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

第1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课程目标《会计学》是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其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探索和研究会计学的一些专门问题,使学生对会计学问题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有鉴于此,课程的目标定位决不能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还应该既注重理论探讨,又强调实践运用;既讲授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探讨最新的学科前沿。只有设定这样的课程目标,才能真正定位于课程建设的国际化。同时,还应该立足中国独特制度环境与企业经营特点,讲授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这是我国高校专业课程可以最终走向国际化的精髓所在,但也绝不是美国的《会计学》课堂在中国的重演。笔者认为《会计学》课程应该力求达到以下三个层次的目标:(1)向学生讲授会计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即“三基”。这是课程必须要实现的基本目标。(2)在充分考虑“三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成国际化的全局“会计观”。即让学生能从全球经济、企业运行等大环境出发,以国际视野看待会计系统在其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为实现这种价值,会计系统应当采取的变化与变革、会计人员应当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尤其是,中国会计系统应该采取的变化与变革。(3)通过研讨相关学术文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能够根据经济环境的具体情景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为了有效达到国际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全英文课程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绝不仅限于讲授基础知识点。因此,我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实现了模块化设计,将该门课程的内容设计为不同等级的四大模块。不同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从教学内容上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和目标,以保障达到国际化课程的水平。具体而言,《会计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大模块:

    (1)基础模块。由于《会计学》全英文课程主要针对工商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教学对象的专业基础通常参差不齐,因此,《会计学》课程先从基础模块开始让学生领略会计学,以中国上市公司完整的年度报告为范例,从“社会为什么需要会计”这个根本问题入手,进而讨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会计学科的主要分支、会计工作以及会计职业等主题,从开始就给学生一个总括的会计观;接下来再讲授最基本的会计技术———复式簿记原理,其内容包括会计要素和会计恒等式、账户的设置、借贷记账法的基本原理及其运用,通过会计循环的学习,学生将初步了解复式簿记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更加复杂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初步运用复式簿记原理。

    (2)要素模块。本模块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六大要素为主线,分别研讨如何具体确认、计量、记录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具体分析财务报告的编制原理与方法。这也是继基础模块之后的一个巩固性模块,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原理背后的基本理论。当然,在研讨的过程中,既结合会计学科的新发展、新动向,又结合实践中会计准则、内部控制、会计职业道德等内容的演进与发展,穿插了大量国内外的企业实际案例。

    (3)报表模块。财务报告是会计系统的最终产品。在财务报告编报的基础上,本课程还从报表使用者角度,阐述如何理解财务报表信息以及报表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这是一个提高性模块,强调学生在学习前面两个模块的基础上,分析大量国内外案例,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基础知识。

    (4)综合案例分析模块。本课程以最后的一个大型综合案例作为最后的综合测试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组织各个小组讨论和交叉点评。这是课程设置的最后一个综合运用与提高性模块,也是保障本课程教学目标和理念实践的一个重要措施。四大模块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吻合和实践了课程定位与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国际化

    据相关调查发现,我国高校目前仍有超过一半的研究生认为其专业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知识偏重、前沿性知识比重过少。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主讲为主仍是主导的教学方式,研讨式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方式还没有被广泛采纳。为了有效地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会计学》课程的建设中,从教学方法上尝试了某些改革。

    (一)强调“学生为主导”的模块化教学由于《会计学》课程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与运用,因此,我校率先构筑全方位立体化全英文教学过程,着手开展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教学改革。将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四大模块,相互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较好地实践了本课程的教学理念。从基础模块到巩固性模块,再到提升性模块,最后是专门的案例分析模块,始终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老师是倾听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根本转变,而且也适应来自不同专业、基础各异的学生一起学习。通过这种模块的设计保证了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分析;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运用;既有西方现存的理论体系,又结合了我国现行的财务制度与会计方法。

    (二)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会计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学科,而且也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因此而成为一种深受青睐的教学方式。《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基于“情境导入”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可以设身处地地站在决策者的角度来考虑其所面临的决策问题。以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来看,案例分析的比重逐步加大,而且绝大部分案例是基于中国情景的实际案例。通过“情景导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处于一个开放的、现实的经济环境。特别是最后的综合案例分析模块,学生通过个人准备、小组讨论、分组陈述和提问,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探索某个决策问题的解决思路,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识与技能。实践证明,这种强调案例教学的方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三)强调“互动式”的科研教学化机制为了改变当前很多研究生所反映的专业课程前沿性不足,而基础性有余,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调任课老师将科研教学化,并采用互动方式来实施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阅读最前沿的学术文献,以学术研讨的方式就某个学术专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使教学与科研、教师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机制。

    (四)强调基于“中国国情”的国际化教学《会计学》课程的全英文教学并不只限于语言的英文交流与沟通,更重要的是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国际视野,同时立足中国国情。在教学过程中,我校侧重中西方实践发展的分析和比较,力求通过这些学习打破物理课堂的约束,让学生对国际和中国会计实践有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课堂的国际化,而不是语言的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引导学生以国际视野分析中国独特的问题,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最终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三、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

    显然,在继续推进课程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科研与论文等国际化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各种机制与技术来推进教学平台建设的国际化,从而为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提供支撑,最终增强全英文教学的《会计学》课程的吸引力,以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真正国际化。为此,我校已经或者正在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建设一个国际化的教学平台,从而有效地支撑《会计学》课程全英文教学的专业课程建设。当然,其他更多的积极有效的措施还在不断的摸索之中。

第2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体系

会计人才培养必须贴近市场。从会计职业能力结构分析认为精财务、会核算、懂管理、有特色是今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基本趋势。财务会计学课程又是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结合职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按照“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指导思想,唐山学院会计系财务会计学课程组重新设计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技术与方法,增强职业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使学生将专业知识的学习、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个性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注重对学生课程拓展能力的培养,使课程的教学内容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二)尝试构建全方位教学过程

要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目标,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改革。为此,我们从08级会计学本科开始设计实施方法,从09级会计学本科开始部分尝试,从横向上,将财务会计学课程教学过程按教学环节划分为三大模块,即课前导学、课堂教学、课后答疑。从纵向上,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基于问题式的合班上课小组(班)讨论合作性教学模式。在每一模块中确定阶段性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媒体的混合和教学方法的混合,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二、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法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教学改革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此课程组教师开展教育观念讨论,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单纯职业技能培养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观念,明确教育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把应用性和创新性结合起来,以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和职业生涯多变的复杂环境。因此,我们将教育观念的转变作为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起点,并指导教学改革的方向。

(二)改革课堂教学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课程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推行多媒体教学、网络辅助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方法。以学生熟悉的上市公司为背景资料,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使晦涩难懂的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得以掌握,提升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同时也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为配合唐山学院提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课程率先推行了“合班理论授课、小组合作性学习”的新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团体协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合班理论授课、小组合作性学习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在主讲教师的引导性授课的前提下,通过主讲教师与辅导教师的指导,将大量的基础学习和深入学习工作交给学生在课后完成,促使学生课下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撰写学习报告、完成案例分析报告等工作,实现财务会计学课程创新学习的目的。

1.合班理论授课。课堂上进行“五讲”教学,即讲知识的背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讲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一方面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通过贯通、融合和相互渗透,以减少原来教学内容之间的重叠以及罗列现象。这不仅有利于减少教学时数,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学会如何寻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掌握课程的精华。另一方面,应用新的会计改革成果对某些经典内容加以创新处理,使之富有新意。在讲授方法上,采用“五讲教学法”。即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的讲解,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讲重点,讲难点,讲热点问题,讲获取知识的方法与手段,讲知识产生的背景。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实际上是对合班上课所获取知识的一个总结运用和必要补充的环节。小组讨论是将研讨内容事先布置下去,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撰写个人学习心得,并以小组为单位组织研讨,撰写发言报告。最后在小组讨论课上进行集中发言。指导教师对每一组的工作过程及结果均要进行点评及总结。通过小组讨论,能够达到对所讲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的目的,使理论与实践得以有机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能够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增加财务会计案例研讨。通过组成研讨小组,选择不同的案例,对案例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查阅、撰写读书笔记、小组讨论,记录过程,进而找出存在的问题、适用的会计准则,提出自己的分析意见,形成小组分析报告,并进行课堂发言、回答老师与学生的提问。通过案例研讨,不仅锻炼学生的资料收集与文献阅读能力,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立财务会计实习与实验的长效机制。实践性教学是教学的重要方面,是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在坚持教师引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认知主体作用,在理论指导基础上,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展开认识实习,课内案例研讨,综合模拟实验(包括手工和电算化实验)、毕业实习,形成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手工实验与电算化实验相结合、仿真模拟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能力内化为素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1)认识实习。在学习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前一个学期期末,利用一周的时间,提前对学生进行财务会计课程的动员,并组织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企业界人士为学生开设讲座,激励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事业等单位去实地观摩、见习,增加学生对财务会计学课程内容的感性认识,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以下任务:建立导师制。目的是:在学生以后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晦涩难懂的理论问题,这时学生可以通过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向指导教师求助,解决理论联系实际脱节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锻炼学生将课堂所学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了解所在见习单位的会计机构、人员构成、岗位设置与流程。第三,见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或调查报告。(2)集中模拟实习。第三学期期末,利用二周时间进行集中模拟实习。通过此次实习,提高学生会计基本业务的处理能力。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里进行的以一个企业一周期(一般选择12月份)的代表性会计资料为基础,通过一整套真实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及其相应的核算工具,模仿企业财会部门会计实务处理的仿真演练形式。开设综合模拟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根据财务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会计实务操作的适应能力。因此,在设计综合模拟实习资料时,我们以多元化、集团化经营的企业为蓝本,包括工业企业、商业企业、房地产企业、外贸企业等不同行业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模拟建账、处理各种会计业务、登记各种账簿、成本核算、对账、结账、利润分配及年终决算、财务报告的编制整个财务核算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对企业的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3)毕业实习。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亲身参与实务工作,将财务会计学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务中,通过实际操作,增加对实际工作的认识,并掌握基本技能,为日后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通过上述一系列实践教学,增加了学生对财务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深化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由于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资料均来自于企业实务工作,与企业同步,在校期间受到良好的、严格的、科学的规范化训练,所以学生在毕业实习中发挥出上手快、动手能力强的特色,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有很多学生甚至直接签约实习单位,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共识,连续几年会计专业的学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

(四)为学生营造探究性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为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研究,让学生与导师联系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当中。学生通过导师科学研究的熏陶,使学生逐渐地接触前沿理论,同时关注会计实务的运作情况,查阅参考资料,通过这些过程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形成文字,持之以恒,不仅增加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五)改进考核方法,注重过程考核和应用能力考评

学习成绩的评价与考核对学生学习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了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我们对原有的考试制度进行了改革。一是在考核方式上,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终考试成绩分别占60%和40%。二是在考核内容上,减少知识性试题的份量,增加案例分析等能力性试题的份量,侧重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防止和杜绝了平时不认真学习,到期末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课程内容真正做到“弄懂、学活、会用”。

三、结语

通过以上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唐山学院财务会计学课程的建设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唐山学院的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河北省省级精品课程。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强化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创新等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部的目标———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J

作者:田宇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资料:

[1]蒋卫东.导向式教学法在高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财会月刊,2005,(30).

第3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知识体系;构建;实践教学;应用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1-0-0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正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向前发展,高新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企业组织形式也多样化,那些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能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会计学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企业的欢迎与重视。对于会计学教学工作者而言,做好会计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对于学生学好并能灵活运用会计学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会计学知识体系构建在实践教学中的的应用与研究进行深入地探讨。

一、会计学科理论知识的系统分析――会计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最初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演变到如今一门专门的专业学科,已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会计科学理论体系。以基础会计学的理论知识体系进行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会计的涵义,会计的内容,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等问题。

会计的涵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会计是一门计量技术――现在会计上的各种活动,都不外乎是整数、小数、分数、正数、负数、实数、虚数,及加、减、乘、除、开方、结合律、交换律、分配率和数学计量定律的运用。会计无论是计算过去,或是控制现在、规划未来,都是以货币数量来描述经济过程,评价经济上的得失,可以说会计记录是数字和文字的结合,而文字说明寄托在数量的基础之上。(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会计信息系统是最普及和最大的信息系统,是指从经济业务的收集和处理过程中获得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3)会计是一项管理活动――会计是价值形式的管理,它为管理提供经济信息,不仅从数量上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而且也从质量上说明社会再生产过程;同时它又直接履行着管理者的职能。(4)会计是一门完整的科学――会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并运用各种会计方法和技术对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门规范性的职能科学。

会计的内容,概括地说是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也就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但是在再生产过程中有些经济活动是不能用价值形式表现的。因此,会计并不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只能核算和监督再生产过程中可以用货币表现的那些内容。为了便于计量、记录和报告,以及适应不同会计主体要求,还要将企业会计的内容具体化,使其成为概念明确内容具体的会计要素。进而通过会计要素,使会计内容和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具体联系起来,更好地反映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特点。

会计的职能和目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的功能和作用,包括核算职能,监督职能,两者关系密切,相辅相成,体现在会计核算是执行会计监督的前提,没有会计核算提供财务信息,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如果只有核算而不进行监督,就不能发挥会计的社会鉴证作用。会计的目的通过企业会计来表现,例如可具体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投资人提供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为企业债权人提供企业偿债能力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当局提供决策所需的会计信息。

会计的方法。会计的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对象、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它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会计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会计的方法可分为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会计数据的分析方法、经济效益的预测决策方法和经济活动的监督方法。它们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是基础;会计数据的分析方法和经济效益的预测决策方法是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继续和发展;而经济活动的监督方法是正确实施前述三种方法的保证。会计数据的分析方法、经济效益的预测决策方法和经济活动监督方法自成体系。会计信息的处理方法,概括地说,就是对会计对象进行连续、系统、完整地记录、计算反映所应用的方法,即通常所说的会计核算的方法。而会计核算的八种主要方法有:货币计价、设置账目和会计科目、复试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

会计准则。具体而言,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作为规范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业务的法规,是一个有不同层次和部分组成的严密结构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个层次。基本准则是关于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主要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要求,包括企业会计合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核算和财务报告编制的基本要求;具体准则是以基本准则为依据,对各项会计核算业务和报告事项的具体规定,是企业组织会计核算业务的直接依据。

二、实践教学中会计学科理论知识的应用与研究

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便是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会计学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对会计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教学工作者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对会计理论的综合研究不难得知,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学好基础会计知识才能为学习和应用各种专门会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将会计基础理论和方法反映在课堂教学中。并努力做到正确的教学引导:一是要指导学生明确基础会计理论知识,并强调理论够用为度,正确处理好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内容的交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在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会计方法的完整性,将理论解释和技术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大量精选的实例诠释枯燥的理论,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好会计学的专业知识;三是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以所构建的会计学知识体系为基础指导,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中切实做到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准确,同时又不失通俗易懂和直观明了,以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的各种基本专门方法。

联系教学实践分析,会计学的基本目标也是会计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所在。美国会计学会基础会计研究学会曾明确指出会计的目标为:为运用有限资源的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且包括阐述最理想的决策范围;为利用和控制组织内的人力、物力资源提供必要信息;为资源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为履行会计的社会管理职能提供必要信息。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明确指出会计要:满足国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这些既是会计学知识学习的目标,一方面,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应以此为基本教学目标进行会计学知识的教学,以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会计学的知识学习,并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只有教学目标明确了,教学工作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知识经济的信息化时代,结合会计学专业知识的特点,不难得出,将会计学基础知识与会计电算化学科教学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高效的实践教学方法。会计电算化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主的当代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实务中的简称,是一个应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的会计信息系统。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会计电算化极大地减轻了会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会计职能的转变。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会计手工操作正逐步被会计电算化所取代,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既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又懂会计业务处理的复合应用性会计人才。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而将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学基础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实践教学,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

总而言之,对于会计学教学工作者而言,做好会计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应用,对于学生学好并能灵活运用会计学有重要作用。因而使会计学知识体系得以构建并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不失为为会计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会计学会,主编.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J].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郑军,主编.会计学原理[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3]李素英,主编.基础会计学模拟实践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双创能力的含义

双创能力即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双创能力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创新型发展战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是指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之上,不断有新的认识,能够求疑难和存异,总结和归纳,使成果走向社会、走向实践;创业是指学生在良好的技能基础之上,能够具备从事工商企业活动的综合能力,使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创造者的活动。创新是实现创业的重要基础和技能素质。

(二)基于双创能力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内涵

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是以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把双创能力的培养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让实践教育与理论课充分融合和渗透,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以合理性、可行性为原则,把实践教学课程按难易程度和职业技能的递进性分为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双创和发展能力四个阶段来设置实践课程;让各门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并保证做到内容真实、情境真实、评价与考核全面、监督严格而又具弹性,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把双创教育植根于专业课程之中,让双创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为充分就业奠定基础。

(三)构建基于双创能力的会计学实践课程体系的意义

1.提高会计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建立基于双创能力培养的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并有效实施,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识,而非只是理论化的感观认识。2.提高会计学专业学生应用能力的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更是理论转化为实践、提高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源泉。3.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符合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上学期间,就能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尽快完成向社会人的转变。

二、当前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实践课程内容少。一般学校会计专业设置的实训课程往往只有基础会计实训、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这些实践课程所训练的专业技能仅仅只是会计专业技能的一部分,不能涵盖会计专业技能的全部,而不经过综合性的实训课程的训练,学生将很难树立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更谈不上创新和发展能力。二是课程内容和模式仿真效果差。多数实训课程只是把书本和练习册上的练习题拿来做,实践内容多是以简单案例的文字形式出现,无实践基础,缺少形象化感知,不能真实展现企业情境和具体业务。三是实践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系统性不够。实践教学应是一个系统工程,但现有的实践课程设置,仅局限于几门课程且大都安排在本门课程的理论课结束以后的最后几个学时里(课内实验),而且课程之间孤立、无交叉,这违背了会计学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四是不能突出岗位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岗位和双创能力需要在专业条件和环境下练习,流于形式不能提高。五是实践课程安排“班型大,人数多”。由于应用型院校近几年扩招,会计专业学生人数激多,按大班型、大群体开课和实施,影响实习效果。六是实践课程实施效果不明显。原因有三:学生人数多,差别大,难协调;缺乏实施方案;缺乏稳定的指导和有效监控,涉及主体配合不够,实践教学走过场。七是评价和考核方式过于教条,多半停留在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企业、学生、实习团队不参与。

三、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重构

(一)“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建立

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既强调专业性又强调创新性,是专业基础技能、专业核心技能、专业发展技能的综合体现,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设置和实施,贯穿于全部学年。具体如图1所示。实践课程体系构成呈阶梯渐进式向前推进,按大学四年,每一年培养能力和目标不同,分为四个阶段:基于岗位需求的基础技能(第一年,包括基本会计技术、熟悉会计岗位分工、企业管理和财务流程认识、计算机操作、撰写与交流能力等)、基于专业知识的核心技能(第二年,包括中级财务知识与实务技能、各专业方向技能、单项强化能力、发现与发挥特长等)、基于行业特征的综合技能(第三年,包括专业综合技能、创新与拓展能力、熟知创业法规等)、基于社会环境“双创能力”(第四年,包括论文撰写能力、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就业能力、实现就业目标);每个阶段的课程活动均在表中列示。双创教育不能游离于专业课程之外,而是各项专业课程的应用、拓展、创新等,并服务于社会活动。

(二)会计学专业持续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的“八个”特征

1.实践实训的目标清晰。把培养“双创能力”作为提高职业能力的重点,把专业实践课程与双创能力融通。双创能力作为就业能力的重要构成,应予重点培养。2.以“循环渐进”的形式贯穿于专业实践全过程。从专业教学第一门课开始,实训即介入其中。各项训练持续推进,根据各阶段课程内容、难易程度、目标不同,设置不同的实践实习内容和实施步骤、方法,直至全部学习阶段结束。3.实践形式多样。根据实践实训内容及其教学要求灵活安排,实训项目可以是某门课程的一部分、单独一项讲座、单项或综合竞赛、一门课程、一项考核等,可以在课堂、校内实训实验室、校外企业,也可把企业专业人才请进课堂等。4.实践过程具有层次性。即注重阶段性,从分析学生不同阶段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根据教学规律和专业特点,由浅入深进行,去制定计划和目标、内容和进程。5.注重实施的有效性。每个阶段的实践实训项目都有明细目标、详细内容、考核标准、实施方法,并与相关专业技能鉴定标准或与企业认证接轨,保证实践活动与实际融通。6.情境真实。实验实训的环境要加强仿真性,如实验室财务处室化布置、纳税大厅建设、模拟银行等,努力达到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激发兴趣。7.内容真实。指学生的实训材料都必须取材于真实的经济业务,使用真实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等,学生只有接触到真实材料,才会在未来工作中得心应手,树立业务处理和职业判断的思维和习惯、做法。8.考核和评价立体、全面。要求教师和相关主体(企业、实训组长、部门领导等)多个评价主体给出学生成绩,包括操作结果考核、工作态度考核、协作与表达能力考核、创新能力的考核,更体现实践课程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监督过程严格而且灵活。

四、基于教学质量提高的持续渐进式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的实施

(一)采取“师导生创”制

确立“师”和“生”的双主体地位,“师”在于导,“生”在创。每个实践实训课程都安排指导教师,且教师要具备双师能力,也可让企业管理者担任,把教师安排在实训室、校内外实践基地等,和学生一同实习和调研、实践,并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使师生在双创氛围中学习和研究,师生的双创能力共同提高。

(二)实践活动的形式多样化

主要有课、赛、讲、仿、企、写、思、考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实训活动。(1)校内专项模式: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成本与审计实训、创业论坛、会计上岗证、会计师职称考试培训等;(2)会计实验实训室模式: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专业实习、会计软件应用、企业沙盘等;(3)校内公司模式:基础会计与财务流程实训、办税与税收实务等;(4)校外企业:创业计划书和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社会实践、资本筹划等;(5)校内与校外结合:出纳业务、单项学科竞赛、综合学科竞赛、会计综合实验、创新创业项目大赛、ERP软件应用、就业指导训练等。

(三)搭建广阔的实践平台

(1)设立校内外“大学生创业政策”商务与咨询免费平台(网站)。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创业就业信息,熟悉政策法规。(2)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并引入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模式与制度引入学校,营造企业的职业文化氛围,做到学校教师与企业教师交替授课,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结合。(3)建立校内“创业园”。要充分利用应用型院校场地优势,把闲置的校园厂房、教室利用起来,提供场地及仿真岗位锻炼,让那些有着强烈愿望、有一定创业能力的优秀大学生有用武之地,通过实践,熟悉工商税务知识,寻找项目,同时,邀请投资者进入创业园,帮助学生寻找投资人和创业机会,形成一个产业链模式,即便不会立刻成功,也为将来创业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时间

点钞与假币识别、单项模式实习、社会实践、企业调研、企业沙盘模拟等的时间安排为1周左右(或6—12学时);创业计划书和撰写报告、企业创办规划与实地考察、创业资本筹划等时间为2—3周;计算机操作技术、ERP软件应用等时间为3—5周。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4—16周;基础会计实训、财务建账与会计科目设置、会计工作上岗证20学时;出纳业务、财经法规、企业财务专题、就业指导训练、职业生涯规划、成本会计实训、审计实训等6—12学时;其他可利用业余时间机动安排。(五)学生接受双创教育的辐射面和受益面要广保证80%的学生成为双创教育的孵化对象,60%的学生在大三中至少参加过双创活动,30%的学生成为双创活动的骨干,至少20%的学生在大四时,具备独立创业或与他人合作创业的能力与条件,或创业成功,或有创新项目受企业认可和应用。

(六)推行“全方位”人才考核与评价指标体系

第5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第6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学改革;应用实践能力;教学方法;理论指导

当今社会,会计学应用广泛,对会计人才的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职业素养和应用能力方面都需要会计人才有较高的水平,这就促使高校关于会计方面的教育要更加具体,更加深入。现阶段,许多高校的会计教学都满足不了社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在高校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不注重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培养,这不仅给相关毕业生从业后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给相关单位带来了经济上和效益上的损失。所以各高校应该集中精力,注重会计教学的改革,为社会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社会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

1.高校会计教学的现状

从现阶段高校会计教学的现状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课程设施不满足现阶段的实际应用,教学指标总体评价水平是一般,某些指标令人担忧,所以教育改革必须得到重视,并且应该认真的践行。现阶段高校会计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理论与实践脱节,是现阶段高校会计教学的最主要问题。很多毕业生在参加工作后,会感觉在学校学习的会计学相关知识,在工作中应用的不多,甚至是没有用到。反倒是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在学校的学习中并未涉及。会计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应该联系较为紧密的一门学科,很多的专业知识与素养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如果会计学人才对于实践中的知识的获取只能依靠长时间的工作,那么学校发挥的作用就大大减弱了。在学校只了解到了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与知识,导致相关从业人员毕业后感到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开始自己的事业,很多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会选择转行,这是人才的一种浪费,所以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2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与想法给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这种教学方式,导致教师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想法和特长,对学生帮助的效果甚微。在传统的课程中,以教科书为依据,并且学习过程中分门分类,并没有把各个相关学科之间的紧密关系联系起来,导致学生对会计学知识的认识不足。

2.高校会计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2.1实践环境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会计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学校要从多个方面,多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可以通过在学校建立会计学实验室的方式。通过设施电算化实验室的锻炼,提高学生的能力。期末考试时要把实践课题的完成情况加入考量。这样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于实践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与会计用人单位签订实习合同,每年选派会计学毕业生去单位参加实习培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为用人单位挑选出优秀的会计学毕业生,这也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箭双雕。

2.2课程设置的改革

首先从教材的选择上,就要加以重视,杜绝质量低劣,学术水平低的课本进入课堂。其次在课程的设置上,应选择与实际相关的课程进入课堂,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重,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使学生对会计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在课堂上,可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共鸣,使得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2.3教师队伍的改革

高校教师担负着教学和培养人才的使命,学生的专业素质很大程度上受到任课教师的影响,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队伍进行改革。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完整综合的知识结构,不仅要精通会计学专业知识,还要对相关边缘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全面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对会计学学生的未来就业发展有指导作用。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定期由学科带头人带领全体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把会计从业过程中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进行讨论,总结出一套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案。还可以安排教师定期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进行学习交流,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实践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操作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关于高校会计学的教学方法要充分并且准确的认识。根据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环境与形式,要求高校对会计学进行全方面的改革。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独立分析与动手能力的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高校现有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改革的方案。在高校未来的会计教学发展中,要不断地、认真地分析会计学的实际应用情况,并对教学模式做出相应调整。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经济的发展和毕业生需求的变化推动着会计教学的改革,高校必须按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高瞻远瞩,深入思考,为不断深化高校会计教学改革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彭焕文,邹海燕,陈丹苑.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J].商业会计,2012(9):120-122

[2]尹珍丽,陈洁.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讨――来自湖南部分高校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2011(19):43-44

第7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初级会计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教学质量

参与式教学法是目前国际公认的一种先进教学方法。顾名思义,参与式教学法就是让学生深入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是充分肯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传统的“教学”思想转变为“学教”思想,让教师在从属位置上扮演引领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而让学生在主导位置上对特定学习内容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论学习,再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财务会计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商业语言,其系列课程一般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等,其中初级会计学作为该系列的基础,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初级会计学,又称会计学原理、基础会计学等,是财务会计学的基础。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能对工业制造企业的简单会计业务进行证、账、表的会计处理。

一、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首先,初级会计学是一门接地气的基础性应用型课程,因其基础性,该课程往往被安排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的大学一年级开设。其次,授课对象往往对会计缺乏感性认识,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大一新生刚刚结束紧张的高考备考学习,久在象牙塔中,缺少接触社会的机会和经历,很多学生对初级会计学课程难免会产生先入为主的陌生感、距离感和神秘感。基于这种背景,将参与式教学引入该课程教学,在增强学生对会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理论教学,然后再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解决简单的会计实务问题,无疑比传统的课堂填鸭式理论说教更加有效。

二、初级会计学课程引入参与式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的关键点

引入参与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转变思想,放弃其在传统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转而接受其在教学中的从属位置,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应用型实验和成绩评价的教学全过程中。具体而言,应该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键点。1)课堂教学方面,教师应把握好引入该方法的时机,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收放自如,同时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的讲授教学法。如果没有教师的有效引导,很难想象做为授课对象的大一新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级会计学的学习中。为此,要求教师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对会计的点滴感性认识,并对这些感性认识进行合乎逻辑的理论提炼,从而帮助学生在课后阅读教材时能快速理解书中所言。例如,在第一节课时,教师可通过提出“什么是会计?”、“人类为什么需要会计?”等问题,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而面对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应该符合逻辑地做总结,指明:从古至今,人们总是追求用最少的劳动耗费去获得最多的劳动成果;那么何为“最多”和“最少”?这就涉及到“计量”问题;而需计量的“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具体又是什么呢?这涉及到“确认”问题;“确认”和“计量”之后,要怎样表达出来呢?这又涉及到“记录”和“报告”问题。由此教师就能引导学生做出总结:会计核算的流程就是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而这个流程的实际工作表现就是:证、账、表。教师将这一主线阐述清楚之后,再对具体知识点适当展开,学生就应该能够结合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步理解会计的产生、目标、本质、程序、对象、职能等理论知识点了。上述教学过程,如果任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讨论和总结,或者完全由教师填鸭式讲授,都难免使得课堂效率低下。所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与传统讲授教学法并不冲突,而是可以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教学方面,教师应在自行设计或选择合适的实验素材的同时,赋予学生强烈的角色带入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之后,初级会计学课程必须有实验环节,要求学生以全岗会计的角色,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难度适宜的工业制造业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中。由于本课程重点在于使学生了解财务会计学的“基础”,所以实验素材不必十分复杂,业务能够涉及工业制造业“筹资”、“供”、“产”、“销”、“利润形成和分配”等环节,使学生将借贷记账法进行简单的运用、掌握证、账、表的基本流程即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完全退到二线,鼓励学生自主或通过相互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教师工作的重点则是观察学生的实验表现,适时指导,并做好实验点评和总结。3)教学考核方面,应改变单纯由教师给成绩的做法,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效果和成绩评价的比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目前考核学生是否通过初级会计学课程的指标是该课程的综合成绩,综合成绩一般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按60%和40%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其中,无论是卷面成绩还是平时成绩,都由教师给出。这种评价方法可能会使学生产生“为使老师满意而学习”的想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为此,把参与式教学引入初级会计学课程,还应赋予学生参与教学考核的权利。比如将综合成绩的组成设置为三部分:期末卷面成绩、参与教学的表现、平时成绩,建议将三者的比例设置为4:4:2,其中卷面成绩来源于考试情况,平时成绩来源于学生出勤情况,而“参与教学的表现”则主要由学生互评和自评产生,这样也可增加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的同辈比较,增强相互学习和竞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也更利于教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孔龙,李蕊.参与式教学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5(3).

[2]麦海娟,麦海燕.高校学生自主参与式会计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9).

[3]祁芳梅.会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参与式方法的应用[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

[4]祁芳梅,吴杰,王海洋.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参与式教学模式体系构建及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

第8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是高校会计学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定位已经渗透到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之中,改变着以往人们认识中的高校只有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责任,而没有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义务的传统观念。在会计学专业建设发展中,应本着立足地方经济、服务基层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思想,确立培养“品德好、专业精、上手快、技能强、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品牌学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探讨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

一、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会计学专业是具有多年办学历史的传统专业,从办学层次上看。目前有大学本科、专科层次,职业教育高、中级层次,研究生硕士、博士层次等多种办学层次;从专业覆盖面和招生人数上看,有资料显示,在全国综合类大学中。几乎十分之一的高等院校都办有会计学专业。仅黑龙江省属25所本科院校中,就有13所院校开办会计学本科专业。且招生总人数仍呈上升趋势,因此,如何把会计学本科专业办出特色。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实践教学现状如何呢?

多数高校会计实践教学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建立了包括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等核心理论课程的架构。设置了课程实验、专业综合模拟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

(一)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立足于应用型的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高等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力度。但由于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认识根植于施教者的思想之中,理论教学主宰着教育教学的阵地。实践教学的空间有限。在被调研走访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有90%的人认为,在校会计专业课学了不少,但如果直接到岗位上从事会计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在高校中,要么实践学时满足不了要求,要么缺少专门的实践教师指导,实践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二)实验教程内容单一

会计实践教学环节没有系统的教材或教程,实践指导教师往往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或自编或收集一些资料供教学和学生使用。有些未及时修改和补充的内容只好删减掉,有些新的实践资料及时补充一部分,但不完整,实践内容单一陈旧。

(三)实践教师缺少指导经验

高校会计学专业教师大部分是理论型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工作过的教师不到10%,经常到企业参加会计实践的教师不足20%。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高校师资队伍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有些院校因近几年突击进人,使教师出现了年轻化态势。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增多,但他们缺少专业实践和教学实践经验;而老教师又忙于评职晋级,教师社会实践缺少系统的参与和研究。多数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由理论授课教师兼任。教师实践指导意识不强,缺乏指导经验的积累。

(四)实验、实习资源开发利用不到位

在走访高校的过程中,笔者了解到,近年来很多高校在实验室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上花了很大力气。增加了投入,使实验实习环境有了全面改善,基本可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由于缺少人力、财力的进一步投入,缺乏必要的监控机制,使大量的实验、实习资源处于初级开发利用阶段,有的院校干脆把好端端的实验室和应用软件闲置起来。使优质资源形同虚设。

会计实践教学中存在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政策因素、社会因素、学校财力因素等。除此之外,高校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仍然是主要原因。

为了使实践教学建立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真正达到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缩短校企之间供需的差距,哈尔滨学院以会计学本科专业为试点,进行了实践教学校企共建设计。

二、哈尔滨学院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设计

(一)校企共建实践教学解析

从哲学意义上讲,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具有把主观与客观有机结合的特性。方法论认为,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会计学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会计学理论,验证、运用并创新理论,使学生具备岗位应用能力,并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此,实践教学应放在与理论教学同样重要的地位上统筹设计。

实践教学校企共建模式即以学校为主体,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搭建一个实践平台,建立学校与企业两个阵地,共用学校与企业两部分资源;共同设计满足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专业定位、培养规格、课程结构、实践比例、实践环节等,共同完成高校实践教学任务。一句话,高校的实践教学应该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

(二)成立实践教学组织机构

成立本专业实践教学组织机构,由学校与企业双方人员组成,签订协议,本着互惠互利原则,落实责任制,建立一整套实践教学共建办法和严格的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有方案、有制度、有考核,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求得行政管理部门政策导向的支持。取得学校资金支持。加大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校企共建模式。

(三)校企共建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应以校企共建思想为指导。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即主要环节。具体为:

道德操守教育——观摩实验——课程实验——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专业编程实验——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实践、学年论文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共同组成实践教学体系。

1.道德操守教育:制作专业教育专题片,通过组织观看财务会计从业人员遵守操行和违纪案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诚信和操守教育,并结合《会计法》和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岗位责任制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坚持准则是本行业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并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

2.观摩实验:此实验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看专题片和实际观摩实习等方式完成。专题片的制作要纵观企业财务资金活动全貌,注重会计核算细节,反映规范、现代、直观的财务运行活动;观摩实习即带领学生到实习基地参观,使学生在熟知财会业务知识之前,能够全面、系统地了解企业概貌、财务操作规程、岗位工作流程和会计应用特点等。便于安排学习进程3.课程实验:此实验是专业基础理论的操作和应用。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理论。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验证学生对理论掌握的程度。该实验要取得现代企业真实(应作技术处理)、完整、现实的资料,在学校实训室内即可完成。

4.手工综合模拟实验与电算化会计模拟实验:此实验分为会计手工综合模拟和电算化会计综合模拟两个步骤。一般来讲,手工与电算模拟实验应使用同一套资料,便于理解会计学理论,掌握实际工作的技能要求。该实验应以不同类型企业完整的会计活动为基础。对实习基地所提供的完整的会计资料进行再加工,在校内为学生创设企业模拟环境,使学生掌握不同会计岗位手工记账和电算化记账工作,检验与岗位需求的差距。

5.专业编程实验: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实验,即利用Excel、Access的工具进行财务管理和财务分析,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计算机和财务方面的知识,自行开发适合中小企业使用的财务管理系统,为将来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实践基础。

6.ERP实训:此实验是模拟应用与创新性训练,在完成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后,站在企业全局高度,进行生产、经营、预测、决策和评价。通过手工环境下的ERP沙盘模拟实验课程和计算机环境下的ERP软件模拟实验,灵活运用专业理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该实验(训)需要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教师共同指导,在校内实训室内模拟完成。

7.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实际应用与创新实验,该环节要求学生深入基地进行实战。实战前,实习基地指导教师需对学生进行严格考核,包括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与岗位技能考核等,合格后方可进驻企业。学生进驻企业前要与院方签订协议,承担违约责任。学生进驻企业后,将参与企业财务运营活动,办理对外业务,接受真正的考验。毕业实习后。举行实习经验交流会,同学之间交流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8.毕业论文:在理论学习和各环节实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实践教师指导,选择具有实用价值的课题,充分运用专业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论文要体现学术性、创造性、科学性和规范性特点,经过校内教师认真指导后,请企业教师参加答辩评审,把好质量关。

(四)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指导教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两部分组成,实行规范的教师管理机制,制定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实践制度,在资金保障的情况下使教师完成技能指导水平提高和对企业会计理论指导双重任务。教师每年要拿出实践成果,递交实践报告。学校组织座谈交流、评议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作为对教师全面考核的指标之一,成为评职晋级的一个依据。

聘请企业专家作为长期兼职实习指导教师,把聘任教师纳入学校统一管理体制中,规定固定的工资补助标准,签订互惠互利的合作协议,制订合作计划,落实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企业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员考核的一项指标。真正建立起长期校企合作关系。

(五)实践指导教程的完善

学校与企业实践指导教师每年必须集中修改实验资料,对企业实际资料进行全面的加工整理,编写实验教程。保证向学生提供完整、适度、全新的实验资料,提供企业财务活动设计方案。

第9篇:会计学综合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财务报表分析; 课程特点; 考核方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7- 0101- 02

经济全球化使得财务会计信息在社会与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把更多的会计专业学生培养成高层次的职业经理人才,为了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分析和解读财务报表的实践技能,财务报表分析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世界范围内得以飞速发展。本文首先回顾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其次在分析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性质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应当适应其课程培养目标和特点进行适当改革,采用提交课程报告与面试环节相结合的终结考核方式,辅以平时考核成绩,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生的兴趣。

1 国内外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设置情况及发展回顾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aecc)在1989年提出,“教学的重点不应仅局限于相关的教学资料,还应重视学科与课程间的交叉,即复合学习的必要性”,自此开始了其会计改革的步伐。aecc于1990年的第1号会计教育状况报告《会计教育的目标》指出:学校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要使其终身学习。由此,作为培养学生学会解读会计报表、运用财务报表传递的信息进行决策、战略评估和价值分析的课程——财务报表分析开始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逐步设立和发展。prober & sherman(1988)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在20世纪80年代末教学计划的安排上,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重要性远低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程度。而jo lynne koehn & jolene j. hallam在1999年对美国和加拿大362所大学的调查研究则已经表明,67%以上的学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

在21世纪的中国大学中,绝大多数设置会计专业的学校都开设了与财务报表分析内容相关的课程,并且一般作为专业选修课设置在第六学期以后,作为学生在完成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之后的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课程。实践证明,大学会计专业本专科教学计划内开设财务报表分析课程有助于“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极大地满足了实践中对会计人才能力的需求。

2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财务分析本身即根据相关学科或人们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将标准的会计信息分析转换为决策或管理有用的信息;同时,财务分析又根据相关学科理论与实务所需求的信息,转换为会计应该提供的信息。因而,财务分析或财务报表分析在会计学与财务学的关系中,起到的是中介的作用。它是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社会经济活动复杂程度的加深,在其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会计学与财务管理学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的目前以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为基础的一门边缘性学科。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具有以下几点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征。

2.1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独立性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学科内容不是对原有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的简单重复或拼凑,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结构和技术方法;另一方面,财务报表分析学科又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在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学科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构建的一门学科,其不可能与其他相关学科泾渭分明,其独立性是相对的。

2.2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起

点较高,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分析和解读企业财务报告传递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从而对企业的价值和发展前景做出评价和判断。因此,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起点较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其首先需要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作为先修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需要从应用财务知识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实施有效分析的能力,以透过企业的财务报表看清企业的本质。

2.3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综合应用能力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教学目的表明其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避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具体技术分析方法和繁杂公式计算过程。一方面,这些技术方法在相关课程如财务管理、管理会计中大都涉及;另一方面,众所周知,财务分析方法的不同,往往会造成分析结果的南辕北辙,这不是分析方法不科学或不正确的缘故。故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和强调对企业报表进行分析的过程,遵循“战略分析—报表分析—价值分析—前景分析”的一般教学框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接受能力为依据,将基本分析工具应用到具体的案例分析中,结合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讲授专业基础知识。避免学生出现“只会学,不会用”,专业知识看似学得很好,而一旦看到企业真正的报表便无从下手的情况。

3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改革

一门课程的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而考核方式固然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但从根本意义上来讲,它是用外在力量督促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有效手段。财务报表分析独特的课程特点使其教学方法有别于一般的会计课程,宜采用课堂讲授和案例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并在其中适当引用“探究性”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导向,援引“情境模拟”的教学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企业财务问题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相关知识储备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当前被广泛采用的考试课以考试定成绩和考察课以考查方式定成绩的一般考核方法对于财务报表分析课程都是不合适的,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应当进行适当改革。

具体说来,财务报表分析课程考核方式的确定应当以反映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问题的一般程序和技能为准绳,采用提交课程报告和面试相结合的方法。具体考核方案设计如下:

3.1 平时成绩占考核成绩的30%

这一部分考核主要是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出勤,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财务报表问题分析与讨论环节,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具体实践中可采用上课点名、课堂练习提问、对作业完成情况的记录等方式进行,其中出勤占10%,课堂表现占20%。

3.2 课程终结考核占考核成绩的70%,分为形成性考核和分析性考核

这一部分考核的目的是检验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无论是采用单纯考试的方法或单纯提交课程报告的方式来完成都是不合适的:其一,单纯考试的方法会出现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的僵化学习情形;同时考试成绩只能反映学生对具体财务分析基本工具的掌握程度,不能反映学生综合运用技术分析工具解读企业真正财务报表的能力;再者,作为一门高起点的专业课程,财务报表分析课程中许多基本分析工具在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再做考试没有太大的意义。其二,如果将财务报表分析课程的终结考核作为考查课进行一般考核,又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学生利用现有的网络等工具搜索现成的分析报告敷衍了事,扭曲考核的最终目的。

笔者认为,财务报表分析的终结考核宜采用形成性考核和分析性考核两个环节。

(1) 形成性考核,占终结性考核的60%~70%为宜。这一部分考核可以采取提交课程报告的形式,笔者在近年的考核中经常会要求学生在这个环节提交一份最新年度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不拘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以分析方法的准确应用为准。

(2) 分析性考核,占终结性考核的30%~40%为宜。这一部分考核可以采用面试的方法,即要求每一个学生先针对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简要说明,然后授课老师在学生完成的课程报告基础上提出几个相关问题,

导学生对自己的课程报告进行解释。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加入这样的面试环节,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独立完成课程报告的写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对自己课程报告中所研究上市公司的关注,老师的几句点评在评价学生课程报告质量的同时,也引起学生对自己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反思,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 邵争艳. 《财务报表分析》课程3r研究性教学模式探索[j]. 财会月刊:下半月,2012(1):96-97.

[2] 任家华. 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研究与课程建设思考[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