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改革的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疗改革;探索;方案
我国的医疗改革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阶段,从2006年正式实行新医改,至今,医疗改革之路遇到很多挫折,截止目前仍有人在质疑,政策也在不断修改,但纵观世界各国的医疗改革都是在不断修订和完善。
1 美国的医疗改革
2010年3月23日以来,美国医保制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2015年的数据显示,共有1170万人签署了奥巴马医改。卫生保健支出增长纪录低位。注册医疗补助人数飙升至7000万多,2013年中期以来增长率高达20%。分析还表明,美国改革的道路上遇到了许多挫折,比如截止日期延长、政策不断修改、也不停有人在质疑等等。
不过,大量美国人的生活质量的确因此得到了很大提高。奥巴马医改从五个方面改善了美国人的健康状况,分别是:
第一,不参与保险人数变少。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参与进来,其中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今年头两个月,全美国未参保人数比例降到12.3%,而在2013年年末,保险改革开始前,这一数字是17.1%。
第二,禁止拒绝有疾病人群。现在的法律禁止保险公司拒绝那些已经患有疾病的申请人。因此,那些之前被视为无法参保的人群,不管是患有多小还是多致命的疾病,现在都可以参与投保,让他们可以支付看病、检查以及医疗处方的费用。
第三,孩子享受父母保险。现在孩子们可以使用父母的保险,直到26岁。这一改革带来的结果是,过去五年里,大约有570万年轻人享受到了这一福利。
第四,免费的预防医疗护理措施。保险公司现在必须包含一系列有关健康检查和筛查项目,包括每年一次的体检、X光和胆固醇以及糖尿病检查。
第五,为医疗看护买单,而不是看病和检查。在奥巴马医改下,为了刺激医生和医院能够更全面的照顾好病人,他们的收入都有较多的增长。另外,在医疗改革之前,保险公司和医疗保健系统将只支付病人看病和检查费,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他们将支付所有方面的保健费,以确保病人的身体状况,如果病人在短时间内再次回到医院,他们将受到惩罚。
2 英国的医疗改革
在英国设置新医疗改革,市场派和政府派一直讨论的改革路径。政府派积极推动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免费的医疗模式,即NHS。市场派主张的高度市场化的美国模式,积极推动公立医院的私有化。当谈到NHS并不是免费,也不是完全由政府主导的[1]。
在1965年开始允许私人执业。1990年前,英国政府不仅是卫生服务提供者,也是卫生服务的购买者。之后,英国政府脱离双重角色,开始引入内部市场机制。
3 日本的医疗改革
日本政府采用了一项建设性的措施,使医生行业成为备受敬仰的高薪职业。
现在的日本,病人看病的流程是:首先,到医院前台出示保险证,领取一张诊疗卡,排号就诊。接着,医生对患者诊疗,开具处方,在诊疗卡填写具体诊疗项目和费用。然后,医生将处方和诊疗卡交给病人,诊疗卡交给收费处,缴纳30%的诊疗费。最后,病人拿着处方离开医院,交给药剂师,按处方抓药并收取30%的药费[3,4]。
在这个过程中,药剂师可以是任意药房的,这样医生只是诊疗师,实施诊疗,填写诊疗卡。日本政府把医生划入高级技术服务行业,大幅度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日本医生的收入由药品变成了医术。优秀的医生的病人会多,收入也高。医生的社会地位也随之提高,受人尊重。
日本政府控制药价的途径是由政府来规定药品的基准价。并将药店作为独立的行业进行扶植发展。大部分药店拥有药剂师、根据处方出售药品的资格。2011年12月,日本已有注册药剂师276500人。所有的药剂师都通过考试方能持证上岗[5,6]。
4 中国的医疗改革
2006年9月,我国正式启动新医改,彼时,中国政府向全球范围征求意见,包括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麦肯锡等,都参与了中国医改方案的制定。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
然而,新医改方案刚刚公布第二年,就在两会上遭遇了反对的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工商联副主席、青州尧王制药总经理宗立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医改如果成功了,是全国人民的悲剧!我敢这么说,就甘愿受千夫所指,不怕被人骂!”[7]在他看来,医改的核心“医药分家”从根本上就是荒唐的,不切实际。
从那时起,新医改成为每年两会上最热议的话题。
2014年,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曾在两会上建议,制定简化的审批程序,尽快放开允许医生有序多点执业,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其人事制度。2015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建议推动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这些建议和提案在两会后直达国家卫生计生委,一定程度上参与政策的制定。据统计,2015年国家卫计委共承办建议、提案1412件,关注度位列前五的依次为:医政医管、体制改革、基层卫生、疾病防控和家庭发展。
今时今日,医改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泥沼之处已经显而易见。无论是政府主动决策推动,还是代表委员提案建议形成倒逼压力,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医改之路依然前路漫漫。
【参考文献】
[1]徐元元.宏观公益性医疗改革探索与微观医疗服务机构应对举措――基于公立医院战略成本管理的视角[J].会计研究,2014,12:46-52+96.
[2]封进,余央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市场化、激励机制与政府的作用[J].世界经济文汇,2008,01:1-13.
[3]赖伟.医疗改革三十年[J].中国医院管理,2008,11:1-4.
[4]马维胜.医疗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未来出路[J].中国工业经济,2006,04:14-22.
[5]周毅.医疗体制改革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5.
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护人员占主导地位。因此,医疗改革必须十分关注这一群体的发展需求,尊重医护人员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十分重要的。
1 医疗改革与调动医护人员积极性的关系
由于医学科学的复杂性,患者个体的差异性,疾病过程的多变性和治疗条件的有限性,导致医护人员承担着较大工作强度和精神压力。医疗行业的特点和职业要求,不容得医护人员有半点马虎,特别是面对危重病人长期超时超强度工作,极易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情绪。为此在设计医改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医疗行业的特殊性,从源头上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条件,以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1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系着医改的成败:医疗改革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因素很多,但医护人员的积极参与不可否定。医疗改革不只是出台几项措施,下发几份文件,单凭少数部门或少数人就可以了的,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广大医护人员理解、支持、拥护和参与,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2 改革必须依靠职工群众: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医疗改革没有广大医护人员的广泛参与,再高明的改革家也只能是一事无成,再好的改革方案也只会是一纸空文。因此,要把调动广大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作为设计医疗改革方案的不可忽视的环节,让医疗改革使百姓受惠的同时,充分体现医护人员应有的价值。
2 医疗改革中影响医护人员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2.1 政府责任:由于政府投入“缺位”、监管“不到位”和功能 “越位”,致使医疗服务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以药养医”及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使医院经营“趋利”,业务创收成为考核医护人员的重要指标,医生在“救死扶伤”的同时,还要考虑经济收入,一方面让患者享有“低价优质”的服务,一方面又要顾及维持医院生存和自身收入和开支。他们在这种两难境地里无所适从。
2.2 体制缺陷:医疗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自我保护性措施使医护人员谨小慎微,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不合理,人员经费,运行费用和发展建设基本上依靠服务收费,医疗价格虚高,安全有效、廉价的药品得不到保障,加上医疗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等原因,使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举步维艰。
2.3 激励不足:现行的事业单位工资政策不能适应医护人员的工作现状,临床医学专业性很强,需要医护人员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长期的工作经验累积,技术含量高,投入成本大,医疗还是一门高风险职业,在社会经济形态的日益多元化,公众需求日益多样化的今天,这种收入与产出不相匹配的分配方式,致使一些不合法的收入时有发生,同时也影响了医患关系的和谐,感情刺激和心理负担让医护人员忧心忡忡。
2.4 约束乏力: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一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缺乏自我约束,热衷于收受“红包”、回扣、开单提成、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在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产生了消极因素。
3 医疗改革中调动职工积极性的方法和途径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一是加强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对医护人员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培养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行业规范,提高人文修养,树立“以人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理解、同情和服务好病人;二是加强制度化教育,建立健全严格的诊疗标准,合理治疗,科学用药,严格收费标准,用制度管理和约束不良行为。
3.2 建立激励机制,倡导奉献精神:根据技术等级、工作年限、服务质量等条件,确定医护人员的薪酬标准,使之与社会同类人员的工资水平相等同,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善待人才,爱护人才,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树立科学的用人观,重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提高,不断完善人事分配制度;向重点岗位,重要人才予以政策倾斜,尽可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鼓励专业人员确立自己的主攻专科,为临床一线人员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积极为他们探索开展新业务、新项目的创造条件,以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智力支持,注重培养,锻炼人才,形成发展与人才的良性循环,以此来满足医护人员发展的需求,合理地反映他们应有的地位和收入水平,用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优秀卫生人才服务于社会。
3.3 完善体制机制,净化医疗环境: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应该在规划、调控、准入、监管、筹资和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保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对基本医疗服务的任务和项目给予相应的补助,使医院依靠“创收”而生存,医生依靠“开药”保收入的现象得到改变。在体制和机制上,为医护人员创造良好的执业环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卫生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保障医疗卫生管理和运行体系顺畅运作。
关键词:农村;医疗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01
中国是世界发展中国家,也是农业发展大国。目前老龄化人口日趋增多,因此,医疗保险成为了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据调查养老金问题是目前谈论的主要热点话题之一,人们对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关注度已经超过70%,由此可知,国家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势在必行。
一、建设社会化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
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是由政府、集体、社会和个人共同在县、乡、村的范围之内举办的各种医疗卫生机构所组成,以公有制为主导,而形成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化网络。一方面它能使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打破了所有制和部门间固有的界限,对农村的卫生资源进行了综合的利用。
二、加强农村卫生机构建设
我国正向小康阶段努力,农村医疗问题我国必须严肃面对。目前我国农村的生活水平较低,因病返贫、因病致贫问题突出,阻碍了小康社会发展。所以,应该有效管理农村医疗网络。为了使农村在致富道路上得到有效的保证,必须建设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农村卫生机构是以防为主,以治为辅的机构,可直接让处于底层的农村群众得到实惠,加强农村卫生所的建设尤其重要。
三、改革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管理制度特殊,县级卫生院是由县级行政部门进行总体管理的,据职责进行明细管理,上级部门划经费给县级单位,因此,深刻地调查每一笔款项的划下并进行取用跟踪,落实专款专用工作,高层政府可从关注起点以锁住源头。并且当地政府可运用多种改革操作的形式工作。切实的可行的运行机制,是以任用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工作为重点,周期性地对乡镇卫生院的院长进行管理技能和相关政策的指导训练,加强机制管理,提高水平。运用多方面的条件真正落实工作,对重点试点的医疗服务部的服务状态,农村人民的患病现况、医药费用状况等的样本进行调查,尽量避免无目的性,盲目的医疗试点工作的开展。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等部门应组织制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的管理办法和会计制度,正确监管和运用基金。如出现挪用、贪污、浪费基金等情况,应坚决依法严处。
看似三农问题已经解决,但新的医疗改革下的农民问题并未解决。我国医改目前存在三个深层次问题,即医疗机构不分公益性和赢利性、不分医药、不分管办。新型的医疗改革制度的步骤应如下:首先,应坚持结合、分离、联动三步走政策:结合市场方式和政府方式解决医疗卫生资源配置问题;彻底分离盈利性组织与公益性组织、医药分开、管办分开;同时整体设计医药改革、医疗改革、医保改革。其次,国家政府应在各地设置专门监管医疗改革的部门,采取法律手段监督医疗改革的实施。在各级政府成立专门机构,以镇或乡为单位,监管地方官员制度执行的情况,定期对医改政策的贯彻情况进行上报。最后,国家财政应对地方医疗的每笔拨款数额进行合理分配,资金要进行明细化记录,为保证信息真实性,利民性,有效性,每笔款项都要对使用具体明细进行公示。
历来的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了试点法的功能和有效性。在把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的同时,全国各地区均应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充分依靠预付制、后付制、一体化等类型的合同关系来探讨能够有效地抑制医师道德风险的方法,把医疗费用维持在一个合理、稳定的水平上。但是,不同的合同形式可能会带来不同的道德风险,所以,控制医师道德风险的措施也应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在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同时也要注重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避免一刀切的错误做法。
四、新型农村医疗制度改革的缺点
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医疗水平较低。但是近几年国家重视医疗现状,财政拨款的很大部分得到了落实,阶段性医疗目标在我国的整体医疗水平上得到了提高。但是新型的农村医疗制度改革仍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
1.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够平衡,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发展不均衡。偏远地区和农村的人们把钱储蓄起来,不重视个人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由于自我保护意识强,思想陈旧,导致在偏远地区医疗制度的改革迟缓,不能根本解决实际的问题。
2.由于偏远地区人们的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农民无力支付高额的医疗费用。
3.在实施的过程中,医疗改革制度存在很多弊端,国家的财政支持不足以让所有地区同时享受医疗改革带来的实惠。因此,如果能够动员全部社会力量为农村医疗事业贡献一份力量,那么我国的乡镇医疗的改革事业的发展步伐必将加快。
五、结语
“农业,农村,农民”三者协调发展是目前社会解决的一种重大问题,因此,国家应针对三农问题创建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相关问题并保证政策落实到实处。通过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保障农民脱贫致富以及推动农村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改革道路复杂艰辛,需借鉴相关经验,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实施改革策略,以推进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解保生.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医疗制度改革成果[J].社会主义论坛,2010(5):39-40.
[2]刘峰.我国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困境与突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40(6):98-101.
【关键词】医疗 改革 问题
一、医疗体制改革的社会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由于忽视了社会协调发展,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城乡“二元结构”严重,新生弱势群体不断壮大,所有这一切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我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但卫生费用仅为世界卫生费用的很小的比例。由于经济原因,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入院。2007年《社会保障绿皮书》报告显示,1990至2004年的十五年时间中,中国城乡居民人均看病费用支出增加了19.75倍,增速远远超过收入增长速度。这不仅给企业‘国家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同时在卫生领域存在的不公平越来越难以接受,造成了看病难、看病贵以及有病不就医等问题。在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对191个成员卫生总体绩效评估排序中,中国仅列144位;在卫生筹资与分配公平性的评估排序中,中国列188位,即倒数第四位。这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中国的国家性质相去甚远,医疗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瓶颈。
二、医疗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在医疗改革中的角色定位不准确
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市场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但是也使得医疗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把医院推向市场,走单纯的市场化道路,正是政府在这场改革中没有对自己进行正确定位的结果。在改革过程中,政府“抓大放小”的方式正是导致医疗卫生服务出现两级分化的直接原因。市场化的改革,使得政府淡化了自己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管责任。医院产权改革,使得政府在下放权力的同时也放弃了自己的义务。同时,政府也忽略了对医疗卫生这种本该属于自己社会责任范围的公共品的监管,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方法来改革医疗卫生行业,将医疗卫生机构视同于一般的企业。
(二)政府和社会在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定性上存在偏差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医院产权改革的支持者认为,医院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主体,应在国家法律规范的框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实质上也就是把医院看成了一般的营利性企业,从而削弱了其服务于保护公众基本健康权利的目标。也正是由于这种定位上的偏差,使得医院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把赢利作为其重要目标,使得医疗服务价格和医疗卫生费用迅速攀升,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20世纪
80年代实行财政体制改革后,医疗卫生行业的投入主要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使得广大的欠发达地区缺乏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财力,而不得不采取“放权弃责”的方法,把医疗卫生机构推向市场,让其自行发展,加剧了其营利性的发展步伐。
(三)我国医疗保障社会化程度较低
在现行体制下,我国医疗保障的覆盖面比较窄,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村人口和部分城市弱势群体没有任何医疗保障。而对于企业来说,劳保医疗几乎还是企业的自我保障,因此企业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在一些企业,因为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不同工种,不同数量的离退休员工数量都导致了不同医疗保障的负担,这些都使得企业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四)医疗保障制度存在明显缺陷
我国原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八十年代初期崩溃,农村的医疗保障问题至今仍然是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薄弱之处。许多农村人口因为经济收入较低,一旦生病,就会产生“因病致贫”的后果。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将会大大危害到我国经济的发展。而现行的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目标人群只包括就业人员及符合条件的退休人员,将绝大部分少年儿童、相当一部分老人以及其他无法就业的人员排除在外。这样的制度设计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上述人群的医疗需求难以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个人及家庭面临的医疗风险难以化解,从而带来经济、社会方面的消极后果。二是在一部分人有医疗保障而另外一部分人没有医疗保障的情况下,无法避免体制外人员以各种方式侵蚀体制内医疗资源的问题。
三、国外医疗保障制度及经验
(一)英国模式
英国主要是由政府举办和管理医疗机构,居民可以获得免费的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系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体系,医疗经费的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税收,其余部分来自私人医疗保险。一般而言,政府对公立医院实行全额投入,公立医疗机构承担公共卫生及全民的基本医疗,私人医疗机构是公立医疗机构的补充。
(二)德国模式
德国实行的是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和医疗服务体系分离,雇主和雇员向作为第三方的医疗保险机构缴费,保险机构与医疗机构(无论公立还是私立),签约以提供服务,不能参保者由政府提供医疗服务。
(三)美国模式
竞争性、经营性及提供方式的多样性是美国卫生体制的重要特征。美国的健康维护组织(hmo)是一个成功的管理体系。hmo由保险公司、医生、医院三方组成,三方构成一个动态博弈均衡,追求有限资源的最大利用。投保人依据医保合同,交纳医疗保险金,享受包括门诊、住院、预防在内的免费医疗服务,全科医生推荐导医、专科医生和医院,按照“疾病诊断医疗分类标准”报销,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费用控制。
这些国家在医疗保障制度方面的主要为以下两个措施:一是控制医疗费用,是由患者分担一部分费用,通过调整医疗费用来增强患者的医疗费用意识。二是改革卫生体制,主要措施是在国家卫生体系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真正服务供需双方的内部市场机制。但我国和这些国家的国情都不同,因此,我们只能在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自己的医疗保障制度并以此来发挥医疗保障的作用。
四、对我国医疗制度改革的思考
(一)强化政府的职能
首先是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职能。医疗卫生必须由政府通过直接筹资(即由政府直接投资兴办医疗机构)和间接投资(即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出资)的方式来降低患者个人直接支付现金的比重。其次是强化政府的分配职能。要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由于公共卫生事业属于公共产品,因此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同时,政府的卫生服务也应投向医疗保险和公共卫生领域,投向低收入和贫困人口等弱势群体,并保证投入到位,这样才能让大多数人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再次是政府要加强监管职能。由于卫生服务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并是一种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医疗卫生管理部门应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规范和监督,促使其朝着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健康方向发展。同时,要制定完善的医疗机构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对不同所有制的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享受同等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待遇,为公平竞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构建多层次医疗卫生覆盖体系
我国的农村和城市应该在考虑当地经济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的能力和需求制定与自身相适应的医疗覆盖体系。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多面对低收入及弱势群体,其医疗卫生体系需要更多地依赖于政府的财政投入,其中少部分费用可以让有支付能力群体共同参与分担。这一方法可以在鼓励个人参与的同时提高农村现有的支付水平。虽然费用分担的水平较低,但是仍然可以起到补充作用。城镇中的低收入、老年、儿童和残疾人等弱势也需要一个由政府财政支持的卫生服务网络。要为城镇每年医疗救助卫生服务的覆盖水平设定上限,并让有负担能力的人群参与较低水平的医疗成本共担不仅可以鼓励个人参与的积极性,有效控制花费,还可以为重大疾病的医疗开销提供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为城镇卫生服务网络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它应该在不减弱城市参保人员在参保前所享受到的服务和利益的前提下,覆盖适当的医疗服务范围。
(三)大力发展医疗保险
为实现我国全民医保,在保险体系上可以采用医疗救助、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这样不同层次的网络来覆盖全民。医疗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也应与社会医疗保障的各个层次相对应。在社会救助方面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社会医疗救助主要是指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没有收入来源或收入很少无力支付医药费及保险费的人采取由国家为其免费提供医疗救助服务 ,其费用主要由国家来支付。在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方面 ,保险费由企业、个人、国家、地方政府统筹集资。在商业健康保险方面,主要由个人支付保险费,满足其多方面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中国的医改应该以人人享有健康为目标。要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战略高度制定保障国民健康的基本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全民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和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建立全民参与、全民享有的健康保障体系,让各个社会阶层包括弱势群体都能分享到医疗改革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卢传坚,谢秀丽.我国医疗改革的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7,(2):12-14.
[2]时培永.关于中国医疗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京文学,2007,(5):125-126.
关键词:医疗改革 基层医疗机构 财务管理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深入贯彻实施的新医改工作背景下,作为推行医疗改革政策的前端领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会计核算、财政补偿制度及其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机遇。在当前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只有通过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提升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能力才能切实使自身在新医改的浪潮中顺利发展,促进新医疗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
一、实施新医疗改革制度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
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与任务均纳入至预算管理,由政府制定相应的人员权责利,运营更加规范。为强化防范财务风险、加强会计监督与核算成立会计核算中心,本着“集中核算、规范管理,统一账户,分户结算”的原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经费收支和资金结算均归集到统一账户进行办理,强化财务监督,将预算管理落实到财务管理中,防范资金风险的同时发挥资金使用实效。
2.促进财务管理方法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结构得以在新医改中产生良性变化,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和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从根本上使其不再“以药养医”、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而更加突出的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社会公益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实施新医疗改革,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经费来源,为各级财政预算提供专项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获取政府补助只需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有关绩效考评要求完成各项指标即可,经费不再是其提供卫生服务的重大阻碍。
第二,实施新医疗改革,零差率销售基本药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得以实现,各级财政统一补贴一定比例的基本药物综合差价,由此药物售价相应下降,政府补助收入占其收入比重增加较为明显,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盈利性质日益减弱,致力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同时缓解了群众就医难问题。
3.奖励基金等激励机制的完善及绩效考评机制的建立有助于资金的高效合理使用。新医改下,奖励性与基础性绩效考评相互结合,明确发放绩效部分的对象资格、支付方式、财务处理及会计核算流程等,使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方向更加清晰。
二、新医疗改革制度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所面临突出财务管理问题
在新医疗改革制度实施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面临的财务管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如内审部门尚未建立起来,财务信息系统落后,财务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财务内控机制不健全、应收款项回收不力、管理层及财务人员财务管理意识不强等等问题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进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层及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及财务管理意识都需进一步增强,尤其是管理层要提升财务分析能力,财务人员信息反馈、参谋助手作用有待增强。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医院管理层无须从根本上对医疗患者负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尚未完全身处市场竞争中,财务核算较为单一,其财务人员认为财务管理仅仅是例行会计入账而已,认识不到存在的财务风险,财务管理意识极为淡薄,管理层不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导致其财务分析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升,财务管理能力考评不达标同时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对基本的会计核算流程都无法准确掌握,不去深入了解医改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财务管理影响,对工作中出现的财务问题缺乏专业判断,财务工作人员存在较大局限性。医院财务人员也须加强财务知识的学习,做好财务信息反馈工作,做到在遇到财务有关的问题时能够出谋划策。
第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部门职能有待进一步完善,亟需规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行为,提高财务管理质量。鉴于其他外部审计、国家税务部门、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审计工作基本都较为侧重某一方面,无法对其财务收支进行全面审计,卫生系统内审部门对于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则更加凸显。只有强化内审部门职能,才能切实保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持续监督,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整体质量。
第三,财务电子信息运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操作系统落后、财务数据的录入错误现象时有发生,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电子信息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落后的财务电子信息水平削弱了财务信息共享能力,尤其是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后统一保管电子财务数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信息人才且信息技术环境不良就导致了财务管理人员可能无法及时全面地获取财务信息以进行相应的风险控制活动。
第四,财务制度有待进一步细化。新医改实施后专项资金增多,尤其是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上级尚未形成支出细则。只有对专项资金支出制度加以细化,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才能更好地管理专项资金,使专项资金真正发挥实效。
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存在以上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运行程序不规范,尤其有的卫生院人员少、兼职现象普遍,对应审核的重点环节核实不严格,员工为了自身方便罔顾卫生机构的财务制度,存在较大随意性,财务管理在这些方面亦未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监督。
第二,财务人员责任意识、管理理念尚需进一步提高,大多数财会人员在处理财务事项中,存在老好人思想,坚持原则力度小,检查工作时没有真正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要求展开。且多数财务人员尚处于传统的记账型阶段,与管理型财务人员还有一定差距,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第三,财务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地位不高。在实施绩效工资后,财务人员属于后勤保障人员,与一线医技人员相比其奖励绩效工资相差很多,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不利于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新医疗改革实施后完善财务管理的措施
第一,新医疗实施背景下的会计集中核算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财务管理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的要求大大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质量优劣受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的直接影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人员应进一步加强内控制度执行水平、财务操作熟练水平、以及财务管理综合水平,通过参加一系列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与教育活动,学习行业内最新会计制度,深入剖析新医改及其他会计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能产生的影响,高效管理财政专项资金最终成为优秀财务管理人员。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聘用财务人员时应注重考察其业务水平,确保其具备从业资格。
第二,规范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体工作,健全内部稽核体制,完善全面预算管理约束制度。预算管理应容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所有收支,财务人员通过编制收入、支出预算分析预算收入的历年增减变动和医疗服务成本的变化趋势,本着“总量控制、以收定支”的原则核查机构医疗服务效益及收支情况,确保各项列支均处于合理的范围,符合制定的开支标准,专款专用财政专项资金并遵守《会计法》等法律法规及《企业会计制度》等有关会计核算制度,对发展建设性支出应严格履行相应的报批手续。
第三,建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明确应收账款的回收处理,提升应收账款回收能力的同时防范审计风险。对于应收账款应准确加以记录,及时与对方单位或个人进行对账,考察应收账款的可回收性并根据坏账计提政策计提相应的坏账,以完整准确地反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状况,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资金运营有关的基础信息。另外,对于应收账款的形成应由专门的负责人予以授权审批,财务人员要掌握每笔应收账款形成的时间及数额,保证每笔应收账款的存在性与准确性,确认无虚假账务处理,同时要加强应收款项催收,增强资金的流动性,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第四,引进运行稳定质量优良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也是提升整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效率和促进财务人员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方面,该系统应能实现多业务系统的整合及数据共享,使得财务人员能及时完整地获取其所需的财务信息控制财务风险。
五、小结
关键词: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的卫生专业人士的跨区域流动现象越来越明显,每年医务人员的离职率都在不断上升,对于我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与改革。随着《中公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颁布与实施,我国的新型医疗改革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关键内容就是有关人才的培育和人才的招聘,目前我国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因此必须创建正确标准的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体制,才能有利于推动医疗改革的发展。
1我国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现状
1.1信息化方式得不到有效的应用 在发达国家,很多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中都使用了信息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创建了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体系,然而我国的医院包括一些公立医院,在医院人事部门信息化建设上,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医院的领导层面没有现代观念,仅仅把医院的建设工作重点放在了医疗专业人才队伍的创建和先进医疗设施的引入,但是起着辅助作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却往往很容易就忽视了,这就从主观层面上阻碍了我国的医院人力资源的开发积极性。所以,在医院的人力资源部门中引进信息化技术能够显著的改变医院人力资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1.2医院的招聘没有灵活多变的计划 目前医院在招聘工作中依旧使用的是跟着已经拟制好的招聘计划不变的实施,尤其是一些公立的医院。医院是事业型单位它的人员招聘要求是严格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的深化与完善中,我国的医院建设也在跨越式的发展。很多新添置的床位、新添加的部门、新增加的专业岗位都在不断的出现,但是在医院招聘中,依然根据经验计划来完成,没有足够的灵活多变的思想与方式,让目前医院人才的进入无法达到医院建设的需求。
2医院人力资源招聘管理的改革
2.1创建网络化招聘信息方式 医院的人力资源招聘工作可以在过去的面对面、一对一的招聘方式上,可以根据当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优势[1],包括了网络能够快捷、简单方便的把医院的招聘信息及时有效的到互联网上。我国拥有庞大的网民数量,且仍在不断地扩大,这样就很容易让人们第一时间通过上网搜索到招聘信息,根据自身的专业与水平来选择合适的应聘岗位[2]。通过网络渠道传播医院相关招聘信息的同时,还必须有医院的简介与形象宣传内容,如简短的医院的发展历史、主要部门与岗位、拥有的科研成就、取得的重大医疗领域突破、自身的管理特色、经营理念及现有的医护情况和所需的医护类型。同时,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还需要创建关联的医护人员具体信息数据库,从而完成对招聘管理工作的优化任务。
2.2制定科学的相关规划 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在每年的开端就制定好一整年的招聘计划,同时完成比较完整的岗位说明任务[3]。努力增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用人单位的相互有效协调。具体的来说,就是医院的人力资源在进行招聘计划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医护人员退休的状况,预计计划时期内离职人数,分析可能离职的原因等,利用招聘计划来引导整个的招聘工作顺利实施。另外,在进行招聘的时候,一定要给招聘人才的工作岗位完成详细的分析任务,使得所有岗位的任职需求都能得到标准的统一,同时把相关的岗位说明书当成招聘的核心。另外根据科室的实际情况和人力资源部门商讨,制定好需要招聘的职员数目及被招聘的人员所需掌握的相关专业技巧。还有,当进行挑选人才的时候,不要只局限于他的文凭及所取得的相关专业证书,要多方面多角度的考查所录人员的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程度,这样才能找到合适的整体素质很高的人才,给医院带来真正的实效作用[4]。
2.3采用最新的招聘考试 过去的笔试与面试考试结合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医院医疗改革的需求,因为它无法正确有效的呈现出应聘者的整体综合能力[5]。所以,医院在招聘医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在过去的招聘方式上再添加一些新式的招聘内容,例如开展二次面试,第一次面试(传统的面试)一般只是简单了解应聘人员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所取得的证书等等。第二次面试更应该侧重的是心理层面上的内容及对应聘者的整体素养与实践能力,从而完成全面的考查[6]。另外,依照医院的实际状况给招聘的规范与标准实施正确的计划,要完成在每一项综合素质上的科学考核工作。
2.4关注以后发展的培训体制和连动式的知识管理 根据员工在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中每个阶段不同的需求,有目的性的完成每项培训规划的制定,这样不但可以让员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技能,还可以有效保证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爱岗敬业的思想观念。让员工更加顺利的解决当前的工作,对于自身提高以及医院今后的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让员工掌握更新更先进的知识、技能等,他们才有可能更快、富有创造力的完成工作。医院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给不一样岗位的职工带来他们所需的技巧知识等,还能够团结那些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理想的职工一起对医学某领域进行钻研探讨与突破。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当今的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时候,只有足够的满足医院需求的医务人员队伍,才能让医院在竞争中拥有足够立足的正能量、新动力。如何招聘到合格的医务人员队伍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认真探讨分析的重点。解决对策包含了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创建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团队,创建满足医院实际需要的人力资源信息化体系,制定灵活、科学的人才队伍招聘规划,完善的招聘考核方法等。
参考文献:
[1]李满勤.计算机管理现状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03(02).
[2]张淑青,赵海峻,李英春.医疗废物监督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9(03).
[3]梁翠群,钟志海,徐风琴,等.病案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病案,2004(12).
[4]何士大,汤哲,吉训明,等.北京老年保健及疾病防治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2(09).
[关键词]医疗改革 档案资源 管理与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091-01
1 前言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较快,医疗卫生水平也取得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涉及到的医疗档案资源越来越多,增加了档案管理工作难度。医疗档案主要是对诊断病例、病人健康情况、设备设施配备情况及科研成果的记录,它是对医院各项资源及医疗信息的有效汇总。医疗档案管理质量直接关乎医院发展水平,医院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要结合医院发展背景,将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推进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 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必要性
医疗档案资源对医院日常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项工作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并对医务人员具体工作情况和实践治疗成果等进行总结。网络信息化背景下,医疗档案的形式比较多,包括纸质档案、电子档案、视频、音频等。当前,仍然有部分医院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沿用传统的信息收集、归纳及整合方法,管理制度缺失,且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制约了现代化医院的建设及发展。医疗改革背景下,对医疗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可实现医院的高效运行和发展,使医院的整体医疗卫生水平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1]。
3 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现状
3.1 医疗档案资源管理建设基础条件不完善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使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质量比较低,而医院不重视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并未对他们进行过系统培训;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决定了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医疗知识,而且要具备较好的管理能力及统筹能力。但是,档案管理人员并未达到该种水平;没有结合医院发展背景,制定医疗档案管理制度,仅对国家档案法律法规进行照搬,使其针对性不强;尚未认识到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医疗档案与人事档案混淆,基础设施不完善。
3.2 没有充分利用医疗档案信息资料
医疗档案是对医疗信息的书面记录,很多医院对医疗档案进行记录和存档之后,将其积压起来,无人问津,当有需求时,才进行查询;对部分科研医疗档案进行保密管理,无法实现医疗研究成果的共享;医院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医疗档案的重要性,并对部分档案实施保密管理,从而降低了医疗档案的使用价值,使医疗水平难以提高,制约了医院发展及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2]。
3.3 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
计算机网络背景下,对医疗档案提出了信息化管理要求。然而,部分医院因资金短缺、信息化人才缺失等,仍采用传统袋装和卷宗形式对医疗档案进行保存,使医疗档案管理混乱,增加了日常查询难度,且容易丢失。部分医院虽将实施了医疗档案信息化管理,但是,受档案管理人员水平限制,医疗信息录入时,经常出现错录、漏录情况等,无法提高医疗档案管理效率,也对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行产生了制约。
4 基于医改背景的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方法
4.1 完善医疗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
(1)财务部门要结合医院发展背景,调配一定的资金数额,为医疗档案管理工作配备办公设备、档案材料收集室和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营造一个专业的医疗档案管理环境,使医院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专业、正规,便于后期信息查询,为医院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2)依据医疗档案管理工作内容、部署和要求等,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裁撤,使他们各司其职,以保障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从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重点招收医疗专业人才,结合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要求,向他们培训相关专业知识,并注重道德培养,实现综合性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提高医疗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使其更加专业;(3)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对医疗档案管理工作进行细化,使其更加具体,并将奖惩措施落实到位,提高医疗档案资源管理及建设质量[3]。
4.2 合理开发医疗档案,提高档案资料信息利用率
档案管理部门对医疗档案实施保密时,也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医疗档案资源进行充分开发和利用。依据医疗档案资源管理和建设情况,成立医疗档案开发组,定期组织探讨会,对最新医疗科研成果进行研究、论证和总结,不断引进新型医疗设备、器械、药物等,对疾病治疗方法进行创新,为人们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医院也要对医疗档案进行合理开发,对病例情况和患者就医情况等进行总结,增加对该科室的资金划拨数额,实现医院财政资金的合理配置及优化利用。注重医疗档案的实用性,对其进行不断开发,提高档案资料信息利用率。
4.3 注重医疗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适应医疗改革需求,将信息化建设用以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中,使管理过程更加数字化,可提高医疗档案管理质量及效率。医院要结合自身发展背景及实际医疗、科研情况,借助人工录入、电子扫描和照相等方法,改变传统的纸质档案存储方式,以信息化模式,对医疗档案进行保存,构建完善的医疗档案信息化收集平台,借助该平台对医疗档案进行汇总,并以数据库形式对它们进行保存。医院工作人员可通过密码或权限设置,获取医疗档案或相关数据信息,降低医疗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档案利用率,使它的应用过程更加便利。完成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之后,在医院内部将数据库管理医疗档案宣传工作落实到位,并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档案管理水平[4]。
例如,国外一家医疗信息管理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Queue的医疗信息整合系统。医院可应用该款软件进行医疗档案资源管理与建设,患者只需将姓名、住址、药物过敏史、家族病病史等基本信息输入到云文件中,医院即可通过该系统及时提取病人信息,缩短患者等候时间。医院也可通过该软件对某时段就诊人数进行管理,对病人医疗档案进行有效存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病人档案丢失,极具快捷性和便利性,有效降低档案管理工作难度。
4.4 创新医疗档案管理方法
随着医疗改革工作的深入,传统医疗档案管理方法及模式已经不具备适用性。医院要依据外部环境,对医疗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深入临床一线进行各种调研活动,明确档案利用及反馈信息,使其更好的服务于医疗工作,对医疗档案进行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近年来,医疗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各基层医院也逐渐认识到了医疗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依据医院实际情况及具体医疗工作内容,对档案管理方法进行不断创新,实时更新医疗档案内容,不断提高医疗档案资源管理及建设水平,推进自身快速稳定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医疗改革背景下,医疗档案管理及建设工作非常重要。医院负责人和档案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医疗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结合医院发展背景,对医疗档案资源管理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具备清晰的认知,并提出具体改革建设方法,以对医院各项服务进行优化,提高医疗档案管理质量,实现档案资源的充分利用,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就医服务。
参考文献:
[1] 朱盈锟.医改条件下医疗档案的管理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05):120.
[2] 梁威伟.医改条件下如何加强医疗卫生档案管理[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09):133-134.
[3] 杨慧莉.新医改下医院档案管理的改进方法探究[J].当代医学,2013,(10):26-27.
[4] 刘婷婷.新医改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的创新与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05):48-49.
推出整体解决方案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推进,卫生信息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新医改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广卫生信息化工作经验,去年底,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等5省市被卫生主管部门确定为全国实施卫生信息化试点项目的先行示范区。
这些示范区积极探索建设以健康管理和服务为中心、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基础的卫生信息平台及重点业务应用系统,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和发展。
在近日落幕的2011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交流大会上,国产操作系统旗舰企业之一――中标软件有限公司(简称中标软件)高调亮相中国卫生信息技术与成果展。
中标软件结合新医改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推出了系列自主可控、安全易用的整体解决方案,得到了专家及与会嘉宾的肯定与好评。
据了解,该系列解决方案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本次新医改试点的先行示范区――重庆。
作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重点支持企业,中标软件多年来在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做了大量的努力和工作。
在新医改的背景下,中标软件结合重庆试点的卫生信息化现状,面向省级平台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远程医疗平台建设的信息建设需求,推出了基于中标麒麟桌面及服务器操作系统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基于村级医疗卫生室专用健康终端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基于中标麒麟高级服务器操作系统及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的省级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县级医院信息化、远程医疗平台。
同时,在新医疗改革的大环境下,中标软件针对当前医疗信息系统信息格式不统一、重复建设严重、数据交互困难、数据安全隐患等问题,推出了基于中标麒麟安全云操作系统的“医卫云”解决方案。
移动应用创新模式
在医疗行业信息化应用模式的创新方面,中标软件还推出了中标凌巧移动医疗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引言
就现阶段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初期的改革成果,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我国医疗事业中有关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部分还需要继续加强,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系统的完善。在传统的医疗体系建设中,财务管理问题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就导致在改革开放进入“深水期”的关键时期,我国的医疗改革事业需要做出进一步的重大战略调整和部署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范良好的财务管理,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降低医疗风险。因此,针对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问题,如何进行科学安排与把控已经成为当今医疗事业改革的焦点之一。本次研究将采用实例研究的方法,“以小见大”地分析存在与我国医疗财务管理中的普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帮助我国医疗事业与民生建设进行有机结合。
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经过对现阶段我国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的研究,阻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问题:
1.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亟待加强。需要明确的是,为了确保医院财务体系的正常进行,应当对该环节的直接参与者――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的相关资质进行进一步的核查与提高。第一,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需要从思想上加强对医院财务问题的重视程度,否则就没有办法依据医院的要求来完成既定的工作,耽误医疗改革事业的进行;第二,专业人员应当及时、定期进行业务审核与培训工作,否则将会导致自身工作业务不熟练、工作积极性匮乏等问题。
2.维护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配套设备不到位。为了进一步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趋势,除了要求相关从业人员进一步完善相关知识技能,同时也需要院方从物力和财力上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支持,以期打造一个健全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运行和维护体系。具体而言,我国大多数医院已经在门诊收费、药品药房以及住院收费等信息化管理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并且有效地解决了医院长期以来遇到的财政问题;然而,由于相关财务信息化的配套设施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建立,在实际操作中就会产生难以满足现代医院管理需求的负面效果。
3.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在相关信息化管理制度和设备已经配套到位的情况下,我国医院还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这种监督不应该仅仅是对医院的内部财政管理问题进行简单监督,而是应该利用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实现“自上而下”“由内到外”的复合监督体系,从各个层面都加强对于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把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缺乏对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有效监督”的重点问题。
二、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具体分析
针对以上对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发展现状与问题的具体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对现行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做出调整和改善:
1.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资质,应从财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两方面着手,而不能只追求片面的理论学习。例如,对于医院管理人员而言,要加强自身对于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知识的学习,通过定期举办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培训来提高自身的能力;对于医院而言,则是要进一步支持对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建设,从思想上重视对这一内容的普及。另一方面,针对现在信息化发展的强劲势头,为了配合医院财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信息化趋势,相关从业人员也需要积极学习电子计算机知识,否则将会因为缺乏基本的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常识,知识陈旧,业务技能不适应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
2.完善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影响医院制度对内部起不到控制作用的关键在于,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制建设不健全,因为健全财务管理的机制体制才能保证医院的财务状况沿着既定轨道发展。例如,对于具体的财务问题,需要强调责任落实到个人的重要性,而对有误的负责人进行相应的处罚。其次,可设立一个医院财务工作监督小组,保持制度落实的长期性和真实性。
3.进一步完善医院财务的预算制度。财务预算制度在规避财务风险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有效分析院内下一阶段的财务收支状况,还能够通过定期评价预算的执行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财政工作做出科学指导。另一方面,为完善风险控制和预警体系,院方可借助第三方机构或专家进行财务预算和风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