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第1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 .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2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活动背景:2013年以来,我党各级机关在的号召下,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基层单位,江西省贵溪市金屯镇高公村抢先一步,积极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和资源开展了反铺张浪费教育。经过半年多的集中学习,村委会所属45名党员都认清了奢靡之风的危害,强化了防腐拒腐观念。今年3月5日,是学雷锋日。雷锋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半个世纪了,可他的事迹和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不容忽视的教育意义。雷锋同志是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模范,他的这一精神也是反铺张浪费教育的好教材。所以,在这一天,高公村精心策划组织了一场题为“学雷锋精神研讨会”的远教专题活动,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朱加太、市委组织部远程办主任叶剑锋应邀出席,全村45名党员及36名群众代表前来就学。

活动实录

议程一:收看课件。在活动之前,高公村大学生村官、远教站点管理员杨春燕在平台上下载了雷锋同志的事迹专题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在市委远程办的建议下选取了《永远的雷锋》《雷锋之歌》两部专题片用于播放。鉴于这些年来雷锋的精神和事迹已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所以在活动之前,管理员将雷锋同志的事迹材料打印出来,组织党员进行了先期学习。活动开始,管理员参照文字材料对雷锋事迹进行简短介绍,然后播放课件。

议程二:讨论雷锋精神。播放完毕,大家展开热烈讨论。村支委周万益说,村里不少人吃饭多盛,吃不完就倒掉,是浪费;党员朱芳芳说,在那个年代,雷锋同志津贴很少,却能一年省下一两百元资助别人,我们今天收入高了,却有很多人入不敷出,也是因为浪费;村党支部书记李汉富说,学雷锋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反奢靡也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们今后要加强自身的作风管理,自觉拒腐防腐。大家相继发言后,由市委组织部朱部长进行总结。朱加太副部长说,学习雷锋不能只停留在喊口号上,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精神的优良传统,又要紧扣时代脉搏,把雷锋精神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雷锋精神。

议程三:说说个人学雷锋的打算。村民孔凡旺是村里的带富能手,经常无偿帮助村里的贫困户,还无私地向贫困户分享自己的致富经验,因此在今年被评为镇里的“学雷锋标兵”。这次活动中,他更全面地了解了雷锋精神的全貌,也认识到了时代的需要赋予学雷锋活动的新意义。他计划今后从自身做起,厉行节俭,把省下来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事业拓展上来、用到帮助村民中去。其余党员也纷纷做了表态。村委会在会上敲定,将这项活动长期搞下去,并由班子成员带头,以承诺的形式把个人的学雷锋计划确定下来,在活动每一阶段结束时对践诺情况进行民主评议。

活动效果

第3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摘 要】培训模式是构成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重要因素,“模式创新”是提高培训工作质效的迫切需要。本文以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为例,提出“同伴会诊”培训模式,阐述了该模式的目标设计、行动路径和效果体会等,既取得了很好的培训实效,又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提供了可借鉴模式。

关键词 教师培训;同伴会诊;培训模式

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理论认为,知识和技能是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而获得的,“任何知识都存在于文化实践中,参与到这种文化实践中去,是学习的一个认识论原则。”也就是说,你要学习游泳就应该在泳池里学习,而不是站在陆地上谈如何游泳。教师的培训学习也是如此,应该在教育、教学等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因而“走进教育现场”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核心元素和基本形式之一,在真实的情境中围绕教育、教学、管理等主题展开研究,更加富有精彩动感、更加可看可学。同时参训教师均为成人,他们是带着经验和问题而来的,他们的主动参与和互相交流学习非常重要,成人学习理论也认为:人类的许多知识与技能需要成人在相关情境中亲历亲为——“在行动中反省”、“在行动中求知”,才能生成真正的理解,获得切实的掌握。基于此,我在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项目的《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一专题,研制并实施了基于小组合作的同伴会诊培训模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目标设计

湖州市市属学校文综类教研组长培训班于2012年3-4月举办,有来自市属17所学校的40位组长参加,60学时,共组织了3次集中培训。第一次集中培训主要是安排了教研组建设及活动方面系统理论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的第二次集中培训,主要是进行实践体验,主题是“有效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这次培训的目标很明确,即提升教研组长策划有效教研的能力。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又是基层教学管理者,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和本班学员来自3门不同学科(政治、历史、地理)的实际,整期培训我们侧重于对学员组织管理能力的提升,而教研组长履行管理职责的最重要载体就是“教研活动”。因而如何使教研活动不流于形式、不停留在简单的经验性的随机交流层面,真正使其富有实效既是组长们必须思考的一项基本却十分重要的命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学校校本教研的实效。

二、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基本认识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即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促成同伴间展开真诚交流、互相合作,围绕中心提出问题、诊断问题、给出建议,从而加深对某一研究主题的理解和认识。同伴间的这种专业切磋、互相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合作反思”的过程,在共同语言中产生共鸣,在不同声音中相互交流、越辩越明。该培训模式的构建:

一是基于参训教师的特质;教研组长是学科骨干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经验和知识,他们具备对某一问题思考、提出看法、讨论、归纳的这样一种能力和素质。二是受情境学习理论、成人学习理论及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等课改理念的启发;我想:我们亦应该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让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三是以小组合作为主要特征;一个班级四五十人,逐一就问题发表观点或者感想,在操作上不太现实,效果也未必好,所以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即全班组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先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将组内讨论的观点归纳综合起来,最后推选代表全班交流展示。这样每个人的观点、想法都得到了陈述和展示,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还大大提升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四是同伴间由于工作性质、专业背景等相似度较高,陌生感和距离感也较少,因此在研讨过程中彼此在行为上会更主动、思想上更自由、思维上更活跃。

三、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行动路径

(一)培训前的铺垫

1.理论引领:围绕主题,培训班邀请省教研室副主任张丰作《怎样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的专题讲座。有理论分析,又借助真实案例呈现方法的指导,给学员们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厘清了一些认识上的问题,同时鼓励大家要在“理想的引领下做尽可能的实践”。

2.任务驱动:在本次集中培训前班主任先行将培训内容、形式等跟全体学员做了详细的介绍,并要求学员围绕研修主题先行展开独立的研究,结合工作实际进行阅读、思考、资料收集及材料撰写(主题:《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等工作,加深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便于在会诊时有话可说且有的放矢。

3.现场选择:我们通过自愿报名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最后选择了教研组建设相对比较健全的练市中学和湖州一中两所学校率先组织公开教研。

(二)培训中的观摩

在练市中学,全班学员现场观摩该校政治教研组的听评课课例式教研活动。首先听了该校政治教师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课:《收入与分配》,随后观摩了政治组的教师们在组长的组织下展开的评课活动。在评课活动中,上课老师先介绍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理念,并谈了课后的一些想法,后组内其余老师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研讨气氛非常活跃,组长最后作简短活动小结。

在湖州一中我们观摩的是该校历史教研组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的教研活动。校领导介绍了该校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做法,后在该校历史教研组长的组织下,一场以“指导学生社团(春秋社)”为主题的活动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各备课组分别介绍各自指导社团活动的方案,高一备课组是《书画同源——书画作品展示、欣赏》,高二是《反对战争 珍爱和平》。介绍完毕后,全体组员畅所欲言,对方案的预设目标、内容、实施过程等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问题和需改进之处。

(三)观摩后的会诊

两场观摩结束后,全班学员分别就所观活动进行会诊研讨,先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发言都非常诚恳,各抒己见,就事论事,肯定了优点,并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了现场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说就听评课课例教研而言:评课“中规中矩”,缺少新意和策略;活动中有冷场情况出现;有的只说“好话”,而有的语言表达过于犀利;组长最后的小结针对性不够。指导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方面:下达给学生的任务“一刀切”;老师不能只是指导而要积极参与进去;缺乏对活动系统性全局性的研究整合;内容新颖,但形式上能否突破这种大家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常态;缺少最后小结等。最后开出如下处方:

1.要营造教研组内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民主氛围,这是组员间进行对话、真实互动的重要保障,是开展有效教研的基础。

2.教研组长(或教研活动主持人)在活动前一定要精心策划,活动中注重动态调控,并且一定要做好活动小结,并书面记录下来。

3.有效教研活动应多在“研”字上下功夫,选择那些大家都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问题,主题要明晰,目标的编制应该有全局概念。

4.要改进听评课的策略,明确目的性和主动性、细化评课内容、课前最好有清楚的布置分工,要避免泛泛而谈、偏离主题、研讨积极性不高、主持人唱独角戏等问题。

5.指导学生的活动,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分层设置任务,注重个性的发挥,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增强活动实效。教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不能只停留在指导者的身份。

6.要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开拓眼界和思维,致力于有效教研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理想的指引下作尽可能的实践”。

同伴会诊结束后,培训班还邀请了市教科研中心政治、历史两位教研员对所观教研活动及学员们的会诊作点评,两位老师不约而同的用了“当教研员几十年来,听课、评课无数,但评‘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这句话作开场白。并对“同伴会诊”这一培训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认为它充分调动了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同伴间思维的交流和碰撞,“一棵树摇动了另一棵树”。

四、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效果与反思

同伴会诊培训模式的构建,立足小组合作,充分发挥了参训教师的主体地位和参训热情,使其“有效策划教研组教师研修”等方面的素养获得了提升,从训后座谈和问卷调查(不记名问卷调查显示:对培训模式持“很满意”的占94.1%,持“基本满意”的占5.9%;对培训效果持“很满意”的占91.6%,持“基本满意”的占8.4%;持“不满意”的两项均占0%)看来,显著成效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

1.提升了参训教师对有效教研的认和理解。通过理论引领、任务驱动、现场观摩、会诊研讨等系统培训,从理论、实践两方面实实在在的进行了加强。特别是大多数组长原来“观课”很多,但像这样从整体上去观摩‘教研活动’还是第一次,原来“身在其中”对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很难觉察得到,这次静下心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诊断,对一些不合理之处看的更清楚,也更能明其得失。

2.改变了参训教师教研活动就是上传下达、听课评课、磨课等思维定势。通过同伴间的研讨尤其是对一中教研组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观摩,学员多角度的认识了教研组功能和教研组长职责,极大的提高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回顾本次培训,之所以效果不错,个人觉得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1.认真做好前期调研。了解和掌握参训者现状、背景与需求等方面信息,以准确把握培训目标、任务和重点,这样才能在满足培训对象需求的前提下,进行内容的设置和培训方式的安排。以本班为例,根据教研组长的特性(是学科骨干,研讨、发言的能力较强)和需求,我们将内容重心设置在教研组建设和教研活动的策划组织上,并采用案例式、研讨式、会诊式等形式展开培训,效果就比较理想。

2.有效落实好集中前的分散。个体研修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任务驱动下的自主学习:一是为集中培训做好了知识心理准备。在对培训主题独立思考和内化的基础上参与集体交流互动,更加“有话可说”,有助于个性化知识的理解和获得;二是为自身专业发展做了点滴“微”铺垫。有助于学员改变“被动培训”的惯性,增强了主动阅读、自主学习的意识。而自主意识的增强恰恰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素养提升最根本的途径;三是个体研修时间安排上富有弹性,有利于和集中培训时间安排上的刚性互补。

3.用心选择好培训中的案例。培训中观摩案例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学员的需求和问题提供的“典型案例”,贴合工作实际,并能有不同的类型特点。本案中,如果说听评课课例教研是常规必修课的代表,那么教研组指导学生团体活动就是一门知识拓展性质的选修课,形式各异、相得益彰。

4.深入组织好培训中的研讨。“为讨论而讨论”或者蜻蜓点水般的讨论不仅不能提升参训者的能力和素养,还会使我们的培训课堂失去吸引力。本次培训,我们在观摩了两场教研活动后均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组织全体学员进行了研讨,组内人人发言,代表上台展示,按理说这个主题的培训至此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考虑到人总是说说容易做做难;说他人容易说自己难,为进一步提升培训质效,在校观摩研讨结束后,我们又在本中心以《我的一次成功的教研活动》或《教研组建设及活动留给我的启示》为主题,还是以先小组后全班的方式人人通过课件自我介绍展示,人人观摩评点,并邀请了两位专家作现场点评。这样一来,学员们从听专家的、到观同行的、最后说自己的,认真听、努力看、执着行,一气呵成、水到渠成,大家置身其中,兴味盎然,觉得这样的培训活动不做表面功夫,有深度又贴合工作实际,自己呢也真正成为了培训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美]J·莱夫等.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M].王文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石义堂.以需为本的教师培训模式创新刍议[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8(5)

[3]吴卫东.体验式式培训:教师培训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2(Z4)

第4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一、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理论依据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cooperative)于20世纪70年代初源于美国,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它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合作学习包含了合作、竞争和个人自学三种方法,它不但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2.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1)“合作取向”的学习优于“个人取向”的学习和“竞争取向”的学习。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认知学习内容反映了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他们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对问题进行丰富而多角度的理解。因此,提供丰富的有利于“合作取向”的学习空间,开发学生不同侧面的智力,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地探索与观察,可以补充和激励学生探究问题的动力,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

(2)合作学习视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这种互动观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传统的教学观有所不同,它不再局限于师生之间的互动,而是教学互动扩延至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传统的教学互动观相比,合作学习的互动观建立在对现有教学互动观的反思基础上,更多地把互动的中心聚焦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拓展上。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可以更好地互相检查对方活动、互相表达自己的看法、互相讨论问题如何解决、互相竞赛巩固认知、共同操作发现新知识等。这种不断地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学习是促进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形成自己见解的学习过程,而不是简单地占有别人知识的学习。由于学生互动合作策略能更好地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所以学生互动合作形式已经成为教学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宝贵的人力资源,也为教师正确地认识教学的本质、展开如何提高自己驾驭课堂教学能力的研讨铺垫了理论的基础。

二、英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重形式,轻方法,表面热闹,收益甚微。

合作学习中,教师常常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总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从表面上看,讨论非常热烈,气氛相当活跃,而实质却不是这样。小组内有些学生充当南郭先生,不知所云地乱嚷一气;有些学生为了迅速完成老师布置的合作任务,投机取巧,用中文进行讨论,这样一节课结束,他们什么也没学会,从而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评价群体凸现,个体失落。

合作学习中,以小组为单位,评价更多着眼于某个群体,对个体的评价相对减少,因而个体的积极性相对减弱,合作学习缺乏所期望的投入与激情。

3.合作学习缺乏合作意识与社交技能。

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小组讨论时,一些学生不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而只关注自己的发言机会;小组在合作学习时,学习好的学生成了“小权威”,常常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特别瞧不起学习困难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害怕在学优生面前因说不好而丢面子,干脆袖手旁观,不参与合作,课堂上出现“优生表现,众人旁观”的现象;在小组间进行赛事,缺乏群体精神,将小组内认为妨碍获胜的学生排斥在外。

三、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精神是社会的要求、时代的呼唤。教师要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合作精神。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明白合作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学习资源。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同伴看作可利用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和同伴分享观点,向同伴请教问题,甚至和同伴共同冒险。在合作实践中,学生只有亲身感受到这些观点,才能消除学优生瞧不起学困生,学困生不敢在学优生面前表现自己的现象,才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对合作学习结果进行合理评价。

评价可以是教师总结评价,也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评价应以评价小组为主,也要适时地对表现突出的个人进行表扬。这样可以减少个体的失落感,进行多元评价,可以鉴别、评定学生的参与行为和效果,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学习,可以使被评价者得到精神支持,使其发挥更大的创造潜能。

3.合作学习单词。

在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如教师在学生预习单词后,检查部分学生的发音,然后组织四人学习小组学习单词,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相互纠正发音,寻找记忆方法,并运用这些词汇,最后组织朗读比赛、拼写比赛等。这样做能增加学生的练习量,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在合作学习中拓展自己的知识。

教师在合作巩固操作中应该鼓励学生增加课本上没有却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词汇。由于这些词汇和学生生活有联系,是常见的、常听的,有的甚至是学生自己喜欢的东西或食品,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在各类课堂活动中,学生使用所学知识进行自由交流,这一过程中,学生有争论、互动和竞争,使学英语的氛围达到,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由此得到发展。

第5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探究性教学 心理气氛 自主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63-01

《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让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这把“钥匙开启。

1 理论依据:探究是一种主动建构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教师重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学生重在积极参与,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这样的双边活动才能称得上探究性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的过程。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历才能建起对知识的真正理解,才能学好和提高。

2 良好气氛:主体主动探究的前提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关系到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思想行为、教学效果与学生个性发展。实践证明:被动的、冷漠的、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会导致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产生恐惧和紧张的消极态度。与此相反,积极的、民主和谐活泼生动的课堂心理气氛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下,学生们会积极主动求知,学生才富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3 自主探究:探究最积极、最活跃的环节

自主探究是最积极、最活跃的探究教学环节。高中生物教师应掌握全局,根据其一般趋势,引导和控制探究教学走向。

3.1个体:自主探究

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自主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使用内容丰富的教材和研究材料让学生进行数据的分析、思考、实验、探究,让学生探索问题时多动手,多思考,多说,多作记载,给予他们充分的自主性和主动探索的机会和空间。如“酶的本质”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课前收集巴斯德、李比希、萨姆纳、毕希纳和其他科学家探索酶的过程及相应的理论材料,并作出评价;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他们独立研究得到的经验和知识。

3.2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性教学特别强调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过程可采取以下方法:(1)划分小组。根据一些学生人数的多少、座位的临近、层次的不同,围做成学习协作小组;(2)结构合理。每个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应尽可能平衡;(3)分工明晰。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可以采取轮换制,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候补人等,这些人轮流做庄;(4)解释任务。教师还应该解释学习任务、目的、方法、标准和要求;(5)提供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观察学生学习的行为,提供及时的帮助。

3.3交流:分享成果

在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个体和群体研究的基础上把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分享成果,分享共同的智慧,实现共同进步,达成全体发展的理念。它的主要形式以下几种:(1)座谈式,根据一个研究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研究收获,这些收获主要指个人学习的体会和获得的知识;(2)代表发言式,由研究小组或全班保荐代表人,总结调查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结果和理解过程所达成的共识。(3)研讨式;教师根据生物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确定相关的研究和交流的内容,让学生集中在一个特定的主题上进行专题讨论演讲。不管是上述的哪种方式,教师给学生的研究成果提出适当的建议,把探索知识的过程系统化、合理化。

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一节时,可以进行如下的探究性教学:

(1)学生自学。我们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具体问题作为自学提纲:①什么是遗传?他们的方法是什么?②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③为什么父母代性状可以传递给后代?

(2)师生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就着文本的重点、难点和盲点部分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如本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同样是受精卵细胞有的发展为雌性,而有的发展成雄性?这是为什么呢?②为什么位于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一直是男性比女性患者多呢?

(3)形成结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大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上常见问题的进行点拨,帮助学生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学习的迁移。如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减数分裂的知识。来解释“龙生九胎各不相同”的原因,为什么一母所生各不相同的奥秘。为什么大多数地区的男性和女性的出生比例总是在1比1左右?中国的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什么?在启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形成个科学结论。

4 结语

荷兰著名的教育家佛赖登塔尔教授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要重视过程,使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进行探究和创造。让学生处于一个积极创造的状态,这样他们才更会通过探究获得新知。所以,“探究”这把“钥匙”的开启,关键是让学生处于一个积极探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侯占英.生物教学中运用探究性学习的体会[J].新课程,2010.(01).

第6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一、自主性学习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的实验

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所提倡的学习方法及理念其本质是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体,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学习”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的课堂主题环境,教师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主题场景的讨论和学习,是学生在讨论和自主性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起学科框架中的某个关键知识链。“搭脚手架”也是教师经常运用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当前学习的某一个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起科学概念框架。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如确定或给予某个概念的有关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重要性顺序进行排列,现有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再次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使学生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提升。自主性学习教育理论强调“协作学习”,如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讨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达成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体系建构。

二、自主学习课堂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探讨、思考问题,通过个人自主学习与探究,小组合作与探究,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过程中动态成为常态,生成成为过程。

第一,明确目标,激发动机。选取典型案例情景导入,根据案例所给材料,设计学生探究与共享的问题。清晰的课堂学习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引发真正有效的自主学习活动。这一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去思考、探究和感悟,同时自主解决探究与共享部分的简单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把观点、结论放到了案例、问题中,而不是先给出结论,简单生硬地要求学生记忆、表达。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基础环节。

第二,组内合作,探究交流。本环节结合情景分析和情景回归内容,每个学习小组成员在自主学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探究活动设计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疑问,在组内展开合作,探究交流,初步化解难点,形成组织内对问题的共识。教师关注学生交流讨论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关键环节。

第三,成果展示,释疑解难。本环节以分析和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组内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为立足点。各小组在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由小组代表展示本组学习成果。教师在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上,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对小组展示交流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教师适时启发和点拨,让学生不断完善对问题的认识。同时对于小组展示和讨论中生成的问题也要给予关注,充分挖掘问题的价值,点燃学生对探究活动以及情境导入部分探究与共享设计的较复杂的问题有更清晰的认识。这一点是该模式的重点环节。

第四,归纳总结,深化提高。师生一起经过积极的辨析后,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知识结构,深化对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由熟悉知识到掌握能力的转化。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总结深化环节。

第五,典型训练,当堂巩固。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立足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着重基础性、典型性巩固性、分层性,精选典型例题,合理安排时间,进行针对性训练,让学生当堂巩固,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加深、灵活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是该模式的检验提高环节。

第六,课后训练,拓展延伸。精心设计课后训练题,惊醒适度的拓展延伸,使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与实践能力。

三、自主学习实践反思

第一,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题,提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第二,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自主学习课程对教师的思维品质,语言能力,人学修养,文化底蕴,教学机智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有自我挑战的勇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第三,加强学生自律。自主学习过程不是放任自流,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而积极的课堂学习环境又与学生纪律有着密切的联系。自助与自律自然成为自主学习课堂的两个支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也有责任管理自己的行为,能够自我约束。

第四,合理选择和设计探究活动。探究活动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探究。同时,师生可创造性使用教材,从实际出发重新设计活动,但活动主题要鲜明,突出思想教育,可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第7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教师发展;网络教研;区域研修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12-0020-05

在信息社会迅猛发展的今天,一种新型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基于网络的教师研修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已成为信息时代的一种主流学习方式,为教师进行知识建构、促进专业发展创建了一个理想的学习环境。为了给区域内所有青年地理教师构建一个良好的专业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团体学习中主动地、稳步地发展,一个集学习和研讨于一体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溧阳青年教师E团队应运而生。

一、团体学习的思考

(一)时展的召唤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时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仅体现在教师的学历水平上,而且还体现在教师的专业修养的内涵上。她把教师的专业化要求归结为:专业精神、教育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智慧五个方面。[1]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不是教师仅凭单个力量就能达成的,需要一批有共同追求的教师相互激励、智慧协作,才能达成共赢。

(二)教师发展的现状

2009年5月,我们对我市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作了一个关于专业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3.7%的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不强;66.5%的青年教师教育阅读量很少,其中15.8%的青年教师教育阅读量几乎为零;85.5%的青年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技能只是基本掌握或比较欠缺;70.8%的青年教师近三年撰写的论文少于3篇,其中14.8%的青年教师写作量为零……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

(三)团体学习的意义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认为:团体的集体智慧高于个人智慧,团体拥有整体搭配的行动能力。当团体真正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能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学习方式快。[2]青年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与合作伙伴、优秀教师、专家教师进行互动和交流,那么不同的教师因为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就能从多角度去发现和认识问题,形成更丰富、更趋近教育本质的见解,激发持续不断的教学热情。

(四)教研方式的变革需要

传统的区域教研一般是通过教育局教研室利用行政职能进行管理和组织,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传统的教研活动不能满足教师们成长的需要,缺少共同研修的氛围,往往会将研究和学习人为地分离开来,难以达到有效研修的效果。基于此现状,我们尝试以地理学科为例,利用教研部门具有专业指导和组织能力的有效条件,构建民主合作的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促进青年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

二、团队研修的策略

(一)在研修内容上,层层推进

1.教育阅读——丰富内在的思维力量

特级教师闫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本源性研修。[3]为了给青年教师营造教育阅读的氛围,我们开展了网络读书活动。该活动定于每周工作日的星期二,活动的主持由各校轮流进行。读书日当天,每个成员围绕话题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并要求与队友互动发言,当天活动结束后由主持人统计发言情况。我们的网络读书活动经历了自发式的读书分享、管理机制下的话题交流、虚拟和现场结合的主题沙龙三个阶段。读书活动开展四年来,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转变了,对待学生越来越充满爱心和智慧了,课堂教学越来越神采飞扬了,文章写得越来越有看头了……

2.集体备课——提升课堂的思维碰撞

当网络读书活动步入正轨后,我们增加了网络集体备课活动,由每周的读书活动改为单周读书、双周备课。备课分初中、高一、高二、高三四个组分天进行。主备人提前一周将教案、学案或课件等资料上传至群信箱,组员提前思考,再约定时间讨论。讨论主要解决几个问题: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怎么整合教材、怎样把握学情、怎么处理重难点、怎样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组员相互提出困惑、相互提出见解,你的发言往往会给同伴带来灵感和启示,自己也会有更丰富、更深刻的认识。在组员共同的打磨下,每个有主动意识的成员,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教学实际的策略,提升自己课堂教学的品质。

3.微课研究——聚焦问题的精彩片断

微课研究,是对某个重点或难点知识进行教学的研究,包括微设计、微课堂两种类型。微课研究,聚焦某个小问题,层层剖析,力求用最经济的时间使效果最大化。微课研究,与课例研究一样要求结构完整,包括如何导入、知识如何讲解、问题如何设计、选取什么素材、如何迁移运用等环节。在日常教研中,我们经常就某个青年教师提供的教学微设计方案,组织讨论,寻找最优对策。我们也搭建基本功竞赛平台,让青年教师在竞争与学习中提高微课堂的教学水平。

4.课堂观察——品味独特的教学智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提升课堂品质,让课堂观察成为教师发现问题、完善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我们每月开展一两次大型的观课活动。观课的系列主题有:如何利用课堂有效生成资源、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如何有效地观课、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如何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如何体现主体教学等。观课活动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老教师开设示范课,青年教师围绕研讨主题观课议课,活动结束后写出观课感;第二阶段,两位青年教师开设同题异构课,其他教师带着观课视角独立观课议课,然后写出观课小结;第三阶段,优秀青年教师开设主题研究课,开课教师和观课教师都要写出自己的收获。目前,我们的观课活动,主题由青年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自拟,独立或合作设计观课工具,记录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教学片断,得出结论。课堂观察,品味他人独特的教学见解和智慧,取长补短,拓展自己的教学经验。

5.合作评课——追求幸福的专业旅行

每逢大型公开教研活动,我们青年教师就会自觉形成四到六人的合作学习小组,主动带着本组的观课视角协作观课,然后组内先行评课,再推选小组代表进行互动交流。组内合作评课时,青年教师和资深教师、新手教师和优秀教师就某一个教学内容、某一个教学环节或某一个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交流和对话。这样的小组合作评课,给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优秀教师、感受多样化的思维碰撞的机会,并给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敢说”、“有内容可说”的交流平台,大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对专业评课、专业上课的认识,并点燃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合作评课,提升专业认识,充满无限乐趣,不得不说是一次次追求职业幸福的专业旅行。

6.故事沙龙——分享智慧的美丽历程

每到学期末,我们就会开展一次深受青年教师喜爱的故事沙龙活动,主题是“教育教学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人)”。活动中每位青年教师自由地、公平地分享一学期中最值得珍藏的故事。这些故事沉淀着教师职业的责任,积聚着教师对学生的爱,诠释着教育教学的智慧,见证着教师的阶段成长与转变。分享故事,是自身对教育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并带给同伴深深的启发,这是一段分享智慧的美丽历程。

7.命题竞赛——team的合作与竞争

命题,能反映出地理教师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试题的命制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它关系到日常教学评价的准确度,关系到对学生作业的布置是否有效、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是否得当。一份科学、有效的试题不仅体现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也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深度、对学生学习的了解程度。从2012年10月开始,我们以命题研究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现场的命题竞赛。竞赛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青年教师收集五个有地理味的最新新闻材料;第二阶段,教研员对青年教师上交的作业进行筛选和加工,准备好命题竞赛的材料;第三阶段,青年教师现场独立命题和小组学习评价;第四阶段,将出色的试题录入试题库,供大家共享。

8.漂流瓶——传递思考的絮语

在网络教研中,有些老师由于当天工作繁忙不能准时上线,或者上线也只是寥寥数语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观点;在现场教研中,同样由于时间和人数所限,很多老师常常会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们采用漂流瓶的形式让老师们把未尽的话语记录下来,以漂流瓶的形式,以校为单位进行传递。

9.野外考察——游学结合的享受

我们家乡地处宜溧山地,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走遍家乡的山山水水,在山水之间陶冶情操,在山水之间加强对书本知识的理解。我们登石坝、拜禅寺、寻化石、游湿地、吃鱼头、观竹海……团队的生活让我们学会了包容、关怀与欣赏,团队的凝聚力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强。

(二)在研修方式上,形成互补

1.“专家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

长期以来,青年教师只凭借自身努力,难免囿于认知,重复工作。专家引领和同伴互助,侧重于纵向的引领和横向的支援,在精神层面、理论和操作层面,都给青年教师强有力的启发与帮助。

专家引领,是指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校教师、教研员、特级教师等对青年教师进行协助、带领与点拨。主要特点是就某个具体问题,对青年教师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主要形式有专家听评课、专家答疑、专家现场指导等。近年来,我们聘请了多位专家和本市的优秀地理骨干教师作为我们青年教师团队的长期指导专家。

同伴互助,是指与教研组同事或课题组伙伴在教学研究活动中长期合作、对话。主要特点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就某个任务进行智慧分享与协作。主要形式有分组网络备课、分组课例研讨、分组命题活动等。经过长期实践,目前我们形成了十个相对固定的合作学习小组。

2.“业务培训”与“平台搭建”相结合

传统的教师培训,将业务培训与平台搭建割裂,导致青年教师难以将理论知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业务培训,从理论层面给青年教师提供更广阔的思维视角和思考空间,为进一步的行动研究指明方向。平台搭建,从操作层面给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有利于青年教师不断提升实践智慧。

如何让每一次培训成为教师们的期待,这需要精心设计培训的主题,而这些主题也必须是老师们真正的困惑、亟待解决的问题。2009年9月以来,我们陆续开展了“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如何有效地观课”“如何优化地理作业的设计与评价”“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如何体现主体教学”等不同主题的活动。每次活动力争引起青年教师的探究兴趣和学以致用的想法。以“如何制定一节课的关键属性”主题活动为例,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第一环节,全体学员利用QQ平台共同学习理论,理清“关键属性”;第二环节,全体就“区域农业发展”第一课时,写出自己对这节课“关键属性”及其如何突破的理解;第三环节,观摩严晓兰的研究课,小组研讨和大会交流;第四环节,专家点评与讲座。实践证明,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题活动,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推动最为有力。

3.“全员学习”与“全程参与”相结合

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是善于不断学习,善于不断学习就是强调四个学习,即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体学习。[4]

E团队成立以来,我们的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全员学习、全程参与和团体学习。强调“全员学习”,是因为团体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学习之上。强调“全程参与”,是期望学习个体变被动为主动,并不断练习与队友合作学习的技巧和默契。以网络读书活动为例,我们每逢双周的周二,如约在QQ群里进行主题沙龙。每个成员为了能与队友顺利展开交流,必须提前就话题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学习他人的经验。倘若一些成员不学习,那么互动交流就不会生动甚至遭遇冷场;倘若个别成员两三次不参加我们的读书沙龙活动,其认知水平就会跟不上团队学习的需要。

4.“交流合作”与“自我反思”相结合

交流合作是一种“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优越性在于团体所有成员之间的“深度汇谈”。E团队成立以来,我们开展了读书活动、故事沙龙、课例研讨、命题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团体合作交流活动。几乎每次活动结束,都要求写活动后的反思,教学反思、观课反思、命题反思等。交流合作,拓展思维、提升认识;自我反思,厘清头绪、磨砺思维。特级教师闫学说,当我们学会了把教育生活中的各种场景纳入自己的眼睛,融入自己的思考,并忠实地记录下来,就找到了一条专业发展的道路。[5]

三、团队发展的反思与展望

区域教师研修共同体成立四年以来,由开始的被动加入到今天的积极参与,由最初的观望到今天的创建讨论组进行主题研讨,从开始的初步尝试到逐步做精做优,从最初的自主学习到现在的主题阅读、专题讨论,在参与人数、组织建设和学习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成果

1.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

通过主题教育阅读,共同体成员在享受读书乐趣的同时,唤醒了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逐步转变了教育观念,深入钻研教育理论,夯实文化底蕴,提升教学内涵,更新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2.构建了一个良好的专业研修环境,改善了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教师研修共同体的成立为教师开展协作学习、发展集体智慧和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便利。区域教研体系由线到网发生了转变,教研工作更具有了人文性和针对性。在共同体中教师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任务,而是主动地迎接挑战,工作方式的转变带来了工作态度的转变,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使得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3.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随着教师研修共同体的不断发展和成熟,通过集体备课、主题研讨、专题研修等系列研修活动的开展,共同体成员对于自己面临的挑战不再孤立应战,而是向更多的人吸取经验,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他人的建议,也能以更加温和的态度,认真地反思,这样一来对学生抱怨少了、方法多了,课堂教学变得游刃有余、神采飞扬了,文章写得越来越有看点了,共同体成员的教育教学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4.构建了良好的区域学习共同体文化

文化是教师研修共同体最值得品味的东西,是推动学习共同体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在频繁的网络活动和现场活动过程中,青年教师相互学习、相互碰撞、相互影响,正逐渐形成一种富有热情、包容向善、智慧协作、追求卓越的团队文化。在最近两年的活动中,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能自发进行合作学习,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已经体验到了“某某还挺好的,以前怎么没发现呢”“咱们多像一家人啊”……这种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学习型教师团队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反思

四年来,我们的教师和团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然而教师的内部差异、团队文化的建立、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角色的承担与分工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1.进一步加强学习

教师要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一种职业生活习惯,只有善于学习,才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

2.进一步加强多方协作

目前来看,研修共同体中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大学研究与中学实践之间断裂的现象十分明显,中学教师很少有机会与大学专业研究者之间就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共同探究,大学专业研究人员对小学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作用还远没有发挥出来;教研员面对的往往是几十个教师的共同研究,在时间、精力、条件等方面客观上也存在一定困难。

3.进一步加强共同体成员的合作

由于教师习惯于个性化的工作方式,对教师之间的合作和共同体形成意识不强,自说自话的现象也较为普遍,“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共同研究、寻找对策”是共同体成员追求的工作目标。

4.进一步提升E技术的运用水平

网络研修信息量大,可以同时参与的人多,多元化的思想可以进行交流并且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但是对硬件设备、后台软件和人员支持等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来说,本区域共同体使用的网络工具主要是QQ群,这一平台已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这就要求共同体成员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提升自己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使E时代背景下的研修共同体学习方式走向多元。

四年来我们的研修,用“痛苦并快乐着”形容最为贴切。痛,是因为过程很艰辛,需要相互的坚持与付出;乐,是因为大多数青年教师确实成长起来了。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因此,今后我们将尝试营造一个健康第一、游学结合、多方协作(即诗意生活、智慧工作)的生态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郭进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第8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种种挑战,未来的工作环境以变化快、技术新、系统由计算机控制、办事用新方法为特征。未来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强调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运用判定进行思维的能力、在集体中协同工作的能力、有效地运用技术的能力、懂得活到老学到老的价值等。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而不应当是只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会记忆和背诵前人经验、不善于创新也不敢于创新的知识型人材。

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以学为中心,依托小学活动课、社会课、自然学科等课程,选择诸如"大自然警钟长鸣""传统的民族节日""环保餐具""形形的花"等综合主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学生在老师辅助和支持下,以科学探究的方法,应用网络作为学生阅读的或查找大量的资料来进行学习的工具,支持学生使用广泛的信息,强调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主动体验、探索发现,发展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定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学习活动。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定,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学会自主、创造性地学习,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

以学为中心的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包括摘要:学习任务分析、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学习的基本步骤、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一、学习任务的设计

1、真实性任务的设计摘要:

基于网络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提倡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碰到新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选择真实性任务,真实性的任务可以整合多种知识和技能,有助于学习者用"真实"的方式应用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他们所学知识和技能和他们是相关的和有意义的,这也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由于真实性任务中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新问题,有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学生必须依靠自己解决新问题,而不仅仅是探究别人的解决方法,这样他们就好象在真实世界中解决新问题一样,解决了新问题就是奖励,因此轻易激发起内部动机。

2、解决新问题的设计

在教学中,采用以新问题为中心的综合主题式探究性学习的途径,选择和儿童生活经验有关的新问题,让小学生在教师的辅导下,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问题、收集资料、分析资料,表达交流成果的能力。教师通常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新问题,提供解决新问题的依据,引导解决新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者内外部世界的积极互动,养成属于他们自己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真正把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非凡强调让学生亲自参和探索探究,进行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请教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领悟科学方法及其价值,发现科学事实及其规律。逐渐养成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由于具体新问题往往都是同时和多种概念原理相关,我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间的交叉。

二、学习资源和认知工具的设计

1、学习资源的设计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是全世界,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每一个人,不管贫富贵贱都有可能得到每个学科第一流老师的指导,都可以向世界上最权威的专家请教,都可以借阅世界上最闻名图书馆(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或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甚至拷贝下来,都可以从世界上的任何角落获取到最新的信息和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摘要:

(1)本地资源摘要:指教师在上课之前把学生需要的部分资料收集整理好,集中在本地的局域网上,供学生参考使用。

(2)远程资源摘要:指教师在本地的局域网上运用"pagetopage"的方法超链接到Internet,学生通过超链接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3)泛资源摘要:指学生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收集资料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采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和联想记忆特征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和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喜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认知工具的设计

认知工具的概念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而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成为认知工具的唯一标准是看这个工具是否能帮助学习者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习者进行思索。

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摘要: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我们知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背景知识、学习习惯和能力、认知风格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需要的认知工具的种类和数量也不同。所以我们提供多种认知工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

这类认知工具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对信息的收集技能、组织技能、创造技能、操作技能、传达技能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学习组织形式的设计

1、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通常有好几种,基于网络应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究,是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此过程中,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新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

实践显示,学生在具有良好组织结构的协作小组中学习,其效果远远优于传统的班级组织形式。多个协作者共同完成某个学习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协作者之间互相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或者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进行分工协作。不同协作者对任务的理解及其视点不完全一样,各种观点之间可以互相补充,从而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和他人的成功密不可分,学习者之间以融洽的关系,以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荣辱同当。和个别化学习相比,协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形成。因此,小组合作学习对于促进学习个体的特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场所,为学习个体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而丰富的空间。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探究喜好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每组3--6人。在组建小组时,教师可视情况进行协调,给予帮助。例如,帮助个别因为某种原因自己未能落实到组的学生加入到合适的小组。各合作小组在选择探究新问题时,完全由学生根据喜好喜好自主选择决定,各小组探究课题互不重复,其成果丰富多样,经交流展示,将拓宽同学的视野。在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中,各小组制定探究计划、讨论探究方案、分配探究任务、收集整理资料、外出实践活动、形成阶段性探究成果等。在研讨交流阶段,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每个小组的成果更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形成了"组间竞争、组内合作"的良性机制,将传统教学的师生之间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2、研讨、交流的氛围

Internet得天独厚的信息传递优势使得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它可以提供同学之间、同学和教师之间共享和交流不同观点、看法的机会。

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先内部协商(即和自身辩论哪一种观点正确),然后相互协商,小组讨论、交流,对当前新问题提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环境,学习者群体(包括教师和每位学生)的思维和聪明就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在研讨交流中,要求学生善于表达所观察到的结果,对一些有争议的新问题,可以表达不同的意见,对有疑问的地方,通过研讨可以把每个学生所看到的所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熟悉,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研讨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阐明自己的观点,或赞同和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想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阶段的熟悉。

四、学习的基本步骤

在实践中,我们对基于网络的开放性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作了初步的探索,下面以小学六年级活动课教材《大自然警钟长鸣》为例进行阐述。

第一阶段摘要:发现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认知知道环境污染对人民生活的危害,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2、感受到网上收集资料的乐趣,乐意主动参和探索新问题探究新问题。

3、学会网上收集某一主题的资料,会摘录保存网上的信息、资料,并对各种资料进行分类,发现自己感喜好的内容。

4、实际生活中,关注这一主题的变化、发展,主动和同伴交流观点、看法。

流程摘要:

1、出示一瓶从学校四周的小河取来的带有污染的水,问摘要:看了这瓶水,你有什么想法?你的想法有依据吗?

2、交流在平时的生活中积累到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

3、上网收集有关环境污染的资料。

4、选取一、二条你最担心的信息,全班交流。

第二阶段摘要:探究新问题阶段摘要:

学习目标摘要:

1、知道"水污染"对人类带来的危害,了解如何治理和预防水污染。

2、引起学生对某一新问题的注重,激发严谨地探究新问题的态度,感受到和他人合作的愉快。

3、对网上的信息、资料进行筛选,并讨论对此进行知识重组,提出自己的观点。

流程摘要:

1、提出大家都感喜好的探究主题摘要:"水污染"。

2、讨论怎样进行"水污染"的探究,主要探究什么是"水污染"?水污染的目前状况怎么样?如何治理?如何保护好还未受污染的水源?

3、探究方法的指导。

4、自愿组合成探究小组。

5、社会实践摘要:全班分成四小组探究四个主题摘要:A、青少年的水保护意识。、宝山、月浦地区水污染目前状况调查。C、苏州河综合治理感想的目前状况调查。D、家庭水、学校水循环利用。

6、各组整理课外探究成果

7、撰写探究报告

第三阶段摘要:研讨交流成果阶段

学习目标摘要:

1、在展示交流中,学习他人的探究成果,充实自己的探究成果。

2、对自己所探究的成果有喜悦感和成就感,感受到和他人争辩、讨论的乐趣。

3、会总结探究成果,和别人资源共享,小组合作一起深化探究报告。

活动过程摘要:

1、各探究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2、讨论摘要: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你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

3、交换意见、看法。

4、进一步修改自己的成果,形成阶段性的看法。

五、教师辅导策略的设计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不排斥教师的辅导功能,之所以提辅导而不提指导功能,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习者自己做出决定和自己决定解决新问题的策略,因此,指导和建议更多的是暗示性的而不是直接的,它只在学习者需要的时候才出现。教师可以帮助学习者最大限度的使用自己的认知资源和知识,作出适当的决策。

1、由于学习资源的极大丰富,教师在筛选学习资源、组织学习资源、传递学习资源方面的主导非凡重要,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讲台上的圣人"转变为网络知识海洋中的"导航者"。

2、为了使辅导更有效,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和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摘要:提出适当的新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索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新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熟悉。

3、加强"异步"辅导。这里的"异步"辅导是指教师对各个探究小组进行提优补差的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通过电子邮件异步非实时地实现,也可以通过Internet上的在线交谈方式实时实现。前者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请教,后者可以得到教师的即时讲解,就象面对面一样。虽然教师应关注所有的学生,但相对来说,两头的学生应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

基于网络运用的小学生开放性探究性学习,以上只是从学习环境的设计这一角度去探索、去实践,这仅仅是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在实践的过程中,有关这类探究性学习的评价方案,师生的角色关系等都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新问题。

参考资料摘要:

何克抗《有关网络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思索》

赵建华李克东《信息技术环境下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第9篇:个人学习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新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那么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呢?本人总结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 要组建合理科学的合作小组

心理学家希尔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却往往造成巨大的差异,这种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所以英语教师在构建合作小组时,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内容或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分组类型。类型不同,小组的成员也会不断调整,这样使全班同学都有成为自己合作伙伴的机会,使小组的合作内涵更广,使学生随时愿意与同学合作。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情况,合理搭配,形成了一个既具有差异,又有一定的共同目标的集体,让小组每位成员都有参与进步的机会,都有体验成功的空间,都有良好协作的心态。 应遵循以下建议和方法:

1. 英语学习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5人为宜,人数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人数太少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助。以常用的四人小组为例,一般应选拔能力强、有责任心、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领导全组的合作活动);成绩中下的学生担任记录员(记录讨论、交流的结果);成绩中上的学生担任发言人(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代表全组向老师发言);学习弱者担任检查者(检查小组中每个成员的掌握程度),同时,角色要定期轮换,这样不仅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人人有责,而且体验到各自的价值和担任不同角色的感受,大家责任共担义务共尽,培养了他们的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2. 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分组不但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而且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3. 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是组间某些角色的互换或轮换;还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兴趣有新鲜感,而且还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 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突出学生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形成合作交流。在小组学习中把学生从被动的去学转变为主动地去学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学生要养成“自我主体”的学习态度,人人学会自学,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搜集信息,积极探索,发现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学生要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展示与表现自己能力、个性的机会与场所,学会主动争取教师、同学的帮助,汲取他人的意见,创建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合作技巧,同时,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组内成员互相合作,组际之间相互竞争,增强学生为捍卫集体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进行集体讨论、合作,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反思,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合作中挖掘个体学习潜能,培养团队精神,互补促进共同提高,争做发现者、创新者,让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操作

1. 课前预习

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应提前把本单元、本课的要求告诉学生,由小组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查阅生词,朗读课文,总结语言点。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与研究,将小组中无法解决的疑难在课堂向老师提出。

2. 准备、复习阶段

准备,即热身运动阶段,在英语教学中,热身运动的合作学习对创设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课堂,尽快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具有重大作用。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知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以往我们教师在复习时往往采取一问一答的基本模式,学生的参与率比较低,兴趣也不浓,对旧知与即将学习的新知之间的联系不大感兴趣,更难以激发一种积极的状态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了。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则有效地避免了这一点。复习中的合作学习有效地创设氛围,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得参与到复习中去,通过对旧知的唤醒,为新知的学习作知识上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创设了一个较为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学习状态中,以一种更为积极的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各组可在组内进行对话表演或短剧表演,如,在复习问路这一话题时,就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既能够复习所学的问路的有关句型,又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给学生提供了说英语的机会,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

3. 新授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针对重难点,有步骤、有目标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之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语言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目的。如,在学习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时,学生就可以在组内进行观察、理解与总结,最终总结出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的构成方式和使用方式。

4. 巩固阶段

新知识呈现后,教师采取师与生,生与生,全员活动的方式练习。如师生对话,学生当小老师教读,分组练习。这是“合作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它是各小组之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如让学生在组内利用所学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与最高级知识进行互相评议学习、绘画、音乐等各方面的能力,以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让学生来做主人,通过分组活动、讨论、评价激励和互为师生等方式使学生在“互动”中巩固知识,教师只做适当的点拨、指导。

四、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既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要提高合作效率,为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行之有效,在教学活动当中,英语教师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 要制定出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合作学习的规则,让学生有章可循,坚决杜绝表面上的“假热闹”,从而保证课堂的教学效果。

2. 把握任务难度,任务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能力进行设置。为体现分层次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性、统一性要求,教师应重视各小组成员的差异,设计分层次作业,让学生完成适合自己水平的作业,有能力参与,最后达到共同提高这一目标。

3.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想“我们”,而不是“我自己”,要让学生有合作意识。教师还应强调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必须承担三种责任:一是必须保证学会老师布置的作业;二是必须保证所在小组的其他成员也学会老师布置的作业;三是必须保证所在班级的成员都学会老师布置的作业。互帮互学是合作教学的关键所在,离开了互帮互学,合作教学将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