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论语全文及译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基本原则
基层医院在推行全程护理教育期间所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将专业技术训练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普通培养与特殊培养相结合,目前需要与未来需要相结合。
1.2涉及内容
内容方面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培养;专科护理;管理、教学以及科研能力;新技术、新业务;护士礼仪;人性化服务;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
1.3训练要求
基层医院主要是根据护理人员在职称与学历上存在的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2.基层医院推行全程护理教育管理模式的方法策略
2.1院内培训
2.1.1新护士培训:针对新护士的培训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在其上岗之前要经过护士礼仪、职业道德、人性化服务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培训。第二,各科护士都要经过一年内的科室轮转,护士长根据每位护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
2.1.2专题讲座:基层医院的护理部门要使用高科技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定期组织护理知识专题讲座,一般是每个月进行一次这种学习活动,以加强自身专业素养。
2.1.3护理业务培训:护理部每两个月安排一次护理业务教学,与实际病房情况相结合,进行实际操作,提升个人工作能力。另外,此种学习各个科室在实践安排上要安排的更加紧凑,可以每个月进行一次护理业务查房。
2.1.4开展舒适护理讨论会:护理单元应当每周进行组织专门性的舒适护理讨论会,或者是开展三级护理查房。
2.1.5召开护理疑难病例研讨会:创建护理专家会诊数据库,针对性的设立疑难病例信息档案,对专家会诊做好专门记录。
2.1.6短期护理培训班:基层医院护理部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每季度开展一期短期护理培训班,其主要内容包括护理的新业务、新进展以及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2.1.7护理专业学术交流会:护理专业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学术交流,对自身所具备的专业认识、工作体会进行充分的交流,通过交流使自身的专业能力不断得到提升,进而推动实际工作。
2.1.8三级训练与考试:基层医院的相关部门要按计划对实习生与进修生进行一次三基层训练与专业考试;对于三十五岁以下的护士每年进行一次三基强化训练;对四十岁以下的各科室各级护理单元进行一次闭卷考试;对医院中四十五岁以下的护理人员要进行每月一次的护理操作考试。此外,在年终时基层医院要将全体护理人员分为六个层次进行闭卷统考,主要有护士长、护师、主管护师、护士、护生以及对四十五岁以上的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理论考核,考核同样也是采取闭卷的形式,最后还要进行年度考核比赛。
2.1.9临床实践指导:在基层医院推行全程护理教育中临床实践指导是一项重要部分,各科护士长需分别到病房进行临床指导护理工作,与病人的病情相结合,讨论解决方案和示范操作相关知识
2.1.10健康教育:基层医院应组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采取与病人主动交流与沟通,建立良好的医院沟通记录,病人可以对医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着重强调护士对病人的饮食、用药、休息、检查、手术、睡眠等工作要到位。可采用录像带、录音带等进行宣传教育,教育形式要丰富多样。
2.1.11注重推行护理新模式
为了使护理工作开展效果更明显,护理职责更明确,使病人能够更多的受益,基层医院应积极努力探索新模式,比如说将"全而舒适护理"作为医院护理的新模式,努力使医院护理工作做的更加完美,最终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
2.2院外培训
基层医院要进行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护理人才进行培养。
2.2.1外出进修:基层医院可以每年选派10名优秀护士到省级大医院进行进修学习
2.2.2参观考察,护理部门每年组织各科室护士长到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参观与考察,以增长其自身工作经验与业务素质。
2.2.3学术交流:基层医院每年可以选出数名优秀护理工作者参与到省市级学术交流会,但是要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因为参与在内的护理人员必须形成交流会书面报告,并且基层医院应对其报告进行讨论学习后归档。
2.2.4专家讲学:邀请国内知名专家进行定期讲坛,丰富基层医院护理人员的知识,开阔其眼界,使其知识能力方面不断完善和发展。
1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在医院各项工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医院各个科室之间的互联,有效的实现了医院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医院各个科室对信息数据的需求。在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下,医院各部门彼此之间相互连通,资源共享,加强各科室之间、医患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医院整体工作效率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医院网络信息系统的应用,除了上述优点之外,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如在没有实施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前,医院中各科室之间的计算机都是相对独立的,某台计算机遇到信息安全问题,不会对其他科室造成影响,但数字化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问题,增加了系统安全隐患,导致医院系统更容易受到攻击与破坏。医院中某一台计算机受到攻击,遭遇信息安全问题,很容易导致整体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受到威胁,严重情况甚至导致系统瘫痪。目前,常见威胁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的为病毒、恶意攻击、数据窃取等,对医院运行的稳定性造成影响,使医院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影响医院的社会声誉。
2提高医院网络信息安全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
对于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来说,现阶段主要安全问题指的是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恶意攻击。其中计算机病毒指的是一种恶意破坏计算机系统的程序,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病毒的形式多种多样,给计算机网络带来巨大的威胁。另外,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传染性、隐蔽性,不容易被发觉。当医院信息系统感染病毒后,计算机运行速度减慢,降低了医院工作效率,严重时造成整个信息系统瘫痪,影响医院各项工作的运转;黑客指的是恶意攻击入侵他人计算机系统的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黑客入侵事件频频发生。当黑客侵入医院网络信息系统后,可能窃取相关信息,甚至会对相关数据进行恶意删除与更改,导致医院信息数据丢失,威胁整个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基于此类安全问题,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强化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数据加密技术的应用
数据加密技术是传统的计算机数据保护技术之一,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将医院网络信息数据进行从新组合表示,表示形式多为一堆乱码,这样即使入侵者得到加密文件,也根本看不懂文件的内容,防止入侵者对其进行恶意改动。应用数据加密技术,能够确保医院网络信息系统数据的安全,增强了医院信息数据的保密性与可靠性。
2.2强化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在当前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中应用广泛,是一种有效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其实质就是在多个网络间,通过相关设置,控制网络间的访问,并且能够对用户访问信息进行有效的监测。只有在确认用户信息后,才允许进行访问,对于访问信息不能确认的用户不给予放行。利用防火墙技术,能够过滤掉绝大部分非法用户以及引起系统不安全的因素,实现对医院内部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降低系统受到恶意攻击的可能性。
2.3强化防病毒技术
现阶段,医院网络信息系统防病毒技术主要体现在防病毒软件的使用方面,即在医院中心系统、局域网等上加装防病毒软件。目前较为常用的防病毒软件包括卡巴斯基、诺顿等国外软件以及瑞星、金山毒霸等国内软件。这些防病毒软件不仅可以起到抵御病毒的作用,还可以实现对未知文件的实时检测与查杀。但是计算机病毒更新速度很快,这就需要及时对防病毒软禁进行升级更新,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补丁也是防病毒技术中重要的一种,能够修补计算机系统漏洞,降低系统受到病毒攻击的可能性。在医院网络信息系统中安装漏洞甄别系统,及时发现并提醒补丁下载,增强系统的安全性能。
2.4强化医院网络信息安全管理
加强网络安全管理需要在新网络系统建设初期对其的安全运行进行整体的评估与设计,强化对相关系统的安全评测,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加固系统,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的运行。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并明确安全责任。另外,要加强对网络系统的安全检查工作,不断的提升网络安全系数,完善安全运行机制。最后,要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壮大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力量,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创造良好的环境。另外对重要的数据一定要选择一个存储器做好定期备份工作,以避免数据被破坏的时候,可以及时进行补救。
3总结
和国外的高等教育一样,国内高校也是通过设置通识课程实现全人教育的理想。通识教育提倡以整合的知识锻造健全的人格,不是简单地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或教授专业之外的一些学科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通识教育充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实现全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我国高等教育意识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通识教育在各高校的发展很不均衡,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通识课程多为“两课+外语+计算机+体育”模块的公共必修课或素质教育类的公共选修课程,能真正拓展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课程很少,现有通识课程成为修满学分的一个途径,未得到学生应有的重视。同时通识课程偏向应用性、工具性,忽视人文性、思辨性,教学形式仍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很好地体现通识教育的精神。通识课程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待优化。第二,全人教育理念的实现,并不能单纯依靠通识课程教学,而是需要通过每位教师以身作则,把理念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与此同时,通识课程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国一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通识课程教学没有从事通识课程研究和授课的专业教师团队,缺乏卓越的师资队伍。第三,素质教育的选修课程设置,各高校根据其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学科特色各有差异,但基本以自然科学、人文社科、艺术、经济与社会、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为其内部构成。对于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一方面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薄弱,人文素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内容结构缺乏逻辑联系,授课教师缺乏艺术美学的相关素养,使得通识教育效果很难让人满意。
二、艺术设计专业通识课程的改革
全人教育的最大特色就在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广阔而博大的世界观。核心通识课程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更宽广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教育者应根据当前艺术设计专业生源的实际素质状况,调整现有通识课程框架,实施系统化、精品化的通识教育,以培养更具人格素养的艺术设计人才。
1.强化通识课程的人本化、综合化,建设核心通识课程
相对专业课程而言,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具有永恒价值,由专业范畴转向社会范畴,由知识技能的传递转向人格情感的培养。可以说,通识教育承担着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受益终身的素质的责任。因此,我们需要提炼几项核心素质作为通识教育的主要目标。从课程体系上说,需要建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现代意义上提出全人教育第一人的隆•米勒指出,教育应该“更着重人的情感、创造力、想象力、同情心、好奇心以及人对终极存在的体悟等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从而达到人的精神性与知识、技能的统一”。他将全人的发展方向概括为智能、情感、身体、社会、审美、精神六个范畴,强调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社会、自然等的互动、整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自然科学以及政治、经济、伦理和生活知识等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体会,需要其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基于这一理念,结合我国的国情,可围绕人文历史,文学与艺术、道德伦理、自然科学、社会与经济五个模块进行设计和建设。
(1)人文历史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一方面增进学生对人类文明历史的全新审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文明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与社会历史、人文思想的密不可分。其中应该包括西方文明史和中国文明史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还要有重点地选取对人类文明有重大影响的经典进行精读和讨论。
(2)文学与艺术课程模块
这一模块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感知力和对艺术表现的批判性理解力,领域涉及文学、音乐等。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中已经有了大量的艺术类课程,因此这一课程模块需要避免重复开课,应开设综合性、跨专业的艺术素养课程。鉴于文学与艺术设计的紧密联系性,该课程模块的比例可加大,为学生提供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分析方法等内容的课程,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
(3)道德伦理课程模块
增加学生对中外哲学家有关伦理、道德、公平、正义、民主等内容的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重要的思想传统,了解道德问题的复杂性,塑造公民意识。通过课程的教学,学生可拓展对于政治与道德哲学的认知理解,探究固有观念的是与非,具备分析复杂多变的现代问题的能力。
(4)自然科学课程模块
科技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实质性的。基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理工科基础知识较为薄弱,这一课程模块需要进行细分,选择合适的主题内容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单独授课。如,开设科学的精神与方法、环境与生命、宇宙的性质、黑洞等课程,对重大发现与重要理论的历史演化过程、杰出贡献人物、对社会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综合的、辩证的论述,其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科技发展的特有规律及人文内涵,并培养其思辨能力,把科学作为观察人类与世界的一种方法,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培养更为宽广的世界观和思维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5)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
在美国,“服务社会”成为诸多大学理念的重要成分,而这也恰恰是我国一些大学生所缺乏的基本意识。社会与经济课程模块的开设目的就是让学生清楚而正确地认识社会,更自觉地参与社会生活,同时就生活中的物价问题、房产问题、经济周期和生活中的投资等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对经济学基础知识的讲解,传播蕴含在生活中的经济学原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2.实现通识课程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1)由单一的大班授课转变为小班授课为主、大班授课为辅的形式
教学方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大班授课为主,课堂教学缺少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人数过多导致无法实现对学生基本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引导,这使得通识课程沦为另一种形式的理论或概论课程。大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是师生之间面对面交往的场所,知识的获取不仅仅依赖于书籍,教师的行为举止、品德修养乃至学识水平要依靠面对面的传授和感染。因此,通识课程教学要提高小班授课的比例,以增加师生的接触频率和交流深度。
(2)实现课程设计的科学化、多元化
当前我国高校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一些课程内容庞杂、形式重于内容、体系缺乏科学逻辑性。全人教育十分注重知识领域之间关系的构建,反对一门科目对应一个知识领域的课程设计,课程安排应该跨学科建立起广泛的联系网。因此通识课的内容、设计是需要慎重对待的,需要通识课程的教学团队共同讨论、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更具逻辑性和体系的教学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通识课程内容可以按照一个主题或围绕一个学科领域这两条线进行组织。按主题内容进行课程设计,即设定一个教学主题,通过一门课程或系列课程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讲述和探讨。其优点在于跨学科性和综合性,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学科领域进行课程设计,即通过系列课程的学习了解一个领域的内容,从教学内容上看虽然与传统教学类似,但其优点在于精与深。这类课程要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以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出发点,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3)实现通识课程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特点;路径
一个懂得礼仪、行为举止得体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获得他人的尊重,在实现个人理想的过程中更容易取得成功。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是一个人立足社会,谋求发展的基础。
一、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践行与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闻名世界,礼仪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渗透在我们文化和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礼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沉淀,学习礼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践行和传承传统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因此,礼仪教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礼仪应该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
(二)礼仪教育有助于提升职院学生的综合素质
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必须具备的基本修养,学习礼仪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人际交往的规则,更好地融入社会交往的大环境中。在职院人才的教育培养过程中,除了注重职业技能“硬实力”方面的培养,也应重视学生的礼仪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提升。克己复礼为刃,礼仪教育可以由内到外的改变学生的自我形象,提高学生的自我文化修养,通过礼仪的学习和自我的约束,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增强自我的竞争力。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帮助职院学生更好地就业
在当前人才供需矛盾,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职业学院的学生就业面临重重困难,好的仪容仪表等礼仪方面表现便成为就业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职业院校开设礼仪课程,注重礼仪教育,可以潜移默化的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二、职业院校礼仪教育的现状和特点
(一)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职业学院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大多数学生是在中学时学业不佳的情况下选择职院,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上的兴趣不高,自律性较差,基本没有受过系统的礼仪教育。他们当中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父母娇生惯养的一代,大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在家庭中缺少礼仪方面的规范。除此之外,职业学院的学生年龄处在青春期,大多数的学生较为叛逆,礼仪教育对于他们来说有助于规范个人行为,帮助他们更好的发展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学院大多数的培养体系更注重于学生技能的培养,虽然也有开设过一些礼仪相关课程,但是并没有系统化、全程化的将礼仪教育纳入学生的教育教学考评体系中。
(二)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特点
礼仪教育工作应当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实践的体验,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不仅仅局限于礼仪课程。学院通过学习与实训相结合的方法,推动全体师生掌握必备的礼仪知识与技能,强化礼仪意识,培养优秀的礼仪品质,促使全体师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范畴,让礼仪不仅在就业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竞争力,同时也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一种修养和与社会交往的能力。
三、职院礼仪教育全程化的路径
(一)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
当前,大多数的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学生的培养模式大多围绕专业知识学习与实操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道德礼仪文化的教育存在缺失,对于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在探寻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将礼仪教育纳入学校的培养模式中,让礼仪帮助更好的学生成长成才。在职业学院的礼仪教育培养模式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分阶段进行有效培养。
(二)开设特色礼仪精品课程体系
礼仪知识的学习是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因此,立足于学院办学实际,开设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礼仪课程对职院礼仪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礼仪的学习不仅是学生的需要,更是教师队伍必须具备的素养。在礼仪教育过程中,应该打造一支礼仪知识丰富、礼仪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来教授礼仪知识,为学生树立良好礼仪的榜样。其次,分阶段开设礼仪学习的课程,课程体系贯穿大学生活的全过程,既应包含理论知识,也有实训课程,创办理论联系实际的精品课程。最后,课程体系应具有延续性和考核性,课程可以成为学生的必修课,以学分的形式纳入考试,同时是具有延续性和特色性的。
(三)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过程
为了检验学生在礼仪课程中学习成果,学院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加入实践的部分,让礼仪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情景教学等方式模拟礼仪的运用过程,强化对学生的礼仪训练与培养。在课堂外,也可以将礼仪融入到学生的社团活动中去。例如创办礼仪知识竞答赛,礼仪系列讲座,趣味运动会以及礼仪相关的其他活动,让礼仪伴随学生的课外活动,营造出人人懂礼、人人学礼的校园氛围。同时,这些实践活动也可以纳入学校的德育考评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礼仪学习中来。
四、结论
综上所述,礼仪是社会文明发展下的产物,在世界文明交流日益频繁的当下,礼仪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规范和工具,应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礼仪教育也应纳入职业学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学院教育发展的实际,开展全程化的礼仪教育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探索职业学院礼仪教育的路径,从学校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设计和学习礼仪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多个方面入手,让我们的学生学礼、知礼、懂礼、用礼,共同构筑和谐文明的新校园。
参考文献:
[1]陈剑梅.高职院校推进素质教育应重视礼仪教育[J].学园,2015(17):135-136.
[2]杨沙陵.探寻职院全程化礼仪教育的特点与路径[J].中国培训,2013(08):44-45.
[3]赵惠.关注高职礼仪教育,建设和谐高职班级[J].现代企业教育,2012(21):26.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作用;问题;措施;建议
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在现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采用全面预算管理管理模式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但在运用过程中却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大多数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只是徒有其表,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所谓全面预算管理是指在预算期内,为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对预算期内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及相应的财务结果进行全面的计划和预测,并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将预算目标与实施情况不断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等特征。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如下的作用:
1、利于企业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全面预算管理是对企业所有经营活动的计划和预测,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对企业经营战略目标进行分解,通过对企业的销售、生产、分配及筹资等活动确定明确的目标,明确企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分析、控制,指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趋利避险,全面实现经营战略目标。
2、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过程
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是将企业总体经营战略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的具体过程,使整个企业各部门、各层次以及员工明确各自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使各部门员工了解到本部门与企业总体的关系、本部门与其它部门间的关系,从而便能够自觉地调整好自己的工作,配合其它部门共同完成企业的总目标。
3、提高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在企业运营过程中,受内、外部不可预知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企业面临财务、运营风险,而全面预算管理将企业各项活动计划提前定好,特别是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及时发现、解决企业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突出表现为对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保障、预算执行与控制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等问题。
1、全面预算管理编制准备不足、目标不明确
全面预算管理要求在编制开始前必须进行相关的准备工作,比如企业发展战略、预算基础数据的准备等,而多数企业在没有企业战略和预算基础数据的前提下,就开始编制预算,使预算目标并没有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联系,往往由公司领导拍脑袋决定。
2、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有效的组织体系保障
很多企业虽然按相应要求成立了预算管理委员会,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保障,公司高层领导并不实际参与到全面预算管理中,那么对各部门的员工就缺少有效的督促和约束,员工仅仅将预算管理当成例行公事,而不是有效执行,使全面预算管理流于形式。目前,企业的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在管理,财务部基本上包揽了所有的预算业务,而其他职能部门很少参与,使职能部门之间相互扯皮,影响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3、预算执行与控制力度不够,仅仅起到费用控制的作用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监控分析机制不健全,一些企业只是注重全面预算管理这种管理形式而非实质效果,仅仅是年初编制预算,年底和实际数据进行比较,而未对年度内进行动态性的组织和监控;其次,企业缺少有效的预算调整手段,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企业很多预算项目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企业很难及时准确实行预算调整;再次,由于除财务部之外的其他职能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不参与或参与得少,导致预算编制出来了,但各职能部门并不执行预算,除了费用预算外,财务部也未对各责任中心是否执行预算进行相应的控制,因此预算仅仅起到了费用控制的功能。
4、缺乏有效的激励考评机制
全面预算管理中,执行结果的考评与激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大多企业均未将预算考核分解到具体职能部门,使各职能部门缺少控制费用的意识,容易造成总体支出超标,而公司薪酬激励往往与预算考核不挂钩,使预算考核不能做到奖勤、罚懒,直接影响到各部门对预算管理执行的积极性。
三、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要有效实施全面预算应从下述五个方面入手:
1、做好基础数据准备工作,提高预算信息质量
全面预算管理并不是孤立的,应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核算体系和历史数据基础上,为了使编制的预算能得到顺利推行,编制预算所需的各项计划、标准和业务流程等必须满足预算管理的要求,才能编制出复核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预算数据,如:预算编制数据需全面、细致和准确,各类数据之间的关系要明确。
2、设置责、权、利明确的全面预算组织保障体系
责、权、利明确的全面预算组织保障体系是决定全面预算管理效果的关键,是保证全面预算管理能有效实施的组织保障,通过对各种预算管理组织形式进行对比,本人认为,企业要采用预算管理委员会制,以预算管理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企业总经理为直接领导,若是中小型企业,则以老板作为直接领导,成员由各部门负责人构成,直接推动全面预算在企业内部的开展。换句话讲,领导越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取得效果越好。
3、树立全员预算管理的理念,避免仅是财务部在搞预算
全面预算具有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等特征,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全面预算管理执行的好坏需要全员的参与。只有全员参与了预算的制定,并得到他们的认可和重视,预算管理工作才能顺利的推动,也能促使各职能部门积极、有效的配合预算编制、执行、控制和分析工作,避免在企业内部形成仅是财务部在搞预算,渐渐使预算流于形式,进而顺利的实现企业的预算目标。在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前,应利用企业内部交流平台、内部网站、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和培训活动,向企业管理者和管理者灌输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知识及重要性,使每一员工都认识到预算管理是每位员工的事情,保证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4、建立有效的预算控制、分析、激励机制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应当建立预算过程控制、分析机制,预算管理主管部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当期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之间存在的差异,均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和激励是确保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方案可以对员工进行公正的奖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励员工共同实现预算目标,确保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建立与年终总结相关的考评与奖惩体系,将预算目标责任与单位和个人的经济利益相挂钩,尤其是要建立与预算目标实现与否挂钩的激励机制,提高企业各部门、各层次人员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顺利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具有很大的优势,虽然很多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仍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只要企业通过分析自身问题,充分认清企业问题所在的前提下,公司高层领导重视,树立全员预算管理的理念,建立有效的控制、分析和奖励机制,就能够对这些存在的问题逐步的加以改进,提升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进而改善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韦德洪,黄乃宽,池昭梅.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与思考[T].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财经大学编印,2004.
[2]崔树德.财务治理有效途径:全面预算管理[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8(1).
[3]刘晓.论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管理观察,2009(1).
[4]蒋洁萍.全面预算管理中财务部门的重要性[J].现代商业,2009(12).
关键词:《论语》 仁 英译 比较
一、引言
“诸子以孔子为第一人,诸子之书以《论语》为第一部。”[1](P6)在古代思想家中,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论语》一书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五经之馆辖,六艺之喉拎”[2](P5),无疑是儒家经典的代表作。根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撰,故谓之《论语》。”[3]意即《论语》是孔子的门人在孔子去世之后将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之间的对话经过讨论编撰成书,其中“论”是“编撰”之义,“语”是“话语”之义,“论语”就是孔子及其弟子话语的编撰。
据统计,《论语》全文共15953字,单字为1355,出现频率排前十的高频字依次是“子、人、君、和、仁、道、行、礼、学、天、民”(见表1),其中“仁”字出现了109次,是《论语》一书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单就词频统计而言,“仁”毫无疑问是《论语》的关键词;在大多数学者看来,“仁”更是孔子学说的核心和精髓。但是《论语》一书中并未具体解释“仁”字,其内涵极其丰富且寓意广泛,可谓微言大义,这对《论语》中“仁”的基本内涵解读提出了巨大挑战。
表1:《论语》高频字
顺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高频字 子 人 君 和 仁 道 行 礼 学 天 民
词频 972 222 159 118 109 90 82 75 65 49 49
二、“仁”的基本内涵
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仁”是会意字,“仁,亲也,从人二”。从词源学角度进行分析,“仁”乃“人”+“二”,“仁”的左边一半是“人”,右边一半是“二”,这就表示两个人在一起,当然并不是单纯数量关系上的两个人,而是指由此而发生的人际关系,泛指人与人之间要亲近友爱、互帮互助。“仁”在《论语》中的出现高度频繁,在《论语》乃至儒家学说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孔子将“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却并没有对其作出明确的解释,而是将其涵义融入自己的言论之中。杨伯俊认为:“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或者说‘克己复礼为仁’,或者说‘仁者先难而后获’,或者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或者说‘爱人’就是‘仁’,还有许多歧义的说法。”[4](P16)“仁”作为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涵盖了“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论语》中涉及到“仁”的语句众多,从词义上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第二类指“仁者、仁人”,即“有仁德、行仁事之人”;第三类指“行仁,做仁事”;第四类指“仁”的名声,即被人称为“仁”[5]。
“仁”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规范和儒家学说的理论核心,其基本内涵可从两个层面加以归结:“克己复礼为仁”与“仁者爱人”。《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孔子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就是要求一个人能够克制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孔子对于弟子问“仁”的答案因人而异,并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爱人”就是孔子“仁”的中心含义。“仁者爱人”,从肯定方面讲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否定方面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五种品德合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仁”并非诸德,却是包罗诸德的最高概括。一言以蔽之,“仁”字内涵深刻,可谓“一字之下,蕴义万千”。正因为“仁”在《论语》中蕴意万千,其内涵之丰富、用法之灵活,所以“仁”在英译中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对应词,译者需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情境分别翻译成不同的英文单词。
三、“仁”的英译比较
(一)整体评价
关于《论语》一书的翻译与研究一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自1809年至今……产生了近40个英语译本(包括全译本和节译本),这为《论语》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厚的基础。”[6]在众多的译本中,理雅各(James Legge)与辜鸿铭(Ku Hungming)的英译本影响较大。由于译者身份、教育背景、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对《论语》的解读与翻译也呈现出差异,对核心词“仁”的翻译见仁见智。
笔者统计发现,理雅各在《论语》译本中将“仁”翻译成“true virtue”或是“perfect virtue”的次数多达57次,译成“perfectly virtuous”或“truly virtuous”的次数也有12次(见表2)。除了“仁”,“德”也被理氏翻译成“virtue”。由此可见,“virtue”(其形容词为“virtuous”)是其译本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关键词。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virtue”指的是“behavior or attitudes that show high moral standards;a particular good quality or habit;an attractive or useful quality”,即道德层面上好的行为、人物或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强调的是某种具体的美德,故用它来翻译“德”是很对等、恰当的。而辜鸿铭将“仁”视作一种道德观念,他对“仁”的解释通常以“moral”为核心词,如:moral character,high moral life,moral man/people/well-beings等(见表2)。尽管“moral”所修饰的名词多样,但翻译成中文无非是“品性端正的人”和“高尚的生活”两大类。辜氏将儒家文化本质上理解为伦理文化,他将儒家的“仁”“德”“君子”“和”“中庸”一律译作含有中心词“moral”或与“moral”相关的词,如“morality,the moral law,the moral man,moral reform,our true moral and ordinary self”。
表2:“仁”的两个译本比较
理雅各译本 辜鸿铭译本
仁 数量 仁 数量
True/perfect virtue 57 Moral character 46
Perfectly/truly Virtuous 12 (high) moral life 25
virtuous 10 Moral man/people 13
Benevolent actions/benevolence 9 Be moral/covetous 8
The man of virtue 8 To live a moral life 5
The virtuous 7 Morality 5
Pronoun 2 A (good) man 2
The good 1 Moral surrounding 1
A man 1 Man of the people 1
Act virtuously 1 Men of moral worth 1
Men of principle 1 Moral well-beings 1
total 109 total 109
总结起来,理雅各的“virtue”在汉语中通常指的是“美德”,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道德”。而在儒家思想中,“仁”与“德”不能等同,“仁”高于“德”。《论语》中有“仁”“德”并举的例子,如“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可见二者有别。在孔子看来,“仁”是一种哲学理念,是可以通过自律和修身达到的一种人格理想;“德”则是上天赋予或与生俱来的优秀品质。也就是说,每个平凡的人都有这种与生俱来潜在的“德”,但是并不一定每一个普通的人都能达到一种较高层次的人格理想而成“仁”。因此,理雅各将“仁”与“德”等同译作“virtue”无疑是将二者等同,将“仁”的内涵片面化了。理雅各和辜鸿铭对此的措辞是通篇的问题。篇幅有限,本文只举三例来说明问题。
(二)英译例举与比较分析
(1)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理译:The philosopher Yu said,“They are few who,being filial and fraternal,are fond of offending against their superiors…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submission!――are they not the root of all benevolent actions?”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is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will seldom be found to be a man disposed to quarrel with those in authority over him...Now,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do not these form of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
孝,指对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间的爱,也包括朋友之间的爱。孝悌本属于家庭私德的范畴,孔子将其推而广之,引申出孝悌者不好犯上,亦必不会作乱,得出孝悌是“仁”之根本的结论。对于该句中“仁”的理解,向来众说纷纭。此处理雅各将其译作“benevolent actions”(慈爱的做法),辜鸿铭将其译作“a moral life”(有道德的生活)。无论是从字面上还是从内涵上都无法将二者与“仁”对等起来。近代著名学者谢无量认为,孔子平日所言及所定五经中所有诸德,殆无不在仁之中。可见理雅各使用的“benevolent actions”及辜鸿铭使用的“a moral life”只是“仁”宽广涵义的一部分。
(2)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It is only the (truly) virtuous man,who can love,or who can hate, other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only 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 who know how to love men or to hate men.”
“仁者爱人”是孔子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的方式。但是孔子在推崇“仁”的时候,不仅有“好人”的一面,也有“恶人”的一面。所谓的“好人”与 “恶人”并不指根据个人的好恶标准做出判断,而指明辨是非,爱仁者,恶不仁者。作为凡夫俗子,人人都有自己的好恶标准,并且或多或少对某些人带有成见,所喜好的人未必就是好人,所憎恶的人也未必就是坏人。从结构上来说,理雅各与辜鸿铭的译文均采用了强调结构,与原文的句子结构是吻合的。理氏将“仁者”译作“virtuous man”,而辜氏将其译作“the men of moral character”,表面看来问题不大,但是如果将二人的译文回译成汉语,问题就出现了。理译:只有仁德之人才能爱人,才能恨人。此译文显然不合逻辑,难道不是仁德之人就没有爱人与恨人的权利吗?辜译:只有仁德之人知道怎样爱人,怎样恨人。相比而言,辜氏的翻译较为恰当。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
理译:The master said,“The faults of men a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class to which they belong.By observing a man’s faults,it may be known that he is virtuous.”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Men’s faults are characteristic.By observing a man’s failings you can judge of his moral character.
常言道,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孔子告诫我们,为人处世时犯的不同的过错出现在不同的类群中,通过观察种种不同的错误,就知道“仁”了。这里的“党”是“类群、派别”之义。理雅各将“斯知仁矣”中的“仁”译成“virtuous”,整句回译成中文变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过错,人们可以知道他是仁德之士。显然,理氏误解了原文的意思,回译成中文的逻辑经不起推敲,是不符合常理的。辜鸿铭则将“仁”译作“moral character”,强调的是道德品质,再次将“仁”与“德”二者等同。
四、结语
理雅各和辜鸿铭对《论语》中“仁”的翻译有着不同的见解,但无论是理雅各的“virtue”,抑或是辜鸿铭的“moral”,在汉语中通常表示“美德”“道德”之类。而在孔子看来,“仁”与“德”有别,“仁”高于“德”。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使“仁”难以在根植于欧美文化的英语中找到一个完全对等的词来与之相译。为了比较全面客观地体现出“仁”在原文中的旨意和风格,避免译文对读者的误导,“仁”的翻译还是以音译为“ren”为好。
参考文献:
[1]蒋伯潜.诸子通考[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2]赵歧.孟子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图解论语》“孔子著”.新网~华文报摘.http://
/hb/news/2009/11~27/1988417.shtml.
[4]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黄怀信.《论语》中的“仁”与孔子仁学的内涵[J].齐鲁学刊,
2007,(1).
本文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二十六则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党项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国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经初步考察可知,西夏《诗经》译例中有半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有的甚至可以说是严重失误,这说明西夏知识分子对于《诗经》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原古典文学没能成为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
【关键词】 诗经 西夏 翻译 古典诗歌
《宋史·夏国传下》记载,西夏仁宗人庆元年(1144)“始建学校于国中”,天盛元年(1149)“策举人,始立唱名法”。科举考试中的“唱名”初见于宋太宗雍熙二年(985),由此可以估计西夏的相关制度基本上是从北宋承袭来的。在此之前,西夏曾向北宋索取过“九经”及“正义” (《宋会要辑稿·礼》六二之四、四一) ,人们似可期望中原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会被用作西夏科举的教材,从而成为西夏党项文人文学的滋养。不过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只知道夏仁宗在执政期间曾大力倡导文教,但是却无法对西夏人的受教育状况和文学素质给出全面综合的估价。本文将从西夏文典籍中辑录西夏人翻译的《诗经》文句并考察其义训正误,试图据以窥知西夏人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以及中国的主流文学传统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我们之所以首选《诗经》为考察对象,这不仅是考虑到真正读懂《诗经》需要具备专门的训诂学知识,而且考虑到诗歌的翻译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应该是最难的,也就是说,翻译《诗经》对于外民族译者来说是一件颇为“见水平”的工作。
西夏人翻译的中原汉文书籍属于“四部书”的有十余种,均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的黑水城遗址,今藏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和英国大英博物馆。全部资料中并没有整部的《诗经》译本,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一些零星的句子,这些句子本来是中原其他书籍在行文中征引的,西夏人在翻译那些书籍时便把原引《诗经》的句子一道译了出来。就目前所知,夏译汉籍中引及《诗经》的有六种,共征引二十八则,具体情况如下:
《孟子》,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 ① ,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②。原书残损严重,迄今未见全文解读。现存部分引《诗》五则,依次出自《豳风·七月》、《小雅·大田》、《大雅·文王》、《鲁颂·閟宫》、《小雅·车攻》。
《类林》,唐于立政(627—679)原撰,佚名夏译,夏乾 十二年(1181)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及俄译文1983年由克平发表③,汉译文1993年由史金波等发表④,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⑤。现存部分引《诗》六则,依次出自《鄘风·相鼠》、《大雅·皇矣》、《小雅·白华》、《小雅·鹤鸣》、《王风·大车》、《小雅·青蝇》。
《论语全解》,宋陈祥道(?—1093)原撰,佚名夏译⑥,夏乾祐年间刻字司刻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⑦,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⑧ ,已有全文汉译⑨。现存部分引《诗》四则,依次出自《大雅·卷阿》、《大雅·抑》、《小雅·伐木》、《大雅·下武》。
《孝经传》,宋吕惠卿(1030—1111)原撰,佚名夏译,夏仁宗时代草书稿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⑩,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再次刊布11 ,迄今未获全文解读,仅见格林斯蒂德完成的楷书转写12。可识读的部分引《诗》十则,依次出自《大雅·文王》、《小雅·小旻》、《大雅·烝民》、《小雅·小宛》、《小雅·节南山》、《大雅·抑》、《曹风·鸤鸠》、《大雅·泂酌》、《大雅·文王有声》、《小雅· 隰 桑》。《孟子传》,考为宋陈禾(1100年进士)原撰,佚名夏译,写本。原件照片1966年由科罗科洛夫和克恰诺夫合作刊布13,但编排次序略有 舛 讹,1999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另以正确次序刊出 14,已有全文汉译15 。现存部分引《诗》一则,出自《小雅·谷风》。
《经史杂抄》,撰者、译者及撰译年代均不详,刻本,首尾皆残,书题为今人所拟。原件照片1999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布 16,迄今未见全文解读。书中自称引《诗》两则,一则可以译作:
《毛诗》曰:“我生于母,父养育我。长大成人,如何不孝?”又曰:“我之初生,父母劬劳。我欲报恩,昊天不许报之。”
这大约是《小雅·蓼莪》诗句的 舛 讹:“哀哀父母,生我 劬 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很明显,译者仅仅是以自己的体会叙述了诗歌的大意,而未能忠实地表现原作的词句,严格地说这是不能称作翻译的。不惟如此,《经史杂抄》的另一则引《诗》更令人难得其解:
《毛诗》曰:“线依针过,衣成不成在于线;中依主行,夫敬不敬在于女。”
我至今不能认定这段话译自《诗经》的哪一首,也许它和《诗经》根本就没有关系。事实上,《经史杂抄》是迄今所见编译质量最差的西夏著作,估计它的汉文原作者和西夏文译者都只是民间的小知识分子,并没有很高的文化修养。书中虽然也征引了二十余种古籍,但大多像是据市井传言记录的,作者和译者恐怕都没有亲自读过有关的原著17。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则引《诗》并不能算作真正的《诗经》西夏文译例。
除去《经史杂抄》中的两则,我们下面来逐一考察其余的二十六则译《诗》。初步的考察基于这样的假设:唐宋之际已有包含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疏的《毛诗正义》行世,为当时知识分子的必读书之一,则西夏知识分子读《诗》也当以《毛诗正义》为本18。这样,如果我们看到西夏人翻译的《诗经》词句合于《毛诗正义》诂训,那么这就说明西夏译者是仔细读过《诗经》的,反之则说明他们没有仔细读过《诗经》,或者对《诗经》根本就是一窍不通。
1.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鄘风·相鼠)
西夏译《类林·忠谏》:“为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其有礼。《毛诗》曰:‘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岂可去礼乎?”其中征引《鄘风·相鼠》两句 (见附录,下同), 字面意思是“人为礼无,则速不死何为”(为人无礼,则不速死何为)19。西夏译“遄”为“速”,合于毛传“遄,速也”。
2.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王风·大车)
西夏译《类林·贞洁》:“时楚国伐息国,虏息君,使守门,楚王将妻其夫人。夫人不从,作诗曰:‘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若予不信,有如皦月。’后遂自杀。”其中征引《王风·大车》四句,字面意思是“生时室异,死时墓同。若我不信,月清明如”(生时异室,死时同墓。若我不信,如清明月)。西夏译“谷”为“生”合于毛传,译“穴”为“墓”合于郑笺“冢圹中”。《诗经》“日”字西夏作“月”,估计是翻译所据《类林》汉文底本讹“皦日”为“皦月”,西夏译者沿用其误而不知校改。“皦”字毛传训“白”,西夏译作“清明”,来突出“白”义,不确。
3.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曹风·鸤鸠)
西夏译《孝经传·圣治》:“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中征引《曹风·鸤鸠》两句,字面意思是“善人君子,其仪不差”。西夏译“淑”为“善”,译“忒”为“差”,合于《孝经》玄宗注“淑,善也;忒,差也”,而不合于《诗》毛传“忒,疑也”(孔疏:“执义如一,无疑贰之心”)。
4.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 豳 风·七月)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其中征引《 豳 风·七月》四句,今残存前两句,字面意思是“日间草拔,夜间索制”(日间拔草,夜间制索),似出《孟子》赵岐注“昼取茅草,夜索以为绹”,亦基本合于《诗》郑笺:“女当昼日往取茅归,夜作绞索以待时用。”
5.友贤不弃。 (小雅·伐木)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对而言,则事贤友仁;通而言,则贤亦可言友,仁亦可言事。《诗》曰‘友贤不弃’、《易》曰‘休复下仁’是也。”其中征引《小雅·伐木》小序一句,字面意思是“贤友不弃”(友贤不弃)。
6.不失其驰,舍矢如破。 (小雅·车攻)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下》:“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贯与小人乘,请辞。”其中征引《小雅·车攻》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法不矢,箭放中如”(不失法,放箭如中)。按郑笺释“舍矢如破”为“矢发则中”,可知“如”在此用同“则”,西夏译为“如同”之“如”,犹言“就像射中了一样”,误。
7.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小雅·鹤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复问:‘天有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鹤鸣九皋,声闻于天。若无耳,何以闻之?’”其中征引《小雅·鹤鸣》两句,字面意思是“九宵鹤鸣,声音天闻”。按“皋”字毛传训“泽”,“九皋”犹言“深远的池沼”,西夏译为“九宵”,大误。
8.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小雅·节南山)
西夏译《孝经传·三才》:“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其中征引《小雅·节南山》两句,字面意思是“明明师尹,民俱尔视”。西夏译“具”为“俱”,译“瞻”为“视”,合于毛传。惟“赫赫”毛传训“显盛貌”,《孝经》玄宗注训“明盛貌”,而西夏译“明明”(明显、清楚),未突出“盛”(显耀)义。
9.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小雅·小旻)
西夏译《孝经传·诸侯》:“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其中征引《小雅·小旻》三句,字面意思是“颤颤敬敬,渊深上如,冰薄行如”(颤颤敬敬,如上深渊,如行薄冰)。按毛传:“战战,恐也;兢兢,戒也。”《孝经》玄宗注:“战战,恐惧貌;兢兢,戒慎。”西夏译“颤颤”犹言“冻得发抖” (《文海杂类》5.162) ,未表现“恐惧戒慎”义。
10.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 (小雅·小宛)
西夏译《孝经传·士》:“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其中征引《小雅·小宛》两句,字面意思是“早起夜寐,汝生所勿让”(早起夜寐,勿让汝所生)。毛传训“忝”为“辱”,即“辱没”意,西夏译为“谦让”之“让”,全然无稽。
11.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 (小雅·谷风)
西夏译《孟子传·离娄下》:“以朋友道绝,故《谷风》之诗云:‘将恐将惧,置予于怀。将安将乐,弃予如遗。’彼羿与逢蒙之所以分别也。”其中征引《小雅·谷风》四句,字面意思是“恐也惧时,我怀内置。安将乐将,我弃遗如”(恐惧之时,置我怀内。将安将乐,弃我如遗)。
12.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小雅·大田)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其中征引《小雅·大田》两句,今残存七字,字面意思是“田公雨,我私于至”(雨公田,至于我私)。
13.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小雅·青蝇)
西夏译《类林·占梦》:“王梦见青蝇,积矢,毁东西台。王问龚遂,龚遂曰:‘《毛诗》中说:营营青蝇,止于樊。恺 悌 君子,无信谗言。今左右谗佞以虚矫劝者多也,陛下察之!’”其中征引《小雅·青蝇》四句,字面意思是“苍蝇纷纷,垒边于降。逊能君子,谗舌言勿信”(纷纷苍蝇,降小垒边。能逊君子,勿信谗舌言)。按“营营”毛传训“往来貌”,西夏译“纷纷”,大致可通。但毛传训“樊”为“藩”(藩篱),郑笺训“岂弟”为“乐易”,而西夏译“樊”为“垒”(营垒),译“岂弟”为“能逊”(谦逊、柔和),皆误。
14.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小雅· 隰 桑)
西夏译《孝经传·事君》:“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其中征引《小雅· 隰 桑》四句,字面意思是“心上爱矣,远不谓矣,心中藏矣,何日记矣”。西夏译“遐”为“远”,与郑笺相合。
转贴于 15.天步艰难。 (小雅·白华)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曰:‘天有足乎?’秦 宓 答曰:‘有。《毛诗》中说:天步艰难。若无足,何以有步?’”其中征引《小雅·白华》一句,字面意思是“天行艰难”。西夏译“步”为“行”,与毛传相合。
16.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诗》云‘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今残存五字,字面意思是“是,其命唯新”。按“其命惟新”毛传:“乃新在文王也。”西夏以语气词“唯”当“乃”字,可通。
17.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大雅·文王) 西夏译《孝经传·开宗明义》:“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其中征引《大雅·文王》两句,字面意思是“汝祖不念,其德修”(不念汝祖,修其德)20。按“无念”毛传训“念也”,孔疏:“言当念汝祖。”知“无”在此为发语辞,或可译“当”,或可不译,西夏译以否定词“不”,大误。18.乃眷西顾。 (大雅·皇矣)
西夏译《类林·辩捷》:“张温问秦 宓 曰:‘天有头乎?’答曰:‘有。’张温曰:‘在何分?’秦 宓 曰:‘《毛诗》中说:乃眷西顾。以此知之。’”其中征引《大雅·皇矣》一句,字面意思是“天顾方时西方乃见”(天回顾时及见西方)。西夏补出主语“天”,大约本于《皇矣》上文“上帝耆之”。
19.媚兹一人,应侯顺德。 (大雅·下武)
西夏译《论语全解·卫灵公》:“《诗》中云:‘媚兹一人,应侯顺德。’可以为王者之佐故也”。其中征引《大雅·下武》两句,字面意思是“此妙一人,王合德顺为”(此妙一人,合王顺德)。按郑笺训“媚”为“爱”,则句意当作“爱此一人(天子)”,夏译“此妙一人”不通。又“侯”字毛传训“维也”,知在此为发语辞,无实义,西夏竟译以“王侯”之“王”,大误。
20.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大雅·文王有声)
西夏译《孝经传·感应》:“孝 悌 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其中征引《大雅·文王有声》三句,字面意思是“西自东自,南自北自,不服思无”(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21.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大雅· 酌)
西夏译《孝经传·广至德》:“《诗》云:‘恺 悌 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其中征引《大雅·泂酌》两句,字面意思是“赢胜君子,民之父母”。按“岂弟”毛传训“乐易”,西夏译为“赢胜”(胜利、成功),语义全然无稽。
22.来游来歌。 (大雅·卷阿)
23.靡哲不愚。 (大雅·抑)
西夏译《论语全解·公冶长》:“《卷阿》诗中曰:‘来游来歌。’《抑》诗中曰:‘靡哲不愚。’宁武子邦有道时知,邦无道时愚,盖得诸此而过者是也。”其中征引《大雅·卷阿》、《大雅·抑》各一句,字面意思分别是“游来歌来”(来游来歌)、“智不愚无”(无智不愚)。按毛传:“国有道则知,国无道则愚。”西夏译“哲”为“智”,合于毛传“知”字。
24.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大雅·抑)
西夏译《孝经传·孝治》:“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其中征引《大雅·抑》两句,字面意思是“觉行德有,四国顺也”(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按“觉”字毛传训“直”,“觉德行”郑笺训“大德行”,《孝经》玄宗注同,西夏译作“觉”(觉悟、菩提),不确。
25.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大雅·烝民)
西夏译《孝经传·卿大夫》:“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其中征引《大雅·烝民》两句,字面意思是“夕朝倦无,一人之事”(朝夕不倦,以事一人)。西夏译“解”为“倦”,合于孔疏“早起晨卧,非有懈倦之时”的“懈倦”。
26.戎狄是膺。 (鲁颂·閟宫)
西夏译《孟子·滕文公上》:“《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其中征引《鲁颂·閟宫》两句,今残存三字,字面意思是“羌伏之”(羌是伏)。按“膺”字毛传训“当”,犹言“抵御”,《孟子》赵岐注训“击”,西夏译作“伏”(降伏),不确。
用《毛诗正义》衡量以上全部二十六则译例,我们可以认为是译得不错的有十二例(1、4、5、11、12、14、15、16、20、22、23、25),译得不太确切的有八例(3、6、8、9、13、18、24、26),存在严重失误的有六例(2、7、10、17、19、21)。进一步观察还可以得知,凡是西夏人能够准确翻译的诗句,其语义大都比较浅显,西夏译者凭借一般的汉语知识即可解决,不一定要参考《正义》,而一旦遇到带有古义古训的诗句,他们便难免力不从心之感。这些事实说明西夏人对于《诗经》虽然不见得全然没有读过,但也只是略知一二,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熟悉。从13、21两则译例中的“岂弟”译法不同来看,所有的译例也许并非出自同一译者之手,但考虑到《类林》和《论语全解》都是由西夏政府机构“刻字司”刊印的,我们当可相信这些译者必然是当时政府的最高级知识分子21。政府最高级知识分子对经典汉文学的理解能力已属平平,那么其他人士将更会等而下之。
可以推想,西夏人对《诗经》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使中原古典文学成为西夏文人文学的基础。西夏诗歌作品存世的不多,可以认为是其代表作的是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收藏的一部佚题的诗集。这部诗集的正面是刻字司于乾 十六年(1185)刊印的五首长诗,背面是手抄的若干首较短的诗,戈尔巴乔娃和克恰诺夫称之为“宫庭诗”22,其中有一些目前已获解读,著名的如《大诗》23、《月月乐诗》24 、《夏圣根赞歌》25、《新修太学歌》26,等等。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看,这些作品都不像是受到了中原经典汉文学的多少影响,而是明显地和吐蕃、回鹘、鞑靼民间文学一脉相承27。当然,西夏人作出如此的选择,并不见得仅仅是因为中原经典文学的词句古奥,除此以外,与中亚草原民族相同的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习惯也都会成为西夏文学局面的重要成因。
有证据表明,12世纪下半叶的西夏政府尽管在口头上提倡学习中原汉文化,但至多只是在“汉学”才要求人们读一点儒家经典,而在以教授西夏文为主的“番学”中则很可能采取的是词赋取仕制度,政府没有统一组织过“九经”的西夏文翻译,“番学”出身的西夏官员也并不研读“九经”28。目前我们还无从确知西夏人是怎样阅读中原典籍的。事实上,在西夏立国之前,包括《诗经》在内的中原文学作品早就在中北亚少数民族间流传了,不过有趣的是,这些少数民族文人虽然手里拿着汉字的文本,但口中却是用他们自己的语言来阅读的。例如《周书·高昌传》载:
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弟子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 洪迈《夷坚丙志》卷一八载:
契丹小儿初读书,先以俗语颠倒其文句而习之,至有一字用两三字者。顷奉使金国时,接伴副使秘书小监王补每为予言以为笑。如“鸟宿池中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其读时则曰“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大率如此。
以此类推,我们估计西夏党项人这样读《诗》的也为数不少。很明显,这样的随口翻译往往使教书人不能仔细斟酌原诗的词句,其翻译质量可想而知。由此我们想到,承载着当时发达文化的中原经典文学并不一定会在周边民族中很快形成压倒的优势,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是各民族平民间的经济文化交往。在中古时期,和汉族接触最为密切的是女真人,契丹人次之,所以我们今天可以在辽金文学中多少找到一些受中原文学传统影响的女真、契丹作品。至于西夏、吐蕃和回鹘人,则因为和中原极少有大规模的民间交往,所以中原经典即使偶然进入那里,恐怕也只能在政府意志下成为学校教学的点缀,而无力从根本上撼动原有的民族民间文学传统。
注释
①В.С.КолоколовиЕ.И.Кычанов,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Луньюй,МэнЦзы,СяоЦзин),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6,текстыстр.75-131.
②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60—74页。
③К.Ъ.Кепинг,Лес категорий,Утраченная китайская лэйшу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Москва:《Наука》,1983.
④史金波、黄振华、聂鸿音《类林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21—332页。
⑥吴其昱曾猜测《论语全解》的西夏文译者是仁宗朝的宰相斡道冲,本文没有采用这种说法,参看WuChi-yu,“Sur La version tangoute d’un commentaire du Louen-yu conservée à Leningrad”, T,oungPao,vol.LV,Livr.4-5,1969。斡道冲事迹见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西夏相斡公画像赞》。
⑦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3-49.
⑧《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47—59页。
⑨聂鸿音《西夏译本〈论语全解〉考释》,《西夏文史论丛》(一),宁夏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⑩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 стр.135-221.
11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2—46页。
12Eric Grinstead,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Lund:Studentlitteratur,1972,pp.300-376.
13Китайская классика в тангутском переводе,текстыстр.53-74.
14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74—80页
15聂鸿音《西夏本〈孟子传〉研究》,《国学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第117—132页。
17聂鸿音《西夏本〈经史杂抄〉初探》,《宁夏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18西夏人在翻译汉文典籍时,凡遇原文“诗”(诗经)字往往要译成“毛诗”,可以用为佐证。
19本文对西夏字义的确定参照Н.А.Невский,Тан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гия,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0,以及李范文《夏汉字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西夏文第七字(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第310页第6行第5字)至今无人能把它转写为正楷,因而不能译出。
21有关西夏刻字司的史实,参看聂鸿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民族研究》1997年第5期。
22 З.И.Горбачева и Е.И.Кычанов,Тангутские рукописи и ксилографы,Москва: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ой литературы,1963,стр.54.
23Е.И.Кычанов,Морезначений,Установленныхсвятыми,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Центр《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е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е》,1997,стр.217-236.
24西田龙雄《西夏语“月月乐诗”的研究》,《京都大学文学部研究纪要》第25卷,1986年。
25 Е.И.Кычанов,“Гимн священным предкам тангутов”,Письменные памятники Востока,1968.又见西田龙雄上引文。
26西田龙雄上引文。又见聂鸿音《西夏文〈新修太学歌〉考释》,《宁夏社会科学》1990年第3期。
李 新,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医学院外语教研部讲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外语教学与研究、语言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
《水浒传》在我国及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目前已被译为多种语言, 影响力与日俱增。在全球化的今天,有效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已成为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民族文化的接触、交流和冲撞日益频繁,文化冲突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凸现出的重要课题。鉴于此,本文以赛珍珠翻译《水浒传》的再创造及其成因为研究对象, 借鉴关于《四海之内皆兄弟》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将赛珍珠对《水浒传》的翻译进行多层次的比较。希望能从赛译本《水浒传》中得到启示,了解跨文化交流中中国古代文学翻译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赛珍珠成长与创作经历
赛珍珠,本名珀尔・布克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是以中文为母语之一的著名美国作家。她出生于弗吉尼亚州西部,随传教士父母赛兆祥和卡洛琳来到中国。先后在淮安(清江浦)、镇江、宿州、南京、庐山等地生活和工作了近40年。赛珍珠于1922年在庐山牯岭开始尝试写作,1931年发表长篇小说《大地》,立即成为畅销书。由于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真切而且取材丰富,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1938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她的一生中,赛珍珠创作了超过100部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大地》。1927至1932年,赛珍珠翻译《水浒传》(七十回本)全文,于 1933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改书名为《四海之内皆兄弟》(All Men Are Brothers),在欧美风靡一时。
二、赛译《水浒传》风格与特点
首先,书名的翻译。赛珍珠在《中国小说》中提到“我自己已经将七十回的版本全部译成了英文,书名用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原来的名字《水浒传》在英文中毫无意义,只是指著名的沼泽湖水泊是那些强盗的老窝。对中国人这些字立刻会引起几百年的回忆,但对我们却不会如此。”[1]她在译本序言中指出“英文书名自然不是中文小说名字的意思,小说的中文名字奇特的难译。‘水’等于英文的‘水’(water),‘浒’意为‘水边’(margins or borders),‘传’则相当于英文的‘小说’(novel);至少在我个人看来, 将这几个字排列在一起几乎毫无意义,也不能准确反映原书的意旨。”[2]直到出版前不久,她才突来灵感,想到了《论语》中的一句名言:“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于是在纽约庄台公司1933年出版这本上、下两卷的译著时即以“All Men Are Brothers”为名。这是《水浒传》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在美国很是畅销,从中国杀将过去的这批梁山好汉,一下子就窜上了美国权威的每月图书俱乐部的排行榜。
其次,直译的翻译特点。从翻译风格上看,赛译本基本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这也是其翻译最突出的特点。赛珍珠把原文之中骂人的话“放屁”直接翻译为“pass the wind”,遭到国内学者的批评,皆指责其不看原文,按字面死译。国内学者马的论文《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一文中总结了七十回本《水浒传》中出现的几次“放屁”, 赛珍珠都无一例外的使用了“pass the wind”。他指出,赛珍珠从小就生活在中文语言环境下,她对这种相当简单词汇的理解应该不会产生如此大的偏差,唯一的解释是她在贯彻直译的翻译风格,力图使译本的阅读者能够切身体会中文语言表达,在文中多次阅读到这一说法,西方读者也不可能真的认为那是一种生理现象。同时,《水浒传》的写作风格是以民间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风格洗练、明快、富有表现力,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有很高的成就。它在民间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一种通俗、简练、生动、富于表现力的文学语言。但与汉语相比, 英语是一种更为形式化的语言, 注重的是形合。因此, 译者有时必须用很多英文单词来解释一个中文词语, 要把原文这种简炼、明快的风格表现出来也就比较困难。沙博理曾说过:“赛珍珠的译文是一种古怪的混合物,类似《圣经》英文, 让人读起来有点古味, 又为了有点中国味道,句型结构则完全按照中文逐字逐句地直译。这给外国读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是否对国外读者阅读造成了很大困难, 我们无法下确切的结论, 但是它致使人物形象发生了变形,语言风格也发生了改变,却是事实。
三、赛译本对中国古代文学翻译的启示
翻译的目的是使一种语言的读者通过本国文字了解他国文化,即译者通过译入语向读者介绍源语文化。在跨文化译介中,由于跨越文化和语言疆界,不可避免会存在着本语与外族语、译出文本与译入文本之间的文化鸿沟,以及由历史文化背景、民族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所造成的完全不同的人文价值观。因此,语言和文化内在的密切联系,决定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越文化差异的交流活动。
赛译《水浒传》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翻译启示是巨大的。她的书名翻译,翻译策略选择以及译文风格的塑造,无一不说明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等客观因素对于翻译的影响是很难控制和改变的。
笔者认为,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之下,跨文化交流中,古代文学的翻译应该注意译者的素质,译者对于文学翻译至关重要,在翻译中占主体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既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情趣和接受能力,而且还应注重让目的语读者充分地了解异域的语言文化,充分地领略原作的美学价值。
结语
赛珍珠凭借中国题材的小说和翻译,成为描写中国方面最具影响力的西方作者之一,在文学传播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她的《水浒传》英译几乎不是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就是被当作翻译技巧的反面例证大加鞭挞。然而考虑到译者的成长背景、中西共融的文化观,以及翻译目的等因素,也就能对其做出公允的评价和理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陈太丘与友期》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编排在第五单元最后一课。单元课标要求:“学习本单元,要在整体感悟课文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此前学生仅学过《童趣》《论语十则》《山市》三篇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及学习方法习得均处于初级的启蒙阶段,因此,学生需要积累一些学习文言文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此故事主要记述了陈太丘之子,七岁儿童陈元方与客人的对话。对话背景:客人无信。对话内容:客人无信,且对子骂父,元方据理斥责客人无信无礼。对话结果:客人服软,“元方入门不顾”。一个执信明礼、落落大方、正直不阿,维护自己及家父尊严的智慧儿童的形象跃然纸上。故事对公民道德建设、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具有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是对学生进行知礼明义、方正诚信教育的好教材。
此文语言简洁、叙事完整、形象鲜明、人物性格突出,且通过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大人与小孩的比较凸现主题,从反面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教学用书之“教学建议”指出:“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取向】
一、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把握节奏、感情基调,体悟情景、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探索文言文直译的基本方法,积累“去”、“舍”、“委”、“引”等常见文言词语。
③读懂文意,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和人物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
①以“诵——述——探”为主要教法学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揣摩故事蕴含的深意,发展学生的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故事对净化不守信诺的社会风气弥足珍贵的社会价值。
②认识“信”“礼”是做人的基本素养,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诵读感知课文,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发展思维。
②难点:文言基本知识的积累。
【教学脉络】
一、视频故事 激趣导入
浩浩历史长河,泱泱礼仪之邦,沉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美德的故事。现在请先看一个小故事,然后看谁能又快又准地说出故事蕴含的美德……这是一个千古流芳的诚信故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之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这是怎样的一则文言故事呢?(屏展课题 板书课题)
二、诵读感知 欣赏故事
1.文学常识
①请看129面注解①。
②请齐读屏展补充的作者、作品基本信息。
对于这则故事,我们主要采用“诵——述——探”的方法来学习;这里将开展“三读”。
2.创境导读,断句正音
①屏展、师述导读要求。
A.请注意“尊君在不”(fǒu)“非人哉”(zāi)“友人惭”(cán)中加点字的读音。
B.体会“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元方入门不顾”怎么读合适。
②教师随Flas朗读。
③回屏,学生齐读“导读要求”中的六个短句。
3.学生畅读,体悟情境
① 屏展、师述畅读目标要求:
诵读目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感情;读入情境。
动手:圈点重音;勾画语言神态描写的句子。
②学生畅读课文内容,体悟情景。
③学生齐声扫读屏上去掉标点符号的原文。(检测正音、断句效果)
4.角色演读,再现情境
①屏展、师述演读目标。
演读目标:用心体悟表情、动作、语言,读出对话双方语气和态度的变化。
②单双两列学生(两名一组)转身对面,扮角色对话演读。
三、寻找钥匙 畅通文意
1.文言直译,六字秘诀
①课件展示:以故事第一句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直译的四种方法。
② 归纳发现四种方法:
A.加字:通过组词把古文中单音节词变成同义的现代汉语双音节词。
换字:用现代文中意义相同的词替换古文中的词。
增补:增加或补充省略部分。
留字: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官名、书名、朝代名等可不译。
B.补充两种方法
删字:删除某些凑足音节或标示结构的虚词。
调序:用现代文的语序调整古文中少数特殊的句式。
文言直译六字歌
加组词单变双
换替换意相同
增增补表意清
留保留不费心
删删除赘虚词
调调整特殊句
2.学生尝试,疏通文句
①学生带着“钥匙”,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放声畅译全文。
②翻译接力赛。(七个学生一人一句,其他学生边听边看屏展译文;学生对翻译简评)
③词语抢答赛。(屏展句子;为了机会均等,可不举手、不站起来,词语一出,脱口而解)
④学以致用
A.屏展“不期而同、瞻前顾后、舍近求远”三成语,
B.学生先解释“期”“瞻”“舍”的含义,再举出与此词含义相同的成语。
3.紧扣核心,复述背诵
①一生复述。(抓住三个环节:对话背景;对话内容;对话结果)。
②学生老师背诵赛。(齐背)
四、合作交流 解答问题
1.屏展交流题。
①故事的主要人物是谁?他的言谈启示我们:做人要 。
②文章是通过 描写刻画他的?
③元方如何使友人由“怒”变“惭”的?他俩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为什么?
⑤你认为文中有几人发怒?生活中怎样避免“怒”的发生?(梯度设问 引向生活)
2.学生合作解答
3.①题回答完毕,屏展“信”“礼”合“人”字画,同时板书,揭示其含义:“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做人的基本素养,已被中央文明委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条中的一条。
4.展示②③④⑤合作成果。
5.归纳小结:本文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据理驳斥友人无信无礼、使他由恼怒变得羞惭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正直不阿的优秀品质,由此告诫大家做人要诚信明礼的道理。
五、自主探究 发展思维
这则故事语言简洁、结构完整、形象鲜明、内容丰富,既有看点、学点,又有思点和疑点,请大家自主选“点”:与作品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生活对话,请各抒己见吧!
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附:赛课后记
与所有赛手相比,我最大的劣势和最大的优势是:这课是我个人的课。从设课、谋课、疏课到锤课、熬课、养课,我几乎支取了自己教初中语文的全部积蓄。劣在它无法聚众之慧,优在我能据学生实情得心应手调整教学状态。较之他人,专家说:此课能获得教案、课件、讲课三项一等奖,主要有三个方面做得较为突出。
1.煽旺了渴求出彩的情火。借助课题研究的经验和人脉,我对不同地区十几所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不感兴趣、不知怎样学、为何要学它、味同嚼蜡的困苦问题。鉴于此,我确定走三步棋:①每到一处,必和全班学生在教室里共进早餐,在生活的短暂瞬间进行情感对接,相机熏陶。②宏观传递“导学路径”。让学生对若隐若现、朦朦胧胧的前路产生好奇心,用他们最感兴趣的词语抢答赛、翻译接力赛、背诵赛等方式催生兴趣,磁引他们急速蓄积知识。③赛场开课前,扔出极度尊重的问语——“你想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引爆出最真诚、最热切的企盼欲望。接着用“摄像机正见证着你的智慧和风采,看谁更靓丽!”煽引学生的情怀,被煽得心旌飘荡、激情澎湃的学生们,亟待展现自己的风彩。
2.扬起了愉悦竞争的风帆。这节课紧扣小学步入初中、儿童向少年过渡的心理需求和性格特点,营造教学快乐园:①趣味浓郁的开头,润物细无声。用“杀彘教子”动画视频,载着学生精神旅游中悟出故事蕴含的美德,悬念式导入课文。②“三三五N”的结构模式,兴趣逐浪高。三读、三赛、五探究、N层面对话,形成了愉悦竞争的洪流。三级赛课中,我神奇地得到了相同的学生数:64人,且三女生数几乎相等。于是我从举手的数量、答题的速度、探究的质量方面,挑起了性别间的学习竞争;小组间的效果竞争,个人靓丽形象竞争。③激情四溢的寄语,共享长生果。“诚信是生活的盐,诚信是社会的阳光,诚信是全世界的通行证,愿我们都拥有诚信吧!”的结语,让学生吮吸着排比比喻的语言营养,揣着“诚信”的人生蓄电主旨,沉醉在快乐之乡。
3.点亮了信礼合人的心灯。在教学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我暗暗给自己加上了“师本目标”——教师自身所要达到、创新、超越的目标。七上教学用书“教学建议”指出:“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很多资料、很多教师,将本课的价值观浅留在学生能说出诚信的道理上。我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的实际,用ppt课件动态展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信礼合人”的字画。并边板书边诠释:“明礼诚信”自古到今是做人的基本素养,“信”“礼”而合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中央文明委确立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五条中的一条;大家要用一生践行它!此刻,许多学生惊讶地张大了嘴巴,澄澈的眼神昭示——“信礼合人”点明了他们做人的心灯。雷鸣般的掌声表达出了他们获得新知的畅快。于是教学的第五板块“自主探究 发展思维”:与作品中人物对话、与自己对话、与社会生活对话时,水到渠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击中作品中人物要害的、反省自己的、针砭时弊的、质疑“过中不至”的、谈不诚信危害的……要有尽有、无所不有,由个人到群体,从国家到世界,他们把诚信的内涵深化、升华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