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

第1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人力资源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227-03

一、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和问题分析

1.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况。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组织的职能性管理,最早被社会学家怀特・巴克在《人力资源功能》一书中提及。国内的普遍观点为,人力资源管理是为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理论,不断地获得人力资源,并对获得的人力资源进行整合、调控、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的流程、技术、制度和机制的总和。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即现代人事管理,较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国不少企业目前还处在劳动人事管理阶段,强调以工作为核心,涵盖“进、管、出”三个环节,更关注“事”而不是“人”,因此抑制了人的能动性,不利于人员潜能的开发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则是“以人为本”的理念,属于企业经营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人性化管理,以类似投资的眼光培养、激励和开发人才,寻求“人”与“事”互相适应的契合点,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回归。

2.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不足。虽然传统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了由人事管理向人力管理的转变,但对于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普遍性、突出性问题总结归纳为如下几点。

(1)组织向心力不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虽然更注重人的因素,但组织架构对人的影响不足,容易出现内部人员互相分离,不愿协作,“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情况。不同部门之间、同部门不同员工之间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相对冷漠的工作环境也抑制了工作热情和潜力的发挥,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较为薄弱。

(2)行政文案工作相对繁琐。人力资源部门日常需要处理大量的行政文案,涵盖考勤记录、工资统计、培训测试等方面。由于工作重心集中于行政文案工作,导致人力资源各模块执行能力不足,影响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核心竞争力的发挥。

(3)没有合理的企业人力战略规划。在人才的选、育、用、留等各环节均缺乏足够的战略规划意识,不能结合企业的长远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人才需求、配给和流转等事宜。在企业招聘时对亟需人才的有效定位不足,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支撑,缺乏全面考察人才综合素质的手段。人员配给更多只是为了填补岗位空缺,没能做到人尽其才、适人适岗、有效发挥人才潜能。由于没有合理的战略规划,造成人力资源管理较为紊乱,人员流失率较高,无法为企业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4)缺乏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建立了完善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但组织内的仍较为严重,权力相对集中于上层组织结构的个别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的话语权和决定权十分有限。组织结构和权力体系的僵化没能给人才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员工对个人远景的预期不足,容易与组织产生离心力。

(5)有效激励不足。在传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在运用的激励手段较为单一,认为给员工加薪就能有效激发其工作潜能和工作热情,而严重忽视了员工的精神需求和更高层次追求;另一方面,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过分依赖程序和制度对员工的约束,经常延长劳动时间而忽视额外激励,甚至大幅削减休假时间,造成员工情绪低落、动力不足、热情不高。

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在企业的逐步发展壮大中逐步凸显,并与企业发展的其他问题相互掣肘,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升级。而随着互联网对企业影响的不断深入,使得对传统人力资源的改造已势在必行,“互联网+”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也呼之欲出。

二、“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趋势

1.“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特性。“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顺应平等、开放、互动、迭代的互联网整体趋势,运用互联网思维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形式。由于互联网去中心化的显著特征,赋予了人力资源新特性,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工作方法和政策机制等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革新,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相比产生了较大差异。

(1)员工从“经济人”逐渐转变为“知识人”。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使用应实现收益最大化和成本的节约化。该理论承认人是企业的重要资源,但认为应坚持“以最小的人力资本投入和最低的报酬获得最大化收益”的早期经济学原理,要求注重人力资源开发的同时,尽量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因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总是试图用三流的薪水留住二流的人才,然后促使这些人力资源做出一流的贡献。从本质上讲,实行此类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将员工等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人”,认为人力资源的实质是可以量化的经济单位。但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息传递的不断渗透,我国人口红利逐渐削弱,企业盈利更多依靠员工的脑力劳动,而非机械作业的廉价劳力,知识技能与员工不可分离,逐渐融为一体,互联网时代的企业员工已经完成了“经济人”向“知识人”的转变。

(2)领导从“命令者”转变为“合作者”。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认为,领导者应该成为掌控全局的权力者和能力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领导者需要知大局、想长远,制定设计企业战略规划,研究企业管理层级,并通过实施各类管理制度监督员工贯彻执行;领导者基于自身理解和设想,构建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并通过集体活动鼓励员工不断融入和认同;领导者根据员工表现实行奖惩、鼓励,使员工不断提升工作效率和效能。通过超前的思维、长远的视角、理性的制度和强大的凝聚能力,领导者得以有效管理企业。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员工普遍拥有个性化的思想和独立的价值观,原有企业和组织中根深蒂固的角色定位、人际关系、工作流程、制度体系、都可能被质疑和颠覆,领导者全盘掌控企业的愿望和意图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企业领导者的职能从个人规划、制度约束、硬性改造向适度引导、聚合发展、交互共生过渡,领导者的角色定位由“命令者”逐步走向“合作者”。

2.“互联网+”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充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互联网+”对传统企业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也越发明显。互联网时代下的“人才主导”带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人的革命,随着互联网时代人力资源的变化,人员的需求愈加多元化个性化、人员流动率不断增加,人对组织的粘性和依赖程度降低、人的价值创造能力可以不断放大。这些变化使得组织需要重新认识人的创新能力和价值创造方式,真正从人力资本至上角度重构管理理念和模式,利用好人这个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源。

(1)大数据化已逐步成为人力资源决策管理的工具。人力资源管理日常接触到大量数据,但以往很难利用数据做出更多的决策,也很难通过数据来发掘本质。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人力资源管理真正进入了“量化”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将日益依赖大数据及数据背后的知识,需要及时获取大数据并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组合与应用。

基于大数据,人力资源管理既可以提供标准化和个性化服务,同时从小样本中推测到大趋势,进一步发挥人力资源配置与整合作用,更好地处理股东、客户、员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近年来,一些知名的互联网企业,纷纷利用大数据进行绩效考核、人员流动管理、分配薪酬等,并对未来进行趋势分析。企业积极建立了人力资源大数据库,同时积极将数据运用于管理决策,为企业人力资源的高效运转夯实了基础。

(2)员工日常社交逐渐影响企业组织形象。互联网时代里的员工呈现更多的个性化趋势。而个性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个体的“社交化”。每个员工都将成为一个自媒体和宣传平台,在表达自身情感和诉求同时,也在对组织品牌和形象进行宣传沟通。通过微信朋友圈、QQ群等社交平台,越多越多的个性招聘推荐开始涌现,员工对企业市场宣传的呼应可以及时表达,员工个性化福利和企业文体活动也得到了在线呈现等等。员工的日常社交表达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形象和文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应逐步在日常社交回应、社交传播和引导等环节进行管理和引导,最大程度化地提升企业形象和员工的企业荣誉感。

(3)跨界思维对人力资源精通业务提出更高要求。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和管理需求。而随着企业的转型和多元化发展,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不断发生变化,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仅需要从宏观层面评价和预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更需要从微观层面和专业技术角度来评判人才的技能水平和潜力空间。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来说,原先的知识体系主要涵盖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的专业知识及心理学、统计学的相关方法运用,而现实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熟练掌握原有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要涉及到企业战略管理、互联网思维、行业产业链知识、财务管理等方面。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跨界思维”逐步实现转型,人力资源管理者也逐步成为企业内掌握复合式知识体系的重要决策者和决策参与者。

(4)职场年轻化要求更加注重员工真实体验。随着职场人群越来越年轻化以及互联网对于职场工作的渗透,企业工作氛围逐渐发生了改变。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看,员工关系的处理方式和职场氛围的调节手段趋于灵活和多元,了解员工的真实想法和体验,并根据反馈及时修正相关的管理模式和策略显得十分重要。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诸如人力资源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岗位调动等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虽然这种流程可最大化发挥企业战略和业务策略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实施,但受到互联网信息传递以及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的影响,上层的决策和意图在下层被贯彻执行的难度开始增大。一方面,员工年龄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传统的政策模式对其的吸引力不足,激励作用也被削弱;另一方面,隔代的思维差异使得上层即使换位思考也很难符合年轻人的喜好和价值取向。相当于原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金字塔结构,一些企业尤其是年轻员工较多的企业出现了平行结构,这使得人力资源管理不仅要在短期内满足年轻职场人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同时要有效关注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及荣誉感、存在感。互联网带来的快速沟通,使得员工自主经营并参与决策成为未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5)新型福利将越来越被职场年轻群体接受。随着互联网的深入,职场群体的诉求和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员工福利方面,“普调薪酬”的平均涨薪制度将不再受企业雇主的青睐,雇主更倾向于仅给核心员工涨薪,以应对经济下滑和企业转型的压力。随着一些企业涨薪空间的压缩和力度的降低,津贴和福利等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一些新型的平民化福利也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效地提高员工满意度。有关调查显示,诸如旅游津贴、家属体验日、例假休息日、单亲补贴、拥抱福利等各项新型福利已在一些企业推广。较之于传统型福利,新型福利使得企业雇主的品牌化和个性化得到充分体现,也更易受到年轻职场人士的青睐。今后,如何协调老员工提升对新兴福利的认可程度,如何有效地控制福利成本成为今后企业薪酬体系的重中之重。但无论怎样,随着互联网传播,新型福利在企业普及并引发福利创新趋势将成为必然。

三、适应“互联网+”改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建议

1.建立人才互动渠道,提升员工价值体验。“互联网+”表现出了较强的互动交互性。受其影响,企业组织结构正向网状式转变,产生了网络化经济效应。在网状式的并联结构里,愈接近客户,愈有可能创造附加值并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因而,传统企业上层拥有权力和话语权的局面将极大改变,每一层级的员工都可能成为企业运作的中心。为此,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应逐步改进围绕上层和核心人才开展工作的管理思路,形成企业与各级员工的互动渠道,促使员工均能在组织价值体系里找到存在感和激发点,从而进一步放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应。如微软公司已放弃了员工分级制,认为任何层级的员工都可能变成组织运行的中心;小米公司提出了合伙人组织、扁平化管理、去KPI驱动等等,都是去中心化与员工自主化经营的具体表现。一方面,为实现这一目标,“互联网+”人力资源管理应从注重手段控制向注重产品和服务转变,真正将企业员工作为产品和服务的设计者和体验者,使员工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真正客户。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管理应更加关注员工的价值体验,打造各类平台有效提升员工价值体验,让员工借助平台参与企业决策制定及产品服务的研发、设计和体验。

2.建立新型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员工荣誉感和使命感。传统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建立在契约承诺的基础之上,而其本质即为企业约束与员工服从的关系,因而企业的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政策都建立在奖惩的逻辑之上。但随着“互联网+”的影响,原本依附组织而存在的员工具有了越来越强的自驱力和自我约束力,也享有了更大的,改变了以往被约束的地位,成为企业提升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构成。因此,为适应“互联网+”的趋势,人力资源管理也需建立信任的基石,打造提升员工荣誉感、使命感、事业感的长期激励机制。近年来,海尔提出了“企业无边界、管理无领导、供应链无尺度、员工自主经营”的新型战略决策,就是顺应“互联网+”趋势的体现。在完成战略决策后,人力资源管理者应切实将激励的重点放在员工事业拓展和平台搭建上,构建让员工自己拟定目标,促使员工自我驱动的发展平台,实现个人和企业双赢,激发员工的创造力、责任心和主动性。

3.建立量化分析的人才管理手段,充分显现大数据优势。人力资源管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综合感性和理性两种因素的管理,除了诸如绩效考核、薪酬统计等量化分析的部分外,也有诸如招聘、培训等非完全程序化的决策。然而,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员工和管理者、员工与客户、员工与员工的互动交流中产生了众多大数据,对大数据的汇总、分析和比对,也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量化分析和程序化决策的依据。对大数据的利用,也可协助人力资源管理从小样本中预测大趋势和未来沿革,预测员工对于薪酬的期望值、为人力资源岗位体系设置、劳资冲突纠纷的化解,预测招聘培训需求等内容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参考文献:

[1] 赵曙明.中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全球视野与本土经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胡婷婷.互联网思维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经济管理,2014

[3] 唐魁玉.大数据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变革[J].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2014

[4] 周静.基于互联网模式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建模[J].人力资源管理,2014

[5] 陈萍.信息化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浅谈[J].中国商贸,2014

第2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会计信息;企业战略;差异;影响

企业战略制定的差异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外部的市场环境影响外,与企业内部各方面的销售等管理情况息息相关。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影响及作用研究,将从会计信息以及企业战略相关理论入手,结合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作用,提出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相关性及影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提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提供参考性建议。

一、会计信息相关理论

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和价值性。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帮助使用者对企业相关事宜进行评价和预测。会计信息包括企业各个阶段的财务报告分析,企业的决策者可以根据这些信息,为投资者提供财务数据。会计信息的用处主要来源于企业决策者,根据这些真实数据,决策者可以了解企业亏损等状况,还能根据这些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另外,不同的人在会计信息中看到不一样的价值,决策者一旦认可会计信息,就可以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实现会计信息本身的价值。而实现价值的最基本前提就是,会计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二、企业战略相关理论

企业战略是对企业销售、人才建设、财务等多方面战略管理的集合。企业战略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水平,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具有重要意义。企业战略中包括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价值观、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实施相关战略,必定对当前企业情况做出真实的分析。影响战略规划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有供应商、竞争者、客户等。而内部因素就涉及文化、财务等。其中财务中包括对于会计信息的分析,会计信息可以清楚地表明企业的成本投入,销售盈亏,销售产品地域特性等。这也是影响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因素。

三、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作用

(一)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企业的会计信息能够清楚的反映出企业的生产、销售、经营等各个环节的管理水平。若在某个环节会计信息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必定是该环节出现了一些管理或技术上的问题,便于决策者找出影响会计信息的直接问题。例如,在销售环节,销售人员是否存在懒惰行为,采购方面是否存在私人交易等。接着,决策者根据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将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针对性的解决。该加强监督的地方加强监督,该制定制度的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制度。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经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二)预测企业的资产情况

会计信息是预测企业资产情况的最直观的途径。资金是企业的生命,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必须对自己企业的资产情况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通过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有效使用资产。资产的有效使用不仅可以引进新型技术,还能够增大企业的规模和活力。若会计信息不准确,必定会影响决策者对企业资产的正确判断,错误地使用资金,从而影响企业整体战略规划。

(三)为投资提供理论依据

投资者对一个企业的投资,是双方利益和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的。若企业为投资者提供不准确的会计信息,一方面是企业对投资的误导和欺骗,投资一项并不合理的项目,对企业和投资双方必定会是一项不小的损失,另一方面,尽管企业并不是故意欺骗,双方利益受到损伤,彼此的信任感也降低,不利于双方以后的发展合作。因此,企业必定本着对自己负责,对投资者负责的角度,加大对会计信息的重视,使会计信息准确化、规范化、标准化,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正确的理论依据。

四、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相关性及影响

企业战略和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相关性,一方面,会计信息一旦不准确,不利于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不利于投资判断,更不利于企业整体战略规划。另一方面,企业确立错误的战略规划,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从而为企业带来损失,使盈利能力削减,使企业偏离正确的轨道,会计信息也就不能提供出有效的企业盈利能力信息。因此,二者是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联系。相对而言,可靠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使决策者以正确的战略,对企业进行调整,使企业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信息在企业战略上占据重要地位。其准确性,直接影响企业战略上的规划。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影响及作用研究,是从会计信息以及企业战略相关理论概念出发,结合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作用,提出几点会计信息对企业战略差异的相关性及影响。第一,会计信息可以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第二,可以预测企业资产情况。第三,可以为投资者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媛,张伟.企业战略差异、信息披露质量与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J].财会通讯,2016(36):13-17.

[2]李志刚,施先旺.战略差异、管理层特征与银行借款契约[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6(02):68-77+159.

[3]张林,丁鑫,谷丰.“互联网+”时代会计改革与发展[J].会计研究,2015(08):93-95.

第3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社交电商;平衡计分卡

随着网络覆盖工程不断深入,传统电商行业增速放缓,面临获客成本不断攀高的挑战。目前我国社交平台百花齐放,在用户使用时长方面占据极大优势,“社交+电商”的模式为电商行业带来活力,一种具有长期性、全局性的管理会计方法是处于激烈竞争中的社交电商企业所急需的。

一、战略管理会计概述

Simmonds首次描述关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注重研究企业内外部经营环境和竞争对手,帮助企业衡量自身的竞争优势,制定战略决策。国内外学者在此基础上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内容、方法、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王化成、杨景岩(1997)认为战略管理会计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内外部相关信息,帮助管理者明确战略定位、开展战略规划、评估战略业绩。余绪缨(1999)提出“战略三角”概念,将企业、顾客、行业竞争对手组成“战略三角”关系,“战略三角”理论包含竞争对手分析、行业内成本对比与管理、企业盈利性及发展性分析。笔者综合前人的研究,认为战略管理会计是管理会计和企业战略融合与提升的产物,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越激烈,应用战略管理会计越有必要。企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必须结合内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收集、整理、分析竞争信息,并将其转换为战略资源,以培养企业竞争优势,评估战略定位、制定战略决策、实施战略规划、建立战略业绩评价体系,帮助企业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战略管理会计在拼多多应用的理论分析

(一)拼多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社交电商行业发展现状

据CNNIC2020年9月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及网络购物和网络支付情况见表1。移动互联网实现全面普及,线上互动和线下生活逐渐融为一体,内容分发网络的不断成熟使社交场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手机占据了人们的碎片化时间,各类社交APP占据移动互联网流量入口,刺激用户消费欲望,网络购物得以全面普及。2019年我国社交电商销售规模超过2万亿,成为电子商务中增长最快的部分。2015年9月,在传统电商行业激烈布局市场之际,拼多多创立,踏进了看似已接近饱和的电商“红海”。平台主打的发起亲友和熟人砍价拼团的购物模式,能以更低廉的价格拼到客户需要的商品。拼多多新颖的社交分享与电商融合的思维,帮助平台以低成本获取裂变式流量,有效解决传统电商获客成本攀高的难题,于是成立后仅三年时间就成功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营收保持高速增长,市场份额跃居行业第三,仅次于阿里和京东。

2.拼多多发展面临的挑战

(1)行业进入壁垒弱。互联网的全面覆盖、支付技术的成熟、物流体系的发展都为社交电商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借助社交平台内容传播、熟人拉客带来的巨大流量,使该行业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但目前来看行业几乎不存在进入壁垒,在行业先进入者的高边际利润吸引下,竞争者数量越来越多,这其中也包括在传统电商领域已占绝对优势的企业,比如阿里和京东。相比于阿里和京东,拼多多在商品类别、数量、物流、支付以及消费者习惯的了解等方面都不具备优势,且其目前较为亮眼的C2M模式其实也是非常容易复制的。随着竞争者的增多,拼多多的玩法将逐渐失去吸引力。只有全面分析市场环境与竞争优势,清楚认识到企业现有规模、业务、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做出正确战略分析并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的企业才可能走到最后。(2)商品品质存在问题。行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众多商家进驻平台,而较低的进入门槛使各商家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此外现有广告中一些语言夸大其词,如果平台不注意对商家资质和商品质量的监管,这种通过社交关系获得裂变式客户流量的模式将对企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长期以来,拼多多饱受商品品质低劣的影响,特别在强调消费升级的一二线城市消费者心中更倾向注重品质的天猫和京东。商品质量决定社交平台的形象,处于成长期的拼多多应把建立消费者信任放在首位,平台应以提升形象为战略主题,设立一系列稳定标准,关注商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3)用户忠诚度不够。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今天,手机屏幕随意一划就能过去很多信息,社交电商企业更容易得到客户也更容易失去客户。而客户的留存率决定了流量的变现率,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体现。拼多多成立短期内就能获取并维持较高活跃度用户有一大部分原因在于它率先推出的“百亿补贴”等策略。但大部分用户抱着求便宜的心态,通常在另一平台推出更优惠的策略后就转移,在停止“补贴”后,平台可能不得不面对失去用户的挑战。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帮助拼多多从客户层面分析市场与评价业绩。(4)盈利情况有待提高。如表2,2017年至今尽管营业收入持续大幅上升,但为拓宽市场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企业将更多资金投入营销费用,截止目前企业仍持续亏损。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社交流量的投入带来用户增长的边际效应将越来越小,处在成长期的企业将资金用于扩张和再投资是必要的,但目前的行业环境对平台精细化运营及价值链的完善提出更高要求。

(二)拼多多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可行性

1.社交电商行业较完全的市场机制

社交平台集合了众多卖家与买家,信息完全开放,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这种较为开放和自由的竞争环境中,战略管理会计能更好地收集和利用信息,在战略管理各阶段充分发挥作用。

2.良好的技术支持

目前我国电商行业的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如供应、支付、物流等已基本完善并良好运行。受益于微信小程序的开发和大众对新社交方式的接受,拼多多已无需在各环节做更多的研发与投入。在大数据时代,运用战略管理会计可以帮助企业找寻到更多的机会与发展方向。

3.优秀的管理人才

企业发展最终依赖正确的决策,管理人员的思想决定了战略管理会计最终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拼多多有一支年轻且具有创新精神的管理团队,持续保持创业的活力,企业有机会将自身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保障战略管理会计在企业有效实行。

三、拼多多战略管理会计应用体系设计

(一)战略分析

1.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1)政治环境。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各地政府给予电商行业宽松的发展环境,《电子商务法》的实施为规范及促进电商市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拼多多紧随国家政策,平台帮助农户及小微工厂直接对接消费者,在实践精准脱贫、去产能的政策要求时,又为消费者带去了优惠。(2)经济环境。据CNNIC的统计报告我国农村网民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在阿里、京东强调消费升级,重点发力高端消费人群时,这部分低收入人群给拼多多留下了较大的市场空间。(3)社会环境。线上购物的便利性打破了购物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经过互联网在PC端和移动端的发展,我国网民已逐渐接受并形成网上购物的习惯。各类社交APP的上线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社交电商开放了多种形式的流量入口。(4)技术环境。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成熟为行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实现了对用户购物习惯的分析和精准营销,提高了购买效率,支付系统和物流体系的完善增强了用户的购买体验。

2.企业层面分析———SWOT分析

许多电商企业的失败是因为缺少战略定位及战略目标。SWOT分析结合行业发展机会与威胁,分析企业自身优势及不足,形成战略组合,帮助企业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见表3。

(二)战略制定

1.成长型战略

社交电商行业目前处于高速发展的成长期,拼多多应充分利用外部环境的机会,深入挖掘自身优势。在客户定位上,应进一步挖掘低收入长尾市场的客户需求;在产品供应端,深入与“白牌”小厂合作的同时也应对制造商实行标准化管理,为消费者真正提供更具性价比的商品,同时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

2.竞争战略

信息技术的升级及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城乡差距逐渐缩小,传统电商已经开始发力下沉市场,特别是2020年3月阿里推出的淘宝特价版在运营模式、客户定位等方面与拼多多极为相似。激烈的竞争要求拼多多必须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拼多多C2M运营模式将用户需求直连工厂,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直接惠及用户,然而这种模式也很容易被模仿,所以拼多多下一步也可以发展多元化战略,丰富商品品类,引进中高端品牌,因为即使是低端市场的用户也越来越重视商品质量。

(三)战略实施和控制

战略实施阶段要注意战略成本管控与资源合理配置,成本优势是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问题。从战略高度对企业成本的形成进行全面分析和控制,将价值链分析贯穿战略实施的关键业务流程,确保企业高效率、高效益的发展。拼多多的价值链主要分为消费链、供应链和定制链。在消费链上,利用微信平台进行熟人分享实现裂变流量,在供应链上吸引并培育“白牌”供应商,在定制链上C2M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生产。整个价值链降低社会资源损耗,有效降低成本。

(四)战略业绩评价

社交电商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流量,“大流量×高订单转化率×高毛利×高复购率”才能实现高业绩。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将企业业绩与战略目标相结合,适用于社交电商行业业绩的评价,见表4。

(五)战略调整

企业战略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中制定的,然而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社交APP及引流模式不断更新并丰富,消费观念也不断升级,拼多多应时刻关注内外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战略,将“权变”的观念贯穿于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的全过程。

四、结语

“社交+电商”的模式是未来电商发展的方向,激烈的行业竞争有必要运用战略管理会计的方法帮助企业进行全局的、长期的规划,信息技术的发展又为战略管理会计获取内外部信息提供了支持。战略管理会计从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与控制、战略业绩评价、战略调整各阶段为企业提供整体性信息,帮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定位,持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化成,杨景岩.试论战略管理会计[J].会计研究,1997(10):47-50.

[2]余绪缨.企业战略管理与战略管理会计基本理论问题[J].财务与会计,1999(08):8-11.

[3]郑宗旭.战略管理会计在电商企业中的运用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03):42-45.

[4]杜东.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研究[J].财务与金融,2019(06):40-42.

第4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规划 过程框架 规划方法

STUDY ON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OF TELECOM OPERATORS

Tian Peng Luo Bangcai Guizhou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pac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was faster and faster. Information planning has become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booster and engine of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However, an effective information planning methodology will help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nd meet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elecom operators as the main body in this paper, an framework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process is proposed, the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s basic principle is expounded, several common methods of planning are carried on the analyses, the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nning is summarized, providing an useful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the other enterprises information planning.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nning Process Framework Planning Methodology

一、引言

企业信息化规划以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为指导,结合先进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企业业务的最佳实践,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企业未来信息化蓝图以及实施保障计划,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导,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依据[1]。

当下信息化浪潮正席卷全球,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当今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成为了衡量一个企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建设现代化企业的核心内容之一[2]。对电信运营商而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电信市场的开放,竞争的焦点从网络竞争、规模竞争向客户竞争和管理竞争转移,同时在电信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架构重组和业务流程重组,内外环境的变化对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环境、现状、战略、业务和市场,电信运营商应从企业信息化规划入手,寻找一种有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提出适合企业3~5年长期发展战略需要的信息化规划,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支撑企业的发展战略,强化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原则

在国务院“两化融合”思想的指引下,随着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快速成长的业务需求对信息化工作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服务标准,信息化规划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使信息化建设能够敏捷地支撑电信运营商业务、服务、运营、管理以及创新发展,提出了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与基本原则。

2.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过程框架

从电信运营商企业战略及业务发展需求出发,根据工作内容和时间先后顺序不同,可将整个信息化规划过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前期规划回顾,第二阶段进行现状、需求及驱动力分析,第三阶段制定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第四阶段提出具体建设项目,进行项目投资估算与设计实施,如图1所示。

在理解电信运营商发展战略和核心业务的前提下,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及前期规划执行情况,找出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差距与不足,评估上年度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分析电信行业发展环境,明确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业务需求,利用关键成功因素法,对发展需求及驱动力进行深入分析,明确企业未来信息化改进方向;在全面调研,充分分析企业信息化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期总体目标和实施原则,从技术架构演进规划、信息化组织和人员规划及信息化服务规划入手,勾画企业信息化总体架构;结合企业规划思路和方法,提出必要的建设项目,制定企业信息化建设计划,分析项目投资预算,对项目投资进行权衡,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

2.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基本原则

在电信运营商进行企业信息规划过程中,如果没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信息化规划就难以有效指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坚持战略驱动和业务导向。目标牵引力和业务驱动力是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的源头,信息化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制定信息化架构,推进企业的整体发展;同时,围绕业务发展需求,制定出具有业务价值和业务促进力的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接受度。

坚持整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要整体规划,分步骤、分重点实施。从建设逻辑上,要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先从IT基础设施及底层数据建设,再发展核心业务系统,优先解决最紧迫、最重要的需求,并在所需的人、财、物的投入上有所倾斜[2]。

坚持循序渐进和注重实效。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并贯穿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动态过程,要把握核心和重点,由急至缓,循序前进;基于成本去设计规划,规划不宜太大,规划期不宜过长,一般3~5年为宜,同时要考虑规划的扩展性和可用性,这样更能提现规划的实效与价值。

坚持全员参与和加强培训。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涉及到企业的每一个人,必须要让每位员工都清楚,每一个人都积极地做好准备;企业信息化建设,人才是根本,实行培训与引进并举,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引进渠道,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适用人才。

三、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论探析

3.1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专家和企业界开始了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并形成了一些比较典型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方法,例如企业系统规划法、关键成功因素法、价值链分析法等,经过对这些方法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了几种电信运营商常用的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

3.1.1 GMTD方法论

GMTD方法论具体指的是:Guideline,“一个指导思想”,即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Methodology,“一个分析方法”,即以关键成功因素法为主要分析方法;Time step,“三个时间步骤”,即以规划回顾、需求及战略分析、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三大时间步骤为规划流程;Dimension,“四个维度”,即以战略、资源、产品、客户四大竞争力的提升体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企业价值提升。

GMTD方法论是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总体思路,将企业信息化规划分为“一思想、一方法、三步骤、四维度”四个方面,为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合理、科学的支撑,有效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有利于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是目前电信运营商比较常用的规划方法。

3.1.2 问题追根溯源法

从电信运营商业务发展需求入手,聚焦客户业务要求,分析技术人员抱怨的原因、用户使用问题与客户感知以及端到端的业务流程,通过横向比较,找准企业管理、运营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以及业务需求与IT能力之间的矛盾。

对于业务部门来说,以业务为驱动,通过分析具体业务对应的具体IT功能实现,对IT规划提出要求。对信息化部门而言,业务驱动作为信息化的重要输入,信息化在能满足具体功能的同时,更需关注满足业务类及发展趋势的信息化能力是否具足、结构是否合理、需要哪些构成要素、是否可良性持续发展等,通过点上的汇集、分析和关联,进行自底向上、追根溯源,对问题进行深入挖掘,明确IT能力,制定科学的IT规划,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3.1.3内涵变化分析法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建设面对的业务环境、战略要求相对过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电信业由“通信业”转向“信息服务业”,企业发展已由过去的“利润驱动”转向“价值驱动”。

通过分析全业务环境下企业战略和业务内涵,聚焦企业战略转型及信息化内涵的变化。从企业信息化角度来说,信息化以全流程为贯穿,针对业务发展策略和能力填充点,对新的变化和发展规律需要有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并对移动互联网业务和商业模式下IT内涵变化进行重新审视。

从规划层面来说,基于战略内涵和业务需求,聚焦IT内涵变化和IT能力映射,采用MATRIX(矩阵)框架,梳理企业信息化能力建设同企业战略与业务需求驱动、客户体验驱动、持续性发展驱动的关系,进行多角度二维分析,将信息化能力建设转换为业务和服务能力,推进IT的技术、管控、服务体系方面的工作开展,创造IT价值。

3.1.4价值区间权衡法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传统的通信业已经由单一的利润驱动向多元的价值驱动转变,而竞争焦点集中在企业掌握价值链过程中面向客户的运营能力、应用提供与管理能力、服务聚合能力三个方面。电信运营商企业核心竞争力区间应由信息流的传播者向能力提供的管理者、服务应用的集成者以及客户渠道的聚合者改变,通过对产业链的引领与价值链掌控,最终成为标准与模式的引领者。

在深入推进转型,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持续提升企业价值的背景下,企业信息化的价值应围绕企业运营价值、股东价值、产业链价值、员工价值、客户价值和社会价值展开,构建一套相对具有客观性、全面性的基于企业价值贡献作用比重加权的二维模型来衡量信息化的作用和价值,全面提升整体化企业信息化能力,实现IT支撑和业务发展的“有机融合、创造价值”。

3.1.5企业战略解码法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信运营商信息化工作应聚焦企业发展问题。电信运营商移动数据业务领域管道价值份额被进一步压缩,传统核心业务市场面临价值分流,流量增长与价值提升难以同步增长,抢占用户第一接触界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聚焦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本质。移动互联网业务与商业模式的本质是吸引用户、聚合资源、价值链掌控,从上、下游客户角度,聚焦管道、平台、应用在商业模式中的作用,对IT内涵的进行重新审视,从新的角度去理解“新三者战略”:智能管道、综合平台和应用。管道是桥梁,是基于客户与电信、客户与客户之间发生关联或关系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产生的作用角度。平台是容器,是基于面向内部运营与管理、面向外部合作接入与能力提供的实体系统和标准层面。应用是体验,是基于客户感知到的综合内容与体验层面。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除了IT支撑层面外,在其他方面应有更大的作为。

3.2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思考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展现的首先是内容,作为一个面向未来能力建设的可阅读物和传达思路思想的载体,应根据电信运营商自身具体情况,适当的将内容的思维模式过程有所体现,这种“做什么”、“为什么”有上下文的方式将有利于把问题和思路传达得更清晰和透彻。

规划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模式过程的体现方法经过总结、归纳和提炼后形成可模式化的形式,可以认为就是一种方法论。

所有的方法都是以内容为基石的,需要的只是把要阐述的内容和观点以合适的方式和逻辑结构展开,形式为内容服务,并成为内容重要的组成要素。方法论是基于内容的一种工具,可以选择工具、应用工具或创造工具,但不必为了方法论而方法论,法无定法,因时、因人、因事而定,量体裁衣,寻求一种适宜电信运营商自身发展,具有实效的信息化规划方法,将有助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四、电信运营商企业信息化规划价值体现

电信运营商信息化规划是信息化工作的先导,对能力建设和工作重点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满足“二八法则”,即信息化规划花费20%的投资将为企业贡献80%的信息化成功率。

信息化规划是一项重要机制和组织形式,将信息化工作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业务、管理等紧密衔接起来,系统性的调动IT专业资源来协同解决问题、开展能力谋划、明确工作思路。规划不等同于工作计划,规划聚焦在企业级的战略、业务、价值同IT的连接,由此使得IT各级人员明确在战略地图中的坐标定位、方向、路径、内容及方法。

信息化规划是下年度信息化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先导,是IT专业下一年度工作思路和工作计划的重要来源,是企业发展战略在信息化工作、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服务与支持等方面的细化,促使企业的管理人员和IT从业人员以全局化和大局观的角度去看待、评估企业的信息化现状和信息化工作的未来,对企业IT建设工作形成长期性指导体系,促进企业对现有问题和IT需求进行全方位的诊断与梳理,能够针对当前问题和改进方向进行IT系统实施。

五、结束语

信息化是生产力,要高瞻远瞩,超前规划,发挥出对企业创新变革、精确管理、高效运营的引领性作用。信息化规划要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业务发展需求,从整体上进行规划,注重重点,循序渐进。然而信息化规划方法很多,必须结合电信运营商自身特点分析,从多种适配方式中创建符合企业实际和未来要求的信息化规划方法框架[3],推进信息化规划工作实施,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行,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参 考 文 献

[1] 范玉顺,胡耀光.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框架与方法[J]. 新材料新工艺, 2004(9):2-7

[2] 蒋桂艳.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研究[J]. 微型电脑应用, 2012(10)

[3] 龚至晖,李. 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探讨[J]. 移动通信, 2012(11):134-137

[4] Thomas H D. Putting the Enterprise Into the Enterprise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August,1998:3-5

[5] 段延娥,戈连柱. 关于企业信息化规划方法应用的探讨[J].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7(S1)

第5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物联网 中小企业 战略营销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学术研究和应用实践都有待于提高,国内外学者主要以电子商务为基点,结合虚拟网络平台探索物联网技术对中小企业营销的影响与应用。本文从阐述网络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联网出发,结合国内中小企业现状,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战略营销体系,并探讨其相应的竞争优势。

基于物联网技术平台战略营销模型

(一)物联网

1.物联网。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是信息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结合起来形成的巨大网络,又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新的制高点,正在迅速渗透到工业各个领域,形成智能化的应用体系。其关键环节可以归纳为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即全面感知是指利用射频识别(RFID)、数据挖掘、GPS、传感器技术以及模糊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对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无缝隙的信息采集和获取;可靠传送是指利用网络技术交换和共享可靠信息。相较于互联网具有的全球互联互通的本质特征,概念上物联网具有物物间的识别性和难以预测的拓展性特征。

不难看出,物联网本质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协同效用。尤其是工业化生产中逐步融入具有环境感知的项目终端、基于泛在技术的计算模式、移动通信,扩展信息获取能力,提高产业制造效率、改善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提供更加透明和个性化的服务,将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提升到智能化阶段。将为我国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具体如下:

供应链管理敏捷化和信息化。物联网面向人与人、人与物的互通,辅助于中小企业中应用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诸多环节,借助于完善自动化生产线运作,实时了解生产状况,让客户随时随地了解商品的情况,使生产变得更加柔性化。其一,实现管理自动化(获取数据、自动分类等),作业高效便捷;其二,降低仓储成本;其三,存货水平不断降低,供应链的敏捷化和集成化可以使得供应链渠道中相关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资产生产率不断提高。

提升中小企业售后服务体系。近几年,售后服务体系逐渐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其智能化、柔性化、虚拟化的平台将使传统的售后服务体系跨越了区域、物质载体的限制,大大节省了营销运营中的交易成本。而对于中小企业将物联网关键技术环节—传感器、RFID技术渗透于产品使用过程:跟踪服务、维修维护、废弃物处理等各个部分,完备了制造业系统解决方案和资源“再生产”能力。

优化中小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物联网关键技术——传感器技术应用于生产实施控制过程,利用自动采集技术手段,提升了生产一线现场抽样、样品检测、设备零间隔监控、原辅材料消耗监测的能力和水平。总之,生产过程的智能化的“PCDA”(监控、诊断、决策、维护)水平不断提高,获取最大的、合理的生产价值。

客户关系管理定制服务。随着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客户群相对单一化,其消费者更加强调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因此需要企业从为目标市场的每个人提供同样销售转换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产品和服务,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不得不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生产有利于企业建立并发展长期而良好的客户关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高客户保持率。物联网的发展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技术实现平台。

总而言之,物联网技术根本上升华了商务行为的本质,充分体现了所有的“物”与互联网的集成思想,将中小企业间的整体运营、业务流程和系统优化完全整合起来,使企业真正作为整个产业链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运作起来,增强整个体系的竞争优势。

2.中小企业战略营销体系。传统营销策略开展围绕营销组合4要素(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其本质上是线性单一的营销模式。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目的在于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强调竞争与环境的影响,谋求企业总体战略规划,以实现企业的任务。进一步讲基于虚拟网络的战略营销体系,利用网络的智能化、个性化展开营销策划,营造崭新的营销环境,重组营销理念,依托电子化和非物质化整合营销四要素,从而彻底整合企业的营销思想。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受生产规模、资金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其营销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如下:

市场环境的分析不到位。企业营销活动的决策层应积极、主动适应环境,这就要求决策层必须对市场环境进行透彻的分析。然而,中小企业营销活动凭借主观判断、断定现时市场环境,对自己企业的基本环境、基本条件掌握不清,这样就会影响企业的营销活动。

客户需求量预测不足和基础信息缺乏。中小企业对市场灵活多变的反应能力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引入物联网平台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尤其在业务流程重组BPR(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必须要对原有营销体系进行彻底的重新设计,对产品的客户群的消费心理、行为进行系统调查,建立一套扁平化营销体系,使得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造成企业不得不放弃热销期,放弃高利润;否则反之。

市场定位模糊。市场定位是在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营销学家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提出的,其含义是指企业根据竞争者现有产品在市场上所处的位置,针对顾客对该类产品某些特征或属性的重视程度,为本企业产品塑造与众不同的、给人印象鲜明的形象,并将这种形象生动地传递给顾客,从而使该产品在市场上确定适当的位置。市场定位不准确,破坏原有消费群,且直接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

经销商的选择参差不齐。有些中小企业为了使自己的产品覆盖较大的范围,不经过严密的调查、审核以及评估,就接受了中间商的申请。由于有些经销商的不合理定价以及不妥当的服务,使得消费者对该企业的形象、对企业有厌倦感。

基于虚拟化网络战略营销体系不同于一般的供应链,虚拟化的战略营销体系可以根据企业的形成和解体而进行快速的重构和调整,从而体现产品营销的敏捷性;另一方面,虚拟化的战略营销体系通过其管理方式促进了企业各系统间的动态联合,从而提高了企业联盟的敏捷性。这种敏捷性的技术基础得益于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而更主要的建立起了包括主体企业的商务中心、共同业务规划中心、客户服务中心在内的,集成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客户的动态、闭环的组织结构。

总而言之,中小企业将虚拟网络与营销体系管理思想有机结合还将会对一个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带来巨大的影响,为营造运作灵活、反应迅速的互联网平台提供极为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技术保证。

(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中小企业战略营销模型建立

物联网技术的战略营销模型包括:第一,关键技术点支持。即射频识别技术平台、网络通信技术平台、传感器技术平台及云计算技术平台协同,有效地降低研发、库存、销售、人力等成本,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效益。第二,物联网技术拓展支持。指企业的产品在从原材料到最终用户的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包括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现有客户、潜在客户之间的支持。第三,物联网间互动支持。基于虚拟网络的战略营销体系是整体化、系统化的结构体系,涉及企业和客户间、社会部门间各层面,只有以全社会电子化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电子网络化营销体系。

从图1可知:中小企业原有的营销管理是以产品为导向,通过协调内部资源,并以其功能决定决策的反应式结构模式,而物联网技术的营销体系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企业内、外部各种资源(财务、人力、生产、销售等),依据对市场的预测的具有前瞻性的结构模式。通过以上综合信息平台,可是实现各系统信息数据的融合,从而能够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就企业营销系统而言,管理者可以吸收售后服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提取与客户需求有关信息,支持新品研发和市场推广。

结论

物联网具有整合感知识别、传输互联和计算处理等功能,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使系统论、传媒学等有关理论在企业营销中发挥更加显著的作用和效果,将系统集成企业营销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中小企业随着Web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充分认识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并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加以完善,利用网络经济改变企业所面临的竞争环境,也改变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方式,谁能在信息革命中领先一步,谁将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获得竞争优势。通过管理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最终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赢得竞争优势。

重新界定客户群。重新审视自身的目标客户群,在面向人群的客群中划分为个人、集团和家庭三个市场,在向面向非人群的客群中出现了物,即动物、器物,由此可知,目标客户群扩大了。就产品特质来说,物联网有面向人的客群的营销服务,还有面向非人的、即面向物的客群的营销服务。从行业应用的角度,目前针对网络化生产的行业和单位是物联网的大买家,一旦实现可行的经济的信息化,则管理水平、生产效率有划时代的变革性。

推出品牌体现个性化服务。根据总体的战略思路,聚合应用将是物联网寻找的新道路,这个集终端、无线通信、互联网等元素于一体的创新应用就是物联网的路标、路径。聚合本质为客户关系管理中个性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持,由此,个性化服务在对客户很了解的情况下对客户的需求做出预测,结合物联网关键技术和所分析的大量数据,中小企业可以应用该技术进行个性化销售和交叉销售,加强与客户联系,提高客户忠诚度。

广泛的价值链体系。物联网的大发展和成功,与开放、广泛、发达的价值链体系息息相关。从客户的行业角度看,物联网有巨大的推广空间。我们可以与集成的方向相结合,通过通信通道、协议、网络覆盖等平台合作,与相关的终端、软件供应商相结合,实现集成业务的突破和专业化。我们可以与支付的方向相结合,物联网最终应实现物的交换,应必须涉及可能的资金流的概念。我们可以与业务交叉协作的方向结合,即通过对行业客户内部网络应用的延伸,转而对其语应、专线、互联网等承载类传输和应用的备份、替代。

1.徐小龙,王方华.基于网络虚拟社区平台的企业战略营销模型[J].经济管理,2008(3)

2.张铎.物联网大趋势[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3.毕晓普.数字时代的战略营销[M].刘大鹏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朱姝,肖凌.战略营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池洪.关于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若干思考[J].上海信息化,2010(3)

6.尹育新,戎宏娜.浅谈一种个新的网络技术-物联网[J].信息系统工程,2010(2)

7.李一,陈火峰.关于物联网的研究思考[J].价值工程,2010(8)

第6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在全球对数字出版业追捧的热潮下,汉王科技2008年7月推出中国第一款电子阅读器,打着“让读书人狂喜、让印书人跳楼”的口号疯狂地争金夺银。仅仅一年电子阅读器便占据汉王科技接近70%的营收,公司很快在2010年3月登陆中小板,只用了7个交易日便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百元股”。

不过好景不长, iPad抢滩中国市场不久,汉王科技的2010年第四季度净利润即亏损1200多万元。而一季报显示,其净利润亏损已达4000万―5000万元。对此,汉王对外的解释有二:一是电子书产业受到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等相关产品的冲击,产品价格和销量均有所下降;二是公司职工薪酬、产品研发等费用同比有增加,致使管理费用加大。

汉王科技盛极而衰,从一个被股民们热捧的公司,一年时间股价缩水近85%,这到底是公司经营不力,还是战略定位出现了问题?抑或是从一开始就选错了行业,自从平板电脑大热以后,数字出版业还有没有未来可言?

战略缺乏远见 电子书沦为配角

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曾在2010年放出豪言,要带领公司进入世界500强,在2010年5月汉王TouchPad平板电脑的时候,高管们还亲手砸碎了一个冰雕的苹果,以表与苹果死战到底的决心。一年过去了,苹果iPad的总销量超过1500万台,而汉王科技仍有超过70%的收入依赖于电子书,大幅下跌的股价更让许多股民一时难以接受。

实际上,汉王科技把问题归结于iPad的过于强大是有问题的。单一功能的电子阅读器虽然和平板电脑是完全不同的品类,号称零辐射的“电子墨水屏”可以不伤眼睛、不伤身体,但这在技术上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是彩色屏幕,因为彩屏一般都是LED屏幕,显然在游戏、上网、办公等方面会比黑白屏幕更好。可以说,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强有力的数字终端将会是手机和带3G甚至4G的平板电脑,这是商务、生活和娱乐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这种趋势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汉王科技产品所宣传的卖点:超低能耗、保护视力、户外强光下仍可阅读、无辐射、全视角阅读等,似乎除了“无辐射”之外,其他都谈不上有吸引力,就算汉王在最新的产品N800上加上了wifi无线上网及浏览器功能,其3000元左右的价格比起苹果iPad 来说仍然毫无竞争力,无论是操控体验、运行速度、游戏娱乐、上网浏览、音乐还是影视,iPad都有足够的优势。虽然汉王科技也在努力完善自己的网上书城,以丰富产品内容资源,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时下热门的图书都能被找到和下载的,而这也容易造成发展瓶颈的问题,因为现在的“阅读”越来越变得更像是一种潮流的掌握和自我知识的更新,如果一个人不能及时地阅读大家都在讨论的书籍或知识,那么就容易显得信息滞后甚至会被冷落,所以除了终端的阅读器之外,电子书的竞争力不能仅仅停留于经典名著和言情小说之类的内容。

成立于1998年的汉王科技拥有多项核心技术,如手写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数位绘画板等领域均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并被微软、诺基亚等知名IT厂商采用。在把企业战略定位为“数字出版、电子阅读”之后,汉王虽然风光过一段时间,但目前的情况证明了这个思路是错误的,过多押宝于电子书领域,显然会让汉王科技走向穷途末路,再加上近期公司高管大量的股票套现,可能更将加剧汉王的衰落。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只要战略方向正确,一切皆有可能。

定位还是定位打造数字出版“护城河”

在汉王科技上市前后,全球大约有80余家企业正在或计划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阅读器,其中,国内占了一半以上,除了汉王以外,还有翰林、易博士、纽曼等数码制造商,甚至还包括传统出版企业。从国内外IT企业如此热衷于数字出版业可以看出,这个行业并不是无利可图,没有不好的行业,只有不好的企业,关键还是怎么经营的问题。

内容是关键。如果没有iTunes和App Store,苹果不可能取得今天的辉煌。不管手机也好,MP4或是电子书阅读器也罢,都需要丰富的“内容”资源来支撑。iPhone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它有App Store可以提供那么多有趣的游戏和应用程序,才能真正让用户变成苹果粉丝,把苹果粉丝变成苹果教徒。这就是乔布斯的过人之处。他深知未来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技术的竞争,甚至不是品牌的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当企业建造了一个完整的供需链条时,其商业帝国才能真正站住脚跟。汉王科技董事长刘迎建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汉王书城的建设将决定汉王电子书的生死。

战略定位要改变。就目前而言,消费者普遍认为电子书的价格偏高,1000多元甚至2000多元买一个使用频率不高的数码产品,看起来非常不切实际。电子书这个品类本来是“小众化”产品,目标市场是那些每天有读书习惯,且读书时间不短、阅读质量要求高的消费者,所以,电子书最大的消费群体应该是学生、中老年人或从事文字方面工作的人群,但前两年却被硬生生地炒作成“大众化”产品,甚至被当做送礼的选择,实际上,在iPad等平板电脑上市后,电子书就应该降到500元左右,如汉王还在继续推出Android(安卓)系统的彩屏智能电子书,这必定会遭遇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整合移动互联网功能。电子阅读器的未来仍会突出其便携性、海量和可移动性,所以仅有wifi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企业要积极与电信运营商去合作,除了增加手机上网模块之外,更重要的是去整合产业链中的资源,比如电子阅读器同时也是一个生活信息的资讯终端,可以了解天气、定机票和酒店,可以实时了解个性定制的某个类型书籍的动态,可以与喜欢的作者或者出版社即时互动,甚至可以由个人上传文学作品,由出版商来销售然后分成,这些才是数字出版业未来的真正潜力。

第7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以应用四链融合、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安全融合和创新融合为特征的智慧企业是企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向“智慧”进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

“智慧企业2020”愿景

智慧企业是企业信息化、信息化企业的更高阶段。赛迪经略认为智慧企业的愿景在于:通过四链融合实现企业与商业环境的良性互动。运用智慧金融信息平台提升产融资本的资源配置效率;智慧供应链平台促进产业集群协同转型升级;智慧生态平台落实绿色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智慧营运平台凸显网络全球化下智能制造。

当前,智慧企业建设正逢经济、政策、社会和技术等宏观环境的大好形势。

国内经济“新常态”创造智慧企业建设的全新环境。“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将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平均增长率预期在7%左右,中国经济进入大转型期。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国内需求会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的稳步发展为国内企业实施智慧企业建设创造了市场环境和机遇。

“中国制造2025”激发智慧企业建设的强大动力。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围绕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智慧企业建设带来历史性的机遇。

环境治理攻坚战凝聚智慧企业建设的天时人和。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企业在智慧化的建设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生产、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价值,走维护生态的发展道路。

新一轮工业革命孕育智慧企业建设的跃进契机。在工业4.0时代,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创造新价值的过程正在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对于当今中国,尤其是对于企业的发展,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结构加快升级的重大机遇。

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赛迪经略强调,企业要抓住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历史机遇,借中央即将颁布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东风,着力加快推进智慧企业建设进程。“十三五”期间,智慧企业五大支撑体系:

应用:以“四链融合”为核心的应用体系,支撑商业平台化发展。企业将着力构建平台化的系统应用整合内外资源,实现“产融价值链、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与企业制造价值链”融合,构建一个多主体共享的商业生态体系并且产生网络效应实现商业共赢。

通过构建智慧金融、智慧供应链、智慧生态、智慧营运四大平台,能够创新商业模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全面感知企业生产、安全、供应、财务、金融等信息和数据。通过云化的基础架构、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实现企业网络的互联互通,对大数据进行智能分析,为指导企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撑。

技术:以“云物大移”信息技术融合,构建弹性架构。云大物移即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大数据的管理平台中,实现传统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与非结构化数据管理模式的有机结合,实现从“大量数据”到“大数据”飞跃;构筑更为灵活的混合云架构支撑应用融合,为核心业务打造私有云平台,而将边缘性业务和新业务开发迁移在公有云,加强不同业务需求的动态资源调度;以智能互联设备和机器为基础的产业物联网能够帮助企业拓展新的数字化服务和商业模式;通过移动办公和掌上运维等传统业务运营支撑类移动应用,实现涉及到企业内部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过程的内部管理移动应用,利用互联网金融、O2O、P2P等新的业务模式和技术,促进企业发展。

信息资源:以统一信息资源标准,促进数据融合。以集团主数据项目为抓手,实现集团编码落地和信息资源整合。在集团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编码体系,实施集团统一的信息编码规则设计,实现信息的唯一性、同一性;通过主数据管理系统的构建,统一管理整个集团的重要数据信息资源,确保重要信息在跨板块、跨公司、跨业务系统中的一致性、重复应用和相互共享。

安全:设计主动防御体系,实现生态圈安全融合。安全架构设计的重点从自有封闭系统安全向安全生态圈建设转变。应对企业需要与上下游企业,以及安全管理机构、评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广泛的合作,从管理制度、流程、技术手段的多层次协作确保个体企业安全目标的实现。

IT治理:转变任务驱动模式,融合创造信息化价值。企业需要加强IT治理体系建设,让其参与到企业决策和业务流程创新中, IT组织将实现从技术服务型组织向战略管理型组织和价值创新组织的转变,推动企业实现从管理提升到管理提升与业务创新融合发展,促使企业价值收益最大化。

智慧企业建设策略

为了更好的推动我国智慧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切实解决智慧企业建设实践面临的问题,赛迪经略提出五个建设策略:

明确智慧企业战略规划,指引智慧企业顶层设计。在企业内部,强化CIO制度,针对信息化的基本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关键技术、系统框架结构、应遵循的标准,以及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系统、流程、制度、资金等重大问题进行系统、科学的规划,使智慧企业建设既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兼容性,也具有落地性和可操作性。

紧扣企业发展需求,从核心业务入手,务实推进智慧企业建设工作。有效控制成本和获取投资回报,从企业的核心业务活动着手,充分调动和发挥最终用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核心业务信息化建设和生产运营管理信息化,实实在在为用户服务,增进用户体验,保证智慧企业建设工作的实效。

不断完善智慧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智慧企业持续发展。从信息集成、一体化业务运营、管理的角度出发建设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信息化标准框架体系,为企业的数据集成、业务协同、共享服务打好基础,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基础数据,充分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实现企业“智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一、通过劳动力规划预测未来

人才管理区别于传统意义中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最核心之一即是劳动力规划。企业的战略在发展和变化,人才战略需要能够高度匹配企业战略;企业战略随着市场环境而发生变化,人才战略更需要基于企业战略规划,更好地模拟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有的劳动力规划,擅长基于既定战略、结合原有人才体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规划;而基于大数据的劳动力规划,则需要更广泛地分析历史、行业、全球、地区的数据,并结合政策信息、人口信息、环境信息等各种数据,模拟未来战略发展、演变以及与之配套的劳动力结构、数量、能力要求、人才储备、发展计划等。因此,人才战略不再是单纯的计划,而更多的是立足于长远的规划和演进,进而帮助企业战略落地和校准企业战略方向。例如,大数据分析帮我们更好地预测到人口红利消褪的2020年,劳动力的主要构成、文化习惯、管理方式创新等。当然,我们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囿于大数据规模效应尚未形成,劳动力分析的大数据仍然需要更广泛的数据源补充。

二、在人才招聘中互联互通

社交媒体的活跃,不仅仅为普通大众打开了一扇更广泛的社交方式,对企业的渗透也在逐渐深入。一方面,以社交媒体的“去中介化”为起点,完全颠覆了传统招聘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雇主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固有的“大数据分析”机能更好地全方位考察候选人;另一方面,“自媒体”的崛起,帮助候选人更容易透过社交媒体多角度了解雇主,尤其是雇主品牌。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移动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基于大数据的社交招聘,正通过微信等新兴媒体的快速传播而逐渐占据招聘的主流地位。同时,与云端的人才测评等的高度融合,更加速了招聘走向大数据化和社交化。

三、通过学习培训了解个人和组织

《论语》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做到“知之”难,做到知“不知”更难。我们习惯性认为,自己已经具备胜任工作的能力,同样习惯性认为已经为自己做了比较正确的职业规划,其实不尽然。事实上,商业环境的变化、知识更新换代的加速,决定了我们在“知己”方面的严重误判风险,以及组织和个人发展方向的盲目乐观。以学习和培训为例,新兴岗位培养体系的无法借鉴性,加之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加速,决定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学习目标、学习动因都在发生颠覆性的变化,如何更好地、更针对性地、更合理地安排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成长目标、学习发展方式、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计划等,成为大数据时代人才管理者的巨大挑战和重大契机。大数据一方面提供了更广泛的参照样本,一方面也帮助企业和个人更加科学、量化地看到自身能力的补充方向和发展方向,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环节中,从“要我学”真正转化为“我要学”。同时,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更需要充分利用移动技术和社交技术,充分利用员工(学习者)的碎片化时间和已经潜意识的分享“冲动”,更好地建立学习型组织,建立服务企业战略的学习体系。

四、以高绩效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绩效管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将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准确地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能够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执行企业的战略。而大数据时代的绩效管理,则进一步需要帮助高绩效员工“画像”,以此“画像”塑造员工、发掘员工、招募员工。通俗而言,即是透过大数据分析,将高绩效员工的行为特征进行量化描述,进而基于此可视化描述形成员工行为准则和选拔标准,帮助企业建立高绩效的管理机制和团队能力,以高绩效行为准则为基准,优化人才结构。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绩效管理与大数据的结合,不在于缺乏高绩效人才行为的洞察模型,而在于历史数据的可参照性欠缺,以及对标数据的完整性不足。

五、相助人才盘点洞察微末

不同的企业里面,分别有哪些岗位的离职风险较高,主要原因是什么?当前组织单元里面,哪些人有潜在的离职风险?离职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些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一般无从回答或仅能凭感觉回应。以大数据的人才盘点为基础,可以将基于样本的分析模型,应用于足够丰富的大数据,进而更清晰地盘点隐藏在人员结构之下的能力/潜质分析、绩效/产出分析等。同时,反过来优化分析模型,可更好地盘点人才,包括结构的盘点、发展趋势的盘点(离职倾向、绩效提升/改进点等)。这是对传统的智能分析“以结构和因果为主进而发现问题为原则”的跨越式升级,形成洞察微末,进而“防微杜渐”的真正的决策支持。

六、大数据之“惑”欲说还休

观察行业,我们欣慰地洞察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大数据视为升级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体系的重要手段和契机,逐渐应用在招聘、绩效、人才盘点、学习与发展等领域,更加推动了中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变革从人力资源管理变革到完整人才发展的跨越。但是,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目前的强大阻力包括:对“云技术”/云应用的不信任、顾虑甚至抵触,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变革者对原本内部管理数据的安全顾虑,进而保守封闭,导致大数据不大(充分)等。这些障碍,不仅仅束缚了自身的手脚,更无法真实获取对标数据,因此,也无从谈起大数据的真正应用。

第9篇:互联网企业战略规划范文

关键词: 西安市; 中小企业; 电子商务应用模式; 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F7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6-0111-02

一、西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应用持续升温,但对电子商务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讲,观念是制约企业经营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认识到电子商务对企业经营的助力作用,纷纷建立企业网站或加入各大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推广活动。

但是大多中小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普遍存在误区。对电子商务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电子商务就是做一个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和产品的展示,建立了网站就是开展了电子商务,企业网站在建设之后,企业没有进行相应的重视,没有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和更新,更谈不上如何进行运营推广。

投入较为盲目,重硬件不重软件。中小企业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对电子商务应用投入有限。许多中小企业选择对硬件设备的投入,而忽视配套软件和IT服务、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投入,要么造成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功能单一,没有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电子商务模式,要么采购全套电子商务系统,却没有相应的人力来完成实际应用,造成闲置现象。

过分迷恋各种付费推广和广告。以为花钱购买网络推广产品就可一劳永逸等待客户上门,而忽视自身网站的内容建设。中小企业对网络推广方式的选择往往存在片面性和盲目性。在不清楚哪些有效、哪些才真正适合自己的情况下,大量购买各种付费推广产品,结果投入与回报严重不成比例,或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则对互联网失去信心。其实进行各种网络推广,都是建立在自身网站内容基础上的。自身网站内容空洞,毫无吸引力,没有自己的特色,即使通过网络推广将客户吸引来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实际上,网络营销需要的是一套系统的、个性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2.企业网站功能多以信息和企业宣传为主,缺乏战略性系统规划

目前,西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意识较弱,存在为了电子商务而电子商务的现象,没有明确的针对性和系统的战略性规划。西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主要局限在信息的和传递环节,订单和合同的起订、支付和配送体系主要仍是依靠传统方式完成。尽管部分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进行供应链的管理,但是其核心仍在企业内部,只能对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进行统筹管理,不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有限沟通,协同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

信息系统建设中由于缺乏战略规划,没有充分考虑业务战略的发展和业务部门的需求,没有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专门的梳理和优化,将软件产品中“最佳流程”生拉硬套应用在企业中,结果导致应用系统对业务支持的灵活性差,业务部门人员感觉使用非常不方便,最终导致业务部门拒绝使用应用系统,导致信息系统不能有效落实企业的发展战略,甚至成为企业战略落实的障碍。

3.电子商务人才短缺,极大地制约了西安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

中小企业电子商务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人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之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先开展电子商务,谁就具有了新的竞争优势。而竞争的关键,已由最初的资源抢夺进入到人才争夺阶段。而中小企业缺乏既懂互联网应用技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电子商务人才。由于中小型企业管理者还未完全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对电子商务的应用重视不够,导致企业没有主动进行电子商务人才储备。同时,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局限性,既对电子商务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又很难从企业内部培养出电子商务人才,导致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人才缺乏,极大的制约了西安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

4.企业之间电子商务应用水平差异性较大

从行业来看,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电子、化工等行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高于其他行业,并形成垂直性网上交易市场;竞争激烈的旅游、轻工等行业的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比例也较高。

二、西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展策略

1.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扶持力度

首先,政府应从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和网络安全技术方面保证网络安全。西安市政府在尊重企业意见和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前提下加强电子商务法制建设,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的电子商务法规、标准和行业条例,规范电子商务交易。建立自己的安全认证中心,同时帮助企业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解决安全漏洞。

其次,推出电子商务应用试点,建设行业性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由于西安市电子商务发展较发达地区落后,成功经验较少,政府有必要采取措施来解决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盲目性的问题。建议推出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对试点企业在融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及培训、信息技术普及与服务方面出台扶持政策,鼓励行业协会、IT企业、高校为西安市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服务,使西安市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水平水平提高。同时建设地方性的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暂时无力独立开展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也能进行电子商务交易,为以后电子商务的发展打下基础。

2.中小企业要制定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战略规划和商业模式

电子商务不仅是将企业业务搬到互联网上,更重要的是对企业现有运营模式的变革,它涉及到企业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的改变、业务流程的调整、内部资源的重组、基础设施的架构等一系列问题,也包括企业外部网络环境的建设,宏观市场环境的营造等。因此中小企业必须利用自身灵活性迅速建立起一套有效的信息系统,完善自身管理缺陷、规范业务流程、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以此为基础,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电子商务战略规划,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步实施。

同时,发展电子商务的重点是其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正确的电子商务运做模式,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发展。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开展电子商务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中小企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分析、借鉴其他企业成功运作电子商务活动的经验,根据自身所处的不同市场环境与市场地位,充分考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特色以及自身的条件,结合用户的需要和企业各种资源的分布情况,分阶段、分层次地推进,实现不同水平的商务与电子的融合。一是完全电子商务模式。完全电子商务是指可以完全借助电子技术实现和完成交易的全过程。二是不完全电子商务模式。不完全电子商务是指在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部分地利用或实现了电子技术达成交易的过程。

3.选择与中小企业所在行业相适应的第三方平台,注重自身品牌建设

中小企业在开展电子商务方面由于受到人才、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与大型企业相比有一定差距。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使得中小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变得简便可行。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专业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服务,有利于中小企业提高效率、扩展市场,已成为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的最主要的模式。西安市中小企业通过专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供求信息,获取行业信息,进行国内外贸易,开拓新市场。就电子商务而言,传统企业都是外行,企业建设的企业网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网上店面,可扩展性不足,发展空间有限,并且网站的开发和建设成本、市场初期宣传费用、以及平台技术和运营方面都存在很大问题。因此,中小企业借助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电子商务,可以获得最佳的投入产出比例。

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第三方平台,不要过于重视第三方平台的排名。第三方平台可分为综合性平台和行业垂直平台两种,综合性平台例如阿里巴巴网,行业垂直平台例如中国化工网,同时还有专门面向国外市场的B2B第三方平台。

中小企业可在第三方平台供求信息,也可建立依附于第三方平台的静态网站,但要进一步占领市场,建立自己的品牌,中小企业必须要建立具有独立域名的网站,通过网站推广,全面的宣传企业,提高企业互联网上的知名度,开展电子商务业务,从而减少对第三方平台的依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4.重视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平台与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整合

在分工日趋细化、开放合作的时代,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处于被动,要获取竞争优势,就必须有效整合上、下游资源,加强与上、下游伙伴之间的协作,把产品的竞争形态从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围绕核心企业打造的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企业将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的信息化系统进行整合,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了企业外部,实现了对供应商、客户、业务伙伴的协同与管理。它包括与供应商和客户的计划协同、订货协同、库存协同、结算对账;与承运商的运输协同、仓储协同。实现企业与供应商、客户等更加紧密的协同和管理,从而能够有效地应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5.通过网络营销外包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发展

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缺乏,缺少专业的网络营销人员,24小时在线时间进行客服管理,同时缺乏网络营销技巧,开展电子商务一旦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就对电子商务失去信心。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的网络营销外包服务商来帮助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开展电子商务,并与企业内部的库存系统、物流系统、财务系统等相连接,顺利实现电子商务交易流程,并以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顾晓艳.中小企业电子商务运用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

[2] 邢晓彤.中小企业实施电子商务问题与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