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标准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财务标准化
标准化经营管理就是在企业管理中,针对经营管理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以人本为核心,制定细而又细的科学化、量化的标准,按标准进行管理。标准化经营与管理,可以使企业从上到下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形成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树立企业形象,更重要的是标准化经营与管理能使企业在连锁和兼并中,成功地进行“复制”或“克隆”,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扩张中不走样,不变味,使企业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而财务标准化,是指将企业财务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的前提下,对企业业务流程、部门设置、岗位分工及权限划分进行分析,本着服务业务、理顺流程、查错防弊、强化管理的目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财务管理系统。通过财务标准化,可以强化内部控制,优化财务环境,理顺财务流程,规范和细化财务手续,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控制税费支出。实行财务标准化,要求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必须以财务为中心,强调各部门和人员的岗位职责与财务流程设计,通过财务标准化,使各部门乃至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与财务活动有机的结合。使各级领导能够清晰地了解本部门的经营业务活动与财务流程,准确把握本部门的关键控制点与控制环节,做到心中有数,手续透明,职责明确,权利适当。财务标准化的目标是解决企业管理瓶颈问题,既要提高管理效率,又要获得管理效益。
2、实施财务标准化管理窟义
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使财务人员加强岗位工作再认识.推进依法理财。企业通过开展标准化工作,促进财务人员进一步深人总结思考本职岗位工作内容,反思平时工作中存在的认识误区,自觉提高依法理财意识以及顾大局、识大体的全局意识,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模式,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达到防范经营风险、确保国有资产安垒的目的。
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全面梳理岗位核算内容。标准化工作要求每个岗位都要制定工作标准,明确工作流程,以标准明确管理目标,以流程固化管理程序,积极开展岗位职责标准化、会计核算标准化、成本管理标准化、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标准化等工作,减少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同造成的记账差异;全面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固化内控工作标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开展岗位业务流程标准化、会计核算标准化等工作,能规范各种业务流程的标准体系,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体系,突出技术和专业管理.做到一切工作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提高内部运转效率。
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推动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工作标准化是财务管理基本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算和监督是会计两大基本职能,标准化变以前的非程序化核算为程序化核算,一方面大大降低了岗位轮换学习成本,有利于财务人员全面提升业务素质t另一方面,降低了工作风险,核算职能相对容易实现,财务人员能够把更多精力放在管理上,促使财务管理流程更加规范。打破惯性思维,规范业务流程,统一管理标准,能更好为企业服务,推进财务管理标准化建设进程,强化风险防范,不断细化、量化管理标准,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各类标准体系。
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企业将整个财务管理业务过程进行规范后,要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标准财务信息系统。只有在统一标准下产生的信息,才可以被更快捷地汇总,并具有更高的可比性,使信息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帮助决策者了解、管理企业,作出合理的决策,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利用信息化手段,能确保财务数据与计划、物资数据准确一致。实施财务管理标准化,能推动企业财务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通过企业文化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提升企业的文化底蕴,提升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提升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员工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标准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财务标准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上市公司、跨国公司、大型企业集团大量涌现。众多中小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多样,企业内部管理手段、内部控制、财务标准化等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目前普遍存在财务制度、财务流程也不规范,财务收支审批手续不垒,造成管理混乱、账目不清,以及企业重生产经营,轻管理等问题。管理者常常忽略的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这些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顽症之所在。特别是对于处于高速发展期和扩张型的公司,问题更加严重和紧迫,而归结起来还是管理意识淡薄。唯有科学管理,才是企业稳定发展、长盛不衰的法宝。没有业务何来企业,没有管理何来效益,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追求利润最大化,必须明确市场定位,把业务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必须强化内部管理,理顺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经营与管理相辅相成,并驾齐驱。
关键词:智能时代 集团公司 财务云建设
C公司是一家集家电、通讯、器件等产业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多元化跨国企业。2008年,C公司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会计核算迈入了基于广域网的信息化时代。2012年,C公司开始探索基于云技术背景下的财务管理研究,逐步构建了基于智能时代的集团公司财务云管理体系。
一、基于智能时代的集团公司财务云建设背景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后,C公司财务人员通过专业化的分工,各司其职,“专注的更加专注,专业的更加专业”。财务共享变革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审核盲点较多
传统的原始凭证审核方式,由一堆审批人对一摞凭证进行审核,貌似严密。但由于资料承载的信息量多,审批人难以面面俱到,必然导致四处漏风。因法不责众,对审批人的考核难以落实。
(二)财务人员埋头“纸”海
C公司分子公司遍布全球,原始凭证传递千里迢迢,丢失不易察觉,造成风险隐患。公司每月仅费用凭证约4.4万笔,财务人员埋头于海量原始凭证中,难以解脱。
(三)信息系统交互困难
在共享阶段,C公司建立了1个ERP系统+36个支持系统的信息化体系,因程序开发所使用的语言、平台、数据名称、数据结构等不一致,导致系统间数据交互困难。
二、基于智能时代的集团公司财务云建设原则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财务云在建设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一)要素精确化原则
所谓要素精确化,即将原始凭证中的要素提炼出来成为加工处理所需要的数据,脱掉对其外形的泛泛关注。其优点在于:制定要素审核标准,精准内控;要素审核灵活组合,更好实现工厂化管理;要素脱离具体业务,敏感度不高,具有普适性。
(二)数据标准化原则
建立数据标准,在集团范围内做到唯一定义,实现互联互通,避免“系统林立、孤岛遍地”,便于在同一语境下开展业务和管理决策。
(三)凭证无纸化原则
在满足《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要求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凭证无纸化。第一步从业务源头实现电子化,将常见的单据类型嵌入到系统中,比如电子合同。第二步对无法电子化的单据,转化为扫描件上传信息系统,后续处理、查阅、下载均无纸化。
(四)内控实效化原则
嵌入审核节点,将各种需要审核的风险控制点嵌入信息系统,由系统代替人工进行审核,实现精准内控。风控标准分为法定标准和公司业务标准,便于灵活组合和脱敏普适。
三、基于智能时代的集团公司财务云建设内涵
C公司财务云运用“云”的思维,将原始单据需审核内容具体细化为要素后,对要素进行审核、加工、组合,最后自动输出凭证和报表等产品,具体构成分为三部分:云采集、云处理和云产品。
(一)云采集
云采集是指对各类经济业务活动数据的确认、计量和输入等活动。C公司将原始单据按照新维度分类,全口径、全业务进行采集,且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管理。
1.采集对象
数据采集的任务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经济业务活动发生时的各类数据进行采集。采集对象具体表现为原始凭证、要素、数据。
(1)原始凭证。通常情况下,原始凭证是按照业务类型分类,这种分类方式在进行单据审核时焦点模糊。C公司财务云将原始单据按照单据本身的类型进行分类。原始单据分为报销单、发票、合同协议、报告、专用附件、图片资料六大类。
(2)要素。按照要素精确化的原则对原始凭证的要素进行提炼,并对每个要素进行定义、制定审核标准规范。在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的前提下,按业务规模的大小,要素审核工作可安排给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岗位来完成。
(3)数据。云采集的目的是要获取反映经济业务活动实质特征的各类数据,因此数据是财务云的采集结果,也是云处理的基础。数据采集时,对业务多方位进行采集,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构化处理,便于后续数据分析、挖掘和应用。
2.采集方式
(1)采集类别分类指引并自动识别。根据业务类型附件管理规范自动判断所需原始单据类型和对应单据模板,指引业务经办人准备相应单据。
(2)采集点业务源端化。对电子单据已嵌入到业务系统中,在业务发生源头开始数据采集。对纸质单据,从单据来源地对原始凭证进行一次性获取、扫描。
(3)内控审核节点分散前置。根据管理职责将内控审核节点前置到业务系统各环节中,确保每次采集的有效性,并将结果存储到系统里供后续环节引用。
(二)云处理
云处理是指对各项经济业务活动数据的分类、筛选、存储和传递等数据处理活动。为确保数据能及时、准确、完整地处理和加工,减少人工干预,实现业务驱动的财务管理自动化,云处理需对处理动作、处理机构和处理环境进行科学设计和合理安排。
早餐服务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长期来,由于早餐经营利润微薄,各方面重视和投入不足,早餐行业发展滞后,生产标准化程度不高,经营网点散小,早餐供应不方便、不卫生、不实惠问题比较突出。加快实施早餐示范工程,建设现代化早餐供应体系,为居民提供方便卫生、价廉物美的早餐服务,是实现餐饮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开拓市场、扩大消费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扩大就业、增加税收、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试点城市一定要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早餐示范工程建设主要内容
(一)工作目标:从年起,在早餐需求量大、具备基本建设条件的11个地级市先行试点,用3年时间在全省建设20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培育30个“早餐示范工程”龙头企业;各类早餐连锁经营网点达到3000家,基本形成规范化生产、统一加工配送和连锁化经营的早餐供应网络,为居民提供“便利、安全、实惠”的早餐服务。
(二)工作原则: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规范运作、百姓共享”的原则,以大型餐饮企业为重点,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实施主体,按标准进行建设与改造。坚持中央、省级和地方财政共同推进,做到政策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力求取得示范带动效应。
(三)主要任务:以大型餐饮龙头企业为主体,以现代主食加工配送中心为支撑,以连锁早餐销售网点为载体,建设现代化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1、建设或改造主食加工配送中心。支持餐饮龙头企业按照《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规范》(附件1)要求,开展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标准化建设或改造,增强加工配送及质量保障能力。重点包括:建立食品安全检测系统,提高对食品原辅材料质量的检测能力,加强对食品加工全过程的品质安全控制;健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的联网监控,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冷链与配送系统,完善仓储和配送能力,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2、建设连锁化早餐网点。依托主食加工配送企业,以连锁经营的方式建设早餐供应网络,提高早餐经营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按照《早餐经营范围(SB/T10443-)》(附件2)要求,规范建设一批标准化的早餐门店,改造提升早餐车(亭),建立起布局合理、经营规范、品种丰富、卫生达标的早餐供应服务体系。
3、形成社会广泛参与的早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主食加工配送中心的辐射带动功能,面向早餐经营和需求比较集中的餐饮饭店、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推出“订单化”生产、提供统一配送服务。引导早餐企业与连锁超市、便利店对接,形成稳定的配送供应关系,通过商业特许经营等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有效扩展城市早餐供应网络。
4、择优确定早餐示范工程试点企业。试点企业应具备的条件:(1)具有法人资格,在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社会效益好,示范效应强,带动就业多,在当地有市场影响力,企业信用与财务状况良好,近3年无违法行为和不良诚信记录。(2)符合《早餐经营规范》(SB/T10443-)要求,具有产品生产标准、工艺与品控流程标准、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制度等。(3)建有经营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上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有早餐供应网点,经营早餐的固定门店30个以上,或以流动网点(早餐亭、车)为主的早餐网点100个以上(其中固定门店也要不少于10个),早餐服务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60%以上。
(四)支持方式
从年起,省财政将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支持早餐示范工程建设,对承办早餐工程试点企业,其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和早餐供应网点建设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具体申报办法另行发文。同时,对早餐工程起步早、有成效、年底前已经完成2个主食加工配送中心建设任务的城市,我们将择优推荐,作为国家级早餐示范工程试点城市,享受中央财政的相关政策支持。各地财政也要结合实际,落实相应配套资金,支持早餐示范工程建设。
三、试点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早餐示范工程已被省政府列入开拓国内市场的十大举措之一,省商务厅从明年起将此项工作开展情况列入对各市贸易部门考核的内容。各市贸易、财政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工程实施方案;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报告,建立由商业和财政部门牵头,城管、卫生、环保、工商、税务等部门相互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为工程实施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关键词:国际货运;企业;标准化管理
2009年3月,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物流标准制修订工作,完善物流标准体系,实施物流标准和技术推广工程” ,对于我国物流业的发展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影响深远。该《规划》将物流标准体系划分为物流基础标准、物流技术标准、物流信息标准、物流管理标准、物流服务标准五大部分,并且明确了国际货运业属于公共通用类物流标准。我国已经颁布实施的标准有《国际货运作业规范》、《国际货运业务统计导则》、《国际货运通用交易条件》、《国际货运服务质量要求》、《国际货运企业资质和等级评价指标》等一系列的国家标准,它填补了我国货代行业国家标准的空白,为国际货运业的规范经营、科学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也可以见证国家对货代行业的关心和重视。虽然这些标准是推荐性的,但是笔者认为,货代企业应比照以上标准的实施,在企业管理的具体方面做到:
一、培育掌握标准化贸易运输术语的专业人才
国际货运是因应国际贸易产生的,国际贸易运输术语有其专业性和特定的含义,国家已经制定了相对应的标准,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术语对应了货物不同的费率、风险和责任,因此作为货运人必须熟练掌握贸易运输的基本术语和衍生含义,理解透彻其中的费用构成和贸易买卖双方的义务权利,这样有利于开展业务活动以及为处理业务实践中的问题提供了客观依据。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导向、提供增值服务的货运企业必须培养一批熟悉国际贸易运输相关知识的专业人才,将国际货运的知识与具体的贸易业务相结合,才能在揽货、订舱、报关、报验乃至提供一揽子物流运输解决方案的过程中精准、快速地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同时有效界定货主、承运人和货运人的风险角色。
二、合同条款的标准化
国际货运人扮演多重的身份,既可能是国际货物运输的组织者、设计者,也可能作为物流经营人与货物托运人订立运输合同,签发货运单据(提单、运单)。因此,货代企业应根据《海商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海运条例实施细则》,将货运人、无船承运人和实际承运人的法律责任进行清晰界定,作为海上运输合同的条款也需明确与托运人、收货人的关系与责任,特别是签发的提单对客户的责任条款,发生海损、货损,延迟、错误交付货物等国际货物运输中遇到的争议情况和仲裁条款,作为无船承运人的免责和责任条款,在合同中尽可能使用国际化的标准术语进行明确。国际货物运输的货物标的往往价格不菲,而且运费也非常可观,如果不明确各方的责任,海上运输发生的意外和损失,足以对轻资产型的货代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
三、业务流程的标准化
国际货代企业一般的货物出口业务流程不外乎揽货人员接受客户委托、报价、接单、订舱、录入资料、安排装箱、报关报验、缮制提单、收取费用、发放提单等环节,如果是安排综合物流和多式联运货物运输,环节更加复杂一些,操作业务人员需不断跟进与货主的沟通与联系,在这个业务流程包含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 三者的结合,企业的服务水平和效率直接决定了物流的增值程度,货代行业实施业务流程的标准化显得十分必要。货代企业在梳理目前的流程基础上,对每个环节进行研究、分析、改善,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在工作岗位上,因事设人,根据标准化业务流程的实施设置具体的工作岗位,并且设定相应的工作职责, 只有将货代业的业务流程固化和标准化,才能有效地消除工作中人为的不确定因素,使整个业务流程处于一种可控的状态,才能围绕提高客户满意度提供标准优质的服务。实施标准化的业务流程,也是明确货代企业责任,确保货物快速、安全、准确到达目的地的重要保证。货物的运输过程,是不断反复的确认和资料修改的过程,而最终货代企业交付的提单或者货运单却必须是准确无误的,这就对货代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行业务流程标准化,为提高企业运营能力和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国际货物运输单证的标准化
根据联合国贸易便利化与电子业务中心(UN/CEFACT)的测算,一票货物在交易中平均要涉及27个贸易参与方40种单证,而我们外贸运输中经常用到的单证有托运单、 报价单、放柜通知书、提单、订舱计划表、担保函、运费到付通知书、货物运输协议等等,如果在业务流程中使用标准化的运输单证,将会大大提高货代业操作的工作效率,并且减少由于单证不符造成运输链中断引起的货物延误、滞关、压仓、退货等造成的损失。运输单证的标准化需做好相关的术语定义,单证格式的标准化以及代码、数据的标准化表达等。
五、进行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
构建符合现代企业制度和规范公司治理要求的集团化管控模式,对于以水电、风电等新能源为主业的清洁能源企业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清洁能源集团具有重要意义。
集团化管控的基本概念
集团化管控是指集团总部如何协调和控制集团各生产经营单位(公司),从而产生一种集团化的合力及相应的资源配置效应。集团化管控的重点是对集团总部和所属二级单位(公司)在涉及双方的重大管理事项上进行权衡,设计合理的权力划分方式。根据集团总部功能定位、集团总部与集团内各企业集分权程度的不同,集团化管控可以划分为操作管理型、战略管理型、财务管理型三种基本模式,有部分学者将之进一步归纳为集权型、分权型和统分结合型管控模式。
当然,由于不同的下属企业所处行业、发展背景、发展状况与外部竞争环境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虽然集团管控可简单划分为上述三种基本模式,但对于不同的集团,究竟对下属公司采取哪种管控模式,很难做出规律性的选择。企业集团一般根据自身情况和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管理类型,主要依据集团内不同业务战略重要度、资源相关度、发展阶段、管理成熟度、经营者偏好等因素进行选择。所以管理界学者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且它们还必将随着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例如,宝钢集团随着企业发展先后经历了高度集中的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及介于两者模式之间的紧密一体化运作等模式。
在实际操作中,集团化管控模式不是孤立的,是和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紧密相连的,管控模式决定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设立,组织架构、业务流程反过来影响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效果。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管控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要素共同组合形成了大型企业集团的集团化运作。
国内外企业集团化运作的通常做法
集团化运作是依据企业集团的整体发展战略,发挥集团化的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通过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管控模式,大范围地整合和优化配置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集团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大量国内外企业集团的实践证明,现代大型企业要做强做大,必须走集团化运作的道路,这是由市场规律和企业集团发展规律决定的。
(一)国内大型企业的通常做法
目前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大都实行集团总部——区域(产业)公司——基层企业的三级管理体系,每个层级都有了明确的职能定位:集团总部是战略规划中心、投融资决策中心、资源配置中心、绩效管理中心、重大问题决策中心;区域(产业)公司是开发建设与生产经营活动的责任主体和利润实现中心;基层企业是集团公司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和成本控制中心。它们实施集团化运作的通常做法包括:
战略规划统一制定。围绕集团战略目标发挥总部的战略协同功能,审议和策划与之相应的各所属公司的发展规划和目标,对公司发展规划进行任务分解,确保战略规划层层落实。
重要资源统一配置。对人力、财务、物资、科研等重要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和集约化管理,统一配置人力资源,统一配置财务和金融资源,集中招标采购,统一整合科研资源,提升集团管控能力和风险防范能力。
管理标准和规章制度统一规范。通过深化各项业务的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形成覆盖整个业务链条的制度体系,明确各层面管理权限,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信息系统统一建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推广的原则,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工程,提高管理效率;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公司对所属各级子企业的实时监控和管理。
企业文化统一培育。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集团化运作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培育统一价值理念、塑造统一的品牌和统一推进企业文化的宣贯落实,培育统一的企业文化。
(二)世界500强企业的通常做法
相对于我国集团公司而言,世界500强的经营管理体制普遍具有如下特点:
全面一体化运作。国外大型企业,形式上有很多子公司,实质上实行全面一体化运作,母公司作为一个主体,而不是多个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子公司通常只在较低层次、较窄范围、较小规模上承担销售、运营、研发业务的一项或多项业务,甚至只承担其中一项业务中的某一环节,绝大部分销售收入实质上是由按用户导向设立的产品事业部或地区事业部实现。大宗、关键原材料采购业务由全球采购中心承担,主要物流业务由物流中心统一承担或外包;主导产品总装或关键部件制造由母公司直接承担;研发业务按产品或技术分设多家全球研究开发中心。
国外大型企业建立统一的战略,统一战略管理体系;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统一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开发、利用人力资源;统一财务管理、监控体系,统一调度资金、运作资金,集中投资、融资。与业务、职能一体化运作相适应,国外大型企业还建立了共同的it平台或全球一体的信息系统以及共同的基础管理标准和企业文化。
国外大型企业设立子公司的主要依据有:降低进入新产业、新市场的风险;利用竞争对手优势,结成战略联盟;规避行业壁垒或法律限制;扩展与主业相关的业务或试探开辟新的业务领域。
国外大型企业实行全面一体化运作,有利于在全球竞争中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如采购、物流、财务集中运作,创造成本优势;其销售、研发、人才资源一体化运作,可培育出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其共同的信息系统、基础管理标准和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执行能力和系统控制经营管理风险。
清洁能源企业构建集团化管控总体设想
根据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功能定位和业务特点,清洁能源企业应着力构建“集团化控制、专业化经营、项目化运作、区域化拓展”的管控体系。
(一)集团化控制。集团总部作为整个集团的决策和指挥中心,从战略制定、项目前期、建设管理到电力生产、市场营销整个产业链条进行统筹策划、协调和管理,并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投融资、资金财务、招投标、重要人事任免、业绩考核、审计监察等职能的管理。对集团带全局性的问题和基层中需要总部层面解决的难题,要充分利用总部的优势,整合全集团的一切资源,统筹运用协同机制,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应用和共享。集团核心业务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宜采用一体化管控模式,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由总部统筹管理;新业务宜采用战略管控型模式,资源获取、开发建设、生产运行可交由相关产业(区域)公司具体实施。
(二)专业化经营。通过组建专业化的产业公司,统筹集团内管理和技术力量,促进各项业务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极大地提高相关业务的专业化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
(三)项目化运作。按项目成立公司,吸收地方投资主体和其它社会资金参股,项目公司定位是投资和财务核算平台,项目开发建设和生产运行可由相关专业(产业)公司统筹进行。项目化运作,既有利于项目融资和财务核算,又利于项目投资控制和考核评价,确保项目投资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装备制造;数据驱动;大数据平台;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
1引言
推动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转型升级,是促进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任务。深度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全面加速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新时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1]。装备制造业属于典型的离散型制造行业,具有高度复杂化、个性化、定制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为生产组织、供应链以及售后服务的转型带来很大的困难和挑战,使得数字化转型升级更为艰巨。本文依托《轨道交通装备定制生产的网络协同制造集成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项目,主要研究数字化背景下利用数据驱动实现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给出了以数据为核心进行业务和管理优化的案例,为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项目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轨道交通装备全生命大数据驱动的多阶段、多主体协同联动机制与动态优化问题,目标是提出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定制生产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形成行业网络协同制造解决方案,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动车组总装、转向架、运维、配件供应链等进行示范。
2数字化转型现状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企业对业务系统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实现了对研发工艺、生产、采购、物流、财务等核心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平台覆盖范围很广。一方面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另一方面多源异构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获取难度大、数据质量差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业务流程中的数据多是静态、分散且不完整的,依靠人工判断,缺乏联动机制,无法进行全局统筹管理。在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存在上下级业务流程不清晰、信息流转不顺畅的问题,存在信息孤岛[2]。企业整体价值无法最大化发挥,质量、效率和效益无法进一步有效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不仅是借助新技术迭代产品与业务,更核心的是实现经营、管理、运营、产品、服务等各维度由内到外的数字化,发挥数据的驱动作用[3],充分挖掘企业数据的核心价值。
3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路径
基于产品制造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水平,当前阶段推进数据驱动的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工作从管理提升入手,推行标准化建设,优化产品设计、质量、成本、制造等管理流程,通过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服务平台,培养数据驱动的企业文化,推动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管理模式的变革,提升公司创新发展能力。
3.1业务流程变革,推行标准化建设
装备制造业属于离散制造,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首先要把业务流程标准化。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将生产活动固化下来,利用信息化手段记录生产活动的结果,从而具备数据采集的能力。在标准化建设中,从技术、制造、经营三个维度开展工作。技术的标准化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产品数据;制造的标准化为企业提供标准化的制造过程数据;经营的标准化是在产品和制造标准化的基础上,形成标准化的企业绩效管理评估。
3.2系统整合,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
构建统一的数据基础平台,整合各信息系统多源异构数据,打破数据系统界限,有效解决数据孤岛问题。通过对数据统一采集、抽取、清洗、加工、建模、挖掘分析、输出等,实现数据集中化、标准化、共享化的一站式大数据服务平台。使用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管理,对数据进行全生命周期及数据质量监控,为数据分析、报表查询、管理决策、监管报送、业务应用等提供统一、标准、规范的数据支撑及服务。大数据平台架构如图1所示。图1大数据平台架构2
3.3数据是核心,开展数据治理工作
数据是数字化企业的血液,企业必须通过持续推进数据治理工作,提升数据质量,提高数据可用性。按照数据治理的一般框架,从组织、制度、标准、工具上开展数据治理,构建数据质量的治理模式。图2物料预警数据模型第一,制订数据管理制度。为满足数字化管理需要,数据管理规定和制度,明确各业务单位数据管理的职责和管理范围,为公司数据管理工作提供依据。第二,搭建数据治理组织架构。设置数据治理专员,并在各业务单位设置数据治理接口人,专人负责数据治理的策划、执行,最终形成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组织架构。第三,编制数据规范。梳理核心业务流程数据清单,编制数据规范,形成企业级数据资产目录,为指标数据化、数据质量评价、数据模型、数据分析提供标准和依据。第四,开展数据质量监控。建立数据质量规则,通过大数据平台数据模型实现数据质量自动监控。建立数据质量曝光平台,通过可视化报表实时暴露数据问题,快速定位到部门和个人。第五,开展数据治理评价。建立数据质量评价标准,从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定期数据监控报告,推行数据质量指数机制,将数据质量和各业务单位组织绩效挂钩,引导各单位有效开展数据应用活动。
3.4价值是目标,构建数据服务能力
统一数据应用开发路径,聚焦业务主线,打造有价值的数据应用场景。面向具体的业务场景,依托大数据平台搭建标准化的数据模型,由企业服务总线模块化的数据服务接口,业务系统和用户端通过统一的通道调用和获取数据,实现了业务、管理和数据场景的集成应用。企业服务总线统一管理调配数据服务,实现了数据服务的实时监测、整合利用和安全管控,确保数据服务的实时性、可用性、时效性、安全性,构建了企业级数据服务能力。
4数据驱动的供应链协同实践
装备制造业产品种类多样,产品零部件种类数以万计,大量外购件的使用,使得供应计划、生产计划往往和实际情况出入较大。近年来,多品种、小批量产品订单成为新常态,产品项目交付周期持续压缩,客户产品定制化及差异化服务需求持续加强,供应链及项目成本管控压力不断提升,企业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数据驱动的方法在研究与实际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驱动的方法旨在寻找数据本身存在的规律,数据驱动的建模方法以描述数据本身的规律为标准,分析和发现数据中变量之间存在的必然的联系。通过大数据平台进行多系统的数据贯通和互联,完成供应链数据的整合优化[4]。根据物料基本信息、库存数信息、需求信息、消耗信息以及物料的供应信息,搭建了物料预警综合数据模型,为库存管理动态存储策略和采购供应计划等提供数据支撑,实现了基于物料的全链条数据追溯[5]。图2示意了物料预警数据模型的搭建过程,以及物料预警数据驱动的创新应用。
4.1模型的输入
物料预警数据模型的输入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优势,不同于传统的物资需求计划(MRP)运算,而是将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系统、制造执行(MES)系统、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数据采集到大数据平台,分为物料基本信息、库存信息、需求信息、消耗信息、供应信息(图3)维度,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实现数据的统一性,为模型计算提供数据来源。
4.2模型的处理
模型按照物料的需求日期进行划分,分为当天(T)的需求预警、未来T+6天的需求预警、T+6天以后的预警,与生产计划紧密关联。当天(T)之前的只按照公司的非限制使用库存预警,T+6天的按照公司库存、供应商合格库存、最近一次的到货通知单数量进行预警。T+6之后的除公司库存外,还包括计划送货的通知单数量进行预警。具体计算规则上,项目中有配置管理需求时,优先将符合配置要求的库存进行递减,当项目中无配置管理要求,按项目需求订单中的需求日期及需求时间进行递减。
4.3模型的输出
通过大数据平台的计算,对每个物料的需求和供应进行精准识别,形成物料预警信息API,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将物料预警数据推送给供应商协同平台、物流调度平台、MES系统和ERP系统,嵌入到具体的业务环节中。
4.4模型的应用
4.4.1供应计划协同管理供应商协同平台与大数据平台集成,实现了线上的生产计划协同、供货计划协同、发货协同等业务。基于SRM系统,实现了物料预警传递到供应商,供应商按照预警结果安排物料供应。4.4.2工位直送模式应用基于物料预警模型,为工位物料需求提供了精准的数据,促进了工位直送模式的应用。针对价值高、体积大的A类部件,实施属地库直送管理模式,自动生成配送通知,精准协同至供应商,指导供应商节拍化送货。针对价值低、体积小的BC类件和通用物料,建立高低储模式供应计划,自动形成物流中心库进料需求并协同至供应商,供应商接收后按物料期量送料。4.4.3供应链运营决策数字化围绕公司级物料管理维度,搭建了供应链指挥中心。用直观的数据实时反应物料供应现状、异常预警位置、供应商配送情况以及收发货执行进度等业务执行状态,自动计算收发货及时率、工位齐套率等指标数值,服务于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实现了业务和管理决策数字化。
5结束语
在当今信息化的年代,在施工项目管理中,仅靠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来实现管理是不现实的,当然也并不是简单购买一些计算机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和数据库产品等软件和计算机等硬件。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仅仅是提供一个信息集成框架及其对应的项目管理工具,为了更好的实现与施工项目的对接,必须拥有高效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同时还要专门针对施工项目的实际情况构建起一个实用的直接服务于本施工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在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中,可以将施工项目的相关设计、测算、模拟等结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实现,并直接应用到项目施工中。通过施工项目信息系统的实施,实现以最小的代价保障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运行,充分发挥该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确保施工的各项工作在确保安全、稳定和规范的前提下,可以以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通过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将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信息管理技术引入到施工项目管理中,帮助施工项目管理人员树立起牢固的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提升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施工项目的合同管理、进度管理、投资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材料管理、设备管理、财务管理,提高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
2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主要难点及对策
2.1施工项目的数据标准和规划标准尚未确立,缺乏标准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中对数据标准和规划标准较为模糊,数据格式不尽相同,给数据共享和交换造成了极大的麻烦。设计方、监理方、承包方、业主、材料供应商之间的大量数据信息无法交换和共享,企业间数据和项目数据不能共享和交换,这些现象都是由于数据标准体系的缺失所造成的。另外,由于规划标准和数据标准的缺失,国内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设计水平低下、重复开发造成资源浪费、同时导致各部门信息系统之间的各子系统缺乏联系,集成度低,不利于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而发达国家在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领域,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能够有效的引导、规范、整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2.2相关专业人才严重匮乏
根据我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施工项目从业人员中,既熟悉施工项目管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严重缺乏,人才素质严重单一。人才的缺乏导致施工项目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广和实施有着较大的难度。要确保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且相对稳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这些人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知识,还应掌握施工项目的管理知识,能够在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处理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保证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顺利实施。然而,当前,这类人才的依然大量缺乏,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
2.3各方面资源投入严重不足
一方面缺乏资金的投入。施工企业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网站建设及网络安全设备等方面由于缺乏经费,往往导致投入不足,并且使得施工企业中缺乏相应的全员技术培训,使得企业员工无法全面、深入地了解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来解决项目管理问题,不能够熟悉掌握整个系统的基本运行情况,更不懂得如何维护去系统,从而严重阻碍了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缺乏人员的投入。企业中往往只是IT部门的员工在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工作,而未调动其他职能部门的人员进行参与,使得各个部分员工不能紧密合作,使得整个项目推进非常困难。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并且未能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却要求取得高效率的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也给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增加了困难。
3强化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对策分析
3.1标准化建设
由于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规范标准及数据标准,政府有关部门应组织研究机构、项目建设单位、软件开发企业等,针对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软件规范。标准应该包括系统平台选择、软件配置、数据的采集、处理,信息编码、流程等。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模板,为了方便数据的采集和整理,将数据进行分类,并安排专人进行及时地核对检查,以确保采集数据的过程准确、高效,同时、信息系统能够快速总结出出有效结论;系统平台选择、软件配置、信息编码、流程等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施工项目管理理念系统的实施。
3.2人才和培养
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不是一套在计算机上建立的软件系统,而是一个服务于人的系统。因此,人是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专业人才缺乏,施工项目企业更应当大力加强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建设,研究制定科学的人才教育和培养机制和人才引进机制,为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成功实施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培养一批既能掌握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又熟悉施工项目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3集成化
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众多模块组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包含成本控制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材料管理系统、进度控制系统、投资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等,每个信息系统都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施工项目企业在开展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施时,首先要对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的完整性必须要有个整体的认识,保证管理信息系统完整性,不能忽视任何一个子系统,认真做好每个子系统的建设与维护,以保证管理信息系统的完整性,确保整个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企业的高层领导也应当参与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并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4结束语
全区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校容校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全区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高级中学1所,完全中学1所,职业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3所。
1.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以来,先后争取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灾后重建等项目资金累计2亿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加快,中小学实现了“远程教育”项目全覆盖,学校基础设施面貌发生较大变化。
2.“两支队伍”建设全面加强。积极组织全区教师参加中省培训,开展校本研修,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一批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脱颖而出。推行校长管理制度改革,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学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3.教育质量稳中有升。积极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教育质量管理年”、课堂达标、课改成果展评和评教赛教等活动,重视教育科研和“两考”质量管理,中考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育强区”骨干体系建设初见成效。李台等3个镇办先后被命名为“省教育强乡镇”;中学、高新中学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区幼儿园等3所幼儿园晋升为省级示范化幼儿园;高新小学为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2004年,我区通过“普及实验教学区”验收;2005年,被省教育厅命名为“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区”;2007年通过国家“两基”复查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但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区教育发展还面临不少矛盾和困难。教育文化体育管理职能繁杂,督导、教研力量薄弱;教师队伍长效补充和流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校长的选拔培养机制不够健全;教育投入不足,城乡办学条件不够均衡;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距离,亟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是民生之本。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竞争实力,都需要人力资源支撑,需要推动教育事业优先发展。全社会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全力振兴教育事业,更好地为全面建设“科技、人才、园林、富裕”服务。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双高双普”、创建“教育强区”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城乡统筹和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强化管理和加大投入为保障,以“振兴教育工程”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教育改革,创建省级教育强区,实现教育全面振兴。
(二)主要目标
2013年“双高双普”达标并通过验收,“教育强区”骨干指标体系基本建成,2015年“教育强区”通过省级验收。
——学前教育得到全面普及。到2015年,每个镇办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城乡社区建有配套幼儿园,消除入园难问题。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95%以上,全部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义务教育实现城乡均衡。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100%达标,教育信息化普及和应用水平得到提高,教育资源实现城乡均衡配置,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5%;打造2-3所省内知名的特色学校。
——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义务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
——职业教育得到发展。2014年建成区职教中心,以大职教的发展思路,整合区内各类职业教育资源,把区职教中心打造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
三、重点工作
(一)实施“学前教育普及工程”
1.加快幼儿园建设。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公益性、普惠性、多形式”的建设原则,积极争取中省专项资金并安排配套资金,推进镇办中心幼儿园建设,规范城市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制度,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到2015年建成5个镇办中心幼儿园,10所以上城乡社区幼儿园,基本满足幼儿入园需求,彻底消除入园难问题。
2.全面普及学前教育。在幼儿园园舍条件基本满足入园的基础上,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区3-5周岁儿童的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5%以上,全面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
3.实施科学保教方法。加大幼儿园管理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加强对各类幼儿园教育教学和科研的管理指导,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和城乡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促进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共享。
(二)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4.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抓住省统筹城乡一体化教育发展改革试点区的有利契机,按照“城乡一体规划、建设标准一致、设施配置相当、师资配备均衡、服务质量均等”的思路,重新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新建、改扩建一批中小学校,全面改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适龄少年儿童免试就近入学,着力解决好择校和残疾儿童就读问题。
5.推进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按照“配置科学、设施完善、装备合理、功能齐全、分步实施”的要求,对全区中心校以上的学校进行教育装备均衡配置。根据有关规范标准,配齐配足实验仪器、信息技术装备、图书和体卫艺器材等设施,完善部室、操场建设,建成校园安全监控及报警指挥系统,实现教育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达到信息技术教学“校校通、班班通、人人会、天天用”。依托教育网,建成覆盖全区、连接省和国家的集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和校园校舍管理、学籍管理等为一体的教育信息化平台。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力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提高校长文化自觉意识,引导学校把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策略,用文化建设推动学校主动发展。要在价值文化、活动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建设一批“书香校园”、“墨香校园”,实现校园文化人文气息浓郁,教育内涵丰富的目标。
(三)实施“高中教育提质升位工程”
7.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中学、中学的扶持力度。每年从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化解高中办学债务;安排专项经费,资助和奖励高中优秀学生、优秀教师;给高级中学在人、财、物等方面充分的办学自,对学校在人才引进、教师待遇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8.激活办学机制。进一步激活高中办学机制,鼓励和支持各中学根据本校实际,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和内部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全面推行校长公选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规范和完善教职工全员聘用制,实行岗位管理;建立教师能进能出、轮岗转岗机制,畅通教师进出渠道;完善内部分配绩效制,完善激励和监督约束机制,促进目标责任的落实,进一步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9.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按照普通高中内涵优质发展思路,引导高中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出名师、育英才、创特色、上水平为关键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教学,集中优质师资,强化质量管理,教育质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逐年进位。增加升入国家名校优秀生数量,走优质特色发展之路,在省级标准化高中的基础上晋级省级示范化高中,引领全区教育水平整体提高。
(四)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工程”
10.规划新建区职教中心。按“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区职教中心选址新建(原校址划归张家岗小学扩建),重点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落后,场地校舍不足,设备设施和实训基地匮乏等问题。完善职教师资补充机制,出台地方性行业准入制度,探索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促进职业教育良性健康发展。
11.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合作、校企合作、依托学校、镇办联动”的办学机制,有效整合我区各部门职成教机构,将技校、劳动、农业、财政等部门的员工培训、农民培训和入区企业的职工培训统一整合到区职教中心,形成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并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科技示范这一品牌优势,创新办学思路,把区职教中心建成以现代农业教育为特色的省级示范化职教中心,发挥科技示范、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和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12.加强城乡成人教育机构建设。加强镇办农技校和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以职教中心为龙头,以乡村化技术学校、农村中小学校、其他培训机构为基础,覆盖区、乡、村的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积极开展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社区教育内容丰富,开展活跃,效果良好。
(五)实施“两支队伍建设工程”
13.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教师实行归口管理,统一由教育部门按规定调配。建立教师队伍常态补充机制,确保学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特色教育正常开展。审慎、稳妥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序进入、轮岗交流、培训培养、退出分流”机制,实行教师动态管理。完善教师岗位管理和绩效考核制度,制订多层次、全方位的岗位管理细则,实行分配向一线教师和农村教师倾斜的激励机制。
14.推进校长任用制度改革。校长是实现教育突破性发展使命的关键。中小学校出现校长岗位空缺一律实行公开招聘,按照“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进行。推行校长任期制和期满交流制度,每届任期三年,任期届满后,重新进行聘任,在同一学校连续任期时间原则不得超过两届。加强校长队伍后备力量的选拔培养。
15.加强名师、名校长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名师带动计划”,认真做好名师、名校长的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工作,不断壮大名师、名校长群体。按照三年一届、动态管理的要求,逐步扩大数量,带动校长、教师队伍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以优厚待遇招聘引进一批外地名师和名校长。深入开展“中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队伍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一支以名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为主体的高素质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队伍。
(六)实施“教学质量提升工程”
16.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制定《区“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为载体,探索出具有本区特色的教学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推行探究式学习,培育推广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课程教学管理、创新高效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估机制,推进教与学两个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17.加强学校教育科研和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区、校教育科研机构,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科研规划和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和校本研究,有效解决新课改和提高教育质量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教师全员参与校本研修,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积极推进学校规范化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到2015年建成艺术体育类和文化建设类等特色项目学校2-3所。
18.扩大教育帮扶交流合作。在城乡学校之间、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积极组织开展对口支援、结对帮扶、交流服务、网络支教等活动,提高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在继续抓好与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宝鸡中学、交大附小等机构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上,再选择一批省内外知名中小学、幼儿园进行教育交流合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七)实施“一体两翼建设工程”
19.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单设教育局和文体局,理顺教育管理体制,增加机关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使之更好行使管理职能。切实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大力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机关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20.加强教研、督导机构建设。推行“以教育行政为主体,以教育科研和教育督导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管理运行机制。加强教研室和督导室硬件建设,建成省级标准化教研室和督导室,配足配齐各科教研员和专职督学,设立教研督导专项经费,保证教研和督导机构能够充分开展工作。
21.充分发挥教研、督导机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室对教育教学的指导引领作用,全面建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指导教学、评价教学的教研指导机制;完善教育督导机制,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评估与监测相结合、监督与指导相结合,定期对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评估,保障教育质量快速提升。
(八)实施“教育经费保障工程”
22.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强化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行为,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向学前、高中覆盖。依法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确保教育财政支出达到或超过公共财政支出的省定比例。需地方配套的项目资金列入区财政预算,及时足额拨付到位。
23.科学统筹资金使用。在保证日常运转经费需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专项经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问题。统筹城乡、校际之间教育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对各类资金进行规划整合、板块整合、项目整合,捆绑使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
24.加强教育经费资产管理。加强教育经费收支“两条线”管理,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教育资金监管制度,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制度,健全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制度,推行校务公开制度,规范学校经济行为,防范学校财务风险。财政局研究制定《教育财务管理办法》,探索为学校方便快捷服务的新机制,充分尊重学校采购教育教学用品意愿,纳入财政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学校经费,做到及时、全额拨付学校,在教育局的监管下使用,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四、计划管理与组织实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实施方案》是贯彻落实省《实施意见》和区《决定》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创建省级教育强区的重要措施。区上成立由政府区长任组长,区委、区政府主管领导任副组长,各镇(街道办)、各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区创建教育强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部署创建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由主管副区长担任主任,教育局局长兼任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实行半年一次例会,研究解决方案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工程类项目要落实项目推进责任人,对改革类项目要确定项目指导责任人,同时明确项目单位的主体责任。
(二)加大宣传,正确引导。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做教育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充分发挥群众尊师重教的积极性,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加快教育改革创建教育强区营造更加宽松的氛围。教育部门要加强作风建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新闻媒体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全社会积极营造尊师重教、推动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
(三)分类指导,逐步实施。
《实施方案》涉及各级各类教育,是未来几年我区教育改革创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管理、分步实施的原则,有计划、按步骤地统筹推进。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分类、分项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列出工作计划和推进时间表;教育部门要加强《实施方案》推进工作的协调与沟通工作,敦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促进工作落实;要加强对《实施方案》实施的过程性指导,特别是对改革类项目要组织专业人员深入项目单位,实行面对面的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推进中出现的偏差,确保既定目标的实现。
(四)政策支持,多方保障。
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大对《实施方案》的支持力度。要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实施意见》中出台的各项政策,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住建、人社、编制、宣传等部门和单位,要从事关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着眼,尽全力为《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提供便利和优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需要向上沟通协调的要积极主动争得上级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要在涉及规划立项、土地供应、资金投入、资产处置、行政审批、人事管理等重大事项上强化统筹。
1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
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是对行业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基础性和通用性的数据、文字等进行的统一规范,包括术语、图形符号、标准化指南、信息分类与编码等内容,例如行业组织机构代码、卷烟条码、地理信息图示等。通过统一标准,避免歧义性理解,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是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及信息集成的基础,这部分内容应满足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总体规划要求。
2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包括应用系统标准和应用集成标准两部分内容,规范了烟草行业信息应用系统涉及的系统设计开发、统一集成等标准,目的是保障系统的功能完善、技术先进,是系统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及可扩展性的基础。
3基础设施标准
基础设施标准包括硬件设备标准、系统软件标准、网络通信标准和机房环境标准四部分内容,明确了信息化工作开展过程中相关软、硬件设备采购与使用、网络建设及通信协议、机房建设等实施标准。
4信息安全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包括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制定规范标准,保障烟草行业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确保信息和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
5管理标准
管理标准是确保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正常运行和获得良好效益的保障,主要包括通用管理标准和信息技术服务管理标准两部分内容。例如行业信息化工作管理办法、行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等,将信息服务与业务流程整合,为信息服务的提供明确管理标准。
二、地市级信息化工作开展与标准建设过程
在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中,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信息化重心在基础设备投入上,包括购买PC、服务器、进行网络设备以及网络线路建设等。这个阶段,应用系统已经开始逐步建立,但是由于需求的单一性和整体规划的欠缺,应用系统建设还比较单一和分散,没有形成统一、集成的局面。建设的应用系统功能趋向于单一化,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工作人员的重复手工录入问题。在该阶段中,信息化标准主要体现在为保障工作顺利开展的具体制度上,例如设备使用、网络建设、机房建设等制度规范。随着应用系统的不断推广,信息系统已不仅仅是单一业务的应用工具,已经扩展到工作过程的方方面面,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投资管理、内部监管等都已经涵盖其中。各项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操作要求,也分别以制度、规范等形式写入了信息化标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应用的深入,各类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包括设备的安全操作、数据的安全与保密、网络安全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加强安全技术和管理的保障,进一步充实了与信息安全相关的管理要求与规范标准。
2.1地市级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
通过对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进一步分析,并结合地市级烟草企业工作实际,做出分析:基础通用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要建立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基础之上,需要国家级部门统筹制定,需要我们贯彻执行。在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标准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与信息设备、网络、机房建设等相关的基础设施标准中,与应用系统开发、维护等(在地市级工作中表现为信息化项目建设的)应用标准中,以及信息安全标准中,而信息管理工作要求则贯穿在以上三项标准内容中。因此,形成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三部分内容。
2.1.1信息化基础设施
包括信息化设备、机房建设、网络综合布线等设施标准,内容包含相关设备选型、建设规范、使用要求、日常维护等规范标准,使信息设备采购、新建机房等工作顺利开展。
2.1.2信息化项目标准
从应用系统开发的立项要求、系统设计、实施过程、维护与变更等方面制定信息化项目建设标准,保障应用系统功能完善、性能优良、技术先进,具备较强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2.1.3信息化安全标准
从信息安全检查、访问控制、文件管理、介质管理、安全设计、机房管理、设备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变更管理、信息安全事件管理、数据备份恢复管理等方面,全面梳理涉及信息化安全方面的工作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制定信息化安全标准。
2.2地市级信息化标准建设的意义
信息化标准是指导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指南,也是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化标准及信息化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对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2.1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
标准化工作是一切工作规范化的基础,统一标准是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工作,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本前提。目前烟草行业信息化标准比较缺乏,已经正式颁布的信息化标准数量很少,远远无法满足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实际需求。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是行业信息标准体系在地市级烟草企业的具体展现,通过不断完善标准内容,能够不断充实信息化标准建设,更全面的支撑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
2.2.2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
明确标准体系框架,有利于指导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项目和信息化安全涵盖了当前地市级烟草企业信息化工作的全部内容,将标准体系按照这三项内容建立,使我们在开展工作时,更加明确工作所属类别,掌握工作开展标准,同时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进一步补充完善标准内容,在完善标准的过程中推进信息化建设。
三、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几点建议
信息化标准建设重在执行,建立基于地市级烟草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后,在不断完善的同时,重要的是标准的落实。对落实标准建设,结合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信息化标准建设是追求统一的过程,既给工作开展制定了标准同时也提出了要求,开展标准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给职工带来束缚,增加一定的难度。因此,要有针对性的抓好学习和教育,提高思想认识,切实使广大干部职工了解标准建设的重要意义,让开展标准建设成为自觉的行动,在落实中提高认识,在提高认识中增强自觉性。
2结合实际不断完善
随着实践的发展,行业必须充分考虑在标准规范基础上的数据集中管理和数据综合运用、深度挖掘等问题,因此在烟草行业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化标准建设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标准化建设只是刚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当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研究,进一步完善内容,并结合“两标合一”,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结合,进一步梳理优化工作流程,使标准化建设更规范,更贴近工作实际,更能够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