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商业银行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银行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银行的概念

第1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保龄宝独占鳌头

11月21日晚间,保龄宝公告,称山东禹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筹建工作小组于11月20日收到银监会下发的同意批复,山东禹城农商行的筹建已获得银监会同意。

根据保龄宝公告,公司曾拟以自有资金3164万元认购拟组建的禹城农村商业银行2260万股,占禹城农村商业银行总股本的5.91%,加上增资前公司持有禹城农村商业银行股份8799150股,增资后公司将合计持有禹城农村商业银行8.21%的股份,并将成为禹城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市场对保龄宝的公告给予了强烈反应。上周五,保龄宝被资金封于涨停板,并最终报收17.07元。不过,民营银行相关概念股却并未出现集体爆发,大部分个股仍随大市走出一轮低迷行情。东方财富通统计的19只相关观念股,仅有6只上涨,整个板块更是呈现整体微跌态势。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的企业名称核准公告,目前已有超过30家民营银行的名称获得核准。在11月短短的十多天里,又有14个民营银行名称获得核准。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民营银行背后都隐藏着民营上市公司的身影,如此前备受看好的苏宁银行,背后便是苏宁云商,其他还有格力电器、杉杉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真假民营银行有争议

保龄宝方面认为,由于禹城农村商业银行的前五大股东都是民营资本,与传统银行具有显著区别,因此该行的民营性质可以确定,是“国十条”提出“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以来,成立的首家民营银行。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郭田勇表示,如何判断民营银行的性质,关键还是要看民间资本的占比,如果单纯从“民营银行”这个概念分析,山东禹城农商行被定义为民营银行没有问题。

不过,也有观点认为,如果首家民营银行落户山东,保龄宝确实成为首家民营银行的第一大股东,市场的反应应该不止于此。某不愿具名的证券分析师就向记者表示:“保龄宝一字涨停并未引发板块的连锁反应,除了前期民营银行概念已经热炒以外,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到底山东禹城农商行是否真的属于首家民营银行,显然市场中仍有疑问。”

此外,有消息称,银监会相关人士对媒体表示:山东禹城农商行并非民营银行,而是属于农信社改制后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

第2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1.1财务危机概念的界定

1.1.1财务危机

关于财务危机的概念,国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财务危机不能仅狭义的界定为企业破产,还应包括债券到期不履行,银行透支以及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等。英国学家认为财务危机公司是指经历破产、无力偿还债务或者为了债权人的利益已经进行清算的公司。我国学者对财务危机的概念界定也有不少研究,张后奇将上市公司的财务危机定义为一个时期概念,有开端和终止,财务危机包括从财务危机出现的那一时点起至公司破产的整个过程,但是上市公司出现的财务危机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之分,因此判别公司是否发生财务危机就以公司是否亏损作为的主要标志。高民杰将多数学者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认为常见的财务危机可以定义如下:(1)净值为负、现金流量为负、当年的营运资金为负、破产前三年有整的营运损失、负的净利、负的保留盈余;(2)当前的现金流不足以支付目前的债务;(3)公司的资产不足以支付当前与未来的债务;(4)违约公司,既没有能力按期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公司;(5)正在进行债务重组的公司。

1.1.2财务危机预警

所谓预警,顾名思义,就是提前报警的意思。财务危机预警,狭义理论上讲,就是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上,依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经营计划及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设置一些比较敏感的财务指标,通过对这些财务指标的综合分析,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财务状况的变化,以便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潜在财务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有效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对企业各环节发生可能或即将发生的财务风险发出预警的信号,不仅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层的决策提供依据,而且作为企业债权人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做出有效预测,以帮助作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后风险控制。

1.2信贷管理中财务危机范畴的界定

上文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财务危机概念界定的不同观点,但是不论基于何种定义,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陷入财务危机的信贷企业对银行的信贷资产带来了巨大的风险。然而,由于其利益地位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在看待企业的财务危机方面,既不同于企业的经营者也不同于一般的权益投资者,而是有其特殊的视角,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者所看重的信贷企业的财务状况,一方面是对其盈利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是对偿还债务的能力。皮特认为“从历史上看,银行倾向于向企业发放短期贷款,用于流动资金的非固定性补充”,这在贷款本息收回的可能性上,短期贷款的风险要远低于中长期贷款。这就表明了商业银行对贷款本息收回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中财务危机范畴,可以解释为企业履行偿还银行本息的义务时的受阻状态,即企业的财务状况出现问题,经营不善,现金流量低,资产的流动性差,无法按时偿还本金。

2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建议

财务危机预警模型的运用只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一个环节,要加强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方法。

2.1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强化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意识,商业银行在进行贷款决策时,要有风险意识,及时进行预警分析。要求商业银行将贷款程序的三个阶段(贷前推销调查、贷时评估审查、贷后监督检查)分别交由不同的岗位来完成,并相应的承担由各个环节工作出现问题而带来的风险责任。加强银行的信贷内控机制,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息披露体系,降低信息不对称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信贷风险的可能性;二是进一步完善信贷内控机制,要加强对违章责任的约束惩罚,严格执行信贷的规章制度;三是提高信贷管理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不仅能够对企业进行微观分析,而且能对外部市场和经济环境进行宏观分析。

2.2建立可靠的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信贷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是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信息优势与人的管理相结合,以确保管理有效和决策准确的信息技术系统。可包括客户信息监测系统,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监测系统主要包括的是财务信息、账户信息以及与客户相关的其他非财务信息。环境监测信息系统包括宏观经济环境信息、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信息以及同业竞争市场的信息。然而银行往往难以完全掌握上述的信息,此时同业间的沟通就显得很重要,同业之间应该建立通畅的信息交流渠道,做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或降低存在道德风险的客户利用银行同业间的竞争骗取银行信贷资金现象的发生。

2.3引进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

通过借鉴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技术,争取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以改变在传统管理模式下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处理滞后性的现状,提高风险判别的准确性和系统性。提高风险管理水平,逐步实现风险的量化管理。国际上先进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著名的有VAR方法。VAR在险价值测量方法是一种利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理论来评价风险的方法,就是在正常的市场条件下,对金融范围内的参与者在给定的时间区间内的最大期望损失。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仍达不到使用VAR方法的条件,但是商业银行可以借鉴此方法的经验,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实践提高风险度量水平,以使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的控制管理水平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2.4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

第3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民营资本;商业银行;国民待遇

中图分类号:F8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1-0025-04

我国加入WTO以后,银行业不断对外资银行开放,为了引进外资,国家及各地的政策都对外资有所倾斜,使得外资银行在我国受到了所谓的“超国民待遇”,相比之下,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却困难重重,因此,授予民营资本“国民待遇”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何为“民营”、“民营银行”?入世多年来我国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待遇发生了那些变化?还存在什么问题?这些都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一、“民营”及与“民营”相关的概念

对于“民营”的概念,学界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其与“私营”和“国营”两个概念的辨析,来阐述其所包含的意义。

(一)“民营”与“私营”

讨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问题,首先遇到的就是“民营”的定义问题。严格来讲,“民营”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仅仅有“私营企业”这一概念。根据198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条的规定,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8人以上的营利性组织。并且,私营企业只能以独资、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三种形式存在,而根据《条例》的第十二条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不得生产经营国家禁止经营的产品”。2000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声明禁止私人开办银行,也正是在这一年,长城金融研究所的成立时最早提出“民营银行”这一概念。[1]由此看来,“民营”一词的选用,是有意避免“私营”一词与“银行”连接,避免由于私营企业禁止从事金融业而给民营银行的“出生”埋下不必要的法律障碍。 [2]

(二)“民营”与“国营”

与“民营”相对应的概念是“国营”。在我国,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银行一直掌握在国家或者政府手中。目前我国银行业市场上,国有商业银行凭借行政庇护形成垄断地位,一方面商业银行产权不清、权责不明、政企不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寡头垄断使我国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信贷政策向国有大型企业倾斜,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地下金融滋生等不良现象。作为与“国营”相对应的“民营”,社会各界期待其出现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传统国有商业银行垄断银行体系的种种弊端,通过民间资本的注资改善银行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银行业内引入竞争提高效率,摆脱政府干预,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大概得出这样的结论,“民营”资本的进入意味着银行朝着产权明晰、具备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自主经营不受政府的干预的方向发展。

(三)“国民待遇”

国民待遇和市场准入原则是世贸协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这一原则要求我国对在我国开业的外资银行给予的待遇和权利不低于国内银行的待遇和权利。入世后6年来,我国在对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上可谓是做的很好,最突出的就是税收方面的优惠。为鼓励外资流入,我国外资银行税制是按照优惠原则设计的,通过降低税率、税收减免、提高起征点、在投资退税等方式,使外资银行税收负担远远低于内资银行。仅以所得税为例,这五年来,外资银行适用《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际税负为15.64%,而内资银行适用《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实际税负达到31.6%。[3]与外资的“超国民待遇”相比,民营银行进入银行业却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于是民营资本开始呼唤在进入银行业中的“国民待遇”。

因此,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国民待遇”问题,就是民营资本如何在银行业市场上与国有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平等竞争的问题。

二、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现状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外乎资本进入和机构进入两种方式,资本的进入就是民营资本通过购买现有商业银行的股权来进入银行业。机构进入则是民营资本通过设立新的商业银行来进入银行业。

(一)资本的进入

近些年来,随着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民营资本总体规模的迅速扩大,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也在逐步完善和细化。200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计委《关于“十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就明确指出:“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金融、保险等行业,要逐步放宽对非国有经济的准入限制和扩大对外开放”。2002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在《进一步发挥中小银行的作用》中,提到“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这为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提供了政策保障。[4]而2006年颁布的《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中对民营资本进入商业银行业也没有特别的限制。据统计,民营资本在全国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占12.07%,在城市商业银行中占到29.42%,在城市信用社中占40.41%,超过了国有控股企业法人股。而比较典型的如浙商银行,作为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已经占其总股本的85.71%,民生银行作为一家成功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资本已占总股本的55.04%。这些数据说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不存在法律障碍,而且民营资本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本金的重要组部分。[5]

(二)机构进入

对于民营资本是否可以以新设的方式进入银行业,《商业银行法》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也没有明确的禁止。而事实上,中瑞财团的四大股东筹建“简化民营银行”的申请,一直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批复。依据《实施办法》的规定,境内非金融机构作为商业银行的发起人,除了办法中明确规定的几项条件,还有一条“银监会规定的其他审慎性条件”。这一条件赋予了银监会的自由裁量权,也往往成为银监会拒绝批准新的商业银行设立的“法律依据”。

应该说,对于民营资本的进入,中国银监会总的态度是,区分两种准入,欢迎民营资本,防止关联交易,审慎设立机构。在资本的准入中,坚持民营资本不能借入股银行业机构从事关联交易以及坚持所有权、经营权分离,严格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的原则基础上,允许民营资本的进入,而在机构准入上,则往往以审慎监管为由,认为我国银行业机构数量基本饱和,目前银行业潜在风险仍然较大,懂业务、会管理的专门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等等,从维护存款人利益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出发,对民营资本通过新设银行机构进入银行业持否定态度。

(三)几部法律法规促使“国民待遇”的回归

2006年年初,银监会公布了《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和《外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12月11日,我国入世五年过渡期满,《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以及《中国人民共和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同时颁布施行,《企业所得税法》也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这几部法律法规对于取消外资银行超国民待遇,逐步实现内外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两部《实施办法》的出台,明确了境内外机构发起设立商业银行的资格、条件以及商业银行合并、收购的规则,使得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准入要求更加清晰、明确。其次,新《管理条例》在向外资银行全面履行入世承诺,取消非审慎性限制的同时,也强调了外资法人银行导向政策,要求外资银行在中国以国内银行法人银行方式存在,在准入程度、监管标准上尽量与中资银行一致。例如修改后的《管理条例》对外资银行的注册资本从3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自由兑换货币提高到10亿元,并要求是实缴货币,与全国性商业银行一致。另外,对与分支机构的准入、总行拨付给分行的资金等审慎监管规则方面也与中资银行趋同。最后,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开始实施,外资企业将不再享有比国内企业低十几个百分点的优惠税率,与内资企业一样要缴纳统一的25%的所得税。外资企业单独享受的税前扣除优惠、生产性企业在投资退税优惠、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上的优惠等也与内资企业统一。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不难发现,入世以后,在国家层面上,外资在华享受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所剩无几。我国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态度应该来说是越来越宽松的,至少在法律上,可以说是没有障碍的。

三、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银行”这一概念引发的歧视

许多学者,特别是经济学家常常使用“民营银行”这个概念,并将之定义为“民间资本控股,具有现代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能够从事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 [6]笔者认为并不合适,甚至招来“歧视”。

从现有法律的角度来看,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银行是指依照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而《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中资商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有限公司。”而银监会从监管的角度,将商业银行分为大型银行,即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中小型银行,包括了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以上所有的分类并没有所谓的民营银行。而学者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又往往将民营银行等同于中小型银行。将民营银行与中小银行、民营企业联系起来,一方面,认为民营银行能够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又认为民营银行资本较小,难以抗拒金融风险,且极易成为中小企业圈钱的工具。这样错误的认识正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受到不平等待遇的一大原因。

我国法律规定的商业银行类型,主要是以注册资本为标准,并没有区分资本的所有权进行不同的约束,如果硬要给某些银行盖上“民营银行”的帽子,则会导致商业银行分类的混乱。而民营资本虽然不能与强大的国家法人股相抗衡,其控股、设立的银行从类型上说,是中小型银行,或者是城市商业银行、信用社一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这并不是他们的法律义务,而只是这些银行在市场竞争中,根据自身的特点、市场的供求关系,在与大型银行竞争中给予自己的定位。我国银行业相关法律的建立,并不是要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而是为了给所有的市场主体创造一个平等的竞争环境,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金融资源能够优化配置,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也自然能够得到满足。而民营资本的进入,并不仅仅是以所谓的“民营银行”这种形式来对抗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因为银行业由于其具有规模经济的特点,有利于在外资银行的强势进入下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作用关键在于改变银行的产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以实现自主经营,依照市场机制运行,不受政府的干预。

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并不仅仅以新建机构为唯一途径,民营资本控股的银行也不一定只是中小银行,另外,关联交易并不是具有“民营资本”的银行才会有的。中国银行业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民营银行”的概念能解决的,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和鼓励中小型银行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经济改革的整体推进,尤其是国有银行自身“民营化”进程的推进。[7]相反,它的出现可能进一步恶化我国企业分类混乱的格局,并由此引来“歧视”。

(二)银监会的限制

金融业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社会性、高风险性且具有传染效应的行业,这使得金融监管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正如上面提到的,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特别是以新设方式进入会受到银监会“其他审慎性条件”的限制。

“其他审慎性条件”赋予银监会自由裁量的权利。一方面,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资金这种特殊产品,高负债经营使得银行的信誉相当的重要,民营资本若以新设的方式建立银行,由于我国缺乏存款保险制度,民营资本设立的商业银行在民众心中没有良好的信誉,自然不能跟具有国家信誉“隐性保障”的国有商业银行相比,也不能获得监管机构的审慎性监管的认可。[8]另一方面,正如上面提到的银监会往往以银行已经达到饱和,潜在的金融风险仍很大或者是缺乏足够的人才等等这些模棱两可没有明确论证的理由拒绝新设的银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都没有规定设立商业银行的申请人可以对拒绝批准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22条虽然要求银行监管当局在拒绝批准设立银行申请时,应出具书面理由,但并没有相应的对其拒绝批准理由是否合理的审查机制。因此,如果申请遭到拒绝,申请人仅能根据《行政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对银行监管当局拒绝批准的决定提起行政诉讼,但是行政诉讼法却无法解决对银行监管当局“专断独横、变幻莫测”的行政许可权的约束。[9]申请人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救济。

四、结论

随着几部法律法规的规定,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国民待遇”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回归,在法律上也不存在显性的障碍,但是“民营银行”这一概念的长期使用导致人们对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误解及歧视,以及监管中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依旧是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障碍,发现问题后要做的就是对症下药,纠正错误观念,限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为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才是民营资本期待的真正的“国民待遇”。■

参考文献:

[1]王佳.中国银行业市场准入研究[J].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2]李金泽.银行业变革中的新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解析我国在加入WTO后内外资银行税收待遇的比较[DB/OL].中国税务网,.

[6]陈颖著.商业银行市场准入与退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7]李金泽.银行业变革中的新法律问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4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市场营销;营销对策

作者简介:李文伟(1970-),男,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学、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830.2;F71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15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7-35-03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内涵及必要性

(一)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内涵

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就是指商业银行在开展各项业务时,以顾客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经营管理中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措施,以招揽更多的客户、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商业银行的核心是从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出发,研发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具有特殊性能要求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实现银行的长期获益。它主要包括业务种类创新、业务宣传、资金投向选择等诸多方面。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必要性

现如今,市场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商业银行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必不可少的工具。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还比较落后。1978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商业银行在此体制下,实行的是统收统支、统存统贷,无条件的充当财政的角色,同时也扮演着国民经济出纳的角色。招商银行是其中最为成功的,它凭借科学的市场定位、明晰的品牌战略、不断的产品创新及先进的营销手段,使其从一家小的财务公司成长为一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并列入国际化银行的行列。它为其他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发展。由于外资银行的不断地涌入,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正面临着愈来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各家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着挑战,市场营销已经渐渐地成为我国各家商业银行获取竞争优势、建立银行核心竞争力、维持银行持久发展以及参与国际金融竞争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对市场营销的认识不够

虽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银行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性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也在不断地运用各种营销手段,进行各种营销活动,有了一定的收获,但是仍有许多商业银行并没有将市场营销看成是影响银行经营理念的理论,只是将其作为孤立的方法和技巧来看到,“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还没有完全的被树立,很多销售人员的专业知识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从银行的角度出发,只把推销金融产品放在第一位。在向顾客介绍相关产品服务时,只是一味的强调产品的收益,却没有对产品存在的潜在风险予以讲解、提示或告知。在市场营销的战略上,即使借用了营销的概念,也只是把营销当作推销。

(二)市场细分不够以及市场定位不明确

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初期属于典型的大众化营销,没有市场细分的概念。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有些商业银行依据市场细分理论对顾客进行了初步的细分。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细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对高端人群的细分。自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市场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商业银行逐渐的意识到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将市场进行细分,采用一些措施向高端人群提供特殊服务,例如设立个人理财工作室,提供贵宾卡等。二是对特定人群的细分。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提高市场份额,将特定人群作为目标客户群,专门针对这些人群开发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细分的前提下,有些商业银行还着眼于品牌的定位、企业的定位及产品的定位等,然而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还不明确,尚处于初始阶段,品牌的定位不鲜明,企业的定位不明确,而产品的定位多数以产品的功能为主。

(三)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营销人员

我国商业银行专门从事营销方面的专家并不多,大多数的营销人员都是“半成品”。市场营销是一门很有学问的学科,从事营销的工作人员不但要掌握营销知识,而且还要懂得很多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统计学、管理学、会计学、心理学等,最后更重要的是要精通专业知识,强调营销人员的职业道德。我国商业银行将营销视为某个职能部门的附带工作,对市场营销人员没有特殊的要求,这就很有可能使得市场营销活动在不规范的情况下发生,有时也会发生营销行为异化或偏差等情况,如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获取优质客户,在拉取银行存款时给予客户好处,向客户赠券送礼等。有些商业银行虽然是成立了营销管理部门,但在人员的安排上,也只是将几个跑过存款、做过信贷员、对市场有一定了解的人员放到营销部门。由于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训练,他们可能还是继续先前的工作,不可能从整个商业银行的角度,对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工作做出整体的研究、规划和实施。

(四)商业银行缺乏对市场营销战略的总体规划

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要求其围绕银行的总体营销战略,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缜密的营销规划。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在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的努力,然而这些方面的工作仍然还是缺乏总体上的规划和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盲目性。一般情况下,如果一家企业的营销管理搞得绘声绘色,那么它的营销规划和创新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这种营销规划又必须符合企业的总体经营规划,从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但商业银行以目前的经营状况来看,离这个要求还相差甚远。商业银行只是简单的在金融市场竞争中被动的运用促销等营销手段,普遍的缺乏从长远的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及控制,这与市场营销管理中所需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和缜密的总体规划的要求相背离。

三、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商业银行缺乏有效地监管

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活动需要有效的外部监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市场监管机制,金融法规不健全,这些都导致了商业银行在市场营销监管上处于疲软的状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商业银行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正确的引导。虽然各家商业银行都在进行市场营销行为,但却没有将市场营销这一概念明确的提出来,没有将市场营销活动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去仔细的研究对待,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缺乏全国性及全行性的统一规划和部署,不但造成了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浪费,而且很难吸引客户和社会大众的眼球。其次,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机制不完善。我国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不到位,投入到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管的人员少,业务素质低,监管力度不集中,采取粗放式的监管方式,这些势必给商业银行进行不规范的市场营销行为创造了便利条件。第三,监管商业银行的金融法规不健全。规范金融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需要提高金融的立法质量,需要统一协调金融法律法规的有关处罚,需要充分发挥金融法规的引导作用。

(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彻底的转变市场营销观念,各家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地步入“以服务客户为中心,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集约式的营销之路,长久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一直采用粗放型、外延式的营销模式,业务经营侧重于规模、指标、数量,追求速度的发展,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的自我约束及自担风险的机制不完善。因此容易引起商业银行的行为目标趋于短期化,银行只追求眼前利益,提高服务质量和持续长远发展的目标被忽视了,从而导致了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营销时,不严格按照服务营销的本质去实施营销活动行为,在市场营销的竞争中只顾完成银行存款等任务,忽略了管理,成本的增加和风险的扩大也都被抛到了脑后。此外,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都存在着多层次的管理体系和混乱的组织结构,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的格局,造成了商业银行金融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的低下,导致银行的管理层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感知,从而不能及时的制定出市场营销的策略。

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的策略

(一)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

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细分为基础,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层次、不同需求顾客的特征,设计出具有针对性和差异性的金融产品以及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来达到顾客的最大满意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其一,满足顾客的需求要优先于产品的推销。我国商业银行不能单单的只注重某种金融产品的推销,为了最大程度的满足顾客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及愿望,商业银行应该协调全方面的力量为顾客提供服务。其二,商业银行应该将客户群进行分类,找出适合自己的目标群体。银行的市场营销战略应围绕着自己的目标客户群进行部署,因此银行内部各部门之间应该要加强协作,增强团队之间的配合,更好的为客户做好服务性工作。

(二)注重市场细分,开展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无论商业银行自身的规模有多大,它只能向有限的客户群体提品和服务,而不可能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也不可能向市场中的全体客户提供服务,商业银行应该选出市场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最能吸引客户的,并且银行能够有效地提供服务的区域市场,满足目标客户群的特定需求。因此,这就对商业银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目标市场进行深入研究,根据需求同质的特点,将市场进行细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依据自身的营销战略,针对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向其提供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商业银行应该采用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和手段,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才能将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对商业银行及其产品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使顾客了解到竞争银行之间的差异,为其能够选出最适合自己的银行提供依据。此外,准确的市场定位也是商业银行设计市场营销策略的基础。目前各商业银行之间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如银行的业务种类、经营战略、营销理念等都大同小异,因此银行要想超越同行,占有领先地位,那么推出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一支优秀的营销团队对一家企业的市场营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营销人员应该具备全面的综合性素质能力,不但基本素质要好,而且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熟悉金融产品的特征及相关的操作流程,还要有能够很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人员具备上述这些条件的人员少之又少,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营销团队是当下商业银行的重中之重。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商业银行应在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完善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对员工进行全面的教育和培训,将企业文化和服务理念根植到员工心中,制定激励奖惩机制,充分的将全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其次,聘用懂得营销、有丰富营销经验的人才。市场营销是一个涉及到多门学科的专业,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它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所以,商业银行应该对员工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多加注重。

(四)制定适合商业银行自身的市场营销组合计划

虽然商业银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与一般企业的市场营销没有太多的不同,但由于商业银行自身的特殊性,使其在提品和服务上有别于其他企业,所以,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一般企业相比显得更为复杂。因此,商业银行在进行市场营销时需要引入4C理论,即顾客(Consumer)、成本(Cost)、沟通(Communication)、便利(Convenience),以便自己的营销活动能够符合目标市场的要求,商业银行以顾客为中心,随时关注市场的动向,紧随其后。换句话说,商业银行应该始终站在顾客的角度,无论是从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还是从经营成本的投入上,做到诚信热情,多与顾客沟通,充分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愿望。因此,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行为应该是一个不断的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结果及修改计划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组合计划能够帮助银行更好的完成既定的营销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文轩.我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对策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7).

[2] 李冬馥.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 邓秀峰.中国商业银行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金融,2011,(06).

第5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一、服务“三农”的目标设定与商业银行行为的管理方式冲突

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完全依照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注册资本金、存贷比等指标实行严格管制。这样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之间就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和分散的个体、农村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它们使对“三农”的贷款风险要大于对工商业的。利用对以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让村镇银行去经营比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所经营产品——工商业存贷风险都大的产品——涉农存贷,即使利率高一点的前提下,这也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很难做到。所有村镇银行对此都有反映。因此让村镇银行今后能够生存下去,或是国家主动改变当初对村镇银行的目标设定,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改为服务非农,就违背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村镇银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是村镇银行被动改变国家对其的目标设定,主要服务工商业及城市。当前一些村镇银行已开始有这种趋向。但这与国家设立其的目标是相悖的,国家也决不会让其长期、大规模进行甚至会把其撤消掉。

在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发生冲突的情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变管理方式对管理方——国家和被管理者——村镇银行来讲,都是最好的选择。在管理方式改变方面,村镇银行希望在现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政府能够给予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政策,在注册资本金使用和存贷比方面对它们放宽点、税收优惠的年限能够长点等,使其能够在和其他发展已久、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竞争中先生存下来。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对涉农贷款的风险。由于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不愿意对涉农物质保险,因此这种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参加。

二、“三农”概念的扩大与否

“三农”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各地银监会对与此相关的贷款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据调研情况来看,涉农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例最低要求也在55%以上。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村镇银行为这种躲避风险,就随意扩大“三农”尤其是“农民”和“农村”的概念。农民以户籍上的农业人口为准,农业人口进城创业和从事非农产业也计算在涉农贷款之内;农业,包括在城镇里进行的农产品加工;农村就直接定位在县域之内。村镇银行这种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使吸储的农村地区存款再回到城镇特别是县城所在镇、所发放的贷款再多为工商业服务,不能真正起到服务“三农”的作用。“三农”概念的大小成为当前村镇银行和国家相博弈的焦点,也成为村镇银行的国家设定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对“三农”概念做一个妥切的界定,就会重蹈当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逐渐从农村地区撤出来的覆辙,背离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国家目标。目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担忧的问题。

政府对此应该早点对“三农”概念做清晰界定,阻止村镇银行随意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我们建议:对于农民的界定,应该以职业为准,限定为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农村的地域范围,因为县城所在镇比较发达而且其发展所需资金也比较容易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所以限定在此之外的区域比较好;相应地,农业指在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和在县城所在镇外进行的加工。:

三、认知度低造成吸储难

第6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经济;不良资产;成因;商业银行;治理对策

[DOI]10.13939/ki.zgsc.2017.10.061

金融行业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处于重要位置,但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较高的现状给现代经济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商业银行如若出现大量无法收回的银行资产,将会大大降低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与此同时,如果不良资产影响范围较广,极有可能造成公众的恐慌,导致公众对银行支付失去信任,久而久之,会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甚至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除此之外,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会降低其资产收益水平、增加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进而降低其竞争力。分析对比国外的文献资料,发现其他国家也曾经出现过因为银行不良资产影响银行发展,进而产生银行危机的现象,可见,不良资产的问题普遍存在于许多国家,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严重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改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已迫在眉睫,为了更好地提出优化建议,首先需要了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及其性质特点。

1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银行不良资产具体是指银行产生的不良贷款,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如果合同到期不能够完整地将本金和利息全额回收,会给银行带来损失,称为不良贷款。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具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银行不良资产的主体是银行,银行不良资产的债权人是银行,这笔款项是银行的资产,最终追回的收益归银行所有。第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可以从侧面反映银行的不良贷款情况。商业银行可以对不良贷款记录进行统计分析,以此来判断银行贷款质量状况,并且制定相应的对策来改善这一指标。第三,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划分还没有定性的标准,银行在进行贷款分类时,通常要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来划分,对于风险的判断又是基于对当时的宏观经济的判断以及对获得的贷款企业的信息真实可靠性等因素预测,这就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银行不良资产没有相对统一的标准。第四,不良资产不具有绝对性。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中,不良贷款的状态是可以改善的,当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改善或增加担保等因素提高安全等级,不再是不良贷款。

银行不良资产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对银行产业发展来说,直接产生的损失则是不良贷款中的信用贷款部分,通过其他方式将信用贷款部分变换成资金,也还是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不良贷款会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流动性,影响银行现有的商务项目的发展,严重的状况下甚至会导致银行出现支付困难,从而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致使银行自身业务运转出现危机。此外,商I银行不良资产会影响银行的财务状况。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会造成银行资金的支出,银行账面的财务状况会出现虚盈实亏的现象,不良资产率越高,影响越严重,带给银行的损失越大,财务状况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降低商业银行在金融行业的竞争力,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2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成因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从外部原因来看,第一,国有企业预算约束的软化造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的产生。首先,企业在进行注册时就存在着预算约束软化的问题,在资金的处理方面就存在着不足,如果国有企业以重点项目的名义对银行贷款进行拖延,则会形成不良贷款。同时,在国有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国有企业的发展可能受到各个方面的干预,也会造成预算约束软化,从而形成不良资产;其次,法律制度不健全也会形成严重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我国相应的法律制度不健全,银行业务在许多业务方面没有规范的制度可以参考,许多企业利用这些灰色地带进行银行贷款,从而形成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国家推出的许多政策与法律相矛盾,这也为不良资产的形成埋下伏笔。

从内部原因来看,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还需要进行改善和加强。商业银行应该认清现如今的经济形势,树立起风险防范和提高效益意识,把银行当作自负盈亏的实体,要学会依法维护银行自身的权益,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进行充分的认识,对一些投资风险高的国有企业谨慎地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这样可以加强银行资金的管理,有效地避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同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制度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经营管理体制不尽合理,导致其资金与规模脱节,不利于等闲防范。且银行缺乏一套系统的风险预警系统,往往容易造成短期贷款长期化,这一系列因素均增加了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

除此之外,在金融监管方面和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也造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在逐步地走向成熟,各个部门也开始注重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但是较国际化的金融监管水平来说,我国的监管体制还是不太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出于合理的规范之内,但是缺乏相应的风险监管意识。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缺乏敏锐的市场敏感度,其解决措施往往滞后于市场的发展,并不能达到及时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如果没有风险监管意识,那么当遇到金融风险时,就不能及时地应对,对风险的处理机制不够完善和成熟。现如今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手段主要是采用现场检查的方法,监管人员对商业银行的检查和处理不够全面和规范,监管质量也得不到保障,监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监管者和被监管者通常有着非正常往来,会严重影响监管的公平公正性。

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环境不佳也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信息采集的内容、方式和范围都有待于完善。我国的信用机制不够完善,自然缺乏群众的信任,企业的信用也越来越得不到保障,加速了不良资产的形成,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治理对策

第一,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合理的市场机制才能够很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所以深化体制改革是从国家方面起到对银行经济的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稳健的方向发展,健全各种配套制度,逐步改善现有的经济环境,这样才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发展,减少不良资产的形成。

第二,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法律制度相矛盾,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要减少政府对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改变以往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银行和企业的管理方式,间接地对银行进行调控。政府要减少对企业的政策性贷款,规范贷款制度,银行对企业的贷款制度要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公开地进行企业贷款,保持政府、国有企业和银行平等的经济合作关系。除此之外,政府要注意保持银行所处的环境,努力为银行的发展营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环境,可以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对环境进行约束,对于不讲诚信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违规企业和银行进行严肃处理。

第三,国有企业要通过改善自身的经营状态来减少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进行资产重组,通过兼并和收购等形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集约化生产的企业集团公司。企业集团公司是当下流行的一种企业模式,通过将企业组合在一起的形式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将生产力聚集到一起,实现单个企业难以实现的组合效应,满足当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也要适应改变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的发展要顺应当下社会的发展趋势,故国有企业要积极努力地改善自己的经营状况,紧跟时代的发展,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在技术设备上,要对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开拓新的产品市场,扩大企业的发展。由于现在的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贷款,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可想而知,所以进行国有企业的自身发展能够减少商业银行的投资风险,减少不良资产行为的发生。

第四,强化金融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首先,应对金融监管人员的素质进行改善,引进优秀的监管人员,提高金融监管队伍的整体素质,这对金融监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其次,金融监管要从行政管理主要转向法治为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金融监管,加强风险监管,注重风险意识的培养。要实行以现场监管为主导其他监管为辅助的监管方式,认真考核银行的各项指标,提高监管的科技含量。此外,也要约束银行进行自我的监管,根据银行的业内规则和管理进行银行自身的管理,通过银行业的自律性组织和银行内部监督并行的方式作为督导。

第五,整治信用环境,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信用环境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基础,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信用工程的建设则应提上日程,早日启动。要重视起市场经济的诚信教育,提高经济主体诚实守信的自律性。对于企业的信用制度要有严格的规范制度,一旦企业涉及违反诚信信用的行为,要对企业实施相应的惩罚制度。加快信用信息采集数据共享的建设,同时还应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社会整体的信用环境需要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相互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起信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自觉地去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才能真正地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我们从“不良资产”的概念、成因、现有的处理措施出发,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介绍分析,最后给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治理对策,当然这些对策中必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但是希望可以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的治理,规范银行的贷款条件,促进商I银行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研究[D].广州:广东财经大学,2013.

[2]何爽.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及管理策略探索[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4.

第7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第8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一)相关概念。经济资本是指,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用来吸收因风险造成的非预期损失的资本。经济资本是市场及银行内部对风险管理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是银行在抵御风险时所需要的资本,对银行的风险特征进行全面反映。账面资本,又称所有者权益,是所有者享有企业的经济利益。监管资本是与经济资本所对应的概念。监管资本包括核心资本与附属资本两个方面的内容。核心资本是指实收资本或盈余公积、资本公积等,附属资本是指重估储备、一般准备等。(二)内涵。经济资本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资本是银行涉及银行管理的方方面面。经济资本在计量风险、衡量业绩、调整银行未来发展规划等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经济资本最重要的功能在于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并为价值创造指明方向。经济资本是银行管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在缺少完善的市场监管和内部监管环境下,通过经济资本的计量,银行仍能够稳健的开展各项业务;三是经济资本在市场价格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它是以市场价格计量的银行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是银行的真实净值;四是经济资本具有永久性和随时可变现性。经济资本是银行为了抵御突发风险而事先准备的资金。通常情况下不能作为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因此经济资本只能用于购买安全性和流动性最强的政府债券。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

(一)现状。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相对较晚。在1995年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国内各大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然而,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国家信用是商业银行的重要隐性支撑,因此经济资本的重要性没有能够被国内各大商业银行所认知。随着世界经济贸易联系的不断加强,国内金融市场的竞争逐渐呈现出白热化状态。首先,外资银行对国内金融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使国内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压力;其次,外部市场监管机构对银行资本的要求更加严格。因此,在这种大背景下,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在提高资本覆盖率,满足外部市场监管机构要求的同时,不断强化资本管理工作,尤其是经济资本方面,使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二)存在的问题。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进一步发展经济资本的因素主要包括:1、未形成全面应用体系。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当前经济资本主要运用于绩效考核与资源分配等方面,在其他内部管理环节的运用相对较少。经济资本的应用领域较广,同时各个领域间存在一定的互动性,但是国内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应用率较低,因此无法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果,经济资本难以提高商业银行价值。2、传统理念影响较大。随着我国金融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对经济资本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然而并未能完全抛弃过去传统的经营理念,尤其是部分基层银行对经济资本的认识较浅,这些银行在制定未来发展规划时很大程度上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实践经济资本的积极性相对较低。同时部分银行在表面上应用经济资本,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仍旧走“以存定贷”的老路,存款增加量仍然是制定信贷计划中最主要的依据,使经济资本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发挥。3、计量方法过于单一。我国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在计量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和市场风险经济资本中分别采取系数法与标准法。这种初级的计量方法程序简单、工作量小,然而它在计量过程中的主观性较强、定量水平不足,造成商业银行经济资源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使经济资本应用的准确性大幅下降。我国银监会等监管机构鼓励商业银行采用高级计量法,但是高级计量法对相关历史数据的要求较高,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和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的时间较短,历史数据的量尚未达到高级计量法的要求,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我国商业银行在计量经济资本时仍以初级计量法为主。4、信息系统建设不完善。经济资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准确、科学的计量结果。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在经济资本应用方面的起步较早,计量工作依托于先进的信息系统。我国商业银行由于多方因素的限制,在计量方面仍主要依靠手工计算,数据量和重复计算量过大,容易造成计量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不足。5、经济资本应用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1)完整的价值预算体系有待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编制预算中,以资产或利润的提高为最主要目标,并分别编制业务预算、财务预算与决策预算。这种预算编制方法过于注重经营效益,未将经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纳入考量范围,因此银行将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但将经济资本为出发点的预算模式能够帮助银行有效规避风险,然而目前在我国价值预算体系仍然受到技术、成本等方面的原因未能完全确立;(2)考核模式单一。目前,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经济指标是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与员工的薪资待遇有直接联系,然而主要运用于对单位及部门的考核,未能进一步细化至每一位员工。同时,在计量方面,参数确定和价格生成方法过于简单,商业银行内部各部门间分摊费用计量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不足,使经济资本在考核运用中效率较低;(3)商业银行的资源配置中未能广泛运用经济资本。在国内各大商业银行中仍然使用以利润总额为基础的传统资源配置机制,尚未建立与经济资本指标有关的配置机制。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存在极为严重的缺陷,最主要表现在容易造成银行盲目经营,片面增加贷款投放量。以经济资本指标为出发点的资源配置很好地弥补了传统资源配置机制的问题。它能够帮助银行转变经营理念,将市场风险对银行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经济资本与银行的固定资产、人力资源等内部管理环节有紧密联系,而在这些环节,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未将经济资本有效地运用。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运用经济资本的措施

(一)完善考核机制。经济资本能够帮助银行调整业务结构、实现资产定价分析、提高资产质量等。商业银行在制定未来的发展规划时,应当重点考虑风险成本与各项经营业务的经济附加值,提高在对分支机构盈利能力考核中的全面性、综合性。完善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机制,能够将经营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实现商业银行的集约化、持续化经营。(二)建立监督和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基层商业银行在经济资本中应用最为薄弱。为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同时,经济资本在我国仍属于较为新颖的概念,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各项监管指标进行及时调整。除了建立监督体系,商业银行还应健全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引导各级商业银行贯彻经济资本的理念。(三)重视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在应用经济资本中应当对各项风险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促进资产结构转型升级。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定期存款、大额协议存款等负债成本较高的业务,重视零售业务,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稳定性。在发展资产业务中,商业银行应根据风险水平的不同调整贷款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还应对信用贷款、担保贷款进行有效控制,增加国债等风险低、收益稳定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还必须加强业务创新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各大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强经济资本的应用,需要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与熟悉现代银行运营规范的团队。各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加强与高校间的合作、深入培训等措施,引入经济资本管理的人才,加强对基层分行的经济资本的教育和指导,加深基层分行对经济资本的理解,确保经济资本管理能够得到落实。(五)建立健全经济资本的相关配置程序。第一,商业银行应当对董事会的风险偏好以及风险容忍度进行全面的调查,并根据结果确定准确的风险承受能力;第二,各大商业银行的总行在保证资本报酬率的前提下,深化各部门的资源配置改革。根据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对经济资本的占用比重进行准确计量,并根据计量结果对各项业务的资本报酬率进行调整;第三,经济资本必须与市场监管机构的要求保持一致;第四,将各项业务及各级分行的经济资本占用率与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全面考评,确保经济资本与经济效益二者的一致性。

作者:刘剑 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琳.基于实证分析的商业银行经济资本优化途径探讨[J].价值工程,2014.5.

第9篇:商业银行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管理工具 国家政策 商业银行 回报利益

1、经济资本管理的发展

在上世纪的70年代之前,银行业中没有对经济基本管理与经济风险管理得以相对的关注,导致商业银行使用规模扩张来增加收益,缺少对资本规模最优和高回报的计算。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银行业中不断的发生了危机事件,使各国监管局对经济基本管理和经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了统一的监管原则。一些先进的商业银行业渐渐对资源的优化获得最大的利益有了一定的认识。由于这种管理需要一定的成本,它也不同于各国监管局约束性管理,经济资本管理的概念就产生了,渐渐的被国际先进商业银行所应用。至到本世纪的04年6月,经济管理的概念才有了比较全面的讲述,与衡量经济管理的标准和内部评级法。

经济基本管理理念在深化认识中,我国有不少的经济学者与银行工作人员,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基本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国内各种商业银行的管理者,也从工作人员和各种实践工作中对经济基本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渐渐的国内各大商业银行都建立起了先进的经济基本管理信息系统,将数据集中的全行系统实现了。在对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一些方面的控制有了质的改变,不断完善引入的经济基本管理系统,对此进行分析和探讨。实施经济基本管理,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是对风险全面管理的重要手段,完善激励约束机制的有效方式。提升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与国际银行和全球金融接轨。

2、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的含义

对货币经营的企业就是银行。在满足银行股东的资本回报要求的时候,也体现出银行经营的风险,是银行资本的核心作用。任何事情都是会有风险的,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风险也是必要的,风险就是意味着损失的潜在。预期损失、异常损失、非预期损失这些都是银行在经营中面临的。

2.1、银行可以将一段时间内的平均损失预见,可以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进行补救。经济基本管理中来看预期损失是每个银行在经营中必须承担的支付成本,银行可以通过定价产品,调整利率来得到补偿,构造不成真有的风险意义。

2.2、由不可抗拒的情况导致成的损失,且损失超过银行的承受力,这种损失发生的概率是不高的,一旦发生就会有无法弥补的损失。对此银行无法做出预见和预防。然而这种损失没有办法通过吸收经济资本来补偿的,严重时造成银行倒闭。这种异常损失,银行只能通过压力测试等一些方法来进行预测,做出应对策略。

2.3、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之间潜在的损失就是非预期损失,是对银行经济资源风险测量的指标。它具有波动性,难以预测其发生,也没有办法将它列入当期成本中。银行的经济资本,就是银行实际承担风险和非预期经营风险的一个资本额度。可以把得非预期发生的概率和损失进行定量化,测算出最低的资本进行防控。

3、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相关指标的意义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的相关指标有:经济增加值;经济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经济资本占用系数。这三个指标是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中的重要指标,都在商业银行应用经济基本管理中体现了重要意义。和传统的管理相比

(1)经济基本管理更具有平衡性。能够对业务规模、风险水平、收益能力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例如:信用等级、担保程度、期限、损失准备等各类风险因素。

(2)经济基本管理有很广泛的应用性。在对资源配置、人员绩效考核、产品定价、资本风险控制、等一些领域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3)经济基本管理具有灵活性,对经济资本限额的控制,可以使用多种途径来将结构优化,实现不同的管理目标。

4、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分析方法

如今,每家国有控股商业银行都会在内部的统计部门管理信息系统下,都会再针对经济资本计量和分析单独开发出资本管理系统。系统主要应用在经济资本管理报表的查询中,对经济占用、分配的情况进行检测,对相关的考核数据进行分析。为各个管理层经营提供依据进行决策,是经济资本管理的主要目的。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中,对经济资本的分析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分析过程中需要对经济资本的使用、计划、进度进行预测计算和描述,是对经济资本监测过程的一种深化。

5、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资本管理和应用

经济基本管理工作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实际应用中,经过了银行经营管理效果反复的检验,将商业银行价值的目的进行最大化发展。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应用中有以下的作用:

(1)优化资产组合结构、整体协调、评价和行动能力都增强。

(2)可以将经营和人力费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有效的利用、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股东价值和费用的联动性增强。

(3)股东回报的要求明确的体现出了,反映综合绩效水平的作用、对各分支机构号利用经济资本获取利益的能力做出客观的评价、树立对资本约束的观念。

(4)用经济资本占用的规模来确定资本风险的规模、有效的控制对规模盲目的扩张、根据风险的承受额度与市场变化等一些方面来决定风险资产的组合、调险的结构、控制风险的总量、有利于将风险和收益优化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霄峰.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与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1.

[2]常志芳.某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经济基本管理与应用刍议[J].知识经济,2014,(5):68-68.

[3]李国宏.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发展村镇银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山东淄博市为例[D].山东大学,2012.

[4]杜军,邹音,王斐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济资本配置框架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7(2):80-85.

[5]杨桂兰.现代商业银行风险限额管理探析[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2,(12):10-11.

[6]谢朝华,卿杨.我国商业银行的X-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001-2009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5):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