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就业方向及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前进行毕业实习。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基础。下面是小编和大家分享毕业生会计部门助理实习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实习目的
根据本专业教学计划,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前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对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进行业务实践和调查研究,使学生通过实习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充实和丰富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毕业后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基础。
二、实习内容 (一) 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企业概况、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财务部门职能及企业经济核算体制;
2、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
3、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循环——筹资、投资、运营资金、成本及利润分配管理,及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方面的应用。
4、了解企业财务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目前与国家财政、税收、投资制度改革的关系。
(二) 全面熟悉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1、深入科室和生产车间,请财务人员围绕实习内容介绍情况,了解实习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及会计工作组织情况,如会计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查阅财会资料。
2、了解实习单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3、掌握实习单位会计账户设置、 复式记账法 、填制与审核凭证 、登记账簿 、成本计算、财产清查方法。
4、编制会计报表。
(三)编写实习报告
学生在实习完毕后,结合自己知识及实习内容,以实习报告的形式记录实习情况,完成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
三、实习方式
实习主要采用自愿原则,由学生自己联系校外实习单位(企业,事业单位,会计税务事务所),然后上报汇总。
四、时间日程安排
20xx年2月25日——20xx年4月19日:学生校外实习
指导教师要向学生明确学校学院有关毕业实习的要求,要求学生要结合就业方向进行毕业实习,并要加强与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导师或领导的交流,与实习单位相关实习导师共同确定学生实习计划,密切学院与实习单位的联系。学生毕业实习应结合所学专业和就业方向寻找实习单位,并由实习单位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与学生毕业实习及论文指导教师建立联系,共同协商确定学生实习计划,共同签字(或签章)确认。20xx年2月25日前交实习计划
五、校外实习要求
1、保守秘密。服务实习单位财务人员的安排,不能随意摘抄会计资料数据,恪守财务和会计的制度,不外传实习单位的财务和会计信息。
2、安全第一。实习阶段注意安全,在厂区内要服务安全人员的指挥,不准随意走动,否则将酌情在实习成绩中做扣分处理。
3、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和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旷课旷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处理,对不尊敬老师和现场秩序的学生,视情节严肃处理。
4、虚心向实习单位财会人员请教,尊重领导;注意精神文明建设,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同时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5、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应带回实习日记、实习鉴定,并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盖单位章。实习日记要求手写。
六、毕业实习成绩评定和考核办法
1. 学生按照毕业实践计划完成岗位实践教学任务,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学分。
2、指导教师具体负责管理整个毕业实习过程,对严重违反实习纪律、造成严重事故的学生,指导教师有权中止该生的实习过程,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3、没有完成实习全过程或没有交实习鉴定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的学生,实习成绩以不及格记载。
4、正常完成实习的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应将实习鉴定表、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交指导教师。
5、实习考核。实习结束后,20xx年4月25日前指导教师应会同实习单位反馈意见及学生提交的档案资料、实习过程,按照不及格、及格、中、良、优五级分制评分;良≤60%,优≤20%。提交学生上交的实习材料和成绩评定结果。学生签订就业协议情况应在学生毕业实习成绩等级评定中有所体现,对未就业、就业方向与实习方向不一致的学生,毕业实习成绩一般不得评定为良好及以上
关键词: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人才培养;应用型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26-0085-02
经过近20年的长足发展,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为社会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不断推进中也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进行不断改革。应用型高等教育是在完成各种类型的中等教育之后,以职业为背景,主要培养从事应用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高技能操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系统。应用型高等教育专业是龙头,学科为支撑,人才培养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近20年期间,全国有近30所高校开设了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这其中既有中注协资助的22所重点大学或老牌财经院校,也有省属地方本、专科院校与职业技术学院,陆续为社会培养了一万多名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的前提,文章探讨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问题。
一、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注册会计师人才属于会计行业的综合性高端人才,具有独立承担审计、审阅、纳税申报、管理及财务咨询的能力。就目前在人才市场上每年的供需比来看,初级会计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中级会计人才需求的缺口较大,高级会计人才尤其是注册会计师更为紧缺。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主体存在多元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这一点也让我们充分看清市场需求的变化方向,以及用人单位对注册会计师职业岗位的要求,除了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基本的业务素质外,还要求其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知识更新的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二、以“知识输出”为导向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应用型高等教育培养应用科学研究与实践人才,课程设置以“知识输出”为导向。换言之就是知识应用导向――即,以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为出发点,设计并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并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开设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高职院校开设课程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基础、会计电算化、税法、经济法、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专业核心课程,其课程设置偏重会计而轻审计,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不适应用人单位的培养要求等方面的缺陷。2009年1月15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印发了《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在改革实践中,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单列出来成为一门全新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行业发展对行业人才建设的根本要求。而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未包含《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这门课程,也没有企业管理知识、商务沟通技能、信息系统知识等方面的课程,课程体系缺乏及时更新的弹性。虽然有的院校根据具体情况,设置了一些学科类选修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对注册会计师知识体系的不足,但却不能保证培养高级会计人才对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的需要。因此在此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只知会计,而不知管理、审计,不具备创新和沟通技能,不能胜任在复杂现实环境中进行审计工作的需要,也不能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需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输入”导向,改变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现象,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为了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对传统的体系进行重构:删、减、增、融。其核心是“基础知识适用,专业基础知识管用,专业核心知识会用”,并大胆引入职业资格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把会计从业资格证(从业资格证书)、初级(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职称证书)、全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单科成绩合格证考试纳入教学计划,并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建议重点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以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证书的对应关系如下表所示:
在教材的选取上,重点开设课程尽量征订全国职业考试指定教材,以便节省学生的学习和考试费用;其他专业课程可优先选用近三年内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除此以外,为了切实培养应用型的会计人才,还有必要开设具有极强实务性和综合性的《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需要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等学科的理论支持,让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完成从期初建账――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日记账――汇总登记总账――编制财务报表――会计档案整理与装订的操作过程和填制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的工作流程。通过《会计与审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学习,形成各专业课程的分项实训和汇总经济业务的综合模拟实训相结合,单一的会计模拟实训和会计与财务管理、会计与审计实训相结合,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及就业相结合的“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综上,课程体系弹性化、课程设置职业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三、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探索校企深度合作
合肥学院陈啸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开放式”教育模式。即在校企双方努力下,以项目为纽带,通过校企双方深度融合,合作育人来实现。高校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改革要按照教育和市场规律,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实际,积极探索校企深度合作的新模式。
首先,在明确专业建设目标的基础上,与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共同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双证互通”(毕业证和职业考试证书)的基本思路,整合课程内容,重新修订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创新,形成工作岗位教学模块。
其次,与时俱进,关注行业最新发展,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与企业共同编写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把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灵活性、适应性和职业性。
再次,本着校企双方共同育人、双方共赢的原则,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或者企业“冠名班”的方式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促进校企深入合作交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及就业的需要,与企业创建良性有效的合作机制。
最后,以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为契机的校企深度合作可以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会计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高校和企业共同“生产出”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的会计、审计人才;学生真正实现“顶岗”实习,为企业创造价值;高校理论专家和行业、企业一线实践匠人结合,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执业理论的更新,促进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的改革。
会计(注册会计师方向)专业应用型高等教育建设还包括模块化教学、“双师型、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完善、实验实训软硬件的更新等内容,作者将在以后的教学和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啸,王文.突破学科定势 重构教学体系――基于应用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
[2]杨艳艳,高志辉,高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1).
关键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90-02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一种新型高校,学院规模日益扩张,而会计学专业应用性强,就业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因此,独立学院都将其作为重要专业,在独立学院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教育蒸蒸日上,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可以从多方面人手,笔者认为独立学院至少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使会计毕业生“毕业就能就业,就业就能上手”,受用人单位欢迎。
一、会计专业培养方向问题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独立学院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也为经济发展和会计人才的提供作出了贡献。独立学院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一)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有宽泛理论知识和较强动手能力的会计人才为目标。独立学院在会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且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经济的发展需要复合型会计人才,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就要从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确定人才培养的规格,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培养方案: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以适应地方企事业单位会计相关岗位需要为目的,突出基础理论够用、实践岗位实用原则,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辅以知识和能力的拓展与职后职业发展的需要。方案需要明确双证书(毕业证和会计证)制度,即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纳入培养方案中,注重对学生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建立灵活多变的模块化教学计划,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灵活性、多样性、自主性在人才观的变化过程中逐步形成,独立学院的教学计划也要适应这种多样化,以市场为导向,对专业及专业方向进行合理设置,在教学计划中强调专业技术性、应用型、实践性。灵活多变的模块化教学计划既整合了大类学科,又适应了市场对会计人才多样化的需求。既要注重理论,又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因此培养方法上理论和实践两条主线并行,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同步实施。
(四)建立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加强行业指导,加强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单位的紧密联系,加强师生与企业会计人员的交流,能确保教学计划制定的合理性,教学计划制定是充分考虑了市场对本学科能力及知识的要求,因此制定过程中可以邀请各个行业有实践经验的、正从事相应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权威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研讨会,接受他们的指导和建议,对本专业的新变化新方向进行沟通,根据市场调整修改教学计划,同时,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讲座和指导课程。
二、师资力量问题
加强师资培养是保证独立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是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因此,改善师资结构势在必行。
(一)提高师资队伍实际经验。
目前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年轻,大多缺少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会计专业人才提供有力保障。采用多种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拿起书来能上讲台,卷起袖子能上账房”的教师队伍。大力支持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学习考试,提升学历和职称,引导他们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办法是:内培外引,多渠道、多方法,扩大双师型教师比例。会计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鼓励在校教师参与社会兼职活动,到公司企业担任一定的会计职位进行技能训练或挂职锻炼,增强实践能力,丰富教学内容。独立学院也可以利用自身的师资力量为实习单位提供会计理论咨询、员工培训等服务.这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实践素质的不断提高;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另外,独立学院对教师在进修、学习等方面的政策应予以扶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培养,帮助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同时还可以吸收有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退休的会计学教授、副教授、高级会计师以及其他有会计专业特长的管理人才作为相对固定的兼职外聘教师,相互交流以带动校内会计教师素质的提高,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以利于教学和研究,弥补独立学院设立较晚,实践应用能力相对较弱的不足,实现优势互补,通过选拔,逐步建设形成合理的稳定师资队伍。
(二)加强师资培训。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教师除了学科继续教育以外,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取得实战经验,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和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可以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研讨会,以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也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入赛,提高实践能力。这样教师就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职业经验和较高的职业技能,既懂得教学规律,更有敏锐的判断分析能力。教师不仅要研究和了解国内财经制度及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吸收先进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有效经验,还要及时了解会计发展变化的趋势,就能在理论知识和感性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气氛发生质的飞跃。在培训中要把握师资队伍的不足,进行重点培训。培训的方式可以校内有经验教师进行的培训,也可以是聘请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培训,激发教师努力教书育人的激励制度和文化氛围。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教育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要改变观念,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由授课型转向助学型教师,并努力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锻炼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组织协调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学习的作用,采取互动式教学、分层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堂讨论、案例教学、仿真模拟、调研、撰写课程论文等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将知识逐渐转换成能力。同时运用会计教学软件、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和多媒体校园电视教学系统等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好习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改变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由静态方式向动态方式转变。教师之间也要进行互相学习,探讨教学方法,开辟多种形式的理论及实践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由网络支撑的师生互动系统,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服务,将会计理论在会计实务中进行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达到创新教学。
三、会计实践环节问题
会计专业是一个非常讲究实际经验和专业技巧的职业,加强会计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调查分析得知,基本核算岗位需要2-3年的工作经验,缺乏经验是独立学院会计专业就业的拦路虎。因此,独立学院教学中应加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比重,有利于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训练学生具备动手能力。
(一)加强实践教学的改革研究,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设立专门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执行机构,负责企事业单位和学院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找准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特色,将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看作一个有机系统。要基于会计工作过程导向原则,依系统论观点进行重新设计,课程之间应该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整体,要注意实践教学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二)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的开发、修订与完善。
加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一是在内容选择上,要依据独立学院会计学培养目标,凸显独立学院特色和层次要求。二是要缩短实践教学教材的修订时间,紧跟实际业务和会计制度及准则的变化,满足实习的需要。实践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好的教材,教材的内容、设计安排影响到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程教材内容上应反映企业资金流量全过程、要体现企业各种内外财务关系。
(三)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1)加强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加大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资金投入,保证实践教学基地的学生实习经费,校外实践实训基地要争取和企业及用人单位合作,加强校企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基地单位签订共建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互利共赢原则,做到独立学院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与为社会提供相应服务的有机统一。学生定期到实习单位进行会计顶岗实习锻炼或到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咨询、审计等业务,培养与锻炼学生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促使企业接受学生进企业实践和实习,或者至少能为学生进入企业观摩提供便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下得到业务技能训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热情,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力争实现场景模拟,重点是将原有的《会计学原理》和《财务会计》的单纯会计核算模拟实习向会计管理型转变,使会计实验从原来的单纯会计核算岗位向供应、生产、销售、税务和海关等外部延伸,强化其综合性。校内实践实训基地可以由学校购买相关软硬件设备,模拟出实践教学的场景。也可以由实习工厂或者专业的公司到学校来建立实习基地,这样的实习基地可以同时引入最新的技术信息,作用显著。另外,通过假期社会实践与毕业实习,可以让学生了解社会、体会会计实务工作、找出自身的不足,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而且高校可以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掘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改进培养模式和方法,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
四、课程体系问题
在专业课程上,应该体现适应性和灵活性,应围绕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市场对会计人才需求设置课程,围绕企事业单位会计紧缺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置课程,使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改革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压缩必修课程,增加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其中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应为必修,而对于专业方向课程学生可根据兴趣进行选修,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的培养原则。通过专业理论基础知识教育,打牢专业知识基础,培养学生共有的专业特质。专业方向选修阶段,结合学生的个性、兴趣,可以开设金融会计、税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国际会计等方向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培养学生特有的专业方向特质,实现差异化。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必须培养更多能力,包括沟通协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这就要求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会计专业开设的课程是相通的,而且有顺序性,学科基础课为后面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会计工作准备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也为后续的财务管理和审计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每一门会计的主干或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均包括理论与实践内容,且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同时,开设与会计岗位入职相关的课程,我国目前对会计人员实行准入制度,要使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能顺利就业,必须将会计从业资格和职称考试的相关课程纳入课程体系,课程力求将业务知识与职业技能、岗位操作融合起来,构建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实践环节等几个层次,注意课程间的联系与融合。
(三)除了安排学习一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外,还应掌握目前市面上常用财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等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职业能力。同时,据有关调查显示,用友、天翼、金蝶等软件在市场均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学生就业单位的不确定性,其软件操作能力应是对常用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以及对其他财务软件触类旁通的能力。
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会计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教学计划的核心部分,课程结构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改革必须基于对行业特点的分析,以满足地区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为宗旨,以工作岗位为导向,结合国家相关的职业能力内涵为依据改革课程体系。
一、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重构方向
(一)当前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课程设置门类不够完整
学校现行会计课程较多集中在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会计专业知识上,而忽略了对学生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教育,缺乏语文、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相关课程,过窄的专业教育和过重的功利导向导致学生在专业学习以外的基本素质比较弱。
(2)课程设置与国家职业标准、企业需求联系不够紧密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学生对国家与会计相关的职业资格不关心,对企业需求和会计工作对象缺乏真实的了解,理论脱离实际,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不敢也不愿意从事会计相关的工作,或虽然从事会计相关工作但是与企业需求差距大,急需学习补充相关专业知识。
(3)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就业需要
目前我国会计专业已经建立起了中专、高职、大学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会计人才培养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我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具备记账、报账、算账等基本技能,但是对口就业率不高,大多学生毕业后从事非会计工作。学生就业需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写作技能等职业技能不强,生活技能欠缺,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4)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应用技能训练不足
由于缺乏成熟的实训基地,师资力量薄弱,办学资金不足等原因,导致会计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完整的课程实训细则;结合地区实际的校本化教材不够成熟;实践课程的内容不够科学完整;考核方式落后。
因此,中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应该结合国家职业标准,面向会计岗位群和学生实际学情,实现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齐头并重发展。
(二)国家职业标准及其选择
职业标准是指在职业分类基础上,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与会计专业相关的职业标准有会计从业资格、助理会计师、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等。根据中职学生学情和就业定位,在进行教学开发时,主要锁定收银员和会计从业资格两个国家职业标准。
(三)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调查及分析
经过本校多年就业数据跟踪,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流向中小企业,甚至小微企业。通过走访调研贺州市本地大量中小企业,发现这些企业提供的会计专业岗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会计核算岗位,主要包括出纳、会计助理、库管、开单员、车间核算员等,要求学生具备基础的会计知识、文字写作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二是财务分析核算岗位,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人员、税务会计,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财务分析核算、独立钻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岗位都要求从业人员具备会计职业道德、财务核算分析、独立钻研精神、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协调能力。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课程体系是基于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对所有课程进行合理组织和编排而形成的结构序列;其结构的合理与否就会决定着专业能力结构的合理性与实现程度。在对会计专业的国家职业标准进行选择和对企业需求的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之后,结合中职学生学情学力,构建了以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职业素养为导向搭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三大平台;以学生学力学情为标准,在二年级时分为商务文员和会计考证两个方向,形成“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素质教育课”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进课程模块化改革。
三、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是解决当前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需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重复、偏难和陈旧等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化素质,使学生具有较大的就业弹性和较强的适应性,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需求分析,会计专业培养的是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并掌握会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既能用手工方法处理日常会计业务,又能用计算机进行会计核算,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工作能力的复合型实用人才,能胜任中小企业、行政与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和商务文员工作。
(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
通过分析会计不同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和企业需求的会计职业能力,得到设置会计专业课程的依据。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优化知识和能力结构,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构建包括综合素质类课程与职业能力类课程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四、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我校在2014级学生开始实行基于国家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设置的“一个中心,两个方向,三个平台,四大模块”的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学生就业和后续教育的需求。通过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训相融合,保证实践技能的系统化;通过综合会计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和顶岗实习培养了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学生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
通过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2014级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达到50%,远高于改革前学生水平。在学生技能比赛方面,获得201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比赛二等奖,会计技能三等奖;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ERP企业模拟经营沙盘比赛三等奖;2016年贺州市青年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无纸化项目包揽前五名等好成绩,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取得重大突破。
综上,中职学校应该积极推动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加快专业改革中的技能培养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效衔接工作,为经济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复合型职业技术能手,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俊娟.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用型高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商业会计,2012(11).
[2]邹永忠,谢新明.以就业需求为原则的中职课程设置研究[J].中国培训,2014(05).
[3]郭雪樱,董汝萍.给予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外企业,2015(29).
关键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问题;对策
一、目前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以“考证”为导向,重证书,轻能力
我国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已有十多年历史,这一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为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接轨,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高职院校完全以“考证”为导向,“重考证,轻技能”现象较普遍。为了提高学生考证过级率,大多数高职院校以“考证”为教学目标,改革现有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考证内容完全对接。事实上,有的职业资格证的考试还存在很多问题,与实际要求的职业资格标准相差甚远,因而虽然提高了学生的考证过级率,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受到了很大影响。有的学生一门心思考证,忽视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导致“会考”但“不会用”,会“做题”但“不会做事”的现实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获得证书的“含金量”,使部分毕业生达不到就业准入制度的要求,导致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减弱。近年来出现了“会计证热”、“会计师热”,“证多不压身”已成为会计人员的共识。但笔者以为会计从业资格证的考试制度还有待完善,一是应实行全国统一考试,提高会计从业资格证的含金量;二是考证时间应安排在下半年,使学生能够在第三或第五学期学完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再参加考试,以有利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与考证的衔接;三是考试内容应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衔接,多考些体现职业技能方面的知识,少考些死记硬背的偏题难题,从而实现真正的“双证融合”。
2.专业课程设置趋同化
近些年来,国内高职院校大多采用了“宽基础、活模块”、“工作过程导向”、“学习领域”等课程模式,力图改变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并取得了丰硕的课程改革成果。但根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质上并未完全突破学科课程模式。大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大同小异,主要由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电算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骨干课构成,课程设置与本科院校差别不大,没有高职特色。虽然有的院校采用了模块式课程,但只是课程形式上的变化,实质上是“万变不离其宗”,缺乏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市场的发展变化。
3.专业课程内容准则化
2006年财政部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准则》,这是我国会计核算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标志着我国会计事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会计理论的巨大变革和会计实践的变化,要求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基于此,各会计院校相继取消了行业会计课程,如《商业会计》、《工业会计》等,统一代之以《财务会计》。由于会计理论与实践教学都要遵循统一的《企业会计准则》,因此,所有的会计专业课程及教材内容基本一致,课程内容统一化,无行业特色。如何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创新高职会计课程设置,改革会计课程内涵,以特色求发展,这也是目前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所面临的难题。
二、对高职会计课程设置的建议与思考
1.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考证与就业相融合
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不能仅仅以“考证过级率”为教学评价指标,同时还应不断完善现有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充实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内涵,使职业资格证书内涵能够反映相对应的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文化素质与职业技能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加强高职会计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衔接,使学生在获得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就能获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的会计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构建体现会计职业教育本质特征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为培养适应各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会计人才提供保障。
2.课程设置应体现地区行业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社会各行各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地区性和行业性。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按照职业群体、地区行业或企业的特点与需要并根据社会变革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技能及品质要求,及时进行课程调整,既着眼于学生会计通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兼顾某地区和行业能力的需要。如,沿海地区外贸企业较多,应设置《外贸会计》课程;针对商业企业连锁经营方式特点开设《连锁企业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等。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高职课程设置不能一刀切,而应采用多方向模式培养,使学生既要有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又要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使其具有一定的就业弹性,具有较强的应变、生存和发展能力。
3.应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类会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要根据市场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例如,从2009年年底起,随着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部分外贸企业的复苏,一批具有信用证、国际汇率、出口退税等操作经验的外贸会计成为外贸企业的紧缺人才。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对外贸会计人才的要求提高了,外贸会计通常负责企业进出口业务的核算、分析、预测和控制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在具备会计知识的基础上,具备外汇业务核算、出口商品收购核算、出口货物退(免)税核算,进出口业务会计,加工贸易会计,样品、展品、包装物、物料用品和低值易耗品核算,工业企业成本会计,进出口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等业务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在《外贸会计》课程中增设这些内容。因此,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应及早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研,根据调查结果选择最优课程设置方案。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应去掉一些不是十分实用的课程,而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增开相关课程。另外,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在完成主修专业课的前提下,选修其他专业知识,以使自己不仅具有专业的财会知识和技能,而且具有一定的业务知识和能力,力求一专多能,每种相关知识都学一些,同时,高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确定,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为使学生能适应以后的工作变化,满足转换不同职业岗位的需要,应该建立以伸缩性、综合性、实用性为特征,以多种课程模块为形态的课程内容体系,不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强调课程的综合效应和实用效应,形成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三、高职会计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市场性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最根本、最核心的特征。高职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就业市场需求。因此,高职院校会计课程设置首先应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原则,根据市场对会计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动态修改、增减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就业市场需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一般情况下,课程设置的实施往往要滞后于就业市场的需要。因此,课程设置是充分建立在市场调研的前提下进行,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专业培养计划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市场就业能力。
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一是指行业针对性,二是岗位针对性。高职院校一般由地方或行业主办,主要面向地区经济和行业需要,担负着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培养生产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大任务,服务区域定向比较明确。因此,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领域需求要基本一致,通过行业领域人才需求的调研、能力与职业岗位的分析来构建课程内容与体系,使政府统一规定的国家课程与学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校本课程有机地结合。另一方面,高职课程设置要以职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课程体系要强调应用性、针对性,有明显的职业特征,使学生一旦就业便能很快进入角色,并能适应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3.灵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具有灵活性,即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就业需要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上,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进行调整,基础课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课程的纵横衔接,使课程内容综合化,处理好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发展的关系,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以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追求和创新。和人才密切相关的课程设置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紧抓时展的脉搏,根据社会需求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更具有灵活性。
4.前瞻性原则
高职课程设置应适度超前。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超前”试点,敢于创新,要有足够的前瞻性,使学生能顺应时展的潮流而不落伍,适应以后工作的变化,满足职业岗位工作升级换代的需要;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不断加以调整,引进最新知识,能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进一步发掘;要施行“通专多能”,触类旁通,在课程设置时尽量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视野,以利于学生将来会计职业生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牛金峰,牟应华.谈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8).
[2] 罗三桂.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问题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就业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就业的现状分析
会计系毕业生人数多!去年将近 1000 人! 共有会计电算化和财务管理两个专业!但是社会相关专业就业岗位少,就业分散,就业门槛高!这就给总体就业造成一定困难。面对上述困难,会计系领导及教职员工树立信心,以强烈的责任心和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业良心! 踏实工作!坚持不懈!较好地完成了班级就业任务。 据不完全统计! 会计系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 90%以上!签约率达 50%以上。
二、会计电算化就业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2012 年就业蓝皮书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最多的职业类是销售(13.6%)和财务 / 审计 / 税务 / 统计(10.5%)。2011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比例增加最多的职业类为财务 / 审计 / 税务/ 统计,就业比例降低最多的职业类为销售。从三届的就业趋势中可以看出,在就业比例较高的职业类中,大学毕业生从事财务 / 审计 / 税务 / 统计、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等职业类的比例在增加。2013年,高职会计专业的就业却不容乐观。
1.各行业对会计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长放缓
2013 年,从国内环境来看,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仍处高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进一步深化、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等多重因素叠加导致市场经济放缓,许多私营企业暂时停产,新成长劳动力、失业人员再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交织在一起,劳动力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碰头,将共同增加就业压力。
2.就业压力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事业单位对已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能够从事最基本的会计核算,还要懂得融资理财等。对于刚毕业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生来讲,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水平较低,对口就业压力较大。
3.直接上岗难
由于刚办毕业的大学生没有工作经验,一般很难找到会计类工作,并直接上岗。
4.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较低
根据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离校前的工作能力不足 50%,实际业务操作能力有待加强。
三、针对会计电算化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1.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迅速及时
只有思想上重视,才能具体付诸于行动。 思想上重视!要求系领导牵头广泛联系就业单位!提供就业信息与咨询要求毕业班班主任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放下自己的事情!多考虑学生就业!把就业工作当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完成。
2.在校期间抓好同学们的素质培养工作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是顺利就业的前提。从大一开始很多班主任就定 期或不定期到班里开各种不同主题的班会!从思想道德,为人处事,专业知识,学自身素质!不断地与时俱进!才能适应信息化知识经济社会的需求。 只有认清形势,找准自己的位置,提高自身的素质,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
3.做好学生离校前的准备工作,确保就业工作顺利开展
(1)在学生离校前的一个学期里!多次召开就业指导专题班会。分析市场需求,准确定位就业方向!帮助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告诫同学们面对现实!处理好专业与就业的关系!
(2)统计好学生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生源地,就业意向和就业区域意向,家庭电话,家庭地址,手机号,电子信箱等等。 同时,建立每位同学的就业台帐。随时跟踪记录更新每位同学的就业情况!
4.做好学生离校实习后的就业工作,提高学生就业率
通过给同学们打电话询问了解其就业情况,并提供意见和帮助。从2008年4月班主任反复地给每一个还未签约的同学打电话,通过电话反复不断地与同学们沟通,大大地提升了就业签约率。
5.控制专业盲目扩张,控制专业扩招
全国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的现状应该引起教育部的重视,重视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和新专业的申报,避免专业盲目扩张,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综合院校出现。 根据教育部 4 月 3 日在其网站公布的 2012 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258 个专业将不得安排招生。同时,建议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专科专业设置进行严格审查和详细论证,并给予高职院校以指导。通过社会对会计专业就业供求的反馈,教育部指导高职院校对就业饱和的专业进行预警并指导其做出调整。专业的设置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除了要求专业也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外,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预警专业,在专业招生人数上应严格控制,才能从总量上控制高职会计专业人才的供给。
6.合理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多数高职会计专业以培养具有基本操作能力的普通会计人员为人才培养目标,目标太过于单一,缺乏特色,只强调专业技能,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只考虑到学历层次方面专科较低,没有从横向方面拓展。大量同质人才充斥就业市场。目前全国会计人才市场中普通会计人才严重饱和。高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倘若选择该专业就业,就只能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或实习期无工资)和不同岗位薪酬落差较大的现状。因此,长远来看该目标缺乏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规划(2010―2020)》. 20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就业难是大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本文从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调查问卷入手,对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合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特点,对会计专业学生培养目标提出了政策建议。
很多人讲,“我们毕业就面临失业……”真的如此吗,目前会计人才总体供需状况如何,会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应作如何调整,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为了配合高校培养方案的调整,收集学生对专业认同及就业倾向的信息,向学生传达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3月份分年级对中国矿业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本次共向会计专业在校三个年级发放问卷180份(大四同学外出实习,故未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95%)。
调查问卷围绕学生生源、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在校学生对专业学习、专业就业的关注程度、就业选择考虑因素(包括就业地点、薪酬、工作岗位等)、是否会主动关注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努力方向、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等方面展开。我们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分析
会计本科生就业会受多因素影响,一方面会受所在学校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不一样。
1、 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非常关心30份(57. 7%),一般22份(42.3%),从不关心0份。
大二(共回收59份):非常关心33份(55. 9%),一般23份(39%),从不关心3份( 5. 1%)。
大三(共回收60份):非常关心34份(56. 7%),一般25份(41.7%),从不关心1份(1. 6%肠)。
由上可见,在被调查学生中: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学生中,大约有56%左右的学生非常关心就业.但也应注意的是:有个别同学对专业就业从来都不关心,那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特殊对象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或劝其转专业。
2、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态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乐观20份(38.5%,一般26份(50%),不乐观6份(11.5%)
大二(共回收59份):乐观14份(23.7%),一般38份(64.4%),不乐观7份(11.9%),
大三(共回收60份):乐观20份(33.3%),一般36份(60%),不乐观4份(6.7%)
由上述分析得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一般的占五成以上,大家都觉得就业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难,这一点在大二学生中表现最为突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乐观度明显高于大二的学生,这样充分说明在大二期间本科生对待就业更多的是迷茫。需要教学或专业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信息传递,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3、就业区域、城市规模、薪酬等方面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对就业首选城市以及工资薪酬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会计专业本科生也都逐渐改变了想法,就业首选城市及薪酬期望统计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第一选择都是一线城市或是东部沿海,其中大多数还是选择东部沿海,只有大二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数多于选择东部沿海城市,选择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对于中部大中城市,大二的学生选择较少,而都集中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此外,大二的学生没有选择去西部大城市。
关于就业城市规模大小,学生大多都表示如生活所逼小城镇也可以接受,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乐于接受小城镇的人数逐渐增多。坚决不接受小城镇的学生中大一的人数要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这也体现了大一学生的心高气傲一点,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接受小城镇作为工作单位。
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一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3000元以上,大二的学生大多数要求2000~2500元,大三的学生要求在1500~2000元,薪酬要求越来越低,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更多的能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薪酬,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期望值。从大一至大三,要求高薪酬的学生数目逐渐下降,要去1500~2000元薪酬的人数逐渐增加。
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以及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定位都在不断的明确中,不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再非大城市大单位不去,不再必须要求高薪水高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更加注重以后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200万人,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会计人员到底是过剩还是紧缺,就现在企业的需求情况来看,一般会计人员供过于求,而高级财会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近期举行的一场外企招聘会上,一般会计岗位最容易招到人,而上升到财务总监级别,企业哪怕开出高薪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本次调查表中,我们向被调查学生传达了以下信息,
1、国家形势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挑战
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这些无疑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四大”眼中的高端会计人才标准
“四大”(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会计学生仅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高水平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还要有综合职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或数字有兴趣潜能,职业判断能力强,二是具有领导能力和主动性,三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地域的工作。会计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对会计行业的兴趣,强调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个人的品格等。
三、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已不再满足于“账房先生”,基础会计人员市场已经饱和,他们需要的是高素质会计人才。对他们而言,注重务实,打造基础扎实、财务高管才是当务之急,从事会计的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必要的专业证书,做到认真务实、综合全面才是最为实际的。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毕业生 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3-03
广西财经学院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教学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自成立以来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学校毕业生人才需求出现稳中有涨的趋势,学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吻合,与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相吻合。
一、进校用人单位人才需求总体情况
(一)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情况。用人单位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从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及提供的岗位数量的角度看,2009年至2012年,除受金融危机不利影响,2010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较往年减少外,历年进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总数基本保持稳定,数量保持在1300~1400家,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则呈稳定增长趋势。具体见表1。
表1 2009~2012年用人单位及岗位数量需求情况统计表
项目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进校用人单位总数 1325 1072 1311 1400
提供就业岗位总数 8200 9300 9960 10300
(二)不同专业就业需求情况。不同专业就业需求彰显学校办学特色。从不同专业的就业需求的角度看,从2009年至2012年,本科专业需求数量历年平均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高职专业需求数量排名前三的专业分别是: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和市场营销。这说明学校定位准确,特色专业如会计等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具有较强的就业优势和较大的社会需求。具体见表2。
表2 2009~2012年专业需求情况排名统计表
本科专业 专业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需求岗位数 所占比例
会计学 1862 22.71% 1863 20.03% 2138 21.47% 2291 22.24%
市场营销 1023 12.48% 1068 11.48% 883 8.87% 958 9.30%
工商管理 327 3.99% 538 5.78% 548 5.50% 607 5.89%
金融学 356 4.34% 421 4.53% 458 4.60% 511 4.96%
物流管理 451 5.50% 379 4.08% 438 4.40% 455 4.42%
注:比例数据等于该年各专业需求人数/该年需求总数。
二、专业需求分析
(一)专业需求“热者恒热”。从毕业生就业岗位供需情况的角度看,通过对已有毕业生的本科、专科专业的检测,结果显示,2009~2012年度各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冷热不均,热者恒热,冷者尤冷。需求量较高的本科专业主要有会计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等;需求量较高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市场营销、会计与审计学、会计电算化、会计、资产评估、物流管理等;需求量较低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法学、文秘教育、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需求量较低的专科专业主要有公务事务管理、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
(二)热门需求岗位专业。从2012年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情况看,2012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为1400家(扣除“双选会”数据),提供的就业岗位总数为10300个,需求专业结构前十名的本科各专业排名为:第一,会计专业2291个,占22.24%;第二,市场营销专业958个,占9.30%;第三,工商管理专业607个,占5.89%;第四,金融学专业511个,占4.96%;第五,物流管理专业455个,占4.42%;第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321个,占3.12%;第七,财务管理专业312个,占3.03%;第八,工程管理专业264个,占2.56%;第九,经济学专业138个,占1.34%;第十,财政学专业100个,占0.97%。需求专科专业前三名的专业为:第一,会计电算化专业704个,占6.83%;第二,会计与审计专业564个,占5.48%;第三,市场营销专业207个,占2.01%。以上各专业工作岗位的社会需求,2009~2011年的比例与2012年的比例是接近的。
(三)热门就业机会岗位专业。从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看,2012届毕业生中,本科毕业生3400人,专科毕业生1387人,共4787人。2012年,用人单位进校需求的就业岗位10300个,2012届全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为2.15个。其中,各个专业大类毕业生就业机会的前十名排名如下:第一,财务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312个,毕业生51人,就业机会6.12个;第二,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958个,毕业生167人,就业机会5.73个;第三,物流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730个,毕业生176人,就业机会4.14个;第四,电子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57个,毕业生40人,就业机会3.92个;第五,房地产经营与评估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8个,毕业生61人,就业机会3.25个;第六,会计学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291个,毕业生730人,就业机会3.14个;第七,国际商务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97个,毕业生66人,就业机会2.98个;第八,市场营销专业社会需求岗位207个,毕业生70人,就业机会2.96个;第九,保险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29个,毕业生48人,就业机会2.69个;第十,证券投资与管理专业社会需求岗位166个,毕业生63人,就业机会2.63个。
以上分析数据显示,一方面,学校各专业毕业生毕业的去向基本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步调一致,毕业生意愿去向多集中在银行金融、商业贸易等行业,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以及落实的就业去向,居前列的也是商业贸易和银行金融等行业;另一方面,学校专业的设置和招生人数的规模符合社会的需求,如市场营销、会计、金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专业,在校学习的学生多,近几年进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多,提供的各专业就业的岗位数量相应也多。
三、用人单位招聘基本情况分析
(一)单位性质。从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性质来看,2009~2012年度毕业生需求的用人单位主要以民营企业为主。数据显示,2009年进校招聘的用人单位中,民营企业占78%,2010年占79.1%,2011年上升到81.2%,而2012年上升到了85.69%。而机关事业单位所占比率波动上升,从2009年的4.3%上升到2012年的4.62%,国有企业则呈下降趋势,从2009年的13.6%下降到2012年的8.74%。进校招聘的外资企业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见表3。而这也与2008年至2011年的就业单位分布情况大体一致。2012年毕业生就业单位类型分布具体见表3。
表3 2009~2012年进校招聘用人单位性质情况统计表
年度 项目名称 机关事业单位 企业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 其他
2009 所占比例(%) 4.30% 13.60% 78.00% 1.00% 3.10%
2010 所占比例(%) 3.80% 12.80% 79.10% 1.00% 3.30%
2011 所占比例(%) 3.20% 11.10% 81.20% 1.40% 3.30%
2012 所占比例(%) 4.62% 8.74% 85.69% 0.21% 0.74%
(二)地域分布。用人单位地域分布情况、毕业生就业地域的意愿及近几年毕业生就业地域的实际情况是基本呈正相关的。
从毕业生就业地域流向来看,2012年广西本地就业的占94.27%。其中,以南宁为主,占总数的72.49%。区外就业的占5.73%,以广东为主,占0.26%。2011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域,第一为南宁,占73.1%;第二为桂林,占4.0%;第三为柳州,占3.5%;第四为北海、钦州、贵港,均占1.6%;广西区外共5%。2009~2010年学校毕业生就业地点的比例大致与2011年和2012年的比例接近。
从学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地域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特点,具体归纳为“三多三少”:一是在城市就业多,县城及乡镇就业少,学校毕业生高度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北海和梧州等城市就业,而在各市所辖的县城及乡镇就业的比较少。二是高度集中在南宁市就业,而在南宁市以外的地方就业比较少,如2012年在南宁市就业的高达72.49%,在南宁市以外所有地方就业仅仅占27.51%。三是高度集中在广西区内就业,而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少,如2012年学校毕业生在广西区内就业高达94.27%,在广西区外就业的比较仅仅占5.73%。
(三)单位招聘人员要求。一般来说,企业需要的大多是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公司对于人才要求不同岗位有不同的需求,目前企业最需要的主要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在学历上,虽然都说看不同的岗位来决定需要哪种学历的人才,但是大多数的企业还是比较偏重大中专学历的人才,认为研究生学历的学生眼光高,容易跳槽,且大多数在专业技术上和本科大专学生差异不是特别大;在薪资与学历上,挂钩并不是很大,若是刚进入某企业,大多数企业并不会根据学历的高低来评定薪资的多少。企业在录用应届毕业生时对于其毕业院校声誉、成绩优秀、学历高低不是很看重,只是做一个参考而不是决定因素,而在社会实践及工作经验上大多数企业是非常看重的。大多数企业认为员工的专业技术能力与企业经济效益是息息相关的,此外对综合素质能力也十分看重,专业不符但是综合能力突出者也可以得到企业的青睐。
在学校招生就业处做的《2012届毕业生家长问卷调查分析报告》中,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提了83条意见和建议,关于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的问题共35条,占42%。家长们要求学校:(1)加强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工作的14条,占40%;(2)加强实习、实训课程安排的9条,占26%;(3)加强联系实习单位的12条,占34%。家长对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多角度的要求,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是相一致的。这要求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多融入实例、案例的内容,加强与社会的联系,结合教学计划,结合专业和毕业生现实需要,认真抓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和实践工作。
对于大学生在校考的各种证书,企业单位有如下看法:学历证书上,企业认为学位证和毕业证稍微重要些,辅修证和双学位证只起一个参考作用;在国家等级考试证书上,企业单位较重视英语四级、六级和计算机二级证书;在职业证书上,企业较为重视,如管理认证、技术认证等。总体而言,企业看中的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等,而对于学历及其他大学生特别看重的证书,企业单位并未将其作为决定因素,只是作为一个参考。所以在校大学生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自己 专业技术能力、实践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从用人单位视角分析学校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其一,从人才市场需求结构来看,学校的专业结构存在一定问题。部分专业的毕业生人数多但社会需求量少。加上受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社会就业需求总体不旺盛,人才需求结构更加不平衡,特别是外语类、管理类、IT类等专业类别的就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最大。对供过于求的专业,尽管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帮助毕业生就业,但由于受人才市场需求结构和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仍然普通感觉工作比较难找。
其二,从人才市场要求的市场适应性和市场竞争力来看,有的专业不能适应人才需求的方向和知识、技能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例如,个别专业设置缺乏特色,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模糊;有的专业教学内容不适应或滞后于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的要求,有的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等等。
其三,从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来看,一部分毕业生及家长就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偏高,就业指导工作在帮助毕业生树立起“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更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广西财经学院毕业生未来需求分析
其一,从国家战略层面看,基于国家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会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势头。党在十报告中提出,要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这必然会在国际商务、经贸、物流管理和市场营销等行业产生广阔的市场就业需求。此外,党的十报告还提出,要加快发展民营金融机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纵深发展。这将有力推动我国的大量民营和私营、外资企业的发展,也将进一步扩大对金融、会计、财税、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求。
其二,从广西未来发展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颁布实施以及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珠三角合作等多重合作,为广西建设成为“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也为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财经类专业及国际合作的办学专业如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东南亚贸易方向)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其三,从学校定位与发展看,学校坚持“立足广西,面向基层,服务社会,辐射东盟”的办学定位,服务区域发展特色凸显。学校主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将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打造“区域特色”品牌。新设会展经济与管理、物流管理等区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建设东盟国际会计人才培养、投资理财人才培养等多个创新实验区。而从2009~2012年来学校招聘的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也符合这一特点,近年来到校招聘的用人单位对专业需求排名前十的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金融学、物流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工程管理专业、经济学及财政学专业。
总之,社会未来的就业需求趋势符合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的“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辅”的特点。今后一方面应继续加强主干学科和专业的建设,把学校的龙头和优势专业如会计、财税、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建设成为特色品牌专业,充分发挥品牌专业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新增一些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而对刚成立的新兴专业,则寻找突破口,凸出特色,以树立学校的形象,扩大学校的影响,为提升人才就业需求奠定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全国全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对广西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广西财经学院要积极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特色与优势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优秀人才,办好社会满意的财经教育,为加快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新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2(1)
[2]石岩,于涛.河北省高校毕业生需求调研[J].青年文学家,2012(6)
[3]张凯,李希来.青海省农牧专业高校毕业生需求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钟宇.用人单位对专科毕业生需求的调查报告[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9)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2014JGZ141);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220);广西财经学院2013年度校级课题(2013D091)
财政学是一个较为综合的专业,尤其在本科阶段,其学习内容涉及面广,所谓广泛涉猎,视野开阔。
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知识是财政学专业的基础内容,也是后期学习、研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必备利器。在这方面,我们会深入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经济学入门课程,公共经济学、公债经济学等与政府相关的经济学知识;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审计学和税法等会计学的中级课程。这些知识是我们通向财政学知识海洋的指路明灯,不但让我们学会站在经济学的视角和维度看待这个世界,还让我们拥有解决财政学问题的武器,让我们在财政学的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手到擒来。
具备基本技能之后,面临的便是永无止境的专业知识学习了。对于这些知识,我的信条是――The more,the better。首先是税收政策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学习国际税收、税收政策前沿等;其次是财政政策问题,如政府预算、公共经济学案例等。
初入大学的我,同现在大多数的高中生一样,觉得科研是一件难到无法触及,同时又遥远得不敢仰望的事情,总以一种初中生看高考的态度幻想着科研的模样。3年的大学生活却让我明白,科研不仅无处不在,还为我们提供了体现自身价值的大舞台,让我们熠熠生辉。
财政学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财政理论与政策、税收理论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公共预算与财税管理以及公共财政计量分析等。一般从社会现象与国际、国内矛盾和问题切入,从政策制定和政府资金运用的角度展开研究,最终探究可以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和资金运用方式。例如,如何从政府的角度解决“黄牛党”倒卖火车票的问题,如何合理运用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资金解决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等。
当然,由于财政学专业的专业课设置十分具有综合性,该专业的学生具备良好的经济学和财务管理的基础,因此,科研的方向并不限于政策问题,上市公司、民间借贷、国际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都是财政学专业的学生乐于和擅长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