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

第1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意义

在现在的体育训练中,往往过分强调体育成绩,而忽略了体育对人的思想品德的促进作用(造成了体育训练中的一手硬一手软),因此在体育训练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重要意义。

1、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五千年的文明,从古至今都是礼仪之帮,但也有封建残余,在影响着今天的青少年,在部分学生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想蔓延滋长,面对如此状况,必须切实重视和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否则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能很好地担当起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青少年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据调查近100%的学生都参加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98%的学生都知道并关心重大的体育事件或新闻;96%的学生能说出三到四名体育明星的名字、项目,有的学生甚至连一些明星的个人爱好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体育训练还能营造一个特殊的德育环境――“微缩的社会”,使学生的道德信念通过体育活动得到强化,并内化为学生具体的道德行为。因此在体育训练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具有广泛的意义。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促进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体育运动国际》第二条“体育运动是全面教育体制内一种必要的终生教育因素中指出:体育运动作为教育与文化的一个基本方面,必须培养青少年作为与社会完成结合的成员而应具备的能力,意志力和自律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儿童在四、五岁时就有了竞争心理,竞赛有助于激发青少年的荣誉感,而且运动项目之多,足以使每个不同身体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发挥个体优势的活动,鼓励青少年参加课余锻炼和竞赛将会使他们意识到,竞赛者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一个团体和社会的存在,他同社会的人、班级、学校以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教育活动,它是伴随有生理负荷的教育,而且它也不是结果的比较,而是学习全过程的比较,从学习一开始伴随生理负荷就有一定的心理负荷,而且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学生还要学会处理自己和教师、自己和队友、自己和对手的关系,因此,在体育训练和竞赛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品质,对挫折的承受力、对困难的忍受力等,对培养其健全的心理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体育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途径

1、认真备课,选择最佳的德育内容

体育训练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贯彻训练内容达到训练效果的过程,教师、学生、训练计划三者协调配合,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因此,结合训练内容,挖掘其本身的思想内涵,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实现训练的目的、任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德育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体育项目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同的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德育内涵,而一个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可能包含德育的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教练认真备课,选择德育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进行教育,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进行相应的教育。教练还一定要充分考虑体育训练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2、教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作学生的榜样

古人曰“其身正,不命而行,其身不正,有命不从”,充分说明了为人师表的重要意义。教练是体育训练过程的领导者,体育训练过程既是教练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观察、发现、了解教练的过程。“上行下效”,如果教练本人具有良好的道德,那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则事半功倍;反之则事倍功半,甚至起到反作用。因此,教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品德,精湛的教艺去教育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与信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使学生自觉的以教练为榜样,主动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教育

体育训练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是在相对宽阔的自然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为主的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即“讲练结合,以练为主”,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时的方法必须灵活、适当。例如:在课中可组织同学互相观摩,使学生相互学习,对待那些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同学,教师应给予关心,还应组织同学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思想品德。在练习中长跑一类枯燥又十分艰苦的项目时,在练习中,要积极鼓励学生,练习后讲评时,要表扬先进,更要表扬那些坚持到完成计划的同学。

第2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

How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f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u Tong-en

【Abstract】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 needs to be strengthened, they showed all the worrying phenomenon, should arouse the concern of the whole society and thinking, in recent years the rise of juvenile delinquency, weariness team continues to expand, and now most of the students is the only child , some of it is left-behind children, adolescents, their parents are not around, the process of inter-generational dependency is full of spoiled, there are some basic moral prominent issue. Self-centered, in the "caring" has done worse. This part of the performance of students everywhere, "way", "selfish." "Joneses" mentality, manifested in than to eat, than to wear than playing on. Concept of weak labor, labor in which most students are either indifferent or duplicity. Whether it is school, family, or society as a whole has a duty of care to their healthy development.

【Key words】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moral

初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同时也是思想意识、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的时期。他们在这一时期所受的教育,所形成的思想品德,对他们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忽视。我们必须按照教育规律和德育教育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时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才有利于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第3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既包括意识行为方面又包括政治道德方面。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为了培养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使其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且其教育的内容是优秀民族文化与道德规范的有机结合。因此,学校思想品德教育作为中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应该把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作为学生德育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就来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下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同行参与到相关的探讨中来。

一、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当前,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比较严重,使得学校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关注而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引导和教育。面对这一现状,我国对教育体制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呼吁人们加强对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注,真正让学生在中学时代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品德,为其今后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近年来,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深入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初中这一阶段作为学生优秀思想道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思想意识和行为极其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因此,学校必须要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正确引导,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人的思想品德在形成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对于中学生来讲,加强其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首先要对当前我国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根据在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中的经验分析发现,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

初中这一阶段的学生,不管是在学习能力还是思想行为方面都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其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并且正开始青春期的他们对事物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传统的思想教育工作往往是简单的说教,带有很强的灌输性,这样学生就对教师、家长在思想品德上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抗拒。

2.家庭

来自家庭的教育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父母的行为意识和思想品德,对中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模范和榜样的作用。但是,学校作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往往会忽视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从而造成学校德育教育与家庭教育不协调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

3.教师

教师,是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人,其思想意识和行为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会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发展,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再加上部分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法律观念淡薄,教学方式单一,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容易理解为简单的说教。

4.社会

面对信息共享的时代,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社会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三课堂,是学生补充知识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场所。但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着众多的不良风气,这些不良风气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措施

面对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1.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

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交朋友,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只有与学生之间保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参与到教师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中来,教师才能及时发现学生思想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给予积极的引导。

2.教师要加强责任意识,以身作则,正确引导思想品德发展

要想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就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的责任意识,能够以身作则,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身教大于言教,注意自身言行和品德修养,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通过对心理学的研究,及时对学生的心理活动进行了解,从而发现不良的行为品德,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3.学校、社会与家庭密切配合,开展积极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学校、社会与家庭之间的密切配合,能够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加强。作为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学校要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使双方能够共同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而作为社会,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不良习气进行整治。

社会在不断进步,历史的车轮证明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永远是最活跃的时期,所以,如何能够把握住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摸清中学生的个性进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时,加强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项长期而且细致的工作,不仅需要我们一线的老师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广泛参与。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从各方面进行分析不断加强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新颖.浅谈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及对策.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

第4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认识学校业余训练结构 进行全方位德育教育

目前,各校业余训练的积极性正走下坡路,学校领导对业余训练工作的开展也持中立态度。原因是学生文化课的学习与参加训练的二者矛盾一直是困扰业训开展的主要矛盾之一。文化课老师感到学生训练后变“野了”难教了;学生变得坐不住了,致使领导和任课老师对训练工作产生了抵触心理。导致体育老师感到难做。如何理顺、协调好体育老师、任课老师、学生三者间的关系是解决矛盾、顺利开展业训工作的关键问题。

1、结合平时训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平时训练是保证训练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队员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训练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队员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

2、结合训练内容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内容具有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例如,长跑往往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接力跑需要在同伴的配合下进行,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又可以增进学生的勇敢顽强、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3、结合不同的组织教法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例如,接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通过对场地器材的保护,增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产的思想;训练小结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

4、结合偶发事件的处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训练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队员在进行训练时的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队员在训练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队员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队员对是非的判别能力,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5、结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训练中,向队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队员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二、思想品德人之根本,训练中巧妙渗透

训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是训练的重要任务,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业余训练中去,也是体育教师在训练中所要追求的目标。

1、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训练中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队员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队员心悦诚服。例如,训练中发现某队员精力分散,开小差,教师漫步走到该生跟前,递个眼神,摆摆手,以示提醒或制止,这要比中止训练,当众直呼其名批评教育效果更好。

2、竞争激励法

教师在训练中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队员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队员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队员的法纪观念 。

3、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在小比赛中,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来继续参加比赛的生动事例,应及时给该学生以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这对培养队员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集体争光的精神是有很大作用的。

4、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队员,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去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队员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不仅有利于队员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更有利于他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使青少年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第5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一、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遵循的原则

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原则是以为指导,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吸取了宝贵的历史产物,认真总结了社会主义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经验而提出的。现以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遵循的原则进行分析。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的道德观,不仅要求言行一致,而且要求把科学理论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推动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生活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青少年的道德认识大都来自前人的道德经验,在学生品德的发展中,极易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在道理上懂了,说得很漂亮,但往往做不到,因此我们必须用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武装学生,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培育高尚的品德,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多收集资料、调查和访问。

思想品德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生活、社会服务、政治活动与社会主义建设等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成长,养成好的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由道德概念通向道德信念的甬道是以行为的习惯为起点的,而这些行为的习惯则是充满深切情感并含有孩子对待他所做的事和他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个人态度。”只有在体育常规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育,才能激发学生对遵守道德规范的积极态度和浓厚情感,才能使自己获得的道德知识转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形成高尚的品德。

(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教育名著《学记》曾提出:“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思想品德教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外因,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学生的品德发展,主要在于他们思想情感内部的矛盾运动,在于其中积极一面不断得到发扬并战胜了消极一面,于是才表现出进步。一个学生只有养成诚实的行为才能克服说谎的毛病,只有坚持遵守纪律才能改正自由散漫的行为,如果积极一面得不到巩固与壮大,那么消极落后一面是克服不了的。在体育常规教学中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要处理好:对待学生要一分为二;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三)集体教育的原则

马卡连柯指出:“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在体育常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落实在集体中教育原则要处理好: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四)因材施教的原则

古代教育家孔子指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了解学生的有效方法,并积累了因材施教的丰富经验。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品德发展既有一般规律、年龄特征,又有各自的个性、优点与不足。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首先要考虑学生的个性,这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是因材施教的基础,否则不但不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调动他们进行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而且还会无视学生特点、压抑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进步。在体育常规教学中注意处理好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二、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方法

体育常规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有:说服疏导法、典型榜样法、竞赛评比法、表扬与批评法等。

(一)说服疏导法是根据所要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需要,采用讲解、报告、个别谈心和座谈讨论等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或正误、得失、利害对比,或总结经验教训,启发疏导,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教育的方法。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联系实际把握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症结,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进行说服疏导时还应注意教育的目的明确,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作引导,不夸张,不讽刺,不偏袒,不恫吓,既严格要求,又热情耐心,这样才能动其情而收到感化、教育的实效。

(二)典型榜样法能使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易于使知、情、意、行获得统一,从而使学生好学上进的愿望和行为,在不断受到鼓舞中坚持下去,结出教育成效的硕果。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运用体育明星式的榜样来教育学生将会对青少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熏陶作用,而且将产生显著的功效。

(三)竞赛评比法

青少年学生朝气蓬勃,要求进步,好胜心强,因势利导地组织竞赛评比活动,能起到促其进步,养成良好品德作风的效果。体育常规教学中可进行竞赛评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集队、球类的竞赛;各种个人或集体项目的竞赛。组织竞赛评比时,应使学生明确目的、要求,端正竞赛态度,正确对待荣誉;竞赛的条件、评比的方法应具体、明确、一致,评比中要发扬民主,让大家充分发表意见。

(四)表扬与批评法

在体育常规教学中通过表扬或批评,能使学生分清是非,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并产生一定的荣誉感或耻辱感,从而激发他们更好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思想品。体育教师进行表扬或批评时要清楚学生的个性特点,区别对待,掌握好表扬、批评的分寸,对在体育常规教学中表现优秀或有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应呈报学校领导,建议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分。

三、体育常规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基本途径

体育常规教学中实施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有建立和执行教学常规、结合教材特点、结合教学组织教法,正确处理突发事件,发挥集体作用等。

(一)建立和执行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防止运动损伤,培养学生的好思想、好作风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忽视教学常规的建立的严格执行,不仅有碍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会使学生养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

(二)教师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过程中,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例如进行中长跑教学时可结合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教育;进行球类教学时结合培养团队合作,认真负责的精神。

(三)严密教学组织教法可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迅速、整齐、协调配合、认真负责等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课教学中有许多便于进行教育的组织教法环节,例如轮换教学内容、场地时的分组、调队,可结合进行迅速、整齐、遵守纪、不计较场地器材的优劣,相互体谅协作的教育。

(四)正确处理突发事件是体育常规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对于突发事件的处理,首先要弄清情况,然后通过说理、劝导、表扬、批评等方法,进行实事求是,明辨是非的教育,如遇一时难以弄清的情况,则不急于处理,可先制止事态发展,待课后弄清再作处理。

(五)发挥集体作用。体育教师应注意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并发挥其感染、教育的作用。因为良好的班集体具有良好的熏陶、教育作用,不良的现象及其影响常常会受到良好班风的抑制。

四、体育常规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严格要求与耐心启发、疏导相结合主要是对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态度和行动、组织纪律和品德作风等方面要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当学生对达到要求感到畏难或有不良行为时,应给以启发疏导,分析说明利弊、得失和危害,以提高学生的认识,同时指出原因,要求学生改正,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促使自觉地努力达到要求。体育常规教学中既要防止简单粗暴的批评,又要防止姑息,放任自流。

(二)坚持正面教育,表扬与批评相结合。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应以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是对学生的进步、好的思想品德的肯定,以促其巩固、发扬,但青少年也会有缺点、错误,对此应从爱护出发,给以适当的帮助或批评。批评能抑制不良的思想行为,促使克服、改正。批评时先表扬、鼓励,然后指出其不足,防止后进生产生自卑感,迷失方向失去继续前进的信心。

(三)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体育常规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工作的实事求是和使学生心悦诚服,在工作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例如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既要鼓励,又要防止骄傲,对后进生则多肯定进步少提缺点,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培养其积极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行仪表、工作态度、文化素养、道德作风等,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在教育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才能真正起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第6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多学科模式;初中;思想品德教学

思想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实践方式,也是对未成年人的思想进行导向的重要途径。我国初中学生多属于未成年群体,其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都处于形成时期,任何不良思想以及行为都可能对学生的道德观产生不利的导向作用。然而,其成效仍然微弱,一方面由于教育工作者对其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教学方法还需不但改善;另一方面学生受外界不良思想以及流行文化的荼毒,叛逆性格突出,对于传统主流道德教育表现出不屑的情绪。针对这种现状,要从多学科知识的角度,去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将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入各学科教学过程之中,长期浸染,从学生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上渗透价值观教育理念,从而培养“品质优良、道德上佳”的“新四有”人才。

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现状分析

思想品德教育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重点,在我国初级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长期以来,思想品德教育都列入了我国教育阶段教学之中,无论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等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都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未成年人事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也是传承悠久文化、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德育教育的缺失,对于未成年人来说或许只是价值观的改变,但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国家高度重视对未成年人以及其他学历层次人才的思想道德教育,将德育放在所有教育目标的首要位置,提出“四有”新人目标,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在我国教育理念中所占的地位之高。但从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结果来看,思想品德教育有成效,但更多的却是不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如下两点:

1.教学体制的固有沉疴影响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应试教育,学生与教师都以成绩作为评判学习的主要标准,虽然思想品德教育实施较早,但是,由于固有观念的制约,在认知上限制了教师以及学校管理者对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就导致忽视德育教育,其突出表现为德育课程设置以及教师教学重视程度两个方面。而由于对思想品德课程评价以及教师考核的缺失,导致教师在思想品德教学时往往不够用心或者敷衍了事,教师的不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思想品德教育的忽视。

2.教学模式的单一、落后,难以招架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袭,学生兴趣缺乏

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长期存在教学模式传统、单一的局面,教师课堂创新程度缺失,教学设计十分“简陋”、不完整,难以勾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由于外部不良思想的侵袭,处于青春期的学生,由于其叛逆性格所致,更容易接受社会非主流价值观,而漠视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如此,便形成了目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困难的不利局面。

二、从多学科角度分析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措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与其他学科知识以及社会生活阅历相结合,以现实的例子进行导向,让虚无缥缈的道德价值观成为活生生的“航标”,如此,才能真正构建青少年心中的“道德准绳”。

1.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打破思想品德教学孤立的现状

德育教育应该是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也是思想的升华,然而当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对于课程知识兴趣严重缺失。对此,教师要从生活之中寻找教学的灵感,以鲜活的实例摆在学生面前,既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又能让学生进行分析,从中学到思想大义,升华学生的道德情感。并且,以此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还能从知识范围上打破思想品德教学孤立的局面,从而加强多学科知识的联系。

2.整合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对于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认知思想品德的兴趣

初中学生大多处于青少年阶段,其心理活动十分丰富,想象力空间巨大,因而其潜力也十分巨大,为了激发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完全可以从学生心理特点方面入手,利用其对典故、故事等的好奇心,来激发学生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从语文学科中加强人文素质的积累,以语文课文中真挚的情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从多角度来看待、分析问题的兴趣与能力。

3.加强实践教育,强化思想品德教育在其他学科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实践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在初中德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以及学生课下时间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文明评比、公益助人等活动之中,强化思想品德教育的效果。同时,还要利用其它学科社会实践的机会,加强在其他学科知识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德”与“智”教育双丰收。

参考文献:

[1]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第7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 中学生  思想品德  形成  德育

        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大都取决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在课堂上了解思想品德,在课堂上学习思想品德,在课堂上运用做作业的方式“实践”着思想品德。尽管学生时时刻刻把思想品德挂在嘴边,但真正被学生吸收并通过自身表现出来的品德并没有多少。可现实社会要求的人才是一个以品德高尚为基础的人才,这使得教育与社会现实脱节。

        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才干的关键时期,是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探索其思想品德形成的因素,有利于调动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中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地成长,直接关系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祖国的荣辱兴衰。要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除了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外,还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青年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德,才能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创造财富,才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贡献于国家与社会。

        1、国家正确的法律制度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保障。

        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人民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人民群众的行为反过来又能对统治阶级的言论起推动或延缓的作用。针对这一实际,国家在制定方针、政策时,一定要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制定出适合本国实际,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对青少年一代能积极健康成长的方向着想,并号召人民向英雄学习并宣传他们的英雄事迹,从而形成向英雄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2、社会环境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

        人们常说:“环境育人”,是指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够催人积极向上,使人们有健康的体魄,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新生活。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就要求社会环境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朝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使中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阳光灿烂。

        3、学校教育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是学生心灵的铸造者。他们不仅传递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起着塑造学生心灵的作用。学生从开始入学之日起,就受到教师一言一行的感染,而且还会仿效教师的做法为人处事。

        4、家庭教育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促进作用。

        性格、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

因此,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必须给自己的子女树立光辉的榜样,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教育子女。 在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都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而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共同承担教育青少年的责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从而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学校的德育工作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作为思想品德教育主体的学生,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自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新时期如何改善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之一。

        1、当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在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中,社会观念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信息的接受,对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来说几乎是同步的。就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校门内的老师要广、要快得多。

        1.2、教育要求上与学生思想实际相脱节,对受教育者的要求理想化,学生与教师沟通过少,容易产生教育要求不切合受教育者实际的现象。

        1.3、教育方法、形式上趋于简单化、形式化、说教化。教育内容上“假、大、空”,空泛无力。

        2、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策。

        1.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掌握德育工作的主动性。全体教职工都应参与德育工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齐头并举。努力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提倡敬业爱岗和无私奉献精神,塑造师魂,树好形象。

        1.2、丰富德育内容,突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教育内容应是灵活多样、学生喜闻乐见、愿意接受的。社会改革开放,学校德育工作已不能限于传统封闭式的教育方式,必须引导学生紧跟时展的步伐走向社会,了解社会,正确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

        1.3、拓宽德育渠道,完善德育工作的系统性。畅通课堂教学主渠道,在教学活动中,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方式,变单一的口头教育为活泼生动的教育活动。

        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目前德育工作的重心之一,如何做及如何做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与前人大不相同,如今的品德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更需要掌握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趋势与其规律,并不断的改进与完善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观念、认识态度,以达到全民参与、共同关注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8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5-0101-01

一、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分析

当代中学生所面临的是全新的环境。网络媒体的兴起和传播。各种信息纷繁芜杂,中学生面前摆放的有“仙果”,也有“毒瘤”,这在他们还不具备完全的分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在成长过程中,既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消极的现象和行为。

(一)积极的一面

1.新时期的中学生崇尚奋斗,面对竞争自强不息,他们努力学习,扩大知识面,为未来而努力奋斗。

2.新时期的中学生追求平等、敢作敢为,他们渴望成为生活、学习的主体。时时处处体现出公平与平等。

3.新时期的中学生。充满爱心、展现自我。如汶川大地震同学们踊跃捐款、捐物奉献爱心。积极参加美化环境、演讲比赛等并能搞得有声有色。

(二)消极的一面

1.社会公德意识,责任意识淡薄。新时期的中学生虚荣心极强,攀比吃、穿、住、用,讲究名牌。考试作弊、骗取分数、不守诚信、已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2.宽以待己,严于待人,新时期的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往往强调“人人为我”,而很少考虑到“我为人人”。自己干什么都行,对别人的要求则很高。缺少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感。

3.祟尚“自我”,价值取向错位,新时期的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或是即使参加也是热情不商。特别是许多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的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

4.法制、纪律观念淡薄。近几年来,青少年上网成性,由于受不健康的黄色等不良信息的影响而引发的青少年犯罪现象也有抬头迹象,对青少年危害很大。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和学校问题。

二、中学生思想品德消极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失当

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因此,作为教育者就要了解和正确把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和情感,但在现实中,师生之间有一定的隔膜。往往学生说的并非都是心里话,我们所了解的也不是学生的真实想法,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认识当然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成绩好,一切都好”――评价方式不当,大多数人把德育看成一种知识型课程,追求的只是考试成绩,这种以成绩论英雄的观念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行为手段。违背了思想品德教育在于引导学生提高道德修养,情感体验的内在要求和目标。

(二)家庭教育的忽视

新时期中学生的家长工作量大,家务活重,与孩子门交流很少,关心只停留在问一下孩子考了多少分。还有一些家长教会菝子不正当的竞争意识。忽视综合素质。“儿子,今天学校劳动,你别去。就在家看书写作业,去了影响你的学习”、“儿子,这几天开运动会你别去参加了影响学习”这些事例充分说明家庭教育中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

(三)社会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也随之变化,中学生的思想状况也不例外,在“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的思想支配下。人们采取各种方式获取经济收入,由于各种原因多劳未必一定多得,使人们的心理发生了严重的失衡,大学生就业难,上班后“拿固定工资”并无大财可发,而开私家车,盖小别墅的那些神木、府谷、山西的煤老板,又有多少文化呢?他们感慨:功利色彩的过于浓厚偏离了中学生的思想。

(四)新时期中学生自身方面:“自我定位”不明确

目前中学生流行这样的口头禅:“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吃喝玩乐,生活过好,省吃省喝青春白过。”可见当前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以及分辨能力都比较差,缺乏理想、目标不清,自我认识不够,严重影响了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改善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针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品德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应采取以下几点对策。

(一)教育部门切实更新观念,努力撂究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切入点

首先政府教育部门应该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开辟方便之路,改进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估方式。其次学校各主管部门如学生处、团委、班主任、科任教师等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形成一种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教师必须切实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从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为学生排忧解难。为学生做实事,甚至还应当做学生的服务员,尽量去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态。让学生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同时学校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正面宣传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广播站、电视台、记者站、勤工俭学、公益劳动、校园环保站、文学社、篮球协会、兴趣制造小组等活动。陶冶学生情操,从不同方面促使学生思想品德养成。

(二)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加强家庭教育技巧培训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长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人生态度、日常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家庭教育的领导,可组建一些“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成才观。使家长能把子女当作知心朋友,坦然交流,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主精神,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改变简单粗暴“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

(三)整合各种社会闲置资源,构建社会德育网络

新时期的中学生被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所包围,并诱发出多种负效应。这要求社会大环境要净化,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氛围。

一要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如革命遗止、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等。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整体效应,增强德育实效性。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

第9篇: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范文

【关键词】体育教学 ; 思想教育 ; 教育方法

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体素质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寓德育于体育之中,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把握当代少年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状况,认清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创造性地探索在体育课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策略和技巧。体育教学在对人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问题,成为广大的体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热门话题。

如何在体育课中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笔者进行了如下尝试。

1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德育的实施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课堂效果。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如何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就是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心理实际和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学生才能更加尊敬、爱戴老师,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但老师也是人也有缺点,要做到敢于改正及时改正。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榜样。

有一次期末考试,我对我所带的班的学生做了一次调查,让学生对老师做一个总体评价,提提老师的缺点。怕有的学生不说实话,我有特意强调了我的真实想法:俗话说“金无赤足,人无完人”,老师也是人,平时我看到你们有什么缺点我都会说出来,目的就是希望你们少犯错误,健康成长。老师也需要成长、提高,就像你们平时自己看不到你们的缺点,所以希望你们对老师说实话,提出真正的缺点,老师绝对不会生气,而是非常地感谢你们!

我把调查的结果作了细致的统计。他们对我的上课方式、教法、教态等都提出了很好的建议。现在我在一些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上课的纪律比以前好了,师生的关系比以前好了。我感觉体育课教学工作是快乐的、舒服的。

2 通过教师观念的转变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作为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改变“重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要在“育体”的基础上“育德”。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体生长发育和心理趋向成熟的分化阶段,精力充沛,活泼好动。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身教重于言传,教师本身就是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品德修养、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要以良好的师德、精湛的技艺去启迪学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在学生心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威望,使学生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这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渗透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结合课堂常规、教学内容和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遵守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的措施和要求,它不仅能保证课堂教学秩序和教学活动能顺利地进行,同时还能产生作用很大的思想教育效果。它的内容包括:考勤制度、师生问好、着装规定、安全教育等方面。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和集体荣誉感的教育过程。课堂常规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关键要灵活多样,结合实际,因势利导,这样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中学体育教学的每项内容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教育性,教师要善于挖掘其深刻的内涵,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如进行队列练习时,强调注意力集中,严肃认真,步调一致的教育;通过各类集体项目比赛,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配合的集体主义精神;田径项目注重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精神。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求知欲望,引导和启发对学生德育教育的渗透。

4 利用游戏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游戏因其形式多样、趣味性强以及有情节、有对抗、有竞争,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很受中学生们的欢迎。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适时开展一些游戏活动,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其中,往往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游戏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游戏活动时不能随意性和盲目性,而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开展游戏活动时,要根据游戏的内容和特点切合实际地进行,做到既挖掘游戏的思想内容,又不牵强附会,要精心创作出一定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例如,我有一次在做“抢救伤员”这一游戏时,首先,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教学器材布置“战场”:铅球表示地雷,跨栏表示障碍物,海绵垫表示沼泽地,小红旗表示我军控制区域,小白旗表示敌军控制区域,然后安排同学分别扮演伤员、救护员、和敌军,接着对学生讲,今天我们来当一次救护员,为了抢救因保卫祖国而光荣负伤的战士,同学们要机智、勇敢地穿过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要求同学们要多动脑,多观察,用最快的速度,最有效、最安全的方法抢救伤员。然后,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密集的枪炮声的录音,让学生在枪炮声录音中开始游戏。游戏过程中学生热情高涨,同学们利用背、扛、抬、抱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抢救伤员,彼此之间配合密切,全情投入。在游戏中间休息时间,我抓住时机给同学们讲述了白求恩大夫的事迹……由于“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学生们听得十分认真并略有所思,显然,这些话语真正触动了他们心底的那根弦,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这样悄悄地植入了同学们的头脑中。

5 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中渗透德育

在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中,坚持严肃认真、公正准确的规则;对各种脱机取巧给予严肃处理,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在竞赛中设立道德风尚奖,提倡健康的体育道德风尚,针对竞赛竞争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配合学校行政,规范和统计早操、课间操学生出勤,对出操质量量化积分评比,规范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因势利导进行班级纪律管理。另外,根据学生爱好、性别、年龄及交际条件,知道和鼓励学生自由组织、参加各类兴趣小组,如跳皮筋、踢毽子,各种球类活动、游戏等。没有了老师的介入,学生有了更大的自由行,打破了班级、年龄、性别的界限,扩大了交流、合作的范围,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尊重的良好品德。

在业余训练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养成自觉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以优秀运动员为榜样,树立远大理想,对队员取得的进步及时鼓励,对骄傲自满者及时引导他们向高标准看起,养成谦虚、好学的习惯。

6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6.1 坚持经常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一次二次课的说教与练习就可以形成的,它必须经过长期的有目的培养。体育运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其本身就蕴涵着丰富品质教育因素。做到教材搭配合理,使德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坚持思想品德教育的经常性。

6.2 加强紧密性。体育教学中教育要找准教材的知识、技术的传授与德育的“结合点”,又要与学生认识过程相结合,又与不同学生的实际相密切,又与教材相统一,因此教师既要深入钻研教材,又要让德育渗透到落实的教学中。

6.3 注重实效性。德育的渗透,其目的就是要在知识、技术传授的同时和学生练习的过程中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师除努力做到认真钻研上课,还应在教学的组织形式、手段精心设计。如球类学习中,一般为单人运球或2人传球练习,加上适当的对抗练习,使静变动,既学到技能,又形成了竞争的意识。

6.4 体现差异性。学生在生理、心理发展又存在个体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对待事物有不同出发点,因此在德育教学中注重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有时学生能力(运动)差,有进步了,虽然考核没有及格,但还应表扬;而运动能力强,但练习态度不端正,即使及格了,也要批评。针对心理不共性,教育方法也要应人而异,做到从客观条件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兼顾两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