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贫困生帮扶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生帮扶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贫困生帮扶总结

第1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2006年,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帮一”扶贫工作的要求,对帮扶的4户下岗职工及**村,进行了认真走访,了解情况,同时为他们制定了适合他们发展的脱贫方案。现将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 帮扶下岗职工工作完成情况

我们局副科级以上干部共帮扶4户下岗职工,现均以脱贫。粮食金谷劳动服务公司下岗工人*,家庭人口2人,月收入200元,局长*同志为其购买了价值600元的人力三轮车,现蹬人力三轮车,月收入500—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推荐其去大庆当保管员,现月收入600元,脱贫。李根喜,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200元,把其介绍到**房屋维修队,现月收入600元,脱贫。**,下岗,家庭人口3人,月收入300元,把其安排到***做临时工,现家庭月收入700元,脱贫。为了确保贫困户彻底脱贫,我们实行了跟踪问效制度,既每两个月对所帮扶的4户家庭进行一次电话或入户调查,了解和掌握他们的生活情况,随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家庭实际困难。

二、帮扶贫困村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春季造林期间我们无偿支援**村优质杨树苗3万株,价值1万,捐献棉衣50件套,我们机关全体干部捐款4000元,为**社区6户贫困户,第*中学8名贫困生,**村4户贫困生购买大米、白面、豆油、书包、文具等生活和学习用品。我们还要在明年年初为部分贫困学生解决学杂费、书费等。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为让扶贫工作落到实处,确保扶贫工作的完成质量,我们将在“两节”期间对包扶户进行走访慰问,同时准备一些米、面等生活必须品,让这些暂受困的群众,感受到党的温暖。

第2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贫困生;案例分析;贫困生帮扶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1-01

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近年来各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的加大,广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在校学生得到了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但同时也使部分学生产生了依赖、急功近利、感恩诚信缺失等问题。因此,对贫困生的心理帮扶、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逐渐受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视。

1.案例

案例一:王同学,家庭经济困难,家中兄弟姐妹五人,仅靠父母种地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她比较内向,生活态度较乐观,能够与同寝室同学相处融洽,虽本人有认真学习的意向,但成绩不佳。可能是由于其在家中排行较小,在家中受到宠爱,因此对自身的要求不太严格。但她却过于要强,争强好胜,在评定奖学金时,尽管不符合标准,还是以家庭困难为由,表示自己要得到此类奖学金的愿望,思想工作较难做通。

通过与班长、寝室同学、本人谈话和家长电话沟通,以及对她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她的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尽管在家中受到宠爱,但也能为家中着想,希望早日成为家中的支柱。该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决心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报答父母。但同时,过于急功近利的性格也让她在个人利益方面不懂得谦让,一旦遇到涉及个人利益的问题,就会表露出利益必争的极端心理。

针对这一问题,辅导员没有采取一味的说教,而是与该生经常聊天,讨论学业,帮助她建立正确的学习习惯,时常督促检查其学习进度,并帮助她联系合适的家教和校内勤工助学,使她在经济上脱贫。此外,为了调整她的心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宣扬在班集体内部,同学之间应有团结、平和、谦让的精神,让她事先查找资料、用心准备、在会上发言、会后与之交流。平日与她沟通时,有意无意的讲道理、举实例,逐渐感觉到她有了较大的变化。在大二学年中两次拿到奖学金,并在接下来评比国家助学金时,能够谦让其他家庭困难的同学。

案例二:杨同学,在报到时,就上交了贫困证明,他父母双双下岗,全家人仅靠每个月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计,尽管父母做些小买卖贴补家用,但每年万元的学费和生活费用让这个家庭难以承受。但奇怪的是,在每学期班里做经济困难生的民意调查时,没有同学认为他家庭困难。深入调查原因,他虽然家庭困难,但父母对其的需求向来是有求必应,养成了虚荣心强、自私的性格。在寝室与同学攀比吃穿,第一学期发放的助学金购买了MP4,在同学中影响非常不好。

对此,辅导员通过多次与其谈话,加强人生观教育。引导他把眼光放远,心胸拓宽。多为他人着想。同时,与其父母沟通,希望他们能够适当地更改对该生的教育模式,培养子女诚实、开朗、感恩的优良性格。通过学校家长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逐渐使该同学在内心深处受到触动,思想发生了根本改变,对自身的学习生活进行重新的思考和定位,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最终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教育方法

2.1 通过有意义的活动,如班会、文体活动等,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身心素质;另外,通过谈话,内容可以涉及人生、学习等方面,潜移默化中给予其思想上的触动和熏陶。

2.2 联合、发动班级普通同学、班级干部,关怀贫困生心灵。重视心灵的帮助,使其心灵能够独立自强、健康成长。

2.3 学业上的指导和勤工助学相结合。注重学习,加强专业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打好基础;同时重视勤工助学的积极意义,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养成学生独立的经济观念。

2.4 建立公正、透明的评比体系和监督体系,使奖、助学金能够真正发放到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手中。建立监督体制,将学生的得到的奖学金使用情况归档,促进学生学业、诚信、感恩等方面素质的提高。

3.常见问题

3.1 自卑心理较强。部分贫困生因家乡属贫困地区,整体经济条件较差,教育条件也相对薄弱,学生们从小自立要强,与周围同学差异不大;进入大学校园以后,大家来自不同地区,面对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观念、人际交往等,他们多数不能适应,自尊转变为自卑,甚至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正是此类异常的顾虑和担忧干扰了他们全面客观看待自己优势和所拥有的条件的能力,往往因为一点小事,或者是误会而不满意自己、否定自己;同时他们不愿表白自己的心理,或者将自己的真实心理隐藏起来既不善交际也不愿同周围人交流,长期形成心理压抑。

3.2 自立自强,但心理负担较重。贫困学生因受家庭环境等影响,大多吃苦耐劳,待人诚实,做事踏实,勤劳朴素。但他们的心理负担较重,与其他同学相比他们不仅要考虑自己的学习,还要担心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开支,每当新学年开始时他们都很担忧难以交齐的学杂费和平时的生活费。这些担心都会不断加重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长时期处于紧张状态。

3.3 关注学习成绩,常忽略交际能力的锻炼。贫困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域,能考上大学进城里念书实属不易。所以他们更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平时学习认真刻苦,成绩优异,但他们往往忽略综合素质的培养,性格相对内向,交际能力薄弱,与周围同学交流甚至应聘工作时处于被动状态。

4.辅导员工作启示

4.1 贫困生只是因某些学生家里经济相对拮据而产生的特殊称谓,故是否是"贫困生"与学生本身的能力、学习成绩等并无本质联系,只是有少数学生相对内向,没能及时调整自己心态而存在自闭、自卑的心理。

4.2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贫困生的家庭同尤绱恕S械氖且蛭家乡位于相对落后地区,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有的家庭面临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而遭到临时变故;有的家庭则是因为亲人生病等情况而入不敷出……因而面对不同的学生首先要认真了解其家庭背景,这样才能更深切的走入学生内心,学生也会愿意向老师倾诉他们的所思所想。

第3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根据市教育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部署,坚持构建和谐校园的科学发展观,在做好政策宣传工作的同时,统筹协调、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整体推进,扎实开展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确保了贫困家庭在校生扶贫资金准确、政府资金减免到位,受到贫困户、在校学生和社会的一致赞誉和好评。

2018年,我校对照省市扶贫办、镇政府、村委会辖区贫困户及在校生建档立卡信息,核准扶贫名单,现将本年度教育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总 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强化领导。

为切实加强对该项工作的领导,我校成立了以李强校长为组长,侯健主任为副组长,校委会成员和各班班主任为成员的教育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各班班主任教师包联到建档立卡户贫困学生,实行“一 对一”信息核查和帮扶。

二、健全完善各项制度,形成教育扶贫帮扶长效机制。 为确保帮扶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同时, 高标准完成精准扶贫任务, 学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制定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扶贫工作计划、 扶贫工作包联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定期召开专题会,及时总结阶段性工作,建立完善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推动教育扶贫工作纵深开展。期间,先后制定完善了《教育精准扶贫走访制度》、《教育精准扶贫帮扶措施》等长效机制。

三、广泛开展贫困家庭及人口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 一是对我校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建立基本情况信息档案, 摸准摸实上报中心校; 二是建立贫困学生的在校情况档案;三是及时准确上报贫困学生在校收到的资金救助等发放情况,对存在问题的进行及时核审。为掌握较为全面、准确的帮扶对象情况信息,我校工作人员深入基层,与学校所辖地区的村干部紧密配合,虚心听取村干部的相关意见和建议,并与帮扶对象交心谈心,拉近距离,掌握了较为全面的第一手资料,并针对每一位帮扶对象的情况制作了联系表,在联系表中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帮扶对象的相关信息和情况。

四、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发挥学校的智力优势,重点开展教育、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扶贫。

1 、学校提供专项资金,开展经济帮扶,送温暖、送爱心。每学期拿出经费的3% 用于购买学习用品,资助贫困生。

2 、发挥学校专长,开展智力帮扶。学校在了解帮扶对象家庭情况后,组织其孩子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召开了帮扶会议,掌握其在校的学习情况,结合其家庭情况和教师的建议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进行定期的辅导,让其在校期间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成。在本年度期末质量检测中,这些学生在学习及心理上均较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越来越有自信。

3 、开展心理教育帮扶。 由于帮扶家庭中较多学生为留守学生,学校非常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与之交流,掌握其心理状况,适时调整与疏导。

五、做好控辍保学工作,坚决完成上级的任务。

1 、认真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做好辖区范围内学生的入学工作,加强学籍管理,确保适龄学生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2 、建立了“防辍控辍”管理制度,学校与各班主任、各任课教师层层签订责任书。

3 、密切注意学生辍学苗头,及时做好学生思想教育,从源头上防止辍学。

第4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1.1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加强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3.1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第5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 贫困生 认定体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化,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各省市及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再加上处在全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使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问题更加突出。在此情况下,国家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不仅扩大了资助的范围和比例,还将资助金额大幅度提高,在资助工作开展过程中,贫困生认定工作直接影响到高校贫困生资助的效益,因此完善贫困生认定体系迫在眉睫。

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体系的必要性

1.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

一方面,为体现教育的公平,帮扶贫困学生至关重要,保证他们能够与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均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与其他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帮助他们脱贫并带动贫困家庭摆脱贫困。另一方面,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是保证高校资助公平的前提。随着当前资助工作力度的加大,一个大学生如果被审核认定为贫困生或特困生,就意味着他(她)将获得更多的获取经济资助的机会,所以贫困生身份的认定成为获取经济资助的前提和资格,因此对于困难学生的身份界定就成了高校有关职能部门的首要任务。

2.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是做好助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要做好贫困生的助学工作,把国家各项助学政策落到实处,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大学生因贫困而失学,就必须科学界定贫困生的范围,确定助学政策的目标群体。贫困生的认定、评选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最困难也是最基础的环节。如果这个环节把握不好,就难以保证助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保证贫困生身份的认定公平和公正,真正为贫困大学生创造一个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3.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高校各种学生工作中,贫困生的认定工作不仅关系到国家助学计划的全面实施,更直接影响到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和以后的发展。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一方面,可以使贫困学生顺利享受到国家的各项助学政策,摆脱经济困难的困扰,解决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中。另一方面,还可以使贫困学生体会到国家对他们的关爱,感受到人与人之间互助的温暖,确立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二、目前贫困生认定体系存在的问题

1.认定标准不统一

教育部门规定,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来源(含家庭、亲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可认定为贫困生。这个看似明朗的标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迷雾重重。“贫困”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因而对于贫困学生的认证也就只能以一定的货币数量来进行科学的、精确的界定。但这个“标准”具有地属性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标准,而“标准”又是一个动态概念,会随着各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及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而变化。如此,用死的标准来衡量“活”的形势显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2.认定程序不够规范和完善

目前,在实际工作中认定贫困生的程序和方法大致如下:首先必须有当地政府或民政部门开出的贫困证明,然后由所在高校认定。第一,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根据学生的贫困申请和自己对学生的了解情况来确定;第二,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委派班干部对贫困学生进行调查,召开班委会确定;第三,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提出候选人,全体同学投票决定。这几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三种方法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单一、不够规范和完善,认定结果必然会受到诸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影响其客观性和准确性。比如,辅导员或班主任个人对学生的个人偏好、学生个人的人际关系,等等。

3.被认定对象诚信意识淡薄,证明可信度下降

在现今经济社会,高校中出现了部分学生受到巨大利益的驱动,冒充贫困来获取各种资助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部分学生自身缺乏诚信意识,在金钱面前价值观发生了偏离;一是一些地方政府或民政部门工作态度极其不负责,对贫困证明的审查不够严密,甚至根本不去审查,开具的证明存在很大的“水分”,这其中就存在弄虚作假、不该资助而享受资助的情况,而一些真正贫困学生由于自卑和虚荣心理,往往又得不到资助。

三、健全贫困生认定体系的措施

1.从被认定对象抓起,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培养文明新风

“贫困假证明”的出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诚信意识的淡薄和社会责任的缺失。因此,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要采取谨慎的态度。在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材料进行层层审核的同时,还要在学生中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引导其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友善、礼让的传统美德,使真正的贫困生受益,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温暖,营造一个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和心理环境。

2.高校作为具体工作的操作员,需要严格认定程序,提高认定方式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各高校要建立专门的扶困助学中心,做到机构健全、人员到位、职责明确,严格认定程序,从贫困生的申请、审核、公示、建档、跟踪调查、违纪查处等各个环节加强管理和监控,杜绝主观操作和人为因素,对弄虚作假的学生随时取消资助资格,并给予相应纪律惩处。同时,采取每学年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并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形式进行核实,确保认定的客观公正性。

3.国家把握全局,把高校贫困生认定和帮扶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操作

首先,为了准确界定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的程度,我们可以参照现行的教育部给出的有关贫困生认定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确定相应的贫困线标准,制定相对合理的量化标准,使界定高校贫困生有据可依。其次,为了真正帮到那些急需帮助的贫困学生,通过信息网络建立起有关全国贫困家庭实际情况的网络档案非常必要,并且要努力做到准确、全面、动态管理,给认定工作提供一个科学规范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林炯捷.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李桂兰.关于高校贫困生认定问题的思考[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第6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 教育救助 学校社工 路径选择

教育发展有三个逐步实现的目标――即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和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好的教育。体现教育公平性质的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学生提供的一种援助。]我国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国家教育救助体系下,充分利用高校贫困生周边的资源为其服务,是逐步缩小贫困人口教育差距、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平衡发展的重要策略。

一、我国高校贫困生的概况

据教育部统计,目前高校普通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为8%-15%。另外,贫困大学生应心理障碍休学、退学的比例逐年上升,占大学生休学、退学总数的30%。

高校贫困生主要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心理上或多或少存在苦闷、焦虑、彷徨不、悲观、自卑情绪等。第二,在人际交往、考研、就业等事关个人发展的重要事项上由于受心理、生理和经济等方面影响,发展机遇较少。第三,由于外界的冷遇和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易陷入自我隔绝或半封闭的心理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高校内部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中队高校贫困生的教育物质援助,和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救助,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在这里,不仅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辅导员均能在各自岗位上发挥作用,另外,高校教育救助体制下学校社工的介入也是可行的。

二、学校社工介入高校贫困生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者指的是“以学校为主要服务场所,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既运用生社会工作的理论、价值观理念、技巧和工作方法,又结合学校作为一个服务机构的特殊性,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服务对象提供更适合的服务,以实现学生全面成长。”

根据上面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义,大致可以总结出学校社工的几大特点:

1.就本质而言,学校社工是学校社会服务,是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学校领域内所实施的一种专业服务;2.就对象而言,学校社工是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尤其是学习和“社会-情绪-文化”适应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学校人员都需与社工进行沟通和协调或社工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3.就功能而言,学校社工者的主要功能是协调学生在“家庭-学校-社区”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解决其社会和情绪方面的困扰问题或矫正其偏差的行为;4.就目的而言,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也就是要协助学生准备面对现在以及未来的生活。

通过上述对学校社工的几个特点的描述,可以看出学校社会工作者与高校的其他管理人员的工作会有许多相同之处。从这一层面上看,学校社工介入高校贫困生问题是可行的。

三、教育救助体系下学校社工的路径选择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进而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教育保障机制的大背景下,教育救助综合了社会各方可利用的资源,保障了人们基本的受教育权。在此基础上,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提供以及学生周围的显性或隐性的丰富资源,为解决他们的问题而服务。

1.学校资源:学校的义务支持主要是指高校对贫困生这一群体的制度支持,主要体现在健全支持制度、建立支持机构、强化支持服务上。

其一,学校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具体政策,为贫困生入学提供绿色通道、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为就业困难学生搭建平台等,并落实相应措施,提供优质服务。其二,在机构层面上成立大学生弱势群体援助工作领带小组,下设心理援助中心,勤工助学中心等。其三,从精神层面上营造一种尊重高校贫困生的、激励他们的舆论环境,通过贫困生自强不息先进事迹宣传和学生社团主体活动等,让贫困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馨。

2.社区、家庭的资源:

(1)社区资源:学校社会工作者在社区范围内帮助高校贫困生,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方面,在高校贫困生所生活的社区内,学校社工可加强与贫困生所在社区的联系,详尽了解贫困生家庭状况,推动社区对贫困生家庭的关注及帮扶。另一方面,可依靠学校所在或附近的社区家庭实现。学校可通过招募形式,征集志愿者家庭与高校贫困生结对,在相互关心中培养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这可以让贫困生增强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2)家庭资源:家庭的支持主要指的是血亲间的相互支持。

家庭的支持具有强力的经济支持、服务支持和感情支持等功能。家庭中家人的激励、信任等会给贫困生这一群体以精神上极大地安慰,这些支持对他们中的大多数顺利完成学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自身资源:“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决定人的行为是有多种影响所致,但认知要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不良的认知是不适应的行为产生的基础,而恶化的环境强化不良的认知,最终导致不良行为的增大。

这个理论启示我们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关注高校贫困生的认知能力,必须要考虑到贫困生作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长时间形成的一种思维习惯。作为学校社会工作者,既要尊重这一思维习惯又要试图去改变它,使贫困生积极关注自我,挖掘自身潜能,提升乐观感,最终实现“助人自助。

参考文献:

[1]张莜良:教育救助:从济贫到社会保障[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7,(5)

[2]李丽娟 谭祖雪:优势视角下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J].文教资料,2009

第7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关键词 高校 助困工作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of Poor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the Solving Measures

JIN Yan

(School of Geography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4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society and school gave great support and help the poor students, so that they enjoy the fair education,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But with the aid of strength increase and funding to broaden the scope of students work, there are still some problems.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work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funding mechanism, promoting the harmonious campus,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ork; pres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意义和现状

1.1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意义

高校贫困生问题是涉及社会公平、民生及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和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对社会进步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加强贫困生助困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贫困生问题的存在不仅会直接影响家庭困难学生的生理、心理及人格发展,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业完成,而且将给社会带来一些不安定因素,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产生不利影响。

(2)加强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是实行教育公平的需要。我国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促进教育公平列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

1.2 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的现状

为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顺利完成学业,我国政府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广大学生,尤其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充分享有公平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从制度上基本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2007年5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13号),以及关于国家奖、助学金管理、大学生勤工助学管理、生源地信用贷款等系列落实配套文件。在教育部、财政部等部门配合下,建立起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勤工助学、“绿色通道”等有机结合的新的、比较完善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高校助学的财政投入、国家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到300多亿元,受助学生超过400万人。从制度保证了每一位考上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入学,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虽然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投入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已不再面临失学的困扰,但目前的助困工作仍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和解决。

2 当前高校贫困生助困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2.1 认定制度的缺失

2007年6月26日,教育部和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财〔2007〕8号)。意见提出贫困生认定需先由申请学生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持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再经过班级、院系、学校层层审核,最终确定贫困生名单的认定方式和程序。该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了各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办法,使认定有章可依,但在具体的资助工作中还会出现其他情况。比如假证明、假低保证、假残疾证的出现,当然也存在一部分贫困学生不愿将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汇报等等。

2.2 后续管理的缺失

随着国家下拨助学金数额的逐年提高,如何对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的行为进行后续管理已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事情。如何做好受资助学生的后续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资助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受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贫困生受到资助后却并不珍惜可以继续学习的机会,而是产生攀比心理,产生高消费行为,宁可不交学费也要将助学金进行挥霍。甚至产生依赖思想,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来勤工助学,仅仅希望通过国家、学校的各项资助解决经济困难,这些行为会在高校中产生极其恶劣的影响,有碍资助体系的良性发展。

2.3 全面育人的缺失

国家的财政资助、社会的慷慨解囊为贫困生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绝不是把资助金发放下去就算完成。除了经济的帮扶外,我们更要注重关注贫困生的思想情况、学业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目前有少数贫困生认为给予他们资助都是天经地义的,所以心安理得的享受经济资助,认为国家帮助他们是应该的,把家庭的贫困当成了获取经济资助的资本,觉得不要白不要,这是非常危险的思想,要求我们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通过全面育人来加以引导和扭转,要教育学生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认真学习,立志于报效祖国,服务社会。

3 当前高校助困工作中的对策建议

3.1 经济资助与困难认定相结合,加强困难生档案的动态管理

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将加盖民政部门公章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作为参考,由班级同学和辅导员老师组成评定小组,对贫困生进行贫困等级的划分,严格按照困难等级给予不同的资助力度。

加强贫困生档案的动态化管理,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家庭经济好转的贫困生就应该退出贫困生行列,把资助机会让给其他更需要帮助的人;而原来家庭经济状况一般或较好的学生则也有可能因遭受天灾人祸而变成贫困生。所以,我们要建立起贫困生档案,定期跟踪调查,动态分析调整,做好贫困生管理、教育、扶助工作。另外,对于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学生曾经享受过的资助,也要及时更新备案,避免发生重复发放和遗漏现象。

3.2 经济资助与监管评估相结合,确保资助机制的良性发展

接受资助的同学有义务向学校提供真实的家庭收入状况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要实事求是,不得虚构,也不得随意夸大。同时,还有义务提供消费结构说明。学校有权力对贫困学生提供的信息进行核查,如发现贫困生有奢侈消费行为,应根据情况减少或暂停资助。而对于尚欠学费的同学,在助学金等经济资助打入学生银行卡后,学校应优先扣除学费。另外,经济资助可采取分期发放的方式,学校通知学生本人发放期限和发放方式,如此则有利于减少奢侈消费现象,确保资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3 经济资助与自我救助相结合,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的资助方式

单纯的发放助学金、给予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容易使贫困生滋生“等、靠、要”的思想,而勤工助学作为有偿的资助方式,则很好地倡导了学生通过自食其力来完成学业。所以,高校要把勤工助学活动作为一种成长成才的方式来加以认识,勤工助学不仅是帮助高校贫困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能增强高校贫困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实践活动中树立自立、自强、自尊的品格。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生活中,要切实帮助贫困生把经济资助和自我救助结合起来。

3.4 经济资助与全面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其一,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感恩并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要通过教育的不断引导。高校可以对于贫困生享受资助设置要求,如要求他们每学期参加一定时长的志愿服务,才能获得资助。通过这些为别人服务的活动,他们可以看到人与人是相互支持的,正因为有了国家和社会的帮助,使他们能够完成学业,那么他们也必须用他们自己的力量来回报祖国,来奉献社会。

其二,加强对贫困生的朋辈教育。高校的贫困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容易自卑等特点,通过与之有相同背景的人来分享信息、观念和行为则易于被其接受。所以用身边人、身边事来对贫困生进行教育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有效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倡导贫困生之间的互助,要善于发现贫困学生中品学兼优、励志奋斗的优秀典范,用他们的生动事例来勉励广大的贫困学生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其三,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贫困并不可怕,贫困也并不是丢人的事情,高校应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咨询机制的基础上,增强对贫困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与系统性。通过给贫困生开办讲座等形式,让贫困生逐步了解自己的心理,克服自卑情绪,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应付挫折、表达情绪的能力;鼓励他们协调好人际关系,指导他们调控情绪;使贫困生正确对待逆境和挫折,放弃不安全和戒备情绪,融入集体生活中来。

其四,加强对贫困生的诚信意识教育。高校贫困生在获得资助前,需本着诚信意识提供各项证明材料。在获得资助后,也因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就拿国家助学贷款来说,办理的学生不需要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按期还款,并承担相关法律责任。这本是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在推行的过程中却出现了问题,即部分受助学生不遵守合同规定,在规定时间内不予还款。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广大贫困生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学生明礼诚信的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强化学生的信用观念,进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行为。

高校的贫困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在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下,高校助困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我们仍必须看到,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还存在着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只有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现实需要总结成功经验,修正资助政策,才能真正帮助高校贫困生全面成长成才,才能确保助困工作的良性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SZJ11224

参考文献

[1] 金晶.对当前高校贫困生管理工作的探究与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第25卷.

第8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2016年,局在市委、市政府扶贫攻坚工作统一部署下,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局党组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并精心组织实施,对联系帮扶村和帮扶群众采取实际举措,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来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现将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

2016年初以来,局就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局日常工作考评,成立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的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局党组会就定点扶贫工作进行安排和部署,安排局班子成员、副局长负责定点扶贫攻坚的具体工作,切实保障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市林业局按工作职责和职能分工,要求局有关科室在林区道路建设、退耕还林任务落实、造林项目发展和林下经济的统筹安排中,向定点村倾斜,开展扶贫攻坚工作。

二、基础先行、项目牵引

我局坚持统筹安排,通过项目建设,有计划地对联系帮扶村展开扶贫工作,主要项目投入如下:

(一)产业道路建设

今年我局投资*万元为该村修建了生产公路,这是我局投资建设的一项民心工程,是我局扶贫行动的具体体现,生产公路是一条脱贫致富路,公路的修建盘活了*多亩土地,使元宝屯人均田地增加到一亩左右,为实现该屯60多户210多人的脱贫目标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下步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了支持。

(二)开展技术培训

为发挥利用丰富的竹资源优势,加快山区脱贫步伐,针对竹编工艺品具有成本较低、劳动密集型、技术易于掌握、市场前景好的特点和适合资金缺乏、发展产业路径少、劳动力丰富的贫困户实施的情况,投资*万元在村组织了一期扶贫竹编初级培训班,通过培训,贫困户学习了先进的竹编工艺品技术,为实施技术扶贫,发展成为稳定的增收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途径。

(三) 积极开展扶贫日活动

10月17日是全国“扶贫日”,开展“扶贫日”活动,对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扶贫开发的工作格局都将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此,我局全面部署,广泛动员,积极开展活动:一是局党组高度重视,召开了班子会,专题研究部署“扶贫日”宣传工作;二是在全局积极开展献爱心活动,活动日当天捐款*元,衣服图书*件套,折合资金*元;三是对本村范围内的扶贫户开展走访慰问,宣传国家扶贫政策和送温暖活动,深得群众好评。

三、积极开展“一帮一联”活动

根据统一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开展“一帮一联”工作:一是制定我局帮扶贫困户联系贫困生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途径和要求;二是成立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分工,并在局办成立了“一帮一联”活动办公室,协调有关工作;三是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我局干部职工对元宝村贫困户的结对帮扶,中层以上在编干部均有帮联任务,处级干部同时结对帮扶贫困户中的在校学生,特别是大学生。目前我局67名干部职工联系元宝村68户贫困户(全村128户贫困户)。我局帮联人采取实地走访和电话联系的方式,通过帮思想、帮创收、帮信息和技术、帮资金、帮子女入学与就业、帮就医等途径,促进了“一帮一联”工作的有效落实。

三、面对困难,谋划明年工作

2016年定点扶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完成了118户的脱贫任务,但是,也应该看到,目前的脱贫还是建立在上级的大力帮扶和政策红利的基础上,脱贫也还不稳定,随着今年脱贫任务的完成,虽说有些政策还可以继续享受,但多数政策也将不可持续,再加上特色产业的培育还在初步阶段,稳定脱贫压力犹在,2017年任务更加艰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继续做好联系村的扶贫工作。开展谋划产业扶贫,用经济的发展来拉动群众脱贫致富。

第9篇:贫困生帮扶总结范文

山西提早制定方案,周密安排部署,确定以“扶贫济困,你我同行”为主题,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精神,动员引导更大范围的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扶贫开发。

全社会共同参与,发动全方位

在“扶贫日”期间,山西省委、省政府将组织召开省直工委、省高校工委、省国资委、国防工委、省妇联、团省委、省工商联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以省扶贫办联合发文或各部门单独行文等方式,在各系统集中开展扶贫募捐、访贫问困、产业扶贫等活动。组织省直190支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集中开展“慰问一批贫困户,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帮扶活动。向社会各界公布“山西省扶贫助困基金”资金使用情况并继续开展社会力量募捐活动。组织各市、县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在全省掀起关爱贫困人口、关心扶贫事业的扶贫济困新。

各媒体集中报道,宣传全方位

活动期间,将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省扶贫办配合,组织各新闻单位和电信运营商参加扶贫开发宣传报道活动,通过召开新闻会、在《山西日报》连续刊登关于社会扶贫的署名文章,开设“扶贫先进事迹和扶贫公益广告”专栏,总结企业产业扶贫和社会各界扶贫济困的经验做法,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通过向全省手机用户发送“扶贫日”宣传捐赠短信,举办扶贫成就摄影展,深入街道、社区发放扶贫宣传手册,组织各级各部门推荐“2015年中国消除贫困奖”候选人,宣传扶贫典型人物等多种形式,扩大“扶贫日”影响力,营造全社会支持扶贫开发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