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第1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资金流通性过程 中小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伴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受到资本逐利性使然,大量海外游资流进我国金融体系;同时,我国国际贸易中长期出现的双顺差局面,使得自身金融体系积累着大量的亚洲美圆。二者所形成的叠加效应,直接导致了我国资金流动性过剩的宏观经济面。与此同时,我国奢侈品消费信贷仍然处于旺盛期,包括住房、汽车在内的消费信贷需求,直接促成了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随后,农业生产周期性供求矛盾,又进一步推动了我国CPI指数的持续上升。这一系列的负面宏观经济环境,使的央行在金融政策的取向上趋于货币紧缩方向。现实证明,央行屡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已对各商业银行的资产类业务开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资金流通性国家控制对商业银行造成的影响,展开分析。目的是:在目前环境下,就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工作创新进行构建。本文以中小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

一、资金流通性国控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挑战

上文已经指出,国家对资金流通性过剩展开的控制行动,推高了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而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直接减少了商业的可贷资金存量。由此可见,国控主要对商业银行的资产类业务产生较大影响。从商业银行的资金贷款方向来看,其有限的资金存量必将遵循“低碳经济、城乡统筹”等政策导向。

从而,资金流通性国控背景下,商业银行在资产类业务上所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如下:

(一)由创新型企业融资所面临的挑战

创新型企业作为承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载体,日益成为资金融通的主要对象。创新型企业大都以中小企业形态存在着,而商业银行则成为它们寻求借款的主要渠道。从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一是因对创新型企业所开展的业务,缺乏准确认识而产生的贷款风险;二是因创新型企业无法正常履行还款行为而产生的风险。

(二)由城乡统筹资金需求所面临的挑战

城乡统筹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需要借助外源性资金融通的需要。商业银行由于具有区域归属性质,便成为各级政府推动城乡统筹的重要资金供给平台。然而,政府根据自身目标函数驱动的放款需求,往往违背资金流动的逐利性偏好,从而为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经营带来很大的风险。同时,这种风险来自于上层建筑的利益诉求,其成为了商业银行业务管理的难点。

(三)由企业资产重置资金需求所面临的挑战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现阶段企业生产经营所须遵循的模式。在遵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企业需通过逐步展开资产重置,来提升资产结构。伴随着企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必然引致出广大企业的融资需求。受到资产专用性增强的影响,企业在提高自身资本有机构成的同时,也增大了显性与隐性成本,这一成本因素将直接影响它们资本循环的稳定性。因此,与企业处于同一价值链上的商业银行,必然也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二、挑战对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造成的影响

不难理解,因资金流动性国控对商业银行所造成的影响,是通过若干中介的传导作用形成的。具体而言,表现为:对资金流通性过剩采取的国家控制,提高了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直接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存量的缩减;商业银行贷款资金存量的缩减伴以具体的贷款项目,则增大了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开展的风险。

在此逻辑递进关系下,“挑战”对商业银行资产类业务造成的影响,如下所述:

(一)对商业银行实现经济效益目标的影响

商业银行受到产权封闭性的影响,必然追求独立、完整的赢利目的。赢利目的作为其经济效益目标的主要构成部分,决定着该金融组织的市场行为。然而,伴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目前后危机时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作用,商业银行在赢利目的的实现上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障碍。

在上述逻辑递进关系来考察,不难知晓:将近17.5%的存款准备金率作为基准利率,必然推高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在此基础上,企业等主要借款对象在对:平均利润率与借款利率的比较中,将做出减少借款的理性选择。这一选择归因于:受到国际经济宏观面趋于负面,以及生产运营成本增高的影响,诸多企业的平均利润受到了侵蚀。以物流企业为例,央视二台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物流企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维持在10~20%左右。从而,商业银行主要贷款对象的借款意愿降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赢利水平。

与此同时,在防止我国金融泡沫发生的要求下,国家对奢侈品的消费信贷也作出了相应的限制性制度安排。这样一来,不仅对该类型产品的投机性购买需求,而且刚性购买需求都产生的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在金融信贷方面的表现,则是:消费者降低了对商业银行的借款需求。最终,弱化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二)对商业银行实现社会效益目标的影响

考察本文研究对象“中小商业银行”的功能特征,不难获知:其产权的地域归属性,决定着它必然需植根于当地经济建设。通过对当地经济主体融资需求的满足,来增进商业银行的“造血能力”。商业银行的这一功能导向,体现了它的社会效益目标。然而,正如本文在“挑战”部分所指出的:无论面临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是城乡统筹下的现实需要,在诸多具有行政色彩的政策推动下,都给商业银行带来了经营风险。这种影响在其产权归属关系保护下,实则增大了商业银行在贷款资金存量缩减下,资金使用的机会成本。

从而表明:商业银行的社会效益目标与经济效益目标间,存在着不相容的关系。由此可见,在资金流动性国控背景下,对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影响,被外生解释变量所放大了。

三、针对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工作的创新原则

“针对影响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工作的创新”,构成了本文的最终目的。这里,本文尝试从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视角,最大化的消除上述影响。其中,主要针对可控影响而言的。

上述挑战,成为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工作创新的切入点。按照熊彼特的观点,“创新”是经营性组织从“均衡态”逐步转向“非均衡态”的过程。然而,我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其在创新中应建立起以下两点原则。

(一)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展开创新

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银行改革,出现了: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政策性银行的局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诸多商业银行(如:各城市商业银行)逐渐产生,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无论商业银行的存在形式、法人结构如何复杂,其仍须在相关银行法律法规框架下展开审计工作。这样一来才能有效抑制,因商业银行盈利性内生冲动而产生的“喜风险”偏好。

(二)创新初衷应是提升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作为赢利性经济组织,惟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才能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提升服务质量不仅表现在业务开展的效率方面,还表现在其内部审计环节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惟有这样,才能有效规避商业银行在资产类业务开展中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挑战。为此,创新途径还包括引入外部组织资源,来增强自身的审计功能。

这里还须明确一点,服务质量的提升并不会增进诸多企业的借款意愿。毕竟,企业在做出融资决策时,将对“平均利润率与借款利率”展开评估。因此,这里只关注对商业银行自身影响的消除,即: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四、商业银行业务管理创新的途径构建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创新,应结合以上原则;并紧密围绕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来展开。在此基础上,创新途径如下所述:

(一)引入外部专家团队

创新型企业大都以中小企业形态存在着,该类型企业受到规模、自有资金约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需要寻求商业借款来扩大经营。商业银行在面对创新型企业的借款申请时,往往在缺乏技术支撑的前提下,弱化了内部审计功能。为此,商业银行可以引入外部工程技术人员,组建项目导向型专家团队。通过专家团队对创新型企业产品的市场价值、技术可行性等诸要素开展评估,来增强内部审计的全面性。最终,规避不必要的放款风险。

(二)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

就原则而言,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属于组织自身行为;且,该行为应对组织自身负责。然而,受到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影响,区域政府仍能对其审计工作施加外部作用。毕竟,商业银行的区域归属性,使其惟有借助于各级政府的扶持才能持续存在。因此,建立与政府的沟通机制,便成为“商业理性与区域性”的调和剂。商业银行应就具体的政策性贷款业务与区域政府展开协商,权衡内部审计风险与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从而,寻求最佳放款方案。

(三)资产结构优化的放款倾向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还应在推动企业资产结构优化的背景下,展开针对性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工作的灵活性与针对性,来推动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其服务质量提升的目标。因此,商业银行应根据区域政府的产业经济发展规划,在确保资金安全性的同时,调整对重点发展产业资金申请的审计标准。在此基础上,不仅使内部审计完成了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还增进了商业银行的区域植根性。

由此,通过以上3个方面的创新途径,商业银行在资金国控背景下的影响,将能得到一定的消除。

参考文献

[1]彭琳.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2).

[2]唐志武.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

第2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一)资本市场的发展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所引起的社会资金分流,既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总量,又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从总量来看,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广大的居民和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渠道。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他们纷纷从商业银行提取存款购买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保险等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因而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对于存款的吸收。据有关专家统计,1991年我国证券存量占金融资产的比例为3.6%,到2000年,这一比例则上升到51%,10年之间增长了13.2倍;从证券投资基金来看,我国从1998年第一批5家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开始到2001年底,全国证券投资基金已有51只,基金总额已超过800亿元,而且基金的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因而对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了潜在的严重的威胁。据中国建设银行在12个城市进行的开放型基金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者中有47%的机构和55%的个人表示愿意动用银行存款购买开放式基金。另外,随着人们风险意识和投资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保险公司尤其是投资类险种的出现(如分红保险)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冲击也不容忽视。到2001年底,我国保险资金已达4000亿元。虽然从理论上说,这些投资中会有相当一部分最终以财政存款或企业存款的形式又回流到商业银行,但这其中总有一定的漏损。因此,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在相当程度上会引起商业银行现有存款的减少及存款增长速度的下降。从存款结构上看,投资者进行投资动用的是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且这些存款多为定期存款,而回流的往往是活期存款或短期存款,这就导致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稳定性下降,期限缩短,从而不利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2.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影响。资本市场的发展首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总量。一方面,由于存款规模的减少,商业银行可贷资金减少,因而贷款规模相应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通过银行间接融资的比重亦相应下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1995年我国直接融资(股票和企业债券)只有36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金融机构贷款新增额加直接融资合计11307亿元)的3.6%,到2000年直接融资额达到2176亿元,占当年全部融资额的27.9%,从发展的势头和趋势看,其所占比重会进一步扩大,因此,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贷款间接融资比重会进一步缩小(张喜军,2002)。其次,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影响了商业银行贷款的结构。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使业绩好的企业纷纷到资本市场融资而不从银行或少从银行贷款,导致从银行贷款的大多是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进而造成商业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发生变化,风险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筹集的主要是长期或永久性资金,因此,商业银行贷款的期限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比重增加,长期固定资产贷款比重下降,银行利息收益受到影响。

3.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形成了冲击。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上述影响,传统的贷款收入减少,因而商业银行的利润下降。

(二)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据统计,到2002年3月,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经有400多家,其中200多家已经开始营业。虽然外资银行目前只占有市场份额的2%,但据亚洲开发银行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布鲁斯估计,10年或15年之后,外资银行占有的市场份额可能会上升到30%左右,外资银行对我国商业银行构成的潜在威胁由此可见一斑。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将会在优质客户、优秀人才、中间业务等方面与我们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我国银行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

1.优质客户资源的激烈竞争。一般说来,银行80%的利润由20%的主要客户形成,因此,优质客户的争夺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而外资银行拥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金融创新能力,可为客户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因此,中资银行的一部分优质客户可能会转移到外资银行,从而导致中资银行较大的损失。据报道,有不少外资金融机构已在中国市场进行有关市场调查,并掌握了有关中资金融机构优质客户的确切数据,其目的就在于为将来的竞争做准备。

2.优秀人才的争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本土化及经营管理的需要都会促使其在人才方面与中资银行进行争夺,而外资银行高薪、高福利及较多的培训机会对优秀人才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中资银行人才的流失在所难免。优秀人才的流失短期内会导致中资商业银行一部分客户的流失,长期内则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中资商业银行发展后劲不足,因此,优秀人才流失对中资银行的影响不容忽视。

3.中间业务方面的挑战。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具有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因此是商业银行非常理想的业务类型。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少、创新能力差、发展滞后,在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和外资银行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在中间业务的竞争方面我国银行业处于劣势地位,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极为不利。以外资银行较为集中的上海为例,目前上海市外资银行的进出口结算业务量占上海市进出口结算总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5%~40%.

(三)网络银行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相比,设置成本和营运成本都很低。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为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则为150~200万美元,这样会使一大批非银行机构通过网络进入银行领域,进一步加剧银行业的竞争;另外,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也有较大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仅为1美分。根据艾伦米尔顿国际管理顾问公司的调查预测,到2003年,网络银行将瓜分30%的银行业利润。因此,我国传统银行业也必将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据CNNIC调查,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2650万,是2000年同期的2倍,上网计算机台数达1002万台,也比2000年同期翻了一番。据预测,我国网民数量在2014年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这为网络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同时,这也意味着传统商业银行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来自网络银行的挑战。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也会在网络银行业务方面和我国银行业展开激烈的竞争。

(四)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的挑战

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来看,由于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步伐的加快,因此,各国纷纷放宽金融管制,与此相伴随,混业经营已成为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信用社、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和某些金融公司纷纷涌入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领域,从而使得商业银行传统业务优势丧失,进而面临的对手空前增多。在英国,这一特点尤其表现在建筑协会通过结构重组,大量地向银行转变。我国金融业亦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信托机构大办银行业务到目前邮政储蓄与商业银行的存款争夺,证券投资基金及保险公司对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如此等等,都表明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激烈竞争。而且,当前我国实行的还是分业经营,且金融创新步伐较慢,金融自由化程度不高,应该说,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非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可以预计,随着这种情况的改变,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商业银行构成的威胁将会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21世纪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再是传统的同业竞争、国内竞争、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而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国内与国外、网上银行和网下银行等多元竞争格局。因此,如何应对来自方方面面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我国商业银行迎接挑战,加快自身发展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机遇,促进商业银行快速发展

1.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筹集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的问题。从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来看,负债的绝大部分是存款,所有者权益则全部来自国家投资,而且几乎都是核心资本,资金来源渠道比较狭窄,银行资金与资本市场没有形成双向流动的机制,主要是银行资金单方面流向资本市场。其实,在资本市场的发展分流银行资金的时候,银行也可通过资本市场来筹资。如商业银行可通过股份制改造在资本市场上公开发行股票来筹集资本,也可以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次级债券来筹资,这样既可以增加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增强资金的稳定性,又可以提高资本充足率。

2.通过参与资本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1)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解决资产结构单一问题提供了可能。商业银行除了传统的贷款业务外,还可以通过购买和持有各种有价证券来优化其资产结构,提高其资产的流动性,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商业银行持有债券占其总资产比例已经从1997年的4.98%上升到2001年末的12.51%,债券投资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一条重要的资金运用渠道,对提高商业银行整体收益水平作用明显(宋清华,2002)。可以预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商业银行利用资本市场改善资产结构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2)通过资产证券化,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资产往往缺乏流动性,而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改善其资产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因此,商业银行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技术将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等转化为标准的可交易证券,借助资本市场把它们推销出去,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3)通过资本市场,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拥有比例相对较高的不良资产,因而蕴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实践证明,不良资产能否有效处置,关系到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而资本市场的发展恰恰为这些不良资产的处置提供了市场空间和实现途径。

3.大力拓展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业务。如开放式基金的销售及基金的托管、清算,开办资产管理、证券投资咨询、证券交易结算等业务,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机遇拓展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拓宽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渠道。

(二)加强自身建设,增强竞争力,以应对外资银行的挑战

1.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商业银行运行机制的要求,加快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使我国商业银行成为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控机制健全、按照市场化机制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

2.加大处置、消化不良资产的力度,努力降低不良资产比例,尽量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形成,使商业银行能轻装上阵。

3.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经验,调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念,改革用人机制,加快金融创新,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力。

(三)抓住机遇,大力拓展网上银行业务

根据前述分析,随着网络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普及,传统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商业银行唯有把握机遇,将传统银行的优势与网上银行相结合,才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业务。

1.完善网上银行功能,充分发挥网上银行的服务优势。如,尽快开通网上B2B业务,借助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求得网上银行自身的发展;开办一些和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业务,拓展网上银行的业务范围,发挥网络银行成本低的优势。

2.改革传统管理体制,适应网上业务发展需要。网上银行是金融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产物,需要有新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与之相适应。如对现有银行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变“垂直式”、“直线式”管理模式为“扁平型”、“矩阵式”管理模式,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按照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业务流程,打破传统的分工概念等。

3.重视对网络人才,特别是同时具备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的培养。网络银行网站的建立和维护,网络银行业务的顺利开展,网络金融新产品的开发,都离不开拥有充分网络知识和金融知识的人才,因此,对这些相关人才的培养,是关系我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和网络银行发展的关键。

(四)利用分业经营政策日益松动的形势,积极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加强商业银行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并为将来的混业经营作准备

我国金融业目前的分业经营格局是在当初特定环境下作出的选择,等将来混业经营的条件具备后,我国必然也会走上混业经营之路。应该看到,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在给商业银行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充分利用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的发展机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样,商业银行在面临来自非银行金融机构挑战的同时,也可将业务范围逐步渗透到非银行金融机构领域,变被动为主动,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总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只有勇于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开拓进取,才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新晨:

注释

①②张喜军。资本市场发展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及其对策[J].投资研究,2002,(11)。

③王德平。对发展网上银行业务的思考[J].上海投资,2002,(1)。

「参考文献

[1]ZvibodieandRobertC.merton.Finace[M].Prentice-Hall,inc.2000.

第3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 策略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是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标准,是联系实物部门与金融部门的一个变量,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中间指标。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央行只控制基准利率,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从而形成多样化的利率体系和市场竞争机制。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事实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分析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有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其自主经营权,确立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获得了自主定价权,银行可根据自身经营战略,充分考虑目标收益,经营成本,客户风险差异,同业竞争,合作前景等因素,综合来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优质、优价与风险相匹配和有差别化的价格战略。另一方面,在负债上,银行可实行主动的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降低经营成本。这些使得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权大大的提升了,经营机制发生根本性改变。

(二)有利于优化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

从客户结构角度分析,利率市场化实际上为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对客户的甄别机制。利率市场化促使银行主动关注贷款市场的行情,通过对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状况、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以及客户经营状况等因素的综合分析来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实行差别化定价。对风险较大的劣质客户以较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对风险较小的优质客户以较低的利率水平来吸引客户,从而推动客户结构的优化。

(三)有利于为商业银行创造规范的经营环境

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不断完善的过程,最终将形成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金融市场上融资产品种类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充分并且具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的监管,金融主体具有积极的竞争意识。同时,利率市场化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透明化,促使其规范化经营,有利于银行长期稳定地发展。这些都为商业银行创造了规范的经营环境。

三、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一)存贷利差缩小,使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受到冲击

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为了争取存款,吸引客户储蓄,利用利率进行相互竞争,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筹集资金,导致商业银行整体的资金成本提高。另一方面,贷款利率下限的取消,为了吸引优质客户贷款,对信用好的客户使用较低的贷款利率,并且利率市场化后,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渠道众多,使得商业银行面临风险小的筹资人议价能力减弱,只能降低贷款利率,这样一来使得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再加下存款利率的刚性较大,易升难降,使得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缩小。

(二)信用风险增加,易产生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整体上升,促使资金成本的提高,为了追求短期的高收益,商业银行更加趋向于将资金借贷给风险较高的借款人,以得到风险补偿,这就产生了“逆向选择”。然而,愿意支付高利率获得贷款的筹资人,相应的由于借款成本的增加,榱嘶竦檬找妫倾向于将资金投向高风险领域以获得高回报。这种对筹资人的“逆向激励”导致了低风险项目投资人和低利率贷款人被排挤,使得信贷市场中充斥着高风险投资人,违约几率增加,降低了银行的贷款质量,使得银行业面临信用风险。

(三)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因市场利率的不确定性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的不确定性。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被逐步放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利率的变动越来越频繁,变动幅度越来越大,其期限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化,导致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变得越来越困难。

四、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业务转型

在利率市场化大趋势的冲击下,商业银行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要利率来源的传统经营模式发展空间越来越小,难以维持。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应该逐步改变经营策略,调整收入结构,在开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应积极地进行金融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进行多元化综合经营,弥补在传统业务上的利润缩水。

同时,我国当前商业银行所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是代收代付业务,是一种低层次的中间业务。为了促使中间业务由低层次业务逐步向高层次的业务转变,如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证券保险业务发展。商业银行要做到:首先,实现中间业务合作模式的转变,由在政府主导模式向市场主导的自由合作式的发展,政府只需要做到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监督市场运营的作用;其次,随着我国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限制被逐步放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银保合作、银证合作,使得中间业务层次上得到发展;最后,商业银行积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由此发现和开发新型中间业务和新的收益增长点,把重点放在服务质量上,多在理财、财务顾问、资产管理和国际结算等高附加值业务方向创新。

(二)调整负债结构,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

由于我国金融行业起步较晚,金融领域落后,市场欠发达,缺乏金融创新,以及各种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型负债业务发展滞后,银行缺乏主动型负债的意识。因此,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被动负债占据主要份额,其中存款在被动负债中占据最大比例,然而主动负债只在负债结构中占据很小份额。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应该转变传统观念,变被动负债为主动负债,进行金融创新,主动寻找负债来源,获取资金,从而调整优化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

商业银行在优化负债结构的同时,要逐步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是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竞争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商业银行提高自身的定价能力,首先要充分考虑影响金融产品定价的各种因素,如风险补偿、费用的分摊、客户信用等。其次,选择合理的利率定价方法。最后,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通过合理的标准细分客户,进行差别化定价。这样才能建立一套科学的、操作性强的、高效的金融定价机制。

(三)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一直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所以利率风险并不是我国商业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没有引起银行的相应重视。外加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落后,使得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合理的避险工具。但是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行,市隼率不断被放开,利率不再受到央行的严格管制,受到各种市场因素影响,逐步由市场来决定。利率变动的频率与幅度越来越大、难以预测,使得利率风险暴露于商业银行面前,成为了商业银行不得不应对的风险,成为了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关键。

(四)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率成为了商业银行的竞争手段。银行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然后由于信贷的扩张,商业银行以较高利率放出的贷款往往对应风险大,信用度低的借款人,这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了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为此,需要做到以下几:第一,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对客户进行评级,从而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商业银行根据客户信誉水平、经营情况、企业资本、担保情况等的不同进行不同信用额度的授予。第三,商业银行要加强信用风险的转移的意识,积极采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进行风险转移,也可采用保险、担保以及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减少借款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时还款而产生的信用风险对商业银行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李慧.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分析:[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复旦大学.2004.

[2]程松彬,王景瑜.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吉林金融研究,2014(10):30~35.

[3]黄持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会计师,2014(24):5~6.

[4]艾祖权.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知识经济,2014(16):79.

[5]张晓燕.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代金融(中旬),2014(7):104~105.

[6]马哈露士.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对外贸易经济大学,2014.

[7]关沁晖.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风险控制的对策.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2):10~12.

[8]田阳春.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中国银行信息报,2012(8):4~5.

[9]闾娇蓉.浅析中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经济研究导刊,2014(2):12~15.

[10]蔡逸仙.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经济问题探索,2013(3):17~20.

[11]李克川.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一个对策研究.金融经济,2013(1):35~37.

第4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国家风险、竞争风险、流动性风险、体制性风险等。这些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突出、最集中、最严峻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主要是因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80%以上,贷款的质量决定着银行的命运。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讲信用和丧失信誉、不愿或不能还银行贷款的问题,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围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这对新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危机和挑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种种挑战,新型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以实现在集约经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风险控制,管理立行观念。这是新型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型商业银行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防范、规避风险问题,要从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维护股东利益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花大力气抓好风险控制工作,并常抓不懈,保证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新型商业银行是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银行,从其股本实质看,同样是大型国有企业,其资产出现大面积风险带来的社会危害将是深远的。因此,尽快出台保全新型商业银行资产的政策法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减轻新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应当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1.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机制

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即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二是全面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实行贷款风险等级管理,建立坏账准备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即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财务核算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存入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制,对贷款单位实行单个的动态监测。风险分散机制,可以组织银团贷款,同时实行授权、授信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开展信用保险,提高坏账准备金。

3.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制定分客户、分行业、分地区的信贷投向计划,逐步实现贷款向重点客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转移,向大系统、大集团、大企业倾斜,扩大基础行业贷款,支持名优品牌生产,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合并、租赁劣势企业。其次,要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操作程序,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并真正落实信贷责任人制度,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并依法追究问题的责任。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及时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制定贷后管理质量奖惩办法,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治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第5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风险 金融监管 防范

一、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内涵及现状

金融的全球化成为近年来发展的大趋势。在这种新经济的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全球化的发展也就成为必然。新兴金融市场的兴起和发展打破了原有的旧格局,使国际金融市场逐步扩展到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金融机构在全球大量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全球性业务网络。这种趋势既促进了国际金融的极大发展,也加大了金融风险的范围,出现债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际金融组织面对巨大的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显得力量不足,防范国际金融危机的手段显得特别脆弱。国际金融炒作活动,进一步加剧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立过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问题显得更为突出。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改革开放的进展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和将要面临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国家风险、竞争风险、流动性风险、体制性风险等。这些金融风险中,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突出、最集中、最严峻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因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中主要是因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占总资产的80%以上,贷款的质量决定着银行的命运。尽管《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等法律法规已经颁布实施,但银行仍面临着企业不讲信用和丧失信誉、不愿或不能还银行贷款的问题,从而使银行面临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措施

围绕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九十年代以来国家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步伐,加大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这对新型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更多的是危机和挑战。面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种种挑战,新型商业银行必须适时调整、完善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管理体制,以实现在集约经营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必须首先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风险控制,管理立行观念。这是新型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新型商业银行更应从战略高度来认识防范、规避风险问题,要从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维护股东利益和社会安定的角度,花大力气抓好风险控制工作,并常抓不懈,保证各项业务的良性发展。新型商业银行是法人持股的股份制银行,从其股本实质看,同样是大型国有企业,其资产出现大面积风险带来的社会危害将是深远的。因此,尽快出台保全新型商业银行资产的政策法规,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减轻新型商业银行的风险压力,应当引起有关管理当局的高度重视。

1.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内控监督机制

包括:风险防范机制,即贷款的发放实行审贷分离;二是全面实行贷款抵押、担保;实行贷款风险等级管理,建立坏账准备制度。风险预警机制,即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资金营运状况、财务核算状况等方面的资料存入信息库,实行客户经理制,对贷款单位实行单个的动态监测。风险分散机制,可以组织银团贷款,同时实行授权、授信制度。风险补偿机制,要建立贷款风险基金,开展信用保险,提高坏账准备金。

3.不断完善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首先,要优化配置信贷资产,提高信贷资金整体效益。要按照效益优先和集约化经营原则,制定分客户、分行业、分地区的信贷投向计划,逐步实现贷款向重点客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转移,向大系统、大集团、大企业倾斜,扩大基础行业贷款,支持名优品牌生产,支持优势行业、企业的发展和鼓励优势企业兼并、合并、租赁劣势企业。其次,要严格执行贷款审批操作程序,强化信贷责任人制度。商业银行应制订严格的信贷审批操作程序,并真正落实信贷责任人制度,切实做到谁决策谁负责,并依法追究问题的责任。第三,要建立严格的考核奖惩机制,加强贷后管理。国有商业银行制度上制定贷后检查、业务监督管理办法,结合贷款信息系统确定贷款风险预警指标,及时采取对策,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状态。制定贷后管理质量奖惩办法,正确处理业务拓展和控制贷款风险的关系。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治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中国加入WTO机遇•挑战•对策[M].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

第6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外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对策

1前言

2005年至2006年,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银行业开放过渡期的即将结束,中国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源于中国银行业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对外资银行业务的逐渐开放,将使银行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外资银行的挑战,使中资银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生死存亡的问题。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严峻竞争形势,如何加快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进程,在保护期内建立符合国际惯例、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运作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增强中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规划能力、业务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和防范风险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整个银行业面临的10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引导中国银行业抓住机遇,保证平稳过渡,并争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居于有利地位,对于我们制定竞争策略、维护金融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也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具有全局性意义。

股份制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产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陆续建立了10余家全国性或区域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建立,打破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局面,给金融领域引入了竞争机制,并且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为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和现代金融制度做出了贡献。目前,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等在内的各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取了不同的改革措施。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履行中国加入WTO时所做出的承诺,迎接2006年年底我国的金融市场全面放开以后所带来的冲击。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由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政府提出银行业的开放时间表而显得极为紧迫。为了切实搞好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改制,国家先后给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注资600亿美金。相比之下,中央银行早在1999年就明确提出将进—步依法支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改革中发展,逐步扩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从1986年交通银行重建以来,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实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4年6月末,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负债总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4.33万亿元、4.46万亿元、4.20万亿元和3.23万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已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002年12月30日获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的正式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引进花旗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根据协议花旗银行持股比例为5%。拉开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参股的序幕。到目前为止,我国10余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已经有9家批准引入外资参股。他们是深圳发展银行(新桥投资持股17.89%,2004.5.29),交通银行(汇丰银行持股19.9%,2004.6.7),民生银行(香港上海汇丰银行、香港上海商业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共持18%,2004.7.6)等等。[2]理论认为,作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不仅能够吸收—批非国有股金,增强资本实力,改变股权结构,而且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业务技术,提高管理和业务水平。

以上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成功的引进了外资,但是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如何更好的引进外资,1直备受银行界和金融界的关注。关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的问题,目前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研究。张月飞和郜树松(2006)[2]从引进外资对我过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效率的影响来阐述,以某个具体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以后,其自身发展的变化和成长水平来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无论是我国经济体制还是金融体制都处于剧烈的新旧交替的变革中。处在这种宏观环境下的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正处于急速的上升期之中,而且相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包袱轻,机制灵活,决定了其能在快速的发展中既保持了总量的快速膨胀,又保持了质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规模与银行效率同步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更加期待随着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机构的完善,组织结构的改造,有效风险管理体制的建立,其效率必然有更大的提高潜力,使其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在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大的能力。邓世敏(2001)[3]文中找出了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1些关键问题;WTO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挑战;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自身基础存在严重的缺陷;努力探索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方法。李大军和何聪(2003)[4]文中研究了入世以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所受到的冲击,如外资参与国内金融市场后,逐步展开人民币业务,银行业务争夺将愈加激烈;股份制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如资本补充机制不够完善;入世的机遇,如金融监管部门的支持。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阐述:第2部分研究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第3部分研究引进外资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第4部分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引进外资后,面对受到的挑战应该采取的对策的具体的研究和阐述;第5部分进行全文总结。

2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业现状及引进外资的具体情况

2.1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现状

第7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

一、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新机遇

(1)后金融危机时代国有商业银行面临国际金融市场重新的分化和调整。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一些大型银行为摆脱金融危机的泥沼,正着力进行预期较长时间的根本的范式变迁。毫无疑问,这给我国银行业跨国发展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崛起提供了绝佳时机。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国家的市场准入放宽,某些国际金融机构的市场扩张呈现收缩或减缓的趋势。(2)新兴市场的发展给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奠定了良好基础。近20年来,新兴市场国家、地区的经济快速增长,使之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以及巨大的商品供应国和销售市场,也同时成为全球资本的重要流入对象。同成熟市场相比,新兴市场在世界经济的贡献度大幅提升,其对全球经济的引擎作用日益凸显。此外,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与我国经贸往来密切,市场准入限制较少。这无疑会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带来良好契机。(3)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扩大了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新空间。“走出去”是发展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必由之路,是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也是我国企业发展壮大后国际扩张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资企业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金融危机之后,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力度加大,海外市场开发诉求更为强烈。此外,“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加快实施“走出去”的策略。中资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需要我国银行业及时跟进服务,这将给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提供新的商机和动力。

二、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面临的风险

(1)“债信危机”带来的风险。自2010年开始全球经济进入复苏阶段,但是,各经济体和地区间的复苏进程并不均衡,主要经济体经济刺激政策逐步退出,债务危机风险明显加大。若干国家面临债务随时可能违约的风险,如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其中希腊违约风险最急迫,西班牙、意大利一旦违约对欧洲及全球的冲击最大;另一类是美国,随着标准普尔对其国债信用等级的下调,引发各国金融市场不同程度的动荡。此外,跨境资金过度流动也加大了金融市场波动风险。(2)国际金融竞争和新金融监管体系的调整引发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虽然使许多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但发达国家的银行核心竞争力领先的格局并未改变。一些大的国际银行通过并购,其规模更加庞大,业务范围更为广泛,其必将成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超强竞争对手。2010年,美国和欧盟分别通过了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巴塞尔III也获得通过,更加严格的监管标准不但会对国际金融格局、银行经营模式和盈利水平、金融创新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也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带来挑战。(3)“逆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各国均陷入一连串的、复合式的经济困难,纷纷采取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对策,终致产生了愈来愈普遍的贸易战、资源战、汇率战、货币战、投资战(限制他国对本国的投资)等,所有这些行为均与全球化精神相违,是对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全球化趋势的一大打击。可预见的将来,此等“逆全球化”的现象与行为,还会进一步蔓延与深化。

三、国有商业银行国际化策略

(1)健全经营机制、防范国际化经营风险。面对“债信危机”带来的潜在风险,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当仔细研究美国和欧盟于2010年新通过的各自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以及巴塞尔III,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并能够有效运行的现代商行体制和机制,坚持审慎性经营原则,时刻将风险防范放于首位,持续推进海外全面风险管理,加强国别风险研究,建立健全海外机构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机制,降低违规率。(2)细化目标市场,提升国际化水平。重点发展亚太地区的高成长市场。从地理位置、文化、经济、市场准入等方面看,亚太地区与中国经济的关联度远高于其它区域。因此,做大、做强亚太地区业务,扩大市场份额是国有商行的重中之重。其次,还要扩大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机构布局。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创新,欧美区域拥有较为成熟的国际金融市场。国有商业银行扩大在该区域的服务网络,不仅能学到先进经验和技术,还能迅速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此外,还要积极拓展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3)熟稔当地环境,完善网络布局。国有商业银行在海外网络布局时,应依据当地环境,进行策略选择,可以通过并购、申设、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实现境外网络布局的突破性发展,不断加强物理网点和电子网络的有机结合,坚持网络拓展和业务拓展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现有机构的延伸功能。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影响 对策

2012年年中,央行宣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浮区间则由原来的10%扩大至30%。这看似几个微小百分点试探性的调整,却意味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实质性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到最关键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阶段,即逐步放开对人民币存贷款利差的管制。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尤其是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调整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形成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

一、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1.商业银行拥有了更大的经营自

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调整给了商业银行更大的选择权,经营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实质的提升。首先,存款利率的上浮有利于商业银行吸收更多的资金。显而易见,存款利率的上浮对于社会上闲置资金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商业银行可以为不同的客户设定不同的上浮档次,根据自身资金需求吸收足够的资金以备使用。其次,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有利于商业银行开展更为完善的客户分层化管理。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资信和偿还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设定更为明细的贷款利率档次,不但有利于留住原先的优质客户,还能为招揽新客户提供有力的手段。

2.同业竞争加剧,利润面临下降

(1)存款利率的上浮将导致资金成本的上升。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浮空间,因此可以预见各家商业银行必定会以提高利率作为争夺客户存款资金的手段。除了商业银行主动提高利率吸引存款外,部分资金量庞大的企业也会要求银行上浮自身存款的利率,否则就以转走巨额资金作为“威胁”,从而使得商业银行被动地以高成本“挽留客户”。

(2)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的扩大将导致利息收入的减少。虽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增加了商业银行确定贷款利率的自由度,但是当贷款需求不足的时候反而会进一步导致利息收入的减少。因为此时一些大型企业客户往往会要求银行以更低的优惠利率提供贷款,而商业银行为防止这些大客户转投其他银行则只能以牺牲利息收入为代价做出让步。

3.原有的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不能适应利差缩小的变化

在利率不能自由浮动的年代利差相对固定,商业银行只要将吸收到的存款资金贷放出去就意味着利润额的同步提高。因此商业银行会竞相争夺大型企业作为自己的“优质客户”,因为这些企业的贷款额大,违约风险相对较低,由于利差相对固定,自然利润额水平就高。而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小而违约风险较大,自然不是银行资金投放的首选。但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原先所谓的大型优质客户往往会要求上浮自己的存款利率并下浮自己的贷款利率导致银行收到的实际利差缩小,而相对高风险的中小型客户往往缺乏对存贷款利率的议价能力,银行则能以更大的利差获取收益。因此,即使同样的放贷金额,银行从一批中小型客户身上获得的收益甚至会超过个别的大型客户,这将对目前多数商业银行以大型企业为主的客户结构和风险偏好造成很大的冲击。

4.中小型商业银行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收益来源于息差收入,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和息差的进一步缩小,银行的利润空间将被明显地压缩。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网点分布和客户群数量都难以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相比,因此如果不能尽快转变经营方式,不少中小型商业银行将有可能在激烈的“利率竞赛”中被淘汰出局。也许不远的将来就可能出现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一旦这成为现实,将对我国的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严重的冲击。

二、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对策

1.商业银行应采取的调整手段

(1)优化客户结构,调险偏好

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客户对于利率的议价能力将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收入。一般情况下大型客户通常会要求银行给予相对较高的存款率和相对较低的贷款利率,而中小客户却通常只能接受银行给出的相对较低的存款率和相对较高的贷款利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一实际情况改变传统“贷长、贷大”的信贷模式,将更多的信贷资源投向小微企业、“三农”领域和消费领域,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增速目标,提高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虽然说向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相对较高,但是高风险高收益是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必定要遵循的法则。只有适当调高风险偏好并优化客户结构,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

(2)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应对潜在信用风险的增加

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商业银行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构建差异化的信贷管理流程,不断完善行业和区域政策,完善授信和审批方式,以适应信贷结构调整的需要。同时,要加强对重点领域调控,加强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控,增强信贷风险防控的前瞻性,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避免重蹈日本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信用风险骤增的覆辙。

(3)拓展金融资产服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资产服务具有资本占用少、经营风险小、与客户资产管理流程契合度高、长期可持续等特点,发展金融资产服务有利于银行由资产持有向资产服务转变、由资本占用向资本节约转变、由利差收入向服务收入转变。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和完备的结算网络,这就为客户提供了健全的服务设施。通过发展金融资产服务业务(例如证券、基金、保险买卖等)商业银行可以连通股票、基金、债券、票据、保险等多个市场,为不同类型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推动自身经营转型。同时也为商业银行自身寻找到了利差收入以外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有效地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挑战。

2.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制度保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金融保障制度,是指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个保险机构,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甚至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我国的银行存款一直以来都是以国家信用、中央财政信用作为担保,只要法定利率确定、到期还本付息,老百姓就不必担心。但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将真正成为现实,一旦银行“破产”真正来临,仍需有效的制度设定来避免动荡的发生。因此,围绕银行破产做准备的制度设计必须成为金融管理工作的重点,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为重中之重。

虽然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但是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过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商业银行,只有摒弃原有的靠国家规定的利差获利生存的思维,真正地从业务开拓、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练好内功,才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也必须从制度和法律上不断完善,以帮助商业银行真正地适应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竞争,从而保障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福. 我国当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金融环境问题探析. 新西部:下旬·理论, 2012年第8期 第110、102页

[2]李伦一.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12年第10期 第48-50页

[3]张慧平.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研究.金融经济:下半月, 2012年第12期 第104-105页

[4]陈晟.利率市场化对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中国市场,2012年第44期 第75-76,86页

第9篇: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范文

摘要:本文研究我国金融市场在利率市场化发展之后,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并且探讨了适合我国中小银行的应对策略,以此来确保中小银行在这一新环境中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和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中小银行;改革;问题;对策

引言

从2012 年6 月8 日人民币存款利率上限可上浮至1.1 倍,首次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到2013 年7 月20 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再到今年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将面临新的挑战,在经济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课题。

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和进程

利率市场化主要指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水平的利率决定机制,利率由市场控制,以此达到资金效率和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利率市场化,实质上就是放开利率管制,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建立与自身相关的自我约束机制和风险定价机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进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脉络却十分明晰、目标也十分明确。我国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为:先放开货币、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二、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影响

对于我国资本资源的使用效率而言,利率市场化将对其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将打破金融市场中的大型金融机构垄断。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国的中央银行实现对我国经济的间接调控。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管理不完善、创新不足等因素,特别是对于过度依赖存贷款利差的中小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将带来较大冲击。

(一)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银行的积极意义

1.中小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趋于健康和良性

在当前极为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金融性商业银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利率市场化在对金融产品的创新方面都产生了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将提升客户的服务品质,增强顾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以此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中小银行在利率市场化之后,开始拥有了利率决定权,从而促使金融市场逐渐建立起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的优胜劣汰机制。

2.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工具将得到有效的增加随着当前利率市场的不断发展和逐步深入,金融工具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多,其中主要分为了不同类型的放款和投资,资产负债管理的基本概念主要指的就是各个存款、投资人委托、资金收入等方面的费用。因而,各种衍生的金融工具,例如利率互换、掉期、货币互换等,都在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动用等方面有着更多的多样化渠道,在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等方面都为中小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建议和意见。

(二)利率市场化为中小银行带来的主要挑战

1.中小银行盈利能力遇到挑战

目前以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的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存贷款利差,特别是大部分中小银行的存贷利润比例达到85%以上(见图1)。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存贷款利率将大幅上升,且存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将大于贷款利率上升的幅度,净利差下降,另一方面是中小银行在优质客户面前失去议价能力,加大经营成本,最终导致中小银行盈利能力进一步减弱。2014年一季度浙江省内城商行净息差仅为3.3%,较13年末下降0.24%,较12年末下降0.45%,盈利空间收窄。

2.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受到挑战

一是加大利率风险,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加剧,将对利率定价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于缺少利率敏感性的中小银行来说,无法有效预测利率走势和波动幅度,从而进一步加大面临的利率风险;二是加大信用风险,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由于缺乏对优质客户的议价能力,为提高收益,势必转向高风险行业或企业,将会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信用风险增加,并最终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和经营风险增加。

三、中小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措施

(一)加快中小银行的经营转型

中小银行要在当前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实现利润的大规模扩张,就需要彻底地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存贷款利差和存贷款规模,在根本上确立以效益为中心的集约化经营战略。一是要全面推进成本管理控制核算方法、建立能够增强营销能力的扁平化管理方式;二是有效地调整自身客户结构,积极营销议价能力相对较低的小微型企业和零售业务;三是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和一站式服务。

(二)加强中小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是加强风险认识,利率市场化后,中小银行要通过对宏观经济形势、市场利率状况、自身经营能力等多因素分析,清楚地认识到自身面临的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二是加深同业合作,利率市场化后同业竞争加剧,但合作机遇并在,中小银行可通过向大型银行学习、与同类型银行抱团等方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三是引进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正确计量风险、提高风险控制能力,积极应对利率市场化。

总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小银行在这种环境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应当对利率市场化的基本特征进行有效的分析,加强中小银行的利率市场化,明确中小银行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比较和分析利率市场化中的挑战和机遇,主动采取中小银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

参考文献:

[1]王群琳.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对策[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3.

[2]谢非,黄熙,刘林清. 城市商业银行跨区域经营问题研究———以汉口银行重庆分行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