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困境儿童帮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四“站”式服务,让妇女之家“活”起来
石家庄市妇联着力把“妇女之家”打造成基层妇女矛盾纠纷的“终结站”,教育培训的“加油站”、基层文化的“活动站”、真情帮扶的“援助站”,让“妇女之家”成为妇女求知、求乐、求发展的温暖家园。
矛盾纠纷的“终结站”即“妇女之家”整合基层妇女维权站资源,将维权服务送到妇女身边,让矛盾发生在基层,终结在基层。在长安区,全区妇女在“妇女之家”领到了妇女维权服务卡,畅通了广大妇女的诉求。在裕东小区第一社区的“妇女之家”,开设了“家长里短点评台”,点评发生在小区家庭中的麻烦事、热点事、尴尬事,引导社区妇女明辨是非,知法用法。
教育培训“加油站”即在“妇女之家”开办女性课堂、科技大讲堂等,为广大妇女搭建学习知识,提升素质的平台。去年一年,在村、社区“妇女之家”举办家教讲座2348场次,受益家庭35万户。开办“现代女性大讲堂”,培训妇女45万人次。
基层文化“活动站”即在“妇女之家”建立妇女健身示范站点,组建社区妇女文化艺术团,并根据妇女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情况组成学习小组、文艺小组,通过唱歌跳舞、读书看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活跃基层妇女的文化生活。
真情帮扶“援助站”即对村(社区)的困境妇女儿童及时提供帮扶。全市“妇女之家”行动起来,摸清失地妇女、单亲特困妇女、病残老龄妇女等困境妇女情况,为她们建立档案。并积极探索政府投入与社会捐助相结合、社会帮扶与妇女自助相结合、物质关爱与精神抚慰相结合的帮扶机制。
两项“品牌工程”,让妇女之家“响”起来
石家庄市妇联利用“妇女之家”,将帮扶链条延伸到基层妇女身边,妇女创业就业难题在哪里,帮扶链就延伸到哪里。
2009年5月,全省首所“乡村女校”在石家庄东佐村成立。2010年全市首所“社区女校”在裕华区尖岭社区成立。目前,“妇女之家”里的“乡村(社区)女校”达4387所。
妇女创业遇到资金难题,可通过建在身边的“妇女之家”申请帮助。市妇联将通过小额贴息贷款“绿色通道”,解决资金难题,并为创业妇女建立妇女信用档案。
依托基层“妇女之家”,市妇联定期开展“女性创业促进行动——走进乡村”活动,组织兰芳绣庄、吉祥馄饨、嫂子家园等30多个投资少、风险小、见效快、适合妇女经营的项目,先后深入300个村进行推介,12000余人成功实现创业就业。
去年4月初,石家庄市妇联启动巾帼志愿服务行动计划。市妇联为每个“家”注入3000元资金,鼓励一“家”一队伍,一队一特色,“家家”行动,百“家”争“鸣”,聚成一股志愿力量,唱响一个志愿品牌。
一是要教育引导职工、居民重视对子女特别是学龄前儿童的思想启蒙和道德培养,支持子女参-与道德实践活动。
二是积极组织开展经常性、社会性青少年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高度重视对流动人口中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四是加强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做好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工作。
五是积极为未成年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深入挖掘我乡进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实践活动的潜在资源,通过广泛宣传和组织参观,激发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组织未成年人阅读党史人物传记、看望老等实践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二)在社区(村)
__区妇联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妇联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建设“坚强阵地”和“温暖之家”的总体目标,立足本职、狠抓落实,“妇女之家”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区“妇女之家”建设情况总结如下:
一、建立健全管理规范,筑牢“妇女之家”阵地基础
__区妇联按照覆盖、完善、督导、提高的工作方针,制定出台了“妇女之家”实施方案,并在20__年底前,在全区139个社区和村全部挂牌建立“妇女之家”,实现了“妇女之家”的全覆盖。区妇联先后制定、完善了“妇女之家”工作职责、维权服务站工作职责、妇代会工作职责等10项制度,建立健全“妇女之家”领导机构、活动计划,做到机构完善、管理规范。
二、以点带面,促进“妇女之家”建设
今年以来,__区妇联以构建妇联枢纽型组织和开展党群共建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妇女之家”示范点建设工作。去年环市街篁庄社区创建首批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通过健全组织机构、加强人员配备、完备软硬件设施、完善各项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建设好妇女之家,并通过创办“430学堂”、“730妇女健身学堂”等特色项目,把篁庄社区“妇女之家”打造为深受妇女、儿童欢迎的关爱之家、成长之家和文明和谐之家,创建成效显著。20__年四月份,省妇联常务副主席____率队开展实地调研,__“妇女之家”成绩获得高度评价。继后,今年__区环市街碧桂园社区申报创建全省第二批“妇女之家”示范点。为进一步推动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今年初,__区妇联将“妇女之家”创建纳入各镇(街)妇女儿童工作目标管理指标量化考核,要求今年各镇、街分别明确1-2个“妇女之家”示范点,以点带面,示范推动,并严格按照《__省“妇女之家”示范点项目管理手册》规范管理。前一阶段,为全面掌握全区各“妇女之家”实际情况,__区妇联多次开展“下基层、访妇情、办实事”调研活动,重点对各镇(街)“妇女之家”示范点进行督查和指导,力促全区“妇女之家”创建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加大经费投入,为“妇女之家”建设提供保障
__区妇联积极争取上级和政府支持,划拨专项工作经费,用于首批省级“妇女之家”示范点创建工作,重点用于示范点开展相关活动、普法宣传及改善硬件设施等,以推动“妇女之家”具有特色的、注重民生的工作实施,增强妇女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同时从人员的配置、工作制度的建立、阵地设施的建设以及经费落实等方面给予指导和帮助,严格按照实施目标、硬件软件基本建设、量化服务内容等要求,推动“妇女之家”规范化建设,做到有管理、有计划、有活动、有档案、有经费。
四、开展推广百姓健康舞活动,树立“妇女之家”品牌
承借今年我区开展“我舞蹈 我健康”百姓健康舞全民推广活动契机,__区妇联利用“妇女之家”全覆盖有利条件,在村、社区“妇女之家”开展百姓健康舞推广活动,率先带动广大妇女参与到百姓健康舞活动中来,对百姓健康舞全民推广活动具有重要意义。__区妇联做好推广活动规划工作,下发__妇发[20__]12号通知文件,指导各级妇女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推广百姓健康舞工作,加强活动宣传工作,尤其是加大对妇女人群的宣传,组织号召广大妇女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健康舞活动中。目前,我区有巾帼文明健身队75支,队员2625人,她们参与到百姓健康舞活动中,开展各项健身活动,并踊跃参加各类型文艺表演,带动身边周围的人参与活动。活动既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也为我区“妇女之家”工作树口碑,创品牌。
五、丰富活动内涵,“妇女之家”的特色品牌叫得响
自“妇女之家”建立以来,__区妇联充分发挥“妇女之家”在妇女、家庭中的影响力。各村、社区“妇女之家”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春节、“三八”妇女节等节日契机,举办一系列彰显特色、形式多样、具有影响力的家庭活动,让妇女感受到“家”的贴心与温馨。一是举办各类知识讲座。定期邀请著名学者、专家举办家庭教育、法律、保健等知识讲座,使“妇女之家”成为传播知识的课堂。二是关注弱势群体,加大对困难妇女儿童的帮扶力度。发挥“妇女之家”关爱、关心妇女儿童的功能,每逢重大节日,开展帮扶弱势群体慰问活动,重点扶助、关爱单亲特困母亲、困境儿童。三是增强妇女法制意识,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开展宣传普法活动,接待妇女来访求助,协调处理群众矛盾。
六、抓好示范点创建,打造“妇女之家”工作亮点
省“妇女之家”示范点篁庄社区针对不同居住场地和层次的家庭,并根据志愿队伍的特长,成立专项服务妇女和家庭的义工队伍。
1、创办“430学堂”,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篁庄社区是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密集的地方,社区现有流动妇女752人、流动儿童146人,如何关爱流动留守妇女和儿童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20__年7月份,环市街道、篁庄社区与江门市利民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共同打造篁庄爱心服务站——“新候鸟计划”,即“430学堂”项目,此项工作主要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形式,由利民 中心社工与志愿者为每天放学后暂时失管的学生提供学习的帮助和开展一些有益游戏活动,篁庄社区以组织和监督的身份参与到这项活动,主要致力于为流动(留守)儿童在放学后及周末提供场所,该项目依托篁庄小学,为孩子们提供课外作业和阅读的安全场所,帮助他们巩固课堂知识,并通过开展各种文化、素质课程等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项目开展至今,得到学校与家长的一致好评,这不仅为留守学生家长解决后顾之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创造和谐家庭铺设良好条件,活动过程中先后出现如__*、__*、__*等多名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和性格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举办“730妇女健身学堂”,彰显妇女风姿。为了活跃社区妇女的文娱生活,社区于20__年在辖区内组织起一支妇女巾帼健身队,成员主要来源辖区妇女代表和爱好运动的热心人士。多年来,健身队在篁庄社区和篁庄经联社的大力支持下,并通过自身的努力,现已成为一股活跃于社区范围内的群众力量。篁庄社区妇女健身队现有骨干成员35人,每年开展活动超过10次,带动了一大批妇女同胞,参与活动的妇女超过辖区妇女人数的70%。她们自编自演的“春满人间单扇健身舞”、“莲花扇”、“太极柔力球”、“百姓健康舞”等精彩节目经常出现在各种表演舞台上,她们不仅为社区的文体活动带来了原动力,活跃了社区的文体活动氛围,亦为社区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妇女工作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促进社区和谐建设。
下一步工作计划:
[关键词]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社区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2.041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2-0087-03
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概念的界定,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妥善安置的重要性
1.1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概念界定
流动儿童主要是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简称进城务工或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1]。
1.2 流动儿童、留守儿童产生的主要原因
造成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原因有很多,但“生产力水平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大”造成的城乡差别的身份制度是导致目前“流动问题”困境的主要原因,它是造成留守问题的制度根源。社科院学者陆学艺认为“取消户籍差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只有放开户籍制度才能减少农民”[2]。此外,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以及中国历来的身份等级观念强烈等,都是产生“流动问题”的重要原因。
1.3 妥善管理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的重要性
解决好流动人口与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时展的需要。随着“流动问题”的严重化,社会开始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为促进留守儿童发展,中央和地方出台了相关法规和政策,2006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全国各地也响应了中央的号召,一同探寻解决“流动问题”的方法,先后出现了“温馨家园”、“青神模式”、“山田模式”、“宜都模式”、“孚日模式”等带有地方特色的举措,为解决“流动问题”奉献出了一份力量。尽管有这么多的模式,但“流动问题”并未有根本的改善。目前,作为居民基层自治组织的社区,在解决“流动问题”方面仍旧是一块弱项,加快社区自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管理模式来解决“流动问题”是大有可为的。
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2.1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可行性
中国的社区管理是指在街道范围内,由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主导的,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区域性、全方位的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3]。
社区与社会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社区可以看作地区社会,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的部分。社区同整个大社会相比,社区则显得具体可感,易于把握。社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社区里进行的,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区是自生的,同质的或异质共生的,是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是单一价值取向的,是人们感情和身份的重要源泉[4]。
社区具有民主自治、协管、监督、服务、教育、场域、安全稳定等功能,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促进社区发展和维持社区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在“流动问题”的解决方面,社区管理凭借区域管理的特点和功能,能够因地制宜地对流动人口进行管理,也更有针对性地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生活、学习和心理的帮扶。社区管理,为解决“流动问题”提供了可行性。
2.2 社区管理解决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的必要性
流动人口、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共同形成了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流动问题”,是我国当前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的时代产物。流动儿童缺乏社会的认同,社会地位弱,留守儿童缺乏社会的关怀,易受到社会忽视,二者皆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社区是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管理最直接的基层组织机构,对于“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管理与具体解决极其需要社区的帮助。社区管理需要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多一份责任,多一份关怀。
3 良好的社区管理,是解决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是流动人口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断流动而产生的。政府要从根源上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就必须改变流动人口颠沛流离的求生方式,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发展生产力,发展区域经济,缩小地区差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流动人群稳定下来或小范围地流动,才能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得到应有的关怀和保障。
3.1 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
社区可以积极配合政府政策的实施,辅助政府完善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工作;向流动人口宣传和解读国家的社会保障条例,让流动人群充分了解法律、自身权益等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外来劳动力依法维护权益和遵守法律法规的意识,使得流动人口积极地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主动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通过政府、社区的共同努力,加快构建符合实际的流动人口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创造城乡共同繁荣、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在解决好基本社会保障的同时,也鼓励流动人口返乡就业,在减少流动人口的同时,也就减少了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5]。
3.2 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
政府增加就业岗位,使流动人口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才能使流动人口稳定下来。社区管理,作为满足区域内成员特定需要的基层自治组织,可以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社区的职权较小,提供的岗位有限,但社区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来帮助流动人群,如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的清扫和维护,或社区开展活动或进行某些工作时,可临时雇佣闲置的流动人员。在加强了社区管理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闲置的流动劳力,为流动人口的稳定提供了可能。
3.3 完善流动人口培训措施
政府有关部门在把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的同时,可把权力下放到社区。社区作为基层自治管理机构,可以及时地统计辖区内流动人口的数量、就业状况、生活近况,并对辖区内流动人口的就业需求进行搜集,使政府对流动人口进行技能培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也为政府进行有关流动问题的决策,提供了依据。同时,社区也鼓励流动人员积极参与政府提供的技能培训,旨在教会务工人员一项技能,以辅助其找工作,更好地立足城市,为流动人口的稳定进一步提供可能。
3.4 提倡自主创业,提供创业优惠条件
政府在不断加强对自主创业的重视,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创业,刺激流动人口创业的积极性。社区则可加大对创业富民的相关政策的宣传,针对企业、个体户不同情况,分别提供相关的帮扶;对正在创业与有意创业的人员进行统计与摸底,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社区创业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地达成供需信息的对称。同时,社区可以对符合创业条件的企业与个体户积极提供使用场地优惠、社区资源共享、行政性事业费用优惠、帮助申请财税优惠等鼓励措施。确保流动人口能充分地认识各项政策,在政策的指导下、优惠条件的帮助下,更有效地帮助自身就业或创业。
4 充分发挥社区管理桥梁作用,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进行有效帮扶
社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群众自治机构,对我们居住在一个固定区域的居民,起着一种媒介桥梁作用。
4.1 辅助解决户籍壁垒、学费贵,上学难问题
对于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而言,最大的壁垒就是上学难,上学贵。政府在加强政策的贯彻实施,取消户籍限制,取消择校费,确保每个地区的流动儿童,都能上学,并能够享受到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同时也需要社区充分发挥协调与监督作用,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采取与辖区内学校合作的方式,协调学校接收辖区内的流动儿童,并监督学校,避免乱收费现象的发生,保证每个流动儿童上学的合法权益;社区可及时统计贫困儿童的数量并建立基本信息档案,积极与学校沟通,并上报政府,申请相应的补助或联系辖区内的企业,寻求相关的资助,以解决留守儿童上学贵,上学难的问题。
4.2 联合社会力量,加强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爱心帮助
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是一个广泛的弱势群体,单靠个人、社区、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服务不仅要实现资源的公平享受,同时还必须实现资源的有效供给,实现供求一致的原则。因此,社区应当探索公共服务政府、社区、社会合作供给模式,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和社区单方提供的不足,还能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供给效率[6]。社区作为基层管理组织,应当整合资源,帮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如:社区可以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集中企业及个人的力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儿童学业辅导、心理咨询、生活关怀的帮助;社区还可以联合当地高校,充分利用高校的信息资源,对“流动问题”提供积极的帮扶措施,为解决“流动问题”提出更好的发展建议,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4.3 予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流动人口一般是从经济的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移动,流动人群的经济条件基本上不容乐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在学校里有老师的看护,但课余时间,家长们忙于工作,监护人疏于照顾,孩子的生活、安全和学习等方面存在隐患。
政府牵头的“牛奶鸡蛋”活动,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视。社区可以把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行动向公民、社会传递开来,由社区干部、党员、退休干部以及党代表,与儿童“一对一”的结对,开展兴趣培养班、组织课余活动等方式,用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关爱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阳光。
5 社区加强自身建设,谋求发展,强健实力,保证服务
5.1 做好上情下达工作
社区作为政府与群众之间的中介,接收政府指示,执行政府命令,向群众传达政策,落实政策。作为桥梁的社区,无论是对于政府还是群众而言,都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认真完成上级任务的同时,还要让群众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积极地参与到政府与群众的互动中来,培养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共同对“流动问题”进行关注,共同倾注力量。把社区的公共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以期及时有效的解决。
5.2 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管理与措施创新
社区需要依据上级的政策,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形成符合社区实际的管理条例与措施。这就需要政府下放部分权力,扩大社区的职权,让社区能充分地发挥其能动性,更好地为社区服务。
不同的社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特点,所以社区是一个灵活性很强的组织。“流动问题”在不同的社区,也有着不一样的状况,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侧重点也不同,这就需要社区在政府的带领下,解决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的工作,让各种问题能够逐渐解决。
5.3 独立自主,积极建设属于社区的企业,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社区是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产生、变化、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社区管理在实施中,在资金方面存在着很大的缺口,社区事务繁多,仅仅靠政府的拨款,社会慈善机构的帮扶是远远不够的。资金的紧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区的发展,削弱了社区的功用。社区可以打破传统,筑巢引凤、培植税源方面的工作;可立足城市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壮大基层实力,为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7]。从而实现:①在合理的管理下,创造财富,为社区其他工作提供资金保障;②解决社区劳动力的剩余问题,有效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特别是有助于减少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产生;③增强社区凝聚力,形成独特的社区文化,增强社区公民意识,保障社区管理的有效进行。从而才能更有效地解决“流动问题”。
5.4 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区公民意识
社区公民意识的教育培养,是社区加强自我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建立有效的社区管理模式的重要保证。公民意识就是公民的主人翁精神,公民居住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在社区的管理下产生一种归属感。这种归属感是社区成员对所居住地区和所属的文化群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8]。社区公民意识与归属感,可以说是社区的灵魂,养成社区公民意识,建立归属感,社区才能有效地与居民进行双向的互动。
公民意识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社区可想办法激发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如:激发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和对社区工作监督的热情,形成良好的社区互动;培养独特的社区文化,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组建非正式组织,为社区成员提供一个聚集活动的载体和实现形式,提高居民的凝聚力等,都是社区培养公民意识和归属感不可缺少的。只有走好了这一步,公民社会的源动力才能解决,后面的路子才会顺理成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相信“流动问题”将会逐渐弱化。我国是人口大国,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必将朝着深入、细化的方向发展;对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管理,也必将更重视、更人性化。社区管理作为居民自治组织,对于解决“流动问题”首当其冲,社区能够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之中找到一条更加合适的道路来为社区服务,来更好地解决“流动问题”,相信流动群体与留守群体的春天已不再遥远。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7).
[2]王石川.2000万留守儿童是三农问题显象[N].中国经济时报,2006-09-07.
[3]陶铁胜.社区管理概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于燕燕.社区的由来及要素[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7).
[5]王敏杰,刘坤.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新型社区管理的探索——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J].社会观察,2011(10).
[6]徐世雨.统筹城乡发展背景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9).
论文摘要:目前,人们对学前融合教育在认识上有误区,学前融合教育还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等问题。社会工作的介入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专业价值观、优势视角及专业方法与专业技能。社会工作的介入包括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团体社会工作的介入及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的介入有利于克服学前融合教育中目前存在的缺陷与不足,能有效提升教育对象的能力。
论文关键词:特殊儿童 学前融合教育 社会工作介入
学前融合教育就是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将他们与普通幼儿一起安排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
将特殊儿童安排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而不是将他们安排在传统的隔离式的特殊机构中来学习,目前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但我国在融合教育方面发展的水平并不高,并且发展的速度还较缓慢。鉴于此,我们应在借鉴先进国家经验的基础上重视加强特殊教育中的社会工作,以为建构一种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融合教育的模式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
一、我国学前融合教育中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学前融合教育在认识上有误区
第一,家长在认识上有误区。一般来说,一些家长在看到自己的孩子有缺陷时,就只想到应把孩子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他们担心孩子在普通幼儿园会受到更多的伤害。部分家长甚至认为,特殊儿童接不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无所谓。这些错误认识对特殊儿童接受学前融合教育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第二,教师在认识上有误区。目前,许多幼儿园对学前融合教育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尽管我国开展“随班就读”项目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但在幼儿园开展融合教育的时间却还不长,加上缺乏宣传,所以就导致很多幼儿园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认识不足,所以大多数幼儿园目前还只停留在仅能接纳特殊儿童入园学习和生活这一层面,还没有从对特殊儿童进行科学保教的角度来思考如何有效地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这个问题。有些教师甚至仍持传统观念,仍在其潜意识里排斥班级中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他们认为,与正常儿童相比,智力有障碍的儿童是怎么教都学不好的,听觉有障碍的孩子无法与老师沟通,行为有障碍的孩子甚至是个负担。另外,大多数普通幼儿园也没有专门从事特殊教育的人员,所以园方也不希望接受特殊儿童到自己的幼儿园来随班就读。
2.学前融合教育缺乏社会保障
第一,政府责任缺位。目前在推进学前融合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政府还缺乏责任意识。和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我们的政府对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的力度还不够。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政府还没有出台过任何专门针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在我国还是个盲区。因此,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应加大对学前融合教育支持的力度。 第三,财政投入不足。国家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批准设立支持对残疾人进行特殊教育的专项基金,以用于支持各地发展特殊教育,但实际能用于支持随班就读的经费却是极其可怜的。到目前为止,我国各级政府还都没有为学前融合教育设立专项经费。由于经费不足,所以特殊教育目前仍只停留在口头上。另外,我国学前融合教育的财政投入目前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地区上的差异:港澳台地区的投入多,其发展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快;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也较快;至于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其发展就极为缓慢。有研究指出,在政府加大投入的基础上,应适当调整学前特殊教育投入的比例,即至少使学前特殊教育的经费能占到学前教育总投入的5%~10%。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却是困难重重。
二、社会工作在学前融合教育中的作用
1.社会工作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专业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信念,它以人道主义为基础,以社会服务为手段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来恢复和改善个体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工作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强调特殊儿童在生活与接受教育等方面应该得到的帮助,应该使他们有过正常生活的权利。帮助特殊儿童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社会工作是帮助特殊儿童获得这种权利的过程。在这种服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尊重特殊儿童的人格和选择,承认特殊儿童与社会工作者处于平等地位,认为特殊儿童有能力、也有责任加入改变自己所处困境的行动之中。社会工作者认为,特殊儿童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能为他们提供适当的资源,他们就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就能适应周围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对特殊儿童进行支持的力度,应尊重和肯定每一个特殊儿童的能力,改善他们成长的环境,减少对他们的歧视,维护他们正当的权益。这些都与特殊教育所强调的要优化每一个特殊儿童的成长环境,要使他们受到最小程度的限制的观念是一致的。要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以满足每一个特殊儿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2.社会工作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的一个基本概念。作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新模式,它强调对个人、对家庭和对社区资源的挖掘。它是着眼于个人的优势,是以利用和开发人的潜能为出发点的设法协助被服务对象使之从挫折和不幸中摆脱出来,从而实现其理想的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特殊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很难理解一般的课程内容,因此有些教师便对其采取放任的态度,从而导致随班就读名存实亡。针对这类问题,在对学前融合教育进行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在评估特殊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时也必须看到他们的优点,必须重视发掘和利用特殊儿童自身的优点来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社会工作者认为,特殊儿童之所以会陷入困境,是因为他们自身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充分挖掘特殊儿童自身的潜能,就是动用一切社会条件对特殊儿童进行援助,以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各项学习和活动之中去,使他们从中获得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公平对待。"
3.社会工作能为学前融合教育提供专业方法与专业技能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活动,它的目标是达到助人从而也使被助者能够自助。在助人的过程中,它要用到一系列的很专业的方法。在社会工作中,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是三种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并且在每一种方法中又有各不同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技巧,这就构成了社会工作的方法体系。在对学前融合教育进行介入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根据特殊儿童的需求,借助特定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特殊儿童提供多方面的服务。比如,通过参与对幼儿园的管理,制定出一些能帮助特殊儿童提高能力的活动计划。再比如,为在园的特殊儿童争取权益,以使他们的权益能得到保障。还可以通过访谈、团体辅导、对社区资源进行整合以及咨询和培训等方式,向特殊儿童提供帮助。
三、社会工作介入学前融合教育的途径
1.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
个案社会工作的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帮助特殊儿童个人或其家庭发掘和运用自己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特殊儿童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状况,实现对特殊儿童的尊重和肯定的过程。
在对学前融合教育介入的过程中,专业社会工作者通过收集特殊儿童及其家庭的相关资料,制定出相应的服务计划,为其提供社会服务,同时对这种服务加以记录并做出评估。作为对特殊儿童进行融合教育的支持者,社会工作者最直接的任务就是向特殊儿童提供更多的尊重和支持,其中包括情绪支持、紧急援助、咨询服务及寻求社会支持等。同时通过赋权,改变特殊儿童的弱势地位,提升他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促进学校对特殊儿童的接纳和支持,鼓励特殊儿童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去,以提高特殊儿童的参与能力。
2.团体社会工作的介入
团体社会工作的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的手段,将特殊儿童组成团体,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特殊儿童利用团体来应付和解决他们自身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促进特殊儿童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 3.社区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成效
美国政府通过精细安排,科学规划,构建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学前教育改革蓝图,从顶层设计到底层实施,从全面覆盖到具体落实,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建设,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
近年来美国致力于把让所有幼儿在自愿的基础上都有机会接受公共财政支持的优质学前教育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推进力争上游 早期学习挑战(Race to the Top- EarlyLearning Challenge,简称RTT-ELC) 学前教育发展资助(Preschool Development Grants) 全民学前教育(Preschool for All)开端项目(Head Start)等项目,不让一个儿童输在起跑线上,推动各州普及3-4 岁儿童学前教育。近五年,美国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规模持续扩大,一方面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覆盖范围不断扩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2011 年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覆盖40个州,51个项目;2012 年覆盖41个州,52 各项目;2013 年覆盖41个州,53个项目,2014 年41个州,53 各项目,2015 年新增夏威夷州、密西西比州,达到43个州,57个项目;另一方面,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惠及学前儿童数量不断增加,3-4 岁儿童入园率稳步提高。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惠及儿童由2011 年的1,323,128 人增加到2015 年1,383,450 人,其中联邦开端项目惠及3-4 岁儿童的数量由2011 年的755,465 人增加到2015 年的763,553 人。
(二)学前教育投入稳步增长
已有研究表明,每向学前教育投入1 美元,能够获得8.6 美元的社会福利。据预测,如若学前教育入学率增加13个百分点,长期而言,GDP 将会增加0.160.44个百分点。恰如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所言:没有哪一项教育政策能够像学前教育政策一样,由于其具有高于其他阶段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和解决公共家庭需要,从而受到经济学家的青睐和社会的认可。近年来,多项研究成果都表明,学前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学前教育效益不仅家庭受惠,而且具有社会外溢性,在提高人口素质、减少犯罪、消除贫困等方面,起到了社会问题早期预防的作用。美国各级政府将学前教育视为社会公共福利,更多地承担起学前教育发展的职责,公共学前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由2011 年的5,492,188,988 美元增加到2015 年的6,204,297,261 美元。开端计划教育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由2011 年的144,922,523 美元增加到2015 年的163,890,322 美元。
全美学前教育研究调查(NIEER)数据显示,近五年来美国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公共生均教育投入占比不断增加,美国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家庭负担不断减少,政府担负起实现学前教育公平和社会正义的第一责任人。2016 年美国财政预算计划支出5 亿美元,专项支持 学前教育发展拨款(Preschool DevelopmentGrants),致力惠及印第安人、少数民族、边疆其偏远地区。美国学前教育投入优先补偿低收入家庭、处境不利等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参与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补偿功能。
(三)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学前教育对于儿童一生的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学前时期具有不可逆性,质量是美国近年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与生命力所在。OECD 通过分析PISA 数据发现,甚至在考虑儿童家庭经济背景的情况下,参加过至少一年学前教育的儿童比起那些没有参加的儿童学业表现更好,研究还发现,持续时间更长、更低的生师比、更多的生均经费使得结果更显著。近年美国通过依托0-5 岁计划(Zero toFive) 开端计划(Head Start ) 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Early Learning Challenge)儿童早期挑战基金(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Grants)教师与领导创新基金(Teacher and Leader InnovationFund)社区承诺项目(Promise neighborhoods)等项目,使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早期教育质量的提升,取得成效。其一,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到半数以上,达标比例不断提升,助教的学历水平更是有了显著提高;教师在职学习不断增加,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结构更加合理,数量更加充足,师生比达标率不断提高。其二,教学环境不断改善,班级规模日趋合理,教学质量得以保障,为学生提供的保育服务更加完善。其三,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12 年至2015 年早期学业标准全部达标。
二、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特点
美国学前教育改革过程中,加强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合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和师资建设,通过设立专门机构和开展持续性的评估来保证改革的成效。
(一)以经费投入,吸引各州参与
作为分权制国家,联邦政府行使有限的统筹和规划的行政职责。为充分调动各州参与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扩大教育服务范围,提升学前教育质量,联邦政府通过颁布各种有附加条件的拨款法案,鼓励各州通过参与竞赛赢得资金支持,进行学前教育和保育资源的整合,以物质刺激的方式吸引各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教育改革计划。近年来,奥巴马政府向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倾注巨额资金,公布0-5岁计划(Zero to Five plan),计划每年投入100 亿美元用以支持包括 早期挑战项目(Early LearningChallenge Grants )开端计划(Head Start)儿童保护发展授权项目(Child Care Development BlockGrant Program) 总统早期教育咨询委员会(Presidential Early Learning Council)等项目,致力于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2014 年宣投入超过10 亿美元的公共和私人支出用以支持包括早期开端(Early Head Start)等在内的学前教育改革项目,激励各州政府为全美儿童提供优质学前教育。《2016 年财政预算案》中为学前教育发展资助项目增加5 亿美元投入。为确保资金投入的稳定性与持续性,奥巴马政府不仅坚持学前教育经费单列,而且为确保资金发挥实效,还建立健全了一套经费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奖励问责相结合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
(二)以师资建设,保障改革质量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缺乏吸引力,师资短缺、流动性强是制约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数据显示:30%的新教师(5 年内教龄)流失,这一数据在贫困偏远地区更高。为充分增强幼儿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奥巴马政府一方面为准教师提供奖学金或减免学费(teaching service scholarships),鼓励其投身幼教行业;另一方面,增加幼教师资培训机构,全面承担准教师优质、专业的岗前培训成本。奥巴马认为美国的未来取决于教师,任何教育改革都要依托教师来贯彻实施。推行职业发展阶梯计划(Career Ladder Initiative),因势利导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前教师给予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补偿和指导,促进学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前教师专业素质。奥巴马上任初期就在《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Act of 2009 to A Blueprint for Reform》)教育拨款项目中将教师薪酬待遇问题单列,用以奖励全美优秀教师,此外,又在《改革蓝图对初等与中等教育法的重新授权》(A Blueprint for Reform:TheReauthorization of 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Education Act)中明确提出着力改善学前教师的工作环境。据美国劳工部2014 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学前教师平均每年工资38680 美元,中小学教师平均年工资57080 美元。
(三)以持续评估,跟踪改革进展
评估、监督不是目的,而是手段,要通过评估真正达到促进改革管理、推动项目落实、提高改革成效。如果缺乏评估后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势必影响各州参与学前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为确保评估的公平、公正、公开,政府充分引进、资助包括民间机构、官方半官方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持续对项目的实施效果定期开展项目评估和公示评估结果,从而促进项目的持续发展。如美国早期教育研究所(EIEER)与联邦、各州政策制定者和其他政府组织监测、评估各州学前教育改革项目实施进展,收集、公布各州学前教育入园率、办园质量、经费投入等。自2003 年至今连续13 年全美学前教育报告《The State of Preschool Yearbook》,公布全美及各州学前教育入园率、质量标准、资源投入及建议,为政策制定者、研究者、公众等提供准确、及时的学前教育数据。此外,2016 年1 月19 日,美国教育科学研究所(IES)推出一个研究网络(The EarlyLearning Network),提供可靠信息和有用的工具,跟踪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改革项目进展以及儿童从学前阶段到小学阶段的有效过渡情况,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改革者寻求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使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的改革项目。
(四)以专门机构,统筹改革落实
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维护学前教育发展的统一性和均衡性,明确和强化联邦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的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管理、协调、监督、评价等职能,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之间的有效协作,奥巴马上任后提出设立专门机构总统早期教育咨询委员会(PresidentialEarly Learning Council),共同商议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密切加强联邦政府和各州及地方政府的对话与合作。具体而言:一是加强项目合作,通过政策激励以及引导资金流动等,鼓励各州政府及地方政府积极参与学前教育及保育项目,如开端计划(Head Start)保育计划(Child Care)早期儿童特殊教育计划(Early Childhood SpecialEducation) 早期干预计划(Early Intervention) 妇幼保健(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儿童福利和儿童虐待预防计划(Child Welfare and Child AbusePrevention and Health)。二是有效整合联邦政府及各州、地方政府的教育和保育资源,扩大服务供应范围,支持学前教育研究,在私人和非盈利部门收集和宣传最新的早期教育研究成果,推广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有效实践模式。三是调动社会各界,聚集政界、商界精英、社区宗教代表、科学领域专家学者,加强沟通对话,共同探讨扩大学前教育机会以及向婴幼儿领域进行研究和投资的议题。
(五)以关注弱势,推进改革公平
美国政府一直积极致力于为贫困弱势群体提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让一个儿童在起跑线上掉队。其一,通过项目经费的形式向处境不利儿童实施政策性倾斜。奥巴马政府向儿童保护与教育发展基金投入20 亿美元,用以向各州以发放额外经费的形式为低收入儿童家庭提供资助。2011 年5 月推出的力争上游计划(Race To The Top),鼓励各州通过竞赛的方式取得经费奖励,重点考评各州各个年龄段低收入和处境不利儿童接受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比例。其二,以法律规范为保障。奥巴马政府坚持全额资助《弱势群体教育法》(Individuals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在不缩减普通教育支出的情况下为弱势群体儿童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在奥巴马2015 年12 月10 日签署通过的《每一个学生成功法》(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中再次重申,基于学前教育发展资助项目,创造或扩大中低收入家庭学生进入高质量或州立幼儿园的机会。其三,合理分配学前师资力量,通过项目拨款和设立奖金的方式,鼓励优秀的幼儿园园长和学前教师到需求迫切的落后地区长期任教,从而优化学前教育师资的均衡配置,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发展。
三、美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流动的加剧,以及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再度把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学前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学前教育改革对于我国深入推进学前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明确学前教育的责权关系
一方面,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明确、强化、落实政府主导责任。建立服务型政府,不断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理念,构建共同服务体系,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索机制体制创新。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明确权责,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制度规范,理顺运行机制,实现对学前教育事业科学、高效管理。
(二)加大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
一方面,应加强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建立健全财政经费投入体系,将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确定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出台公办园生均公用费用标准,强制性保障学前教育的最低投入标准,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另一方面,健全学前教育财政的管理制度,监控其投入方案和执行过程,规范学前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保障学前教育经费高效、合理使用。
(三)加强学前困境儿童的保障
一是建立健全困境儿童科学有效的资助体系,根据困境儿童自身、家庭情况分类施策,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措施,通过社会专项拨款,制定困境儿童的教育和保育项目,实现对困境儿童群体的补偿,实现教育的精准扶贫。教育是消除贫困的最佳保证,加强对困境儿童的保障,有利于消除和抵消不利因素(贫困、性别、种族、健康等潜在因素)对其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使得困境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困境,打破贫困在代际之间的传递,促进社会的合理流动,实现教育扶贫的造血功能。二是制定合理的幼儿园收费标准,并对困境儿童予以入园优惠和补贴,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为困境儿童提供学前教育机会,从出发点开始创造公平的环境。三是加强民政、教育、财政、卫生等部门建立协作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困境儿童保障关爱服务体系,以社区、村为基础建立亲子园,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服务。四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通过税费优惠政策、政府购买服务、慈善捐赠、实施公益等形式,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困境儿童医疗、康复、托管等训练机构及帮扶项目。__
(四)增加前教师的职业吸引力
首先,确保幼儿教师队伍的稳定性。明确幼儿教师身份,把幼儿教师置于和中小学教师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其获得身份认同。给予幼儿教师编制,提高幼儿教师薪酬待遇。对于立志长期从教的优秀教师或自愿去贫困偏远地区任职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补助。其次,提升幼儿教师素质。执行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严格幼儿教师准入资格制度,确保幼儿教师的最低起点。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开放、立体交叉的幼儿教师培训体系,鼓励幼儿教师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第三,提高幼儿教师职业吸引力。适当减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费,鼓励优秀人员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确保幼儿教师队伍数量充足。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一
我们学校本着以人为本,体现欢乐童年的主题,以真正把六一节还给儿童,让儿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为出发点,组织全体少先队员开展了一系列庆祝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又起到了教育作用,受到了广大家长的一致称赞。现将我校系列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庆六、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情况,多次开会研究制定活动方案,围绕活动主题,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整个活动计划。并将筹备工作落实到人头,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在活动期间,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扩大宣传声势和影响,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活动的支持和参与,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介,加大本次活动的宣传力度,使这次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全体少先队员的热烈欢迎。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今年,我们在总结历年庆六、一系列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保留了效果较好、深受小朋友欢迎的传统项目,并注意充实新内容,拓展新形式。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往年,既有全校举办的小红花艺术节暨庆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我的爸爸妈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写字比赛、争创文明城市征文活动;也有各中队自行开展的经典诗文诵读、知识竞赛、才艺展示等;还有同学们自己设计制作的手抄报、黑板报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极大丰富了孩子们的节日生活。
三、宣教结合,重视维权。
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校一方面利用校园广播、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加大《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孩子、爱护孩子的目的,为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广泛发动,爱心献儿童。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本着为儿童办好事、办实事的原则,号召广大干部教师与贫困儿童手拉手,结成帮扶对子,以各种形式帮助家庭贫困的儿童,将片片爱心献给了学生。广大同学也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捐款帮助贫困的小伙伴,学校共收到学生捐款元。以此为契机,学校设立了助学基金,长年接受来自社会、师生的捐助,达到长期资助贫困学生的目的。
可以说,今年的六、一,孩子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节日,同学们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系列活动从研究决策到准备到活动过程,都是以孩子意见为主,广大辅导员老师给予指导,总的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成长,体验成功的快乐的宗旨,让同学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真正做到了让每个学生拥有的钥匙。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二
为了让社区少年儿童度过一个健康快乐的节日,使少年儿童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社区妇联按照市、区、街道妇儿工委的要求,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
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社区妇联抓住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有利时机,结合529计划生育协会成立34周年,充分发挥维护少年儿童合法权益的职能作用。利用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发放计生宣传小知识册,使社区青少年、广大育龄群众和外来流动人口都能了解计生知识,尽可能的扩大宣传面。
二、认真组织开展慰问活动。
为让流动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困境儿童感受到组织的温暖,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爱,过一个难忘、快乐的节日,社区妇联分别对无锡市刘潭实验学校、刘潭实验学校(小学部)、江淮中学三所辖区内的学校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为困难的学生送去了价值3000余元的学习用品,并给他们每人发放了200元慰问金。通过开展慰问活动,带去了我社区对辖区内少年儿童的节日问候。
三、举办了为了宝宝的健康科学早教行动宣传活动。
社区妇联举办了为了宝宝的健康科学早教行动宣传活动,邀请了社区内0~36个月出生的婴幼儿的家长参加了活动,刘潭实验幼儿园的吴园长为我们带来了一节丰富多彩的课,此次活动的开展,使家长们更多地了解到早教的重要性和教育目的、通过与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得到了许多教育上的理念和经验,增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此次活动为孩子与家长、家长与社区、家长与教师搭建起互动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进一步推动了家庭、幼儿园与社区教育一体化建设。
四、组织辖区女职工参加体检。
社区妇联联合工会为社区女职工、下属企业女职工办理了市总工会的女职工医疗互助保险,共300多人参加了保险,与市妇幼保健医院联系沟通,组织她们前往妇幼保健医院体检,受到了她们的一致好评。
六一前夕,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关注社区妇女儿童,有效促进了社区妇女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2016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总结三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全市各级妇儿工委和成员单位上下同心协力,以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为主线,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为主题,突出为儿童健康成长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了生动活泼、特色鲜明、富有成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使全市少年儿童度过了一个快乐、健康、有意义的节日。
一、加大宣传,努力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5月13日,市妇儿工委召开了专题会议,下发了《关于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系列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妇儿工委和成员单位结合各单位实际开展六一庆祝活动,在全市营造了促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氛围。我市妇儿工委成员单位领导非常重视,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等保护儿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倡导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的意识,大力推广各单位促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创新经验,开展聚焦宣传,努力营造儿童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各中小学校、幼儿园通过横幅、标语、板报等方式进行宣传,烘托浓烈的节日气氛,为广大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强的社会保障。市妇联为了让孩子们亲身体验、感受生活,从耳闻目染中学到课堂中无法汲取的知识,得到做人的教育和启发。一方面面向家庭,利用家长学校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家庭教育观念,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观,从而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统一。另一方面,向孩子们广泛宣传先人、烈士及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六一前夕,组织孩子们瞻仰了东塔岭烈士陵园,聆听烈士的光辉事迹,学习烈士的革命精神。
二、关注儿童成长,切实为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一、情系民生,扶危济困
在娱乐化、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少部分主流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公共利益的观照,或出现去道德化倾向,转而迎合浅俗化、庸俗化的受众需求。《阳光行动》没有选择对浅俗的迎合,而是致力于对善的弘扬,执着于对社会责任的践行。《阳光行动》始终把目光聚集在社会最底层最需要关怀的弱势群体身上,深入边远贫困地区,帮助包括重病患者、贫困学生、下岗职工、戒毒青年、流浪儿童、残障人员在内的各类弱势人群,用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朴实的语言纪录、讲述一个个真情故事,并为他们筹集善款,救济解难,切实改变他们的境遇和命运。栏目的帮扶行动大致归结为四类:
1.在命运的劫点,给一份救援。典型案例:19岁的姑娘秦思婕因病成为植物人,《阳光行动》为她募集了数万元捐款,并找来她失去联系的最好的朋友。在大家深切呼唤下,思婕奇迹般地苏醒了过来。
2.在亲情的断点,架一座桥梁。典型案例:四川省德阳县的郑兴华女士,和姐姐失散40年之久,《阳光行动》经过数月寻找,终于在河南省南漳县城关镇船弯村找到了她的姐姐郑兴枝。亲生姐妹再次重逢,喜极而泣……
3.在理想的起点,插一双翅膀。典型案例:多年前弃儿巧巧因为贫苦靠捡垃圾为生。《阳光行动》讲述了巧巧的故事,感动了社会各界,包括远在新加坡的很多观众,大家纷纷接力帮扶这个孩子,如今巧巧即将大学毕业,回报社会。
4.在生命的终点,了一个心愿。典型案例:大山里的平凡护士王飞跃在临终前急切地希望将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失去光明的人,《阳光行动》感佩她的大义,与死神赛跑,紧急联络狮子会、手术医生、受体,在泪水与感动中完成王飞跃心愿,让三人重见光明。
“情系民生,扶危济困” 是《阳光行动》团队作为社会建设者始终践行的阳光使命。我们做过一个统计,在老百姓最亟需解决和最关心的十件民生大事中,《阳光行动》常年涉及和帮扶的就有五件,如大病救助、学费资助、残疾人生活改善、低保援助、社会救济体系的完善。一位得到帮助的对象张少华写来感谢信说:“《阳光行动》就是一缕阳光,让我绝望的心重新看到了希望!”在国家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阳光行动》宣传和关爱弱势群体的行为,既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深厚人文传统,展示了新时代的奉献精神,又在全社会倡导一种关心他人,扶危济困的风尚。在信息时代,无论是成人还是孩童,都从各种媒介中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方式,这一切在人们心中沉淀下来,就会成为塑造社会新风的重要因素,就会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有专家评价:在各种娱乐节目大行其道的今天,在一些荧屏追星描富、平庸媚俗之风盛行之际,《阳光行动》使人聆听真善美圣洁的声音,使人感受到真爱的温馨和心灵的升华。
二、贴近百姓,深入生活
弱者面前,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唯有行动,才能让真情闪光。“行动”是《阳光行动》团队始终坚守的精神,“赴汤蹈火的战士,跋山涉水的修行者” 是《阳光行动》记者对自己的定位。多年来,团队深入到全国、全省最偏远最贫困地区,深入到养老院、福利院、监狱、戒毒所、临终关怀机构、社区学校等基层群众中,翻山越岭、风餐露宿、虫叮蚊咬、染病隔离……郧西山区被毁容小女孩重回校园后的羞涩笑容、恩施大山中孝顺儿子背回病愈母亲后的幸福泪水、武汉高位瘫痪妈妈生下宝宝后孩子的响亮哭声、阿里牧民手术后重见光明的清亮眼神,都是对寒来暑往风雨无阻的阳光人最好的褒奖。“三贴近”的行动和“走转改”的作风,换来14年1000多期节目、数千次行动、5000万善款、成千上万的受惠个人和家庭,阳光人用脚步丈量真情,用汗水书写使命。2008年《阳光行动》被团中央和国家广电总局授予“青年文明号”称号。
正因为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真情”第一现场,《阳光行动》始终能敏锐发现把握,及时跟踪报道传播具有正能量效应的社会热点事件和人物,如洪战辉、徐本禹第一次被电视报道都是从《阳光行动》开始,最终走上“感动中国”的领奖台,又如向温总理上书决心戒毒的何媛、带着盲母上大学的刘芳艳、江城第一位以个人名义成立爱心基金的临终病人覃艳、无私资助山里学子的希望老人江诗信,也都是从《阳光行动》开始进入公众和媒体视野的,他们身上展现出的逆境下的坚守,平凡中的奉献,大爱里的舍己,病痛时的忘我,无不像一朵朵最丰沛最耀眼的心灵之花打动着我们,并通过《阳光行动》的镜头感动千家万户。
三、大胆创新机制模式
2007年底,为了更有力地传播慈善公益理念,更广泛地服务弱势人群,更不懈地传递社会的爱与温暖,以《阳光行动》栏目为基础,省广电台和省慈善总会成立了“湖北省慈善总会阳光行动爱心专项基金”,规范地搭建起了阳光基金这个以电视为载体的慈善筹款平台,阳光高效地参与慈善救助活动。
阳光基金成立以来,先后启动了和省民宗委共同发起、帮扶少数民族贫困学生的“湖北省民族助学工程”项目,和省委组织部、省发改委、省妇联共同发起、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湖北省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项目,和省红十字会开展的“捐髓行动”,等等,让公益活动常态化、项目化,极大提升了电视媒体在参与社会公益建设中的组织力、公信力和效率。
新机制使传统的媒体救助变成一张媒体、政府、社会资金紧密相连的立体慈善网络,形成一个良性运转的社会经常化慈善募捐渠道,是改善社会慈善公益环境与规范化公共服务相结合的现实可行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在大灾救助中发挥出巨大活力: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当周,阳光基金和《阳光行动》栏目迅速联手,策划、组织了一系列爱心活动,如华师校园千人祈福、省文联百名书画家书画义卖、志愿者武汉三镇巡游、武汉市拍卖行业协会爱心总动员等,短短10天,阳光基金共募集社会各界捐款、捐物达10167867.7元。 同时,《阳光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将三期精心制作的“抗震救灾,阳光洒爱”特别节目奉献在全国观众面前。节目多角度、多侧面真实记录了湖北各界和灾区民众心连心,以及阳光基金开展的一系列爱心募捐活动。后经省援建办和省慈善总会批准,阳光行动将募集善款中的700万元用于资助援建汉源首批十大项目之一的“汉源县富林幼儿园”。该幼儿园已于201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能容纳700名幼儿,建筑面积5000多平米,已正式更名为“阳光富林幼儿园”。该项目得到时任省委书记罗清泉的高度肯定,并亲笔批示:“感谢同志们为抗震救灾做出的贡献”。在2013年4月的“雅安芦山地震”中,《阳光行动》和阳光基金同样没有缺席,二者再次联手筹款20万赴川救灾援建。“阳光行动爱心专项基金”2009年荣获中华慈善总会的“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
四、整合资源,彰显大爱
2013年4月《阳光行动》“圆梦计划”精心策划后启动。这是一个全新的节目样态。我们整合了湖北省知名主持人、播音员资源,建立了“阳光助力团团长库”,以“圆梦”为核心诉求,邀湖北名嘴帮助有困难有梦想的草根解难圆梦,以真人秀方式全景展现困境、梦想、帮扶、感悟,做快乐公益,做好看公益节目。“圆梦计划”5月开播以来,收视率和影响大幅提升。以阿星为团长的阳光助力团带着几十年无法出门的孤残婆婆李生秀坐地铁、逛动物园,让她体会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以谢东升为团长的助力团为河南籍大学生筹款近7万元挽回母亲的生命,豫鄂两地大爱无疆;以好吃佬陈阳为团长的助力团倾力解决贫困环卫工史发春一家的就餐和就学难题,让农民工建设者找到这座城市的归属感;以喜子为团长的助力团为孝顺农民工的母亲购买电视、轮椅,弘扬孝心和天伦亲情;以孙汀娟为团长的助力团为卖唱筹钱救儿子的母亲刘萍拍摄公益MV,筹款12万让儿子轩轩顺利入院治疗,回馈伟大母爱。这些行动无一不体现了媒体人对社会的关怀和对百姓的大爱,彰显了主流价值观,有力传播正能量。这些节目播出后,观众纷纷留言:这些爱心帮扶让我们感受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风尚,看到了新闻媒体人的责任和力量,你们用行动让我们看到了这个时代的美好!
未成年人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维系的基础人群,他们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特殊阶段,极易遭受各种危险和伤害。近几年,这一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一直受到区委和区政府、人大、政协的高度重视。据此,我局对我区近几年来开展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汇报如下。
一、具体工作措施
校园安全方面:发挥阵地作用,不断提升校园安全防范能力。一是我局从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着手,制定学校、幼儿园安全管理章程,严格检查落实,全面排查安全隐患。我区各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专兼职保安人员?人,设立治安保卫机构41个,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各个学校与当地派出所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公布共建警官姓名和电话联系方式。各个学校制定了学生宿舍安全保卫制度,落实教师值班制度,有效解决了学生在夜间突发性疾病及安全管理问题。我局修定完善了我区教育系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立了学校安全应急处突长效机制和重大节日敏感时期安全值班预警机制,分阶段有重点地加强学校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建设,严格落实学校安全校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保障中小学生人身安全。二是改善学校基础设施条件,为学生安全提供物质保障。我区各校主动争取各级政府部门资金,积极自筹资金,改善住宿条件,改建运动场所。三是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教职工关爱学生的保护意识以及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学校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教师依法保护学生的自觉性。同时将法治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全力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通过聘任法制副校长和开辟道德法治讲堂,对教职工和学生全面开展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技能教育。四是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学校家庭联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全区中小学举办家长学校41所,实现全覆盖。家长学校把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加强学校与家庭沟通,交流教育经验作为主要内容,使家长明确自己的监护责任和扶养义务,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师德师风部分:一是强化师德师风主体责任的落实。督促“五级责任人制”和师德师风“一岗双责”随事走制度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活动并落实。二是强化师德师风教育与宣传。引导教职员工自觉遵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等规定。三是实施“三查一公布一预警”师德监督检查机制。坚持做好女学生保护、工作履职、师德“十条红线”等方面“夜巡”“巡检”和访查。公布教体局和学校的师德监督电话和邮箱,设置意见箱等,广泛收集意见和建议。四是坚持“一评议一激励”考核评价机制。学校(单位)按照自我评议、学生民主评议、教师相互评议、学校综合评议的步骤开展师德民主评议,建立教职工师德管理专档,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评先选优、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干部选拔等的必要条件。五是创新师德建设工作载体,继续做好教职工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实施“人际关系”“自我认识”“情绪管理”“压力管理”和“团队凝聚力”五项精准团体辅导,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指数,防止个别教职员工出现极端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
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下一步打算
第一,健全完善自上而下的统一、高度、权威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机制。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事关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和谐社会顺利实现的重大问题,引起各级党政组织和职能部门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强协调配合和资源优化配置,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上来,共同参与、重视联动;另一方面,切实把未成年人工作做细做实,使涉及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的每一件事和案件都得到妥善处置。努力达到党政主导、社会治理、学校教育、家庭防范的有效联动和执行效果。
第二,加大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力度。要以青少年牢固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引导青少年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学党史、国史,知国情、省情、市情、区情的教育。以“两史四情”教育为依托,增强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三爱”自觉性,增强法治观念,努力做一名遵法守法的青少年。特别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产生厌学情绪的学生要重点关爱。要完善校园安全管理措施,认真清理中小学生在校外租住情况,及时报告有关单位,落实监护人陪住保护;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预防和约束机制,积极治理恃强凌弱等校园暴力行为。要不断提高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的救护处置能力。学校对未成年学生在校内或者本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应当及时救护,妥善处理。
第三,加强网络规范治理,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从高端网络智能服务系统快速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中,创新思维,深化治理。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网络教育,将网络教育列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教育引导青少年正确上网、文明上网。加快向家长普及网络知识,帮助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上网,随时关注孩子上网行为,严格控制孩子上网时间。家、校努力引导孩子把互联网作为获取信息,培养创新能力的工具。各级关工委要适应变化,创新手段,进一步发挥“五老”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对辖区网吧实施检查监督。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影视制品、各种书店以及文化娱乐场所的监督管理,重点加强未成年人远离“两厅两吧”(网吧、酒吧、歌舞厅、游戏厅)的监督管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四,加强对家庭监护的指导监督,落实家庭监护主体责任,是未成年人安全保护的重中之重。要重视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监督,我市新闻媒体虽然与司法机关联办了《周末说法》栏目,但重视良好家庭教育和监护职责的社会宣传力度不够,有利于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的社会氛围还未真正形成。要通过正反两面典型的分析、讨论,引导全社会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家庭监护,有针对性的开展“孩子的孩子谁来管?”的讨论,对家长有所触动,增强主动监护的责任意识。目前家长要与学校结合,认真纠正以预防早恋替代性教育的错位现象,科学开展性教育,增强孩子的性防范意识。学校要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继续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办学效果,增强对家庭的吸引力。要鼓励和支持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以班级为单位,举办家长广泛参与的微信群平台,加强与家长的活动与交流。乡镇、街道办、村组、社区要充分利用辖区的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举办家长学校、未成年人法律服务站和家庭教育服务指导站,开展各种培训咨询活动和亲子活动,村委会、居委会更要定期组织人员入户走访、全面排查,及时掌握辖区儿童的家庭情况、监护情况等基本信息,发现家庭不能履行监护责任、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等情况,要及时教育和制止,在第一时间内向公安机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