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货币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长期以来,金融理论的核心阵地一直被新古典学派所占据,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被排斥在主流金融学的框架之外。这种情形在2005年为之改变,就在这一年,美国经济学家默顿和博迪(Merton & Bodie)在西方理论史上首次明确提出并定义了“(新)制度金融学”。从此,制度金融学开始在经济学的理论圣殿上正式“登堂入室”,获得与新古典金融学“平起平坐”的学术身份。
在新古典金融学的视野中,由于忽略交易成本,因此金融交易由谁(银行体系或者金融市场)来完成并不重要。基于科斯定理,若不存在交易成本,则不同金融制度和组织结构会得到相同的最优金融资源配置结果。制度金融学可以帮助我们甄别不同金融制度环境的特征,并确定在某些特定的经济金融发展背景下,什么样的金融制度结构是最具优势的。
基于这种新的理论视角,在新古典金融学那里被“外生”处理的金融体系内部的特殊制度结构和组织形式已然转变成为“内生”的结果。重要的是,金融技术进步可以有效增进这些特定金融制度结构的效率,从而把金融交易成本以及相应的金融行为扭曲的成本最小化。因此,默顿和博迪新命题的核心思想是,在一个得到良好发展的金融体系中,基于金融制度结构的一系列内生变化,新古典金融学关于资产价格和资源配置的结论是大体正确的。
默顿和博迪试图通过弥合两种金融学的裂痕完成金融学发展进程中的一次“新古典综合”。与经济学曾经的“新古典综合”相类似,他们倾向于将制度金融学视为新古典金融学在考虑交易成本情形下的一种特例。不管金融交易过程在制度金融学那里的表现多么变化多端,最终都要归结到新古典金融学的均衡解中来。
“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尔德”新范式
默顿和博迪对于制度金融理论发展的建树与其所拥有的“冠名权”并不相称。相比之下,重建金融分析制度范式更为实质性的努力早在20世纪初期已在货币理论层面展开。传统的货币理论一贯忽视信息成本、风险以及激励等制度因素,这种忽视使得货币经济学的宏观框架长期缺乏微观经济基础。2002年,斯蒂格利茨和格林沃尔德(Stiglitz & Greenwald)提出货币经济学的“新范式”,通过把一些关键性的制度因素“内生化”于既有的分析框架,尝试性地将传统的货币理论建立在银行行为理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在理论上扭转了微观信贷市场和宏观货币运行长期相互隔离的局面。
“新范式”的构建也是从挑战所谓“古典二分法”的基本理念入手的。由于将一些被长期搁置的因素引入货币经济学的框架,因此信贷和银行因素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该理论框架的核心位置。在“新范式”中,银行因素是如此重要,它不仅为经济社会提供和记录信用依据、判断当事人的还款承诺以及确保所贷资金的合理使用,而且还是一国货币政策制定和操作的基本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新范式”还进一步注意到了银行制度结构的变迁及其影响,这就意味着该理论已经触碰到了制度金融学的要害部位。
如果考虑到金融制度结构的国别差异以及其他制度性因素,“金融竞争可以单调增进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一新古典金融学核心命题的普适性就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货币经济学“新范式”的一个重要理论发现。长期以来,金融体系的市场化和自由化曾经成为席卷全球的潮流,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借此极力“推销”和“输出”所谓的市场化金融体系,其核心理念就是“竞争越充分则经济效率越高”。基于这一理念,一些国家的金融体系之所以低效率,就是因为在那里普遍存在着与新古典要求相左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制度因素,由此形成的制度障碍影响了金融竞争的充分性。因此,合乎逻辑的政策选择就是尽快拆除这些制度障碍,重新打造竞争性的金融体系。由于这些国家随后被认为是原本就缺乏竞争性金融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整体“引进”或者“移植”这种金融体系就成为虽然迫不得已但总归是正确的政策选择。
以默顿为代表的金融学的“新古典综合”和以斯蒂格利茨为代表的货币经济学“新范式”都试图通过强调“制度”因素来修补和拓展新古典金融学或者传统货币经济学的既有框架,这种努力有意无意间为制度金融学的肇建开辟了新的道路。相比之下,斯蒂格利茨等的努力重新开启了观察货币金融运行的微观视角,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制度金融学就是包含“微观金融基础”的货币经济学或者新古典金融学。
“分工均衡”货币分析框架
及其制度涵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一些经济学家的不懈努力之下,借助制度经济学特别是交易费用经济学迅速发展的势头,分工问题开始重返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的核心位置。人们对分工演进与货币金融关系问题的重新关注和讨论实际上预示着,现有主流经济学框架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转型。总体看来,此次转型将使经济学的基本分析视角回归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命题,而制度金融学将无疑成为此次经济学转型的一个重要结晶。
在理论史上,经济学家对货币与分工的关系早已有所察觉。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济学家对分工与货币金融制度关系的讨论长期停留于简单描述的层面,相比之下,有关分工与货币信贷制度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是由杨小凯(Borland & Yang)做出的。由于此研究是杨小凯重建经济学“古典传统”长期努力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这种努力的核心之一就是为现有的经济学框架找回制度、经济组织等关键要素并形成一个全新的体系,从而重塑经济学质朴务实的气质。因此,杨小凯有关讨论对于构建制度金融学的基础框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杨小凯的真正理论贡献是将分工、货币与信贷以及法律、政府等多种因素引入一个严密的一般均衡模型之中,并在它们之间建立了可信的逻辑联系,据此揭示了货币的性质以及货币制度演进的深层涵义。商品货币是一种过渡性货币安排,它的基本特征是“信用含量”较低。或者说,由于它自身具有价值且“眼见为实”,经济交易双方对持有这种货币具有较低的信用需求。特别是,随着分工水平的增进和经济交易频率的提高,人们觉得,继续使用这种货币的交易成本会越来越高。就这样,商品货币触碰到自身无法跨越的交易效率边界,货币制度也走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之上。在此刻,信贷体系的重要性开始浮现,高信用含量的货币注定成为分工经济的“新宠”。
不过,要用“信用因素”替换既有货币的“自身价值”,除了基于长期的经济交易过程所逐步内生并积累起来的相互信任之外,还需要一些关键的外部条件,其中以法律和政府制度最为重要。对于货币制度而言,政府制度具有显著的“双刃剑”效应,这在理论上并非新鲜事。政府制度是一个多功能交织的复杂体系,在其效用函数中,难免存在效用目标之间的冲突。就拿维持货币体系的合理“信用含量”而言,它本身就时常包含着成本与收益的尖锐较量。如果政府制度出现“功能失衡”,一般是公共财政功能“挤出”了信用提供功能,则政府便可通过增发信用货币来向其持有者间接征税或者抢劫公民财产。由于信用货币的“信用含量”与其发行量成反比,而且信用含量过低会使信用货币变成比商品货币交易效率低得多的交易媒介,从而阻碍分工经济发展,因此一个受到约束的政府总能将信用货币规模控制在能够体现“均衡信用含量”的适当水平。
摘 要 广义货币是相对狭义货币而言的一个经济学概念,其范围的准确界定对整个社会经济统计有着重要作用。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准备金,同广义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将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同广义货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 库存现金 广义货币 基础货币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货币和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货币和金融统计在了解国家经济状况中的重要性也与日俱增。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频繁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也使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货币金融政策的透明等问题愈发关注,货币金融统计因此需要更为准确高效。而进行货币金融统计的核心就是要确定货币总量,即确定货币总量的组成。
一、广义货币供应量的概念
要明确广义货币的概念,首先必须明确货币的含义。由于货币在不同时期,存在的形式有所不同,因此,人们对于货币的定义有所侧重。一些经济学家从实物货币或商品货币出发来定义货币,注重货币的内在价值:一些经济学家从商品交换的“便利”出发,注重货币的媒介性。马克思将货币定义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商品交换发展和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什金将货币定义为“货币或货币供给是任何在商品或劳务的支付或在偿还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职能方面来看,凡是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的金融工具,无论是金属货币、纸币、还是信用货币等,都称之为货币。
人们持有以不同金融资产形式表现出来的货币,无非是用来作为交换工具或价值储藏手段,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所以金融资产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在短时间内以全部或接近市场的价值出售换得货币以购买其他商品、服务或金融资产,即货币的流动性,这对持有人非常重要。按照流动性的强弱通常将货币分为三个层次:M0(现金);M1(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狭义货币供应量是指银行体系之外流通的现钞和商业银行等其他存款性机构的货币存款。其中,其他存款性机构的货币存款主要是指支票存款、活期存款和转账信用卡存款。因为具有高度的流通性,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1构成了当前国民经济中现实的货币,基本反映了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在我国,现行的M1定义是:M1=流通中的现金+企业单位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
与狭义货币供应量相对应的广义货币供应量是指在M1基础上再加上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和银行体系的各种存款总和。在决定某种特定金融资产是否应当归入广义货币时,其交易成本、可划分性、期限以及收益是最基本的决定因素。交易成本是指这种金融资产可以转换为现钞或可转让存款,并且不以费用或其他收费的方式产生显性成本,或以拖延转换过程的方式产生隐形成本;可分性是指有些情况下广义货币的定义只包括特定小面值的金融资产;期限是广义货币组成部分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广义货币总量的结构从期限短的部分开始,逐渐上身到将长期存款或证券包括在内;收益是指处于逐渐上升的总量部分其收益率要高于低层次总量中的生息资产部分。在我国,现行的M2定义是:M2=M1+单位定期存款+自筹基本建设存款+个人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重要的存款性公司,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作用。商业银行起源于早期的货币兑换业,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指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为基本业务,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金融企业。按照MFS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定义:主要从事金融中间业务和发行包含在该国广义货币概念中的负债的所有居民金融性公司和准公司。商业银行应当属于其他存款性公司。
库存现金是指企业持有可随时用于支付的现金限额,存放在企业财会部门由出纳人员经营的现金,包括人民币现金和外币现金。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性公司,与一般企业不同,库存现金是指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现钞和硬币,主要用于客户取现和商业银行本身的日常开支,是一项非盈利资产。它和缴存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一并计入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于它不能生利息,保管有风险且费用昂贵,而我国的中央银行会对商业银行存入其的准备金存款支付一定的利息,所以商业银行一般将库存现金量压至最低。
三、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同广义货币的关系
根据MFS的定义,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包括居民手中的现金和企业单位的备用金,加上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为狭义货币,在此基础上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信信用工具构成广义货币。从中可以看出,MFS明确指出了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中的现钞必须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也就是说银行体系中的现钞没有包含在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范围内。自然,作为银行体系的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由于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不属于广义货币。而库存现金一旦进入流通领域,由银行支付给了住户等其他居民部门,这部分现钞也不再属于库存现金了。同时,也应明确指出:货币持有者通常包括除存款性公司和中央政府之外的所有居民部门。虽然中央银行和非居民持有的本币在原则上排除在广义货币之外,但如果持有量相对较小,花大力气来判断这种持有量可能没有必要。
虽然已经明确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不属于广义货币范围,但是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仍同广义货币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商业银行在内的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货币虽然不属于通货范围,可是,通货却是通过其和中央银行之间的业务往来创造出来的。从通货的发行过程来看,它是其他存款性公司从中央银行提取并支付给客户投放到市场中去的。从通货的创造机制来看,通货是建立在中央银行制度基础上,通过中央银行与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存贷关系被创造出来的。在我国,通货是由中央银行的发行库支付给商业银行的业务库,再由商业银行通过贷款或对客户进行支付而投放到市场进入流通领域的。也就是说,现钞从中央银行转移到其他存款性公司后,并不构成广义货币范围内的现钞,这再次证明了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不属于广义货币范围。同时,也说明了,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在通货的创造过程中充当了中间者角色,中央银行的现金转移到商业银行,成为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然后商业银行再将其支付给客户,货币才真正被创造出来。这些支持广义货币总量的基础资金被称作基础货币。根据MFS,基础货币包括中央银行为广义货币和信贷扩张提供支持的各种负债,主要指银行持有的货币(库存现金)和银行外的货币(流通中的现金),以及银行与非银行在货币当局的存款。各个国家对基础货币的定义不尽相同,就是在一个国家之内,根据基础货币的分析用途不同,也对基础货币做出不同的定义。但是,基础货币至少包括了两个未纳入广义货币总量的组成部分,一个是其他存款性公司在中央银行的存款,而另一个就是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国家货币。这说明,无论各个国家对于基础货币的定义如何不同,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都属于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在我国,对基础货币的统计定义为:基础货币=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关团体在人民银行的存款。其中,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包括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城乡信用社、财务公司所持有的现金。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即指货币供给扩张的倍数)一起,决定了广义货币的供应量。在实际货币政策操作中,中央银行主要通过控制基础货币来控制广义货币的供给量,从而是国家的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虽然是国家货币,但由于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所以不属于广义货币范围。可是它是作为基础货币的一部分,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广义货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参考文献:
[1]杜金富.贷币与金融统计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关键词】金融研究 方法论 思考
一、关于金融研究方法论的概念理解
(一)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概念
关于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定义有两个:定义一,科学研究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定义二,科学研究方法论是指方法的科学或方法的有序安排,使给定领域中进行探索的一般途径的研究。方法论提供了组织、计划、设计和实施的基本原则。方法提供了如何进行一项具体、个别研究的技术和路径。这是方法和方法论的区别。
(二)关于金融学研究方法论
首先,在逻辑上认为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经济学具有科学性,从而可以推出得到金融学也具有科学性。其次,经济学的核心是理性经纪人的假设,理性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金融学的方法论是用近似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活跃的市场中价格是由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相交得到的,需求曲线上每一点都是消费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均衡点,供给曲线上每一点也是供给者效用函数最大化的均衡点,二者相交得到市场均衡点和均衡价格。价格变动是由供求双方变动一起决定的,所以我们应该分析供求双方行为的变动,这点上又回到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供求双方是各自约束条件下的效用函数最大化,所以关键是分析供求双方约束条件和效用函数。
二、宏观金融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二之战后的20年,西方主流经济发展理论与金融理论基本上是互相分离的。金融学的思维方式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解答的逻辑思考过程,其思维过程仍然是:“归纳现实,从特殊到一般提出问题;再演绎一般结论,从一般到特殊来验证理论的过程”。纵观金融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运用了如下三个方法。
(一)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逐次形成概念、范畴、规律及一般原理的认识过程,是从经验到理论,从旧理论到新理论的必由之路。
科学抽象的进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认知主体运用其分析能力先将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和方面,然后从中排除其非本质的、次要的和偶然的成分,抽取出某一部分和方面或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质规定。在第二阶段,认知主体运用其综合能力按照不同部分和方面的本质规定的内在联系,将它们连接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达到思维中的具体。
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马科维茨首先抽象出单个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为某收益率出现的概率,风险可以用收益率的变动幅度(即方差)表示,这就是从感性上的具体上升到抽象。针对用马科维茨模型选择资产组合需要进行大量繁复的计算这一缺陷,威廉・夏普在1963年提出了单指数模型。在威廉・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在无效性的投资组合与其他个别证券的风险与收益条件下,资本市场线很难对其收益与风险进行衡量。为此,证券市场线的模型描述了在市场均衡状态下,风险证券或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它与市场组合收益的协方差(风险)的线性函数。无论单个证券还是证券组合,均可将其贝塔系数作为风险的合理测定,其期望收益与有贝塔系数测定的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线性关系。这个关系以E(rp)为纵坐标,βp为横坐标的坐标系中代表一条直线,这条直线被称为证券市场线。
(二)实证法
实证主义坚持只有通过包括测量在内的观察获得的“真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现代市政主义的观点则信奉事实的逻辑延伸,这被称之为逻辑实证主义,并在20世纪初成为居实证主义哲学。
实证主义者认为,只有能够直接观察或测量的事物才应该引起科学的注意,而不能观察或测量的事物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尽管经济学家不赞同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对其他哲学的排斥,但它们对经济学思想和经济学研究具有重大的影响。实证主义影响经济学的一个方式是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地强调测量和数量表示,经验分析和估计至少从使其成为更为实证主义的推动下获得部分激励。实证主义影响经济的另一个主要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作为实证性知识的价值知识上,而规则性知识则极为不同。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影响经济学思想的第三种方式是在经济学和经济学研究实践中强调客观性的重要性。即实证主义哲学在强调提供以支持一个描述性结论的重要性时,认为个人的判断和感觉是模糊不清的。
(三)数学分析法
现代经济学的发展表明,数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研究工具。在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常需要对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变动规律作定量的分析。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需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提出所研究的经济问题及度量方式,确定表现研究对象的经济变量(如用GDP的变动度量经济的增长);分析对研究对象变动有影响的主要因素,选择若干作为影响因素的变量;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与所研究经济现象相互关系的性质,决定相互联系的数学关系式;运用科学的数量分析方法,确定所研究的经济对象与各种影响因素间具体的数量规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和检验所得数量结论的可靠性;运用数量研究的结果做经济分析和预测。对社会经济问题数量规律的研究具有普遍性,计量经济学是专门研究这类问题的经济学科。
三、总结
现代金融学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在根本上基本上是一致的,金融学在大量运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之后,其研究方法的范式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实际上,经济学的发展进步正在为金融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提供了比较科学的分析工具。因此,我们就需要运用更加精密复杂的数学分析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帮助我们在更高的程度上将直觉变为理论。我们承认科学的思想很重要,但思想的科学性性必须要靠正确的方法来进行证明。可以这样说,我国金融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方向将是建立在更为坚固的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并且向科学化的研究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效益[D].1991(1).
[2]韩永进.西方经济学方法论[D].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关键词:金融数学,理论发展;应用
一、金融数学的定义
金融数学或数学金融学亦或数理金融学都是由mathematicalfinance翻译而来,可以理解为是以数学为工具解决金融问题的学科。金融数学是通过建立适合金融行业具体实情的数学模型,编写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对理论研究结果进行仿真计算,对实际数据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金融数学的最大特点是大量应用现代数学工具,特别是伴随着控制理论和随机过程的研究成果在金融领域中的创造性应用,金融数学――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应运而生,国际上也称数理金融(Mathe--matical Finance)。金融数学起源于金融问题的研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学越来越与数学紧密相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广义来说,金融数学是指应用数学理论和方法,研究金融经济运行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狭义的来讲,金融数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关于在不确定多期条件下的证券组合选择和资产定价理论,而套利、最优和均衡则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
金融数学从一些金融或者经济假设出发,用抽象的数学方法,建立金融机理的数学横型。金融数学的范围包括数学概念和方法(或者其他自然科学方法)在金融学、特别足在金融理论中的各种应用,应用的目的是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推理和论证金融学原理。金融数学是金融学的一个分支,因此金融数学首先以金融理论为背景和基础,这倒并不意味着从事金融数学一定要受过金融方面的正规的学术性训练(这确实大有益处)。尽管金融学由于具有自己充足的特征而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但它毕竟是作为经济学的应用分支学科发展起来的,因此金融数学也以经济原理和技术为基础和背景。由于金融还同会计学、财务学、税务理论等有密切的联系,金融数学还需要以会计原理、财务技术、税收理论等方面的知识为基础。
金融数学的理论基础当然还包括现代数学理论和统计学理论,其首要环节是数学或统计建模,也就是从复杂的金融环境中筛选出关键因素以分辨出相关因素与无关因素,然后从一系列的假设条件出发,推导出各种关系,最后得到结论对作出对结论的解释。这种建模活动不仅非常有用而且极为重要,因为在金融中,假设中一个小的失误、一个错误的推导、一个有误的结论、或者一个对结论的错误解释甚至都会导致一次金融的灾难。此外,在金融数学的研究中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具有十分突出的位置。
综上可见,金融数学是金融学、数学、统计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属于应用科学层次。金融数学也是金融学继定性描述阶段以后的一个更高层次的数量化的分析性学科。
二、现代金融数学理论的发展
1 随机最优控制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一个更值得重视的应用领域是解决带有随机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是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随机最优控制是控制理论中在相当晚时期得到发展的。应用贝尔曼最优化原理,并用测度理论和泛函分析方法,是数学家们在本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对于这一新的数学研究领域作出的重要贡献。金融学家们对于随机最优控制的理论方法的吸收是十分迅速的。7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几篇经济学论文,其中有默顿(Merton)使用连续时间方法论述消费和资产组合的问题,有布罗克(Brock)和米尔曼(Mirman)在不确定情况下使用离散时间方法进行的经济最优增长问题。从此以后,随机最优控制方法应用到大多数的金融领域,在国内以彭实戈为代表的中青年学者对此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2 鞅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最新的研究成果是鞅理论的引入。在金融市场是有效的假定F,证券的价格可以等价于一个鞅随机过程。由Karatzas和Shreve等人倡导的鞅方法直接把鞅理论引入到现代金融理论中,利用等价鞅测度的概念研究衍生证券的定价问题,得到的结果不仅能深刻揭示金融市场的运行规律,而且可以提供一套有效的算法,求解复杂的衍生金融产品的定价与风险管理问题。利用鞅理论研究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够较好地解决金融市场不完备时的衍生证券定价问题,从而使现代金融理论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基于鞅方法的衍生证券定价理论在现代金融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但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
3 脉冲最优控制理论
在证券投资决策问题中,大部分的研究假设交易速率是有界的和连续变化的,而实际上投资者的交易速率不是有界的,也不是频繁改变的。因此,用连续时间随机控制理论来研究,仅仅是一种近似,使得问题变得更容易处理,但是事实上往往与实际问题有较大的距离。因此,若用脉冲最优控制方法研究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看似更为合适。
4 微分对策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研究动向是运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期权定价问题和投资决策问题,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当金融市场不满足稳态假定或出现异常波动时,证券价格往往不服从几何布朗运动,这时用随机动态模型研究证券投资决策问题的方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都存在着较大偏差。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金融决策问题可以放松这一假设,把不确定扰动假想成敌对的一方。针对最差情况加以优化,可以得到“鲁棒性”很强的投资策略。另外,求解微分对策的贝尔曼方程是一阶偏微分方程,比求解随机控制问题的二阶偏微分方程要简单得多。因此,运用微分对策方法研究金融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重复对策、随机对策、多人对策理论在证券投资决策问题中的应用研究更加值得重视的研究课题。
三、金融数学理论的应用
金融数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检验什么类型的数学理论适合于运用在金融理论中以及预算新的数学理论应用于金融领域的可能性。金融系统的本质特性与经济系统是一致的,即经济利益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金融实体的行为。能够描述或者表征着本质特征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就会得到充分的应用,而不能描述或表征着本质特征的数学理论与方法将逐渐被“扬弃”或者淘汰;如果数学武器库中尚没有这类武器的话,数学家们就会同金融学家一道去发展这类武器以满足金融领域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用以描述金融经济的数学模型从本质上来说只有两类:一类是牛顿(Newton)的决定论模型,即给定初始条件或者状态,则金融经济系统的行为完全确定,第二类是爱因斯坦(Einstein)的随机游动模型或者布朗(Bro~vn)g:动模型。
简单地说,即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确定性状态和随机性状态也被认为是两种对称的状态。
同时,所用模型的数学形式也基本上是线性的,或者存在非线性也是假设金融系统运行在线性稳定而加以一阶线性化处理,这些似乎成了一种传统和定式。尤其是近30多年来,金融界已分成两派。一派是技术分析学者,相信市场遵从有规律的周期性循环;而另一派即定量分析学者则认为市场不存在周期性循环。最近的研究利用物理学中开发出的方法来分析非线性系统,认为真实情况介于两者之间。这样,金融数学至少面临下列四个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对金融经济现象的变与动的直觉三性(随机性,模糊性,混沌性)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已确定从此到彼得过渡条件、转换机理、演变过程、本质特征、产生结果以及人们所采取的相应的金融对策,尤其是货币政策。
其次,对以信用货币为核心的三量:货币需求量、货币共给量、金融资金流向流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对货币均衡和非均衡的合理界定提供正确的金融理论以及数学模型,为改善社会总量平衡关系将对财政、金融、物质、外汇四大平衡提供依据。
再次,对支撑现代金融大厦的三大支柱即三率(利率、汇率、保率、扩至经济领域还包含税率、物价综合指数)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为制定合理的三(五)率体系提供符合实际的金融数学模型支撑。最后,对分别以生产力要素选择、地区或部门资源配置、综合金融经济指标为研究对象的三观(微观、中观、宏观)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以便将其成果更充分地更广泛地更方便地应用于金融经济领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现代金融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将会有更新的更复杂的金融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去探讨,去解决。
参考文献:
[1]Fama E.Efficient capital markets:a review of theory andempirical work[J].
Journal of Financial,May,1970,25(2):384-417
[2]王金平,李治.金融数学研究前景展望[J]1.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互联网金融理论和实践集大成之作)
作者简介
谢平,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历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司司长、湖南分行行长、研究局局长、金融稳定局局长,申银万国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央汇金公司总经理。现任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常务理事会副主席。邹传伟,北京大学统计学学士、经济学硕士,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员。先后供职于中央汇金公司、中国投资公司,2013年起同时在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行博士后研究。刘海二,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学士,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硕士、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广东金融学院。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概念。在短短两年中,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中国金融界和IT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相关创业活动也非常活跃。本书是作者两年来深入研究、思考的结晶,畅想了金融与IT结合的未来图景,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与读者分享了许多深具洞察力的观点。本书力图规范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理论体系,分析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六种主要类型——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探讨大数据在证券投资和保险精算中的应用,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政策建议。希望本书在互联网金融的研究者、实践者和监管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目录
第一章导论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
本书结构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原理
基本框架
支付
信息处理
资源配置
第三章金融互联网化
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
网络证券公司
网络保险公司
网络金融交易平台
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第一章导论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概况
本书结构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原理
基本框架
支付
信息处理
资源配置
第三章金融互联网化
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
网络证券公司
网络保险公司
网络金融交易平台
金融产品的网络销售
第四章移动支付与第三方支付
基本概念与发展概况
基本原理与账户体系
金融商品属性与货币控制
对微信的分析
对余额宝的分析
第五章互联网货币
互联网货币的概念
互联网货币的经济学
比特币
第六章对大数据的一般性讨论
大数据的概念与主要类型
大数据分析的主要任务
大数据分析与计量经济学的比较
第七章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
基于大数据的征信
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贷款
第八章P2P网络贷款
对Lending Club的分析
P2P网络贷款的经济学
第九章众筹融资
对Kickstarter的分析
众筹融资运作原理与发展概况
众筹融资的经济学
第十章互联网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否需要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功能监管
互联网金融的机构监管
第十一章互联网交换经济
对共享经济的分析
互联网交换经济的原理
互联网交换经济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第十二章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大数据在保险精算中的应用
后记
后记:
关键词:货币金融学;金融危机;政策效果
中图分类号:F8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69―02
一、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特征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货币政策方向发生了调整。为了缓解国内次贷危机的影响,美联储大幅度地降低利率,同时继续美元贬值的汇率政策。美联储2007年9月将联邦基准利率进行了三次下调,至2008年1月22日联邦基准利率降到3.6%,中美利差首次出现倒挂,2008年10月2日联邦基准利率首次降到1%以下。至2008年12月26日时联邦基准利率接近零利率水平(0.1%),之后一直在此附近调整。
同时,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增加货币供给和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2008年3月美联储向一级交易商出借2000亿美元国债,2008年9月19日,美国国会通过了布什政府的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7000亿美元的一揽子收购方案。美国政府出资救助金额累计已逾万亿美元。2008年10月13日美国公布了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的第一步,即向备受打击的美国各银行注资2,500亿美元的计划,用于购买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无表决权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使金融机构获得资金以充实资本。其后又向保险业和汽车行业进行注资和提供政府担保。2008年11月25日美联储又抛出一项高达8000亿美元的援助计划。在这项规模空前的刺激计划中,有6000亿美元用来收购相关抵押债券。
美国政府的救市行为表现为关注危机爆发后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与此相对应,美联储希望通过降低利率和注资解决流动性问题。本文试图应用货币金融学经典理论来分析危机后美国利率政策调节和注资救市的效果。
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治理效果
(一)利率传导途径
根据传统的利率传导途径,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供给的扩张是通过如下途径来对总产出水平发生作用的,即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实际利率水平下降,从而降低筹资成本,进而引起投资支出的增加,最终导致总需求和总产出水平的增加。消费者对住宅支出以及耐用消费品支出也属于投资决策。
由于利率传导机制中。对支出产生重要影响的是长期实际利率,而不是短期利率,所以消费者在目前市场不确定性条件下,即使短期利率降低幅度很大,也很难收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对房地产住宅等投资的大幅减少会抵消利率下降对消费者投资支出的积极作用。因此除非这种接近于零的低利率能够长期维持下去,否则美联储短期内对利率大幅度的降低政策在短期内效果并不明显。
(二)财富效应
如果人们手中持有的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将导致财富减少,人们会相应减少消费支出。美国次贷危机首先表现为房地产价格大幅下降,人们的固定资产净值减少,财富缩水。降低利息的政策调整虽然能降低还款成本,却不会为次级贷款人带来还贷收入,借款人收入能力不足丧失偿付能力。降息固然可以降低购房者的还贷成本,有利于房市的重新活跃,但由于决定房价更根本的是收人、供房贷款来源与供求格局以及信心预期等因素制约,美联储的降息举措对此次危机的治理效果不是很明显。
之后在2008年2月美国通过经济刺激法案对美国个人和家庭注资超过1000亿美元。以增加可支配收入。但是这点增加的收入和房地产资产价值的减少相比非常有限,除非注资的金额超过财富的缩水,否则很难刺激消费减缓经济衰退。
(三)托宾Q理论
托宾将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值高,那么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重置成本,因而新的厂房和设备相对于企业的市场价值来说更为便宜。这样企业就会发行股票,企业发行少量的股票就可以购买到大量的资本品,因此企业的投资支出将会增加。相反,如果q值低的话,投资支出低迷。
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时,公众发现自己手中持有的货币量超过了意愿持有量。他们希望将多出的一部分支出投入股票市场,这会增加对股票的需求并提高股票的价格水平,而高股价会导致q值升高,并进而导致投资支出的增加。但是这种传导途径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也出现了问题,次贷危机产生的信用危机和人们心理预期的作用。股票市场受到极大影响,股票的价格水平低迷,q值没有提高,导致注资政策的无效。
(四)消费生命周期假说
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对消费者的资产负债表影响消费支出决策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在消费者可利用的资源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消费者的金融财富(金融资产),主要由普通股票构成。当股票的价格下跌时,消费者的金融财富减少,因此消费者一生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减少,消费随之减少。
美国7000亿美元住房抵押债券收购计划的出台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信心,但是这笔注资主要就是用来救助银行,收购抵押相关债券,并没有明确详实的救助计划和监督体系。其它行业的发展都受到了影响,盈利状况下降,股票市场的恢复和繁荣看不到明显效果。根据消费生命周期假说可知,消费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即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是必然的也是短期内不能解决的。
三、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1、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利率政策的制定应该考虑全球通胀率指标,而且利率的调整要始终遵循市场经济原则,不能长期偏离市场规律,造成较大的不确定性。
关键词:NOEM 投资组合管理 国际宏观金融学
一、投资组合问题
Lane & Milesti - Ferretti (2007)显示,就涉外资产/负债组合头寸和结构而言,新兴国家在股权和FDI上渐成借方,在债券等固定收益资产上则为贷方;发达国则相反.亟需解答的问题是,一国涉外资产头寸和最优风险分享型组合的决定因素,汇率和资产价格对涉外财富价值、冲击的国际传递和经济周期的影响等.Devereux、Sutherland和Saito(2006)以“随机动态一般均衡”(DSGE)方法作了初探.
设有发达和新兴两国,前者具某先进技术,预期瞬间报酬和方差为和;后者持“传统”和“现代”技术而有 和。以发达国技术为例,报酬为,
(1.1)
为标准Weiner过程增量;设、和间协方差均为零,即三种技术相互独立;因市场不完备,新兴国行为人无法购买发达国股份,发达国行为人只能购买新兴国现代部门股份(FDI);两国名义债券各以货币标示且含通胀风险,
(1.2)
即,平均通胀率为,标准差为,为标准Weiner过程增量;和的协方差为,即名义债券报酬与发达国技术报酬关联度,表实际债券报酬呈同周期变动;和独立于;以所标债券瞬时名义报酬为,实际报酬为,
(1.3)
为调整性名义利率。发达国预算约束为,
(1.4)
是财富,为无风险利率,、和 为技术、名义债券和FDI的组合份额,故是实际无风险债券份额。类似地可写出新兴国预算约束。
发达国行为人的偏好是,
(1.5)
为时间偏好率。
自上两式可得最优消费法则,
及下列最优投资组合法则,
发达国,
(1.6)
新兴国,
(1.7)
定义,可得,
(1.8)
(1.9)
发达国均衡的FDI份额为,
(1.10)
,为的增函数和的减函数,且受制于;若, 的增加将导致其FDI增加。
再者,在新兴国组合中,官方储备和无风险债券份额为,
(1.11)
(1.12)
可见,若和官方储备总为正,无风险债券量持有则可正可负。
二、宏观经济理论的前景展望
在开放经济框架内,经济学和金融学愈显合流。常规国际经济模型多忽略股资市场、组合管理和潜在涉外股权收益 (所谓“估价效应”)。新兴的国际宏观金融学力图构筑新型模型,以股权收益调整经常账户定义,以便探研金融与实体经济的互动。因此,力图把国际资产定价、国际贸易与开放型宏观理论予以统一,由Pavlova & Rigobon (2006, 2010) 模型或为值得关注的构模版式。
设世界由两国构成,各专产某特定产品,产出的不确定是唯一风险源;状态是截至期的历史,发生概率为。两国状态依存性“产出-价格”对是和.贸易条件()为.计价品篮子中,两国产品权重为和.在Arrow-Debreu市场上,存在两国的价格为和的两国单期无风险债券和价格为和的股票.行为人的预期效用函数为,
(2.1)
.因设市场完备, 可将约束表述为Arrow-Debreu形式,
(2.2)
为状态的Arrow-Debreu式价格除以其发生概率 ;为的期初财富.国际竞争性均衡由状态依存的配置 和构成,可使两国行为人均达到效用最大和产品、资产市场出清.全球最优资产配置问题是求取效用权数组 和竞争性均衡价格,
(2.3)
s.t. 乘数为 (2.4)
乘数为 (2.5)
可将外国权重规范为1.为本国单位产品在时状态下的价格.以状态发生概率加权,单位计价物在下的价格为,
(2.6)
也可看作状态价格缩减因子,即行为人在最优化时对价格指数的边际效用估价.是两国产品间的边际替代率,即资源约束乘数之比率,
(2.7)
据上可得权数,进而可为资产定价.根据“无套利条件”,股票和债券价格各为以贴现的状态依存报酬,
(2.8)
(2.9)
是以时可得信息为条件的预期.至此,勾勒了Pavlova 和 Rigobon的“构模版式”.
可将它用于国际经济理论中常见效用函数,普通对数线性偏好函数和具备冲击项的对数线性偏好函数.现仅概述围绕后者所得一些结论,其形式为,
(2.10)
表对一国需求的状态依存冲击程度,设它服从“鞅稳定”,即.据前述,将体现冲击效应,
(2.11)
股价为,
和 (2.12)
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
JournalofHarbinFinanceUniversity
总第122期
上市公司杠杆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基于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冯晓琪.朴哲范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以2003--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119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回归模型,
对我国制造业不同子行业、不同所有权的上市公司杠杆率的影响因素及货币政策等宏观环境变动下杠杆
率的特征进45-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企业层面的影响因素外,杠杆率还受银44-依存度、货币政策的影
响,且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所受的影响不同。
关键词:杠杆率;信贷供给;企业性质;面板数据
中图分类号:F832一、引言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3)06-0019旬4
KonstantinosandRichard(201
1)分别对美国和日本
现代意义上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始于1958年Modi。gliani和Miller的资本结构无关论。在此
之后出现的众多的资本结构理论研究,更多的是
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资本结构决策确实受到金融状况和信贷供应影响。
国内对资本结构的研究比国外晚,且正在逐
渐深入。陆正飞(1996),洪锡熙和沈艺峰(2000),
从企业的融资需求出发来探讨资本结构问题。这
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政府干预较少、企业融资限制较少的发达经济体而言,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然而。在我国经济转型、市场化程度较低的特定背景-F,由政府牵头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金融机构市场化以及一系列货币政策等政府干预的情况,决定了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还不得不考虑到资金供给的状况。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企业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
肖作平(2004)等研究了公司特征因素如何影响资本结构决策的。郭鹏飞和孙培源(2003),黄辉和
王志华(2006)等的研究发现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存在显著差异。贾利军和彭明雪(2007)、郑家喜和杜长乐(2008)分别对单个行业的杠杆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肖作平和吴世农(2002),李朝
霞(2003),肖泽忠、邹宏(2008)等研究了不同性
质的企业的杠杆率,研究认为国有股股本与债务
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此后,苏冬蔚,曾海舰
(201
证研究大多都考虑了企业特征和行业特征,对制
度因素和宏观经济因素的关注也在逐渐增强。Wessels和Titman(1988)率先将企业特征因素作为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其后有众多学者用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检验并得出并不同的结论(Harris和Raviv,1991;Nivorozhkin,2004;Akhtar,2005;Pao,2007等)。Bradley(1984)和Daly、Bowen等(1984)发现企业资本结构变化存在行业影响因素。LevyandHennessy(2007)考虑了宏观变量,认为经济收缩期企业倾向于使用债务融资,而在经济扩张器则相反。Leafy(2009)和
收稿日期:2013—10—28
1)、马文超(2012)从宏观政策方面对企业的
融资决策进行了研究。
三、数据和模型
本文选取了2003卅011年制造业上市公
司中数量较多的六个行业:食品饮料业、石油化
(一)样本来源与处理
工、电子、金属、机械设备和生物制药,并对样本经
过如下处理:(1)剔除ST、tST、PT公司;(2)剔除数据缺损的上市公司;(3)剔除无法获得相关数据的上市公司。最后得到符合条件的1191家上市公司、共6267个观察值组成非平衡面板数据样
基金项目:本文受浙江财经大学2012年度研究生科研项目“信贷供给波动下浙江非国有上市公司融资特征研究”资助。
作者简介:冯晓琪(1988一),女,汉族,湖北广水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金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本运营,公司金融;朴哲范(1969一),男,朝鲜族,吉林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浙江财经大学高级讲师,财务管理博士,研究方向为企业融资的理论与应用。
一19—
万方数据
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
(二)变量设置及依据
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主要有面值杠杆比率
此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来衡量资本结构。自变量
则选取研究资本结构时常被采用的、能够体现企
业特征的财务指标,并选取央行贷款基准利率、银行业贷款总额增长率两个指标来衡量不同年份的
和市值杠杆比率两类。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着一定比例的非流通股,无法计算其市场价值,因
变量类型因变量
变量名称资产负债率营业收人的对数有形资产比率非债务税盾息税前利润率
解释变量
收益留存率应付账款比率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1货币政策2GDP增长率
行业企业性质
变量符号
Levi.tLSTAND7ISEBITRTAPBDMPlMP2GDP
信贷供给状况。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变量定义
总负债/总资产
营业收入以10为底的对数有形资产总额/总资产(折旧+摊销费用)/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盈余公积+各种自愿储备+留存收益结转)/总资产(应付票据+应付账款)/总资产
虚拟变量。该企业总负债相对于上一年增加为1,否则为0。虚拟变量。央行基准贷款利率大于前一年为l,不变或下降为0。虚拟变量。银行业商业银行贷款总额较E一年增加为1,不变或下降为0。GDP增长率
虚拟变量。食品饮料也为l,石油化工为2,电子为3,金属业为4,机
表1变量定义表
ID
控制变量
械设备为5,医药生物为6。
S0
虚拟变量。国有企业为1,非国有为0。
(三)模型构建
借鉴已有的国内外文献(Leary,2009和Kon—Richard,2011),本文构建了如下面板
数据回归模型:
stantinosand
D
%5
n5
Lev¨=d+“1BD+d2MPl+“3^zP2+a4SO+乏…
B
叭5
叭4
9
卢i,tX州+乏,D。+乏形+n1+占印
式中,Lev。。为资产负债率、短期杠杆率和长期杠杆率;a为常数项;BD为银行依存度;MP,为货币政策1;MP2为货币政策2;SO为企业性质;Bi,t为Xi,t的系数;X。为企业层面变量有形资产比率、
∞5
n3
息税前利润率、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应收账款比、营业收入的对数所组成的矩阵;IDi为行业虚
拟变量;W。为虚拟变量,如果属于第t个截面给1,其他给0,t=1,2,3…9;Ui为固定效果;8i.。为残差。
四、实证结果分析(一)描述统计分析
由图1、图2明显看出,样本期间,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始终显著高于非国有企业,表明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债务融资环境始终优于非国有企业,并且杠杆率的变动基本上是由长期负债率的变动引起的。
毗5
图12003m2011年非同有企业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长期负债资产比率均值走势
此外,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杠杆率在样本期间经
历了两次比较明显的变动:第一次发生在2007年,由于前两年经济过热,2007年政府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企业杠杆率在2006年达到顶峰后,于2007年急剧下降;第二次发生在2009年,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均同时大幅度提高流动负债比率,
但由于长期负债比率的不。同变动而导致了不同的
杠杆率变动。
-N2
2003--2011年非固有企业与国有企、Ip流动负债比率均值走势
一20一
万方数据
n6
¨5
n5
M5
n4
墙5
吡3
地5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图3
2003--2011年各行业的资产负债率
图4
2003—20l1年各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
图3和图4描述了各个行业在样本期间的总杠
趋势相同,均在2006年达到顶峰,并从2007年开
始一路下降。金属行业的杠杆率均大幅高于其他行业,而电-7=行业和医药生物行业的杠杆率则均处于行业最低水平,并且在2006年之后较其他行业有更大幅度的-F降。
TAO.950.960.97O.96O.960.950.950.970.970.970.97O.96
杆率、长期负债比率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
不同行业的杠杆率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此外,除食品饮料行业外,其他行业的长期负债比率的变动
表2各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公司的财务指标均值
行业类别食品饮料
非
国
Levl0.430.420.340.480.420.370.430.490.400.540.490.44
Lev20.04O.070.040.090.04O.050.040.10O.06O.110.04O.05
Lev3O.390.350.30O.39O.380.320.390.39O.350.430.450.40
EBrrO.070.070.060.07O.07O.080.06O.060.04O.060.050.06
RT0.070.12O.100.1l0.11O.13O.08O.100.08O.09O.07O.1l
ND7I弓O.060.060.060.06O.06O.07O.050.040.03O.050.040.05
APO.08O.120.12O.12O.160.09O.080.110.11O.120,17O.10
KS2.142.141.882.352.071.9l2.052.132.052.512.142.00
石油化工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医药生物食品饮料石油化工电子金属非金属机械设备医药生物
有企业
国
有企业
表2是各行业不同企业性质的公司的财务指标均值。由表可知,电子行业的杠杆率和盈利能力均处于制造业的最低水平。除食品饮料行业外,其
具体来说,有形资产率、非债务税盾和营业收入这
3个企业层面解释变量与GDP增长率、货币政策2的相关关系出现反转,且都非,g-显著。这表明,GDP的增长可能会促进企业进行债务融资,且宏
他各行业的国有企业的规模、债务担保能力均大于
非国有企业,但其盈利能力却远远小于非国有企
观经济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杠杆率,而且还通过
影响企业特征变量进而影响到杠杆率水平。
(三)回归结果分析
样本期间不同杠杆率、不同企业性质的固定效应回归结果如表4。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均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且除长期杠杆率
业。与此同时,各个行业的非国有企业的收益留存
率、非债务税盾和应付账款比率均显著大于国有企业,表明非国有企业在进行债务融资时更加偏好于内部融资和商业信用,间接表明非国有企业在债务融资时存在限制。
(二)相关性分析
双变量相关分析的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除了公司层面因素外,杠杆率还与GDP增长2率、
较低外(R2值0.1611),总杠杆率和短期杠杆率均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值为0.6671和0.6680)。
总杠杆率与营业收入的对数、息税前利润率、货币政策2显著iE相关,与收益留存率显著负相关,说明资产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在银行总贷款规模扩张时更易获得银行借款,且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优先考虑内部融资。长期杠杆率与营业收入的对
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等宏观因素有关,且不同所
有权性质、不同行业上市公司有着不同的杠杆率。然而,在控制了年份、行业类别和企业性质三个条件进行偏相关分析时12J,各种杠杆率与解释变
量的相关关系并无太大差异,企业层面解释变量与宏观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却出现了较大差异。
数、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2显著正相关,并与非债务税盾、应4,-1-账款比率、货币政策1之间存在显著
一2l一
万方数据
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规模较大、对银行依赖程度
较高的企业会在信贷供给宽松时增加长期债务比率,而在信贷供给紧缩时降低长期负债比率。短期杠杆率与息税前利润比率、营业收入、应付账款比率以及银行依存度、货币政策1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能力较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拥有更多的短期债
务,并利用短期债务来弥补应付账款缺口,且银行依赖程度大的企业在信贷供给紧缩时会增加短期债务。短期杠杆率与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企业性质显著负相关,则表明企业主要利用留存收益
来解决营运资本问题,且非国有企业比国有企业可
能面临更大的流动性压力而拥有更多的短期债务。
表3固定效应回归结果
不同杠杆率
杠杆率
一o.077
不同企业性质
短期杠杆率
一0.067
长期杠杆率
一0.010
非国有企业
一O.214}}+
非国有企业
一0.023
有形资产比率
(一I.78)
5.088}}十
(一0.30)
0.284}
(一1.50)
4.804}}}
(一2.99)
4.368¥}}
(一0.39)
5.087¥¥¥
息税前利润率
(30.96)
一O.127木乖车
(2.28)
一O.008
(28.20)
一O.119{}{
(17.24)
一O.068}}+
(22.91)
一0.14l丰¥4
收益留存率非债务税盾
(一14.46)
一5.457}}+
(一1.26)
一0.367}}
(一13.04)
一5.090女}}
(一4.24)
一4696}¥}
(一13.35)
一5.456}}+
(一33.94)
0.363}}}
(一3.01)
一0.123}木木
(一30.54)
0.486}}}
(一18.73)
0.383}}}
(一25.12)
0.301{}}
应付账款比率
(20.05)
0085}}}
(一8.97)
0.03l}}
(25.89)
O.054}}}
(12.83)
0.035{}}
(12.82)
O.097}}}
营业收入的对数
(14.27)
0.046}}}
(6。84)
0.016¥}}
(8.77)
0.030}}}(3.32)0.044}}}(12.22)
0.000
(12.07)
O.046}}女
银行依存度
(18.80)
0.002
(8.64)
一O.014}}+
(11.82)
0.016}}}
(14.40)
0.014}
货币政策1
(0.38)
0.018}}}
(一4.07)
0.020}{}
(3.34)
一O.002
(0.06)
一0.010
(1.70)
0.020}}}
货币政策2
(3.56)
一0.014}}+
(5.10)
一0.001
(一0.29)
一0.013}}+
(一1.04)(3.06)
企业性质
(一4.42)
0.234}}}
(一0.31)
O.003
(一4.04)
0.23t¥}}
0459}}}
0.172}}
常数项
(5.38)
R—sqoverall
O.667l
(0.08)
0.1611
(5.14)
0.6180
(6.21)
0.6747
(2.99)
0.6296
注:1.括号里为t值;2.}表示P<O.10,}}表示P<0.05,}}}表p<o.01。
不同企业性质的固定效应回归的结果也都支持固定效应模型,且均具有较强的拟合度(R2值为O.6747和O.6296),并且企业特征解释变量回归结
会增加长期债务比率,并在紧缩时期降低长期负债比率。
(=--)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和规模大于非国有企业,其债务融资环境优于非国有企业,但其盈利能力却刚好相反,且信贷供给变动会对其杠杆率的影响不同。
参考文献:[1]
KonstantionsVoutsinas,Richard
果也无太大差异。但是,在信贷供给波动即货币政
策的回归结果h却出现了较大差异。非国有企业与货币政策不相关或不显著相关,而国有企业却与
货币政策显著正相关(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0%和
1%)。这表明在信贷供给宽松时,国家会优先将信贷资源配置给国有企业,因而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债务资金,存在债务融资优势,而民营企业可能只能获得剩余资源。
五、结论
A.werner.Wemer.Credit
supplyandcorporatecapitalstructure:EvidencefromnationalReviewofFinancial
Japan[J].Inter-
Analysis,2011,(20):320—334.
choice,andcorporatecapital
[2]Ieary,M.T.Bankleansupplylender
本文以2003--2011年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综合考虑了微观需求因素和宏观供给因素对我
国上市公司杠杆率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除了受盈利能力、规模、收益留存率以及商业信用等公司特征因素的影响外,上市公司杠杆率还受银行依存度和信贷供给的影响,且杠杆率水平及变动趋势具有行业特征。
s咄ture[J].The
ture
Journal0fFinance,2009,(64):1143—1185.
determinantsofcapital
struc-
[3]Titman,S.,&Wessels,R..The
choice[J].Thejournaloffinance,1988,43,(1),1—19.肖作平,吴世农.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
证券市场导报[J].2002,(08).[5]
郭鹏飞,孙培源.资本结构的行业特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
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5).
(二)规模大、盈利能力强的企业更易获得债
务融资,并在融资决策时优先考虑内部融资。而在信贷供给宽松的环境下,银行依赖程度较高的企业
责任编校:李航史洪涛
一22~
万方数据
上市公司杠杆率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基于制造业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冯晓琪, 朴哲范
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金融理论与教学
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2013(6)
参考文献(5条)
1. Konstantions Voutsinas;Richard A.werner.Werner Credit supply and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Evidence from Japan2011(20)
2. Leary,M.T Bank loan supply lender choice,and corporate capital structure 2009(64)3. Titman,S;Wessels,R The determinants of capital structure choice 1988(01)
关键词:金融学;双语教学;可行性
引论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以第二种语言传授诸如金融、经济和管理等非语言类学科的教育,即双语教学在全国不少地区的高等院校拉开帷幕,成为我国目前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早在2001年11月,国家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若干意见》中第八条明确规定“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教学”,并强调要在金融、国际贸易、法学、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国际性相对较强的六个专业率先实行双语教学。
教育部文件的政策和精神为实现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双语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政策精神的指引下,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主要是一本、二本院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金融学等专业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有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并已初有成效。但高等院校中的三本院校即独立学院,还处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初创阶段,教学规划不完善。目前关于开展双语教学这一环节,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清晰的双语教学思路,实践工作还难以展开。因此,在现阶段探讨如何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开展双语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有利于促进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内容的建设更为合理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设置与其他高等院校金融学专业设置的课程重置性高,从课程设置这方面并没有凸显独立学院关于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即“具有较强的从事金融业务工作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这一南辕北辙的实际教学与独立学院育人目标的矛盾现象,可以通过在金融学主干课程中引入双语教学手段得到缓解。
双语教学手段得以施行的首要条件是:抛弃或部分抛弃目前国内编写的中文金融学主干教材,转而采用外国原版教材或影印的原版教材。一方面,使用原版教材或影印版教材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具体体现。它实用性、针对性强,知识更新迅速,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设计以学生为本,编排体例以探究式为主,可读性强;另一方面,国内金融学主干课程目前的设置主要围绕《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块展开,两者实际上偏重宏观政策方面的内容,教学方法偏向理论灌输,忽视计量分析和案例教学,这非常不利于金融学课程的国际接轨和长远发展。引入双语教学手段,可以引进国外金融学的前沿教材,推动独立学院金融学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课程内容的建设更为合理,进而更好地推动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金融学专职教师授课能力和水平
目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职教师队伍中,具备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绝大多数。从专职教师队伍中的专业素质和外语能力来说,完全具备开展金融学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但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尚未实施双语教学的现状,制约了金融学专职教师的授课水平。比如:教材限于国内几本统编中文版金融学教材,教出的优等生也仅仅限于掌握书本上的金融理论知识,对一些稍前沿的理论或现实结合较紧的实际金融业务操作还处于空白状态。这不得不说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育的一块明显的短板。
实现金融学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仅有利于挖掘专职教师授课潜力,更间接地督促专职教师关注金融学的前沿问题与现实问题,深入研究金融学理论尤其是现代金融学理论的精髓,创造性地将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与微观金融研究工具――计量金融学以更加人性化的双语教学形式传授给学生,实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真正教学目标。
3.有利于培养独立学院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国际性金融复合型人才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人才衡量的标准除了专业知识过硬之外,更应该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英语应用能力。尽管独立学院目前的课程体系设置中,英语受到大学生和负责教学的相关人员的重视。但是,学生们往往对获得英语证书非常重视,却忽视了实际应用能力。对于金融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而言,或有比较扎实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以及金融学理论知识,但是将两者整合到一起的金融英语能力比如听、说、写、译能力却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笔者在讲授《金融市场学》时,曾将华尔街日报上的一则不过300字“金融新闻”,以板书的形式呈现在金融专业高年级学生面前,这些本科生已有80%通过了四级考试,金融学专业基础课成绩也均在中等以上,但大多数同学在阅读这则金融英语新闻时,仍有大量不能辨识的专业英语词汇,只有极少部分学生能完整地获取这则“金融新闻”中的全部信息点。这一实验说明,传统的本科教学模式将英语课和专业课分开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要,在金融学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能促使学、用结合,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情况下接触他们所掌握的外语。学生们外语课程学习中获得的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和应用能力会为将来的工作不断吸收掌握金融经济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基础,这也符合独立学院对金融学学生的培养目标。
二、关于推进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构想
构想1:成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
双语教学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进教学改革的一项新举措,它的推行必然要设计一个合理的领导者――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能凝聚这项教学改革的中坚份子的力量,给予这项教学改革一个科学、高效、权威的研究管理中心,以利于其实施有关规划、开发、设计、试验、评价等各项内容。
指导委员会会长应由外语水平高、专业知识过硬,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和开放意识的学院级领导或系主任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应从金融系或外语系专职教师中挑选并经过考核、选拔、培训之后方能担当此重任,此外还可聘请校外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双语教学这一举措应在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循序渐进地开展金融学课程双语教学改革。双语教学委员会应在处理好基本事务之外,定期举行研讨会,汇报近期金融系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情况,找出其中显性或隐性的问题和对策。
双语教学委员会应及时向学院领导反映双语教学进展的步骤,并取得院级领导的支持。众所周知,双语教学在独立学院是一项新的探索和改革,从双语教学规划前的调研到实施中的教材编写、原版书籍的引进、多媒体教学硬件和双语教师的培训都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支持。双语教学委员会应敦促校领导建立双语教学授课的合理性激励机制,努力提高双语教师的积极性。
构想2:循序渐进地分步试点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改革是独立学院教学改革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其应该设计一个合理的路线图,绝不可一蹴而就。鉴于独立学院学生在入校时,其听力反应能力及口语知识储备都比较差。因此,双语教学应以高年级金融专业学生为试点,取得实效之后,再推广到低年级金融专业学生。
针对双语授课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所选用的授课方式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整个授课周期而言,前期一般采用半外语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用外文教材,采用中文讲授。通过这种模式,学生们可以在阅读外文教材时,获得许多专业英语词汇,帮助他们建立适应中、后期教学的词汇库。当学生们已经储备了大量英语词汇之后,便可进入下一个授课阶段――混合式教学法。此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采用外文教材,并在授课时用中外文两种语言交替授课。根据特瑞赤拉的理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得10%,自己听到的20%。因此,适量增加授课中外语授课的比例,刺激学生的听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最后一个阶段,也是双语教学的成熟阶段适宜采用浸入式教学,即全外语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得学生们口、耳、眼并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构想3:因材施教地推行实验班制度式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合理地设计低年级基础英语课成绩,四、六级成绩、低年级专业基础课这三类间的权数比重,并以加权平均分来制定实验班编制的最低门槛或分班制度的分班标准。同时配备高素质的双语队伍,详细调研实验班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把握学生群体的准确情况,制定双语教学进度表。另外,双语教学模式选择,双语授课工具选用及作业形式、期末考核形式,应有一定的针对性。所有双语教学改革的实施都需要遵循一个宗旨,即是“在帮助学生习得金融知识并提高外语水平能力的同时,得到实验班同学的对双语教学新探索模式的认同与良性反馈”。
此外,分班制度下的双语教学规则与实验班制度下的双语教学规划基本一致,但有一点需要注意(A、B、C、D等班次虽最初分班时按分班标准划分,随着双语教学的推广,A、B、C、D班中同学的学习态度与能力必然发出相应的改变),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允许通过一些规则中的考核来进行ABCD班同学的重新编制工作,防止静态地看待双语教学中的分班制度、真正施行构想因材施教的宗旨。
三、实践构想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解决对策
困难1与对策:关于实施双语教学中教材的选用问题
双语教学教材是双语教学讲授的蓝本,要达到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针对性的教材必不可少。双语教学要求选用英文原版或影印版的金融学教材,尽管这些教材内容新、形式生动、案例多、理论知识偏前沿,但这些原版教材多是以欧美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为背景编写的,几乎没有论及中国的社会经济活动。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觉得教材内容脱离中国实际国情,即金融理论与实际经济生活相脱离。例如,教师在讲授《金融市场学》中期权原理与定价问题时面临着两难抉择。一方面,金融产品期权原本上是金融市场相对成熟的欧美发达国家最常见的金融避险和投资工具。另一方面,在我国金融工具市场中,期权工具还是一个新兴事物,尚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没有成熟的市场印证。学生会认为学习这项金融知识尚无多大用处。另外,教材的选用还受到原版书价格太高,学生经济能力难以承受的制约。
从选书的成本与经济角度看,尽管困难摆在眼前,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解决的。笔者建议在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中选拔出优秀的教师梯队参与教材建设,独立学院抽出人力物力联系相关出版机构为双语教学遴选合适的教材,有必要时可以组织这些教师参与教材的编写,并投入使用。自编教材相对于订购教材最大的好处便是“量体裁衣”,独立学院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设置时间制定教材写作目录,以方便教师授课。教师此时不必担心,因为授课内容多却课时不足或是课时过多而授课内容少的情况发生。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参与编书的教师可以凭借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有取舍地进行教材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调整,另外可以在编写过程中穿插颇有趣味和实践意义的案例,避免采用僵硬呆板的统编教材可能出现的所谓“教师教起来费劲,学生学起来没热情没兴趣”问题。
困难2与对策:关于师生间语言水平差异导致教学难度增加的问题
诚然,双语教学的确是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亮点。但是从师生水平这个角度分析来看,原本采用汉语作为授课语言的金融学专业课程,师生之间的差距仅仅在于专业知识。倘若采用双语教学,金融学专业知识这一条鸿沟在师生之间依然存在,另外却增加了因语言能力水平产生的另一条鸿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无疑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授课的教师以高水平流利的英语授课,而学生们不仅仅对于金融专业知识毫无了解,对他们来说,还必须要面对另一个难题就是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这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甚至进一步打击了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的热情与自信。事实上,这个矛盾始终阻碍着双语教学改革的推进,急需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作为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师,首先应该充分做好学生专业基础课成绩和英语成绩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其次,应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好一些有关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工作内容,比如课程进度的安排、教材编写内容和体例、授课方式的选择等等内容。再次,每位参与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教师应该定期召开研讨会,集思广益地探讨一些关于课程进度安排、教材编写、授课方法的细节性的内容。最后,双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应该将研讨成果出版成册,并切实地运用于日常教学中。
困难3与对策:关于双语教学中教学进度的安排、授课方式的选择、考核方式的多样性等一系列问题
根据独立学院金融学的培养方案,设置了诸如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学、投资银行学等相关课程。究竟选择哪一门或哪几门专业课程作为金融学双语教学的示范课或试点课,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从理论上说,要想大刀破斧地改革独立学院目前的教学现状,倘若有足够的师资力量,选择尽量多的专业课程是上乘之选。但是,独立学院限于自身因素造成,经费和师资方面都不允许开设更多的双语课程。另外,从学生的反应来看,大面积地铺开双语教学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授课方式。独立学院的学生自身外语水平薄弱,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普通高等院校(非独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限于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又害怕接受更为先进且颇具难度的双语教学教育。
双语教学基础而又关键的问题,无外乎双语教学课程以及课程进度的安排、授课方式的选择、考核方式的选择这些问题。这些看似繁复琐碎的流程与抉择事实上决定着双语教学改革的成败与否。首先,双语教学既然不能采取激进政策,即全面铺开双语讲授专业课的数量,那么选择合适的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示范课或是试点课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可以在高年级专业课程中选择理论性稍弱的课程比如《国际结算》、《金融会计学》而非专业基础课《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或是理论性较强的《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学》这类课程较为适应。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专业课前的必备课,倘若从专业基础课就用英语讲授,对于学生来说加大了他们学习的难度,压抑了他们对金融学这门专业的热情和自信,同时更冒着学生整个专业课陷入瘫痪的风险,即学不好基础课的学生没有掌握牢固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加难以消化更深层次的专业主干课,进一步产生厌学情绪。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应该选择由易到难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地讲授双语教学。除此之外,既然双语教学实质性地变革了金融学专业课的形式和内容,那么相应地考核的方式也更应该适应双语教学的特点。授课教师应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想法,制定出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快乐高效地用英语学习专业课,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培养他们用英文文献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考试的形式也可以采用更加开放和多样的形式,比如提交学期论文(英文书写)、分组进行讨论,召开小规模的学结研讨会。
结论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的改革研讨是个长期又艰巨的过程,尤其是在独立学院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下。双语教学采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是通向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由之路。双语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有切实可行的教学实验方案,更重要的是注重实验成效,尤其是对教师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即不断提高自己的双语教学水平以积累丰富宝贵的经验,并及时调整双语教学的策略,使得双语教育能够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双语教育实践中真正获益。
基于以上论述,笔者认为独立学院金融学开展双语教学课程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1] 赵鹏.英语听说教学新模式――多媒体教学初探[J].山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2).
[2] 姜红.试论高等学校的双语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3,(9).
[3] 曾燕冰等.高校双语教学:定义与模式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5,(2).
[4] 古广灵.地方院校双语教学的理性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5,(2).
[5] 杨四耕等.我国双语教学研究新进展[J].上海教育科研.2005,(8).
[6] 周荣富.双语教学之见[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4,(10).
[7] 吴爽.高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2008,(1).
[8] 王海艳.高校专业基础课的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
[9] 王唯薇.普通高校国际经贸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8,(2).
[10] F Genesee-1987-Newburry house publishers. Learning through two languages: Studies of immersion and bilingu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