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怀才不遇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怀才不遇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怀才不遇的诗句

第1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

①灞(bà)上:又作 “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

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2分)(共5分)

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

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6分)

【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 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每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最后两句直接说出诗人的感慨:“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赏析:

《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

第2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左思 怀才不遇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入世思想为主。中国的读书人,总是想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或者“为万世开太平”的想法。然而,人世的倾夺和道德的堕落,加上自身的一些原因,总是使他们处于不得志的地位,于是在他们的文学中,对这种不遇的情怀总会有强烈的表现。司马迁在他的《悲士不遇赋》中道:“悲夫!士生之不辰,愧顾影而独存。恒克己而复礼,惧志行而无闻。谅才韪而世戾,将逮死而长勤。虽有形而不彰,徒有能而不陈。何穷达之易惑,信美恶之难分。时悠悠而荡荡,将遂屈而不伸。”

左思也是一个不得志之人。

自东汉以来门阀大族逐渐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左思虽然号称是战国齐公族左公子之后,但实际上却是寒门之人。他的父亲左熹也只做过小官。左思本人天赋不高,但是以勤补拙,最终博学能文。在入洛阳后,因为门第和长相受到冷落。蹉跎的仕途,使得门阀制度下的怀才不遇之情感愈加激烈。在他的《咏史八首》中就显现出来。

在左思的咏史诗的第一首诗中,左思用赋的手法陈列史实,显示自己的才能抱负。虽然是一介书生,但是左思相信自己能文能武,不仅文能安邦,在国家危难之时,也能像班超一样投笔从戎,运用所学的兵法韬略,为国家平定边患。这也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一贯想法,认为自己能文能武。所以当他们的自认的通天的才能得不到施展时,就不可避免的在自己的诗文中表达出来。其诗曰: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

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与普通的知识分子不同的是,左思的后两句表达了一种崇高的非功利思想,使人想起后世李商隐的“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和戚继光的“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这样的诗句。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很大的差距的。左思纵使有才,也不得不受制于社会的大环境。在《世说新语》中记载:

左太冲《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窃。后示张公。张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连任赞述焉。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洛阳纸贵”也是在高门名士的助推下完成的。一个人不可能摆脱他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在社会的环境下,“顺者昌逆者亡”,所以左思在仕途中不幸的牺牲了。(当然,如果他仕途顺利,也没有名垂后世的咏史八首了。)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使左思在第二首诗中表现出自己对门阀制度的愤懑。通过对冯唐空有高才而白首不见招和张氏和金氏子弟世居高位的对比,左思将寒门子弟所受的不公待遇提出了抗议。借咏史融入自己的个人经历对门阀制度进行了批判。诗曰: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潦。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左思对门阀的不满并不是今天所谓的“羡慕嫉妒恨”,在他后面的第三首诗中,左思表现出对古代高士段干木和鲁仲连的倾慕。尤其是鲁仲连不为富贵功名而为人排难解纷的精神甚是推崇,赞其“高节卓不群”。可见在左思的思想深处,是对那些贵胄是蔑视的。在第四、第五首诗中,左思表达了自己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操守追求。他不愿意攀附权贵,希望在浊世之中保持自己的高洁。其四曰:

济济京城内,赫赫王侯居。冠盖荫四术,朱轮竟长衢。朝集金张馆,暮宿许史庐。

南邻击钟磬,北里吹笙竽。寂寂杨子宅,门无卿相舆,寥寥空宇中,所讲在玄虚。

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悠悠百世后,英名擅八区。

其五曰: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歘来游。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

传统知识分子都想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乱世之中,他们的入世思想愈发的强烈。《论语》中子路说:“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左思,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是有的。但是和后来的陶渊明等人一样,在现实中受挫以后,不免生出隐逸之心。隐逸是他们找不到出路的出路。隐逸掩盖不了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抱负。不得不说,他们只是受制于时代。相比有些人为了一己的功名利禄,将人民推进火坑。这种人的代表,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为了一己的功名,不顺应天下一统的大势,促成三国鼎立,使得国家内乱延续。在后面有不顾民生疾苦,举国北伐。沽名钓誉,虚伪腹黑,谁与争锋?诗曰:“隆中对策坑民远,五丈归天岂可怜?九进中原不自量,沽名钓誉数百年。”

左思等的不得志,并没有削去他们的为国为民的拳拳之心。他们并没有选择去助纣为虐,这是一种苍生的幸运。

在第六首咏史诗中,左思“借讴歌荆轲以表达自己对权贵的蔑视 ”。第七首则是“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愤慨”。第八首“感叹苏秦、李斯因追求荣华而丧生,表示人生应安贫贵足”。

因为将自己的不遇之情融于八首咏史诗中,开创了节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典范。如有诗曰:“桀残纣暴兵锋起,禹业汤功伴日西。苑囿宫墙尘与土,苍生骨海作王戏。”

传统文人宁朝闻夕死而耻与没世无闻,他们入世造福天下的理想是可贵的,然而实现抱负的却少之又少。所以很多人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

这当中有社会的环境限制,如魏晋时期的门阀限制;也有文人自身的原因。个人觉得其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很多文人高估了自己。所以当碰壁时,他们往往不能承受。这与理想的高尚与否却是没有关系的,再高尚的理想,也要有条件、有能力去实践。不是每匹自认是千里马的马都是千里马。

参考文献: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第3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1. 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1. (2011・湖北省黄冈市)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春 望

杜 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 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2) 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2011・江苏省泰州市)阅读杜甫的《不见》① 一诗,完成题目。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②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③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①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②世人:指统治集团中的人。③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1)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中李白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全诗,说说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11・江苏省扬州市)在“经典诵读”活动中,有同学在读下面两首诗的时候提出两个问题,请你帮助解决。

【甲】夜雨寄北

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乙】芙蓉楼送辛渐①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②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③。

【注】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②平明:黎明。③冰心:像冰一样纯洁明净的心。玉壶:玉制的剔透明亮的壶。冰心、玉壶都喻指高洁、清白的品质。

(1) “巴山夜雨涨秋池”“寒雨连江夜入吴”这两句中,诗人写“雨”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甲】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情感;【乙】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_____________的志向。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天地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是世界诗歌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在各地中考试卷中以不同形式频繁出现,屡考不衰。它们营造的古典馨香,滋润着一代代学生的心田。

近几年来,“古代诗歌鉴赏”考点重在考查同学们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品味诗歌凝练的语言、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上趋向于主观表达;诗歌文本的选择以课内为主,并逐渐有向课外“延伸”的动向。

本课时所选例题均侧重于考查同学们把握诗词的内容主旨、体悟作者情感、阐述阅读感受等能力点;从文本的“取材”上兼顾到当前中考古诗词选材的三种形式:“单一课内诗词鉴赏”(题1,湖北省黄冈市),“单一课外诗词鉴赏”(题2,江苏省泰州市),“一课内诗词一课外诗词比较鉴赏”(题3,江苏省扬州市),体现了中考古诗词选材的最新趋势。

同学们答题中可能存在以下不足:1.难以准确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对词语的理解、句意的理解、文意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还比较薄弱;2.难以把握诗词的具体形象所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对作者的情感体会不准确。

出现这些失误的主要原因在于:1.文化底蕴浅薄,对古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创作习惯缺少了解,造成古今文化理解的偏差。 2.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性格品质的了解贫乏,无法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3.想象力缺乏,不能抓住古诗词中的意象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难以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怀。

面对鉴赏诗词时出现的“病症”,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借助注释,了解诗歌本意。

除了单一课内诗词鉴赏没有提供注释,其余两道诗词鉴赏题都提供了注释,帮助同学们理解诗词的本意。古人云“诗无达诂”,对一首诗的理解自然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毕竟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标准的,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读懂诗歌作品,对一首诗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要有正确的理解。对于我们来说,古典诗歌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语言障碍,对有些诗歌,我们必须依靠前人的注释才能够读懂。借助注释了解诗歌的本意,是我们分析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基础。

比如题3中的《芙蓉楼送辛渐》,根据注释可以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作者的好朋友辛渐;送别的时间――黎明;作者的品格――高洁、清白。将这些信息联结在一起,就大体疏通了诗歌的内容:昨天晚上,透着寒意的雨洒落大地,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清晨当我送别友人的时候,感到自己就像楚山一样孤独寂寞。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珍藏在玉壶中的冰一般晶莹纯洁。

走近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正确理解作品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要从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意、作者的感情倾向。

比如题2,就要紧扣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杜甫和李白都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个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虽然创作风格不同,但是两个人物的政治经历都是坎坷的,怀才不遇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经历。了解了本诗的写作背景:写于客居成都的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由此可以领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既有对好友的挂念,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哀怜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结合内容,把握思想感情。

古代诗词,根据题材可分为送别、爱国、思乡、怀古、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从诗歌的流派可分为山水田园、边塞、隐逸等。这些具体内容的切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题1是一首爱国题材的诗歌。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满目凄然,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露无遗。再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经典的送别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比较异同,领悟深刻思想。

由于初中生对古诗词接触不多,且对古诗词的创作环境了解不透,因此在理解把握上有障碍。结合与作品有可比性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性。

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思念亲友的思想感情,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夜雨寄北》侧重表达对妻子的思念、迫切希望重逢的情感,而《芙蓉楼送辛渐》则侧重表达作者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阅读下面《过零丁洋》古诗,完成题目。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辛苦遭逢起一经”中“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画线句,写出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杜牧《赤壁》,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象征了什么?“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全诗末二句的议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三个环节

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句优美,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许多佳句至今流传。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一、初读,解诗题、知背景

首先群读三遍,从题目入手,了解诗人的概况,以故事的形式,教师将诗人写这首诗时所处的大背景、大环境讲给学生,帮助学生弄懂题目意思,把握诗的内在节奏,培养语感。其次自读三遍,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熏陶和感悟,初步成诵并化为心中之本。如初读《田园乐》这首诗,诗题意思是欣赏田园美景所得到的快乐,写诗人退居辋川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是七首六言绝句构成的组诗。诗人王维,青年时在朝廷做官并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后因时局动荡而消沉,吃斋念佛。四十多岁时,在蓝田县过半官半隐的生活。留诗约四百首,与孟浩然并称“王孟”,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后人称“诗佛”。

二、精读,抓字眼、明诗意

借助书本注释和古汉语词典等工具,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再联系前后诗句弄清全诗的意思。通常采取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式,让学生一句一句去探究,教师从旁点拨。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时,学生自读古诗,并画上节奏符号,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尽”指没有了,“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尽”“闲”两字表达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诗人借敬亭山之景,抒发以山为伴的惜惜相怜之情,进而抒发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第5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李白斗酒诗百篇,一生好入名山游。据袁枚《随园诗话补遗》记载:有一位素不相识的汪伦,写信给李白,邀他去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旅游,信上热情洋溢地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欣然而往。见汪伦乃泾川豪士,为人热情好客,倜傥不羁。遂问桃园酒家何处?汪伦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数日离去,临行时,写下上面这首诗赠别。

显然,这首诗是李白即兴脱口吟出,自然入妙,因而历来为人传诵。然而,也因为它像生活一样自然,人们往往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诗的三四句,后代诗家还有一点评论,开头两句口语化的平直叙述,就说不出所以然来了。其实,结合上述背景来看,头两句也是写得极其成功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我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声口语言简直是不假思索,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

“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表明,汪伦的到来,确实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情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一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

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快乐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本来就没有上层社会送往迎来那套繁琐礼节,看来,李白走时,汪伦不在家中。当汪伦回来得知李白走了,立即携着酒赶到渡头饯别。不辞而别的李白固然洒脱不羁,不讲客套;踏歌欢送的汪伦,也是豪放热情,不作儿女沾巾之态。短短十四字就写出两人乐天派的性格和他们之间不拘形迹的友谊。

也许正因为两人思想性情契合,李白引为同调,很珍视汪伦的友情。情之所至,遂对着眼前风光绮丽的桃花潭水,深情地吟道:

第6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第7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1.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中,教师对文本要有独特的见解

教师只有在课前对文本有深入的研读和独特的见解,才会有课堂上精彩的演绎。即教师自身对文本的解读有怎样的高度,就会引领学生登上怎样的高度。例如,在教授韦庄《菩萨蛮》时,教师应该首先对诗歌的主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即要在备课中多方查阅资料、知人论世,由一般的思乡主题理解到作者的忧国忧民情怀;同样,在教授温庭筠《菩萨蛮》时,要认识到诗歌字字句句都在写闺怨闲愁,却句句字字都在影射自身遭际,闺中的美貌无人欣赏,正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写照。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与文本对话,才能得出个人独特的见解。

2.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要与文本亲密接触

教师的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充足的时间,令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交流。例如,在教授像《荷塘月色》一类的散文,或者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类的小说等文章时,常常有教师会因为是现代文,学生看得懂,而忽视了对文本本身的关注和分析,只一味地进行脱离课本的拓展延伸。这样一来,学生不阅读文本便不熟悉文章内容,教学效果自然就欠佳了。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要有引领对话的能力

有时候,一堂课的成败,就在一个点上,处理得好,满堂生辉;处理不当,黯然失色,前功尽弃。在讲授李煜的《虞美人》一词时,教师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地配乐讲述李煜创作本词的背景故事,充分营造一个愁苦伤感的意境,然后听配乐朗诵的全词,再问学生本词的词眼,学生基本都会说出这个“愁”字,最后教师顺理成章地提出词人为何而愁、如何写愁的问题,就能对词进行有的放矢的赏析了,学生理解起来也因为思路清晰而更加轻松、易于掌握了。

4.学生与学生、与自己的对话,是认知自我、超越自我过程

第8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一)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二)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一)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二)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第9篇:怀才不遇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高启;乐府诗;特色;影响

高启的乐府诗题材广泛,思妇闺怨、战争徭役、言志抒怀、闲情奇趣无不涉猎。但统观其全部乐府创作,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描写、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以及百姓平凡生活的描写成为其创作主题中突出的三个部分。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其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书写。有对于人世沧桑、繁华易逝的感叹,有不慕富贵、恬淡自处的态度,也有怀才不遇、知己难求的无奈。相比于历代文人都有同感的知己难求、怀才不遇,更值得一提的是高启对于人世沧桑的强烈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退而自守的处世态度,体现了那个时代对于诗人创作的影响。

高启生活在元末明初战乱频繁的年代,动荡的社会环境使高启产生了,福祸难料,人世沧桑的感叹。从而坚定了他淡泊自守的处世态度。据《青邱诗集注・高启年谱》记载:“至正二十三年(夏主明玉珍天统元年,吴王张士诚元年,1363年)七月汉主(陈)友谅围洪都,明祖帅诸将讨之,大战于潘阳湖,友谅败死,子理立。”同是至正二十三年,有人称王而立,有人战败而亡。因为汉主陈友谅的死,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割据势力的重新排序,更有一朝臣子荣辱沉浮的命运转折。虽然高启长期隐居于青丘,但从至正十二年(1352)高启十七岁起,到至正二十八年(洪武元年,1368)高启三十三岁止,一直发生在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北等省的战争必然会对生活在江苏苏州的高启造成影响,同时将这种影响反映在高启的诗歌创作之中。如《行路难三首・其一》“君不见盘中鲤,暂失风涛登俎几。君不见枝上蜩,才出粪壤凌云霄。推移变化讵可测,勿谓明日同今朝。”昨日还是鲤鱼有水,左右逢源,也许今天就命丧俎几,成了盘中美味。刚刚脱茧的蜩虫,转眼间就飞上高枝,变得不可一世。人世间的变化就像昨日今朝的鲤鱼,或者是朝夕间的蜩虫,祸福不定,变化难测。“杯酒朝欢,矛刃夕加。恩仇反覆间,楚汉生一家,钩弋死云阳。”(《行路难・其二》)朝野上的变数,人际间的恩仇也在朝夕反覆之间,难以预料。生生死死犹如一场游戏,只一线之隔。这种瞬息间的变化在元末战争动荡的背景下变得可能。目睹种种命运沉浮,高启产生了人世艰难的感叹,看到了权力富贵背后的险恶,高启更加坚定了淡泊隐居的自处原则。高启的乐府诗体现了诗人对于时代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的独特体会和理解。

在艺术特色上,高启善于化用唐人诗句,塑造鲜明形象,语言整体呈现出典雅平正的特点。高启的乐府诗中,有大量诗句源于对唐人诗句的巧妙化用。称其为巧妙一则是因为,化用后的诗句无论在文意,还是风格上都与高启所作之题,相当契合,毫无牵强之感;二是高启的化用是领会了唐诗原句精神后的模仿,而并非拘泥于字句的照搬。如《蓟门行》:行行光禄塞,望望单于台。天寒水草尽,万里孤军来。中国多荒土,穷边何用开。其中“中国多荒土,穷边何用开”来源于杜甫《前出塞》的“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中国”两句在高启的《蓟门行》中起到了卒章显志的作用。前四句或写景或叙事,为最后的题旨句渲染出苍茫的氛围。高启对于战争目的的质疑被置于广大的时空背景中,而具有了一种历史之叹的宏大意境。高启《蓟门行》的最后两句与杜诗在精神内涵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用于自己的创作之中,又恰到好处。同时,高启的乐府诗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称其为鲜明,不仅仅是有贴切洗练的外貌形象描写,更重要的是,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人物的整体感跃然而出,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少女则情窦初开、娇美羞怯,写少年则风华正茂、豪气干云,写思妇则哀婉幽怨、情深意切,写老者则历尽沧桑、感慨万千。如《江南思》中,作者采用代言体的形式以“妾”为主语,塑造了一个容貌娇美、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句“貌岂惭明镜”虽然没有焦仲卿妻“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的细致描写,但从照过世间绝美之物的明镜也自叹不如这一侧面入手,写出少女姣好的容貌,可谓是传神之笔。继而一幅少女独唱采莲之曲,轻摇小舟,荡于荷塘之上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一个无忧快乐的少女跃出纸面,使读者如见其人。偶遇贵游郎时,一句“花浅不堪藏”道出了少女惊喜又羞怯的可爱情态。整首诗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个美丽活泼、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真切的传递出少男少女间悸动、害羞的可爱情状,表现了一种生活的闲情真趣。在语言的整体风格上,高启的乐府诗呈现出典雅平正的特点。杨慎在《升庵诗话》卷七中就引用了唐元荐评语曰:“洪武初,高季迪,袁可潜一变元风,首开大雅,卓乎冠矣。”高度赞美了高启雅正的诗歌风格。如《湘中弦》“凉风袅袅月粼粼,竹色兰香秋水滨。一夜猿声流泪尽,黄陵祠下泊舟人。”此诗前两句所写之景清幽淡雅,袅袅凉风、粼粼月波配之以竹、兰的高洁意象,营造了一种秋色清爽雅致的氛围。在这种情境之下,作者描写了泊舟之人心中难言的凄惨之情。但全文不见一字愁苦哀怨,只用“泪尽”直接点明伤悲,“猿声”渲染气氛。全诗情感节制,哀而不伤,语言典雅精致。

在创作理念上,高启不同于刘基①、杨维祯而体现出自己的特点。高启、刘基、杨维祯都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文人,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上都提倡以“复古”来扭转元末纤弱浮靡的文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又各有不同。

高启认为诗歌应该重视个人真情实感的表达,“凡可以感心而动目者,一发于诗”(《娄江吟藁序》)。杨维祯也认为在诗歌中应该表现个人的真实性情,“诗者,人之性情也,人各有性情,则人各有诗也。”(《李仲虞诗序》)。但是,高启同时强调了作诗应格、意、趣并重,“诗之要:有曰格、曰意、曰趣而已。格以变其体,意以达其情,趣以臻其妙也。体不辨则入于邪陋,而师古之意乖;情不达则堕于浮虚,而感人之实浅;妙不臻则流于凡近,而超俗之风微。”(《独庵集序》)。也就是说,优秀的诗歌应该注重文体的特点,内容要言之有物而不是泛泛而谈。而杨维祯则将性情置于体格之上:“君子论诗先性情而后体格。老杜以五言为律体,七言为古风,而论者谓有三百篇之余,盖以情性而得之也。”(《铁崖先生古乐府序》)。杨维祯认为诗歌中性情的表现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其诗歌创作之中对于体式的重视明显不足,而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出现过于随意甚至纵情的倾向。也正是因为高启与杨维祯在“格意趣”并重与“性情第一”两种观念上的不同,二者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中体现出不同的风貌。

与高启、杨维祯注重个人性情不同,刘基更强调诗歌内容的教化作用。刘基认为,诗歌创作应该以讽刺邪恶、表达民情为目的,强调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在内容上应该反映社会风俗、政治治乱,只有这样才能有裨于世教。他以“师古”相号召,力主恢复汉唐时期的文学传统,认为诗应是“不得已而作”而不应是点缀升平的产物,坚决反对元代中后期所形成的纤弱萎靡的诗风和世风。这种思想在其乐府诗歌的创作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与高启的以才情见长相比,刘基更注重以诗言志;与杨维祯的独重性情、另辟蹊径相比,刘基更中正平和。总之,高启、刘基、杨维祯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上均提倡要言之有物但又有所不同:刘基的乐府诗更重社会责任,强调诗歌的美刺功能;杨维祯的乐府诗更多的以个人情感为诗歌内容,提倡要唯情独重,不受约束;高启的乐府诗则不偏不倚,提倡格、意、趣并重,既重视诗歌表达主体情感的作用,也注重反映现实的功能。可以说高启、刘基、杨维祯的乐府诗歌创作分别代表了元末明初三种不同的倾向,对于明初文风的形成开创具有先导性的意义。高启的乐府诗作为三种趋势之一,在元末明初的乐府诗歌创作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在对于后世的影响上,高启的乐府创作对元明的复古浪潮起到了“驳前启后”的作用。元代诗坛大致以宗唐为主要倾向,但并没有学得唐人的真精神,而往往流于形貌。加之程朱理学的影响,诗坛上形成了“雅正”为主导的诗学观念,从而使元代乐府诗歌的创作变得空洞浅薄。高启不满于元代诗风的纤弱浮靡,以格、意、趣、并重的乐府诗来纠正此种弊端,既注重古乐府的现实精神、关注时事,又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最重要的是,高启的乐府诗在学习前人的过程中,注重领悟前人诗歌的精神而非拘泥于形式,内容充实而不流于贫乏。同时在创作上,尊重乐府诗的声调法度,体现出对于古乐府传统的全面把握。高启的乐府创作不仅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元代乐府诗在复古上的不足,对于其后的乐府创作同样具有榜样性的意义。统观明代的复古思潮,从李东阳的重法度,到李梦阳的主性情,再到王世贞的格、意并重,都从一个角度沿袭了是高启乐府诗格、意、趣并重,学古不拘字句等复古原则。可见高启的乐府诗创作以及其中体现出的诗学观念,对于李东阳、李梦阳、王世贞等后代文人的乐府诗歌创作具有指导和借鉴的意义。

高启为诗、文,众体皆备,在乐府诗歌的创作上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其乐府诗容乐府传统、唐人精神、个人体验于一体,通汇贯通又有所突破。在创作上强调格、意、趣并重,既重视个人情感的抒发又强调体制的明晰,因而呈现出不同于杨维祯、刘基的独特风貌。高启乐府诗以兼具刘基、杨维祯乐府诗的特点而对明代前后七子以及后世的乐府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永.《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2]赵翼.《瓯北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陈田《明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顾炎.武、黄汝成、栾保群、吕宗力.《日知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5]明.高启著,陆费达总勘,高时显、吴汝霖辑校,丁辅之监造.

《青邱诗集注》(上海中华书局据清雍正刻本校刊)[M].上海:中华书局 1965.

[6]明.高启著,清.金檀注 徐澄宇、沈北宗校点《高青丘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李军.《代言体辨识》[J].安顺师专学报, 2001第三期,14-17.

[8]唐.吴兢.《乐府古题要解》[M].山东:齐鲁书社,1992.

[9]王运熙、王守安.《乐府诗集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

[10]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下卷)》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四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王运熙.《乐府诗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13]洪永铿.《高启乐府诗简论》[J].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181-185.

[14]吕立汉.《论刘基的乐府诗》[J].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61-68.

[15]房锐.《高启生平思想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64-70.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