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数字营销创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营销创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营销创新

第1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据了解,为了更好的重新塑造碧浪在数字世界中的形象,彻底从之前的"微创新"解决方案策略转为"颠覆式"创新的满足式需求策略的转变,碧浪需要一家对数字营销战略有足够创新,思维更加颠覆和突破的商来协助其完成任务。针对碧浪的需求,基于对品牌、用户的充分理解与认识,从品牌特性和用户关联的角度出发,时趣采用数字化营销推广的策略,以创意设计为辅助配合手段,为碧浪洗衣液制定了精准匹配不同用户属性的活动策划及推广运营的营销解决方案。

本次碧浪携手时趣是因为,时趣一向重视在数字营销领域对新商机的把握,具有丰富的数字营销整合服务能力和经验,能够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另一方面,时趣团队拥有高效的执行能力,为碧浪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客户的需求能够做到快速响应。这也再次证明,时趣借助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深入洞察出消费者需求,能够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精准、前瞻性的数字化支持。并且可以为客户提供成熟的产品,能够做到广告、运维、软件的整体搭配实现社交数字营销的整体需求。

碧浪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简短的2-3次沟通过程中,时趣展现了非常强的对数字营销的战略思维和不同寻常思路的出色创意能力,不仅能够迅速把握住碧浪品牌精神,为产品建立高端、科学的形象,并且为碧浪提供了清晰的数字营销策略,极具创意的高质量多形式内容传播内容,以及极具消费者深刻洞察整合媒介平台策略。

第2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ization Campus"Meaning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Innovation

Zhang Feibiao

(Ningbo Yinzhou Special Education Center,Ningbo315000,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digital campus"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ideas,put forward,such as multimedia,digital resources,construction,and network platform to build such detailed ideas,but for special education the special nature of students defect compensati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chool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application of innovation,with a view to special education schools,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played an active role.

Keywords:Digitalization Campus;Special education;Informatization technology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也不断的发展,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数字化校园”已经成为了现代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数字化校园”是指在数字化信息及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对管理、科研和教学过程当中所产生和所需的各种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存储、传送和应用等,确保实现教学信息的最优化配置。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具有其自身的特征,包括: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和日常办学方式等方面和普通学校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和设置等方面都应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次,由于身体方面的缺陷,包括视障、听障和智障等残疾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比正常学生的欲望更加的强烈,而信息技术的采用在很多方面将能弥补他们在这方面的缺陷;再次,特殊教育学校具有自己的授课体系,不可能与普通教育的课程同步。因此,积极的开展特殊教育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在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特殊教育进行一定的弥补,对于特殊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特殊教育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思路

(一)建立起信息技术环境之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在新的特殊教育课程设置的理念之下,要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积极的引导特殊教育朝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信息技术巧妙的运用到教学评价体系的分解和建设当中。

(二)将网络融入到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当中。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教学整合之外,更应该重视在教学活动课程当中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信息网络资源的作用。就特殊教育学校而言,可以在高年级中积极的开展“我的理想职业”等类似的主体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的借助网络工具,诸如在网络上收集、观看、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上和当代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动人事迹,然后通过网络论坛进行交流,在论坛上学生能畅谈自己的理想与人生,对自己的职业进行积极的定位,进而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达到特殊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开展合作建设资源的方式。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复杂程度也在加深,同时还考虑到合作低成本方面的考虑,特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始趋于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开发。学校作为技术需求方,可以和相关的行政机构进行管理合作,与相关的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与资源共建,共同来开发特殊教育资源,促进资源的建设和发展向更加科学、系统与合理方向发展。例如,学校可以联合多所同类型的学校建立“聋校双语教学研究”为主体的网站,在其中提供各个参与学校所能提供的相关优秀资源,展示最新、最先进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这种方式能有效的促进各个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学习,促进相互发展。同时,还可以联合政府部门,诸如教育部的基础教育司等机构,合作开发聋、盲、培智学校的教学资源库。

三、“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创新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实际上通过应用的方式来促进建设的发展也是“数字化校园”创新建设的一种方式。

(一)融入到网络教研,给教师的成长服务。特殊教育学校应该建立起以网络为平台的学校教研交流舞台。例如,开展网读活动,开展分学科的方式,由各个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提供和推荐相关的文章,之后确定研究和讨论的主题,将之及时的到平台上。这样既能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同时还可以拓宽教师的学术视野与思维空间,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间接的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当然,还可以积极的开展诸如网写的活动,教师将教学过程中的诸多教学体会等到论坛或者是自己的博客当中,供素有的教师交流。

由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具有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同时可以撇开一些不必要的约束,容易形成学习团体,实现同伴互助,专家引导,有效的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融入到办公环境,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数字化技术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变革,同时还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和办公带来了同样程度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既有的校园网基础上,开发诸如Active Messenger类似的实时信息交流软件,实现管理团队之间的即时信息交流,提高管理效率与效果,进而形成一个快、易、好、省的办公网络体系。而针对于专项的事务管理,可以引进专业的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诸如学生学籍管理系统、教师档案管理系统和财务管理系统等。软件智能化的服务将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给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个基本的教学基本环境和保障。

(三)融入专题研究,补偿学生的缺陷。特殊教育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给残疾学生的缺陷进行补偿。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聋生的书面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难点,是整个特殊教学业界教学质量提高的难点。而学校可以通过积极的寻找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与学生课外阅读之间的完美结合点来加以改善。例如,开发一种双语视频的阅读资源,教学过程中利用专业制作软件来制作出一种图文配手语的故事及科教视频资源,并将之存储到视频点播系统当中。学生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进行自我学校,多语言、多信息的环境支持下感受到轻松欢乐的阅读学习。

参考文献:

第3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关键词:企业家 社会资本 技术创新绩效

一、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扩大,使得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在企业之间显得十分激烈,企业必须及时准确的掌握信息,了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来拓展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技术创新绩效,从而维持竞争优势,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因此,创新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因素。企业创新的关键是企业家,他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的稀缺资源。企业家通过其与供应商、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外部组织和个人的联系,可以为企业提供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使企业能充分整合内外资源,实现创新的飞跃。因此,本文立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这一思路,深度解释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对于我国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家社会资本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企业的创新绩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家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绩效

1.企业家社会资本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康替龙(cantillon)第一次在经济学理论中引入了企业家这一的概念。他认为经济中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企业家就是利用不确定性因素获取利益的人,即通过买卖中的差价赚取利润的人。康替龙明确指出了企业家存在的目的。美国经济学家柯斯纳则指出了企业家运作的机理,他认为企业家是为了能够获取机会并创造企业利润而将各生产要素组合在企业中的联系人。“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在1980年首次正式提出的。布迪厄(1980)认为社会资本是将有利的资源集中化,这些潜在的或实际的资源组成了持久的体制化网络。[1]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企业家通过其与企业内外部建立的良好联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着有益的影响作用。企业家通过与供应商企业家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获得新思想的来源,从而能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力。企业家通过与科研机构的联系有利于企业迅速及时的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能够迅速的将其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现状相结合,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企业家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获知各种政策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得到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效地反馈企业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预见性。通过利用企业家与金融机构的良好关系,企业可以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风险。而学者们发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分析企业家的这些能力,因此,企业家社会资本这一理论就应运而生了。

国外文献中直接提到企业家社会资本概念并不多见,国外学者少有直接研究这一理论,研究较多的是企业家网络的概念。westlund(2003)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源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开辟新的发展途径、在众多的各类型企业中开办新类型的企业以及如何解决企业所面临的各种新的社会问题之中的。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国内企业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国内学者相对较多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与当地文化和传统之密不可分,它产生于企业家与各种商业伙伴、企业内部员工、机构间之间建立的支持性网络的合作之中,其核心和关键是如何获取资源和利益。李路路(1995)认为可以通过判断与企业家来往最为密切关系最为良好的个人所拥有的社会地位、职位、经济地位等来衡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差异;石秀印(1998)认为,企业与商业伙伴和机构的联系与企业家所拥有的资源有关,企业家应该满足企业的需求;周小虎(2001)认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一种企业家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是企业家整合与企业相关的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各项能力。王革、张玉利等人(2004)提出,企业家社会资本是企业家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而编织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的现在或将来带来利益。

2.技术创新

1912年,shcumpeter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

创新理论构成了他全部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他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指出企业家对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技术创新和管理的不断融合,学者们开始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分析技术创新,认为技术创新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到研究开发、新产品的试制、投入生产、首次商业化及不断扩散的全过程。由于技术创新是许多生产要素和资源组合的结果,技术创新过程不仅与企业本身有关,而且还涉及到企业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各个方面。因此,随着技术创新网络化的趋势不断加剧,许多学者提出了创新的技术网络理论,指出,企业可能从与外部实体的合作网络进行的信息交换中获取开展技术创新所需的信息。由此出现了全面创新管理范式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企业不应在内部自行进行创新研发活动,而应该与外部交流,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跨越组织的界限,成为一种社会化的活动。dyer和singh的研究指出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时,应弱化市场竞争,只用在资源和技术实现交流与互换时,技术创新活动才是活跃的。[2]社会资本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的结合,为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fountain和阿特金森指出,企业的对外关系已经演变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处在一个良好社会关系中的创新能力将超过各个个体所具有能力的总和。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家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信息特别是知识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信息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灯塔,为了更有效地增进和利用信息,企业必须加强与企业外部个体和组织之间的交流,企业家社会资本就日益成为企业建立内外关系网的关键。三、企业家社会资本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途径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企业家作为企业与外部联系的关键点,对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四个关系分类,即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分别分析其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

1.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市场社会资本是企业家通过与企业外部市场建立良好的关系网络,充分了解市场动向,满足企业所需的一种能力。企业家通过与顾客的交流和沟通获得新思想的来源,从而能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创新力。同时,企业家与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经理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实现技术、信息和知识的互补,加快新技术的产生、应用和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与供应商建立长久有效的联系,能够大大缩短新技术开发的时间,建立更加合理的产品开发流程。另外,企业家与员工建立良好的联系,可以有利于组织内部的知识、信息共享,促进组织内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技术创新绩效。

2.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突出的表现为企业家可以了解技术的前沿,避免企业重复创新。企业家技术社会资本有利于企业迅速及时的获取新技术、新知识和新信息,能够迅速的将其与企业自身的生产现状相结合,促进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

3.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政府社会资本主要体现在企业可以通过企业家与政府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互动。企业家与政府的良好关系可以使企业及时的获知各种政策意见和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得到政府的扶植和资助,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有效地反馈企业信息来影响政府的决策,提高了技术创新的预见性。

4.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

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反映了企业家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度。通过利用企业家金融社会资本,企业可以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而降低了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陈传明,周小虎.关于企业家社会资本的若干思考[j].南京社会科学,2001(11):1-6.

第4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一、FDI技术外溢的主要效应

FDI技术外溢主要是指跨国公司在跨国直接投资中,由于在东道国设立子公司或成立合资公司等形式的国际化生产,使技术自愿的或非自愿的向东道国扩散,从而带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促进东道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外部性的一种表现。FDI技术外溢效应主要表现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外溢效应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加速产业配套和产业规模形成。跨国公司在进入东道国产业时,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的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后向联系对于下游产业技术产生重要影响,有助于尽快形成当地生产体系,开发其制成品市场;前向联系则是本土企业为跨国公司当地生产提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各种服务,形成产业配套。这期间,跨国公司的新技术信息会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向本土上、下游配套企业扩散。如,跨国公司按照技术规范对上游产品生产企业提出要求,或提供图纸,或派出技术人员对上游企业的生产加以指导等,都为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和自主开发提供了信息和机会。因此,在跨国公司某一类主导新产品进入后,会在东道国迅速形成与之配套的新兴产业群和产业链,由此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起新兴产业并迅速形成规模,并在实现产业快速升级,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培植相关产业和企业的竞争优势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由于跨国公司在当地化生产中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样本示范,本土企业可以通过模仿改进实现自主创新。如一种新产品、新技术、新型商业业态,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入都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Glass、Saggi和Kamal(1998)研究认为,只有当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时,发展中国家才有可能对这些先进的产品模仿。因而,对FDI的鼓励能够促进本国福利。这是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导致生产分工愈加社会化,各生产者之间相互依存加深,使得人们更加容易观察到跨国公司生产、经营、销售各环节上所运用的技术和手段,可以无偿获取、模仿那些非专利性的基础科学知识与信息,因此,当跨国公司首先成功地在东道国使用了一项新技术以后,同时也为当地企业采用相同技术铺平了道路。

第三,学习效应显著增强。本土企业通过“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不断向外资企业学习,吸收掌握先进技术,由此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强弱,往往取决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学习能力。Pa-tricia Carrillo(1996)通过研究跨国公司对非洲、东南亚地区建筑业的技术转移得出结论认为,技术转移发生在工作的过程中。通常来讲,本土企业学习能力越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相反,本土企业的学习接受能力越差,技术差别越大,技术外溢则越小或难以发生。Kokko(1992、1994)研究认为,东道国的技术能力,技术转移需要的存在,以及东道国为了提高生产率,保持利润和市场份额等内生因素,都可以增加FDI的技术溢出。当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并且其技术水平差距太大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此时的FDI对本土企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能够发生作用。Pa-tricia Carrillo(1996)的研究也证明,技术转移需要协同效果。随着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和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FDI技术外溢效应在大大增强。

第四,竞争对技术进步的激发作用愈加突出。由于跨国公司依靠先进技术提高了本土和海外市场的占有率,获得了超额垄断利润,对本土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并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迫使本土企业不断改进技术和工艺,改善产品结构,从而激发了自主开发能力。外国直接投资在带来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竞争,在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的交互作用下,促使当地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竞争,由此推动本土企业新技术的更快吸收和创新。跨国公司面对的本土企业竞争越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就需要转移更多、更先进的技术,从而带来更多的外溢效应。

第五,人才培养效果更加明显。技术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进口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目前,随着技术开发和创新机制的动态发展,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转移与扩散作用越来越大,随着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本地职员获得了掌握先进技术所需要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在转换雇主或建立自己的企业时,技术就得以扩散。随着东道国经济活力的不断增加,这种“跳槽”现象就越加普遍。研究显示,韩国有大量的技术转移是通过生产管理人员向当地企业转移带来的;台湾的研究也发现了同样结果,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工作的人员中,有50%的工程师和63%的技术工人在换工作时加入了本地企业。

二、FDI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促进了一批新兴高新技术产业成长

外资的进入带动了我国家电、汽车、通信设备、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些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成为世界生产大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产业出口能力增强。2005年,我国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实际利用外资77.11亿美元,全球IT业制造业的主要企业大都在中国投资,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城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外商直接投资都在50%以上。2005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

2182.5亿美元,三资企业出口占比重85%以上。2004年我国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外资企业出口额达到1784亿美元,占行业比重85.8%。其中,手机出口额为1.46亿部,占全部销售量的63.3%;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额为105.2亿美元。2005年我国手机出口达到2.28亿部,占全部销售量75%;集成电路产品出口额为140.1亿美元,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又如,我国汽车业2004年出口额为81.56亿美元,2005年上半年出口额达到了76.76亿美元。

第二,国内生产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不断完善。如,我国部分电子信息产品从加工组装开始向研发、制造转移,一些外资企业为降低成本加大了国内的生产配套能力,带动了国内相关产品上下游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内产业链的逐步完整。我国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s,IC)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到设备、材料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成为世界IC制造基地,我国手机配套件由2000年90%的进口采购降到2004年70%―80%的国内配套,一些外资企业的国内配套率超过了85%,液晶面板的进口增幅由2004年117.4%下降到13.4%。深圳市利用FDI优势已经在电子计算机、通讯设备、光通信器件、光显示技术等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方面,构筑起了完备的产业链条。第三,形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本土企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快速发展,我国一批高科技企业如中兴、华为、联想已经进入世界先进企业行列。又如汽车业,通过大量引进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投资,不仅增加了我国汽车业的品种、出口能力,而且激发了本土汽车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涌现了象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

可以看出,这些20多年前在我国几乎是空白的产业,通过对外开放后的大力引进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和国际竞争力。这些无疑为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积累了经验,打下了有利基础。

(二)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活动中保持优势地位

目前,跨国公司已经注意到,只通过出口产品或设备方式而不转让技术将逐步失去在我国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开始调整政策,加强对我国的技术转让。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和跨国公司内部转让技术逐渐增多,以此来增加品种,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保持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从四个方面可以得到体现。

第一,外资企业多数使用先进技术。有关调查表明,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企业中60%以上是采用近三年的技术。江小涓、李蕊(2002)研究得出结论:外商投资企业对中国工业技术的贡献突出。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提供了母公司的先进和比较先进的技术;相当一部分跨国公司提供了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她们以外方母公司为参照系数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中,使用母公司比较先进技术的企业最多,为57户;使用母公司先进技术的次之,为53户;使用一般技术的最少。以国内企业为参照系数发现,外商投资企业使用国内空白技术的企业为83家,占样本企业的65%,使用先进技术的企业为44家,占样本企业的35%。

第二,外资企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国内企业。从国际公认的衡量企业技术水平状况的通用指标――全员劳动生产率①来看,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技术水平明显优于内资企业。2001年,化工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38432.74元/人,而外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3.3倍;电子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99743元/人,外商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1.25倍;机械行业国有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44770.46元/人,外商投资企业是国有企业的2.32倍。

第三,外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占主体地位。2000年,外资企业的技术引进约占全国技术引进总额的40%。2002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合同金额131.03亿美元,占总量的75%;2003年为76.07亿美元,占总量的56.55%;2004年为66.9亿美元,占总量的48.3%。2005年,外资企业引进技术合同金额82.7亿美元,占总量的43.4%。从比例上看虽然有下降趋势,但仍然占主体地位。在高新技术进口中外资企业仍占主体地位,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550.30亿美元,占总量的66.54%;2003年为861亿美元,占总量的37.13%,2004年为1251.32亿美元,占总量的45.33%;2005年为1579.8亿美元,占总量的40.8%。

第四,外资企业在研发活动中占优势地位。根据2001年的一项调查,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样本企业的人均研发额是我国一般企业的164倍。在2005年我国的发明专利授权量中,来自国内的占38.8%,来自国外的占61.1%,这说明了跨国公司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中的优势地位。不仅如此,跨国公司大量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加强从母公司及其它同行企业引进最新的技术成果,其在华研发基地所取得成果也为母公司和其他海外子公司享用。这些研发中心许多是具有较大规模投资的全球性研发中心,如,微软公司在华设立了5个研发机构,其中微软亚洲研究院是微软在美国本土以外成立的第二个全球性研发机构,有研究人员170名。三星电子在华设立4个研发机构,研发人员达到2000人。

(三)培养吸引了一批现代企业技术管理人才

跨国公司为了实施本土化战略大都设置了人员培训计划。如惠普中国公司在1989--2000年间,共投资1800万美元用于员工培训。又如,IBM公司在三年内为中国培养了10万名软件人才。雀巢公司自1998年以来,在中国推出了滚动培训项目(CCAT),所有员工都参加了培训。西门子公司于1997年在北京成立管理学院以来,每年有6000名员工参加培训。这些培训不仅填补了高新技术产业的人才空白,而且激励了海外人才回流。近年来,许多海外人才纷纷回国创业,这些人才大多是欧美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毕业的硕士、博士,有过美国硅谷或著名跨国公司工作的经验,掌握世界最尖端的信息技术和高科技公司的管理经验,回国创业后便在很短时期使公司迅速杀向全球,如中兴微电子、华为、百度、UT斯达康等等。这种大规模的海外人才回流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自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利用FDI技术外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获取能力

1、坚持自主开发原则。应该看到,赢利是跨国公司的天性,而核心关键技术则是其获得垄断利润的源泉,因此,为了赢得在东道国市场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往往会向东道国不断转移相对先进的技术,却不可能转移核心关键技术,当然,一些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获得核心关键技术,但通常是在这种技术已经不再成为对方重要的战略资产的情况下。此外,随着跨国投资技术含量的提高,技术转移内部化趋势越来越强,目前

跨国公司技术内部转移已经达到80%左右,这标志着技术获取的难度加大。因此,核心关键技术更多要通过自主开发获得。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业都是从引进外国技术开始的,所以成功是始终把引进建立在自主开发的前提下。而阿根廷也于上世纪70年代试图通过引进福特汽车投资来发展本土汽车业,但由于缺乏自主创新战略,至今仍然是对进口零部件的组装,这种组装生产没有对阿根廷汽车和金属加工等产业带来任何技术溢出。

对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军事、航天、航空技术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技术和公益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如农业、医疗、环境、安全、技术标准与监督等),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这类高新技术的关键技术跨国公司不可能向内资企业转让,对这类技术的创新活动政府应保证必要的投入。政府可采取拨款、补贴、贴息、风险投资或财政信用等方式给予直接经济支持,择优支持企业有应用前景的开发研究和发展关键性的高新技术开发,也可利用税收、金融、奖励等间接经济手段建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有效体制,推动形成国家创新体系。对于这些技术要大力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集中财力办大事。我国科学家在有机分子薄膜上实现了超高刻度的信息存储,具有独创性的“量子避错码”和“量子概率克隆机”等研究的成功,一批重要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新品种的诞生,以及TD-SCDMA被确立为第三代移动通讯国际标准、10兆瓦高温气冷核反应堆并网发电成功、“神舟”号系列飞船发射成功等,都表明我国在国际科技前沿许多重要关键领域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极强的自主创新能力。此外,纺织服装业、皮革业、橡胶与塑料设备制造业、简单金属和塑料制品业、食品业、烟草业、简单木制品业、石油提炼等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我国已具备了较强的技术竞争力。这些行业可以继续发挥比较优势靠自主创新获得核心技术,不必更多地借助技术引进。

2、积极实施跨国并购。通过跨国并购获得核心关键技术能够大大缩短自主开发带来的时间与风险,这在我国已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联想公司通过并购IBM成功地获得了世界最先进的台式机(IBM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PC机)、笔记本电脑技术,获得了系统的架构设计能力以及软件、硬件研发技术,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目前,联想公司已经构建起一个以中国、美国、日本为支点的全球研发架构,研发基地遍布北京、上海、深圳、成都以及美国、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2000多人的高水平专业研发团队,拥有世界级的学术带头人,包括Thinkpad技术奠基人、联想万亿次计算机主设计师、中国信息安全技术领军人物等。创建了遍布全球的近50个世界一流的实验室。又如,2002年阿尔卡特控股上海贝尔后,成立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并购后的上海贝尔成为阿尔卡特全球技术库的成员单位,阿尔卡特的全球研发技术上海贝尔都可以享用,跨国公司_的技术溢出效应大大增强。

(二)注重自主创新的内生性,不断强化企业学习能力

技术可以引进,而技术能力的获得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通过不断学习。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DI技术外溢的有效性取决于接受方的学习努力程度。企业的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对接受先进技术的转移越有效,从而也就获得了自主开发的能力。我国自主开发能力强的企业也都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海尔集团于1984年开始引进德国技术,产品为琴岛一利勃海尔,但是,多年来,海尔坚持自主开发。截至2004年,海尔累计参与86项国家标准、2项国际标准的制订,申请专利5469项,是国内申请专利最多的企业。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自主创新使海尔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企业。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超过1000亿元,2005年荣获世界品牌实验室评出的世界品牌100强第89位。又如奇瑞汽车,1999年末开始生产轿车,2001年自主开发了第一款轿车,到2003年共开发了4款轿车,2003年销售了9万多辆。而我国某些大型汽车企业规模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四位水平,但仍然没有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许多主流汽车厂商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年限都在25―30年,上一轮合资的期限还没到,就在千方百计地寻找下一轮的合资伙伴。这种长此以往地严重依赖,离开跨国公司就寸步难行,企业只能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被动局面。有关资料显示,2002年,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而1995年美国对外技术依存度只有1.6%,日本为6.6%。

(三)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初期,政府通过制定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可以迅速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实现产业的起飞。在日本、韩国汽车产业,以及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实施国产化计划,以及各种鼓励的配套政策。正是通过政府这双有力的手把这些幼稚产业推向世界,使之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在鼓励本国轿车厂商与国外厂商合作的同时,采取了保护性关税、进口配额、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一系列措施来促进本国轿车工业的快速成长,同时有意识地减少对零配件组装(CKD)厂商的外汇配给,以迫使其加快国产化进程。印度政府为了促进软件产业发展,对软件企业实行10年免征所得税的扶持,在软件园用地、通信网络建设等方面均给予特殊优惠,因此,班加罗尔工业园每周就能吸引3家左右外资企业。此外,政府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建立企业风险投资体系,加强服务职能,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都是强有力的支持手段。

不仅如此,跨国公司能否持续地向我国转让技术,也取决于我国市场的开放程度,取决于我国对吸收FDI的政策稳定程度,以及政府对跨国公司转让技术的政策扶植力度,对能够提供关键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实行减税和利息补贴支持力度。因此,政府政策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中仍然发挥关键性作用。如,新加坡政府为了使FDI与本国的技术创新战略结合起来,制定了“面向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计划”、“21世纪科技企业家计划”,计划投资基金首期10亿美元,其中25%将投资国外,用于开拓国际市场;50%用于吸引外资在新加坡设立风险投资基金(按1:2或1:3与外资匹配)。政府还规定,新兴工业项目固定投资所得5年免税,再投资享受10年10%的优惠税率。韩国政府规定,除航空航天、原子能、国防工业以及申请减免税的高新技术项目外,全部产业的技术引进无须向政府申报,各企业可自行引进。外国直接投资的先进科技公司所得税7年免税,后3年50%免税,财产税等享受8―15年免税。

(四)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回流

人才溢出效应是跨国公司技术外溢的重要效应,但是,这种效应只有人才向本土企业回流时才能得到

实现并且放大。例如,台湾在发展微电子产业时充分利用了跨国公司人才,台湾德州仪器和台湾飞利浦等许多公司高级主管离职后,都成为了本土企业的高级主管。我国奇瑞、吉利汽车从三资企业大量“挖”来技术和管理人才,这些人才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吸引创新人才需要良好的机制和环境,如果内资企业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大量的创新人才仍然会滞留在外资企业,甚至长期出现“国有企业为三资企业培养人才”的状况,这种人才溢出效应就无法实现,反而出现恶性循环。例如,目前我国每年培养的软件专业毕业生有5万多人,其中进外企或出国的占50%,国有企业有44.7%的软件人才流向外资企业,这类现象值得警醒。其次,积极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海外人才不仅掌握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和管理方式,而且情系本土,熟悉国情,是实现自主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我国早期归国的科技人才就在许多关键领域的科技创新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许多高新技术产业都是海外留学人才在发挥作用,如微电子、网络、金融等许多产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中许多都有海外留学情结。此外,要立足自己培养。许多跨国公司都创办了自己的大学,这些大学不仅对企业员工进行了知识训练,而且灌输了企业文化理念,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成为企业的创新源。目前,我国海尔、吉利等企业也都成立了自己的大学,这为企业自主创新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利用竞争机制和FDI配套促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技术

随着我国吸收FDI规模的不断扩大,利用竞争机制促使跨国公司以技术换市场必将成为今后利用外资技术战略的政策取向。在外资汽车刚刚进入我国时,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德国大众与上海汽车公司合资成立的上海大众公司,长达16年的主导产品一直是刚刚成立时推出的第一代桑塔纳,而且这个已于20世纪80年代在德国淘汰的产品在我国市场价格却一直处于高位。加入WTO后,大量的外资汽车厂商进入我国市场。为了在我国市场站稳脚跟,跨国公司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技术,降低产品价格。2002年,我国共有40多个品牌200多种轿车产品,其中新引进车型占了轿车市场的60%,竞争机制促进了外资先进技术的转移。目前,世界500强已经有400多家在我国进行投资,竞争加剧将迫使跨国公司不断转移新技术,加速FDI技术外溢效应。此外,应大力发展与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生产,通过为外商投资企业的配套为自主创新创造条件。鼓励内资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形成有机的配套,我国目前的原材料、工艺、生产管理等都已经发展到很高水平,完全有能力与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形成配套,配套过程也将迫使外商不得不向内资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这将为内资企业带来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结语

现代科技的特点决定了每一项技术创新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因此,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是有一定范围和限度的,这需要我们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我们必须看到在技术领先上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研发投入上与跨国公司更是相去甚远。从研发费用投入占GDP比重来看,2004年我国为1.23%,而2003年美国为2.62%,2002年日本为3.12%,均高于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技术研发费用的90%、技术转让的80%以上。通用汽车公司年度研发费用投资达80亿美元以上,相当于我国医药行业全行业研发投入的3倍左右。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公布,2005年中国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的专利数共有2452项,列世界第10位,这个数字是列第一位美国(45111项)的5.4%,是列第二位日本(25145项)的9.7%。这些差距告诫我们,自主创新必须建立在广泛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必须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必须以一种海纳百川、敢于冒险、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的心态来对待。

注释:

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32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参考文献:

①江小涓、李蕊:《FDI对中国工业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贡献》,《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7期。

②宋泓、柴渝、张泰:《市场开放、企业学习及适应能力和产业成长模式转型》,《管理世界》2004年第8期。

③冷民:《从台湾微电子产业的发展看利用外资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中国科技论坛》2005年第5期。

④盖文启:《国际典型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与经验启示》,《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2期。

⑤《建世界一流的创新体系》,《宏观经济研究》2006年第1期。

⑥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05年12月。

⑦Patricia Carrillo(1996),Technology transfer on joint ven-ture proje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onstruction Managementand Economics14.45-54.

⑧Glass,Amy Jocelyn Saggi,Kamal(1998),Internationaltechnology transfer and the technology gap。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Vo1.55

⑨Ari Kokko(1992),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Host Coun-try Characteristics,and spillovers,The 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Stockholm.

第5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凭借跨媒介广告优化平台,作为真正整合搜索推广、展示广告、移动终端及社交媒体的亚洲领先数字营销领导者特别推出“爱点击版数字营销A到Z”,以26个英文字母开头的关键词盘点2014年中国数字营销发展动态,分析最新发展趋势,帮助广告主把握风向标,更好地迎接2015年更为热烈的数字营销之战。

从A到Z回首2014,揭示数字营销三大热点

数字营销A到Z涵盖2014年中国数字营销领域备受关注的诸多行业事件,包括电子商务领域如O2O、eCRM的发展,网络广告领域如DSP、程序化购买、RTB的崛起及移动、视频、原生广告的应用,互联网领域如直达号、微信、轻应用等热门数字营销产品与服务等,而“移动”正是贯穿全年的重要元素。通过盘点,笔者认为这些行业事件所带来的三大热点已成为2014年中国数字营销的高频热词。

热点一,移动营销。今天,第二屏已不再处于从属地位,从移动端的搜索、社交、视频,到移动端游戏、广告、电子商务等,“移动”在数字营销领域日益上升的重要地位已不容质疑。对于广告主来说,移动也不应再作为单一营销方式配置预算,而应作为整合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全盘着眼,实现多种渠道的交互效果。2015来临,不必再问是否要做移动营销,如何做好才是广告主的必答题。

热点二,跨屏定向。随着移动端的兴起,同一用户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等多个屏幕的跨屏上网行为已十分普遍,一心两用关注双屏,甚至一心三用关注三屏对中国用户而言已很普遍。为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广告主除留意广告信息在不同渠道的统一性之外,更应注意用户在不同设备上的行为和习惯。提升数字营销的精准性,跨屏定向已势在必行。

热点三,移动O2O。2014年,借助轻应用在移动社交平台和移动搜索中的广泛使用,企业更易实现移动端O2O。其中典型的例子是百度推出直达号,发力O2O战略。直达号在导入移动流量和打造消费闭环方面被寄予厚望。在移动端,通过智能设备可以实现O2O+LBS,位置信息相比PC端更加丰富和精准。同时,支付宝、微信等移动支付的方式也越来越普及。这些都推动了移动O2O的广泛应用,传统企业如何做好移动O2O更是成为年终岁末、新年伊始的热门话题。

产业链各方积极布局,推动数字营销进一步升级

通过笔者的盘点,2014中国数字营销三大热点已跃然纸上。同时,包括广告主、媒体、服务商在内的产业链相关各方发展动态也逐渐清晰:

首先,广告主对新兴广告投放技术的接受度持续上升。从数字营销A到Z中的DSP、程序化购买和RTB等词条内容可以看出,经过几年时间的普及,此类广告投放技术已经成为广告主线上营销的必要工具。此外,广告主已开始关注品牌安全、虚假流量等影响营销效果的因素,并开始通过广告技术公司对此进行更好的投放质量把控。

其次,媒体加速推出数字营销创新产品和服务。互联网巨头为抢占先机,全力谋变,纷纷推出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广告主提供了更多数字营销选项。例如百度推出直达号、微信公众号广告服务开放公测、360推出移动搜索独立App等,目标直指移动端和O2O。

第6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我们认为卓有成效的数字化营销模式有四类:数字化品牌建设者、客户体验设计者、需求创造者以及产品创新者。一个企业的数字化营销活动可能涉及这四大模式中的各个相关领域,不过仍可根据其数字化营销的目标和注重点区分出其营销模式。

四个营销模式

数字化品牌建设者往往是消费品企业,或其他侧重于创造、更新品牌资产以及促进消费者互动的营销机构。这个模式的核心目标是吸引新客户和通过消费者忠诚度策略来保留消费者。这个模式的典型公司是可口可乐,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市场,可口可乐通过各种“数字资产”来创造新的营销内容,使得品牌成为最新流行时尚的一部分。例如,通过对微博的数据挖掘,发现最流行的网络语并印制在包装上,从而使得其品牌同时下的“网络丝”拉近距离。

客户体验设计者充分利用客户数据与洞察,从而提供卓越的端到端品牌体验。通常而言,这些公司(如金融服务企业、航空公司、酒店和零售商)的商业模式都是以客户为导向的。例如维珍航空,它发力于对客户数据的深度挖掘,从而争取做到客户服务的深度定制化。根据乘客过去的乘机记录,定制推荐乘客座位前的多媒体娱乐电影等。这个模式的实现需要企业在客户数据的保存、管理、深度分析和实施上下大工夫,许多国内企业在实施中遇到了能力瓶颈。

需求创造者(多为零售商)侧重于提升在线流量以及各渠道的销售转化率,从而实现营销效率的最大化并增加钱包份额。中国许多品牌商或传统企业都选择了该模式。由于中国电商环境的特点,大部分消费企业注重通过同天猫或其商的合作,挖掘如何用搜索或促销来吸引流量,并努力探索如何实现线上线下的结合,把网上订单发给网下经销渠道来送货实现。这也体现了中国许多品牌商“重销量”的心态。

产品创新者通过数字化营销来选定、开发及推广新的数字化产品与服务。这些公司主要通过与消费者的数字化互动来迅速获取洞察,从而推动创新。这个模式的最佳实践者是小米,它的以与“米粉”互动为基础、改进产品、用需求定生产的预售模式等,已被广泛研究和报道。许多家电企业如海尔,正在不断摸索这条以用户互动为核心的数字营销模式。

以上这些数字化营销模式并不具有普适性。同一行业的公司可选择不同的数字化营销模式。那么哪些因素将决定这四大模式的选取?根据多年与各类公司打交道的经验,我们认为在数字化营销方面共有八个基本的数字能力,对各项能力的取舍和轻重缓急决定了公司所选择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八个数字能力

客户细分与需求评估能力,即利用数字化研究工具来分析交易数据、发现客户痛点以及阐释非交易数据等(如社交媒体)。公司应充分了解各个细分客户群体如何评估、购买及使用产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开展促销活动以及提供客户所需的内容。

衡量标准能力,即针对整个购买流程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消费者与支付媒体(如广告)、自有媒体(如公司网站)、赢得媒体(其他出版物)或共有媒体(如Facebook或YouTube上的消费者故事)互动程度的衡量标准。如果使用得当,这些衡量标准可对数字化营销的投资回报率加以量化。

实时决策能力,如定期监控社会舆情和品牌健康度,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营销活动、自有媒体或店内营销以提高整体的营销成效。

个性化与定位能力,即整合各类数据来源(包括家庭数据、购买行为、手机数据和网页分析等),针对各销售渠道与数字化触点建立单一客户视图。公司还可借助社交媒体数据来完善客户资料,从而改进目标营销与定制化服务。

内容优化能力,即通过多个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如网站、手机、社交媒体)来传播品牌内容,方便客户的搜索与使用。这项能力可帮助公司加强与消费者的互动并全面提升销售额,从而在客户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产品与服务。

创新能力,如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丰富的客户洞察以推动创新和产品开发。这不仅有助于改进产品,还能有效提升客户体验。

社会影响与宣传能力,即通过与消费者互动来创造并分享内容,并借助社会舆情进一步加强与消费者的联系。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和宣传能力的公司可鼓励消费者在其社交网络中创造并分享品牌内容,从而在此基础上优化营销传播与其他客户体验。

全渠道体验能力,即在各个渠道开展营销活动,包括投资于技术、分析和人才等领域以支持手机、社交与电商之间的无缝体验,协助消费者在方便的时间和地点与公司进行互动。全渠道体验还包括与第三方协作开展整合营销方案,以及制定媒体与贸易促进战略等。

无论公司选择何种营销模式或重点发展何种能力,首席营销官都必须果断决策并对营销部门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成功实施所选择的数字化营销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首席营销官必须决定是在公司内部培养营销能力还是从外部获取。如果在内部培养能力,则公司需要具备适当的技能、流程、技术、管控模式和衡量标准来对结果进行评估。这么做的难度很大,因此有时候选择使用外部合作伙伴/服务提供商更为理想。

首席营销官还须决定实施数字化营销模式的组织模式:是总部集中管理还是分事业部管理。正确的做法往往是将两者相结合。集中管理的内容通常包括能力设计、对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筛选及协调、对具备规模优势的营销职能的管理等(如搜索引擎优化或社群聆听)。

第7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佰草集凭借“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营销案例获得2012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佰草集的“最佳”是否给社会化媒体人的焦虑做出了一个好的回答呢?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佰草集“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的具体案例,从中收获一些启示。

佰草集“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数字营销案例主要从各品牌DNA为切入口,利用多样化的传播媒体服务与CRM体系,整合EPR营销与品牌自有媒介,加强用户深度体验,挖掘KOL,实现O2O对接,充分调动活动线上线下互动对接与传播整合,以活动为契机,在互联网平台各大论坛、微博、博客、SNS、视频等称地掀起了佰草集法国寻美讨论热潮,影响网名数量逾270万人次。并最终斩获2012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而这种以策略为主导,凭借创意、设计、平台、内容、执行、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营销矩阵化的解决方案也得到了业内的广泛认可。

一个好的案例的打造当然离不开背后的服务团队。作为最早涉足互联网营销的专业服务提供商,国信映盛作为佰草集的全新数字营销公司,正是“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案例的背后推手。

近日,国信映盛宣布今年将继续续约包括佰草集、海伦多兰、AGATHA等在内的多个品牌数字营销的业务。而“寻美中国,发现中国美”案例的成功,无疑是促成国信映盛成功续约佰草集的关键性事件。而除了续签多个品牌大客户,国信映盛在过去一年里一举拿下包括年度中国网络广告最佳网络整合营销案例奖、年度中国最佳网络广告创意类大奖、年度最佳社会化营销案例大奖、创新营销峰会年度最佳创新营销公司、梅花网传播业大展最佳社媒营销服务商等多个业内大奖。

第8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新技术应用已经成为公关营销创新的有力支撑

“互联网+”的时代,海量数据成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增值资产,数据的挖掘与智能应用孕育出太多的商业模式。在此背景下,无论针对企业品牌层面还是营销层面,基于用户数据分析和数据匹对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都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作为中国领先的企业级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的践行者,百分点一直专注于满足市场对海量异构数据的融合与应用需求,拥有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与管理平台,高性能的实时与离线计算能力和丰富的算法库及商业模型,帮助企业深入挖掘大数据的商业价值,致力于在保障用户隐私及数据安全的前提下融合数据,推动数据流转,消除企业信息孤岛。

始终致力于在数字营销领域深耕细作的派合传播与百分点于四月初在北京达成战略合作,借助大数据技术,对用户进行多维度的精准分析,并对筛选后用户进行深度精准传播,协助品牌全面剖析用户行为涵义,从而进行高效的整合营销。此外派合传播凭借在O2O领域的丰富经验,进行线上线下双向数据的收集、管理和分析,再依此进行精准的传播和营销,并提出“结果类营销”的全新营销概念,实现不同类型客户利用数据进行整合营销的解决方案,也为公关行业的创新拓宽了思路。

大数据应用,让传统营销和传播方式升级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消费者的行为习惯与传统互联网时代相比,产生了质和量的变化,移动化、碎片化、社交化、交互式体验渐渐成为常态。传统的以媒体为中心,帮助品牌去管理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公关方式已不能满足品牌对整合营销和复合传播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派合传播顺应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发展浪潮,正在探索一条更具挑战和创新的与客户的合作模式,派合传播所提供的公关服务也从传统的“内容类营销”向“结果类营销”模式转变。即通过为企业提供精准的营销数据报告分析,并在销售闭环中提供精准营销服务,有效提升营销活动的效果,为企业实现客户洞察力营销提供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提高用户捕获、转化率和忠诚度,并最大化提升企业投资回报率和品牌价值。

派合传播董事兼总经理常濯非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公关行业从传统的“媒介传播”向未来的“数字营销”演变已成为必然趋势。派合传播这次与百分点的战略合作,是从传统的“内容类营销”向“结果类营销”模式迈进的一次大胆尝试,此次合作不仅能给派合传播在数字营销服务方面提供一种全新视角,也期待能给公关行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探索的可能。”

第9篇:数字营销创新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报;全媒体;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7-0114-02

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些陈旧的、不结合实际的东西,不管那些东西是洋框框,还是土框框,都要大力地把它们打破,大胆地创造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来解决我们的问题。”对于这句话笔者的理解是,在一些过程当中我们会经历比较守旧的传统。对高校学报出版来说,在全媒体时代的发展当中,它的出版模式已经达到了多样化的水准。因此想要打破常规,让非核心类的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和创新,就必须要以新的水准出发,充分地与当代创新科技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条件和全媒体时代下共同进步发展。

一、全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出版发展现状

全媒体出版包括传统出版模式,也包括以数字化信息为主的现代出版模式。因此它的出版形式决定其多样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特点,对于目前各大高校来说,在非核心高校的全媒体出版当中,数字媒体已经逐步地占据了出版的重要位置,主要形式方面有许多以网络为主,不过传统的模式仍旧占据了主流方向。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我们国家在出版产业方面,2014年比2013年增长了近33%。这表明对于当代全媒体出版来说,它的形式在不断的扩张,而且在传统模式的完善下它发展了数字出版、网络、手机等各方面的方向。同时也取得了一个不小的成绩,一方面传统的出版模式在不断的细化,与增加出版交流的同时,创新的出版模式也增加了,让许多人真正地了解高校学报的编辑内容和学术价值。对于非核心的高校学报来说,目前是属于以传统出版模式为主,正在发展网络数字出版模式的过程,不过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特点,那就是数字产业虽然发展迅速出版也在不断地更新模式,但是在创新方面他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非核心类的高校来说,想要真正的在出版方向,取得不错的成绩就应该从出版形式出发,真正地做到从本质上得到改变,让其学校学报出版方向更加专业化、价值化、创新化。

二、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的存在问题研究

1.全媒体出版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层次上

虽然这几年网络模式在不断的发展,数字出版已经逐渐的成为高校学报出版的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少出版方向还是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出版中,比如说在稿件的文字编辑上,为了保证其高效的准确性和校对质量,不少学校习惯于传统的这种出版模式而不去考虑新的数字出版模式,即便是已经开始结合网络出版为一体,却也还是没能够跳出传统出版那种固定的模式。不少编辑团队对网络知识的了解还比较匮乏,他们对于新媒体的主观意识并不强,在一些学术上和一些技术方面虽然已经能够充分地掌握传统出版模式的技术与编辑方向,但是缺乏一定的创新精神。对于新的学报数字化和营销市场还不够了解,因此也造成了行为模式单一思想上意识的不足,和对新模式出版方向的不了解。

2.没有真正利用全媒体媒介的特点

全媒体媒介的具体特点就是它的出版非常的多样化。可以通过网络媒介、手机媒介和传统的模式去展开,在全媒体出版的发展当中我们不得不面临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真正充分地运用媒介的主要特质。比如在网络媒介当中,不少编辑网站都是通过远程技术或数字技术去实现网络媒体这个平台,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上,却没有脱离传统媒介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保持传统媒介的形式下,去发展其他全媒体出版模式的同时,却忽略掉了其中的深刻含义,这其中包括:学术学报的交流、刊登、编辑及后期的营销与发展等。因此它的一些平台的建立基本上仅仅只是把传统模式照搬到网络模式上而不是真正的从网络模式对行为特征上出发,比如没有运用平台去吸引大家去阅读并了解高校学报的特点等。

现在的全媒体高校出版当中,还有一个存在问题就是缺乏专业的编辑团队建设。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失,这种复合型人才不仅要懂得传统出版的,同时也要懂得新媒体数字媒体的出版模式。但是目前面临的问题就是了解传统出版模式的人比较多,但是对于新媒体与数字媒体方向却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存在少部分人对网络没有一定的了解,却对传统模式缺乏一定的熟悉度。

4.营销模式的不统一

非核心类的高校学报出版在营销模式上存在着一定不统一的现象,因为当下不少高校开始进入建立网络平台,传统平台的销售渠道和出版流程是基本不变的。但是对于一定的网络营销而言,却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这种传统模式与网络营销模式的相结合,是当下必须考虑的一个点。非核心的学报现在的问题是传统模式的营销和数字化平台的营销不能结合在一起,这往往让数字化平台的学报出版变成一种比较浅显的形式化,从而缺乏流程性的营销模式。所以非核心学报面对的最大难点就是营销模式较为松懈,非核心学报出版的营销渠道还是停留在传统模式上。对于数字化、网络而言,它的出版要与一些大的数据平台去合作,这样它的营销渠道就会存在一定的限制性,尤其对于非核心期刊来说,它的拓展性就不够高。网络出版已经变成了一种模式,而非真正的渠道营销体系。

三、全媒体时代非核心类高校学报出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