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的缺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行业是保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建筑工程通常规模较大、投入成本较高。《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对建筑企业提出了许多挑战和机遇,为保证建筑工程顺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流程应规范管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多角度分析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等级、资产管理、施工管理等信息,根据国企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优化财务管理流程,严格控制施工成本,以为国企长远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建筑企业对财务管理工作标准要求较高,财务管理是国有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是实现统一、优质的财务服务基础,是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拓展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任务深度,转型到价值型、决策型财务管理。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规范化、智能化,财务工作重心为高价值活动,不断改革财务管理模式,防止企业财务人员不熟悉企业业务,保证国有企业的财务价值创造和内部管控能力,推动财务管理模式的顺利转型。
一、财务共享模式与内部控制的概念
财务共享模式是大型企业管理中较为先进的一种财务管理方式,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对财务共享模式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差异,财务共享模式需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是国有企业财务工作的现代化、集中化的财务管理模式,应整合企业内部的不同信息来源与业务,并进行专业化的集中处理,统一财务数据分析与处理的企业标准,综合利用企业资源,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严格控制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成本,对国有企业的子公司也应加强财务管控力度。因此,财务共享模式不同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更专业化、标准化,工作效率更高,企业管理成本更低。但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策略和财会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财务共享模式的数据信息化处理比较复杂,对企业管理水平是一种挑战,对财会工作人员处理大量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更加严格。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是国企领导层、各管理部门及财会工作人员根据企业制定的财务共享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在企业内部实施各种财务制约、内部经营活动管理等。内部控制关系到所有的企业工作人员,对每位员工明确分配岗位职责,将国有企业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进行管理。内部控制在保证国企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还有效提升了国企的经营效率,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企业获得的各项资源,同时国企内部可实现各部门可以相互制约、协同发展。高效的内部控制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活动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为企业财产安全提供有力保障[1]。
二、财务共享模式分类
(一)传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以往大型企业实现财务共享管理的惯用方法是将原有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组织到一个固定地点,建立传统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该方法的应用要求企业内部不同地点的所有财务人员集中在一个地点工作,通常需要在选择一个投入较低且有税收优惠政策的地点开展财务工作。同时,为满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条件,有效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国有企业应定期完善和优化财务管理流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过程中,国有企业应构建并实施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代替传统并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尽量降低国有企业的用人成本、固定资产投入以及信息系统管理成本。国有企业采用这种模式将企业内部原来负责会计业务的工作人员成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国有企业的重要部分,但其自相当有限,其运营成本通常是平均分配在每个使用其服务的企业部门。
(二)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在国有企业内部组织重大的结构调整,其构建需要选择全新的地点、信息系统以及财务管理流程,更需要组织新的工作人员。新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独立运作离不开这些全新的构建因素,但是整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因素是全新的,其运营成本高和筹建速度慢也是显而易见的缺点,其独立性决定了无法及时有效地响应整个国有企业复杂的财务共享需求。
(三)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利用信息技术有效连接不同地理位置的财会工作人员,虽然采用这种模式不需要集中财会工作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地点工作,但是虚拟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不足是缺少面对面地有效沟通,增加了企业不同地域工作人员的合作难度。一些国有企业组织依托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企业内部管理设施,构建的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往往并不能满足国有企业的管理需求。但是,在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为了解决人员和地域限制,实现财务共享服务,虚拟共享服务中心是一种有效的财务共享服务解决方案。
三、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控制通过监控企业业务流程,实现财务共享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运行,应明确企业内部每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职责,同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关联,有效提高企业内部业务处理的工作效率。财务共享模式有利于国有企业优化组织结构,控制企业管理成本,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经济效益。但财务共享模式在保证国有企业经济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和信息处理的难度,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一)财务共享模式要求提升内部控制水平
财务共享模式与传统财务管理方法相比,国企应用财务共享模式对其内部控制质量要求更高。在传统财务管理模式中,财务信息管理通常是由下向上逐级向上传递,每一级都会认真审核财务数据信息,有效保证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但是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国有企业的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统一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共享中心工作的复杂性,进而降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因此,提升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水平,保证财会工作人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是保证国企财务安全的有效措施。
(二)财务共享模式要求不断完善信息系统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提升了国有企业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财务数据处理的速度,更有效控制了国企财务管理的投入成本。但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难免存在一些网络病毒、黑客等安全隐患,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财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甚至造成企业重大的财产损失。因此,国有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不断完善信息系统,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对内部控制效果非常重要。
(三)财务共享模式强调内控的监督作用
由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财务数据信息传递层级较少,每级审核速度相对较快,因此,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风险相对较小。但是财务共享模式下,国有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都集中在财务共享中心,在财务数据信息集中处理的过程中,其信息传递层级较多,信息审核速度相对滞后,增加了国有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下需要不断加强国企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严格监督财务信息管理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失误,以保证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经济安全。
(四)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基本要素的要求
影响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沟通以及监督检查五个方面:①内部环境因素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是国企内部控制的实施基础,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有企业应要求全体员工,尤其是财务共享中心的财会工作人员,不断加强内部控制意识。②风险评估要求国有企业及时准确地识别影响其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的各种因素,并科学分析、做出应对策略,是国企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财务共享模式要求国有企业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但是业务流程的改变会提高财务风险,国有企业需要重新评估各个风险点。③控制措施是根据国有企业重新风险评估的结果,针对不同风险特点采取有效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法。控制措施应结合实际经营活动和管理流程要求制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效率更高。④信息沟通要求及时收集财务数据信息,财务数据信息的传递过程应打破层级限制,构建信息处理机制与企业沟通机制,实现快速高效地传递信息和审核信息。⑤监督检查是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将企业内部控制融入在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降低企业财务风险。监督检查是国有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完善,在企业内部进行健全、合理性地监督检查,并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实现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监督检查需要国有企业构建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持续地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全过程,监督检查内部控制的实际情况,提交详细的检查报告和针对性的控制措施等。最后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合理评估,保证国有企业正常运行,避免各类财务风险,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国有企业发展要求。财务共享模式在国有企业的应用,需要明确各部门职责,提高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要求。在财务共享模式下,优化内部控制因素对改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和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3]。
四、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国企内部控制策略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标准性和规范性
由于财务共享模式的不断推广应用,国有企业逐渐认识到了采用该模式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优势,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用效果显著。应用财务共享模式要求国有企业改变传统财务管理理念,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机制,并相应的对内部控制做出相应的改革和优化,充分发挥财务共享模式的优势和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根据财务共享模式对内部控制的要求,国有企业应建立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机制,保证制度的标准性与规范性,并将其实施、评估作为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基础。标准、规范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提高了财会工作人员和全体业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提升了财务管理工作和业务部门工作的规范性。财务共享模式对于优化企业内控管理,提高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影响,在保证财务管理机制的规范性与标准性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其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工作,在国企内部控制中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机制的积极作用[4]。
(二)提高国有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安全性
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中,需要不断优化企业信息技术系统,避免信息技术隐患导致的企业财务风险。财务共享模式与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相比,财务共享模式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更强,但是信息技术无法避免一些安全隐患,给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带来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点。国有企业在财务共享模式下,需要不断完善信息技术系统,加强防火墙建设,降低网络病毒、黑客等对信息安全的影响,保证财会数据安全,减少信息技术隐患导致财务损失。财务共享模式的财务部门职能的改变,减少了人工操作,利用信息技术和财务软件代替传统财务管理中的人工操作。财务工作人员在全新的模式下,其财务工作内容主要是财务数据信息的分析与处理,为国有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决策提供财务数据参考与保障。财务共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会工作人员工作量,利用信息技术转化财务数据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因此,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不仅有利于控制财务风险点,更保证了国有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5]。
(三)强化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
财务共享模式是现代化企业普遍应用的一种新型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模式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应不断强化专业技能,企业定期组织相关技术培训和复核工作,加强对其专业技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保证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能力,以保障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良好的综合素养和专业的工作技能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基础,是国有企业财务开展共享模式的前提。另外,减少财务数据信息的审核层级是保证财务共享模式应用效果的基础,工作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导致财务报告出现错误,造成国有企业财务损失,因此,保证财务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对内部控制十分重要。
结语
全球经济一体化加剧了企业市场竞争,财务共享模式由于在企业发展和管理中应用优势,得到了我国企业普遍地关注与重视。新型的财务共享模式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巨大,提高了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机制的标准性和规范性,提高国有企业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强化国有企业财会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而实现了内部控制力度的强化,充分应用了财务共享模式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行业竞争力,保证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邹建超.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J].现代商业,2018(13):153–154.
[2]郭海兰.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管理观察,2018(15):177–179.
[3]王小明.建筑企业成本管控研究[J].商讯,2021(29):92–94.
[4]沈建波.企业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内部控制探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19):62–63.
关键词:会计核算中心现状内部控制制度建立
一、会计核算中心作用
会计核算中心的作用就是及时、准确收集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综合信息并为各级政府部门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撑。另外,也使得纪律检查部门、审计部门的工作提供了方便。很多地区已经开始运作会计集中核算工作,但纵观全国,仍然有大部分地区、部门没有实现这一制度,因此也还没有订立一套统一完整的运行规范。自从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吸纳进集中核算的企事业单位不断增多,资金流量大幅增加,使得会计核算中心的工作量大大超过所能承担的任务量,又由于处理财务的手续相对复杂,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的制度很不完善等等原因,导致财务管理漏洞的产生。所以,加强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会计核算风险十分必要。
二、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的现状
会计核算中心是这样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结合会计服务与管理监督于一体。增强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有利于增加会计核算中心地监督责任,方便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使内部控制人员、渎职、失职、贪污受贿、行贿等不法行为得到内部和外部的监督。但近几年来的会计核算中心实务工作表明,很多不完善、不健全的地方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运行当中不断地暴露出来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足,轻视会计核算中心的重要性
有些部门会计核算中心的领导干部,基本不了解会计内部控制的知识,也不知道内部控制中心的运行机制,甚至过重强调会计事业的发展,盲目扩大业务范围,轻视内部控制的管理,把工作的中心放置在增强对来报账单位的经费使用审核上,而对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处于基本放任不管的地步。有的领导则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因此,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使得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地执行,只是作为“走过场”的工具。
(二)重视会计形式规范性,轻视会计内容的规范性
基本上会计核算中心地工作人员很重视对需要核算资料形式上的合理性、合法性,像支出的票据内容是否填写完整,报批审批的程序是否完整,支出的标准是否符合规定,然而,对待票据中的事项却不会加以判断,有的时候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内容不合规的票据通过审核。缺乏对票据内容真实性的判断,在当前假票据盛行的情形下,仅仅只对票据的形式进行规范性审查是不行的,必须了解单位是否真正发生过票据上的事项,才能真正履行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职能,制止不合规、不合理的现象发生。
(三)工作程序不合理,内部制约机制存在不足
会计核算中心的审核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繁重,不仅要处理报账,审核凭证还要处理核算工作,包括记账、处理期末账务等。对于结算单位发过来的会计报表经常由于时间太紧而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复核。结算人员的工作主要对银行存款、备用金进行相应的审核及结算,基本不兼顾其他工作,事后稽核人员的缺乏,使得稽查只能采取抽查的形式,对结算人员与审核人员的工作进行审查。这样工作量大的结果就是相互之间缺少监督,没有互相牵制,也就容易出现财务问题,导致即使事后稽核人员改正了错误,也让信息传达十分缓慢,也不真实。
(四)会计核算中心工作人员会计素质不均衡,已经不能很好的适用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所要求达到的业务水平要求
人才是根本,是所有工作能够成功的关键,会计核算内部控制也是一样,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这里的高素质不仅是指业务水平高,还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但是现实是会计人员的素质确实鱼目混杂,使得一些必须建立的备用金账目、财产账目都没有建立,还有很多报账会计忽视财会纪律,为弄虚作假的行为出谋划策,使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很难顺利进行。
(五)计算机亟待升级更新换代
当前所有的会计电算化技术还处于十年前的水平,众所周知,电子计算机的更新换代是十分迅速的。技术层次低的计算机根本无法提供对会计核算工作更大的支持,信息共享,分析报账功能、远程报账信息查询系统都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会计工作的发展需要。
三、建立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
实行会计核算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财政资金的收支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就是为了规范它们的会计行为及财务管理,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构筑一套完整的公共财政框架,实现国家财政集中支付制度。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当前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但我们也要充满信心,冷静分析、客观对待,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更好地推动我国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进行,使国家财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一)增强会计核算中心会计工作人员的内部控制意识,是确保内部控制施行的前提
一个人的意识决定行动,财会部门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工作,使所有会计核算中心的人员意识到内部控制关乎核算中心的发展;内部控制是单位密不可分的整体系统,单位内的任何人都不能僭越内部控制所规范的权利范围。
(二)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内部控制环境
会计核算中心对各个核算单位的监督控制都是在一定的内部控制环境下进行的。控制环境就是营造良好的控制氛围,控制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核算中心的工作质量、成效,好的控制环境才能达到预定的会计核算目标。这个环境包括整体的工作氛围融洽,都能按照规章办事,净化风气等。
(三)建立全部凭证都要进行复核的制度
以往的抽查凭证制度造成了很多的“漏网之鱼”,严重破坏了会计核算部门的形象,影响了公正性。复核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计科目是否适用规范、金额是否正确、记账凭证的摘要是否合理以及经费的开支渠道是否合法等内容的审核。会计电算化的施行减少了数据的重复输入及重复处理,但也因此使得手工会计处理方式下环环相扣的监督方式大打折扣,使得会计财务处理中的错误率大大地增加了。但通过审核人员审核记账凭证,会减少会计处理中的错误率,同样避免了重形式轻内容的监督方式,不但确保了账务处理当中的正确性,还使会计资料更加真实,做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合规性。
(四)施行定期轮岗与回避制度
施行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会计核算中心的从业人员被金钱腐蚀,所以施行必要的定期轮岗制度。定期轮岗制度有益于不同的会计工作人员熟知不同单位会计财务状况,提升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防止因人员的变动导致业务被空置的情况;另外,施行定期轮岗制度还能优化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环境,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实现回避制度就是回避会计核算当中的利害关系,这样有利于主动预防会计人员的腐化堕落。施行上述制度的的缺点就是增加了管理成本,需要增加会计核算人员。
(五)通过培训提高会计核算中心从业人员的素质
培训不仅仅是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更要提高道德水平以及遵纪守法的法律意识。建立健全培训制度,让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了解单位具体情况,优化办事意识。培训可以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两种方式。关键是加强内部培训的水平,把会计核算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六)完善远程查报账系统
完善会计核算中心的远程查报账系统需要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在当前电算化的基础上,将查报账系统成为常态化的工作。应该建立一个这样的查报账系统,具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操作权限简单明了,设立专有密码,以防止不法操作和僭越权限的操作。
结束语
事实证明,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对短期内难以改变的管理薄弱、监督稽查不完善的情况下,符合我国国情,易于被大众接受。会计核算中心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正因为它并非完美无缺,所以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中心内部控制机制才显得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姜影辉.如何对会计核算中心进行内部控制[J].科技创新导报,2008(17)
[2]庞力.析财务集中核算方式下的内部控制问题[J].青海气象,2010
[3]孔祥东,孙蕊.试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J].大家谈,2010
关键词 第三方物流
ASP B/S模式
随着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变革和市场外部条件的变化,”第三方物流”(3PL,Third Party Logisitics)逐渐成为物流业目前主要的发展趋势。第三方物流,是指一种由与货物有关的发货和收货人之外的专业企业,即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物流活动的物流形态,承担货主企业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物流中包含的信息既包括伴随物流活动而产生的信息,也包括在物流以外发生的但对物流活动具有影响的信息。为了使得物流系统中各环之间能够相互衔接和高效运转,经济合理地组织送货、降低库存、有效的客户响应等,需要物流系统能够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物流信息。因此,构建稳定性好、功能性强、易操作易维护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尤其重要。
1 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1.1系统特点
现代物流已经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与物流技术为核心的,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储管理、装卸搬运、采购定货、配送运输、定单处理的自动化,使得订装、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企业可以方便地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与物流企业进行交流和协作,并进行实时响应。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大型制造企业进行现代物流业务电子化管理和操作的平台和系统,具有下特征:
(1)高开放性。基于INTERNET技术,无时间空间限制;客户端采用浏览器,无须分发,将系统维护工作量降到最低。
(2) 高适应性。可通过XML/EDI、WEB、E-MAIL、FAX、手机等多种沟通的渠道与第三方以及客户交换信息。
(3)高集成性。系统集成了运输系统、、GPS系统、仓储管理系统、以及其他贸易网站连接,形成流畅的供应链管理。
(4)高智能化。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对自动仓库、GPS系统、条形码识别等进行发送指令及实时监控。1.2系统设计目标
通过本系统,客户可以网上下达运输指令、仓库作业指令、配送指令,可以查询运价、库存报告、帐单统计,可以跟踪货物状态等;物流公司可以审核客户的各种指令,对陆、海、空、多式联运委托进行任务分发和业务操作,下达指令给运输和仓储联盟企业,全程跟踪货物状态,统计每票货业务费用,管理物流公司与客户、联盟企业往来帐目;联盟企业可以查询指令及与物流公司的往来帐目等。
2 系统设计方案
2.1 系统结构
在一般的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产生的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一般都是随着物流的传递而逐级传递的。当物流系统中各环节之间不能直接相连时,信息传递就会出现延迟,从而导致物流系统反应速度的降低,一但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时就有可能造成整个物流系统信息的堵塞。因此,系统采用总线型物流系统的结构,总线型结构的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是总线式传递的,任何企业和其它节点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处理拥有相应权限的信息,如图1所示。
图1总线型物流系统结构(略)
利用Intranet/Internet技术,可以实现总线型物流系统的物流结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商务网站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自身的服务器进行信息的和接收,实现物流系统信息的在线实时共享。
2.2 系统开发模式及技术
系统选用Microsoft Windows2000 Server、Windwos NT作为网络服务器;选用Windows2000自带的IIS 作为Web服务器;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0; 计算机语言采用Java、VB、Vbscript、Javascript、ASP技术等作为主要开发技术。
整个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三层B/S体系结构。系统的客户端只需要一个浏览器即可。相关人员通过览器来查询、增加、修改、删除数据,对信息进行管理。三层的B/S结构是从两层的B/S结构改进而来的。在两层的B/S 应用程序开发领域,微软公司的IIS/ASP以其强大的功能,良好的扩展能力,及与其它微软产品的一致性,迅速地流行起来。它能够快速开发出看上去非常专业的应用Web应用程序。但是,ASP有一个天生的缺点,就是ASP代码和HTML代码是混在一起的,当程序逻辑足够复杂时,.asp源文件非常长;而且,无论客户提出用户界面的改变,还是商业逻辑的改变,都需要对.asp文件进行改动,而商业逻辑的改变,很可能需要改动很多文件。
转贴于
三层结构划分为用户界面层,商业逻辑层,数据库层(如图2所示)。 用户界面层负责处理用户的输入和向用户的输出,但并不负责解释其含义,这一层通常用前端工具(VB,VC,ASP等)开发;商业逻辑层是上下两层的纽带,它建立实际的数据库连接,根据用户的请求生成SQL语句检索或更新数据库,并把结果返回给客户端,这一层通常以动态链接库的形式存在并注册到服务器的注册簿(Registry)中,它与客户端通讯的接口符合某一 特定的组件标准(如COM,CORBA),可以用任何支持这种标准的工具开发;数据库层负责实际的数据存储和检索。 有了这样的结构,上面的问题迎刃而解。
数据库是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内容。ASP对数据库的连接有ODBC和OLE DB两种连接方式,ODBC对于SQL的存取使用了C语言接口,而OLE DB则是为COM (Component Object Model)而设计的。ASP采用OLE DB将会比ODBC的存取效率更高。因此,本系统采用与OLE DB连接方式。
图2 ASP应用三层结构(略)
3 系统软件设计
3.1 系统总体功能结构
对于物流企业,则是更多地突出作为物流系统中运输与仓储这两个最主要的功能环节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系统分交易中心、调度中心、仓储中心、运输中心、货托中心、结算中心、财务统计中心、客户管理中心8个模块。
3.2 系统主要功能概要
① 交易中心:交易中心产生配送定单,送达至调度中心以进行整个配送过程;
② 调度中心:是配送系统的中心机构,是发送指令的单位,控制着仓储中心、运输中心以及货托中心的各项工作的运行。其调度管理包括有:通知仓储中心进行配货、核算运输费用、通知运输中心送货等。
③仓储中心:仓储中心包括有货源管理、库存管理和包装货物。负责配送中心的货物库存与发送的管理。
④ 运输中心:负责接受调度中心的运输指令,按照跟踪号的配送地址进行送货,还包括对运输中心自身资源(如车队与驾驶员)的管理。
⑤ 货托中心:负责除公路运输外的其它运输方式的委托运输。
⑥、结算中心:负责各项费用的网上结算。结算中心设有以下功能:企业开户、更新密码、忘记密码、存款、取款、合同结帐、配送结算、货托结算、明细帐查询和余额查询。
⑦、财务统计中心:对配送企业的所有财务帐目进行统计与查询。包含财务帐统计、配送费统计与仓库保管/费的统计。
⑧、客户管理中心:对配送企业的所有客户进行统计与管理。
4 结束语
利用三层B/S体系结构,用ASP、JAVA开发语言及数据库技术开发基于Web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能适应各种平台,系统界面友好,操作方便,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 覃征等.网络企业管理[M]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071-0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的消费水平、消费要求也不断提高。消费方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由于使用银行卡消费具有安全、方便等优点,使得人们使用银行卡支付的方式快速发展,即通常所说的POS刷卡消费,成为未来消费过程中主要的支付手段之一。
一、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与医院收费系统直联项目应用课题研究的意义
医院目前对收入的管理和统计是基于医院门诊收费系统和住院收费系统,以传统的现金收费方式为主。随着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持银联卡消费的普及,用POS机刷卡消费,成为人们在医院缴费主要的支付手段之一。以笔者所在的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为例:传统POS刷卡交费在我院也早已开展,方便了病人缴费,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银联公司自行开发的银行卡支付交易系统,所有POS机刷卡的收入信息不能与医院的收费系统兼容和共享,医院门诊HIS收费系统和住院ADT收费系统,只能包括现金这种常规缴费方式的收入。长期以来医院的这部分POS机刷卡收入由于不能与医院的收费系统数据共享,并且都只能通过手工录入财务信息系统的方式生成收入数据,统计入报表,工作效率低下,还会有刷卡收入数据遗漏和多计错误的发生,影响到医院HRP财务数据信息的采集与统计,更会影响医院收入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而银联MIS-POS系统刷卡收入数据与医院收费系统的直联,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医院财务管理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个直联项目可以节省POS机硬件购置成本和通信费用,功能更加丰富,系统维护方便,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二、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的概念和构成
银联MIS-POS系统是直联MIS商户系统,是基于收款机(包括PC兼容机)上运行的银行卡支付受理软件。在原有医院HIS收费系统的网络和收费系统基础上,通过增加商户端前置系统,对原收费终端和收费系统进行改造,与银联MIS-POS系统直联,增加银行卡受理功能的银行卡支付交易系统。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由收银终端部分和商户端前置系统组成。
三、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与医院HIS收费系统直联项目的可行性分析
(一)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在医院收费系统推广的可行性
银联MIS-POS系统适用于交易量较大、收银点较多并且内部已联网的大中型商户,如大型商场、百货公司、超市、车管所、医院、保险公司等。MIS-POS系统解决方案是通过?MIS-POS*Server集中处理所有收银机的电子交易,交易速度更加快捷。从MIS-POS发出的直接联入银联清算中心的交易,每笔的速度可达3秒/笔。商户的银行卡支付交易量越大时优势就越明显,目前,银联MIS-POS系统由于比常规的POS机具有更多的优越性已逐步地得到越来越多的推广和应用。而医院收费刷卡的特点正是交易量大,收费点多,银联商务金融MIS-POS是直联MIS商户系统,商户应具有内部收银系统网络。医院收费系统完全具备这个条件。在原有医院HIS收费系统的网络和收费系统基础上,通过增加商户端前置系统,对原收费终端和收费系统进行改造,与银联MIS-POS系统直联,增加银行卡受理功能的银行卡支付交易。所以推行银联MIS-POS系统与医院HIS收费系统直联,是非常可行的。
(二)银联商务金融MIS-POS系统与以往POS系统收费功能对比的先进性
1.实现每个收费窗口MIS-POS刷卡一站式服务,提升了收费窗口服务功能,扩宽了病人缴费支付方式。
2.简化了收费员POS机刷卡收费的工作流程,提高了收费的工作效率,节省了病人的交费等候时间。
3.缩短银行卡交易的时间,提高了银行卡交易的成功率,提高了刷卡效率。
4.实现与医院HIS收费系统和HRP系统财务模块数据的全面共享。
5.节省通信费用和购买传统POS机费用。POS都是通过专用电话线连接服务器,每次刷卡都是需要拔号的过程,导致联机速度慢,通信电话费用高。而MIS-POS系统是安装在收款机上的,可以通过网线直接上网,速度快,费用低,成功率高。
6.功能更加丰富。如比传统的POS机优化了界面,增加了交易监控、统计报表、资金清算、消费积分等功能。
四、银联MIS-POS系统与医院收费系统直联推广应用前景与展望
银联MIS-POS系统与医院HIS收费系统直联项目的应用拓展了银行卡的支付渠道,实现了各种银行卡的兼容,完善了医院的用卡环境,节省了POS硬件的投放成本和通信费用,免除了以往传统POS机硬件的维护,同时,银联MIS-POS系统与医院HIS收费系统直联,实现了医院HIS收费系统与HRP系统财务模块数据的全面共享,及时提供了准确的财务数据统计和报表生成,从而提升医院运营管理水平。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坚持“大发行”理念:不坐而论道,就发行论发行,要从发行的视角来看媒介经营,从发行的视角来观照采编、广告以及其他媒介事件。欢迎全国发行人以及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人士踊跃来稿,来稿题材不限,字数不超过5000字。
电子邮箱:tzf .cn; 电话:027-67166509
一、国内报刊出版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背景
信息技术在提高报刊出版单位的市场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推进产品创新、流程再造、服务转型,实现
传媒“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①,已成为报刊出版单位新一轮创新的制导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报刊出版信息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世纪80年代报刊出版采用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印刷环节告别了铅与火,这一过程被称为“印刷革命”。二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报刊出版引入综合新闻业务网络(NISN),新闻采编环节告别了纸与笔,这一过程被称为“采编革命”。三是自21世纪初起,报刊社的出版、发行、广告等经营管理业务的信息化建设提上日程。这将是报刊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大变革,它将推进报刊的广告、发行等活动走上整合经营管理的新时代,实现报刊出版信息化管理的“第三次浪潮”――“经营革命”。从实施情况来看,目前广告环节已经初步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但发行环节的信息化建设十分滞后,各地报刊发行信息系统软件开发刚刚开始②。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起,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等报刊业信息系统提供商已经开始探索报刊发行数字化解决方案。但由于报刊发行中间环节复杂,渠道差异较大,终端分布零散,管理软件与发行业务对接的难度较大,加上报刊发行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长期形成的手工操作惯性等原因,发行管理软件长期曲高和寡,得不到推广和运用。2005年被称为我国报业发展的“拐点”之年,报业广告增幅遭遇20年来的首次大幅下滑,低于同期GDP增幅。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为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发行成本过高的病症,报刊社开始将发行数字化建设提上日程。2005年被很多IT软件公司称为“发行年”,报刊发行管理软件的需求在这一年成为热点,大多数省城日报集团以及大众娱乐类期刊开始引入发行管理信息系统,不少地级城市报刊社也开始了发行数字化改造的尝试。如2005年初山东临沂日报社引入的高术发行业务管理系统正式投入运营。2006年,《常州日报》使用的基于WEB方式的发行管理系统投入使用,该系统具有远程联网、远程管理的优势,能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发行管理机构和市区、三辖市的9个发行站,统一到同一平台上工作,从而实现从订单、收订、结算、分发、投递、人力资源等一体化管理,对各种发行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该系统还支持网上交易、投递包裹等多功能、全方位的业务,并为“电子商务”做好铺垫。
二、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现状
开发报刊发行信息管理软件首先遇到的是自主开发和引进吸收的矛盾,国内主要有四种开发方式:一是直接引进模式,即报社直接购买由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报刊发行管理软件。如2001年《广西日报》发行中心购入方正创汇发行管理系统,取代了手工和初级电子化操作。国内已有不少发行信息系统开发的软件提供商,规模比较大的有紫光新华、北大方正、高术等几家。购买模式的节省成本,但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改造,与报刊社的实际情况难以很好对接,使用起来会遇到比较多的难题。二是自主开发模式,即报社自己组建研发队伍,独立开发发行管理软件,如2000年济南日报社出资100万元设立济南舜网传媒有限公司,它自主研发的《报刊发行信息网络系统》获得中国报业协会电子技术进步委员会1999/2000年度技术进步优秀奖,该公司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科技公司。自主开发的优点是能够有效整合报社资源,软件成果的针对性和适用性比较强,缺点是开发成本较高。三是委托开发模式,即报社根据自身的需求列出要求,委托专业软件开发商开发个性化的发行管理软件,成果归报社。如2003年深圳报业集团委托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报刊发行多元一体化应用平台软件,建立了集报刊发行、人力资源管理、薪酬与绩效管理、投递时效管理、综合数据分析、投诉管理的多元业务一体化系统,通过了由深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并认定达到了国际和国内报业同类项目领先水平。四是联合开发模式,即报社网络技术部门和专业软件开发商合作,如2004年天津日报社联合瑞典卡诺尔计算机有限公司、北京凯普计算机软件系统工程公司、上海天呈商务咨询有限公司、IDG瑞典公司等共同出资创建天津每日新传媒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试图开发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行管理软件。联合开发便于多方资源整合,达到各取所长、互利双赢的效果③。
在发行管理信息系统与报刊社其他业务系统之间的关系上也有两种思维倾向,一是强调发行业务特殊性的专门系统模式,主张将发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门系统来开发,发行和广告、采编等信息管理系统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存在,如天津日报社于2001年就开发出一套专门服务于报纸发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发行管理数字化。专门系统开发模式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信息系统,其优点是能够比较好地针对报纸发行业务实践,服务于报纸发行的细节,但缺点是由于只考虑到报纸管理的特殊性,缺乏与广告、采编等部门的信息沟通与资源整合。二是强调发行业务与报刊社其他业务对接的整合集成模式,从报刊社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出发,试图建构一种跨业务的、集采编、发行、广告与印刷等业务信息处理于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如北大方正的报业数字资产管理系统(简称DAM系统)就是管理新闻媒体的各种数字资产的软件平台,包含了采集、加工、存储、与再利用四个核心内容,以及数字资产的经营管理。大众日报报业集团的报业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济南日报》即属此类。但由于报社多种业务的复杂性以及不同领域流程的重大差异,使得数字资源的跨领域、跨部门整合十分艰难,目前的综合信息平台在信息整合上并未达到应有的目标与效果。
从现有报刊发行管理软件的结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树型层次结构,即以报纸发行垂直管理的布局层次为线索来组织发行软件。如森博EBS报刊发行管理系统分为发行站管理、发行中心管理、中心系统信息三个层级子系统,它们各司其职,保证了报刊从征订、零售、要数、汇总,到结算、通知印数等发行流程中的数据传输能及时准确,并且能收集完整的发行信息,进行更深入的统计、分析等,为决策提供明确的数字依据。二是业务版块结构,即以报纸发行水平管理的业务流程为线索来组织发行软件结构。如瑞新世纪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发行通2005”,该系统包括订阅管理、订户管理、渠道管理、邮发管理、邮签打印、报刊分发、投递管理、收款对账、统计图表、库存管理、任务管理、投诉管理、绩效考核等多个功能模块,支持读者订阅、二渠道()、邮发、赠阅等多种发行方式。以下是国内几家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的基本情况:(见下表)
以上数据表明,积极推进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各地报刊社的共同趋向,但由于缺乏沟通和协调,各地广泛认可的基本规则尚未正式确立,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战国时代”。
三、当前报刊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报刊社发行管理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重视发行信息系统建设已成为一种风气,企业数字化建设的新概念,如电子商务BTOBTOCA模式、企业资源计划ERP等被引入发行管理软件开发,但从总体上说,报刊发行信息资源的管理和使用还停留在信息保存和查询的初级阶段,缺乏挖掘数据信息的创新能力。虽然我国一些报刊集团已经开始展开信息经营活动,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表现为:
1)不是以报业经营管理活动为整体考虑,而仅仅着眼于局部的头痛医头型。体现在规划、设计、实施报业信息系统时,不是以报业整体和整个经营活动流程为对象,而只是以某一应用部门,如征订部门工作流程为对象,为其开发专用的业务流程管理软件,一旦涉及与经营活动的上下游部门衔接,如财务部门、印务部门等,就要电脑改人脑,最常见的是广告、发行与财务的定期人工“对数”,重复记账等④。
2)信息孤岛带来的信息不统一、缺乏统一标准导致信息不“兼容”:各报社所用的发行软件来源于不同的厂商,不同版本之间的数据定义、分类标准不同,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数据难以共享,不能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数据更新不同步,大量冗余的信息堆积,导致报社的各种数据统计频频出错等,这些症状在报业集团子报较多或异地经营中表现得极为突出。
3)数据采集不健全,且数字浪费严重:一些现有的发行管理软件,伴随严重管理功能缺失。如现行的发行管理软件,其功能侧重于订户信息及发行收入的管理,而发行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管理等功能不全。另外,这类软件缺乏对已有数据进行整理、挖掘和智能分析能力,报刊社领导无法借以提高科学预测、决策水平。
4)重管理轻服务、重工具性轻生活性、重单向传递轻双向互动,使得这些管理软件缺乏人情味:一些报刊社发行信息系统缺乏灵活性、可扩展性,不能适应发行实际需要,员工厌倦、排斥或应付信息系统的现象十分普遍。
5) 绝大多数信息资源还是以为本报社服务为主,缺少对外服务的理念和实践。通过整合发行信息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信息共享,提供信息增值服务的报刊社极少。
6)信息技术和发行管理理论缺乏有机结合。只重视信息技术,导致“科技万能”境地,脱离发行实际;只重视发行管理理论,容易导致空想主义,同样脱离发行实际。因而,报刊发行系统开发要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管理理念有机结合,利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和人工智能等工具,推进发行信息处理的智能化,对报刊发行业务进行新的整合与再造。
四、改进报刊发行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的主要方向
第一,建构生活化、个性化、学习化的发行信息平台。信息软件如果枯燥无味,不能与发行文化和员工生活相结合,没有人情味,就难以真正与发行实践对接。如《温州日报》发行中心将发行管理软件与网站有效对接,中心的公告、通知、文件和新闻、规章制度、学习材料以及地址库的更改也在内部网站上,使内部网站成为一个信息平台,发行站逐渐习惯在内部网站上查阅来自中心的最新信息,时刻与中心保持一致。同时,在发行管理内部网上开辟《站长日志》栏目,每个站长以《站长日志》形式总结工作,发行中心的领导可以随时了解发行站的工作状况,并可对日志回复,与发行站进行沟通,指导发行站长开展工作。对发行中心的各部室员工来说,通过《站长日志》可以知晓各个发行站每天的工作内容,以支持配合发行站的工作。通过每天撰写《站长日志》,站长们的工作总结能力得到锻炼,工作思路日益清晰,管理水平逐渐提高⑤。
第二,推进报刊发行管理信息系统的标准化建设。长期以来我国报纸发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标准,不同开发商、运用不同的开发工具设计出不同的软件工具,使得不同报社或同一报社不同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和兼容,这势必造成数字资源的巨大浪费。2004年2月,北京高术科技公司和紫光新华科技公司联合国际著名报业信息提供商INTEL、ORACLE等就报业发行信息系统的信息技术、开发标准、开发工具和接口等问题开展讨论,试图建构一个“开放、共享、合作与发展”的公共平台。
第三,利用发行数字信息开展对外服务,追求发行数字的商业价值。如《京华时报》发行中心发行全国各地报纸、期刊一百多种,发行中心市场营销部为了更好地为各外报刊社提供服务,于2005年成立市场营销部市场组,进行报刊零售市场监测,及时了解并反映市场动态,为外刊社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初级的报刊发行劳务型输出,上升为知识型技术输出。该报刊媒体发行监测研究团队和北京市2000多个报纸零售终端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依靠庞大的发行网络,及时准确地获得市场第一手资料,并用科学严谨的统计、分析处理方法和现代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市场数据批量处理分析,为客户提供完整、准确的发行市场调研报告。
总之,开发新一行管理软件,要坚持“以信息为手段、以管理为核心,以提高为目的”的原则,把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把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结合起来,把信息化建设和组织重构、流程再造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化当做报社腾飞的核心点,推动报刊社的全面改革,有效提高报刊发行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①丁铭华:报业集团信息资源管理与规划研究,《市场周刊》,2006(2)
②孙宝传:十一五报业信息化展望,《中国传媒科技》,2006(1)
③高翔:领域拓展 每日新传媒进军软件业,《每日新报》,2004-5-26
④亢树常:高科技是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传媒科技》,2003(9)
一、运用管理会计实现财务会计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是实现财务会计转型升级的有效方式
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使得财务会计具备了转型升级的条件,那么,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才能真正的实现转型升级呢?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财务提供决策支持,业务部需要财务提供有前瞻性的数据分析,而不是固定格式的财务报表,所以财务会计很难做得到,只有管理会计才能胜任此工作。管理会计对企业经营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前启后的作用
①解析过去
财务会计的工作是记录现在,而管理会计的其中一个重要工作是解析过去,通过对过去业务的解析,达到“知已”的作用和效果,方能在市场上“百战不殆”。
解析过去,可以了解企业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扬长避短,通过对报表及经营数据的透彻分析,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掘出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为控制企业经营活动和对未来的谋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②控制现在
管理会计,顾名思义,工作重心在于分析和管理。通过对过去的剖析,能够更精准的了解企业现状,也能够发现正在开展的业务活动的不足。所以,才有条件运用管理会计专有的方法,及时的修正业务活动在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参与企业管理,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③筹划未来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管理会计正是站在未来的视角,前瞻性的对未来的事项进行预测,未雨绸缪,提前防范一些风险,规划企业发展路径,引导企业良性发展。
管理会计在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点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终可以为企业的投融资等决策,提供重要有价值的意见或建议。
(2)优化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内部管理水平
管理会计的存在,完善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是财务会计强有力的补充,填补了财务管理工作的一个空白,特别是在当今充满竞争而又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管理会计的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管理会计的存在,使得企业精细化管理有了可能,也使得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费用有了可能。
(3)参与企业决策
由于在财务工作中的精细化管理,并运用现代化专业的分析方法,管理会计能够充分发掘企业的潜在价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管理会计能够提供全面、有效的管理信息,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在工作中,实行业绩考核,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正是有了强大的技术分析手段,采取灵活的分析方法,使得管理会计掌握了精准的数据分析资料,因此,管理会计具备了参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决策能力。
2.政府部门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引导
经过多年的调研与讨论,在2014年,财政部了关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财务会计转型升级的大幕。
原财政部部长楼继伟也先后多次公开表示,财政部已将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建设,列为了重点工作。
同时,为做好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工作,财务部还聘任了一批该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咨询专家,做管理会计的咨询与指导工作,为国家对管理会计的培养,建言献策。
此后,财政部连续发文释放出大力发展管理会计的这一信号,并通过开展管理会计征文活动、管理会计调研以及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项目等多种形式工作,推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工作。
二、我国财务会计人员现状对管理会计发展的制约
1.全国财务人员概况
根据早前的官方统计数据,粗略估计,目前财务持证人员可能已接近2000万人,如此庞大的财务大军中,根据财政部最新统计结果,至2016年底,已经有近600万人通过了各级别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但只有13余万人通过了高级技术资格的考试。如此算来,拥有高级职称人数仅占全部会计从业人员的0.65%。
2.财务人员分布情况
据《中国企业数据报告》公开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1季度我国共有企业总数为2258万家,在近2000万的持证人员中,暂且估计有45%的人员在从事着财务相关工作,即900万人正分布在2258万余家企业中,担当着不同角色的财务工作,我们看一下会是怎么分布,我们可以这么推断:5个会计配一个经理,5个经理配一个总监,他们之间的比例是25:5:1,结果如下:
第一,有725万在从事着最基础的会计核算,包括开票、报税、登凭证、做总账。
第二,有145万在从事着中基层的管理工作,包括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常规的财务审核、ERP总账模块管理。
第三,有30万在从事着高端的财务管理工作,如战略预算、投融资等。
3.国内外情况对比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比例已经相当高。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受到重用。
在中国,管理会计从业人数很少,仅占会计从业者的10%左右,而在美国,这一比例恰恰相反,管理会计的比例达到了90%之多,而这些管理会计,大部份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的工作上。
为此,对比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目前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财务人员职能转型对管理会计运用的促进作用
1.促进交流与发展
财务会计具有从业人员数量优势,他们一直在单位中从事着各行业的会计核算等相关工作,具有良好的业务基础,能够实现职能转型的财务会计,一般都是单位中的业务骨干或是工作比较出色的。这些人,一旦成功实现职能转型,必将对管理会计的运用,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各行业之间的交流
①财务人员间的交流
财务会计的职能转型,使得管理会计从业人数激增,无论是一个公司财务部门内部,还是不同公司财务部门之间,管理会计相关工作的业务交流将变得频繁。
有交流才会有提升与发展,如此,也会吸纳更多的人加入到管理会计行业队伍中来,并进一步促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②业务开展的需要
由于目前理论界就这一领域研究的滞后,所以企业和财务人员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也就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管理会计的运用会处于“一边研究一边做”的阶断,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有了提升的机会。企业财务人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会不断积累经验,逐步提高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水平。
③咨询机构的推动
咨询机构始终是最有效也最专业的业务交流平台。咨询机构会就企业咨询的事项,不断的寻求解决方案。咨询机构也会将成熟的解决方案传递给另外遇到同样问题的企业……就这样,一个庞大的,依托社会中介机构和公司间的交流网络迅速形成。
(2)有利于形成同行业可共享的标准分析模板
管理会计的实际运用水平,会随着时间的积累,不断的得到完善,并不断的得到发展,在技术手段获得足够的运用后,最后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能够满足日常经营使用的标准的分析模板,依靠成型的各种分析模板,极大的提升管理会计的工作效率,并且可在同行业之间获得共享。
2.推动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有运用,才有发展。财务会计的转型,没有经验可以借鉴,也就促使财务工作者,针对管理会计方面的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创新性的找到解决方案。管理会计的分析方法,也需要不断发展,不发展,不足以支撑公司不断发展的业务需要,也驱使财务人员在不停的否定过去,以新思维、新方法来推动管理会计分析方法的进步与发展。
3.促进管理会计运用理论化的研究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管理会计运用的不足,使得管理会计运用理论的研究也比较薄弱,理论的研究,是需要实践基础的,没有实践的研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通过丰富的实践运用,理论研究才能有深远发展,还有一句话:“实践出真知”理论工作者,往往从实际工作中,才能汲取营养,获得有价值的理论化的内涵。
相反,正是由于现实工作的需要,驱使理论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有了现实需要的这一动因,不管是理论研究工作者,还是财务从业者,都需要将从现实工作中获得的经验理论化,向外界推广传播。所以,每一位理论研究者即是传播者,又是理论研究的实践者与受益者,理论研究与实践总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四、以财务人员转型促进管理会计升级的对策
1.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建设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企业的财务工作也是如此。财务管理工作,必须是制度先行,在财务人员转型期,一定要做好制度规划,以发展的眼光,做好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各项管理会计相关的财务制度,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打好“地基”。
财务会计的转型,是一个比较大的系统工程,由于管理会计体系建设也在摸索中前行,所以,管理会计制度的制订,也需要尽可能的灵活一些,为后期发展留足空间。完善的会计制度,会为做好财务会计转型升级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加强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
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各行业的变革与发展,财务工作更是不例外。没有一个好的电子信息系统,在当今快节奏的工作中,简直无法想象。中国免税品集团应中央号召,近几年在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等电子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效果比较显著。在2012年以前,在集团里,财务系统还都使用用友单机版的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用的富基单机版系统,不能网络共享,缺点突出,更无法开展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随后,通过2年的努力,建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C6.3财务系统,网上报销系统,EOP业务系统等网络化的系统平台,不但实现了无纸化办公,方便快捷、高效,而且为共享中心的建设搭好了基础平台,实现了网络化精准控制。
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使财务工作更加高效,目前中国免税品集团已实现了“一键”合并报表功能,降低了人工参与程度,财务会计可以把时间用在数据分析上,能够为公司管理层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3.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加速财务会计转型
在有了完善的会计制度体系及会计信息化系统基础后,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要采取切实有效办法,加速财务会计的转型。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加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确立了财务会计的转型升级的计划,仅仅是一个企业迈出财务改革的第一步,接下来,更需要关注管理会计人员的培养,借助于理论界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结合企业实际,挑选业务骨干,开始接触实际管理会计类工作,逐步摸索业务经验,为接下来的人才培养做准备,用不了多久,人才梯队的建设就会成型。
(2)制订工作目标
工作目标设定,需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努力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利用3-5年时间,制定全面、明确的工作目标,对完成财务会计职能转型的工作,无疑是一剂良药,可强化任务的完成可能性,提升改革效率。
(3)确立带头人
工作需要人去做,也需要人去管理,更需要有负责人,将所有业务单元凝聚起来,形成一个合力。
利用绩效考核的办法,激励带头人的业绩,可取得“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发挥“权”、“责”、“利”三根魔法棒的魔力,调动带头人的主观能动性,挑起财务改革的重任。
(4)需要全员力量协助与配合
改革成功与否,需要关注各个环节。财务会计的转型工作,需要全员力量的协助与配合。
为推进全员成本目标管理,贯彻“经营一元钱,节约一分钱”的经营理念,突破成本管理缺少业务量消耗标准支撑的瓶颈,进一步提升成本精细化、集约化水平,推进“建标、对标、追标、创标”工作,西北油田着力开展以作业成本管理和标准成本管理为主的成本管理方法创新,并积极探索二者有机结合的可行性。
标准成本管理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法的基本理论
标准成本法在泰罗的生产过程标准化思想的影响下于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美国,是指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将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比较获得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会计信息系统和成本控制系统。标准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是企业编制预算、控制成本、评价业绩的重要依据,不仅有助于企业的经营决策,还可以简化成本核算的账务处理工作,同时还有利于全面预算、责任会计的推行,是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有效手段。但是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差异按成本对象归集,差异高度集中,使管理人员难以发现差异产生的具置,从而难以找到成本控制的突破点,也不便于按生产过程划分责任主体的企业的业绩考评。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程度和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竞争日益激烈。买方市场的形成要求企业提供更加多样化和更具个性化的产品,以适时制生产为特点的弹性制造系统应运而生,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为组织协调产品生产而发生的间接费用不断增加,在企业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了作业成本法的产生。
作业成本法基于“成本驱动因素”理论,认为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消耗资源并导致成本的发生,产品消耗作业,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从而在资源耗费和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来分离、归纳、组合以形成各种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为企业提供了一种更精确、更相关的费用分配方法。首先,在作业分析的基础上,确认作业、主要作业,划分作业中心,并以主要作业为主体,将同质作业合并建立作业中心,以便按作业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然后,按照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计入各作业成本库,计算各作业中心的作业成本。最后,按照作业动因将各作业成本库归集的成本分配计入最终产品上,计算产品的成本。可见,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标准成本法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业绩考核提供了标准,且按照标准成本计算产品成本简化了核算过程,但却有着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缺乏细致的缺点,而作业成本法尽管核算工作量大,却恰恰克服了传统成本核算方法核算粗略的缺点,提供更为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同时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有效作业和无效作业还有助于成本的控制和降低,所以,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互之间的缺点,相得益彰,发挥优势,在事前、事中和事后有效地控制成本,正确评价作业中心及相关责任成本中心的业绩。
作业基础的标准成本制定步骤及方法
标准成本建设目标。深化全面预算管理。应用标准成本管理功能,建立基于标准成本和作业过程的预算管理机制,将预算管理与标准成本相融合,根据生产经营的变化,满足预算的弹性动态调整,实现科学预算、精准预算,达到生产与经营、技术与经济的融合统一。落实全员成本目标管理。建立符合生产实际,涵盖各作业过程、各成本要素的消耗标准,纵向上延伸至各管理层次(厂-分队-班组-岗位),实现成本的全员、全方面、全过程、全要素管理。推进“建标、对标、追标、创标”工作。通过标准成本管理理念,实现各责任单元、各作业过程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适时对比分析,及时消除无效作业、改进低效作业,促进生产组织环节的进一步优化,对预算进行跟踪考核,实现成本受控运行,推进“建标、对标、追标、创标”工作,深化“比、学、赶、帮、超”活动,促进成本管理水平稳步提升。标准成本管理结构。依据作业成本管理的原理和标准成本管理的要点,结合采油厂实际需要,标准成本管理结构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业务量消耗及价格标准成本、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编制指导预算、开展差异分析、实施科学考评。
根据油田的生产实际,西北油田探索将作业成本与标准成本结合起来,首先分解企业生产工业过程,确定作业链,找准成本要素与作业过程的切合点,进而确定每个作业消耗的资源动因和成本动因,然后测算确定各类作业消耗的每项成本要素和每个设备的标准值;为解决不同地质和工艺条件下的区块、作业单元和责任中心的成本差异问题,还需要分析影响因素,测定影响因素的级差系数,最终确定各类作业的消耗量标准和价格标准。确定成本要素,划分作业过程。成本要素是标准成本管理的基础,相同的成本要素在不同的作业过程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例如电费在采油、注水、照明等情况下的消耗标准和计算方法是不同的,因此必须为电费在不同的作业中制定相应的标准,可以将“油气提升过程中抽油机的耗电”作为标准成本项目的研究对象。通过成本要素和作业过程两个维度、细分资源设施类型来确定标准成本项目,把成本要素分解到作业过程中。收集影响因素,明确成本动因。确定标准成本项目后,要分析影响其消耗的主要因素,采用数学方法或者根据经验,确定这些因素对消耗量的影响程度。一般情况下,将影响最直接、比重最大的因素,作为该费用要素的成本动因。
采用多种方法,计算基准成本。标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成本控制和经营分析产生直接影响,标准成本是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基本的消耗水平,主要采用五种方法确定标准成本:历史数据法:以历史数据为基础,剔除无效数据,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测算,确定消耗标准。技术测定法:对于能运用设计参数和科学仪器等进行测量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有针对性的选择数据源,对所需数据进行一段时间的实地测量,根据理论参数及现场测定进行统计分析,确定消耗标准。管理标准法:引入项目进度管理中的关键路线法概念,对关键工作节点明确最早开始时间和正常结束时间,运用零基预算的思想确定其消耗标准。制度规范法:国家法律法规、行业标准、企业文件等规范性的文件可以直接作为标准,如差旅费、劳保用品等。资源配置法:根据成本管理精细化需要,制定相关资源配套标准,主要应用于用工配置和车辆配套等成本项目。通过正态分布,测算级差系数。由于油田地质条件复杂多样,成本项目的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地质和工艺条件下业务量消耗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为使业务量消耗标准趋于合理,通过正态分布,确定级差系数。#p#分页标题#e#
构建实施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的运行环境
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是一项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的综合系统工程。要推动作业标准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组织基础、信息化手段的支撑和运行机制的保障,更需要全员共同参与,协同执行和落实。西北油田成立了以总会计师任项目经理,试点单位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成本管理推广项目组。所属塔河第一采油厂等试点单位分别成立了作业标准成本建设项目组,项目组下设7个专业组,各组成员在各项目组组长的指导下,统筹安排,合理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采油厂开发完善了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信息平台,包括标准成本、实际成本、预算管理、差异分析、统计报表、信息查询等8大子系统,实现了生产、经营数据共享,及时、准确处理庞大的成本数据,提高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效果,解决了各单位由于人员更替,造成的管理基础资料不全等问题,为不同的管理层次提供不同的管理信息,满足了管理层和操作层的不同要求。同时系统与财务管理信息系统(FMIS)、开发数据库、ERP等系统进行了对接,实现了关联系统数据的自动提取,减轻了操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准确性。采油厂可通过该系统了解费用运行情况和预算执行效果,发现生产运行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制定有效的措施,提高管理效能。
“两库”是指业务量消耗标准库和价格标准库。业务量消耗标准库是根据近3-5年的历史数据,结合管理要求,为单井、单站、单设备等制定了业务量消耗标准,建成可随时查询、计算、分析的标准成本业务量消耗数据库,编制了《采油厂标准成本分析手册》。价格标准库归集整理了分公司相关油田工程标价、指导价格、合同价格,并结合市场行情,先后对周边市场及承包商进行调研,特别是对工程项目的主要装置、关键设备、特殊材料都进行询价,建立了采油厂价格标准库。2012年按25大类成本要素收集了12026条基础价格。“两册”是指系统操作手册和运行管理手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信息系统操作手册》规定:每个用户在系统中拥有的角色,每个角色对应于的不同功能操作权限;标准制订与分工;费用标准的制定原则;标准成本日常维护,包括设施数据维护、标准成本台账录入、确认、审核、记账、台账日常监督分工;标准成本数据的分析;分析数据的信息反馈。用户按照统一的各类业务台账的格式和内容,及时录入各项数据,编制预算,通过各类报表,查找分析数据。《作业标准成本运行管理手册》,支撑标准成本管理运行。
为保障标准成本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行,建立了协调、考核机制。协调机制。项目组定期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参加标准成本建设工作会议,专题讨论和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标准成本管理工作调研,了解进展状况、存在问题、面临困难,并给予方向上和业务上的指导,帮助解决问题和困难。考核机制。项目组负责对标准成本建设的各阶段工作和专项工作的考核验收,对工作目标执行情况和运行情况的查访和询问,并将结果反馈相关单位,督促整改,有效推动工作良性运行。
推广实施作业标准成本管理的效果
作业标准成本是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实验和生产实践经充分研究后制定出来的,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排除了各种偶然性和意外情况代表正常情况下的消耗水平,具有现实性;基于提升增值作业,控制低效、无效作业确定成本目标,具有激励性;可以在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有效性变化不大时持续使用,不需要经常修订,具有稳定性。西北油田通过试点推行作业标准成本管理,掌握每口油水井、每座站点的生产运行动态数据,了解各类费用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准确把握成本费用控制的关键点,科学制定成本量价消耗标准,依据标准组织生产,优化生产运行,及时发现低效无效作业,取得明显效果。
以标准成本信息系统平台为基础,实现了生产、经营数据的相互关联和实时共享,标准成本管理抓牢了“开发、管理”两条主线,形成以管理层次和生产单元相结合的成本管理网络。在开发主线上将业务量消耗标准按生产单元由油藏、区块、单元逐次延伸到单井、单设备等;在管理主线上将责任和目标按管理层次由厂、专业项目组、部门、队站层层落实到班组和岗位。两条主线相辅相成实现了成本的全员、全方面、全过程、全要素管理,有力地推进了“建标、对标、追标、创标”工作。
标准成本的实施,使预算管理指标更科学,更贴近实际生产,做到了“年度预算有基础、月度预算有指导”,实现了经营预算从统计分析向科学计算的转变,体现了预算的精确性。与以往的预算管理相比较,根据标准计算出的预算指标能够反映各项费用运行的规律,使预算指标更具有操作性,而标准成本系统的建立,使预算各项生产参数结合起来,能够根据生产参数的变化,及时调整预算指标,使预算真正的为生产服务,为实际的管理服务。采油厂通过标准成本系统对2012年预算进行了测算,并与分公司下达的2012年预算进行对比,差异率为4.87%,预算比较准确。
一、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意识不强。
全面预算需要全员和各二级部门及子公司在全过程中进行参与,它具有全面、全额、全员的特征。但在实际的集团企业中,当进行编制预算时,中高层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生产销售等基层业务部门参与意识不强;各部门认为预算的编制与分析等工作都是财务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事,很容易成为财务部门自娱自乐的平台,或者出现为预算而预算的现象,进一步削弱了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
2.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和薪酬不挂钩。
由于预算的执行情况对责任主体的绩效评价和薪酬均不挂钩,使预算的管理效率低下。预算如何落实到人,大多数单位预算指标考核只与集团领导收入挂钩,对一线员工薪酬影响不大,激励作用也不明显。
3.预算管理与集团战略适配性不强。
集团的战略不够明朗,核心竞争力培育止步不前,会导致全面预算注重短期经营成果,各期编制的预算指标衔接性差,甚至与集团未来的发展相冲突;反过来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也是言之无物空洞的战略,对战略的实施起不到保障与支撑作用。
4.预算的取数依据不充分、不合理。
预算仅仅根据以往的数据取平均值或根据编制者的经验对指标做主观调整,不仅预算差异大,而且对企业的成本管理十分不利;有的预算蓄意夸大耗用的资源量及难度系数,使实际业绩增大以谋取较高的奖励性报酬,造成分配不公,也掩盖了集团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预算的决策层有时仅参考预算结果,以领导层面的满意度作为批准该预算的依据,这种带有主观主义、形式主义的预算容易产生腐败。
5.预算管理工作多为手工开展(使用EXCEL)。
手工开展预算(Excel)提供的是单一电子工具,可进行预算编制和汇总,但无法满足预算控制和预算分析;在数据的传递过程中,数据文档可能丢失,甚至遭到人为因素的恶意篡改,无法保证安全性;Excel多以工作簿或表页文件分散存储,不利于各年度多项预算数据的罗列筛选与整合;多张不同的预算表,存在大量的基础数据汇总工作,量大且效率低。
二、如何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1.加强全员参与预算的氛围,建立健全预算方案和战略规划。
全员积极加入编制预算是一个共同参与公司管理、关心自身利益和公司共同成长的过程。要做到思想统一,配合无间,方可制定出合理和可行的预算。同时基层员工不仅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加强他们的企业责任感,也利于在公司里培养民主公开的氛围,加强凝聚力。
2.从以企业财务资源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转变成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中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战略是企业的灵魂,全面预算是战略与日常经营的连接,集团应当建立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强调预算的计划有序性并实施到日常考核当中,达成管理预算的封闭回路,与经营活动相互紧密结合,是各单位责任经济指标的重要依据,并有效连接和贯穿到计划、预算、绩效当中,使其成为企业战略落实的重要手段。
3.获取充分合理的预算编制依据,保证数据来源全面。
预算数据来源除了财务软件本身数据,还应整合ERP、OA等多种数据来源,通过试算平衡公式将业务预算转换为严谨的会计语言,最终形成利润预算表、现金流量预算表和资产负债预算表。
4.与业务活动紧密结合,做主动的预算管理。
贯穿管理会计思想,与经营活动结合紧密,注重管理问题的解决,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主动适应性强而非人为主观性强。
5.必须大力使用预算软件。
使用预算软件与手工开展(EXCEL)相比,具有如下优势:1.使预算管理流程更规范、更有序,促进组织优化;使用专业的预算软件,能够固化流程,减少人为性,使企业运营更加高效、有序;满足企业的规范化管理需求,且能满足审批的实时性。2.可以进行多重的权限控制,数据更安全、管理更有效。使用软件能够提供按责任中心等多维权限划分,明确相应责任,支持管理活动;不同责任单位根据授权管理各自的预算数据,互不干扰,数据管理更加安全有效。3.数据处理能力更强大、方便数据共享、查询。
预算软件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数据的汇总,减少手工开展预算管理的工作量,提高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在对历史数据起行查询和分析时,预算软件能提供强大的数字库功能。
6.建立健全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注重业绩考核评价。
企业应充分认识自身企业的优缺点,为自己公司量身定做一个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是一个贯穿企业全周期的工作,只有保障预算的编制、审核、执行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才能完成预算之初设定的经营计划,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中小企业在营销中的挑战决定了中小企业对CRM的需求,同时从技术上看,中小企业CRM扫清了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等缺点,中小企业将更加乐意尝试CRM,并由此踏上CRM持续应用之路。
进入年底,搞CRM的业内人士惊喜地发现,中小企业市场开始显山露水。判断的标准无疑是中小企业用户“到了火候”——从信息的积累到有了实际经营需求。
新市场开始搅动整个CRM业界。从IBM、SAP的中小企业战略,到今天Siebel“人人可用”的CRM、用友的“营销通”,搅动的中心同样是用户需求,不同的是各自的解读方式。
中小企业CRM就绪
中小企业在营销中的挑战决定了中小企业对CRM的需求,同时从技术上看,中小企业CRM扫清了实施周期长、见效慢等缺点,中小企业将更加乐意尝试CRM,并由此踏上CRM持续应用之路。
应用就绪
从统计数据来看,美国的公司5年内平均有50%客户出现流失。流失的原因中,服务占68%、价格占15%、产品占12%,销售的成功率已经锐降为5~10%。营销成本的急剧增加也成为中小企业不小的负担,据统计,在过去5年,中国企业广告费用投入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是社会零售总额增长率的2倍。可见销售的成长并没有随着营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手段的多样化而发生如企业所预期的成长,相当多的投入已经打了“水漂”。
此外,中小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最常见的问题还有:销售人员流失导致客户资源的流失,人员的频繁变动使公司整体和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升的周期变长;团队协同能力弱,不同部门人员各自为战,得不到相互之间的有效支持,对于客户来讲,提供的服务响应很迟缓、工作效率低下,是难于令其满意的;客户资源浪费严重,客户转化率低,客户潜在价值开发不足;销售计划的不可预见,要求企业从自然发展型向策略发展型过渡,市场开发投入的盲目性大,经营风险增加。
归根结底,以产品为中心的传统营销方式已经让位于以客户为中心的新型营销方式,迫使企业在生产、经营等方面作出更多的调整。由于中国许多中小企业在营销理论的实践中积淀并不是十分深厚,更需要,也更有机会借助好的CRM产品迎头赶上,实现营销方式的跨越式发展。
所以说,CRM是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今天为了应对竞争、从而赢得未来的最佳途径,是企业今天必须尽快实践的管理手段。
技术就绪
从技术角度来讲,目前支持网络应用与Browser/Server(B/S)结构和采用Java、J2EE技术已经成为了企业级CRM的技术主流。B/S结构基于Internet网络计算技术,采用分布式处理模式,使企业实现移动办公、异地操作。浏览器界面易学易用,使用者无需太多技术知识,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同时最大限度地方便了用户部署和系统维护,从而降低了用户的总体拥有成本。采用Java语言、基于Java标准开发的CRM产品,能够满足跨平台应用,以其强大的可扩展性、部署灵活性受到企业的青睐。另一个好处是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进行升级操作,用户端没有应用程序,系统升级、维护简便,使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现有资源,避免重复投资。由于面向Internet/Intranet,CRM可以充分与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和其它计算机应用系统整合应用。
对于企业来说,完整的CRM是一项企业级应用,往往涉及到企业的多个部门和众多人员,软件如果同一个面孔呈现给所有人员,则会让操作者淹没在众多的功能与流程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和数据。实施CRM,我们需要通过技术手段使不同岗位、不同职能部门能够快捷、方便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关注自己最为关注的内容,达到真正支持个性化应用。(李靖)
CRM也可以“人人可用”
Siebel CEO Thomas M. Siebel先生曾扬言:“Siebel要为财富1000强客户解决最复杂的行业问题,也要为那些只需要基础功能,并且要更快速见到商业成效的中小企业提供迅捷、简单、经济的按需供给型CRM解决方案。”这就是Siebel 的“人人可用的CRM”战略。为此,他们最近推出了Siebel 7.7、Siebel Analytics 7.7、Business Integration Applications 3.0和CRM On Demand。Siebel 7.7降低了TCO成本、Business Integration Applications 3.0试图解决应用集成问题,这些改进可谓击中了CRM现在面临的几大问题。
不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还是实施简单、见效快的CRM On Demand。何况对于一向以企业级CRM形象露面的SIiebel来说,CRM On Demand的面世意味着他们不仅更加重视低端市场,而且对这一热点问题有了自己的答案。
近日,为推广这一新产品,Siebel副总裁、总经理及美国销售顾问Richard Campione先生特意来到北京,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Campione先生。他表示,Siebel推出这款产品是基于一个判断:现在客户的生产销售已经产生出“加工”、“离岸”、“外包”、“直销”等多种模式,这些模式往往并存于一家企业。为适应客户的多元化需求,Siebel不仅要拓深CRM的行业应用,另一方面还得从CRM的供给模式上入手,这就是他们推出了Siebel CRM On Demand的初衷。
据介绍,CRM On Demand是一款“几乎装上就能用”的互联网服务,用户快速部署之后可在使用之中体验其效果,并在以后随着需求的变化扩展系统。实质上,CRM On Demand是一项CRM的ASP服务模式,用户只需每月提供相应的服务费用即可享受CRM的功能服务,而用户数据必须寄存在互联网数据中心(IDC),这跟我们以前炒得很热的ASP模式一样。
从功能上说,Siebel CRM On Demand是一款企业级CRM,它甚至包含分析程序,而这一切跟服务的收费联系在一起,标准的收费是每月每用户70美元。“在中国同样是这一价格。”Campione先生说。
Campione先生强调CRM On Demand理论上完全适合各种规模的客户,只不过Siebel把它定位在IT预算较小,或者是已经有了企业级CRM但希望在一些部门或者紧密伙伴处实施CRM的客户。例如,保险公司可以允许其独立经纪人加装CRM On Demand,汽车制造商则可以用CRM On Demand在其独立经销商间实施CRM标准化。
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无缝的信息流动”,只有上下游双方的CRM数据可以无缝对接,独立经纪人与保险公司共享销售线索和处理索赔,汽车制造商和独立经销商才能实现CRM标准化。其实,作为Siebel整体解决方案的一部分,Siebel希望客户能够借CRM On Demand快速起步,而以后需要的话,则可以顺畅地迁移到Siebel企业级CRM上。说到底,CRM On Demand还是类似国内中小企业CRM的市场定位。
大家也许还记得ASP模式在国内遭遇到的尴尬,那就是企业不放心把数据放在IDC上。对此,Siebel打出了与IBM战略合作的牌。Campione先生介绍,两家公司将联合进行这一产品的开发、推广、销售和服务,IBM还在其CRM业务部门中设置了一个小组,专门针对Siebel CRM应用软件进行培训。“相信Siebel在CRM领域的领先地位,再加上IBM提供基于互联网的商业服务的强大实力,将为用户构建出值得信赖的合作形象”。
不过,相比于同样打出了“价廉、快速”牌的本地一些中小企业CRM产品,用户能否打消把数据放在互联网上的疑虑,还有待观察。(何进伟)
CRM比ERP好做
前不久,用友推出了“营销通”产品,结合用友整体战略得知,该产品对用友的重要性不低。“营销通”、“物流通”加上“财务通”三个产品将是用友整体业务的一大块。
用友华表的总经理唐爱平向记者介绍说,该CRM软件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帮助企业在公司运营和产品销售两方面实现优化管理。“它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解决运营问题,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随时了解下面员工的工作情况,更好地监控员工的活动;二是解决销售管理问题。一般而言,企业的销售人员最难管理,而用了‘营销通’就可以对每个销售人员目前签单的进展情况了解得非常详细。”作为定位明确的产品,唐爱平希望“年营业额3000万左右的企业,或大型企业的分支机构,如分公司、事业部等都能对其感兴趣。
与一些没有为中小企业定制的CRM而言,针对中小企业需求特点打造的“营销通”突出了运营和销售的协同,强调了使用上的简单易用。至于营销通的市场价格,唐爱平表示介于几万到二十多万之间,“具体得根据企业的员工人数来定,如果是一个30人的公司,5万元左右就可以了。”除了价格外,中小企业CRM要跨越的障碍还有实施的快速,这甚至也已经成为企业级CRM应用的障碍。真正吸引中小企业用户的应该是所谓“零启动”的CRM。唐爱平认为,“营销通”研发的思路之一正是“除了初始安装,不要服务”。
但不管“营销通”怎么诱人,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大环境始终决定着CRM产品的前景。在中小企业管理软件整体市场判研上,唐爱平的解读是,“企业信息化是分不同层次实现的,中小企业同样应该如此。一般来说,管理好企业的资金流是第一位的信息化任务,对应的就是如用友“财务通”这样的财务软件;其次是物流的管理,对应的就是如用友“物流通”这样的进销存软件;然后就是信息流的管理。进入这一阶段的中小企业,就需要像“营销通”这样的CRM软件。如果再往更高层次走,就是U8、NC等高端的ERP管理软件了。”
不过,即使是行业属性相对不明显的中小企业市场,也还是随着销售管理模式的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用户“群落”的区分,如更愿意选择“营销通”的贸易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