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的认识和理解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金融学已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而金融学又是一门既有较强理论体系,又与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这就决定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和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然后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以及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关键词 金融学课堂教学 案例教学法 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他们街区商业管理中的真实情境和事件融入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参与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但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得到推广,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事,国内教育界开始探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则更是在1990以后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大方向的确立,金融问题在我国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因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现代经济亦可称为金融经济时代,因此现在各大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一般都开设了金融学相关课程,并把它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一。金融学既有较强的理论体系,又与我们的现实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应该说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又得天独厚的地位。适当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会使枯燥的金融理论变得更加易懂、有趣,而且直接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而我国丰富的金融改革实践和当今金融全球化的趋势又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提供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素材。
关于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及解决途径方面的探讨,已有诸多论述,本文不再赘述。本文重点探讨三个问题: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举例。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1.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要正确
许多老师错误地以为在金融学理论教学中举一些实践的例子就是使用案例教学法了,其实不然。举例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两者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首先,案例在两种教学方法中的地位不同,教学中举例只是为了说明某个观点,增加学生感性认识,案例处于次要地位,主要的还是理论讲解,案例教学法中案例处于主要地位,围绕案例的剖析,让学生对所学理论得以深化;其次,学生在两者中的参与程度不同,举例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听讲状态,参与程度低,案例教学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思考分析,教师起启发引导作用;再次,两者应用情形不同,举例法一般是在讲解理论时辅助理解时用,而案例教学法一般是在学生对基本理论有所掌握后使用,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深对理论的理解。但是两者也有一定联系,举例法中的例子如果进一步拓展并精心设计,也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来实施;案例教学法中的例子如果浓缩精炼也可以只作为一般例子在课堂教学中作例证使用。
2.案例的选择要精当
用于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在选择时要注意其典型性和启发性,在可选情况下要尽量选用本国案例。选用的案例要能反映某个重要金融理论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该案例学生确能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并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比如讲金融创新,特别是金融衍生品创新时,可以引入美国次贷危机诱发世界性金融危机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对其前因后果、发生机理的分析,充分认识金融创新的双刃剑作用及如何审慎对待金融创新问题。此外,由于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大多是舶来品,许多金融案例是西方国家的实践,与我国的文化背景合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而我国正处于金融改革的火热实践中,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可能选取本土化案例,增强学生对我国金融改革实践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案例教学的时间安排要合理
现在大多数高校的金融学课程一般课时安排为非金融专业36课时和54课时,金融专业72课时。许多教师担心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金融理论的教学本来就已经比较紧张,要再单独安排案例教学可能时间就更捉襟见肘了。这当然也是客观现实,但进行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个问题只能通过合理的时间安排和教学设计来解决。并不是金融学的每个章节都要安排案例教学,可以只在重要理论章节加以安排。如货币与信用、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货币政策等重要章节可以考虑引入案例讨论。时间安排上,许多工作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做,课堂讨论可以控制在一个课时以内。
4.案例教学的实施过程要精心设计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一般涉及理论准备、案例精选、案例剖析、概括总结和拓展应用等几个环节。对于计划运用案例教学法的相关章节,教师事先要做好精心设计,比如理论讲授的时间安排,案例是由教师准备还是学生准备,案例剖析中学生如何分组陈述、互动答辩,如何做好案例的总结并进一步拓展应用,这些问题都要预先有充分估计和设计安排。这里的拓展应用一般是指鼓励优秀学生在此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形成文字,写出可以投稿的文章,这样更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其能动性和成就感。
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在金融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所授原理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以期取得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以往有关金融学教研成果看主要集中在学生、教师、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从学生方面看,主要是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对专业基础课的作用认识不够,局限于教师的理论教学。枯燥的理论教学使得学生缺乏学习该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积极性不高主要是因为专业基础课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尤其是非金融专业的其他经管类学生,更是对《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提不起兴趣;同时教师授课方法、教材内容、考试评价方式等对学生学习也有一定影响。从教师方面看,教师在教授《金融学》课程中存在教法过于传统,模式单一;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等问题。教学授课过程中教法过于传统,方法单一,主要体现在教师往往比较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而把学生摆在课堂客体的位置上。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经典的案例,学生感觉到理论与现实的财经现象相距甚远,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很难有效发挥。《金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重视理论,轻视实践。而金融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学科。随着金融理论的发展,金融学的内容也愈来愈多,学习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厚,庞大的理论体系面面俱到但又泛泛而谈,过于强化的理论性大大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材方面看,教材版本层出不穷,有些教材内容庞大,重理论轻实践,理论内容枯燥,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材学科本位思想较重,有些内容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发展需求。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深有体会,虽然使用的《金融学》是“十二五”普通高校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但是仍然感觉到教材内容体系庞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是教学评价方面问题。教学评价方面主要反映在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学校一般主要采用闭卷考试作为学生对课程学习掌握程度的主要评价方式,考试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观性、开放性的题目较少,基本都是客观试题。基于以上的问题,教师加强教学法研究,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元化教学对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促进作用。
三、多元教学与《金融学》课程的模块学习的运用
系统查阅目前各种版本的《金融学》教材,概括起来,作者多数将这门专业基础知识分为四篇:即金融学相关的概念范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我们可以按照这样思路将授课分为四个模块,分模块安排授课计划。以某校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例:该专业《金融学》计划课堂学时为32学时,每个模块课堂计划8学时。模块一,金融学的概念范畴;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金融的作用,另一方面正确科学地把握相关概念,该部分采用课堂讲授式教学,讲授《金融学》的体系、金融学的作用和相关的概念,同时和学生互动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从专业的角度审视一下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让抽象的金融作用和概念具体化。例如:居民和金融怎么联系的,自己身边的金融现象,金融在企业中的作用体现等等,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兼顾务实和兴趣的要求。
模块二,金融市场;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分工协作,自己讲解。通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主动性明显提高,在讲解过程中非常积极,他们除了把教材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整理,还查阅增加了很多外延的内容,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是非金融学专业的商科学生,在衍生品市场、衍生工具的理解等问题,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重点讲解和点评,鼓励并且提出改进的建议。为了督促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参与,随机提问的形式进行检验。在学生自己备课过程中,发现了金融市场中衍生品市场相关概念不容易理解或者有很多疑惑,增加了学生的解惑的期望,此时,教师给他们讲解,学生们的听课集中度非常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该模块的教学中,如果有条件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让学生进行模拟炒股,了解一下相关软件,进一步理解金融市场的微观层面的知识。
模块三,金融机构;该模块以理论系统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授课。首先,教师先理论讲授金融机构的含义、类型和作用;然后,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金融机构产生过程、发展和变迁情况;以案例形式,让学生具体理解金融机构在经济生活的作用,总结提炼金融机构的地位。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央银行是该模块的核心内容,可以通过理论讲解和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方式掌握金融机构的业务运作流程和原理。当然,角色扮演的方式,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到达预期的授课效果。
模块四,宏观金融管理和调控;该部分内容和学生在之前学习的宏观经济学的知识紧密衔接,同时,和当前的国家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当前的经济形势息息相关;所以,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新闻视频资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也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索,掌握认识和解决金融相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从金融理论和经济现象中找到规律,形成自己的认识。启发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金融学》课程内容通过设置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欲望;开放课堂,发掘学生自主探究潜能;讲评启发,引导学生探究方向;课堂上合作探究,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后,学生自己选题做一项小型课题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或其他形式反馈给教师,与课程的最终考试一起作为对学生学习课程的评价。
四、多元化教学和模块授课在《金融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宏观金融;微观金融;金融学科;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230-02
一、金融学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 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深化进程得到了快速发展,导致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制度等领域的剧烈变革。通过考察发现,在西方国家金融学科体系的发展中,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金融学科体系向微观化转变
20世纪初期,金融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货币、银行、信用三个方面,从宏观经济学视角研究货币、信用、银行、金融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地位、功能以及金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后来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调控的内容。总体来讲,当时的金融学侧重于宏观层面的研究,也就是现在国际学术界所定义的“宏观金融”。直到20世纪中期,随着以直接融资模式为主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市场对关于公司理财、资产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人才需求也变得非常强烈,这就直接促进了“微观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微观金融”是从微观的角度,以资本市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金融与金融体系、时间和资源分配、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投资组合、资产定价、公司理财等内容。涉及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等三个大的方向。发展至今,金融学的内容大体包括两部分,即“宏观金融”和“微观金融”。但是,西方国家的大多数学者认为“宏观金融”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内容的一部分,没有充分的理由把“宏观金融”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或专业来开设。因而,国外的高校大都把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挂在经济系或经济学院。这事实上等于是把金融学中关于宏观的部分剥离出去,而赋予“微观金融”以金融学的定义。
2.数量化在金融学中占据了日益重要的地位
当代微观金融理论的核心理论基础是公司金融理论和资本市场理论, 而资本成本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又分别是公司金融和资本市场理论的核心。资本成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如何投资(项目价值决策) ;如何融通资金(资本结构决策) ;为投资人提供多少回报(股利政策决策)等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在马科维茨的均值―方差方法的基础上主要分析在不确定性条件下, 资产收益的决定, 资产收益与风险的测量以及任何一种资产的预期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函数关系等一系列基本的微观问题。因而成为金融经济学中的一个主要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测定投资组合绩效、证券估价、决定资本预算以及公共事业股票管理中。
以上所介绍的这些金融理论都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大量的数学、统计模型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技术。因此,要学好“微观金融”的理论知识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基础。西方国家的高校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在金融专业的本科教学内容中增加或强化了这些方面的培养。
3.金融学已逐渐变为一门交叉性学科
目前,金融学与数学、统计学、工程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紧密联系,产生了一些金融学新的分支学科,如金融工程学、法和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等。目前,金融工程学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正在西方各国迅猛发展。法和金融学是自20 世纪70 年代兴起的“法和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延伸。法和金融学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以金融学为中心结合法律制度来研究金融学问题。二是利用金融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法学问题,如金融立法和监管的经济学分析。法和金融学对于金融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当今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时代,如何为金融创新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或在现有的法律环境下如何进行有效的金融创新等问题正是法金融学研究的领域。行为金融学是把心理学纳入投资行为分析,自产生以来,成功地解释了金融市场中许多不能被传统金融理论解释的异常现象,并逐渐被用来作实践指导。因此, 行为金融学成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兴学派。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社会经济、金融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的现象必将得到深化和广化。
二、我国高校当前的金融学科建设状况
1. 对于金融学的内涵界定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国内学界对“金融学 ”的理解大多还停留在“宏观金融”的层面,即主要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两大代表性科目为主线。因此,金融学被定义为“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大多设在经济学科门类下。而国外对Finance (金融) 的一般解释为:“金融以其不同中心点和方法论而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其基本的中心点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资本资产的供给和定价。其方法论是使用相近的替代物给金融契约和工具定价。”由此可见,中西方学者对金融学的界定有着明显的差异。正是由于对金融学理解的这种取向,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金融学科发展滞后,其研究和教学工作与金融实践的需求出现了严重的脱节。
2.教学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地达到培养目标
由于在金融学内涵界定上的限制,我国高校在金融专业教学内容上存在诸多的问题。这集中体现在:首先,有关“宏观金融”方面的课程过多。一方面,造成课程内容交叉重叠,且传统陈旧,落后于日新月异的金融实践;另一方面,使得与金融学有高度相关性的课程,如管理学、数理统计、财务管理、法律课程等的课时不足,有的干脆就不开设。其次,在教材建设上,我国当前的金融学教材质量普遍偏低,相当多的教材缺乏“教学大纲”依据,缺乏前瞻性,对现实金融活动创新现象,不能从理论上作出充分、完整的阐释,教材内容高度雷同,缺乏新意。最后,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得到重视,学时分配过少,且大多的实践环节只是流于形式,学生对金融的感性认识与基本操作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3.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绝大多数国内高校仍然使用“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常常是一门课程从头到尾都由老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对于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教师念讲义,学生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如模拟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多媒体手段、网络手段等一类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相当高程度上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未被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这是造成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4.金融教学师资队伍亟待充实完善
现在我国高校中的金融专业教学师资队伍都是传统金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普遍存在着知识结构与能力不适应当代金融学科发展的趋势。很多高校的金融专业教师甚至是半路出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多。很难想象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能培养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来。
三、 国内高校金融本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应重视金融学内涵的界定。在金融学向微观化发展的趋势下,国内的金融学科建设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开放,资本市场的规范化发展迫在眉睫,直接融资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意义已使“微观金融”的全方位研究势在必行。首先,应对金融学的内涵做出明确的、与我国金融实践发展相适应的界定。这是对我们的科研和教学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
2.关于金融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这在金融市场以间接融资模式为主、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工具简单的时期,是基本适用的。但是,按照目前的金融发展,要在四年的本科期间培养出某金融领域的专才,存在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对培养目标应该作出相应调整。鉴于金融学科发展的特点,对本科阶段的教育应该淡化专业,强化基础,强调学科的金融理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在社会化生产和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各种需求。
3.在教学内容上,应该紧紧围绕培养目标统筹安排课程,对出现交叉重复的课程进行果断的删并处理。可以相应增加计量经济学、数理统计、金融法律知识等相关课程。
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专业必修课。可开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投资学、财务管理和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课程,这一层次可以根据各高校的具体目标小范围地作些调整。二是专业选修课。可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地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这样的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专长提供了选择的空间,对提高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益。
对于实践环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是从书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一个重要环节。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大其学时和学分的比重。
4. 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满足于一般的理论解释,而应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认识和判断。对于像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等宏观类课程,可以引进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在着重讲授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组织课题讨论、撰写小论文和学术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而对于像公司融资、金融机构经营与管理、投资理论等微观类课程,应突出其应用性、操作性和前沿性等特点,可通过案例教学、聘请业务人员授课、模拟实验等手段,增强学生对业务知识的感性认识、理解应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5.充实和提高金融学的师资队伍。现在在各高校担任金融教学的教师大多是传统金融教育背景,如不加以改造和提高,将难以胜任现代金融的教学工作。因此,需要采取引进、培训或鼓励进修等多种措施并举,来提高现有教师的金融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触,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缓解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困境;鼓励教师研究现实金融世界,尤其是要加强对“微观金融”领域的研究,紧跟现代金融发展的前沿领域,并积极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来,以此带动教学水平的提高。另外,出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任课教师客观上很难了解和掌握各类繁杂的金融业务最新发展状况。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聘请富有经验的实际部门的业内专业人士授课,也不失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张亦春.金融学专业教育改革研究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广谦,等.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4] 王广谦. 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与效率[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与现代经济学的发展相对应,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也与数学方法的介人密不可分。从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1944)建立期望效用理论以来,一批杰出优秀的成果相继诞生,建立了现代金融学严密的科学化体系,这其中包括利息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莫迪哥里亚尼和米勒(MM)定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套利定价理论(A尸T)、期权定价公式(BS公式)、有效率市场理论、托宾(Tobin)一q值理论等。这些理论的绝大部分都因为其杰出的贡献已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金融体系的这种完善化也带来了矛盾,这就是科学化的金融理论距离金融学的原始目标一解决现实金融问题越来越远。金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不得不重新思考现代金融学的理论根基和基本假设。行为金融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它对现代金融学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产生的背景
现代金融理论假定参与者是理性的。理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参与者的信念是正确的,即在预测未知变量的未来值时,他们根据的未来变量的分布是正确的,他们根据的分布与未来变量的发展遵循的分布完全一致;二是在上述信念下,参与者的决策是规范合理的,即他们的选择符合萨维奇(Savage)期望在参与者是理性的假设下,现代金融理论获得了巨大发展,建立了自己明晰而严密的科学化的理论体系,如果这些理论成果能够通过实证检验,获得市场认可,这是一个相当完美的结果。但是实际情况与现代金融理论的结果在某些方面相差很远,甚至截然相反,这些领域包括股票市场总体发展变化、股票市场横截面收益及股票市场上单个投资者的行为等等。
就解决现实问题而言,行为金融理论是一种新的方法,它对构成现代金融理论基础的假设一参与者是理性的作出了修正,即运用参与者不理性的模型可能更好地解释一些金融现象。具体地说,一些行为金融模型假定投资者的信念是不正确的,这可能是由于没有正确地运用贝叶斯法则;一些行为金融模型假定投资者的信念是正确的,但投资者据此作出的决策不是规范合理的,也就是说不遵循萨维奇期望效用理论。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内容
行为金融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套利的有限性;一是心理学理论。
(一)套利的有限性
在现代金融学的假设和模式下,证券的均衡价格等于其基本价值,基本价值是证券未来预期现金流按一定折现率得到的现值和。未来预期现金流基于投资者对证券价格未来走向的分布的正确预期(即理性假设的第一方面含义);折现率基于投资者的与萨维奇期望效用理论对应的偏好(即理性假设的第二方面含义)。证券的均衡价格等于其基本价值(换句话说,市场价格永远是正确的)是有效率市场假设(EfficientMarketsHypothesis,EMH)的核心内容。EMH还认为,证券的均衡价格是由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决定的;非理性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会使证券的交易价格偏离其均衡价格,但受利润驱使的理性投资者的强大的套利交易行为会使证券交易价格迅速回到均衡价格;任何投资战略都不可能使投资者获得超过与其承担的风险水平相对应的收益,即市场没有免费午餐。可以用图1、图2表示。
行为金融学认为,即使证券的市场价格与基本价值不一致,理性投资者的套利行为是有限的,它不能使不正确的市场价格很快回到基本价值,不正确的市场价格能够长期存在。换句话说,现代金融理论认为,市场价格正确与市场没有免费午餐是等价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价格正确不等同于市场没有免费午餐,当市场价格不正确时,市场同样可以没有免费午餐。为什么市场价格不正确时,市场同样可以没有免费午餐呢?为什么市场价格不正确时,试图校正市场价格的理性投资者构筑套利组合也非常危险呢?行为金融学从四个方面来解释。
1.基本风险
当遇到不正确的市场价格时,理性投资者会构筑套利组合,一方面卖空一个与被低估的证券非常相近的替代证券,同时买进同等金额被低估的证券。如投资者发现上海汽车被低估,则在买进上海汽车时,可以选择卖空与上海汽车非常相近的一汽轿车,这样投资者可以预防整个汽车行业所面临的风险。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非常相近的替代证券是很难找的,所以套利组合要想完全规避基本风险是不可能的。二是被低估证券真存在某类单个风险,这时套利组合将完全失败。
2.噪声交易者风险
噪声交易者风险由德隆等(De助nget.al.,199oa)首先提出,施莱弗和威斯尼(shieifer,vishny,1997)作了进一步研究。噪声交易者风险是指套利者构筑套利组合后,由于噪声交易者的行为,市场更加悲观,从而使价格更远离基本价值的风险。显然,如果套利者确认市场价格是错误的,市场价格必然回到基本价值,那么套利者可以不理会市场的短期波动,而选择一直持有组合到市场价格必然回到基本价值,这样自然不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但实践中这样做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从事套利的都是一些职业基金经理,他们主管的资金并不是自己的,这被施莱弗和威斯尼称为脑和资本的分离(seParationofbrainsandcaPital),由于资本所有者并不具有专业知识,他们对职业经理的评价只参考其取得的成绩,如果出现业绩不佳的情况,就简单认为职业经理无能,并解雇他。这使得职业经理的行为看上去更象短期投机者,追涨杀跌,这种行为进一步加大了噪声交易者风险。
3.实施成本
实施成本是指套利者在套利过程中为克服各种障碍而付出的代价。首先,由于套利组合涉及卖空,因此风险很大,有关法律禁止一些机构如养老金和互助基金从事这种交易,因此即使这些机构是理性投资者,法律限制也不会使他们作出更正价格的行为;其次,如果投资者被允许从事卖空行为,为了能是低估的市场价格回到基本价值,必须有足够的市场购买力,因此卖空者必须能借到足够数量的被卖空的证券,这一点是有疑问的;第三,套利过程完成的标志是套利者能够平仓,因此必须有适宜的条件使卖空者最后能买回被卖空的证券,实践过程中这一点很难保证。实际上,在被低估证券价格上升的过程中,被卖空证券的价格同样上涨,甚至幅度更大,因此套利者构筑套利组合风险很大。
4.模型风险
理性投资者要发现套利机会,必须知道证券的基本价值,通过比较证券基本价值和市场价格判断有没有套利机会。投资者判断证券基本价值要借助一定的模型,因此当套利机会出现时,投资者无法确定这是否真是套利机会,他也可能怀疑是自己的模型出现了错误,被低估证券也许没有被低估,其价值就是其当前的市场价格。这种由模型而产生的风险称为模型风险。构筑套利组合的上述四种风险使由于套利而产生的买卖行为对价格的调整作用大打折扣,从而产生套利的有限性。
(二)心理学理论
有限理性认为,即使非理易者引起价格对基本价值的偏离,理易者也不总是有足够的力量消除这种偏离。为了说明这种偏离的结构,行为金融学经常需对非理性的形式作特别假定。为了进行这种假定,行为金融学借鉴了认知心理学家关于人在形成信念(Behefs)时的根据和人的偏好(PreferenceS)的大量实验证据。
1.信念
(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ee)
经验证据说明,人们在形成自己的判断时,经常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夸大结果发生或不发生的可能性,二是缩小可能发生的结果的范围。
(2)乐观主义和想望型思想(OptimismandwishfulThinking)
许多人对于自己的能力和前途抱着非常乐观的想法。基于这种认识,对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的综合报告,许多人认为自己很快就能完成。
(3)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许多时候,代表性是一非常有帮助的逻辑。但是它也容易产生一些严重偏见。
(4)悲观主义(Conservatism)
与代表性产生的偏见相反,悲观主义倾向过分依赖已知基础证据和数据。
(5)形成性偏见(CollfsrmationBias)
一旦人们形成某种认识或者作出某种假设,他或她就会在某种程度抱定这种认识和假设,即使有新的证据说明他的认识或假设可能是错误的。这种心理有些类似与悲观主义,在这两种心理下,人们对新的信息都缺乏足够的注意。
(6)寄托性(Anehori飞)
人们在形成认识时,总是从一个初始的任意值开始,然后不断进行调整,直到最终认识形成。实验发现,这种调整总是不充分,人们的最终认识受初始值影响很大。
(7)记忆型偏见(MemoryBiases)
在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时,人们总会在记忆中寻找类似的情况,通过对比给出可能性,这容易引起偏见。
2.偏好
(1)预期理论(prospeetTheo汀)
现代金融理论认为,投资者的决策是基于期望效用理论(即VonN~一Morgenstein效用函数),在理论上趋于完美的现代金融理论却对现实中的许多金融现象无能为力,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谜等,于是出现了许多非期望效用理论。预期理论(Kah~n,Tversky1979)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与其它非期望效用理论不同,预期理论的立足点就是对通过对市场的深层次研究,深人了解人们对风险的态度,解决市场现象,它不刻意保持期望效用理论在理论上的完美性,不追求规范化,而仅关注描述性。实际上,卡尼曼和特弗斯基(1986)说明,在解释金融现象方面,规范化的金融理论注定要失败。期望理论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投资者的决策是基于投资过程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损失,而不是投资过程最后的财富;二是价值函数的形状,对于收益价值函数是凹的,对损失价值函数是凸的;三概率变换是非线性的,小概率常被给予更多权重。在参考了更多经验证据后,特弗斯基和卡尼曼(1992)给出了预期理论的一般形式,它适用于有三种以上结果的风险决策问题。如果结果的概率为,值函数为万二iv(xi)其中{xal口果x勤V一}一“一x,’“口果x<”t北i=w(片)一w(Pi’)w(p)Pr(Pr+(l一P)r)今其中Pi(Pi,)指结果至少同x;一样好(严格好)的概率。特弗斯基和卡尼曼(1992)用经验证据估计出a==0.88,入二2.25,丫=0.650(2)模糊规避(Alllbiguity彻ersion)模糊是指决策信息的一种状态。模糊规避是指相对于不喜欢客观不确定性,人们更不喜欢主观或模糊不确定性。
三、金融学的现实化趋向
自从产生的那一天起,行为金融学就以起鲜明的特色获得广泛的注意,这就是以市场行为或现象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市场结构和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分析市场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市场的发展规律。到现在为止,行为金融学模型对许多现代金融理论不能解释的金融现象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给出了投资策略。这包括对股票市场溢价的解释,对变动性溢价的解释,对股票收益预测性的解释,规模效应,长期翻转效应,动量策略,事件研究等等。行为金融学获得广泛认可其实存在必然性。我们知道,金融市场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博弈市场,博弈双方是买方和卖方,即多头和空头,博弈筹码就是手中的股票。同一般赌场筹码不一样的是,股票本身虽然没有价值,但它是上市公司价值的代表,因此本身也具有价值。博弈双方基于自己对股票的理解而出牌。现代金融理论过分强调参与者对股票的理解,而忽略了股票市场是买卖双方行为共同作用形成的市场,因此市场许多现象无法解释,而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是股票市场是一个博弈市场,因此具有很大的适用性。
行为金融学的兴起揭示了现代金融发展中的现实化趋向。表现在以下方面:
1.金融学不同于一般科学型学科,因此通过建立一套公理化的指标体系构建整个金融学体系违背了金融学科的要义,这样虽然会使整个金融学显得更趋近于科学,但也使金融学更加远离其诞生的土壤,也使金融学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能力更弱。金融学在本质上更象一门社会学科,从本质上看,驱动金融市场发展、造就金融观象的是参与者的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及对金融问题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人的研究。
2.金融研究不能讲本本主义,而应该针对具体的金融现象和问题,对市场发展逻辑和参与者的行为进行剖析研究,揭示金融现象背后的原因和金融市场发展规律。逻辑推理不是金融研究的决定性方法,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即通过行为模型去解释金融现象是金融研究的正常逻辑。
3.在现资实践中,定量分析占据主流位置,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定量分析的缺陷,即缺乏对金融市场运作的深刻理解。现在人们越来越追求通过实验研究各种金融现象,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分析金融市场运作的规律,从而回避金融风险,追求最大收益。
四、我国证券市场的主要特征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新兴加转轨市场,新兴市场一方面前景广阔,另一方面又面临发展障碍。影响在新兴市场证券投资的因素或障碍有很多,比如外资政策上的限制,资本市场发展慢、水平低,上市公司质量不高等,但是应该辩证地、发展地看这些因素或障碍。首先,在影响证券投资的因素中,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是一个基本因素,高经济增长率能够给证券投资带来高回报。第二,新兴市场的信息披露和会计准则暂时还不尽完善,但正在不断完善之中。第三,随着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和更深入地参与金融全球化,其公司的竞争力将愈来愈高。最后,由于许多新兴市场正处于转轨时期,相关政策和法规常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但是这些调整大部分是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的。
1.1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仍将大部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知识上,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远大于实践课程,导致实践教学无法保证应有的分量。另外,部分教师和学生没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仍以简单的课件讲述为主,缺乏对实际操作过程的展示,导致学生不能将所讲述内容运用到实践当中;而部分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认为实践部分占总成绩的比例低,不认真对待上课或课后内容,实践能力培养的效果大打折扣。
1.2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实践教学是将理论知识向工作应用方向延伸的环节,应包含能够满足金融人才需要的实践内容,而目前我国的金融实践教学范围内容仍比较单薄,体系仍不完善。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一般包括课上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学生进行运用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从而难以形成对金融实习实践的全面认识,难以提高自身的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另外,我国高校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大多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各个实践环节依托于理论环节存在,缺乏相互联系,实践教学结构不合理。
1.3实践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不足
由于金融学专业领域较广且具有较高的实务性,实践项目较为丰富且更新发展快,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设施需要投入较高的资金建设金融实验室,购买更新金融学实践教学设备,来保证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然而由于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高校都难以建设相对先进的金融实验室,不能购置充足的符合当前金融交易的教学设施、实训软件等,加上实验设备容易故障,没有合理完善的管理维修制度,导致不能给学生提供理想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与金融企业机构建立长久的合作机制,加之金融企业业务具有严谨性、熟练性、保密性,高校难以提供充足的机会让学生参与金融机构实习,即使提供了实习机会,也可能由于缺乏实习监督老师而使学生不能充分锻炼其实践能力,无法达到实习目的。实践教学设施不足、落后,缺乏实践基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
1.4缺乏“实践型”师资力量
目前,我国高校具有真正的金融实践经验的教师不多,大多数金融专业教师学历较高,也有出色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但并不是从金融机构企业中回到学校,因而缺乏从事金融行业的经历和背景,缺乏金融业务实践经验,这是提高金融实践教学水平的一大难点。由于缺乏金融实践经验,且迫于教学与科研的压力,金融专业教师往往不擅长或不重视实践教学,因而在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介绍理论知识部分较多,实际操作演示部分较少,无法给予学生足够的实践指导。虽然可以邀请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开办讲座,向学生讲述工作经历及实践经验,但是由于学生对讲座的不重视,以及讲座内容与平时教学内容衔接性较差,从而不能弥补这一缺陷。“实践型”教师的缺乏使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难以实现。
2关于加强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2.1提高对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增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理解。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起步较晚,也缺少足够的重视。各高校应提高对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积极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理念思路,在保证理论基础完整的前提下,切实增加金融实践教学环节,扩展实践教学内容,增加实践教学所占比例,积极建设各项教学设施,发展实践基地,使金融实践教学真正起到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的作用。另外也要增强教师、学生对金融实践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实践课程的严谨性,督促教师认真备课授课,让学生明白实践能力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实践教学课程。
2.2构建完善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水平的核心。先建立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确定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再以目标体系为基础,建立内容体系,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最后建立考核体系,来检验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的正确性及确保它们的最终落实。
2.2.1目标体系
将提高金融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作为总体目标,再将总体目标细化为多层次、多环节的分支目标,将每一个分支目标融入其相匹配的培养阶段,通过完成各个阶段性分支目标来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根据培养过程,建立四个渐进的阶段性目标:具有完整的金融理论基础及对金融工作的一定认知度→增强对金融现象的理解能力及处理能力→了解金融业务→提高金融工作岗位实践能力。
2.2.2内容体系
金融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根据目标体系中的阶段性目标展开。第一阶段,进行关于金融实践的理论教学,保证学生能够打好理论基础,并适当开展相应的基础实践活动,如金融交易计算训练、证券投资基础分析训练、财务报表基础分析训练等,同时邀请金融从业人员授课,增加对金融工作的认知度。第二阶段,加强对金融知识理论的实际运用的培养,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金融现象的认知理解能力,促进学生主动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处理问题,可通过课堂汇报讨论,组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来进行。第三阶段,通过学校金融实验室来模拟重要的金融业务,如银行存款业务、股票期货投资业务、保险业务等,并组织金融业务经验交流活动,保证学生对基础金融业务有初步的了解,为金融企业实训打下基础。第四阶段,校内方面进行金融机构企业从业培训,模拟招聘训练,校外方面向学生提供在金融机构企业实训的机会,使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另外,要保证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连续性,将各个教学阶段、各个教学科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要使每个阶段教学之间具有良好的衔接性,保证学生实践能力能够循序渐进并且全面的提高。各个实践教学科目也应前后呼应,避免出现各自独立、缺乏联系的情况,同时减少重复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2.2.3考核体系
一方面,各大高校应建立针对实践教学质量的监督评价系统,为每一个教学环节制定质量标准。根据每一门实践教学课程的质量标准,来评价该课程及授课教师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成效等,保证每一门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课程及授课教师进行监督,督促课程整改,保证课程效果。另一方面,应改进对学生实践水平的考核方式。在不同的实践教育阶段开展相应的考核形式,减少传统笔试所占分值比例,增加实际业务操作、平时上课参与情况、实践作业完成情况等成绩的比例,或是开展课题设计等创新性考核方式,这些方法都能使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考核系统更加科学、合理,更加真实地衡量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有效的加强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2.3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
金融学专业不仅范围广,而且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应用性,再加上设施更新速度快,其实践教学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为了使学生能够得到金融实务训练,培养企业需要的实践能力,各个高校应增加建设资金投入,积极完善金融实践教学设施。应建立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要求的金融实验室,引进当下较为流行的实务工作软件,模拟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金融企业的操作环境,使学生真正体验实务操作、提高实践能力,为实习乃至招聘打好基础。同时还应建立完善的教学设施管理维护制度,加快实践教学硬件、软件的更新速度,降低实践教学设施的故障率,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与各种金融机构、金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了解金融机构企业的需求并开展相应培训,并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
2.4建立“实践型”教学团队
20世纪30年代问世的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成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历程碑,它探讨了货币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将金融理论分成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两个领域。宏观金融主要围绕货币界定、货币供求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等问题展开。由于当时金融市场发展有限,微观金融领域局限于商业银行领域。20世纪50年代之后,金融学发展呈现出微观化、技术化与实证化的发展趋势,以马科维兹的研究作为起点,金融学家在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经典理论成果逐渐成为金融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包括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货与期权定价、风险管理理论与技术等。与这一趋势相对应,国内金融学课程体系也在随着理论研究趋势以及金融体系的变迁进行调整。在早期阶段,课程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货币和金融中介机构,在货币理论部分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延伸,金融中介机构部分重点在于金融机构体系及相关业务。伴随以资产证券化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推进,以及国内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金融市场作为新的研究对象被引入到课程体系中来。目前国内主流的教材的架构就是按照货币、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这三大块内容展开,涵盖了所有专业课的研究对象。
2独立学院金融学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实际应用是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在独立学院的教学中,存在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教学的倾向,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弱化理论性内容,比如说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等。但是,实践需要理论作为指导,只有学好理论知识才能够理解经济现象与金融行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在独立学院的录取分数线较为靠前,学生具备学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在具体课程建设中,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为导向。教育部于2003家推出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建设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实验内容六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两个环节。
3金融学课程教学特点
3.1知识点繁多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与保险学三个专业合并为新的二级学科金融学,这使得金融学课程不仅包括货币、信用、银行三大基本内容,还进一步融入了汇率、国际货币体系、保险机构、信托机构等知识点。伴随金融创新的进一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逐步补充到课程内容中来。知识点繁多,相互之间又存在复杂联系,这使得教学难度大大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搭建起完整的知识结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3.2理论性强《金融学》一直被认为是一门理论性、逻辑性强,思维严密的课程。课程内容中兼具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由于不同的层面分析方法具有明显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复杂的金融理论时难度极大。在应用型本科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实践,化抽象为具体,化理性为感性,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3.3前沿理论层出不穷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带动金融理论处于快速变革之中,前沿理论层出不清。例如金融危机导致系统性风险领域研究成果大量出现,对于原有的金融监管理论与理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与颠覆。那么在实际授课中如何进行调整往往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讲授这些内容,往往只能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与理念,不容易讲讲清讲明。如果不讲,又不能引导学生关注前沿知识领域。
4课程内容调整遵循的几点原则
4.1符合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衡量课程改革建设方案是否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培养目标相一致。根据“厚基础,重应用”的理念,综合考虑学生就业与长远发展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作为三本院校,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业务操作的能力。一方面要求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每年大概有10%的学生考研,金融学课程内容与经济类专业课密切相关,这要求在课程内容设置中要考虑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在学生学习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深入介绍利率决定理论、通货膨胀以及货币政策问题。
4.2知识结构完成、内容重点突出作为学科基础课,完整的知识体系至关重要。学生只有将知识梳理成体系才能够具备分析问题的基础,才能达到学为所用的目标。在有限的课时条件下,具体内容讲解要做到重点突出。
4.3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伴随金融微观化的发展趋势,金融学课程内容中,微观金融的比重逐渐增加。然而,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经济学框架未能有效整合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金融理论。陈雨露在《大金融论纲》中提出了“大金融”这个命题,其基本内涵之一就是强调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系统整合。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掌握好宏观金融理论,更有利于理解微观金融知识。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并重微观与宏观知识。
4.4经典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经典性表现为完整的内容体系与科学的分析方法。课程只有具备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础。现代性是指内容能够跟踪学术前沿,反映实践变化动向。只有将经典性与现代性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得学生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同时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商业银行这一章内容,由于金融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即使教材不断更新,仍然难以全面反映银行全新的业务种类。
5教学方式改革
5.1授课组织模式创新———单人授课向团队授课转变就《金融学》课程内容而言,涵盖了货币经济学、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三大模块,知识点较多,内容繁杂。而且金融行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出现,作为个体教师不可能有精力关注所有领域,因此很可能导致授课内容陈旧,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等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出现。因此,应改变一名授课教师从头到尾讲授一门课程的传统授课组织方式,而以团队分工的形式讲授一门课程。团队授课在研究生教学中较为常见,每位教师分专题讲授课程,这种授课方式能够保证教师讲授自己所熟悉的领域,不仅在内容上能关注理论前沿,也能保证在教学方法上做到深入浅出,理论联系实际。
5.2培养学生研究型学习能力大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金融学》课程涉及社会经济热点问题较多,比如说钱荒、利率市场化改革、余额宝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往往会引起学生巨大的兴趣,可以布置作业的方式指引学生跟踪热点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对相关问题有深入理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聘请专家学者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学术报告,进一步启迪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湖南商学院财金学院,长沙 410205)
摘 要:现代金融学显得不再传统,金融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化、信息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各种各样新的金融学理论以及实证方法不断呈现,许多金融问题显得不再复杂,这为金融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但是它也带来了许多金融问题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金融学的领域,而是涉及到更多的学科,这就必然要求高等院校培养的金融人才金融知识不再单一,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金融学不断与其他交叉学科相融合。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231-01
在科技与金融日益结合的背景下,现代金融学显得不再传统,金融学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技术化、工程化和实证化,日益呈现“自然科学化”的特征。这对金融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出来的金融人才知识和能力应是复合型的。在这些现代金融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中,计算机和网络应用知识显得尤为特别,这是因为现代计算机技术对金融运作方式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为适应金融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的课程
当前科技与金融结合的大背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金融学的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目的。由于金融学科涉及到的如证券投资、股市行情、期货交易、银行信贷等业务操作众多并且十分专业,这些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理论的学习,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高等院校可以成立金融模拟实验室,利用计算机联网构建金融教学和实习平台,并且引进最新的技术与应用软件,完善实验室相关的配套设施,力求创建一个与现实金融信息保持同步并且可以进行多项金融业务操作的多功能模拟实验室,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通过业务实践,不仅可以深刻领会自己学习到的金融理论及其相关业务知识,还可以在实际操作中熟悉相关金融业务流程,为以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就是教师把本节要讲的内容和道理融入到典型案例中,通过对案例的评论与剖析,直接使学生获得理性认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进行的过程,是一种有着启迪、体会、引导等作用的方法。案例分析法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选择案例,要求教师根据本节所讲金融课程的理论内容及其重难点,选择最切合所讲课程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其次研究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在上课时进行讨论研究,以教师为主导,引导学生讨论时不要偏离本节所学内容。最后总结报告,由学生完成,联系本节内容与所研究的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实行情景模拟教学法
根据金融课程所描述的金融实际运作程序,利用计算机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个真实的金融交易的情境和模仿演习的场地,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学习和训练,熟练掌握全部操作规程。比如有一些大学为学生创设模仿银行环境、证券交易情境等。一些高校已将网络信息体系运用到了金融、经济管理等多个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在模拟场景中,可以模拟真实的场所进行的业务流程操作,从而熟悉金融业务。
四、加强金融学与交叉学科的融合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随着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化、信息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的到来,运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金融犯罪的活动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为了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与素质的金融从业人员,也为了能培养与时代同步的先进人才,金融学应当不断加强与其他交叉学科的融合,将法学、哲学、经济学、心理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纳入到金融学体系之中,同时加强计算机、英语及信息处理等能力的培养,形成辐射面涉及理论普及、道德形成、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金融学知识培养体系。
参考文献:
[1] 张薇,张蕾.黑龙江省本科院校金融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商业经济,2013,(11).
[2] 孙方娇.科技与金融结合背景下金融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J].上海金融,2013,(8).
[3] 付松红.网络环境下金融专业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职业教育,2013,(9).
[4] 玉素甫·阿布来提.新技术环境下金融教学的创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要逐步开展金融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人才培养内部结构。本文针对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策略
现阶段我国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已经由传统的精英化趋势逐步转变为大众化趋势,这也是对社会人才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基础上,各大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金融学而言,只有顺应发展趋势,才能够逐步提高金融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毕业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真正运用于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然后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学逐步走向微观化、实证化、系统化,因此其成果也日益成为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了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对于金融学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能够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其形式较为丰富,整体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专业化、多学科等发展趋势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够优化金融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将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从而逐步优化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与当地的政府、相关企业等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二)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大院校应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和宗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学习、素质等结构,从而将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培养知识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应用实践水平较高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金融学(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的特点和能力,优化整个理论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师资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将我国升级为人才强国,从而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金融学而言,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案例教学模式,它属于金融学专业课讲解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生对于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金融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可以广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
金融学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对于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相关教师要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多读书、多研究、多钻研,努力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学习,积极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充分调动金融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认识到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学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在金融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等方法和途径,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总之,要想创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党和政府、各大高校以及相关金融学教师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金融学应用人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发挥其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战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作者:文莉 单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不断完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这也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为了积极响应国家人才兴国政策的号召,各大高校要逐步开展金融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这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还能够优化人才培养内部结构。本文针对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效策略
现阶段我国教育逐步面向大众化,已经由传统的精英化趋势逐步转变为大众化趋势,这也是对社会人才需要的一种体现,在这个基础上,各大高校都把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尤其对于金融学而言,只有顺应发展趋势,才能够逐步提高金融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所谓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毕业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真正运用于日后的实践过程中,然后逐步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经济效益或者是社会效益的一种人才。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学逐步走向微观化、实证化、系统化,因此其成果也日益成为经济学主流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成为了市场管理和企业管理的一种方式,由此可见,对于金融学而言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社会市场的需求,因此这就需要各大高校能够制定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计划,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就金融学专业而言,其形式较为丰富,整体比较抽象,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应该改变传统单一落后的管理和发展模式,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按照专业化、多学科等发展趋势进行完美融合,这样才能够优化金融学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将金融专业知识融入其中,从而逐步优化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与此同时,高校还应该与当地的政府、相关企业等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联系,从而依据学生的实际特点,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
(二)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各大院校应该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目标和宗旨,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学习、素质等结构,从而将各项能力的培养作为学生发展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培养知识能力较强、基本功扎实、应用实践水平较高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金融学(教师)结合自身实践的特点和能力,优化整个理论课程改革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个师资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才能够将我国升级为人才强国,从而满足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质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三)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金融学而言,其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案例教学模式,它属于金融学专业课讲解的核心内容之一,让学生对于各种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于金融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应对问题的各种综合能力。因此对于金融学教学而言,可以广泛利用案例分析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
金融学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因此对于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更应该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一方面,相关教师要努力增强自己的专业化知识,多读书、多研究、多钻研,努力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素质和实践能力,不断提高金融学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各大高校可以组织对教师进行系统的管理和学习,积极开展一些学习活动,集中对教师进行培训,从而提高金融学教师的自身能力和素养,充分调动金融学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其认识到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这样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和能力,从而实现我国金融学教学的目标。
三、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在金融学教学中广泛应用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更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通过提高金融学教师自身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结合学生特点准确定位等方法和途径,能够进一步优化我国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提高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效果。总之,要想创新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党和政府、各大高校以及相关金融学教师三者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为社会培养更多金融学应用人才,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真正发挥其优势,为我国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战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石之昌,刘智明.浅谈金融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我见[J].教育革新,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