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

第1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主要理论: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第2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摘要:结合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文章提出了金融学课程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介绍了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课程中运用的现状,并从案例筛选、组织讨论和总结点评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金融学;案例教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7-02

作为一门基础教育类课程,金融学的知识性和基础性较为凸显。由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往往是建立在一系列抽象的假设之上,所以增加金融学的案例教学很重要。金融学案例教学就是以实际金融问题为题材,引导学生运用金融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实际问题的成因或机制,进而掌握相关的金融知识。尽管案例教学法已广泛应用于某些管理类课程,但金融学案例的筛选和分析需要符合金融学的课程性质和特点[1]。因此,结合教学实践,分析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和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金融学应用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于1918年首创,并在高等教育领域广泛传播。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实践性、启发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将理论知识点的教学环节增加充分的案例,实现知识传授―案例分析―知识内化的目的,让学生能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点[2]。金融学课程兼具专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主要讲授金融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是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实践的进展,从金融要素、金融机构、货币政策到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等,金融学领域不断从宏观金融向微观金融拓展。此时,要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分析,仅仅依靠传统的讲授法较难实现。有学者指出金融学教学应多采用实例阐述,定期邀请在实际金融部门工作的人员举办讲座,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相关部门实地观摩学习[3]。金融学案例贴近现实生活,能够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实金融问题。例如讲述货币职能时,教师可介绍抢购黄金潮事件,让学生充分认识黄金的贮藏职能;讲述商业银行时,教师可结合消费者的存款意愿,引导学生认识商业银行的业务;讲述中央银行时,教师可询问学生对物价的直观感受,讲解央行通货膨胀制的货币政策目标。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相应的金融环境下,广泛查阅资料,尝试独立思考。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态度及研究能力的要求很高:教师既要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要具有贯通理论和实践的能力;既要对经济环境保持适度敏感性,又要善于挖掘金融事件。学生在案例讨论中提出的新问题,也会给教师提供研究的新思路。进一步地,教师可以将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教学中去。这种良性循环会激励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新现象,形成教学与科研的有效互动。

二、金融学课程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和评价

1.案例教学法的运用。(1)案例专栏。国内金融学教材大多采用专栏的形式补充案例,以思考题、金融热点或课外阅读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展开研究性学习,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经典案例如“劣币驱逐良币”、“塞尔维亚的通货膨胀”、“英国巴林银行破产事件”等在多部金融学教材中反复使用。(2)课堂解读。教师通常将近期重大的金融事件写入教案,例如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存款利率市场化、全球负利率现象等,作为传统讲授法的一种补充。有的学者还提出于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分类运用讲解式、讨论式和辩解式案例教学法,循序渐进地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良性互动[4]。(3)考核试题。金融学考题一般会考察案例分析类题型。案例分析题是集重要知识点于某个或几个情景之中,要求学生综合分析的题型。相比其他题型,案例分析题更易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考查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在我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型的背景下,可以结合货币供给理论、央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知识点,考察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案例教学法的评价。案例教学法加强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比传统教学方法更有成效,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案例内容的设定问题。从时效性看,经典案例虽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但不易引起学生对近期经济现象的关注。从难易程度看,课堂上简单的案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热情。从学时看,在54个学时内完整讲授《金融学》知识的同时加入各种案例分析,课时异常紧张,于是案例教学常常沦为传统讲授的调节工具。激励形式的固化现象。为了鼓励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环节,大部分教师将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以学生答题的准确性为评价标准。学生害怕答错而不参与案例讨论,这反而违背了启发式教学的初衷。教学模式的互动不足。首先表现为教学和科研的互动,研究性教学模式强调教学和科研的综合性评价,但实际成果的转化率低。其次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大班开课的情况下学生难以广泛参与,从而影响现场交流。这对教的指导艺术和现场掌控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学案例教学的优化路径

1.筛选案例,合理配置教案。金融学理论和方法是前人对各种金融现象研究和总结而揭示和抽象出来的金融运行规律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手段。现象是一种表面的变化,而内在规律是稳定的,因此案例教学不能弱化理论讲授。教师可反复修改和使用经典案例,如津巴布韦20世纪8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等。平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补充案例。随着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例如混业经营、影子银行等新案例应有所体现。筛选新案例时,内容方面注重紧跟实际变化,符合教学大纲,若缺乏代表性则不适合教学。可以就社会舆论为出发点,指导学生进行经济学分析,为学生改善学习提供激励和参考;难易程度方面要适中,与考题形式要严格区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同一个案例反应是有差异的,案例教学不仅要注重思考性,还要结合趣味性;数量方面不必运用于各章节,应根据课时要求和教学目标有所侧重。某些基础性的知识,如货币、信用等并不适宜采用案例教学。某些难理解较抽象的知识,如货币创造等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加以阐述。对于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教师可以因势利导。

2.组织讨论,激发学习热情。从时空配置的角度,案例教学应贯穿课堂内外,延伸到社会实践环节。课时有限,教师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挤占理论讲授的时间,继而影响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可依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目标,采用最适宜的方法,具体如发现诱导法、暗示启发法、情境想象法、点拨提示法、小组讨论法等。例如在讲解银行流动性时,可采用小组讨论法就钱荒题展开争论。依照国际学术会议规范设置报告和点评环节,由一名学生作“钱荒事件”的报告,其他学生点评。小组讨论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知识,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从有效激励的角度,教师应将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表现与课程考核挂钩,对直接参加报告和评论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若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评价标准则过于单一,而应转化为“多指标”的成绩评定标准,包括学生事前准备、讨论时的积极性和课后的总结报告等,以激励学生在准备阶段积极合作,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总结点评,完善教学环节。抓住案例中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以探索的方式总结出大家认可的一个最佳答案。对有争议的问题不必纠结标准答案,集思广益,重点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案例本身应与金融学基本原理有关,帮助学生巩固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获得更多的启示:身边是否有类似的金融现象?该原理适用于解决哪一类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继续深入研究,并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若出现冷场、离题或无意义的争论,教师要及时把握课堂节奏,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分配和调整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在充分讨论后,要求学生撰写分析报告,记录小组讨论的情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中文表达能力。因思维方式和知识的局限性,学生的案例分析可能不够深入,此时教师应能对报告给出中肯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

总之,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优势显著。但是如何结合金融现象指导教学内容,并考虑不同层次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更有效地凝练和提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金融学思维和分析方法,仍需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石巧荣.案例教学在金融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4):75-77.

[2]陈庭强.金融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9):114-115.

第3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4.2逆潮流而动

风险观念的根源在人类感情中可以找到。我们都是社会性生物,渴望与别人协调一致,达成共识。以常规方式失败经常比非常规性失败痛苦较少。相应地,投资者更愿意冒以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大风险,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规方式失败的较小风险。许多投资者并不一定像他们以为的那样对风险有多少耐心。

参考文献

[1]曹凤岐,刘力,姚长辉.证券投资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第4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投资策略;股票投资策略

1文献综述

一般认为,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发表《投资战略的实验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为标志,该文首次将行为心理学结合在经济学中来解释金融现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写了《人类决策的心理学研究》,为行为金融学理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发表了《预期理论:风险决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为金融学中的预期理论。

中南大学的饶育蕾和刘达锋著的《行为金融学》是我国第一本系统阐述行为金融学理论的著作。吴世农、俞乔、王庆石和刘颖等早在中国证券市场初建时就对中国股市调查并进行取样分析,得出中国市场为非有效市场,其主要论文有:吴世农、韦绍永的《上海股市投资组合规模和风险关系的实证研究》,陈旭、刘勇的《对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及队策建议》。国内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相对不足,对投资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鉴了两位美国学者的思路进行论证。美国学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达摩达兰著的《投资管理》总结了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观点,对行为金融学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发展,对投资行为进行了全面剖析,其对投资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独到之处,这种在行为金融学下投资策略的研究对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将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罗伯特•泰戈特著《投资管理-保证有效投资的25歌法则》以其简单而明了的笔法描绘了行为金融学下投资方法的选择应具备的条件和原则,指导我们的实践。BrighamEhrharot著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中也不乏对行为金融学的应用,比如:选择权的应用等。

2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学、心理学和认知学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上产生的一种新理论,是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来研究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的一门学科。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研究主题:一是市场并非有效,主要探讨金融噪声理论;二是投资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讨投资者会发生的各种认知和行为偏差问题。

主要理论:

证券市场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场定价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声交易者风险即金融噪声理论。投资者构筑的投资组合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特征即行为组合理论。

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金融学总结的投资者行为偏差有:决策参考点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投资者存在心理帐户;投资者还存在过度自信心理和从众心理。

3行为金融学在实务中的应用

实际上,各种积极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场定价失真或无效。他们认为通过投资于定价失真的市场或资产可以获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这种无效性是转瞬即逝的,这样,这些无效性可能会为有耐心的投资者提供收益。“耐心”是一个好的投资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为金融学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诸如阿莱悖论、日历效应股权溢价、期权微笑、封闭式基金之谜、小盘股效应等等金融学难题。还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选择策略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动量交易策略等投资策略。一些金融实践者已经开始运用行为金融学的这些投资策略来指导他们的投资活动。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价格下跌时,分批买进股票以摊低成本的策略。采用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资活动。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一个决策参考点来判断预期的损益,而非着眼于最终的财富状况。在心理预期的过程中,人们会把决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帐户来考虑,常常拥有自信情节,高估已经拥有的商品或服务,并且倾向于增加这里物品或服务的使用次数。还对预期的损失过于敏感,把同样价值的损失计算成远高于同样价值的收益,而对已经形成损失的东西却表现出一种“处置效果”,由于期待机会收回成本而继续经受可能的损失。因此在行为金融学中的“心理”帐户和“认知偏差”这两个概念,应该在日常理财中关注。运用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时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当处置效应在证券市场上比较严重时,其带来的股票基本价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幅就会更大;当价格向价值回归时,可利用动量交易策略,通过差幅获利。

市场无效性本质上是一种套利机会,如果足够多的资金追求同一种市场无效性,它肯定会消失。对于许多定量投资者来说,永远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种市场无效性在学术刊物上得到详细论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实际上,如果昨天的无效性已广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资本,再设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险的。资本市场同样如此。因此,不要屈从或迷恋“权威”的信息,应该努力追求有个性的投资策略。

在职业资金管理游戏中获胜的资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错误的人,但其中的许多错误都可以归因于人类本性——追求安稳、相信潮流、失败后希望改换风格和指导思想。投资组合管理中的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户,不了解自己的投资市场,一些错误源于资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钢丝绳”的游戏,一方面要获得高额收益,另一方面还不能超越客户的风险承受性。

4股票投资策略

4.1具备股票投资取胜的素质

对于我们来说,在股票业取得成功的素质应该包括:忍耐、自立、简单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开阔、有独立判断能力、百折不挠、谦让、灵活、愿做独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认错误,还有对普通的商业恐慌不屑一顾。这些素质的具备与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与行为金融学是相符的,市场可能是无效的,积极管理者也有增加价值的潜力,但这些无效性既不简单,也不是静态的,利用起来代价也不低。换言之,市场无效性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消失。这就意味着市场无效性一旦被隔离出来,并广为人知,越来越多的资金追逐这一无效性时,这个特点就消失了。问题不在于投资者和他们的顾问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当信息收到之时情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当乐观的金融信息广泛传播时,大多数投资人认为这个经济形势在近期内还会进一步高涨时,经济走势实际上已经向衰退迈进。头脑清醒的投资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况下做出正确决策,那种需要各种资料的“科学头脑”是不科学的。

第5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249-02

一、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通过对大学生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单位中有60%~70%的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30%,而且大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对新工作的适应周期在1年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这充分说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不可偏废。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对于完成教学计划,落实教学大纲中的规定,确保教学质量,特别是对于配合理论性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就业时面向的主要是银行、证券、保险等几大领域。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角度看,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应用性是非常强的,与实践紧密联系。而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极易导致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再者,在当今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社会上更加需要实际操作能力比较强的人才。因此,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把理论知识学好的同时,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二、宿迁学院校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设置现状

目前,宿迁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以理论为主,课程上的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少。目前主要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证券投资学》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了实践教学。2008年,我校为学生购买了深圳智盛公司的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软件及证券投资学模拟软件。2006级、2007级、2008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实际操作学习,深受广大学生的喜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就连上课时从来不学习的学生做得也非常认真,从实践教学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也希望加强实践环节的锻炼。购买这两个软件是对没有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突破,学生实习后,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大大提高。但学生还不能真正熟悉银行及证券公司的业务,还是达不到学生毕业就能到银行及证券公司上岗的目的,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金融学专业课程中,货币银行学、中央银行学、国际金融、金融市场学、保险学、投资银行学、国际结算、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课程都可以安排实践教学。在我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技能培养方案中,对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制订了相应的计划。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学生的实践能力未能得到真正培养,故需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学生实践课程教学的培养。

三、金融学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改革对策建议

(一)以就业为导向,分模块安排金融学实践课程教学

金融学专业学生就业主要有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方向,故在设计金融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体系的模块时,可以分为银行实践模块、证券实践模块和保险实践模块。对于每一个模块的设置可以将相关的几门课程整合起来,通过实践内容的融合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素质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在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设置上,要求一些实用性或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开设实验课。银行方向主要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等;证券方向主要有“证券投资学”、“ 期货实务”、“投资银行学”等;保险方向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实验教学都可以在金融实验室里进行。目前,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都有专门的软件予以配套,为这些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校的金融实验室即将建设完成,2008级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将可得到良好的训练。

同时,在每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根据开设的课程,结合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开展一些专题知识讲座、金融知识竞赛、金融实务模拟比赛(股王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更好地成长。

(二)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项目、实践内容、实践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更好地指导了实践教学的开展,针对金融实践性教学环节,严格做到:金融实践计划落实,金融实践大纲落实,金融实践指导教师落实,金融实践经费落实,金融实践场所和考核落实。首先,思想上转变。各高校必须意识到,传统的教学以理论教学为重点已非常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金融学专业教学之中,通过金融实践教学,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情景模拟、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中,才能在今后的金融领域有立足之地。其次,规划和制订实践教学大纲。紧密结合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对实验教学内容统盘考虑、合理安排,明确教学实验目标和实验教学时数,保证实验学时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再次,建设网络一体化平台。教师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网上辅导答疑、虚拟实验、写作指导、实验项目、上交或批改作业、课件示范、问题讨论等功能,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好的巩固。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互相交流,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积极性。最后,评价方式多样化。以往的评价手段过于单一、简化,往往通过一两次书面考试就决定其学习成绩,并以此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这就迫使学生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丢笔记,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知识,更谈不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践教学的评价方式还应多样化,如可以设立创新活动学分政策,鼓励学生通过创新活动得到学分。

(三)在金融实验室进行开放性实践教学

实验室建设是教师一个展现自己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平台,同时,也是向学生提供学习和掌握学科与专业课程知识的技术平台。让学生能跨越时空进行自主性学习,用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手段来演示、验证和探索专业课程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压力型”学习为“吸力型”学习,故拥有一个软件、硬件等各方面设施配套的实验室是对金融实践教学的保证。由于课堂教学的课时有限,而且学生未来计划的就业方向不同,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虽然都是金融从业,但是有些学生侧重银行业务,有些学生侧重证券或保险业务,因此,我们提倡开放性实践教学。在开放实验中他们可以自主选择,这样,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学生在进行开放性实验时,几人一组,互相分工合作,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有问题随时请教指导老师,当场解决。在实验项目完成后,应向实验室提交实验报告,及时做好总结和交流工作,达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撰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四)培养引进双师型素质教师

“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要给学生一桶水,自己得有长流水。”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前,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也需不断提高和完善。造就一批高素质的金融实验技术队伍是确保金融实践教学的关键。为更好地打造精良的实践教师队伍,可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一方面,可以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聘请专业技术比较强的专家担任实践教学的技术指导;另一方面,各学校应多为相关课程的教师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活动,保证实践教学水平,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例如,每学期可以有计划性地选派相关课程的教师,到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进行挂职锻炼;同时,学校也可以选派教师担任高级访问学者时,有意识地选派部分骨干教师到金融实践教学搞得好的学校进行访问学习,提高自身的金融实践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2] 王家华.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1).

[3] 马赞军.金融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3).

[4]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5] 刘祥伟.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9,(20).

第6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 金融学专业 实习基地 建设 途径

实习基地是金融学专业学生参加实习活动的场所,是学生了解社会和企业、接触金融实践的桥梁,对训练和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对目前金融学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并探讨加强金融学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以期提高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1、实习基地是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金融学科是一门集理论、实务、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这就决定了金融实践在金融教学中有着课堂教育不能取代的独特作用。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主要有课程实践教学和集中性实践教学,其中课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课堂案例分析、试验教学;集中性实践教学主要包括专业认知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实习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将其分配到实习基地进行实地锻炼,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通过实习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实习基地正是培养和提高这些能力的重要平台。

2、实习基地是学校进行教学改革的信息反馈源

通过校企共建校外实习教学基地,金融学专业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和企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发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能和行业、企业中的专家共同研讨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有利于专业学科与社会需求和发展的动态接轨。

3、实习基地是学校培育“双师型”教师的摇篮

“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技能的培养,这就需要实践经验丰富、应用能力强、岗位技能方面具有优势的“特色”教师。教师走出“象牙塔”到实习基地锻炼,可以深入了解社会需求,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把握学科重点,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这也培养了教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为学院建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储备人才。

4、实习基地是学生就业的有效渠道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的一个难点,目前每年高校毕业生达到600多万,而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扩张更是迅速,就业问题更显突出。有资料表明,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和实习的毕业生不仅更容易找到对口的工作,而且起薪也高于平均水平,因此实习基地的建设能大大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对就业情况做过统计,2008、2009年学生在实习基地平均就业率达到73.90%,数据见表1。

二、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在武汉、荆州、洪湖等地有10个实习基地,数量上基本上满足了实习的需要,但是由于学校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实习基地在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的作用并不理想。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习基地选择的随意性

由于金融学专业的特殊性,湖北工业大学金融学专业实习单位一般为银行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而这些单位的很多业务是保密的,学生到这些单位实习会影响其正常的工作秩序,因此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这就造成学校在选择实习基地时没有任何选择权,只要实习单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学校就会和实习单位确定合作关系,而没有考虑实习单位是否有条件和能力接纳学生实习。如果学生分配到那些条件不足的实习基地,就会导致学生没有专人指导、不能接触实际业务,实习流于形式。

由于学校对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学校在实习方面的经费投入仅仅只能解决学生差旅费和住宿费的问题,对实习单位基本上没有资金投入。学校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和关系的维持基本依靠个别教师的私人关系,实习单位既得不到经济补偿也得不到社会荣誉的补偿,造成实习单位接受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单位即使接受学生实习,由于缺乏经济和荣誉上的约束,实习单位对实习也是持敷衍的态度。

3、学校与实习基地缺乏必要的互动

首先,学校与实习基地没有建立长效的沟通机制。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关系疏远,只是到了学生实习时才与之暂时合作,而没有形成长久的合作关系和日常化的联系。其次,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形式较单一,仅限于学生单方面去实习基地实习。学校既没有对实习基地介绍学生的知识体系和已经具备以及欠缺的能力,也没有对实习单位实习过程的组织、落实进行监督,造成实习基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不了解,学校对实习单位业务(特别是特色业务)不清楚的现状。再次,金融学专业实习计划缺乏特色,既没有根据实习基地的自身状况来设计实习的内容,也没有根据实习基地的要求安排合适的学生。

三、加强金融学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途径

1、严格规范实习基地管理

首先,学校应成立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学校应认识到实习基地建设的重要性,成立由教学院长、教务部门负责人、金融专业负责人、学工系统人员组成实习基地管理委员会,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委员会专门负责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维护。其次,要制定实习基地的选择标准,可以从专业是否对口、规模大小、地区分布、负责程度、学生实习反应等方面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价,保证实习基地的质量。最后,应加强对实习基地的监控。对实习基地的监控要从计划的合理性、执行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进行,学校应检查和监督实习基地的安排是否合理、实习的时间是否有保证、相关负责人员是否落实到位、实习参观和专题讲座的内容是否恰当,确保学生对实习基地的现状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对实习基地存在的问题有深入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使学生通过实习基地的实习,能力得到切实地提高。

2、增加实习基地的经费投入

要解决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增加实习教学经费来稳定学校和校外实习基地之间的合作关系显然是不够的。首先,从高等教育属于社会公共事业这一角度出发,学校层面应积极寻求地方政府的支持,呼吁政府在经济、人事、税收、保险、劳动保护和知识产权等政策方面向实习基地倾斜,例如采取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设立实习教学研究专项基金,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营造有利的宏观环境等。其次,可以借助学校、企业及学生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常见的方式是学校对实习基地入股,即学校以无形资产或有形形式持有校外实地基地的一定股份。最后,应仿效国外一些大学的做法,学校可以加强和校友的联系,成立校友实习基金专门用于实习基地的建设。

3、加强学校和实习基地的互动

(1)建立实习基地联系制。学校应与实习基地建立长期有效的沟通机制,平时可由专人负责通过电话、邮件、传真等方式加强双方的沟通和联系,重要节日捎上学校的祝福和问候;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联谊会,为学校与实习基地之间、实习基地与实习基地之间提供机会、搭建双向平台,通过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实习基地单位负责人对实习基地建设的意见;不定期赴实习基地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并与实习基地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双方就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总结;邀请企业相关人员与学校一起修订完善教学计划以及实践实习教学大纲;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

(2)开展项目合作。学校应借助实习基地这一平台,结合实习基地工作人员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和高校教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以及对科技信息的敏感性,与实习基地开展技术、项目等深层合作,例如通过教改立项、科研立项等形式对金融机构金融新产品的开发、业务范围的拓展、风险控制等问题进行研究,以调动实习基地的积极性。通过项目合作,使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学校提高科研实力,为学校校外实习基地的长期稳固发展铺平道路。

(3)进行学术交流。学校可聘请实习基地的专家作为实习指导教师或客座教授,为学生做学术报告,参与实习教材、教学实纲的编写,参加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及答辩工作。学校亦可派教师去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调研、作学术报告,为金融机构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加强双方的联系,增进合作。

(4)进行人才培训。一方面,学校可以为实习基地职工提供继续教育和培训,在图书资料与文献查阅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便利,使学校成为实习单位职工的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实习基地进行论文设计,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安排学生的第一导师,实习基地安排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优秀职工担任第二导师,论文设计的选题与实习基地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第一导师定期到实习基地检查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询问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导,且与第二导师进行交流,双方就实习和论文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探讨。通过这种方式,既加大了学校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力度,又为实习基地解决了难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工业大学教务处教研项目“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金融学专业毕业实习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0920。)

【参考文献】

[1] 徐玲、马澜:经管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探索――以南京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为例[J].时代教育,2009(11).

第7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一、金融学专业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第8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一)教学目标不明确

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对金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全面掌握经济金融知识,还要能够熟练进行市场运作。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理论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学生知识、技能与经济社会的融合是金融学教学担负的主要任务。现阶段,国内高校的教学通常能够完成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走入岗位后,所学知识无处可用,业绩不理想,创新意识不强,无法满足金融行业的人才需求。

(二)学科建设不完善,课程设置不科学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开设金融专业的院校纷纷扩大招生规模并进行专业细分,实际上很多细分出来的新专业都是出于包装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与传统的金融学并没有显著差异。然而,专业过度细分反而打破了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简单的细化与分割,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变窄,一些专业基础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有涉及,却都讲的不透。金融学学科内涵与外延的划定及学科体系的建设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多数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仍偏重宏观经济理论、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等核心课程,对数理分析、计算机技术应用重视不够,比如像经济数学、计算机编程、数据库等能够辅助学生进阶的课程并未广泛开设;而公司理财、证券投资、财务分析、金融工程、基金管理、资产定价等与时展联系紧密的课程也未能实现知识与应用的互动。此外,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动态追踪仍是一个薄弱环节,教材陈旧、内容良莠不齐的问题依然存在。近年来,金融体系一直在发生着新的变化,新问题的出现为教学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国际上新兴资本市场的崛起、金融危机的爆发、跨国并购、资产证券化等问题,以及国内的资本市场发展、汇率改革、人民币国际化、影子银行等问题,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教学中不能跟随社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跟不上时代变化,如此的教学效果必然是不达标的。

(三)教学方法单调,对研究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很多高校在教授金融专业课程时,仍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在这种培养方法下,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为应对考试而强行记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针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是布置课程论文,由学生个人完成或者以小组形式完成。撰写课程论文确实是锻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但实际效果却参差不齐,难免流于形式。在学生独立撰写论文时,如果缺乏指导,且不存在严格的外部监督,学生可能会在网络上直接抄袭他人已有观点,这不仅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滋长了不诚信的学术之风。而在以小组形式开展学术研究时,往往出现“搭便车”的现象,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训练,单纯的分工再拼凑也严重损害了研究的完整性。在教学改革中,高校也在积极尝试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课堂讨论、实验模拟等,然而从长期禁锢的思维向发散创新的思维转变仍需要多年的教学摸索,相应的配套措施也需逐步完善。

(四)教师队伍素质仍需提高

作为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金融学博士培养的跟进与海归博士的引进为高校的教学队伍补充了一大批高学历人才,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然而,高校教师队伍在学术研究、工作经历、教学经验等方面还存在着结构性问题,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协调也存在脱节。针对教师个人而言,不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还会对其教学任务与研究任务的分配造成负面影响。

二、学术研究在金融学教学中的作用

在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强调对学生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一)学术研究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

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多种能力主要表现在:1.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实际运用能力。学术研究活动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主角,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空间展示自己,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主动性。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大大缩小了教学与实际生活的距离。2.锻炼学生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研究过程中,学生既要留心观察经济社会运行,发现问题,又要大量地阅读与思考,从实例中归纳分析出一般性结论,检验已有理论的正确性。通过对金融市场已经发生的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交流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国外课堂常采用的小组讨论方式,近年来也备受国内老师追捧。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合成讨论小组,根据班级的规模,每组可由4~8人组成。挑选经济热点展开讨论,针对不同的观点展开进一步的探讨、辩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参与问题的各个环节,教师可以通过适时引导、简单评论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分析。这既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之间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注重学术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在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研究时,教师需要关注专业领域的前沿发展,收集、更新、整理数据及案例,这就对教师的授课水平提出了高要求。要想讲好金融学的课程,与同学形成良好互动,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而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业务的实际操作,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和理论研究前沿。另外,在科研工作中积累的素材也可用于编写教学案例,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可见,提高学术研究在教学内容中的比例,重视学术活动的开展,不仅能使教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研究能力。

三、在金融学教学中推动学术研究的途径

为了推进金融学专业研究型教学的开展,一方面,要转变教学观念,纠正师生“重应试轻学术”的观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深入开展学术思想的讨论与学习;另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完善硬件设施的现代化建设,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抓住课堂互动、课外实践和评价反馈几个主要环节,积极推进研究型教学进程。

(一)试验研究型课堂教学

与传统的单向传授课堂不同,所谓研究型课堂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研究理论形成过程为主的教学方式。金融学作为一种社会科学,与现实联系紧密,很多理论都可以通过观察总结得出,或者放入现实社会进行验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理论知识的产生,还原经济学家们的思维活动,并鼓励学生质疑反思已有理论,发表独立见解。研究型的教学课堂有很多种实现方式,比如案例探讨,头脑风暴,问题情境,正反方辩论,小组讨论等,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适用条件,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教师们通过掌握新型教育理念,就可以不拘于已有模式,根据课堂内容和学生特点,自主设计教学方案,借助多媒体和信息技术,开展研究型教学试验,提高教学质量。

(二)完善金融学学术研究方法

在传统金融学专业教学中,定性分析往往占主导地位,定量分析比重则十分有限。如果没有精确的数量分析,质的规范性就难以把握;但无视定性分析,单纯定量研究也会失去经济学意义。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论,更好地揭示资金运作的内在规律。现代金融学的量化特征日益显现。定量分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理论模型化,即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某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另一种是实证研究定量化,即运用统计数据来验证理论的适用范围与正确性。近年来,西方国家的金融领域研究多数都是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研究。国内的量化分析仍处在起步阶段,可以在借鉴国外成熟模型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研发,但同时也要防止过度强调数量分析而忽视了经济含义。

(三)推动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进程

网络通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极大地影响着教学模式,使得高等教育的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对于金融学专业教学而言,可以在教学中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实验室教学、市场模拟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累市场运作经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信息化不仅是对新技术与新资源的有效利用,最根本的是教学理念的变革。在信息化环境下,现代通讯手段实现了信息与知识的瞬时传递,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知识传递的路径,使得老师和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市场动态。当代金融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练掌握理论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具备挖掘、运用、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可以运用科学方法从复杂的金融市场捕捉有效信息。

(四)鼓励研究型自主学习与创新

第9篇:金融学认知实践总结范文

关键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53-02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学界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学的培养体系,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运行的现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发现,金融教学其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金融学》课程内容特点

《金融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介绍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统一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货币本质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从《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的是搞好《金融学》教学的基础。

(一)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在关联性强

在《金融学》内容结构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如外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等,并且这些知识点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乘数理论必须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为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冯用富,1998)。这些理论体系庞大、艰深难懂,如果因为难度较大而一味地回避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会影响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解深度。

(二) 《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时效性强

因为《金融学》理论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理论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主动自觉地去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通过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对现实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习惯,但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和理论相悖之处,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指点迷津。

(三) 《金融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金融学》课程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有待于更新发展,并且和金融学有关的很多事物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信用卡、网上购物、电子转账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也会对金融学传统理论构成挑战。例如银行卡、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演变形式、货币乘数理论都带来一种冲击。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金融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和案例教学等。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几种基本步骤:(1)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评价这些基本假设;(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汤洪波,2004)。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可以在案例教学中付诸实施,并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述基本步骤结合案例教学,探讨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 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问题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但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充分地说明经济问题的原委,必将导致学生对经济模型有效性的质疑。例如在我们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里面,诸如供给和需求决定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模型、生产函数、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等,这些模型甚至适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但是模型所推出的结果往往和社会现实不是向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空谈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简单化处理;其次,模型的定义,即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非现实世界的重现,忽略了一些繁文缛节,让人们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因此,在课堂讲解中,要对模型和理论加以活用,并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假定条件或约束条件;第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第三是就该理论所隐含的各种含义尤其是政策含义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理解并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二)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案例教学不能信马由缰,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一节中很容易和课本理论脱节,因为这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贴近了,以至于导致教师最后控制不了进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挂钩,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印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工资—物价螺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西方工会的强势,当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时厂商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厂价格以至于抬高物价。更多的、鲜明的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既立足于教材又具有争议性,否则案例教学如果结论泾渭分明,虽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无法展开讨论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金融机构一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但并不具争议性,不足以展开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案例还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胀一章,导致通胀形成的原因既有财政因素又有货币扩张因素、信贷扩张因素、需求扩张因素、行政管制因素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可以通过讨论、课下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并比较中外通胀的不同特点,来得出引发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三) 评价基本假设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一节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得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者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全力支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因为用过去的“坏”使现在的“危机”正当化,这是一个问题。本章节可以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英镑危机”等案例来讲述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这就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抛弃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基本假设是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辨析得出的。

因此,金融学教学的理论讲述固然枯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当然,也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

但案例教学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经济学解释的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非彼即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追取,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已知的答案,而是怎么才能避免落入经济学家的欺骗。

因此例如本章节的案例教学必须论证“抛弃固定汇率制度”的假设,也要通过案例。例如浮动汇率的波动幅度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世纪30年生的“竞争性货币贬值”等案例来评价学生的结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四) 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既然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协助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所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前提、理论假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因为真理哪怕偏离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论。

《金融学》中“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可以设以案例教学,通过讲解“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论证“流动性陷阱”理论,并进一步推出其政策含义: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必要性。并把“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4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相比较,通过讨论、对比得出赤字财政的局限性。两个案例,不同的经济背景,两个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包括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节省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教师行业的力量来完善金融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冯用富.金融理论的经济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 魏文静.关于创新金融学教学模式的思考[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4).

[3] 汤洪波.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