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

第1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会计集中核算是融会计服务和监督管理为一体的一种新型账务管理体制,能够对单位的账务活动实行全过程监督,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单位账务、会计行为。但是,它很难渗透到最基层的内部财务管理中去。

笔者认为,“会计集中核算”的下一步应向“集中财务管理”拓展。

拓展难题

这一拓展并非易事,需要直面三大现实难题。以下以笔者所在行业最基层的学校为例。难题之一在于会计核算中心并没有将最基层预算的具体实施单位纳入预算体系。

从国家预算编制的程序分析,如果从单位的个数以及级别来看,整个预算体系属于一个金字塔式的预算分解体系:

从上图可以看出,会计核算中心核算的是国家的基层预算单位,但是作为最基层预算的具体实施单位没有纳入这一体系。基层预算单位对于预算还需要进行再分解,也就是将预算分解到各基层预算单位的具体部门甚至是具体的责任人。

当然从国家整体的财政预算体系核算到学校这一层面就已经足够了,但是作为会计核算中心如果也停留在这个层面,却会造成上述问题的出现。

差异化、个性化则是向集中财务管理转变的第二个障碍。

每个学校的内部财务管理,由于各学校领导的管理风格及其对预算管理的理解不同,必然造成各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千差万别,必然导致各学校对信息数据需求的差异,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板适用于所有学校的管理层。

最后一个难题甚至挑战着会计核算中心的存在。

学校每年会将各预算支出指标落实到各部门,甚至规定了各个部门每个月的费用支出限额。月末学校负责人拿到报表的时候,如果发现超支很大,他关注的并不是超支了多大,而是哪个部门超支了,以及为什么超支了?各部门的费用预算支出指标以及实际支出额将会对下一步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这些数据基本上是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之前各单位财务部门提供的必要数据,因此,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必然会向核算中心提出需求,如果核算中心解决不了这些需求,也就意味着学校要单独记账来满足这些需求,必然会对会计核算中心存在的必要性产生很大的挑战。

解决路径

但并非没有解决方案。从操作的层面来理解,可以归纳为对于同一数据源,按照不同属性满足不同需求的问题

数据的统一工作在手工记账的情况下基本上是很难实现的,但是在IT技术非常先进的今天,处理起来则比较容易。充分利用IT技术,解决集中财务管理的问题还是比较可行的。

第一步,了解需求,也就是了解学校是如何分解预算的。比如,一年100万元的费用支出预算,有的学校可能分解到各个职能部门的签字人,有的学校可能还有其他的分解方法。

第二步,统一基础数据。这个阶段需要管理会计组与财务会计组进行讨论,根据需要设计录入会计系统的明细数据单位的依据。举个例子,比如交通费报销,如果这个单位是以各个部门进行预算管理的,那么当两个部门报销交通费的时候,就不能将两个部门合并做一笔会计分录,而要分部门做两笔会计分录。

第三步,IT技术构建基础数据的共享和重定义的系统。这一步是比较关键性的一步。由于现有会计集中核算已经运行正常,也就是财务会计的工作运转正常,但学校内部管理需求的内控报表以及项目格式及关注程度却因学校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对数据的要求以及归类方式必然与财务会计的要求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解决这个差异并保证其与财务会计的数据可以相互验证以确保其准确性?利用现有技术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共享同一数据源,但同时管理会计可以按照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进行数据项目的重新架构,将可以有效解决基础数据源的重复劳动和数据的一致性问题。

第四步,报表系统及分析沟通机制。根据学校内部管理的需要,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内部管理分析报表,同时定期与学校进行沟通以满足学校内部管理需求的变化。

第2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企业财务管理领域出现了一种将财务内包与外包统一新的财务软件,即云计算。它包括SaaS和PaaS这两种模式,均是企业非常重要的应用模式。本文笔者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在云计算背景之下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云计算;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

信息化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由于资金有限、人才缺乏、资源分散、管理不规范等因素的制约,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中小企业信息化工作首先从财务信息化入手,一方面是因为财务数据的标准化工作相对容易开展,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是任何商业企业管理的核心部分,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实施财务信息化的主要模式软件外购,财务软件内包以及财务软件外包,这些模式都能从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信息化发展。但是在成本、个性化、移动商务等方面很难找到优化的解决方案。然而由于云计算的出现,使得云计算平台下SaaS模式的运用,极大的节约了IT投资的成本,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软件都可以通过租用的形式来使用。中小企业只需要按需付费,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之下,更加适用于中小型企业财务信息化的选择模式。

1. 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现状

1.1 财务软件内包

当今我国的一些中小企业通过交由专业的软件公司来定制财务软件或是汇集企业内部大量的物力与人力来开发适用于自身企业特色的财务软件。然而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中小企业

具有高成本的自我研发,业务不多,流程简单等诸多现实因素,因而,通常中小企业并不会选择财务信息化的内包这种方式,过分追求个性化相应的结果就是不必要的高成本,企业要全面综合地来考虑分析财务信息化投入与产出的对比,为企业选择出最佳的方案。

1.2 财务外包

目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内部缺少专业的财会人员,因此把财务工作就委托给专业的记账公司。财务外包就把复杂烦琐的会计业务事项交由专业的机构去处理,这样能有效的缓解财会人才不足的问题,那么委托方就能可专注于本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市场开发,并且还对企业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成本有减少的益处。但同时还需意识到财务外包也具有风险,如可能存在泄漏企业财务信息泄露的风险。

2.云计算及其特点

所谓的云计算是指以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为基础,将在个人电脑、手机和其他设备上所存储的海量信息资源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共同工作。云计算利用使计算分布在海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不在本地计算机或是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和互联网具有一些相同之处。这样有利于企业能将资源快速转换到所需要的应用上,按照需求来访问计算机与存储系统,个人与企业用户都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钱来购买硬件设备,只需要要租赁或购买互联网上的计算能力就可以了。

云计算属于按需收费,以租用云端的服务开计算资源,这样就有效的减少了企业在IT方面的费用,也不用担心存在数据丢失的问题,云计算可以提供了非常安全可信赖的数据中心。在云计算模式下远程用户的访问也很便捷快速,只要在联网的状态下,登录有使有浏览器的终端设备就可以使用云计算与云应用的服务项目,与此同时,云计算现在已经在不同的电子设备与不同的区域位置上实现了可以实现共享数据和应用,实现协同办公。总而言之,云计算的出现为个人与企业使用网络提供了更加多的便捷与可能。

3. 云计算财务信息化应用模式

3.1 SaaS模式

当下我国的SaaS企业应用中所占比重最多的就是企业的财务模块,我国的中小企业在财会管理方面使用比较多的就是金蝶的友商网的在线会计服务与用友伟库网的网上记账平台等,SaaS模式的出现对于我国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而言是一种新型的财务外包模式,中小企业可以把企业自身的软硬件及其维护进行外包,但企业的账务管理仍然是企业自身管理掌握,和以往传统的财会外包相比较,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泄露财务核心数据的风险,并且使用SaaS模式能够有效的为企业节约研发软硬件的投资成本以及对其的升级维护成本,这对于那些本来就存在缺少专业财会人员、需要严格控制成本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是非常实用有利的。中小型企业不必在等到年末才能够查看自身企业的财会数据,而是可以随时进行查看,极大化地实现了同步与共享信息,与此同时非常轻松的就解决了以往传统财务信息化模式下移动商务所具有的种种不便与困难,异地办公的企业财务会计人员能不受时空制约,随时随地处理公司的账务。

3.2 PaaS模式

对中小企业来说,PaaS模式是软件外包和内包相结合的一种新模式,所谓外包就是中小企业租赁PaaS提供商的研发平台和运行环境,所谓内包就是中小企业通过云计算平台自主研发财务软件。这是中小企业实现财务信息化非常重要的方式之一,PaaS不用企业出资购买服务器或是开发软件,并且在研发完成财务软件以后的测试环境也在云平台上,这样就极大的降低了中小企业的投资成本与研发经费。同时,PaaS还有具有实施成本相对低廉的优点,企业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自行研发,定制出最适合企业自身特点与需求的财务软件。而且,PaaS平台开发财务软件对于开发人员的技术要求并不是非常的高,这也有效的缓解了中小企业所存在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在PaaS模式下协同商务也变得非常简单、易操作,只要开发人员是在互联网的状态下,就能够实现在线协作开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4.结语

云计算的产生以及其SaaS和PaaS模式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处理好在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成本问题、数据安全问题、移动商务问题以及和个性化问题。虽然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信息化中应用云计算模式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潜在的很多问题,例如云计算的信息数据的安全性问题、传统财务数据和云模式财务数据的有效整合等等。云计算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与革新,这样才能够为我国的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做出有力贡献,同时自身也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许金叶.会计云计算:物联网体系中“脑智能”[J].会计之友.2012(24)

[2]汪德帅,张一川,张斌,刘莹.支持多租约SaaS应用按需服务的负载均衡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3]牛文书.简谈网络会计[J].中国总会计师.2011(01)

第3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信息化 一卡通 功能 延展

校园一卡通是采用IC卡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基于智慧校园的多功能应用管理系统,借助数字校园应用系统信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1] 校园一卡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理念的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方式,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财务部门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下面是笔者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及体会所谈的几点认识和看法,以推动校园卡功能的完善和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一、校园一卡通现有的功能

校园一卡通通过一卡通中心来实现制卡、充值、结算、密码管理等功能,全校师生员工可通过触摸屏、网页、手机等方式进行自助服务,开展身份识别、校园金融交易、银行与学校联网业务等各项服务。其功能覆盖了教学、科研、后勤管理、学生管理及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一般情况下,校园一卡通的功能和用途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校园消费

校园一卡通可广泛应用于支付校园内的各种费用。如餐饮收费、超市购物、上机收费、洗浴、游泳健身、医院诊疗、资料复印、班车乘坐、体育场馆进入、自行车存放、各类补贴的发放与领取等。

(二)校园管理

校园一卡通采用实名制管理,可用于身份识别、图书借阅、门禁出入、学籍注册、学生选课、学籍学分、考勤考绩、医疗信息等管理工作。

尽管目前的校园卡给广大师生带来了诸多方便,改变了传统的手工记账式管理模式,也较大地提高了高校的管理水平,但它的功能还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并且在管理、功能方面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二、校园一卡通管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各高校相继建立起了自己的校园卡系统,利用计算机系统对校内各部门、各子系统进行实时的数据统计、财务结算及报表生成等。校园一卡通的广泛应用,使得学校财务工作的效率大为提升,财务管理也走向了信息化。然而,校园一卡通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多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

(一)充值途径单一

目前,校园一卡通多采用现金充值和银行圈存相结合的充值方式,理论上节约了学校的人力资源,弥补传统手工单一充值方式。事实上,这种低效率、多弊端的手持现金排队充值方式依然是各高校同学们钟爱的充值方式。每到周一、放假返校第一天、课间休息时间等,充值窗口都会准时排起充卡长龙。而快捷的银行圈存机几乎是无人问津,甚至还有一部分同学对银行转账心存疑虑。这样造成学校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阻碍了高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进程。

(二)功能单一

由于校园一卡通系统属建设晚,发展快。初期规划又没有根据部门的管理要求,结合系统当前情况和实际需要,做出科学的整体和长期规划。规划及网络系信息基础的相对滞后,造成校园一卡通应用系统与传统的设备无法兼容,资源不能合理配置,技术上也难以实现财务系统和一卡通系统的对接。没有网络数据共享平台,无法实现总统计、全面检索的一次性操作的功能。各应用系统都有各自专用的卡或证,不能通用,用户必须牢记不同的帐号和密码,也加大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一方面,校园一卡通信息是以电磁化形式存储的,容易消磁,相关财务信息一旦丢失,势必增加了持卡人的资金风险,给持卡人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一些软件公司维护人员太少,学校自身又无法提供后续服务支持,给高校的系统互联互通和升级换代带来了很大障碍。

(三)信息系统缺乏整合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的校园一卡通必须且只能有一个权威的电子身份和认证系统。在现实校园,每位成员都有一个固定的身份。对于数字化校园中的每位成员,在数字空间中也需要有一个固定的身份,即电子身份,要建立一套统一的身份管理系统,用户可以使用自己的电子身份访问数字校园中有权访问的任何系统。电子身份的确认需要身份认证技术,有一个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供各应用系统使用,并且有单一的注册中心统一为各部门服务。该中心必须全面收集所有人员和部门数据,建立共享数据库, 并且作为权威管理机构负责基础数据的准确性。

目前,一些高校运行的一卡通系统实际上就是一卡多用系统,没有接口,系统间操作相对独立,数据的获取、加工、传输只能从一个系统导出后再手工导入到另一个系统,难以保证其数据的一致性。数据库没有实现实时连接、信息不能高度共享,直接导致信息不对称,降低系统性能,影响一卡通在管理中的功能发挥。

因此,完善一卡通的功能势在必行。笔者拟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以进一步发挥一卡通的潜在功能。以达到高校管理的现代化。

三、信息化条件下校园一卡通的潜在功能

(一)信息查询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的财务管理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信息化手段,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校园信息资源数字化,校园网上信息将有更好的组织和分类,满足用户的需求。持卡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学校任一个校园网登陆进行个人信息查询。用户在网上也可快速查询到校园卡在校的充值、消费流水,密码修改、卡片挂失等操作及自己所需资料。

一卡通在校园网中起桥梁作用,通过它把校内各部门管理子系统信息连接,重要数据进行统一集中管理,形成统一规范的数据格式。有了共享空间,财务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直接收集分散于各业务部门的基础信息,进行一卡通相关业务的查询操作,直接为会计系统所使用,轻松实现相关费用划转、账务核对、数据统计等工作。

(二)网上充值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增加,原有的人工充值模式已经不能保证学生及时、准确充值了。为了节约时间,简化学生充值流程,有些高校和银行建立了网上充值转账系统。开通一卡通和网费的网上电子支付业务,连接外网后通过银行卡进行网上电子支付,实现网上充值。充值金额立即到账,即充即用,并可进行充值实时管理查询。这种方式很值得借鉴。

校园一卡通与银行系统顺畅连接,其与用户的银行账户绑定后,卡内保存了持卡人的详细身份信息,校园卡与银行卡直接关联,可以通过银行转账来实现卡内充值,可以在校内外进行各类金融活动。在本人授权的前提下,当校园卡内金额不足时,系统也能自动从绑定的银行卡向校园卡进行转账充值。这样减少现金流动,方便了持卡人,同时也拓展了银行业务。

实现网上充值不需要排队,直接办理充值,不仅节约了教职工的排队时间,方便同学用餐,更有效缓解了窗口拥挤状况,彻底减轻了学校收费员和查询人员的管理负担。同时为全校提供了一个安全、有序、舒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

(三)一卡通金融化

一卡通运行初期,为了便于管理,仅限于学校内相关部门的清算结账业务,无法进行教职员工工资管理、师生乘车、校园门禁、学生学费的批量代缴代扣、校外商场购物等,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校园一卡通。为此,高校可以借助成熟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卡技术,更新现有的网络设备,高校要主动与银行积极探讨并尝试增强校园卡自主收缴功能。采取在一张卡上设置不同电子钱包、不同安全级别的形式,实现银行卡与校园卡两卡合一。铺设银行专线,校园一卡通系统与银行端的前置机相连,形成银校系统的实时高速通道,银行卡与电子钱包、账户之间可以实时转账。

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学生管理系统与财务管理系统、一卡通实现有效对接后,新生录取时能方便地将学校招生时产生的数据转换为新生数据加入学籍数据库,系统实现了“批量自动快速发卡”、“学费批量自动扣缴”,并通过校园卡预存预缴学杂费、住宿费、教材费、考试报名费等,实现注册、缴费、建档、宿舍分配等迎新手续一次刷卡完成,实现了新生入学手续的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学生管理系统对即将离校的毕业生也能提供实时准确的缴费信息或信用信息依据,采用批量退款的功能,轻松完成学生离校退款任务,而且大部分的离校手续都可以通过系统完成,方便快捷。因此,校园卡金融功能与校园管理功能充分结合,切实实现校园管理消费一卡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园一卡通。

四、结束语

校园一卡通系统是全面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基础工程。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系统之一。校园一卡通的广泛应用,不但满足了学校不同管理层次的需要,对高校的财务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了确保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要实现校园内真正的数字化管理。高校除了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积极与软件开发商、银行加强沟通与深入合作,延展校园一卡通系统卡功能,共同促进一卡通的健康发展,为高校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幼娟.数字化校园环境下高校财务管理研究[J].网络财富,2010

[2]陈军.校园一卡通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2012

第4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管理

近年来,随着办学体制和教学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职院校已经形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局面,学费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已经成为学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学生收费不仅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政府非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收费管理工作,把各种应收费用及时足额地收缴入财政非税账户,已经成为保证学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基本条件。如何规范收费行为,做好收费工作,进行科学、规范的收费管理是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根据国家政策向学生收取学费、住宿费等费用是学校教育事业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高职院校体制改革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收费在财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种类越来越多,收费标准各异,再加上学生的特殊情况如学费减免、休复学、转专业、部分缴款、欠款等情况,导致了收费管理工作繁杂无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收费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收款人与收费管理人员不是同一人,可能会因疏忽造成欠费名单核对不准。二是,收费管理制度不完善,信息沟通不畅,催缴工作不力。收费是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学校各部门如招生、教务、学生、各院系等的协作与配合。但因催缴工作的好坏与相关部门无直接利益关系更无配套制度,致使其对催缴学生欠费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学生欠费情况严重,欠费原因多样,收费难度加大,而且欠费生比例逐年增加。

(二)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领导重视不够。受长期计划模式的影响,以往高职院校过分依赖于财政拨款,对学生收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各级领导还未将主要精力投放在筹措办学经费上,对组织办学收入缺乏总体规划和目标;相关职能部门也认识不足,认为组织办学收入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己无关,所以,每年的收费工作从学生入学收费到旷日持久的催缴欠费,都是财务部门孤军奋战,没得到学校其他职能部门的有效配合,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2.收费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信息共享。收费管理工作包括学费的收缴、注册、特困生资助和欠费的催缴等各个环节,涉及教务处的学籍信息和学分制信息、学生处的学生贷款和减免信息、院系的学生报到注册信息等,如果各有关职能部门、学院之间对信息不能实现即时共享,就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同时由于各院系对学费收缴工作未承担直接责任,对学生拖欠学费的催缴管理积极性不高,易造成工作拖拉甚至出现推诿现象。

3.学生收费项目多,收缴程序复杂化。随着高职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和办学层次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成份呈现多样化,学生收费标准、缴费方式、缴费时间的不同使收缴程序复杂化。特别是高职院校的收费方式也已由原来的单纯手工开票转为机打票据,而非税开票系统与学生收费软件并没有很好地衔接,造成财务人员重复工作。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繁多。近年来高职院校办学层次、招生种类向多样化发展,普通专科生、成人教育及联合办学招生等多种形式,使得各层次、各年级、各专业的学费收取标准不尽相同,公寓条件不同其住宿费标准也不一样;除了国家规定的学费和住宿费外,还有各类办证的押金、伙食费及教材费、公寓用品等代收费用,收费项目与收费标准繁多,并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这就在很多程度上增加了收费工作的难度和工作量。

4.收费方式滞后,数据共享平台不完整。银行批量代扣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主要收款方式,但这都需要高职院校与银行预先签订代扣协议,而且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通过这种方式缴费。特别是不少新生家长对于录取通知书中所带的银行卡心存疑虑,情愿带现金交费;还有的学生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存足余额,导致无法扣款成功。对于这部分学生有的高职院校只能采用现金缴费方式,造成了收费工作的效率低下。银行代扣系统的不完善影响扣款的成功率,甚至出现串户现象,核对的工作量相对较大;高职院校内部收费管理软件与银行的收费管理系统的数据不能共享,数据转换麻烦。而且当学生基本信息变动时,银行收费系统不能同步更新,影响收费信息的准确性。

5.贫困生比例增大,学生欠费现象普遍。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近年来,学生欠费比例也在逐年提高。学生欠费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的问题,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极为不利。为降低欠费率,各校都想尽一切办法。总的来说,学生欠费现象严重的原因:一是随着扩招,贫困生比例增大,确实有因经济困难无法上缴学费的贫困生存在,而学生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审批的办理和到帐需要一定时间,造成这部分贫困生欠费;二是有部分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恶意拖欠学费。有少部分学生常有抱有侥幸心理,为了自己的私利,把家长给的学费挪作它用;三是部分学生缴费意识差,存在攀比心理,有意拖欠学费;四是高职院校内部缴费制度及配套措施不完善,控制不严,致使有部分学生怀疑自己无法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想等到毕业前,看情况再决定是否交费。欠费学生中,有的是真正贫困,有的是恶意欠费,带了钱不交。学生年级越高,欠费率越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欠费原因分析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学生欠费情况普遍存在,给高职院校正常运转带来了较大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收费标准偏高,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近20年来,我国收费标准涨了20~25倍,个人所担负的比例过高,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需要1万多元甚至更多,超出了现阶段老百姓的承受能力。为加大西部开发的力度,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向西部倾斜,来自偏远落后地区的学生较多,缴费困难的学生增多,学校又不能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辍学,在每一个新学年都要开辟“绿色通道”,欠费率自然上升。同时,国家要求不能让一个贫困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受益,表现出国家对贫困家庭大学生的关爱和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但是,不少学生钻政策的空子,抱着侥幸的心理,恶意拖欠。

2.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学生缴费困难较大,落后地区的学生在进入到经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就读时,仅日常的开销就已经难以维持,更不用说高昂的学费了。用人单位选择人才时,比较注重文凭、成绩、专业,而对聘用对象的信用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关心甚少。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分担的理解、认同不够。此外,目前我国舆论界对教育成本分担的理论和依据的宣传力度不够、范围不全面,没有让社会普遍理解和接受这一观念,从而导致不少学生和家长缴费不积极,甚至故意拖欠。

3.高职院校管理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学生收费的软硬件建设不完善,收费标准依据公布宣传不够。目前尚有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学生缴费。远程学生缴费仍然是“家长—学生—高职院校”的模式,没有实现“家长—高职院校”的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收费标准和依据可能只限于在高职院校财务处或者是高职院校网站公布,有的高职院校甚至不公布。高职院校部分收费人员工作能力和服务意识不强,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不愿及时缴费。高职院校对恶意欠费和观望欠费的学生缺乏必要的制约手段,对贫困欠费的学生帮扶态度不是很积极主动。学校各职能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相互扯皮。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对学生收费的认识不足,职责不明,没有做到齐抓共管,仅靠财务部门来催缴欠费,落不到实处,力度不够。目前,高职院校收费多数仍然采用单纯的手工管理,很难掌握如学号、姓名、班级、转专业、休学退学等大量相关信息,收费手段的落后导致收费效率不高。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引入了计算机收费系统,但由于数据共享平台不完善,信息流不畅通等原因,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职院校收费工作发展的需要,造成管理上的相对滞后。

4.学生思想观念上的原因。学生的思想认识不高,相互攀比,恶性循环。部分学生诚信意识不强,不按时还贷,致使金融机构对助学贷款控制较严。部分贫困学生由于贫困,学习条件跟不上,加之自卑等原因,致使很难达到品学兼优,从而难以贷到款,获不到奖学金,更是雪上加霜,加重欠费。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费收费管理的对策

1.完善高职院校收费管理机制。学校应通过长期固定的收费公示栏、招生简章、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将收费许可证公示,提高高职院校收费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国家收费政策深入人心、树立正确的缴费意识和诚信观念,明确大学生按时缴费是接受高等教育应尽的义务。同时,学校应成立专门的收费管理机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制定各种收费管理制度、管理办法等,明确校内各部门的收费管理职责及流程,提高学生收费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2.进一步规范欠费追缴管理。学生欠费的追缴工作作为收费的后续工作,需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相互配合与协调,常抓不懈。建立以院(系)为中心的二级管理体制,将收费管理的职责落实到院(系),将收费情况的好坏落实到每个辅导员(或班主任),作为其完成工作质量的一个考核点。由财务处及时反馈各院(系)的欠费率,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激发班主任对收费管理工作的热情,明确各职能部门在收费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制定详细的收费管理工作流程,紧密联系的管理与协调机制,形成信息畅通的一体化管理体制。财务处应根据招生处、教务处和学工处提供新生或毕业生名单、学籍变动、学生奖助学金、学生贷款等资料及时更新缴费信息并反馈给各行政部门和各院系。

3.提升收费管理工作效率。对欠费学生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区分困难学生与恶意欠费学生,建立贫困生档案。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应积极通过批评教育,取消评优资格、停办毕业离校等措施来加大催缴力度。同时,应建立学校与家长沟通的机制,形成学校、社会、家庭共同做好学生缴费工作的局面。

4.建立全方位的助学体系。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学校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采取不同办法予以资助。通过减免学费、社会资助等手段,不定期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经济资助。学校鼓励经济困难学生通过申请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等方式完成学业,使每一位贫困学生有书可读。我国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作为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是我国高职院校资助政策体系的重要内容,是体现教育公平公正的有效手段,为许多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和支撑,使用每一个贫困学生都能根据本人的经济状况都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通过各种形式的奖学金、补助、助学基金来解决贫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建立学生就读“绿色通道”制度。

第5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RFQ(request for quotation)即报价请求,这个字眼往往在外贸函电中出现。作为买方给卖方发一个询盘,可能是电子邮件格式或传真格式,传真文件的表头或者邮件的主题就会出现RFQ的字样。国际贸易中,买卖成交一般都是从RFQ开始,逐渐谈成最后签订合同和订单。

如今RFQ的做法在物流业界也开始流行了。想将部分或所有物流功能外包交给第三方物流供应商(3PL)的企业必须寻找最佳的物流供应商,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以帮助他们在今天不确定性的经济环境中获得供应链领域中竞争优势和生存所需的物流创新项目。这项任务可谓“说易行难”。物流外包商往往是竭尽全力寻找成本最低的供应商,但是,3PL希望他们的能力能够帮助外包方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当然价格也不低。

如今,物流外包世界中我们常常看见许多各种全球、区域和地方性的3PL,为他们的客户做同样的事情――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提高物流绩效表现。但是这往往不是意味着“低成本”。企业需要报价越低越好,3PL则是心存疑虑,这种分歧毫无疑问一直都存在。此外,在典型的物流外包服务流程中,很难在谈判一开始就确定一个潜在的物流合作伙伴能否向企业提供价值。比如美国研究公司ARC咨询公司就认为:有关服务提供商真正实力和能力的信息难以一下子发现。许多3PL在招标过程中往往会说他们能做一切,但是最终企业会发现他们仅在某些特定的物流领域中具有很好的能力,或是他们在一些特定行业具有丰富的经验。

虽然物流外包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已经改变了很多供应链的运作,但是企业对于外包流程服务不满是普遍的。德勤咨询公司2008年调查显示,300个受访者中39%的人至少终止过一个外包合同并且选择不同的供应商,因为他们“不满意”或感到“非常不满意”合同的执行情况。

3PL需要实施和执行能够给客户带来价值的供应链,因此,他们必须在签约前花时间了解对方的行业、文化及客户,并能够识别企业的痛点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RFQ就是其中的关键流程。

传统RFQ的缺点

如今更流行的做法就是变革传统的外包流程,建立起更多合作型的物流服务。虽然这种方法听起来是启动物流外包关系显而易见的方法,实际上和现在的通行做法并不一致。通常情况下,查找能够满足托运人需求和预算的3PL都是通过了RFQ流程――外包方邀请许多物流供应商进行投标。

虽然RFQ流程目的是要帮助找到最适合的潜在供应商,但是里面的方法可能导致效率低下。对于许多RFQ使用用户而言,“比较”是最常见的方式,但通常这会忽视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流程――每个供应商真正能够提供的能力,这往往是云里雾里。

RFP过程有两个缺点:第一,公司往往看不到市场中存在的更广泛的机会。第二,如果“采购”事项是评价遴选过程中最主要考虑的因素,那么最终所有一切都集中在成本这个一维的角度上。一旦实施,传统的RFQ流程通常短期内造就成本减少的效果,但是不利于公司的长远目标。比如通过存货的合理安排腾出资金,同时满足需求方面建立起最大限度的灵活性,这些都是企业可以看见的财务改善方面。但是企业不要对于那些一次性、快速命中的做法过多关注,例如一直不间断降低货运成本,这不能持续发展,不能长期为公司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如果托运人专注于基于成本挑选供应商,他们可能会忽略物流战略对业务服务的影响。物流不是一种商品,而是提供端到端,集成的供应链解决方案,可以促进节约以及改进流程,发挥诸如ERP系统那样的功能。此外,RFQ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标准化要求和绩效期望值方面,这最终会让他们自食其果,RFQ中所规定的问题和度量不总是与企业长期供应链的目标和需要关联。

企业经常只是在特定领域(即自己感知区域内)在RFQ提出要求,往往可能忽略供应链整体的改善机会。在“购买”这个要素为主要驱动力的RFQ过程中,对于任何3PL最主要关注就在于RFQ里面的信息,对整体状况可能并不清楚,只要在部分业务中取得成本优势即可,往往不会考虑整体的成本情况,从而可能产生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情况。

合作型物流

RFQ方法通常的特点就是“不能涵盖所有,同时过多以成本为中心”,这也意味着企业不会和潜在合作伙伴共享足够的数据,以便潜在供应商真正了解如何为企业带来好处。在RFQ过程中,3PL在大多数情况下,分析的数据只是RFQ公布的所有可用的数据。企业不会得到全面的解决方案,因为3PL基于RFP中提供的信息无法掌握全部过程和业务。

很多时候,那些最终获得合同的3PL在实施其建议的解决方案时也是困难重重,因为从RFQ公布到正式实施已经隔了很长的时间,客户的业务可能已经发生大范围变更了。比如最后选择决定完成后,外包方可能收购另一家公司或剥离了部分业务;推出了新的产品;改变供应商等等。供应链已经改变了,所以外包方和3PL要重新开始制定新的解决方案。

能够快速应对不断变化的供应链需求,这也是3PL可以提供其客户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但是从一开始双方就需要建立起适当的规划和准确的信息。

物流外包过程如今开始了新的征途,托运人、物流供应商和业内专家开始对成本驱动的RFQ进行变革――外包的心态更多转移到了通过合作建立有效的关系。有些人称之为:基于绩效的外包,解决方案驱动的外包,它们的前提是相同的:托运人和3PL共同工作首先确定哪些服务能够改善供应链绩效和降低成本,同时允许双方建立互惠互利的商业伙伴关系。

在此理念指引下,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Kate Vitasek撰写了《既定外包:变革所有外包关系的5项原则(Vested Outsourcing: Five Rules That Will Transform All Outsourcing Relationships)》一书,建议企业使用下列框架改变其现有的外包关系,建立更高效的以绩效为基础的方法:奠定基础;了解业务;协调利益;建立合约;规管关系。在此过程中依然可以使用RFQ方式,只是以完全不同的方法使用它们。

在公布RFQ之前,企业需要首先全面思考今后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这将是RFQ的基础。企业应使用RFQ流程作为现有基础情况的一种概述,包括当前的供应链运作程度、库存水平,损益表信息等等。企业需要使用RFQ阐明其当前的情况,当然大多数公司做不到。同时在此过程不能“普遍撒网”,应该选择其文化和成本都符合的外包方,同时数量有限的3PL进行询价。在有限的范围内,企业应该请3PL进来,对当前的状况进行分析并制定详细的计划书(投标书)。

这种方式真正要改变的是“以成本为一切”的观点,你要问那些潜在供应商――他们将如何改善你的供应链。这种方法费时得多,但回报也是很高的。全球主要的物流公司之一Ryder就把这种方法称之为解决方案驱动型的外包。该公司更主动联系潜在的客户,提供经过缜密研究,明确业务计划和价值主张,而不是等待RFP。为潜在外包方制定有针对性的供应链解决方案,Ryder根据行业经验和内部数据来规划出有关的业界标准和最佳做法,定义出一家公司供应链可以改善的区域,并证明建议的解决方法能够带来的财务影响。

第6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医院信息建设;专科化建设;人才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9(c)-126-02

1996年我国卫生部开始建立第一个正规的医院信息系统(HIS)试点,这标志着医务电子化开始在中国兴起。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IT应用已经成为医院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最简单的MIS(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系统到完善的HIS (医院信息系统)、PACS (影像存档和通讯系统)、RIS(放射科信息系统)、CIS (临床信息系统)、LIS(实验室信息系统)系统,以及系统网络管理、办公自动化、安全软件等都开始在医院实施和运行[1]。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和发展,医院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出现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团队的打造也成为医院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1 国内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许多大型的省级以上医院均建立起了较大规模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每年投入不菲的资金进行信息系统的维护、开发和建设,如北京的协和医院、福州总院、上海的瑞金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等,均有30人以上的信息技术人才队伍;也有许多规模相对较小的医院,采取工程“外包”或者委托的方式,将医院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开发交给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公司,医院需要做的仅仅是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而不必建设一支专业的人才队伍。2002年,卫生部对国内6 921家医院进行调查:其中有2 179家建设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占全部被调查医院的31%。从医院规模看,省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达到84%,地市级医院建设HIS的比例为37%,县级医院为34%[2]。所以,地市级医院将是医院信息发展的主力。

但是,对于这些地市级综合医院,因为自身经济原因使之不能像大型省级医院那样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计算机人才队伍的建设,又由于医院规模相对较大,信息系统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外包,如何解决信息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团队的打造,突破医院信息化的人才瓶颈[3],是这些医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我院的信息系统建设思路

我院是一所典型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市级医院,于2002年开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建设目标,即建成了基本涵盖医疗、行政和后勤各个部门的,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HIS系统。

为了更好地推动我院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我院针对医院信息化建设领域的特点,结合考虑因本院所在的粤东地区医疗软件行业整体发展不充分而致挂靠专业公司后医院对于技术的依赖性等情况,提出了“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思路,并进行了初步探索,试述如下:

2.1 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必要性

医院信息系统属于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的企业级(enterprise)信息系统中最复杂的一类。它不仅要同其他所有管理系统一样追踪管理伴随人流、财流、物流所产生的管理信息,以提高整个医院的运作效率,而且还应该支持以病人医疗信息记录为中心的整个医疗、教学、科研活动。

医院信息系统是以数据库为核心,以网络为技术支撑环境,具有一定规模的计算机化的系统,这是其“信息化”的基础;同时医院信息系统又有其“医院化”的一面:医疗信息复杂、数据量大,病人信息表达方式多,信息的安全、保密性要求高,医院的总体目标、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方法、信息流模式的不确定性,缺乏医疗信息处理的标准,高水平的信息共享需求,甚至医护、管理人员心理行为的影响等。

医院信息系统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其“医院化”和“信息化”特点间的界线已经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向交叉学科的规模发展。现在医院信息化建设的过程已经包含着医院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的再造,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无法停留在”医护人员提要求,信息技术人员搞开发”的初级阶段了,而是需要一批掌握软件开发知识,同时对医院的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和发展运行也充分了解的复合型人才,因此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势在必行。

2.2 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内容和方法

一般来说,专科化建设主要包括基本设施建设,技术能力建设,学术能力建设,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制度与机制建设,专科文化建设等[4],结合医院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2.2.1 硬件条件的规划和建设硬件建设是专科化建设的基础,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院信息基础建设方面。由于计算机硬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了保证医院计算机中心的硬件基础不落伍,避免反复的硬件更换,医院应该高起点做好统筹规划的工作,如对于信息系统的建设应该以5年、10年这样的时间概念进行规划,在规划之初即以区域性医学信息中心平台为目标,并建设好整体规划的硬件框架,这样既避免了硬件反复升级为计算机中心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工作,又可以保证计算机中心工作平台的稳定性,保证计算机中心发展的连续性。二则是计算机中心的硬件建设,包括计算机中心的工作用房、专用设备等,保证计算机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

2.2.2 人才队伍和人才培养能力建设我们仿照医院临床科室的建设方式,首先确定学科带头人,这个人既要对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对医院的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和发展运行能够充分把握,同时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应有充分的专业知识,能够紧跟国内外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另外还要有能力担负起医院信息化建设人才梯队建设的任务。

然后,在学科带头人的下面配备或培养2~3名信息化建设专业知识丰富,同时对具有医院特点的软件开发程序和运行方式有着充分经验的工程师,分别负责医院不同模块的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即相当于医生中的“主治医师”。

再次,在这2~3名工程师下面,还配备3~4名拥有可以对医院的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一般维护和调整,针对于简单业务流程可以联合开发软件能力的工程师,由其负责整个医院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检修,即相当于“住院医师”。

最后三级人员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并建立相应的集体讨论和授课制度,促进技术提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保障技术能力和学术能力建设的顺利进行。

2.2.3 专科制度与机制建设计算机中心的制度和机制建设主要包括两点:①科室的机制建设,包括保密机制、数据安全机制、系统运行机制、激励和竞争机制等;②科室的制度建设,包括科室的日常工作制度、值班制度、科室人员职责、科室的发展规划等,尤其应该重视科室的发展规划,应该将其与医院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相统一,真正实现以科室发展推动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另外还有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工作站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设备维修登记制度、设备发放登记制度、数据备份制度、服务器运行登记制度、工作交接制度、人员培训制度等[5],这些关系到医院稳定运行和维持医院正常医疗秩序的制度,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必须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以保证医院运行的稳定和安全。

我院计算机中心经过近5年时间的学习、积累和建设,特别是近来按专科化建设模式发展,建立了完善的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医院的数据安全机制、系统运行机制、医院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数据备份制度和科室的竞争机制、日常工作制度、发展规划等机制和制度,同时日常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的设备维修、网络硬件建设逐渐向软件系统的改造和开发转移。目前,计算机中心完全掌握了医院HIS系统开发的源代码,能够独立地对现有的HIS系统进行再开发。近期,我院的计算机中心还出色地完成了新《医疗服务价格》程序的开发和编写,不仅为医院节约了建设经费,也对自己的技术力量进行了一次验证。

2.3 专科化建设计算机中心面临的问题

虽然专科化建设医院计算机中心存在诸多必要性和优点,但是仍有较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在现有的建设规模下如何吸引高水平的综合人才加入科室、如何保证科室开发的产品遵循统一的信息化标准、如何提高这些产品的技术水平而不仅仅是停留于“土办法”的层面,以及在医院的大型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计算机中心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地讨论和解决。

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与医院管理水平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为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开辟了道路,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信息系统的成功实现又依赖于严格的高水平的医院管理[6]。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医院管理模式改造、重建的过程[7],计算机中心的建设正是其中承上启下的一环,地市级医院应该以计算机中心的建设为契机,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包罗. 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两个核心问题[J].当代医学,2005,11(91): 66-67.

[2]刘向红,王广平,张少辉. 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06,(6):46.

[3]苗谦兵. 医院信息化:人才瓶颈如何突破[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8):78-79.

[4]吴少林,黄毓文,李海燕,等. 试论医学重点专科建设内容[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2): 102-103.

[5]陈敏,胡建国,张晓强,等. 医院信息系统管理模式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l(8):542-545.

[6]李包罗. 我国医院信息系统新进展及面临的任务[J].中国医院,2001,5(7):43-45.

第7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智慧校园;评价指标;建设规划

“十三五”期间,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展开。按照学校发展要求和江苏教育厅《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指标》细则,对照各项指标与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对比、自评,探索智慧校园建设规划。

一、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办法

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水平评价项目共分师生发展、应用服务、数字资源、基础设施、组织保障五个部分。评价指标共28大类170小项,评价总分值300分,达标分值240分。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1.硬件建设

目前,我校以新校建设为契机,建成了覆盖全校基础网络,拥有万兆主干、千兆汇聚、百兆到桌面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及安防监控系统、消防系统、校园广播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教学用计算机教室8间、电子阅览室4间;多媒体教室126套;智能录播教室二套;网管中心存储、服务器、防火墙、网络督察等保障设备齐全。

2.软件建设

我校近几年先后建设了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校园综合管理OA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金蝶财务管理系统、银联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食堂收费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校园网站、安防系统、消防报警系统、水控电控系统、楼控系统等。

3.师生利用信息化的情况

多年来,通过各项培训,我校广大教师基本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教室开展教学活动,能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查询、信息、上传教学文件等。部分教师能够制作质量较高的多媒体课件,建设题库等。不足之处:一是开展网上教学、集体备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能力不足;二是视频、音频信息处理能力有限;三是教学信息资源建设意愿和能力不强。

三、我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校以新校区建设为契机,以“打基础、建平台、抓应用、促发展”为方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问题,目前亟待解决的有以下几点。

1.重硬轻软,利用率不高

我校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配备的同时,统一的管理还不到位,采用的服务外包方式后服务还不够及时;现有的硬件利用率不够高、软件应用不充分。

2.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滞后

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信息资源没有充分共享。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滞后,特别是教学资源建设、师生应用方面相对滞后。

3.师生信息素养不够高

学校师生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信息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不足,虽然近几年参加校内外培训较多,但由于人员数量有限,仍然不能满足学校教学、服务、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四、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我校自评分

1.师生发展

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分;教师发展(15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8.5分;校长领导力(10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7分。

2.应用服务

评价指标包括应用服务融合(30分)、评价细则13条、自评得分17分;其他略。

3.数字资源

评价指标包括数字场馆资源 (7分)、评价细则3条、自评得分0分;其他略。

4.基础设施

评价指标包括校园网络(13分)、评价细则12条、自评得分10.6分;其他略。

5.组织保障

机构队伍(8分)、评价细则4条、自评得分5分;其他略。

五、达标建设所需时间

根据自评情况,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设自评分为138分,距离合格分数240分还有一定差距,在资金有保证的情况下,完成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大部分指标可在1~2年内完成,有关物联网项目等的完成时间约需3年。

六、 建设基本原则

智慧校园建设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一是要统筹规划,必须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二是分步实施,从软硬件、教育信息资源、课程、人员队伍等多方面分步实施、逐项推进;三是以应用驱动,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重点推进教育应用系统和教学信息资源库、学校信息资源库和数据中心的建设,尽快发挥作用。

七、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将围绕“教学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突出“师生参与教学应用、全员体验智能管理”的理念,以数据中心建设和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为重点,以推动教育信息化系统应用为核心,以规章制度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为保障,推进全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和实现智慧校园建设目标。

2.具体建设目标

(1)在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带领下,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

(2)完善校园基础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建设。

(3)启动全校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及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建设个人信息门户平台,完善OA系统;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建设,实施数据分析及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4) 推进教学资源建设,丰富数字图书馆资源,完善数据中心虚拟化扩展及云平台建设。

(5)建立数据中心,实现全校网络行政管理、网上教育管理、教学、科研、实训等信息服务网络,提供数据服务、基础信息和管理载体,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建设现代化。

(6)加强消防、安防、食堂消费、后勤服务等信息化建设,促进学校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

(7)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的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化讲座、培训、师生互动等活动。

(8)根据学校升格发展需要,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八、实施计划

1.完善数字校园建设(2016年)

积极推进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信息素养的培训与教育,形成良好的校园氛围;优化学校综合管理系统,推进OA系统的应用;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功能;推进教学资源库建设。

2.数据中心建设(2017年)

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资源库建设,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物联网建设。逐步完善规章制度、经费预算和使用制度、运维管理办法等,形成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保障机制。

3.努力实现智慧校园建设(2018年)

逐步落实各应用系统,通过调试、培训、运行推广各应用系统。

4.完善智慧校园建设(2019年~2020年)

智慧校园建设没有终点,学校将根据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完善智慧校园的建设。

九、 政策保障与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由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一协调、指导、总体规划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2.完善管理制度

根据信息化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的需要,落实领导职责,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逐步在管理部门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完善信息化工作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考核力度,并建立信息安全的监管制度,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3.注重队伍建设

加大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教师团队、服务队伍的建设力度,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4.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检查和指导,并建立评估体系,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督导评估范围。积极组织教育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教学软件征集评比等活动。

第8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内控机制;业务整合;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9)05-0023-02

一、内设部门及岗位优化整合工作基本情况

(一)精减部门设置,整合业务资源

在保留原有股室编制的基础上,大幅减少部门设置,区分有发行库支行和无发行库支行,将原有的7个股室分别合并为“三部两室”和“两部两室”,即有发行库支行的部门设置为综合业务部、金融管理部、保卫部、综合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无发行库支行的部门设置为综合业务部、金融管理部、综合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按部室设人,扩大部室员工的兼职范围。

(二)统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员结构

考虑支行现有人员数量和结构,采取中层干部竞聘,一般工作人员竞岗的方式,重新配置岗位人员。减少中层干部职数,通过竞聘确定人选。充实一线人员数量,推行“全员竞岗、双向选择”,并将落聘的干部一律转到一线工作,同时制定措施,鼓励兼岗,实现干部重心向一线转移。

(三)建立新的岗位工资分配制度

除领导岗位外,将各岗位按职责、任务、能力要求、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等因素划分为A类职位、B类职位、C类职位,原则上按A类职位1.5;B类职位1.2;C类职位1.0的档差,确立各职位间的工资系数,对1人同时兼任2个或2个以上职位的,按类别高的职位确定系数。

二、内设部门及岗位优化整合工作的成效

(一)岗位设置进一步科学合理,风险控制能力得到增强

通过整合,内设机构和工作岗位得到精简,岗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解决了内设机构职能交叉,业务分散的问题,风险控制能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如按照《国库会计管理规定》中有关国库内控管理制度要求,排除可兼容业务,国库至少要设置7个岗位,会计至少要设置4个岗位,而目前国库会计一般只有6至7人,仅能维护正常业务的内控要求,若有人员出差,培训或执行强制休假等情况,客观上就出现了动态违规兼岗现象。岗位整合后,消除了部门界限,将发行人员充实到国库会计,形成综合业务部,便利了岗位人员的灵活调度,较好地解决了动态违规兼岗问题。

(二)监督检查更趋向合理,业务工作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一方面会计、国库、发行等业务部门的合并使中支对口科室在监督检查时减少了重复,从而使检查能够更加全面,工作部署能够更加严谨;另一方面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监督部门的合并,有利于加强职能部门间的业务工作的资源共享,起到了加强内部风险控制,提高整体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部门间协调更加便利,工作风险进一步降低

整合后,支行内设机构由原来的7个股(室)精减为现在的“三部两室”(或两部两室),部门间协调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许多在过去是部门间的协调变成了现在的部门内的协调。与此同时,由于部门的减少,部门间分工链条缩短,业务流程相应缩短,风险点也大大减少。

(四)人力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员工才智得到较大发挥

业务整合过程中采取的岗位竞聘、双向选择和一人多岗,兼岗多责,客观上要求在岗人员,既要有相应的业务水平,又要有较强的综合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员工的自我学习热情,为提高员工素质和履职能力创造了有利环境。

三、岗位整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内设部门和岗位优化整合的目标,是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建立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内在潜力,最终达到科学合理定位支行职能,增强支行风险控能力的目的。但从我们实际调查的情况看,目前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存在一定困难。

(一)薪酬鼓励作用不强,对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促进作用不大

岗位工资系数的界定,是与广大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此次整合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支行工资收入差距较小(以每档30元计算,A类与C类间差距不足200元,在总体收入中占比较低)未完全体现岗位职责、任务、风险程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多劳多得的要求,因此,薪酬激励的作用发挥不充分。特别是在一些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相对较重的支行,此种激励作用更不明显,许多员工放弃追逐较高系数职位的机会,宁愿选择系数较低的相对轻松与务虚的工作岗位,从而出现部分中层干部岗位(或高风险岗位)无人竞聘的尴尬。

(二)部分支行人员总量不足,内部风险控制隐患无法得到根除

以辖区新右旗支行为例,该行为有发行库行、口岸,按分行《指导意见》的模式二进行整合,应设置6个部室共25个职位。该行现有员工28人,扣除行级领导5人,保卫部6人(按最低配置要求),余下的17人要分担24个职位的工作(这其中还包括因病长休员工1人),可调配人员严重不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兼岗人员过多,导致业务操作“一手清”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加大了业务骨干的工作压力,也给要害岗位的案件防范埋下了重大风险隐患。

(三)业务培训力度不够,整合后的工作依然存在风险

此次整合的目的之一是在现有人员配备基础上通过提高部门内人员兼职岗位的机动性和加大工作任务的负荷量,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但在高素质人员缺乏、业务培训力度不够条件下,快速推进部(室)内兼岗,容易形成“能者过劳”、“过度兼岗”、“鞭打快牛”的状况,导致工作质量降低。比如,整合后,虽然支行的会计国库工作已能够满足“最低要求配置”,但基本仍是“各做各的工作”,仅在出差、休假时进行兼岗,因日常培训不足,很容易导致顶岗期间的操作风险。可见,岗位整合虽解决了支行人员不足矛盾,但也加大了风险控制的难度。

(四)支行去留问题不定,影响整合工作效果

调查中发现,由于多年的“只出不进”、“自然减员”、“上下级行间工资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使支行员工普遍对支行的去留心存疑问。部分员工思想悲观,工作消极,这在年龄偏大的员工群体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对整合工作持观望态度,缺乏全身心投入的激情,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合的整体效果。

四、进一步加快开展岗位整合工作的建议

(一)以人为本,加大宣传,积极争取员工的理解和支持

整合作为一项改革,必须要取得员工的理解和支持,为此一是要加强对员工的宣传和教育,使员工识大体、顾大局,找准位置,紧跟上级行整合思路;二是要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努力消除员工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对年龄偏大、业务素质较低人员,要鼓励他们参与学习,必要时可指定专人进行“一对一”帮扶,使他们能够放下思想负担,积极参与整合,尽快适应岗位转换需要。

(二)合理定位支行职能,明确支行去留,给支行一定的“用人权”

多年的“只出不进”,一方面使支行后续人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给支行员工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严重影响到履职能力的发挥。因此建议总行尽快明确支行的职能定位,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金融服务、风险防控和适度监管上,采取“小而专”的组织模式,实行精细管理,此外,整合后支持人员逐年减少,总量严重不足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给予支行一定的“用人权”,允许支行根据业务需要聘用人员,必要时,可在每年招录的大学毕业生中,为支行留出部分名额,使支行能够及时补充“新鲜血液”,得到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在现有的财务体制和分配制度下,支行员工间的薪酬差距不可能拉的太大,只有自上而下建立起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为此一是改进中支对支行的业绩考评方式,根据支行所处的经济环境、服务规模、监管对象的数量、业务量、人员数量等客观条件确定支行属于哪一类别行,如:一、二、三类。同一类别行确定不同的档次和分值,如;A档、B档、C档。每年,根据支行工作完成的质量、风险控制程度、制度执行是否到位等因素对支行进行综合考评和打分,按得分高低分配绩效奖励。二是设立工资计划之外的行长奖励基金,每年在正常的绩效考核评比基础上,对承担的业务量大、风险程度高和责任重的部门以及工作能力强、有责任感、完成工作质量高的员工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给予额外嘉奖,以充分调动每一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质量的效果。

第9篇:财务共享中心存在的问题范文

一、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联动网氛围浓厚。

1、建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联动网建设工作,始终“牢记宗旨,服务三农”的指导思想,坚持把建立、健全机构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摆在突出位置,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联动网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抓实。在联动网建设原有的基础上,按照区委的统一部署,率先全区实行乡镇全员纳动网管理,有效推动了联动网建设。全镇设立后山、坪塔工作站,塔山、金蛇头工作站,贵岐、岐头工作站等七个联动工作站,实行站长负责制。同时,实行镇直部门挂村制度。各站设立创建指导员,负责指导各村(居)党建、经济、综治、精神文明等各项工作,并每月填写两篇所包村(居)下乡记录和信息采集卡上报联动中心。联动中心定期组织召开月例会一次,要求各工作站站长、创建指导员、部门负责人及科技特派员根据当月工作要点在会上进行汇报、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镇党委、政府要求各站限期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反馈到镇联动中心存档备案。实行全员管理,使我镇形成领导率先、干部带头、人人参与联动网建设的氛围。

2、网络建设稳步推进。*联动网建设,它的发展离不开党委、政府的领导和财政的扶持。到目前为止,*镇先后投入10多万元,为镇联动中心购置了微机、打印机、扫描仪等硬件设备,古溪、福洋、金蛇头等村也购买了电脑,为信息的及时传送带来了便利,实现资源共享。

3、加强信息建设。丰富、时效、多样的信息是联动网工作的基础。在信息资源建设中,我们注意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对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出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广泛搜集、整理、农业信息。在内部信息的汇集整合方面,制订信息采集制度,要求每个创建指导员和科技特派员每月采集2条信息,在每月联动中心例会上讨论并形成有价值的信息在“城南信息网”、“八闽农网”、农业部“一站通”、“闽东人才网”等网站上予以。“拿来主义”是我们扩大外部信息来源、丰富农业信息的好办法。我们对从互联网、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媒中获得的国内国际信息、实时信息和预测信息和镇域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广泛采用“摘编、采编、创编”的信息采集加工模式,去伪存真,确保农业信息的时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编辑联动网网刊《绿色莲峰》,及时分发到示范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手中。

4、加强队伍建设。在推进联动网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一方面,我们在专业村、龙头企业、种植基地设立兼职信息员。这些农业信息员大多来自基层,勤于实践,善于总结,能够及时准确地上报或下传各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信息服务的权威性和实用性。目前,全镇已有60名信息员,初步建成了覆盖镇、村、户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在职的农技干部参加各类专业知识培训,提高农业服务的科技水平和服务能力。同时,采用集中办班、村科技夜校、现场指导等方式,对农村信息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在“干中学、学中干”,切实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三年来,在各村共举办各类培训班近100期,参训人员达3500多人(次),

二、创新工作模式,服务水平全面提升。

1、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加快农业集约化,发挥土地最大效益。把优势农产品做大,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我们结合镇情,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把农业产业调优、调强、调出特色、调出规模。针对莲峰三村的资源优势,*年底建立了莲峰三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占地面积300多亩,种植有黄花梨、脐橙、萝卜、柚子、冬瓜、白菜等各种果蔬,发挥了示范作用,以示范带动调整,今年该基地还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

2、把龙头企业做强,加快农村工业化,健全农业产业体系。落户城南的天保茶业有限公司公司和东富贸易有限公司是我镇的示范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联动中心在积极为其提供各类信息服务的同时,鼓励和支持其申报蕉城区龙头企业,并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其提供申报材料,目前,这两家企业已顺利通过审核,成为我区的龙头企业。我们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占大市场”的思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现工商贸一体化。三年来,我们依托主导产业,培植了10多家茶叶、水产品加工、销售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天保、东富两个公司为龙头的茶叶、黄瓜鱼加工产业链,并转移镇富余劳动力100多人。

3、把支农政策利用好,加大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主体是农民,只有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农民是主体,并不意味着政府什么事情都可以撒手不管了。政府的作用是引导、服务和宏观调控,要克服“越位”和“缺位”现象,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须在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扶持、引导工作,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为农民提供市场和科技服务,指导农民种,引导农民调,帮助农民销,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三年来,我们大力实施了“山海并举、科技兴镇、科技强镇”的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协调农贷资金,实施了“幸福”工程,有效的解决了农民发展生产缺资金的问题,先后发放小额农贷4040万元,受惠农户达2050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完善村账镇建,强化监督管理。村财管理曾一度成为影响我镇安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对此,镇党委、政府下决心实施“村账镇建”,规范村财管理,并将此项工作纳动网工作之中,采取定期集中建账,取消村组接待费,严格任期审计等多种措施,加大对村资金使用的监督,执行财务收支定期定时定点公布,实行重大村务集体决定制度,增大了村务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同时,抓好村干和村财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使我镇村财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年多来,取消村组接待就节省开支近50万元,不仅赢得了广大农民的信任,杜绝了各种不合理的开支,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实施村账镇建之后,已没有出现因村财问题而上访的事件,同时,也提高村干部热心集体,努力奉献的积极性,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创新工作渠道,积极开展网上营销。

*镇联动中心充分认识到网上营销的重要性与可行性,充分发挥联动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1、送出去,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年初,*镇联动中心通过农业部审核,加入“农村供求信息全国联播系统”(简称“一站通”)信息服务站行列,通过这个网络平台,城南联动网把镇内各行政村的农副产品,多次在该系统信息,收到了许多有效信息,为镇域内的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了信息桥梁,为生产经营大户和企业拓宽市场销路。*年7月份,*镇叶厝村村民叶顺锦由于交通、通讯、信息不灵等多方原因,致使15吨萝卜滞销,镇联动中心在互联网上多次予以,经多方联系后,最终与安徽宿州张先生达成供销意向。*年,蕉城区“三高”农业有限公司与泉州水果批发市场阿聪通过城南联动网的桥梁作用达成了合作意向,目前仍是合作伙伴。截止目前,通过“一站通”等网上营销,共实现网络交易10多笔。

2、引进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由于我镇土地有限,为了引导农民发展新优品种,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单位面积土地上农产品的价格,*镇联动中心加大农业信息引导的力度,以信息为纽带,积极为种植户出谋献策。2005年1月份,莲峰三村农业示范基地拟种植树莓,*镇联动中心在网上多方搜集树莓的种植资料供基地参考,并及时在网上需求树莓的种苗信息,很快就有沈阳、北京的客户致电与其联系。*年初通过这种方式为基地引进的优质柿子品种如今长势良好,联动网也由此深受种植户的信任。

四、创新工作方法,转移富余劳动力富有成效。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动力转移工作,从转变观念入手,提出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作为我镇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并要求镇联动中心具体抓好该项工作。

1、强化培训,转变观念,提高劳动力自身素质水平。我镇从实际出发,瞄准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企业的用工需求,针对不同对象,充分利用农村科技学校,灵活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门类技术教育与培训,多次邀请*市水产局、区科技局技术人员进行授课,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训模式。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体系,采取“农民培训、政府买单”的方法,着重抓好18-45岁青壮劳动力的培训,开展全方位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岗位定向、政策法规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二是面向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开展科技培训,促进“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采取办班培训与上门服务相结合、科技咨询与技术讲座相结合、典型引路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镇、村基层干部和现代农民的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全面提升基层干部的科学文化素质,使大部分的镇村干部成为带领农民科技致富的“将才”;三是面向打工回乡创业者开展创业教育,强化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教育,促进“打工潮”向“创业潮”转变;四是面向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抓好新增劳动力培训,提高其立身谋业的本领。初高中毕业回乡务农青年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点对象,是农村各业发展壮大的带头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