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筝乐曲范文

古筝乐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筝乐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筝乐曲

第1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东北古筝辽南地区古筝演奏教学思考

一、东北古筝的起源

古筝在东汉、三国时期被文人雅士称颂为“群声之主,众乐之师”和“移风易俗,混同人伦,莫有尚于筝者矣”。筝在近代被称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例如“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这都说明古筝在当时已经是家喻户晓的,雅俗共赏的传统民族乐器,深受文人义士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辽宁地区原属于中原地区,大禹时期天下分九州,辽宁地区有冀州和青州两地区,发展到辽代,契丹族宣皇后重视文化,接受宋朝汉文化,古筝在这一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北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占领辽的燕云之地,辽灭。金与辽一样,在文化音乐方面,大量吸收唐宋文化,尤其以演奏唐宋宫廷乐舞为推崇。明清时期,山东琴书艺人张鹤鸣老先生到东北地区演奏古筝,受到听众赞誉。抗战时期,东北地区受到战乱影响,音乐文化几乎绝迹。40、50年代到近现代,由于民族民间音乐发达兴旺,教学和演出单位对古筝艺术的垂青,产生了教与学的需求,许多老一代筝人相继走向教演单位,一大批古筝演奏者相继来到东北,积极传授古筝艺业,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风格和个人特点的诸多流派。东北古筝就在这一时期发展开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近现代辽宁古筝音乐的发展

1950年,河南派筝家曹正先生到东北鲁迅艺术学院任教。曹正先生是我国古筝院校事业的奠基人,他在东北地区教学古筝十几年,为东北筝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近现代东北地区的专业音乐类院校比较有代表的学校有:沈阳音乐学院、吉林艺术学院等。其中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也就是现今的沈阳音乐学院,是全国第一个正式建立的具有古筝专业的高等艺术院校。1950年沈阳音乐学院成立,在音乐部中开设了音乐系、实验音乐工作团、音乐研究室,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古筝音乐影响迅速在东北地区扩大。50年代初,由曹正先生大力推荐,山东派代表筝人赵玉斋先生到东北支教,1955年创作古筝曲《庆丰年》,为古筝音乐创作扩大了思路,革新了古筝演奏,大量运用双手演奏技巧,解放左手,参考钢琴及西洋乐器演奏方法,使古筝音乐拥有和声技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后,五十年代末,赵先生通过加大古筝筝体和增加琴弦的方式,重新设计出来21弦筝,也是现在我们使用的古筝的初级形态。1959年通过进一步的加工,设计出全国第一台张力转调筝,更加影响了古筝的发展。

三、辽南地区古筝音乐

辽南地区是指大连地区,还包括营口市、鞍山市的海城与岫岩县全境地区。因三国时期管宁和王烈(隐居大连三山岛)等山东学者浮海来辽南隐居讲学,而辽南地区又多山东移民,因此大连包括周边地区鲁文化氛围浓郁,风俗教化根深蒂固;辽南地处沿海地区,水陆交通便利,与关内文化交流更加密切,因而有别于东北其他地区,故后人称之为“管王之地”。

(一)曲目

《兰桥魂》和《欢乐秧歌》这两首作品为阎丽教授作曲。其中,《兰桥魂》是阎丽教授和徐杰老师共同创作的一首极具代表性的东北筝曲,乐曲以民间故事《兰桥魂》为创作背景。《兰桥》是东北二人转的传统剧目,描述了魏奎元与蓝瑞莲的凄美爱情故事。蓝瑞莲与魏奎元自幼相识,两小无猜,因连年大旱,蓝瑞莲随父逃荒至周家湾,被财主周玉景强占为妻;一日在高山读书的魏奎元放假回家,恰遇已被贬为奴仆的蓝瑞莲在井台打水,二人互叙衷情,相约当夜三更在蓝桥相会,一同出走,不料当夜山洪爆发,魏奎元在桥下避雨等待之时被洪水卷走,蓝瑞莲得知消息后,悲痛欲绝,投河自尽。这是一出爱情悲剧故事。古筝音乐创作中吸收了皮影戏和辽南戏的曲调风格,全曲一直留露出一种哀痛的情绪。作品细腻处凄婉哀怨,如泣如诉,呜咽哽塞,而爆发处犹如大河奔涌,整首曲子连贯流畅一气呵成,闻者入境,同时采用创新双手配合的技法,左手拍击琴码右侧琴弦,展现内心苦楚、悲愤的情感。

《欢乐秧歌》这首作品采用东北民间音乐风格,充分展现了北方劳动人民对待事物的热情,其性格的豪迈、泼辣、幽默等特点,根据东北民歌改编,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格特点,整个作品喜庆、自然、活泼。

秧歌音乐是东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传统音乐,是我国北方地区汉族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秧歌起源于民间劳动生活,同时又与古代祭祀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秧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北方的汉族民间歌舞。可用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在表演中要通顺,具有高度的即兴表演的能力,音乐风格灵活多变,展现丰富的东北韵律和风格特点,展现了东北劳动人民的热情、淳朴、刚劲的性格特点,具有很强的感染性。

这首古筝作品在演奏中,大量使用秧歌音乐的节奏特点,表现出喜气洋洋的色彩。作者在写这首作品时既有火爆、泼辣的特点,又有稳静、幽默的音乐风格。这首作品用了传统的四二拍子,节奏富有变化,演奏中大量运用附点音符,特别是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音乐与舞蹈韵律相吻合,在秧歌舞蹈中“出脚快、落脚稳、膝盖带艮劲”这种特点相呼应。

(二)演奏及教学

辽南文化从古至今大多吸收中原文化,但鉴于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而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例如辽南戏、皮影戏、辽宁鼓乐、东北二人转等。近现代创作了不少东北风格、辽南风格的古筝作品,有一部分已经被纳入《中国古筝考级作品》中。例如《欢庆》、《情系春来》、《欢乐秧歌》、《辽南情》等,虽然现存作品不是很多,但现在越来越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的青睐。2012年举办了首届辽吉黑‘天韵杯’古筝大赛”,其中有不少选手弹奏了有东北风格的作品,受到了一致的好评和关注。

古筝的学习和演奏通常是从兴趣开始,要经过一个长期而枯燥的练习过程,基本功训练和曲目积累达到一定的基础以后,兴趣的学习才能逐步转变成主动地学习和专业的学习。

如何能更标准、更正确、更完整的演奏地方特色的音乐,需要几个过程。首先对于基本功的训练。1.:每个手指的发音和触弦。声音是否颗粒性很强、是否饱满,弹奏时声音是否干净都是首要决定因素。2.:基础的乐理知识以及对音乐语言的理解,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音准、音高、韵味等等,音乐是由这些基本的要素组成,演奏者如果不了解这些内容的含义,在实际弹奏中对音乐无法正确的表现。3.:左右手相互协调配合。弹奏时音乐要流畅自然,具有爆发力,出指要干净利索、有线条感、颗粒感,不论速度快慢还是力度强弱,都能控制和发挥音乐本身。其次,需要理解和掌握乐曲创作背景和本地区的风俗文化,了解作者生平,了解时代背景及创作思想,在演奏中更能富裕作品丰富的生命感,作品风格更加鲜明,富于创造性。

四、东北古筝文化思考

东北古筝音乐发展至今,凝聚了很多古筝者们的心血与汗水,在传统古筝教学中,右手基本是以琴码右侧弹奏为主,主要用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弹弦发声,控制节奏和音的强弱。左手演奏主要是在琴码左侧以按弦为主,控制弦音变化,装饰旋律,达到“以韵补声”。近代通过借鉴钢琴、琵琶等乐器,加入了很多复调及双手演奏技法,包括轮指、扫弦、琶音,丰富了古筝音乐。但是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东北古筝第一人赵玉斋先生50年代开创双手演奏古筝,从此翻开了古筝历史性的一页,此后古筝快四点、点奏、快速指序都陆续运用到演奏中,但是小指技法始终与其他手指发展不均衡;其次左右手发展不平衡,初学时期通常只注重右手基本功训练,一般情况是业余考级达到3,4级水平时才用到左手,由于左手训练较晚,作品里面左手也没有右手有高难度技巧。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如此发达,我们吸收多元化音乐的同时,也不要忽视本土音乐的发展,关于东北风格的古筝作品存世量并不是很多,甚至个别老艺术家们还是存在着有过去闭塞的思想,认为只有自己的直系学生才能正宗的演奏到自己的作品或者是本土作品。然而,现在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音乐是一种没有国界的语言,古筝演奏也不是一种孤立的音乐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界的传播,终将会把古筝音乐推向全球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绵阳古筝学堂---《浅析东北筝曲风格和演奏技巧》

[2]邢朔《东北秧歌音乐对舞蹈的作用》期刊《大众文艺》2013年

第2篇:古筝乐曲范文

笔者认为,在固话业务备受移动业务冲击的情况下,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迫使固定电话月租费必须无条件取消,否则,在移动资费继续下降的压力之下,固网运营商的日子将越来越难过,固网用户也只能用脚投票,逐渐抛弃固定电话。

对于固定运营商与移动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信产部也表示,今年以来随着手机资费的不断下调,手机对固话的取代效应更加明显,各月新增手机用户出现加速增长。固网运营商的宽带业务成为电信业务中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向宽带业务转型也是信产部作为监管部门对固网运营商的一种指导性建议。

但是,目前宽带业务收入占固网运营商业务收入的比例还相对较小,在短期内很难成为增加固网运营商业务收入的支柱性业务。因此,固话业务依然是给运营商带来大量业务收入的成熟业务。如何通过企业行为确保固话业务尽可能少地受移动业务的冲击,是固网运营商战略关键之关键,也是电信监管部门在政策上需要明确表态,并适当指导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认为,虽然目前固网运营商依然能够通过固话月租费得到巨大的固定收入,但是为了应对移动业务的巨大冲击,在具体的企业行为上,固定电话月租费必须尽快实现全面取消。

从现实的市场情况来看,越来越多新进入市场的消费者都拒绝选择固话业务,一方面是他们认为手机服务很方便,还有十分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固话月租费的存在,大多数消费者都不愿为自己使用并不频繁的固话支付每月定额的使用费用。

第3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古筝;演奏;心理;情感

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属于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传统乐器宝库中,古筝有着“华夏之声”“中华雅音”的美誉。古筝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明代说唱音乐兴起的时代,古筝手法已经接近成熟。古筝的指法、音色、旋律等都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但是,从心理学上来看,相对于古筝演奏技巧方面,古筝演奏者的心理及情感表达同样非常重要。

一、古筝演奏心理体验与情感表达

《乐论》有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换而言之,音乐是由人内心的需求而生的,是人内在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音乐情感不仅是创作者进行思想表达的工具,还是人们思想交流和沟通的媒介。古筝演奏是一门高雅的表演艺术,每一首古筝曲都有其特定的表情达意的音乐语言。所谓音乐语言,指的是音乐的表情性,它包括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调性等要素,它们是乐曲表达情感的符号。不过,音乐终究是一门只能耳闻不能触摸的听觉艺术,演奏者在表演时,只能通过声音向观众传达情感、传递情绪。一个演奏者的内心要平和娴静,并能深刻了解、体会古筝作品的情感,就能在演奏中注入情感,使古筝作品更具表现力、感染力,使听众感受到乐曲的美感和内在情绪。演奏者如果在演奏古筝时,只关注技法或者只根据字面含义去诠释情感,没有关注自身的心理感受,那么,必是难以引起听众共鸣的,这样的古筝演奏也就称不上是艺术行为。

二、古筝演奏的情感类型

1.技法情感与语言情感

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它的演奏技法非常复杂。传统的古筝弹拨技法是右手弹弦,左手按弦,即右手弹拨多点相连的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通过吟、揉、按、滑等手法弹奏装饰音。古筝的弹奏技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影响,如古筝双手摇指技法中的左右手交替摇和多声部演奏手法,就是现代古筝演奏技术创新发展的产物。总之,不管古筝演奏的技法如何,从心理学上来说,古筝演奏与古筝乐曲创作一样,都是情感的产物。在古筝演奏中,古筝情感体会是古筝演奏的基础,古筝演奏技法与演奏情感表达是相辅相成的。古筝演奏激发是实质性的,演奏者只有在心理上准确把握作品情感,在技巧训练时才能找到准确的情感融入点,才能在表演中做到游刃有余。

2.古筝音乐语言情感

古筝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它要借助古筝语言符号来表达情感,古筝音乐语言表达方式有两种:一是古筝音乐语言的语调,二是古筝音乐语言的表彩的纵深程度,古筝音乐语言的语调是物质性的,后者则是古筝弹奏的灵魂。正是在表彩的支配下,古筝音乐语言的语调才会有明暗、浓淡、刚柔的变化。古筝不同特点的音乐语言,则是古筝不同的乐曲基调和思想综合的结果。古筝演奏大多要沿着筝曲思想和情感体会(古筝语言)的顺序进行,演奏者须有感而发,才能以情动人。

三、提高古筝演奏者心理素质的几点建议

1.打好表演基本功

我们知道,古筝演奏技术、伴奏情感都是古筝表演的一部分,只有打好基本功,才能准确表达古筝情感。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古筝学习者要注意古筝基础知识和技巧练习,认真学习古筝托、抹、勾、打弹拨动作,学好古筝摇指技术等,尽快熟悉不同种类、风格对古筝乐曲弹拨的技巧。如有的古筝乐曲要求演奏者在弹拨乐曲时有节奏感和颗粒感,要求确保线条的流畅性;有的乐曲在指法、技术方面要求更高。表演者在刮奏和摇指部分要注意节拍,并注意音块拉起速度和重点落脚的位置。演奏者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在古筝演奏中手指、技法等都难以胜任乐曲要求,这些都需要演奏者在日常学习中练好基本功,准确掌控音乐的音色、力度、速度和节奏。否则,演奏者对乐曲再有感情,也难以完美表达乐曲的意境。

2.加强文化知识学习,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筝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许多古筝乐曲都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如根据演奏风格来讲,我国古筝派别主要分河南筝派、浙江筝派、山东筝派等,山东筝派的乐曲多节奏明快、音调细密;浙江筝派的乐曲多由民间小调和江南丝竹乐发展而来,风格典雅别致。不同筝派的乐曲,在旋律处理和技巧方面都有所不同。如河南筝曲《汉江韵》《闹元宵》风格朴实;山东筝曲《汉宫秋月》音色柔美,情感含蓄内敛,演奏者在日常学习中,要想准确表达作品的意境,一方面要重视技巧练习,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内涵,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准确体会和表达乐器情感。

3.准确体会作品的内在情感

与其他乐器相比,古筝的情感更加内敛、传统,准确理解作品的情感是演奏者弹好曲子的关键。所以,在接触一首曲子时,演奏者首先要通过查阅资料、向他人请教等途径对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风格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如对那些历史题材类作品《风入松》《将军令》等,演奏者可以搜集、查阅一些与作品特定历史时期有关的文学作品,多了解一些与作品同一时代的历史、文学和艺术知识,以更全面地了解作品的文化和情感内涵,为表演打好基础。例如,古筝乐曲《秦桑曲》为陕派筝曲,此曲既有秦腔大起大落的悲壮气概,又有碗碗腔的酸楚委婉,演奏者要根据乐曲的地域特色、艺术特点,多了解一些与秦腔、碗碗腔、“盼归”类筝曲有关的乐曲知识,适当学习一些秦腔、碗碗腔伴奏乐器表演和乐理知识,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也以此来加强演奏者自身的心理素质,直至在古筝演奏中能更好地诠释古筝的内在情感。

4.适当进行情感联想

艺术的想象空间和联想能力都非常强,想象和联想能力也是古筝情感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表演的角度来讲,演奏者不仅要熟悉乐曲的语言符号,还要能通过清晰的曲调体验以及乐曲曲式、结构分析等,对乐曲的内涵、意境进行大胆想象,然后,在表演中进行二次创作,搭配合适的神情语言和肢体语言,充分表达乐曲的意境和情感,这是古筝表演的真谛。如古筝乐曲《临安遗恨》讲述的是岳飞被囚禁在临安时,忧国忧民、心有遗恨的主题。演奏者如果能从民众、岳家军、宋朝安稳的角度对民族英雄岳飞的形象进行想象,合理想象岳家军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悲壮情景,深刻体会岳飞为国为民殚精竭虑却惨遭陷害的千古奇冤,必然能深刻体会乐曲中“遗恨”二字的含义,进而与创作者和作品主体产生“共情”,就如何借助技术手法表达乐曲情感有一个新的认识。

综上所述,古筝演奏者只有学会运用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关注自身演奏心理素质的提高,做到重视和深入了解古筝乐曲的内在情感,自如运用弹奏技巧,并在古筝表演中融入自己的内心体会,才能弹奏出高水平的曲子,使听众感受到古筝的情感美、艺术美。

参考文献:

[1]胡菁菁.论古筝演奏中的情感类型及其呈现途径[J].大众文艺(理论),2009(3):13.

[2]马语燕.论古筝演奏技法和情感表达的关系――以刘乐《袖簟肺例[J]. 北方音乐,2015(19):163.

[3]严 蕊.浅谈古筝曲《幻想曲》的演奏技巧与情感处理[J].艺术科技,2015(2):171.

[4]蔡丹丹.浅析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J].音乐时空,2015(8):94.

第4篇:古筝乐曲范文

我国历来对古筝很推崇,古筝一直被认为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雅俗共赏的奇葩,群声之祖,万乐之师。不但是我国人民对古筝情有独钟,世界上很多国家对古筝也非常欣赏,称古筝为神秘的乐器,很多国家在不同时期根据我国古筝所新制的弦乐器也让人津津乐道。如:日本筝、朝鲜的伽倻琴等等,称它弹奏出的乐曲为神奇的音乐。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艺术的追求与进步。古筝教学作为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更多的走进了千家万户。一时间,学古筝的孩子数以万计。颇有超越西洋乐器教学之势头。究其原因,可以说古筝的音色优美、易入门、价格实惠等等是众多家长选择古筝的原因之一。据中国考级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中国已经有数百万的孩子在学习古筝这门民族乐器。每年也有数百万的孩子在接收古筝的考级。

古筝教学的兴起,是中国民族文化、中国民族乐器兴起的象征之一。虽然近年来学古筝是学民族乐器的热门之选,但是部分孩子的古筝学习之路却不那么顺利,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古筝教师的古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也不少。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基本功的训练

传统古筝教学中,主要先强调右手弹奏,左手揉、按等技巧。但随着古筝曲目的不断更新,古筝技巧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期古筝教学的发展。因此基本功的训练在现在古筝教学中显的尤为重要。古筝的基本功训练在现在的围绕在手指的速度、力度、爆发性、颗粒性、延续性等的练习上。首先是双手的四指练习:如1235│6532│2356│1653│……,这样的练习很好的解决了双手各个手指的力度均衡、与开发速度。第二是和弦练习,从小撮、大撮、三个音的柱式和弦逐步开展,很好的解决了古筝弹奏中爆发力与声部平衡的问题。第三是右手摇指,左手琶音、双手琶音练习。这样的练习主要解决中高级古筝曲目中会遇到的一些弹奏问题。第四复调练习,在古筝高级曲目中,双手合合作甚至是复调练习也是存在的。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单弦律乐器居多。所以多声部及复调的练习在中国民族乐曲中出现的比较少,古筝曲目中出现的多指及复调部分也是古筝新曲目的探索方向之一。同时也是古筝演奏与时俱进的一个信号。基本功的双手训练也可以堪比西洋乐器中钢琴的哈农练习。基本功的训练在当今古筝教学中必不可少,十分重要。古筝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不要一心只做乐曲的教学。基本功的教学好坏可以使得古筝学习中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乐曲风格的把握

在不同乐曲中,不同风格的乐曲的把握在古筝教学中也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古筝乐曲众多,有记载的就有数百首。地域不同风格也不同。古筝乐曲可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有了,前面所说的好基本功练习的保障。现代曲目的掌握不成问题。而传统曲目的把握则不尽其然。很多古筝教师在教学中甚至少教或不教传统曲目,有的是把传统曲目教习成现代曲目的风味。这对于古筝文化及古筝经典曲目的传承是很不利的。颇有一点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意思。古筝的传统曲目的流派众多,有:秦筝陕西派、河南筝派、山东筝派、潮州筝派、浙江筝派、客家筝派等等。教好传统曲目的前提是古筝教师自身有着扎实的业务教学能力和自我完善的教风。另外,不同风格的乐曲在把握中欣赏很重要。可以结合相关的多媒体资料,尽量直观的还原作品本色。让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吃透作品,在弹奏是掌握不同的风格。化抽象理解为直观理解。如:《汉宫秋月》山东筝曲,山东老八板筝曲代表曲目之一。乐曲风格淳朴古雅,情绪哀婉悲怨,乐曲通过左手揉、吟、按、滑等技巧的运用,以缓慢的节奏,描写了深处古代宫闱中宫女们苦闷而忧伤的悲惨遭遇。乐曲音调缠绵凄凉、悲郁哀婉,细腻地表现出宫女们对月伤情,望月思亲的情景。

如何让学生把左手的技巧如何在作品的表达中,是这个乐曲的重点。

三、对筝曲的情感处理

每首古筝作品,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背景古筝教师应该及时的为学生讲解和介绍。方便学生在弹奏是对作品的处理。同时在每个不同段落的交接上,要给学生做细致的注解。感情要发自内心。让学生完全融入到作品中去。如:《林冲夜奔》中,林冲回忆过往、林冲内心的挣扎、为何夜奔、夜奔的音乐形象跃然在音乐中,让学生理解作品、感受作品、表达作品。是每位古筝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加强的地方。以情带音、音情并茂!

四、古筝的重奏与合奏的教学

古筝大部分时候是作为一样独奏乐器出现,对古筝的重奏与合奏的教学是现代古筝教学中的一个新探索。在传统古筝教学中一对一的模式占主要地位。其实,在有条件的学校或一些艺术培训中心,完全可以进行古筝重奏和合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让古筝不再是一件独自欣赏的乐器而是可以经常性进行大型重奏或者合奏的乐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中不仅仅学到古筝的弹奏技巧,而是可以在这样的教学中感受协作、团队的力量。去发现古筝另外方面的美。当然,在这样的教学中古筝曲目的选择很重要,古筝教师可以开发自己的教学智慧,适当得创作一些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筝的孩子适合的乐曲。比如在低年级段的孩子的教学中就可以选取一些简单的儿歌进行改编。在高年级段的孩子的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中国的民歌进行改编。或者选取一些有不同声部的合唱作品改编。比如:《一片丹心》《洪湖水浪打浪》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同时可以加入领奏、打击乐器、甚至人声的参与。

第5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古筝 乐曲《云裳诉》 袁莎

古筝,是我国民族器乐的弹拨乐器之一。古时称之为秦筝,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域特色音乐,陕西省秦筝学会,在筝演奏家们的长期努力下,创作出以《秦桑曲》为代表的十余首具有陕西地方特色的筝曲,备受人们的喜爱。由著名作曲家周煜国创作的秦筝曲《云裳诉》为古筝优秀曲目又添新篇。

一、筝曲《云裳诉》描述了诗歌《长恨歌》的情境

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如同一首感人的诗歌。把一首诗歌的内容,创作成动听的音乐作品,其韵味与意境相浓乐在其中。《云裳诉》乐曲以白居易名诗《长恨歌》为素材创作而成。乐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描写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第二段形象地描述了“安史之乱”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千般痛苦,魂断马嵬坡的凄惨情节;第三段是再现慢板段,反映了唐玄宗内心的刻骨思念之情。筝曲《云裳诉》以古筝特有的刮奏技法展开诗歌的画卷,曲调深沉廻转,委婉道来,“汉皇重色思倾国”……古筝叮叮咚咚的弹弦声,把人带入古时的长安,慢的节奏,清新优美的音调,有如唐歌女在慢步歌吟,好似在叙述唐玄宗如何在追求杨贵妃,终于得到“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贵妃。乐曲以陕西戏曲碗碗腔作为音乐的素材,反映出了古长安的地域环境。尾尾道来的轻快旋律表达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歌舞升平的情景。乐句稍稍弱顿,突然铿锵有力的快节奏,把故事带入第二段,热烈、激动的音调描述了“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多重音、强力度、快节奏的乐段旋律表现出了,“安史之乱”发生后,风啸啸,马蹄急,皇帝兵马落慌而逃,唐玄宗和杨贵妃爱情遭到损毁,“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峨眉马前死”,此时的乐句更加激烈,节奏更加紧迫,古筝的扫弦发出咄咄逼人的嘈嘈声,好像在述说着六军不肯前进,想救贵妃也救不了,无奈之下只有哀叹,声声叹息,反映了一个帝王的悲哀。乐曲的最后一段,再现慢板,以古筝的颤音为主要技法的乐段,进一步描述了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筝连续性的按滑音,像魂魄未曾入梦来的哀婉萦绕,她死了,自己还活着,恨吗?恨谁?再恨最后也只能在寂寞的宫廷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跟随音乐,吟着诗句,双目合闭,真是有一种穿越、有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乐曲尾声,古筝慢慢地弹拨琴弦,把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云裳诉”曲调采用碗碗腔的音乐素材

《云裳诉》的曲作者周煜国深思熟虑,采用了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的特性音调,碗碗腔亦称时腔,曾用名华剧,是流行于陕西东部华阴、华县、渭南、临潼、陕南、陕北和晋南等地的皮影戏。根据现有史料查证,远在清乾隆(1736-1795)年间,碗碗腔已相当流行,各种唱板也相当齐备,且产生了有名的剧作家李十三,及其作品“十大本”,到如今已有三百年以上的历史。碗碗腔的音乐特色细腻、幽雅、耐人听闻,不但有独特悠扬、清丽的音乐,而且有抒情优美,感人的唱腔,能表达生、旦、净、丑各种人物的复杂感情。有慢板、紧板、滚板、闪板。每种唱板又分哭音、花音两大类。《云裳诉》的曲作者,非常巧妙地将诗句的意境与陕西碗碗腔的韵结合在一体,特别是运用了哭腔调,又发挥了古筝的按滑音和快速颤音等技法,深刻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创作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及缠绵哀婉的主旋律音乐。其乐曲以完美的音乐形象,深刻而具体地描绘了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乐曲采用三部曲式结构,民族调式旋律优美动听,线条流畅,仿佛杨贵妃婀娜的身姿,女人的曲线之美,尽显其中。曲作者在选材时所具有的独到的眼光,使乐曲熠熠生辉,令人称绝。整首乐曲浸润在悠扬凄美的旋律中,音乐把人们带入《长恨歌》的景物、事物、人物,通过音乐的线条起伏,碰撞人的内心,触动情感的波澜,二者和一。这首优秀的器乐作品,表现出了曲作者“尽将心事付筝弦的”意境。

三、《云裳诉》由青年演奏家袁莎首演并获奖

袁莎,当代古筝表演艺术家,中央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筝艺术团团长。袁莎是第一位弹奏《云裳诉》的筝演奏家,首演于香港大会堂,她以自己心灵的感悟、高超的技法、音乐的魅力,把陕西风格的《云裳诉》诠释的精彩绝伦。特别是在把握陕西风格特色方面,运用娴熟的古筝技巧,乐曲中所有的按弦都伴随着颤音。这些韵味十足的颤音在处理时,与南北派筝的处理有所不同,且乐曲内容表现历史事件,悲情大起大落,音乐表现具有一定的张力,因此要奏出十足的陕西韵味,袁莎在快速弹奏时必须采用快速颤音法,才能把哀婉的思绪表现得真实感人。还有难度比较大的左手按滑音,也处理的十分到位,袁莎以她精湛的弹奏手法,完成了乐曲中大量的下滑音,突出了秦筝的演奏风格。目前我国古筝分有北派,具体指河南、山东;南派具体指潮州、客家;中间地带指浙江筝派。陕西筝派虽然目前尚没有划入五大派别,但是秦筝在很久以前就有了,陕西秦筝在全国筝界占有重要的位置。

第6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古筝教学;少儿;成人;比较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之一,因其形制高雅、音色清丽明亮而倍受人们的喜爱。如今伴随人们物质文化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古筝艺术的普及和传播也步入了最为快速的阶段。一方面,乐器本身在制作、音色、音量、性能、工艺等方面的突破,推动了古筝音乐创作领域的发展,涌现了大量优秀新作,另一方面,在各类培训机构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古筝的人数在逐年增长,学弹古筝不仅是少儿课余兴趣培养、艺术素质提高的选择,也是许多爱好音乐的成人朋友们充实闲暇生活、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方式。不断壮大的古筝行业及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爱好者的学习需求,必然为古筝教学领域提出更多新的课题和思考,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的比较来分析普及型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差异。

一、二者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形式上的比较分析

1.教学目标的不同。我们知道,人们学习古筝都是为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培养审美情趣,但在古筝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分析成人和少儿身心需求的差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拟定上也是应该有所区别的。少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知识的汲取能力较强,与学校教育相一致,通常可以按照普及的古筝考级教材进行学期或年度的过级考评,虽然考级不是评定教学的唯一方式,目前在考级问题上许多专家也提出了许多异议,但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确立不同阶段弹奏目标方面是有较好引导的。此外,少儿古筝教学目标的拟定还和学生参与古筝弹奏比赛、表演等活动有关,近年来,随着少儿艺术文化生活的丰富,各类才艺大赛和演出活动踊跃开展起来,为艺术技能的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展示平台,在学生表现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方面有一定帮助。成人学习古筝,通常是自身有着浓厚的音乐爱好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学习目标的拟定中就应该明确,成人古筝教学不是以过级或比赛来确定,而是要以成人年龄、音乐基础等个体差异来综合分析,通过教师实践指导和理论讲解让学生达到掌握古筝弹奏技巧、了解不同古筝流派风格特点、能完整弹奏部分代表性筝曲的目标。

2.教学形式的不同。通常情况下,少儿由于作息时间的一致和年龄的相近,教学时间相对稳定,既可以采用个体授课的形式,也可以进行小组课的安排,学习时间以周为单位,较为固定。而学习古筝的成人群体年龄跨度从十八岁到六、七十岁,并且分布在社会的各行各业,有不同的甚至是不稳定的休息时间,因此成人的教学形式通常以个体课的教学安排为宜,学习时间受工作、生活等各类情况的干扰较多,很难保证每周上课,建议两周左右为一个还课单位。

二、二者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上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随着古筝艺术的快速发展,在古筝教材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形态,教材包含乐曲、练习曲,传统曲、现代曲,独奏曲、合奏曲等,各教材间既有相似之处,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如同样是考级教材,在学生的初级教学中,上海筝会编的曲目如《卖报歌》、《小斑鸠》等更受少儿们得欢迎;而林玲编的中国音乐学院考级教材中优雅、舒缓的短小传统曲和民歌曲调较多如《西厢词》、《绣金匾》等,这些乐曲更加受到成人朋友们的喜爱。因此,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古筝学习人群,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目前虽然有众多的古筝教材,但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我们大致可把它们划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各机构、各院校教师编著的名曲荟萃和考级教材,以古今中外大量古筝乐曲的汇编为主;一类是各种集练习和乐曲为一体的古筝入门教材和基础训练教材,以古筝弹奏的基本技能掌握和技术提高为主;还有一类就是特别专业化或流行音乐移谱型的教材,其别专业化的教材技术含量较高,如现代作曲家陶一陌的古筝创作曲集《层层水澜》、日本作曲家三木稔的《古筝作品集》等,主要针对有较高弹奏水平的专业演奏者和院校专业古筝教师,不建议在古筝普及型教学中选用。通常情况下,在少儿古筝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考级机构的要求选择相应的考级教材,并辅之以难度相当的、标题性较强的练习曲,如在四级曲目《小小竹排》的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星星》的旋律加强“fa”、“xi”音音准的训练,在六级曲目《采蘑菇的小姑娘》弹奏中配合练习曲《小白船》的训练,以更好地完成摇指段落的连贯进行等,也就是要把少儿的身心特点和选用教材及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体现欢快活泼的少儿音乐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安计划完成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成人古筝教材选用上,我个人建议把名曲荟萃类型教材与第二类基础训练型教材结合起来,名曲荟萃型教材包含了许多有代表性的乐曲如《渔舟唱晚》、《高山流水》、《月儿高》等,乐曲安排不受级别的限制,风格跨度较大,以乐曲中各流派韵律的把握为主。在基础训练方面,可选用类似李萌编著的《古筝基础教程》入门型教材,也可以练习独立的古筝练习曲,如赵毅编著的《古筝练习曲65首》从而更好地提高弹奏技巧。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成人古筝学习者,我们还可以灵活进行教材的补充,在青年人的古筝教学中,适当引入第三类教材中的流行音乐移谱型内容,如《天路》、《青花瓷》等;在中老年古筝学习群体中多融入些旋律明朗、舒展的乐曲,如《梁祝》、《十送》、《敖包相会》等。总的来说,在教材及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结合学习者的身心特点和弹奏基础来综合分析,在规范教材的选用基础上不断汲取新知,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技能型教学因材施教的特点。

三、二者在教学过程及教学重点设置上的比较分析

教学过程是教学各环节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完成传达知识、完成教学目标的实施途径。在古筝教学中由于成人的理解力强于少儿,因此在入门学习中,少儿的学习进度要稍弱于成人,但在不久后我们就会发现由于受少儿知识接受力、记忆力强,手指灵活、练习时间较能保证等因素的影响,少儿的古筝学习进程又优先于成人,从而普遍出现了少儿入门慢、进度快,成人入门快、进度慢的情况。针对少儿和成人的古筝学习进程的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的安排上也应该有所不同,在少儿古筝教学中,充分发挥少儿手指灵活的优势,加强弹奏清晰度、速度等基础技能的训练,多以能体现少儿身心特点的现代曲目如《小红花》、《草原英雄小姐妹》等为例,重点进行乐曲指法安排、速度变化等的示范和讲解,随着少儿年龄的增长和理解力的提高,逐渐加入不同风格的传统乐曲如《寒鸦戏水》、《出水莲》等的弹奏。而在成人古筝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成人理解力强的优势,结合他们爱好音乐但又在学习过程中有诸多干扰因素的特点,在基本指法掌握基础上,以乐曲的弹奏为主,与少儿的教学不同,由于学习时间没有较明确的持续性,因此对快速度弹奏等技巧的要求并不一定太高,但对意韵表达的要求又略高于少儿,要求弹奏者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同时具备较好的“按”、“颤”、“揉”、“滑”等古筝弹奏功底和音准辨别能力。成人古筝教学中,重点是进行乐曲弹奏方式的示范和风格特点的讲解,弹奏作业安排上与少儿的不同,先以舒缓、优雅的传统曲选择居多,如《汉宫秋月》、《梅花三弄》等,随着学习时间的持续和技能的提高再逐渐加入技巧要求更高的现代创作乐曲。

从以上关于成人古筝教学与少儿古筝教学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技能型知识传授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客体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形式的采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重点讲解、作业布置等教学各环节上认真进行准备,针对学生古筝基础练习和乐曲的弹奏反馈,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进行调整,因材施教,从而有效地展开古筝技能掌握和意韵表达相统一的教学,让古筝艺术的传播更为系统、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朝辉.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曹理,缪裴言.中学音乐教学论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第7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古筝演奏技法乐感风格

器乐演奏是一门非语言的音乐表演艺术,是演奏者诠释乐曲精髓、让作曲家与听众进行双向交流的“桥梁”。从这个角度讲,演奏者既是乐曲的表现者,又是乐曲的二度创作者。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如何,是乐曲能否得到听众认同甚至传世的关键。通常来讲,不管何种乐器,衡量其演奏水平往往要看演奏者的技法、乐感、风格三个基本要素。古筝是我国民族乐器中的瑰宝,蕴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及其魅力和价值。在古筝演奏中,能否把握和运用好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对于表现筝曲的内涵来说至关重要。

一、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础

古筝本身就是一种以音响效果命名的弹拨乐器,其清越高洁的音色、音质必须靠演奏者运用技法来实现,即演奏者对指法的编排、技巧的处理和音色、音准、力度的选择。如何掌握技法的要领,是每个演奏者首先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古筝演奏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经历了从单手的简单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弹奏,从简单的弹拨按弦到复杂的按、颤、揉、推等技巧的发展过程,且传统技法和现代技法各有特色。传统技法是用右手弹拨筝弦演奏旋律,左手在码外弦段上以按、颤、揉、推等技法装饰旋律,即右手弹弦、左手按弦。而左手的吟揉滑按,以韵补声,是传统技法的主要特色所在。“名指扎桩四指悬,勾摇剔套轻弄弦,须知左手无别法,按颤揉推自悠然。”这首流传民间甚广的弹筝诗,正是传统技法的如实写照。现代技法是在广泛借鉴和吸取其他乐器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发展的,如指序弹法、双手轮指、双手摇指、敲击琴弦琴板等,使古筝的表现力有了突破性进展。其中指序弹法根据旋律进行的规律来安排用指的顺序,专门用于弹奏特殊音列和快速多变的旋律。按照指序弹法的要求,弹弦的手指不再局限于右手的大、中、食三指,而是双手的十个手指,强调手指的功能和独立性,给现代筝曲的表现赋予了新的意义。当今变化多端的演奏技法,极大地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无论是如泣如诉的乐曲,还是慷慨激昂的乐曲,都可以表现得淋漓尽致。所谓“轻拂宛如行云流水,重扫势若山崩海啸”,正是当今筝乐演奏的生动反映。随着古筝曲目题材日益广泛,演奏技法将会进一步完善创新,筝曲的表现手段将会更加丰富。

古筝演奏是一门对技法要求很高的表演艺术。弹奏筝曲必须靠扎实过硬的技法来支撑,必须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技法训练,才有可能表演出完美的筝曲。特别是一些现代筝曲对技法的要求非常高,如《彝族舞曲》要求轮指像摇指那样密集均匀,《云岭音画》要求双手轮指、双手摇指交替并用等,没有扎实过硬的技法是无法完成演奏的。对于古筝演奏者来说,在当今筝曲曲目丰富多彩、演奏技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掌握科学的指法处理方法和相应的技巧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良好的技法,才能灵巧自如地演奏韵味独特的传统筝曲和技巧复杂的现代筝曲,才能恰到好处地体现原曲原貌。技法越是纯熟,动作越是自如,演奏也就越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所以说,演奏者掌握正确的技法要领,是筝曲表现完美的一个重要前提。

二、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

乐感其实是一种“悟性”,是演奏者通过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对乐曲所表现的情绪、意境和描绘的音乐形象进行感知、领悟和想象,体现了演奏者瞬间对乐曲的领悟力和表现力。演奏者的乐感包含了理解力和表现力两个层面,既反映在对作品的理解上和掌握上,同时又体现在对乐曲的处理上,而这一切都将通过演奏呈现给听众。

器乐演奏追求的是音响效果,它的非语言性使演奏者和欣赏者脱离了语意的束缚,演奏者可以同时与听众展开肆意的幻想。“器乐演奏是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它促进了各器官的协调发展,激发了受教育者的发散性、变通性思维。”①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面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把听众带到演奏者的想象中去。而这种表现不是“照本宣科”,它要求演奏者用心去理解筝曲的内涵,用心去表达筝曲的内涵,专心投入,凝神忘我,浑然融入筝曲之意境。为此,演奏者必须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善于感知和捕捉每一首乐曲中最富于表现力的特征音调、典型的节奏、独特的音乐结构、巧妙的和声等音乐元素,从内心深处去感受生动的音乐形象。同时,在演奏中要把握好细节的处理,既要使快慢速音型的演奏精确、灵活、轻快、干净,又要注重快慢速线条的流畅起伏和音乐美感,让听众真切感受到筝曲的旋律美、和声美、形式美和结构美。如果缺乏乐感,只注重技巧的摆弄,一首筝曲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不过是几个音符的合成而已。只有乐感的融入,才能使筝曲引起听众的共鸣,达到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才能感人肺腑、扣人心弦。如演奏《孟姜女》,如果不能较好地把握这首筝曲的背景,即使弹奏得准确无误,也无非是“平铺直述”,就不可能表现出孟姜女的哀怨深情。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作品所包含的情感,并用熟练的技法表现出来,演奏出来的筝曲才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可以说,技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乐感才是演奏筝曲的灵魂与生命。音由心间生,功夫在乐外。乐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领悟乐曲的精髓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音乐的感悟灵敏度作保证,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出色的演奏家之所以能够深刻领悟乐曲的内涵,准确把握作品的神韵,就在于他们不是简单地模仿演奏形式上的处理,而是从文化传统、地域特征、审美意识中寻觅乐曲的精髓,进行感性的体验与理性的思考,从而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界。乐感的“构成要素中既有先天遗传的、本能的因素,也有后天学习与训练的因素;既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既有感知觉的因素,也有思维和顿悟的因素;既有本体感觉的因素,也有自我意向的因素。”②要想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必须以广泛而扎实的文化、知识、修养做基础。每个演奏者,只要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的提高、视野的开阔、知识面的拓宽和理解力的加深,乐感必定会日渐丰富,从而达到音乐灵魂的逐步升华。

三、风格是古筝演奏的个性表现

风格包括乐曲风格和演奏风格。本文探讨的是后者,是演奏者个人的演奏技法特征,是演奏者个人的独特创造性。演奏风格与技法、乐感同等重要。一个演奏者仅有技法和乐感,最多只能称为实力派“乐手”,但若同时具有独特的演奏风格,那才真正称得上“家”。

演奏风格是演奏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差异,在表现筝曲中是非常重要的。自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地区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并与当地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形成各种各样具有浓郁地方风格的演奏流派。如山东筝刚健朴实,潮州筝旖旎妩媚,河南筝高亢粗犷,浙江筝活泼明快,陕西筝幽怨细腻,客家筝古朴优美,它们之所以各具特色,既与乐曲的地方风格有关,也与不同的演奏技法处理有关。“构成演奏者个人风格特点的因素除了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更各有差异,在古筝演奏技法上则主要是个人对‘以韵补声’动态变化的独到运用而显示出来的。”③古筝演奏非常注重“以韵补声”。许多演奏者由于各地的风土人情、审美情趣、欣赏习惯不同,即使演奏同一曲目的筝曲,在左手的按、颤、揉、推等相同技法处理上会出现力度、幅度、时值等一些细微的差异,在音色上乃至旋律上产生微妙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风格色彩。如山东筝大师赵玉斋的演奏风格粗犷泼辣、古朴淳厚,经常在下滑音后施以重颤音奏法,且八度奏法频繁使用,力度饱满,声音纯厚,别具一格;客家筝大师罗九香的演奏风格飘逸细腻、韵味隽永,他那一按即颤的按颤功夫,变幻莫测的滑音技巧,堪称一绝。对于古筝演奏来说,要求弹奏者把对筝曲内涵的深刻把握、对筝谱的剖析研究,加之不同速度的节奏与巧妙的弹奏技法结合起来,使演奏段落分明、节奏明确、音乐平衡,在细节处理上有独到之处,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

演奏风格是个人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并非准确无误地表现技巧,而是演奏者高度个性化的自我表现。独具特色的演奏技巧,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是演奏者走向成熟的标志。当然,个人演奏风格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演奏者只有对筝曲的作品内容、时代风格、曲式结构、演奏方法等进行深刻理解,准确把握,获得理性判断后,才能在弹奏中发挥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天才的模仿者或许可以做到惟妙惟肖的程度,但永远也没有自己创造的东西,充其量只能继承流派却无法创造流派。有志于古筝演奏的有心人,只要自己勤奋努力,不断提高演奏技法和乐感,发扬创新精神,自然会不断开拓新路,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奏风格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技法、乐感、风格三者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在古筝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一大批传世筝曲和享有盛誉的演奏家,极大地丰富了古筝艺术,使古筝这件古老的乐器留世传承并在当今呈现出欣欣繁荣之景。许多演奏家技法之高超令人钦佩,乐感之深厚令人动情,风格之独特令人惊叹,使我们看到在古筝演奏中,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是必须具备的,但又不是孤立割裂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缺一不可的关系,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一个演奏者纵然具备良好的音乐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欲,若技法低下,想完美地表现筝曲就成为一句空话;纵然具有出类拔萃的技法,若缺乏深厚的乐感,则难以表现筝曲之魂;纵然具有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乐感,若没有独特的个人风格,那给人的感觉只不过是多了一个平凡之“匠”而非出色之“家”。技法是乐感表现和风格形成的基础,乐感是筝曲能否产生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灵魂,风格是个人演奏与众不同的个性特征。一个成熟的演奏者,应当全面掌握丰富多样的演奏技法,深刻感悟筝曲的意境和内涵,注重在演奏中融入鲜明的个性特征,使完美的演奏技巧和可以令听众理解的音乐表现力以及自己演奏的个性特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掌握和运用好技法、乐感、风格三个要素,应当是每一位古筝演奏者毕生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0页

第8篇:古筝乐曲范文

古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在我国民族器乐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造型,优美的音色、丰富的表现力,广受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它不仅擅长表现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音乐,同时也能表现各种富有地域风情的现代音乐。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日益繁荣和兴盛,有越来越多的古筝学习者希望能考入高等音乐院校进行古筝专业的学习和深造。与时继进。艺术中专古筝专业课的开设,就是为这些古筝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学习古筝音乐的平台。这个阶段的学习不仅可以规范业余弹筝学生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而且视唱、练耳、乐理等基础课程的同步开设,也能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音乐素养,从而更好地驾驭和表现古筝音乐作品。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学习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与学习进度,更好的迎战高考。艺术中专阶段的古筝专业课学习分三年制与五年制两种学制,有较强的针对性、灵活性和目地性。学生在入校前经过考核和选拔已具备一定的弹奏水平和音乐基础,因他们的年龄在12-18岁之间,学习的主动性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节奏上要做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技巧与乐曲的学习可同步进行,教师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初级阶段。早期的学习,主要是基本技巧的训练。这个阶段的学习非常重要,只有打好坚定的基本功,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才能更好的演奏作品,教师应严格按照古筝弹奏方法和规律进行教学,这个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宜慢宜稳,根据学生入校时基本功的底子,姿式、手型、触弦方法及滑、按、点、颤等基本技巧都要逐一纠正,讲清要点,反复练习,同样要求学生经过一个相对慢节奏的练习过程,在时间的安排上可略有不同。这个阶段的基本技巧并不是技术难度很大的,教学中可采取两人或三人一组的小组课形式,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并在相互观摩中互相指出优缺点。教材的选用方面应以古筝基础教程为宜,教师在授课前需做好精心的授课准备,对每一种技巧都要有大量的理论依据,还可针对学生的问题,选用适当的练习,帮助学生顺利克服各自的困难和毛病,集中解决学生某一技术难点。中国器乐的学习素来有技、艺兼有之的说法,在讲授各种弹奏方法的同时,配以些旋律优美的练习曲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练习中穿插一定数量的乐曲,传统曲目可选择各流派有代表性的,如《天下同》、《河南八板》、《云庆》、《高山流水》、《渔舟唱晚》等等;创作曲部分选择一些曲调优美,内容丰富的乐曲,如《纺织忙》、《浏阳河》、《小小竹排》等,使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更全面,更有生气。

二、中级阶段,中期是古筝学习的提高阶段,也是时间较长的一个阶段。学生经过初级阶段的学习,各自都表现出不同的接受能力,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教师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单独授课的方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不同类型,采用更加实际的情境式教学,针对某些待教的古筝乐曲,先搜集相关的音像资料,反复播放给学生欣赏,同时提供乐曲创作背景资料、人文知识及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激发自身的灵感,从而对乐曲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扬长补短”,尽力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弥补其生理条件上的一些劣势,调动一切手段来引导学生在技术要求、乐曲内容结构等方面充分思考,注意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帮助改进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不但能掌握很好的技术,而且还善用技术来表现音乐,把技能、情感、知识与想象结合起来,在情感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乐感。从学生的个体差异上来看,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可适当加快学习进度,充分发挥学习的天分和智能,多加入一些新的技巧和方法,如扫摇、扣摇,双手分指练习,快速轮抹练习,小复调练习等,为后阶段乐曲的学习做好技术准备。

三、高级阶段,这个阶段是学生考试的冲刺阶段,学习的技巧难度增大,训练分量加重,所以这个阶段的学习速度一般也比较慢。教学上要侧重培养学生的技术表现和艺术修养,教师要善于引导,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当的考试曲目。也可在课时计划中把器乐合奏合理安排进来,使学生在合奏的过程中,体会集体合作的和谐和平衡,体会多层次的声部魅力,更完美地表现自己,表现音乐。

作为艺术中专古筝教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摸索教学经验,从古筝教学特点出发,尊重古筝教学规律,创新教学方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为繁荣古筝艺术,培养新一代演奏人才而努力工作。

第9篇:古筝乐曲范文

【关键词】现代筝曲;《西域随想》;创作;创新

一、古筝定弦

(一)传统古筝定弦

传统古筝定弦使用的是我国以宫、商、角、徵、羽为代表的传统定弦法。历史上,为了解决古筝转调的问题,前人先后发明了转调筝和蝶式筝,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普及和长期的传承,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古筝和弦一般表现为四五度叠置的协和和弦,所以从其表现形式上较难达到丰富的效果。不管是纵向复合还是横向转调都存在较大的困难,给作曲和演奏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难以有突出的发挥余地。经典的五度生律,大大的限制了古筝曲调创作的题材和风格,演奏技法的固定导致曲调、曲风、韵律等领域难以有创新的突破,当代作曲家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后,其融合性创作过程因此也受到了古筝定弦的限制,因此,寻求一种创新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工人调式定弦应运而生。

(二)《西域随想》的定弦

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焦金海先生称之为“古筝第一定弦法”的规范五声音阶中,而是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即人工调式定弦。人工调式定弦是由当代作曲家梅西安发明的一种作曲方法,是对传统调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我国现代作曲家们在借鉴国外作曲技巧的基础上,将西方作曲方法巧妙地融合到我国民乐创作领域,推陈出新。尤其是在传统演奏乐器古筝曲目的创作中,创新式引入了人工调式定弦,打开了我国现代古筝曲目创作新领域和新技巧的新局面,为古筝艺术在当代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打下扎实的基础,作出突出的贡献。该方法是对过去定弦的一种革命性突破,使用新定弦法重新排列弦序,对整个曲目的曲调、曲风、节奏以及演奏技巧等诸多方面带来了转变,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古筝演奏带来了生机,同时也深深影响着我国当代古筝创作的方向。

该曲定弦采用七声音阶(如图1),完全摒弃了传统的五声音阶创作,更多地借鉴新疆地区民族特色的音乐调式,由作曲家在作曲过程中根据每个部分的需要来设定。此乐曲的定弦方式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出现了诸多的变音,这种变音的出现,恰好与西域音调相衬,更好的将中原音调和西域音调合二为一,在乐曲演奏中表现浓郁的西域情。《西域风情》通过人工定弦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新疆地区特有的异域风情,让人联想到一望无垠的广阔戈壁,丝绸走廊中的驼铃仿佛就在耳边响起,维吾尔族少男少女们正在翩翩起舞,该作品已经成为现代古筝创作的一个里程碑,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荣誉,也是现在古筝曲目创作的一个发展方向。目前,类似《西域随想》采用定弦表现方式的曲目很多,较为著名的有《长相思》和《箜篌引》等。

二、乐曲节拍、节奏

《西域随想》除运用常见的2/4、3/4节拍外,5/4、6/4、2/8、3/8、4/8、5/8、6/8等节拍随处可见。大量的复合节拍的运用,也是新疆少数民族音乐的特色,更加衬托出边特的音乐风情,仿佛将听众带到了浩瀚的戈壁滩上,悦耳的驼铃声中。本曲采用大量非固定节奏型,节奏复杂多变、重拍鲜明,在旋律的进行中经常有节拍的盈增和亏减,这种创作手法与新疆维吾尔族音乐特色相一致。对于古筝创作来讲,采用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还原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西域随想》的出现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新疆维吾尔族音乐中常见的固定节奏型有2/4节拍的来派尔节奏型。这些富有特点的节奏型在《西域随想》乐曲的慢板、小快板及快板的舞曲段落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出现。从节拍、节奏型分析来看,王建民先生创作的《西域随想》是古筝曲创作中的一大创新。

三、演奏技法

传统创作中的作品,通常遵循着固定的演奏方式和技巧。无非是右手遥指、撮弦、快四点的反复使用,左手亦如此。自上世纪80、90年代,像《西域随想》这类体裁的创新型乐曲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古筝演奏的技巧。④本曲中“叩、击、拍弦”的独特音响效果相信令你过耳难忘。“叩、击、拍弦”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创作中,其创作手法与新疆少数民族大型乐舞中的手鼓音响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与乐曲所要阐释的乐思相符合。如《西域随想》节奏稍快的第三段小快板就是一个精彩的敲击音响片段。作者精心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敲击方法,即掌击琴板、握拳击琴板、拍击琴弦。在音乐的贯穿发展中,同时融入这三种不同的敲击音响,将这种非常规的演奏技法形成的“非乐音”音响与旋律音调的“乐音”音响相结合,在对比中达到完美的融合统一。再加上作者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的节奏组合变化,这种不规则的强烈的音响交替,造成了节奏上的不规律动感,这样,音色的变化和节奏的变化,几种可变因素的同时结合,形成了变化中的变化,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在作品第三乐段与第四乐段的连接部,运用无音高的记谱表现方式强调了打击乐效果,同时结合多处拍击琴弦的演奏技法,令人联想到新疆少数民族乐舞中手鼓的音响效果。 四、和声

传统古筝创作中的和弦通常采用大三、纯五、大六等和弦音程,《西域随想》改变之前以五声调式结构为传统的乐曲创作模式,在乐曲中大胆使用二度叠置和弦、增三和弦、四度叠置和弦等。其中在本曲的和弦运用中,较多地使用了二度音程,这种音程的使用加强了作品的不协和性,也增加了乐曲色彩明暗度的对比。如在图2中,两声部同时将“7”和“1”并置使用,使和弦中增加了二度的音程,丰富了乐曲的色彩。在图3中“7”和“1”没有同时叠置出现,而是滞后,给人带来明显的二度音程的紧张感,音响紧迫而富于强烈的表现力。这种音程的使用既表现出浓郁的新疆风情,又描绘出西域戈壁广阔而空灵的深远意境,体现了作品的创新手法,别有一番西域风情。

【参考文献】

[1]汪莎.《论古筝艺术的传统与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王宏.万新君:西域寻梦 [J]. 新疆艺术, 1998,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