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

第1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集团企业的出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也逐渐改变,企业的财务职能也发生变化,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及时、真实的信息,并保证财务信息的共享,这种情况下财务共享服务出现。财务共享服务已经在我国有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想要实现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构建,从而实现企业的集约化发展。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降低,促进企业控制力以及竞争力的稳步提升,并且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

一、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概述分析

1.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含义及内容

共享服务模式是从各个业务单元中将内部的非核心业务分离出来,将其集中到新的能够实现计费服务半自主业务单元[1],减少成本支出,促进效率以及服务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网络技术,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标准化、流程化的再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减少企业成本,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使客户更加满意,这是一种创新性的企业核心业务的管理模式。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新的财务管理方式,以客户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与企业内部以及外部签订服务水平协议,以市场价进行费用收取[2],从而提供专业化的共享服务。能够将分散的业务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现集中处理,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核心业务中,保证资源整合,减少成本,促进服务水平的提升。

2.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

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先解决模式问题,也就是使用各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当前可以将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分为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4种[3]。基本模式是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最为基础的形式,将企业各单元的日常基础业务进行整合,实现规模经济,减少成本,促进流程更加标准化。在财务业务活动中,需要处理应付账款、工资支付等业务,这一环节中构建共享服务中心主要注意地址、人员以及工作标准等。市场模式是高于基本模式一种管理模式,不仅要对日常的业务进行合并,还需要主动向市场提供一些增殖性的业务[4],使控制与服务职能相分离,共享服务中心利用服务收费对成本进行抵偿,从而减少成本支出,强化服务水平。高级市场模式在国外大型集团以及跨国公司中使用比较普遍,这种模式下,客户的自更大,可以选择自己满意的共享服务机构,并且收费逐步实现市场化,能够在满足企业内部需要的同时提供外部服务。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引入竞争,使客户获得更好的服务选择。共享服务中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能够依靠自己的专业技能、知识技术等,以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实现自负盈亏。还可以对产品以及服务进行升级,获得更多的新客户,使企业进一步发展。我国中,这种模式的跨国公司比较少。

二、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构建的必要性

企业中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主要有人力以及其他费用等。对财务事项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之后,原有的分支机构中的财务管理人员数量会有所降低,共享服务中心的操作管理人数会少于原有分支机构中的总人数,能够很直接的减少人力成本。企业发展中,管理层都希望尽量不增加或者是少增加成本。通过这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也能够促进管理质量的提升,实现管理目标。共享服务中心利用集中核算与支付的方式简化账务工作,保证分工更加明确,促进工作效率以及效果的提升。在财务共享服务下,账务能够被分成几块,每一块都有不同的岗位划分,每个岗位可以处于一定数量的工作,对财务共享服务人员的素质水平要求也会降低,很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分析和决策企业财务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能够对企业财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企业信息的科学准确。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获得更多财务核算之外需要的信息,从业务报销的前端开始,利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对企业员工以及客户信息进行查询,获得更多更价值的信息,从这些信息中获得创造性的价值因素,使决策更加科学。此外,还能够促进会计科目的规范以及标准化,共享服务后,能够对企业的会计科目进行统一管理,会计科目的变化需要经过逐层的审核,保证报表内容的可比性,财务人员能够通过企业资源计划平台了解企业信息[5]。

此外,现代化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也能够满足市场竞争的实际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日渐网络化,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控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共享服务的模式能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运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转变以往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财务人员不在于业务人员直接联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只是面对业务,这种情况下的现象就会减少,财务部门能够利用共享服务平台对企业的业务以及历史进行查询,能够及时发现财务处理过程中的问题。并且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不再是分支机构管理,直接由总部管辖[6],在处理业务时能够更加客观、独立。

三、现代化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设

财务共享的价值与意义并不只是简单的操作,以及财务信息质量的提升。财务共享需要至于财务转型的框架内,为其提供大量的数据、组织以及人力资源保障,通过财务的转型实现管理的转型,最终促进经营发展的转型。通过财务公告向实现财务管理的创新与变革,有机结合财务共享、全面预算、运营数据等工作,保证决策、会计核算以及财务管理更加高效、协调,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精细化发展需要。

1.总体框架设计

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下,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设立在集团总公司财务部之中,对母公司以及子公司的会计核算以及审核进行统一管理,促进整个集团会计一级核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总部以及各个子公司的会计核算、资金收付以及相关的审核工作。子公司的财务部门不会再对账务以及资金等进行管理,总公司财务部门管理和考核财务共享中心以及子公司的财务部门[7],从而使总公司以及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能够将更多的资源以及精力投入到业务以及决策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整体设计图如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总公司与子公司的财务框架是保持不变的,但是在核算、管理等方面会适当的分离,促进管理水平以及效率的提升。在总公司的计财部设立财务共享中心,对基本的会计业务进行统一的核算,使得其工作量大量增加,但是对于子公司而言,能够促进其财务的转型,保证运行以及业务响应能力的提升。

2.组织结构设立

在拥有企业总部、区域管理总部以及营业部的组织结构中,财务共享中心一般建设在总部,在区域设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派出机构,取消营业部的财务组织。将电子化远程报账系统设立在企业总部,集中审核办理区域总部的财务事项、会计处理以及资金支付等,实现会计凭证以及报表的自动化生成,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以及经营管理需要得到满足。区域管理总部要在报销财务审批的前提下,由专人利用财务系统将报销单据上传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其集中审核,保证后续工作的科学推进。按照上述的分工,区域总部以及营业部的工作内容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事先对这一问题进行明确,共享服务过程中就容易出现责权混乱的现象,使得共享服务质量得以提升。在共享服务组织机构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人员以及职能进行充分的划分,共享服务人员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业务知识,还需要有很多综合管理知识。

3.对标准化流程进行改造

共享服务中,流程的共享是其核心内容,现代企业要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进行科学的发现、评估、实施以及运营,保证流程的持续化发展,促进流程设计的科学合理。企业要促进流程运行效果的提升,满足客户需要,就需要对现有的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保证实现科学、标准化的流程,促进现代化企业实现可持续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流程的具体流程如下。

4.构建信息系统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以财务信息化平台作为基础和前提,能够使会计信息实现安全的传送,客户能够通过共享服务中心的信息平台获得共享服务。信息技术会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形式产生影响,使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能够保证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多节点资源的共享,为客户提供财务业务的支持,信息系统的设计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与安全性。平台架构上,平台由四部分组成,分别为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网络报销系统、影像扫描系统、网上支付和银企互联系统[8]。

5.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建设需要同时考虑成本、效率、质量、满意度等各个方面,共享中心绩效评价体系要从宏观上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以及价值创造进行把握,并从微观上对这些因素进行分解。当前比较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平衡计分卡为代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以六西格玛为代表的过程改进方法,以及用于约定和客户之间绩效关系的服务水平协议[9]。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明确对象,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员工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对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可以分为初创、成长以及成熟期。初创期,就要集中精力减少成本,提高效率。成长期要注重组织效益的实现,关注员工与客户。进入成熟期,重点工作应转移到企业的运营、员工的长远发展以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管理体系还有信息技术、激励措施以及沟通机制等作保障。总而言之,绩效管理体系需要促进个人、部门以及组织的绩效持续提升,将企业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实现多赢。

四、结束语

企业的财务共享服务就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放大,对财务业务进行集中性的处理,从而使企业集团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力度得到提升,减少人为因素对财务数据的影响,利用技术手段对繁杂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操作与管理,减少财务人员的工作量,使其有更多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更加高端的工作。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财务工作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实现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升级,使财务人员更好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庆华,杜舟,段万春,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探究[J].经济问题,2014,(7):108-112.

[2]李军.大型钢铁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研究[J].冶金财会,2013,(1):14-17.

[3]蒋旻.对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探讨[J].时代金融,2013,(6):31,51.

[4]叶慧良.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高财务控制力——基于A公司建设实施FSSC的分析[J].财会实务,2010,(5):30-32.

[5]骆克军,何炎兰,林昕.推进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基于中国电信广西公司的管理实践[J].经济研究导刊,2013,(26):214-215.

[6]李少武,毕强,彭飞.浅析财务共享模式下内部控制相关体系的构建——以中国电信广东分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例[J].财务与会计,2012,(1):32-34.

[7]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6):647-657.

[8]张庆龙,董皓,田春红.有效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绩效管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2,(7):48-52.

第2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 跨国公司;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财务管理

共享服务的理念就是将管理机关的战略决策与操作执行职能相分离,对操作执行职能实施统一、集中管理,实施共享服务管理,使得执行力提升,同时管理者更加关注战略研究和决策。共享服务中心是伴随着跨国公司业务的全球化,基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专业化、标准化,并结合共享理念而诞生的。中心是一个综合性的业务处理和服务中心,其实质是将过去分散在各个地区公司的某些业务,按照一定规则集中,由共享中心统一提供专业化、标准化、自动化服务。中心通常建立在低成本地区,业务范围涵盖财务与会计、人力资源、IT、采购、客服、内控、审计等服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没有行业限制,公司与公司之间由于业务性质和结构的区别,中心的职能设计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只要有大量的、不断重复的流程和操作,中心的设计就存在必要性。

大型跨国集团公司通常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下简称FSSC)的管理模式,尤其是海外项目多的企业,使海外业务单元能够共享专业化和标准化服务,减轻海外派驻人员的财务职能负担,降低风险,有效提升海外财务管理的水平。目前全球70%以上的财富500强企业正在应用财务共享服务,90%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共享服务。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优势

FSSC业务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资产、存货、工程费用、报销、资金支付、档案集中管理、财务报告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在于其规模效应下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成本降低及效率提高等。具体表现为:

(一)整合能力

基础财务业务统一由FSSC中专业化的财务会计完成,将财务管理人员从繁杂的基础业务工作中解放出来,更集中精力于经营分析和战略规划。同时,FSSC能为预算管理、资金管理、核算和经营决策分析等,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撑。

(二)加强监控

各基层单位内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对基层单位财务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会计准则或总部政策和基层单位意愿发生冲突时,财务人员有时候会选择向基层单位妥协。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后,FSSC直接隶属总部管理,而且基于流程和业务分工的财务作业模式使单据随机分配到每个业务处理人员手中,业务人员面对的不再是固定的财务人员,而是经过封装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串通舞弊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三)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率

FSSC集中处理业务,在公司规模不断扩大财务业务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财务人员规模能够维持相对固定。公司在新的地区建立子公司或收购其它公司,FSSC能马上为这些新建的子公司提供财务支持。集中还能减少审计成本,节省培训费用等。

(四)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FSSC中人员的总体专业技能较高,提供的服务更专业。FSSC严格遵守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财务规定,有效提高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二、国际大型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具体模式

大型跨国企业及政府部门都开展了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包括通用电气、微软、强生、花旗银行、IBM、普华等。壳牌集团公司是世界著名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在世界 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2 000多个子公司,现有员工10多万人,他们从1992年开始采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管理海外财务业务。壳牌分别在克拉科夫(波兰)、钦奈(印度)、吉隆坡(马来西亚)、马尼拉(菲律宾)、新加坡、格拉斯哥(英国)六个城市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提供财务服务与监管。他们将财务业务中能固化的流程全部进行统一集中设计,建立了全球统一的会计核算标准、统一的财务报告、全球统一的报销流程、全球统一的资金支付审核流程,各中心各司其职,功能尽量不重叠,中心内部机构设置简洁高效。中心整套财务管理体系基于SAP系统建立,财务审批流程全部定制开发,资金授权额度固化在SAP系统中,财务管理流程严密。

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之一。他们在中国、日本等亚洲地区都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他们不但将会计、资金付款等财务业务纳入共享中心,还将物资采购纳入共享中心,采用全球集中采购模式,小到办公用品大到大宗建筑材料的采购全部纳入统一管理和统一支付,非常节省成本。

三、大型跨国集团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模式设计

目前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财务流程和会计核算基本都已经达到公司级统一,而且生产业务部门也都建成了ERP系统,为构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国际跨国公司希望进一步变革财务处理流程,建议采用共享服务方式,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一个专业的队伍同时为若干个单元提供财务服务,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高效化的协同效应,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管控、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和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

(一)FSSC总体架构

FSSC的总体架构设计见图1:

一级为总部共享服务中心。二级按公司主要业务类型分为海外共享服务中心、主营业务一共享服务中心、主营业务二共享服务中心、标准化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共享服务中心。如果公司业务部门已经统一推广ERP系统,那么每个二级中心下可以再根据ERP中各业务模块分类,下设各三级子中心,如物资、工程项目、生产成本、资产、报销、资金、会计、预算、股权、风险控制。FSSC中负责各业务模块的财务人员对自己所提供支持的业务领域有着深入的了解,有效支持业务和财务管理人员进行经营决策,同时,借助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总部的各项战略和财务管理需求直接地传递至各单位内部。

第3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一)当前地市供电局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就地市供电局层面来说,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投入基础业务工作时间过多,管理职能有待提升;二是财务职能较为分散,业务处理效果不一;三是财务人员所学习专业较为集中,缺乏信息化、生产设备等其他专业复合型人才;四是经营分析停留在表面,大量数据并未对企业决策支持提供有力支撑;五是信息化平台建设落后,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未实现横向打通。

(二)大数据时代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

大数据时代下,电网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新一轮电力改革的重启与全力推进、新光伏发电的并网、电动汽车的使用、大用户直购电政策的出台等,都为我国传统电网企业开启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未来需要应对的已经不仅仅是财务的基础核算与月度(年度)报表,更多的应该是投资效益的分析、电价政策的研究、电网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进一步探索电网企业拓展业务(含投融资)的发展等。

1.规范性与精细化并存。电网企业面临“用上电”、“用好电”双重压力,势必导致投资和成本压力加大。2013年,佛山供电局正式应用“划小核算单位”体系,将成本核算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颗粒化,将成本核算细分至输配电线路与设备,为标准成本体系奠定基础的同时,也为日后输配电分离的成本效益核算提供有效数据支撑。2014年,中国南方电网印发了《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会计基础工作管理办法》等31项财务管理制度,组织财务业务指导书的编制,深化财务工作手册与财务管理手册的应用,可以说,电网企业财务管理的规范性与精细化程度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2.财务管理效率与效益的共赢。面对庞大的业务量与数据量,受到人员定编的不可控限制,如何加速提升工作效率成为财务人员的首要难题。同时,相关部门对电网企业的监管更为严厉,国资委的经营业绩考核政策对公司的价值管理和创造提出了更高要求。国资委开始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EVA)考核,考核关注重点是从盈利规模向盈利能力转变。另外,国家能源局的《2014年市场监管工作要点》其中之一为加强成本和价格监管。但是,历年的经营分析由于口径不同、数据颗粒化程度不高、数据与区域经济发展联动程度不强,数据的分析效率和使用效益不明显,而大数据时代要求电网企业重新整合利用历史数据,为电网布局、电网投资建设等重要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3.高效信息化平台的有力支撑。包括共享服务中心、经济运行平台、资金监控平台在内的所有财务管理数据管理平台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信息化水平。它除了要有庞大的内存空间供大数据的存储、使用和转换,还要与其他业务平台打通,横向穿透业务与财务间的数据,自动形成关键指标的监控,并有效根据历史数据及关键要素提供地区电量预测、财务风险警示、投资布局分析、资金使用效益、财务人员培训与绩效挂钩考核等重要模块。笔者认为,这样的信息系统并不是天方夜谭,未来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转型也势必要通过类似有效的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才能够顺利进行。

4.积极应对新兴业务的探索与推广。随着电网企业预付费管理的深入开展,现金流的有效利用也成为日后企业效益分析的关键点。电网企业是否可以像通讯产业一样搞“充电费送电费”等增值活动,还需要国家政策的进一步支持。但是,我们要看到,正是因为电网企业的社会属性,要求投资不能以效益为先。但是通过丰富和拓展我们的业务领域,可以达到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目的,同时,也通过科学的运营手段,使得电力用户获得一定的收益,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因此,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要提前应对好新兴业务的推广实施,进一步探索资金运营效益的提升举措。

二、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构建

(一)构建原则

1.财务基础工作与管理工作分离。确保方案能够实现财务基础工作(财务基础工作指日常核算、资金支付等同质化程度较高,重复性较多的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工作指资源配置、价值创造、风险管控和经营分析等管理型工作)的分离,财务管理人员能够专心进行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工作,实现财务工作专业化。

2.推进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两个集中。将区局的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区局财务部在将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工作分离后,加强履行财务管理职能,提升对区局管理的服务水平。

3.“减负”与“提效”相结合。注重减轻基层财务人员负担,通过发挥共享服务中心的规模效应、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4.提升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在财务转型过程中,注重财务人员胜任能力建设,为共享服务中心员工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完善轮岗机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引进。

(二)财务管理转型业务评估

通过分析共享维度、共享难度、业务关联度、共享价值和监管要求五个方面,评估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业务范畴。具体见表1。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设置原则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设置应以扁平化、专业化操作分工以及服务与协同作为设置原则。

1.扁平化。围绕核算及结算职能,构建以团队为基本单元的扁平组织架构;尽可能缩短汇报的层级、缩短沟通渠道和决策流程。

2.专业化操作分工。将相似工作合并至同一部门,实现技能集中、加快员工技能成长、提高操作专业化和流程标准化的程度。

3.服务与协同。以服务为导向,专注于内部客户关系管理;团队合作及协同是该运营模式成功的关键,即会计核算与结算职能之间的协同。

(四)管理机制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管理框架包括内部管理、服务水平协议和客户服务三个方面。运营管理框架体现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共享”与“责任共享”的特点,规范并明确了共享服务中心与服务对象双方角色和责任,以及推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绩效提升的内部管理流程和机制,是共享服务模式区别于简单财务集中的关键。

1.内部运营管理。

(1)人员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管理包括制定清晰的员工职业发展路径,完善员工培训体系,提升员工专业和管理能力,促进员工可持续发展:为共享服务中心员工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共享中心员工通过不断了解、熟悉前端业务的内容与流程,向技能专家的方向发展。共享中心员工重点向专业技术类和技能类方向发展,在专业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也可以向管理类进行转化。引进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着重引进有复合专业背景的人才,同时加大对电网生产、基建、营销等电网业务培训,积极参与跨专业、部门、单位的挂职锻炼。新进员工首先进入共享服务中心负责基础核算工作,学习会计核算的基础,熟悉各项业务流程。制定完善的轮岗制度。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可以在共享中心内部定期轮岗,帮助员工全面掌握共享中心的业务流程,提高员工对前端业务的了解。建立共享中心与财务部的轮岗机制。共享中心的人员在积累了一定的财务会计专业技能后,可以到财务部轮岗,学习财务管理、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技能。

(2)绩效管理。绩效指标覆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各个管理层级。每年通过组织绩效管理流程分析共享服务中心整体、各部、各岗是否实现完成预设目标,并针对绩效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调整绩效目标。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体角度来看,依据战略目标核定共享服务中心年度组织绩效目标,衡量共享服务中心整体是否实现预定战略目标和愿景。每年对共享服务中心整体组织绩效进行自我评价,并报送财务负责人和主管领导审阅。

2.客户服务管理。未来共享服务中心可发展为对外提供服务的独立服务中心,客户对共享中心提供的服务质量要求较高,因此未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与服务对象进行多个层面的沟通,收集和处理服务对象的询问、投诉和建议,以及对客户满意度进行调查等。

3.服务水平协议。未来共享服务中心发展为对外提供服务的独立服务中心后,服务水平协议(SLA)将会成为共享中心运营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服务水平协议由统一制定和下发,包括标准的服务范围、职责分工、服务水平评价和服务变更管理机制。

三、电网企业财务管理转型的预期效果

在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后,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界面将更加清晰,业务流程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财务人力资源配置将更加科学,整体工作效率将进一步提高,重核算、轻管理的情况将得到改善,财务核心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将更加丰富和完善。

(一)工作效率将有较大提升

实践数据表明,实现财务共享后工作效率将提升约40%。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核算和结算的统一执行机构,整合全局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及资金结算功能,发挥集中核算、结算的专业性及数据共享的作用,利用规模效益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深化财务集约化管理和一体化管理。

(二)财务管理职能履行更优

实践数据显示,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财务管理人员占比将提升至60%左右。得益于会计基础工作效率提升和财务专业化分工,财务部可专注于财务管理工作,实施对局经营的总体统筹管控和业务指导。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提供及时准确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利于及时准确把握外部经营动态和企业营运状况,优化财务资源配置,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1.决策支持能力得到强化。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市区两级财务部将从目前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运用共享中心提供的高质量会计信息,提升宏观管理和决策支持能力。

2.财务业务结合程度更深。财务部门着重引进同时熟悉工程和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加强对共享中心人员的培训,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和业务部门的深度结合,让财务为业务提供更多支持。

(三)人员、业务分配均衡合理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再以业务类型为划分岗位的标准,共享中心的人员需接受培训以提高对财务其他业务流程的了解,财务人员的可替代性将有较大提高,人员配置方案更灵活多变。而且共享中心集中处理工作量大的核算业务,有助于解决地区业务分配不均的问题。

(四)风险管控能力得到提升

第4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集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

财务共享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出现,经过第一代和第二代共享的研发运用体验,时至今日它已经悄然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第一代阶段财务共享具有标准化的操作、灵活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分工等特点。第二代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比一代有了质的改变,特别是在流程设置、人员选择、技术要求上,对中心人员进行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技能,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财务共享中心在企业集团内作用主要是财务质询和战略支持,使企业集团的整体战略和财务共享模式进一步的融合。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首要问题就是哪些业务可以直接放入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哪些需要整合之后再纳入财务共享中心进行处理,下文就以H公司为例详细说明。

二、H公司传统财务核算管理模式的整体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H 公司的财务组织采用中心集权制,按照公司制度的要求,财务管理在公司内部实行统一领导,对不同级别进行授权和管理的体制。公司的全部会计、财务工作有总公司专门的计划财务部门负责,而对经过上级公司授权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分公司及中心支公司可以成立自己的计财部门进行管理。但是中心支公司级别以下的机构都不能进行单独的会计核算。

H公司一直采用的分权为主与集权相结合财务核算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够灵活的掌控整个公司,具有统筹兼顾的特点,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局限性,比如在目标不统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财务核算制度不统一、记账规则不统一、财务报表管理不统一五个方面。

1.是目标不统一。公司设置总体目标,要求下级的市县支公司共同完成,但有些分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和特定指标违背上级的指示,导致目标上的不统一,从而影响了总体目标的完成。

2.是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由于公司的实行分权制度,下级的市县公司有很大自由支配资源的使用、调动、处理的权利,从而造成资源的不均衡,在各分公司之间的配比调动难以达到统一,这就导致了公司整体资源利用率低下。

3.是财务核算制度不统一。总公司对整体的财务核算制度、规章作了相关规定,各分公司的具体制度可以参照省公司制定。但是因为各级财务部门的能力有高低导致对总公司的财务制度理解有偏差,从而制定出的核算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

4.不一致的记账制度。各分公司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记账,填制会计凭证,收发票据,没有统一的记账规则。

5.不统一的财务报表管理规则。由于各分公司的工作效率不同,完成月度报表、中期报表及年度报表的时间有早有晚,省公司在月末关账、合并报表的操作和时间上无法达到统一,这会导致总公司报表和保险行业监管数据报送延误,不以利于公司的整体运作。

三、H公司财务共享服务实施的保障措施

1.获得最高管理者的绝对支持

财务共享牵制着内部权力和组织变革。由于财务一旦共享,信息开始公开透明化,各级分公司的财务信息必然裸的暴露在总公司的监控下,因此共享财务信息势必受到各级分公司的阻挠。作为公司的管理层,首先会考虑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期望值,即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效益是否高于投入的成本。其次,来自各个层级的舆论压力也使得变革更难以进行。当出现这些不可避免的阻力时,领导层坚定变革、坚定实施财务共享的信念决定了这项变革能否顺利进行,进而更好地落实财务共享计划。

2.获得分公司员工的理解支持

没有人是愿意主动改变的,除非你愿意改变。人都有一种自然的抵触变化、恐惧和风险。财务共享服务运行在早期阶段,需要延长工作时间,以保证工作质量。FSSC的实施对于原来的公司财务人员来说,以前的身份有“管理和监督”的功能,必定会有一种优越感,进行财务模式变革之后,基层财务人员很有可能成为财务操作的会计工作生产线上面的流水线工人在心里必定会存在强大的担忧和不满。面对这种情况,要加强员工知识培训,让人们充分认识到财务共享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多沟通,积极引导,使财务服务人员保持一种主人翁意识。

3.搭建安全、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

财务共享服务一般都是针对于跨地区、跨行业的业务处理,这是一项远程提供的服务,需要一个完善、恒定的信息系统的网络支持。目前,公司实施了办公自动化平台,应用于CIMS平台的生产控制,和服务的采购,销售,物流,财务共享服务也要对ERP平台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人力资源进行影像采集系统,在线报纸销系统,银行和直接连接的系统,系统的建设是在部分最大的投资,和高层次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也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在实施前,现对系统进行一个预先的评估,了解系统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优化,从而借助安全、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为集团的提供更好的服务。

4.建立统一标准的流程

流程是一个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统一化的操作步骤,该步骤是否合理,决定了效率和中心工作的影响,H公司的共享服务中心是一个虚拟的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将分公司的财务人员纳入共享服务中心管理,建立统一标准的流程,为整个集团提供服务。

四、结论与展望

通过结合H公司的特点,本文研究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和实施问题,但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将实际情况联系到先进的管理概念融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中,才能保持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为企业组织创造超出预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陈虎,孙苗.以共享服务为基础的创造价值的财务管理体系[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1(7):52-54.

第5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对于企业适应市场变化,促进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都具有积极作用。现代矿山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深入、全面了解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化教育,并且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因此矿山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财务、经济、技术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并且进行详细的投资预算规划,设置一个专门的信息化建设基金,而且应不断拓宽融资渠道,确保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二)应建立企业内部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并不仅仅是指在矿山企业管理中引入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而是指在企业生产、服务、销售等生产经营的全过程都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信息化水平。为此,企业应重视信息集成,不断进行信息整合,有效整合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提高企业各项职能的自动化程度,尽可能减少、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若企业有条件的情况下,应该建立自己的内部信息平台,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内部员工能够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程度。

(三)加强企业信息技术人员的素质建设

矿山企业领导者应在每年年初召开一次信息化讨论会议,组织相关人员共同商讨公司本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同时,企业信息管理中心应重视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当然员工培训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年度信息化建设目标来展开。对于信息管理中心负责人而言,不仅需要掌握熟练的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知识,同时也需要掌握矿山管理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成为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管理能力、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信息管理中心的其他成员而言,应该要求他们能够在熟悉业务的前提下,熟练的参与、组织信息化建设,使他们成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技术骨干。

(四)构建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

ERP系统是当前最为流行的一种信息技术,现代矿山企业应构建属于自己的ERP系统。企业有必要成立一个信息化建设小组,根据信息社会特征、市场竞争形势改变、顾客需求、企业业务流程、企业组织结构等诸多方面重新考虑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生产运营方式以及经营管理。确定信息化需求后,企业应明确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良好的软件开发商,和软件开发商一起共同讨论信息开发软件,要求软件开发商具备较强的技术实力以及服务能力,可以提供优质、快速的维修及维护服务,能够及时进行软件更新和维护。

(五)结语

第6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一、建设运营监控中心的必要性

在管理过程中,企业运营信息是管理和决策重要依据,企业运营监控中心的构建,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产,监测和分析公司运营业务的开展情况与绩效表现,从而全面掌控公司运营状况,持续强化薄弱环节、加强分析控制,促进企业整体绩效提升。

二、运营监控中心的目标和功能定位

运营监控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利用信息化集成手段,全面监测公司内部运营状况,及时发现经营过程的异动和问题,督促企业相关业务部门或下属企业改善绩效,从而提高集团企业的集约化管控能力。

1 内部的信息化资源,对分散在各业务系统、各子公司、各部门的信息资源进行统一收集和整理,打破专业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企业运营信息的全汇总。

2 发现运营的异动和风险并快速定位其原因,通过全面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运营的异动和风险并快速定位其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及时消除异动和风险,使企业运营更加高效、平稳。

3 推动战略目标的加快实现,理清集团整体发展战略与各业务条线、各子公司经营目标的支撑关系;明确影响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促使各业务部门与下属企业围绕整体战略目标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确保战略落地。

三、运营监控中心核心业务能力的建设思路

运营监控中心的业务能力可描述为:以业务信息系统为数据支撑,以战略目标的落地为需求,对运营要素开展全面监测,促进经营风险预控和管理效率的提升。

1构建监测指标库

指标库是运营监控所需结构化数据的集合,它的功能是集中管理监测分析业务所需的各类型指标,确保各类监测和分析业务中使用的指标的唯一性与准确性。指标库的构建思路是:从运营核心要素出发,运用关键因素分解方法,逐级分解成相应的关注维度和关注点,从关注点再落实到具体指标,对指标事先规定定义、数据格式、来源、颗粒度等,最后汇总形成指标库统一管理。

2构建监测方法库

监测方法是指对某一监测指标或一组相关监测指标进行监测所采用的方法。利用设计好的监测方法,能够快速、方便地发现运营管理的异动和问题。常见的监测方法有:阈值预警、关联监测、比对监测、穿透查询等;针对不同的指标,也可同时采用多种方式灵活配置,组合使用,或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专用监测方法。多种监测方法组成监测方法库,以此指导全面监测业务的开展。

1.1 阈值预警

根据预先设定的阈值与采集的指标数据进行即时比对,当越限时进行预警,以便及时发现经营活动的异动。

1.2 关联监测

根据业务管理关系和指标体系定义,将多个相关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构建形成关联模型,或者关联到相关的业务指标,通过对指标的多维度解析,发现指标间的差异和问题,进行快速预警及定位分析。

1.3 比对监测

通过指标自身同比、环比、趋势、对标等不同形式的比对,查看指标所对应的业务变化趋势,发现异动与问题。

1.4 穿透查询

根据监测业务需要,对具体业务系统进行穿透查询,获取业务明细数据并进行多维度分析,进而发现异动的根本原因。

3构建分析模型库

分析模型是指对监测发现的异常或问题运用事先设计好的方法开展分析,以查找管理短板。在分析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全面收集、消化吸收先进通用的分析模型,并结合管理实际,构建分析模型库,用于指导分析工作的开展。

3.1通用的分析模型主要包括:

PEST分析:这是对所处宏观环境的分析,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主要用于综合分析中的外部环境分析。

SWOT分析:根据自身既定的内在条件,找出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所在,主要用于竞争能力分析。

波士顿矩阵分析:这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将复杂的企业行为用市场增长率和市场份额两个指标进行分析,主要用于各种业务组合的战略制定。

波特五力分析:通过分析的五种能力,明确所处的竞争环境,主要用于竞争战略分析。

价值链分析:通过对构成业价值链的基本经营活动以及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确定核心竞争力,主要用于竞争能力分析和成本控制分析。

杜邦分析:通过财务指标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评价综合经营管理水平及经济绩效的好坏,主要用于EVA和绩效分析。

3.2除了通用分析模型外,针对需要分析的主题,还可以综合运用各种通用分析模型,构建适合实际情况的分析模型,不断丰富拓展模型库。

指标库、监测方法库、分析模型库的建设构成了运营监控核心业务能力的主要内容,其中指标库是监测和分析的对象支撑;方法库和模型库为监测分析业务提供业务指导。

第7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成本预算管理

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在成本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走强化管理、效益一票否决的发展之路。事实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始终在进行,邯钢等企业的先进成本管理经验也使众多企业受益匪浅,但总体来看,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为何多年的成本管理工作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主要原因是:作为市场导向与经济活动的重要核算依据的预算,由于各种人为原因没能发挥其固有的全面控制管理的职能;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实时成本控制的手段;缺乏全员参与、信息公开、管理过程与效果高度透明,相互监督,各管理层次、部门以及生产一线人员共同使用的操作性较强的效益控制信息系统、管理过程、效果与员工的收益没有形成直接的紧密的联系。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强化成本管理工作。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预算队伍,并按职责不同进行分工

(1)建立一支强有力的招、投标预算队伍。在招、投标工作中使企业获得工程项目,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因此,拥有综合能力比较全面、具有不同类型的工程项目招、投标经验的专业预算队伍,直接关系到企业占领市场份额的能力。

(2)应当具有一支能快速编制、分解内部预算,提供作为统一管理目标、盈利标准的预算成本分解考核专业队伍。预算是企业评判是否参与工程项目建设的唯一标准,而内部预算则是制定工程项目盈利标准、在建工程设计及施工过程中进行全面效益控制的关键依据,是衡量检查工程项目的盈利水平是否达到效益控制要求的唯一依据。为此,企业应当具有一支能够快速编制内部预算的专业队伍,必须在工程设计、施工前期编制完成内部预算,使工程设计和施工能够在其统一的管理目标、盈利标准下进行。内部预算应与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的进展同步完善,随时修正数据,使之成为工程设计、施工中效益控制的标准。同时,为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共享的全员成本管理信息控制、核算、分析系统奠定基础。

(3)建立一支直接对公司董事会负责的、不受各下属公司及项目指挥部、管理部门制约的预算稽核队伍,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中监督检查成本控制情况。在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竣工交付时,对取得的收入与支出进行合理化配比分析,并将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细化分析总结,促进效益控制工作。由于在工程竣工结算后,各企业普遍缺乏以合同价款收入与实际支出相对比的事后分析检查机制,更缺少以获取最大效益为出发点的对工程实际取得的效益进行全面分析总结的机制,没有形成全体员工的收入同其创造的最佳收益程度相挂钩的激励分配机制,这一缺陷导致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能落到实处,漏洞极多,同时也使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难以真实准确。

2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

依托现代计算机网络工具,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高速实时的、信息共享的操作体系,贯穿工程全过程的,形成各管理层次、各部门、全员实时参与,信息共享、项目协作的、以收支配比原则为基础的控制、核算。

(1)具备法定的以“过程中标价”+“内部责任预算”+“目标责任成本、可控成本”+“成本否决”为原则层层分解的操作与考核程序。

(2)按企业管理结构建立各级成本责任中心,在企业内部确定责任成本层次,并将目标责任成本分解为相应管理层次的子目标,各级中心对其目标中的可控成本负责,实施绩效挂钩。

(3)在高度透明的管理体系中,分解可控成本,形成责任共同体。在目标责任成本控制下,遵循可控性原则及责、权、利相统一工序责任原则,将目标责任成本逐级分解、细化到责任单位和施工工序,形成全员管理的格局。

(4)以单位工程的工序要素为核算点,预算收入与实际支出随时对比,实时反映单位过程的盈亏状况。做到工程施工控制、成本控制、财务核算一体化,相互提供管理依据,相互制约,将实际支出与预算收入、成本与效益能够随时对比,为管理工作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5)依托网络优势,建立以计算机、预算核算软件等高效辅助网络工具为操作方法,将各管理层、各部门、各工序合成为管理共同体,信息共享的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级目标责任成本成为透明的共同管理依据,各管理层次、部门直至工序按照职责管理各自的成本要素入口,使全员参与具备可操作性和实时性,效益控制结果成为实时公布的监督检查信息,增加绩效管理的透明度。同时解决各管理层次因所处地域的限制而不能及时参与管理监督的通病,以充分发挥各层管理中心的优势,在高度透明的、信息共享的、各尽职责的管理控制环境中取得最大效益。

(6)提供客观公正的资金、物资、人工、机械配置信息,为集团公司全局性统调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效能,为建设现代化管理模式奠定基础。

3建立完整的绩效挂钩制度

依托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实时效益资料,做到全层次、全员参与管理,充分发挥企业优势,并根据设计、施工生产的发展及时完善管理措施,必将在企业内部呈现出:

(1)高度透明的、具备高度可操作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开通使用,必将在企业内部的设计和施工等生产控制环节中,出现全层次、全员参与的、管理结果实时公布的态势。解决了以往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通病,使成本管理工作在操作性、透明性。监督性等方面向前迈进一步,也使效益控制工作处于全过程实时控制、责权利明确、制约性较强的状态下。

(2)在全员收入与最佳效益控制结果相挂钩的环境中,效益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必将在员工主动参与、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动力推动下取得巨大进展,在企业内部形成效益与员工的收入成正比的良好分配机制。

第8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 虚拟仿真实训 区域经济发展

为贯彻《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的指导意见,加强对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统筹协调和指导,促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为了顺应辽宁经济发展中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需求的情况,我们将国家资源库内涵建设的思路与方法辐射到经济管理课程的建设上,在辽宁努力打造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辽宁对经管类人才的需求

近年来辽宁省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扩大了辽宁省的影响力。多年来,辽宁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工业系统紧紧围绕装备制造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突出装备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十二五”时期,产业集群以其独到的发展特征和经济效应,成为辽宁省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到2015年,我省百亿以上产业集群将达到100个以上,其中五百亿到千亿的产业集群达到30个,千亿产业集群达到10个以上。随着我省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辽宁省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将大大增加,尤其对先进制造业生产管理人才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辽宁省《2010-2020年人才发展规划》中提到,到2020年,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457万人增加到720万人,增长58%,其中包含经营管理人才95万人。在辽宁省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紧缺人才需求分析中,急需人才岗位排名中第一位是机械(11.8%)、第二位的即为经营管理(9.8%),其人才需求以基层员工为主,半数以上企业不注重学历,以实际能胜任岗位为用人的着眼点,注重人才的实际能力。从606家企事业单位上报的未来五年紧缺人才需求情况,可以看到: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人才需求总数是当前需求的1.37倍,需求热门的岗位包含财务金融、经营管理、人力资源。

在辽宁省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占据“半壁江山”,2010年的成绩单则显示,我省中小企业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了六成。“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按照国家总体部署,集中对12.7万户规模以上成长型中小企业和7.22万户成长型中小企业给予六大扶持政策。从辽宁省社会保障厅提供的数据来看,未来五年,我省中小企业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将达到33.4万人,其中基层管理岗位需要25.7万人,平均每年需要5.2万人,占77%以上。

“十二五”时期,辽宁省要完成经济的增长,迫切需要大批各种层面的经管类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现代社会对经济管理专业人员素质的总体要求是: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经济管理人员不仅要系统地掌握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相关产业的技术、生产流程、产品特性等业务知识。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深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持续、快速、健康的经济增长目标与效率低下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之间的矛盾,催生了打造辽宁省经济管理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建设的思路。

二、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必要性

(一)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适应国家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发展战略对信息化管理人才的需要,是服务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辽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不断升级,人才需求结构在迅速变化,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显著增加。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为辽宁经济发展提供急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并拓展管理类专业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开放学院教学资源,建立互动交流机制为我省企业服务,可以更好地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建设集管理工作场景模拟和管理软件模拟于一体的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在实践教学中引用企业经营管理虚拟仿真模式,将“走出校门”的要求与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采取教学方法、教学工具和手段创新的方法使学生置身于真实企业的运营管理氛围,模仿企业的实际运作状况进行生产的计划与控制等工作,可以让学生在紧张而极具趣味性的模拟运营管理中得到能力的锻炼、职业素质的提高,提高学生对管理的感性认知和岗位技能,培养高技能、应用型管理人才。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的建立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建设完整的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解决两个相关的问题:一是实现培养目标应选择的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各课程内容和呈现方式间的互相配合和衔接。课程体系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系统,不仅要将内部的要素诸如各类课程连结成一个统一整体,还必须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符合学制及学时限制。

建设跨专业综合实训l中心能有效促进经管类专业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有效整合,对经管类各专业学生既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又具有高度的资源共享性,能够为各专业学生提供专业基础技能的综合训练。

(三)建设多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促进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建设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可以使职业教育获得更有力的资源支持,将实训中心建成集教学、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多位于一体的实训基地,能够使其成为一个辐射辽宁省的示范性工商企业管理培训基地,极大地改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实训教学整体的实习环境和条件也将得到极大的改善与提高,为职业教育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建立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可行性

(一)校企共建模式创新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内,整个职业教育行业将根据“巩固现有成果、扩大合作范围、提升合作效率”的方针政策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以此继续拉升就业率。“校企合作”将会开拓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呈现出“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立体合作的局势。

目前,很多软件公司已与高职院校签署了共建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书,成为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工商企业管理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设计阶段。例如某软件公司,已与清华大学等多家院校共建管理信息化实训中心和经管类人才培养基地。软件公司对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的不断加大投入,并深度合作,共同设计实训中心、共同开发实训l项目、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建设和管理实训中心。

(二)跨专业的协同训练

专业知识和具体实践是多对多的体系,一个具体实践需要超脱专业范围的综合理论束缚,不存在理论和实践的一一对应模式。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专业或职业实践是一种社会活动,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很多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关注协同训练的问题。

跨专业协同训练的教学活动已经在一些课程中开展。如《ERP沙盘模拟》,《企业管理设计》,《企业经营模拟》等等。由不同专业学生组成实验团队对多个专业领域知识和实践进行训练,沟通人与人、学校与社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训练掌握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掌握不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和作用范围。

(三)特色专业实训与综合实训l的有机结合

根据经管类实践教学的发展规律,在完成了课程级、专业级、专业综合级实训l教学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经管类跨专业校内综合实训平台开设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形成特色专业建设与综合实训的有机结合。

各类学校也可以在跨专业实训l的基础上,进行特色专业平台的打造,实现实践教学的统一管理。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学科体系到行动体系的转变。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

“重基础、强实践”一直是经管类专业教学的基本原则。作为高等教育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及加强实践环节教学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类院校都高度重视经济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工作,并将实训教学改革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及以推动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管理体制、运行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近年来,各类院校已陆续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培养一批有一定实训指导经验的教师和实训指导专职教师,这些工作为经管类跨专业实训中心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功能实现

以“立足学情、校企合作、突出特色、资源共享”为原则,通过统筹规划和高端设计,实现实训教学从分散管理向集成管理的转变,实训教学体系由重视单一能力培养向重视综合能力培养的转变,实验室建设从单独设计向综合规划转变,实验室功能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功能转变,探索构建一个有利于“基础好、能力强、复合式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管类综合实训l教学新模,建立一个经管类跨专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中心。跨专业综合实训中心建成后同时具备四个功能:

(一)人才培养功能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工作环境,是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其运行从形式上强调企业性,从运作上讲求职业性,它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企业环境下进行综合能力素质的训练。而且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建成,能够同时满足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主体的经管类所有专业的课程单项试验、专业综合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的需要,并辐射辽宁省内其他同类专业院校。

实训中心的企业职能模拟训练既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思维,为辽宁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资源共享功能

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与协调下,把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成省内实践教学及培训基地、人才培养中心和技能鉴定中心。这样,可利用有限的实训基地中心为社会和其他院校服务。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通过资源共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职业技能的培训l与考核,积累较多的工作经验,提前与社会接轨,缩短就业上岗后的适应期。

(三)服务社会功能

可根据职业岗位群或专业技术领域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培训大纲和设置培训l项目。除面向高职高专学生上岗前的职业培训外,还面向社会开展职业培训,满足省内企业管理人员的进修培训、新员工岗前培训l、管理咨询、管理软件开发、各种认证考试等社会需要。

经济管理类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l中心逐步创造条件,成为职业资格鉴定中心,按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及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对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的具体要求,设置考核模块,建立试题库,供培训与考核选择。凡是经过培训的人员都可以在基地进行职业资格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培训、考核现有技术应用性人才和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基地。

(四)科学研究功能

第9篇: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集团;财务;监控;措施

随着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为增强对下属公司的管理,集团总部应不断加强财务管控方面的建设。集团的财务控制是集团控制的基本手段,任何一个子公司,无论其业务贡献有多大,也不论其经营管理层能力有多强,集团总公司都应该对其财务活动进行监控。为更好地发挥财务控制职能,需要逐步完善集团财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资金结算中心对集团资金进行集中管理;制定集团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下属子公司的财务行为,以实现对子公司财务活动的有效控制;同时建立一体化的财务信息系统用来支持财务管控;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用来监督评价控制是否有效。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

资金管理是公司财务管理的中心,因为资金是一个企业的血液,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是为了强化母公司对集团资金流转的控制,谋求财务资源的聚合协同效应,结算中心是根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设置的资金管理机构,进行统一结算、筹措、管理、规划、调控资金。在行政上是企业集团设立的负责集团资金管理的职能机构,主要为企业集团的总体战略及整体利益服务。结算中心作为企业集团理财的职能部门,受企业集团委托,代表企业集团执行与财务、资金管理有关的各项业务活动,其管理目标与企业集团目标高度一致。财务结算中心的具体功能有:融通资金、加强内部监控、提高整体信用,降低财务风险。

(一)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意义

在集团内部,有些子公司效益好,资金周转快,而某些子公司资金相对匮乏,通过财务结算中心可以把集团内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贷给最需要资金的子公司或分公司,提高集团内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资金结算中心可以对子公司资金运作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对其实施必要的监控和管理,防止子公司利用自主经营权挪用集团内部资金,使集团内部资金管理失控。财务结算中心成立后,集团公司可以整体融资,增强了实力,提高了信用等级,同时,内部资金的相互调节减少了外部融资,也相对降低了财务风险。

(二)建立集团资金结算中心的措施

1.摸清家底,调查清楚集团所属企业的银行开户账户及现有存款余额和借款余额。

2.选购一套专门针对结算中心设计的软件系统,同时请软件公司帮助建立资金管理的业务流程。

3.设立开放式结算柜台。临柜设立接票岗位,负责票据及印章的审核,并记账;后台设立复核岗位,对临柜岗位的账务进行复核,只有经过复核的账务才能入账。

4.结算中心统一到银行开立结算账户,实行一个账户多个户名(其户名为结算中心的成员单位),用于对外结算。

5.结算中心为每个企业在结算中心内部开立结算账户,用于日常企业与结算中心的结算。

6.除基本户外,所有企业将账上余额全部转到结算中心在银行开立的账户上,并且将原账户撤销。

7.整个集团所有收入全部进入结算中心账户,然后由结算中心分发到各企业;其原始凭证作为结算中心记账的依据,结算中心制作特种转账传票,作为收款企业的记账依据。

8.除零星费用外,所有付款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支付。

9.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融资和还贷,对每笔借款结算中心进行明细核算。

10.企业需要资金,先向结算中心申请,由结算中心向企业发放,结算中心对每笔放款进行明细核算,结算中心按照银行同期利率收取利息。

11.结算中心负责与银行对账,生成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12.企业成员单位将原来与银行对账改为与结算中心对账。

二、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制度是规定各项经济业务的鉴定、分析、归类、登记和编报方法,明确各项资产和负债经营管理责任的业务规范。目前集团总部对各下属子公司在会计核算上,缺乏统一的制度和规范,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建立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意义

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体系是整个财务管理体系的基础,有利于其他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使会计核算工作达到业务内容完整、科目使用统一、核算口径一致,提供更为真实、准确、及时、完整的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助于统一会计核算标准与流程,提高核算质量与效率。同时也为分布在不同地点、不同文化、不同企业背景的企业财务人员提供了工作依据;为上级考核提供了方便;便于审计师为上市公司审计。统一规范的会计制度,流畅的会计核算流程,为审计师提供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可以加快年度会计报告披露时间。

(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措施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核算企业发生的资产购入、调入、调出、清理、报废、出售等增减变动业务时,要及时到核算中心报账,核算中心根据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资产总账、明细账,但对物品不能及时进行核对、检查和管理,因此各核算单位都要建立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核算单位应保留资产备查登记簿和固定资产卡片。资产备查登记簿、卡片由核算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按照资产的类别分设账页,账内按照保管、使用单位设置专栏,每月序时登记资产的使用、保管和增减变动及结存情况。资产卡片一式一份,由资产管理部门负责,每一独立资产单设一张,并按资产的类别、保管和使用单位顺序排列,落实到责任人。资产卡记载该项资产的编号、名称、规格、技术特征、使用单位、启用日期、预计使用年限、停用以及大修理等详细资料。凡是有关资产大修理、内部转移、停止使用以及清理出售都在卡片上登记。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三、建立统一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制度是由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用来规范企业内部财务行为、处理企业内部财务关系的具体规范。制订一套较为全面、操作性强、适合集团的基本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规范集团内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各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运用效率。在整个集团内部,应当统一执行由母公司组织制定的总体财务管理制度,子公司可根据母公司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及其原则,结合自身特点,自行制定本公司具体的财务管理实施细则。

(一)建立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意义

规范企业管理:从集团层面对集团内各公司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使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财务管理制度,界定了集团与各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职责和权利,对常规性的工作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和操作流程,能够减少工作中由于责任不明而引起的内耗,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率;提高了集团资源利用率。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合理配置集团的各项财务资源,能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规定资金、重要资产的风险控制措施,提出主要资产的内部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中心的风险管理职责,建立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

(二)实行统一财务管理制度的措施

首先要明确集团公司财务部门设置原则及部门职责;财务部门具体岗位的设置,各岗位的职责;财务人员的基本要求,财务部门负责人的基本要求,财务人员职业道德、工作交接及继续教育;同时明确预算管理的组织结构、预算管理责任中心、预算指标体系、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反馈、预算调整、预算考核等;明确集团公司实行统一筹资、统一结算、集中账户的资金集中管理模式,全面监控集团资金活动,充分发挥集团资金整体运作的优势,提高资金运用效率,降低资金成本,控制资金使用风险。

明确资产管理原则,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具体规范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对外投资、无形资产的管理细节,明确资产的购置、保管、使用、处置等环节的管理职责,建立资产出入库、盘点、授权审批、账龄分析等内控制度,加强资产的保管和维护,实现资产运行的安全高效。

四、建立财务信息一体化系统

对于集团型企业来说,在目前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加强财务监控已经成为现代集团企业的必然选择。如果母子公司之间的财务信息是隔离的,子公司的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集团总部,集团总部与子公司不能实现信息共享,集团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控制,就会难于实施对下属公司的财务管控,增大集团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在集团内实施财务信息一体化,集团总部和下属子公司共用一套财务系统进行财务核算和管理,将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式管理,集团总部可以完全动态掌握和控制各子公司的业务与财务信息,集团管理部门能够从集团成员最底层或源头实时、垂直采集信息,解决由于中间层的加工而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不真实、不全面而产生的管理和控制力度弱化的问题。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系统,集团总部可以实时看到子公司所有的信息,能够降低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总部对各子公司财务活动实时监控的能力,同时对子公司的数据进行实时监控,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决策层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管理信息,加深对子公司实际经营状况和管理水平的了解,可以更客观地评价子公司经营业绩。

五、建立内部审计制度

(一)集团总部建立内部审计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指在公司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的评价、监督活动,目的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效率、规避风险,为增加公司价值服务。集团的主要管理职能之一是检查投资效果和下属公司的经营状况,但高层管理人员难以对各项业务活动的执行亲自进行监督,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在平衡不对称信息,发现和预防子公司经营风险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集团财务控制的主要手段,既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集团内部审计是管理控制系统的再控制环节,管理报告的真实性、预算的完成度以及集团统一管理规章的执行情况,都需要通过审计进行再认定。

(二)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措施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内部审计机构在本集团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对本集团主要领导负责并报告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也应该努力创造成绩,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提出自己的合理性建议,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从而充分采纳内部审计人员提出的合理性建议。同时,单位主要领导要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切实做到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单位财务管理出现重大问题, 主要领导应承担责任。当然,在集团内部审计的发展阶段,也不能强求所有企业一步到位地解决独立内审机构的设置问题,但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保证集团主管部门独立设置内审机构的基础上,逐步完善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专业审计人员的配备。集团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集团的工作中心,应在服务于本部门、本企业总体工作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为部门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设,从而真正发挥其在建设高效、廉洁的集团企业过程中所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新忠.浅谈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完善[J].西部探矿工程,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