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营利企业会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预算会计 现状 总体改革思路
一、预算会计的内容
1.财政总预算会计
按1997年财政部颁布的预算会计制度规定,是指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财政周转金等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其核算对象为各级政府总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预算(包括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收入、支出和结余,以及在资金运动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管理体系和国家预算组成体系相一致,分五级,也就是一级政府要建立一级总预算,每一级政府的总预算都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依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对象特点和会计核算要求,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2001年财政部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但中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会计核算的事项,平时不作帐务处理,待年终结帐,再做处理。
2.行政单位会计
按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以及党派、政协机关等行政单位核算、反映和监督本单位经济业务活动的专业会计。它是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行政单位的会计组织系统,根据机构建制和经费领拨关系,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它们实行独立会计核算,负责组织管理部门、本部门的全部会计工作。会计对象是各行政单位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并采用借贷记账法来记录和反映行政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会计基础为收付实现制。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并对旧制度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撤并和增删。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报表说明书。
3.事业单位会计
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将其定义为:以事业单位实际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反映和监督事业单位预算(年度财务收支计划)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专业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要求,适应预算管理和有关方面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及收支情况的需要,并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会计使用者分别是政府、财政部门、外部使用者和事业单位管理者;会计基础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会计报表结构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必要的附表和会计说明书。
二、预算会计现状
通过考察,笔者得出如下几点认识:
1.我国预算会计体系自1950年创建以来,其间虽有所调整,一直变化不大。1997年改革后形成的预算会计体系较以前有较大调整,1997年财政部将预算会计体系划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事业单位会计,行政单位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相分离,基本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需要。
2.预算会计逐步规范化,国际化。1997年以来,预算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改变了建国后实行的制度管理,开始走会计准则管理的路子,如,专门对事业单位制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这也是对国外政府会计改革和我国会计改革的经验的借鉴,有利于我国预算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改收付实现制为以收付实现制为主,部分项目可使用权责发生制记帐法:为便于交流,统一会计语言,预算会计采用借贷记账法:对会计要素和会计报表重新进行了设计,使预算会计既能完整地反映出单位经济全貌,反映单位业务活动收支的主要类别、收支水平,又能详细反映出单位各项支出的用途以及主要基金的变动情况。
3.对预算外资金的核算要求和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形式有了较大变化。单位为履行政府管理职能收取的费用,未纳入预算管理的作为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管理,收支两条线。1997年改革前,预算会计对事业单位按不同的预算管理形式来加以核算。由于不同管理形式的单位存在同样的资金筹集手段和运用方式,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之间已不存在明显界限,加之单位活动成果的不确定性,因此取消了按不现预算管理形式实施会计核算的方法。
三、预算会计改革的总体思路
综上所述,现行预算会计虽然在以上述及的重大问题上有新的突破或重新进行了规范,基本上满足了各级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需要,对提高我国预算会计的整体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我国政府会计核算进一步向国际惯例靠拢打下了基础。但为了能使我国政府会计改革有的放矢,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研究建立我国政府会计报告体系,迫切需要研究下如下问题:
1.研究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1)研究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尤其是我国政府职能转换和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对于预算会计提出的新要求和对政府会计会计信息的新需求,并进而研究在新形势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对策。
(2)研究政府会计准则建设方面的国际动态和各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经验与教训,以供我国借鉴和参考。
(3)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体系的内容及构成,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的具体步骤、方案和实施中需要配套改革的措施,包括我国政府会计准则的建设是否需要建立政府会计概念框架、应当制定哪些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会计准则的具体结构等。
(4)研究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的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的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政府会计改革势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上也将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基于此,对我国政府会计准则建设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的程度、以及如何分阶段地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哪些会计核算项目应当首先引入权责发生制等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且具有现实意义。
2.国外政府会计的理论体系、运作模式和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对于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1)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就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政府机构或经济实体。关于其特征,美国会计学会在《非营利组织会计实务委员会报告》中称:通常区分营利与非营利的基础,乃是有无营利的动机,美国的非营利范围,包括联邦政府机关和州及地方政府机关,以及公立和私立的非营利组织,具体例子有学校、医院、慈善组织、教堂和基金会等。
日本的非营利组织包括政府部门,公立非营利事业体,民间非营利事业体。由上述考察,笔者得出如下认识:
其一、各国对非营利组织划分的内容不尽相同,但划分的标准实际是一样的,即是以非营利为标准。
其二、这种划分都是为了便于核算和实行不同的会计制度。
(2)非营利组织体系
如上所述,非营利组织是与营利组织(企业)相对而言的。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在许多方面与企业会计相近或相同,但在一些内容上仍有其特殊性。因此,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形成了适合本国的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
3.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经验
我国企业会计自1993年来,进行了多次改革和调整,形成了现在企业会计模式,所有的营利组织共用一套会计准则即企业会计准则,并在此前提下,根据行业性质和企业规模的大小分别制定了三套会计制度来规范来各自类型的企业,即是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各类股份公司、国有企业和集团公司;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企业,中小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规模较小和不适于用企业制度加以规范的小企业。企业会计改革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素质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运用会计准则加会计制度模式是适宜的,既与国际靠拢了又适应了国情。(2)营利组织虽有各行各业,但他们的目标是相同的,即都以营利为目标。所以,他们适用一套共同的会计准则来规范,对各项经济业务用具体会计准则来加以规定。对行业相差特别大的再制定少量制度来加以规范,以便于具体操作,而不是对营利组织内的各行各业分别制定不同的会计准则,(3)便于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及企业之间的相互可比性。
参考文献:
[1]丛树海.中国预算体制重构[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5-20
[2]陈志斌.公共受托责任:政治效应、经济效率与有效的政府会计[J].会计研究,2003;6:36-38
(上接第65页)
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也可以适当地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来解决专业财务人员不足的困难,不断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从而为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财务管理方法
1.做好出版社的财务预算工作
预算作为有效控制支出的管理措施,近年来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近年来,许多出版社的业务量有一定的增长,但是企业的效益一直处于下滑的状态,利润越来越少,有的甚至严重影响了单位的正常运转。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没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财务预算是整个出版社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涉及到出版社运营的各个方面,所以出版社要充分地做好预算工作,用严格的预算来指导企业的运营状况,提高企业效益的同时,可以有效地防范风险,促进单位的发展。
2.单品种利润核算
转企改制后,出版社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需要提高,单品种利润核算是出版社实行科学管理的必然要求。单品种核算能准确统计单品种业务的赢利能力,为考核编辑和发行人员业绩提供数据支持,为出版企业经营决策和发展规划提供参考。单品种核算需要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出版、编辑、发行等业务系统无缝对接。从单品种核算的要求出发,管理信息系统要以财务数据为中心重新设计,用技术手段保障单品种核算实现的可能性。加强财务管理,建立以图书单品种利润核算为核心理念的管理,必然能提高出版企业的竞争力。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约,财务管理工作就无法有序开展,财务状况就得不到有效地保障。出版社应该根据相关的国家规定,结合出版行业自身的特点,制定详细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并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在日常运行中能有效执行,各项业务能按章办事,从而规范有序地进行企业的财务管理,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
企业的管理需要人的执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需要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通过一系列的绩效考核来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通过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完成财务管理的任务,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层决策的需要。
三、总结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出版行业竞争将日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促进出版社更好地发展,就要求其在提高企业绩效的同时,加强内部财务管理,通过财务管理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总体的竞争力,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现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振省.中国出版业发展报告―――中国出版蓝皮书[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5
[2] 包卫国.出版业从业人员财会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3] 丰盈.出版企业预算管理探讨[ J].出版经济,2004(6)
关键词:医院会计制度;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是财政部和卫生部于1998年11月颁发的,它是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的重大改革依据,为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它颁布实施以来,对规范医院的财务管理,提高医院的会计核算质量,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经济活动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会计制度有些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制度适用范围较小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所有的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在《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承担的任务制定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卫生、政府等部门要加强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督管理,营利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放开,依法自主经营、照章纳税”。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一大批非公立医院产生,公有制医院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对于这些不同体制、不同形式的医疗机构应执行什么样的会计制度,目前尚无明确规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实际运营状况和非公有制医院已对长期以来收支结余的概念形成冲击,医院经营者关心的不仅仅是收支平衡,更重要的是创造剩余价值,即利润。
目前,国家每年对医疗机构的拨款很少,医疗机构身处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之中,必须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法则,其首要面临的问题就是自身的生存发展。如果仅依靠少量的财政拨款是远远不够的,更何况非营利性企业医院一般完全自负盈亏,这就使医疗机构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不得不通过提供的医疗服务来获取收入,因此必须要有盈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因此,目前形势下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对医疗机构进行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确立相应的会计制度。建议还收支结余的本质即利润,确立以利润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鼓励医院创造更多的利润,营利性医院更应主动创造利润。非营利性医院完全可以借鉴企业会计制度,运用企业会计的核算和分析方法,对医院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营利性医疗机构完全可以和企业一样,采用企业会计的核算方法。
二、医院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指导思想,包括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客观性、可比性、相关性、一贯性、及时性、明晰性原则,规范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权责发生制、配比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以及对上述原则起补充修正的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的会计核算除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均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一般原则进行。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明确列出的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明晰性、配比性、历史成本及重要性。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对一般原则的规定并不明确和完整,主要表现在:
1、未明确规定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是指存在经济活动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也不得设置秘密准备。目前,医院的经济事项不确定性的特点日益明显,有必要引入谨慎性原则,合理计提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以便真实地反映其他资产和会计要素。
2、未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资本性支出的效益可以在连续的会计期间发挥作用,收益性支出的效益只在当期发挥。支出核算作为医院会计核算中重要的内容,对其进行合理地划分有利于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同时也可以避免随意列支各类支出所造成的结余不实。
比如,固定资产修理问题:固定资产的大型修缮应计入资本性支出,一般修缮列入当期费用。现行会计制度对如何区分固定资产的大型修缮和一般维修未做详解,使医院的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正常划分,造成的后果是使列支随意化,使当期结余不实。
三、关于会计要素
《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会计要素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要素,而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却回避利润要素,将医院会计要素定义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大要素,这是不完整的。医院虽不是企业,但它实际上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的经营活动也一定会形成经营成果。
四、会计科目设置
1、增设“财务费用”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发生的借款利息费用在管理费用科目中核算,存款利息收入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为适应医院新形势下成本核算,建议原在管理费用中列支的借款利息支出和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的存款利息收入统一规划财务费用科目。
2、增设投资收益科目。现行医院会计制度规定,医院对外投资的收益在其他收入科目中核算,不利于单位领导及有关部门对投资收益作出评价,也不利于对投资收益的监督。为了规范对外投资收入的核算,建议设立投资收益科目进行核算。
五、具体核算中的问题
1、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过低使资产虚增。医疗服务行业担负着救死扶伤的职责,对待危重患者抢救在前,而因患者贫穷、恶意逃款或医疗纠纷造成有些费用无法收回。特别是近年来医疗机构增强人性化,开设了绿色通道等服务,欠费事例增多。医疗欠费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其实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应负担一定的医疗欠费,虽然医院为了减少欠费的发生采取了许多办法,如与科室效益挂钩、派专人追讨等,但收效甚微。而现行制度规定“医院按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计提坏账准备”偏低,建议提高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每月按应收医疗费预提,年末调整,比较真实地反映医院的资产。
2、存货价值不实。医疗机构由于行业特殊性,不可能做到零库存。为了特殊情况所需,必须常年准备一些很不常用的药品和卫生材料。为了满足临床医疗的需要,医院购置的卫生材料、药品等数额较大,并且库存储备量较大。近年来国家实行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某些药品和卫生材料还要按国家规定强制执行现行价格,导致药品和卫生材料市价下降,未来市场存在着价格波动的可能,存货的减值风险加大,到实际使用时,已耗费的采购成本和储存成本不一定能得到补偿。基于对未来经济事项的不确定性,有必要根据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建议计提各项存货的减值准备。
3、关于医疗赔偿的抗风险问题。医疗纠纷日益增长在当今不仅是医院和患者之间的矛盾,也是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当前医疗纠纷的处理中,现行会计制度在抗风险方面欠缺。一般医疗机构都是在医疗赔偿发生时列入支出科目,但如果发生严重的医疗事故,导致巨大的经济赔偿,可能会影响医院当期正常业务的运行。为充分贯彻会计的稳健性原则,减少医疗赔偿给医院经营带来的风险,建议建立医疗风险基金科目,并确定其计提的依据和比例,各医疗机构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规定的比例内选择适合自己的比例。同时,严格规定医疗风险基金专款专用。
4、未规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现行医疗机构会计制度未规定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医院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支出主要划分为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发生的费用记入医疗支出,向病人提供药品发生的支出记入药品支出,再将管理费用先归集再分配到医疗和药品成本中去。在成本费用划分和归集分配上无科学的依据,有时仅凭财务人员的经验和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大,也不能比较准确地揭示医疗服务量本利之间的内在规律。目前医院在很大程度上已进入市场,既有为公共提供服务的职能,又和企业一样要提高市场竞争力,追求经济效益。近年来,各医院又实行了分配制度改革,更需要准确的成本与经济效益核算。建议医院会计制度可以引入企业会计制度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理论和经验,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并在医院内全面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为医院经营购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
5、对特殊项目的处理未做规定。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对一些特殊事项,比如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或有事项、融资租赁、经营租赁、关联方交易等未做出规定。医院也是经济实体,其运行方式与企业类同,企业的特殊经济事项医院也会同样遭遇,建议应参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来进行账务处理。
六、医院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的总括性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医疗收支明细表、药品收支明细表、财务状况说明书。但这几张表和医院现今形势不符,已不能满足财务信息需求者的需要。建议借鉴企业会计制度,增加损益表,以反映医院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了解医院获利能力,并通过对利润增减变化分析,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
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院体制的多元化,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需要,应尽快加以修改完善。首先,应对医疗机构的性质给予准确定位,医院作为与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健康息息相关的特殊服务行业,其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必须有根本改变,实行企业化管理将成为一条重要途径;其次,医院推行企业化管理,必须充分借鉴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于各类医疗机构的会计制度。
(作者单位:中冶科工集团马鞍山十七冶医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建华.医院会计制度改革探讨[M].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5.4.
关键词:民办高校;会计制度;选择
1我国民办高校运用会计制度的现状
民办高校的财务制度究竟采用什么样的会计制度,《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均没有明确合理的规定。在实践当中,一些民办高校往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高校会计制度》或《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或有个别套用《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和账目处理,这样,就有悖于民办教育资产的资本运作规律。由于民办高校采用的会计制度不统一,就造成民办高校在财务管理上的不科学和不规范。导致有关部门对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难以到位,不利于对民办高校资金管理、使用的监管。民办高校如何选择会计制度已经迫在眉睫。
2《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运用对民办高校的意义
2004年8月18日,财政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财会〔2004〕7号),该制度的颁布实施,首先,从理论上结束了民办高校没有统一的会计制度的问题,解决了民办高校适用会计规范问题。《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二条规定了民间非营利组织的含义:民间非营利组织包括依照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登记的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适用本制度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应当同时具备以下特征:该组织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组织投入资源不得取得经济回报;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以“民间性”和“非营利性”为基本特征的民间非营利组织,在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正确引导民间资金投入社会公益事业,既可以解决公共财政资金在提供公共产品上的不足,又可以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维护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其次,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新会计制度的会计核算要求如实和及时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有利于举办者和管理者及时掌握财务状况,实现财务管理的合理化和资金效益的最大化。同时有利于提高民办高校加强内部财务管理、完善民办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其会计行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有利于加强对民办高校的外部监督和管理,提升民办高校在社会的诚信度,促进民办高校规范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国家对民办教育实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
3《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民办高校的操作及运用
民办高校会计制度不同于公办高校的会计制度,也不同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会计制度,要充分体现“民办”及“公益性”的特点,使其具有可操作性,继续发挥民办高校原有的有效的财务制约机制,实行财务监督机制,厉行节约,充分发挥资源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集中财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教育成本的核算等优势,结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做好账务调整和账务衔接。
3.1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改变为权责发生制
《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亦称应收应付制,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种时间基础。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已经发生为基础,就是确定企业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的划分原则。这有助于加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成本管理,提高运营绩效,有效弥补收付实现制会计的不足。如: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一般按学年收取学费,而相关支出却在上一年度预先发生或在下一年度发生,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实际收付货币资金确认收入和费用的入账时间,造成当期的收支不配比,不能真实反映民办高校当年的收支结余,因此,引进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正确核算教育成本确定民办高校结余的前提条件。
3.2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按照企业会计核算方法进行相应地调整
《高校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账务处理中不提折旧,不能如实反映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净值,并且,如果以固定基金反映固定资产的来源,可能会虚增资产总额和净资产等会计信息。而固定资产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源必然要求会计提供其可带来未来效益的情况,客观上要求按照企业会计的处理方法予以核算和报告。这样应将固定资产购入时的历史成本作为资本性支出入帐,并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折损价值通过计提折旧予以反映,从而提供固定资产现有价值及净资产的真实信息。因此,首先将固定资产支出从以前年度的经费支出调整为资本性的支出,将原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已入以前年度的“事业结余”账,按成本核算的要求予以调整,同时冲减“固定基金”和“事业结余”账。其次,新增“累计折旧”和“固定资产清理”会计科目,主要用来核算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情况,其中“累计折旧”会计科目的明细项目与“固定资产”明细项目相对应,主要是便于各类资产价值的清晰化,将原修购基金的账面金额调整为累计折旧;最后,在固定资产清查后,按期按固定资产原值计提折旧,计入相关的成本和费用,完成固定资产的账务调整,调账后,净资产总额不变。
3.3按照《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来设置和调整会计科目
结合民办高校性质,对各会计要素进行设置和相应的调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资产类帐户和负债类帐户,按照新会计制度设置账户,分析结转入如相应的帐户;对于净资产类帐户,在“非限制净资产”科目下增加“投入资本”明细会计科目,核算投资者资产投入,以明晰产权;对于收入类帐户,设置“教育事业收入”科目和其他收入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对于支出类账户,设置反映教育成本核算的“教育事业支出”科目,增加了业务活动成本“会计科目”和“管理费用”会计科目及相应的明细科目,完成新旧会计制度的账务衔接。
3.4按照新的会计制度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民安高校财务状况、业务活动情况和现金流量等的书面报告,新的会计制度要求民办高校编制统一的财务会计报告。《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第七十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张报表:(1)资产负债表;(2)业务活动表;(3)现金流量表。资产负债表改变原来的会计等式“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进行编制,使之名副其实,综合反应民办高校财务状况,调整后,会计报表显示资产、负债及净资产的总额与调整前保持一致;编制反映盈亏及其分配的业务活动表,相当于企业的“损益表”,如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盈亏状况;增加设置现金流量表,真实反映民办高校的现金流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 新会计制度 对比分析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共财政体制的改革,事业单位逐步参与到市场经济发展中,过去的会计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财政部针对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需要,于2012年12月19日修订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用来代替使用多年的1997版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多调整。认真分析比较这些调整变化,理解这些变化之后的真正内涵,对我国事业单位完善会计业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事业单位新旧会计制度异同对比分析
(一)指导基础和实施目的各不相同
旧会计制度是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探索起步,其主要目的是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行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会计行业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也不断健全,国家先后颁布了《会计法》和新《企业会计制度》,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正是以《会计法》和《企业会计制度》为指导基础制定实施的。其实施目的是保证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比旧会计制度更加具体。新会计制度的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事业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制度”,凸显了《会计法》的重要作用以及新会计制度的具体目的。
(二)会计报告体系存在差异,会计核算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比分析新旧会计制度可以发现,旧会计制度只是在第四部分简单规定了会计报表的组成部分,包括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附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编报专项资金收支情况表,并未上升到会计报告的高度。而新会计制度不仅明确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应该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表以及有关附表构成,还着重强调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的构成。新会计制度第四部分明确规定“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此外,新旧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目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旧会计制度指出会计报表是“财政部门和上级单位了解情况、掌握政策、指导单位预算执行工作的重要资料,也是编制下年度单位财务收支计划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会计报表主要有以下两个作用:第一,服务于上级单位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第二,服务于事业单位自身编制财务预算。而新会计制度则明确指出,财务报告是“反映事业单位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运营成果、预算执行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从这一表述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出,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服务的对象不仅仅包括上级管理者以及事业单位本身,还应该包括预期利益相关的其他群体,进一步扩展了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服务范围,也符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会计科目的名称分类发生变化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新旧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分类以及总数上没有发生变化,都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47个会计科目。但对比分析会计科目名称分类则可以看出,新会计制度更加注重会计信息质量和国有资产价值管理,强调政府的受托责任以及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价值管理在资产类科目中地位凸显。从资产类科目数量来看,新会计制度增加了6个,而这6个会计科目都用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可以有效地保证事业单位资产的完整性,提高事业单位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全面真实的反映事业单位资产使用和管理的真实现状。
第二,政府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得到重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也由原来的单一财政拨款来源发展到多渠道资金来源。新会计制度开始将事业单位财政资金与非财政资金的核算与管理区分开来。在资产类科目中增加了“财政拨款结转结余”、“非财政拨款结转”、“非财政拨款结余”等具体核算科目,删除1997版笼统的“结余分配”。这样的一种变化可以有效地反映出我国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强化对事业单位政府资金使用的管理,凸显政府资金使用的严肃性。
第三,收入类科目注重对采购资金的监督。对比新旧会计制度可以发现,新会计制度收入类科目减少了“拨入专款”科目。这种变化突出了对政府采购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的进一步强化。在旧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资金都来源于财政拨款,计入到收入类的“拨入专款”科目之下。新会计制度完全符合我国《政府采购法》的要求,删除了“拨入专款”科目,政府采购项目将由财政或者国库直接支付,不需要将采购资金以专项拨款的方式放在事业单位账户。这样就减少了支付程序,可以有效提高资金管理和监督的效率,防止采购腐败的产生。
(四)会计报表结构与国际非盈利组织接轨
会计报表的格式是会计报表内容反映的基础。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旧会计制度财务报表组成基本相同,但新会计制度对报表的格式做出了重大调整,充分吸收了《企业会计准则》和《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优点,分析了当前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业务处理的实际情况,对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做出了一定的调整,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修改了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旧版的资产负债表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要素,其平衡公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而新版资产负债表仅有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种要素,其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这一变化不仅仅意味着资产负债表更加简洁,还能够准确反映我国事业单位真实的财务状况,实现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以及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进一步趋同,很好地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第二,收入支出表发生变化。新会计制度收入支出表与旧版相比虽然内容并未发生变化,但整个报表的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版采取了上下排列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到期末各项资金使用和结余情况,大大方便了财务管理者的编制和使用。
三、事业单位应用新会计制度的有关建议
新会计制度的编制和实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对于我国事业单位的体制改革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新会计制度推行的背景下,我国的事业单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学习和调整。
(一)全面学习新会计制度
新会计制度不是对我国已有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一种小修小补,而是一种突破式的变革,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全面学习新会计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深刻理解其内涵,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当前事业单位各项财会业务处理的技能。同时,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学习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国际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以及我国的《会计法》和《政府采购法》,掌握事业单位财会业务处理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二)提高我国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
新会计制度的编制和实施是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变革性的突破,我国事业单位应该以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作为契机,一方面加大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我国事业单位还应该利用会计制度改革的重要时机完善整体的财务管理体制,改善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对单位的内部审计和绩效考核,将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与事业单位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紧密结合。
一、研究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三农”(农业、农村、农民)方面的难题日益显现,农民增收缓慢,城乡人均收入差距扩大。“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农业经济建设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制度是影响整个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新农业经济制度,而在制度创新中,会计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地位。因此,以“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基本背景,研究我国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演变,探讨未来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的变化趋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之后,特别是加入WTO以后,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全面推进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协调和接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其中就包括许多对于农业会计制度的改革。
2000年6月了《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颁布了《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生物资产和农产品》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社会性收支》。自2005年开始,农业企业执行以《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构成的新会计制度体系。新会计制度框架下的农业企业会计科目既体现了与国际的接轨,又满足了当前中国的现实需要。
《小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4月22日正式,并于2005年1月1口起执行。由于农业大部份属于小企业,因此《小企业会计制度》在各农业企业执行,这是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体系、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大举措。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基本准则及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建成,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实现了会计语言的国际化。特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的颁布,为规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提高农业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障,对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处理实现了重大突破。
三、演变的动因和效果分析
1.经济全球化要求会计制度全球化。随着对外改革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己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中国也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程,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由于会计是国际通用的一种商业语言,其国际化的进程与经济国际化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亦步亦趋的,这种情况必然会对中国会计制度变迁产生重要的影响,以保证会计制度的国际化,解决会计信息交流困难对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所造成的无形障碍,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在会计法规体系建设和完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等,一直在努力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管理相协调,特别是在2001年2月又了新《企业会计制度》,以适应加入WTO的需要。但由于受文化、社会、经济、环境、金融体制以及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当前的会计法规体系与核算方法同国际会计惯例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2.我国会计改革目标会计标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要求制定农业企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作为《企业会计制度》的重要补充。
从我国会计改革的目标来看,我国会计标准体系构架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惯例相协调的,包括政府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和企业会计三大组成部分组成的中国会计标准体系。从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构架考虑,是要通过改革,建立起我国企业会计标准的三个层次:一是企业会计准则;二是企业会计制度;三是若干会计暂行规定及专业核算办法。会计暂行规定及专业核算办法是针对某些特定业务和特殊行业(如石油天然气、农业、交通运输、旅游业、房地产开发等)的特点所科出的会计规范。由此可见,从我国会计改革的总体构想看,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构架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制定农业专业会计核算办法,是我国会计改革深化的要求。
总之,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由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其中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同样,会计制度变迁的动力也来自于内动力和外动力两方面,内动力与外动力共同作用,推动了会计制度的变迁。具体来说,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动力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根据,是指会计制度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内在矛盾,是主体追求利益(利己、利他、利公)的一种力量,如技术变迁可视为会计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被用于改变企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时,会使会计实务变得更为丰富,诱导会计制度的改变;变迁的外动力是会计制度变迁的条件,指变迁主体从自身利益出发,不断进行新、旧制度的成本一效益的计算与比较,从而做出是否变迁以及怎样变迁的选择。各个主体出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目标,都会趋向于高效率的会计制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完善与发展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会计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会计核算 分析
Abstract :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how to improve the enterprise accounting.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
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如何搞好会计核算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2.5严格执行会计核算原则,正确定位高层管理人员的角色。符合界定的小企业,可以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也可以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但只能在二者中仅选其一,既不可各取所需,也不能交叉混用。小企业同样要遵循会计核算的13项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教育事业属于公益性事业,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与公办学校的教师、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在业务培训、职务聘任、教龄和工龄计算、表彰奖励、社会活动等方面依法享有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同等权利;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以及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权利。”从这一系列的规定中不难看出民办高校的性质理应与公办高校一样,是民办事业单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办高校常常被作为“企业”看待,民办高校的财务会计制度也与公办高校有着较大区别,具体表现在:首先,办学主体不同。公办高校的办学主体是国家,适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民办高校的办学主体则不同,是国家机构以外的组织或个人,注册类型一般是民办非企业单位,适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但事实上,民办高校也不完全等同于“非营利”范畴,《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民办学校在扣除办学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的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2)经费来源。公办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学费、举办者出资等,与公办高校有着根本区别。
2.民办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办学资金虚报或抽逃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五条规定:“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部分省级教育主管部门也严格规定了现金出资和实物资产出资的比例。由于实物资产的产权关系不易确定等原因,事务所验资时一般仅限于货币资金,对实物资产通常仅出具一份价值评估报告。由于为数不少的民办学校的办学场所是租赁的,故实质上这些民办学校需要的实物资产并不多,虽然办学需要有相当多的实物资产,但实际上以虚假居多。对投入的货币资金,有些民办学校也会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抽逃,如长期挂往来帐。
2.2缺乏统一执行的财务会计制度
2004年财政部正式出台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自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学校会计水平不高等原因,仅有少数民办学校按该制度设置帐簿进行财务核算。民办学校尚未按照统一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目前采用的有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行业会计制度等。
2.3货币资金管理不规范
一些民办高校的货币资金仅将小部分现金由学校出纳保管,大部分现金流转于举办人手中,公私不分。很多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不存入银行帐户,大部分收支均通以现金的形式核算。
2.4成本支出列支不规范
部分民办高校支出列支并没有按照会计制度要求进行核算,存在资本费用化等问题。如学校购买办公柜子、学生课桌椅等费用计入业务活动成本,没有按照规定计入固定资产科目核算。
2.5支付成本费用以不合法的凭证
(收据,白头单)入帐一些民办高校支出凭据白条较多,不符合会计法的相关要求;部分学校虚构房屋租赁合同、借款合同而虚列租赁费、利息等支出,以达到抽逃开办资金、转移办学收入的目的。
2.6发展基金的计提和使用不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收益中,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一些民办高校没有按照要求计提发展基金。还有民办高校在使用发展基金时,存在变相转移资金等行为,而不是将其用于自身建设、维护和购买教学设备等。
3.完善我国民办高校财务会计制度的对策建议
3.1执行统一的会计制度
目前由于没有形成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各民办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上存在较大差异,会计核算上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进行横向比较甚为困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四条明确提出: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依法建立民办学校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因此,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民办高校会计制度。
3.2主管部门应使用合适的财务指标
对学校进行考评1)重净资产,轻开办资金开办资金是为了保证学校的设立而强制举办者投入的资金,在目前的会计制度下,举办者在学校设立后采取多种方式将其转移已经成为可能;而净资产反映了学校一定时点的权益额、可变现偿还负债的资产。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最重要的是学校有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经费保障。为此,笔者建议主管部门在对民办高校财务考评时应多重视其净资产,而不必过于关注学校开办资金是否抽逃。2)对民办高校的收入进行合理评价民办高校为了达到少缴税的目的,对学费收入不入帐、不申报纳税,存在一定的税收风险。建议对学校收入考评时,要与学校的已缴税金等联系起来综合考评,防止学校虚报收入。
3.3严格中介机构对民办学校的审计
关键词:会计体系;改革;政府职能;经济活动
1. 我国会计制度的改革发展过程
在建国以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事业单位的事业费分散在各部门的财政预算科目中,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经费采取供给制的办法,由国家包下来统收统支。事业单位年初按预算向国家领取,年末按支出向国家报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在整个经济运行以及对公众利益保护等方面,会计行业的制度建设将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1993年我国实施了以“两则”、“两制”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玫革了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模式,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从1997年财政部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起,至2001年底已正式颁布了16项具体会计准则.1998年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1999年财政部的有关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大大提高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为顺应时代要求和会计国际化进程的需要,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企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模式的建立。c此同时,预算会计改革也拉开了帷幕。从1994年开始,财政部组织启动了全国预算会计改革,1996年11月,财政部以8号令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1997年5月和7月,财政部分别颁发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这些法规制度成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规范。
2.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补充和完善
在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属于预算会计的范畴,其会计核算较为简单,会计实务内容较少,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较低,要与国际会计准则、国际会计惯例接轨差距就更大一些。然而,企业会计制度的快速发展给事业单位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从原有的框架中跳出来,开辟新的业务,从事更大范围的活动。事业单位在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和经济交往中,必然要求会计核算内容的变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会计电算化以及网络化会计体系架构的建立对会计信息化建立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需要改革、补充和完善,以满足新时期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要求。
我们知道,事业单位的最大优势是人才和技术,而在我国人力资源会计几乎是空白。如何对事业单位中大量的人才资源进行成本核算、价值计量和损益计算成为预算舍计理论的新内容;信息资产作为无形资产在目前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只有部分被引入会计核算,大量的资产如信息资源、科技档案、矿产档案、土地档案资源等得不到合理的计量。结果导致事业单位中的优势资产在会计核算上要么没有体现,要么体现不充分。这无疑对逐步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实为不利。因此加速构建人力资源会计和完善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事业单位拥有数额庞大的国有资产,但是会计核算中没有反映这些资产使用情况及增值、保值的指标。其实,同国有企业一样,事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如何用好管好国有资产,盘活资产存量以及如何做到既维护所有者权益又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诸多问题。可见补充和完善事业单位资
产管理办法和会计报表分析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和有偿服务活动的不断增多,从事经营活动所使用的固定资产的磨损消耗较大,而事业单位为满足设备修缮和更新的需要,按事业收入或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这种提取方法,已无法真实反映经营过程中设备的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给事业单位设备的更新换代造成困难。
在专项资金方面管理不完善。国家通过对有发展前景的项目进行扶持,地方给予匹配的专项资金,在使用方面缺少一套与地方之间、企业之间行之有效的、规范的会计核算衔接制度,相关的费用支出没有明确,只说专款专用,造成了专项资金被挤占、虚列、多提和乱摊成本现象。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4]192号文)中,对国土资源调查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定了较为明确的说明,对项目费用中的人员费、外协费和管理费都有详细的规定,其中管理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而支出酌各项费用。包括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使用费或折旧、直接管理人员费用和其他相关管理支出。管理费不得超过项目经费总预算的5%。而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对专项资金的费用支出没有相关的制度规定。
纳税将是越来越多的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税收征管法中的会计处理方法是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为依据,而事业单位所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却与企业会计制度有着较大差别。比如在资产处理、材料、固定资产折旧、管理费用的分配、固定资产变价收入处理、经营收入和支出以及经营成本的核算等方面,二者的会计处理方法就明显不同,并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也没有对纳税会计处理方法作专门规定,这给纳税金额的计算带来一定困难,影响计税的准确性。若能在有些方面与企业会计制度接轨,增加纳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有关规定,不仅便于会计人员操作,而且可以提高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
一、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我国事业单位过去在会计核算上一直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原则,但在新的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会导致会计信息不符合实际,缺乏真实有效性。虽然事业单位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客观地反映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本期的收入,本期的全部现金支出作为本期的耗费,但这并不能真实反映当期成本费用,单位的资产和负债反映亦既不全面,又不真实。
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能充分、完整地核算和反映事业单位的所有资产、负债,对事业单位的风险管理和控制、各项业务和管理活动的绩效评估造成了不利的影响,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科目体系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事业单位接受的投资无法客观、真实地得到反映。目前,事业单位接受其他企事业单位对其投资的经济业务越来越频繁,既有货币投资,又有技术、设备、材料等投资。
会计报表披露问题。目前事业单位会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收支只反映实际发生数,而没有反映实际发生数与预算数之间的差异。虽然部分事业单位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对本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及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所分析,但由于并非强制性要求,各事业单位在是否对本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如何分析及分析哪些内容方面差异较大,这势必对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极为不利,甚至造成误导。
资产负债表的结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时点报表,反映的是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资料,它所表示的必然是一个时点而非时期。但是,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中却包含了“收入、支出”这类属于特定时期的动态项目,从而使这张表失去了原来的含义。
二、现行事业单位现行会计制度的改进
1.科学实现全面成本核算
现行制度下,事业单位对非经营性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进行成本核算。由于不计算成本,难以对非经营性业务进行正确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与考核。这不仅不利于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和国家预算资金的有效使用,而且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另外,由于对非经营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缺乏统一的要求和规则,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标准随意性较大,即使部分单位进行了内部成本核算,成本信息也不具有可比性,难以反映各项业务实际成本的发生情况。因此,应考虑在事业单位会计中进行全面的成本核算。
2.建立完整的会计报告体系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可借鉴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至少应包括会计报表和会计报表附注,强调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对关键项目作出说明。对外报送的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表、预算收支总表、基本建设投资表、国有资产情况表。这样,事业单位会计报告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能更好地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有助于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建立资产负债表观的会计理念。将现金流量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体系,以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这是国际通行的惯例,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同时建议,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与支出项目删除,以“资产=负债+净资产”为编制依据,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维护债权人利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
这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收付实现制下的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主要是财政收支活动,没有覆盖全部会计要素。而权责发生制会计信息包括主体控制的经济资源信息、从事经营的成本或提品和服务成本的相关信息、用于评价经济主体财务状况及其变化以及经济主体经营活动及效率性的有用信息。因此,适当引入修正的权责发生制,能更好地反映政府部门受托责任的改选履行情况,大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和决策相关性。
4.对事业单位结余进行改进
事业单位的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的差额。
将负债列入净资产核算,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建议取消“专用基金”科目下的“福利基金”“医疗基金”“住房基金”等科目,将专项资金列入“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同时:增设“结余”要素;月末将各账户余额对应结转到“结余”账户,正确反映非营利组织增收节支的结果和运用资金的成绩;增加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内容的核算和反映;为适应国库集中收入的需要,调整财政补助收入和事业支出的核算内容,以及时反映事业单位资金运作方式的变化;为适应政府采购的需要,调整采购业务的核算程序,以全面反映事业单位不同来源资金进行采购的内容和程序。
5.会计报表中增加现金流量表
目前企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是权责发生制,用现金流量表动态地反映企业在未来会计期间获得现金流量的能力。现金流量表作为企业管理部门编制现金预算的依据,已经成为企业的三大会计报表之一;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是收付实现制,因此没有规定编制现金流量表。随着事业单位将核算基础改为权责发生制,就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以便动态地反映其未来的现金流量,同时也是与企业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程晓佳:改进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几点思考.财务与会计,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