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

第1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适度负债;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经营状况也决定了一个国家金融系统运行、盈利的能力。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其中负债业务为资产业务提供资金来源,从而使银行实现通过发放贷款实现收入的盈利目的。因此,即使负债将会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但是没有适度负债的银行也是无从盈利的。

负债业务是商业银行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业务,其构成主要包括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三大部分。银行负债的主要作用:(1)银行吸收资金主要来源;(2)银行开展资产业务、中间业务的基础;(3)银行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的渠道;(4)银行竞争的焦点。

存款业务占据了银行负债业务很大的比重。所谓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社会暂时闲置资金的信用活动,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负债业务。大部分的银行存款为核心存款,其利息成本较低而且相对比较稳定,不易出现波动,是教委稳定的资金来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是存款负债的比重在降低,非存款类资金来源比重逐步上升:二是存款中定期存款比重上升,活期存款比重下降。这两个变化一方面使银行的资金来源稳定,同时也降低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负债结构的改变导致成本的提高,使商业银行不得不经营风险更大的投资和贷款。

商业银行主要的借入负债包括:同业拆借和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拆借是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主要用于维持日常性的资金周转,是商业银行为解决短期资金余缺,调剂法定准备金头寸而融通资金的重要渠道。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是通过再贴现和再贷款两种方式实现的。

在实际经营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分风险有很多。

信用风险,指贷款得不到偿还的可能性,或由投资质量恶化,造成违约,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是指市场上的利率和汇率变化引起的银行资产价格变化,从而造成资产贬值损失的可能性。它基本上市由资金的供求决定的,是一种市场风险。在银行业务中,这种分贡献是很难完全避免的。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所造成的风险。银行的流动性需要主要来自存款的提取和贷款的需求,银行不能完全掌握这种提取和需求,非预期的提取和非预期的需求会造成银行的支付能力不足。

资本风险,之银行资本金过少,因而缺乏承担风险损失的能力,缺乏对存款及其他负债的最后清偿能力,从而使银行的安全受到威胁。资本风险对银行能否正常经营有着重要影响。

操作风险,是指银行业务经营中存在的营私和盗窃的风险。

这些风险都是因管理不善造成的,只要加强管理师有可能避免的。

“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其中安全性是前提。鉴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经营,迫使他们不得不经营风险较大的投资。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面临风行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控制,以减少风险负面影响的决策及行动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现实生活中的风险因素越来越多。无论企业或家庭,都日益认识到了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想出种种办法来对付风险。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风险管理一条总的原则是: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保障。

保持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分散风险。控制负债的总量。在存户对银行失去信心或市场利率差明显超过银行利率时,大额存款或者普通存款的集中提取则又可能是银行陷入困境,即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银行应该报留部分存款,以应对客户提款的需要,一面出现信用问题,发生挤兑。不仅如此,银行还要控制负债的结构。对同一借款人规定贷款限额,不要把过多的资金投放在同一借款人身上,以限制风险。也就是说,要把银行的资金带给更多的人以分散风险。

同时,减少风险。保持资产与负债对应平衡。通过两者总量的对应,到期日的对应和利率差结构的对应,是利率波动对资产和负债的影响基本相等。保持资产与负债平衡,可降低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等。

转移风险。可以对存款进行保险。当银行资产受到损失不能清偿对存款人的债务是,保险公司要负责赔偿,于是银行风险便转移到了保险公司。还可以利用元气未回市场和金融求偶市场进行套期交易,利用互换交易是茶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可将风险转移给对方,从而保证自身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吕丹。浅谈适度负债对商业银行的重要意义[J].中国外资,2011(14)。

[2]戴铭华,易政。金融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第2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存贷业务;探析

一、引言

危机时期,商业银行依然是社会投资和消费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是重要的金融中介。继续加大资产业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主要是贷款业务。资产业务依然为银行的重要业务,利息收入依然是银行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且是比非利息收入更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商业银行在未来业务发展中依然会注重资产业务和利息收入。贷款业务在商业银行业务中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利息收入还是我国商业银行重要的收入来源。

二、金融危机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2.1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

金融危机导致中国被迫利率下调,加上市场内部真实的贷款需求减少,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对整体贷款市场带来了消极影响,而国内的商业银行在短时间内夜很难找到较低风险和较高收益的新型贷款项目,信贷供应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大大缩水,收益率也不同程度的降低。

2.2对商业银行开展存贷综合业务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机构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商业银行业不例外,利润减低,盈利水平及能力也相应的,利差缩小,银行的盈利水平大大降低。单纯的依靠居民存款业务与银行的贷款之间的差额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能够使得自身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发展,中国商业银行纷纷凭借自身的优势开展其他存贷综合业务来增加收益,例如,个人理财和个人住房贷款等新产品,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产品的推出及创新,开发产异化具有高收益的存贷款新兴业务,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及市场竞争力。

2.3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影响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的定期收益率较高,但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银行的利率大大降低,较低的收益已经无法满足居民对于投资获取收益的要求。加上通货膨胀和利息税的影响,居民的收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这些情况都迫使居民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寻找其他投资手段,纷纷将商业银行的存款转移到其他投资产品,导致不同程度商业银行居民存款的减少。

三、商业银行针对金融危机开展存贷业务的对策

3.1适时调整贷款结构,拓展不同领域

要由过去只重视企业贷款转向既重视企业贷款,又重视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在消费信贷领域,各个阶层的消费者在购买住宅、汽车、大型家电、留学、修缮房屋等方面,都有向商业银行申请一次性偿还或分期偿还的消费贷款的需求。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消费信贷业务的空间很大。这次金融危机加速了一些传统行业的产能过剩、周期性敏感等行业的重组。一大批更具发展潜力的企业和行业的出现使国内商业银行可以拥有更多的优质客户基础和业务拓展空间。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适时调整信贷结构,支持新兴产业发展。

3.2调整客户结构体系,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主动调整客户结构,将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的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客户群体存款。对于企业优秀的大客户,他们对于贷款的需求一般是较小的,就需要在间接融资成本低时,银行可向其提高信贷资金,当直接融资成本低时,银行可以为企业直接提供咨询服务。

3.3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透明的现象。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决定了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为此,商业银行要从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自身业务竞争力的战略高度,完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制度,开展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创新,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结束语

存款是国内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但是也是保持银行具有资金进行贷款的重要保障,没有充足的存款根本谈不上获得贷款利息收入。因此,在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不同程度的影响下,我国商业如何更好的开展自身的存贷款业务,采用更为合理的营销手段为自己增加收益,提高自身银行存款在整个市场的份额,就成为左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冯安明,张宗成.中国银行业存贷利差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03)

[2]何自云.大型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存贷利差比较研究[J].金融论坛.2010(09)

[3]徐守喜,王菁.中国商业银行收入结构变迁影响因素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9(08)

第3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基准利率;宏观调控;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59―03

由于宏观经济层面流动性过剩和投资的偏快增长,2007年以来,人民银行动用了三次加息手段调控宏观经济,这三次分别是:3月18日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基点;5月19日提高存款基准利率0.27个基点,提高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18个基点;7月20日,再次将一年期存贷款利息上调0.27%。考虑到加息效应数据反馈的延迟因素,我们对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两次加息的效应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加息对商业银行经营产生了较强影响。

一、加息影响银行经营的机制分析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利率发挥作用的主渠道仍然依赖于银行体系,加息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理可以归纳为:升息――商业银行利差缩小、利润减小――商业银行增加头寸储备――商业银行增加短期存款、减少发放中长期贷款――企业部门中长期资金短缺――经济减速。因此,加息作为央行宏观调控重要手段之一,商业银行收益成为最主要的内生变量。在加息作用于微观金融主体的通道中,金融企业各自的财务指标和报表结构形成了加息的作用环境。

(一)在目前货币政策传导路径下,加息对银行利差产生影响较大

目前我国银行业收入来源主要是利差收入,利差收入约占银行总收入的90%以上。有关资料表明,一般国家银行平均利差保持在2%~6%水平,发达国家利差水平往往较低,发展中国家则相对较高,我国处于中间水平。利差收入不仅体现在银行利润里,也是弥补费用支出的主要来源。加息会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利差缩小,降低利差收入,导致资产负债结构和生息资产期限结构的重塑,进而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营销手段等产生深远影响。下面我们从山西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入手,来分析加息的综合效应。

(二)存贷比和银行活期存款的占比是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和信贷资金的配比进而影响银行收益的重要指标

5月份调息是要通过鼓励存款,尤其是定期存款,适当收紧中长期信贷,来达到增加短期流动性、抑制投资的目的。对于商业银行,基准利率的变化可以改变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收益,影响银行利润,作为衡量银行资产流动性强弱的重要指标存贷比和存款活期比率,反映着银行各类生息资产之间的固有结构和相互关系。活期化比率较高银行负债的流动性也会较高,商业银行的付息成本就会相对较低,而存贷比较低则可以预留给银行使用低成本活期存款更大空间,这样加息对利润的影响就会趋小,反之则趋大。由于存贷比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为负,负债活期比例对资金成本的影响为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R(R=存贷比例/活期比例)值的高低,说明加息与利差收入的关联程度,R的值越高则说明加息对该银行收入的影响越大。

截至2007年5月末,山西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56.5%,活期存款余额占各项存款的比例为45.4%。从表2反映的情况看,由于山西省股份制商业银行较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存贷比高,更容易到加息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由于企业活期存款水平较低,加息对企业利润的关联值达到了3.3,因此农信社对加息的反应会比较强烈。

(三)商业银行生息资产的期限结构、品种分布对收入和成本产生相当的影响

从期限结构来说,目前商业银行存款期限一般以6个月到一年期限的存款比重较大,一年期存款一般占存款总数的15%~20%,而贷款以1~3年期最多,占比约为20%,其次为5~10的年的长期贷款。由于存短贷长和加息同向性的因素,3月份加息对银行利差的影响为正,而5月的加息则要视各银行存款付息资产结构的不同而定。如从期限结构入手进行分析,华夏银行太原分行3末和4月末一年期贷款占贷款合计的50.18%和48.77%,3月份一年期贷款加息0.27,5月加息0.18,因此这项贷款对华夏银行利差扩大的贡献度分别达到0.14%和0.09%,相反由于占比较小,三年期以上存贷款对利差的影响并不大。

二、加息的效应分析

(一)从短期看加息有助于扩大商业银行的实际利差,但剔除政策时滞因素从较长一段时间上看实际利差呈缩小趋势

为观察加息对商业银行利差的影响,我们选取了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交通银行太原分行和农信社省联社进行分析,山西省其他银行机构与样本的资产负债结构具有相似性,计算的方法主要是利用存贷款的分期限余额统计表,采用期限匹配并进行加权平均计算得出(见表2):

通过以上例子,从近期商业银行报表分析,调息对银行利差的影响总体为正,但第二次加息对利差扩大作用较前一次已很弱,对光大银行和农信社的影响已接近0值,这基本符合调控政策的意图;但对于利差的长期影响,我们预测从今年6月以后会变成负值,商业银行实际利差正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步缩小。

造成对实际利差影响为正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从目前来看,加息的紧缩效应还未完全得到释放,3月份的加息行为由于是双向均衡的,因此反而有利于减少利息支出、扩大利差收入。二是贷款的合同利率性质在短期内保证了利差收入的延续性,目前商业银行贷款中超过40%的为中长期贷款,大多又具有合同利率性质,因此,相当数量的资金在一定结算期内利率一定,利差不变。三是随着股市投资和银行理财等投资渠道的增加,储蓄存款活期化加强,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成本,也扩大了实际利差。

(二)银行存款少增有所改观,信贷期限结构有一定调整

加息的效应也表现在存贷款的动态变化上。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山西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9337.4亿元,较年初同比少增65.7亿,较上月同比多增6.4亿元,扭转了4月存款同比少增超100亿的严峻形势。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同比多增23亿,活期储蓄、定期存款和定期储蓄持续少增,其中,定期存款占存款的比例为54.6%,在存款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18.6%的前提下,定期占比却下降了2%。存款少增虽说明抑制流动性的宏观措施确已取得一定成效,但银行资金依然表现为流动性较强而稳定性较差,居民储蓄分流严重,资金的流向还需要进一步关注。贷款方面,中长期信贷规模适当降低,短期流动性得到加强,信贷走向与本轮结构性加息的合理预期趋于一致。

(三)银行盈利基本平稳,利润增长步入减速周期

加息对银行的盈利水平具有缩小作用。2007

年1―5月,全省金融机构实现本年利润分别为10.5亿元、19.3亿元、36亿元、44.7亿元和53.8亿元,增幅分别为83.8%、86.5%、24.2%和20.4%.显示二季度以来银行盈利增速趋缓。

主要原因:一是利差收入增速趋缓。从图表可以看出,银行盈利与利差收入增幅同向回落,在存贷款相对平稳条件下加息无疑是影响利差收入增长的根本原因。

二是票据融资规模呈下降趋势。今年以来,全省金融机构票据融资从2月到5月月均缩减10个亿。票据融资规模的下降势必影响到银行利息收入、汇兑收益和手续费收入,成为商业银行利润增速趋缓的因素之一。下降的原因有二:一是各商业银行限制信贷规模;二是加息间接作用于贴现利率,提高了贴现成本。

(四)加息会对金融企业的长期经营和银行家预期构成负面影响

由于协议存款额占比居高等因素短期内难以消除,预计各商业银行年内新增存款利息支出与新增贷款的利息收入能够大致相抵,损益暂时会表现为净收入的增加,但到今年下半年和明年,随着新的存贷款业务适用新的利率政策,情况可能发生逆转。其次,加息对个别信贷品种,如个人消费贷款的影响较大,今年4、5月份山西省个人消费贷款已连续2个月减少2.2亿和3.2亿元,部分金融机构预计,在加息的催收作用下,个人消费贷款还将持续萎缩。此外,银行家预期问卷也并不看好银行下一阶段的经营情况。二季度的调查显示,认为现行利率“适度”的银行家占比较上季度下降5个百分点,43.04%的银行家预计利率还将上升。商业银行盈利状况指数比上季度下降5个百分点。

(五)加息对于改善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权益收益管理水平具有激励作用

本轮加息具有结构性调整的重要特点。升息的幅度虽然不大,但强调放宽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不设上限,同时允许存款利率的下浮。这些新的措施说明此次加息是根据金融市场的走向,差异化地调整了不同期限的利息水平,较好地引导了市场预期,进一步地推动了利率市场化进程。调查中,商业银行普遍反映要借此机会,加强资产定价水平,保证正常的利差空间,通过适当调整存款结构来稳定负债。这对于商业银行改善资产的布局,主动做好负债管理,完善权益定价,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有重要作用。同时对于逐步消除全社会金融资产过度膨胀带来的风险,提高银行业的竞争力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对策建议

(一)地方经济金融运行持续偏快,继续加息仍有空间

要密切关注中央和地方宏观经济运行,及时了解商业银行经营状况,继续跟踪加息对商业银行存贷款结构变化、存贷比、不良贷款等指标,以及资金运用的成本、资金流向的影响。从5月末山西省各项经济金融数据来看,仍然显示出较强的经济增长动力,持续高温局面还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因此下一步宏观调控政策应重点围绕如何控制投资和信贷的偏快增长来制定,既可以考虑进一步加息,也可以采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方式。二者相比,加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广泛,对金融部门的制约也更为灵活,对信贷的期限影响更直接。加息将提高各类资金的使用成本,对于资金需求偏快、偏大的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对于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二)商业银行应增强对流动性,以及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对活期存款的管理水平,提高活期比率,降低资金使用成本。最大限度地发挥活期存款利率稳定、筹资成本低的优势。二是各商业银行应实施主动负债业务,通过采取加强公司客户细分、实施产品带动战略、加强银税联网、网上银行、信用卡产品组合与交叉营销等各种措施遏制存款的滑坡。三是要不断增强贷款议价能力,提高信贷资产回报水平,要在优化客户结构的同时,在存贷利差缩窄的现实情况下保证应收尽收、能多收不少收,最大限度地提高贷款的综合收益率。同时,积极探索丰富自身零售贷款产品组合,避免当前零售贷款业务增长过于单一。

第4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 消费信贷 风险管理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原因,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整体水平较为落后,而国外先进银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实践,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已较为成熟,风险管理能力极强。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饱受不良资产问题的困扰,尤其是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截止到2007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3万亿元,不良贷款率为5.5%,四大国有及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6%。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经多次政策性剥离和消化,同时国家还向其注入了大量的资金,并最终促进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这一些措施基本上遏制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较快增长的势头。尽管占比逐年下降,但绝对额仍然居高不下。这种消费信贷风险的过度集中严重威胁着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发展以及整个社会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面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不良资产或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根本出路在于加强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不良资产的产生。

二、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的现状分析

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59.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2%。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0.5万亿元,增长11.1%;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8.4万亿元,增长21.5%;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9万亿元,增长25.8%;其他类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6.6万亿元,增长25.5%。

200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负债总额为55.8万亿元,上年同期增长16.6%。其中,国有商业银行负债总额28.7万亿元,增长10.9%;股份制商业银行负债总额7.9万亿元,增长20.7%;城市商业银行负债总额3.7万亿元,增长25.2%;其他类金融机构负债总额15.5万亿元,增长24.2%。

分机构类型看,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905.4亿元,比年初减少104.4亿元,不良贷款率6.01%,比年初下降0.71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173.8亿元,比年初增加24.3亿元,不良贷款率7.35%,比年初下降0.7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731.6亿元,比年初减少128.7亿元,不良贷款率1.59%,比年初下降0.56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00.8亿元,比年初减少10.7亿元,不良贷款率2.54%,比年初下降0.50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08.8亿元,比年初增加78.2亿元,不良贷款率4.44%,比年初上升0.47个百分点;外资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9.0亿元,比年初增加6.8亿元,不良贷款率0.50%,比年初上升0.04个百分点。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体系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的商业银行信贷体系却无法规避新的不良贷款的迅速增加,以至于出现这样的恶性循环,新出现的不良贷款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处置了的不良资产,整个银行体系不良资产最终的源头无法堵住,存量减少的同时,流量却大大增加了,这使得总量上的不良资产依旧得不到有效解决。

高达万亿元的不良资产考验着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驾驭能力,犹如一颗定时炸弹,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将是一个严重的威胁。

三、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它是指商业银行的债务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或不愿按照事先签订的合同按时偿还银行的债务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风险,它不仅仅包括债务人违约,还表现为借款人信用等级的变化,违约只是借款人信用等级动态变化的结果(曹葵,2004)。导致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有:1.借款人履约能力下降;2.借款人还款意愿不良;3.借款人投入的抵押物价值大幅下跌。

(二)市场风险

从银行管理者的角度看,市场风险源于金融市场的变化,如利率变化、汇率变化和权益价格变化导致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而言,利率风险是最主要的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1.利率波动造成银行收益的不确定性;2.利率市场化暴露出我国商业银行定价能力的不足。

(三)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的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而言,操作风险是最大的风险,国内频频曝光的违规事件和虚假按揭事件,大多数是因操作风险引起的,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越来越重视。1.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2.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3.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

四、商业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建议

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

建立科学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在建立全社会个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档案的基础上,各银行还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的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放贷的基本标准,使之从源头上发挥防范信贷风险的作用。

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

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实现消费贷款证券化,分散消费信贷风险。

参考文献:

第5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不良资产 商业银行 存在问题 产生原因

一、引言

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以经营货币为主的行业,其风险也是与生俱来的。主要有信用风险、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其中信用风险是最主要的风险。乔万旺(2002)指出,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承担着社会约65%的贷款,因此当前最主要的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在中国银行业中,商业银行的资产分为许多种,其中包括国外资产、储备资产、对中央银行的债权以及对企业和居民的债权和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债权。而信贷资产只是债权中以贷款形式表现的部分,同时银行资产绝大部分是由信贷资产组成的,因此,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发展,而通常是用不良资产这一指标来评价和反映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对不良资产做出相应的处理,然而据付桂玲(2003)资料显示,2001年底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率仍高达25.84%。同时彭飞霞(2002)指出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并没有随部分不良资产的剥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多年来形成的巨额不良资产是阻碍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在2009年世界排名前20的银行(不包括未提供数据的银行和中国的银行),平均不良资产率为3.2%,而中国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高达20%左右。

二、不良资产的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支柱产业,在银行体系中占主导地位,其资产质量是关系到银行生存、以及金融业稳定发展的核心问题。然而,我国的银行几乎都面临着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问题。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也是银行资产的一部分,是指那些处于不良经营状态的、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的、不能正常收回本金甚至已不能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如何正确、快速地解决银行不良资产是我国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商业银行有巨额的不良资产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解决不良资产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我国为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也做了很多努力。早在1998年我国财政部发行了2700亿的特别国债来补充银行的资本金,在1999年成立了4家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长城、信达、华融、东方)收购了近1.4万亿的银行不良资产,这些方法对降低银行不良资产有很好的作用。然而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到2003年,按五级分类法计算,银行不良资产达19168亿之多,表明银行的不良资产并没有因国家政策的实施而解决,仍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自身所存在的问题,还要应对外资银行的冲击,因此如何解决不良资产愈加迫切。

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

早前有关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问题并不向社会公众公开,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从2002年起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才逐步趋于公开化。我国商业银行相对来说起步较晚,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才有国有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金融经济市场的不断扩张,我国商业银行的规模也在迅速增长,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存贷款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大,加上近些年一些地方性的商业银行相继成立,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快速发展。虽然商业银行不断发展,信贷资产不断增长,但由于在经济转型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以及银行内部的管理问题,在正常的银行贷款中也蕴含着一定的风险问题,商业银行信贷安全仍是需要关注的焦点。

以下数据具体表明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状况:

(一)中国银行

2009年底中国银行的资产总额为87519.43亿元,负债总额为82065.49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25.82%和27.00%,不良贷款余额747.18亿元,不良贷款率1.52%。

(二)中国农业银行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中国农业银行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截至年末全行总资产88825.88亿元,其中各项贷款41381.87亿元,负债总额85396.63亿元。

(三)中国建设银行

至2009年底,中国建设银行的资产总额为96233.5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7.37%,负债总额为90643.35亿元,较上年增长了27.88%,不良贷款率为1.50%。

(四)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拥有16227家境内机构、203家境外机构,以遍布全球的行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渠道向2.59亿个人客户和412万家公司客户服务,基本形成了跨市场的国际化经营模式,在商业银行业中保持领先的地位。至2009年末,全行的资产总额为11785.05亿元,负债总额11106.12亿元,不良贷款率1.54%。

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商业银行常年来累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从外部的社会经济环境、金融市场体系、政府政策及法律环境,到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体制、信贷程序及风险控制,一系列的因素相互影响,共同造成了商业银行现今的局面。

(一)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落后于企业改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生产经营在按计划运行,但银行体制的改革没有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这使得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运用不能真实反映市场的真实供需关系。

(二)没有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我国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好,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也有一定影响。社会信用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转的基础,社会信用环境的好与坏是分辨市场经济是否完善的重要标志。然而,我国的社会信用制度不健全,导致社会企业受之影响也缺乏良好的信用环境,商业银行在对企业放贷时的风险增加容易形成不良资产。

(三)地方政府干预

地方政府的投资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保持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保证就业率、维持社会稳定,地方政府需要扩大生产、增加新项目等投资活动。然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带有盲目性,一心追求规模的扩大带来经济利润而忽视了自身的财政实力。在地方政府资金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为实现自身的投资需求就需要商业银行向政府进行资金援助。由于地方政府的投资有一定的盲目性,没有长远的发展计划,很多的投资项目在完工后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不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最终用于投资的资金由银行承担,从而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依然存在,周而复始,因地方政府投资形成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也越来越大。

(四)法律保障不完善

法律保障的不完善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之一。我国关于银行信贷的法律实施较晚,在此之前形成的一些银行信贷业务陋习依然存在,信贷工作人员对相关法律的认知能力不够强,在业务操作中可能会违规操作造成银行信贷风险。

(五)银行管理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旧是按级管理、依照行政区域设置分支机构的老办法,这就造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层多,分支机构多,员工多,业务混杂,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商业银行应要求“审贷”分离,各有独立的部门进行业务的办理,这两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这样才能保证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优质进行。然而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审贷”分离,也没有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这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仍不能达到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

(六)贷后管理不完善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轻视贷后管理的现象,对贷款的贷后检查过于敷衍。现在已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而商业银行对贷款的使用信息仍不能及时监控,对企业的贷款后资金用途的跟踪监管只停留在分析企业的各种报表上,不能发现企业实际的经营问题,及时防范风险。商业银行对企业有没有按合同使用贷款资金缺少必要的监督,导致银行信贷资产被用作其他用途,甚至于高风险的投资项目中,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

五、结束语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界的一个特殊行业,也是我国金融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不仅能够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持续经营与发展,对国家金融和国家经济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是由来已久,也是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在旧的体制改革中遗留下来的问题,以及社会、企业、银行等各方面的因素错杂复杂,共同造就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多的现状。虽然国家及商业银行已作出多种努力来剥离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并且已初现成效,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致使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一直呈现增加的趋势。对此,笔者建议,在综合分析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各个因素之后,要具体原因具体解决,最终提出有效的措施,从根源上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乔万旺.对监管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认识与思考[J].华北金融, 2002(7)

[2]付桂玲.改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之我见[J].海南金融,2003(1).

第6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一、利率市场化下的主要风险

利率的市场化机制,可以有效地、低成本地实现货币资本在供求双方间的高效率配置和高效益使用,并能充分地体现出公平性和公正性,这对于调整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升级等,有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对于长期依赖政府管制利率进行经营的商业银行来说,将会带来诸多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盈利风险和信用风险。

(一)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短时间内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的能力有限,又缺乏对利率风险的保值工具和手段。因此,在利率波动加大后,将面临巨大的利率风险,其资产负债结构、净收益、现金流以及市盈率等将受到影响。这种利率风险,主要表现在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选择权风险。

(二)盈利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总体上来源于表内业务和表外业务两大部分,表内业务属于传统银行业务,表外业务属于创新型业务,目前还不成熟,所占比重也较小。如向市场形成利率机制转变,利率的波动势必会对商业银行的营业收入,产生直接影响,诱发商业银行进行提高存款利率并降低贷款利率的博弈。为了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取贷款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又要下降,从而导致金融市场秩序的紊乱。

(三)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一直存在的,但市场利率化后,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获得贷款的借款人为了支付高额贷款成本会选择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和经营活动,借款人为了获得高利润只能将资金投向高风险行业,加剧了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二、风险防范对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风险的,如拉美有些国家,因利率市场化改革失败,使经济发展遭受挫折。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经验,缺乏利率定价机制、利率风险计量与监控系统,银行内部管理层次多,控制风险较难。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已成为当今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一)利率风险防范对策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基本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市场化后,利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风险防范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强化利率预测工作。为了尽可能减少利率波动的风险损失,必须加强对未来利率走势的分析预测工作,这就必须拥有这方面高素质的预测专家--金融工程师。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量、宏观经济环境、国际经济形势和利率水平、物价水平等。当然,要准确预测这些因素的变动及相互作用和对利率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预测模型必须是动态的,还要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技术。

2、完善利率定价机制。要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其基本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在缺口管理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引入各种价值分析方法,形成系统全面的利率风险识别及测量体系。完善以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为核心的利率定价机制,使得风险与利息挂钩,真正实现以利息来补偿风险。同时,还要加强对利率道德风险控制制度建设,严格执行监管制度。

3、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要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健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机制,培养储备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制定明确的利率风险管理及监控规程,就预测、定价等环节探索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划分利率授权权限和责任。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

4、拓展金融衍生品市场。我国银行间市场现已推出的金融衍生品,处于初级阶段,交投均不活跃,而且衍生品市场本身还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不宜追求投机利润,只能从规避风险的角度开展此项业务,坚持走期货市场“金融化”道路。在成功推出股指期货的基础上,应积极研究其他衍生品,进一步完善国内期货市场品种结构和功能,提高对国际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

(二)盈利风险防范对策

就国外的经验来看,盈利风险防范应该主要依靠发展受利率影响较少的中间业务,使中间业务收入成为抵御利率风险的缓冲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业务长期被传统业务统治,利润随存贷款利差依赖过强,因此应该拓展中间业务市场,依靠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来吸引客户,扩大银行营业收入,从而弥补利差的损失,摆脱利差利润的限制,从而降低利率风险。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应该以中高级中间业务为龙头,走中间业务多元化、集约化经营的道路。从长期来看,我国商业银行要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努力开发新产品,形成较为合理的产品结构,实现收入来源多元化,增强抗风险能力。同时,注重表外业务发展。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商业银行将有更多的资源资金,来进行表外业务的投入和开发。为了更好地进行表外业务创新,应尽快建立根据成本、收益的分析方式以及通过对客户的需求调查,建立严格的按新产品开发程序,进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的机制,开发出更多的表外业务品种,拓宽业务范围。可以考虑对一些表外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如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和贷款出售。

(三)信用风险防范对策

第7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利率风险 对策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现状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遵循的是渐进式改革模式,整体上是按“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步骤展开的。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形成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引导各市场利率的基本格局,逐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利率。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初在全国八个县农村信用社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50%扩大到100%,存款利率最高可上浮50%。2004年10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利率基本过渡到上限放开,实行下限管理的阶段,并允许存款下浮;2005 年7月21日人民币与美元脱钩,汇改正式启动。

到目前为止,包括国债、金融债券在内的非存贷款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包括银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贴现、再贴现市场在内的货币市场以及外汇市场也已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同时,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增强了银行贷款的自主管理能力。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将由传统的法定利率的接受者逐步变为市场利率的制定者,这无疑在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经营自主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着很多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如果对这些资产与负债的头寸和期限安排不当,在利率发生波动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就有可能遭受严重的利息损失,甚至破产倒闭,这就是所谓的利率风险。因此,如何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的首要问题。基本的利率风险按照来源的不同,可以分为重新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风险。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和到期日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另外,重新定价风险不仅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净收入,也会影响金融机构的市场价值。

(二)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额发生变化。收益率曲线斜率一般为正,但当发生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时候,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就会变化,于是就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

(三)基准风险

基准风险是利率风险的另一重要来源,它产生于具有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耳的资产负债或表外项目利率的非完全同步变动。具有相同有效期或者相同的重新定价特征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的未来现金流会因为利率的不同步变化发生非预期的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收益大部分来自存贷款净利息收入。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时,如果利差减小,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四)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中隐含的期权。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期权常常隐含在一些资产和负债之中。比如贷款者有提前还款的权利,活期存款的存款方有权随时提款而不受任何经济损失,定期存款也可以在支付罚息的情况下提前支取。银行相当于这些隐含期权的卖方。由于期权的卖方可以在有利的时候执行这些隐含期权,如果不能充分管理这类风险,这些隐含期权特有的非对称性将给银行带来巨大的风险。

(五)阶段性风险

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阶段性风险是指放开利率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因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而产生的金融风险。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商业银行对利率水平显著提高不能适应,导致风险加大,威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其次,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水平大幅波动,商业银行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技术与经验,外部的金融市场也难以提供相应的金融工具让其进行利率风险规避和对冲等操作。最后,利率市场化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存贷利息差的缩小给商业银行带来盈利降低甚至亏损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对策

(一)加强表内业务管理

表内业务建设主要是指通过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来规避和防范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风险。

(二)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衡量系统

包括进行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和持续期缺口分析。

(三)开展表外业务或发展利率衍生工具

例如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利率期权以及利率互换。

(四)强化内部控制

通过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和完善的利率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独立进行外部审计,逐步提高商业银行定价能力。

(五)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快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构建,建立与发展金融衍生市场,鼓励金融创新,加强利率风险的监管。

参考文献:

第8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经济危机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

第9篇: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业务范文

关键词:建设银行;风险管理;个人信贷;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是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业务,由于它资本消耗少、利润回报高等独特的特性下,许多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个人信贷业务有如下特征:一是每一单笔的贷款金额比较少,但是贷款笔数多,贷款业务的流程操作复杂;二是周期性强,经济繁荣时,信贷业务非常兴盛,一旦转为萧条时期,信贷业务就很难开展,风险也增加;市场竞争激烈,由于信贷业务利润空间比较大,金融机构进入该项业务的门槛低,以致大中小金融机构均开展个人信贷业务。

一、建设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所存在的问题

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信贷业务走在各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前列,其市场占有率,发展前景以及品牌忠诚度,都位居国内商业银行第一,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建设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中的发展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首先是个人信贷的规模低,只占到建设银行总贷款额的26%,其次是风险管理的防范的矛盾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建设银行长远发展的一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个人信贷中用户的信用度与建设银行在风险的控制能力上比较弱,产生许多坏账、死账,给建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蒙上了阴影。截止2012年6月,建设银行的不良贷款为704.17亿元,占到资产总额的1%,虽然有不良贷款率有所减低降低,但是不良贷款总额依然位居四大国行第一,在经过多方面的资料收集,分析得出,中国建设银行在个人信贷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反应在如下几个方面:

贷款前的调查。许多建设银行的客户经理为了达到销售业绩,往往放松对客户的贷款前的调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贷款用户所提供的财产信息失真,目前,许多个体户以及自由职业者在上建设银行提供一些收入证明时,普遍存在信息失真的现象,由于评估这些客户的资产缺少可行性以及确定性;二是行业中缺少专业的个人资产调查机构。由于我国财产不透明制,导致许多财产资料资料难以评估,例如家庭的资产负债情况,家庭税前的经济效应,个人的对外负债情况以及其它的个人资产的详细数据,这些情况都因为我国只有抵押机构,而无个人资产评估机构,变得非常难。

个人信贷业务的手续繁琐。每一个进行个人信贷业务的客户都会经过无休止的等待与资料的审核,以及贷款金额的减半、抵押范围的狭小的情形。目前,抵押物仅限于房产,对于大多数贷款申请者来言,这太局限性了;建行内部没有对抵押物的资费进行统一的规定管理,造成各地收费混乱;抵押物得登记时间过长,这些严重影响贷款者申请贷款于还贷的积极性。

客户的信贷档案缺乏管理。中国建设银行是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用户,其资料完全可以进行一个系统、统一的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客户信任度的等级评分。但是建行没有利用好这些资源,各地各自为战,许多客户的档案资料被舍去,以致在个人信贷业务中,建行承担着巨大的风险。

二、建立健全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

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会一路伴随经济的成长向前发展、变异或者进化,它会利用商业银行体系所存在的各种露洞,综合各种因素,引发商业银行的损失,同时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具有不可预测性、扩散性,它所造成的损失也是多种多样的,会重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运行。对此,商业银行建立健全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的预警机制,对于预防风险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的构想如下:

1.注重早期的预警信号。运用早期的风险预警信号的识别,将能够及早的发现与预测银行贷款中问题、发展方向,进行精确性的预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放贷机构、管理人的财务见不健全,三项的资金所占有的不理性,其营销网络上的不健全以及企业的财务运行、社会声誉等等。对于这些企业早期的预警信号的发生,是没有一个统一固定的模式,有时表现单一、有时表现为短期、有时为长期的,对此建行的放贷部门以及管理负责人应当敦促具体操办人进行时时监督、观察,有效、冷静地分析其预警信号,这是在风险识别体系上是非常重要的。

2.个人信贷的风险防范的分析的建立。在贷前中的个人信贷的风险防范的措施中,是建设银行的风险分析的中心。建设银行对于风险分析的具体措施有财务上的分析与非财务上的分析。财务上的分析,此时的财务上的分析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求核实申请贷款客户的真实、有效以及全面的财务信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太好,有些企业、个人为应付财税、工办以及银行采取三套不同的方法,对此,一方面要求健全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这些不合理的现象,促进银行业的健康发展。非财务上的分析。依据西方的一套理论观点,非财务上的因素主要是通常所说的借款人在行业风险上的因素、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因素、自然环境上的因素以及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的因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