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改革的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消费者分类;经营业务分析;政策导向;应对措施
1、 医疗保障体系下的消费者分类:做为省会最大的市级综合性三甲医院,来医院就诊的人群涵盖了省、市级医保,新农合,市级公费,离休这五项保障人群。这五类人群在年龄、收入、保障水平和政策导向上都不尽相同。如何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如何集中医院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更进一步,如何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取得合理的经济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医院和患者利益的多赢或多输的尖锐问题。
2、 通过对经营业务中五类人群的住院人次、收入、毛利润、现金流等因素的分析,可以揭示医院经营战略链条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医院战略的制定和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为确立发展标杆,缩短竞争差距发挥积极作用。
2.1各业务的三年住院人次分析:
2.1.1住院人次增加值
可以看出2012年住院人次比2010年增长了5708人,其中市医保贡献了3062人,新农合贡献了1654人,占新增住院人次的82%;省医保贡献了46人,只占0.8%;剩下的17%份额来自市公费和离休住院人次的增长。
2.1.2住院人次增加幅度
从以下的连续三年的各业务住院人次增长柱状图可以看出:市医保和新农合住院人次都是每年环比增长;市公费和离休住院人次环比有升有降,但末期同比基期略增;省医保人次连续三年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增长。
2.1.3住院人次份额
具市场调查研究表明,市医保住院人次份额继续占据半壁以上江山,新农合人次份额逐年增加,其他三类业务份额略有下降。从增加的幅度,增长的势头和所占份额直观的来看,市医保和新农合无疑属于第一梯队,市公费和离休基本维持原状,省医保则一直处于未开发状态。
2.2 各业务的三年业务收入分析:
2.2.1 业务收入增加值
具市场调查研究表明,可以看出2012年总收入比2010年增长了1.3亿元,其中市医保贡献了0.78亿,新农合贡献了0.25亿,离休贡献了0.15亿,这三项业务合计占了新增收入的91%;剩下的省医保和市公费一起贡献了0.12亿,仅占新增收入的9%。
2.2.2 业务收入增加幅度
从以下的连续三年的各业务收入增长柱状图可以看出:市医保和新农合住院人次都是每年环比增长;市公费和离休住院收入环比有升有降,但末期同比基期略增;省医保收入连续三年低水平徘徊,没有明显增长。
2.2.3 业务收入份额
具市场调查研究表明,可以看出,市医保总收入占1/2左右,离休收入份额占1/4,其他三类即新农合、市公费、省医保占1/4份额。总结,从对人次和收入的贡献度及从人次和收入增长的势头来看,市医保和新农合属于第一梯队;而从收入所占的比重来,市医保和离休则稳居前列;近三年相对而言,市医保和新农合处于上升阶段,离休处于稳定阶段,市公费处于一定水平的萎缩阶段,省医保则处于低水平停滞。因此,对市医保和离休类应重点研究,对新农合应以及关注,对市公费则应继续维持,对省医保应努力扭转。
2.2.4 住院人次和收入份额的比较
将2012年的人次和收入份额表对比一下分析,可以看出离休和省医保面积有所扩大,说明市医保,新农合、市公费的人均费用相对离休和省医保来说是比较低的;离休和省医保以较小的人员实现了较大的收入;市医保、新农合、市公费对人均费用的约束较大,相反,省医保和离休约束较小。
2.3对政策性管控和竞争策略的分析
目前的情况是,除了市公费业务是患者自己垫付,回单位报销,其他业务类别中占收入70%以上是申报收入。市医保办和财政局对医保、公费和离休业务收入有严格的管控措施,对于不符合规定的收入是不予偿付的。长期以来,医院对基础建设、教学科研、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文化建设比较重视,相对而言,对经营战略、全面预算、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研究比较欠缺,加之医院是公益性质,对财政拨款依赖性较高,对经营效果要求不高,形成了对经营效益的软约束。
我们的思路是,与医疗市场的“领头羊”拼人才储备,拼项目,做正面对抗不会有好的结果,其后果很可能是人才流失,后劲不足,差距拉大。做一个市场“跟随者”,充分发掘内部的资源优势和能力,开辟“蓝海”市场更值得一试。行动中紧跟市场消费,发现具有潜力的明星项目再复制;对人才不求“最优”但求整体素质的提高;认真分析医疗管理机构管控政策,把政策吃透,力求经营指标与政策尺度有一个完美的结合点,在政策的“指挥棒”下提高经营效益,改善职工福利和提高竞争力,同时也树立医院的“平价”口碑,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等。
3、对市医保、市公费和离休类的不予支付数进行因素分析,制定相应的财务应对措施。
3.1对市医保的各项业务人群进行分类后,发现造成不予支付主要因素是因为职工医保总量超支,居民医保人均住院费用超限额和特殊病种住院费用超支,相关因素是可控的。其原因主要是对政策解读不细,科室执行层住院费用把关不严,科室预算体系没有或形同虚设。为此我们从财务角度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3.1.2然后对前两项占比较大又容易归集的业务进行合理估计,为预算决策和绩效评估提供参考,分析如下:
2013医疗年度政策核定职工医保住院统筹定额为8551万元。按10年度7560人次,按11年度8766人次,12年度9816人次,预估13年度人次为10700人次,按统筹与总额比为0.7:1。计算出2013医疗年度职工医保人均普通住院费用应控制在85510000/0.7/10700=11400元 以内。
2013医疗年度政策核定居民、优抚、大学生医保普通住院费用人均定额为14030元,参照济南市医保政策,医疗年度内低于人均定额10%以内的数额奖励医院50%,居民医保普通住院等费用人均合理结算区间在12627至14030元。
从财务角度可以看出居民医保人均结算额度超过了折算后的职工人均结算额度,而且其中60%左右是自负费用,再者没有总额封顶,所以对居民这类住院如果积极管控,发挥低价高效的医疗优势,大有可为,兼顾医院、患者和第三方监管机构三者利益是可行的。
3.2对市公费和离休类业务进行分类研究后,发现占医院收入1/3的这两类业务是医院承担的政治或公益类任务,可控性较小,从财务上看两者合并后刚好能弥补成本。分开来讲,对离休和普通市公费的原有的控制措施应继续运行,对军队人员应适当放开限制,对本院职工医疗服务应视为福利政策。
结语:1.以政策为导向继续做好经营战略分析,关注市公费改市医保,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合并的趋势。
【关键词】医院财务;医疗改革;管理;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1.623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517-02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深化改革医疗体制,在改革的进程当中,其与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科学合理使用政府资金以及医院内部存在不规范的财务操作行为这两种角度而言,决定了医疗改革需要依托于医院财务管理创造的良好改革氛围[1]。换句话说,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当中愈来愈重要。医疗改革的深化,使得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复杂化,财务管理人员的责任也更加重大。工作的内容已不再是处理简单的医院账务,而是还要综合医院的整个经营战略与行业的发展。所以,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医院财务人员面临的巨大挑战就是要加强财务管理。这也反映了医院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进程中的重要性。
1在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财务管理受到的影响
医疗保险制度与保障制度是医疗改革中的重要内容,该制度的实施给医院的财务管理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改革后的医疗保险制度对医院的收费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而针对现有的已无法适应改革趋势的医院收费标准,医院就必须得加强财务管理,使其财务操作朝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而改革后的医疗保障制度也明确了医院医疗服务的规范要求,规定参保人员可以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综合考虑医院的规模大小、医疗技术、服务质量与医疗费用的基础上,自由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疗服务[2]。无形中就给医院带来更激烈化的市场竞争,同时也使得医疗保险工作的负担增加了。针对这种形势,医院为增强竞争力与提高效益,就只有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降低费用以保障社会的医疗服务需求。当医院的财务服务水平低下,则会减弱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普通医院还有可能难以在激烈化的竞争中生存与发展。实行医疗改革后,除了医院的物价部门不在收费监督的范围之外,医疗部门、参保人都受到收费监督部门的监督,这就增加了收费的透明度,在此情况下,医院就会改进财务管理的工作,使收费更合理化。
2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
医院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财务部门手中,而医院财务是否管理到位直接影响着医院的运转与发展[3]。医院的财务管理就是在遵循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基础上,以资金的运作规律与特点为根据,对医院的资金运作进行有效组织,并对财务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具体的财务管理功能主要包括:筹集医院发展的资金以为医院经营与服务活动的正常运转及顺利开展提供资金基础;对收入进行合理组织,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对财务活动进行分析与预测,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分析与总结医院的经营经验,以改进不足,提高经济效益。可以说财务管理在医院的发展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并能为医院的发展提供动力。即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是医院获取良好经济效益的保障。实行医疗改革之后,医院的风险增加了,面对的市场竞争已愈来愈激烈,为增强经济效益,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医院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实施精细化的财务管理,以保障医院能够顺利开展各项经营活动与服务活动。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其重要性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2.1强化医院的资产管理与资金的使用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是医院资产的两种形式,在进行管理时,应向财务管理部门上报各科室或者各部门的计划编制,由领导对资产管理进行审批。在医院资金的使用上,必须经过预算,资金支出数额大的还需相关领导的审核,经批准后再采购相关的医疗设备、卫生器材与药物,只要强化资金管理,才能落实每笔资金的去向,减少不合理的支出,避免资源浪费,确保收支平衡,医院的经营与服务活动也才能够正常运作。
2.2慎重、合理投资,以同时实现质量与效益双丰收医院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丰收,要达到这个目标,医院在进行投资时,就必须了解并分析经济形势,如对市场环境、成本价格等进行调查。同时还需综合考虑相关的财务投资管理知识与计算机信息,另外,由于投资时具有一定风险的,且医院缺乏投资的专业人才,所以在投资时应慎重,需对利弊进行权衡,以保证做出的决断应不会影响医疗质量,同时能够实现经济效益。
2.3强化成本核算,以降低成本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院已经逐渐意识到在增强竞争力的作用上,加强成本核算与提高工作效率同等重要。传统的核算体系往往会产生实际成本与账目成本不一致的问题,引进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二级核算可以将相关的间接费用分配到各科室,有利于实现成本与实际成本相吻合[4]。但是,医改后对医疗价格进行了限定,收费项目上的弹性缺乏,控制成本就成为重要的财务管理手段。只有加强并细化成本核算,才能减少资源浪费,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进而增强经济效益。
2.4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完善健全的制度能够为医院的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可以确保医院资金的安全与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尤其是建立完善、有效的内部监督机制对医院财务管理很重要,其能够对财务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使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科学、更有效,进而促进医疗改革的深入,并推动医院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
总之,医院的财务管理在医疗改革的进程中十分重要,加强财务管理既是适应当前医疗体制改革发展趋势的体现,又是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手段。随着医改的深入开展,医院应高度重视财务管理,采取各种手段,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与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聪妫.医疗体制改革与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发展[J].财经界(学术版),2010,13(04):51.
[2]林倩.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医院财务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2,24(12):155-156.
关键词:医疗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 财务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深入贯彻实施的新医改工作背景下,作为推行医疗改革政策的前端领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财政补偿制度及其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只有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力才能切实使自身在新医改的浪潮中顺利发展,促进新医疗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新医疗改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与任务均纳入至预算管理,由政府制定相应的人员权责利,运营更加规范。为强化防范财务风险、加强会计监督与核算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本着“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账户,分户结算”的原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经费收支和资金结算均归集到统一账户进行办理,强化财务监督,将预算管理落实到财务管理中,防范资金风险的同时发挥资金使用实效。
2.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结构得以在新医改中产生良性变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根本上使其不再“以药养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更加突出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实施新医疗改革,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为各级财政预算提供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获取政府补助只需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绩效考评要求完成各项指标即可,经费不再是其提供卫生服务的重大阻碍。
第二,实施新医疗改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实现,各级财政统一补贴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综合差价,由此药物售价相应下降,政府补助收入占其收入比重增加较为明显,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盈利性质日益减弱,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3.奖励基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及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资金的高效合理使用。新医改下,奖励性与基础性绩效考评相互结合,明确发放绩效部分的对象资格、支付方式、财务处理及会计核算流程等,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向更加清晰。
二、新医疗改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突出财务管理问题
在新医疗改革制度实施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内审部门尚未建立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落后,财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应收款项回收不力、管理层及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及财务管理意识都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管理层要提升财务分析能力,财务人员信息反馈、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增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无须从根本上对医疗患者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尚未完全身处市场竞争中,财务核算较为单一,其财务人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例行会计入账而已,认识不到存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极为淡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财务分析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考评不达标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流程都无法准确掌握,不去深入了解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影响,对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缺乏专业判断,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大局限性。医院财务人员也须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做好财务信息反馈工作,做到在遇到财务有关的问题时能够出谋划策。
第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部门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鉴于其他外部审计、国家税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计工作基本都较为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卫生系统内审部门对于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只有强化内审部门职能,才能切实保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整体质量。
第三,财务电子信息运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操作系统落后、财务数据的录入错误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电子信息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落后的财务电子信息水平削弱了财务信息共享能力,尤其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统一保管电子财务数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息人才且信息技术环境不良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财务信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活动。
第四,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新医改实施后专项资金增多,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上级尚未形成支出细则。只有对专项资金支出制度加以细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专项资金,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实效。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以上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运行程序不规范,尤其有的卫生院人员少、兼职现象普遍,对应审核的重点环节核实不严格,员工为了自身方便罔顾卫生机构的财务制度,存在较大随意性,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亦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
第二,财务人员责任意识、管理理念尚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财会人员在处理财务事项中,存在老好人思想,坚持原则力度小,检查工作时没有真正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展开。且多数财务人员尚处于传统的记账型阶段,与管理型财务人员还有一定差距,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第三,财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位不高。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财务人员属于后勤保障人员,与一线医技人员相比其奖励绩效工资相差很多,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医疗改革实施后完善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新医疗实施背景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优劣受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水平、财务操作熟练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综合水平,通过参加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学习行业内最新会计制度,深入剖析新医改及其他会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最终成为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注重考察其业务水平,确保其具备从业资格。
第二,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健全内部稽核体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约束制度。预算管理应容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财务人员通过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分析预算收入的历年增减变动和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趋势,本着“总量控制、以收定支”的原则核查机构医疗服务效益及收支情况,确保各项列支均处于合理的范围,符合制定的开支标准,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并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对发展建设性支出应严格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第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明确应收账款的回收处理,提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的同时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应收账款应准确加以记录,及时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对账,考察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根据坏账计提政策计提相应的坏账,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资金运营有关的基础信息。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形成应由专门的负责人予以授权审批,财务人员要掌握每笔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及数额,保证每笔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准确性,确认无虚假账务处理,同时要加强应收款项催收,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引进运行稳定质量优良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促进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该系统应能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整合及数据共享,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完整地获取其所需的财务信息控制财务风险。
五、小结
自从7月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社会公布医疗改革报告摘要之后,关于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是否由市场化导致的争论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近日,卫生部官员表示,一份医疗改革新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等待批复。从有关人士透露的情况来看,新方案将坚持医疗服务以政府主导的公益性质不变,不会照搬某一国家的医疗体制模式。在转变政府职能、实行管办分离的同时,作为对公益性的补充,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办医院。
一个月的时间里,从批评医改市场化,到冷静客观地分析市场化利弊、探讨新型医改之路,可以说,社会各界对中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已经有了较为统一的看法。
公共卫生医疗体制改革走过的20年,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刻变化的20年。医改报告得出“医疗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恰恰也应该放到改革巨变的这一大背景下去看。从1985年开始至今,医疗改革一直是在缺乏明确的改革目标之下进行的。改革伊始,无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医疗体制内的各方人士,都是抱着“先改改看”的心态。财政投入上的捉襟见肘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主导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医疗改革进程。政策上的放权和实际操作中的财务包干促成了当时医疗体制的两大特征,并为日后的医疗公益性下降和以药养医的医疗经营模式埋下了伏笔。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的医疗费用由企业负担形式逐步转变为社会保障形式。这期间产生了不少下岗职工、低收入人群和城市流动人员失去医疗保障的情况。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大改变,农村医疗服务体系亦日趋瓦解。与之对应的是医疗主管部门在公共医疗服务领域的责任缺失和日益商业化、营利化的医疗市场。这一持续至今的过程导致了医改报告中指出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政府投入不足和公共医疗服务公益性缺失等不良现象。
回顾医疗体制改革的历史,我们发现,所谓的医改市场化之过,确切地说应该是缺乏有效管理的市场化之过。由于相关部门一直缺乏对医疗体制改革目标的明确规划,导致了原本因投入不足而采取的医疗机构完全市场化生存模式变为常态。因此,有不少人把穷人看不起病归结为市场失灵。但我们认为,在这样的改革过程中,市场失灵应该视为是监管失灵的外化表现。
然而,不成功的医疗改革并非一无是处。在城镇中成功地建立起统筹医疗保险的基本框架,在农村中试行合作医疗模式,都是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成功之处。即便是在遭到批评最多的医疗机构民营化方面,多方资本的进入对缓解政府财政投入压力、提高医疗设备水平和服务质量,也起到了相当明显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更应该仔细辨析失败原因的细节,笼统地否定一切并不可取。
过去20年医疗改革的致命伤,一是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过低、强制性不够、预防功能不强,二是医疗服务价格混乱导致医疗费用持续攀升,三是政府投入比例过低,对医疗市场管理力度较弱。而这三点都与相关部门责任的缺失有关。最近爆出的山东菏泽医改出现的问题,便是如此。如果对比江苏宿迁的同类改革就会发现,菏泽的问题正是因为医疗机构改革过程中政府缺乏相应的监管控制造成的,而宿迁的改革,虽然激烈程度上开一时先河,但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有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责任介入。可以说,正是在政府责任这一点上,决定了改革的成败。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社会各界一个多月的广泛讨论,卫生主管部门已经逐步认清了医疗改革失败的症结所在,没有盲目地否定市场化的成果和优势,也没有逃避过去政府责任介入不足的问题。在明确了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第一的目标之下,推行覆盖面广泛的公共医疗改革措施,引入市场化方式、提供差别化的医疗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我们期待着不久之后出台的医疗改革新方案,能够成为建设现代化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强有力的奠基石。―――第一财经日报
开展“专项行动”,商务部整治不规范促销行为
商务部将与发展改革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等部门建立全国打击不规范促销专项行动部际协调小组,组织开展“整治商业零售企业不规范促销行为专项行动”,计划10月底以前制定并实施《零售商促销行为管理办法》。
此次专项行动中整治的不规范促销行为有四种:在促销活动中利用虚假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零售商与其进行交易以及不按规定明码标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在促销活动中使用含糊的、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文字,或以虚假的“清仓”“换季”“拆迁”“歇业”等事由开展促销活动;在促销活动中销售假冒商品、不合格商品以及掺杂使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促销行为;商家在促销活动中偷税逃税等行为。
中国零售行业近来出现了一些新的促销形式,这些形式促进了商品流通。但现阶段商业零售企业的促销活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为: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有关规定,采取不正当竞争方式进行有奖销售;在促销时采取谎称降价、虚构原价等标价方式及价格手段进行价格欺诈;对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作出诸多限制;开展促销活动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等。这些不规范的促销活动损害了零售企业自身形象,引发了恶性竞争,扰乱了市场竞争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甚至还影响了社会稳定。
―――《中华工商时报》
印度竞争力赶超中国 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战略
世界经济论坛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与印度的差距比往年更加缩小。中国和印度分别排在第49位与第50位,中国下降了3个位次,印度则上升5位。另外,印度国大党政府9月26日公布的“印度制造业国家战略”报告称,印度的法律对于工人实在是太“溺爱”了,“要想和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就必须让企业更容易开除员工,减少无意义的检查,改善基础设施,并全面改革进口关税体系。”
印度竞争力超过中国是一个重要信号,它向我们发出警示:中国必须采取更新更有效的竞争战略,否则就会落后。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搞清楚一个问题:印度的长处是什么?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在这一点上,我们以往谈到的大都过于表面和具体,藏在背后的抽象理念―――公平至上,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关键词】医疗保障制度;政府调控;政府作用
一、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的现状
美国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以1935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障法》为依据,以医疗保险为主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其主要是私人商业医疗保险与社会医疗保险相结合,私人商业保险是美国整个医疗保险的主体,由企业负担雇员的医疗保障,从而政府免征医疗保险金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而社会部分则是依据约翰逊总统出台的《医疗照顾及援助法》,也就是所谓的“Medicare”和“Medicaid”。前者是针对65岁以上的老人,而后者是向残疾人和穷人提供帮助,所需的费用基本上由财政承担,所以整个美国社会医疗保障制度所需要的资金绝大部分由政府的税收负担。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存在两大难题:一是不断增长的医疗保健费用使得政府,保险公司和个人都不堪重负;二是社会上有众多的人没有医疗保险。到目前为止,美国仍然有4600万人没有进入医保的覆盖范围,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同时由于美国的医疗服务基本上都是私人提供的,医疗纠纷的增加,使得医生忙于医疗保险、医疗支付和医疗诉讼中,忽视了医疗效率的提高,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
二、医疗改革与政府调控的关系
有些学者认为市场经济对于淘汰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医院和医生有很大的作用,但事实并非仅限于此,医疗保健确实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被作为商品,可是它也不是普通的商品,在这笔买卖中,买卖双方处在一个十分不平等的地位中。医患双方医疗服务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可能导致患者的过度消费。患者对于医疗市场的不认识,使得他们在选择医疗服务时缺乏充分的选择权。患者无法向对电器的选择,可以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得到解决,使得大多数的消费者的权益得到保护。而医疗则不然,没有充分的竞争,患者在就医前不能通过对比,减少过度服务的概率。
医疗服务不仅是个奢侈品,它也是个生活的必需品。它不仅仅是有钱人才可以享受的,同时也是穷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此政府对于贫困群众的医疗资助是政府承担责任的最起码表现。医药市场的报价制度、公民就医的补贴制度、保险市场的规范活动以及医务人员的培养计划都是政府应该承担的责任。对于医疗改革,政府的管制就显得相当的重要。一方面要发挥市场竞争对于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朝着社会效率的最大化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政府在市场中对于弱势群体的资助以及对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的维护,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最优作用。医疗改革与政府的调控是紧密相连,两者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调控政策在医疗改革中所体现的作用
医疗改革本身就是政府宏观调控的表现之一。所谓宏观调控政策就是国家对于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的政策,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它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利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以及行政手段来实现。[1]P421国家对于宏观权的行使不是无限度的,当然也要遵循一般的法律原则,例如比例适度原则。其中比例适度原则在美国医改中,笔者认为显得十分的重要。正如上文所说,美国的医疗改革举步维艰。其中牵涉到美国很多利益集团的利益得失。也正如前文所说医疗改革是离不开政府的政策,美国的医改体现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法强制保险
在这次医疗改革中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强迫美国人购买医保,否则将面临巨额罚款,企业如果不提供医保也将要罚款。政府对于不属于医保扩大范围里的人提供补贴,这说明了保险立法对于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现在的美国巨大的社会成本将会居高不下,致使许多的个人因病难以生存,许多企业因医保负担过重而阻碍企业发展,社会矛盾将更加尖锐。这种情况只会越来越严重,也不会说因为未来的市场竞争而得到改善。因为经济法正是在这种竞争无法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背景下产生的。因此政府的宏观调控就显得十分的必要,也反映了调控权行使中比例适度原则中的成比例原则或称“狭义比例原则”,强调宏观调控的手段应当与调控目标成比例,因而调控必须是适当的、正当的、理性的、均衡的。“宏观调控权是离不开必要的法律形式,从权力来源的角度,应当实行宏观调控权法定原则。” [1]P419美国国会对于每一项法案的通过都是十分审慎的,真正的维护各方的利益,克服很多的盲目性,法案不断的提出,不断的修改,寻求平衡。但是一旦通过的法案,必将在全美国得到贯彻,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二)加强对保险公司的监管
在此次医改中,保险公司面临更为严格监管。固定百分比(大公司为85%,小公司或者个人为80%)的保费将被强制用于医疗项目,否则保险公司会被要求向消费者提供回扣。“禁止保险公司不对投保者已有疾病进行赔付,不受理患者投保要求,或者通过诱骗手段推销终身保险,同时要求保险公司不得对投保人年度保险赔付额度附加不合理条款”。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对医院的激励,从医院有诱导需求的激励转变为有降低医疗成本的激励。” [2]其实这就是将自1980年以来美国一直实行的医后付款变为医前预付,用于控制医院的医疗成本。医生是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只能通过提高医疗的效果来减少成本的耗费,那么对于病患来说是有益的。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此条改革中,保险公司的责任被加重了,保险的利率被缩小,其实自保险行业出现以来,投保者和保险公司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保险公司通过各种格式条款的解释免除了自己许多方面的责任,通过不同的理赔手段,使自己获得最大利润,同时在对医院进行支付时,会对某些可能对患者有利的药物不予赔付等等,投保者无法得到自己最大的保险利益。政府的改革也是为了平衡投保者和保险公司利益,就好像经济法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普通消费者一样。通过提高固定保险成本在医疗报销中的比例,通过成本控制的手段,加大保险公司在医疗中的作用,减少政府对已有医疗保险的公民中的支出,更多的去帮助目前还没有医疗保险的那部分公民,实现资金利用的最大化,真正的做到民交民用,维护社会的公平。
(三)税收政策的改变
奥巴马提交给国会的这个“终极版”的医改法案长达1000多页,内容极为的繁杂。但是最终的核心目标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将更多无医保的美国人纳入医保范围内,使美国成为一个“全民医保”的国家;其次就是降低美国的医保成本,提高医疗效率。美国的医疗是世界上“最贵”的,卫生总费用占到GDP的27%,但医保效率却是偏低,公平性差,美国的婴儿死亡率高于其他所有发达国家。据美国国会预算局估计,医改法案在生效后第一个10年内,美国政府预算赤字减少1380亿美元,在第二个10年内减少约1.2万亿美元。法案生效后第一个10年内将耗资9400亿美元。这项政府多买单的医改,则意味着政府要增加税收收入。奥巴马在预算案中要求国会提高富裕人群的所得税,针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的个人或者夫妇,同时还要终止布什总统针对富裕群体的减税计划。税收政策是一个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每次进行重大经济改革或者经济政策时比用的手段之一。奥巴马提出的税收政策其实就是“劫富济贫”,富人多缴税来帮助穷人看病。笔者认为美国以前的医改为什么没能成功,很大一部分是没能触动美国富人经济利益的根本,他们的钱永远只会出现在他们富人的圈中,永远为富人服务,而今天的医改反对声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将美国富人的钱拿来给穷人,自然感觉如同割肉一般,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富人的大部分财富也是来源于国家和这些穷人的奉献,所以提高他们的税赋来帮助穷人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的社会已不是过去的以“个人本位”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更多的是“社会本位”思想,社会的发展必须不仅注重效率,更要体现公平。
四、政府的政策在医改中是必不可少的
著名的经济学家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所提出的科斯第二定理:即当企业的内部组织交易的行政成本过高时,那么对于实现社会效率最大化的目标则会越来越远。这时政府的直接管制则将发挥作用。科斯认为:“政府是一个超级企业,因为它能通过行政决定影响生产要素的使用,政府如果需要的话,就可以完全避开市场,这是企业做不到的。”
在奥巴马提出医改前,美国的医疗服务绝大部分是靠市场来运作的,当然也有政府的管理,但是这种管制是小作用的,随着经济危机对于美国企业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小型或者中型企业感觉到对于员工的医疗支付有着无比承重的压力,使得他们不能更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由的医疗服务,使得医院和医生的效率都明显的下降,医院的行政成本过高、卫生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奥巴马医改政策中的建立新的国家保险市场,没有医保的美国人、以及小企业可以通过这一途径购买医保,显示了政府可以通过专业化来引导市场的发展;医改中美国人首次被要求购买医保,否则将面临罚款,同时对不属于医保扩大范围里的人提供补贴,就是通过立法手段来确保每位美国人都有医疗保障,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不是只是富人的权利。同时放弃开展与私营保险公司的公共医保计划,将会使得美国政府的支出大大降低等等。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理论的重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夏炀.从美国医疗改革模式看我国医疗卫生改革[J].理论前沿,2009(21).
[3]杨冠琼.当代美国社会保障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4]张旭昆.医疗体制改革不可偏颇的两个方向---市场竞争与政府资助[J].经济学家,2009(7).
[5]孙洛平.市场竞争性和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经济学视角下的医疗体制改革模式[J].财贸研究,2008(1).
[6]周学荣.科斯社会成本问题与政府管制的效率实现[J].皖西学院学报,2006(3).
【关键词】新医改 公立医院 财务管理 目标 路径
一直以来,我国公立医院无论是在日常运营方面,还是在业务活动中,所涉及的财务问题都非常多。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在新医疗改革政策之下,我国公立医院纷纷对自身财务管理进行了改革和创新,而其改革和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得公立医院自身公益性能和服务性能得以发挥,并在充分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医疗技术和医疗水平的提升和改进。故此,对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进行分类阐述,并详细分析其具体的实施路径,是本文即将研究和讨论的主要内容。
一、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相关概念分析
公立医院财务管理,是指公立医院在实际运营中所囊括的所有与财务相关的总和,不仅包括日常运营中涉及的财务活动,还包括业务活动中所有的财务关系,其内容主要可以分为四大财务管理部分,即成本、预算、内部控制、分析评价。
就财务管理的目标而言,公立与私立医院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的。私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最大化,而公立医院则不同,其目标是在资金利用率最优化的前提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双重丰收,并最优质量地服务于广大民众。
二、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目标分析
(一)长期目标
就公立医院而言,其长期目标通常是作为医院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存在的。始终坚持公共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质,为人们提供高质量且低成本的医疗服务,切实以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国民体质为根本目的,是公立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长期目标。作为国家建设并成立公立医院的根本目的所在,全国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和福祉的提升和改善,才是最具现实意义的。因此,公立医院在开展财务管理时,必须以长期目标为中心,紧紧围绕其进行。无论是通过合理规划财务的方式,还是通过科学管理资金的方式,都可以使得医院自身运营成本和患者就医成本得到双重意义上的保障。同时,通过先进医疗技术以及设备的引进和持续研发,也可以大幅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中期目标
在不断提升公立医院可持续获利能力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潜能得到相应积蓄,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公立医院在新医改政策下的中期目标。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公立医院想要持续稳健地生存或发展,就必须遵循市场既定的竞争机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各种医疗用品价格都出现了大幅度上升,医生、护士以及勤杂工在内的所有人力资源成本也在猛增。与此同时,受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医疗技术得以迅速发展,医疗设备也随之频繁更新,至此,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公立医院的在这方面的发展需求。长此以往,不仅医院本身的服务性能会持续下降,其自身效益无法得以保障,会导致严重的财务后果,使得医院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无法实现服务社会、保障民众福利的基本职能。
(三)短期目标
实现公立医院资本结构的最优化、财务风险的有效控制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合理化,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不断努力的短期目标。作为公立医院存在于社会服务行业的现实基础和根本前提,该短期目标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在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刺激下,作为市场竞争的客观主体,公立医院如果仍旧不思进取,纯粹依赖政府给予的财政补贴,是无法继续生存和发展的。所以,在短期的发展时间内,公立医院首先应该针对自身资本,建立合适的结构体系,使其资产负债率始终保持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在医院日常运营资金得以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找寻并探索筹资成本与风险之间的最优结合点,实现最少成本与最低风险的最优化资金筹集。其次,医院还应该根据行业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确定资金的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从而实现财务风险的有效束控。最后,为了保障医院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重实现,医院应该不断进行成本核算强化。对具体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各种成本以及费用进行仔细确认并精确计算,并对成本组成进行同步分析。然后在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针对医疗成本组成和费用构成中出现的问题,分门别类地采取措施,从而实现医疗成本最低化、经济和社会效益最优化的短期目标。
三、新医改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目标实现的具体路径分析
(一)对医院财务实施动态管理
对医院财务进行动态管理,是借鉴静态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的,该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良好,管理效率极高。从这个角度分析,动态财务管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资产、负债、盈余管理。其中,公立医院的资产可以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类型。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应该以资产形态和自身特点为基础,积极完善相应的资产监督机制和管理机制,从而实现公立医院财务的制度化、全程化、体系化以及标准化管理。其具体措施如下:一,优化医疗资源,采购切实需要的医疗设备,尽可能减少闲置设备,从根本意义上提高医院各种固定资产的实际应用率,从而降低医疗投入成本。二,对医疗采购进行公开招标,并制定相应的采购制度,使得整个采购招标过程公开化、透明化,从而保障所需资产的成本最低化购买。三,对医院资产进行定期盘点,核对审查业务账目,使得账与账相互符合,从而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储存。
(二)对医院财务进行预算和计划管理
通过编制预算的方式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可以对医院内部的所有医疗、人力资源等进行科学合理的统筹、整合、控制、分配以及考核等。这样可以从根本意义上保证各种医疗项目以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从而实现既定目标的高效管理。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院进行财务预算和计划管理,必须切实做到:首先,对基期数据进行合理选择,全面剔除具备影响效果的偶然因素。其次,对医疗收支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科学预测之后,再对医院的年度财务预算进行精心编制。需要注意的是,在预算编制的同时,需要兼顾常规医疗任务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对重大投资项目以及转向资金计划进行重点突出。最后,完成年度预算和年度计划编制之后,医院必须按照计划严格执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改背景下的医疗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其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是保障其自身稳健生存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无论从何种角度理解,其意义和作用都非常重大。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医院财务管理 策略
原有的会计核算体系对医院的财务管理要求是比较粗放和松散的,这使得医院缺乏控制成本的观念并过于注重经济效益。科学合理的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虽然能够提高医院支出的合理性并提升医院的经济利益,但实际推行新会计制度时还是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从而导致新旧会计体系出现转换迟滞的情况,而这就会造成医院在财务管理能力上的下降,更甚者会导致医院出现经营亏损的现象。笔者将分别从:新医院会计制度概述、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新会计制度对口腔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口腔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四个方面来阐述。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概述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背景
会计制度是对组织进行全面清点和结算的准则,它能够通过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企业制定发展目标并提供有效的建议。对于医院来说,推行完善的会计制度有利于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医院需要具备更高的医疗水平和更完善的财务管理水平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的医院财务管理水平并不能切实维护医院自身的经济效益,至于合理地划分医院的利润,也需要更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内容
新医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和过去的财务制度比起来,新会计制度在适用范围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调整,明确了医院的社会责任;新会计制度增加了对医院的财政预算,并修改了医院财务核算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医院的成本核算以及成本管理两大方面;新会计制度修购基金和固定基金,并在成本核算中加入了资产折旧项目;新医院会计制度合并了医疗用品的收支项目,加强了医院的会计核算系统性,并整理了医院会计核算的细节问题。
二、实施财务管理的意义
医院财务管理主要指医院在受到多因素影响的环境中为提高医院财务竞争力和寻求资金流动及周转的相对平衡,从而对医院资金流动与资金周转所做的全面性规划。在日常工作中,医院财务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战略角度从事医院财务管理,并在医院财务管理的决策中实现医院财务战略,使得医院资金流动及周转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增强医院财务竞争力。财务战略主要含财务投资战略思维、 财务筹资战略思维、 财务运营战略思维。其中,财务投资主要指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对医院重大投资、长期性投资的方向进行筹划,同时涵盖了投资项目、投资目标、投资规模以及投资方式等多方面的筹划。财务筹资主要指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将医院外部市场环境、内部管理发展与财务战略相结合,从而更好的谋划医院的筹资方式、结构与目标。
三、新会计制度对口腔医院财务管理的要求
(一)完善收支科目
新会计制度虽然适用于公立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性医院,但还是存在缺陷,对于社区医院、口腔医院等医疗体系,新会计制度则仍然没有兼顾。由于不同医疗体系或医疗单位在职能和政策支持上的不同,因此新会计制度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具体到收支科目方面,新医院会计制度则应加强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完善。
(二)树立精细化管理观念
在新会计制度发挥效能之前,医院对财务的意识比较单薄,在成本管理上也比较粗放,从而加大了不必要的成本投入。在新会计制度下,医院应加强精细化的理念,树立全面的成本管理观念,对医院日常运行所涉及的所有成本项目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考察,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的方式避免资源浪费,实现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医院在核算财务内容时必须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严格遵守会计制度,并实现对医院财务成本的精确控制。
四、新会计制度下加强口腔医院财务管理的策略
(一)提高财务部门对新制度的认识
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异会造成医院当前的成本管理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应对这一问题,提高财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当前最有效的解决途径。首先,医院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除了专业水平以外,对职业素养的培训也必不可少。另外,聘请优秀的财务专家来院进行讲座,能够开阔医院财务人员的眼界,加深他们对财务管理的理解。其次,为保证培训效果,医院财务部门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对所有财务人员进行绩效考核,将其工资与实际工作结果挂钩。最后,医院财务部门也应加强财务人员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意识,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二)优化成本管理的方法
1、创新成本结构
对医院的成本结构进行改进,分析新医院会计制度环境下医院的成本结构完善方向。从医院整体运行的角度,改变医院纯粹的成本投入及医疗消耗之间的关系,合理组织资金利用。全成本结构包含了对医院固定资产的统计以及对流动资金的统计,另外也包含了对医院无形资产的统计,同时明确了医院工作人员作为人力资源的价值和医院的形象价值。
2、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
如果医院所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就可能出现医患纠纷(不讨论手术失败的问题),医疗诉讼的问题也会较为突出,因此医院用在官司方面的资金将更多,这显然不利于医院发挥自身的社会职能。对此医院必须制定合理的成本管理方法,为医院规避风险这也是新会计制度的科学性表现。
(三)制定符合要求的成本预算机制
新会计制度自实施以来,医院的整体效益基本都呈下降的趋势,主要还是医院还没有对新会计制度做到完全适应的原因,而这并不是新会计制度制定地本意。根据这一点,医院应加强加快对符合新会计制度要求的成本预算控制机制,首先应以新制度为指导并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编制合理高效的预算报表;其次应加强会计设计监督工作。
(四)加强财务管理力度
目前,口腔医院若想要在医改环境下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加强对员工市场化的管理意识是必要措施,但除此之外,口腔医院也应改变自身的财务管理观念,开展综合治理的措施,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原则,从根本上提升口腔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口腔医院应强化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改进原有的财务管理理念,为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及市场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目前,口腔医院必须要作出科学合理的转型措施,从管理型机构转变为经营型机构,将自身的财务工作由纯粹的资金管理提升到适应市场的财务管理水平。在医疗改革的形势下,口腔医院的日常经营将会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医疗改革相当于对口腔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新医改下口腔医院收入的减少,口腔医院的日常经营管理都面临着更严重的风险,因此,口腔医院必须重视对自身经济效益的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够显著降低口腔医院的运营成本,合理安排口腔医院的各项支出及资金调度,大幅度提高口腔医院运营过程中的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从根本上改善口腔医院的财务状况。举例来说,口腔医院可以适当外包出一些非医学专业的业务,如后勤管理等。
五、结束语
医院财务管理是保障医院经营效益的重要措施,在新会计制度普及并深入的情况下,医院财务管理的水平都将影响医院的各项运营指标。为更好地保障医院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医院财务部门必须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加强自身的成本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侯颖,王晓荣.关于医院财务在医疗改革管理中的思考[J].商,2015
[2]陆启发.新医疗改革形势下加强我国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0
[3]于志强,刘书芹.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中加强医院财务管理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0
[关键词]多维度构建;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能力
公立医院是一个我国社会中较为特殊的经济实体,在不断深化的医疗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现代医疗改革背景下提出的药品零差价销售,以及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和降低大型设备的检查等活动,都对公立医院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新实施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以及养老保险改革,在我国财政补助机制还尚未启动的背景下,公立医院的人员检查经费和支出呈现迅猛式增长,并且随着我国医疗环境的不断改变,大量的进口耗材、药品以及新设备的引入,在我国医院的保有量有了明显的增加,这就导致医院在开展业务时各项医疗成本有所增加,导致医院内对于这些药品和器械的管理成本也在不断增加,很多医院在建设过程中年末的结余以及收支甚至出现了负数的情况。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公立医院中的管理人员需要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医院的管理方案,将粗放型管理转变为现代化的精细型管理,这样才能有助于公立医院的进一步发展。
1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相关概述
在进行医院的经济运行管理时,最终的目标是降低患者的诊疗成本,使现代民众的健康和生命得到保障,同时解决我国看病难以及看病贵的社会问题,这也是公立医院在运行过程中的首要宗旨,也是经济运行管理的长期发展目标。医院为民众提供良好的医疗支持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医院经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需要从财政规划、资金核算以及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彰显公立医院所具有的公益性特征,这样才能为我国基层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障,达到优化经济运行的效果。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首先就需要对医院内的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尽可能将现代市场环境中企业的管理模式应用于公立医院的管理中,降低医院在运行期间的财政风险,同时还需要尽可能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保证医院经济在运行管理过程中能够更为顺利的短期目标。随着我国新医改的实施,医院内往往会制定完善的管理目标,其主要目的是维持医院的稳定运行,而也有部分医院没有意识到经济运行管理的重要性,将自身作为政府的依附品开展诊疗活动,对于提升医疗的整体质量和医疗改革的工作积极性较差。而无论是何种等级的医院,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从实际出发,明确在医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结构问题,通过改革尽可能适应医院的发展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降低医院出现资产负债的可能性,使医院能够更加适应新医改以及医疗市场环境。除此之外,医院还需要强化流动资金的监测,并不断降低财务风险,兼顾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够使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实现短期目标,为最终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的问题分析
在对公立医院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中存在的固定资产漏洞较多,主要是存在账目与实际资金有所差异的情况。且在医院内部各种固定资产在应用时处于半透明状态,无论是员工还是医院的管理人员,都不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虽然在公立医院中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但大多数管理制度都是从别的医院直接照搬过来的,这种管理制度与医院的实际状况相脱节。除此之外,采购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的采购时缺乏科学合理的计划方案,这就很容易导致购置较为盲目的情况而影响资金的占用率。固定资产在进行购置与验收时,结合实际状况对固定资产进行分析与采购时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一旦管理人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意识,就会导致管理财务的意识薄弱,没有进行及时的报账与对账,这种状况就会导致账实不符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在进行资产的清点时,医院内部的各项固定资产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查和审批,这就会导致实物的金额以及资产金额都受到影响。管理工作中医院的预算管理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而医院中预算管理不到位,也是影响医院发展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在进行医院的预算时,主要是由于缺乏预算意识所导致的;另一方面,在进行预算方案的设置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并且大部分医院会将一年以前的标准作为基础,然后进行机械性的增减,这种工作态度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这种状况就会导致预算方案不合理、不科学;如果医院内部的监督考核机制不完善,或者每个人都会应用属于自己的执行方式或标志进行判断,则会大大降低预算管理员的工作质量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导致医院内部的资金出现明显的浪费。在进行医院内部的成本核算时,其中涉及的范围较为狭窄,大部分医院内部都仅仅是对科室内的收入以及支出进行全面统计,核算的过程以及核算的内容较为简单粗暴。提取的数据差异较大,这就会导致最终获得的计算结果并不准确,无法将其作为成本分析的主要依据。
3提升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管理能力的策略
3.1全体员工要把握国家医改政策。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明确指出,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作为主要的发展方向,这对于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立医院需要明确在现代环境中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参与到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中,尽可能抓好医疗质量的核心,并不断对改革创新进行优化,这样能够大大提升医院的总体质量。3.1.1转变绩效工资比例。按照我国的经济管理体系转变相关医务工作者的绩效工资结构,绩效管理的工资体系在市场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并且应用时存在较多的缺陷,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纰漏,对员工的激励作用也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医院内部需要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每一个岗位都需要针对不同的工作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不同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得到满足,降低市场中的人才流失风险。3.1.2强化医院工作人员对绩效管理改革的认知。首要工作是需要深入改革医院内部的经营管理体制。在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医院需要转变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建立一套适合医院的现代化管理体制,这样才能使医院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步伐。医院可以在传统的经营管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关于人事安排、业务处理流程等方面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结合实际服务的需求,对人力资源的流程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有助于促进医院绩效管理,工作改革更为顺利。3.1.3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全球非营利性的最大组织为美国红十字会,其机构较为复杂,并且管理模式为董事会,核心为大型医院,通过建立医疗集团的方式成立国有独资,这样能够将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与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分开,明确医院的法人地位,而在董事会的引导下实施院长负责制,并且多个医院也可以由同一个董事会负责。无论是中小型医院还是大型医院,均可以建立产权不同的医院制度,通过这种模式能够使医院的管理更为合理。而在我国想要开展这样大型的联合性管理机构较为复杂,故而在进行管理时可以借鉴这种管理模式,将法人治理结构应用于绩效管理活动中,一方面能够使医院内部绩效管理工作有对应的责任人,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在医院运行过程中负责人的行为能够得到约束,避免出现各种不良事件。3.2构建大数据下的财务管理平台。3.2.1财务管理工作在大数据背景下,由收支核算型转变为经营管理型。在信息大数据时代,财务管理理念已经不仅局限医院的发展中,公立医院需要尽可能收集并处理与业务有关的一切数据,将其作为今后管理过程中的主要目标和中心目标。在大数据的支持下,医院的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履行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还需要将大数据平台应用于医院资源的管理系统中,开展横向管理以及纵向一体化管理。大数据系统通过输入各项财务数据,能够帮助决策层根据所需要的数据生成各角度、指标以及方法的报表,通过这种方式,多维度的为医院管理层提供有效的决策资料。3.2.2建立全面的预算管理基础,进行分层级成本核算。在大数据平台下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系统,并尽可能根据过去的运营状况以及现有的医院状况,制定下一阶段的医院运行分析策略。在医院的发展与运行过程中,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大数据系统做好临床科室以及职能部门的财政预算,对其进行有效的实时监控,并根据大数据系统提示的预算执行进度来对方案进行调整或追加资金,再开展月末结算方案,将其纳入相关工作人员的考核中,这样能够使医院的财务管理平台形成以大数据作为基础的闭环系统,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全面系统管理,能够使医院内部的日常预算管理得到促进,提高预算工作的执行率。
4结论
在现代政策与国家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需要了解目前市场环境中的经济变化状况,加强自身在市场中的经济运行管理能力,通过多维度的视角进行分析,尽可能提升公立医院的经济管理质量,使公立医院能够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翁云倩.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24):181-182.
[2]王禾.公立医院医生薪酬激励机制与模型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9.
[3]李灿.公立医院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9.
[4]佘启发.基于工作嵌入视角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工作绩效提升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9.
[5]冉,葛文俊,高小坤.新医改形势下医用耗材多维度分析与评价[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6):76-78.
一、新医改环境下医院档案管理重要价值
当前我国相关部门一直致力于深化医疗改革,在医院整体发展中,档案管理是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要作用是记录医院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数据,并且要保证所记录信息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有效性,通过这些信息能够推动医院的改革发展,促进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在新医改环境下进行医院档案管理,其重要价值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反映医院发展进程的各个阶段。医院档案其实也是医院发展的一面镜子,将医院发展期间所有事件、数据进行记录。医院内部档案通常是体现其发展过程的最好证据,研究人员利用这些档案资料,可以针对性的发现医院各个时期事件,补充遗漏部分,制定符合医院发展实际情况的改革方案,从而快速提升医院综合实力。
第二,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料。医院档案资料是非常丰厚的文化财产,其中记录了医院多年发展历程中积累的史料,不管是经过了历史积淀的老牌医院,还是新创立的医院,档案都是教科研的重要资料,也是组织宣教活动的内容,为医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导向性的作用。针对广大人民群众,档案也是其了解医院的名片,对医院进行判断。针对医院内部职工,通过档案也有助于其掌握医院形成的历史格局,利用资料、照片等信息,可以让职工形成内心的荣誉感,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鼓励力量。然而,因为传统档案管理方式存在一些不足,所以也间接提高了档案资料的价值,若其发生破损和丢失,便会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因此在新医改环境下,对档案管理方式进行创新,全面提升档案管理水平,是保证档案管理时效性的重要举措。
二、医院档案管理存在不足
(一)对于档案管理的认识存在缺失
在医院的档案中,记录了一些医院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也为医院实现现代化改革、开展医疗管理提供了重要渠道,经过了新医改之后,医院便会实现档案信息管理一体化,从而加快转变成为现代医疗卫生体系[2]。但是个别医院内部的档案管理人员因为对本质工作认识不深入,实际工作期间依然采用传统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使档案管理有失科学性,另一方面则对新医改环境下,医院信息的使用造成了限制,使医院档案管理变革面临思想层面的阻碍。
(二)医院档案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践行新医疗管理举措,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发挥社会福利机构作用,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优化。然而基于目前我国医院档案管理实际情况来看,医院档案管理机制内容还有待完善,医院信息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集中管理的方式来实现,因为管理信息涉及内容非常杂乱,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过于随意,从而直接使档案信息混乱。其一,医院中人力资源档案管理工作具有很大难度,在管理期间甚至还存在一些信息丢失现象,影响了工作人员未来发展;其二,医院内部患者的档案信息保留时间缺乏统一的规定,导致后续工作面临问题。
(三)缺乏先进技术作为支撑
现阶段,医院在进行档案管理时,依然有个别医院使用传统模式,以纸质档案记录信息,不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导致档案信息归类、查找等一系列工作效率低,同时也对医院档案管理造成了很大影响。另外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是,医院在新医改的要求下,已经开始实现医院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医院中档案信息量比较大,无法在一时之间完成,导致档案管理工作还停留在半自动化时期。同时,医院内部在进行档案管理期间,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动化管理范围存在局限性,即大城市应用较多,而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小城市,或者乡镇地区还是没有实现全自动化管理,严重阻碍了医院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新医改环境下改进医院档案管理的做法
(一)积极改变档案管理人员认知
当前阶段,我国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正处于不断优化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医改的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加快实现医院档案管理一体化,有利于突破城乡医疗信息在管理方面存在的界限。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档案管理人员必须要在实际工作期间,将自身管理观念中转变,深入认识档案管理工作,明确其对于医院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如,结合医院当前发展情况,制定科学、可行的档案管理信息发展方案,再融合新医改中对于医院档案管理的规定,比较城乡信息管理系统规划预算,让医生能够掌握全面的患者病理资料,为医院内部的财务支出管理输送完整的经济报销信息,在医院档案管理不断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医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医院档案管理机制进行优化
现如今我国医疗事业已经进入全面管理结改革时期,新医改背景下的医院信息管理与医院档案管理体系有不可分割的关系[3]。其一,档案管理机制的优化,需要有畅通的信息管理流程作为支持,医院内部的管理人员要按照新医改中关于档案管理相关规定,将档案管理中需要完善之处进行优化。以某市医院为例,该医院为了践行新医改要求,对档案管理机制进行了优化和创新,重点对信息管理流程进行了改善,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无缝对接。其二,建立完善的医院档案管理机制,结合医院长期发展实际情况,组建体现实际意义的档案管理机制。例如某市医院在践行新医改相关规定期间,为了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和病患信息杂乱无序现象进行解决,将人力资源档案管理转变为行政管理部门中的工作环节,患者档案管理则真正实施整体信息管理,从而真正突出了信息管理的有序化,也对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舒缓的渠道。
(三)以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的无缝对接
对于新医疗改革而言,只有实现了档案管理一体化和信息化,才能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充分运用现代化技术,可以将现如今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档案管理落后的现象予以解决。针对这一现象,政府部门也可以为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并且展开城市与乡村医院之间的互动就医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医院档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保证我国医疗技术水平始终保持均衡。为了加快践行新医改的目标,可以在医疗改革过程中,组建以农村、城市医院为核心的档案对接举措,对医院档案管理架构进行完善,将以往手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诸多不足进行完善,比如城市、农村档案管理无法实现有效对接,或者信息不完整等现象,通过这些举措全面实现社会医疗管理结构信息完整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