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外来务工人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来务工人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信息获得权图书馆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信息公平

[分类号]TP393

1引言

一般意义上,公众信息获取权是指社会公众以无偿的方式获取或接近、利用社会生活中相关信息的权利。各种公益性图书馆是保证其公众信息获取权实现的重要途径。

平等服务是图书馆人的职业理念,图书馆决不能被少数利益所得者垄断,要让每个人都享有利用图书馆的平等权利。实践中,身份歧视是最典型的表现。有些图书馆把读者分为户口所在地与非户口所在地,借阅的范围又有技术职称、行政职务、学历高低之分,因此,外来务工人员较难获得阅读的机会。2009年深圳市拟建5—7个外来务工人员图书馆,把公共借阅服务推送进工业区,并建成地方文献数据库,增加基层共享工程用户点,对外来务工人员和下岗人员开展再就业知识讲座、技能培训、信息咨询服务。

有关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权的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囿于篇幅,本文只讨论公共图书馆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权平等(以下简称“平等”)问题。

2 我国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不平等的原因分析

平等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体现在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新的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导致信息传递时空阻碍性消失,在信息基础设施到达的地方信息可获得性趋同。因此,信息平等的重要性体现得更加明显。但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并没有消除信息不公平的现象,数字鸿沟与信息分化存在于全世界中。信息弱者的正常权益无法实现,致使其信息权利受到侵害,成为信息社会中的边缘群体。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几年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是较之发达国家,我国出现了更为明显的信息鸿沟问题,难以实现信息平等,这一点在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取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

当今,造成我国外来务工人员信息获得不平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外来务工人员知识、信息获得能力本身的主观因素外,主要还包括客观上的环境因素,如体制、制度环境、政府或图书馆服务水平及有关重视程度、责任、经费、特权思想等。

·信息公共产品(特别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供给与共享不对称,造成外来务工人员与城镇人员知识、能力不平等我国在城乡图书馆基本建设方面,对农村的投入或建设力度远远不如城镇,中西部差距更大,造成农民获得信息的能力先天性不足。但流入地较多或只考虑城镇居民,很少考虑外来务工人员这一群体的需要,基本上没有为他们提供获得信息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其他条件。这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很难主动投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信息消费生活中,不是消减而是强化了他们的信息能力弱势。

·制度设计不足。这包括两个方面:①从法律语言表达方式看,一般民众平等权的设定以精英者标准为参照;从法律规范方面看,规则缺位,使男女平等的法律原则虚化。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是两种基本的法律规范形态,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具体化、明确化、语境化,如果法律规则缺位,那么法律原则就可能沦为道德宣言。②与政府制度设计时价值取向多元有关。实际上,制度设计涉及到两个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均衡,即效率取向和自由平等的人文取向。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图书馆确实增大了该馆的管理难度,但不能因此就不保障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权利平等。《图书馆服务宣言》指出:“图书馆致力于消除弱势群体利用图书馆的困难,为全体读者提供人性化、便利化的服务”。但不能理解为只要外来务工人员的自由平等权利,不要效率,而应该是二者统一,均衡发展。

·平等受许多因子的影响,而且外来务工人员或其他读者的获得利益是不确定的,因而平等具有复杂性,所以,图书馆工作人员或外来务工人员都不能准确判断各位读者的获得利益,也不能推测出每位读者的信息获得能力。

·有些人有特权思想,认为图书馆只该为其所在区域的人服务,他人不能涉足,因而把外来务工人员进馆获得信息视为对他们的利益的侵犯,千方百计给予阻止。

3 读者权利平等的内涵

3.1 平等的概念

平等是历史范畴,它要求与一定的社会关系相联系。此定义是从相同性或同等性角度来界定的,强调个人之间的平等,这里的相同指权利在种类、性质、数量上均相等。它指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在利用图书馆一切资源、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时,具有同等的地位,享有相同的权利。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标准,其实际状况往往体现了一个国家中一所图书馆民主化的程度。

要使平等主体中各个个体之间平等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所制约的社会文化发展;②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足够多,能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③平等主体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可见,平等有两个明显特征:比较性和不确定性,即平等主体在乎和反对的是自己所享受的利益与他人所享受的利益之间的“差距”,而非自己利益的绝对水准,是一个相对概念。

从问题层面上讲,平等涉及到两个方面:“为什么要平等”和“什么要平等”。要回答这两个表面互异又密切联系的问题,有两点极为重要:①读者之间的相异性;②据以评估平等的评价多样性——可以是在行为上的平等,还可以是服务内容上的平等。平等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利、一种信仰、一种原则,还可以理解为目的。假设所有读者都完全相同,则一个评价内容(如获得相同的文献信息资源)里的平等就与其他评价内容(如监督图书馆购置文献信息资源、知道图书馆采访时如何分配、知识培训等)的平等一致,反之亦然。读者相异性使得此评价内容的平等相对于另一内容可能变得不平等,因此平等一定要指明是针对谁的、谁的什么权利这两个方面。

第2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调查方式:口头调查

调查主题:大学生亲身体验,感受务工者艰辛河南农业职业学院社会调研纪实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赴深圳调研实践于6月28日到达目的地,开展为期十天的实践活动。在当地部门领导的热情接待下,对深圳的外来务工者有了大概的了解:

走在深圳的大街小巷,映入眼帘的大都是工业区。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90%的人都是外来务工人员。或许在大多人们的印象中深圳是一个灯红酒绿的地方,而对那些务工者们来说,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根据本小组调查,外来务工者们对自身的吃穿住行大多都不满意。首先,饮食的不合理与不均衡,常常省略掉早餐,午餐也仅仅是凑合而已,吃饭时,插队现象普遍;其次,住宿条件恶劣,常常是十几个人挤在一个十几平方的小房间中;再次,出行的不便也给外来务工者带来了烦恼,基本上出行坐公车要等长达三四个小时,而且公车拥挤不堪;最后,工作环境的不理想,是打工者们的苦不堪言的痛楚,地位的低下使打工者们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自卑感。

打工者中86.8%的人的年龄在18-34岁之间,将自己如花的岁月全部献给了工厂,从他们的言辞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对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急迫追求与对生活的无奈,因为他们在生计与责任间,无奈的放弃了自己的梦想与追求。走与留是他们左右为难的问题之一。无奈的选择留下的大多是已到中年的人们,因为他们所承担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温饱,而更多的对家庭的责任,面对一张张充满疲惫的脸,我们自然的想到他们对家里面的那份爱,因为上有老下有小,他们不得不委屈自己以求得家庭的正常生活,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的子女甘愿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累。对于那些仍在家乡的留守儿童来说,缺乏父母对于他们的关怀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与身心的健康也是那些打工者们所担心的,其实他们大多不愿抛家弃子的背井离乡,只是生活中具有了太多太多的无奈,他们每天最开心的时刻,恐怕就是在下早班后给家里的一个电话,听一听孩子的声音。连平时不苟言笑、严厉非凡的领班,提到她的孩子时,眼中也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慈爱的笑容和滔滔不绝的话语,那份自豪和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打工者们的心里问题往往是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打工者们在灯红酒绿的深圳显得那么的弱小,弱小的如同一株小草,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造就了他们这样的心理状态呢?那就是当下社会面临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使得那些打工者们在繁华的都市中感到自卑、无力、弱小,而那些富人们也常常因为那些打工者们破旧的衣服而轻视、鄙夷他们,这样的不平衡像一双无情的大手紧紧的拉着打工者们心中的那根弦,中年人的心里承受能力显然要比那些刚刚踏足社会的年轻人要好些,富士康跳楼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承受不住压力而产生轻生想法的往往都是年轻人,因为他们年轻气盛、想法过激,而又没有得到很好的心理辅导,从而使得他们走上了绝路,中年人在承受不住压力时,更多的不是想的自己,而是对家庭的责任,而且他们在社会上的时间相对较久,对于那些不公正待遇往往已经麻木和无奈。劳工的待遇问题是现在的打工者最关心的事情之一,95.7%的工厂都会按照合同法来支付工人们的薪金,但仍不乏某些不法工厂恶意克扣、拖欠工人们的工资。工人与工厂从未商议过工作产量和工作时间的对比关系。

有技术的工人远比没技术的工人的各方面待遇好,工人应该积极的对自己进行技能培训,工厂也应该多为工人制造职业技术方面的培训机会。务工者长期奔波受累,却收获甚微。在中国常常从事的制造是一些低科技含量和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而一些高端产品却往往被其他国家所垄断,中国确实是一个劳动力相当丰富的国家,但不重视对工人技术的提高也是造就我国生产力不高的原因之一,我们应当加强对工人技术水平的改进和提高以促进我国生产力的提高,国外的定期培训和持证上岗,能很好的保持一种较高的工作技能,从而使得他们的生产力和生产质量都有一定的保证,这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我国现实行的对外来务工者(农民工)的经济政策便是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实行此政策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构造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从侧面来说也有利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心理健康,如果能更好的保障外来务工者在工厂内的经济利益、技能的提高与定期的心理辅导我想这样就能更好的促进我国外来务工人员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质量。

第3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 医疗保障 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中生活、工作,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这一特殊的群体由于受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的户口仍在农村且身份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他们长期被排除在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之外,社会保障权益处于缺失状态。随着外来务工人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的出现,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成为了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再加上长期以来,受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以青壮年为主的这一特征影响,总以为他们的总体健康状况不错,故此,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更加乏,存在的各种风险令人担忧。政府部门也相应出台了一些政策:如2003年,国务院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具体办法;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推进混合所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的意见》,明确要求各地把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医疗保险范围。2006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强调要切实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保障、职业安全卫生和食品卫生保障、健康教育等问题,维护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同时将“抓紧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列入重点。在随后印发的相关《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争取在2008年底将与城镇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农民工基本纳入医疗保险”的目标。这也标志着农民工医疗保障工作进入了推进阶段;2009年,新医改方案提出: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间的衔接。以城乡流动的农民工为重点,积极做好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对于社会普遍关注的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新医改方案明确指出:签订劳动合同并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要按照国家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缴费责任,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他农民工根据实际情况,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或务工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由此可见,农民工医疗保障工作进入了具体实施阶段。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已经引起社会高度重视,各地政府也对外来务工人员医保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可切实解决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减少就医负担,同时也维护了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 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的现状

近年来,政府和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力度,也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制定了各种服务措施,但是,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医疗保障方面,处于非正规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根本谈不上医疗保障待遇;在医疗资源方面,要满足只有微薄收入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医疗需求很困难。

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严重缺失,和用工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来务工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大多数没有参加医疗保险,在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迟缓,外来务工人员几乎没有任何医疗保险,同时也没有其他社会保障。

政府重视不够、企业积极性不高是导致农民工参保覆盖面小的重要原因,要稳步推进农民工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立法保护农民工健康权益,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医疗保险制度。

二 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所面临的问题

1.外来务工人员就业期间参保率低

随着我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开展,部分务工人员参加了当地的新农合,然而在众多问题中最为显著的是新农合不能解决务工人员的异地就医问题。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失去了参保的积极性。社会医疗保险的立法缺失,造成进城务工人员的医疗保障随意性较强,导致了进城务工人员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

2.企业积极性较低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不稳定且流动频繁,一些小的企业,尤其是私有制企业的老板不愿意为外来务工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他们认为一方面会增加企业的负担,另一方面即使把他们纳入到医疗保障中来,他们也会因为暂时失业或更换工作而中断参保。

3.外来务工人员对医保认识不足,积极性差

一些农民工只注重眼前利益,认为自己年轻无病无灾,没有必要参加医疗保险,更不会缴纳医保费用。而参加基本的医疗保险,个人投入多,得到利益少,调动不起来他们参保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 对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医疗保障提出的建议

1.促进户籍制度改革,实行以居住地为依托的医疗保障体制

城乡二元社会经济体制和户籍制度是阻碍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障碍,使其在医保待遇上有较大差别。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的问题,就必须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形成以居住地为依托的医保管理体制。

2.积极促进外来务工人员、企业和政府观念的转变

建立完善的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制度有利于降低医疗风险,增强其身体素质,推动企业生产,从保障社会的整体进步。政府及各用人单位应主动承担外来务工人员相应的医保费用,减轻他们的负担,促进参保主体的发展。

3.加大政策宣传和执法力度,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权益

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医疗保障政策的宣传力度,积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和引导工作,促进医疗保障政策知识.的普及。对不为外来务工人员办理医保,逃避责任的各用人单位加大执法力度,确保农民工医保政策的顺利执行。

参考文献

[1]许晓军、汤金诗.农民工问题―社会公平面临的新挑战[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1993(2)

[2]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保问题[J].江汉论坛,2003(4)

[3]李强.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4

[4]李三梅.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从辽宁省农民工现状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需求[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2)

[5]程义峰、文远竹.农民工社会保障调查[OL].新华网,2012.4.9

[6]安坤婷.西部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初探[J].前沿,2007(7)

第4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学前教育 现状 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外来务工人员孩子同样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这就需要幼儿教育工作者,在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汗水,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使他们也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不能漠然视之、消极观望,要正视现实,创造条件,努力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使他们真正享受到“同在一片蓝天下,享受相同教育”。

1.多一份热心走近他们。了解学生、摸清底子是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一个重要的环节,新的一学期到来时,幼儿教师要主动走进社区、走近在外务工人员家庭,深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语言现状、个好、教育背景等,并建立入学儿童的个人档案,以便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加教育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多一份爱心感化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幼儿在幼儿园里都渴望得到同伴和老师关爱。关爱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充分享受到老师和同伴关爱的幼儿,总是心情愉快,积极向上,幼儿园便成了他们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的乐园;反之,如果幼儿被老师和同伴漠视,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幼儿就会通过攻击、恶作剧、毁坏物品、故意捣乱、无声对抗等不符合常规要求的行为来引起人们的关爱。因此,幼儿教师对待从小就缺少“爱”的他们,就要更多一份爱,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得到“爱”的补偿,很快地融入到这个大集体里面。

3.多一份细心帮助他们。多一份细心,多一点责任,便会多一份收获。在平时的教学中,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玩玩具、学唱歌、跳舞的时候,当教师发现外来务工孩子不动手、不说话、不唱歌的时候,需要对他们进行鼓励、帮助和表扬,让他们增强自信心;在幼儿园里,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外来务工孩子常常因家庭经济拮据或父母关心不够,出现缺这少那、丢三落四现象,每当这个时候,他们显得非常无奈,继而回有一丝的期盼,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伸出援助之手,送上一支铅笔、一张纸或一个小物件,当他们的小手接过你的“赏赐”时,脸上会露出幸福的“回报”。这份细心换来不仅仅是感激,而更多的是信任。

4.多一份耐心教育他们。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近代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养成一种好的习惯。对于外来务工子女更不例外。他们不但需要接受到基本的、有质量的教育,更需要有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然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由于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大多比较敏感,又比较脆弱、倔犟,所以需要我们耐心的呵护和教育。首先,教师要用宽容的心里接纳外地学生,多用赞美、认同的口气,由衷地尊重外地孩子,切忌讽刺挖苦、简单粗暴。其次,教师要俯下身来、耐住性子走近幼儿和他们交朋友,使幼儿从心理上感到安全放松,必要时我们还要学习一些方言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以此来敞开他们的心扉,增强他们的自信。

第5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写作教学;策略;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47-1

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接触的文字量小,所以写作是一大难题。纵观目前学生的写作水平,不尽人意。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写作能力普遍低于标准水平。研究发现,这些流动的花朵自信心普遍较低。基于以上因素,唯有抓住这些群体的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策略,才能让他们写好作文。

一、关爱每个学生,增强学生写作信心

打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结是走向成功写作的首要步骤。这些流动的花朵大多是被迫跟着父母进城,但由于诸多原因,流动花朵的学习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即使部分父母有时间引导其学习,但终因自身的受教育水平有限而收效甚微。与城市孩子相比,流动的花朵倍感压力,感觉自身没有任何优势,因而自卑心理在流动花朵身上悄然升起。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只听,但不敢轻易发表看法。这对写作教学是极为不利的。因此,针对这些流动花朵的特点,对其进行赏识教育和实施关爱策略势在必行。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1》的教学为例。本次习作是是关于人物撰写的的,以记录事例为主。开始之前,我先设法走进学生心灵,以柔和的语气问:“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中有没有给你留下印象深刻的老师呢?”“有”。此时我听到一个特别响亮的声音。我立马让这位学生描述一下这位教师。“请问这个老师在哪个方面令你感动呢?”学生在我的提问式的诱导下,说出了这位老师令他感动之处。总之,关爱学生,让学生开口表达,并抓住亮点,进行赏识教育是写作教学良策之一。

二、打牢写作基础,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1.从听入手,打好写作根基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写作底子薄,因此,教师可以从听入手,打好写作根基。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2》为例。这一单元的习作主题是描写小动物。课前,我从互联网中搜集与描写动物相关的文章,精选一些典型的句子,并以猜谜语的形式描述给学生,让学生猜猜所描述的是什么动物。如有一种动物黑眼圈特别严重,耳朵是毛茸茸的,身子胖嘟嘟的,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呢?学生回想着自己所知道的的动物,有个学生回答出是大熊猫,因为大熊猫有黑眼圈。接着,我继续描述小鸡、小狗、鸟等动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这些动物是最熟悉不过的。我所用的描述句子中饱含动物的写作手法。因此,以听入手,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出描述动物的方法和语句。

2.以说理思路,拓宽写作思维

从说中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写作也是建立在说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写作前,应让学生先表达,理清写作思路。学生只要敢于说、愿意说,思维就会越来越宽。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习作3》的教学为例。课堂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说说对秋天的感受。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长期生活在农村,对秋天田野间、树林间的变化有着清晰的印象。流动的花朵开始沉思在家乡的秋天当中,并说出家乡的秋天是如何的,如树叶慢慢变黄了,开始掉落。树木的枝干开始光秃秃的,有点冷清的感觉。因此,抓住学生熟知事物的特点,引导开口,可以快速理清写作思路。

3.以练来检验,提高写作水平

经过听、说阶段的训练,教师可以提供练习机会检验写作效果如何。除了完成课堂上的写作,我还让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记录身边生活的点滴,以促使其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实践开始阶段,由于这些学生见识较少,脑海中可能没有事件进行记录。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录自己来到城市上学内心的变化,或者与农村相比在城市上学有什么优势,甚至是在城市所看到的的新奇事物等等。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学生脑海中的东西越来越多,写作思路越来越宽阔。因此,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第6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融合;归属感

一、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清楚地了解经济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状况,改善经济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等条件,形成一个充满和谐、宽容和谅解的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真正的适应城市生活,真正地被视为一个“城市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艰巨的工作,这不仅是地区稳定的客观需要,也是开发区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前提条件。

本文以德州市经济开发区为样本作为研究区域,以外来务工人员基本生活状况以及他们对开发区八年来开发、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体会、看法和意见为主要调查主线,这无疑具有较高的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山东省德州经济开发区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省级经济开发区,辖4个乡镇,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总人口23万,经过八年的发展,该地区经济增长极为迅速。预计2007年的项目能达到540家,投资的总额度注册资金能300亿,至今为止GDP直逼60亿。在取得诸多骄人成绩的背后,人们更倾向于关心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从封闭的农村进入到相对开放的城市,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进入现代化工业的工厂工作,这一特定的人生经历将促使他们向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政府和社会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帮助他们,使其更快的融入到城市中来。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他们自身在面对城市融合时在工作、生活、心理上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

(二)研究方法和对象

本文针对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样本主要采用具有系统、面大和高效率等特点的问卷调查法和个别访谈法。同时,辅助采用综合的考察参观方法,包括:阅读当地文献资料、实地/参与观察,使信息之间能够相互印证。本次问卷调查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外来务工人员为总体,采取随机抽样的开发区不同规模、不同经营方式的10家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及个案访谈,此次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03份,有效问卷达到92%。同时,全部的问卷数据由调查员检查核实后输入计算机,利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频率统计、交叉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1、调查内容。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1)基本情况:年龄、学历、技能水平;(2)生活情况:集体宿舍、住房租金、对居住环境的满意度;(3)工作情况:来德州工作的时间、加班时间及工资、能否按时领取工资;(4)企业福利及保障:是否有保险、是否参加文娱活动;(5)对开发区的看法、意见:希望获得何种帮助、与本地人关系是否融洽、对治安环境的看法。

2、调查方法。调查采用分层抽样,首先对各企业进行抽样,对企业抽样主要是按照大、中、小三种不同规模的企业抽样,共抽得10家企业,然后再对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进行抽样,由于各企业的生产性质、外来务工人员人数的不同,为了使调查数据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抽样方法,主要是等距抽样。

3、调查实施情况。问卷由各企业的主管人员按照抽样所得名单发放到工人手中,在没有人监督和匿名的条件下完成问卷调查,统一收回问卷,在保证回收率的同时也保证了问卷内容的真实性。

4、数据分析。所得调查数据主要是采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办公软件进行分析。

二、调查结果

(一)外来务工人员基本情况:

1、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多以年轻人为主,其中16-25岁之间的占到49%,25-35岁之间的有41%,35岁及以上的只有10%。由于此次调查的工厂以纺织和加工制造业为主,所以对务工人员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以年轻人为主。

2、外来务工人员学历以高中及中专占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学历高中及中专的占到55%,相对德州本地农民是偏高的,但是相对于开发区的整体要求还是偏低的。其中高中及中专毕业的人最多为55%、初中学历占26%、小学以下占2%、大专学历的有12%、本科及以上的只有5%。提高外来工的整体素质是开发区和企业的一项长远的任务,对开发区的发展和企业的利益都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企业也应该为员工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

3、外来工的技能水平以中级工为主占47.3%。此次调查的企业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企业,除了对车间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比较高之外,企业对车间普通工人的技能水平要求不是很高,只是掌握基本的技术就可以了。调查中初级工占25.1%、中级工占47.3%、高级工占14.3、技师占12%、高级技师最少只有3.4%,高级技师主要集中在比较大的以制造业为主的企业中占,例如以生产空调为主的亚太集团和能源企业皇明太阳能。

(二)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情况

1、外来工大部分住在单位集体宿舍,以省钱方便为主要目的。外来工有41.4%的人住在单位集体宿舍,在开发区的企业由于大部分是劳工密集型的企业,工厂里工人比较多,为了统一管理,所以大部分企业为员工提供集体宿舍,只向员工收取少量的水电费,外来工中未婚的占大部分,他们为了省钱方便,选择住在集体宿舍。自己已经购房的占17.6%,租房的占38.6%。住亲友家的占3%。

2、69%的人对居住环境满意。外来工中大部分住集体宿舍,居住面积5平米及以下的占66%,他们中居住为2平米的占34%,集体宿舍多为8人一间,也有6人间的,企业都为职工修建了浴室,有的还修建了活动室和篮球场,开发区的整体环境也很好,里面有几个大型的绿地公园,外来工对居住环境满意的占69%,不满意的占20%,每个企业都是外来工和本地人共同居住,由于彼此的生活习惯和一些风俗不同,有些外来务工人员不是很习惯。

3、在外租房的外来工近七成租金在100元以下,占工资的10%左右。65.5%的外来工住房租金在100元以下,开发区本地的房价只有最近两三年涨幅比较大,目前大约是2000元/平米,而房屋租金涨幅不是很大,一套100-130平米的房子大约每月需要300-400元,有的外来工是夫妻两个人都在开发区上班,住单位集体宿舍不方便,所以在外租房,租金在400以上的占到7.8%,这部分人大都为企业的管理层,100-200元之间的为14.7%。

(三)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情况

1、多数外来工在德州工作时间只有2-3年。42%的外来工在德州工作的时间只有2-3年,30%的人工作一年以下,累计在开发区工作的外来工时间在3年以下的占72%,这主要是开发区近三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原因,吸引大批的企业在开发区投资办厂,这里的人居环境也比较好,工作3-4年以及4年以上的累计达到28%,这部分外来工大都是企业刚开始投资时,从总部或者其他分厂抽调过来的技术骨干或者管理人员。他们在企业里做的比较好,就介绍一些亲戚朋友也过来工作,在外来工找工作的途径中,有35%的人是通过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同时在开发区里有多所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学校为企业培养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后便可直接到企业上班,通过学校组织在企业工作的占到22.7%。通过德州地方政府组织的只有2.5%。

2、近50%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企业采用短期变动工资制度激励员工努力工作。外来工的工资收入相对于德州本地的工资水平属于中等偏上,但是他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却超过平均水平,像开发区的纺织加工企业,工人的工资都是计件工资,一般工人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左右。49.3%的人工资收入在800-1200元之间,1200-2000元的占到22.7%,500元以下的占5.4%,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基本上是做一些临时工作。企业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根据员工的工作表现和企业的收益情况,会经常变动员工的工资,近八成的外来工最近一次调整工资都在一年以内,占到74.9%,最近调整工资的时间在4年以上的只有2.5%。

3、66%人表示加过班,加班工资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外来工的加班工资10元每天的占28.8%,10-20元的占15.1%,40元以上的为16.7%,企业给职工支付的加班工资并没有达到国家统一标准,加班工资相当于职工日工资水平的大约在20-40元之间,达到39.4%。尽管这样,还是有一部分外来工为了能多挣点钱,他们还是愿意加班。

4、65%的外来工基本上能按时领到工资,企业拖欠工资的情况很少。外来务工人员有65%能按时领到工资,有时延期的占29.6%,经常延期的只有5.4%。由此可见,开发区的企业的经济收益都比较好,基本上能保证职工的工资按时发放。这也是开发区不断吸引外来务工人员来此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不仅能够使企业的信用和名誉得到提升,也使外来工的生活得到很好的保障。

(四)外来工的福利及保障

1、外来务工人员保险意识薄弱。企业为外来工购买的保险种类中,购买工伤保险所占的比例稍大一些为47.8%,企业大部分为加工制造业,企业员工在一线工作的时候受伤的几率大一些,所以部分企业为员工购买工伤保险。其次是医疗保险43.3%、养老保险41.9%、失业保险27.1%。外来工为自己购买的保险所占的比率却很小,都在5%以下,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强,有些不能长期的在固定的企业工作,而且如果购买保险的话,他们自己还要负担一部分钱,所以他们中有将近一半的人没有为自己购买保险。还有一部分外来工他们关注的只是自己每月能实际到手的工资,对企业是否为他们购买保险,保险都有哪些种类,他们并不清楚,这样的人大约在10%左右。企业和政府应该为外来工提供一些关于保险方面的基本知识,鼓励他们购买保险,企业也应该积极主动的为员工购买保险,这样对外来工以后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

2、企业经常为职工举办文娱活动,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调查中显示,外来务工人员中67%的人员曾经参加过有单位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说明企业、单位在给了员工物质报酬的同时,也注重了对他们精神层次上的丰富。企业平时的工作强度可能比较大,员工们都比较辛苦,一定量的文娱体育活动不仅为员工们进行了思想上的放松,而且也促进了他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好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生产当中去,也一定比率的提高了员工们的生产效率。另外还有21%的外来务工人员从没有参加过有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开发区的有些强势企业劳动强度都相对较大,员工在企业中是按计件发放工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整个重心都偏重在劳动生产上,对于一些有组织但没有什么吸引力的文娱体育活动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招工时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占有很大比重,而通常的文娱体育活动都是男性介入比较多的活动,这也是21%的人没有参与过有组织文娱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剩下的还有5%的人参与过政府部门组织的活动;6%参与过社区组织的活动;1%的人参与过管委会组织的活动。

三、结果分析

(一)外来务工人员在德州开发区的生活、工作状况都比较满意

外来务工人员对开发区的整体印象比较好,对开发区未来的发展也持乐观的态度。在他们到开发区工作的几年中,生活、工作状况都是一年比一年好,企业的经济效益也是年年提高,开发区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也在逐步的完善,在物质生活方面,收入每年都有所增加,在精神生活方面,企业也为他们举办各种文娱活动,丰富生活,所以他们中有大部分希望能够在德州定居。

(二)不同工作岗位的外来工的需求不同

此次调查发现,处于初级工种地位的工人,他们的需求主要为物质方面的需求,他们关心的是每月的工资和企业发放的福利,而处于管理层的外来工,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德州本地能达到上等水平,所以他们更希望企业和政府能够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在紧张工作之余,能够得到身心的放松。由于开发区以企业为主,有些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比如说大型的商场和超市在开发区就比较少。

(三)外来工普遍安于现状

大部分外来工希望能够在德州继续发展,但是他们中想继续读书深造的人却很少,由于现在企业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时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们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找到更好的工作,必须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专业水平,由于他们中大部分是高中及中专学历,而且比较年轻,所以企业和政府应该多鼓励他们继续深造和学习,多提供一些培训的机会,在物质上也应该给继续学习的外来工一些资助。

(四)外来工普遍归属感不强,融合度不高

这里涉及到的地方归属感主要从外来务工人员在过去一年中的生活满意度、现行的生活状态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和打算来得以体现。从收集到的资料的表象中不难看出,外来群体在生活状态上都相对比较满意,但细致的分析来看,这部分群体对更多精神上的需求还有待完善,虽然外来务工人员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却得不到城市居民的相同待遇,这种差异反过来促使他们更加自卑和敏感,更加封闭自己与城市居民和城市文化的交流。同时,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对外来工的看法的不客观,造成了一部分市民和城市决策者对外来务工人员观念上的偏见和行为上的歧视,使得外来务工人员在心理上有受歧视感和地位低劣感,这又从社会心理上形成了无形的屏障,阻止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城市的融合。

另外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形成了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这种制度障碍传递到外来务工人员身上,主要表现在角色转换与身份转换的分离。从角色看,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换,劳动方式由务农转变为务工经商,劳动地点由农村到城市,由野外到工厂,劳动性质由纯体力到体力与脑力结合。他们在角色上扮演的是工人,转换角色可以通过个人努力来实现,但转变身份则需要制度与社会的认同。尽管外来务工人员已经基本像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工作,但就身份而言,他们仍然未被制度认可。

四、政策建议

(一)外来务工人员要主动适应城市

1、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应当认识到,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数是青年,他们总体上的文化技术水平和素质不高,适应能力弱。他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可以通过接受再教育等方法来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在德州经济开发区有很多针对于企业各技术岗位的培训学校,外来打工人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些可用的资源,通过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等方式加强自身社会竞争力,为进一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本。这样,不但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2、外来务工人员要努力去融入城市的文化。由于语言文化、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与当地人存在着一些文化隔阂。这就要求他们主动消除排斥心理和行为。一方面,在工作之余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适应开发区的生活上来中,从而更好的与当地人接触。另一方面,通过革新自我观念,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与当地人形成认同感,从而使自己与环境能更好的融合。

3、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参与活动和合作的能力。在新兴的城市开发区中,外来务工人员分布面广,流动性大,很难建立像社区一样稳定的组织,这时就需要务工人员自发组织起来,建立“农民之友”、“打工妹之家”、“同乡会”等类似的组织。通过在感情上的交流和沟通,树立他们的主体意识、协作意识。

4、外来务工人员要增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要学会通过专门的法律机构寻求帮助。要相信政府,相信法律。

(二)当地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规范和引导

1、加强民主建设。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上,要认识到他们也是当地生产建设力量的一部分,在意识观念修正的基础上,政府要改变对务工人员的政策歧视和待遇不公,尽可能地使他们享有公民和居民待遇。在政治上赋予外来务工人员参政资格,把拥有选举权的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人大代表选举范围,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这样不仅有利于务工人员维护自身的利益,也将激发他们对“第二故乡”的主人翁责任感。

2、保证利益平衡。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切实保护务工人员的利益,杜绝拖欠工资的问题,同时在经济上提高外来务工人员的待遇标准,逐步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

3、弱化户籍管理。户籍管理制度是外来务工人员于城市融合的最大障碍之一,而户籍制度衍生出的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障碍则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规避制度缺陷,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生活困难。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合问题是一个长久的过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需要外来务工者们心理上对城市的认同和自身不断的努力,需要社会尽可能的为加速实现城市融合提供各种帮助,还需要打破体制的束缚,政府给予外来务工人员阶层应得的经济、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使他们在城市中寻找到归属感。只有三者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真正的城市融合。

参考文献:

1、郑杭生,杨敏.社会实践结构性巨变的若干新趋势――一种社会学分析的新视角[J].社会科学,2006(10).

2、周大鸣,周建新.“自由的都市边缘人”――东南沿海散工研究(二)[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

3、朱力.论农民工阶层的城市适应[J].江海学刊,2002(6).

4、邹树彬.关于义乌外来工当选镇人大代表改革探索的调查报告[J].人大研究,2002(9).

5、马纯红.行走在城市边缘――对长沙市农民工闲暇生活的调查与思考[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第7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教育政策

2008年秋,我国政府在农村已经实现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城市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妥善解决;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又接踵而至。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为此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后续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该由谁来管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我国政府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主要采取“两个为主”政策:“以流入地区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这一政策问题在于:一是与就近入学政策相矛盾。2006年6月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12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在非户籍所在地工作或者居住的适龄儿童、少年,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工作或者居住地接受义务教育的,当地人民政府应当为其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条件。”这就标志着对户籍地政府而言,承担户籍所在地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是责无旁贷的,但对于非户籍人口子女因为其户籍不在流入地政府管辖范围之内,加之《义务教育法》没有对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进行明确规定,实际上,这就代表着流出地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没有责任。

二是与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相矛盾。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7条指出:“义务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而“两个为主”政策事实上是由中央政府出面将流出地政府的义务教育责任转嫁至流入地政府的身上。这种管理体制最终导致了流出地政府无任何责任,而流入地政府消极落实中央政策的问题。

此外,国家统计局在进行统计时,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列为流动人口,而不属于户籍人口数;教育部门对入学率、巩固率或保留率的统计也以户籍人口为统计口径。这就造成了一些地区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较多的地区可以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将“两个为主”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以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各自的责任,形成良性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协作机制。第二,在教育管理部门成立专门的外来务工人员教育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加强与公安、财政、劳动保障等机构的沟通,从宏观上把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数量、流动情况、教育的需求等,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张家港市教育局就成立了一个专门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进行协调管理的科室,按照“挖掘潜力,积极吸纳,平等对待,热情服务”的原则,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确保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工作真正得到落实。第三,修改义务教育法,改依户籍地就近入学为依居住地就近入学。第四,国家统计局应该改变统计口径,将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改为以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以引起流入地政府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重视。第五,开展强有力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情况专项督导,全力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接受平等的教育。

从长远来看,国家要彻底消除二元户籍制度,逐渐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本地户口与非本地户口的界限消除,建立全国统一的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义务教育经费究竟该由谁来埋单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政策方面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义务教育投入体制自身存在矛盾。从现有体制来看,这种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其实是由中央政府出面,把流出地政府对其户籍人口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转移到流入地政府身上。同时,中央政府又将自身应该承担的义务教育经费支付给流出地政府,凸显出财权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性。在教育投入大为增加却没能获得相应补偿的条件下,流入地政府只能够采取消极抵制的举措。

二是对于户籍地(流出地)政府而言,承担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具有“属地问责”的强制性质,但是流出地政府则视流出的儿童少年为“泼出去的水”,根本不愿意再承担任何经费投入和管理责任。流出地政府因此既得到了国家应该承担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又被“豁免”了对流出儿童的义务教育责任,自然乐得逍遥。对于流入地政府而言,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虽有一定的责任,但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属于“非户籍人口”,因此流人地政府往往把接纳非户籍学生入学视为一种“额外负担”。加之,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持续快速增长,若严格按照现有的义务教育投入机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流入地政府就会普遍面临巨大困难,如财政压力巨大、教育用地紧张、学校校舍不足、教师资源短缺等。流入地政府面对这些困难,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消极抵抗”。

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流出地政府认为:外来务工人员为流入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其子女理应享有与流入城市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流人地政府则认为:外来务工人员虽然为本地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提供了财政税收,但是由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本地学校就读,需要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支付巨额费用,给本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这些费用包括:学生人均公用经费、教职工编制增加经费、教职工工资经费、学校建设经费等。因此,流入地政府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高。现行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已经造成了“流人地政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越多,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越大”的情况。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政府要将“两个为主”具体化,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中的合理比例。其中,至少流出地政府应该将国家支付流出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拿出来,实现学生在哪里就读,就在哪里享受国家给予自己的相应义务教育经费的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流入地与流出地政府的合作机制。第二,实行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制度。即将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支付给每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经费由流出地政府按生均经费直接分配给每位适龄儿童,并以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的形式发放。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哪个学校就读,就由这所学校凭义务教育卡或义务教育券到有关金融部门兑付为本校教育经费。第三,实行以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为导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央政府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财政转移支付,一是根据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数量进行统一标准的转移支付;二是加强教育审计力度,保证专项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能够做到专款专用。第四,国家可以考虑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专项基金,对流人地义务教育经费进行适当补贴;或者通过发行教育彩票,将所得收入用于支持流人地政府更好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第五,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救助基金,帮助这个越来越庞大的弱势群体,以使之有更多的机会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逐步缩小本地居民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优质义务教育的差距。

从长远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教育银行。总行设于北京,隶属教育部与人民银行,各省市自治区设立分行,各区县设立支行。其主要负责对教育经费,尤其是义务教育经费的收支掌控。另一方面,建立由国家统筹义务教育经费,形成中央政府埋单,地方政府管理的新机制,依据实际就读人数,划拨经费。再者,建立以纳税人身份为基础的免费享受义务教育权利的体制,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机会、过程与结果上的真正均等。

三、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人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二)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人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

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GRE),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及队(团)籍如何管理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政策的缺失问题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缺乏必要的统一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籍与队(团)籍管理规定,这就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处于无序状态。各有各的章程,各有各的管法,各有各的规定。二是流入地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难以实现无缝对接,常常是项目不一,条目不一,这些都亟待进行统一管理。

(二)政策建议

一方面,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籍与队(团)籍管理卡,实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义务教育学籍管理卡与队(团)籍管理卡的完全统一。另一方面,建立国家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籍与队(团)籍管理网站。为每一位适龄儿童建立专一的、规范的、统一的学籍与队(团)籍电子卡,将所有学生的基本情况、学习情况、入队及入团情况等统一登记、统一管理,做到全国一盘棋。

五、如何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教育过程中遭受隐性排斥

(一)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目前,伴随着各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更深层次的隐性排斥问题日益彰显。例如,许多流入地重点学校不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纳入招收范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的身份大多被界定为借读;设置专门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为外来务工人员单独编班;不单独编班而单独编组;在排座位、评奖、评优、考试竞赛、文体活动、入队入团等方面存在歧视。

此外,各地推行新课程改革,出现了教材不一、教学进度不同与教材难度差异等现象。这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带来了教材适应上的困难,进而造成课程歧视。加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多学习基础较差,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也使之遭到隐性排斥。

(二)政策建议

第一,出台相关政策,明确规定禁止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的各种歧视政策与做法,以保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能够在学校内享受到平等、无差别、无歧视的教育。

第二,实施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与推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全新的教育理念,主要强调五大原则:每个人都拥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育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性和学习的广泛差异;学校要满足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学校要接纳所有儿童,反对歧视。基于此,各级政府都必须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任何学校都必须平等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

此外,近期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又出现了三个新问题。一是由子女随外来务工人员迁移向外来务工人员随子女迁移问题。即为了使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哪里教育优质,外来务工人员就到哪里务工的情况。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黑中介问题。即有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专门通过帮外来务工人员或老乡的子女办证,来助其子女在教育发达城市入学,并从中渔利。这一现象为顺利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罩上了又一层阴影。因此,流入地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使真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以顺利入学,同时又制止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违规入学。三是金融风暴的冲击令许多外来务工人员返回流出地。这一方面导致了有些流人地学校因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量流走而出现教室、教师过剩现象;另一方面则导致流出地学校人满为患。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键问题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范畴,它与城市管理、户籍制度、税收政策、公民权利等一系列社会、政治、经济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多方联动,才有可能彻底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3]孙向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与地方政府作为的个

案研究:基于江苏省张家港市“红蕾工程”的实地考察

第8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工业是__经济的重要支柱,工业企业是发展工业经济的主体,而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广大的企业员工。目前,我市工业企业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数量占有很大比例,他们已成为促进工业企业发展,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正如__市委书记王国平书记所说:我市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不仅属于老__人,同样属于新__人。

外来务工人员是我市非__户籍、在__市区工业企业务工、以企业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所有人员,更是280万新__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工作生活状况,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帮助我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进而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与世界名城相媲美的生活品质之城,我们开展了本次本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的现状调研活动。

二、研究概况

本次调研以本市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参股企业、国有改制企业、私营企业等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为主。在各区(市、县)的经发局、发改局、经贸局以及工投集团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们向有关工业企业发放《__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__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两套问卷,区域和行业覆盖率均为100%其中发放《__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生活现状调查问卷》1份(其中中策橡胶4000份,作为深度研究样本),回收10856份,回收率为90.47%,其中有效问卷7852份,有效率为72.33%;发放《__市工业企业外来务工人员管理现状调查问卷》1001份,回收903份,回收率90.21%,其中有效问卷628份,有效率为69.55%。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详细了解外来务工人员的生活工作现状以及他们迫切需要的政策支持,先后考察了机械、轻工、化工、纺服、电子以及建冶行业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企业近10家,其中包括__机床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新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策橡胶等典型企业;先后走访了市工会、市劳动保障局、市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座谈会若干次。

参加此次调研的外来务工人员中男性比例为56.1%,女性为43.9%;年龄在35周岁以下占82.7%,35周岁以上的17.3%;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55.3%,高中学历占31.1%,大专及以上为13.6%;从事建筑冶工业11.5%,纺织服装业28.3%,电子信息业14.6%,机械制造业39.1%,医药化工6.5%;政治面貌中,群众占67.2%,党员4.7%,团员28.1%。

三、现状分析

(一)就业现状

1、就业渠道。自发外出和亲戚老乡介绍仍是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主渠道。调查对象在工业企业就业渠道中,依靠自发外出和亲友或老乡这种强关系实现的占49.6%,通过劳务市场应聘、学校或劳动机构推荐、职业介绍所介绍和家乡有关部门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的比例之和为28.5%。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逐步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依靠强关系提供社会支持进城就业的比例大大下降,一方面,长期城市流动经验使外来务工人员对地缘亲缘关系的依赖程度在减弱,城市独立生存能力在增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原因,是__市委、市政府近几年出台的各项政策支持的结果,免费的就业信息平台、免费的各类就业中介机构等的构建进一步为外来务工人员大大降低了就业的搜寻成本。

2、就业领域。劳动密集型企业仍是外来务工人员进入的主行业,但已经出现向技术含量要求较高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企业过度的明显趋势。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易进入、需要的技术和技能水平低、劳动契约松散等就业成本低的特征,吸引了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普遍受制于素质瓶颈,调查对象中,农民工以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5.3%,没有技术职称的比例高达66.3%,初级技术职称的有19.9%,中级以上职称总和只占13.8%,技术等级中,65.8%的外来务工人员持有上岗(操作)证,17.5%的为初级工,而中级工以上的总和仅为16.6%。所以更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只能进入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调查对象中,75.3%的外来务工人员集中在技术要求相对偏低的纺织服装、机械制造行业,而技术要求偏高的电子信息、医药化工行业之和为24.7%,这个比例结构与5年前80%以上农民工集中就业在非正规部门或正规部门非正式就业的数据相比,已经大大改善,这是近几年__市产业升级转型的客观结果,更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各类技能培训、不断完善新__人的各项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政府主动作为的结果。

3、就业报酬。低报酬仍然是外来务工人员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调查对象中,月工资收入1500元以下所占比例为68.5%,1500元--元占20.7%,元以上的有10.8%,所统计的月工资收入包括社会保险和个人所缴纳部分以及各种加班工资。平均日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的比例高达69.8%,18.5%的调查对象表示工作中没有双休日,有54.6%的双休日能休息一天。根据调研数据推算,70%的外来务工人员日平均工资低于__市最低保障工资日均水平,87%的小时工资收入低于__市最低保障工资,低报酬是这一群体工资收入的主要特征。

4、就业培训。调研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培训状况方面与5年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善。51.2%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受过短期职业培训或教育,受过初级以上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比例已达2 2.4%,仍有26.4%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从没有受过任何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一方面,表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意识加强了,另一方面,与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巨资投入的各类培训直接相关。

(二)社会保障与住房保障现状

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明显大幅上升。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宣传下,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意识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得益于相关政策和有关部门的认真监管。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获得的社会救助及社会福利非常有限。外来务工人员的居所分布随着__大部分企业的外迁,有了较大的变化,由原先的大分散的格局走向小集中区域。

调查对象中,外来务工人员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解决住房问题:自行解决住房的有66.1%,最大的变化则是出现自己买房住买房住的可喜现象,比例达到了2.9%;而入住企业提供的集体宿舍的比例上升到了32.4%。结果显示,97.1%的外来务工人员没有自己的住房,居住的临时性特征十分显著。

从调查结果看,通过市委、市政府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约48%的调查对象认为打工以来住房条件有所改善,其中,15%的认为好了许多。总计50%以上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的__住房状况长期以来没有多大改观。

调查对象中,公积金的征缴比例严重偏低,出现企业与外来务工人员对此的双拒现象:由于政策层面上没有相关的硬性规定,企业缺少缴付公积金的积极性,甚至为降低经营成本拒缴;而公积金本身用途的单一性,对于没有能力购房或改变租住房屋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从每月工资中扣除一部分作为住房公积金,必然使每月现金收入减少,这是不能接受的现实,因此也拒缴。

(三)城市融合现状

关于反应城市适应程度的工作精神生活状况的调查中,外来务工人员工作之余以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和聊天、逛街作为主要的休闲方式,另有50.1%的选择睡觉作为其主要的闲暇方式。与此相适应的,样本选择很压抑的占15.2%、平淡甚至无聊的占66.6%、累得顾不上精神生活的占4.3%、很丰富的占13.5%。调研显示,流动经历和城市文明体验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素养、个人责任感、自我依赖、风险意识、灵活性和适应性的提升作用明显,近70%的调查对象对自己在杭的生活总体满意(50%左右的调查对象有定居倾向),显示外来务工人员群体城市生活的强适应能力,利于定居转移目标的达成。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生活状况呈纺锤型心理结构,这一心理结构反映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生存理性。

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维权能力也存在一个提高的过程。在问卷列举的多项与外来务工人员权利义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中,除了59.3%的表示了解《劳动合同法》、46.6%的了解《__市农民工基本养老保险低标准缴费低标准享受试行办法》外,对其他法规的了解均在20%以下,有22.5%的调查对象表示以上法律、政策都没有了解过;而对您是否知道__出台了《__市外来务工人员特殊困难救助办法》的选项中,57%的调查对象选择了不知道。调研结果显示了在杭外来务工人员法律意识和市民意识相对薄弱,外来务工人员对法律性规则的低水平认知,一方面与他们自身的教育和社会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相关政府在法律宣传上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

总体而言,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政治生活的愿望与意识相对单薄,存在明显的过客心理。在您关注过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__的重大举措一项的回答显示,67.8%的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关注过打造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活动,46.8%的知道构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而83.3%的调查对象根本不知道工业兴市战略;而在另一项与外来务工人员利益息息相关的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和落实新__人生产生活八个有工作的了解状况中,有约40%的选了八个有之外的有娱乐、有奖金。调研结果表明,外来务工人员的政治参与行为显示缺失,政治认知水平有待加强,同时,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城市管理、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的渠道应进一步拓展。

四、主要困境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十五期间,外来人口对浙江gdp的贡献率达到了21.4%,让这些对__经济做出贡献的新__人更好更快地融入__,市委市政府为此做出了多年的努力,尤其是为实现包括外来务工人员的农民工在杭安居乐业的八个有的目标,已取得了明显的实际效果。由于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及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价值观的演变,目前,这一群体要更好更快地融入__、安居乐业,还面临以下主要困境:

(一)就业困境

1、技能培训局部滞后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近几年市委市政府在培训方面的财政投入较大,成效明显,但具体的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存在多个部门多头培训,部分培训内容与动态的市场化需求有所脱节。因此导致资源分散、培训质量不高,进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的积极性;二是由于外来务工人员的高流动性以及降低成本的短期视角,多数企业按照全体职工工资总额提取培训经费后,绝大部分经费只用于上岗前的一般技能培训,能够对员工进行可持续性职业发展的系统培训很少。技能培训难以切实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需求。

2、素质提升的预期与就业环境存在落差。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已有大幅提高,对自身素质进一步提升的预期比老一代要高得多,而这种预期受现实环境制约:首先,一方面,由于对培训的远期收益认知不清晰,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大多属于生存型工作,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财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发展;其次,没有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预期,提高自身素质技能的积极性被抑制,难以造就城市公民的责任感和素质;最后由于企业使用外来务工人员多从短期效益出发,对掠夺性使用成为企业的行为偏好,不注重工人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其始终处于低水平、低层次的产业领域。这些状况都会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及其后代的后续发展,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在杭融合的实现。

3、升迁诉求存在现实难度。通过岗位职务变动实现地位上升是现代社会地位变迁的主渠道,这对外来务工人员来说面临现实难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所从事工作一般都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流动性强、收入不高且艰苦的工种,这些都是社会声望很低的职业。另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没有相关的档案制度、劳动制度实现业绩累积(如工龄、职务、职称的累积),进而不能获得地位累积。由于从事的多是技能低的劳动,通常不会对劳动组织的组织目标形成影响,劳动地位也难以提高。

(二)社会保障困境

由于相关硬性规定的执行,多数工业企业为外来务工人员缴付社会保险的比例数据显示较高,而实际上,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并不强,原因在于:

1、保险筹资费率高、接续难。目前我市社会保险的五大险种,单位须缴纳工资总额的33%左后,保险费率过高,劳动力成本上升,企业为逃避社会责任,瞒报应参保人数或将单位缴费责任转嫁给个人,影响企业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实际参保率偏低。省际之间及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险制度不衔接,当外来务工人员在不同省份的城市之间流动时,转移手续繁琐,甚至有制度缺位,多数人会选择退保,导致参保中断。

2、基金管理的统账结合模式影响部分权益保障。原有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的混账管理模式,引发了个人账户的巨大空账缺口,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信任度;而以后的统账结合模式从制度上化解了个人账户的空账风险,但只对那些可能定居__的外来务工人员有吸引力,只有他们才能够享受社会保障的社会统筹部分,对于多数没有能力定居__的外来务工人员而言,只能是降低其暂居__的生活收益。

3、社会保障供给模式单一,缺乏一体化设计。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异质群体,不同类型的外来务工人员对社会保险的需求存在较人差别。而目前实践中__社会保障模式供给单一,没有注重进行切实有效的分层分类,不能满足外来务工人员的多样化的保障需求。同时,社会保障政策的设计未能一(来源:文秘站 )体化,甚至出现重复参保缴费而未能提高保障水平的现象。另外,就业状态不稳定、总体收入不高等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三)住房困境

市委市政府一直致力于流动人口的有房住问题,__外来务工人员公寓已实际开工13.88万平方米,一系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政府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但进一步解决和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居住问题仍困难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1、理想居住预期与市场高房价形成巨大反差。80%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定居意愿十分明显,而通过对有定居意愿的调查对象关于如果在__定居,你将如何解决自己及家人的住房问题的调查的统计分析发现,半数以上调查对象希望通过购买经济适用房解决定居转移住房问题。总体看,选择买房解决城市定居住房问题的比例是租房的一倍。而现实状况是,这一群体的月平均收入不到1500元,与__目前主城区突破15000元的商品房均价相比,显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这一群体理想中的预期根本无法实现。

2、租赁价格影响居住环境和质量。外来务工人员总体收入水平较低,但用于居住费用支出的比率却较高。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占68.5%,每月支付租金在200元以下的约占60%,而每月支付租金在700元以上的仅有2.04%。如果按流动人口月收入1500元,每月支付租金200元计算,外来务工人员每月用于居住的开支占其总收入的13%。屋租赁市场价格太高,而较低收入水平和已经较高的居住费用支出比率使外来务工人员只能选择房屋租赁价格较低的农村和城郊结合部,根本无法考虑居住的环境和质量。同时,租赁房屋供应主体以私房居多,保障型环节十分薄弱。一是租赁行为不规范,租赁当事人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租赁纠纷多。二是违法出租房多,在质量、消防、卫生等方面存在系列安全隐患,社会治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显然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城镇租房的隐性成本,制约了自我解决城市住房问题的能力。

3、住房公积金模式收效甚微。湖州模式开启了外来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先河,__部分企业也尝试为外来务工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目的是鼓励外来务工人员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自己解决住房问题。而这一群体实际利用公积金贷款买房的比例极低,实施的现状表明,限于当前收入水平,用公积金在城镇购房,对于绝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对策建议

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合是一个逐步、有序的过程,当前这一群体在杭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特别是政府中的主动性作用不断提高,但鉴于这一群体本身特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如何更好地成为新__人仍缺乏一个系统的框架,还需要政策和制度上的不断完善。

(一)稳定就业对策

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环境,增强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适应能力,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__。这些必要的改善措施包括:

1、健全职业培训机制,提升就业能力

(1)继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技能培训体系,是增强这一群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继续探索建立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团体与个人共同分担的教育培训经费保障的合理有效机制。首先,进一步明确外来务工人员培训经费的财政预算安排,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其次,强化用人单位对在岗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责任,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按外来务工人员占全部职工的比例安排在岗培训经费;最后,向社会多渠道筹措资金。

(2)整合有关培训资源、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目前__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多头格局非常明显,不仅资源分散导致极大的浪费,而且市场化的培训机构违规欺诈等的违法事件屡有发生,加大了监管成本,因此,有必要整合有关培训资源,保障培训经费的集约使用。面对当前技能培训与市场需求有所脱节的现象,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培训要根据__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培训效果。

(3)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动力。一是建立初次就业的劳务开发培训基金。由就业中介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初次就业的农民工就业中介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后,领取由就业中介机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统一监制的代金券,到指定的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培训期满后,学员凭培训合格证和代金券到用人单位上班,用人单位在约定期限内返还就业中介机构;二是提升技术资格证书的就业准入地位,形成技能劳动者的评价、选拔、使用机制;三是是将培训与待遇的结合。对考取专项能力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外来务工人员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适时技能人才的指导工资标准,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工资待遇,增加外来务工人员参与培训的动力。

(二)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降低运行、搜寻成本。网络求职已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新渠道。目前企业用工信息和农民工要就业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缺口,网络信息的不系统、不完整、不全面,因此,构建完善政府牵头、企业参与、社会各方支持的信息支持模式已成为网络时代必不可少的政府 公共服务环节。完善的就业信息网络平台,不仅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为农民工寻找就业机会提供便利,降低搜寻成本,可以真正做到外来务工人员和企业用工实现互惠互利,减少盲目性。

2、严格规范用工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首先,应进一步规范工资收入。将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收入纳入城镇职工工资保障范围,切实实行同工同酬;建立工资保障准备金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的监督检查;其次,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企业劳动标准与工作时间的限制性规定,对计件工资的企业规定每日或月最高工时标准,以保护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健康权和休息权;最后,切实改善劳动条件,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职工的身心健康。

(二)相应的住房保障对策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相应的住房保障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其融入__的住房需求,形成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的长效机制。

1、建立法定保障实施机构。首先,建立相关部门联动的法定住房保障实施机构体系,统一管理政府财政支持下的保障住房及保障资金。其次,建立法定住房政策性银行,集中各类政策性资金,用于支持农民工保障住宅建设,并将公积金贷款业务转到住宅政策性银行,进而统一并扩展政策性个人住宅信贷渠道。第三,成立专门的住房贷款保险机构,一方面对住宅政策性金融业务提供存、贷款保险。一方面对无相应抵押品的低收入户所需住宅贷款提供担保,通过该机构使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得到最高住宅贷款。第四,相关部门负责对各住房保障实施机构的政策执行状况进行监督。

2、多渠道筹集资金、拓展保障住房房源。保障住房来源可以有以下几方面:①财政拨款新建,建成后的房屋产权、土地使用权都归政府所有。②政府在二、三级市场上收购价格位置适中、小户型为主的二手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③房地产开发商代为建造。政府出让某一地块的土地使用权时,规定中标开发商必须提供相应数量的合适小户型房屋,政府以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率收购或冲抵土地出让金。④利用闲置厂房、学校、仓库等改建成适合农民工居住的住房。另外,开发商提供的、用以冲抵土地出让金的空置商品房和社会捐赠也是路径之一。

3、用工单位应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扶持力度。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做好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工作:①为外来务工人员修建或租用安全、整洁、方便务工的住房;②没有条件的而企业发放住房补助,并落实措施保证外来务工人员这笔钱专款专用;③全面落实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公积金制度,企业承担相应保障资金;④支持地方政府建立外来务工人员住房保障基金,履行企业应尽义务。

(三)全面的社会保障对策

1、根据真实诉求分类分层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需求。外来务工人员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的利益表达机制,了解其真实利益诉求。在了解掌握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真实诉求的基础上,根据外来务工人员的具体意愿,分层分类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

2、建立健全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和接续机制。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障管理既要考虑保持与现行制度的衔接,又要适合外来务工人员的特点和需要,需要相关部门设计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模式。其一,严格规范用工制度。政府已经在着手严格规范用工制度,要求企业在雇用外来务工人员时必须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其二,制定合理的个人保险基金转移办法。其三,建立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社会保险基金筹集途径。

第9篇:外来务工人员范文

【关键词】城市务工人员;职业动机;问卷

一、引言

城市外来务工人员,是指劳动者进入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是非城区户籍的人员。也就是过去大家俗称的“外来务工人员”。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亿的非城镇户籍人员在城市打工。长期以来他们进城就业承受着很大压力。大多数的外来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一技之长,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拖欠工资、缺乏社会保障、人身伤害等侵权现象时有发生,使得这个群体有较高的工作流动率和失业率。所以为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再就业的机会,指导他们如何就业就显得重要,而要有效地指导他们就业就必须先了解他们的就业心理,特别是其就业的动力性特征,也称为职业动机,只有在充分掌握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这些心理特点之后,政府和相关组织才能合理制定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就业的政策和措施。

二、理论和构想

(一)职业动机的概念及维度

职业动机是动机倾向性在职业行为方面的表现,它是驱使人们进行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的内在动力。职业动机是一种看不见、内在的、假设的结构,是工作激励的心理基础,长期以来受到西方组织行为学研究者的重视。职业动机的维度可以反映其本质内容和结构。一般将职业动机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个维度。内在职业动机是指职业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身,并且从事这一职业活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外在职业动机是指职业活动动机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职业活动主体追求职业活动本身之外的某种目标或其他与职业性质相连的因素所导致的动机。

(二)有关职业动机的研究

国内各专家学者对职业动机做了很多相关研究,张剑,郭德骏的研究显示我国员工的工作动机结构可以概括为追求胜任取向、外在物质报酬取向、他人评价取向、自我决定取向与良好关系取向五个因素。我国学者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也对青年的职业动机进行了一些研究,发现我国青年的职业动机丰富多彩,且以复合动机为主。张进辅,张蜀林在《高职生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及其相互关系的调查》:择业标准能反映青年内在动机有发挥专长、有所作为、符合个人兴趣等因素;反映青年外在动机的有工作地方好、经济收入高、对社会贡献大、社会地位高等因素。

(三)本研究构想及意义

鉴于现有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和企业员工,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群体的研究,以及国内现有测量职业动机的工具缺乏等方面的不足,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编制信、效度较高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问卷,考察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结构。并通过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研究,更好地认识职业动机的具体结构并指导于实践。

三、实证研究

(一)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维度建构

我们在苏州市人才市场随机抽取外来务工人员107人(男性72人,女性35人,年龄从22岁到53岁不等)为开放式问卷调查对象。并对其中4人进行了访谈。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以及上述开放式问卷的结果,将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分为职业内部动机和职业外部动机两部分。

内在动机:包括五个方面:(1)符合性动机:指职业本身符合个人个性、能力以及工作生活方式。(2)自主性动机:指工作中可以自己做决定,具有一定独立性。(3)成就性动机:指工作能促进自身潜能发挥,有创造性和挑战性。(4)自尊性动机:指工作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的需要。(5)稳定性动机:指职业工作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和竞争强度等。

外在动机:包括五个方面:(1)职业薪酬:指工作所能提供的工资、奖金、保险、养老和医疗条件。(2)家庭因素:指影响就业的家庭背景和状况。(3)职业发展:指工作单位发展前景、工作能带来的晋升机会。(4)职业环境:指工作地点和环境等。(5)社会需求:指工作是城镇的劳务需求,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编制预试问卷

在初步得出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维度和结构基础上,进行预试问卷的编制,题项来源包括开放式问卷所得的代表性条目、对外来务工人员的访谈和专家意见以及有关职业动机的论述和研究。最后形成有62个项目的预试问卷,其中有59个预试题项,另有3个测谎题。问卷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问卷进行团体施测,由“很符合”到“很不符合”分别评定为5~1分。

(三)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正式问卷的确定

我们从苏州、无锡等地选取外来务工人员被试,共发放预试问卷300份,包含职业内部动机32题,职业外部动机27题。预测试通过到当地人才市场现场施测的方式,共收回有效问卷198份。

对项目的筛选采用求出各个题项的临界比率值(CR值)的方法,将未达到显著水平的题项予以删除。同时依据因素分析理论来进行筛选,剔除14个题项,剩下的45个题项构成正式问卷。对因素的确认和命名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公因素,求得初始因素负荷矩阵,再用方差极大法旋转求出旋转因素负荷矩阵。

(1)职业内部动机问卷部分。对初试的198份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52,表明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析;Bartlett球行检验值为4430.271,显著水平为.000,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职业内部动机部分原有32题,删除10题后,剩下的22个题项构成职业内部动机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后,结果发现抽取了5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48.627%。其中,因素1包括4个题项,主要涉及职业与自身个性或能力的符合性,命名为“符合性”。因素2包括5个题项,主要涉及职业有一定的自由,命名为“自主性”。因素3包括6个题项,主要涉及自我发展、寻求挑战,命名为“成就性”。因素4包括3个题项,涉及得到尊重的需要,命名为“自尊性”。因素5包括4个题项,涉及获得稳定和安全,命名为“安稳性”。

(2)职业外部动机部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831,表明样本大小适宜于因素分析;Bartlett球行检验值为5430.271,显著水平为.000,极其显著,表明总体的相关矩阵间存在共同因素,数据适合进行因素分析。职业外部动机部分原有27题,删除8题后,剩下的19个题项构成职业外部动机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后,结果发现抽取了5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48.909%,与构想的结构基本吻合。其中,因素1包括3个题项,涉及工资报酬,命名为“职业薪酬”。因素2包括6个题项,涉及家庭原因,命名为“家庭因素”。因素3包括3个题项,涉及职业前景,命名为“职业发展”。因素4包括3个题项,涉及工作环境,命名为“职业环境”。因素5包括3个题项,涉及来自社会的原因,命名为“社会需求”。综合从以上2个分问卷的因素分析结果来看,各份问卷提取出的因素及结构与理论模型比较吻合。

(四)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正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1)信度检验。问卷共41个题项,题项均采用Likerts点自评式量表计分方式,各题项按随机方式排列(见附录)。我们从苏州、无锡地区选取外来务工人员进行较大范围的实测,共发放问卷400份,进行信度检验。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系数)作为信度检验的指标,问卷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812。

(2)效度检验。根据测量理论,构建健全的问卷所需要的项目和测验的相关应在0.30~0.80之间,项目间的组间相关应该在0.10~0.60之间,在这些范围之类的题项为测验提供了满意的信效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问卷的因素间的相关在分别在0.231~0.60之间。另外,对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分问卷的项目和所属份问卷的相关进行分析发现,其相关在0.38~0.67之间。这表明问卷的构想效度是合理的。

四、讨论与展望

本研究构建出了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维度结构,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从理论构建的过程来看是具有一定的理论支持的。首先,在编制问卷题目时,多方搜集资料,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维度构想的内容;其次,为了确保问卷质量,本问卷经过了预测,并严格按照指示语指导被试回答问卷,结合统计分析结果及专家意见形成了正式问卷;再次,采用多种方法检验理论构想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编制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问卷,经过小样本初测的调查结果进行因素分析的结果与理论构想模型的维度吻合较好。

关于问卷信度,总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2,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多在0.7以上。在效度方面,本研究经项目筛选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最终形成了包括41个题项的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问卷。每个步骤严格遵循问卷的编制程序,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问卷的结构效度则通过相关分析法进行考查,结果显示本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综上所述,本研究所编制的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外来务工人员职业动机的工具。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仍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某些维度题项太少,个别维度间相关过高等问题,并且选择的样本主要来自苏州地区,其可推广性值得探讨。这都需要在将来的研究中得以弥补和改进。

参 考 文 献

[1]黄希庭,张进辅,李红等著.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与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231~267

[2]Bromley H. kniveton.The influences and motivations on which students base their choice of career.Research in Education.Nov 2004(72)

[3]Loretta Y.Teng,George A.M.Career Development Among Ethnic

and Age Groups of Community College Students.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Winter2001,28(2)

[4]张剑,郭德俊.企业员工工作动机的结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3,9(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