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初中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化学氧化法;作用机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C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试验装置
试验用水为制药废水经生化处理后的二沉池出水,COD初始浓度为2500mg/L左右,电解槽为10×10×15cm的有机玻璃槽,阳极板采用钛涂钌氧化电极,阴极采用石墨电极,电源采用电源使用MPS702 直流电源( 最大电压36 V,
最大电流30.7 A),试验装置如图2所示。
图2 试验装置图
2 检测方法
试验中COD浓度的检测采用K2CrO6氧化还原滴定法,采用的仪器为COD微波消解仪。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的控制,达到对原水COD初始浓度重要性的考察。
3 试验结果与讨论
3.1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通过原水不同稀释倍时的控制,达到对处理水质COD浓度的有效控制,分别采用稀释0倍(COD浓度2000mg/L)、稀释1倍(COD浓度1000mg/L)、稀释两倍稀释2倍(COD浓度670mg/L)。
试验条件:电流:4A;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初始浓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3显示了在不同初始浓度下,溶液中COD浓度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 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出水COD浓度为483.43mg/L,COD去除率为75.75%。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可得:电化学氧化法对COD的去处效果不随初始COD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由于电化学电解过程中所产生的氧化剂的量是控制COD氧化速率的决定因素。
3.2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电流密度是影响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电极表面积恒定时,单位面积提供的电量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增大,电化学氧化法反应速度也随之增大[3]。但试验中的电流密度不能无限增大, 当电流密度超过某一电流阈值后, 电路中过量的电子不经过电极反应而直接流进溶液,使电流效率下降[4]。
本试验通过电源电流的恒定控制,达到对试验条件中的电流密度的有效控制,本试验将电流强度先后分别控制在1A、2A、3A、4A、5A、6A。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初始pH:8.0;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电流密度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4中可以发现:试验电流强度从1A逐级上升到4A过程中,原水中COD随电流强度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及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极板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电流强度的增大,电子在极板与原水中COD之间的转移速率加快,原水中氧化性极强的H2O2和HO·自由基反应速率也大幅度增加,从而在相同的水力停留时间内所产生的具有氧化作用的活性中间产物越多, 原水中COD的去除效果也明显提高;但在电流强度从4A上升到6A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虽有下降,但已接衡,COD去除率仅略有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受到原水中COD初始浓度的限制。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3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本试验将初始pH先后分别控制在2、4、6、8、10、12。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极板间距:10cm;极板表面积:10cm×10cm。
试验结果如图5所示:
图5 初始pH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5显示了在处理时间45min的条件下,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初始pH的变化关系,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试验pH从2逐级上升到8过程中,出水中COD随pH的增大而大幅度地降低,即相应的COD处理效果出现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在间接氧化时阴极生成的H2O2与Fe2+构成Fenton试剂氧化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而过低的pH对H2O2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利于OH·的产生[7],随着pH升高,抑制作用得以解除,电化学氧化法机制得以正常进行,COD去除率得到显著提高;但在pH从8上升到12的变化过程中,出水中COD浓度又有显著上升,分析其原因是碱性条件下, 阴极还原析出H2,与Fe3+形成Fe(OH)3沉淀, 体系中Fe2+的再生受到抑制, 对HO·的产生再次造成负面影响,使得COD去除率显著降低,考虑COD去除效果,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且在该初始pH下,经45min的电化学氧化法处理后,出水COD浓度为405mg/L,COD去除率为79.75%。
3.4 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铁试剂(Fe2+)不仅具有催化Fenton 氧化反应的作用, 而且同时可作为絮凝胶团的前体,对COD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铁试剂(Fe2+)的加入使得整个COD去除过程成为电絮凝与电化学氧化作用的耦合体。为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铁试剂(Fe2+)加入前后COD去除效果的对比,达到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的验证。
本试验先后控制铁试剂(Fe2+)的有无,达到考察铁试剂(Fe2+)对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效果验证的目的。
试验条件:采用制药厂出水作为试验用水(COD浓度为2000mg/L);电流强度:4A;电解质:0.01mol/L的Na2SO4;处理时间:45min;初始pH:10;极板间距:10cm。
试验结果如图6所示:
图5 铁试剂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
图6显示了铁试剂(Fe2+)加入前后,原水中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从中可以发现:在相同的操作条件下,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即在试验开始的0min到45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相应地线性减少;在45min到6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出现COD浓度上升的现象;在60min到90min内,溶液中COD随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的延长而COD浓度又开始线性减少,45min处为曲线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分析其原因是由于向原水中投加一定量的铁试剂(Fe2+)后, Fe2+将会与阴极生成的H2O2构成Fenton反应体系,作为OH·的主要来源[10],同时伴随OH·产生的Fe3+相比O2具有较大的初始还原电位,可在阴极上与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再生为Fe2+。Fenton氧化体系生成·OH氧化电位可达2.8V,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OH作为亲电基团,具有较强的进攻有机污染物的能力,并最终将它们氧化成CO2、H2O以及简单的有机物。
4 试验结论
本试验采用单因素理论,通过对其他相关因素的有效控制,得出的试验结论如下:
1)通过对其他试验条件(初始电压、初始pH、电解质、极板间距)的有效控制,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时间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为最佳的处理时间。
2)从考虑到COD去除效果及节约能耗,本试验的最佳电流强度为4A。
3)本试验确定最佳初始pH为8。
4)铁试剂加入前后,COD处理效果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保持一致,电化学氧化法处理45min处为COD去除曲线的拐点,即为最佳处理时间,即铁试剂(Fe2+)对COD去除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肖羽堂,张飞白.电化学氧化技术去除有机物的研究进展[J].江苏化工,2007,35(1):6-10.
[2] 王静,冯玉洁,崔玉虹. 电化学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应用进展[J].工程与技术,2003,12:19-22.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重难点被直观的现象瓦解掉,抽象的知识点较少,需要知记的内容较多,学生如果付出努力就会取得不错的成绩。但高中化学是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更倾向于系统化、理论化,还要求能灵活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分析现实问题,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提高,光是死记硬背、机械的做题是学不好的。要注意如下几方面问题:
一、要正确对待教材与资料
新教材在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生理特征、教育教学原理、学科特点、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制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课前预习要将理解不透的内容勾画出来,做到听课有目的。有的同学总认为这一环节不重要,其实不然。首先课前预习花费不了很长时间,不像某些同学想象的那样麻烦。其次,它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积极的在课上思考更多的问题。高考题中的任一知识点的考察雏形都来源于课本,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都直接用资料书不使用课本,这样是万万不行的。那么资料书应该怎样利用呢?阅读资料书可以解决课堂上的一些疑惑,而且课本上的习题少且简单,不能满足考试的要求,做些资料书上有价值的习题可以升华所学知识,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点和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但不要搞题海战术,首先知道所学知识的难点与重点,然后有针对性的做重点题型,对于易错知识点要反复练习并且记录在错题本上。
二、注意做好课后总结
一天的学习完成之后要养成善于总结的学习习惯。合上课本,在脑子里把老师课上讲的内容重复一遍,以免遗忘。将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整理一下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然后把一节课的知识点总结全面并对应习题看看题目中是怎样考察这些知识点的,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高一第一章物质的量这一节,物质的量是桥梁将宏观的量如质量、体积和物质微观的量如粒子数联系起来,可以画出这样的转化图。
三、正确理解教材内容
高一化学必修一主要讲解了化学实验基础及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其中化学实验基础是必修课程内容的核心,体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其中粗盐提纯实验和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实验起到与初中化学实验及知识的衔作用,又为高中化学新知识的学习穿针引线,通过实验把学生引入化学世界。高考化学试卷中压轴题即为实验题,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个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并且分析实验原理、反应条件、实验装置、实验的异常现象等。高考实验题都是课本实验引申出来的,来源于课本。必修一中的实验基础主要讲解了几种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及分离装置,难度不大。后面的元素化合物这部分知识涉及到的重要实验有氯气的制取、铜与浓硫酸反应、金属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室制氨气、钠与水的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反应、铝的两性实验、氢氧化铝的三种制法,铁及其氧化物,铁盐性质实验等等,都需要用心去学习分析。
必修一的第二部分内容是物质的分类、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又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进行化学学习。这部分内容原理性强,要着重于理解,活学活用。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先要熟记基本概念“升失氧,降得还”,然后会利用化合价变化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和掌握其配平。掌握基本方法后还要多练习。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教育; 高中化学;新课改;化学实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现有条件下,农村中学教学资源的匮乏,优质生源的流失,学生基本素质较差,动手及应变能力较弱。如何能让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处于同一平台上竞争,是农村中学教师应坦然面对的课题。
笔者长期工作在农村中学一线,经过多年教育经验,感悟到高中化学教学从如下方面入手,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加强初、高中知识的过渡
学生普遍认为初中化学知识不难,只要记住几个重要方程,几种重要物质性质,几个重点实验,就能应对化学课程。然而,进入高中后,化学方程式书写沿用初中的书写规律已难以适从。高中定量实验引入也使得学生无从下手。因此,加强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显得至关重要。
1.以初中方程式的书写为基础,分析原理,促进学生思维转变
初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时,往往提到的是 “置换法”“交换法”,很少从原理上分析。即使分析原理也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是说:高中会学。然而,高中教师忙于应对高中课程,涉及到初中内容,很多会说:此点初中已学。学生固以为化学是一门文科,所有知识点都是靠背、靠死记。
当高中出现大量氧化还原反应方程的书写时,却变得越发困难,无法理解。因此,农村中学可以用一定课时复习初中知识,引入高中化学思维,从原理上分析所学方程,以理解促记忆。
2.以初中化学实验为基础,灵活变换,培养学生应变能力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学生的化学实验总是停留于纸上或黑板上。当实验条件改变,实验操作出乎于常规时,学生便无法适应。这充分说明其应变能力不强,根本原因在于参与少,操作少。
因此,高中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初中化学实验基础之上,将初中实验“弄懂”“ 吃透”。例如:初中的蒸馏水的制取实验与高中石油分馏实验装置极为相似,可以深挖,为高中学习打下基础。初中几个制氧气装置也与高中多种气体制备有着密切联系,花一定课时复习,会给高中学习提供很大帮助。
3.以化合价、元素周期表知识为基础,加强学生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整合
初中学生几乎人人能背诵化合价口诀,也知道化学课本后有张元素周期表,却从未认真研究。进入高中后这些知识却往往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
笔者曾对高三即将毕业的学生做过调查,65%的学生认为高中 “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最难学。这充分说明元素周期表未能充分理解。
因此,初、高中知识衔接可以将此列为一模块,既可以让学生很快进入化学角色,又能与高中知识学习不脱节,更能整合元素知识。提早为高中各元素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造环境、培养化学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有着丰富的实验,有趣的现象,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在农村中学,能开设的实验课极少。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近6000,化学实验室却只有一个,实验教师也仅两名。能够演示的化学实验屈指可数,更别说实验课。如此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兴趣是每一个教师应思考的问题。
1.把握好演示实验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的困境,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课堂演示实验,这对于学生既是美好回忆,更是兴趣的源泉。
许多教师为了省事,常以视频或动画代替演示实验,这是不可取的。
其一,视频只会演示实验的成功或预期的现象,而真正演示实验在不同的操作环境,不同的操作过程会出现不同结果,教师更应针对所出现的结果进行分析;
其二,视频演示会让学生感觉是在看电影,会怀疑实验的真实性,更不要说动画演示;
其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更应感到那些“瓶瓶罐罐”才有兴趣,才能领略到真正的化学。
因此,笔者主张尽可能在课堂中演示好每一个实验,创造演示实验条件,满足学生的渴望,也尽可能的让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笔者曾有位优秀的学生在毕业留言中谈起他学习化学的动力,源自一次课堂中成功演示了一个实验,而且是第一次动手完成实验。
2.将化学教学深入到生活当中
化学是一门源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正如北大校长“神曲”《化学是你化学是我》所写。化学与我们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结合农村中学学生特点,将化学教学深入到生活当中,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结合教材内容,介绍与农业生产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
农村高中学生对农业生产有着浓厚兴趣,因为他们生长在农村,知道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变化。例如:C2H4的催熟技术,Na2SiO3的保鲜技术、防火技术,CaO2长途运输海鲜技术等。笔者所在中学临近海边,多数家庭以海洋养殖业为生,学生了解到化学的奥妙后,更加努力的学好这门学科。
2.2利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常见问题
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依然离不开化学,教师将此融入到化学课堂,会使之熠熠生辉。例如:笔者在蛋白质的课堂中引入了鸭蛋变皮蛋的事例,学生能理解更牢记了蛋白质变性的条件。硬水知识讲解时,引入长期使用的毛巾会变硬,更拓展到用醋酸蒸煮会使毛巾变得柔软事例。学生能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记清了化学性质,更有增长了课外知识。
学生反映化学课不必用漂亮的PPT,不一定要去实验室完成学生实验。只要能让自己学到知识,记清原理,有趣的课就是一节好课。
2.3引入与社会密切联系的内容进行教学
化学的神奇在于它能创造物质,改变世界。化学的飞速发展其负面新闻也充斥着化学教学,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工作者更应关心时事,把社会与化学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导学生有正义感,使命感。农村中学的孩子多数出身穷苦,如果利用所学化学知识误入歧途,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悲哀。因此,教学中应辩证对待化学,展现出阳光的一面。
三、发挥农村中学特长,扬长避短
虽然农村中学有诸多不足的条件,但依然有他的长处所在,作为农村中学化学教师更应看到他的长处,扬长避短。
1.农村中学学生更重视理科
农村的学生视学理科为骄傲,固有的“学好数理化,能够走天下” 的思维也一直影响着农村孩子。理科能使人思维缜密,因此,农村中学学生更重视理科不足为奇。化学教师该正确引导,不要伤害到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如何让枯燥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变得生动;让难以理解的《化学平衡》变得具体,触手可及,这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对的问题。
2.农村中学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应发挥时间优势
农村中学学生多数来自偏远地区,只能选择住校,通常几周才能回家一次。让他们寻找材料完成课后实验显然不可能。当有充足的时间保障情况下,教师可以组建课外学习小组,开放那仅有的实验室,满足学生对实验的渴望。
3.农村中学学生更朴实,更能发扬团队合作精神
正是由于农村孩子的朴实,少了城市小孩的傲慢和偏见。他们可以“抱团取暖”相互协助,可以团队合作完成集体任务。笔者曾组织学生完成“废旧电池的回收与利用”实验,4人一组,其效果特别明显。
农村高中化学教师工作在恶劣环境之下,面对着教育经费短缺、优质生源流失,如何能让二流学生与一流学生同台竞争?化学教师只能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助互利,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山石.农村中学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科学探究[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0,(5):83-84.
[2] .胡婕.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J].时代教育.2008,(2):55
[3] .卞永英.探究性实验与多元智能的培养[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5):7-9.
关键词:教材分析;初高中知识衔接;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学能力
一、初高中化学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教材难度小,趣味性浓,化学现象一般都取自实验或生产、生活中,大多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
高中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材,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认识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生活)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了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掌握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因此,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增强,理论性的知识比重增大,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要求较高。相当一部分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二、认真钻研教材,注重初高中知识的合理衔接
由于本人对初中教材非常熟悉,通过认真钻研高中教材,明
确了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在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而在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却做了要求(如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如核外电子排布、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方程式等)。我做到心中有数并把它们罗列出来,衔接时注意把握时机和尺
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化学有所帮助,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
例如,化学用语作为一种化学专业的特殊符号系统,能正确而熟练地掌握是必须的。初中化学教学作为化学启蒙教育,只要求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和主要化学方程式。但高中必修1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难度上都要比初中多出好几倍。所以在衔接时,只能在初中化学用语基础上,补充一些重要的原子团,离子符号,以及电离方程式的书写等,让学生逐步提高。这样学生就不会突然觉得难度太大,学起来也比较有信心。所以为了顺利衔接,初中化学、高中必修和选修模块有必要比较明确地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规定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最低要求。
学生要知道物质不仅可以从组成上进行分类,还可以从性质上进行分类。于是我先复习初中物质分类的框架,再慢慢引入从性质上把氧化物又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和不成盐氧化物,并要求从概念上理解记忆,这样就从初中粗浅地认识氧化物自然地过渡到高中系统地认识几类氧化物及其转化。因此,在教学内容编写顺序和教学方法处理上应尽量做到周密的考虑和安排。
三、改变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和能力的提高
从教学实践中获知,能力较强的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后,能迅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状态,衔接是不成问题的。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而取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成绩一直掉队。由此可见,解决“衔接”问题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我从下列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1.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如何学。这里强调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法,二是学生的学法。学生如何能学会学习?主要是靠教师的导:诱导、引导、指导。所以高中教学要从一开始就大胆放手,不能像对待初中生那样帮学生完成各个环节的任务。因此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并且及时对答案的习惯;养成及时对各种知识技能进行归纳总结的习惯。在课堂上推行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古人说,授人以鱼,只备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生受用。所以只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刚迈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依赖性较大,学习主动性不强,重记忆、模仿,理解相对肤浅。但他们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新鲜感,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从“记忆型”的被动接受知识向“探索、理解型”的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另外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挑战,如果能适当补充一些容易接受的高中新知识,这样对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是很有帮助的。对那些本来化学成绩不好的学生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他们找回信心;较快提高成绩。
3.自学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
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自学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行培养。
自学能力的培养重在两方面,一是课前预习,主要通过学案来完成,这样课堂上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教师只要精讲,便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课堂指导阅读。高中的化学知识点很多,涵盖的内容也很广,有时需要补充课外的延伸内容,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课外延伸需要学生去自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看一些有关化学的科普书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学习的内容,而且逐渐形成自学的能力。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能很好地衔接好初高中的教学工作,就可以让学生不但在心理上不害怕高中学习,而且在行为上能很快地适应高中学习节奏和学习方法。高一为起始年级,千万不要让学生输在起点上,千万不可小视初中和高中的衔接。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胡崇山.新课改下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中学化学,2008(8).
化学学习对于同学们在知识水平、思维层次、能力要求等诸方面与初三阶段比较都有很大提高,其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中占有非常基础的地位。如何进行高中起步化学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首先做到以下两点:一要扎实掌握初三所学的质量守恒定律、重要化学用语、物质的溶解性、酸碱盐的性质及反应规律、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有关化学式、溶液、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有关内容;二要在中考后认真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完善。初中化学注重定性分析,要求记住现象或结论;而高中化学除了定性分析外,还定量分析,记装是什么“外,还要求弄清”为什么“和”是多少“。同时,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具体、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另外初中教材文字活泼,有较多插图,还有贴近生活的一些选学内容,具有较好的可读性,教材内容的表达易于理解;相比较而高中教材显得平白、呆板、难懂些。
初中阶段很大程度是记忆,背记的东西多,据调查有些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死记硬背会导致学到的知识“消化不良”。初中阶段主要还是依赖教师,欠缺独立思考能力,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具有独立性,主动接受方式获取知识,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初中到高中,要实现记忆向理解、依赖、被动向独立主动的转变。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适应。经问卷调查,新生一般都需要二三周时间来适应。新生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要了解学生。认识到过渡复习的必要性后,就要扎实抓好过渡复习,消除知识过渡中的“台阶”和“障碍”。
“知己”是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也就是“备教材”。由于中学一般“高中循环制”,教师从高一教到高三,不教初三。初三新教材(九年义务教本)从1995年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有些教师不研究教材的变化,仍然使用初三旧教材来进行复习,甚至用被删去的知识点来考查学生,用旧书上的习题来测验学生,人为给学生增加“不适应感”。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高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哪些知识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等,所有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知彼”就是教师要了解学生。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才能为以后教学的深度、广度处理做到应付自如。可采取抄录入学成绩、课堂提问、与不同层次的新生座谈、问卷调查、进行针对性测验等方式。要及时将所掌握的学生情况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化学素质、成绩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经过调查分析,做到“知己知彼”后,才能确立复习的起点和重点。
不是简单地过一遍,而应突出重点。根据所掌握的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课时分配,对于掌握较好的知识一带而过,普遍存在的问题要下功夫彻底解决。例如问卷调查后发现很多新生对电解质的概念和电解质导电的实质等内容掌握不牢;对一些概念如加热、高温、点燃、燃烧混淆不清;对有些知识点如溶解度的计算模糊不清。这些重点问题,要彻底解决。还要使学生认清初中知识既是高中化学的基石,有些知识点在会考、高考中也占有一定地位。
关键词:问题解决;初高中衔接;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1-0019-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1.007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知识量少,浅显易懂。高一新生往往会带着化学易学的预期步入高中化学课堂,却料想不到高中化学概念抽象,内容信息量大,对思维能力要求高,更加注重知识的理解与应用,顿时感到初中的学习方法难于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那些不能及时调整学习状态,一下子找不到适宜学习方法的学生,直接导致学习化学兴趣下降,信心不足,化学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在教学中处理好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帮助学生改善学习方法,重塑学习化学的信心。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目标在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上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思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由此可见,问题解决在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以问题组织教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形成学习动机,并逐步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就可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现结合鲁科版化学必修课程教学,谈谈问题解决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初中化学知识的认识局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不同阶段认识会有所不同,初始阶段认识常较片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新知识教学中若能以这种认识局限性创设问题情境,制造认识冲突,便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如初中阶段对反应类型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教师若让学生判断Fe2O3+3CO2Fe+3CO2反应属于哪种基本反应类型?学生就会感到所学知识的局限性,产生学习新的反应类型分类方法的动机。
再如氧化还原反应知识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初中阶段,学生仅从得氧失氧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即物质得氧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物质失氧的反应叫做还原反应,这种认识明显存在局限性。在高中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中,教师就应充分利用这种认识局限性,创设以下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试各列举出三个初中化学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比较它们除了在得氧、失氧方面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利用①的分析结果,从得失氧和化合价升降的角度来分析Zn+2HCl=ZnCl2+H2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
③从得失氧和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C+2CuO=2Cu+CO2反应,探究元素化合价变化与元素被氧化还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④从得失氧和化合价升降的角度分析反应C+O2=CO2,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否同时存在于同一反应中?
以上一系列问题较好地利用了学生认知脉络,逐步递进,起到了很好的衔接、过渡、升华作用,通过这些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能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保持学生思维的活跃性,随着思维的逐渐深化,便让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以初中化学知识的螺旋上升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高中很多化学知识是初中知识的螺旋上升。初中对知识大多只要求“知其然”,而高中必须要“知其所以然”。如初中学生只记住Cu不与盐酸反应,Fe与盐酸反应不生成FeCl3,只能生成FeCl2的结论,而其中原由并未深究。高中在初中学习酸通性的基础上,螺旋上升到对酸的氧化性研究,学生通过高中学习才认识到:酸与金属的反应本质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盐酸等非氧化性酸的H+氧化性较弱,不能将Cu氧化,只能将Fe氧化成Fe2+;而强氧化性酸(如HNO3、浓H2SO4)则能与Cu发生反应,Fe可被HNO3氧化成Fe3+。
针对螺旋上升知识点的教学,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融合初中所学知识,这样可消除学生畏难情绪,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初中阶段只学了过量的CO2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先变浑浊后变澄清,而到了高中阶段则上升为除了CO2气体, SO2气体也可发生类似现象。因此,在SO2的教学中,教师可演示将SO2(实验前未告知学生是SO2)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待学生观察现象后,让其判断该气体是什么气体?学生根据初中所学的已有知识一定会回答是CO2。这时,教师可让一学生闻气体的气味,之后进行追问: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会是CO2吗?这样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的实验情境,而实验结果又与学生原有认知产生冲突,便极大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把SO2气体分别通入装有品红溶液、酸性KMnO4溶液、溴水的试管,并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①SO2与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除了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外,SO2还具备哪些CO2所没有的化学性质?②SO2中的S元素与CO2中的C元素均为+4价,试从氧化性、还原性角度分析二者有何不同?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讨论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样学生对SO2还具有CO2不具备的漂白性、还原性的知识难点,就相对容易理解。最后由学生总结比较SO2与CO2的性质异同点,就可获得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以高中化学实验能力的新要求进行问题探究,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高中化学实验能力要求高于初中化学实验,更加注重实验的分析、探究与设计。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要学好高中化学就必须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学会从实验中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运用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在衔接教学中应充分应用实验素材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本质的分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逐步形成较强的分析解决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金属钠的教学,可让学生回顾初中所学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再通过随堂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钠的取用、与H2O的反应进程。实验前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探究:①刚切割的金属钠表面在空气中如何变化?钠投入到水中有哪些现象?②试着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③钠的保存和取用与钠的这些性质有关吗?经过学生的讨论切磋,不仅对钠的性质有较为深入的理解,还会对金属的性质有全新的认识。接着,教师趁热打铁,提出“钠投入CuSO4溶液会看到何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何书写?”的问题让学生分析解决。有的学生说会看到红色物质产生,有的学生说看不到红色物质而是看到气体和蓝色沉淀产生。不同的思维火花在课堂上空激烈碰撞,强烈的探究欲迫切要求追根寻源,此情此景,教师手中的演示吸引了所有未知的目光,学生开足马力运转的思维机器使问题不再成为他们的障碍,很快取得了共识。正是由于金属Na非常活泼,在CuSO4溶液中优先与H2O反应生成NaOH,再和CuSO4结合成蓝色的Cu(OH)2沉淀。
显然,充分运用化学实验开展教学,就会收到屡试屡验的效果。直观的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问题的感知,更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
四、问题解决应用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握好知识深广度
新课程化学必修模块在教学要求上比之前虽有了较大的降低,但从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的角度看仍有颇大的梯度。因此教师在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尤其要严格控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避免“一竿子插到底”,而违背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若花大量时间让学生根据电子得失数目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进行配平;“物质的量”教学过早进行差量法、守恒法等计算技巧训练,就会给学生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从而产生畏学、厌学情绪。
2.要重视问题情境创设,设计好问题适宜度
问题情境优劣的关键在于创设,因为不是任何问题都能激发问题解决的动机,只有问题创设恰到好处,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教学体会主要是要优选题位、题链和时机。题位也就是恰当的问题位于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即在学生学习的“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之上;题链即诸多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梯度,且能逐层递进;时机即问题提出的时机一般随着教学进程而展现,但也要视学生主体活动的变化而机动。
3.要注重问题解决过程,发挥好学生主体性
问题总是在教学过程之中逐步解决的,这就要求师生共同努力,教学相长。教师教学中要改变单一的传授模式,重视课堂发问、询问、追问功能,教师可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过程,从中诊断其存在的知识漏洞或方法偏颇,以便补正。对于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的解决,高中教师往往对来自不同初中学校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识状况不甚了解,因此教师应主动面向学生,寻找其共同性和差异性,以便教学有的放矢。同时,学生最了解自己的底细,最有发言权,因此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完善。
总之,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地寻找到适宜的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改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快速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不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现状与误区;课堂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8
初中化学教材中的概念很多,但每一个概念或原理,都是用简练的语言进行高度概括的。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只记得没有理解是无法将化学学好的。但是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经过笔者以及所在的团队一年多的观察、摸索与研究。发现还存在着这样一些现状与误区。现总结如下:
一、当前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现状与误区
教师方面:
⑴教师对概念原理教学的定位不准确
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往往仅立足于教材本身,目标定位在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很少考虑将学生、教材以及教师的教法有机的统一。教师们常常只关注自己怎么教,教了什么,学生应该记住什么,很少考虑学生遇到这些内容会怎么学,说白了,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过多注重时效性,讲究课后习题的演练,很少注重概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习惯让学生将概念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甚至在讲授过程中仅仅一带而过。殊不知,如果不讲透概念,学生就无法将知识内化,随着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点的累积,学生就会觉得化学学习繁琐复杂,毫无体系而言,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将概念点化
其实每个概念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找准这种联系往往是准确理解概念的必由之路。若把握不好就会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错误百出。
学生方面:
⑴思维发展的客观影响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初中生思维发展模式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容易片面化、表面化、绝对化。学生每天置身于千变万化的世界,会自然地获得有关这方面的感性知识并形成一定的生活观念和经验,这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提供了前提条件。而先入的生活概念若是正确的,会对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若是错误的,则会对观念的形成、理解和运用起到消极作用,造成学习障碍,不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错误观念和经验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正的。
⑵将大量时间用在课后练习上,忽略了基础概念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仅仅一带而过,或者采取死记硬背的错误模式,在具体运用中生搬硬套,这样做往往使得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概念,对于基础知识的遗忘率高,学习效果差。例如:在学习酸碱度概念时,很多学生都会准确的复述,但是碰到具体的题型时,却很难准确地判断和运用。
二、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物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也是进行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的基础,贯穿于初中化学的始终。加强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对于学生认识物质及其变化和物质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并运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都有密切关系。因此,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并运用化学基本概念,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这部分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其他基础知识的学习及深化。对培养学生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概念原理课堂教学的对策
⑴利用实验现象归纳引出概念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课上的演示实验可以很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通过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概括出概念。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好多概念的讲述都是用实验来说明的。教师可以灵活应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小实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的推理,引出概念,形成概念。比如通过演示冰的液化、水的蒸发、胆矾的研碎。由于只是形态的变化而没有其他物质生成,这样的变化是物理变化。再由通过硫、镁带的燃烧,及碱面与醋酸的反应,都有其他物质生成,引出化学变化。再如,用蔗糖来做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之间的转化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概念有一个很好的理解。
⑵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形成基本概念
在学习物质构成的奥秘时,许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到微观世界,摸不着,看不见,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可以通过模型、磁性黑板、图表、多媒体课件、教学电影等手段使学生形成表象;新教材彩色图片较多,这些插图形象生动,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值得注意的是,比喻只是“桥梁”,必须落实到科学概念上,否则,不但达不到目的,甚至还会给学生造成某些错觉。只有尽量做到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才会看得真切,印象才会深刻,学得才会扎实,理解才会深刻。
⑶举反例理解概念
一般来说,课本只以正面阐述概念,这无疑是重要的。为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概念,教学中应在正面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反面或侧面去逆向剖析,使学生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理解、掌握每一个概念。如,“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概念,可剖析为:
①同种元素里的粒子中质子数一定相同。如氢元素里的氕、氘、氚三种原子都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质子数均为1);钠元素里的钠原子与钠离子的质子数相同(质子数均为11)。
②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如氖原子与水分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它不是同种元素。
⑷抓训练掌握概念
教学发现,有些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概念,不会正确地用概念解决问题。针对这一矛盾,我经常设计一些概念性较强的相应的巩固性习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对学生掌握、深化基本概念是行之有效的,特别是复习过程中,如果给学生这样一个填空题:“元素种类是由()决定的,元素间的本质差别是由()决定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是由()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决定的。”学生必能进一步巩固元素这一概念了。为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类习题可以自行编制,甚至是指导学生改编,但应注意知识的循序渐进,适当设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又能巩固化学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例如,复习“氧化物”概念时,可以与“含氧化合物”对比,提出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而含氧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吗?”让学生思考,仔细推敲,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氧化物”概念中的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由此加深了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
总之,化学概学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提高化学概念的教学质量,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更好的教学方法。(约2500字)
参考文献:
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相比,在知识的难度与广度上都有一定的提高.在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上,与初中也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初中学生刚进入高中都会不适应,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他们仍旧以初中的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化学,由于初中方法大部分已经不再适用于高中内容的学习,使得学生学起来很吃力.还有一些学生不适应高中化学课堂容量大的特点,对于很多知识不能够较快的消化.除此之外,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在内容上有时候不能够很好的衔接,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些都使得初中学生升入高中后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初高中化学知识点梳理比较
初中三年级所学的化学主要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例如:化学符号、化学式、实验仪器的名称等.初中化学一般比较重视定性分析,教师经常让学生将实验现象或者结论记住.而高中化学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让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定量分析,不再是之前初中化学中那种浅显的记忆,而是通过公式进行计算,由初中所积累的基础知识,在高中化学中得到不断的延伸、扩展.例如:对于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实验,初中教师只是要求学生将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记住,并记住实验的现象.而高中教师就会让学生在记住化学方程式及化学反应的基础上,理解这个反应的意义,并会应用差量法进行定量计算.初中阶段的知识相对较少,学生只要通过死记硬背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而在高中的化学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非常重要,不能仅靠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化学,这种方法不再适用于高中化学的学习.例如:对金属锂、钠等元素的学习,在初中阶段主要是学习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如何存放.而高中阶段在记忆其物理性质的同时,要求会证明,在记忆化学性质的同时,要求会分析,并且要会从保存方法推断元素的性质.总之,初高中化学对知识点的要求不同,教师应准确掌握初高中化学教学的知识衔接,注重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教学建议
1.利用旧知识,衔接教材内容
高中化学教师应熟悉初中化学所学的化学概念以及一些主要的知识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对初中知识的回顾,让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能够有新的认识.找到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知识的衔接点,然后加以引导,注意减少教学的难度,让学生以理解为主.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对于氧化还原反应,由历年教师的教学经验,可知这是中学化学学习的重点加难点.为了减少学生学习该知识点的难度,教师可先从初中所学的化合物知识以及涉及到元素化合价变化的氧化还原反应入手,找到知识的延伸点.在初中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中都是以得氧、失氧来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在高中化学中,虽然没有得氧、失氧,但是只要存在化合价变化的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这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就很容易判断了.因此,熟悉初中化学中哪些知识点已经有所涉及,对初中化学知识所涉及的深度作一定的了解,以对高中化学教学进行更好的把握.只有对初中化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快速找到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知识衔接点,以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化学.
2.利用旧知识,挖掘更新知识
在初中所学的化学往往是比较浅显易懂的,有些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总是假设在理想的条件下存在,但事实上,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理想的条件.因此有些知识在初中化学中是成立的,可能到了高中就不成立了.对这种知识的学习往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纠结于前后学习的矛盾,对于新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为了帮助学生走出误区,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化学知识的讲解.努力指导学生在注重新旧知识联系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探索新的知识,从旧知识中延伸扩展出新知识.例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中的“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初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是分着学的呢?当时学的时候怎么没有说不能单独存在呢?这时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进行回顾,然后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子分析中明白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因此叫做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初高中化学知识的不同,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知识的学习,形成新的知识框架,更好的学习高中化学知识.
3.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
教师在教授化学时应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将抽象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不再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排斥的心理.例如:在学习蒸馏装置内放置沸石时,起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暴沸,教师可以让学生吸取家庭煮牛奶豆浆的经验,增加对化学的感性理解.在学习有关原电池的知识时,由于初中阶段没有进行这方面的知识学习,高中化学教师必须化抽象为形象,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将原电池比喻成公交车,电子比喻成乘客,这样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就变成了乘客上下公交车的常见现象,加深了学生对原电池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初高中化学教学 教学方法
在当前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做好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对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学习至关重要。下面我结合初高中化学的实际情况,就衔接问题的形成原因及解决办法谈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形成的原因
1.初高中对知识的要求、教学难度及学生能力的要求不同。老师们都在感叹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学生也都感叹初中我还考九十多分,高中化学怎么这么难学呢?对初高中教材进行分析后我发现,问题主要存在于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和化学计算中。比如化学基本概念,初中的要求是识记,而高中的要求是理解和应用;在教学难度要求方面,初中仅仅是会分辨即可,而高中则必须能应用和扩展;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上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以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方向发展,对所学的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高中教师一旦在难度上把握不好,就很容易使学生对高中化学产生畏难心理。
2.教学方法不同。初中化学只学一年,知识点少,内容直观易懂,所以死记硬背的方法高效便利,而高中教材内容丰富,教学要求高,进度快,容量大,难度深,且高中教学侧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所以大部分同学听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3.学习方法不同。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而高中课程多,内容广,时间紧,初中那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能适应高中化学学习的要求。
二、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做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过渡
1.知识点的链接。明确复习过程中自己要做的工作,首先要备教材,教师必须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哪些知识在初中讲过,哪些知识虽讲过但学生不易掌握。我仔细分析了九年级新教材和大纲,归纳出以下几个初高中教材的“盲点”。
(1)氧化物的分类。现在初中课本上没有氧化物的概念,所以必须向学生讲解清楚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定义。
(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初中化学常识性介绍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知识,我们要根据教材中原子结构示意图,总结出质子数为1—18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同时应该总结出常见的10电子或18电子微粒,这样有助于学习高中化学原子结构知识和元素化合物的推断。
(5)一种装置的多种用途。
①收集气体。
Ⅰ.若a进b出,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Ⅱ.若b进a出,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Ⅲ.若排液法收集气体,则应该a进b出。
②洗气瓶。
③安全瓶。
④量气瓶。
2.在教学方法上,要有的放矢。
(1)教师应与高一学生多交流,多谈心,了解学生,走近学生,让学生了解你,信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