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只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要胆大心细。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轻则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重则危及师生的安全,事关重大,务必高度警惕。请注意下列情况下常常会发生实验事故。
一、违反操作规定
点燃可燃性的气体前必须检验其纯度。
如: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先验纯,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氢气,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我们可以做一个爆炸实验给学生加深印象,在一个塑料胶水瓶子里装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容积的水,然后用排水法收集氢气,倒放在铁圈上,再用火柴去点,就会听见一声巨响,爆炸的气浪将塑料瓶高高掀起。
又如: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违背了实验操作的规定。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有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则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会生成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三、药品混入杂质
如: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就会造成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肯定会生爆炸。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再点燃甲烷气体,从而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如: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保持实验室空气流通。
1.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1)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2)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3)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使用排气扇和通风橱。
(4)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5)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6)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7)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8)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如灭火器、急救药箱等。
(9)熟悉实验室事故的处理措施和急救方法。
2.常见事故的处理。
3.常用急救方法。
(1)如吸入有毒气体,中毒较轻时,可把中毒者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保持温暖和安静,必要时可输氧,但不能随便进行人工呼吸。中毒较重者立即送医院治疗。如接触过多的氨而出现病状,要及时吸入新鲜空气和水蒸气,并用大量水冲洗眼睛。
(2)若误服毒物,常用的方法是引起呕吐,催吐剂有肥皂水、1%CuSO4溶液。误服毒物的急救和治疗一般由医务人员进行。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有: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逻辑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我们不论是今后的学习还是今后的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逻辑能力与思维能力对于学生学习理解更是意义非凡,思维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就是科学研究的工具,大量的证据表明没有正确的思维能力就不能真正的得到科学的研究成果。而探究能力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不断获取新知识的动力同时也是方法,没有探究能力我们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没有知识的增长了。然而在现今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法不能很好的达到提高学生各种能力的目标,在实验中老师仅仅是演示给同学们实验现象,而同学们却没有开动自己的思维,这样思维能力就无从锻炼了,之后在观察时学生们也是无目的性的进行观察,对于学会观察能力的锻炼力度也不够。更有甚者,在实验之前同学们早就把实验报告写好了,对于一些现象早就了然于胸,这样就完全达不到实验的目的,在做实验时就草草了事,对于一些细节也不重视,也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对于一些一样现象更是视而不见。这样实验课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就微乎其微了。其中这种状况存在于我国广大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实验课同样如此。
2.学生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积极性不高
尽管是进行了教育改革,同时也在要求老师们在课程安排上多加用心,但是从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仍然不是很高,教学质量也达不到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老师对实验内容安排的不合理,对学生兴趣的把握不准确。现在的实验内容在安排上依然沿袭了以往的实验安排方法,即为按照每一章节进行实验内容的安排,并且在实验之前讲解实验步骤以及实验现象。这种方法之所以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学生在了解实验现象以及实验内容之后,就失去了对实验的一种好奇心情。在实验时也就没有积极性可言了。
二、基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性学科,同时化学也是充满了五颜六色、绚丽现象的一门学科。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化学世界里的绚丽现象是非常理想的。对于高中课堂教学来说,大部门的教室都已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因此利用多媒体系统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具有巨大的意义。例如在讲述雷雨发庄稼和人工降雨等方面的内容时,如果仅仅凭老师的讲述,很难让同学们很好的理解发生过程。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讲述时效果就不一样了。在课前,老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搜索,寻找有关闪电与大气反应产生氮肥的过程的动画或者课件内容。下载好后老师可以根据动画效果组织课上的语言。在课上时首先老师提问:“为什么说雷雨发庄稼呢?大家开动脑筋,集思广益。”之后学生在讨论中出现各种奇思妙想,然后再给学生们播放下载好的视频,在播放到中间的时候再设置问题,最后播放下边的视频。学生们一直保持着好奇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今天的课堂内容。
除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我们还可以通过在教室里准备的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节约课上时间,又有利于加深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相关理论现象。例如我们在学习钠在水中的反应时,老师就可以通过准备课堂小实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上时老师准备一个盛有四分之一水的烧杯,然后拿出一小块钠放在水中,同学们自由观看现象。通过这种课堂小实验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兴趣盎然的学习这个反应式。
2.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能力
为落实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目标,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最好不过了。例如在对学生记忆能力进行加强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记性培养。首先记忆能力对于化学学习者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只有当对化学公式有良好的记忆的情况下,才能对学习成绩有较大的提升。例如我们在学习一个置换实验时,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铁与铜。这个实验是有明确的颜色反应的一个实验。在课前老师要准备好一个烧杯,里边上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之后在准备一个用砂纸打磨好的铁丝,等到课上老师便可以给同学们展示这个化学反应的现象。同学们看到白色的铁丝变成了红色,老师说,这就是我们置换出来的铜。同学们可以通过这个现象,可以很明确知道等号之前有铁Fe,之后有Cu,其中我们还有知道有硫酸铜,很容易我们就可以记得这个化学反应式。
关键词:化学实验;动脑;动口;动手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4-080-1
一、动脑思考的方向要明确
1.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创造求新,学生动脑思索,积极探究,把学习与创造求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事物的探究是激发求知欲望的起点,如果对什么都没有欲望,麻木不仁,那根本谈不上学习。但对学生来说,设计探究性的学习必需得有层次,就象摘桃子一样,太低了引不起兴趣,太高了又让学生望而却步。
2.教师预设的思考问题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实验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即:观察什么?怎么观察?如何分析思考?如何归纳结论?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学会实验技能、准确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步骤,在学生的“活动探究”中,教师不再给学生预设实验,只告知实验的目的,过程由学生自定,即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己验证(可有几种实验方案,方案能否可行,要能讲清成功的路径,又要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学生面临极大的挑战,同时也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
3.留给学生思考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有趣味性的思考才是积极的思考,才是有价值的思考。学生在刚刚进入高中开始学习新内容时,可能对相关知识一无所知,却对化学实验有直觉感知的兴趣,喜好观察实验中鲜明有趣的现象及变化。此时学生怀着好奇心,急于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急切要求解惑。这时,学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即一种极佳的动脑思考准备状态,这时,教师趁机抓住这种心理,引而不发,吊吊胃口,步步为营,引鱼上钩,妙不可言。
二、动手操作前明确实验操作要领
1.善于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为具体,把无形变为有形。对于化学实验而言,在实验之前,反复领会操作程序及环节要领是必需的。作为教师来说,必须善于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在现代的教学条件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既形象又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也可以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让学生领会实验的操作要领。
2.教师教学善于“留空”,善于引导填充。猜想与假设是实验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是制定计划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当所要探究的问题确定以后,学生自然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就要从大脑中回忆或提取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关的经验和知识,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或切入点等进行综合思考,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设想,这些初步的设想就是假设。“留空”、“填充”就是猜想与假设的充分印证,给学生提供了扩展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
3.善于设置“问题陷阱”,也善于“搭造天梯”。教学实验中根据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易错点和混淆点,设置知识“陷阱”,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搭造解决问题的天梯,成为“问题陷阱”的发现者和解决问题“天梯”的搭造者。
三、动口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
1.语言表述的科学性。语言的表达是基于对某种东西的认识,用准确的词句将其表达出来,其特点就是科学和严谨。对于高中生来讲,复述曾经学习过的知识,准确地表达描述经历的事件(如化学实验),轻松地进行沟通,这就是语言表达的科学性,但真要做得较好,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的,是一个长期积累发展的过程。
2.言语表达的准确性。语言精练,准确,表达到位。如“氯”是分子?原子?离子?元素?这并不是我们可以随便加以界定的,必须以科学的态度,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它的含义后,才可以有准确的表达。再者,化学是自然科学,对自然科学的表达需要更严谨,更概括。
3.语言表述的逻辑性。化学教师的语言能力是学生的表率。因为中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化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化学语言,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
四、动脑、动手、动口三动结合,勤践行
关键词:化学实验;问题研究;策略
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化学
知识,而且可以增强创新意识以及操作能力。为突显出实验的创新性以及探究性的特点,实验教学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新课标在不断改进,一些学校甚至教师开始淡化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许多问题也亟待解决,因而我们应积极努力找到相应策略,充分发挥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通过调查以及相关资料显示,由于学校以及教师本身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两方面严重后果。一是实验教学所得到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相关资源极为缺乏,如仪器设备不全,蒸馏器以及药品的缺少,导致很多实验无法正常运行,化学实验的教学质量也相应较低。另一方面表现为教师利用化学实验时间讲授化学知识,并且许多实验直接告知学生结果,或者只是让学生懂得一些理论知识,而原理却一概不讲,久而久之,不仅导致学生动手能力降低,而且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会相对降低,并且也会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
2.高考制度的影响
由于高考制度的影响,并且高考并不对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进行考核,导致很多学校以及教师忽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讲解化学实验与课程的教师是同一个,并且化学理论的讲解完全沿袭以往的方法,而实验教学采取放任政策,并不端正态度。这些应试的教学方法均会导致学生的实验能力降低,创新意识薄弱,思维与动手能力也相对降低,这对学生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3.教学方法的落后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中,很多教师的想法是,为节约实验时间,总是自己做试验,让学生处于观看的状态,实验做完后,也是自己总结实验的现象,最后讲解与实验相关的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原理,忽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整个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状态,并且师生之间也缺少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很不利的。
4.实验教学有效性较低
很多学生认为化学实验课是一节“放松身心”的课程。进入实验室后,就开始议论纷纷,虽然气氛比较活跃,但是在被提问时,又会低头不语,并不积极。在课堂上并不能做到认真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化学实验课程也并不能发挥它的作用。
二、化学实验教学的相关策略
1.提高化学教师素质
化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中担当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而为提高化学实验的教学有效性,必须提高实施者,即教师的素质。高中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师首先应该做到,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及内涵,并将这其中的精神带入到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为了达到解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的目的,教师应首先注意提高自己的素质,充分了解掌握新课标的基础要求,并且也应注意自己的专业技能,不断地提高自己。只有通过此方法,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指导,才能为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
2.加大实验资源投入
实验资源是化学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学校必须在此方面加大投入。例如,加大实验室空间,可以将某些利用率较低的教室改为实验室;实验教材以及器材要保持充足,避免出现因资源的缺乏而造成实验无法正常进行的现象。教师也应参加化学实验的相关培训,提高自己的实验能力水平及自己的实验技能。
3.改革教学方法
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学方法仍然较为传统,而这种教学方法已经很难适应新课改的教学需要,改革趋势也是必需的。因此化学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时改进,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将多媒体容纳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跟随时代的发展,应用信息科学技术。利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将无法进行的实验进行讲解,而且可以防止出现安全问题。然而教师仍然要注重实验的操作环节,不能一味的滥用多媒体技术,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上主要从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相应的解决策略两方面对化学实验进行阐述。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验教学的讲授,不仅要注重教师在教学方法方
面的实施,还要考虑多媒体技术的实施融入问题。只有通过此途
径,才能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以及知识
素质得到发展,最终达到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严冰.新课标下如何更好地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08).
[2]袁小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和对策[J].新课程:中学,2013(05).
[3]魏德兢.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08).
关键词: 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新问题 思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实验,实验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化学教育形式不断改革,已全面实施《新课标》的教育要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在践行《新课标》要求下出现了新问题,笔者从教师自身、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三个角度,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与思考。
一、教师要解除思想禁锢、勇于创新,引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先锋队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传授知识的媒体,是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力。新课程实施下能否取得优异成效,教师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思想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只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视实验教学的作用;只注重获得实验结论而不重视展示实验过程;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1]。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教师自身解除思想禁锢,转变思想观念。研究新课程标准和实验教科书,了解新的课程理念、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是如何体现,教师要树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发展。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只重视传授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勇于创新,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分享彼此观点、经验、知识、情感、体验以激发学生潜能,因此教师要引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先锋队。
二、增加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验证性实验决不能被取缔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将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使学生学习从被动获取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开设探究性实验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能有效激发化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增进科学情感,理解科学本质,使学生学会科研和探究方法。目前各中学为了倡导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增加探究性实验,但大多数学校直接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这种行为是不科学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但验证性实验的地位绝不能被取缔。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必然存在真理性,验证性实验对学生理解化学原理、巩固化学知识有着有力的验证作用,相反取缔验证性实验使学生无法验证书本中已有化学原理和结论,使学生难以信服真理的存在。
三、提倡微型实验,节约资源和成本
新课程重视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改进并新增了许多实验。各中学也在努力创造条件,尽量为学生实验活动增加更多机会,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药品和仪器。但在“学生实验”和“探究实验”活动中又出现了新问题:学生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忽视了反应物的用量而浪费大量药品和试剂,其实许多实验在反应物用量上可以控制,在不需要实验装置和步骤改进的情况下,同样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观察[2]。为了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美德,提倡使用低成本的微型实验仪器和药品,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应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器材,或代替实验室的化学药品。如用贝壳或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利用废弃的注射剂代替滴管,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等。既可以节约实验器材和药品,又可以节省大量资金,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化学实验教学中。
四、注重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呈现其价值观
现行各中学面临“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所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困惑,不知其在日常生活中有何用处,难以呈现价值观[3]。所以实验教学中,应该多开设一些与生产、生活相关的课外和家庭小实验,加强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例如,笔者所在中学开设了香烟中部分有害物质的分离和鉴定实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鉴定香烟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尼古丁、醛类等有害物质,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吸烟的危害,告诫自己应该珍爱生命,远离香烟。该类实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并积极主动地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呈现自身价值观。
五、重视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在建构主义的推动下,小组协作学习已被列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能使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学习向多元化学习方式转变,培养“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合作与交流”的学习能力。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同组学生之间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4]。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观察、分析、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现行中学中,小组化教学方式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小组成员的发展机会不平等,大部分学生认真分析实验现象,主动参与组内讨论,而个别学生反应较慢,没有得到良好的思维锻炼;小组实验中教师组织、引导不到位,学生没有讨论到问题实质;协作实验结束后,只是单纯进行组内成员讨论与交流,而忽视组与组之间的经验分享与评价等。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小组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讨论内容。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进入小组内成员互助协作的学习环境中,通过自评、组评、互评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5]。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新方法、新观念要及时给予认可和赞扬,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创新与改进。
六、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现行大多数中学化学实验室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将化学实验产生的“三废”不加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有毒的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仅危害教师和学生的身体健康,还污染空气;有毒液体不回收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易造成地下水资源的污染[6]。因此,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贯穿绿色化学思想,对于产生有毒有害废物的实验,教师要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良,对有毒有害物质做好后续处理,使其转变成无毒无害物质。如验证SO漂白性的实验:以往实验教学中将SO气体通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然后给试管加热,再次观察溶液发生的变化(图1)。
此实验的缺点是:加热试管时逸出的SO会危害师生健康,同时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笔者对该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良,如图2改进后的微型装置有以下优点:1.能在其中操作多个反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验证二氧化硫漂白性的实验等。2.整个实验过程在密闭体系中进行,操作方便。3.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4.实验结束后剩余SO可用稀NaOH溶液中和,无污染,属于“绿色微型实验”。
七、结语
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落实到教学实践中,但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仍面临种种困难与问题,这就要求一线全体化学教师和实验员行动起来,深入研究实验教学,共同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以解决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化学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3.
[2]郑长龙.化学实验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06-109.
[3]熊艳林.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1,2:5-8.
[4]薛炜.化学教学的几点反思[J].科教论坛,2010,1:31-33.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65-01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在实验教学中,因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器材落后、实验方法不科学等,严重制约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一、高中化学实验目的模糊,化学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化学实验的目的性较差,化学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学目标模糊,学生不清楚化学实验的目的,学生不清楚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获得什么,学生更不清楚自己在化学实验中的地位和作用,这些都严重限制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严重的影响了化学实验实践教学作用的发挥。比如在“加热KMnO4制氧气”的化学实验中,教师往往为了实验而实验,在实验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为了提升实验的进度,为了减少实验失败的次数,为了增强教学的计划性,在开展实验教学中,教师会提前进行实验流程的讲解,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科学实验方法及步骤的运用,注重实验中重要环节的把握。教师提前进行实验教学的布置,限制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实践的精神。
因此,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化学实验的目的,科学地细化化学实验的目标,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运用,来实现法学实验的延伸,不断提升化学实验的水平。
二、高中化学中课堂教学安排较密,实验课程安排较少
西方发达国家,高中化学的课堂基本都设置在实验室,教师在讲解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化学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求索,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技能。而我国高中化学教学基本都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对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不注重,对于很多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学生并非根据亲身实验来求得,而是往往直接背诵化学课本,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实现化学公式、化学流程、化学反应等知识的记忆,这也造成我国很多高中生的应试能力很强,但实践精神明显缺失。
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根据教学条件等,适当地将化学课堂选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详实的化学实验,通过科学的化学流程,来提升学生的化学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实践求知的精神,鼓励学生在遇到新的化学知识时,勇于并善于运用科学的化学实验来求证化学知识。
三、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较多,探究实验较少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演示实验比较多,基本每一章内容中都涉及到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不突出,特别是在班级较大的班级里进行演示实验,实验的观摩效果不明显,学生通过实验未能够有效地获得直观的体现,演示实验也无法获得良好的教学目的。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探究式实验是一种新型的实验方法,在探究式实验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凸显,学生带着疑问,带着目的进行实验教学,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在探究中明确高中化学实验的真谛,教师在巡查中加强指导,通过这样一种新型的化学实验教学能够综合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减少演示性实验,而增加探究式实验,根据教学计划及进度安排,合理的布置探究式实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身边的条件进行探究式实验,将实验的区域从实验室的局限中,扩大到生活中的各个场所,提升高中化学实验的频次,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精神。
四、实验器材实验资源的限制,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停留在基础实验上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室的数量不足以满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也无法根据教学需求来合理的安排实验,实验的次数和频率不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难以实现。此外,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高中化学实验室的实验器材陈旧,实验器材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落后的实验器材难以体现社会进步性。
因此,为提升高中实验的教学目的,高中教学部门要根据自身的情况,不断提升实验器材的先进程度,不断更新实验器材,不断加强实验室的投入,确保实验室的数量、质量符合教学需求。
在高中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的目的不明确,实验教学安排较少,探究式实验缺失,实验室数量及质量不符合教学要求等都制约着高中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提升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一、学生实验中的常见心理问题
1.只注重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心理
只重视考试结果而不重视实验过程的现象,在许多中学生乃至部分教师的思想中普遍存在。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技能的培养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不会做化学实验就如同缺少了双腿中的一条腿。即便如此,我国的大部分中学不抓实验教学技能的培养和实验室的建设。甚至还认为实验耽搁学习时间,教师往往只注重实验的讲解,学生则死记硬背。于是,就把“做”实验变成了老师“讲”,学生“听”实验和“背”实验。这种带着功利性的学习,势必会造成“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也是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
2.单纯兴趣心理
部分学生对实验感兴趣,是认为实验好玩,对实验现象好奇,但缺少义务感、责任感。他们上实验课感觉如同做游戏,实验课也成了他们的放松课,将注意力全部放在有趣的现象上,而没有对实验的本质进行更多的思考,缺乏探索精神。例如,教师在做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镁在空气中点燃,用HCl做喷泉等实验时,学生非常感兴趣甚至要求多做几遍,而在做反应缓慢、现象不快捷、不明显的实验时,却感到“不好看”、“不精彩”、“没意思”。忽视了自身动手能力及思考能力的培养。
3.轻视、敷衍了事心理
重视程度不够是造成学生敷衍了事心理的源动力,同时也是阻碍着学生兴趣的发展。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验,对实验课敷衍了事的心理。认为上实验课就是做实验,对老师在实验课上所讲知识漠不关心。教师在实验前讲授知识的效果远不如在教室里讲授知识的效果。实验中缺乏思考,忙于操作,忘记了学习任务,实验中这些学生照方抓药,俨然成了操作工人,降低了教学效果。
4.恐惧、胆怯、紧张心理
通过调查发现,高达45%的学生对实验存在恐惧、胆怯、紧张心理。认为化学实验充满着危险,不敢接触化学试剂,不敢动手操作仪器,进到实验室,感到无所适从。对实验中可能产生的现象没有预见性,实验过程畏手畏脚,大脑高度紧张,严重影响了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制约了大脑的思考功能,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5.被动、盲从心理
被动、盲从心理是指少数学生不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老师说一步学生做一步,或看其他同学怎么做就跟着怎么做。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依赖性”或单纯的“仿效性”。很多在思考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也请老师或同学来帮助。还有个别学生为完成实验任务而请同学帮助做实验。有的学生当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别人的不同时,不加思考,盲目修改,盲从于别人做出的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时缺乏思考和主动性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实验没有起到应有效果的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二、教师的教学策略调整
化学实验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研究表明,使人成功的因素中,智商的作用只占20%,而情感的作用则占80%[5,6]。因此,要抓住影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驱动力和催化剂。
1.改进实验内容,优化教学方法
中学化学实验内容中验证性实验比重过高,验证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某个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学生在学习理论后对实验想象已有了判断,因此缺少了对实验的探究心理,自然就会失去实验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和优化,例如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只对有危险的、学生从未见过的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其他内容稍作点拨即可。在实验前,多提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实验中,注意观察,自主寻找答案。在实验时,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特别是思维活动的参与。
2.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单纯觉得实验好玩的心理,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何让学生能边“玩”边思考则是教师应考虑的问题。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在学生已形成的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试验。学生实验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进步,就会使其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运用情感共鸣,优化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来保持学习兴趣的永久性。
3.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克服学生轻视、敷衍了事心理
在调查中发现,对化学实验有轻视和敷衍了事心理的学生比例很大。怕麻烦、不愿动手动脑的学生为数不少。教师应从化学学科的特点入手,强调化学实验技能与化学理论知识平衡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列举化学科学家的贡献,说明化学实验对科学研究的推动作用及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科学态度。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加强巡视指导,根据出现的问题,随时随地进行个别指导。实验过程中要做好实验记录,每个学生都要将实验结果反馈给老师。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达到预定的实验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4.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实验,消除畏惧紧张心理
化学实验中很多药品不是具有毒性、腐蚀性,就是具有难闻的气味。同时,化学仪器又大多数是玻璃制品,它们具有易碎、高温易炸裂的危险。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对化学实验有一种自然恐惧心理。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强调学生做好实验预习工作,掌握实验中所涉及仪器、药品的使用方法及操作要求,尤其是安全注意事项。告诉学生只要规范操作、提前预知,做到心中有数,化学实验没有那么可怕。必要时,教师要进行操作示范演示,指出实验成败的关键,以教师的示范作用,打消学生的畏惧紧张心理。
5.重视能力培养,克服被动盲从心理
克服学生被动、盲从心理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做化学实验时,有责任感和义务感,适当时候还要让学生有小小的成就感。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指导每个学生会用正确的操作方法。针对学生的依赖、仿效心理,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平时实验课上的成绩给予肯定和适当的表扬。要在实验课上做好每位同学的实验记录,并给出成绩评定。对于不爱动手操作的同学,教师要给以正确的引导,还可以让实验效果好的学生,给同学们做一些经验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增强实验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并且形成一种看谁做得更好的积极态度。同时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中的体会大胆进行实验改进,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的态度[7]。”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确的教学策略,科学合理地安排实验内容,消除学生的种种不良心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化学实验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复中主编.基础化学实验.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 黄宝圣.关于师范化学教材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化学教学,2000.
[3] 黄宝圣.师范化学创新实验的探索与实践.化学教学,2003.
[4]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 王磊科.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基础.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3―0082―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通过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可见,化学实验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课程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实验教学不断地得到加强。但许多学校在化学实验管理和实验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使化学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职实验老师,实验室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实验准备劳动量极大,学生实验难以按课程开展。
许多学校没有专职化学实验教师,只有实验管理人员,却身兼数职,无法履行实验管理人员的职责。其实验管理工作只是保管实验室、仪器室、试剂室的钥匙,登记和整理实验室档案等工作。每次实验都必须由科任教师自己动手准备,而且农村实验室数量少,配置低,不少学校只有一间化学实验室。实验室里只有实验台,无自来水和下水设备,也没有常用仪器和药品放置的抽屉和药品架,当然也就没有常用仪器和药品。每次实验,都得搬来搬去地准备。实验后仪器的清洗、归类和药品存放、回收等处理工作都得老师去做,劳动量可想而知。因此,也就难以按教材的设计开设相应的分组实验。对于演示实验的准备同样耗时耗力,往往由于准备不充分而导致实验失败。这就使一些科任老师放弃实验,上课就只是讲实验,或者干脆用多媒体代替实验。
2.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任课教师惧怕分组实验
学生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有些学生上课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因此老师惧怕学生分组实验,怕实验室里学生难以管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又怕实验出现事故,难以承担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教师将实验活动自己“承包”起来进行演示,造成学生没有参与实际操作的机会。
3.初中化学实验大多是一些验证性的实验,缺乏探究性。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老师详细讲解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实验操作,使得学生的实验操作属于一种纯技能的训练和对化学事实的验证,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思维,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具体的应对措施:
1.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制度,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鼓励学生质疑和对实验方案的改进,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制度,实验时要严肃纪律,杜绝吵闹现象,要用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言行,在实验时要使其循规蹈矩,使实验能在井然有序中进行,在保持实验过程井然有序的前提下,允许同组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鼓励学生对实验进行探究,欢迎学生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创设一种边实验边研讨的氛围。例如,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时,用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是否有白色固体物质出现,此现象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和引导学生来改进实验方法,经过讨论和课下的反复实验,终于设计出了可以观察到明显现象的装置,所以在实验中鼓励学生奇思妙想,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学校要在考核中增加实验教学与管理的加分项,充分调动老师进行实验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要对每学年要做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列出目录,对做过的实验要进行统计,在考核中要适当地计入工作量,并对实验的过程和效果打分,也作为一项成绩计入老师的考核成绩,从而调动老师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对教育行业重度的日益增长,新课程应运而生。新课改中将“以人为本”、“高效课堂”放在了重要位置,这也是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虽然新课改已经实行,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师教学模式依然单一守旧,教师对实验价值的认知不够深入,导致学生自主实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运用,实验室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的出现。因此,解决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是化学教学的当务之急。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方法和理念守旧
虽然新课改已经颁布,但受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依然保持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被强制性的灌输知识,而对实际内容和操作要领的理解不清晰,忽视实验过程。在教学模式上,部分教师不懂得“因材施教”,教学上没有针对性,不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和对化学实验实际运用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高中化学教师认为学生在高考中化学考试只要求笔试,不考实操,实验与否都不太重要,这造成学生空有理论知识,而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得心应手。
(二)实验室利用率低
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是依附于课程内容而产生的,根据教程理论知识和实验要求,将学生集中在短暂的上课时间内进行实验,大部分时间实验室处于一个闲置的状态,使得实验课实验室使用超负荷,而课余时间实验室闲置。资源利用不合理,造成实验室资源浪费,同时也对提升实验室规模起到了限制作用。
(三)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实验陋习
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存在很多陋习,如在进行实验前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实验中对于实验内容和实验装置了解不清晰,无法流畅、有序的做好实验。有时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没有及时进行记录,对实验报告的填写上马虎应付。在完成试验后,对于实验道具和材料没有整理完就离开等现象时有发生。
2.操作不标准
化学教师在让学生进行实验前,会先演示一遍,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对该实验会产生一定的理解,这样能有效提高实验水平。但是学生在自主进行实验时,有很多操作不标准的现象。以“一定物质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实验为例,一些学生在滴加溶液时将滴管插入试管中,对于固体化学材料的取用上出现误差,试管在加热前不事先预热等操作中行为不规范。
3.不重视实验安全
在实验中一些学生由于个人原因,在操作中对实验的安全性不够重视,这样极易造成在实验中受伤。例如在乙醇和浓硫酸加热过程中没有事先预热,直接将试管底部对准酒精灯进行加热,造成液体喷出更有甚者出现试管爆炸,这对学生的自身安全上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二、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中式课堂教学,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接收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课程标准中要求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旁指导为辅”。同时在授课中,老师讲解的内容是否生动有趣、切合实事,学生是否真正融会贯通,都和教师的课前准备有着密切的关系。充分的课前准备,生动的讲解方式,积极的思想引导,加强师生互动,教学贴近学生思想,更与社会生活接轨。例如,教师在进行“铜和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条件下铜会变成黑色的吗?”以此引起学生对该实验的兴趣,在演示完实验步骤后,积极指导学生进行操作,注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和发散性思维。
(二)提高实验室利用率
向校方申请化学实验室在闲置时间,学生可以自主使用。避免因化学实验课上的超负荷现象,而对实验内容和过程了解不清晰的同学对化学实验产生无所谓或者产生厌烦心理的现象。有利于实验室利用率的提高,同时也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内容、每个人都能全面参与实验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规范操作并提升学生安全意识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教师应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以及指导。同时也要树立一个和谐友好的教师形象,避免一些同学因对教师的敬畏,严谨的师生关系,而造成“不懂装懂”、有疑惑和问题不敢向老师提出的现象。并且对于实验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在课程讲解中也要对学生进行提醒,并且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上的培养,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化学,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效率和质量。
结束语:
本文以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改变教学方式和理念、加强师生交流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等对策,以期突破教学瓶颈,改变教学观念和模式,缓和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发散性,从而提高高中化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