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第1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两大农村工作会议分别对2018年的“三农”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是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二是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三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四是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五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六是必须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七是必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对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强调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表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主要有乡村观光旅游休闲产业、“互联网+”农村电商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业等四大产业要发展。与此同时,聚焦农民问题一定要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各类企业,要帮助普通农民实现和市场的对接,要让农民在现代农业过程中有获得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七条实施路径中,“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被摆在重要位置。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韩俊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基础正是对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并不矛盾,城市和农村是命运共同体。现代化不能够建立在城乡分割的基础上。要通过城市的发展、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带动农村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带动农民就业,还可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到城里落户。

第2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人才振兴;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一直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准则,切实培养造就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

一、临颍县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输出模式。人才输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会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临颍县农业生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地大多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种植业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食品加工业培育了具备行业经验技术的人力资源。随着季节、地域、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收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随之会产生对外输出流动。与城市相比,临颍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获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师资教育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来有关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投身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远远低于制造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则占2/3,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临颍县第二和第三产业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更依赖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复杂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轻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实现对外输出。人才输出模式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最大优点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可以快速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输出直接提高当地农民增收,人力资源输出可以学到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技能,为本地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但是,乡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连外流,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是对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容易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人才输出之后并不考虑回到输出地返乡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关键举措。(二)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生产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外,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样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指出,应大力引进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宽乡村人才渠道,应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创业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在动力。临颍县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村内的建设汇入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官相比具备更高的知识理论,改变了村内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朝气,也会更好地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临颍县的大学生干部中,专业领域并不相同,通过人才引进模式为本县提供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汇聚了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振兴。人才引进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引进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针对本地区发展需要,引进对口急缺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三)人才培养模式。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社会伦理。农村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导致村庄会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村人才的自我认同。临颍县目前开展就地培养、转化,培养模式的方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地远程职业教育逐渐普及,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懂规划、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同时,人才需全方面培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政策手段,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二、临颍县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们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顺序递次推进,才会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临颍县人力资源迁移遵循经济第一的原则,农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们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中去,当地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休闲产业集聚区,吸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大多数村庄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与消费活动过于分散,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不能向基层充分延长,致使服务业的部门很难在农村形成初步规模效益。当地农民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邻里和亲缘为枢纽的社区传统关系,自我生产、相互消费等各种服务,思想保守,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大减少了由转变产业结构和人口密集所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技术以及市场理念,不利用产业扩大规模,长久下来则会一直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也无法在乡村扎根。(二)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理论是人才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及占比,可分为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个体结构,它包括了人才的总体规模,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目、设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临颍县某村为例,在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上还存在着规模小以及年龄、性别、学历、从业等要素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在个体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着知识受限、能力不强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全村行政村总面积3,212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实用人才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近老化,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呈橄榄球状,即老人和年轻人少,中年居多。村内大专以上约有120人,中专(高中)约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约有886人。这种学历偏低的结构,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从而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及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临颍县对涉农人才的培训较为欠缺,随着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涉农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当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开发体系,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的乡贤的开发利用不够,难以激发这些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政策措施还是针对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传统思维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所创造的成就不仅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环境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之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会影响绩效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也会致使人才流动。临颍县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会出现职位混乱、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的状态。激励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人员就会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形成自觉行动的工作态度,引进的大学生也无法将年轻人的活力展现出来,长久下去,体制的环境并不能激发其创新动力。虽然目前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审、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但是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励机制仍较为欠缺。

三、临颍县人才振兴实施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政策。产业吸引不足,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保障基础的生活设施,应注重提升公共基础服务与环境设施,加强本县舒适性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会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无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要在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兼顾,聘请专业团队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尤其针对本县辣椒种植、调味品产业的乡村产业优势,深化本土特色产业品牌,使人才的技术与知识有展现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动态持续地加强,提高农村环境吸引力,要从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方面出发,要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要满足人才的此类需求,把人才“服务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培育,产业培育离不开返乡创业,改善单一的针对人才引进对象的现金、落户等优惠条件,增加对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补助与支持。对作为市场及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将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宣传的同时助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人才总量不大、供应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是临颍县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因此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察,要使临颍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竞争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乡村人才的聚集,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稳定性强,又是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土专家”。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营造农村农民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下乡开展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地干部领导都应该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典型人才的宣传报道、鼓励和褒奖,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多家、以点带面,使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使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实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任职力度,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派驻农村,深化指导强度,积极鼓励、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设各类科技示范区,打造样板。(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小,人才发展环境成效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起培养、引入、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整套系统。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让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应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其开辟农业专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农村发展,使专业人员受到社会尊重,对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创新创业的返乡人才,应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融资服务,实施场地租赁、税费减免、返乡创业补贴等措施。在遴选各类型的专家时,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取得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以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对服务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人才给予奖补。每年评定出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连续3年可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来调动其他人才的竞争积极性。需强化组织引领,充分施展好农村党员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示范带头和战斗堡垒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动员能力、善做群众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综上,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同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和升华,并对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08).

[2].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09).

[3]曹锐.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

[4]王文寅,张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9.37(04).

[5]朱启臻.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0(10).

[6]冯丹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

[7]马少华.乡村人才振兴的短板及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8).

第3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一、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十三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全县坚持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各项目标任务总体平稳。

(一)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81亿元,增长7%;2017年实现216.47亿元,增长7%;2018年实现213.93亿元,下降1.4%,根据第四次经济普查数据,省市对2018年GDP数据进行修订,2018年我县GDP修订为179.52亿元,比原数据核减34.4亿元。2019年GDP实现190.09亿元,增速4.5%。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9%、44.2%、51.9%,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2.8:30.2:47.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465元,增长4.4%。2020年一季度实现40.23亿元,增长0.4%。

(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实现29614元、13141元,增长7.33%、8.6%;2017年,实现32102元、14232元,增长8.4%、8.3%;2018年,实现34181元、15340元,增长6.5%、7.8%;2019年,实现36441元、16712元,增长6.6%、8.9%;2020年受疫情影响,一季度城镇居民实现9541元、4423元,下降0.7%、0.1%。

(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39%、6.25%和-12.99%。2019年预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左右。“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年均增长10%,近年来,受煤炭消费压减、电解铝清理整顿、采暖季错峰生产等因素影响,全县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冲击,部分企业停止生产导致工业总产值大幅减少。2020年,1-5月份累计增幅13.1%。环比提高0.2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12.9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全县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增长12%、13.5%和-20.7%,2019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7.5%,列全市第六位,降幅较上半年收窄24.5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收窄。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0%;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下降60.2%,其中工业技术改造完成投资同比下降7.4%,占工业投资比重为74.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下降27.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下降85.6%。民间投资下降29.7%,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为87.9%。

(五)其他指标增长情况详见:附件“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二、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一)脱贫攻坚成效明显。牢固树立“扶真贫、真扶贫、真脱贫”理念,2017年争取各级产业扶贫资金5512万元,落实金融扶贫贷款2.7亿元,73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顺利摘帽,589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建改造危房1155户,姜楼镇、县供销社荣获“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18年创新“5333”扶贫模式,新识别扶贫人口808户、1892人,享受政策11951户、22489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覆盖率达100%,贫困人口动态管理“1234”工作法全省推广。133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达到脱贫标准。2019年建成扶贫智慧管理平台,实现贫困人口信息零差错管理,10721户21653人享受扶贫政策,建立“5+4+12”产业扶贫模式,发放扶贫收益1431.05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各项措施有效落实。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在全市率先交房入住。

(二)污染防治深入推进。圆满完成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和“2+26”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巡查和“回头看”等各项任务,统筹推进“四减四增”三年行动计划,环境监管体系不断健全。出台实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1+1+10”工作方案,落实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工业企业错峰生产等制度,完成清洁取暖改造5.6万户。大力开展“清河行动”,河长巡河常态化,主要河流实现“一河一策一档”;完成畜禽养殖“三区”划定,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达100%。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改善、水生态修复工作得到全面加强,2019年PM10、PM2.5、二氧化硫平均浓度分别同比改善3.6%、8.2%和15%。。

(三)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取得积极成果。建立健全债权人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增信贷、降不良、打逃废、树诚信”活动,不良贷款率大幅降低,金融环境企稳向好。处置不良贷款23.46亿元。数字化普惠金融项目上线运行。2019年全县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252.55亿元、189.03亿元,增长9.6%和6.4%。2020年5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70.79亿元,较年初增加18.24亿元,增幅7.22%;各项贷款余额195.92亿元,较年初增加6.89亿元,增幅3.65%。2020年1-5月份房地产业销售面积10.25万平方米,同比增涨1.9%。全县金融、地方债、房地产等重大风险防范化解成效显著。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一)供需动态推进更加平衡。清理取缔“小散乱污”企业290家,关闭淘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589台,拆除砖瓦窑厂27家,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企业8家;关停电解铝违规产能54万吨,停运煤电机组容量66万千瓦,实施超低排放改造企业4家。完成提标改造企业36家,整治造粒企业56家。2019年加强工业用地供应制度改革,完成“标准地”供应8宗262.6亩,弹性出让3宗87亩。建成标准厂房15.39万平方米。报批建设用地2913亩,挖潜增减挂钩节余指标1507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3870亩,盘活闲置低效用地1163亩。完成110千伏香翟变电站及配出工程,500千伏站送电运行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00公里,建成供电台区120个。气化工程实现镇镇通,超额完成省下达的“煤改气”任务。

(二)经济质量优势凸显。2019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增长19%。化纤绳网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9亿元,增长12%。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0亿元,增长1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52%。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金冠网具获批绳网产业新旧动能转换创业创新示范基地,李庄镇获批创建省优质绳网基地,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中国绳网产业大数据平台入选省第二批“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项目;水溶性红曲生产新技术荣获全县首个中国专利优秀奖。黄河三角洲花木小镇入选省级服务业特色小镇。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李庄镇获批首批省绿色能源示范村镇;淄角镇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村庄规划编制,获评全国村庄规划优秀案例;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现场观摩中,鑫诚现代农业产业园代表向全省展示了培育发展农业“新六产”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重大改革任务顺利完成。一是联合办税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国地税实现深度合作。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商事制度改革。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顺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中心投入使用。三是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80个,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落实;四是财政体制改革持续深化,被评为全省县级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先进县。五是深化“一次办好”改革,顺利实现“3540”攻坚目标,96项政务服务事项已全部下沉社区,在全市率先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六是扎实开展“鲁担惠农贷”全省改革试点,发放惠农贷款2317万元。七是全面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教师交流轮岗、绩效工作考核四项改革,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联盟向纵深发展。八是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县医院与8家卫生院组建了医共体。九是公车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十是警务协作区机制改革经验得到省委领导批示肯定,被确定为全省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案例在全省推广。

四、重大发展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一)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加速。编制完成新旧动能转换实施规划和意见,建立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库,列入省市重点项目40个;列入省新旧动能转换优选库项目8个;培育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38家,实施工业技术改造项目136个,国家批复2020年地方专项债券资金支持项目11个,下达债券资金11.12亿元。争取中央和省市预算内资金项目172个,到位资金12.84亿元。各类市场主体总量达4.09万户。引进培养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0人;引进硕博士93人、大学生879人。获批院士工作站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家,入选市级新兴产业“白名单”企业3家、隐形冠军企业2家、瞪羚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获评市优秀企业家“银狮奖”2名、“铜狮奖”3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室45家,省级工程实验室3家,市级工程实验室达到12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家,市企业技术中心17家,省级众创空间2处、市科技进步奖4项、授权专利459件。

(二)乡村振兴步伐更加坚实。编制乡村振兴实施规划和意见,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现代农业实力壮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达到14家、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7家、农民专业示范合作社达到943家、家庭农场达到64家。土地流转面积93.91万亩,土地流转率达到70.62%;建设高标准农田39.7万亩,深松土地28.45万亩;成片造林14.41万亩,新增省级森林乡镇3家;“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39个。编制完成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编制完成沿黄生态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规划。注册资金1亿元,成立县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出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原耕”,入围2019中国区域农业品牌影响力排行榜名单。香菇被评为“中国好香菇”,“联五西瓜”成功申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惠人面粉”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淄角”成为全市首件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蜜桃”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粮食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第一批名录,成功举办2018优质小麦规模种植现场观摩暨全国产业化交流大会;荣获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4个,创建为全国良种棉繁育基地县、省级三资管理先进县和全市首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二是乡村治理更加有效。合村并居工程全面启动,10个镇办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拆迁复垦村庄16个,9个安置区启动建设。改造农村危房1662户、土坯房1763户。打造美丽乡村示范村51个、创建村223个,完成人居环境整治村庄达756个。改造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11.1万户,顺利通过省政府全覆盖认定;城乡环卫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扎实推进,镇办全部被认定为市级“十佳”,麻店镇获批创建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李庄镇荣获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镇、美丽宜居小镇;魏集镇成功入选省十大美丽小镇;皂户李镇火把李村获评省级美丽宜居村庄;入选省级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示范镇2个、示范村19个,被确定为全省农村社区治理创新实验区。三是人才振兴助力发展。3人荣获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称号,13人入选省市“乡村之星”。四是文化成效明显。胡集书会被列入国家《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曲艺保护传承工作经验全省推广,成功创建“中国曲艺之乡”。

(三)对外开放持续深入深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着力提升“引进来”质量和效益,创造便利化、法制化、国际化的开放环境,积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成功举办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届海峡两岸()孙子文化论坛暨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孙子文化旅游节;成功举办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黄河三角洲(·)绿化苗木博览会;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落实“6+4+6”招商工作机制,2019年全县实现进出口总额152661万元,增长13.22%,其中,出口额143422万元,增长13.31%。2020年1-5月份全县认定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5.2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84.07%;全县实现外贸进出口50191万元,同比增长22.66%。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紧紧围绕打造“黄三角新的经济增长极、省会都市圈重要节点城市、连接京津冀枢纽城市”的发展定位,落实“两区一圈”战略推进,积极承接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区域交流与合作。树立全方位融入理念,主动超前做好城市规划建设和功能完善配套。加快基础设施对接,积极推进交通设施、信息网络、能源保障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区域间要素流通。促进产业对接,抢抓发达市区产业转移机遇,充分利用其信息、人才、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优势,共建优势互补、协作配套的产业转移发展平台,提升区域整体产业水平。加强区域间旅游、金融、人才、现代物流、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合作,共建品质生活圈,努力把打造成为承接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前沿阵地,生态养老休闲旅游的后方基地。

(五)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一是网络化立体交通格局正在形成。坚持交通先行,加快构建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运输、城际轨道为骨架,县乡道为辅助的立体化交通网,完成了外环路和“六纵六横”公路网规划,完成了滨惠大道绿化、亮化工程。乐安黄河公路大桥及接线工程截至2020年5月底已完成年度计划30%。阳信至胡集里则铁路专线、济滨高铁线型确定。高青至商河高速前期工作、G233克黄线段改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四好农村路”87公里,养护大中修181公里,改造危桥34座,建设客运站点150个,设置乡镇客运站牌280个,农村客运班线停靠点587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实现全覆盖。二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编制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古韵慢城、古城墙保护等专项规划,23个城中村改造顺利完成,县政务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启用。2018-2020年棚改旧改工程计划完成改造14782套,已签订协议9558套,开工建设7214套,腾空土地面积3468亩。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四城同创”,滨惠大道绿化提升、北城门修复、北关街和孙武三路东延、仿古立面改造等工程完工,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卫生镇实现全覆盖。

三是民生投资持续加大,水利等各类设施更趋完善。2016年民生支出完成26.5亿元,2017、2018、2019年民生支出分别实现24.6亿元、28.4亿元、29.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2%、81.3%、82.9%。实施了3万亩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工程,樊桥闸、幸福闸新建和灌区干沟清淤等水利工程竣工投用。完成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足球进校园工程和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成了第三中学、县实验中学、职业中专,新建、改扩建学校13处、幼儿园148处。

五、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1.2016年,汇宏新材料新建项目、创源集团铝镁合金、龙马重科风电装备制造等大项目相继投产达产,国内500强企业明阳集团来惠投资合作。鑫诚农业、冠铭菌业、春生食用菌等改扩建项目全面完成。黄河三角洲苗木产业物流园、中国北方花木博览园投入使用。圣豪丽景温泉度假区、古源恒昌乡村旅游度假区、信誉楼百货建成运营。

2.2017年,省网具检验检测分中心投入使用。康和药包完成股份制改造,进入主板上市辅导期。龙马重科等10家企业获准电力直接交易资格,交易用电量达7亿千瓦时。新上沐泽药业、斯蒙特新型建材、创源金属二期、中惠生物科技二期等项目。黄河三角洲花木物流园、红星美凯龙开业运营。

3.2018年,以汇宏新材料、创源金属为龙头的铝精深加工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0亿元,带动正信新材料年产60万吨铝用碳素项目、万顺新材料年产60万吨高品质冷轧薄板项目加快建设。借力“互联网+”,加快化纤绳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工业总产值120亿元,成为我县首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绳网产业园区入选省绿色制造项目库。以国创风能、辰星耐磨材料为龙头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成长为我县新兴主导产业。县电商产业园开工建设,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李庄镇成功创建全省第一批电商小镇,实现电商交易额72亿元,增长30%。国创风能提档升级,年产50套百吨级核乏燃料贮运一体容器技术实现突破,蔚蓝生物二期植物用微生物发酵工程顺利达产,智慧工厂示范项目主体建成,实现无人操作生产,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中惠生物科技建立国际红曲研究中心。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并开工建设一期食用菌扶贫产业园,建成投产温室大棚146个。智飨田园综合体跻身全市首家省级试点。建成润生现代果品种植基地、弘邦苗木二期、滨惠大道绿色廊道等项目。

4.2019年,汇宏新材料12万吨置换电解铝产能达产运营,元旺电工科技高档电工圆铝杆项目建成投产,汉狮高档砂纸、万顺高品质冷轧薄板等项目加快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中国绳网文化体验中心、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投用,县绳网数字经济园区获批省级成长型数字经济园区。高端风电装备制造基地项目、铸友机床高端数控机床部件项目开工建设,国创风能与金风科技实现深度合作。绳网生产力促进中心、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相继成立,省绳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落户。日产3万只菌包车间等项目建成投用,花木示范区等项目加快建设,魏集古村落二期主体完工,圣哥帝湾水上乐园投入运营。

5.2020年,成立全县重大项目推进指挥部,集中办公,实体化运作,落实6项推进机制,建立“1+7+7+N”、“指挥部+专班”经济运行和重大项目推进指挥体系,盯紧188个列统项目,推动180个“四个一批”项目、98个投资500万元以上项目、30个省市县重大项目,8个集中开工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持续做好38个专项债券项目、75个新增中央投资项目和50个省扩内需项目后续跟踪对接,制定出台《县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奖励办法》,发挥7个巡回督导组和30名驻企业服务员的作用,每周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运用“工作提醒”、“蜗牛项目”倒逼机制,争取更多资金支持,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六、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和有益探索。

(一)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与阿里巴巴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阿里巴巴集团确定的全国4个数字乡村试点县之一。李庄、姜楼获评2019年中国淘宝镇,中国淘宝村增加到20个,获批创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工程示范县。疫情期间,与阿里巴巴集团创新合作方式,搭建数智平台,推出“同战疫情·平安、点亮、振兴、智慧”四部曲,开展了全民直播暨万人直播挑战赛活动,以全国第二的成绩成功入选阿里巴巴“2019年度淘宝直播村播计划示范县”,“电子商务+乡村快递共配”服务品牌成为国家交通部25个农村物流服务品牌之一。全力构建“6+1+N”数字体系,建设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数字引擎试点县。举办第三届淘宝五金行业绳网名城大会,打造一批电商示范园区,争创一批中国淘宝镇和淘宝村,构建普惠共享、线上线下融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畅通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建设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做优化纤绳网产业。发挥黄河绳网先进技术研究院创新引领作用,加快中国绳网国际创新产业园建设,打造绳网产业集群+人工智造基地,促进绳网产品向农业、海洋、生活、环保、军事等应用领域拓展,推动化纤绳网产业从“规模最大”向“价值最优”转型。

(三)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积极做大装备制造产业,发挥国创风能产能优势和高端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带动作用,围绕数控智能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及汽车精密零部件等高端装备核心领域,攻坚研制一批首台(套)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打造全产业链风电现代装备制造基地。

(四)研发编制中国()绳网价格指数打造全国绳网产业话语权。在省发改委的介绍下,南开大学价格指数编制团队两次到李庄进行调研,绳网价格指数编制工作已经初见成效。一是数据建模工作。此项工作已由学院承接,目前已签订协议,6月底完成建模任务。二是数据建模后的平台建设工作。此项工作李庄镇政府已经与相关软件企业积极联系,达成初步协议。三是专家评审验收工作。在指数投入试用完成后,将组织数量统计学、经济学专家、价格指数所在行业专家、省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和指数所在地价格主管部门指数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团队进行评审验收。四是后期宣传工作。此项工作省发改委、中国经济导报等媒体将为我县绳网价格指数提供媒体平台。

(五)建设省级农高区和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高标准温室20万平方米,创新采用混合所有制运行模式,打造现代农业孵化器,建设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区和成果转化区。运营打造“原耕”区域公用品牌,开拓高档商超、航空食品等中高端市场,增强品牌影响力,带动提升全县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加强与首农集团合作,把农产品全面推进京津冀。

七、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一)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主要经济指标完成不理想。对照“十三五”规划目标,经济增速有所放缓。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压力叠加,工业产业园区实力不强,园区核心区集聚效应不高。工业上,传统制造业、初级加工业项目存在产业链条短、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经济效益差和名牌产品少;农业上,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市场优势。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矛盾依然突出。当前,面临着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我县新兴产业培育压力较大,传统产业改造仍需加快,在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上任务艰巨,集聚技术、资金、人才等高端要素的能力不足,投融资渠道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辐射效果不明显。优势特色产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产业集聚、规模集群形成仍有阻力,以“四新”促“四化”步伐仍需提档升级。

三是发展要素保障能力依然不足。县是全省贫困县,在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方面历史欠账多,经济发展及民生项目建设正处于高峰期,年均用地需求量较多,未利用地资源稀缺,政策红线压缩了县域建设用地空间,“亩均论英雄”倒逼机制尚未真正形成。金融机构对县域贷款的总量仍是杯水车薪,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经济建设急需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优秀企业家紧缺。环保、交通等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是机制体制体系创新力不足。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相对较弱,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的问题依然存在,事业单位活力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政务公开缺乏突破性进展,行政效率还需进一步提高。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跟不上发展需求,市场经济意识不够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改革开放的意识不够浓厚,创新体制机制任重道远。

五是乡村振兴战略投入不够。乡村振兴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距离广大群众的期望仍有一定差距。建立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仍有困难,乡村振兴过度依赖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渠道有待拓宽,由于缺乏有效激励约束机制,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农村的意愿不强。乡村产业振兴基础仍不牢固,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任重道远。

(二)工作建议

一是在规划编制上给予支持。建议在研究上报国家重大事项、编制撰写“十四五”总体规划、统筹协调专项规划时争取省市支持,将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汽配风电产业园、铝精深加工产业园(一区三园)、“健康”、“慢生活”旅游和“原耕”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和上报的重大决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列入市“十四五”规划内容,争取列入省“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是在优惠政策上给予支持。作为渤海区根据地,有18万人参军参战,80万民工随军支前,5.5万人英勇捐躯,孕育出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精神。建议争取省市在“十四五”规划中充分重视渤海老区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与沂蒙等革命老区享受同等待遇,执行中部地区政策。

第4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980年3月5日,联合国大会向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持续发展。”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出版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之后,才在世界各国中掀起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和社会的浪潮。 “协调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关系”的思想,是人类谋求新的发展模式的基础。

二、开发乡村旅游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农村农田的减少和产业结构的特殊性导致很多农民长期处于“隐性失业”状态,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对于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具有重要意义,农民可以在自己的家乡实现就业。(2)增加农民收入。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景观、田园风光和农业资源是开展乡村旅游的主要所在地,农民在参与旅游业开发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农村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农业的附加值提高,进而农民收入提高。 (3)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市场想要扩大,必须要对餐饮、住宿的卫生状况、接待服务水平、旅游接待地居民态度等方面尤为重视,这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方面的投入,进而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缩小。

三、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1)经营管理不到位。问题主要体现为经营水平低,目前中国乡村旅游项目大多处在一个仅限于村镇和农户的基础上,许多当地的居民则成了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2)缺乏发展策略,呈现一窝蜂态势。乡村旅游具有季节性强、产品使用率低的性质,需要对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能力进行客观的论证。地方政府和经营者往往缺乏对乡村旅游内涵、性质以及发展方向的理解,重复性建设和盲目招商引资的现象在很多地区大量出现。因此,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应当在资金投入前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进行专业性规划。(3)乡土文化的完整性受到破坏。大部分的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是片面的强调自然资源,在中国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土文化、当地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发起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提供食宿和餐饮水平上,对于那些很强有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普遍缺乏。

第5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英国曼彻斯特等地区,是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传统工业基地。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些地区相继进入发展迟缓、增长乏力的严重衰退期。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新经济的发展,这些老工业城市逐步向高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方向发展,并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加快城市改造和转型。目前这些老工业城市经济已经复苏,失业率降至25年以来最低水平.通货膨胀率降至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这些老工业城市与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产业结构方面尤为相似,它们的经济复兴,无疑为我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总理访英期间与留学生代表座谈时,就曾谈到了曼彻斯特老工业基地的经济复兴问题。

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

“推进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消除不利于经济发展和调整改造的体制,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利兹城市大学工程系教授程凯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东北地区生活多年,目前还是哈尔滨工业大学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他首先这样强调。

结合英格兰老工业基地20多年的转型发展,程凯认为,有几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地区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东北地区工业结构单一,需要向新兴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平衡发展。二是企业本身产品结构和组织结构的调整。东北老工业企业大都为小而全的制造业.没有相关产业链条,一个企业就是单一的制造业,所有零部件都生产,没有配套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没有规模效益,一旦一个企业不行,其它也都无法独立生存。现代化大企业集团,则应采取多种经营方式,制造业仅占其中的一部分。三是企业所有制的转型调整。东北大企业几乎均为国有企业,缺乏活力,对市场反应缓慢。四是社会各行业协调发展。如金融、贸易、旅游、运输业可互相协调,增加就业机会。国家还需要有特殊的政策,鼓励人才留在东北。

重视发展中小企业

许言忠博士毕业于英国兰卡斯特大学,2002年起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他强调振兴东北要重视发展中小企业。要限制老工业的发展,鼓励新产业如物流、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行业。对失业工人要进行再培训,免费提供就业咨询。

纽卡斯尔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徐洁教授也谈到,英国经济转型有很多经验值得学习,同时也有一些教训值得记取,比如说私有化不是万灵仙药,不能什么都私有化,典型的例子是纽卡斯尔的铁路系统,私有化后90%都晚点。对东北的大型企业,要有一些特殊的处理。要学习英国增加再就业培训的投入,对下岗工人多一些免费的技能培训,政策上和技术上给予支持和扶持。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曾在德国洪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任职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的康健教授,结合英国老工业城市谢菲尔德市的建设情况说,城市建设不仅要考虑建筑形式及眼前的短期效益,更要考虑长期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因素。如谢菲尔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了不少在建筑史上有名的低造价高层公寓住宅,但后来由于社会需求的下降,不少建筑被炸掉,很多都沦为贫民窟式的建筑,所以城市发展要从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不过作为欧洲钢都,谢菲尔德对城市环境高度重视。以噪声为例,市政府有专人负责噪声,现正在发展计算机城市噪声预测图,可以预测出新的建筑项目有多少,是否会使周围建筑或居民受到干扰。公共建筑设施也是如此,自伦敦KINGS CROSS地铁站的火灾之后,欧洲特别重视地铁站广播系统清晰度问题,这不仅为平时所用,更重要的是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指示,清晰度指标达不到不许启用。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建地铁,但这个问题尚未给予足够重视。

布拉德福德大学信息学院、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江建民教授在谈到城市建设问题时认为,交通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分布要注意分散,如英国各个地区乃至乡村都有便利的交通通讯网络和商业网点,许多大公司的总部就设在乡村。

整合现有资源扬长避短

曼彻斯特大学高级讲师陈晓钢博士一直从事服装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对英国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比较了解。他说,英国纺织服装工业目前为英国第9大产业,1998年产值为177亿英镑,出口额达51亿英镑。英国贸工部2000年委托纺织服装战略小组对当前英国纺织服装业做了评估和研究,认为英国不可能在纺织服装的各个领域继续保持其竞争力.重点发展方向应为工业纺织材料、名师时装等。目前英国纺织业已将自己重新定位为发展现代化高成本产业,通过政府有效的引导与支持,占行业大多数的私有企业实现了及时转向,并基本获得成功。东北三省是纺织工业比较重要的地区,应认清自己在全国经济一盘棋中的地位,扬长避短。另外,政府应下决心关闭一些不能发挥本地区优势条件的一般性纺织与服装企业,放弃“你有我必有”的思想,根据地区优势,重新分配资源,重点发展优势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保证该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的竞争力。

加快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保证。”几位学者说。

曼彻斯特大学商学院杨剑波教授一直从事运筹管理决策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他说.曼彻斯特正在经历从工业中心城市向技术中心城市的转变。曼彻斯特有10所大专院校,有十几万学生,是欧洲最大的大学城,大学中的技术人才、科技成果、高级专家智囊和综合信息库在大曼彻斯特城的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

英国阿尔斯通公司项目主管杨汉新博士说,国内的人才隐性浪费比较严重,单纯追求高学历教育而非高素质教育,不能做到人尽其用。就业导向应该有所转变,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提倡就业多元化:对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工资和待遇应该提高,像英国高水平实用技术人才的工资水平往往高于大学教授和公务员。

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

第6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一、引言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中提出的按“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统筹谋划,抓点带面,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好历史机遇下,黑龙江作为农业大省,应抓紧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科研立项已经在很多研究机构和高校成立,比如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等,并且得到了相当的研究成果。但对于如何应用金融措施对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行有效的资金支持,正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各种方法方式的提出还有待于实践证明。

二、新农村与金融支持

(一)相关概念。新农村是新颖的、互相帮助、共同发展的、和谐的、社会治安良好的、环境优美的新社会。所谓新颖就是有别于落后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相互帮助是指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重新找回黑龙江优良的社会传统,包括相互关爱、友善相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风貌。和谐是指人民相互谦让、和美共容,并以共同的道德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金融支持是指充分发挥黑龙江金融机构的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并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金融支持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局面,起到重要作用。(2)帮助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往往由于资金不足而步履维艰。(3)目前,黑龙江农村中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金融支持还包括制度性支持,充分有效地利用制度优势构建功能相对完善的社会救济、农村医疗保险、养老基金等制度。(4)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对重点村庄、优秀村庄进行财政无偿或低息融资,提高广大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

(三)在黑龙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第一,黑龙江省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潜在的失业人员,新农村建设可以充分、有效地安置部分劳动力。第二,农村进行自我建设由于缺乏资本、技术,发展缓慢,因此必须由政府为主导,广大人民积极配合共同建设。第三,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三、黑龙江农村金融体制现存问题

(一)金融体系萎缩。虽然目前农村有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以及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但是现在商业性金融机构越来越注重效益,商业银行的战略定位纷纷转向大城市。特别是县级金融机构的撤离,导致了农村金融体系严重萎缩,以致出现“空洞化”现象。当前,农村的金融供给实际上由农村信用社在唱“独角戏”,但因其资本充足率低,不良资产率高,管理水平上不去,对“三农”的支持显得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单打独斗”又使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农民及农村企业融资渠道日趋狭窄,阻碍了黑龙江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农村资金供求失衡。一方面在黑龙江农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的发展趋势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却不足,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其已演变成单纯的存款机构,且吸收的存款大多通过上存流向城市,极少回流农村用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遍布于乡村的邮政储蓄机构,在农村多存少贷,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村资金“抽水机”,据中国农业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统计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财税系统净流出高达1,898亿元,金融系统净流出也高达5,533亿元,合计7,431亿元。因此,农村现有的金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从农村获取净储蓄的机制,农村资金的持续流出,动摇了农村地区发展的信贷基础。

(三)忽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的引导、监督和促进其健康发展。长期以来,由于体制内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造成体制外民间金融包括高利贷行为兴起。这些农村非正规金融发育层次低,运作极不规范,它们的正反面作用和效果都很突出。但由于没有法律保护和监管约束,民间借贷良莠不齐,纠纷频发,矛盾四起,增加了农民债务负担和农村金融风险。

四、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主要措施

(一)金融支持的具体操作建议

1、初始阶段由财政和农发行提供低息甚至无偿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冬季供暖设施、乡镇之间的道路建设、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后期这些建设或多或少可以通过各种间接方式(比如BOT形式)收回投资。

2、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比如,政府信用额度担保,即对商业银行对新农村建设的贷款进行有限担保,对其呆坏账进行部分补偿,鼓励商业银行、储蓄机构、农信社等金融机构共同支持农村电网改造;自来水管道建设;道路、车辆、村容整洁建设。财政优先支持新农村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着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

3、重点扶持,活跃农村经济。加大对商品流通、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外销的资金支持,扩大资金链,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

4、农产品包括小麦、玉米、大豆等利用金融期货市场减少农民收入的市场风险,稳步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

5、商业银行对基础设施进行金融支持时可以采取股权联合的形式。即由两家或者两家以上的银行共同出资,风险分担,共同监督债务人,共享信息,提高银行资产的质量。

(二)金融支持的措施

1、重构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农村金融体系涉及农村金融机构的新建和对原有金融机构的整合及功能调整,是对现有农村金融组织形式和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重构后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主要是农业发展银行)为主、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和民营金融机构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并存、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的多层次体系。彻底改变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体系中唱“独角戏”的现状,为黑龙江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方面的金融支持。

2、以履行财政职能为依托,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注重发挥政策性银行的作用。鉴于目前农业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过于依赖中央银行借款的现状,可以考虑通过发行农业金融债券、利用邮政储蓄存款和社会保障基金、建立农业发展基金等方式面向富裕农民筹资,还可争取从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获得低息优惠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和筹措国际商业性贷款等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扩大支农资金的来源和渠道,贯彻“工业反哺农业”的方针,变“抽水机”为“蓄水池”。同时,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拓展业务范围,使其真正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职能作用。

3、深化农信社改革。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要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有效管理、相互制衡的运作机制。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高信息披露水平,建立与金融业监管部门之间交流和协调机制。控制改革后的新风险,建立防风险长效机制。

4、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引导其健康发展。农村是民间借贷发育的最肥沃的土壤。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村中的乡镇企业,都离不开民间借贷,以弥补资金的暂时性短缺。民间借贷虽属非正规金融,但实际上具有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四个优势:(1)制度优势。融资双方依据简单的借贷和约或“字据”即可实现融资,方便快捷。(2)信息优势。融资双方对对方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信息不对称问题。(3)速度优势。由于没有了正规金融组织融资时的各种信用调查或抵押条件及抵押物,在急需获得即时可用资金时优势特别明显。(4)灵活性大。民间借贷数额相对较小,还款时间一般由双方协商而定,因而在出现到期偿还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延期还款比较灵活。

5、以多种金融业务形式为后盾,构建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积极探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认真开展建立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在严格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组织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培育民营银行,加大民营资本在金融业中的比重,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活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等,在此基础上,形成各种金融机构体制健全、产权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第7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省科技厅领导也充分肯定了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所取得的成绩,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希望全市广大科技特派员努力工作,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此,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能够把科技、人才、资源、信息与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科技工作的新突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科技特派员制度源于基层探索,源于群众需求。从我市的实践看,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升农村基层科技工作活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去年以来,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已成为我市农村科技工作、特别是农村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亮点。实践证明,做好科技特派员工作,能够组织引导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与广大农民紧密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全面提升农业经济的整体质量与效益,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能够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建立以科技促进农业发展、以城市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机制。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加强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成功实践。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密切了广大专业技术人才与农村、农业和农民的联系,成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大批科技特派员的连续下派,把聚集在各级企事业单位的科技人才和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学毕业生引导到农村,既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特长,引导、带动和激励专业技术人才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又通过他们的引导、示范,建立健全了农村人才的培养体系,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人才队伍的新渠道。组织科技特派员到农村服务,增强了他们为农民服务的责任感、使命感;广大科技特派员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难题与自己的科研课题、成果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在实践中寻找创新的源泉,进一步促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对于创新实践的开展、创新灵感的激发都是大有益处的。

因此,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做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重要议程,确实抓在手上,使其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中发挥作用,做出贡献。

二、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推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

目前,科技特派员工作已在我市X个县(市、区)X多个乡(镇、街办)X多个村(居)委展开,标志着在全市范围内推广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时机已经成熟。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县(市、区)两级科特办要进一步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科技局、组织部、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共同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

一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抓紧研究制定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开展创业和服务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壮大农村科技特派员队伍,发挥好农村科技特派员作用。要按照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在遵循农业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农民的需求和意愿的基础上,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施与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起来,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重要措施。要加强培训,加强科技特派员能力建设,为科技特派员开展工作“充电加油”,不断增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发展后劲。

二要创新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要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利益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建立利益共享与风险共担相结合,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利益回报与风险防范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等更加完善的、多元化的、开放式的、充满活力的长效运行机制,促进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良性发展。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特派员选聘机制,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通过提高科技特派员素质,使科技特派员队伍逐步成为一支精业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扎根基层的农村科技大军。

要创新和完善投入机制,各县(市、区)要加大投入力度,为科技特派员工作提供保障,积极与金融部门配合,调动社会力量,形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要继续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去农村一线创业,大胆地把自身的发展与农村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农民、农村企业共担风险,同享成果,让优秀科技人才能够引得来、稳得住、下得去。要加强相关工作的衔接和集成,促进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入户、农村技术承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园区等工作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结合。

三要拓宽服务领域,更充分地发挥科技特派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拓宽农村科技服务领域,丰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内涵,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农村卫生、农民教育和综合素质、生存条件和生态环境等民生问题纳入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范畴,充分发挥广大科技特派员在传播先进生产力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拓展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内容和发展空间,引导我市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从单纯的服务农业转变为服务农村,从单纯的关注生产转变为关注生产与民生相结合;从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目标转变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使科技特派员工作深入到全市农村科技工作的各个方面。

三、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大意义,把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真正抓在手上,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为农村科技特派员的科技服务、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各县(市、区)要确定一名领导负责分管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并要蹲好一个示范点,培养一个先进典型,抓点带面。要确实健全领导机构,充实工作机构,保证办公经费和必要的办公条件。要结合实际,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解除农村科技特派员的后顾之忧。建立科技特派员创业专项资金,是学习外地先进经验,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县(市、区)两级财政都要积极探索,认真研究,尽快实施,确实为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把科技项目做大做强提供帮助。

第8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农村金融 生态环境 农信社

一、探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与城市发展相比还是十分落后。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惠农政策以此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和谐发展,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依然缓慢的局面并没有改变。为此,人们有理由从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金融这一角度来寻找农民增收的路径。然而,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很大,所以政府适时提出了“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战略。

众所周知,建国以来,我国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走上了“以农养工”的发展道路。国家为了从农业剩余中获取工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对农产品销售实行“统购统销”,通过“剪刀差”来获得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对户籍管理实行“城乡差异”的户口制度,使我国形成了“二元社会结构”,导致现代化的城市与贫困化的乡村并存。作为服务于“三农“的农村金融所面临的生态环境有其特殊性,必须引起人们的格外关注。

二、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困境

1.资金支持不足,供给渠道单一

在我国农村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邮政储蓄银行等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小额信贷组织等非正规金融的农村金融体系。商业性金融如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随着股份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趋利性的驱使下,大规模撤离了农村,仅有的少数网点也失去了贷款权;邮政储蓄银行刚刚成立,其贷款业务尚未展开,作用有待于观察;作为政策金融的农业发展银行,由于改革方向不明,目前主要以粮、棉、油收购为主。加之近几年自然灾害的频繁与加剧,迫切需要资金对原有设施改造,提高抗风险能力。由此可见,作为农村金融体系中的正规金融也只有农信社。面对各方面的资金需求,其处于捉襟见肘的境界。

2.农信社自身体制虚弱,难以承担起支持“三农”的重任

作为农村金融中主力军的农信社,从其产生至今便一直跌岩起伏,几易其主。其走过的道路来看,定位不清,因此自身也很难得到发展。虚弱的身体何以承担重任。

3.弱制产生的农业难以承受较高的资金成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贷款利率方面也实行了一定程度的浮动利率。尤其是对亏损面较大的农信社,在政策上给予适当倾斜。主观上是提高农信社的资金收益率,但客观上却增加了贷款农户的负担。

4.政府行政干预,严重影响农信社正常经营

我国是行政主导型国家,政府的身影随处可见。然而有些地方政府却为了局部利益直接干预农信社的正常经营。尤其是在各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和权限的上收,地方财政入不敷出,农信社便成了某些地方政府唯一的资金供给渠道。

5.法制不健全,农村金融债权缺乏有效保护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渐建立和逐步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各项法律法规也陆续出台,但对农村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法规却依然空白。同时,法律的颁布并不意味着人们都能够自觉的维护其尊严。在广大落后的农村,人们法制观念淡薄,存在着以权代法、行政干预执法的现象。常常会出现金融案件胜诉率高但执行难。

6.农村信用管理落后,征信体系不健全

诚信问题是导致金融生态环境优劣的最根本原因。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的状况下,金融机构对客户信用的了解要依赖外界,但在征信体系尚未健全的今天,金融机构缺乏正常获取和检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的渠道,这既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又加大了其信用风险。

三、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路径

1.加强法制建设,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奠定法律基础

农村经济金融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法规加以保护。只有确保各经济体的正常利益,才能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农村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应尽快出台《合作金融法》,对农村金融的性质、地位等予以明确,这样在处理和协调农村金融事务中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制止和打击各种逃债、赖债等行为,杜绝不应有的行政干预,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

2.继续深化对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加强“三会制”建设

诚言经过本轮改革,农信社已基本建立了股东会、理事会、监事会等各种必要组织和和各项规章制度。但制度的建立并不代表着制度的执行。如何能够调动人们履行职能的积极性,这是摆在农信社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将农信社的盈亏与股东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对当初为吸引投资而承诺的诸如固定收益、还本等不规范行为予以纠正,使农信社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3.政府要端正认识,积极为金融部门创造良好的环境

地方政府在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的同时,要积极为本地的金融业发展献计献策。要充分认识到没有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便无从谈起。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将金融机构作为本地方的一种产业来支持,并努力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和空间。

4.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立,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

诚信缺失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病。为此,我们要加快农村社会征信制度的建设,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在社会广泛宣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并对信用户在贷款上实施政策倾斜,而对失信者除公示外,停止对其一切贷款。

第9篇: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范文

一、农地金融制度设立的背景及作用

(一)美国农地金融制度

20世纪初期开始,美国农业危机频发且持续时间长,尤其是爆发于1920年的第一次全国性农业危机,对农业生产、农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次危机表明,应对和缓解农业危机、调整农业生产,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必须合理发挥政府在农业领域的干预作用,而政府干预农业的重要措施是政府扶持建立完整的政府农业信贷体系。为了有效利用农户拥有的土地融通资金,为农业生产及其有关的活动提供长期信贷资金和服务,1916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农地押款法”,设立了联邦农业贷款局,办理全国农地抵押贷款。为了放款便利,把全国划分为12个农业信用区,每一区内设一个联邦土地银行,并在各乡村推动农民组织农地抵押合作社。1933年成立了农业信用管理局,设立土地银行部,统管全国12个联邦土地银行,联邦土地银行又与各地农民所组织的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相联系。采取自上而下的政策,先由政府拨款充当联邦土地银行的股金,发行土地债券,同时辅助农民分区组织联邦土地银行合作社。农地金融组织形式采取银行和合作社双重体制。土地银行上层采用银行体制,设立联邦土地银行,基层采用合作社体制,按合作社原则组织信贷合作社。以联邦土地银行为主体的美国农地金融体系是政府农业信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效解决了农村长期资金来源问题,大大推动了政府农业政策的正确贯彻和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二)德国土地金融制度

德国是最早发展农地金融的国家。德国早期的农地金融制度是以抑制农村高利贷为主要目的,只是到了近期才成为促进与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早在18世纪下半叶,德国开始建立农地金融制度,专为贵族地主提供长期信用服务。当时德国遭受战乱,高利贷活动十分猖獗,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德国普鲁士国王下令组织抵押信用合作社,以解除高利贷的剥削,使资金流入农村,振兴农业。1770年由政府强制组建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19世纪初实行运动,开始扶植自耕农,以往大地主所有的农地逐渐被分割转卖给农民,地主和农民都可以成为合作社社员。普通农民成为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的主体,土地抵押贷款成为农民可利用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

以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为主体的德国农地金融体系以贷款协助农民购买土地、开垦土地、兴建水利、道路、耕地平整和造林为宗旨。抵押信用合作社还联合起来组成若干联合银行,代各地抵押信用合作社推销债券、付息、买回债券以及协调各合作社之间的资金融通等。德国各地还有许多公营的土地银行及银行。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德国土地金融制度逐渐形成了以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与公营的土地银行互相配合的土地金融体系,对促进与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德国土地金融制度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抵押土地债券化。凡是愿意用自己的土地作抵押而获得长期贷款的农民或地主,可联合组成合作社,将各自的土地交给合作社作为抵押品,合作社以这些土地为保证发放土地债券,在市场上换得资金,供给社员。

(三)法国农地金融制度

1852年,法国政府为改变农业资本不足、农业滞后的局面,颁布了法国不动产金融制度的根本法――《土地银行法》,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土地银行。1852年扩大巴黎土地银行为中央机关,改名为法国土地信用银行,并合并了所有各地设立的土地银行,农民也纷纷组织了农业信贷合作社。法国农地金融可享受政府从农业预算中拨付的大量贴息资金,这也促成了法国由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国一跃成为西欧最大的农业生产国。

(四)日本农地金融制度

19世纪末期,日本创建了以劝业银行、农工银行及北海道拓殖银行为代表的长期信用机构。劝业银行规模较大,为农业提供长期巨额贷款,如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及大规模的垦殖等;农工银行主要对地方性的小规模建设工程、购买农地、牲畜、肥料、机械等所需款项提供资金。1953年日本创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其所需资金全由日本政府从各方借拨而来,向农、林、渔业的永久性建设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另外,日本还创立了发达的合作金融机构,可为会员提供信用担保或贷款,政府给予诸多支持和优惠政策。日本农地金融充分借鉴了欧洲特别是德国经验,结合本国实际大胆创新,为振兴日本农业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农地金融制度

成立于1920年的印度土地开发银行和成立于1966年的菲律宾土地银行,都是发展中国家为了解决长期农业资金来源、扶持农业而建立起来的政策性农地金融机构。在发展中国家(如越南、泰国)经济发达的农村,由于存在发达的农地交易市场,使得当地的正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愿意将农地作为长期贷款的抵押品。

(六)中国台湾地区的农地金融制度

台湾农地金融制度首先是为农业提供短期资金、服务于,最后逐渐成为服务于城乡的不动产金融专业银行。1946年成立的台湾土地银行是一家真正发挥农地金融功能的金融机构。台湾土地银行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以帮助农民摆脱高利贷的盘剥,重点发放农业短期贷款和水利建设贷款为经营目标,这两项贷款占当时农业贷款总额的90%以上;第二阶段(1953~1963年)以服务于土地所有权改革为经营目标,主要接受政府的委托办理补贴地价和征收地价业务,保证土地产权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1963~1973年)以城市土地开发和在农村资助工业区、示范农场建设为经营目标;第四阶段(1973年以后)以商业性的土地金融机构为经营目标。作为一家办理土地金融和农业金融业务的专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近年来除履行专业银行的使命外,正在朝多元化、效率化、大众化、国际化的金融领域迈进。

二、农地金融制度的比较

由于国情不同,各国(地区)农地金融制度各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结构、农地金融制度中政府的作用、农地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农地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等几个方面。

(一)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结构。农地金融制度的组织结构可以归纳为单一结构、发散结构和复合结构三种类型。单一结构农地金融机构只有一个金融机构,没有或只有很少的分支机构,通常委托在广大农村地区设有分支机构的其他金融机构发放农地贷款,英国的农业抵押公司就属于此种类型;发散结构的农地金融机构有许多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可以直接从事全部的农地金融业务,如德国的土地抵押信用合作社、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等;复合结构农地金融机构有分支机构,可以直接从事一部分或全部农地金融业务,如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等。

(二)农地金融制度中政府的作用。各国(地区)政府都通过制定农地金融法规,直接或间接地促成农地金融机构的建立,如美国的《联邦农业信贷法》、英国的《农业信用法》、法国的《土地银行法》以及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等法律法规都分别促成了联邦土地银行、农业抵押公司、土地银行和农林渔业金融公库等农地金融机构的设立。美国在这方面尤为突出,19世纪20年代美国成立的农业贷款局、联邦土地银行与合资土地银行主要就是向大农场主发放长期低利抵押贷款,用于购买土地、农机设备、肥料及修造建筑物等。美国的农场主家庭管理局、生产信贷协会等也是为农场主服务的金融机构。

各国(地区)政府都对农地贷款实行优惠贷款利息和优惠贷款期限政策,并给予相应的财政补贴。在优惠贷款利息方面,美国政府在19世纪20年代就对农场主购买土地和其他固定生产资料予以低息贷款资助;1960~1962年,法国先后颁布《农业指导法》《农业指导补充法》,规定对购买土地和农业机械的大农户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以鼓励土地集中,扩大规模经营;德国政府依据农场规模大小,实行有差别的利率政策,即对10公顷以上农场的贷款年利率要小于10公顷以下的小农场贷款年利率;日本政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给购买土地的农户提供优惠贷款,并对大农户的贷款进行鼓励。此外,印度政府也曾给购买土地、农业机械和修建其他基础设施的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给。除了对规模经营农户实行利息优惠政策外,不少国家还对规模经营农户实施贷款期限上的优惠政策,即为规模经营农户提供长期贷款,以满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性需求,向大农户发放贷款期限长达20年的中长期贷款。在财政贴息方面,美国为政府建立的农业信贷机构进行财政补助和贴息,法国、德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农业优惠贷款的利息和市场利息的差额进行财政补贴,日本政府则对农业担保收不回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财政补偿。此外,多数国家政府都给予农地金融机构以税收优惠等。

(三)农地金融机构经营的业务。许多国家(地区)的农地金融机构在设立之初只是从事农地贷款业务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如德国的土地信用合作社、美国的联邦土地银行等,而结算、债券兑付等银行业务则委托给有广泛分支机构的银行代为办理,如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农地金融机构从事的业务有多元化趋势,如台湾和菲律宾的土地银行等。

(四)农地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农地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有所差别,但是资金主要来源于发行土地债券、借入政府资金和吸收社员存款。如美国联邦土地银行的创立资本、日本的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所需资本金和意大利的不动产信用银行通过购买股份或直接投资解决农地金融机构的资本金;发行土地债券是美国和德国农地金融机构的主要资金来源;日本农地金融机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而台湾农地金融机构则以吸收存款和借入金融市场资金为主。此外,政府还为农地金融机构发行的债权提供担保,如美国、德国、印度等。

三、国外农地金融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农业生产具有公共产品生产的特点,许多国家专门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土地集中的金融支持政策,促进了土地的迅速集中,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最终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一)农地金融制度是世界各国普遍推行的制度,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纵观当前世界,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农地金融制度。从经济角度看,土地具有位置固定、不能移动和永久性特点,通过对土地的经营可以不断获得收入。更重要的是,土地是稀缺的和不可再生的,社会经济越发达,其价值越高,土地的特点决定了农地金融的安全可靠。

(二)农地金融需要明确的法律保障。政府首先要修改相关的法律制度,使农房抵押走向合法化、公开化和市场化。开办农地、农房抵押贷款,既可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又可以释放农房资产的效用,同时,可以为县域金融提供广阔的房产抵押贷款市场,为促进和繁荣我国广大的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