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科学小实验的做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小实验的做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小实验的做法

第1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教科研;引领;发展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主管部门、社会、家长对幼儿园优质办学充满期待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毋庸置疑,幼儿园正面临着空前的办学压力,也面临着诸多亟需破解的难题。倘若没有改革现有的管理思路,创新管理策略,倘若继续采用经验办学、套用他人的模式办学,显然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为此,笔者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充分发挥教科研的优势,通过组织科学、规范、高效的教科研活动,来引领学校发展。下面就以我园正在组织实施的同安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幼儿个别化学习的支持策略研究”实践研究为例,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开展教科研工作,丰富园本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为幼儿的发展而存在的,这就要求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必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其实施必须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与学习兴趣。由于目前幼儿园尚无国家规定的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实施模式,每个幼儿园都必须在遵循幼儿园教育宗旨与目的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条件自行选择和确定适宜的课程内容,而后组织实施与评价。由此可见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建设的重要性,它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载体,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内驱力。

因此,管理者不可能因循守旧,采取经验模式办学,而应组织教师开展教科研活动,结合园本实际,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有利于幼儿发展的学习情境,开发园本课程,丰富课程体系,满足不同需求的幼儿的成长需求。

二、开展教科研工作,提升师资水平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教师的业务水平决定了课程执行的力度。丰富的园本课程只有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实施下,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达到课程设置的初衷。因此,在通过教科研活动不断丰富我园课程内容的同时,我又创造条件、广搭教科研平台,引导老师们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业务素养。因为,实践出真知,富有实践性的教科研活动是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三、开展教科研工作,凝聚团队共识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幼教事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且还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凝聚这支高素质团队的共识,充分发挥团队成员各自的特长,挖掘其潜能,激发其创造力,并将其形成合力,共同撑起幼教事业的一片天空,确保幼儿全面发展。

我园将园本问题确立为研究课题,然后组织团队攻坚克难,研究课题,也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课题研究的目标成了团队共同的追求,团队成员在这一共同追求的驱动下,团结协作,和谐共进,创造奇迹。

四、开展教科研工作,改善办学条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地办学条件是优质办学的前提条件。更何况在幼教界里,“环境育人”已然成为管理者的办学手段之一。当然,良好地办学条件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固然是改善办学条件的有利保障,但是再先进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也只有在老师们的科学、合理的布置与使用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功用。再说,最先进的未必是最好的,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只有经过创造性地研究使用,使其符合园本需求的教育教学设施与设备才可能真正改善幼儿园的办学条件。否则,则可能成为摆设,甚至是累赘。

五、开展教科研工作,培育创新文化

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想创新也是幼儿园不断发展的灵魂。因循守旧、经验化的办学模式显然跟不上时展的需求,在社会大环境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幼儿园

的管理也应与时俱进,既继承发扬前人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也不断更新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当然,“创新”不能流于形式,止于口号,创新必须基于不断地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前提下的,因此,要在幼儿园里营造创新的氛围,培育创新的文化,务实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实践研究显然是最有效地手段之一。

因为,教科研活动大都属于创造性地活动,它不仅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园本问题,而且能让从事教科研活动的老师们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养成创新的思维与习惯、拥有创新的意识与精神。而一个创新意识与精神的教师团队,势必会营造出创新的文化氛围。

当然,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并不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也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师资水平,改善办学条件,而是通过教科研活动引领学校发展的前提下,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

况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科研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教科研活动又是一项极为严肃与认真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无论是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规律,都需要潜心研究、持续研究才能发现与把握。幼儿不是可以随便进行实验的物品,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发展中的稚嫩的个体,他们需要精心的呵护。凡此种种,都是管理者在充分发挥教科研活动优势的同时,所必须引起关注,并极力加以规避的问题。

实践研究证明教育科研是幼儿园的立园之本、兴园之策、发展之源,唯有立足于教科研工作,才能把握幼教发展的脉搏,深化幼教改革,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唯有这样, 幼儿教师才能成为合格的新一代的灵魂塑造者,才能支撑起幼教这片广阔的天空,才能培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孩子。

【参考文献】

[1]严仲连.幼儿园课程实施适应取向的内涵、特点及影响因素.学前教育研究,2010(2)

[2]徐碧贤.建构基于生态环境的园本课程.学前教育研究,2009(5)

[3]王小英.幼儿园教科研活动应以幼儿发展为本.幼儿教育,2012(4)

第2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296-03

一、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内涵解读

市场营销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有着其针对来源与企业实践、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具有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营销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在营销工作过程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营销工作过程是一种智慧性、情感性、充满人性的工作(交换)活动,而不仅仅是程序化\固定化\没有情感和温度的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等。营销工作过程包含:营销技能—营销技术—营销之道—营销心理(营销价值观)不同层次的东西。营销工作过程中包含营销人的智商、情商、财商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不仅仅是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营销工作过程,完成好营销工作任务,还要提升,拓展。要引导学生通过做一件事,悟出更多的东西出来。

学生从营销工作过程中感悟出多少东西、悟到哪个层次,取决于课程设计者及任课教师的设计和引导。学生营销品格的塑造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等等要“嵌入”、“融合”到工作过程中。其最高境界是“润物细无声”、“插柳不让春知道”。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更高的营销境界、人生境界,提升学生的人格层次。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 (从特殊中总结出一般规律、形成自己的营销认知体系、知识体系的自我建构)。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开发是顺应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改革潮流的正确举措,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不过分追求概念、规律表述的准确性和逻辑关系的严密性,而是全面考虑市场营销课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作用;应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特色,为教学督导提供依据,融入素质教育理念。当然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优化基础上,编写专业教学标准,进而以专业教学标准为指引建立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

二、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不能从根本上满足职业生涯成长、企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问题,没有突破以学科体系为主导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仍然是在学科体系的框架下寻找与真实工作的联系,只能提供与职业实践有限或间接联系的学习机会,还不能解决职业教育内容脱离真实工作情境的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培养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问题,无法使学生获得企业所重点关注的“工作过程知识”、基本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

市场营销专业属于应用学科,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以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构建工作系统化新型市场营销专业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是必经之路。现阶段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状况总结如下:(1)整体上课程模式的改革在课程实施层面没有大的突破。(2)教学缺乏体系,教材也不配套。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一般都没有形成工作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稳定,而且由于教材和设备跟不上变化,使校内的实验室、实训室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衔接,不配套。(3)教学方式不适于高职教育,多采用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讲授式授课方式,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不适于能力的培养与训练。(4)考核方式难以反映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5)实践教学地位不突出,专业技能培养被忽略。(6)缺乏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深度探究。目前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由于受经费少、指导老师少、场地有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大多浮于表面,对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的研究深度不够,还没有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作系统化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使市场营销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三、具体的改革内容

(一)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营销人才,关键要考虑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考虑地区行业发展特点,二是考虑高等性、职业性,分析职业岗位以及职业岗位发展要求,三是要考虑学校资源的可整合利用的程度。经过多次调研、讨论,结合以上三点,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本专业实际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从事市场调研员、推销员、销售服务及售后服务员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体现

1.课程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从入职到成为专家,职业成长历程的系统化。

2.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单一到综合呈系统化。

3.情境内的系统化,明确工作任务\收集相关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4.工作过程知识的系统化:工作知识—技能—技术—之道—价值观。

5.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营销思维能力+营销价值观。

6.学习内容的整体分布的系统性。如市场调研分析,重点在市场调研与分析中解决。而在其他如营销活动方案策划中的市场信息调研,就只是应用而已。同样,营销活动方案策划内部学习情境的设计中,营销创意的训练,随着学习工作任务难度的增加(促销活动方案策划、庆典活动方案策划、新产品开发与市场推广活动方案的策划等),学习者营销创意能力、方法的训练也相应逐渐加深。

7.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公共课)与专业核心课程、专门化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之间的系统化。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市场营销专业的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转变了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引导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广泛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实践基地等资源优势,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组织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多种多样的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市场营销课程可以按照市场营销活动的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进度,对于基本理论、流程、方法进行讲授(一次课),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应工作阶段的工作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工作流程方法、强化对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掌握,构建起自己的知识技能体系。同时,也有利于让学生接受新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实践证明,单一的课堂讲授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灵活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法创新。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对于市场营销的课堂教授方法进行革新,我们也应该积极尝试。比如说以下方式的教学:

1.启发式教学。主要是要求学生阅读不同作者的书籍,特别是国外著作,从而比较不同作者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有时也会对社会有关营销方面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深究其问题实质,了解其营销含义。

2.案例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某个项目为例,从项目的调查、分析、选址、消费群体的确认,项目的定位到项目的控制、销售可以全程模拟,也可以某项目为例,局部模拟营销过程中的某一环节,如项目的市场细分与定位过程,销售执行过程等,结合案例中的做法,激发同学们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如果让我去做会怎样……根据班级状况,适当的时候,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3.协作学习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讲、自评的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协作形式对选取内容进行研讨,制作自己的演示课件,并由小组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或组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题辩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进行思想碰撞,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创造力。这种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4.情景模拟式教学。(1)运用小组学习法、角色模拟法进行教学组织和设计。学生成立公司管理小组,每个小组4~6人,分别扮演总经理、营销经理、生产经理和研发经理等角色进行模拟演练;(2)战略模拟试验。把学生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是同一行业的不同竞争者,就某一产品进行营销战略规划,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战略对抗模拟,决出优胜者,类似于军队中的网上战略对抗和军事演习。

(五)考核方法的改革

既然本学科的改革更倾向于能力的培养,那么考核的办法就不同于以往的考试。对于市场营销这门课,在考核办法上应采取学科成绩与学习成果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即采取老师布置、指导实践作业,学生上交作业成果,如调查报告、计划书、促销活动策划书等方法,并配合实践问题答辩式考试,同时考核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

市场营销课程考核遵循“以能力考评为中心,以过程考评为基础,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原则。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载体多样化,评价方式过程化,评价工具综合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主体多元化。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团队合作与创新作为考核的第一大项占30%,学习过程课业任务完成(技能)占40%,总共由企业理念设计、经营环境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市场调研、企业经营战略规划、产品策划、定价策划、分销策划、促销沟通策划几个大的任务构成,每一个任务都需要完成相关文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最后的理论考核占30%。这样对学生的考核既科学全面又能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四、市场营销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的意义

1.确定了市场营销课程标准、设计合理的工作内容标准。在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中,课程标准源自工作标准,但超越工作标准。还有良好营销人格的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等内容。在教学及课程标准的设计上,同时考虑职教学生的实际、参差不齐,给学生以更大的上升空间。

2.倡导通过行动来学习,在具体实践中建构知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职业技能。行动导向学习的成效:一是“事非经过不知难”,学生只有实际经历、做过,才知道做事情的艰难,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形成经验,经验多了才能总结出诀窍、形成策略。二是通过符合专业要求的工作行动——专业行为方式,奠定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行为规范。三是初步形成良好的职业工作思维,即营销职业工作思维。四是初步形成职业价值观——营销职业价值观。

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

3.多种教学手段综合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的学生,期望他们天天按部就班地“工作”,一丝不苟地认真完成工作任务是不现实的。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就是要增强市场营销学习的趣味性,寓教于乐。采用多媒体、录像、游戏、角色扮演、演讲比赛、主题辩论、企业调研、“绝对挑战”、营销实战等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工作过程系统化市场营销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追求成功与发展的渴望;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看到更多可能性。引导学生突破自己的限制想法,将“不可能”一步步化为“可行”;引导学生看清自己的“盲点”,从而作出改变,突破自我;培养学生相互欣赏与信任;完善学生心智模式,建立积极的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改变对周围人和事物的看法,抱着欣赏、感恩、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提升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使自己时常保持快乐的心情;提高个人责任感,勇于负责、追求自我成长;帮助学生把一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第3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教学;师生互动;实验教学;科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方式的变革,倡导探究式学习,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科学规律、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既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又是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教师误解或曲解了探究性教学的内涵,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甚至怨声载道,说搞探究性教学是折腾人。下面我就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师生间如何有效互动、三维目标如何有效落实、课堂效率如何全面提升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提出粗浅的意见,以期成为引玉之砖。

一、加强师生互动,共创和谐活跃课堂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因此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

例如,在“平面镜”这一节中,如果完全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即创设情境后,由学生观察、讨论、猜想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然后自行设计方案、小组实验,检验自己的猜想是否成立,最终得出成像特点。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意图不完全明白,效果自然不理想。这里面既有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原因,也与教师“只放不收”有很大关系。如果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二、探究活动应允许学生出错,探究活动重在过程

由于实验条件、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或许还存在问题。只有客观公正,才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曲折”的探究活动中,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

例如,在探究“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因素”时,由于分组自主探究,学生的活动兴致很高,大部分小组都归纳出了决定摩擦力的大小因素以及摩擦力的大小跟这些因素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但是,几乎所有的实验小组都没有很好地注意该实验的关键点――二力平衡:要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且拉力方向要水平拉动向前时,拉力F才等于摩擦力f;再就是探究滑动摩擦力与某一个因素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其他因素不变,即在实验中控制其他量不变。

三、努力搞好实验教学,将物理现象和规律客观真实展现出来

探究性实验作为物理教学一种重要的方法和手段,它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引起学生的观察、思考,便于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也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探究实验的作用,在探究实验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实验教学的可见度

教师要努力改进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克服空间上的限制,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的办法是使用数字展台。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在演示实验方面尤为重要。

2.增大实验教学的可信度

探究实验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只有增大探究实验的可信度,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为此,教师要搞好相关知识的复习,并要克服知识迁移的负效应。

3.增加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初中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着增加实验的趣味性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出极大的学习动力,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探究实验的教学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探究实验的教学效果还取决于实验本身以及教师的指导作用。只有充分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并在实践中进行合理有效的应用,才能按照《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探究活动中必须用好适当的科学研究方法

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用到的科学研究方法比较多,概括起来有: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转化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理想实验法等。其中,用得最多、最实用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科学合理地用好这些研究方法,既可以事半功倍,还可以少走弯路,有利于科学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例如,由于电压和电阻两者都可能影响电流的大小,用实验研究它们的关系时,应该先保持电压不变,探究电流和电阻的关系;然后保持电阻不变,探究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最后总结得出欧姆定律。另外,在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也应该用到“控制变量法”。

第4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目前,初中物理实验仍然存在着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实验素材,开齐、开足实验课,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如何开发、拓展初中物理实验课程?1.设计的实验要有如下特点:(1)“同步性”.按每一节的教学流程来编写的;(2)“实效性”.就是为了把每一个实验做好;把每一节内容学会;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要充分挖掘实验素材,以演示实验、学生实验为主,家庭小实验为主要补充,围绕教学的每一个流程,开发出和教材同步的实验校本课程.为了让学生树立实验的意识,教学中采用“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每一个实验做好,使学生觉得学习物理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2.特色做法:(1)让物理习题“实验化”.(2)变“书面作业”为“动手、动脑的实验性作业”.尤其对学困生,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验性的作业,使其体会到实验的乐趣,可能就成为转化学困生的突破口.(3)设计丰富多彩的实验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主要设计以下栏目:①小制作;②想想做做;③动手动脑学物理;④趣味物理.(4)加强拓展性实验的研究.以新课标编排的顺序,基本上和教材同步,让验证性、测量性、延伸性实验并存.验证性实验.如,阿基米德原理验证浮力大小和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测量性实验.如,用三种方法测石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延伸性实验.通过拓展性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物理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5)开发初、高中物理实验衔接课程.近年常出现初高中物理知识衔接内容的考查.

怎样落实物理实验校本课程?以实验课程为依托,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家庭小实验为有益的补充.加大实验力度,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并且运用激励机制,让学生爱做、会做实验.1.实验方法科学化.加强实验方法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物理的常用方法,如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理想模型法、推理法、等效替代法等.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和合作.也可以通过“实验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让实验探究科学化、实效化.2.实验形式多样化.让小实验走进大家庭,是开发初中物理“魅力”实验课程的最大亮点.初中阶段的实验80%以上可以设计成家庭小实验,经常举办一些家庭小实验大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3.实验内容“多样化”.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实验内容.既包括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又包括想想做做、想想议议、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实创新、动手动脑学物理、趣味物理等.4.实验机会“最大化”.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验次数.课标要求的学生实验一定要做好,并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实验机会,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建立教室的“物理实验角”,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学生实验的平台.还可以把演示实验器材多留在教室几天,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实验机会;发扬盆盆罐罐皆实验的精神,让实验作业不再流于形式.5.实验教学同步化,实验教学常态化.以实验校本课程为依托,加强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精心备课,围绕教学目标中的核心问题,设计几个“问题串”,再从新课的导入、概念的引入、难点的突破等环节设计几个“实验串”,让“问题引领,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高效化,并且具有可操作性.

活动育人,措施激励,优化实验效果.1.建立物理实验兴趣小组.每小组选出两人组建物理兴趣小组.利用闲暇时间,举办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科技小论文等活动.选出班里的物理实验“小能手”,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带来的乐趣.2.举办实验技能大赛.可以对某个学生实验,也可以针对某个物理问题进行探究.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创新性实验设计、自制教具等项目.3.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比如,举办实验手抄报,包括设计型、拓展型、学习方法指导报;画出每一章的实验知识树;举办科技作品展活动;举办《物理就在你身边》征文比赛.每月举办一次,展示学生的实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建立学生实验成长档案,评选实验之星.对课堂上学生实验时的表现,学生的家庭小实验图片集,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等,进行量化打分,选出实验学习之星,并将实验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之中.

总之,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探究的兴趣,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一种习惯,使实验学习“常态化”.

第5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演示实验 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 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先生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实验是知识的源泉,物理是凭借实验发展的科学。物理实验以其合理的设计方案,严密的科学论证和创造性思维的探索精神,为培养和造就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对中学生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重视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广大物理教师的公识和追求。有的教师认为学生按实验目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现象明显,所得的结论与教材一致,就叫实验能力的培养。而我认为这还不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有上述做法,而且还要让学生突破教材的框架,大胆设想,积极探究,通过反复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注意实验的过程,总结实验的成败得失,这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激发学生动手兴趣

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在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物理的奥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的心灵就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他们一旦产生了兴趣,再困难、再繁重的学习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从而会产生自主的求知欲望。例如,做“压缩空气内能增大”的实验时,把活塞迅速压下去,玻璃筒里的棉花团随即产生火花,这时学生在被瞬间发生的实验现象所吸引的同时,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这样他们既学会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一原理,又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经常有学生在课前询问老师这堂课是否安排了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完成后又询问自己能否做等。可见,学生对演示实验是非常感兴趣的,也非常渴望有亲身动手实验的机会。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关键在于教师本身,教师在实验中必须做到准备充分、操作规范、效果明显、表述清楚。首先,演示实验是一个过程,应具有完整性,不应该出现演示到哪算哪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在熟悉教材和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试做实验,仔细观察实验效果,思考是否有需要改进的方面,保证演示过程中具有安全可靠性且成功率高、效果明显的特点。对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并有对应的解决策略。其次,在演示过程中,操作实验要规范、态度要认真、动作要熟练,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同时还应不失时机的在各个环节中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理解教师演示实验的意义并得到正确的实验结论。此外,实验装置应摆放在学生都能看到的地方,使学生易于观察到实验现象,避免出现后排的学生“伸长脖子”也看不清实验的情况。最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某些演示实验,这既满足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充实课外活动 ,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课外科技活动是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智力营养及环境。学生在这种活动中,可以不受教材范围和教师倾向的束缚,独立地、自主地发展。因此,课外活动的内容要丰富、新颖,形式要多样,方法要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五楼扔下不破碎,激发学生产生小发明、小制作、小创造的想法和做法。还可设置适当的课外小实验,让学生动脑、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使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的活动中观察课堂教学里所不曾领悟的道理,去探索物理的奥秘,去触摸课堂里所无法接触的东西。通过小制作和小实验等物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动脑和自我发展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新技能。

三、手脑并用,提高操作能力

第6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探究能力创新能力

高中物理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实验是物理学科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实验操作训练是学好物理这门课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探究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课标教材共有实验探究25个,其中完整的探究实验7个,不完整的探究18个。从这部分实验的对比可以看出,新课标教材无论从实验的内容、呈现形式,还是对实验的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完成自己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猜想,体验实验的魅力,掌握实验是研究问题的基本手段之一。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某些“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的荒谬做法。这一现象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是一严重的阻碍。

一 、提出探究的情景问题,突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如何让学生针对日常生活的现象提出相应的问题对于开展下面的实验探究具有重要的作用。

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这也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学生将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如:选择趣味性强的实验,巧妙设计实验教学程序,运用语言的艺术魅力,激其情又引其疑。例如,在讲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一节时,可提出问题:人们是怎样知道天体质量的?太阳、行星的的质量不可能按常规直接用天平来称量。解决方案:可用万有引力定律和圆周运动的知识计算出来,从而导入新课。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种方法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欲与求知欲,从而精力集中地投入学习。

二、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习惯

传统的实验教学,忽视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师包办探究,把结论提供给学生,让学生验证探究。这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束缚,被扼杀,大胆设想的翅膀“被折断”,学生缺乏动手能力。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中多做“试一试”、“动动手”之类随堂小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实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制实验器材,但要注意准备的器材要尽量选用生活中容易找到的日常器具。变纯观察性实验为创造型操作实验,鼓励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使学生脑、眼、手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潜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

三、在实验探究过程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例如:在关于《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我构建这样的情景:将二个小磁针靠近放在一起,当移动其中一个小磁针时观察另一个小磁针的方向。针对这一情景我提出问题:二个小磁针同时动的原因是什么?它们间的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学生由这一奇怪的情景和需要探究的问题,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可见,没有质疑,就没有新问题的提出,探究也就没有开始的根据。质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独立性、自主性的体现。

2. 培养学生勇于猜想、敢于假设的能力

例如,研究“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时,传统教学大都不让学生猜想“动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而是把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运动速度有关的结论直接呈现给学生。但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总感觉动能与物体的体积大小有关,这种前概念对学生理解“与动能大小有关的因素”会造成干扰,学生对“动能的大小跟体积大小是否有关”仍是含糊不清的。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验,只有让学生亲历了探究过程,他们才能确信“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无关”,同时他们的实验能力、探究能力也能逐渐提高,还能培养他们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这一新方法给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注入了活力。但应该认识到虽然这种教学手段很先进,可以做出很多现实中难以做出或测量难度很大的实验,但是模拟实验终究取代不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如果过分追求先进的教学手段,总是用各种电教仪器和多媒体教学的模拟实验,让学生看看了事,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亲自动手操作,那么,这只会使学生养成记实验、背实验的习惯。使学生失去了锻炼自己创新能力的机会,这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利用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学生实验的延伸与拓展,突出了对学生的实验能力的考查。例如2008年考了“利用直流恒流电源和电压表探究一种热敏电阻的温度特性”,2009年考了“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探究一种金属丝的电阻率”,2010年考了“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测定干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这类题目具有很好的区分度,能把不同层次的考生区分开来。

可以说物理实验的重要性通过高考试题得到较好的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验能力通过高考实验设计也能得到很好的考查。

5.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第7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线,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科学实验成了学生们探究的主要活动,而对比实验却成了中高年级在活动中经常遇到的实验。对比实验的原则是什么,重点在哪里,如何突破难点,对比实验仪器和材料准备的特点是什么,在对比实验中如何体现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上述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对比实验教学的一些初浅认识和看法。

一、对比实验中仪器和材料准备是关键

实验离不开材料,精心准备实验材料是上好实验课的首要条件。这一点在对比实验中尤为重要,这是由对比实验的性质和原则决定的。对比实验也叫对照实验,它是运用比较的方法来揭示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实验方法。具体做法是把实验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似组群进行,其中一个是对照组,作为比较的标准,另一个(或几个)是实验组。实验时把对照组与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对比因素对事物性质和变化的影响。由此可知,对比实验的方法是进行单因素比较。要进行单因素比较,则必须设法控制其它可能有影响的诸多因素,尽量使这些因素完全相同。这是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比实验过程中自始至终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应当指出,尽管教师精心准备材料,把握关键,反复强调原则,但小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恰恰容易忽视的还是这个重要原则。这是由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儿童容易被一些次要的因素或有趣的细节所吸引,而忽略应该注意的因素,或是往往只注意事物外在的明显的变化,而对不变化的前提条件往往视而不见,因而在分析结果时误入歧途。因此教师除了精心准备材料外,如何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确对比实验的原则并在实验操作和分析结果时自觉地运用这个原则就成了教学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二、由指导到放手,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对比实验

学习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同掌握任何一门技能一样,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点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中无论是整体编排上或每课对比实验中都体现了这个过程。从教材的整体编排上看,对比实验是贯穿于低、中、高三个阶段中的。低年级在"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和"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课就渗透了一点对比实验的方法;中年级则以对比实验为重点,有"溶解快慢的对比实验"、"冷热空气的对流对比实验"、"摆的快慢与什么条件有关的对比实验"和"太阳能吸收快慢的对比实验"共四项九个实验;高年级虽然是以模拟实验为重点,但仍然有许多对比实验内容。例如,"水蒸气凝结与湿度的关系"、"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斜面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哪些条件下馒头容易发霉"等都涉及对比实验。由此看来对比实验在整个教材中呈点滴渗透--初步学会--学会应用等几个发展阶段。低段渗透,高段发展,中段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整个对比实验的内容是由易到难,教师的指导由扶到放,学生的学习是由不自觉接受到自觉应用。

经过教师演示--学生半独立实验--学生独立实验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学生对对比实验从观察学习--模仿--自己实验,逐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和原则。应当指出,我们说对比实验的教学要经过演示--指导--放手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在同一个实验中机械地重复进行,而是在一个大课题下每一小课题的研究时一层一层地展开的。这个过程在初学时可反复进行,在学生初步学会后就可压缩或省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以这个过程为阶梯,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其能自觉运用对比实验的原则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视实验中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个完整的对比实验一般要通过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实验--结论几个阶段才能完成。下面就对比实验的几个环节逐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在对比实验教学时,一般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提出课题,这个问题可直接提出,也可通过一种现象间接引出,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问题,并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能创造性地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假设。

(二)实验的设计

在设计对比实验时,首先要将假设的众多因素摆出来,然后提出究竟与哪种因素有关,怎样才能验证一个假设是否正确。这个提问是让学生思考,并说出实验的方法和采用这个方法的理由。这种表述很重要,它是将学生的内在思维过程用外部语言的形式展现出来。只有通过表述,才能知道这种方法对不对,合不合逻辑;只有通过表述,才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才有助于学生对对比实验原则的理解。

(三)对比实验的操作

实验操作不是简单的动手操作,而是要将前面的设计用实验再现出来,同时也是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再现出来:对照组与实验组哪些条件应该相同,只有什么条件不同,怎样做才能突出对比因素,还有哪些因素可能有影响等。在对比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要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因为对比实验本身就是用差异法来得出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对照组与实验组之间的差异只有在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的基础上方能得出。观察和比较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同时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也要求学生不怕困难,与人合作,善始善终。

(四)结论及应用

一个对比实验的结果就是一个因果关系。所以在教学中不应该只停留在学会做几个对比实验,而是需要会运用对比实验解决一些问题。这个综合运用的过程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即通过对几个独立因果关系的归纳概括,得出对大课题的解决办法。如,搅拌能加快溶解;加热能加快溶解;研沫能加快溶解。如果要迅速加快溶解,就必须同时采用搅拌、加热、研沫办法。在教学时,要将这个思维过程充分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归纳和概括,最后通过一个综合性的比赛来完成这个大课题。

第8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教学作为教育实践内容之一,通过实验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再理解和再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以此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1当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1实验教学开设课时不足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物理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许多教师很少做实验,不愿花时间从事实验教学,实验只被作为收集数据,验证理论,应付考试的工具。学生实验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以至于学生很少提出问题。没有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学生的主体地位远没有得到重视,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忽视了实验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2学生参与实验程度低

新课标指出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迫切需要改革。探究性实验由于其重视过程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主体性的发挥。强调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成为当前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

2提升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创新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通过物理实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最佳环境,特别是开发一些联系生活实际的应用型实验,可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物理实验的实用价值,能强烈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教师应成为勇于进取、善于创新的模范,无论实验方法的革新、教具的创造、实验的新颖设计,对学生都有很强的感染力,会不知不觉在学生心里播下创造的种子。具体做法: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实验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的培养,一要靠老师的正确引导,二要靠学生亲身到实验中去激发。

教师要善于把握实验的科学性,挖掘实验的趣味性,制定切实可行的督促、检查方案,或展示、或竞赛、或讨论,使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课本或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对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很有帮助;物理实验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实验。课本让学生看,实验让学生做,思路让学生想,疑难让学生议,错误让学生析,并且多给学生提供独立设计实验的训练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探索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2.2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物理实验的依据是实验原理,只有把实验原理放在处理实验教学的首要位置,才会使物理实验教学“活”起来。若能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对实验原理进行挖掘和探索,将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按科学方法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质。必须抓好以下两点:首先,对实验原理的正确理解。要知道这个实验为什么这样做,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不这样做还能怎样做,那一种做法更好,更可行。这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一个关键。其次,对常用的物理仪器要熟练使用,这是实验的基础,是实验的工具。常见的实验仪器有以下十三种: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打点计时器、弹簧称、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对这些常见实验工具不仅要能正确熟练地使用,甚至要知道实验仪器的原理。

例如,在《把电流表改装为电压表》实验中,需要测定电流表的内阻,书中直接给出了半偏法,对这一方法的出现学生普遍感到很突然。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测电流表内阻的方法,然后对学生中使用最普遍的两种方法进行分析。常见的伏安法,该方法在测一般电阻时可用,但在测电流表内阻时却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测定电流表内阻的目的是用它来改装为电压表,若电流表内阻测量不准确会直接影响改装后的伏特表的精确程度。

2.3构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实验环境

在高中物理实验课上是要学生通过实验来学到知识,训练技能,并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一堂课中教师的情感投入往往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情感投入。教师能否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能否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前提。在一节课中,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人际交流,在这个交流环境中,若要使学生有好的课堂氛围,有热烈的讨论,有激烈的争论,有独特的发言,甚至有创造性的思维,都必须让学生从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然情感的流露。因此,要求教师从尊重学生出发,有和善的语言,温文尔雅的教态去创设这个环境。民主、有序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教师要有与人为善的教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以此来提升物理实验的参与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提升物理实验教学效果的基础。这就要求,物理实验教师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的组织和安排学生进行物理实验,保证物理实验的效果。在总结中前行,是物理实验成为提升和促进学生物理学习的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1]靳建设.基于新课程观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目标分类研究[J].物理实验

第9篇:科学小实验的做法范文

1评估实验器材和装置

合理地选择实验器材和装置是完成实验的前提.实验器材和装置选择的恰当与否,决定实验方法的优劣,影响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一是评估实验器材的属性.所选器材是否操作方便、是否可见度大、效果明显.二是评估测量工具的量程是否满足实验要求.刻度尺、弹簧测力计、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测量工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三是评估器材的分度值.如电流表、电压表测量时指针偏转角度不能太小,应使指针偏转超过量程的三分之一.也可以从完成实验时间的长短、节能环保等方面进行评估.

例1在探究“水的沸腾”的实验中,甲、乙两组同学分别使用A、B两套装置(如图1)来完成实验.请分析评估A、B两套装置.

评估B装置与A装置的不同在于B装置烧杯口上多了个密封盖.加盖后,B装置热量损失少,实验耗时少,但所测水的沸点不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 A装置热量损失大,实验耗时长,所测水的沸点是当地气压下水的沸点.

2评估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实验数据是体现科学事实的证据,是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根据,要确保原始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如果不能科学地收集实验数据,造成所收集数据的失真,将会对探究结果产生严重影响.一是评估量程或分度值是否读错.二是评估收集的证据和数据是否真实、是否捏造.三是评估收集数据的时机是否把握合适.四是评估数据(或证据)的收集是否完整.五是评估实验数据的处理是否得当.

例2小华和小海用图2所示装置探索“导体中电流与导体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中多次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大小,并将测量的数据记录在表1中.小海分析了测量数据后,发现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便认为表1中的测量数据有问题,他拿起笔就修改了实验数据,如表2所示.请评估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是否恰当?

评估小海修改数据的做法是不恰当的.实验时应认真观察并仔细读数,实事求是地记录、尊重实验数据.小海若感觉测量数据有误,他应该将自己的见解与小华进行交流,共同分析产生的原因.若发现是操作错误、读数错误等原因造成的,就应该重新实验获得数据,而不能想当然地修改数据;若发现操作、读数等没有错误,就应该保持原来的数据,并把探究活动中出现的这个新问题(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作为另外一个活动进行探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同时还要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评估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是指实验的大致计划和思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评估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从而去劣存优,改进设计方案,提高优化科学决策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完整性.

例3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如图3所示实验装置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请评估他的实验方案中不合理之处,并进行改进.

评估将烧杯内的酸奶倒入量筒内时,不可能将酸奶全部倒尽,总有一些酸奶沾附在烧杯壁上,使测得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改进方案:用已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酸奶的总质量(如图乙),然后将烧杯内的适量酸奶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酸奶的体积(如图丙),再测出烧杯和剩余酸奶的总质量(如图甲).这样把沾附的酸奶质量减去了,倒入量筒中的体积与对应的质量相等,避免了残留引起的误差.

4评估“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和方法是否加以合理渗透和使用

《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学生要有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实验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很多实验都利用了这个方法.主要是评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评估在探究过程中,按要求应该保持不变的物理量是否在操作中真正做到了保持不变?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是否控制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电阻的关系”时,是否控制了导体两端电压一定.二是在描述实验结论时,是否注意体现对变量控制的描述.如:在描述“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时,是否有“速度相同”这个前提条件;在描述“电磁铁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时,是否有“电流相同”这个前提条件.

例4小强利用U形管压强计和装有水的大烧杯来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如图4所示.小强注意到要完成该实验应保持深度不变,于是他保持乙图中金属盒的位置不变,并将一杯浓盐水倒入烧杯中搅匀后,实验情形如图丙所示.比较乙、丙两次实验,小强得出: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其内部的压强越大.请评估他的实验探究方法是否正确.

评估“深度”是指从要研究的那一点(金属盒)到自由液面的距离,而不是到液体底部的距离.小强错误理解了“深度”的含义,他的做法使金属盒到液面的深度变大了,也就是说他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没有按照控制变量法的要求保持深度不变.所以小强的实验探究方法不正确.

5评估探究结果的合理性

评估探究结果就是让学生有勇于挑战权威的勇气,敢于质疑的精神.一个完整而周密的探究活动应多次实验,不能通过一次实验数据或一个现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若实验次数不充分或者不是随机的几组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具有很大偶然性的,其中甚至包含一些貌似正确实则错误的“规律”.如“探究串联(或并联)电路电流(或电压)的规律”时,要注意是否更换了不同规格的小灯泡做多次实验;“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是否注意到用阻值不同的几个电阻做实验.这样的评估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具有积极的意义.

例5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在杠杆两端挂钩码,不断改变动力或动力臂的大小,调节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原来的位置重新平衡,记录数据如表3:

实验次序动力F1/N动力臂L1/cm动力F2/N动力臂L2/cm12.051.01022.0102.01033.0102.015根据第2次实验数据某同学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请评估他的结论是否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