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帮扶贫困生工作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16年,局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局党组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对联系帮扶村和帮扶群众采取实际举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现将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016年初以来,局就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局日常工作考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就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员、副局长负责定点扶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市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有关科室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和林下经济的统筹安排中,向定点村倾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先行、项目牵引
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产业道路建设
今年我局投资*万元为该村修建了生产公路,这是我局投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贫行动的具体体现,生产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盘活了*多亩土地,使元宝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亩左右,为实现该屯60多户210多人的脱贫目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下步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支持。
(二)开展技术培训
为发挥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加快山区脱贫步伐,针对竹编工艺品具有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技术易于掌握、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和适合资金缺乏、发展产业路径少、劳动力丰富的贫困户实施的情况,投资*万元在村组织了一期扶贫竹编初级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户学习了先进的竹编工艺品技术,为实施技术扶贫,发展成为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三) 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开展“扶贫日”活动,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此,我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活动:一是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二是在全局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活动日当天捐款*元,衣服图书*件套,折合资金*元;三是对本村范围内的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送温暖活动,深得群众好评。
三、积极开展“一帮一联”活动
根据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途径和要求;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并在局办成立了“一帮一联”活动办公室,协调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我局干部职工对元宝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中层以上在编干部均有帮联任务,处级干部同时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职工联系元宝村68户贫困户(全村128户贫困户)。我局帮联人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帮就医等途径,促进了“一帮一联”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面对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户的脱贫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脱贫还是建立在上级的大力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脱贫也还不稳定,随着今年脱贫任务的完成,虽说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但多数政策也将不可持续,再加上特色产业的培育还在初步阶段,稳定脱贫压力犹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继续做好联系村的扶贫工作。开展谋划产业扶贫,用经济的发展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
关键词:高职院校;帮困助学;育人功能;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3-2851(2009)09-0098-0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而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帮困助学工作,它不仅具有帮困功能,而且还具有育人功能。它在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还可以教育、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求实上进,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当前高职院校帮困助学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帮困助学体系不断完善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帮困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对加强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和推动高职院校帮困助学工作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高职院校帮困助学工作的现状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学生的比例也逐步加大。目前全国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所占比例为8~15%,高职院校贫困生的状况基本相似。多年来,高职院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第一”的办学理念,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政策,从解决贫困生的实际问题出发,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助学金、学费减免、勤工助学、社会资助等多种形式相互补充、相对完善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这有效缓解了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解除了贫困生的后顾之忧,实现了“决不让一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助学目标。
高职院校的帮困助学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帮困助学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往往存在片面侧重于资助,而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帮困助学过程之中,忽视了帮困助学本身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1、随着助学金的金额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一些困难学生在思想上对国家资助、学校资助形成了“等、靠、要”这种强烈的依赖心理,从不主动思考如何通过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2、接受国家和学校资助的大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存在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压力。目前以经济资助这种“授之以鱼”的帮扶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解了学生的燃眉之急,但是不能帮助其摆脱心理问题。 3、一些学生觉得国家和学校对其的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坦然受之不思图报,在获得奖助学金以及学费减免等形式的帮困助学时不能有效地承担一定的义务,享有权利与承担义务相分离,反而变相助长了“助烟、助酒、助玩、助乐”的不良风气;4、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个别贫困学生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在校通过国家助学贷款顺利完成了学业,但毕业后不按贷款合同还贷。这给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也给银行的信贷工作蒙上了阴影。
因此,我们在努力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中,应紧密结合育人工作,把培育人作为帮困助学的最终目的,在帮困助学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二、采取有效措施来充分发挥帮困助学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将帮困助学与自立自强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在帮困助学工作中,我们要注重加强贫困生的自立自强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对贫困生而言有其特殊的意义:其一,自立自强教育是贫困生克服经济困难,顺利完成学业的思想保证。贫困生问题的解决单靠政府、社会和学校等外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贫困生的奋斗自救必不可少。其二,自立自强教育是防止贫困生思想滑坡、产生“精神贫困”的思想保证。对那些思想认识和心理有偏差,如依赖、懒惰、悲观消沉、空虚麻木的贫困生,一味地给予经济资助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甚至会助长“精神贫困”的发生。其三,自立自强教育是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保证。因此,我们在实际的帮困助学工作中,鼓励贫困生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通过参加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获取大学学习、生活必需的费用,使他们懂得只有通过自己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才能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在实践中,设法创造一定的条件开展挫折教育和励志教育,定期组织贫困生进行座谈交流和工作总结,以典型的先进事例教育广大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认识,从而来增强贫困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使他们正确认识眼前的挫折,使他们更理智、更现实,尽量挖掘其个人的潜力,更快成熟起来。
(二)将帮困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在21世纪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本。在帮困助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有的学生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在心理上会产生一些问题。当他们初次参加勤工助学时可能会觉得低人一等,有些学生可能还会被人误解,甚至讽刺、挖苦。这对于特别是自尊心很强的贫困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艰苦的修炼。而部分贫困生由于家庭困难,导致精神上、心理上处于不健康或者处于亚健康状态,有的甚至因贫困而不自信,甚至自我封闭,不愿与他人交往。还有个别学生认为家庭贫困是社会造成的,因此对社会不满,人情冷漠,甚至仇恨。
因此,对于贫困学生,我们不仅要从物质层面(下转155页)(上接98页)上进行“扶贫”,更要从精神层面上去鼓励和引导,让他们感觉到社会和组织的温暖,对未来充满希望,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具体措施有:一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根据每个贫困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门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去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克服心理障碍,缓解精神压力,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怕,贫困其实是一笔财富,关键是要知贫而后勇;二可以通过搭建素质拓展舞台,帮助他们多与人沟通、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发挥所长,树立自尊、自重、自强、自信的精神面貌,成为自己生活、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总之,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贫困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指导贫困生摆脱心理束缚、减轻心理压力。
(三)将帮困助学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强化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在“不使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的指引下,国家和社会对贫困生受教育行为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投资,体现了资助者对贫困生的关爱,资助者希望广大贫困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而学校作为资助体系的设计者,应该教育和引导每位受助者深刻领悟和体味这种情感。感恩教育可帮助大学生明了父母对他们无私的关爱以及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眷顾,帮助他们更好地审视自己、认识自己,强化他们的感恩与责任意识,使其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求真务实、知恩图报的健康形象。感恩教育也可使学生们学会感激,因为感恩而感到责任,这种对责任的承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学生感到的是快乐而不是负担。此外,感恩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有义务做出积极的心理回应,努力在校风学风建设中、在校园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今后走上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在具体工作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引导贫困生热心社会公益活动,奉献爱心,实现强化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的目的。
(四)将帮困助学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城实守信品质
诚信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它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内容之一。做诚信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但是,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我们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应该紧密结合国家助学贷款还款工作,通过如谈话、实践教育、社会活动等不同的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培育学生正确的贷款上学的观念,使贷款学生还本付息成为自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