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学的核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当今,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华民族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建立国际货币新体制、克服通货膨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企业效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都要求我们坚决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以为,科学发展观是当代金融学的思想精华,理应成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的行为准则。
一、科学发展观是货币发行机制改革的核心。
以次贷危机为标志,二战后确立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已接近土崩瓦解,美元霸主地位正在丧失,我国过去以规模扩张为主导的出口型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继续维持。在本届亚欧首脑会议上,各国决心对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进行有效和全面的改革,并致力于建立一个国际货币的新体系。我国曾经长期实现盯住美元的政策,买入美元,发行固定数量的人民币,这种发展模式在美元稳定的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现在美元的信贷扩张已经结束,全球进入了“去杠杆化”的痛苦调整,其核心就是“去美元化”。我国很难继续依靠美元的信贷扩张来支持我们的规模扩张了,我们的发展模式必须改变,这也是我国应对当前金融动荡的唯一选择。
二、科学发展观确定了标的物和衍生品的关系。
曾为美国能源署提供解决美国国内二氧化硫排放的金融方案肯尼斯·阿罗教授(kennetharrow)教授,也是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就二氧化碳排放造成全球温室效应提出的一番精妙解答,对我们更好地理解衍生交易和标的物之间的关系很有帮助:只有当标的物有价值时,衍生品才有价值。总书记反复强调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阿罗教授的互动价值论也恰恰表明了人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标的物,只有确定了人的价值,才可以确定其他物的价值。从这个方面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亦体现了金融学的核心问题,是金融学的本质所在。
科学发展观帮助我们摆正了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的关系。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就开始整治苏州河,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进展非常缓慢。2002年后,上海房价一路上涨,而苏州河的治理也大大加速。因为政府通过改造苏州河,创造出一项土地看涨期权,使上海市政府有权以低价获得苏州河沿岸高价土地的权力。苏州河水越清,沿岸土地就越值钱。根据金融学的原理,苏州河水并不是标的物,沿岸的土地才是标的物,苏州河水其实是土地的衍生物,如果标的物的价值没有提升,其衍生品的价值也不会有提升空间。科学发展观并不是单纯的发展,而是在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以求全面协调可持续。事实说明,如果没有房价的上涨就不会带动苏州河的彻底治理,如果没有石油价格的飙升也不会诞生节能环保型的新能源汽车。
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理论中的生产力决定论。
从金融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弗里德曼全面否定凯恩斯的货币理论,米勒及其市场主义又了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观点,金融学是在实践的大浪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并由此而不断发展的。当代金融学认为,通货膨胀是生产力现象,其原因是企业克服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能力已到了极限,只能被动适应高价原材料,并进一步压缩企业毛利率。如果商业企业运行效率很高,信用良好,资金周转很快,央行根本不需要发行那么多的货币;如果制造业企业技术能力很强,能耗很低,附加值很高,也根本不必担心原材料价格上涨;如果各级政府的效率很高,就没必要征收那么高的税收,从而可以给居民留下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因此,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制造业、商业和各级政府的微观效率问题,发行货币只是这些问题的被动反应。
传统经济学始终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可以通过央行的货币政策加以调整和治理,因而以为只要能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最优货币政策,就能引导经济的起飞和着陆,这连同其他货币供求、利率政策、资金的时间价值等观点,都已无法完整解释当下的经济现实问题。所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从每个微观单位做起,就要让企业把技术进步、节能减排、提高劳动生产率作为克服通胀,实现更先进生产力的关键制胜法宝。
四、科学发展观指明了资本市场的定价原理。
当代金融学坚持“全过程全对冲,持有误差项”,认为一项资产的价格除了可对冲可交易的项之外,其决定因素是不可对冲的误差项,也就是企业的经营创新能力,而传
[关键词]数学 数学方法 金融金融模型
金融利用理论模型从一种期望变成另一种期望――如股票定价、期权定价模型的参数分别是期望红利和期望收益变动率,永远是一个不确定性。而数学利用理论模型引导人们的认识由未知走向已知,注定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必要性
(一)金融研究的对象具有可计量性
金融学要反映金融活动中的数量关系,金融研究的对象是具有可计量性的。同任何其他经济活动一样,金融现象和过程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这就决定了把数学方法应用于金融研究是完全可能的。金融活动中也存在大量的数据,比如,证券交易,期货等等。在进行金融理论研究时,搜集和整理这些数据,并运用数学模型对货币金融活动中的利率、汇率、货币供给与需求、收益率等数据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更为精确的结论。
(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高度的精确性,严密的逻辑性
由于其固有的抽象性可使金融研究借助于数学方法的抽象,更好地发现现实金融问题背后的经济变量函数,使复杂的关系得以清晰化。由于其固有的精确性,采用数学方法可以准确的研究和描述经济范畴之间的数量关系。由于其固有的严密逻辑性,使得数学分析成为科学推理的主要手段,可以使一些用其他方法难以说清的逻辑关系得到简洁明了的说明。比如,马科维茨证明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道理,从而使金融投资理论由老祖母的经验成为严谨的科学。
二、在金融领域应用数学方法的局限性
(一)非经济因素的影响
金融学所研究的问题,具有复杂、不容易被量化的特点,存在着许多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文化的,习俗的,心理的等。而数学模型对现实的把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是绝对的,因此数学模型的理论前提不得不建立在一系列假设的基础上,这些假设与现实市场的状况在某些时候是完全不同的,数学模型就失去了它的分析能力,对未来结果的预测也丧失了其应有的准确性。次贷危机、五大投资银行的衰落,都证明了这一点。
(二)数学方法应用目的不明确
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对某些现象之所以要用数学而不用其他形式的语言去描述,就是因为它能够比其他形式的语言更简练、更准确地将该现象表示出来。如果达不到简练准确的效果,就应该采用其他的语言形式。而不应该以渊博的数学知识作为傲视同仁之资本,用以掩饰金融理论贫乏之尴尬。例如20世纪90年代,一些经济学家试图用随机微分和非参数统计方法研究金融问题,但至今成效甚微,甚至于应用方面出现了致命的偏差。
三、数学方法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
(一)金融工程学
在金融工程的研究方面, 所适用的最基本的方法是数学方法。我们知道, 数学方法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 从基本的代数知识、微积分、线性代数到微分方程、运筹学和优化技术,乃至模糊数学、博弈论(包括微分对策)、统计学中的概率论、随机过程和其它随机分析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倒向随机微分方程), 但随着金融工程学的迅速发展和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的结果,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最新工程技术,如混沌理论、小波理论、遗传算法、复杂系统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专家系统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模拟退火方法、面向对象方法等都已经或正在成为金融工程的重要理论与实践工具。
(二)金融数学
数学以其精确的描述,严密的推导已经不容争辩地走进了金融领域。在金融证券化的趋势中,无论是我们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历史数据,寻找价格波动规律,还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去复制金融产品,谁最先发现了内在规律,谁就能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尽管由于森严的进入堡垒,数学进入金融领域受到了一定的排斥和漠视,然而为了追求利润,这种排斥和漠视逐渐转为关注,甚至是重视它的存在。
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利润和高风险,需要计算机技术帮助分析,然而计算机不可能大概,左右等描述性语言,它本质上只能识别由0和1构成的空间。金融数学(Financial Mathematics),又称分析金融学,是利用数学工具研究金融,进行数学建模、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定量分析,以求找到金融学内在规律并用以指导实践。金融数学在这个过程中正好扮演了一个中介角色,它可以用精确语言描述随机波动的市场,为实际金融部门提供较深入的技术分析咨询。比如,通过收益率状态矩阵在无套利的情形下找到了无风险贴现因子。
现代金融的核心问题无不由微积分方程理论来解决。通过数学方法,使人们对于金融领域中无处不在的巨大风险性和统计规律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亚洲金融危机,再到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发现,我们需要掌握金融工程,金融数学等现代化金融管理技术的金融人才,这些人才需要既懂得数学又懂得金融知识。另外,我们只有掌握了现代金融衍生工具,能对金融风险做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我们才可以避免在激烈的国际金融竞争中蒙受巨大的损失,才能使中国金融业在后金融危机时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明军.《浅谈数学在金融领域的发展及应用》.甘肃科技, 2009;2:第25期
[2]桂花.《试论数学分析在金融研究中的作用》.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6
[3]《对经济研究中数学方法运用的思辨》.百度知道
关键词: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97-03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迅猛,已经在服务外包市场中占有重要的份额,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不少问题,其中人才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的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起步于2008年,主要涉及:人才结构和需求状况分析,培养理念、模式、策略等方面;同时,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问题研究,基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模式改革,侧重于实验教学的培养方式探索,复合型金融信息人才培养方案建构,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建设等。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在国内率先开展了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需要强调的是,该学院先后于2009、2011、2014年开展了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三本、二本、一本层次的学历教育工作,在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这里,拟详细介绍该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为相关专业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员的知识及能力要求
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多学科复合交叉的显著特征。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与金融学、外国语言学、管理学等。其中数学侧重于金融数学和数理统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则偏向其软件开发、测试、维护等核心专业知识,经济学与金融学则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和证坏攘煊虻囊滴窭砺酆土鞒讨识。另外,扎实的外语基本功和金融信息服务的行业管理知识也是不可或缺的。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熟悉金融信息系统的架构,了解金融业务流程;擅长金融软件的开发和维护或能够独立开展数据处理、分析及挖掘的工作;能熟练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分析和处理金融业务;具备利用专业外语、商务外语的跨行业、跨区域、跨文化的协调沟通能力,与团队或客户群体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与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在充分征求国内数学、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会同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企业、社会培训机构联合建构了金融信息服务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即涵盖数学类、金融类、计算机类、外语类及管理类五大专业的复合型专业课程架构,各专业课程的基本比例为1∶3∶4∶1∶1,参见表1。
2.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组成。
(1)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横向组成充分体现了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专业人才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知识及能力要求的核心特征,现将其列表(表2)。
(2)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组成。国际金融信息服务方向旨在培养能熟练从事金融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或独立承担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工作,具备良好的外语沟通水平,熟悉行业管理知识的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这一点从专业课程体系的纵向结构中可见一斑,参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遵循“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的,各层次专业课之间梯度分明,衔接紧密,充分反映了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需要明确的是,专业核心课程中的计算机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及维护能力,金融类课程旨在使学生熟悉经济、金融、证券、保险等行业的业务知识,两者综合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承担金融IPO、BPO、KPO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点在金融软件开发、金融数据处理与分析两个专业模块课程(含“金融软件开发与实践,金融软件测试,金融数据库,金融数据分析,金融数据挖掘”等课程)设置中得以进一步明确及强化。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特色及师资要求
1.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多学科专业知识复合交叉是课程体系的主要特色,这里的知识复合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金融学两个专业为主干内容,辅以数学、服务科学、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需要强调的是,金融信息服务需要的是熟悉金融行业业务知识的IT专业技术人员,因而专业课程教学务必要围绕IT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能力培养这个主题进行;另一方面,充分体现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对从业人员的多种能力要求是课程体系的又一特色,这些能力包括:应用IT技术解决金融行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外语口头沟通及书面表达能力,行业管理及业务协调能力。
2.重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性课程主要针对传统培养模式下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欠缺的问题而设置。众所周知,传统的信息类专业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后要独立承担IT类的技术性工作常常需要用人单位经过半年甚至一年的岗位培训,其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学历教育忽视实践性教学,有限的课程实验或流于形式或脱离工程应用背景。金融信息服务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实践性课程,融入了“课程实验、企业实习、公司实训、工程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技能培养理念,意图使学生在毕业前即具备从业必须的工程实战能力。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企业委派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直接承担部分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实务和技能相关的课程教学,并负责实践性教学的其他方面工作,包括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及项目,安排具有金融软件开发和数据处理经验的专业工程师专门指导学生的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工作。由校企双方共建的企业实训基地使得学生有机会直接参与企业接包项目的研发过程,了解企业文化并逐步训练职业素养。三年来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表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确实得以大幅提高。
3.课程教学对师资的要求。“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是金融信息服务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师资的基本要求。金融信息服务教师队伍由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等多种成分组成,呈现外语水平高、专业多样化、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多方面特征。这里要强调是部分专任教师需从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企业公司专门引进,他们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国际服务外包规范与服务流程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进程有充分了解,使得专业课教学具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另外,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主要承担实践类课程教学工作,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的有机结合,有效地实现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互补。
五、结束语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杭州国际服务工程学院经过五年多的教育教学实践,逐步建立并优化了课程体系的结构,并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优化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国内金融信息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性方案。由于金融信息服务专业(方向)尚未列入教育部的专业目录,国内可参考的案例有限,现行的课程体系难免存在局限与不足,期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给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
参考文献:
[1]中国服务贸易指南网.2012全球服务外包发展报告[EB/OL].(2013-01-28).http:///i/2013-01-28/93824.shtml.
[2]李友节.“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调研报告[J].江苏教育,2008,(4):39-42.
[3]徐敏,王莉敏.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浅析[J].成功教育,2010,(5):282-283.
[4]杨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3):283.
[5]余立新,储节旺.高等学校培养复合型服务外包人才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9):3-4.
[6]陈伟,李华.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8,(1):96-98.
[7]邓玉坤.中国服务外包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09,(7):89-90.
[8]宋国宇.服务外包专业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研究――基于生态位的视角[J].北方经贸,2010,(12):110-111.
[9]巩喜云,苗冬青.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业的人才需求及培养[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2,(4):31-36.
[10]魏光强.如何改进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的模式[J].考试周刊,2010,(2):238-239.
[11]刘瑞林.金融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验教学体系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15):95-96.
[12]周志丹,郭剑波.基于服务创新的金融信息化人才需求变化与培养途径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9,(6):88-91.
[13]黄晓涛,吴驰.金融信息复合人才培养探索[J].软件导刊.2008,9,3-5.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流金融;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物流金融业务是近10年来起步并迅速发展的物流服务项目。近年来更是呈现了跨越式发展。物流金融是金融业与物流业有效结合,搭建了一个“金融机构”、“融资企业”与“物流公司”三赢的业务合作平台,这种良好的“多赢”态势,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规避了金融机构大风险问题,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的背景
物流金融业的蓬勃发展加大了对人才的需求。据抽样统计,我国国内30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配套的专业课程共有286门,其中,供应链管理有24所高校开设,国际物流学21所高校开设,物流运输管理20所高校开设,物流学1所高校开设,还有物流管理11所院校开设。据调查显示:虽课程开设覆盖面广,但是缺乏统一的规划,内容相对较重复。同时,调查也显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院校开设物流金融学这门专业基础课程。
一方面物流金融行业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教学内容严重滞后,教学资源严重不足。这种需求之间的差距将会制约物流金融的持续纵深发展。因此校企合作开发物流金融课程十分必要。
二、校企合作构建“物流金融”课程的思路
1.课程开发目标
课程开发目标旨在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现代物流金融业务专业知识,能够在物流公司、银行、证券、保险等单位从事物流、金融、财务管理等工作;能够综合运用新的金融工具和手段,创造性地解决物流金融实务问题,适应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课程设计内容
课程内容要做到与就业需求接轨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应考虑到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使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职业要求高度契合。
(1)金融物流相关岗位调研
本课题组对开展金融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调研,将相关职位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各级又细分不同的岗位。
本课程的设计,首先是对我国物流金融企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进行调查分析,然后搭建物流金融课程架构,设计出《物流金融》的核心课程,进而探索和建立符合工学结合要求、适应物流金融行业的教学模式,为国内外物流金融行业培养适应行业持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内容设计
基于校企合作,设计“兴趣激发D知识学习D实践设计”三个、五个模块。共计24课时,课程内容涉及物流、金融、法律等知识,所以适当加强基础知识内容教学,为学生日后转岗和继续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依据课程学习内容的任务总量以及在各门课程中的内容难易设计三个教学阶段的衔接及五个课程模块。
三、基于校企合作的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1.教学方法设计
《物流金融》这门课程实践性较强,采用“任务驱动、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着重案例教学、情境模拟。采用“学做合一”教学方法贯穿在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思路、教学组织和安排中。
讲授校企合作相关教学内容,不可缺少校企合作教学方法支撑。理论教学中,改变单纯需要老师教授的形式,改为采取互动式教学形式,即教师启发、小组讨论、协作学习等教学的教学新形式。通过问题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由结合成小组形式检索资料、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分析和行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实现教与学的积极互动。
2.教学方法实施
(1)企业实践进课堂――聘请企业员工进课堂讲学
学校聘请企业直接负责物流金融业务的中高层管理者授课,将会使学生对金融物流行业发展与业务运营有更深切的理解与认识,让学生了解物流金融企业的企业文化、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规章制度、职业道德等。校企沟通针对学生急需了解的问题设计好授课内容,企业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讲授内容。企业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各组商定出一个不同的核心问题,各组之间进行交流。学生积极参与企业教师的教学之中,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2)专业感知教育――学生进企业观摩
学生走进企业参观学习能够增加学生的专业感知,解除学生对专业的疑惑。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组建观摩团队,学生参观之前对相关问题和疑惑进行充分的研究提炼,带着问题去企业参观实习,以便在观摩时抓住主题;另外,教师将学生所提炼的问题列表事先提交给观摩企业相关人员,以便企业讲解人员能够将问题解答融入于企业观摩讲解过程中。授课教师与企业良好沟通及高效配合专业感知教育收效的关键。
四、考核方式的创新
考核可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相结合的的方式进行。根据物流企业岗位人才需求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制定企业工作岗位考核制度,侧重于过程考核,密切联系过程考核与终端考核,教师通过学生在校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次数和质量、考试成绩等级等给与综合考评。灵活制定学生平时成绩,可以采用小组整体成绩评定,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由学生互评决定其浮动额,建议上下浮动10%-15%。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考核评价将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实际需求。
五、结束语
《物流金融》可以作为国家高校物流专业的一门限选课或者是选修课作为探索。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弥补学生在相应工作岗位上缺少的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就业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使高校毕业生形成更好的适应物流新兴的服务模式,从而更好的与社会需求接轨。只有教育与社会工作需求相契合才能更好的服务企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王寿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企业仓储融资监管模式风险探讨北京市“物流企业创新模式研究”课题,阶段性总结,2013,10.
[2]付旭东.金融物流业务的沿革与发展[J].中国储运,2010(11):95.
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价值等于期望折现偿付。所有的资产定价理论实际上都是针对上述论点沿着两种思路拓展。第一种思路寻求资产的绝对价格,即通过衡量某一资产对风险的暴露而确定其价格。这是一种以消费为基础的资产定价理论,在金融研究中采用这种思路的较普遍,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就属这类。第二种思路是相对定价,即通过其他资产价格来推断某一资产的价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当然,也有学者采用渗透法,即融绝对定价法和相对定价法于一体。
资产定价理论建立在组合理论基础之上。对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马柯维茨,他的重要贡献是对单个证券的风险以及它在组合中对整体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投资者在试图减少组合方差时,仅仅投资于多种证券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要避免投资于那些具有高度相关性(即高协方差)的资产。不过,马柯维茨并没有解决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问题,即投资者是如何决定持有何种效率组合的。这个问题托宾给解决了。托宾提出了著名的分离定理,即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独立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就是说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内部投资比重的确定与投资者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投资比重是没有关系的。托宾的研究仍然建立在马柯维茨的全协方差模型基础之上。这种方法要求计算组合内的每一种资产的均值、方差以及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其后来者夏普的理论经其他经济学家的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描述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投资者期望收益如何决定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这些假设条件不仅使经验验证变得很困难,而且距离现实也比较远,对实际价格运动的解释力不够。这迫使经济学家对假设条件加以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现实。布莱克、迈耶斯、莫顿、布里登都在原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框架内对其进行了修改。罗斯抛弃了CAPM,在新的假设基础上构建新的资产定价理论。罗斯的主要论点是,CAPM理论模型下的市场组合不只限于股票指数,还应包括经济体中债券、房地产、人力资本等全部有形无形财富。1976年罗斯进一步提出多因素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APT)。APT与CAPM的重要区别是,CAPM是均衡条件下的资产定价模型,而APT的理论基础是“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APT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该理论没能确定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到底有多少,分别又是哪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取得了卓越成就,Black和Scholes1973年在《政治经济杂志》发表的论文“期权和公司负债的定价”成功地解决了欧式期权的定价问题,为衍生品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衍生品定价,与APT理论一样,属于相对定价的范畴。简而言之,衍生品定价利用的核心原理是无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应该等于无风险利率。
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和主要金融市场研究数据库的建立,金融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检测。新的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单个资产、资产组合、基金和投资策略的平均收益与其贝塔系数不相称。CAPM并非衡量风险的合适模型。2、收益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第一,股息率、短期债券收益率、长短期国债收益率、金边债券收益率、垃圾债券收益率、商业周期指标等可预测股票收益的时序变化;第二,股票波幅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第三,按CAPM调险后,一些基金的表现超出大盘;第四,股票收益表现很强的中期动能和长期回归倾向。3、三因素、四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对股票预期收益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方面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法玛和富兰茨。他们证明了三因素模型: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能够解释70%~80%的美国股票收益变化。三因素模型的明显缺陷是它不能解释收益动能现象。在三因素基础上加上动能因素,即四因素定价模型,便能增强资产定价模型对收益变动的解释能力。
在我国,在对资产定价作实证性研究时,面临一些困难。由于缺少完善的金融数据,因此缺少稳定、可靠的折现率选择途径。在发达国家,由于进行了充分的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使定价模型在资本市场中的运用具有坚实的基础。
根据资产定价原理,我国已有学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上海证券市场已初步具备了运用套利定价模型进行理论研究与实务探讨的基础,其模型的拟合程度在一定程度已经可以与国际成熟市场进行比较。当然,完全运用套利定价模型指导进行投资、并购选择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中国证券市场通过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也具有了一定的条件可以进行相关的国际定价模型研究,通过对套利定价模型在上海证券市场应用的深入研究,有可能在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资产定价作为现代金融和金融经济学的核心,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取得了长足发展。我们所熟知的由于在金融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arkowitz,Sharpe,Merton,Scholes,以及在行为经济学方面进行开拓性工作的Kahneman和Tversky都与资产定价的研究有关。
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问题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价值等于期望折现偿付。所有的资产定价理论实际上都是针对上述论点沿着两种思路拓展。第一种思路寻求资产的绝对价格,即通过衡量某一资产对风险的暴露而确定其价格。这是一种以消费为基础的资产定价理论,在金融研究中采用这种思路的较普遍,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就属这类。第二种思路是相对定价,即通过其他资产价格来推断某一资产的价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Black和Scholes的期权定价模型。当然,也有学者采用渗透法,即融绝对定价法和相对定价法于一体。
资产定价理论建立在组合理论基础之上。对资产组合选择理论做出开创性贡献的是马柯维茨,他的重要贡献是对单个证券的风险以及它在组合中对整体风险的影响进行了区分。他指出,投资者在试图减少组合方差时,仅仅投资于多种证券是不够的,还必须注意要避免投资于那些具有高度相关性(即高协方差)的资产。不过,马柯维茨并没有解决个体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问题,即投资者是如何决定持有何种效率组合的。这个问题托宾给解决了。托宾提出了著名的分离定理,即最优风险资产组合独立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也就是说最优风险资产组合内部投资比重的确定与投资者在风险资产和无风险资产之间的投资比重是没有关系的。托宾的研究仍然建立在马柯维茨的全协方差模型基础之上。这种方法要求计算组合内的每一种资产的均值、方差以及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因此计算工作量非常大。其后来者夏普的理论经其他经济学家的补充完善,最终形成了描述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投资者期望收益如何决定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基础上,这些假设条件不仅使经验验证变得很困难,而且距离现实也比较远,对实际价格运动的解释力不够。这迫使经济学家对假设条件加以修改,以使其更加符合现实。布莱克、迈耶斯、莫顿、布里登都在原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框架内对其进行了修改。罗斯抛弃了CAPM,在新的假设基础上构建新的资产定价理论。罗斯的主要论点是,CAPM理论模型下的市场组合不只限于股票指数,还应包括经济体中债券、房地产、人力资本等全部有形无形财富。1976年罗斯进一步提出多因素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APT)。APT与CAPM的重要区别是,CAPM是均衡条件下的资产定价模型,而APT的理论基础是“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APT的一个重要缺陷是该理论没能确定影响资产价格的因素到底有多少,分别又是哪些。另一方面,金融衍生品的定价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也取得了卓越成就,Black和Scholes1973年在《政治经济杂志》发表的论文“期权和公司负债的定价”成功地解决了欧式期权的定价问题,为衍生品定价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衍生品定价,与APT理论一样,属于相对定价的范畴。简而言之,衍生品定价利用的核心原理是无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应该等于无风险利率。
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20多年时间里,随着计算技术的进步和主要金融市场研究数据库的建立,金融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理论进行了广泛的实证检测。新的研究发现,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资产定价理论的结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单个资产、资产组合、基金和投资策略的平均收益与其贝塔系数不相称。CAPM并非衡量风险的合适模型。2、收益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预测性。第一,股息率、短期债券收益率、长短期国债收益率、金边债券收益率、垃圾债券收益率、商业周期指标等可预测股票收益的时序变化;第二,股票波幅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第三,按CAPM调险后,一些基金的表现超出大盘;第四,股票收益表现很强的中期动能和长期回归倾向。3、三因素、四因素资产定价模型对股票预期收益的变化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这一方面具代表性的研究是法玛和富兰茨。他们证明了三因素模型: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能够解释70%~80%的美国股票收益变化。三因素模型的明显缺陷是它不能解释收益动能现象。在三因素基础上加上动能因素,即四因素定价模型,便能增强资产定价模型对收益变动的解释能力。
(一)商业银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商业银行的存在受到质疑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金融市场迅速的发展,我国经济运行中直接融资的比例迅速提高,间接融资的比例不断下降,客观上造成商业银行业务有被边缘化的可能。虽然目前直接融资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生存不能构成直接的威胁,而且在短时期内商业银行的资产还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无论是从国内外的发展还是从学术界的研究来看,商业银行的存在都受到了质疑。首先从制度上有学者提出商业银行的运行不可持续。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黄达教授认为,商业银行对存款的无可讨论的及时支付义务与贷款不可避免的风险,存在不对称。这种软资产、硬负债之间的矛盾使得以经营存贷款业务为主的间接融资机构——商业银行经营受到挑战。其次从市场发展看,商业银行在资金的供给和运用方面都受到持续的压力,其流动性和盈利性都受到巨大的挑战。从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方面来看,由于金融市场上高回报、高流动性的投资品种不断出现,对社会资金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现在股票、基金和各种理财产品热销,导致大量资金被分流,商业银行的存款增长缓慢甚至存在下降趋势。由于我国存款利率受到管制,商业银行不能用提高利率的手段来吸引资金,因此银行的流动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商业银行的资金需求方面来看,信用评估的发展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强化,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使得企业特别是优质的企业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在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上融资,这就迫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不断接近金融市场融资利率水平,利差空间急剧缩小。
(二)风险是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
商业银行存在的前提不是融通资金,资金只是商业银行发挥其风险管理功能的一种载体。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看,资金的持有者承受风险34的能力存在差异,大多数的资金持有者是属于风险厌恶型的;而资金需求方的资金运用投向和回报,却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风险。所以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就是资金持有者和资金需求者对风险需求的不对等。而商业银行在整个资金融通过程中主动承担其中的风险,并且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并获取收益,起到了资金融通中介和风险屏蔽的作用,使得资金融通得以实现,这是商业银行的价值所在,也是商业银行存在的理由。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承担风险、管理风险才能生存、发展并实现企业内在价值最大化的长期目标。
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
一个企业的生存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的条件:以收抵支、到期偿债。我们简单模拟一下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商业银行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首先通过一定的价格筹集资金,在此基础上进行营运和风险的加价,然后将包含着营运和风险加价的资金投放给资金需求者,同时在投放过程中承担资金需求者违约等一系列风险。由于商业银行的负债具有刚性,到期必须偿还,而投放出去的贷款到期能否按期归还却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终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长期亏损,这是企业终止的内在原因;另一个是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这是企业终止的直接原因。那么商业银行投放的贷款不能及时收回,首先是不能保证偿还到期的债务,其次是没有取得收益,无法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营。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风险巨大并严重亏损,却依然能在一定时间内继续生存,主要原因在于商业银行通过经营资金这一特殊载体,不断扩大负债,在短期内掩盖了风险,但长期这种经营是不可持续的,国内外众多商业银行倒闭已经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传统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存在巨大的风险,需要随着宏观和微观环境的变化进行创新。同时只有通过加强风险管理来有效化解银行经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风险,才能保证银行的正常生存。风险与收益正向相关,承担的风险越大,预期的收益越大。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不能无限大,超出商业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风险会直接威胁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商业银行能够承受的极限风险需要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认识、度量、控制和处置,因此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生存的基础。
三、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取得发展并实现企业内在价值最大化的保证
经济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我国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为了满足劳动保障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增加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1999年,全国首批8所高校获得了招收该专业学生的资格,目前,全国已有125所高等院校招收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本科生,全国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相关的理论研究、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与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基,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载体,成为我国政府在“十二五”时期着力改善和推进的重要领域。这就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为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合格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学科建设是基础和根基。基于此,本文拟从学科建设的视角,对专业发展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应对之策,以期抛砖引玉,为推动劳动与社会保障学科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参考。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专业定位的差异化从专业发展看,不同高校结合自身的学科发展特点,形成了不同的专业定位:(1)依托社会学学科发展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部分高校依托社会学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和师资队伍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比如华东理工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就隶属于该校的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大学则设在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依托经济学学科发展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一些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高校,依托本校在经济学学科的优势,利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框架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问题,形成了专业特色,比如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依托该校在金融保险领域的优势,实现了劳动保障学科与商业保险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以劳动经济学专业为基础,推动了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发展。(3)依托管理学学科发展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从学科门类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属于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点,因此,目前许多高校将该专业设在公共管理学院,比如西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研究所亦强调从公共政策的视角探讨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4)依托公共卫生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建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前,我国许多医学类高校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比如东南大学(原南京铁道医学院)、海南医学院等。此类高校以医学为基础,侧重医疗保险方向的教学与研究。
2、课程设置的一致性与特色化由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设立较晚,国外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业学科提供借鉴参考(据笔者了解,国外高校一般不设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相关课程和研究内容分散在公共管理、社会政策、金融保险等学科),各高校也是在不断探索中完善教学计划,使之更加符合专业要求。2005年6月18日至20日在武汉大学召开的全国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负责人会议上,与会高校代表就落实公共管理大平台、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小平台核心课程、本专业学科建设与提高教学质量的经验、专业教材使用与建设情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2006年11月,在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下成立了社会保障教学指导委员会,目的在于集合全国劳动保障专家,规范和推动学科的科学发展,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劳动保障专业人才。目前,各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设置基本一致。目前,各高校在专业平台课的设置上,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公共管理大平台课和专业小平台课:公共管理大平台课主要有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等;专业小平台课程主要有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险等。在专业必修课设置上,也基于学科的基本要求,开设了:社会保障制度国际比较、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等课程。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办学力量、学校的定位、师资的学术和教育背景不同,他们对专业平台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认识和安排各具特色,仍未形成一个符合学科要求的基本标准和规范。(2)专业选修课特色化明显,就业方向多元化。由于各高校专业发展历史、师资力量、学科归属等的影响,虽然在专业平台课、专业必修课等课程方面基本一致,但是,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上差异较大。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课程设置上更加偏重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开设了大量的此类课程供学生选修:职业安全与卫生、招聘与人员配置、劳动与职业社会学、劳动政策分析、人口管理、薪酬管理等课程。这与该校的劳动保障学科依托劳动科学发展而来的历史相契合,该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也偏向人力资源管理。而有些高校则更加偏重与金融保险方向的嫁接,比如浙江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设了风险管理方向和社会保障方向,尤其是前者开设了大量的金融保险方面的课程:金融学、保险学、员工福利与企业年金、投资学、风险管理等;此外,中央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也比较类似。此类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多为金融保险企业。(3)理论性与应用性及其实现仍有待进一步探索。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需要而产生的一个学科,从一开始就与实践需要紧密结合,因此,应用性是该学科的重要特征。而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需要有完备的理论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在教学中,对于理论知识的讲授和理论体系的搭建也是学科的客观要求。如何实现学科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效结合是学科发展中必须给予积极回应的重要课题。在各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也通过组织社会调查、第二课堂、参观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有的学校通过社会保障教学软件的模拟增强学生对于业务流程的了解。但总体而言,在教学过程中,实践环节的组织和效果仍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三、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属性———以公共管理学科为基础的交叉性专业
由于各高校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脱胎于不同的基础学科,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这虽然有利于各高校突出特色,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但是,笔者认为,这应该是对学科属性有一致认识基础上的差异化和特色化,而不是在学科属性定位不清情况下的自我发展。目前的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是在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的、交叉的、处于应用层次的社会科学。这也成为目前我国各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现状的一个有力注脚。理论上,一个学科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重要标志在于是否有自己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不同是学科之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也是建立学科体系的基础,因为学科体系的构建及内容的涵盖范围总是围绕研究对象来设计和确定的。笔者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资源的再分配,促进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和谐目标的实现。
1、与社会学的关系社会学是以社会整体为对象,研究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变迁及其原因,并揭示其规律性的社会科学。因此,社会学与劳动保障专业关系密切。但是,二者的研究对象也存在差异;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坚持问题导向,强调通过对社会问题产生根源的剖析,探索应对之策;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比较广泛,它不仅研究社会问题及有问题的社会现象,也研究一般社会现象,更要研究社会规律,关注宏观社会现象。
2、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学科,效率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轴。而劳动与社会保障强调的是通过资源的再分配,来协调好各方面的物质利益关系,其核心是分配问题。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劳动与社会保障强调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通过资源的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目标的实现,在资源分配机制的选择和分配过程则要体现效率原则,将有限的资源高效的配置到最能促进帕累托改进的社会成员。因此,二者的研究对象存在一定的差异。
3、与管理学的关系管理学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根据研究对象的差异被进一步划分为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而劳动保障专业与公共管理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公共管理是研究公共组织如何利用公共权力满足公共利益的过程,这就涉及到资源的分配和分配机制的确立等根本问题。这与劳动保障专业的研究对象具有一致性。因此,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作为公共管理二级学科是符合学科属性的,是科学合理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属性应定位于公共管理,而其他学科则为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比如,社会保障从经济保障的范畴讲,涉及到资金的筹集、分配、日常管理等环节,这一过程的核心问题是资源及其分配机制,这需要通过公共决策过程确定和规范,从而保障各环节目标的实现,这显然是公共管理需要回答的问题。但是,在资金的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应该探讨如何通过有效的机制实现资金的价值,比如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但这些技术性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学科属性。
英雄梦 哲学情
似乎小的时候,男孩子都有英雄梦,但是像孙飞这样因为英雄梦就开始非专业习武的好像并不多。立志成为英雄的小孙飞开始坚持每天早上5点起床,练习武术,然后早读,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回想那段生活,孙飞说:“没想到当时的爱好,在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起到了这么大的作用。”习武的过程使他的身心得到了锻炼。同时,早起习武也让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晨读,锻炼、学习两不误。这也让少年时的孙飞一方面是学习上的好孩子,一方面又是坏孩子的“头头”。当然,他这个“头头”是不会去欺负别人的,只是因为他的武功很好,所以,很多调皮的孩子都围在他身边。
孙飞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中学,生活也在安宁和计划中一天天过去。但是到了高中,生活出现了小小的改变。高中增设了哲学这门学科,孙飞一下子就被哲学的辩证思维吸引了。他也一直梦想着可以上北大哲学系。但是高考的时候他发挥失常,考试成绩不理想,他被调剂到了当时的北京商学院,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工商大学,在技术经济系的物流管理专业学习。高中时,孙飞接受的是简单的经济学理论学习,大学里可以接受到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这样,孙飞开始写一些简短的文章,发表在校报上。
大学时期,孙飞以最高票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这也让孙飞拥有别人不可能有的锻炼平台和机会。而大学的实习,孙飞又是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度过的。这让他近距离了解最新经济信息。一个偶然的机会更让孙飞找到了发展的方向。一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企业导刊》在北京举办了首都金融界知名人士招待会,他们的交流让孙飞感到金融是一个充满神秘与魔力的行业,也让他有了对金融行业研究的冲动。孙飞说:“原本我毕业后可以去中央部委工作,但是由于我对金融感兴趣,最终选择了到中国建设银行。”
实践理论双丰收
在建行的工作使得孙飞可以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为孙飞的发展提供了第一个舞台。
工作后的孙飞开始潜心研究金融发展,并且开始发表大量的文章。这个时候,信用卡开始在我国萌芽,孙飞通过自己对信用卡性质的了解,把它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采用集体智慧,提出了“龙的传人用龙卡”、“我的脸就是信用”等脍炙人口的宣传口号。虽然这些口号现在看来并不是很潮,但是在当时却起到了很积极的作用。
到建行半年之余,被作为重点后备干部培养的孙飞就到了广东进行农村基层建设,也就是下乡扶贫。那时的扶贫是把技术、资金和新思维带给当地的人们,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此时的孙飞一方面进行扶贫建设,一方面还进行着金融方面的研究,发表文章上百篇,其中《中国农村的核心问题――农民的利益问题》发表于《中国改革》杂志。
由于扶贫成绩突出,孙飞被评为农村基层建设优秀工作队员。因为人才短缺,特别是金融领域人才更是短缺,而孙飞不仅实践工作做得好,又在金融方面潜心研究,建行广东分行的领导就希望他担任团委书记一职。通过投票选举,孙飞以最高票当选,当时他23岁。
建行的舞台显然没有让孙飞满足。1995年,那时的商业银行业务比较传统,证券市场充满了挑战和创新。这时对证券业产生浓厚兴趣的孙飞又主动调入了中国民族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孙飞作为核心负责人筹建了证券总部,处理很多投资银行业务与证券经纪业务,如西宁特钢、延边公路上市辅导及主销商,等等。
在这期间,孙飞并没有停下自己充实理论的脚步,他在职攻读了中国社科院财贸系货币银行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2000年,孙飞被调入全国游乐园龙头企业北京石景山游乐集团,进行挂职锻炼。为了使自己的理论跟得上新世纪的脚步,孙飞报考了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在职博士,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一级教授胡乃武。
通过这次学习孙飞收获的不只是专业知识,人大厚重的学术氛围更是陶冶了他的情操,让他可以在喧嚣的城市中坚定自己的方向。在这期间,他发表了很多文章,很多是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特别是金融方面的,厚厚几箱的文章他一直珍藏着。
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石景山区领导打算让孙飞担任石景山区发改委或研究室的领导。孙飞说:“我觉得石景山区的空间太小了,而且我还是更喜欢与金融打交道。”当时正值重庆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重组,公司总裁很欣赏孙飞,聘请他去做公司总裁助理,同时担任公司北方区的党支部书记,主管北方业务并大力拓展信托及投资银行业务。
信托――又一个驰骋的舞台
孙飞开始了他在信托业务领域的驰骋。用孙飞的话说,原来的信托公司有点不务正业,一直做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证券业务,信托的“一法两规”出台之后,信托公司才开始真正做信托业务。孙飞说:“这时,我一方面做大量的信托研究,另一方面做了很多金融及房地产信托的创新。”在信托界孙飞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也将这些理论成功地运用到了公司的业务中。2002年孙飞亲手操刀,完成了我国第一单上市公司的信托收购――四川美丰股权信托收购。之后,孙飞又首创我国第一例准REITS――北京景龙国际公寓股权投资信托计划与国内首例“信托+银行”模式典范――世纪星城股权投资信托计划,这些也奠定了孙飞在金融信托界的声望。
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孙飞还对金融市场优化理论进行了创新,针对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行独大的现象严重,金融监管属于高度管制,对民营资本的进入门槛较高,他提出了“风险投资VC+私募基金PE+信托+银行+海内外资本市场”的金融优化发展路径。多年来,发表文章800多篇,主笔了大量书籍,代表作有《现代工商管理》、《信托治理优化论》、《金融风暴启示录》、《中国经济大趋势》等。
这时,香港沿海投资集团找到孙飞,希望他担任公司的执行总裁,主持集团金融、地产、矿产资源投融资及收购信托公司工作,收购信托公司完成后出任CEO。这也与此时孙飞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主持成功收购了一家信托公司并换发了新牌照,累计运作资金60亿元。但是由于信托公司股东不和,使得孙飞无法出任信托公司的CEO。
之后,孙飞开始打造国巨资本,之后经北京金融工作局批准,筹备组建了国巨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开始自己当老板。现在又同时担任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财务策划标准联盟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世界资本市场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昊朗体育控股集团执行董事、美国格林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华兴银汇资本董事长等众多经济职务与国际及国家社团的领导及专家职务。
虽然担任了很多的社会职务,也有很多的演讲要参加,很忙碌,但是孙飞依然坚持每天潜心学习,浏览大量信息,更好地把握外面的世界。他说:“网络是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方式,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都会在1~2个小时,我可以获取很多高端信息,在每一次演讲或是讲课前一天,我也都会上网查阅是否有关于演讲内容的最新动态和政策。”
在专家、总裁、董事长的身份之外,中国社科院及菲律宾比立勒国立大学、太历国立大学、美国美联大学博士生导师是他的又一身份。如今的孙飞已有8位博士生毕业了,他们或是政府官员或是企业家。他总是告诉学生要有宏观的思维、战略家的眼光、国际化的视野、实干的精神和实操的经验才能够成就一番大业。教学中,孙飞看重的不是教给学生某种观点,而是交给学生分析的方法,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才是重要的。在论文方面,孙飞的要求也是严格的:“我都是按人大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的论文写作,通常开题报告我都会打回去好几次,我希望我带出的学生的论文要有原创性。不是简单拼凑就可以了。”
“现在的我都快成为空中飞人了,但是我很喜欢这种忙碌,要是让我闲下来,反而觉得无所事事。当然,我会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得很好。”孙飞的博客几乎是由他的助理和秘书来打理,很多是机构邀请他开的名人博客,或是已经开好只要他发表观点就可以了。当然,还有很多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那就是金融研究,做课题,写著作。
现在步入中年的孙飞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现在和今后最想做的还是将理论和实践更好结合,将自己在金融学方面的观点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自己的公司也给予了他这样的实践平台。另外就是希望可以在复杂的环境中,提出更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更好地为金融业的优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孙飞博士简介
著名金融信托专家、经济学家、投资银行家、高级经济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中心主任、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国际财务策划标准联盟协会副主席、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理事、世界资本市场控股集团副董事长、美国万通投资银行控股集团副董事长、中国国际资本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昊朗体育控股集团执行董事、美国格林证券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华兴银汇资本董事长。
在中央及省级报刊发表理论文章600多篇,40多篇论文获奖,并著有以《现代工商管理-中国MBA经典》、《信托治理优化论》、《金融风暴启示录》为代表的若干著作,主持了《国有企业重组基金研究》等多项大型课题研究,以及改制上市、并购重组、项目融资、财务顾问、信托创新等工作。
2003年入选《中国专家人名辞典》第12卷, 2004年4月入选《中华名家》,2004年8月入选《当代中华优秀儿女》,2004年9月入选《中华优秀人物大典》,2004年10月获中国城建与房地产科学发展“50位突出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05年1月入选《世界名人录》,荣获2005年度“中国发展百人奖”、“学术创新奖”,全球华人博士十大经济人物,2008年1月当选“影响中国进程100位杰出企业家”,2009年1月当选“世界十大杰出华人投资银行家”,2009年8月荣获“世界经济十大华人杰出投资风云人物奖”,2010年1月被授予“关注公益事业爱心人士”荣誉称号。
主持或参与的大型课题:
1.国企重组基金可行性研究(国家级)
2.国家科技攻关课题:西部大开发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国家级)
3.企业集团组织布局与北京制造业发展(省部级)
4.国家攻关课题:西部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国家级)
关键词:企业融资决策影响因素;模糊多属性决策
一、前言
如何制定最佳的融资决策?融资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其中负债比例如何确定?企业可以采取怎样的融资战略?这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核心问题。企业筹资面临着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只有充分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把握各种筹资方法,才能作出准确的筹资决策。
目前国内外对于融资决策的研究,多从金融学、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给出原则性的、定性的结论。且不同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完全一致,导致决策者在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同时,由于融资决策是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因素多半是定性的、语言化的,难以用常规的精确数学语言来描述,因此需要考虑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本文引入一种新的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根据对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将模糊多属性决策与对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起来,实现融资决策的定量化。
二、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企业筹资面临着内外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要制定合理的筹资政策,只有充分研究和分析这些因素把握各种筹资方法,才能作出准确的筹资决策。
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融资决策影响因素有不同的划分,划分标准各异,且有的因素之间存在耦合,不利于融资决策的进行。本文按照系统分析的思想,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考虑影响融资决策的因素。将融资决策影响因素分为两类:间接因素;直接因素。其中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生作用。
1.影响融资决策的间接因素。“间接因素”是指相对稳定的,不随具体融资方案而变化,因此对融资决策起间接作用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
(1)影响融资决策的内部因素。即与企业自身所处状态有关的因素。①企业的组织形式;②企业的规模及业绩、信誉;③企业的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④企业的资产结构;⑤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⑥企业的资本结构。
(2)影响融资决策的外部因素。①经济环境;②法律环境;③金融环境:金融政策、利率。而每一项因素又包括许多子因素。
2.影响融资决策的直接因素。“直接因素”是指随具体融资方案的不同而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
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
1.多属性决策的基本方法。多属性决策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乐观型(Maxi—max);(2)悲观型(Maxi—min);(3)乐观—悲观结合型(Hurwicz);(4)简单加权平均型(SAW);(5)折衷型(CompromiseModel)。
虽然多属性决策的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可能并不存在,但他们可以作为衡量可行解的参照基准。折衷型决策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优先解应尽可能靠近理想解,或尽可能远离负理想解,在理想解和负理想解之间寻求相对满意的答案,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参照基准和如何度量可行解与参照基准之间的距离。
2.模糊折衷型决策方法(F—Compromise)。“模糊折衷型决策方法”(F—Compromise)以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二者同时为参照建立起来的。类比经典多属性决策中的概念,模糊理想解由每一属性中模糊指标值的极大集构成,模糊负理想解由每一属性中模糊指标值的极小集构成。采用海明距离(HammingDistance)①度量决策方案与这两种理想解之间的差异,决策原则是方案与模糊理想解的距离越小越好,而与模糊负理想解的决离越大越好。
具体实现上有两种不同方法:
(1)“先加权,后综合”决策方法。先对模糊指标值加权;然后确定模糊理想解和模糊负理想解,并计算方案与两种理想解之间的距离;继而排列方案的优劣次序作出最终的选择。
(2)“先综合,后加权”决策方法。先在原模糊指标值的基础上确定模糊理想解和负理想解,并引进满意度的概念来刻画方案与两种理想解之间的差异,然后对方案在各属性上的满意度加权,以调整方案的优劣次序并最终得到最大满意解。
相比而言,第一种方法步骤简单,但导致模糊元素非线性化,需采用近似计算技术以提高决策效率;后一种方法步骤较多,但始终保持模糊元素的线性性质,故能获得问题的解析结果。
本文中采用第二种方法。限于篇幅本文不再作详细介绍,具体步骤可参考文献“4”。
四、企业融资的模糊多属性决策
接下来我们将上述模糊折衷型多属性决策方法应用于一个具体的企业融资决策中。
1.决策变量的选取。融资决策影响因素众多,而其中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这三个指标最主要、最易度量,同时为便于分析说明。所以在接下来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将以这三项指标为决策依据进行融资决策。
此处假设,经过逐项分析已得出不同融资方案的融资成本、融资效益、融资风险值,然后将这些分析结论提交最高决策层进行决策,因此这里全部采用语言变量。这是比较符合一般决策情形的。五、结论本文所述方法在融资活动中可以发挥很好的辅助决策作用,可以促进融资决策更加科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