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的心理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

第1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一新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一、引言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是从童年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矛盾错综的时期,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特别在是重点中学,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高一新生,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学习地位的改变、人际关系的重新适应等,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会出现许多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学生不能及时发现、重视并正确地对待、纠正,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自己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自己高中三年后的成才,甚至影响终身的身心健康。因此,高一新生必须充分认识,努力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二、高一新生的心理问题

1、周围环境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进人高中,跨入新的校园,看到的景物不再是自己熟悉的校园、寝室,特别是从农村过来的学生到城市里来尤其会感到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此外,来到了新的学校、新的班级,看到的不再是朝夕相处的同伴,而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面对新的集体、新的教师、新的同学,也会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有的甚至还会产生焦虑、烦躁不安、苦闷、孤独的心理,于是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更使他们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2、学习要求提高导致的心理问题

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理论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增强、知识量增大、综合性增加、系统性增强,还有学习的形式也由教师的“教会”变为“教学”,学生的“学会”变为“会学”,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而刚刚升入高中的新生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学习初中课程的方法来学习高中课程,因而常常感到摸不着门道,上课时,似乎是已经听懂了,可一做起作业来,又觉得不怎么清楚,题型一变就不知该从何下手。学习上显得很被动,因而担忧、恐慌、焦虑。有的学生甚至是盲目采取疲劳战术。通过减少文体活动,占用课间休息,甚至是吃饭、睡觉的时间来延长学习时间,增加学习强度,可尽管很努力、很刻苦,由于学不得其法,成绩却往往不如人意,于是自信心大大受挫,更感到迷茫、困惑,进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水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有的学生由于身心过度疲劳焦虑,大脑得不到适当的休息,出现头晕、耳鸣、记忆减退、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由于高一的基础没有打牢,又将直接影响到高中今后两年的学习,造成恶性循环。这一现象在升入重点高中的新生中显得更为突出。

3、班级名次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有的学生会对成绩或相对名次的变化不适应:有些从普通学校考来的学生,以前可是班级甚至学校的佼佼者,但是到了重点中学,一下子不再领先甚至排到了最后,心理上一时很难适应。由于环境变化大,压力大,新生容易出现害怕、嫉妒、焦虑、自卑等情绪表现,对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容易产生厌恶情绪,总认为班上其他同学比自己强,很容易自卑、生气,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4、人际关系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丁瓒教授说:“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进人高中后的学生,不仅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也意味着进人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之中。对高中学生来说,对新的人际关系的适应要远比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困难。

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就是感彩较浓,易于情绪化,所以有时对人对事的评判和处境就会有些简单。因我校是重点中学,能进入我校继续深造的学生,成绩一向都,很优异,在原来的学校、班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出类拔萃,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父母的骄傲,备受教师的关注、宠爱,理想抱负都比较远大,他们一直也都非常自信。他们的人际关系一般也很好,同学们大都自愿跟他们相处,所以在初中时不需要花时间在人际关系上。可上了高中以后,再也没有以前的优势了,在班上只能是一名很普通的高中生了,别的同学不主动跟他们相处,自己又放不下“架子”与同学相处,所以上了高中后感觉孤单,没朋友。很怀念初中的同学,觉得初中的同学好相处,高中的同学难相处等。如有的学生还像上小学那样,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对自己看不惯的人根本不理;也有的学生还是动不动就“我不爱理他”,在交往中显得十分幼稚。这些较为情绪化的交往方式很容易造成交往障碍,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

5、教师上课方式改变导致的心理问题

高中由于知识难度加深,教师讲课的方式明显与初中不一样,教师由“教会”变为“教学”,学生必须由“学会”变为“会学”,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但有的学生因为没有适应高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进而怀疑该学科教师的能力,一上该教师的课就产生厌烦情绪,课后也不花时间在这门学科上,考试结果当然也差,反过来又责怪这位教师不行,形成恶性循环。

我自从参加接待咨询工作以来,就经常能接待这样的学生:他们都有同感,觉得高中的老师没有初中的老师会教书,初中时老师讲的课一听就懂,而且自己也会做题目,可是上了高中后,发现老师讲课听不懂,即使听懂了课后也做不出作业。想想以前初中都能懂,为什么上了高中就听不懂且做不出作业呢?那肯定是高中的老师不会教书了。

三、解决高一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树立自信心,顺应环境。

自信心是一个人战胜一切的法宝,这一点相信经过中考洗礼的中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自己最大的敌人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战胜自己的脆弱,超越自我的自卑,光辉的前途就会摆在你们面前。要想适应环境,首先要了解环境,要善于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有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都有什么特点,这样才能针对变化了的环境对自身做出调整。同时,还要接受环境,如果环境是不能改变的,就要坦然接受,改变自己对环境的消极看法,在接受环境的同时,努力使自己去顺应环境。

2、改变学习方式。

高中的学习主要靠自己的研究和思考。与初中时相比较,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水平均趋于成熟和稳定。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准确,推理能力已达到比较完善的水平,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这一切说明高中生完全有能力独立进行科学思考,有能力进行创造性思维。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处于人生起跑线上的高中生,他们的学习潜能更是无限的,高中生应该利用自己的优势,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开发学习潜能,使自己飞得更高、更远。首先,在学习上,对

高中的学习生活要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教师上新课前,应简略了解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自己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并真正意识到高中课程的要求与初中的不同,学习的方法应该进行相应的改进。其次,同学问要进行经验交流,以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

3、重新定位。

有许多学生,平时在自己脑海中,理想自我的形象完美而高大,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备受宠爱的地位。然而随着环境的变迁,大多数人都将面临着自我地位的改变,即:在原来学校的尖子学生很可能不再是尖子,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也将会削弱或者消失,成为一般学生。这种现象在名牌学校中更为突出。这样的学生对已经变化了的现实中的自我地位没有清醒的认识,就会产生消极、逃避现实、怀疑自我等心理行为。

高中是一个新的起点。同时,对于进入重点高中的学生来说,每人都有可能是学习中的佼佼者,都有可能有一个比较骄傲的过去。但是,佼佼者走到一起,同时站在了一个新的起跑线上,无论是谁,今天的“我”已经不是昨天的“我”了,如果没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和心理准备,或者没有认识到这个变化和事实,就不能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生活。在自我意识方面也难以正确认识自己,难以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重新合理地给自己定位。这样,心理上就会长期处于一种失衡的状态,为人处世常常会走极端。如果我们能认真思考自己在学习、生活及其他方面的表现,根据客观情况重新给自己定位,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以及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对迅速适应高中的学习和生活是有帮助的,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心态,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第2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特点;心理问题;解决措施

别林斯基说过:“青年期也就是向成年过渡的时期,这种过渡往往总是分裂的、不调和的……一个人已经不满足于自然的意识和朴素的感觉,也想知道更多,可是因为他在获得令人满意的知识之前,必须经过千百次的迷误,必须对自己作斗争,所以他也有蹉跌的时候。这一点无论对于个人或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确定不移的法则。”高中生正处在心理上的“断乳期”,在对社会、他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遍的逆反心理与行为。

一、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的心理发展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各个方面。例如,他们思维敏锐,但片面性较大,容易偏激。他们热情,但容易冲动。他们的意志品质日趋坚强,但在克服困难中毅力不够,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冒险混同起来。在观念上与行动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他们自信而自尊,热衷于显示自己的力量才能。不管是在个人生活的安排上,还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看法上,开始有了自己的见解,自己的主张。他们已不满足父母、教师的讲解,或者书上的现成结论,对成年人的意见不轻信,不盲从,要求有事实的证明和逻辑的说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会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很多现象都很感兴趣,喜欢探听新鲜事务,很想像大人那样对周围的问题做出评论,他们在思想的触角方面已经远远地超出学校的范围,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日趋增强。

二、高中生心理方面容易出现的问题

1.学业问题

学生的任务以学习为首,高中生顶着高考的巨大压力在苦读着。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挫折使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不能正确地认识理想中的自我和摆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不能正确地对待挫折与失败,致使一些学生产生焦虑心理,引起心理失衡。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只是每个学生的程度轻重不同。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分数及升学的压力让学生不堪重负,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使其对学习、考试产生焦虑,心情烦躁抑郁,严重时甚至不想学习,疏远他人,怕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害怕考试,这些心理障碍如得不到有效控制、疏导,将对学生的学业进步产生很大影响。还有一些家里经济条件不太理想的孩子,对金钱压力的切身感受,让他们感到自卑,更加大了他们在学习上的压力。

2.人际交往问题

性格开朗、乐观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优势,而性格上相对内向、沉闷的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许多困难。他们不愿合群,不愿与人接触,总是游离于集体,与周围人格格不入,内心感觉孤独、寂寞、空虚而又无法排解,心理矛盾日益加剧和突出。有的时候自己也想试图去掩盖自己的弱处,但往往事与愿违,从而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障碍越来越严重。而在这样问题出现的关键时刻,急迫地需要有人扶他们一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否则,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将会跟着他走入大学,甚至是走向社会。

3.家庭环境问题

台湾黄乃毓在一本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著作中指出,家庭教育强调在家庭内部进行,家人彼此的互动关系,父母和子女相互学习,家庭里发生的许多事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现代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成员是平等和谐的关系,强调在尊重家庭成员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相互教育,家庭成员的这种相互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特点。合理的家庭结构、恰当的家庭教育方式、愉快家庭心理气氛和家长良好的健康心理对孩子是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以上四点中,合理的家庭结构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更为重要。

三、适时适当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要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当学生努力挖掘出每一个闪光点时,也就点燃了自己的心灵之火,逆反心理也就会烟消云散,就会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教师要以放大镜去看学生的优点,以显微镜去看学生的缺点。

1.为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的平台

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室等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心理上的专业知识,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有效途径解决。几年前,我市已开通“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作为服务台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了解到,每天都会许多学生朋友们打来电话咨询心理上的困惑,他们通过这样一个可以保护其隐私的平台调节自己心灵上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极其难得的。后来我市的12355又增加了心理箱庭疗法,学生通过娱乐游戏的形式找到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给学生提供倾诉心声的平台是尤为重

要的。

2.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面对新的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果放松思想政治工作,社会上的不良思想将会乘虚而入。如果他们忽视学习和道德修养,将会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当前的高中生了解国家时事政治的越来越少了,许多学生不知道当前社会的主流形势和社会的积极面,不去看新闻,不去看报纸,甚至全国上下举国关注的十都不知是何事,他们不去关心自认为与自己无关的国事,而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及时地加以正确的指导,那么学生将没有健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人生观。

3.形成家庭、学校、社会有效结合教育

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学生来说是两个最大的教育环境,在这两个教育环境氛围中,通过转移、宣泄、升华自己的心绪,既可以使家长摆脱与子女心灵沟通上的无助、无奈,同时又可以推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家庭活动中,形成整体教育力量。从一定意义来说,家庭教育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受教育情况。因此,我们学校与校外文化教育中心、市中华传统文化促进会合作,采取电化教学方式,为家长朋友们举办了《幸福人生讲座》。通过老师和家长共同学习传统文化,汲取5000年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智慧,家校配合,帮助学生实现梦想,达到了家庭受益、家长受益、学生更受益的效果。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问题是要让它发光。”其实,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希望自己被人重视,都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让别人肯定自己,作为学生,每天都要与同学、老师相处很长的时间,在升学压力下,在社会的迅速变化发展中,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会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自卑、压抑等心理,严重地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高度重视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不但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问题原因解决对策

一、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1.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2.有些家庭因父母离异、双亲外出、生活贫困等原因, 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不合群、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法,缺少必要的心理沟通和有效的教育手段。

4.父母受教育水平偏低。

(二)学校因素。

1.学习和高考的压力。

2.集体活动少,一些成绩一般,学习之外的其他能力又得不到表现,被鼓励的机会就更少了。于是,厌学、孤独、焦虑、嫉妒等不良心理就像野草一样滋生、蔓。

3.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4.与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5.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多高中没有心理健康课及相应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这样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没有地方去咨询。

(三)自身因素。

1.在高中阶段,高中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青春期闭锁心理。

3.恋爱。目前很多高中生都出现早恋现象,在恋爱问题上处理的不当。

4.高中时期是人走向成人的过渡期,意味着即将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成为独立的个体,是心理“断乳”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内心精神生活充满矛盾冲突,处在一种非常不稳定、不平稳的状态中,有着名目繁多的心理矛盾。如渴望独立与仍旧依赖的矛盾;理想与实现的矛盾;自卑与自傲的矛盾。

(四)社会因素。

1.不良网络的影响。由于网络管理的不完善,随处可见的网吧,非法不良网站的建立,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

2.社会环境对高中生的影响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很多方面的建设都还在探索中,社会中还存在一些“假、丑、恶”等不和谐现象。

3.教育界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

4.近几年来就业难的现实,社会竞争压力大。

5.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致使心理学研究起步比较晚, 全国多数学校的高中生的心理学知识还比较贫乏,他们不能运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即使产生了心理障碍,出现了心理问题,也不知道求助于心理医生,或羞于见心理医生。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学校方面。

1.端正观念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要改革教育体制与教育方法。其次,教师要端正教育观念,热爱学生,改变过去用分数、是否听话等人为把学生分为优生、差生的错误做法,树立新的人才观。再次,要创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气氛。最后,要组织生动活泼、有意义的课内外、校内外集体活动,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行为模式。

2.大力加强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积极向学生普及保持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

3.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设。

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设心理咨询室,与医疗机构取得长期的联系,对高中生期进行精神卫生方面的检查和健康教育。

5.针对高中教师的心理特点,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减少师源性心理问题。

6.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7.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8.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做到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9.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磨砺学生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 家庭方面。

1.端正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2.以身作则,提高素质,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和睦的家庭氛围。

3.亲子对话. 通过写信、谈心、打电话等形式抽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树立民主平等的观念和模式。

4.全面了解孩子,关心孩子。

5.尊重孩子。

(三) 学生自身方面。

1.制定阶段性目标,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2.增强自信心。

3.乐观、平静地对待挫折,因为挫折对于成功同样是必要的。

4.协调人际关系,善待他人,沟通心灵。

5.调适自我意识。(1)提高自制能力;(2)确立人生抱负。

(四)社会方面。

1.国家要制定一系列保护高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 依法打击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2.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净化社会空气, 在全社会共同营造一个中学生健成长的环境, 编织一个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安全网。

3.全面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

4.各级领导应重视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减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犯罪事件等现象对高中生的负面影响,书刊、影视、网络等舆论传媒工具都要做好相关的工作,全社会加大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阳萍.浅析高中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J].今日南国,2008,2:77-80.

[2]吴文菊,赵玉东.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5:151-153.

第4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高;心理素质教育;问题及策略

随着经济和工业的发展,我国相关产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为了达到人才供需平衡,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于职高生而言,单方面地掌握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远远不够,只有科学全面地发展才能赢得竞争优势。对于职高生而言,他们属于特殊的一类高中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期,因此,职高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个人发展尤为重要。

一、职高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从职高生心理发展特点看

职高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比较特殊,虽然身体发育较成熟但并不等同于心理成熟。该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逐渐自立、希望摆脱家庭依赖的特殊时期。对他人、社会的态度和认知以及相应的行为尚处于儿童与成人的衔接时期。因此,是否能提升职高生心理素质是高职教学的关键;能否在未来社会生活中勇敢地承担社会责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赖于健康的心理素质教育。

2.从职高教育现状看

加强对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我国现有的小学体系下,经过层层筛选,未被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录取的学生,就会进入职高就读。相对重点高中和普高的学生,职高生在思想品德、学习习惯、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方面,平均素质不高。这类学生往往不情愿、不得已进入职高就读,面对家长的责怪、亲朋的惋惜以及社会的压力,无形中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由于政府调控不当,职高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科学,人才市场出现供求失衡的情况,造成职高生就业压力大,不少职高生出现自暴自弃,心理逆反等现象。这些因素都是职高生健康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对职高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二、加强职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开设心理教育课堂,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如今的社会与学校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因此,在学生的教育方面也应当与社会形成合力,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也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开设心理教育课堂,并结合社会实际为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提供相应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营造健康向上的学习氛围。为了方便学生及时进行咨询,心理辅导教师也可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及时接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开导、帮助学生走出困境,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曾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职高生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为与家庭成员的关系,与教师、同学的关系。

控制并不等同于压制,控制情绪强调的是学生在特定时间、场合应有较为适当的情绪表现,心理健康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具备适宜的情绪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行为方式,礼貌待人,不轻易表露出自己的负面情绪。而压制个人的情绪并不利于个人性格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因此,应对学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正确的疏导,要明确控制和压制之间的区别,做到张弛有度。

为了使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进步能够被学生自己认可,从而达到保持情绪稳定、提升适应能力的效果,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如听音乐、练字、画画、跑步等。不仅如此,学校还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开设第二课堂,比如,学习类的英语口语、演讲与口才、书法等;兴趣类的象棋、剪纸、葫芦丝、时装设计等,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堂进行学习。当然,作为课堂,学期末还需对学生进行考评。如此,一方面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能调节学生的心理压力、陶冶情操,使学生在活动中,调节自身心理状态,提升学习和生活的质量。

三、结语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不仅要能够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憧憬,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这一引导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列举某些成功的职高生事迹来激发学生的W习动力,让职高生对学习充满希望,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敏.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4(12).

[2]宋艳.职高生德育素质教育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成功(教育),2011(14).

第5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实习;心理问题现状;对策

作者简介:徐长江(1974-),男,江海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及思想政治课程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1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生就业实习中的思政教育研究”(编号:2010SJB880062;主持人:徐长江)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75-02

高职院实施专业对口的实习环节,既能促使高职生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也能促使高职院的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得以提高,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促进校企的有效合作,从而实现校企生三赢的良好局面。

经过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实习中高职生的就业心理现状是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有的高职生仍然存有“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切合实际成分在内等想法。在企业实习中,由此导致的心理问题频发,表现出对前途充满忧虑,消极应对一切,有的甚至出现心理疾病等现象。因此,高职生实习中的心理问题的有效缓解和消除,是当前高职院和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较大,形势严峻。高职生由于学历层次的限制,社会偏见和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在实习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难免会导致高职生一系列实习心理问题的出现。

(一)失望心理

部分高职生对自己即将进入实习的企业感到颇多兴奋,充满了憧憬。但在实习中,逐渐了解自己以后从事工作的环境、吃住条件、发展空间、单位效益、企业前景、工作时间长短和劳动强度等诸多方面不尽如人意,就会对前途感到迷茫,容易造成部分高职生实习中期望满满与自我无法正视现实的心理冲突。由于事先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遭受一次次的打击,有的高职生就会感到身心疲惫,精神一直处于焦虑、自卑、绝望的状态。这种失望心理对个人身心发展和就业实习开展都是极为不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就业心理问题之一。

(二)安逸心理

很多高职生在实习中,片面地只追求繁华的大都市、高大的写字楼、舒适的工作环境,喜欢安定稳妥、福利保障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等单位,不愿意到艰苦偏远的地方、不愿意奔波劳累,怕吃苦。这种只求舒适的安逸心理,缺乏创新创先创业精神,许多高职生错失了良好的实习机会。

(三)盲从心理

在实习中,部分高职生由于对所将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缺乏对就业政策的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准确定位,忽视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不顾自身现状,盲目攀比,盲从他人离开本实习岗位,提前结束实习。这种盲从心理致使一些高职生错过了很多锻炼自己的好机会,意识到盲从的坏处想返回实习单位,企业往往不愿接收,后悔莫及。

(四)依赖心理

一些高职生自认为考上大学就是取得成功,虽知道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但是实习还是指望学院推荐单位,或依赖家长拉关系为自己找工作,自己丝毫没有自强自立的思想准备,把自己前途全部托付给别人,在实习中,往往敷衍了事,甚至有的高职生找个企业,在实习报告上盖个章交给学校了事,根本没有实习。这种依赖心理主要是由于个人自立能力不够,往往消极、逃避实习机会,这样往往会贻误未来择业时机。

(五)自卑心理

在实习中,有的高职生由于个人和家庭等各种因素,长期形成了一种自卑心理,平时谨小慎微,特别是当实习中出现失误或者与人发生交际不和谐遭到批评后,更是悲观地认为自不如人,往往容易形成了自卑的心理,不敢正面对待实习中的各种困难。这种自卑心理是高职生在实习中表现为对自己缺乏客观的分析,同时对实习行业缺乏深入的探寻和分析,使自己在实习中往往处于劣势。

(六)挫折心理

由于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在实习区域的选择、实习单位的大小和实习岗位的意向等方面达不到理想的状况下,高职生在实习时受到一定的挫折在所难免,有的高职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脆弱,便容易促使产生严重的挫折感。这种挫折心理,容易导致高职生在以后的就业中产生顾虑重重,悲观消沉,怀才不遇等不良心理,使就业行为发生认识偏差。

二、高职生实习中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离开校园熟悉的环境,初到企业实习,面对各种陌生的人和事物,高职生心理往往五味杂陈。在实习过程中第一次真正与现实产生冲突,主观上更多会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个人因素

由于个人在长期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受到来自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的高职生在个人性格方面存在着自卑、固执、怀疑、自控不足等缺陷,特别是在实习中,自己独立面对一切,需要善于调节和控制个人情绪与行为,来适应新的环境,但是由于性格缺陷的存在,自己短期无法调节,容易出现多种实习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出了明显的失望、求稳、盲从、依赖、自卑和挫折等,主要是由于没有从深层次上去客观认识自己,在就业实习中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社会因素

社会人才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就业矛盾突出,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一些人总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社会偏见、就业歧视是困扰高职生实习中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实习中,难免会和一些比本校知名的高职生、本科生,甚至研究生在一起实习,使他们普遍感到学历低和社会地位低,容易使他们不安于现状又难以摆脱现状,产生各种实习心理问题。

第6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契约 “盲点”问题 管理心理学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容易被忽视的“盲点”问题,比如对即将毕业学生的管理问题、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等,本文所探究的“盲点”主要是针对普通生群体的管理问题。普通生介于优秀生和后进生之间,他们在数量上属于橄榄状中面积最大的那部分,不太引起人们的注意,通常处于“三不管地带”,即处于教师、家长、同学的无意识遗忘状态。根据有关研究发现,普通生群体的外在表现特征主要体现为:学习目标不明,进取心不强或进取心强但方法不当;个性特征模糊,团队精神薄弱;好幻想但不付诸实践;盲从心理强,突发事件概率高。这些特征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个极大的隐患,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本文试图从管理心理学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背后的成因进行探析,并提出“心理契约”是解决这一“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管理心理学视角:“盲点”背后的成因探究

管理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人类心理现象的规律为对象,以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率为目的的科学。而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实际上由高校管理工作中传统的“刚性”管理造成,运用管理心理学这一“柔性”管理视角,有利于更真实地探究普通生群体“盲点”问题的真实成因。

(一)忽视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过度重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需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一般采用“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即充分发挥优等生的模范带头作用,避免后进生出现违规行为,从而带动整个学生群体的前进。这一典型做法把工作重心放在了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身上,忽视了中间群体即普通生的需求,造成普通生心理需求的失衡。管理心理学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的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则决定于需求,需求是人产生行为的原动力,是个体行为的起点和基础,需求如果得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愉悦感和激励的力量,学习或工作就会更加积极,反之,则会产生消极行为。普通生心理需求若长期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可能会引发一些不良影响,甚至会产生学校教育中的“蝴蝶效应”,如刘海洋泼熊事件、马加爵杀人事件等,这些影响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变得很被动。

(二)奖优罚劣工作机制显失公平,难以惠及普通群体。当前的管理工作机制实际上是奖优罚劣的工作机制,重点是针对优等生和后进生,在具体的评优评奖时,一般只惠及到优等生,而惩罚时,大多只针对后进生,处于中间层次的普通生群体往往被忽视,这一工作机制显失公平。公平理论认为,人能否受到激励,不但取决于他们自己得到了什么,而且还取决于他们看到别人得到了什么。人们总是通过比较,全面衡量自己付出的代价与报酬是否相当,从而产生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通过比较,如果他们认为自己对工作付出的代价与获得的报酬比例相当时,就会心理平衡,产生公平感,于是心情舒畅,工作努力。公平理论具体运用到高校管理工作中,则具体表现为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奖勤贷免、评优评奖及其他个人荣誉的合理分配等等。作为被忽视的普通学生群体,在无法获得公平待遇时可能会产生不良心理情绪,逐渐缺乏对群体的归属感,变得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给学校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隐患。

(三)普通生群体缺乏学生管理者对期望目标的正确引导。期望理论认为,如果个体有了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必须做出某种行动选择。用公式表示为:M=V·E。M是激发力量强度,即激励强度,指调动一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V是效价,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率,指根据一根人的经验判断某行为能够导致某种结果满足需要的概率。从公式可以看出,充分发挥个人潜力,拥有适当的期望水平,对实现目标充满信心,对于人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由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者精力有限,尚不能对所有学生的期望目标进行正确引导,而大多数普通生对其期望目标往往处于不明确状态,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能力,加上日常平平的表现,他们很容易丧失对生活与学习的兴趣。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的不明确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高校学生管理经费不足,尚不能满足按国家教育部所要求的1:200的比例足额配备专职辅导员,使学生工作的力量显得有些无奈;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长期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已经习惯于满足现状,对期望目标的实现也显得较为被动。

二、心理契约:解决“盲点”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 心理契约的概述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自上世纪60年代引入管理领域,迄今为止,对其概念内涵的界定仍是见仁见智。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H·schein)教授首先提出这一术语。他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中每一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刻,都存在的一种没有明文规定的期望”。它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和承诺的契约关系;二是个人在经过一系列投入、回报循环构成的组织经历之后,与所在团队形成的情感上的契合关系,体现在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上。换句话说,心理契约就是个人的奉献与他人(或组织)的获取,及其所提供的回报之间的一种内在的配合,一种心理上的约定。它不是一种有形的契约,内隐,具有主观不确定性,但它确实又发挥着一种类似有形契约的作用,在组织中客观存在着。

本文将重点放在普通生群体的心理契约上,强调普通生群体建立合理明确的期望目标,进行真实信息的有效沟通,满足其高级需求,以增强其对学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学生管理

1、明确需求与期望,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以组织与成员之间相互的心理期望为基础的,因此,构建心理契约的关键是明确双方的需求。从普通生群体的角度看,普通生是一个群体的概念,而不是个体的概念,其需求会因个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若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首先要对普通生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到他们当中去,采取多种方式,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普通生群体进行科学的引导。针对普通生群体期望目标不明确的现状,有必要帮助其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将其现在的学习和以后的职业发展有机结合,让其对生活充满信心,使其能够积极地行动起来。从高校的角度来看,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群体最大基数的普通生群体的需求和期望,高校不能置之不理,有必要建立与完善一系列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现,如将招生就业,学生评优评先、奖勤助贷等政策与信息公布在官方网站上供所有学生参阅,并做到实施过程中公开、公平、公正,将普通生群体与高校之间有机地进行匹配,以建立公平合理的心理契约。

2、建立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相互信任与有效的沟通机制。沟通是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条件。心理契约是一种隐含契约,所遵循的是社会交换原则,契约双方的交换关系不像经济交换那样具有及时性,这就需要契约双方相互信任,保持信息畅通,做到及时有效的沟通。信任与沟通是双向的,一方面,高校需要了解普通生群体的需求与期望,听取他们的建议,并及时传递相关信息给他们;另一方面,普通生群体也要了解当前高校的发展状况与所面临的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是两者要以平等的姿态坐在一起进行沟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一系列座谈会,可以公开学院领导及辅导员的手机号、QQ号、微博地址,使学生以多种形式表达内心的想法,甚至可以借鉴国外高校那种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做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管理者的难处,只有做到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及时沟通,才能达到真正的彼此信任,进而使两者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为有效与坚固。

3、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管理心理学强调“柔性”管理,而不能像传统管理方式那样仅仅通过“硬性”管理来约束人的行为。“以人为本”就是建立在认为人性本善的基础之上提出来的,因此,高校在制定与完善相关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学生为本,以普通生为本,设计出合理的、公平的激励制度,如扩大奖学金的覆盖面,使更多的普通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也可以获得奖学金,让普通生明白自己并不是被忽略的群体,学校并未放弃自己,自己也需要积极的行动起来。

总之,高校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普通生群体特点的激励机制,才能使高校与普通生群体之间所签订的“心理契约”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苏国柱:普通生群体应进入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视线[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愈文钊:管理心理学[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周妙群编著:管理心理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第7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成因;解决对策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熟练劳动者和一线操作人员为目标,其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少年。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学校内外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思想、心理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

一、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特点

中职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少年期向青年初期过渡的重要阶段,心理发展趋于成熟,而又极不成熟的不稳定期。具体表现如下:

1.学习缺乏兴趣,主动性差

近年来,职业高中迫于招生的压力,不得不放宽招生条件,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基础知识薄弱,认知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自觉性较低。

2.躁动不安,自制力较差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学生获得的信息也与日俱增,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正确处理这些信息,反而受各种信息的影响,这就使他们的习得无助感增强。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烦躁,上课无法集中精神,甚至在教室随意走动。

3.情绪激烈,行为走极端

职业高中的学生正处于一个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心理断乳期的阶段。他们渴望独立,但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又希望受到他人的关注和呵护。在强烈的心理矛盾冲突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情绪的激烈变化以及极端的言语和行为。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家庭方面

职业高中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单亲家庭、贫困家庭、隔代抚养的家庭或是兄弟姐妹比较多的家庭。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爱的缺失。另外,家长的不当教育则会造成“只养不教”的状况,使孩子出现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

2.学校方面

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从小就不被老师关注的孩子,于是他们会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这些学生有相当一部分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对他的注意,哪怕是用批评的形式表现出来。

3.社会方面

由于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还很不完善,中职学生素质相对较差,而用人单位招聘的时候过多关注学历本身,造成了中职学生得不到广泛的认可,使学生对职业教育本身缺乏信心,在学校无为度日。

4.个人方面

“无志者常立志”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一个特点。职业高中的学生面临各种的选择,使得他们在选择面前束手无策,他们缺乏一个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目标,所以会感到人生没有意义,学习没有意义,于是学习成了对他们的一种折磨。

三、职业高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也就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与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1.教师转变观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新课改条件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教师应该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学生认为老师的批评是为他好而乐于接受,也愿意自我反省并改正错误;能够使班级产生温馨和谐的气氛,使师生心情欢畅,心理相容。

2.开设心理健康课,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新课改后的中等职业类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课,但是却缺乏专业的心理学教师,以至于课堂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无法起到这门课程应起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提高认识,自觉地去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无论教授的是什么学科,都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育学生完善的心理和人格,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受益终身。

3.开展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一些音、体、美课外活动,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另一方面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陶冶他们的情操,填补他们空虚的心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4.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积极加以引导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丽,只是缺少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我们的学生就像含苞待放的花朵,每一朵都很美丽,但每一朵的美丽又都不同。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优点,并积极加以引导,利用职业中学专业广泛的优势,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优势的舞台,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使我们的希望之花绚丽绽放。

第8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问题情境

要想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激发出来,就需要提出各种问题,通过问题来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境,来将学生的探索欲望给激发出来,将枯燥的学习过程变成问题的提出和解答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一、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一是科学性原则:生物学有着特别强的科学性,那么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也需要严格依据相关的概念、原理以及试验方法来设计,不能够出现错误,否则就会对学生进行错误诱导,得不偿失。

二是诱导性原则:在进行高中生物问题情境创设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可以将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给引起来,这样学生才会有一种求知的欲望,将学生探究的浓厚兴趣给激发出来;学生进入到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就会按照教师设定的路径进行探索和思考,进行思维发散,不断的思考和感悟。

三是层次性原则: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易到难的过程,学习过程也是这样的,那些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果问题存在着较大的难度,那么就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有较强层次性的问题情境,通过循序渐进的思考,学生就可以对这些较难的知识内容进行充分掌握。

四是针对性原则:要严格结合生物课程标准来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因为我国依然还是应试教育,那么要将教学目的、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作为问题情境设计的核心,有效的联系起不同知识点。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

一是阶梯型问题情境的创设: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主要是针对那些比较复杂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那么理解起来就比较的困难。针对这些内容,就可以设置一些阶梯型的问题情境,由比较简单的知识向这些复杂的内容过渡,学生进入情境之中,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一步一步就走到了问题的最顶端,将需要学习的内容给有效的掌握到。

比如在对人和动物三大营养物质代谢关系进行讲解时,设置的问题情境就可以是这样的,有个同学叫小花,她比较的胖,因此就希望可以减肥,于是决定对那些比较油腻的食物拒绝,比如肥肉等,但是坚持清淡口味一段时间之后,有了较大的适量,结果体重得到了增加,并没有达到减肥的目的。这是为什么呢?

二是对比型问题情境的创设:我们要想对一些事物进行正确认识,加深印象,往往会采用对比的方法,在对新知识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可以紧密结合以往学习到的,与此有一定的联系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创设对比型问题情境,让学生对这两种知识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寻找,这样既可以对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有效掌握,还可以对以往学习到的知识进行系统性回顾。

比如,在对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采用对比型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人们在天热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蹲在大树底下乘凉,这样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经常需要吃饭,但是大树却站在那一动不动,不吃不喝的。这是为什么呢?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到新陈代谢,还可以回顾性的总结光合作用的知识点,对高中生物知识进行系统性把握和理解。

三是开放型问题情境的创设:目前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散思维能力,很多问题往往有多种答案,那么这个时候就需要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这样在以后工作中才可以进行大力创新研究。开放型问题情境的设置,需要充分结合课文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并且学生的思维特点和综合水平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比如,在试验酶的高效性时,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验效果,笔者在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按照规定的方法和步骤加入了一些肝脏研磨液,但是预想中的那种效果并没有出现,宣告了试验的失败。针对这种失败,我将其作为了一个机会,让学生们互相讨论,究竟是哪个地方出现了错误,导致了整个试验的失败。经过大家的自由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是归纳型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情况下,在章节内容结束的时候,需要总结本章节学习到的内容,那么非常有效地方法就是创设归纳型问题情境,通过问题情境来串联学习到的各种知识点,让学生可以系统性的掌握。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将问题情境合理创设于高中生物教学中,可以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给有效的激发出来,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求知和探索。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需要充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能够设置过多的问题情境,也不可以脱离于本章节内容。

参考文献:

[1]周红.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的设计策略[J].中学生物学,2006,2(6):123-125

第9篇:高中生的心理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教育是激发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小学语文独特的学科性质和语言特点,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欲望,挖掘其潜在智力,培养创新的精神和人格。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欲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二、激励质疑提问,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俗话说:学源自思,思起于疑。质疑和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入的触角,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启发性的内容,诱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训练,多质疑、多提问,才能对语言和文字产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和运用。

对同一个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矛盾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置身一个共同探索思考的氛围中,让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沟通。同时教师适当地将教学信息进行发散,学生可以在更多的信息中产生质疑和提问,以引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对已知事物进行新的角度和途径质疑思考的时候,就是独特新颖见解出现的开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保护好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抓住其思维中灵活、独特和流畅的部分,积极进行创造力的培养,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三、评价鼓励创新,积极启发学生自主性创新

积极的评价是启发和调动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正面的肯定鼓励,辅以适当的侧面矫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保障。评价可以有教师的评价,也可以是学生的评价。教师应当教会学生正确合理地吸收别人的评价,同时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意见建议,在讨论和交流中撞出创新的火花。教师的评价是一根指挥棒,要向创新的方向前进,鼓励学生的新见解、新思路和新方法,保护学生异想天开的想象力。具体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朗读、叙述、提问、找关键词句等等,首先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同级辈的交流评价可以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若同学之间无法解决或者争议较大的问题,再由教师出面进行讲解和引导。

教师尤其要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仔细地评价分析,在肯定学生提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朝“想学”、“乐学”、“会学”的方向发展,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智力发展方向,对小学生来说,要从小塑造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特殊的过程中,教师要带着十足的创造意识,注重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抓住一切有利的时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同时要发挥家庭和社会的作用,利用家庭和社会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品质。创新教育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呈现出来的,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真正得到发展,为培养适应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丽芳. 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浅议[J]. 职业教育研究,2004,(11)

[2] 陈黎明. 创造是语文教学的核心[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