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金融专业网络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专业网络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专业网络教育

第1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网络教育是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领域,它为任何愿意获取知识的人提供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它突破传统学校教学方式的时空束缚,与课堂教育、广播教育、电视教育共同构成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任何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既可以在任何时间,任意地点进入互联网,并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与传统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具有更加独特的特点。

    1.1网络教育的特点

    1.1.1学习的自主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围绕着教师,课堂,教科书进行从而使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与发挥受到限制,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者不再为那仅有的学习源(教师,教科书)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世界广泛的信息中选择自己所需的资源,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自主的选择学习时间和空间来安排学习,使学习者成为学习的主体。

    1.1.2网络教育打破了学习时空的限制网络教育使学习者可以不受条件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能连接到网络,就可以点击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内容。

    1.1.3网络教育改变了师生之间的关系网络带动了教育由被动教育由主动教育的转换,,凭借网络可实现教师—学生,学生—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教师等多种等多中不同的互动教学模式。

    1.1.4网络教育传递信息具有实时性与交互性网络传递的实时性与交互性保证了网络教育中信息的双向和多向交流.学生可通过网络将作业和联系以电子邮件或其他方式发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交谈,提出问题并得到教师的回答.网络使教师能够更方便的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更合理的调整教学进程。

    1.1.5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网络教育突破了教育教学信息传播形式上的单一性,使教育资源的共享成为现实,从而提高了教育效率和效益。而传统的教育模式,由于信息交流的手段落后,优秀教师,资源只能被少数人占有和利用,通过因特网就可以更多地实时或非实时获得高水平的教育,听到一流专家的演讲,听到最优秀的教师授课,获得最好的资料!

    1.1.6网络教育的开放性网络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网络学院普遍采用的“宽进严出”的方式,使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层次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机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真正做到“人人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全民教育理念。至此,依据网络教育的作用以及特点我们就很容易的给出”什么是网络教育”这个问题初步的回答了。1.2网络教育的定义网络教育是主要通过多媒体网络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正面授教育方式。所谓网络教育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利用现代教育思想和学习理论指导,充分发挥网络的各种教育功能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优势,向教育者和学习者提供一种网络教和学的环境,传递数字化内容,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非面授教育活动。

    2.网络教育的发展现状

    湖南大学1998年10月面向全省招收了第一批网上大学生,2000年,新增至七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英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电子商务、金融学、会计学),面向全国招收新生3500人。清华大学已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的网上硕士研究生班,计160人。据悉清华大学网上大学将主要开展研究生教育、第二学士教育和培训类教育。北京大学1999年10月在8个省(市)设立的9个远程教育校外中心开始招生,974名学员现正在各教学中心刻苦学习。2000年秋季新开设两个专业研究生课程班,为社会各类在职人员创造了更高层次的求学深造机会。由此可见,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极为重视网络教育的发展,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用于网络教育事业的建设。

    3.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

    3.1我国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网络教育作为现代通信技术和教育结合的,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种种优势,在以后的教育中必将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知识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的自我知识的更新与发展必将成为终身化,当然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随着网络教育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也不例外的存在着不足。现在我国的网络教育依然处在初级阶段,理论和实践的积累还有待加深,再加上起步晚,质量问题也值得关心.网络教育教学模式的实施顺应了当前我国大众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也大大提高当前的教学效率,教学容量和教学质量.但也应该看到,网络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教学模式的应运,在我国还刚刚起步,网络教育也不是无所不能的教育方式,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3.1.1教学资源不足,课件大量低水平重复开发,共享程度很低这主要表现在软件平台和支持工具以及优质课件的着作等方面标准化程度低,符合教学实际需要,能满足用户网上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要求的多媒体课减少,而且由于不同学校的合作叫少,即使有好一点的课件相互也很少共享.

    3.1.2网络教育经营者参差不齐,规模发展太快,缺乏一定的信誉,似的人们不能完全相信网络教育网络可见的制作缺乏专业性,在远程系统中讲授的许多课程,大多是播放主讲教师的课堂录像在配以由多媒体制作人员制作的课件,供学生学习使用.根本没有实现网络教育.最多网上开辟一些讨论,学习交流平台和个别课程的讲义,有些高校甚至连这一点也没有做到,而是定期集中面授,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函授教育.很多网络课程开发人员,并不是很懂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加上对课程也不是很了解.这样即使网络课程开发出来了也不是很专业.发展规模过快尤其是有些学校利用获得网络教育招生权这一“令箭”招生规模极度扩张,在全国各地设立学习中心致使鱼目混珠,技术和管理远远跟不上规模发展的需求,一味追求学生数量,质量难以保证!

    3.1.3网络自身存在很多不足,比如传输速率低等带宽不能宽到足以传输多媒体课件,这就造成了目前中国的现代远程教育还不能作到在“任何地点都能够提供学习”,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虽然高速的网络连接手段,如有线电视网连接,等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资金的问题,短时间内还不可能大范围普及。

    3.1.4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在课程设计和课程开发方面还很不够,而既教育有懂得技术的专业人才更是缺乏首先是大师级教师为现代远程教育讲得少,制作成课件的更是不多,其次是课件制作技术落后,优秀的,引人注意的可见不多见,再次是有许多课件内容教陈旧,且更新慢.这些都使人感到在网上学习的效果要比课堂或面授教育要差,这对课件制作和开发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3.1.5学习评估体系不健全由于没有科学严密的网上学习评价和监控系统,只凭期末的传统试卷评定学习结果可能偏差较大,难以保证平时作业和网上考试成绩的真实性。

    3.2我国网络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的几点建议网络教育是构件社会公民终生学习和继续教育体系的主要途径,发展之势不可挡.但是也不能“粗放型管理”,一哄而上。

    3.2.1严格把握网络教育的入关口尽快出台网络教育的评估体系,比如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管理平台,网络课程等评价体系.把网络教育学校的工作重心从招生转移到网站和资源建设上来。

    3.2.2加强教育师资教育技术的培训,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在网络教育当中,教师的角色虽然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教学中的主导着转变为教学的指导者,组织者,协调者,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然很重要,并且需要教师除了具备完善的专业知识和授课艺术外,还必须具有熟练使用网络,驾驭网络的技能,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制作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资源,具备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直播的教学技能,具有及时解决网络传播中的问题与故障的能力并能承担编写脚本,导演,摄像,编辑等工作。

    3.2.3加强网络教育的监督,规范网络教育的发展.应该成立网络教育监督机构经常性的对网络学校包裹分支机构进行监督检查。

    3.2.4加强媒体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的宣传让社会对网络教育这种新的教育形式有全面的深入的和正确的理解杜绝盲目性。完善网络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传统课程教育的质量评价体系是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对于网络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方式,其质量评价体系与传统教育相比,评价内容和指标会更复杂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符合我国网络教育规律的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促使我过网络教育的完善发展。

    4.网络教育的发展前景

    网络教育强大的教育功能,还可以带来思想观念的改变与提高,例如使人们树立全球理念、创新理念、效率理念、自由与平等以及合作精神,交往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4.1政府对网络教育的政策支持网络教育不论是在我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其发展的历史都是非常短暂的,国家借助于网络发展教育,必须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较之传统教育,网络教育的发展在政策上的优势有。

    4.1.1收取学费网络教育可以实行成本收费,收费标准和办法有学校按国家有关规定报学校所在地物价管理部门批准和实行。

    4.1.2颁发证书和文凭举办网络教育的高校可以对达到毕业要求的本,专科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其具体形式有高校自主决定。

第2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本文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开展了网络毕业生的学习需求调查研究,评估了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水平,进行了“毕业生服务工程”的用户群体细分,并探讨了不同细分群体与学习需求的关系,分析了“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最后提出了毕业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改进建议。

【关键词】 网络教育;毕业生;学习需求;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6—0047—04

截至2010年,全国已累计招收网络本专科生1000多万人,毕业学生600多万人[1],其中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以下简称“网上人大”)的毕业生也已接近8万人。对于多数网络教育毕业生而言,伴随着学历教育的终结,他们将如何开展继续学习成为值得探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构建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保障,“网上人大”于2011年2月启动了“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陆续向毕业生开放了多项优质学习资源,并定期开展毕业生回访和组织毕业生活动等工作,初步奠定了向毕业生提供终身学习支持服务的坚实基础。为了向毕业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进一步扩展其学习视野以利于职业提升,“毕业生服务工程”项目组开展了学习需求调查。本次调查基于毕业生自身的职业与学习现状,探究他们对网络学历教育后继续学习的认知和需求,为“毕业生服务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概述

所谓需求,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客观要求的反映,是个体的一种缺失状态,表现为个体的倾向性。需求的对象和内容可能是人体生理所需的某种基本物质,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因素,如知识、技能、成就、声望等[2]。学习需求(Study Needs,SN)也是需求的一种,它可以分为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前者主要指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习者知识或能力的需求,后者指学习者目前的实际水平及其希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3]。学习需求给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动力,是学习者在漫长和枯燥学习过程中坚持下来的一种力量[4]。在“毕业生服务工程”中开展需求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探索网络继续教育的多元化模式,有利于教师根据不同毕业生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与支持服务。对于毕业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以及教学资源与服务的有效推广也有积极意义。

本次学习需求分析的重点是通过对网络教育毕业生继续教育需求现状的实证研究,探讨如何把网络教育的价值引入到网络教育毕业生的继续教育实践中。根据研究目的,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① 评估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17个子项目的需求水平;② 分析“毕业生服务工程”不同细分用户群体及其特征,研究不同细分群体特征与学习需求的关系;③ 分析评估“毕业生服务工程”有效的传播方式与途径;④ 最后,结合已有经验,提出实施“毕业生服务工程”的改进建议。

本研究以“网上人大”201209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共收到调查问卷1777份,经过整理得到有效问卷1263份,有效率为71.07%。研究中利用SPSS12.0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

在1263份有效样本中,男生有486人,占38.5%,女生有777人,占61.5%;年龄分布在19-60岁之间,平均年龄32岁,26-35年龄段的毕业生较多,占55.9%;学籍批次涉及200509-201003中的10个批次,其中201003批次的毕业生最多,占63.3%,学籍越早的毕业生样本越少;样本共涉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汉语言文学和国际经济与贸易9个专业,其中金融学、工商管理和会计学的样本数量较多,均超过200人;在起点层次方面,专科起点本科最多,占51.9%,其次为高中起点专科,占43.5%,高中起点本科和本科二学历样本所占比例很少,分别有2.5%和2.2%;在服务站点分布方面,样本共涉及103个站点(含考点),其中北京服务中心、辽宁省电视大学服务中心和上海服务中心等几个站点的样本量较多。

二、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服务工程”子项目需求评价

在所设计的17个服务项目中,各项目的需求程度分布在3.36-4.36分之间(5分制),总体均值为3.87分。需求程度较高的项目有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提供数字图书馆和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等;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有订阅电子刊物、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智能手机推送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等(详见表1)。

表1 毕业生对服务工程各项目的需求情况

[需求项目\&频数(个)\&均值\&标准差\&提供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1255\&4.36\&0.74\&提供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网络课程\&1257\&4.2\&0.8\&提供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网络学习资源\&1259\&4.1\&0.84\&开放学院各专业学历教育网络课程\&1258\&4.09\&0.83\&提供学历课程导学与答疑\&1253\&4.07\&0.84\&提供更高层次学历教育\&1263\&4.05\&0.89\&英语辅导,主要指口语、写作等实用英语\&1256\&4.05\&0.93\&提供学术讲座、财经大讲堂等视频资源\&1251\&4.02\&0.87\&推送职业发展资讯等实用资料\&1251\&3.99\&0.83\&持续开展毕业生交流活动\&1250\&3.77\&0.87\&组建毕业生网络交流社区\&1256\&3.76\&0.89\&组建校友QQ群\&1253\&3.71\&0.9\&提供校友通讯录\&1249\&3.69\&0.94\&毕业生回访,包括电话、短信、E-mail等\&1246\&3.57\&0.88\&提供智能手机客户端课程资讯和内容资源推送\&1245\&3.51\&0.99\&宣传报道毕业生事迹,包括职业发展情况\&1254\&3.43\&0.94\&订阅电子刊物\&1257\&3.36\&0.92\&]

由调查数据看出,需求程度较高的几项均为学习资源,需求程度较低的项目均为互动交流服务,学生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程度较高于对互动交流的需求。在所有17个服务项目中,毕业生对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需求程度最高,这两个项目可以优先、重点给予满足。

2.“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群体细分

毕业生对服务项目的需求程度不同,不同需求程度的毕业生可能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多重对应分析法(最优尺度分析)可以利用分类的特征变量来揭示毕业生特征与需求水平之间的关系,由此绘制的对应分析图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具有哪些特征。以需求水平、年龄、性别、专业、层次、工作满意度、收入、教育支出等作为属性,进行多重对应分析,得到对应的分析图(如图1所示)。根据对应分析图对结果进行判断,其基本原则是:落在由原点(0,0)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同一个变量的不同类别具有类似的性质;落在原点出发接近相同方位及图形相同区域的不同变量的类别间可能有联系。

按照上述原则,从对应分析图可以看出,不同需求水平的毕业生在多个属性上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体现在:① 需求水平很高的毕业生与年教育支出1000-3000元和专科起点本科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② 高中起点专科、年教育支出在3000元以上、工作比较满意、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的与需求水平较高有较为密切的联系;③ 专业为金融学、年龄为26-30岁的与需求水平不高有联系;④ 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没有密切的关系,不同性别、不同月均收入水平的毕业生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是分散的。由此可见,教育支出、学历层次、专业、年龄段、工作满意度等几个变量与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有一定联系,而性别和月均收入两个变量与需求水平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上述数据看出,在“毕业生服务工程”重点用户定位时,年教育支出在1000元以上、专业为工商管理或会计学等类别的毕业生可以作为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3.“毕业生服务工程”用户年龄差异比较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毕业生,他们对“毕业生服务工程”的需求水平大体上呈现了随年龄增长而降低的趋势(36-40岁除外)。在一定程度上这是符合现实的,年龄越大的毕业生,他们已经在过去的岁月里积累了较多的经验和人脉资源,因而相对于低年龄组别而言他们对知识和经验的需求水平相对较低。36-40岁组别之所以相对相邻年龄段需求水平相对偏高,可能是他们在这个年龄段的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方面面临更多的压力,需要更上一层楼,因而学习需求要偏高一些。由这些数据看出,30岁以下和36-40岁年龄段的毕业生相对而言是“毕业生服务工程”较为重要的用户群体。

图2 不同年龄段毕业生对服务工程的整体需求对比

4.“毕业生服务工程”的传播方式

对于“毕业生服务工程”相关资讯,“毕业生更愿意接受哪些传播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手机短信的接受比例最高,占73.3%;其次是E-mail,占56%;QQ群通知也是毕业生比较欢迎的传播渠道,比例为42.5%;网站通知比例较低,占29%;微博的比例最低,仅占8.6%。可见,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网络通信形式还没有被更多的毕业生使用或认可。除了上述方式之外,毕业生还提及电话通知,尽管这种方式成本较高但却有着较高的效率,可以在较为重要的毕业生活动中使用。

三、关于推进“毕业生服务工程”

的思考与建议

1. 重视并启动毕业生服务专属网络平台建设

目前,“网上人大”的“毕业生服务工程”已经开放了多项资源并提供了相应的支持服务,但是还没有独立的网络平台(和在校生混杂一处),不利于毕业生服务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为了给毕业生的交流和学习及教师的支持服务带来便利,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毕业生服务工程”二级网站(或专栏),可对该网络平台命名为“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网”(或“网上人大校友之家”、“中国人民大学网络教育校友分会”等),以此平台为依托实施毕业生的终身网上学习、职业发展及互动交流促进计划,具体栏目可设置“通知公告”、“校友风采”、“活动组织”、“校友社区”、“校友通讯”、“学习资源”、“研修项目”、“职业发展”等几个栏目(栏目设计如图3所示),将各学院的优质教育资源提供给有需要的毕业生,将毕业生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毕业生之间的共享,促进互帮互助。

图3 校友网网站栏目设计

2. 提供“学习资源”和“进修项目”,学习资源建设注重实效

学习资源是校友网的核心,也是吸引毕业生的最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毕业生对学习资源,尤其是实用的技能培训课程、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数字图书馆、数字论文库等方面的需求程度最大。其他项目,比如在职研究生项目等也有较大需求。因此,校友网的“学习资源”和“研修项目”等重点栏目的内容选择应充分考虑毕业生的这些需求,针对他们在日常工作生活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提高的能力来丰富完善这些知识资源或提供相应的研修项目。

3. 提供校友交流平台,促进互帮互助

校友网中的交流栏目包含线上的“校友社区”和“校友会刊”等,毕业生可以利用平台中这些栏目提供的论坛、电话、QQ群、微信、微薄等多种渠道,开展互动交流。除了线上的栏目外,毕业生还可以通过“活动组织”栏目举办线下的专题活动。专题活动可以以地域、行业或学籍批次等划分群体进行举办,引导更多的毕业生融入“校友网”这个大家庭当中,给他们提供增进交流的机会,在经验、资金和人脉资源等方面提供互帮互助。

4. 提供全方位的职业发展服务体系

校友网设计“职业发展”栏目,为毕业生进行一系列的职业评测与专业化诊断,进而为他们提供学习地图(Learning Map),即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适合其职业生涯发展的一系列学习课程。除此之外,“职业发展”栏目还可以包括其他的职业服务项目,比如构建人才库进行职位推介、招聘信息、提供具体的岗位指导实例等。

校友网凭借“职业发展”、“学习资源”、“进修项目”等栏目,建立起毕业生的职业评测与学习成长的完整体系。在该体系中,毕业生可以从某类职业的入门者,顺利成为业务技能熟练、拥有丰富经验的资深职业工作者或管理者。

5. 注重多种教学资源的整合

作为网络继续教育资源的提供者,校友网的资源建设需要有充分的准确性、权威性和规模性,才能获得用户认可。因此,校友网要与相关权威机构,比如政府机构、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专业资源厂商等开展广泛合作。① 与教育资源库机构合作,提供更多学习资源,比如案例库、视频课堂或其他相关数字文献资源;② 与相关移动教育资源厂商合作,为用户提供移动资讯或移动课程资源的推送;③ 与各地辅导学校合作,通过双方的资源互补,合作开展当地线下教育培训项目;④ 与职业教育类网站或门户网站教育频道合作,共建职业发展相关栏目,前沿信息;⑤ 通过与人才招聘网站的合作,为用户提供更多就业信息。

6. 针对目标用户进行有效推广

校友网可以在毕业程序的办理过程中,向每一位毕业生发行特制的“校友终身网上学习卡”[5],宣传推广“校友终身网上学习计划”,介绍校友网的内容和意义,鼓励毕业生登录使用校友网。

为了更好地助力终身学习社会的建设,校友网也可以向其他相关社会群体进行推广,比如面向成考生、自考生、大型企业或其他团体性的教育机构(如高职院校)等。

[参考文献]

[1] 杨伏山,李静.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已培养本专科毕业生600多万[EB/OL]. [2011-03-20]. 中国新闻网,http:///edu/2011/03-20/2917632.shtml

[2] 倪传斌,刘治. 外语需求的特性分析[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21-24

[3] 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 王俊.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需求研究[D]. 浙江大学,2011.

[5] 郭蓓. 南京大学首发校友学习卡 让优质教育资源“活”起来[EB/OL]. [2012-05-21]. 中国江苏网,http://.cn/system/2012/05/22/013384567.shtml

收稿日期:2012-11-30

作者简介:岳俊芳,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副院长 (100872)。

孙道金,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部网络教育与资源开发中心 (100872)。

第3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的原则及指导思想

实施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的原则及指导思想应按照不同工作岗位对审计干部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领导素质、业务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分类分层施训;学习和培训教材应符合工作需要、内容规范实用、知识更新及时等要求;学习和培训工作应进一步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健全考培结合的教育学习和培训新格局,完善审计干部教育学习和培训制度。

从全国各省市审计机关的干部学习和培训的成功经验看,突出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学习和培训。当前全球经济危机形势不容乐观,保增长促发展的经济目标成为主旋律,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都有了新的要求,如何做到教育学习和培训工作远有规划,近有计划,保证教育学习和培训的系统性、科学性、时效性是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的基本要求,建议审计培训学习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加强举措。:

. 一、应强调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

笔者建议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应强调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体现在教育学习和培训的计划制定、培训实施、效果考核三个方面。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计划制定以加强岗位学习和培训为基础,以审计准则、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操作规范、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学习和培训重点,提高审计干部的业务能力。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实施突出系统化,过去的一些效果比较好的方法应继续完善提高,重视年度集中整训的实施。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效果的考核应强调不拘泥于形式搞一刀切,根据审计干部队伍的现状,针对不同基础条件的干部实施不同要求的考核,注重考核的经常化。

二、要突出网络教育的运用和推广

审计署对审计干部的教育在普及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进行了计算机审计软件应用学习和培训、计算机审计专业技能强化学习和培训和计算机审计中、高级学习和培训合格考试,鼓励和推动审计干部学习掌握计算机与网络基本技能。我们建议根据审计干部掌握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差异,实施不同梯次的网络教育,实施干部网络在线教育物质补贴,鼓励工作与业余相结合,对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审计人员进行高级学习和培训。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教育的内容应及时更新和补充,充分利用网络教育的实时特点和优势。

我们建议网络教育应充分利用局域网和审计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成果,在各级审计机关金审工程建设中重视学习和培训系统的开发和管理,提高学习和培训效率,积极发展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交互式远程教育,逐步在审计系统内建成远程教育学习和培训体系,实现全系统的干部教育学习和培训资源共享。

. 三、尽快建立和完善师资库

我们建议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应广泛吸纳具有较深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党政领导干部、高等院校与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和在职审计人员、业界领军人才担任兼职教师,按照素质优良、兼职为主、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审计干部教育学习和培训师资库,从理论研究到实务操作充实审计干部的知识结构和业务水平。我们建议师资库的建设应注意不拘一格的选用标准,如善于表达的多面授,精于总结的撰写教材等等。我们建议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工作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的学习和培训方法,采用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对策研究等方式,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让学习和培训教师通过各种参与度高、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吸引审计干部,尤其是经济危机中成功稳步发展的企业案例分析。

. 四、学习和培训教材选用应崇尚实用和创新

我们建议可以紧密结合上海审计工作发展的形势,吸收国内外审计、财经领域的先进成果,结合上海审计干部教育学习和培训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充分利用现有学习和培训教材的基础上,本着“少而精”和“实用创新”的原/:请记住我站域名/则,以选用为主,推荐审计干部自学。另外,审计干部学习和培训教材应重视电子教材的编写,包括音像教材,如审计案例教学片等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教材、网络教材等多种类型教材的开发 ,树立精品意识,确保教材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有梯次的审计干部教育学习和培训教材体系。

. 五、学习和培训工作应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

第4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knowledge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web data mining, deeply analyzes and talks about the relative mining application among students, teachers and schools, which is the main subject of web data mining and network educa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improving the network education and deciding level of university, making a modern and digital studying environment.

关键词: Web数据挖掘;网络教育

Key words: Web Data Mining;Network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1-0182-02

0引言

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逐渐从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育模式向Internet的网络教育模式发展。网络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所不具有的优势,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固定限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将教师、学生和计算机这三者融为一体,共享学习资源、规划学习进度,最后完成学位论文等。网络教育已成为各高校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高校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

1网络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从1999年起,我国教育部就开始大力发展网络教育,随着近年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新生长点和现代教育技术主流的发展方向。目前,很多高校都建有自己远程网络教学站点,其中以高校精品课程网站为代表的教学网站建设对于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改进学校育人环境,激发师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网络教育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简单堆积,智能化程度低,访问量少利用率低等。而接受教育的对象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能力高低、个人兴趣和爱好不同、学习基础程度不同。因此,网络教育平台不能充分的考虑到每个学生的需求,导致学生在网上无所适从,盲目漫游,既浪费了时间还达不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教育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技术手段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理念,来达到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教学资源的目的,并对其学习进程有个准确的指导和合理的评价。

2面向Web的数据挖掘技术

Internet快速普及与Web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上大量数据涌现,海量信息充塞互联网,用户已很难从中提取到有用信息,Web数据挖掘技术因此产生。

2.1 数据挖掘概述数据挖掘,Data Mining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

2.2 Web数据挖掘技术Web数据挖掘是指从万维网中相关的资源和用户浏览行为中抽取感兴趣的,有用的模式和隐含的信息。这种定义受到了数据挖掘领域的普遍认同。

Web挖掘按照挖掘的对象不同可分为三类:Web内容挖掘、Web 结构挖掘和Web使用记录挖掘。

Web挖掘主要涉及四个过程:数据收集、数据选择和预处理、模式发现、模式分析。

Web数据挖掘中常用的技术有路径分析技术、关联规则、序列模式、聚类分类技术等。

最初的Web挖掘是在电子商务上得到快速崛起,网上交易瞬息万便,竞争激烈,网站每天都可能有上百万次的在线交易,生成大量的日志文件,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充分了解客户的喜好、购买模式,设计出满足于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站,进而增加其竞争力。如:当您首次登录淘宝网(TaoBao),网站会记录下您搜索过的宝贝(商品),等您再次登录网站后,在网站的首页会显示出你可能喜欢的宝贝列表及别人浏览过的宝贝对您来说可能会有潜在兴趣的宝贝,为客户提供更智能化的服务。

3Web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Web数据挖掘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只要其具有分析价值与需求的数据仓储或数据库,皆可利用DM工具进行挖掘分析。一般较常见的应用案例多发生在零售业、财务金融保险、通讯业等。比如,在销售数据中发掘顾客的消费习惯,由交易纪录找出顾客偏好产品的组合,同样Web挖掘在网络教育中也能发挥其作用。

3.1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挖掘网络教学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只要学生在教学网站上登录过,就会留下大量的信息可以利用(如用户注册信息,页面点击率等)。对学生访问情况进行跟踪,可以了解到学生出勤情况。对学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组成结构,能合理地安排课程设置。然后,对网上考试系统中的成绩数据进行挖掘,以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上采掘出一系列的统计结果,如分布情况、关系,对比、显著性检验等,采掘结果用交叉表,特征规则,关联规则,统计的曲线、图表等表示形式提供给教师,以使教师能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后,在网上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挖掘,得出一个对学生整个学习行为的评价,一般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及模糊聚类的方法,对评价结果采用了对定性和定量指标加权平均算出综合素质评价得分并排名的方法,而且由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指标是动态变化的,往往选用动态聚类法对评判结果进行动态聚类分析。评定学生的学习行为,既对学生起到信息反馈和激发学习动机的作用,又是检查课程计划、教学程序以至教学目的的手段,也是考查学生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的途径。利用Web数据挖掘技术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挖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需求、能力、进度、兴趣等,使学生能及时调整学习计划,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3.2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挖掘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挖掘,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评价。首先,教学评价可以通过网上教师测评系统收集学生或其它教师对任课教师所讲授课程的意见和评价。有关学生座谈意见、学生打分评价、平时各项教学检查、相应课程期末考试班级成绩汇总等都是教学评价的内容,把这些数据要作为教师教授相应课程的档案数据全部存入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对数据库中有关教学的各项评价进行分析处理,可以确定教师的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是否合适,选择的教学媒体是否适合所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讲解的时间是否恰到好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等。从而可以及时的将挖掘出的规则信息反馈给教师,以期更好地提高其教学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3 对教学管理的挖掘首先,学生的课程学习应遵循先基础后专业,先易后难的原则,利用网上教学数据库中存放的历届学生各门学科的考试成绩,结合数据挖掘的关联分析与时间序列分析等相关功能,就能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帮助分析这些数据之间的相关性、回归性等,得出一些具有价值的规则和信息,能对课程设置做出合理安排。其次,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可以选择人工或智能组卷方式生成远程网上考试试卷,学生进行在线考试或测验。学生的考卷经系统自动评分后存入成绩库,学校直接获得各类统计分析成绩的信息。

4结束语

目前网络教学系统存在许多问题,通过WEB数据挖掘技术将学生感兴趣的潜在的有用模式和隐藏的信息从网络教育中提取出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教学服务,协助管理者优化站点结构,使教学组织更加合理规范,提高网络教学资源的访问效率,以及改进教学管理,提升高校的网络教育管理与决策水平,为师生们营造一个现代化的、数字化教学与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惠向晖,王亚伟,苏克勤,韩珂.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光盘技术,2007.

[2]刘法伦,徐钰.数据挖掘技术在教学评价上的应用.科技信息,2009.

[3]谢英香.浅谈Web信息挖掘技术在网络教育中的应用.摘自网络.

[4]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2000.

第5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基层央行 员工培训 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76-02

现代培训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以需求为导向、以员工为主体、以能力培养和品质塑造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主线、以多样化学习为手段的先进培训理念。近年来,基层央行员工对培训的期望值较高,但在实际培训中也有过多的失望,需要在工作理念上进行改进、升华,从而探索一套真正起到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形式单一。领导干部方面:主要是参加分行组织的党校主体培训班和专业培训班,培训地主要在秦皇岛、郑州培训学院、保定金专等地。主要问题有:一是轮训周期慢。目前县级有库支行副科以上干部在7名左右,即使每年有1人参加,周期也在5年以上,难以满足副科级以上领导培训的需求。二是费用高。以天津分行党校主体培训班为例每人每次学费已超过万元,以致出现了一些县支行“想出去”学习,又怕出去“花钱”的两难境地,一些支行培训还得中支“点将”,有的忍痛割舍放弃机会。环节干部方面:主要依靠参加中支组织的一些学习培训,事实上大多是以会代训,时间往往几个小时,甚至是“快餐培训”,效果不够理想。一般员工也只能依靠支行的“二五”学习和网络教育,员工缺乏新鲜感,往往是“填鸭式”,活力难现。

2.层次不明。在教育培训工作中,教学内容与培训对象的关联度不够紧密,教育层次不明显,影响教育培训效果。由于队伍素质的参差不齐给教育培训也带来了难度,在1995年前后进入县支行的一部分调入或复退军人,由于“先天不足”,即便是基本的“三基知识”,应知应会都很难掌握,因而高层次的培训更显苍白。而一些银行专业院校毕业和近年来分配的大学生则认为“应知应会”应为业务工作的基础,教育培训应注重“三新”知识的新一轮拓展和强化。但目前整体划一的培训制度、培训职责划分缺乏弹性和灵活性,“定餐式”的培训课程内容没有考虑到员工知识水平高低,没有按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确定教育培训项目,不利于人才队伍建设。

3.机制不全。目前基层央行教育培训的作用还没有真正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员工培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虽然基层央行在再教育激励约束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些规划。比如:宣传部门提出要将员工学习培训情况纳入文明单位创建考核范围,有些地方也曾提出“不培训不提拔不重用,不培训不上岗”等规定,但这些规定不具体,不系统。笔者认为,这种机制应体现在“实用”、“见效”上。

4.盲区频现。教育培训工作有一定的倾向性,忽视了一些专业工作的需求,不能覆盖所有人员,不利于各专业的均衡发展。从当前基层央行培训教育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没有形成系统的培训计划和课程,而是将不同岗位的人员进行“大一统”理论教育,内容往往以经济、金融、会计等方面知识为主,而对于一些新的或是“冷岗位”缺乏统一培训,不利于建立多类型人才队伍。比如:保卫部门的应急培训、电脑监控操作、综合执法部门的行政执法等等都是这些年培训中缺失的东西。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执法程序、案卷要素、规模程度、执法水平等等都不是很尽善尽美,无一空隙的。这些很容易引起行政诉讼和执法不当,造成被动局面和不好的社会影响,诸如此类都应强化专业现场讲解培训,而不需空洞的说法和理论上的知识灼见。

5.需求不足。现代培训是一种需求导向型培训模式,进行需求分析是整个培训体系中的首要和关键环节。培训需求包括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等三个方面。培训以需求为导向,就是要在全面调研分析组织、岗位及个人三方需求的基础上,统筹考虑,科学安排,找准结合点,最大程度地予以迎合和满足。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对培训需求的了解分析还存在明显欠缺。一是全局观念不强,没有将培训与基层央行的全局工作结合起来,对基层央行履职面临的形势任务以及相应的人才需求和人才队伍建设要求不甚了了;二是目光较为封闭,对其他部门、业务岗位履职所需的新知识、新技能主动了解不够;三是忽视个体需求,对员工个人职业发展和价值实现的要求重视不够。

二、教育培训的有效性与模式创新

1.关于有效性的理解。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多采用送训和轮训的方式解决下级机构干部职工的培训问题。但轮训和送训需耗用各机构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为了节省这些资源,培训组织者在送培对象和培训时间的安排上均必须从紧,培训的精耕细作几乎成为奢望,填鸭式、重点式的培训在送训、轮训中较为多见,并客观上影响了培训的受惠面和培训效果。培训的组织者经常感到受制较多,受训者同样感到时间仓促,获益不丰。对此我们的理解是:一是利用网络教育的资源优势,提高培训效能。在现代教育手段逐步完善和发展的今天,利用网络教育形式,可以较好地提高培训效能。笔者认为若人行网络教育系统一旦建立和完善起来,其优势就会表现出来。网络教育普及面广,时效快,运用于网络系统比较健全、发达的地区和单位,效果会更为明显。由于培训课件挂于网上,适应了干部教育学习的个体性、时间的自主性、学习的普及性、培训的应急性要求,而且费用较省。通过网络提供的教学服务,应是我们未来培训规划中重点考虑的问题。二是积极挖掘行内人力资源,培养一支得力的师资队伍,扩大和提高培训能力。师资是扩大和提高基层培训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人民银行内部通过选拔组建一支师资队伍,针对不同的要求,对基层师资进行专业性、提高性的培训,并同时辅之以组织适当的教学法、辅导要领的培训和集体备课活动,逐步提高这支队伍的再培训能力。这支队伍的建设将会一定程度地提高辖区的培训能力,较好地解决师资力量单薄,送培费用高,耗费时间长的问题,还能够较好地发挥各地因地施教、因材施教的培训优势。三是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优化培训效果。理论上,一个单位所有的培训都可以实施,但从效能的角度进行评价,这可能不是最优的。因为人民银行在履行职能的过程中要与社会发生各种关系,涉及的信息和知识较为广泛和渊博,由于人民银行自身掌握的知识、信息的资源不足,进行培训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诸如:政治理论、办公事务、法律法规等均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及发展成果。要掌握和了解这些信息和知识,可委托更专业、更熟练、更能有效进行培训的队伍或机构来实施。四是培训的效能有赖于完善、科学的制度机制。每提到制度,人们就会想到是一种约束。其实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制度首先是一种导向、是一种激励,再有才是限制和惩罚。所以培训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培训效能的程度,若制度不合理或不因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建设,则很可能会影响教育培训的效果。但是随着人们观念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制度的施行对象应首先从得利者处实施,如新入行竞岗人员或拟提任人员,一般在利得人群中实施新制度其效能较好,在利损者人群中实施效能可能较差甚至会难以奏效。与此配套的是对培训的规范性、考核的公正性进行制度约束,使施训者和受训者有一参照规范,逐步改造和完善我们的培训体系,营造良好的培训环境。五是培训效能有赖于严谨的教学准备。我们有些培训,培训的组织者在培训安排上只给授课者以课题,不给授课者以要求和支持。结果,授课者仅围绕课题备课,讲课时满堂灌,课堂上、下缺乏交流,讲课人自弹自唱、曲高和寡。由于讲课内容与听课者的要求脱节,听课者感受不深,所获不多,这样的培训自然谈不上有好的效果。鉴于培训准备的重要程度,培训的组织者在选择师资和提出培训要求时,应把握住这一要求予以认真考虑和安排。要做到这一点,笔者建议培训者事前做好如下工作,培训组织者对培训的目标、受训者的情况和要求,作较为具体的调研与思考,并负责任地向授课者转达。

2.模式创新。一是更加注重员工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潜能的发掘。要突出培训内容的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别是加强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训,同时积极发掘员工某一方面的特质和潜能。培训的“冰山理论”认为,如果将一个人的经验或知识看作100%的“冰山”,那么其中20%是显性的处在水面以上,随时可以调用,80%是隐性地处在水面以下,如果不加以激发,只能潜意识地起作用。而培训的作用就是要“破冰”——将员工的潜能挖掘出来,转变为提高工作绩效的现实能力。二是注重员工心智模式的改善。心智模式是一个人看待问题的特定的思维方式。学习型组织理论十分注重员工心智模式的改善,强调要“加强对员工正确态度和积极思维方式的培训,以改变员工与现实变革不相适应的心智模式,进而提高组织的绩效”。改善员工的心智模式,引导员工用积极的、辨证的、发展的、多维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在今后的教育培训中十分必要和重要。三是注重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培训。对基层央行而言,同样要注重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培训。特别要以分行“32”字核心价值理念去思考工作、感悟人生。要用以央行精神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对员工进行思想熏陶和精神引领,通过培训将央行的共同目标、价值导向、行为规范等传递给员工,培养员工的团队观念、责任意识、进取精神,增强央行的内在凝聚力,最终促进整个组织精神风貌和工作绩效的提升。四是以多样化学习为手段的方面。我们认为,这些学习载体和方式的本质仍然在于“以员工为主体,让员工参与”,即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并通过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精心设计使员工能够深度参与到教育培训中来。由此看来,基层央行教育培训需正视现实,科学引领,务实作为,转变理念,从而解决当前的现实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引航奋进,合力迸发。

参考文献:

1.做好新形式势下基层实行培训的思考.金融参考,2010(6)

2.论工会如何在和谐机关建设中发挥作用.金融改革与发展,2010(11)

第6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回顾篇

2004年,在政府有关鼓励软件产业发展政策的积极推动和行业与企业信息化需求的持续拉动下,中国软件与IT服务市场恢复性调整初见成效。

恢复性调整初见成效

2004年全年预计销售额同比增长28.2%。其中IT服务市场更是一枝独秀,销售总量预计将达733.6亿元,增幅预计达33.6%。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国内外IT服务厂商所进行的业务调整与合作引发了国内IT服务市场集中度的进一步提高,IT应用的升级更是促进了中国软件与IT服务企业的迅速成长。

经过近半年市场需求结构的调整之后,2004年中国平台软件市场恢复平稳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系统管理软件,2004年销售额同比增长率预计达15.9%,智能网络管理软件在中小型企业市场的迅速提升和存储管理软件在金融、电信、制造等关键行业的拓展是促成系统管理软件增长的两大驱动因素;尤其是存储管理软件市场,低端用户成为厂商新的关注点、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成为厂商新策略、厂商竞争更升级为组合竞争。

应用软件成为重要拉力

2004年,中国中间件软件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同比增长30.5%,国内中间件技术发展迅速,厂商阶梯层次分布,市场竞争格局日趋明朗,中间件软件产业开始迈入规模发展阶段。同时,各种病毒频繁发作、黑客频繁攻击、垃圾邮件侵扰,网络安全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中,防杀毒仍然是网络安全的主战场,反垃圾邮件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热点,防火墙和网闸带动市场升温,网络安全厂商在经过了新一轮的优胜劣汰之后,产品供给充足,价格更趋合理,中国网络安全产品市场逐步走向成熟。

另外,全面复苏的管理软件市场仍然是今年关注的焦点,集团企业对集团财务、集团人力资源管理软件需求的快速释放和中小企业对ERP软件的投资增长成为主要驱动因素。管理软件市场呈现两极竞争态势,一方面国内领导厂商和国外厂商更加重视中小企业市场,纷纷拓展渠道伙伴,推出低价产品,利用品牌优势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国内领导厂商加大研发力度,加强咨询、实施伙伴的拓展;发挥本地化优势,向高端产品市场发力,高端软件市场竞争日趋成熟,竞争加剧。应用软件正在成为拉动中国软件市场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IT服务成为焦点

2004年,IT服务市场的市场规模、厂商数量、产品数量都迅速增加,成为最受关注的竞争领地。在网络服务市场,互联网内容服务成为新一轮的增长热点。网络搜索、即时通讯市场争夺激烈;网络游戏市场发展迅速。在专业服务市场,第三方专业服务的市场观念不断升温,IT运营与维护服务在产品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系统集成服务与IT咨询走向融合。在IT教育与培训服务市场中,传统的培训方式面临挑战,互联网络教育显现商机。IT外包服务在诸如中小企业、政府、教育等行业和企业用户自身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非商用市场日渐普及。中国IT服务市场的高速增长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厂商,大型IT服务商推出了一系列的市场策略与活动。国内厂商凭借着完善的销售和支持网络以及较强的本地化市场的渗透能力,加上较低的运营成本,在服务集中的行业,竞争实力有所增强。中小企业IT服务市场全面启动,市场份额继续上升,成为IT服务商竞逐的焦点。

展望篇

展望2005年,赛迪顾问认为,中国软件与IT服务市场将会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度增长周期。对于高端应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安全产品、管理软件以及系统管理软件等的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态势,这将会在2005年拉动软件市场的快速发展。

软件和网络产品进入高增长

随着重点行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其建设重心逐步转向现有业务系统的优化和升级,以及决策支持系统、增值业务系统的建设,对于软件产品的需求重心也在向应用软件和IT服务转移。同时,电子政务、教育信息化的持续深入,传统的制造、流通、建筑、医疗等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也为各类软件产品的增长带来了巨大机会。此外,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产业的逐步复苏,中国网络产业实现了蓬勃发展,与其相关的应用和网络增值服务如网络短信、网络广告等也在不断增加,这使得与网络相关的应用软件和服务得到快速的增长;与此同时,IT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也促进了相关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升级和汽车电子、数码产品等新产业的崛起,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将带动相关嵌入式软件产品与服务市场的增长。因此,2005年,随着软件产品应用的不断拓展,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为软件与IT服务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国软件与IT服务市场将继续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细分市场而言,随着东北地区信息化改造的提升、华南地区中小型企业需求的增长,在计算机硬件设备增长的带动以及IT投资重点“由硬到软”的策略调整影响下,中国平台软件市场将会迎来高速度增长。智能化数据库将会在金融服务、电信等关键行业市场纵深应用,并由大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拓展,由集团总部向各地分支机构扩展而对存储资源的整合管理以及根据历史信息生命周期进行层次化区别,存储管理将成为存储管理软件厂商竞争的利器。

随着网络安全产品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网络安全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用户的首选,专业安全服务将受到青睐,成为中国网络安全市场未来新的增长点,网络安全市场竞争走向专业化。管理软件市场全方位竞争将会进一步加剧,国内外厂商的产品和渠道继续向高、中、低端市场渗透。整合渠道资源,完善渠道体系,提高渠道的服务能力将成为管理软件竞逐中小企业市场的重要手段。

第7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校企合作的培训对象多为企业在职员工,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开展在职进修,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求学者在个人与家庭等现实问题上也要求有较高的配合度。目前许多校企合作面授地点即时安排在企业内部,到课率也偏低,企事业人事部门也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学员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二、粮食特色网络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坚持“善用科技,服务学生”的理念,从2011年实施“面授+网络”教学模式。本文旨在构建继续教育背景下网络教学管理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南京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开展的校企合作网络教学管理的实践、规划以及创新点的描述和分析,论证继续教育、校企合作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成效,证明继续教育网络教学是能够达到托尼•贝茨(2004)提出的“与面授教学相同且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粮食类专业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粮食工程专业不同岗位的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双方坚持以经济管理学理论为基础,信息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经济学、金融学、电子商务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强化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理论与经营管理技能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既包括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础理论课程(经济学通论、金融学通论、电子商务等),又包括粮食经济管理(流通经济学、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粮食产业组织理论等)、食品科学与工程(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专题等)、信息科学与技术(物联网与信息技术)等领域的主要课程。

(二)重视信息化建设,系统推进网络化教学改革

针对于江苏省粮食局校企合作项目,网络平台专门增加行业动态、优秀成果展示、学员互助等模块。目前网络平台的在线学习形式多样,包括学院公告、培训动态、培训计划、课程选择、学习记录、考试测验以及过程监控等。通过该平台,不仅可以了解粮食知识和粮食培训的最新动态,还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自主的选择培训课程和进行考试测验,真正实现粮食继续教育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在网络平台上建立专家咨询社区,聘请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江苏省粮食局的专家、教授、学者组成专家组,采取在线咨询,讨论帖、专家博客等方式,负责解答学员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另外,网络平台还建有虚拟网络社区,提供不同粮管所学员之间相互认识的机会,按照学员不同岗位建立学习小组,明确网络学习小组的规则和礼仪,帮助学员建立在小组中的归属感,帮助学员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协调解决学员之间的矛盾等。

(三)精心制作网络课程,完善校企合作共享资源

校企合作网络课程建设要融入企业理念、企业文化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将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纳入课程标准,网络课程应采用行动导向、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突出培养学员的职业技能。我校专门成立由学科专家、行业专家、教学设计人员、课程技术人员、平台测试人员、美工、编辑、学员代表组成的课程建设委员会,聘请在企业挂职锻炼过、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教授作为网络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校企合作中有立足之地,我校要求制作的网络课程必须精品化,制作课程的观念需要改变,更加注重实用性、可学习性,同时课程视频录制环节要规范,场地、灯光、视频格式等要求都要参照教育部有关文件技术要求。在先期投入600多万元基础上,2012年下半年我校又投入100多万购置了远程课件录播系统和课件制作系统,增加课件录播室3间。目前已有粮食经济管理、粮食企业经营与管理、粮食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管理、现代粮食科学技术等8门网络课程已进入使用阶段,学员反映良好。下阶段,我们将根据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提出的申请和继续教育学院提供的资金,升级网络课程的层次、增加网络精品课程的数量。

(四)建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保证网络教育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的网络化教学管理模式是一种开放学习,但绝不是“放开学习”,要保证网络教学达到面授教学的同等水平甚至超出,网络化的管理极其重要。在网络化教学管理的实践中,校企双方逐渐摸索出以网络管理平台为主导,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的管理服务摸索。校企双方通过网络监控学员继续教育的学习情况,以及对过往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评定,数据更加直观。

三、粮食特色网络继续教育的创新点

(一)全面拓宽办学渠道,积极探索开放办学模式

我校充分发挥继续教育“大融合”效能,多渠道、多途径拓展办学空间,积极探索构建开放大学新型的合作办学模式,努力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校企结合。积极主动服务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学校进企,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技术革新培养输送新鲜血液。二是长短结合。注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长短结合,双轮驱动。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承担国家粮食局的国家粮食质量监测机构比对考核暨技术培训、江苏省粮食局粮食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培训等。每学期校企双方都挑选学有余力的优秀学员,利用周末时间来我校参加培训,获取职业证书,满足学员对于学历提升和实用技能提高的双方面需求。下阶段,我们将积极探索更高层次的继续教育,开展粮食专业方面的硕士进修班和开展粮食行业专业硕士,满足粮食行业工作人员更高的学历需求。

(二)建设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培养校企合作“双师型”教师

实践教学是指根据校企合作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环节。一方面,校企合作对象以在职学员为主,学员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有关,学员的工作环境为自己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环境。老师只需引导学员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从事的工作中,以此完成实践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我校通过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有良好合作关系的中储粮总公司、江苏农垦集团、江苏省粮食局等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共建校企协同继续教育实训基地,利用报废的加工厂、化工厂、质监所、发电厂以及各类农田等场所,做到实训设备与现场使用设备一致,实训操作要求与现场操作要求一致,从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上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实现高校学科资源与企业实训资源的优势互补。我校规定,凡是参与该项目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等编制以及网络课程开发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必须在实训基地工作半年以上,为我校粮食专业“双师型”教师进行人才储备。同时,江苏省粮食局人事部门每年都挑选年轻工程师,利用寒暑假和法定长假,轮流到各实训基地,学习本行业的前沿技术。下个阶段,我校考虑建设虚拟实验室,结合高校仪器设备共享系统平台的建设,通过搭建网络共享的虚拟实训平台,学员能进行网络训练,同时有效实现异地技能考核。

(三)建设网络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保证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深度融合

我校校企合作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是通过四个环节实现的:网络课程结构评价、网络课程开发评价、网络教学过程评价、网络教学成效评价。网络课程结构评价是包括对课程的行业需求、目标可行性、生源、财务预算等分析,通过撰写网络课程计划书和填写不同表格,由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教务处、财务处等讨论通过,最后由企业委派的技术专家对各个课程结构进行评估,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网络课程开发评价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按照课程开发程序要求,对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进行评价,最后由继续教育学院技术专家参照教育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技术要求》,对开发的网络课程进行技术评估。网络教学的过程评价由课程开发教师(责任教师)负责,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了解学员的学习体验;二是了解班主任(导学教师)的反馈意见;三是对网络学习进行观摩。网络教学成效评价是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上学员学习活动的追踪、学员满意度的问卷调查等的反馈和评价功能来实现。每个学期末,我校还对所有网络课程进行年度的整体使用效果评价,通过循环反复、环环相扣的评价体系,保证校企合作网络教学资源质量。

(四)丰富激励机制,促使网络化教学模式优势充分发挥

第8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想政治工作;高校

我国互联网自诞生发展至今,已有20余年的历史,网民超过了5.13亿,已居全球首位。现代通信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在开阔视野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中越发的离不开网络,离不开电脑手机等媒介,作为高校,青年学生群体集中地,势必引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形式的改变,因而,积极强化高校网络教育职能,对于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自身特点为学生熟悉网络提供足够的可能性

1、青年学生强参与性与网络易融入特征吻合

互联网发展至今,从论坛到微博,从聊天工具到信息都已经变得极为简单,青年学生很容易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各种软件和工具都是对象化设计,上手极为容易。青年学生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好奇,愿意成为新生事物的参与者,唯恐落后,以致“被”“OUT”,因此,青年学生的年龄生理等特征与网络的已融入特征十分吻合。

2、网络信息的高效传播特征与青年学生的信息习惯吻合

网络信息具有宽泛多样的特点,涵盖各个领域的不同层次的信息,有的经过校对,有的就是基础信息未经斟酌,获取起来更容易,但有需要青年学生进行整理加工,变成自己的资料。大学授课过程中,经常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而图书馆中各类期刊资料的检索相对网络检索明显繁荣复杂,对于当代青年学生来说,时间是挤出来的,他们更希望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而留出足够的时间供自己支配,因而,网络信息的高效传播特征与青年学生的信息习惯不谋而合。

3、青年的叛逆心理与网络的虚拟规则无缝连接

大学生的成长一直以来伴随着父母的“呵护”和老师的“教导”,但这些所谓的对子女和学生负责的做法演变成了对他们的束缚和产生了强烈的不安全感,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为他们提供了自由徜徉的环境,在这里可以远离父母的“唠叨”,远离学校的监控,实现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真正自由生活梦想。在虚拟世界里,他们肆无忌惮,可以说得天花乱坠,可以打扮的花枝招展,可以扮演成救世主,成为大英雄等等。一些网络游戏的日益兴起成为青年学生释放自我,实现自我的依恋,他们沉沦其中,难以自拔,这正说明了网络对青年学生的诱惑。

4、全方位实时性将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学生放在掌握信息的同一起点

网络时代的信息获取对于任何人都是平等的,同时的,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就变得更加公开和透明,面对信息传递的高时效性,思政工作者必须时时发现新的问题,迎接新的挑战,客服新的困难,解决新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网络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强化法制教育,以德治网,文明网络行为

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信息网络方面的法规。但法规的知情率不够,需要高效广泛宣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普及,明确权利与义务,了解网络违法犯罪的危害。思想政治教育关键一点是内塑品格,因而网络道德的倡导与推广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案例共享,榜样教育等引导和端正青年学生的心态,引导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增加“遵守社会公德,创建网络文明”、“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守法网民”等专题内容,努力使大学生做到自主构建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2、以开拓创新为导向,引领大学生网络运用的正确方向

将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分类引导,以共同的愿景促使学生自发的、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专业学习和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深入研究中,并希望取得一定的创新。为学生提供自我探索、自我实践的机会,以期使学生的积极性、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即“正能量”得到很好的发挥。同时,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求学观念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对大学生完成高中到大学的转换,最终实现自我学习是一种强力的推动,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更好的学习工作,更好的奉献社会。

3、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完善网络监督机制

大学生错误使用网络或沉迷游戏等往往因为自身控制力差,缺乏监督提醒的机制,因而,高效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网络监督机制,制定文明使用网络的体制机制,在保证学生隐私的前提下,适当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做到及时发现,防微杜渐。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动作用,选取党员、学生干部等与同学们结成互帮互助小组,相互学习勉励专业知识的学习,相互提醒督促文明网络的使用。

4、以丰富载体为举措,合理引导学生积聚正能量

拓展相关活动载体,以期使得大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有用武之地,进一步提升学习兴趣,合理引导学生文明使用网络。一是高校应结合自身办学实际,邀请计算机及网络相关的名家和专业教师开展讲座、培训和前沿技术报告等活动,从知识普及的角度让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二是紧跟“科技创新”这一国家发展战略,注重网络信息类活动的内涵和深度,积极打造具有网络信息类活动的高参与性、强专业性和深学术性结合。三是鼓励大学生,特别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如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网页及网站制作竞赛、动漫设计大赛等。

总之,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及网络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并不断强化网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陆俊.重建巴比塔——文化视野中的网络[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

[2]王栾生,李方.大学生上网情况调查报告[J].洛阳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1).

[3]清华大学高校德育研究中心.网络环境下思想教育发展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5-10-24.

[4]张景成.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初探.《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5]李皓.大学生思想教育网络化途径探索.《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4(3).

[6]罗映光等.互联网与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0(5).

作者简介:

傅国栋,男,1982年生人,讲师,辽宁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

周长青,女,1975年生人,讲师,辽宁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张博文,男,1982年生人,讲师,辽宁大学信息学院辅导员.

第9篇:金融专业网络教育范文

摘要:在京津冀一体化和河北省“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充分发挥环京津优势,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战略安排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在做了企业调查后阐述了廊坊市网络教育院校如何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要性和方法路径。

关键词 网络高等教育 技能型人才 转型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的《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国函[2011]133号)中提出河北沿海地区是环渤海地区新兴增长区域,京津城市功能拓展和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的战略定位。《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冀政[2010]151号中也提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深化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开放型河北的战略举措。廊坊市作为河北省重要的城市,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承接着京津冀发展中的重要任务。产业转移为廊坊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要顺利实现京津产业转移的顺利承接,必须有充裕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求人才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而技术人才尤其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要素。

二、廊坊市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这样定义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是在生产一线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他们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技能人才有高超的动手能力、突出的创造能力和极强的适应能力的特征。

为了解廊坊市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途径, 根据企业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探讨廊坊市网络高等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转型对策。课题组选取了制造业工厂比较集中的廊坊市开发区的廊坊新奥燃气设备有限公司、天合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华日家具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廊坊市有代表性的国有和合资、民营中小型企业30 家。由于问卷发放集中在制造业,所以问卷结果集中在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与培养培训情况的调查。课题组根据企业技术管理岗位和企业一线岗位的不同,分为两个问卷组进行的调查。

研发人员、设计师、工程师是企业技术管理岗位上的高层次人才,共发放调查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其中工程师受调查者有效问卷184份,质量控制管理受调查者有效问卷40份,研发人员受调查者有效问卷20份,企业代表受调查者有效问卷6 份。

技师和高级技师是企业一线高技能人才中的较高层次人才,是技术队伍中的核心力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 份,回收有效问卷230份,其中高级工受调查者有效问卷148 份,技师、高级技师受调查者有效问卷82份,企业代表受调查者有效问卷10 份。

调查显示,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管理岗位技术人员人才欠缺,主要集中在工程师、质量管理、车间管理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专业(表1)。制造业一线岗位存在高技能人才短缺、断层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加工工艺、机电一体化、专业设备制造、电机电气及其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电子电工、家具制造、材料化学、工业设计等技术含量相对高的机械类、化工类、电气类专业(表2)。可见,面对市场激烈的竞争和产业飞速发展变化,企业对在岗人员的知识结构有着层次高、多元化的需求。

调查企业现有一线工人约0.8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占15%,从事与本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占33%;管理技术人员约0.4万人,其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或高等职业教育的占85%;被调查者中40岁以下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占65%,希望有机会接受培训或继续学习的占80%,认为参加网络高等教育专业学习有利于获取相应的专业技能的占65%,认为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占58%,认为有利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占78%,认为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的占40%。根据目前提供培训或继续深造的途径,选择网络教育改善知识的占70%,选择进行技术、业务专门技能培训的占40%,选择师徒边干边学的占31%。被调查者大部分认同继续教育知识积累,认为通过接受继续教育所学知识和技能更系统和更正规有利于提升综合素质,如果能够获得相应的学识水平的证书和技能考核证书会使得学习过程更有效。由此可见,学习需求者群体是庞大的,他们因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网络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机会。

三、网络高等教育转型研究

目前,在京津冀区域内还未形成具有创新能力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缺乏在金融、信息服务和现代制造业的产业链的延伸。廊坊市地处河北中部, 位于环渤海经济圈腹地,第二产业在整个经济结构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实力总体水平不断壮大, 为支柱产业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但是原有产业结构也存在诸多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不利因素。均衡发展三大产业, 形成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体系,加快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廊坊市产业转型的目标。根据廊坊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发挥本市的区域比较优势, 大力发展通信及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食品加工与制造、金属制品、家具制造和会展旅游业, 有效利用廊坊市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发展汽车、机械、电子、石油化工等技术、资本集约型产业。有计划地将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金集约型产业推向国际市场,最终形成一个不同生产要素集约型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具有一定前瞻性和地域性的产业结构。

(一)网络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被调查者认为网络高等教育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23%的学员认为政府对网络高等教育目标转型支持力度不够,受调查者认为政府应创造有利环境,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健全人才培养评估和考评机制,加强法规引导强化网络高等教育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责任。另外,网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还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在社会环境上,没有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高技能人才群体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报酬,使高技能型人才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受挫,企业方也因担心人才流失不愿意承担高技能人才的培训成本。

被调查者认为网络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表现在:

1.培养目标定位脱离实际需要,不能满足企业的“多元化、实用性”教育的需求。

高技能人才是在企业中独立承担生产、管理和一线服务,或者技术精湛且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从业者。接受网络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进一步提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网络高等教育一直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问题,人才培养的认识普遍停留在补偿教育和学历教育的层面上,相对人才市场变化的明显滞后,网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难以体现出它的高度适应性与务实性,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师等整个教学环节未能做出适应性调整,沿袭或参考普通高校学科设置的框架,学习的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严重脱节。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培训内容及形式陈旧的占37.66%。

2.实习培训条件不能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

现代化装备和实践设施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条件。网络高等教育主要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资源,许多实验设备的配备是用来满足普通教育教学和开展学术性研究需要的,校内的实验设备并不适合培养企业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实训设备及场所条件较差。从而使网络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定位转向难以在短期内得以实现。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培养能力不足的占50.33%。

3.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对于网络高等教育的转型发展是关键因素,网络院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行业人才聘任为兼职教师,同时把现有教师送出去培训。目前网络高等教育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90%以上是高校教师,他们对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相对专业,而实践教学的经验又比较缺乏,被调查者认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占63.33%。因此,师资力量的匮乏问题已成为网络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限制。

(二)加快网络高等教育向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转型的策略

衡量网络高等教育培养质量的标准应以学习者的认同度、市场的认可度、实用度、满意度来评判,今后的网络高等教育应更明确以创新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宗旨,打破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适合教育对象,符合职业要求和明确的岗位需要,同时加强校企合作,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生产、经营服务的主力军,这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一种期盼。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为适应市场需求必须转变办学理念,改变培养模式,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1.调整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地域特色定位。

网络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一定要依据市场需求和从业者的职业性、技术性、应用性来定位。网络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创新培养模式的良好契机,并且培养高技能人才正是网络高等教育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进办学理念模式的很好的机会。抛弃当前网络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带有明显的学科化倾向,强调知识学习要求的职业性、应用的及时性和岗位需要的现实性。企业看重的人才是一个人的能力、经验、技能和学历总和。网络高等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要把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有机统一起来,使网络教育根据市场需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和完善“一专多能”、“订单式培养”、“项目(案例)教学”等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核心的复合型、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2.调整办学理念,推进职业性的课程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

调整办学理念,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将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为发展目标,系统科学地制定岗位技能型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目标和标准,加大实践课的教学比重,建立符合网络高等教育教学需要的实训基地。课程改革是网络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基于一定技能和学术标准的课程标准的设置尤为重要。依托高效、精确的职业技能标准,并将它有效地整合进课程和教育指导计划,将产业认可的技能证书融入课程内容,让学员在自身岗位或自寻岗位完成技能型知识的转化和实践目标,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要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适宜学习特色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实际操作教学、启发式教学,实践教学等将培养过程分为理论学习、岗位培养、毕业答辩阶段式模块培养模式。

3.积极强化面向就业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