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行为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网络教育资源;资源生产者;资源消费者;资源分解者
前言
网络教育资源是网络学习系统重要支持,在资源开发和建设中要做到教学内容向学习活动延伸,课堂学习资源向课外学习资源延伸。为适应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模式,促进学习资源进化,余胜泉教授提出“学习元”概念,指出其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可进化发展、内聚性、联通性、自跟踪等特征。网络教育资源进化过程中存在信息生态失调与信息生态平衡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均由人的活动造成,人的平衡发展影响着网络教育资源进化。现有文献在信息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信息生态平衡、信息生态链、资源进化模型与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但在网络教育资源进化中,学习者作为关键的信息人既利用资源又作用于资源,因此,学习者的分类、不同种类学习者之间的关系、学习者的发展状态、对资源进化产生的影响等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与探讨。本文基于生态学视角,结合案例探究网络教育资源进化中学习者主体类别、发展状态及演化过程,以期丰富网络教育资源进化理论。
1学习者行为实证分析
1.1数据收集
本文数据来源于“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包括6个讨论版块)中的“K12教育评论”版块。截至2016年1月11日共有154位用户了495条精华帖,参与精华帖子的交流人数达到2078人,共产生20881条回复内容(不包括主题贴),交流的文字达到1058万字之多,浏览量超过396万。统计参与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用户级别、威望值、积分、帖子总数、精华帖数量与注册时长(以天为单位)。按照等级进行分类,统计出每一种等级参与用户数量、每一等级所有用户平均威望值、平均积分、平均发帖数量、精华帖子平均数量与平均注册时长,如表1所示.
1.2学习者主体类别分布
由表1可知,由“高级会员”至“至尊元老”共9个等级的221位用户在平均发帖量和精华帖数量上均高于所有用户平均值,这几类用户同样在威望值和积分方面具有较高值,表明他们通过帖子、参与讨论等方式生产资源。“中级会员”、“乞丐”、“初级会员”、“新手上路”、“禁止发言”等级别用户在平均发帖数量和精华贴数量上较少,“新手上路”等级用户发帖量最少,且没有创建精华帖;上述类别的用户在威望值和积分方面具有较低的值,“乞丐”和“新手上路”级别的用户出现负值情况,这是因为该类别用户主要获取和利用资源,创建资源较少或因创建违规资源而被扣分(作为惩罚)。等级为“禁止发言”的用户因帖子、回复其他用户帖子内容具有不当言论,违反规范,导致威望值和积分较低,且被管理员禁言,在资源进化过程中被淘汰(本案例中被淘汰的学习者有108人)。在注册时长方面,大部分等级用户都高于平均值2200.05天,“K12终身荣誉版主”、“管理员”、“钻石会员”、“K12功勋版主”、“至尊元老”等级别用户均具有接近10年注册时长,“乞丐”、“新手上路”等级别用户注册时间较短,等级为“禁止发言”的用户被淘汰,这一类用户注册时间短,生命周期也短。综上分析,可以将发帖数、威望值、积分及注册时长较少的“中级会员”、“初级会员”、“新手上路”、“乞丐”、“禁止发言”等级别的用户归类为消费者,将发帖(精华帖)数量、威望值、积分和注册时间较大的用户归类为生产者;“管理员”、“版主”、“K12功勋版主”、“K12终身荣誉版主”等级别用户在生产资源同时,还管理论坛运行并组织用户交流讨论,可以归类为分解者。大部分分解者兼具分解者与生产者的双重角色。在资源进化过程中,资源生产与利用方面的角色及功能划分并不是独立存在于每一个学习者身上,更多的学习者既生产资源、管理资源也利用资源。
1.3学习者主体与资源发展分析
使用spss19.0对参与交流的2078位用户创建的帖子总数及精华帖总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可知,等级高的用户及等级低的用户在发帖总数及精华帖总数上的平均值与标准差相差比较大,等级较高的用户创建资源数量大,质量高;等级低的用户生产资源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对每个用户发帖总数及精华帖总数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发帖总数(F=118.157,P<0.05)及精华帖总数(F=195.301,P<0.05)上不同等级用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等级及发帖数(Pearson相关系数=0.511,P<0.05)、等级及精华帖数量(Pearson相关系数=0.540,P<0.05)进行分析发现,两对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高级别的用户生产了较多资源,对资源进化贡献较大。反过来,由于用户生产出了丰富的优质资源,其自身得到发展.由表3可知,等级为“至尊元老”、“K12功勋版主”等级用户平均生产分析性资源与补充性资源数量比较大,且均大于其他等级用户创建的同类资源;情感类资源与无价值资源数量相对较少,但是仍然大于其他等级用户所创建的同类资源。“K12终身荣誉版主”等级用户创建分析性资源数量多,远远大于所创建的其他3种资源。在分析性资源与补充性资源上,“至尊元老”、“K12终身荣誉版主”等部分高等级用户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中级会员”、“初级会员”“新手上路”、“乞丐”等级用户在创建分析性资源与补充性资源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与其他高等级用户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可见,高等级用户与低等级用户相比生产出较多的分析性资源与补充性资源。在情感类资源方面,各等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不论是高等级用户还是低等级用户均愿意对资源做出支持或反对的初级评价,均愿意进行情感交流。综上可知,在资源创建方面等级较高用户扮演者生产者的角色,不仅创建丰富的高质量资源,还在资源利用基础上进行反思、拓展,把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指导实践、检验实践,从而可以判断,高等级用户达到了较高水平知识建构。部分行使管理功能的分解者在(优质)资源生产方面也作出了较大贡献,他们在引导讨论内容、管理学习者行为、协调讨论氛围等方面发挥着作用。等级较低用户生产(优质)资源较少,主要在内容上补充资源,很少进行知识应用及实践,这些学习者主要作为消费者在利用资源,进行个人学习。
1.4学习者主体发展
所有参与帖子交流的用户平均注册时长为2200.05天,每一等级用户平均注册时长,如表4所示。在注册时长方面,“中级会员”以上等级用户平均注册时长大于所有用户平均注册时长,“初级会员”、“新手上路”、“禁止发言”、“乞丐”等级别用户平均注册时长小于所有用户平均注册时长。不同等级的标准差较大,表明等级之间在注册时长方面具有比较大的差异。对每个用户注册时长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注册时长(F=3.025,P=0.00<0.05)上不同等级用户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对等级与注册时长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具有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0.238,P=0.00)。用户的发展是较长时间内的不断累积,是从纯粹消费者到低级生产者再到高级生产者的历程.得到了发展,等级高,威望高,成为资源进化主力军。注册时间比较短的用户主要在于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发展比较缓慢,在资源进化中主要起到传播资源、评价资源的作用。在生态规范因子作用下,威望值、积分不断减少的用户(如等级为“乞丐”的用户)处于淘汰边缘,而“禁止发言”类用户由于在资源进化中生产不良资源(如攻击性、侮辱性的资源,观点偏激的资源)被资源分解者通过禁言、禁止访问等手段淘汰。
2结语
在网络教育资源进化过程中,资源生产者主要承担创造资源的任务。通过上传学习内容、回答问题、撰写文章等方式创建丰富资源,吸引消费者注意。在生产者相互交流讨论中对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产生生成性学习资源,凝聚了多样化学习者参与,是个性化与多元化智慧、思维、观点的融合,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需求。生产者根据资源消费者兴趣爱好、认知特征等获取资源生产需求,创建符合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资源。消费者主要利用资源,通过关注对方、RSS订阅等方式向资源生产者定制资源。消费者对资源的利用及情感评价是对资源的初级评价,利用量大的资源被筛选出来置顶显示,优先推送给学习者。资源分解者主要管理资源与学习者,通过组织专题讨论激发生产者创建资源,鼓励消费者利用资源;设置资源进化规范、学习行为规范管理资源与学习者,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都存在生长、平衡及淘汰的发展可能性,而且相互之间可以转化角色。在网络学习生态系统中,为促进网络教育资源进化,可以从3个方面改进:(1)充分发挥生产者创建资源的作用,促进生产者参与交互。对于生产者来说,一方面,要做到持续创造原始资源,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内容支持。另一方面,生产者要积极参与学习社区交互,参加学习共同体协作活动,对资源进行再加工与再创造,生产具有创新意义的再生资源。(2)激励消费者利用资源,传播资源,对资源开展初级评价。消费者有效选择资源、利用资源,这不仅是筛选优质资源,摒弃劣质资源的过程,也是消费者分析理解学习资源,吸收内化知识的过程,需要消费者具备基本的资源检索能力、学习辨别及认知加工能力。在此基础上,消费者根据个人爱好及学习满足情况对资源实施点赞、分享、厌恶、举报等行为,是对生产者的心理认同或反对,是对资源的情感评价,是资源优胜劣汰的基础。(3)加强分解者对资源及学习者有效管理。分解者应该制定并利用规范因子,对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自身进行管理,奖励发挥正面效应的生产者与消费者,惩罚好斗型的生产者、恶意评价资源与传播垃圾资源的消费者。分解者应该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培养个人的外向性、开放性、随和性及意识性等特征,提高资源辨别能力、资源及学习者组织目标,以工程教育CDIO理念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教育加强卓越计划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环境建设、教学手段等方面,融入卓越工程师应用能力思想,制定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应用能力培养方案与模式:一方面在学习领域进行软件课程系统融合,形成新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在实践领域通过扎实有效校企联合培养,强化实践环节,打造以理论密切结合工程实践为中心的多元化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学生软件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期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行业企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洪晓波.卓越工程师工程能力的构成及培养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4):43-46.
[2]黄纬,屠立忠,徐金宝,等.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协同人才培养机制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4):207-208.
[3]陆坤,李凤岐,杨南海,等.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特色班教学体系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3):162-164.
[4]施晓蓉,曾永卫,彭晓.应用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案例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6,38(2):21-24.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消费行为 教育对策
一、引言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根据艾瑞咨询公司的最新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网络消费市场交易规模达4980.0亿元,其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1%,预计2012年这一比重将超过5%。[1]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大学生的网络消费行为呈上升趋势[2]。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特征研究分析,从市场层面则可以有效地拓展开发大学生消费市场,从教育层面,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消费观,形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塑造全面的人格。
二、大学生网络消费特征分析
1.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动机分析
消费动机动机决定消费行为。消费者购买物品一般要达到两种目标,一是实用目标;例如买衣服为了御寒保暖。另一种目标是情感满足,即从中获得好处、,例如有人买衣服是为了在同学面前炫耀显示自己的品位、经济地位等。网络消费者在网络中消费也能满足这两种目的,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模式,网络消费有其自身独特的优势,消费者同时也能达到多于传统消费模式的更多的消费目标。
(1)消费的实用动机和情感动机并存
大学生处于青春的成长期,富于创造力和想象力,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个性、时尚,这些鲜明的性格特征使他们在消费的过程中希望通过新意的消费品来实现自己个性、品位的展示,因此大学生消费动机多元化,更注重情感动机。因此,色彩鲜艳的奇装异服在高校校园中屡见不鲜。
(2)寻求方便和便宜的动机
网络消费可以有效的节约人力和场地资源,它是一种更加便利、快速、低成本的销售模式。在网上购买的物品由于成本较低,往往价格都低于实体店。大学生作为一个纯消费群体,对于低成本消费有更大的需求和渴望,同时,目前大学生普遍比较“宅”,足不出户,他们更愿意便利地通过轻轻地移动和点击鼠标完成购买过程。
(3)自由选择动机
网上购物可以避开营业员的推销,其他购物者的关注,避免周围嘈杂环境的干扰,不必担心时间的限制,悠然自得,轻松自由的享受自己独立的购物过程。
2.大学生网络消费的群体分布
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的分布呈“橄榄球”状分布,大一和大四年级的大学生网络消费相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来讲明显减少。大学生网络消费群体的“橄榄球”状分析主要是因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对于网络购物不熟悉,处于跃跃欲试状态。进入大二,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掌握,心理状态的逐步成熟,网络消费行为进入盲目状态,消费行为大量增加。进入大三大四之后由于课业、就业压力网络消费行为逐渐回归理性。在消费行为的性别比例上面,女生消费行为明显多于男生消费行为。
3.大学生网络消费的平台与内容分析
当前各类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QQ商城、亚马逊、京东商城等是大学生网络消费的主要平台,网络消费的主要内容分为实用型消费和娱乐型消费。大学生的实物型消费主要集中于衣服、鞋袜、图书、装饰品、电子产品上;娱乐型消费主要是集中在话费充值、网络游戏点卡、QQ币等虚拟物品上。男生是游戏点卡的主要消费群体,这类消费人群占了一定的比重。
三、大学生网络消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是时代的生力军,他们具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和消费空间,但是大学生崇尚个性对价格敏感的消费香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引导,显示出大学生消费的不成熟。感性的、冲动的、过于追求个性的消费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消费理念。[3]大学生处于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网络消费时间过长会造成其娱乐休闲过度依赖网络,消沉意志,滋长懒惰。大学生沉溺于网络聊天,网上猎奇,网络游戏等虚拟空间会必定会消耗掉大量宝贵的时间。同时,我国高校对网络资源的监督、监管和引导严重滞后,大学生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淡泊,网络诈骗和网络犯罪都会对大学生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产生不良后果。
1.大学生加强自我教育,合理理性消费
大学生应从思想上加强自身的教育和约束能力,避免不良动机和外部因素的诱导。同时大学生应拓展自己的活动空间,合理控制上网时间,到户外去,把更多的时间运用于人际交往和身体锻炼,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网络休闲。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理念的引导和教育
面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及消费教育的误区,高校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消费理念的培养及教育,加强对大学生新消费理念的指导力度。通过各种形式,例如开展消费讲座、建立消费社团、消费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大学生倡导新型消费理念,倡导合理、适度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模式。
3.增加网络安安全,提高商家信誉度
大学生应提高网络安全意识以及法律意识,避免网络诈骗和利用网络消费谋取非法利益。同时商家应该保证品牌质量,做好商场现场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树立商业形象,提高信誉度。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公司.2010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大4980.0亿元[EB/OL].http://.cn
从“模式化教育”向“个性化学习”转变,尽管呼吁之声不绝,但受到体制、资源、技术及教育观念等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尤其是在普高教育中,要顾及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个性发展的需求,往往是一种奢望,这是冷酷的现实。如何实现“个性化学习”的突围,我以为,网络教育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和抓手。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认知理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的完善,网络教育在当前教育模式中的权重正日益增加。对网络教育的技术性阐述已经有较多的研究,但我认为网络对教育的改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教师和学生“教育生存方式”的改变。这种生存方式具有以下文化价值特征:师生强调个体与自我,否定传统文化的尊卑情节和循规蹈矩的行为方式,主张张扬个性,诉求平等,每个人都以平等的参与者出现,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各种思想和行为,甚至现实中的“异类”都能得到志趣相投者的认可与支持,强调创新精神。信息的传送在这种方式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形式、场所、顺序、时间都可以根据主体的意愿调整,从而消除信息壁垒,消除文化中心,实现信息的开放与平等。这些特征促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几个方面的变化:目标的个性化,过程的合作化,内容的整合化,交往的平等化,评价的多元化。由此可见,网络教育的发展与个性化学习的趋向有着内在的契合,个性化学习是网络教育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
从具体教学实践来看,基于网络教育的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背景、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通过网络给出不同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选择,为每个学生提供最优化的学习支持,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制定学习计划,自由安排学习时间、空间,从而获取新知,更新旧知。如何在网络教育环境下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我认为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个性化学习的起点
个性化学习的起点即学习者的“个性”。班主任和课任老师首先通过个性化分析,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智能优势、知识水平、学习风格,并据此建立班级学生的个人电子档案。同时,学生也需要在此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依据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偏好选择学习方法和策略。
2.强化个性化学习过程的自控和他控
虽然个性化学习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教师在知识、经验和能力上具有天然优势,仍应该是个性化学习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学生分析自身特点和选择学习方略过程中,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元认知提示,帮助学生获得方法和策略的支持,尽量降低“学习成本”。同时,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客观估计自己的能力,明确学习目标,及时反思、监控和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激发自我效能感。
3.形成个性化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
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制定的目标和选择的内容不同,知识与能力的达成度也不同,不能以僵化、单一的标准加以评定,而应体现评价的“个性化”。所谓评价的个性化主要指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目标多元化、标准多元化和方法的多样化的原则,对学生进行不同维度的多元评价,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在不同层次和不同领域取得的学习成果,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学习的自信心。
4.创设个性化学习的网络学习空间
由于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时空结构,实现了学习环境的弹性伸张,因此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如BBS、BLOG等)等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个性化的平台,创建属于学生自己的个人学习空间。首先,网络上丰富的教育资源(电子书籍、视听材料、多媒体学习软件、数字图书馆、各种主题学习网站、智能教学系统和适应性学习系统等),将知识以动态、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从多感观、多维度来感知知识,理解知识,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资源空间。其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通过在线交谈、视频交互、共享白板实现交流与互助,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协作空间。最后,通过建立电子绩效评估系统,电子学档等跟踪、记录、存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过程,获得真实的评价信息,给师生以实时的反馈,形成个性化的网络学习评价空间。
从2009年秋,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在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开设两个网络化实验班,探索网络化条件下教学方式的转变。针对普通高中办学的特殊背景,我校通过两年的努力,主要形成了依托网络和学校知识库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模式。学校在实验班建立了“太高网络教学”平台,专用平台设置了密码,减少了干扰,提高了教学效率。
该平台登陆后,左侧显示教师、学生的名字,中间显示教师、学生的视屏,右侧用于教师、学生的文字交流。该平台通过使用摄像头、耳机等设备,可以实现学生和教师在网络上的面对面交流。教师提问时,点到某学生,该生点击上网,个人形象就会自动显示在视屏区域,所有的对答交流,其他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接收到和看到。
利用这一平台,可以在师生约定的时间内,给学生上课,教师还可以板书(用粗黑笔写在白纸上),可以做演示实验,每个学生都能听到、看到。也可以给学生答疑,答疑时老师可以点名让某个学生回答等。
在这“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可以关注每个个体,详细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帮助学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将学习引向深入。这一试验给教师的教学赋予了新的增长点,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空间和思路,也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使教与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关键词:网络环境;校本培训;专业行为;绩效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22-0011-04
引言
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中明确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尽快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以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广大教师的研修与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英国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提升全球化背景下国家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并于2002年专门颁发了在职教师发展和训练标准,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美国以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多样适合教师职业特点的进修方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培训模式,强化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上已取得重大进展,已经广泛开展了中小学教师新一轮继续教育脱产研修培训、新教师培训、校长培训、班主任培训、信息技术高级培训、校本培训、学历提高培训等,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间、学校间差异较大,培训资源匮乏、学习方式单一、交流互动困难等局限性已成为教师研训的瓶颈。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能充分发挥其迅捷、实时、合作、交互、实践、运用、经济、灵活等特点,实现经验的即时交流,问题的交互反馈,资源的广泛共享,将培训学习与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学以致用,减轻了教师和学校脱产培训的差旅费、培训费用等负担,对教育经费紧张的学校和收入不高的教师,尤其具有现实意义,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淮安市处于苏北腹地,总面积10072平方公里,总人口524.06万,是经济欠发达、农业占GDP比重较大、劳动力输出较多的人口大市、教育大市,大力发展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对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目标与内容、模式与组织、绩效与评价六个维度,对淮安市五年来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行为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扬长避短,探索更加优化的培训模式、反馈交互方式以及评价手段,以提高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绩效,促进校本培训的健康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研究的依据和研究方法
以建构主义、教师专业发展、终身教育和远程教育理论为指导,从目标与内容、模式与组织、绩效与评价六个维度,对淮安市五年来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绩效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1.问卷设计
本问卷是由淮安市电教馆、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共同设计完成。内容设计参照了国内外教育信息化研究成果,以淮安市中小学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对教师专业化行为影响为调查目标,从教师基本信息、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对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作用、学习动机提升和激活、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网络课程内容设计等方面设计了十六个问题。
2.样本的选取
对淮安市五年来参加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的近五千名中小学教师,按年龄、学历、城乡、学科不同,分层抽取六百名教师参加调查,于2012年4月份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问卷调研。
3.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由淮安市电教馆和各县区电教中心根据样本,采用(问卷星)发放和回收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584份,为后续研究提供充实的数据依据。
(2)访谈法:在问卷调查后,从各县区抽取乡村小学2所,乡镇初中2所,城区小学2所,城区初中、高中各1所,并从每个学校随机抽取20名参加过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的学科教师进行集中访谈,并调阅了这部分教师的业务档案。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对中小学教师专业行为影响现状分析
1.参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教师基本状况
淮安市参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教师来源于市区(含市直)和县城学校的占67%,十五年以下教龄占78%,本科以上学历的占93%(图1)。这些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高,教师都有自己的电脑,能够接受新型的培训和研修方式,接受新知识快,不断学习和提升专业化修养的意识较高。而许多老教师、乡村教师在长期的传统教学实践中,已经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重新以“小学生”的身份面对网络培训,往往感到茫然,教师专业发展和培训工作存在盲点,动机不足。
2.网络条件和数字化资源匮乏弱化教师学习动机
有63%的教师认为,网络教育资源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学校的软硬件更新太慢,自己家庭条件不足,导致参加学校组织的网络教研活动后,虽然感觉效果不错,但难以后续参与,使教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自主研修的行为,难以持续推动。46%的教师感觉虽然网络上资源丰富,但可用的优质教育资源太少,对公司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缺乏检索和鉴别能力,不能够满足教学需求。通过访谈,78%的教师建议,网络培训环境应该能够自动生成和积累数字化教学资源,将优秀的传统教学资源数字化并共享,应鼓励中小学教师自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后续参与的积极性。
3.管理模式与组织方式影响教师的后续参与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打破了传统的教研模式,但对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直接控制产生严重挑战。[1] 由于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在教师、管理等方面的习惯定势,使教师大量的精力放在教学研究之外的事务性工作,严重影响教师的后续参与。如有些学校要求教师的教案必须是手抄版,不允许直接从网上打印相关资料,严重阻碍了教师利用网络进行自主研修的积极性(表1);在调查的78所学校中,只有13%的学校制定了鼓励教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研修的奖励政策,只有18%的学校同意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学时可以作为继续教育学时。学校的常规研训活动,如定期听课、教学研讨会、优质课比赛等活动不能有效融入到网络化校本培训的过程中去,网上、网下研训活动重复叠加也影响教师的后续参与。[2]
4.活动主题宽泛和互动不够深入影响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效果
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中在线研讨反映出的“关键事件”的“关键问题”,可以激发受训教师深层次的自我反思和深入讨论,体现了培训的“校本”特色。但是,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应紧密联系教学实践,切合教师的教学体验,能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即使是关于教育观点、理念的研讨,也应该从实践出发,以实践问题作为研讨的切入点。[3] 问卷调查发现,虽然有更多的参与讨论的机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更灵活的参与时间、更能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全新的培训模式期望较高的因素,但活动主题宽泛和互动不够深入也影响了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效果,淮安市五年来历次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为了能及时响应教师提问,也安排了多位学科专家在线交互,但由于是集中培训,在参与人数较多、发帖量较大、更新很快的时候,并不利于线上互动;研讨主题过于宽泛的时候,容易导致讨论话题过于分散,不够深入。
三、通过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持续改善中小学教师专业行为的对策
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关键目的,是开展教师自主学习,持续改善中小学教师专业行为,提高教师“自主”意识,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和主动参与意识。因此,如何在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中持续改善中小学教师专业行为,提高培训绩效,是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构建校本学习群体,实现高效沟通
生态良好的教师学习群体,应该是有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能协同学习和情感交流的教师结合体,有良好价值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体的自我发展,而且应互相学习,共同发展。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中的教师专业发展,要通过群体文化的共同构建,在教师的学习精神、态度、方法和行为等要素方面的合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发展,高效沟通。[4] 采取适当的组织策略和研修模式,能实现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有效运作,使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更具人文性,如通过校内、区域内优秀教师构成引领团队,发挥线下教研组的团体作用,由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号召力的教师作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带头人组织线上、线下的教学研讨活动。
2.增强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情感体验
从情感上增强教师对网络环境的校本培训意义的认知,并在职称评定、年度评优、绩效考核等方面采取加分制,能使教师不断地强化专业发展意识,提高其对网络培训的接受力,能使教师调动和激发利用网络环境和网络资源进行自我研修的积极性,在传统教研活动基础上主动、独立、合作地接受网络环境下的校本培训,有意识地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主动把握专业发展进程,积极主动寻求构建新知识,转变教学思想、教育方式,培养具有超越性、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决策能力以及独立行动的能力等教师专业行为的新型教师。
3.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资源实现结构化,网站服务体现主动性
对于参与网络环境下校本培训的教师来说,困扰他们的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无序导致的信息迷失,无序、多元、海量的教育资源,使教师变得无所适从。[5] 为解决这个问题,应强化数字资源的关联程度实现资源的聚合,使其为有组织的结构化状态,如个人资源和网站导航资源的结构化,帮助教师实现资源与链接分类管理,建立教师个人电子书包,用来收集、记录、整理所需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便快速、准确地获取和运用,引入基于泛在资源的服务――网站自主推送与教师主动收集相结合。当然网络平台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只是一个基础,需要网络化培训与教师的教学实践问题紧密结合,并在培训网络服务器端记录教师个人的访问行为,分析其访问习惯,建立主动服务机制,能提高教师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师的学习效率及效果。[6]
在推进农村信息化方面比较。离开了计算机的信息化不是真正的信息化。卫星网络模式是信息化产品,推进了农村的信息化进程;机顶盒模式带来的信息化还不能完全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其特点:一是数字化。依赖于计算能力的处理,广泛应用计算机。二是网络化。三是信息资源化。信息资源多,人们可以共享。四是虚拟现实。信息化的发展使人们感觉到整个地球越来越小,使人们的感知范围越来越大。离开了计算机和网络怎么谈得上信息化!计算机的出现改变了世界,信息化改变了世界,计算机和网络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一个天南,一个地北,可在同一时间互相看见互相对话互相探讨事情。多少复杂的数据,过去要十天半月才能做完的事情,经过计算机处理,瞬间就可完成。丢弃计算机,势必是舍本逐末。
卫星网络模式的远程教育设备是典型的信息化的产品,一个个站点的建立大大地推进了农村信息化进程。它不仅让农民受到了教育,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国家农村的信息化做了大贡献,功在当代,利及长远。信息化的发展还必然会带来政务的信息化――电子政务。这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就离不开计算机和网络。现在许多省已明确电子政务开展到乡镇一级。发展地看,不久将会延伸至村级。采用机顶盒模式现在看来似乎省了买计算机的钱,但或迟或早还得添置计算机。
从抓农民教育的思路上比较。卫星网络模式是用发展的前瞻的眼光抓农民教育;机顶盒模式则是用相对保守和传统的眼光抓教育。
初一看,机顶盒模式适应了农民特点,简单易操作,只要拿着个遥控器左调调右摆摆就行了,方便得很。但仔细想想就有问题了。这种模式的逻辑思维是:因为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会操作现代化的东西,所以就要针对他们的特点给他一个简单的东西操作。照此下去,农村怎么发展,社会怎么发展?其实,正是因为落后、素质不高所以就更要推广计算机,要将普通大众能接触到的科技含量高的东西提供给他们,使他们及早转变观念,提升素质。正是因为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的发展,才应该把计算机摆到农民面前,让他们和城里人享受同等的网络生活。因为中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才更需要我们强力推进这项工作。
在开放性和格式标准化方面比较。卫星网络模式是开放性的,节目格式采用通用的标准化格式,能与其他行业、节目相融合,实现资源共享,十分方便;机顶盒模式自成一体,自我封闭,节目采用专门格式,与其他行业格式不相融,极不方便。
卫星网络模式天地网节目均采用通用格式。机顶盒模式是封闭的一套系统,站点只能上专门的网站,不能上其他网站,节目格式不符合标准化要求,不太符合发展潮流。接收的各种节目都要先进行格式转换,然后再提供给各站点。每天要大量的人力完成这一转换工作。由于自成体系,不能与其他行业资源共享,一般不能和中小学校共建共用。其封闭性是影响其发展前途的致命缺点之一。
在直通性方面比较。卫星网络模式站点可以直接接收中央教学平台的节目,极为方便;机顶盒模式站点不能直接接收,要经过省市县三级转换平台或其中的一级平台转换后才能点播。
对中央播出的节目,卫星网络模式站点直接从卫星上接收,无中间环节。机顶盒模式站点由省市县三级转换平台至少其中的一级先接收,再进行格式转换。理论上转换过程中存在再次衰减问题,要再次压缩,效果不如直接接收的好。转换平台必须配备一支专门的人员队伍负责每天的格式转换。转换格式看似简单,其实那是一项一天都不能停、不能节省的重复而繁琐的程序。
在覆盖面上比较。理论上卫星网络模式可实现全覆盖;机顶盒模式则不能。
采用卫星网络模式,无论高山、丘陵,还是平原、岛屿,均能收到主教学平台播出的卫星节目。机顶盒模式受制于网络,不通宽带网的地方没法建站点,不能实现全覆盖。我国的地形特点决定了采用此种模式是不可能实现全覆盖的。技术上,一般在电信光纤端口3公里以内的地方才能通宽带,超过了这个距离信号衰减太大。因此,在目前技术条件下许多村是通不了宽带的。
在传输通道方面比较。卫星网络模式传输通道宽,容量大,不存在堵塞问题;机顶盒模式严重受网络带宽的影响,网络堵塞是其无法回避的问题。
卫星的传输通道对每个点都是一样的,不受接收站点多少的影响,设计上能实现快速接收和下载。机顶盒模式的通道是电信网络,网络的带宽是有限的。正如再宽的高速公路其宽度总是有限的一样,车一多就会塞车。上网的人数一多,并发流达到极限后,必然导致画面不流畅甚至点不出来,而且还存在服务器的瓶颈问题以及受线路质量好坏影响的问题。
接收方式上卫星网络模式为顺向接收存储,机顶盒模式为逆向点播。前者存储后可随时调阅,属本地阅看,画面流畅。后者逆向点播受制于网络带宽,画面是否流畅没有绝对保证。
经济上的比较。卫星网络模式当前的价格约为9500元/站点;机顶盒模式综合价格约为7500元/站点。综合性价比卫星网络模式高于机顶盒模式。
经济账要全面算。卫星网络模式站点所需经费虽然略高于机顶盒模式站点,但功能要强大得多。机顶盒模式虽然投资终端站点的直接价格只有3600元/站点,但把三级转换平台建设、转换制作、传输成本加在一起其实价格不菲,达到了7500元/站点。仅2000元之差就失去了计算机,丢掉了大量的功能,而且还要做繁重的格式转换工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当地远程教育的架构和方向,权衡利弊,是否合算值得认真权衡。格式转换工作当然要委托给电信部门来完成,但电信是企业,要讲经济效益,没有免费的午餐。卫星网络模式传输成本低,且传输不用地方花钱,边远山区、高坡山顶、平湖洼地均能方便接收。机顶盒模式每月都有网络使用费用,需要每个站点出钱。
发展前景比较。卫星网络模式符合信息化的发展方向,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有较强的生命力;机顶盒模式有可能像BP机一样成为一个过渡性的历史名词。
〔关键词〕社交网络;社群发现;行为分析;序列模式
随着在Web2.0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网络备受关注,它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这个社交平台,用户可以将现实交际网络化,找到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朋友圈。面对不同行业背景下涌现出的各种社交网络,掌握用户的兴趣变化和行为趋势能够帮助商家制定商业策略,及时更换适合用户的新产品,增强商业竞争力。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进行分析可以了解用户的行为特点和兴趣变化。目前关于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分析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1)应用马尔科夫链分析预测用户行为。Sarukkai运用马尔科夫链进行访问路径分析和链接预测,根据用户访问记录,计算出网页间的转移概率,作为分析用户行为的依据[1]。王实等提出了一种基于隐马尔科夫模型的兴趣迁移模式发现方法,通过分析用户迁移模式间的关联规则来发现用户行为特征和兴趣迁移变化[2]。(2)通过研究影响用户行为变化的因素,分析用户行为特征。Anagnostopoulos等通过研究社会影响力,找出了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变化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用户行为变化趋势[3]。Goyal等人通过研究,解决如何从用户的历史记录里学习影响的概率,并得到分析预测结果[4]。史学敏通过研究时区差异对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的影响,发现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呈现时区特性,以此建立了用户行为模型[5]。(3)借助统计方法分析用户行为。从统计学角度,对日志数据项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得到用户访问频率高的网页。目前绝大多数商用免费分析工具都属于此类。由于用户访问状态是动态时变的,采用固定阶数的Markov链模型并不能准确地对用户的访问行为建模;而通过研究影响因素进行用户行为分析,只考虑了外部环境变化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了社交用户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特征,而这种内在特征对分析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采用序列模式挖掘的方法实现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把握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呈现序列特征这一重要特点,应用序列模式挖掘方法提取用户行为的频繁序列,分析用户行为特征。这种方法能够有效地提取出用户访问的序列规则,使得分析结果更加准确,弥补其他分析方法的不足。
1 相关理论研究
1.1 社交网络社交网络源于英文SNS(SocialNetworkService),是指人和人之间通过兴趣爱好、交易、人际脉络等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结构,它能够反映真实的社会关系发展,并促进交往活动的形成,使得人们的活动与网站所提供的功能融为一体。社交网络的构成要素有节点、关系和用户群。节点是网络中的个体,也称社交网络的参与者;关系是指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连接,是参与者基于朋友关系或共同兴趣建立起来的;用户群是指在一部分节点为了某些共同目的而组成的群落,是关系的一种部分聚合体。一个社交网络用户隶属于不同的用户群,这些群落中的成员有些是该用户在实际生活中的朋友,有些则互不相识,由于具有共同兴趣和目的隶属于同一群体,社交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社交网络使用户拓展了交际,找到了更多交流对象。
图1 社交网络结构示意图
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Mar.,2013Vol.33 No.32013年3月第33卷第3期基于序列模式挖掘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Mar.,2013Vol.33 No.31.2 基于社交群体的用户行为社交网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提供各种社交应用满足用户需求。目前社交网站提供的应用包括游戏、搜索、交友、邮件、聊天、电子商务等。用户对诸多社交应用的使用称之为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如图2所示。
图2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示意图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是以群体生活方式聚集在一起,人们之间的行为习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虚拟世界中,用户群是社交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体代表了社交网络中的社会活动,对群体的深入研究可以了解社交网络中知识信息及其组织结构的发展状况,也有利于商家准确地找到客户。将社交网络信息以群体的形式组织,为信息查询分析提供了有效和便捷的途径。所以本文以社交网络群体为研究背景,通过获得目标群体中用户的行为记录进行分析。
2 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模型调查分析表明,用户对社交网站的使用行为具有序列特征。比如,很多用户在浏览视频后会进行视频评论或发表日志记录心得,使用游戏功能的用户会应用电子商务功能。用户的这些行为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行为规律,使用户行为产生明显的序列特征。所以本文在结合SNS结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序列模式挖掘[6-7]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如图3所示。该模型主要分为提取事务集、序列模式挖掘和模式分析3个模块。其中,提取用户事务集模块是该模型的基础,主要任务是选取与挖掘目标相关的社交网络用户行为信息,并对其进行数据预处理,生成供挖掘使用的行为事务集;序列模式挖掘模块的主要任务是利用序列模式挖掘算法从用户行为事务集中提炼出频繁序列;模式分析模块的任务是根据用户的行为特点查找到与之匹配的频繁序列,形成用户偏好视图,然后制定出合理的发展策略。
3 提取用户事务集模块提取事务集模块分为两个阶段,数据采集和数据预处理。数据采集的任务是通过响应方式完成原始数据的获取,而由于原始数据具有不完整和不规则特性,需要通过数据预处理对其进行清洗和处理,以便适用于之后的工作。
3.1 数据采集目前数据采集的主要途径有两个:(1)基于服务器日志的数据采集。服务器日志文件是图3 SNS用户行为分析模型图
关键词: 客户抱怨监控系统; 舆情挖掘; 客户关系管理; 文本挖掘技术
中图分类号: TN710?34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  ;  ;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4)23?0149?03
Research of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based on analyzing the behavioral dynamics of customer on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CHEN Hai?yan1, MO Yu?chun2, XIAO Shi?xiao3
(1.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080, China; 2.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623, China;
3. Scientific Computing Center of Jimei University Cheng Yi College, Xiamen 361021, China)
Abstract: How to build a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based on opinion mining over social network platform has become a key issue for firm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 in the internet era. Taking a domestic power grid company as an example, using the method of text mining and behavior dynamics analysis, a new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is established.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key challenge for developing an effective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is to monit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er complaint behaviors in space and time dimensions in real time. The system has the ability to monitor some specific target, providing a technical support for firms to identify customer complaints in different areas and implement a better customer service program.
Keywords: customer complaint monitor system; opinion mining; customer relation management; text mining technology
 ;0  ;引  ;言
抱怨体现了客户(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不满的情绪表达。随着近年来网络时代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客户喜欢在微博或BBS上自己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不满评论,这些抱怨信息会在社交网络平台上以“负面口碑”的方式飞速传播,这将严重损害企业形象,甚至直接导致产品或服务数量的下滑。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实施有效的客户抱怨监控能够将传统的客户抱怨管理提前,这对于提高顾客满意度、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
现有相关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
(1) 客户关系管理。该方面研究主要考察影响消费者抱怨的微观心理因素,由此得出企业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的出发点在于如何通过人工客服干预客户的心理变化,从而减少其在网络发表抱怨评论的数量[2?3]。然而,这种监控思路依然是“被动”式,缺乏通过对客户抱怨行为的预测。将对其抱怨管理活动前置,从而“主动”消除客户抱怨发生的概率和频率。
(2) 客户负面口碑效应的产生和传播机制。相关研究认为,企业实施客户抱怨监控的核心在于构建“网络口碑舆情监测系统”,即通过文本挖掘技术,实时监测网络上的负面评论信息出现,并在第一时间对抱怨客户进行危机公关,从而避免负面口碑效应的大规模病毒式扩散[4?5]。
但是,客户抱怨的内容和地点可能随时发生变化,特别是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因此这种监测系统既缺乏具备“特定对象监控与服务”能力,即对关键客户的识别、跟踪和安抚,也忽视了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深入考察客户抱怨行为的变化过程。本文认为,对于上述过程的分析将有助于建设全面实时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
针对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以客户对供电服务的微博评论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客户抱怨行为进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社交网络平台舆情挖掘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从而为供电企业改进客户关系管理、提高供电服务水平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获取
鉴于新浪微博已经成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的社交网络平台,本文选择它作为研究样本对象,共获取了2011年11月到2012年12月期间345 096条微博文本。 ;
1.2  ;分析方法
对用户微博信息的分析主要从如下三方面展开:
(1) 对微博用户动力学行为分析则从三个方面展开:
① 分析客户的相关属性;
② 通过用户历史微博GPS信息识别客户主要活动区域;
③ 评定客户在微社交网络平台上的影响力。
(2) 建立客户抱怨监控系统。该系统实施的核心在于如下四个步骤:
① 构建电力客服微博关键词库。通过关键词库,把客户对供电服务体验反馈评论的中文词语进行归类,如停电限电、缴费及账单、服务渠道、电价电费、计量用检、业务办理、供电服务和宣传活动等。同时,将上述关键词库信息存储于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的数据库中。
② 判断客户评论情感倾向类型。鉴于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监控的关键词主要是微博上的负面情感评论,因此本文首先构建微博负面情感评论词库,并对词库中不同词语所表达情感赋予不同的负面权重。本文对每条涉及该电网客服关注领域的微博进行情感趋向类型判断,准确率统计值为78%,这说明本文构建的情感识别算法效果良好。
③ 划分客户抱怨评论类型。运用基于分词技术的微博分类算法,识别微博中包含的词及固定表达结构,并依此来判断微博是否有包含相应的分类词,从而判断该条微博的类别,并重点识别出负面微博的客户诉求点和抱怨点,并与第①步构建的电力客服微博关键词库相匹配。这样,客户抱怨监控系统便知道客户抱怨的信息究竟属于客服的哪些领域。
④ 将第②步客户动力学行为分析得出的外部信息与企业客服关注范围的内部信息进行匹配整合,从而最终建立客户抱怨监控系统。
2  ;结果分析及讨论
本文以台风“天兔”期间客户对供电企业服务的抱怨评论为案例研究对象, 从时间维度进一步分析了五个城市的抱怨情况,即从2013年9月15日至2013年9月27日这段时间内,这些城市微博用户抱怨行为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E:\2014年23期\2014年23期\Image\51t1.tif>;
图1 台风“天兔”期间五个重点地区微博用户
抱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台风登陆前及台风登陆中客户抱怨内容关注点的变化如图2所示。
<;E:\2014年23期\2014年23期\Image\51t2.tif>;
图2 台风登陆前及台风登陆中客户抱怨内容关注点的变化
从图中可以看出,微博抱怨评论爆发高峰时间为2013年9月22日傍晚6点42分钟,比台风登陆提前1小时左右。同时,微博抱怨评论在9月24日出现第二次爆发高峰期。这表明,一方面企业应该在突发事件(如台风)到来之前,做好相关及舆论导向工作;另一方面,在突发事件(如台风)发生的过程中应密切注意客户抱怨评论的变化趋势,避免客户抱怨评论数量像传染病一样达到某个“阈值”,从而处于失控的态势。
总体而言,有效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能够实时跟进客户抱怨高峰出现地区的变动和转移,从而能够在大面积停电时,实时监控客户抱怨出现,配合生产、调度信息,这有利于企业集中进行资源调度。
另一方面,由图2可知,台风“天兔”登陆前和登陆中客户在微博上关于供电服务的抱怨内容也不相同。显然,突发事件(如台风)会导致客户抱怨关注点发生转移。因此,当大面积停电的复电过程较长时,企业应该充分运用客户抱怨监控系统实时跟进客户关注点的切换,辅助判断在复电不同时间点应采取什么措施,提供哪些信息,并做好复电进度告知及客户解释的工作。
其次,还可以通过将客户抱怨监控系统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无缝对接,对微博进行实时获取、跟踪与分析,能够识别不同地区、不同客户的关注点,从而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改进方案。
最后,有效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要具备“特定对象监控与服务”能力,即对需要重点关注的微博用户进行跟踪,通过辨识其常用活动区域,并对微博内容进行判断,微博客服可以及时进行安抚,解释及干预。相关监控活动可以从以下三步进行:
(1) 辨识对供电服务高敏感、影响力大的微博用户;
(2) 查看微博的情感、具体诉求及影响范围及时跟进处理客户诉求,并进行反馈与安抚;
(3) 辨识微博用户的时间及停电报告的内容查看地理位置,或估计常用活动区域及时跟进故障停电的处理,并及时信息并反馈。 ;
3  ;结  ;语
本文以国内某电网公司为例,将用户对供电服务的微博抱怨评论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文本挖掘技术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新的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研究表明,开发一个有效客户抱怨监控系统的关键在于如何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实时监控用户抱怨行为动力学特征,从而具备特定对象监控与服务能力。这不仅能够将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前置,也能够为供电企业通过主动识别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客户的抱怨关注点,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客户服务改进方案提供技术保障。后续相关研究可以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思想纳入客户抱怨监控系统构建过程中,这将帮助企业在突发事件情景下进一步提升客户关系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 JOHNSTON R, MEHRA S. Best?practice complaint management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2002, 16(4): 145?154.
[2] BOSCH V G, ENRIQUEZ F T. TQM and QFD: exploiting a customer complaint management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Reliability Management, 2005, 22(1): 30?37.
[3] 康键,刘金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顾客抱怨管理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3):19?23.
[4] 何建民,刘明星.面向特定主题的客户抱怨文本分类识别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3(12):1884?1888.
而大学生网络行为活动的依法展开,对网络社会具有指引和保障作用。大学生对网络法律规范的适用主要由网络法律实践活动来体现,即大学生按照网络法律法规规范进行网络行为,利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合法的网络权利,积极使用网络法律法规来解决出现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类麻烦、纠纷。在网络活动中大学生不会主动依法约束自己违法失范的行为,在遇到纠纷时不借助法律反而消极应对,这是致使高等院校网络法制教育困难重重,收效不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一是与网络的特殊性相关,因网络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快速性等特性,造成了司法实践中“侦破案件难、诉讼审判困难、影响消除艰难”等复杂困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大学生适用网络法律的信心。其二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网络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性不健全,个别处存在不一致;高位阶法律侧重比例小;低位阶规范侧重太多,对不良信息行为的执法解释不明确,公众理解不一,导致部分网络行为无法可依。部分高校大学生在传统性网络活动中的守法、用法及承担责任等方面都表现得比较规范,但还有一些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随意性太强,缺失规范性,出现网络行为问题时候,倾向于自认倒霉等非法律手段解决。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关系
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联系密切。一方面,加强和改进安全教育,说到底就是要让大学生及安全教育工作者适应时展、变化后的育人环境。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环境下,网络作为安全教育的新环境,已给安全教育活动带来了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我们必须要借助网络长处,降低、消灭网络违法失范行为,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另一方面,网络平台教育将会成为安全教育的新手段和新途径。新型的网络平台教育方式与传统安全教育大不相同,对网络行为进行法律安全教育是传统安全教育在工作领域、工作方式及工作手段上的拓展和延伸,单向灌输为主的传统安全教育变得双向互动,借助网络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做到了安全教育内容的内化成为现实。最后,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和安全教育对策研究中运用了大量法学教育的理论与方法,而网络行为安全教育的目标也是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教育的目标。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研究本身就具有安全教育的功能。将大学生网络行为法律规范问题与安全教育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和安全教育创新的重要契机。
三、大学生网络行为安全教育对策
(一)确立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目标,优化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现在的大学生几乎人人玩转网络,虽然他们的网络使用能力很强,但对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很少涉猎,网络安全防范意识比较淡漠。现今,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加重,要想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必须从学生内因上进行思想突破,让大学生自觉树立主人翁意识,确定网络安全教育目标。目前高校安全教育工作基本是由大学生指导教师承担。但由于指导教师除了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外,还需要处理琐碎日常管理事务性工作,导致安全教育工作出现不少漏洞。因此,高校要加强安全教育教师的建设,每所高校的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熟悉高校安全教育规律和掌握大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同时需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应结合本校特点,立足实际,有专职、兼职、外聘多样化的方式,组建具有全面系统安全教育背景的专职教师为主力,外聘常年从事心理健康、司法或法学教育工作的兼职安全教师为辅助力量,构筑起一个高质、高效、全面的的安全教育师资力量。
(二)优化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内容要做好大学生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就一定要在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讲授内容进行科学布置,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按图索骥的阶段,要“守法”意识深入人心。把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网络典型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如:班会、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并在每一次探讨中总结、归纳。激发起高校大学生们对学习网络法律知识的兴趣,这样就能更好增强他们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和培养起法律观念。把网络安全法律教育引入到课堂教学,开设网络安全法规选修课。选修课可以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通过教学灌输网络安全意识,让每一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都具备掌握网络安全知识,了解国家的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从根源上有效防范或控制网络安全风险,促使大学生形成自律的规范。完善相关的网络安全法律教育的考核评价,促使安全教育不流于形式,不走过场,并将这种评价纳入学生年度考核中,提高安全教育的成效。
1研究和探索前的准备工作
如何做好对行为偏常学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研究,探索出适合学生特点的网络文化活动的途径,我们从分析学生现状入手、界定研究的核心问题及概念并作出科学的调查分析,为中期的途径探索打下科学坚实的基础。
1.1核心问题及概念界定
我们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行为偏常生的德育教育研究。有以下两个重要概念需要严格界定:
网络环境:“环境”一词在外语中的含义都是“包围”、“环绕”的意思。《韦氏新大学词典》(第9版)中“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环绕的情况、物体和条件。” 可见“环境”一词是个相对的概念,一般是指围绕某个中心事物的外部世界。由此可见,正是环境概念外延的丰富和广泛,其在不同的领域里就有着不同的侧重点。而与我们研究有关的环境概念主要是指网络领域下的环境概念。
行为偏常:偏常(deviance)是社会学的概念。一般说来,凡是违反现有社会规范的行为,均可称为偏常行为。我们此次研究的行为偏常生,就是指在学龄期学生由于受环境、教育、心理素质等影响,引起学习技能及发展障碍。进而导致学生行为出现违反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生活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行为。
1.2学生现状分析
我们学校是特殊学校的出口校,其主要目的是延续行为偏常生的学习环境,为他们掌握职业技能打下基础。当前,沉迷于网络是学校面临的难题,在我们学校表现得更加突出。面对网络出现的负面影响,我们不能避讳,而是应该充分研究和挖掘网络对我们学生的魅力所在,让网络真正发挥其先进的、积极的教育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从未成年人所处的网络环境的特征和影响出发,对网络环境下开展校园德育活动的途径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为了更好地寻求对行为偏常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我们事先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心理学者金伯利・S・杨提出的一套包括20个问题的问卷对学生213人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问卷196份,回收率92 %。
从对有效问卷的统计结果来看,学生网络依赖得分的平均值是29.0。由平均值可以看出,从总体上看,同学们网络依赖的情况是正常的,不存在过度依赖的状态。而从学生不同网络依赖程度的比例分布情况(表1、图1)来看,71.2%(全区为80.4%)以上的同学能够正常使用网络;有26.2%(全区为17.6%)的学生在使用网络时已经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引起学生本人及老师、家长的注意,要加强引导,使他们学会正确地使用网络;另有2.6%(全区为2%)的学生对网络过度依赖。
2对行为偏常生开展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探索与实施
如何有针对性对的90%行为偏常生开展有效的网络文化活动教育,正确引导学生不成为“网迷”甚至沉沦于网络,在前期准备阶段的基础上,我们从以下途径展开了实践性的探索。
2.1加强网络文化活动的宣传与引导
我们在研究行为偏常生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过程中,通过集体的教育引导,观看网络教育以及宣传片等多种方式,经过教育,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使用网络中的偏差,开始思考“为何用?怎样用?”的问题了。
为迎接奥运会,我们以“迎奥运,展示计算机文化色彩”为主题,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规定的主体活动范围内,通过网络寻找相关的奥运辅助材料来完成自己对奥运的美好祝愿。在这种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活动过程中,同学们既有个人独有的鲜明特征,也有集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对奥运辅助材料的阅览与下载,无形之中对学生的心灵是一次洗礼和升华。这种活动本身已经远远超出了一次纯粹的学科活动,这种活动已经阐述了当今德育教育的内涵延伸。
2.2加强网络环境下教师对网络文化活动的再认识
教师要想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首先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修养,做学生的表率。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必须首先具备高尚的网络道德,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想法,聘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的教授对我们教师进行了“青少年网络成瘾及成因分析”为主题的系列讲座。通过这一系列的讲座,使得我们的教师明确了这样的道理:网络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新兴事物,我们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前的教育模式,网络文化活动不是对现实德育机械的、简单的网络化模拟,而是植根于网络土壤中富有生命力的崭新德育形式。也正是通过这样的讲座,我们的教师认识到与网络和现实一样,网络文化活动不是对现实德育的背离和反叛,而是现实德育的补充、协同、共生和某种形式的回归。
2.3将网络文化活动贯穿于学科教学活动之中
如何将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教学中以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信息时代学习特点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获取整理信息及信息创新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渗透德育的教育,这些成为对行为偏常生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计算机学科的教学中,我们打破传统的按照教材讲义的做法,探索网络环境下合适的学科德育教育,结合时代要求,以学科基础知识为框架,教学内容围绕时代特色选材,形成学生的“作品成果”并汇编成集。在学生家长联系会上,由学生向家长展示自己的一件件“成果”,家长从来没有发现自己的孩子还能有这么大的本事。通过这种特殊的礼物,对他们自己的孩子有了新的认识,大部分家长也一改以往粗鲁的教育方式,积极配合学校对学生尽量多采取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另外,学生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通过网络去查找资料,在一件件作品形成的过程中,对网络的认识和利用渐渐地按照学校教师划定好的轨迹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迷恋上网游戏聊天的弊端也迎刃而解。
2.4引导学生参加网络文化活动,利用网络环境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
在许许多多的网络文化活动探索过程中,我们的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合理利用网络。惟有如此,才能使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免受不良信息的干扰,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其中,网络班会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高二(4)班的班主任毛正莲老师本身是计算机教师,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我们的网络文化活动的探索过程中大显身手。她结合时代特征和学校要求,引导班级学生自己设计了“告别旧习气,文明迎奥运”的主题班会,班会以了解奥运知识,剖析不文明旧习气,结合班级现状,让同学反省自己的不文明行为同时总结和表扬班内文明现象。通过这次班会,强烈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奥运激情,并增加了自我约束能力。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从现在起就应该按照班训“人品与学业双修,知识与技能相长”来要求自己 ,争取做一个合格的、文明的中学生!
2.5走出去,让学生在社会网络环境的竞争中绽放异彩
因为我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生的基础知识无法与文化知识底蕴丰富的学生相比,因此,我们的学生很少有机会走出去参加大型的学科知识竞赛活动。但是,我们的学生仍然有着自己的特长,这就是学生的计算机学科知识。利用这样的特点,我们不放弃每次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学科活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中认识自己的价值,让学生增加自己的信心,也让学生在这样“耀眼”的竞赛活动中转化自己!
比如,在4月中旬,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参加了在北京市信息学校举办的全国性的“迎奥运信息技术知识北京赛区选拔大赛”。被选拨出来的学生很珍惜自己得之不易的参赛机会,利用参赛前的时间,放学后一次次的留下来接受专业教师的辅导,表现出自己的极大兴趣和积极性。
3网络文化活动开展后期成效分析及反思
通过对占有90%偏常学生进行系列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探索,学生基本明确了网络的正确使用途径和使用网络应从事的学科学习作用,极大程度地避免了学生网瘾的形成和网络的过度依赖,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网络为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或学科活动服务,树立正确的网络文化意识,从成效来看,我们的网络文化活动途径的设想和实施是具有相当实效性的。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我们的困难还很大,困难与机遇并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借此提出来供大家思考。
要想在网络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全面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困难重重。在网络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化人格教育,增强同学们的自我调节水平需要我们全社会的介入。在当今网络时代,除了通过教育干预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还要通过引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强其行为的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水平,不失时机的在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人文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指导学习者寻找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中的差距,摆正自己的位置,以积极心态应对网上的世界。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青少年避免因迷恋网络而产生心理问题,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
结束语
为了我们这些行为偏常学生美好的明天,作为人民教师会不厌其烦地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网络文化活动的途径,引导我们的学生走向自己辉煌的人生旅程。当然,这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学校几个方面共同努力,更需要学生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甄别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近朱者赤,近墨者未必黑”。
参考文献
[1] 刘春雨.网络信息社会下学生的德育教育. 人教网,2007,11.26 .
[2] 续梅.中小学德育工作: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N].中国教育报,
[3] 李红梅.网络环境中的信息道德教育.中国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