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残联交流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辅助就业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2-736×(2013)09-0119-06
一、背景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残疾人就业率不足四成,心智障碍者就业率更低。我国的智障人士约有554万人,其中有较好工作能力并处于就业年龄段的占43.99%。广州市智障人士约2.8万人,处于就业年龄段(20~50岁)的约1.23万人,其中只有约2%实现正常就业。即使有32%的心智障碍人士找到了就业的“挂靠单位”,但实际上他们并不需要在那里工作,企业只负责买社保、发工资,有的还没有工资。超过四成的智障人士希望得到工作,超过六成的家属希望智障人士能够正常工作。
广州市一直希望在残疾人就业方面走出有效路子,自2007年出版《广州残疾人服务模式研究》以来,先后涌现了康园工疗站、广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等智障人士职业康复机构,使智障人士有更多渠道融入社会,而社会接纳情况也大大改善。调查中,正常就业的大部分是近两年才出现的,而且这个比例(2%)也将继续逐步提高。在目前的社会大环境下,在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民非企机构对就业年龄阶段的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在提供职业康复训练的同时,开展辅就业的服务模式,不失为一种可行和有效的就业途径,可大幅度提高成人智障人士的就业率。
二、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的服务模式
广州市康智乐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下属的残疾人服务机构,于2006年4月筹办并投入服务,2007年8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注册登记,2009年4月领取了由广东省、广州市残联颁发的“广东省集中安置残疾人机构证书”,成为广州市社会福利机构的单位成员。中心在“乐助社群、竭尽所能,务实进取、回归社会”服务宗旨的指导下,探索轻中度成年智障人士职业训练与辅助就业结合之路。
(一)服务途径
中心的服务对象主要来自特殊学校的毕业生,也向社会招生。智障人士的内外因导致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限制,逐渐成年之后,学校已经不适合他们了,而义务教育所学的还不足以使他们在社会上自立。因此,学校和社会中间的承接层就非常有必要了。没有这个中间层的存在,大部分智障人士的人生就会出现社会化的“断层”。
中心从一开始就探索“职业康复+辅助就业”的服务模式,通过就业培训、岗位实训,采取保洁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辅以社交康乐训练、生活技能训练、心理辅导等服务,提供职业康复训练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提升智障人士的综合能力,实现“职业康复”的目标。
辅助就业则由岗前培训、岗位实训和辅助就业构成。它包括以下三个层面的服务。第一,整合社会就业资源,承接企事业单位的公共区域保洁业务,让智障人士的辅助就业训练成为现实。这个业务的承接有赖于相关单位的信任和爱心,也让智障人士在导师的辅助下实现就业。在接近7年的服务时间里,中心共服务智障人士约200人。目前中心在训智障人士80人,其中辅助就业22人,岗位实训45人,岗前培训13人。第二,除了辅助就业,当有合适的机会,中心会联接双方,推荐公开就业,近年来共成功推荐就业15人。第三,如果一个智障人士不符合辅助就业及推荐就业的条件,或者对中心提供的两个选择都不接受,则可以把他们转介到相关机构,例如进一步学历教育的职高学习班、工疗站和展能中心等,这些都是中心服务网络里重要的节点。
(二)服务模式
1.职业训练与身体康复相融合。指训练和康复不是毫无联系的两个部分,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可以同时进行。通过保洁训练带动脑神经活跃,有利于智力康复;智力康复又有利于降低训练难度,提高训练的质量。
2.职业康复与辅就业相配合。指职业康复和辅助就业之间是有机结合的,在训练阶段的智障学员有机会进阶到辅助就业阶段,辅助就业阶段的智障学员也有可能需要回到训练阶段接受再培训。这是由智障学员状态的不稳定性决定的。针对辅助就业,中心成立了“毅志服务队”,并细分为四个分队,队员主要是由辅助就业阶段学员构成,在实训岗位进行“就业”,由相应的职业导师进行个别指导(一般导师与学员的比例是1:6)并享受专门的服务津补贴。当学员能力不适应岗位要求时,经过评估确定之后,就要退出毅志服务队,且待遇也相应降低。这也是模拟社会竞争的一种模式,让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慢慢适应这种竞争,不同的是他们面对的是一种相对包容的态度。
3。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特指中心设定的训练阶段:适应期(1个月)—岗前培训期(半年)—岗位实训期(半年)一辅助就业期(因应阶段评估结果而定)。这四个阶段是逐层递进的,时间跨度有长有短,一般来讲,智障学员必须循序渐进地完成这四个阶段。但是,个别能力比较强的智障学员,中心会根据实际情况作特殊处理,允许其跨阶段训练。短期与中长期训练相结合,可以客观地评估智障学员的训练,有利于及时调整智障学员的训练方案。
(三)社会工作的介入
1.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事业的三个理论。第一个是正常化理论,即去标签化。中心服务的是轻度和中度智障人士,他们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和自理能力,不希望别人以弱者的视角看待自己,所以社工会尽量帮助他们获得接近普通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第二个理论是社会支持理论,支持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第三个理论是优势视角理论。社工会通过行为矫治和心理暗示,强化智障人士的优点,弱化其缺点,使受训者慢慢改变其原有的认知习惯及思维方式。
实践才能出真知,内部训练是基础,“走出去”才是最终目的。如前所说,中心要了解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智障人士走出家门,最怕的就是与人交流,因为缺乏信心和经验,容易被认为行为和言语“不合时宜”,被指责后更害怕,进入恶性循环。中心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增强学员的自信心,然后才是教学员正确处理事情的方式和方法。
增强自信心,不断的成功和鼓励是最关键的。中心鼓励学员:一次与陌生人谈话是成功,一次独自出行是成功,一次服从指挥的活动参与过程是成功。一次坚持是成功,一次助人是成功……此后,学员就不再觉得面对陌生人是一种困难了,也不再觉得所有人都在嘲笑他了。
一次否定,可以把数十次的肯定抹掉。因此,中心一开始不能安排学员太难的任务或者到过于开放的环境,同时要加强学员应对挫折的教育,把可能发生的不愉快情形事先告诉他们,引导他们找到调整心态的方法,相互支持,用集体的力量抵消压力。多次实践以后,学员就慢慢学会自己处理问题,正确面对困难。
例如,小华刚到中心参加训练时,十分不自信,需要母亲接送,还经常生病。经中心评估,其综合能力在受训者当中是比较好的,让其参与新班的管理,参与特奥活动的组织工作,外出活动时也担任组长协助导师管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她慢慢恢复了部分自信,重新为自己定位,心态越来越正面,也敢在纪录片中讲述自己的过去,直面曾经的失败。在2011年7月20日全国特奥日庆祝活动中,在广州塔下,她面对广大观众,代表残疾人上台发言,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完全展示了出来。经过5年的训练,小华各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在2012年8月,小华在广州早八点食品有限公司(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分公司)实现了公开就业,担任保洁工作。从中心跟进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华在该公司的工作得到了主管的认同。
2.社工介入残疾人服务的价值理念。残疾人社会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并具有社会发展功能,一方面,相信残疾人士具有进步成长的能力,给予服务对象安全感和尊重感;另一方面,为残疾人争取应得权益并通过专业的服务方式,为他们联接社会资源。社工引导智障人士认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并学习使用社会资源。例如,对于广州图书馆开放网络图书阅读服务,智障人士可能就不知道,或者知道了但从未过去享受,这时社工就有责任告知及带领他们获得享受这类服务的能力。另外,社工也组织小组、社区活动和开展个案服务,提升残疾人使用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
(四)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建立
1.广泛联接高校志愿者组织,吸收社会热心志愿者,建立中心的志愿者库。目前与中心有志愿服务关系的志愿者组织有6个,同时活跃在服务一线的志愿者超过100人。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仍对中心工作热情支持,甚至有部分志愿者与智障人士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直保持联系。
2.开展“最佳老友”活动。“最佳老友”发源于美国,通过我国香港引入内地,倡议一个残疾人与一个普通人建立友谊。中心于2012年7月正式成为国际“最佳老友”中国授权分机构会员单位。按照专家的指导,中心为部分智障人士物色了自己的老友,他们定期联系,共同参与“最佳老友”有关活动,广交港澳台老友,并以电子邮件、通信、结伴出游等形式,形成了稳固而又独特的“残健友谊”。
3.案例。服务对象小安(化名),性情较为特别,他很关心别人,但别人都不喜欢他的关心,因为他太热情、嗓门大,有不顺心的时候就会很暴躁、发脾气,虽然他是对自己发脾气,但已经给其他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在中心保洁服务中,受到过不同程度的投诉。我们尝试过不同的办法,也与家长合作希望可以帮到他,但收效甚微。但当志愿者出现在中心的时候,小安就表现得很好,彬彬有礼,应对自如(也发生过因志愿者疏忽导致他发脾气的情况)。社工分析,小安是因为在家庭中得不到关注,所以在中心经常表现突出,希望得到大家的注目,但由于把握不好度,情绪控制不得法,所以才造成现在的情况。中心安排小安参加“最佳老友”活动,为他物色大学生老友志平,并指导志平制定与小安的交友计划。通过半年的尝试,现在这对老友相处融洽,小安的情绪控制得到很大改善,也愿意服从中心导师的指令。而志平也表示,通过与小安的相处,发现智障朋友的很多优点,自己也更有动力去面对社会压力。
(五)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从根本上来讲,家长也是中心的服务对象,因为中心的服务对象就是家庭中的一员,孩子产生问题,家长多少有影响因素在里面。同时,中心对智障人士的训练和教育,都要得到家庭的支持,否则会事倍功半。中心做了大量的家长工作,从服务理念到服务程序,再到定期与家长沟通训练情况,双方合作一直愉快。而家长也对中心工作给予极大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愿意把孩子送来中心训练,因为中心主要以保洁为训练手段,是要吃苦的,但家长也认可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质。也认可中心的团体活动模式。其次,表现在中心有需求,家长都支持,例如在写文章时需要素材,家长都愿意提供;需要开家长会,家长再忙也抽时间来参加;孩子需要外出活动,家长从不说“不”,给予中心极大的信任。
三、服务模式的运作成效
(一)得到广州市政府、广州市残联大力支持
智障人士职业康复训练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残联前主席邓朴方亲切接见了智障学员,鼓舞了智障学员的士气;省市领导、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组先后到中心调研,并对中心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各服务承接单位对智障学员保洁服务的认可,坚定了辅助就业的信心:中心将保洁服务的收入用于发放辅助就业智障学员的劳动津贴和社保补贴,让智障学员的潜能得到拓展的同时,也使之实现了自我价值。中心学员进行的是“密集型劳动”,普通人一人负责两个楼层的保洁,中心一到两名学员只负责一个楼层,中间还要有个导师在指导,因此,中心是很难适应市场竞争的。中心需要得到政府和残联的大力支持,在有限的条件里,为智障人士提供一个接近主流社会的工作机会,作为连接他们与社会的纽带。
(二)服务创新——创建“三个系统”
“三个系统”指的是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和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是环环紧扣、逐层递进的三个系统。
1.智障学员招募评估系统。这个系统在开班前发挥作用。中心的智障学员,主要来自广州市内5间特殊学校、社区康复机构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中心举办训练班之前,会通过互联网、现场推介会、中心开放日等形式进行招募,有意愿的智力残疾人及其监护人可与中心预约评估,评估一般由社工、训练导师和医务专业人员参与。中心现行使用的评估工具为评估套表,包括监护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1》、申请人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学员申请表2》和工作人员填写的《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综合评估表》、《申请人基本情况表》、《公共区域保洁员训练班申请人评估结果》等5份表格。通过这个评估套表,可以更科学、客观地选择服务使用者,提高服务效率。
2.职业康复训练服务系统。提到残疾人康复,多数人能想到的都是身体机能及功能恢复性训练,例如肌肉的锻炼、辅助器械的使用等。智力残疾人比较特别,不是直观的肌体功能障碍,没有直接的康复训练方法。残疾人康复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社会,而工作是人们参与社会的最直接途径,因此,对于成年的智力残疾人来说,选择职业康复是比较现实的做法。智力残疾人在进行职业技能学习的同时,通过肢体活动而带动脑神经活动,从而刺激智力发展。中心根据智力残疾人的能力和市场需求,采用保洁职业训练作为康复手段。训练包括岗前培训和岗位实训两个阶段。
3.训练后续跟踪系统。这个系统是延续,主要应用于公开就业的智障学员以及已转介的智障学员。智障学员成功公开就业,是其职业生涯的第一步,如何处理职业生涯中遇到的问题,如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工作挫折等,是智障学员能否在主流社会生存的关键;同样的,转介到其他机构的智障学员也要面对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应变能力正是智力残疾人所非常缺乏的。这就需要有人从中充当协调者、引导者的角色了,训练后续跟踪系统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产生的。该系统主要由社工、心理咨询师和训练导师运作,他们定期通过电话联系、探访等形式与智障学员及其家属进行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智障学员在服务单位的工作情况,指导智障学员处理面临的困扰和问题,较好地缓解了他们的压力,促进他们就业的稳定性,从而减少再次退出主流社会的情况。
(三)解决了智力残疾人的安置问题
上文提到,中心作为智障学员与社会的中间层,为他们提供了过渡平台。职业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智力残疾人学习专业技能,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胜任简单的工作岗位;辅助就业让他们有机会“实习”;而训练之余,还辅以素质拓展训练,帮助智力残疾人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以应对职场生活中的种种社交状况。能力好的智力残疾人可以被推荐公开就业,或者是参加辅就业。
中心设计了《学员意见征询表》和《家长意见征询表》,邀请了61名学员(部分学员由于能力问题无法参与调查)及87名家长对本项目进行满意度测评,了解学员和家长对中心工作的意见,以便中心及时跟进问题,为学员和家长提供更好的服务。学员和家长的意见汇总如图-1和图-2所示。
由图-1和图-2可以看出,职业康复训练班的开办,得到智障学员及其家长的普遍好评;训练课程实用度和总体评价分别获得了95.1%和100%受训智障人士的好评,训练安排和服务规划分别获得了家长89.7%和95.4%的好评,68%的家长认为已达到预期目标。鼓励智力残疾人参加训练学到保洁技能,获得训练津贴、补贴,解决了学员部分的日常生活开销,培养了智力残疾人适应社会的能力,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四)服务创新——试行“三三三”制养老保险计划
智障学员在中心接受职业康复训练服务,不但减轻了家属照顾智障子女的精神负担,而且智障学员本人也得到成长。能力较好的达到辅助就业水平的智障学员,训练所得的津补贴能够负担自己的生活费,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可以说,智障学员现阶段的生活状态是不错的,但是进入中老年、父母不在的时候,谁来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这是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都十分关心的。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且也明确地把它纳入“普惠”政策的范畴,但以现时的社会经济条件,“普惠”恐怕短期内难以实现。
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心独创性地提出了“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心鼓励智障学员购买灵活就业养老保险,费用由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共同负担,即智障学员拿出部分训练津贴,负担1/3的费用,家属支持1/3,中心出资补助1/3。通过这个计划,解决了智障学员的养老问题,减轻了家庭负担,解决了家属的后顾之忧,并且让智障学员参与到计划中,可以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自豪感。据统计,本计划共有21位智障学员受惠。
(五)寓教于乐
中心主要服务内容是职业康复训练和辅助就业,但中心希望服务对象能以正面的态度和状态去面对,“康智乐务”这个名字就体现了一种愿望和态蔓,希望受训者能在训练中得到快乐,在康乐活动中进步。“乐”字主要体现在文体活动和社会交流之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服务对象有动力去面对训练生活。
按照正常化理论,中心在对待智障人士的态度上都是把他们当作普通人,没有刻意去呵护他们,在一些小问题上也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这样可以发展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而且,在感觉到我们的平等态度之后,他们不会因为我们让他们承担更多而不快,实际上他们非常喜欢这种氛围。当然,很多准备预防工作都是做在前面的,大方向还是由中心去制定。
作为普通人,他们就有与普通人相同的各种需求,在生活与就业之余,文体活动及外出交流成为中心最常用的工具,也是智障人士喜闻乐见的。在能力范围内,智障人士会全力以赴,做到最好。中心根据智障人士的特点,建立起了舞蹈队、足球队、篮球队、长跑队、绘画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电脑学习班、钢琴音律角和合唱团等,还辅以文化进修班,全方位教育。这些文体活动都是以快乐为原则,而且自愿进出,但中心把筛选、练习与表演、外出交流结合起来之后,大家都热情高涨,因为对智障人士来说,就算是在教室讲台上表演都是一种荣耀。7年以来,中心为学员提供文化服务共计5500余人次。
通过这些文化服务活动,智障学员们的生活更有规律了,纪律性大大增强,自理能力、自信心在不自觉中就变了个样,身体也更健康壮实了,有时随口而出的文雅词句让人难以相信他们智力上有障碍……这些无法用数据统计,却就是中心一直想做的。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家长愿意送学员来中心,而学员不论天寒地冻或刮风下雨,大部分都能按时回中心参加训练的真正吸引力,因为他们在这里开心,学到很多待人接物的知识,参加了各式各样的文体活动,实现他们自身价值的同时,文化内涵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四、遇到的困难及建议
(一)资金不足,中心运作受制约
中心的资金十分有限,并且来源比较单一,导致中心很多设想未能付诸行动,中心的发展处处受到制约:中心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地方需要多向外界学习,员工也需要进修提高业务素质,但是中心缺乏交流和培训经费:社会对保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原始的工具已不能满足保洁作业的要求,然而中心购买保洁材料的预算有限,保洁效率难以跟上市场;还有提高智障学员训练津贴、为智障学员购买训练期间的意外保险、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无不关系到中心的发展,无不涉及资金,这些都被搁浅下来。
中心究其根源还是在体制内,与残疾人工疗站、残疾人展能中心类似,其背后是有政府的影子。因此,要在残疾人职业康复和就业方面有所突破还需要更大的支持力度。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大对“民非企”的扶持力度,让“民非企”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更好地为社会大众服务。
(二)缺乏理论的指导和系统的规划,创新能力不足
中心经费紧张,难以聚集优质人才,更请不起专业督导长期跟进,因此在服务方面根基不够扎实。
(三)就业机会不够
大部分智障人士经过中心训练,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岗位不够,所以他们只能把工作细分,每个人的工作量得不到保证,更多的人只能作为“替补”存在。
(四)加快落实残疾人参与社会保险的渠道,减轻养老保险负担
目前,中心试行的“三三三”制养老保险中,机构部分从中心日常运作经费中支出,给中心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随着保险费用不断刚性增长,要求参保的智障学员越来越多,中心的压力将越来越大。希望政府能够早日落实养老保险补贴到位,减轻智障学员、家属和中心的经济乐力。
五、努力方向
(一)拓宽就业机会
首先,争取承接更多保洁业务,或与现有服务合作单位协商提高服务费用;其次,尝试网站的宣传,方便学员公开就业信息,也使雇主便于了解智障人士;再次,可以考虑开拓其他领域的服务岗位,例如绿化、汽车美容等。
(二)加强中心服务的专业性和理论性
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方式是非常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的,而中心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人才储备,有两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社工,也有高校社工志愿者,但欠缺的是实践经验。中心将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自身服务质量。
(三)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
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需要参加社会保险以保障基本生活。目前,只有少部分残疾人参加公开就业,得到参与社会保险的机会,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方面得到了一定保障。但是,没能参加公开就业的残疾人却未能享受这样的社会保障,而他们恰恰是最需要这些保障的一群。如果政府能够积极推动、落实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相信对残疾人的生活状况能够有更大帮助,对维护社会稳定、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进程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处于新生阶段的民非企,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若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财政支持,相信能够更大程度地分担社会事务,成为政府的助手,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庆,曹源。新形势下促进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182-183.
[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北京大学人力研究所: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分拆报告[R].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47-53.
[3]广州市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关于公布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通知[Z].2007:8.
[4]宋卓平.广东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的实践与创新[A].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国际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
[5]王新宪。蓬勃发展的中国残疾人事业[J].求是,2009,(15):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