在外部一般环境与特殊环境基本相同的境遇下得以跨越式发展,就在于这些大学具有其竞争者无法复制的资源与核心能力。大学发展战略的外部分析为大学决策者描述了大学在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现实状态及发展的若干可能性选择,即大学可能在哪些方面进行战略选择,而大学发展战略的内部分析可明确大学能够选择怎样的发展战略。
1 大学发展组织范式分析
正像战略的经验视角所认为的,战略制定是个人和集体经验的结果,同时也是组织文化最能代表的前提假设作用的结果,是在组织经验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大学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的建基于组织范式,有的则会违背或者颠覆组织范式。“战略规划可能改变大学的传统与价值观或者调整其导向,也许会改变学校的抱负。但是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些无形因素,那么它是永远不可能生效的”。[8]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深入了解存在于大学中的组织范式,“尽管学校的某些传统追求就像旧衣服一样,显而易见,已不合身,但学校的战略只有在这些传统和追求大体保持一致或者对其在某些方面予以拓展延伸时,才能得到较好地实施”。[9]这些传统与价值观往往会形成大学的某些组织范式,成为大学人恪守的行为导向。有些传统与价值观有利于大学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现;有些传统与价值观则可能成为制定与实现大学发展战略的隐。大学发展战略分析必须首先着眼于这些组织范式或者大学文化传统。
2 大学发展资源分析
大学发展的内部分析必须对本校的资源基础进行全面深刻的分析与研究。进而认识本校的资源优势与不足,以寻求相应的战略选择。“大学在战略选择过程中选取哪种模式,取决于两个重要的事实:学校的资源基础及学校的主导性学术定位”。[10]由于战略行为是一个资源消耗与重新配置的过程,通过发展资源分析也就可以为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严格意义而言,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主要包括大学的物质资源清查,大学的财政状况评判等有形发展资源的分析以及大学人力资源评估,大学的品牌度测量等无形发展资源的分析。大学发展建立在基本建设基础上,建基于大学物质资源的储备。大学发展有稳固的物质资源储备,将会为大学人员发展与大学学术发展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大学发展的历史也早已证明,资金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是大学基本建设、大学人员发展、大学学术发展等的重要保证。大学发展战略必须紧紧依靠大学财政的有力支持才能得以实现。大学财政状况评判主要分析大学经费总额,财政来源,筹资能力等。大学发展是由大学人来推动的,要靠人力资源开发来实现。大学发展资源分析中的人力资源评估主要是评估大学人力资源的结构、素质、水平等。另外,大学发展往往会带来大学品牌度的累积,它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对大学发展阶段性结果的评价。
3 大学发展能力分析
大学发展能力是指组织协调和运用内部发展资源的能力。大学发展能力分析主要包括校长及决策层的领导与管理能力以及大学核心竞争力分析。从某种程度上说,资源的拥有不一定意味着发展。它只是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或具备了发展的条件,大学发展必须依靠战略性的管理内部各种资源,以实现资源的优化,达到大学发展的战略目的。虽然大学发展战略并非校长或决策层意图的直接转化已获得普遍认同,但他们在大学战略形成与执行过程中实在是不可或缺。由于领导与管理能力往往不可直接度量,而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治理结构则与大学的管理能力高度相关,因此也就成为校长或决策层领导与管理能力分析的重要因素。资源与能力的组合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内部分析中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分析是构成大学发展能力分析的重要一环。大学只有充分运用核心竞争力在与竞争对手竞争时才能占取优势。从大学发展核心竞争力所在之处谋划发展战略行动,往往也会取得大学发展的若干战略突破。
参考文献:
[1]康翠萍,学术自由视野下的大学发展[J],教育研究,2007,(9):55-58
[2]钱强,大学发展内涵与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评论,2007,(4):21-23
[3]王昶,战略管理:理论与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25
[4][5]亨利·艾兹科维茨,劳伊特·雷德斯多夫,大学与全球知识经济[M],夏道源等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183,182
[6][8][9]乔治·凯勒,大学战略与规划[M],别敦荣等译,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184,205,205
Abstract: This paper defines the connotation of strategic risk of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ing enterprises and sets up the strategic risk identification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project contracting enterprise consisted of five grade risk factors including of the macro environment, industrial environment, the enterprise resources, enterprise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process and 23 secondary risk factors.
关键词: 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contract enterprise;strategic risk
中图分类号:F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4-0165-02
1 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内涵
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指是在整个国际工程战略实践活动中,由于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致使项目整体绩效产生损失,而导致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发展受阻不确定性[1]。
2 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识别
战略风险因素产生于战略实践活动的主体、客体和工具三者间的相互作用。本文从战略环境因素、企业资源和能力因素、战略客体因素、战略主体因素、战略管理过程特征等五个因素对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见图1。
2.1 战略环境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 本文采用“PESTLE模型”对产生战略风险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
2.1.1 宏观环境分析 ①政治环境因素(Political)。主要指由于发生突然性的国际事件打乱了工程秩序,造成工程进度推迟或无法继续,从而使承包商遭受巨大损失。②经济环境因素(Economic)。主要指宏观经济周期性、阶段性变化;通货膨胀;国家宏观经济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的变更;汇率的变动等。③社会文化环境因素(Sociological)。指企业所在地的社会结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④技术环境因素(Technological)。主要指与企业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发展情况;国家对本行业的技术支持和政策;相关技术专利的保护及技术商品化速度。⑤法律环境(Legal)。国际工程承包要受到双重法律的制约,涉及到国际司法的问题,可谓处处如履薄冰。⑥自然环境(Environmental)。自商务部和环境保护部联合《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国际工程承包合同中也经常包含对环境的保护和绿色施工技术的要求。
2.1.2 产业环境分析 产业环境分析主要通过波特的“五力模型”进行。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五力作用分析如图2所示。
①现有承包商。同一个国际承包市场,必定会有多个国家承包企业,每个承包商会想方设法增加利润,扩展市场占有率。所以,只有掌握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才能取得成功。②潜在承包商。每个国际承包商都要经历由潜在竞争对手变为行业内竞争对手的过程。③替代品威胁。替代品是那些具有原来产品相同的使用价值,且能创造相同消费者需求和更高的价值效用,可替代原产品的产品。考虑建筑行业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替代品少之又少。④业主。业主两方面影响有项目所在地业主对建筑产品需求的改变决定承包市场的潜力;业主议价能力会使承包商之间进行价格竞争,影响整个企业的绩效。⑤供应商。主要包括:所在国市场供应情况、更换供应商的成本和风险、原材料在建筑产品中的比重、供应商的品牌优势及企业后向一体化的可能性。
2.2 企业资源和能力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 任何一个企业都有独特的价值链,分为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方面。工程总承包企业基本的生产经营流程为:项目交易市场、项目承揽、项目咨询、项目设计、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交付及维修服务[3]。工程总承包企业的价值链,如图3所示。
工程总承包企业的辅助活动包括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基本活动包括项目承揽、项目咨询、项目设计、采购、项目管理、项目交付及维修服务等活动。
2.3 战略客体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 战略客体具体指战略目标和战略内容。战略目标制定过高,超出企业资源和能力极限,企业就会陷入困境;相反,则会被其他企业超越。战略内容包括企业经营范围、竞争优势和战略举措等。
2.4 战略主体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 战略环境复杂性和动态性决定了进行战略决策不能仅靠领导个人把握企业组织和环境,也需要靠团队力量进行决策。战略主体一般包括分析者、决策者和实施者。项目经理是一个项目最高管理者,其知识结构、领导风格是战略风险的重要来源。
2.5 战略管理过程与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 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组成了战略管理的一般过程。战略分析主要存在战略分析的组织、人员和信息风险。战略选择主要存在战略选择的信息、组织和人员风险。战略实施风险来源于战略实施人员、战略实施组织、战略实施内容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3 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识别体系构建
在上述战略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借助环境扫描法将宏观环境、产业环境、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及战略管理过程作为战略风险因素的一级指标,对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得出战略风险的23个二级指标,构建国际工程承包战略风险指标体系,见表1。
4 结论
本文的研究为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战略风险的理论研究及后续的评价和防范研究起到了指导作用。但所建立的战略风险识别体系的合理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切实落实我国国际承包企业“走出去”战略。
参考文献:
[1]祝志明,杨乃定,姜继娇等.企业战略风险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05(06):3-8.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前言
现今我国农村金融生态存在主体缺失、环境失衡、缺乏诚信和法律法规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了农村金融的长远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研究当前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现状,将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细分为六个方面的小环境,对其进行分析,对于优化我国金融生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及其影响因素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指的是由居民、企业和政府等部门构成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消费群体,以及金融主体在其中生成、运行和发展的经济、法治、社会、文化、习俗等体制、制度和传统环境。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法律、经济基础、社会信用体系、政府行为、文化、政策等因素。将上述因素综合,可以从六个方面来研究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包括:农村经济基础环境、农村金融深化程度、农村信用环境、农村法制环境、农村政策环境和农村文化环境。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分析
1.稳定的农村经济基础环境。金融是经济的核心,经济是金融的基础,农村经济基础同样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基础。我国农村经济发展速度普遍较慢,主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农村金融产品的购买需求主要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中包括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以及农民的生活。通过近年农村社会的发展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增加成正比,正说明了稳定的农村经济与农村金融环境是相互促进的。稳定、良好的农村经济基础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基础。应当保持农村经济稳定、持续向前发展,避免大起大落。
2.有序的金融环境。科学、有序的农村金融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核心。农村金融机构增撤以及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等等都是农村金融环境建设的一部分。农村地区金融发展科学、有序,能够恰到好处地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会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则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是合理的。良好的金融环境能够吸引更多投资者到该地区投资,而投资者的增加也会带动需求者的增多,这就会激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来满足需求者的需求。从而促进农村金融不断深化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也会日趋均衡,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也将不断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就会趋于良好。反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就会不断恶化。
3.良好的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最根本的环境,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保证,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心。如果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尤其是资金需求者有一个良好的信用,能够按照合同要求提供金融产品和偿还金融借款,那么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中,金融借贷双方的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会大大降低,借贷效率会大大提升。目前,我国农村地区普遍缺少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在我国社会发展中,人们对信用的感性认识很强,但是对其定性评价意识不强,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建立起衡量信用的信用评价体系。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更不完善,再加之近年来,拜金主义抬头,人们的诚信意识和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淡薄,出现了种种金融诈骗案件,恶化了金融市场秩序,污染了金融生态环境。
4.宽松的政策环境。政府的行为尤其农村地区政府的行为对农村金融的发展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业的扶持将促进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必要的干预则会扰乱市场秩序,阻碍农村金融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政府往往会考虑当前政绩,而缺乏长远的规划,对有些地区的金融机构入驻或发展设置重重阻碍,或对农村金融机构入驻后短期没有为地方带来利益则不再优惠支持,或对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多地干预等都会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不利于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所以,政府需要规范自身的行为,减少对经济、金融的干预,给金融机构充分的自,同时要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创造有利于金融发展的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
5.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外部环境。和谐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目标,应当做到社会事业、文化事业、教育事业等因素协调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社会保障机制越完善,居民社会满意度就会越高,社会秩序与社会环境就越稳定,从而可以保证整个农村金融生态系统平稳运行。
6.健全金融法制,营造有利于农村金融发展的良好法律环境
基础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大力加强法制建设以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的制度基础。加强农村经济金融建设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修订完善“破产法”、“刑法”、“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从根本上加大法律的威慑力。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地方政府自觉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大力支持司法公正,保障政府信用,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
三、结束语
可以说,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其余五个环境都是围绕信用环境发展和完善。参与金融交易最直接的两个主体就是金融供给方和需求方,二者的信用对金融交易的完成有最直接的影响。如果一个地区的信用环境良好,金融机构会很乐意向该地区放贷投资,该地区的经济也会得到很好的发展。一个理想的农村金融环境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借款方违约率为零,借款方向金融机构贷款时无需抵押;贷款方研发的产品均符合借款方的需要,贷款方发放贷款时无需调查,从根本上相信借款方能够按时还款。所以,综上所述,要提高一个地区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大力提高该地区的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文乐.改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J].企业经济,2012(04).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理论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environment of higheroccupation colleges, and introduces the financial management methods and new ideas, establish a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the financial goal of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positioning .
Key words: higher occupation colleges; financial management; theoretical analysis
一、财务管理环境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职业院校在不同时期的财务管理有不同的特征,影响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差异大,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及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系统有影响的一切因素,构成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环境。
(一)研究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意义
1.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全面认识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历史规律,掌握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
2.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正确认识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因素,增强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
3.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研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体系。
(二)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环境的构成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财务管理水平是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仅仅是一种支出管理,高等职业院校的筹资权、投资权都归上级主管部门,高等职业院校只有执行权,财务管理的内容单一,财务管理的方法简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职业院校拥有筹资的权力,高等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环境做出财务决策并组织实施,财务管理的内容丰富,对财务管理的水平要求高。
(3)其他经济因素,主要包括金融政策、财税政策等,会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产生明显的影响。
2.法律环境,影响财务管理的各种法律因素,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
3.社会文化环境,财务管理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受社会文化的影响,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程度不同。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分析
1.现代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制度。随着教育的产业化发展的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体制改革也面临各种新的形式和问题,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制度逐渐走向科学和理性。
2.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为高等职业院校进行资金的筹集提供良好的条件。高等职业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后资金缺口大,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快速发展的有效的途径。
3.关于法规政策。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法规制度的完善,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改革提供了外部规范。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促进了会计专业化,规范会计基础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信息质量。
4.关于GDP。GDP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动力,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管理缺乏风险意识,如果没有认识到市场因素和人口因素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忽视教育发展的周期性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将给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带来极大隐形风险。
5.关于科学技术。现代财务管理朝着定量分析的方向发展,向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系统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推广,为财务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财务管理方法的创新。
二、财务管理观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一)人本化财务管理观念
高等职业院校的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和管理的,成效取决于人的知识、智慧和努力程度。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财务运行机制,强化对人的激励,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二)知识化的财务管理观念
财务管理将是一种知识化管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学模型等技术进行财务决策,解决财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
三、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的外部因素分析
1.教育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变化。由于国际国内人才交流、科技情报信息交流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将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2.教育管理体制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国有资产流失,工资支出增加或负债、隐形负债增加;高等职业院校规模由小型或中型提升为大型或特大型后,土地、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物、设备图书和其他一些必备的最低要求,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财务隐患。
3.国内政治经济影响。财税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保障制度改革、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产生一定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制度和管理的灰色地带,给高等职业院校财务安全带来影响。
结语:通过研究影响高等职业院校财务管理的若干因素,可以规避高校财务存在的风险,提高职业院校财务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