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

第1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博弈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采取了系列重要举措,加速了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据统计,目前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但这是否意味着2011年将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终极,此后各国围绕财务报告准则的利益之争将会终结,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将成为唯一而稳定的协调组织,我国2011年后也将严格按照国际会计准则行事,并完全通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参与会计协调,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商榷。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个协调的、动态的、多维的和不断演化的过程。曲晓辉(2001)提出,会计理论和国际会计研究表明,会计系统是从它所服务的外界环境中逐渐形成和不断演进,并且反映它所服务的环境的。世界各国由于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会计环境大相径庭,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的主要障碍,由此而导致趋同的成本很高,过程也很漫长(冯淑萍,2003)。本文从演化博弈的视角对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趋同的“相互承认”、“大国主宰”、“国际趋同”和“趋同后的等效” 四个不同机制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进一步参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和角色转换提出建议。

    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演化

    博弈分析与经典博弈一样,演化博弈也必须存在一个博弈框架。这个博弈框架主要指博弈的结构和规则,所不同的是演化博弈总是在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下进行的,特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决定了特定的博弈结构和规则。

    (一)相互承认机制

    回到会计国际趋同的初始状态,即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双边会计相互承认机制的研究。一种情况是如果相互承认机制是以否定掉了会计国别之间的差异为前提,那么会计准则“本国特色”将被消除,这很难被国际资本市场中的大国所接受。正如在iasc的发展过程中,有人提出过多重确认法,即如果a 国公司投资于b 国公司, 而b 国公司也投资于a 国公司,那么,ab 两国分别承认对方的会计准则。这一协调方法的提出,立即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几个大国的反对。因为,美国与世界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投资关系,如果都采取多重确认法,那么这种会计协调就等于零。因为,他们是两个会计方法基本截然不同的国家,多重承认是无效的,也不会有成果的。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互相承认机制保留因政治、法治和经济环境所引起的国别间的会计准则差异,那么盲目的认同必将导致各国为争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利益而机会主义行为泛滥。通过经典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我们发现,当国际资本市场上存在多套不同的会计准则,而因为文化、政治、法治等因素的差异,一国很难对另一国的会计准则进行有效监管时,则无法有效避免各国放松本国监管的本能冲动的。参与博弈的各方都会意识到在对方严格监管自律而自己放松监管时所获得的巨大好处,以及对方放松监管而己方严格监管自律时将蒙受的损失,因而最终形成的是博弈双方都选择放松监管的纳什均衡。即使是在短期内能够维持脆弱的互相承认平衡状态,机会主义或其他因素也会很快将此不稳定的均衡状态破坏掉。

    (二)大国主导机制

    上述博弈分析是基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参与国实力相当、特征相同,但这很难贴近现实。通过经典的“智猪博弈”模型对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处于绝对优势的大国与处于绝对劣势的小国之间的博弈分析,我们发现,要想通过大国来主导制定公平、有效的国际会计准则是不可能的。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改组为例,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之前的16 个理事中,尚有4 个理事(马来西亚1 个席位、墨西哥1 个席位、南非和津巴布韦1 个席位、印度和斯里兰卡1 个席位)代表着发展中国家,但是改组后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共14 个席位)中只有南非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1 个席位,大部分席位为英美国家所有(占了7 个席位),发展中国家声音微弱。即使是为了广泛听取世界各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意见和建议而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在其总共49 个席位中,美国就占了10 席。

    可以预料,国际会计准则将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会计标准的特点和内容,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与向英美国家会计标准靠拢在本质上将不会有多大差别。当然根据演化博弈的思想,现实中的博弈双方间的博弈行为是不断深化和协调的,欧美之间也并非时时行动一致“美化”和“欧化”之争,会将双方重新带回到国际趋同选择的双边博弈状态,任何一方的行动都将会带来另一方行动的改变,并最终影响着会计国际趋同的进程和利益分配格局。而且,大国的垄断博弈均衡也会随大国内部的博弈局势变化而变化。

    (三)国际趋同机制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突变机制将传统的纳什均衡精炼为演化稳定均衡。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作为一个既定的创新突变机制来看待,结合演化思想,国际资本市场各参与国就会计准则趋同的博弈最终结果是,参与各方都会选择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策略,这一均衡的实现是路径依赖的而且具有累积和加速效应,即当参与趋同的国家越多,其收益的累积效应就越大,而不参与趋同的损失累积效应也会越大,均衡实现的稳定性就会越强,与其他均衡的竞争性也就越强。这一点与现实是相符的,iasc 1973年成立时的会员代表为9 个国家、16 个会计职业团体,到2000年底改组为iasb时的会员代表迅速扩大为112 个国家、153 个会计职业组织。

    演化博弈范式推动传统博弈论向前发展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引入选择机制和扩散机制建构复制者动态模型。在欧洲,欧共体颁布的第4 号、 第7 号指令 就是这一模式的具体阐述。在北美, 美国、加拿大以及墨西哥三个国家的会计师协会也制定过二至三个会计合作方案,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区域性统一的发展趋向。另外, 南美以及东南亚各国也在积极地朝着会计准则区域协同的方向发展。所以,会计准则的区域协调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至少可以成为国际协调机制出现缺陷时的一种替代选择机制和权力重新分配的机制。

    (四)趋同后的等效机制

    演化博弈概念本身就蕴含着否定“终结”的思想。由于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完全趋同实际上是很难做到的,因此趋同只是基础,等效才是目的。按照欧盟委员会于2007 年12 月的“关于建立认可第三国证券发行者采用的会计准则等效的机制规则”正式对会计准则等效所作的定义,即如果投资者根据以第三国会计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和根据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对证券发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发展前景做出相似判断,并且很可能会做出相同的投资决定,那么就可以认为第三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等效。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这种“等效承认”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演化的更高一阶段,是以趋同的国际会计准则为“初始条件”和“路径依赖”的。

    同样,等效机制其实也是对趋同机制的一种替代,使参与各方的博弈又回归到双边环境下,只是博弈的平台是搭建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之上。从经典的对等博弈来看,等效认同机制可能首先会在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相当的发达国家内部进行。同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的利益保护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欧洲统一市场、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经济联盟等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会计的区域协调不断发展,相信会计准则的等效机制也会在区域协调机制中不断扩散。

    三、启示与建议

    关于上述四种机制的“创新”、“选择”、“扩散”、 “替代”的关系,按照演化博弈思想,创新是多样性的生成机制,为会计国际趋同提供了不断向前演进的动力,而选择则是多样性减弱的机制,它通过某种标准来判断各种演化机制的适应性,选择适应性高的演化机制,淘汰适应性低的演化机制。参与者明智的选择策略,是其对社会经济环境良好的判断能力的集中体现。

    扩散描述了创新是如何被复制和采用的过程,所谓扩散是指创新通过特定的渠道在一段时间后被社会成员知道、接受和采用的过程。当然,扩散过程会受发起成员和跟随成员能力大小的影响,也受到路径依赖的约束。当前会计国际趋同已经进入等效机制协调阶段,如何加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合作,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将是会计国际趋同新的历史阶段下,我国参与国际趋同机制进行“策略先行”选择的又一次机遇。它既有利于我国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提升会计国际趋同演进中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 研究, 2003(12)。

    [2]黄凯南。演化博弈与演化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9(2)。

第2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它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形成,跨国公司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海外市场也得到进一步拓展,这样一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会计学者也随之加深了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初步与国际会计准则协同,为我国更顺利地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虽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道路上取得一定可喜的成绩,但从宏观上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持续国际趋同的道路上还面临着重重阻碍,这些障碍都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那么,究竟是什么影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呢?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详细分析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主要原因。

1.宏观因素

首先,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限制的影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受历史环境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才逐步建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比于国际众多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基础就是依据发展成熟的市场经济,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这些都有效保障了国际会计准则得以顺利实施。国际会计准则更符合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而我国作为以国有经济占主导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完全市场化,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因而也不能照搬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其次,我国法律环境不够完善。会计工作是一项严谨性较高的管理工作,作为一个企业来说,会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的健康发展,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则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所以,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工作开展的理论依据,其制定和实施必须依靠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完善的法律环境。国际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表为主,而我国法律则规定公司上市、退市,以及增资配股均以利润表为判定依据,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资产负债表的质量,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相违背。除此之外,我国新会计准则实行以后,与之相适应的财税政策和法律制度还没有落实到位。所以,我国尚不具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充满缺陷的法律环境,是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法律因素。最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过于被动。严格来说,各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应该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应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与世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借鉴和相互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国际趋同过程中就犯了这样的大忌,只是单方面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而不是根据我国的利益需要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或是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的准则规定向我国会计准则靠拢。再者,我国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的意识不强,力度不够。总得来说,这种被动性和盲目性,不仅影响到我国各大企业的经济利益,更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

2.微观因素

从微观上讲,阻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因素主要从企业自身来分析。第一,公司治理机构存在一定的缺陷。就我国上市公司简单来说,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我国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致使上市公司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管,妨碍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董事会人员的组成以执行董事和控股股东代表为主,缺少外部董事、独立董事的监督,使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呈现出“弱股东,强管理层”现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存在过多的关联交易,与控股股东在人员、财务、资产上没有实现三分开,控股股东以此控制或操纵上市公司,大量侵占上市公司资源等等。这种不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使得公司利润操纵行为难以根除,势必会影响到会计系统在整个企业中的运行。所以,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性间接地影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向同一。第二,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目前,由于我国会计教育存在许多不足,国家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培养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我国企业的相关会计人员执业素质不高。我国各大企业的会计人员多数是从高校直接引进的年轻的会计人员。他们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却不擅长灵活运用这些知识;他们习惯于将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按部就班,却不擅长运用自己的专业判断。而就国际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它要求企业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其具备专业的判断能力,革除传统会计准则中的弊端和不足,创新思维,不断完善当前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所以,我国的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有效措施

积极探求影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原因,并努力排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道路上的种种障碍,这对于我国企业更进一步打进国际市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具有重大意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已经迫在眉睫。

1.转变我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认识

不可否认,加快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步伐,不管是对于企业自身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首先我们应该转变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认识。一是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颁布,不能过于强调国家法律的强制性,使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提高人们对制定会计准则的社会意识,并不断优化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使之不断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二是转变我国对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式的认识,我们既不能以一种被趋同的身份,一味地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更不能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向我国会计准则靠拢,而是要以一种参与者的身份,与之相互沟通,相互借鉴,依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其次,我们要积极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去。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具有参考价值的国际会计准则,需要各国平等参与,而不是由某些国家或国家集团主宰制定。因此,我国应该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广泛借鉴世界各国先进的理念和实践,不断完善我国的会计准则,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2.加强我国法律环境条件的优化

随着新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实施,我国应该加强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的建立,使得新的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保持口径一致和相互协调,以保证新旧制实现成功过渡和切换。对不适应新会计准则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会计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只有不断优化我国法律环境条件,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一个具有保障性的法律环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才能更好地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不断完善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不合理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使得我国企业会计系统无法正常运行,也进一步导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滞后性,严重影响到我国企业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我国各企业应该不断完善其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工作,严格控制股权过度集中的现状,尽可能实现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职权的分离,充分发挥董事会对经理行为的监督约束作用,合理分配公司利润。同时要加强公司财务部门的内部管理,严格划分职权,落实岗位责任制,充分发挥各个财务人员之间相互监督和牵制的作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进一步促进会计系统在整个企业中的正常运行。

4.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养

首先,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严重缺乏熟知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规定的高素质人才。加上我国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中增加了很多新业务,会计人员还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这些新的知识,对新的会计准则在企业中的运用还不是很适应。因而国家应该加强对会计人员培训,使其加深对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的了解,努力培养出具有崇高职业操守和广阔国际视野的高级会计人才,建立高素质的会计队伍,要努力提升国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执业的自觉性,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其次,我国驻TASB的专家组成员,不仅要具备忠于祖国的政治素质,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水平,更需要具备很强的沟通和谈判能力,这对于维护我国经济利益和国际地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们国家要积极培养能够忠实代表我国利益进行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高级人才。

三、结语

第3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国际趋同 会计准则 建设

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活动的标准和规则。完善会计准则、推进会计准则建设进程,对于会计行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目前,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资本的国际流动趋势愈加明显,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国家财政部门和财务工作者要积极应对,努力顺应当前会计工作的新要求,借鉴国际财务准则的发展经验,进一步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建设进程。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发展的必然性

会计准则是国家以法规形式规定的,用来规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核算和反映会计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财务会计活动在经济生活中有重要地位,随着全球经济交流、资本国际流动的日益频繁,财务会计事务在保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会计信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势也被益发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在世界各国财务管理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能力不断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同。我国国民经济改革已经进入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成果初显,与世界经济事务往来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经济体制时期所不能比拟的,这些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产生了更为严格和迫切的要求。目前,经过一系列的会计准则建设,我国会计准则在实质上已经基本实现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但仍必须承认的是,由现实国情所决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体系、行文和架构模式、具体内容、法律地位、财务报表编制的要素和计量以及会计准则具体内容,如公允价值应用、资产减值可否转回、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着一定差异。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有利于高效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应对国际反倾销等等,是我国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积极抢占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要重点分析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不同,对产生差异的深层原因进行细致分析,在尊重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积极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发展,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时代的到来。

二、推进会计准则建设进程的几点策略

会计事务中的国际化行为,即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标准和方法来处理本国的财务业务。这是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世界各国在制定具体的会计政策和财务活动过程中,逐步采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认可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财务行为的协调、规范和统一而进行的重要选择。我国可以尝试采取以下策略,推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

(一)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建设

会计准则机制的建设与完善是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与完善的重要保障。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是在借鉴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基础上,再加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审批机制而建立起来的,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会计准则建设机制,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会计准则机制。在立足我国的会计环境,保持现有机制模式大体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制定的公正性、公开性和民主化程度,切实增强会计准则制定的质量。

(二)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实际上是世界各国经济利益相关者之间长期博弈的过程。实践证明,资本主义强国,如欧盟、美国、日本等,都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占据优势;而我国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方面显得比较消极,发挥的作用也不大,这使得我国支付了更高的准则制定成本。财政部会计司是当前我国制定会计准则的官方机构。我国应当在兼顾现实国情和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大方向的基础上,积极熟悉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制,努力参与具体的制定过程,切实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会计趋同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为我国争取更多的经济主动权,为维护我国经济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会计基础。

(三)培养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人才的竞争。财务人员是推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执行者和实际操作者。就当前我国会计准则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国际趋同的重要保障。我国要积极发展会计教育,开展会计人员岗位培训,引进国际会计师资格考试,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并拓展其国际视野,以培养能够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的高级财务人才。

三、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事务往来的日益频繁,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发展已经成为会计改革的中心议题及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财务部门和工作者必须要正视这一现实,以积极的姿态顺应时势推进会计准则改革,积极解决会计事务发展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加强会计准则制定机制建设,努力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培养国际视野的会计人才,推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叶建芳.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第4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最新进展 启示

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

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多次被提议要求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身负重任,于是开始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变革与修改,准则的修订可以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如今正在进行的一些项目有了进一步的进展。

二、近期主要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趋同现状

近年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不同国家有自己不同的策略,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或与之趋同,那么,这些主要国家或地区的趋同现状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一)欧盟

欧盟作为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是全球最早积极明确表明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持支持态度的。欧盟表明了对国际会计准则接受的态度,所以欧盟也可以称为是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领跑先行者。欧盟的这种做法一是考虑到了可以不用建立自己的准则委员会,消除了由此产生的准则制定花销,二是在政治上利于各成员国立场的统一,得到主动权。

(二)美国

国际上,曾一直出现最具影响力的两准则即美国公认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争夺战。美国越来越意识到应该发挥本国的作用与影响,开始积极支持本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而美国之前的态度并非如此。

(三)英国

一直以来英国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的,总部都设在伦敦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首位主席也是由英国人担任。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改组后,英国大力支持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不仅积极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合作制定了几项会计准则,在对现有国际会计准则改进方面也提供了很大帮助。

(四)日本

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是制定日本会计准则的法定机构,于2004年7月了《会计准则理事会中期运营方针》,日本2009年的路线图表示计划于2012年前后做出自2015或2016年起强制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决定,但是在美国表示推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时间后,2011年6月,日本金融厅也宣布推迟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可以看出,日本做出相关决定仍然很受美国的主张与立场影响。

(五)韩国

韩国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是特别重视。2005年5月,韩国研究了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问题后,决定采用完全采纳,多步骤与层次,与国内财务报告准则并行的策略。策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仅限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大企业,第二条步为非上市大企业和上市一般企业,前两步都是选择性使用本国会计准则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三步则是所有上市公司均采用国际准则。可见,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并行即为韩国所采用的多层次策略。

三、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现状

(一)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

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的目标是建成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步的规范的会计体系,为了顺应不断变化的国际会计环境,我国也在不断经历着质的转变和飞跃。我国会计准则发展进程总结起来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起始阶段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企业会计急需规范,我国财政部在1985年颁布了一项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

2.发展阶段

90年代,我国会计准则又发生了巨大变革。1992年11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企业会计准则》诞生了。

3.完备阶段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再次向国内外阐明了我国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的决心,同时提出我国下一步改进会计准则要努力的方向。

(二)我国趋同步伐持续迈进

财政部2004年曾提出了会计国际趋同“四原则”: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不是完全的等同。例如有些项目方面,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有差异,国际准则也将参照我国国情和实际情况对相关准则进行修订。总之,我国目前的趋同方针得到了理事会的认可和很多国家的支持。

四、启示与对策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的影响利大于弊

尽管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对我国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始终是利大于弊,我们应采取趋利避害的态度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是中国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所应采取的进一步对策

1.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争取更多发言权

美国发达的经济为美国的会计理论和实务提供了环境也提出了要求,美国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人力制定的美国公认会计原则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多方的认可、借鉴。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自身会计准则研究机制的完善足以支撑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中的地位。

2.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准则项目的修订、管理等工作正是需要足够的人才来执行和反馈,需要会计界精英提供理论援助支持和操作导引,所以能否尽快培养出高层有专攻的国际会计精英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为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培养出更多人才,除了要做好培训,也需要从学生教育抓起,引进更多西方原版教材,教学中开拓学生视野,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3.贯彻实施路线图,促进趋同纵向深发展

2010年4月2日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趋同是方向、是过程、是互动,不是完全的等同”,趋同将是世界范围的逐步推进,随着每一年趋同进程的加速,各国也都将顺应时代做出相应的举措,唯有共同努力才能早日实现会计语言的统一。

参考文献:

第5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推动 IASC从1997年开始实施战略改组,并于2001年3月正式完成改组并开始运作。新成立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以全球性会计准则的制定者作为自身的新定位,工作目标为制定一套全球趋同的会计准则,从而由原来的追求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转变为追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生了实质性的重大转变。IASB重组成立后,一方面,致力于修订先前的国际会计准则(IAS),提高其质量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需要继续制定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迄今为止,IASB又陆续了9项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极大地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质量。在此基础上,IASB积极与欧盟、美国等国家或组织协调,推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欧盟提供实质性支持 欧盟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及推广采取了积极支持的态度,并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高度评价。2002年6月7日,欧洲委员会部长级理事会通过了 “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号(2002)决议”。决议中要求欧盟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必须从2005年起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这一决议正式成为欧洲的法律,并在各成员国中实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在27个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中全面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B认为欧盟的第1606号(2002)决议充分显示其在推广IAS方面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并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决议的实施也被作为IASB在推进一套全球接受、强制性准则进程中的“分水岭”事件。

(三)美国开始寻求全面协调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的加快,美国的态度也由消极转为积极应对。2002年9月18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与IASB签订了诺沃克协议,正式启动了两大准则体系趋同的进程。2006年2月27日,FASB与IASB联合了“IFRS与美国GAAP在2006-2008年的趋同路线图”。在路线图中,FASB与IASB再次申明其共同目标是为世界资本市场建立高质量的、通用的会计准则,并对2002年签订诺沃克协议中提出的目标和原则进行了细化。2007年12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宣布,今后在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可以采用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准则(GAAP),也可以采用IFRS。这显示美国日益重视IFRS,在开展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方面也迈出了关键性的步伐。

(四)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给予充分肯定 2005年2月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下属的技术委员会于《关于2005年制定和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公告》,建议其成员允许跨国公司使用IFRS发行证券和上市,并以IFRS来协调、披露或解释国家或地区间遇到的相关重大会计问题。对一些国家允许使用IFRS,但要求根据本国会计准则进行报表调整的行为,公告鼓励这些国家基于持续经营的基础上考虑是否还有必要坚持进行这种报表调整。

二、我国积极主动开展会计国际协调

第6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2-0076-02

会计是一门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货币市场的不断发展,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内在需求显得尤为迫切。会计准则趋同化能够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和明晰性,加大财务报表信息的透明度,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和融资成本。因此,国际经济越发展,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就越迫切,这也是研究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发展历程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所在。

一、早期会计改革的接轨协调

之后,中国进入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在会计准则建设中,发出了关注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中国准则建设的先声。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颁布《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中国会计准则的正式诞生。接下来,财政部又了《企业财务通则》(与前者简称“两则”),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制”)。“两则”和“两制”的内容体现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之间的接轨。其中,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报表体系,资本金制度,会计报表体系,折旧方法,成本核算方法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会计要素及财务报告体系等方面完全“终结了计划经济会计的传统模式,步入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初步协调的双线通道”(张连起,2006)。随后,中国出台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及《非货币易准则》,在这一时期先后出台了九个具体准则,这不仅仅是为了阻止上市公司的某些操纵利润的行为,也是为向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靠拢。特别是在《债务重组》准则与《非货币发生交易》准则中引入了“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虽然这种计量模式的过早引入因与当时的会计环境不一致,从而引起许多上市公司的“逆向选择”,造成了大量会计信息的失真,最终实施不到二年便遭到废弃的命运,但是这毕竟体现了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同的市场经济会计的理念取向。

但是,片面地“接轨”往往是拿来主义,不能消化吸收。2000年12月,财政部了《企业会计制度》,它完全打破了分行业会计制度下“条块分割”的界限,实现了会计标准实质上的转换,它不是在“两则两制”基础上的简单重复,而是吸收了具体准则中较成熟的部分,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目的,以体现理解性与操作性为原则的会计核算制度。该制度充分认识到中国与发达的资本市场国家之间的差异,在会计核算方面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充分协调,将中国的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协调”是,从“接轨”到“协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进步过程。

在此阶段,准则制定者们已经完全认识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性,但又应中国的具体国情要求不断做着可接受性的调整。

二、近期会计改革的趋同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大潮流之下,中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1项基本会计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这标志着适应中国市场经济要求,向着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准则体系正式确立。新准则体系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中适应中国国情的内容,绝大部分会计政策及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些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只在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部分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等极少问题上存在差异,除此之外,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从总体上看,企业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交流、使用、判断和评价的平台得以构筑,会计准则建设从此走向国际趋同下的充实与完善阶段。

中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许多趋同点,但不可否认,两者之间也有不少的差异,如何处理这些差异,如何在新会计准则前提下进行国际会计趋同的未来方略选择,是中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要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改组成功,其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国际会计准则的权威性也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如国际贸易组织、欧共体、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等都支持国际会计准则,越来越多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都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签订了国际趋同的计划,并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己在21个国家采用,65个国家要求全部对国内公司采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应着眼于如何根据本国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现状和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会计准则,从而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中,确实有一部分规定既符合本国国情,又大体上实现了与国际准则趋同。如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准则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关规定不同但并不构成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认同了中国的做法,这也证实了财政部副部长王军提出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四个原则: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同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可见,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趋势已十分明显,国际趋同是大势所趋,是中国会计准则前进的方向。

三、未来会计改革的持续等效

会计准则等效是指中国企业在那些采用国际会计报表准则的国家与地区上市,只需采用中国的会计报表的编制准则,而不需要进行调整,即使是调整也只是对报表中的极个别项目进行说明,无须将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全面转换成国际财务报表。在中国会计准则实现国际趋同以后,财政部已经开始启动并实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等效问题的工作。

在美国的安然事件之后,中美双方加强了在会计领域的沟通和合作。在美国会计准则已实现国际趋同的情况下,中国应利用好契机,大力推动中美会计准则的合作与等效问题。与此同时,欧盟于2005年开始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国与欧盟实现会计准则的等效已有了共同的制度基础。随后,双方在会计领域展开了密切的合作。2005年11月,中国与欧盟签署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以及双边合作联合声明。2006年11月24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与欧盟代表就建立中欧会计合作工作机制、欧盟将中国会计准则列为第三国等效准则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会议认为,鉴于中国会计国际趋同所取得的成效,在2009年之前,欧盟将考虑把中国作为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国家对待。如果实现等效,中国企业在欧盟上市,按照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将得到认可。令人欣慰的是,欧盟最终决定允许中国证券发行者在进入欧洲市场时采用中国会计准则,这表明欧盟已认可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等效。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全球协同应对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成员国及其他有关国家或地区加快趋同步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性被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G20 和FSB 的重要成员,财政部在2010年4月2日正式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作为推动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及持续国际趋同的重要规划和部署,标志着会计改革逐步进入持续趋同的纵深发展阶段。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持续趋同的时间安排与 IASB 的进度保持同步,争取在2011年年底前完成对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相关项目的修订工作,同时开展必要的宣传培训,确保所有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中型企业掌握相关会计准则的变化,并得到有效应用。修订后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仍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等部分构成。基本准则作为概念框架,明确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各类交易事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具体要求。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涉及的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释例和操作性指引。

综上所述,中国的会计准则在与国际会计准则等效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若要实现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的等效,仍要花很长的时间与精力,中国的会计准则也需经历更长时间的考验,会计准则制定者仍需经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走向纵深发展阶段[J].财务与会计,2010,(6).

第7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会计准则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趋同  等效

        0 引言

        会计准则(accounting rincile)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按其所起的作用,可分为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

        1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与现状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各国经济遭受严重创伤,财政体系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此,国际社会强烈要求重新修改目前通用的国家会计准则,甚至抛弃现有体系,重新制定国际统一标准的高效合理的会计准则标准,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做出了积极回应,目前国际通用的会计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客观形势进行了修改。2009年9月2日,中国在这种背景下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向国内外广泛征求意见。《路线图》根据当前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财政部《路线图》,旨在倡导会计理论和实务界全面深入地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促进iasb在会计准则重大修改中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作出应有的贡献。为响应财政部的号召,笔者将对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和特征进行研究,以总结对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未来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应避免的隐患,希望中国能够成功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2 各国及经济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2.1 美国

        在iasc改组前后,美国尤其是其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iasc改组前,fasb只是作为iasc理事会的观察员参加会议,他并不支持国际会计准则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应用,也对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持抵制态度。因为美国认为自己的会计准则研究水平、技术能力和fasb准则的质量都要高于iasc及其的国际会计准则。然而,在美国资本市场跨国融资能力受到影响的现实利益的驱动下,尤其是在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ec)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明朗后,美国一改以前的消极做法,转而全方位积极介入。

        总之美国在会计准则国际化上,并非完全被动地接受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在接受一些完善、成熟的国际会计准则的同时,也在积极游说iasb接受其本国的会计准则,或者通过参加制定、修订的方式,使其基本会计原则与思想国际化。其次美国对国际会计准则采用是有选择的、部分接受的渐进式态度。

        2.2 欧盟

        欧盟(european union,eu)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趋同的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欧盟委员会于2000年6月了题为“欧盟财务报告战略:未来走向”的建议文件,认为应强制性要求在欧盟上市的所有公司最迟于2005年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编制合并报表。2002年3月,欧洲议会批准了该建议。2002年7月19日,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召开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的第1606/2002号决议”,为ias/ifrs在欧盟的实施彻底扫除了法律障碍。至此,欧盟正式决定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欧盟关于采纳国际会计准则进程的表态,使之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的最主要的“客户”。

        欧盟对ias/ifrs并不是毫无保留、无条件接收的,而是实行了非常严格的双层认可机制。所谓双层认可机制,是指第一层次技术层次,由欧洲财务报告咨询小组(efrag)负责。efrag的主要职能包括:①以事前介入的方式与iasb广泛接触,积极参与国际准则的制定及其他活动,确保iasb在制定准则时充分了解和关注欧盟所提出的重大会计问题,维护欧盟的利益。②为欧盟委员会接受采用个别ias提供专业评估与咨询,就是否予以认可和采纳提出建议,同时协调欧盟内部有关使用ias的利益团体的意见。第二层次为立法层次,由欧盟会计监管委员会(accounting regulatory committee, arc)负责。arc在立法层次上负责审批efrag提交的建议及具体时间表。欧盟委员会根据arc每次会议讨论的结果命令采用那些准则。

        欧盟认可趋同中有“等效”(equivalence)的理念。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百分之百的相同不一定可行,而如果目标一致,地区间的具有保护作用的准则是可以相互认可的。这种“等效”认可的工作思路得到了各方支持。2008年,欧洲证券监管委员会cesr了等价会计准则技术咨询意见,欧盟承认美国、日本会计准则与ifrs的等效地位。因此在欧盟境内证券市场上交易的非欧盟公司的财务报表如果是根据这两国会计准则编制的,可不必进行调整。

        总之,欧盟的双层认可机制一方面使其无需另起炉灶建立自己的准则委员会,避免了由此产生的过高成本;同时也从技术和政治层面统一了各成员国立场,增强了欧盟对会计国际趋同的影响力。其次由欧盟委员会发起的会计准则等效认定已经产生了一定全球影响,并使会计准则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会计准则趋同的终极目标是使会计准则完全相同,而会计准则等效则承认不同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不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被投资者熟知和理解。在会计准则的协调过程中,强调等效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和政策含义。另外,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一个过程,如何有理、有序推进趋同工作,从欧盟的经验可以看出做好国际交流与合作十分重要。

        2.3 俄罗斯

        2002年,俄罗斯宣布从2004年起开始在国内上市公司中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这表明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道路上其选择了一条突变式的变迁路径。而当时以俄罗斯的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很难具备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所需要的各种经济条件,之所以这样做是受本国宏观经济体制方式的影响,其意图无非是想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接轨,以便缩短改革的阵痛期、提高改革的效率。然而,这种方式弊端是将不可避免地带来改革中的较大混乱,甚至可能欲速则不达。其实,当时就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许多技术专家也认为俄罗斯全面接受与实施ifrss的改革方案具有较大盲目性。

        3各国及经济体经验教训对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启示

        3.1 主动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订,争取更多发言权

        从美国和欧盟的经验可以看出,两者都不是被动的全盘接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主动争取iasb的控制权。笔者认为,我国应以更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订,例如对iasb的征求意见稿积极反馈,利用iasb的开放机制参加其举办的会议,提供观点,派人去iasb工作等尽可能扩大我国在iasb中的影响。另外,我国还应加强地区间的区域性会计合作,联系与我国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共同探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对策,并提供给iasb,以促使其能倾听到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的声音并考虑到其特殊的经济业务和事项,照顾到这些国家的实际利益。

        3.2 趋同要从考虑本国利益,不能盲目跟风

        刘玉廷司长曾指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应是一种盲目的被动跟从,而应是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主动选择。如果趋同的结果不利于中国国家和企业利益,那我们宁可不要这样的趋同;趋同是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中国企业和国家的利益。例如对于iasb将对财务报表列报项目做重大修改,我国的态度是中国不宜盲目跟风,大幅度改革现有财务报表的内部结构和列报项目。因为现有的财务报表列报结构和项目在实务中应用良好,似无必要进行较大的结构性调整,如果对报表列报作出重大修改,法律上也存在某些障碍,而且会计准则的修改可能会引起企业、监管部门、税务部门等一系列连锁反应,配套的措施如纳税、考核等必然跟进,而这些问题很可能导致企业付出巨大的转换成本。

        3.3 趋同要分步、分批平稳进行,避免引起大的会计秩序混乱

        自2005年以来,中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质性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有效实施,未出现大的震荡和会计秩序混乱的情况,成为经济转型国家成功实现会计制度改革的范例。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施行,并逐步扩大实施范围。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实现了新旧转换和平稳实施。在准则实施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需要进一步解释和明确的问题,有些章节希望再补充些实例。与此同时,2007年12月6日,内地和香港签署了两地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根据两地准则等效磋商和谈判的结果,有些内容需要通过《讲解》的修订进行必要的补充。根据上述情况,以《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原有框架及其内容为基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此后,基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危害和国际社会以及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国际机构的强烈呼吁,我国于2009年9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国际社会的意见。在未来我国应落实《路线图》规定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的时间安排,吸取俄罗斯的教训,注意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建设,使中国能够平稳实现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3.4 趋同是第一步,等效是目标

        会计准则等效体现了欧盟多元化的国际政治理念。通过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的等效认定,不仅使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国家特色,而且避免了fasb或iasb独享会计准则的制定权。我国会计准则实现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等效,有利于贯彻中央提出的“走出去”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做强做大,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作出应有的贡献。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实现了国际趋同,但要完成与世界主要经济体会计准则的等效,还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欧盟给予中国会计准则暂时性等效地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对中国执行会计准则的效力和效果持保留态度。在欧盟看来,会计准则等效不仅仅是会计准则形式上的一致,还要求具备健全的准则实施与保障机制、良好的市场环境、健全的投资者保护制度。因此,对中国的会计协调而言,会计准则趋同是第一步,而相关的制度建设、市场建设也非常关键。

        3.5 密切关注美国、欧盟会计准则趋同进程

        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联合体是iasb的核心成员,势必对国际财务报告的制订产生重大影响。趋同不等于盲从,不能为了趋同于国际社会而不顾我国自己的国情,从而给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我们制订《路线图》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我国各民族的利益和长远发展,如果因为趋同国际社会而对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损害,就会与我们制订《路线图》的初衷背道而驰了,也会得不偿失。但是这个问题还要辩证的看,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的发展,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的发展来带动,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条我国和国际社会共赢的会计准则发展道路,而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的就是这一目的。美国、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联合体是iasb的核心成员,其认可的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资本市场还具有巨大影响力,所以我们在制定会计原则的基础上不得不参考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原则。iasb与fasb目前正按照双方在2006年2月签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趋同路线图——2006-2008”开展若干趋同项目。

        3.6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沟通合作

        “趋同是进步,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一个过程;趋同是一种互动”的四项会计国际趋同的基本主张,既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及其国际趋同的基本理念和指导思想,又是我国坚持原则、积极趋同、参与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与平台。我国已经和iasb、美国、欧盟、香港、韩国等签署了有关协议,并开展了双边、多边协调活动。在未来的趋同工作中,我国应该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以及转型经济国家一道共同寻求建设性、互动性、多赢性的解决方案,为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贡献力量。

        3.7 积极推进会计教育国际化

        会计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教育国际化。我国应积极推进会计教育的国际化,调整和完善我们自己的会计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会计知识视角和技能、精通国际会计知识和惯例的会计人才,从根本上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

参考文献:

[1]方拥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欧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央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1).

[2]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3).

第8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本文围绕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这一中心,首先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其次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对策,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发展。

关键词: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必要性;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事业也得到了发展与更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资本的流通、跨国公司数量的增多、各国贸易往来的频繁等,促使各国的会计准则同国际准则相趋同,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可比性。因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正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有助于提高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分析

(一)跨国公司经营的需要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具有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和特点。但是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会计准则,使得跨国公司的各个子公司与母公司之间进行信息汇总时,所获得的信息因没有统一的标准而无法进行比较,从而影响母公司的战略决策。如果各国采取一致的标准进行会计管理与会计核算,既增强了子母公司之间的联系,又促进母公司做出战略的调整与巩固,使得全球资源实现更有效配置。

(二)外贸活动的需要

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常遭到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调查,原因在于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的会计成本计算。假使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那么在面对西方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时,所出具的成本数据就有了说服力,从而保证我国外贸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国际组织的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督促各组织、各机构的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中国作为成员国之一,理应加快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步伐。

二、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经济基础薄弱

一直以来,我国都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进行资源配置,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市场化水平低,市场经济基础薄弱。依照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坚实的市场经济基础是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动力。在我国这种环境下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来修订我国的会计准则,某些规定必定会形同虚设,几乎起不到作用;原因在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尤其是经济转型期,国有企业仍然占有主导地位,毕竟国有企业的会计环境与市场经济的会计环境存在差距,因此,我国应该谨慎地对待趋同这一问题,当前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必定产生很大的阻力。

(二)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必定需要一定的法律基础作为支撑,才能促使趋同的进行。但是,我国的法律法规与西方国家的法律法规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法律环境里进行趋同,会计准则的改革将没有法律依据的保护。

(三)社会意识差

我国对会计准则的认识较为浅薄,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会计准则的真正意义。首先,我国会计准则具有强制性的特点。人们只能依靠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在思想、习惯上对会计准则进行被动的接受;而西方国家则是在法律条款内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其次,会计体系不完善。我国缺乏一个完善的会计体系作为指导,特别是在财务会计方面没有统一的概念、标准,甚至会出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并行,造成混乱。最后,执行机制不健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仅包括制定会计的标准国际化,也包括执行机制的国际化,只有有效地执行,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但是由于会计改革涉及到的部门较多,影响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

(四)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总体来看,会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文化程度较低,大部分为大专学历;而面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对会计人员又会提出新的要求。鉴于这两个基本情况,要求我国必须加快会计人员的培训步伐,以适应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需要。

三、解决对策

(一)充分考虑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的市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国有企业的会计环境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国际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全面系统地认清我国的国情、我国的会计环境;然后在学习和探索过程中汲取国际会计准则的优点,慢慢地将这些优点应用到我国会计准则制定、完善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

(二)完善法律法规、会计概念框架

依照我国依法治国的要求,必须加强会计、市场经济、跨国公司等方面的法律建设。只有不断规范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规范会计准则的制定等,才能形成坚实的市场经济基础,才能推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也应该完善会计概念框架。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为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订提供正确的指导依据,保证会计准则之间的连贯性。新的会计准则的制定能否承担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三)加强会计队伍建设

会计队伍的质量与水平,影响着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进程,因此,必须加强会计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终身学习、创新的意识。会计人员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时代的需要。其次,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对已经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单位应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培训,以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最后,完善考核制度。将考核与工资、绩效挂钩,一方面督促他们紧跟时代需要,另一方面要求形成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计队伍变强大。

四、小结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不仅顺应了跨国公司发展的需要,而且有助于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制定正是顺应了这一潮流,在基本原则、内容框架、计量要素等方面同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然而,在趋同过程中也有问题的存在,如市场经济基础薄弱、法律法规不完善、会计内容框架不明确、会计人员素质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中奇.浅议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

第9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 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1. 国际趋同概述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其含义为各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以提高会计信息的标准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但趋同不等于直接采用,在准则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应该考虑本国或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允许实质性差异的存在。

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或地区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之趋同。尤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全球协同应对金融危机而成立的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在系统研究金融危机成因和应对策略后,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希望G20成员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加快趋同步伐,为此诸多国家宣布直接采用国际准则或公布了与之趋同的计划。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工作尤为瞩目。

2.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经历了四个阶段:

2.1 1979-1992年,我国经济制度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以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颁布了分行业会计制度,缺乏与国际准则趋同的条件。

2.2 1992-2000年,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初步协调。

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原来一直实行的资金平衡表体系变成了国外的资产负债表体系,完成了会计模式的转变。之后几年,随着各项具体准则的相继出台,国际会计核算思想在中国的会计准则中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贯彻,具体会计准则的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取得了一致。

2.3 2000-2005年,我国处于与国际惯例协调阶段。

2000年12月,我国财政部颁发了《企业会计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会计标准的转换,与国际制度进一步协调。2003 年我国设立了“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这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进入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阶段。2005年年底,我国财政部根据国情制定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为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合作和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制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2005至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惯例趋同。

2006年2月,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的新准则在我国正式颁布,标志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趋同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正式建立。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尽管中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极少数问题上面还存在一些差异,这是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决定的,随着以后经济的发展,这些差异将逐步消除。在新准则颁布后的几年内,香港、欧盟等地区和组织分别认可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使我国会计准则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会计准则互认等效。

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爆发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饱受诟病,为此G20峰会联合金融稳定理事会,倡议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并且期望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改进自己的会计体系,与国际会计体系趋同。为了响应倡议,推进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财政部于2010年起草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于2011年颁布。

3.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之间的差异作出客观分析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将其两者比较研究发现存在以下明显差别:

3.1在具体会计处理以及披露要求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不少差异。仅就我国已的16项会计准则与相关的国际会计准则相比,至少存在下述差异:存货准则、现金流量表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固定资产准则、租赁准则、收入准则、借款费用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投资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准则、或有事项准则、无形资产准则。

3.2计量方法上存在差异,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而我国会计准则主要是以历史成本属性作为计量模式。计量模式的差别是由于我国具体的经济环境决定的。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某些领域缺乏健全活跃的市场,公允价值的确定缺乏理论指导,因而不具备采用公允价值会计的条件。基于历史成本的计量基础对我国现状来说是最好的选择。

3.3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性质、准则制定程序、准则执行机制等与其他国家的通行做法存在差异。我国属于是典型的以政府参与为主的立法体系,财政部一直都是管理全国会计工作、颁布会计准则的法定机构。而其他国家则多以民间组织主导政府间的的方式颁布和实施准则。

4.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措施建议

4.1明确我国市场现状,立足自身制定准则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兼转型经济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国际准则在制定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因此对我国来说必然存在诸多不适。我国要主动地更多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争取话语权,及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进行沟通,使国际准则的制定更多的考虑新型经济体的利益。

4.2 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夯实国际趋同基础

尽管已实现初步趋同,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诸多方面均未达到高质量的标准。因此提高会计准则的质量是我国目前的迫切任务。在未来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中,一定要要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单位、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会计准则委员会各位委员和咨询专家的作用,由会计理论界提供充分的理论支持,由会计实务界提供典型案例和操作指引,按照趋同后的准则制定程序、组织、方法去建设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样才能最终提高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质量,夯实趋同基础。

4.3 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完善准则制定

尽管我们不能照抄照搬西方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但是其在制定准则过程中的先进因素我们应及时吸收。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为政府主导型,因此在独立性方面稍显欠缺。应学习西方在准则制定和修改过程中让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政府在制定会计准则时要加强与民间的沟通,加大社会参与度,以保证准则的公平性和适用性。同时在准则公布实施之后,要持续跟踪,考察其经济后果,必要时对准则进行适时的修改。

4.4 加大监管力度,加强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

虽然我国在制度上已基本实现国际趋同,但由于我国现代会计制度起步及建立较晚,在实践过程中,仍存在很多现实问题。所以在持续国际趋同的过程中,我国应加强规范企业行为,加大监管力度,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以便使中国的企业可以更好的融合到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为确保会计准则持续实质趋同创造条件。

同时,实现我国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离不开高素质会计人才,因此要积极培养能够适应和推进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会计人才,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为促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国际趋同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敏 陆建桥 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财会学习,2011(12):13-17.

[2] 杨倩.浅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进程[J].中国证券期货,2012(04):153-154.

[3] 罗映红.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之路[J].会计之友,2012(2):19-21.

[4] 袁春.浅析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J].现代商业,2010(14):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