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

第1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

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形势下,各国必须正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现实。走向国际趋同的第一步,应该是对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通用准则之间的差异和原因做出客观分析。概括起来,我国会计准则与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主要差异有:

1. 我国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这与大多数国家的做法是不同的。在当今世界,各国采用的会计规范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英美等国家普遍采用的会计准则形式,另一种是以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法系国家采用的会计立法和会计制度的形式。我国长期以来一直采取的是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行的做法,这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及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2.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结构由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构成,并将类似于概念框架的内容归入基本会计准则。这种做法与国际惯例有较大出入。在国际会计准则与各国会计准则中都不存在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之分。我国的基本准则类比为国外的概念框架,混淆了概念框架的性质和作用,削弱了对指导会计准则制定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研究,推迟了概念框架的出台。

3. 我国会计准则长期以来的涵盖面较小,规定不够详细,可操作性较差,对一些新问题正在逐步涉及。我国制定会计准则起步较迟,至今才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相对于美国FASB的约150项准则公告,涵盖面较小;2007年1月1曰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的新会计准则,虽然大部分内容已跟随国际会计准则的脚步,但是总体来说我国对这些项目的使用还不熟悉,具体的操作性还在试行当中,所以会计准则本身的可操作性就变得较差。

4. 我国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和价值重估的方法较为排斥。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但对公允价值一概否认的做法,与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趋势并不合拍。在国际上,公允价值已跃升为与历史成本并驾齐驱的新的计量属性。我国如果一概否认公允价值的使用,就会加大与国际通用准则的差距。

5. 职业人员的职业判断的差异。相对于国际上的会计人员来说,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在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更多地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使得其成为我国会计人员滥用会计政策的工具。

6. 我国的业绩评价体系与国际的差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注重未来的预测与决策。而在我国,更注重收入、费用的定义和配比,重视利润。社会公众重视利润,对现金流量没有很强的敏感性。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存在的原因

造成以上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会计环境不同的因素,也有主观指导思想或认识误区的因素。

1. 从会计环境来说,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加以制定的。而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需要考虑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以及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客观因素。

2.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缺乏充分和公开的市场竞争,企业间的交易行为还不规范,国有企业关联交易极为普遍,价格往往成为利润操纵的一种手段。

3.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尚不健全,内部治理结构薄弱,国有企业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普遍存在短期行为,并且有法不依、故意违反准则或制度以达到粉饰业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

4. 会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缺乏必要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低是制约会计准则接轨趋同的重要原因。

二、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分析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差异,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同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的经济后果。表1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产生经济后果的综合表现:

表1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所产生经济后果的综合表现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既有益处,又有弊端。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负面经济后果是相当大的,然而,采纳国际会计准则毕竟是大势所趋。所以,一方面要坚定地推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又要小心谨慎,不能操之过急。我国会计准则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首先,国际化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建设也应当向国际趋同方向迈进。其次,在趋同过程中,需要推进我国会计实务的规范,不仅仅只是从形式上进行的建设和发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过程中,我们应采取一种渐进和稳健的路径,由于我国特有的环境,如果一味的强调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快速“等同”,就会使得趋同的负面经济效应扩大化,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

三、有关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的思考

2010年4月2日,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以下简称路线图)。路线图的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最近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及其持续国际趋同而做出的重要规划和部署。

路线图的出台有其特有的背景:_方面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响应G20、FSB倡议的需要。虽然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此,但也认识到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对于提升金融市场透明度、维护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顺应各国会计国际趋同趋势,明确我国趋同态度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资本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会计国际趋同已势不可挡,路线图的正是顺应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最后,路线图是我国会计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必要工作,是部署下一阶段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工作的需要。

路线图在全面回顾总结自2005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主要强调了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进入后续趋同和发展阶段。另外也肯定了IASB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支持IASB为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所做的努力。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立场,规划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时间安排,部署我国下一阶段会计准则建设工作。

路线图,积极推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是我国紧紧把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契机,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平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路线图的能够提升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及时向IASB反映我国特殊会计问题,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公认性、权威性会计论坛和实务可操作性。

四、我国会计准则未来发展方向及政策建议

(一)未来发展方向

1. 趋同是必然,但要根据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不管是从我国会计准则变迁的历史,还是从实证分析得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确实在一步步和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对于某些会计实务问题,如果我国的交易环境和交易事项是相同的,中国可以积极地向国际会计准则靠拢,但是对于某些会计实务我国在国内环境、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独特性,经济实质并不相同,那么就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来采取适合我国环境的会计方法。

2. 我国会计制度变迁方式应由强制性变迁向诱致性变迁转变。目前,我国采用强制性变迁为主,诱致性变迁为辅,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交易成本,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企业作为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也会越来越有内在动力推动会计制度的变更,改变较强的“路径依赖”。因此,随着体制环境的不断改变,也越来越要求向诱致性变迁模式转变。

(二)政策建议

1. 在制定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能有主导权。首先,增强国力,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过程中有话语权,是我国目前在会计准则制定方面的目标。其次,在制定新会计准则之前,做到事前协调沟通。再次,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争取达到多赢的效果。

2. 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首先,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指既可以有效地指导会计实务披露出真实、可靠、有效的会计信息,但同时又不能只是照抄照搬西方会计准则,要在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环境下,符合我国的国情,才更能解决我国现有的经济业务。其次,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再次,强化监督新会计准则的执行情况。最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素养。

3. 借鉴国外会计准则趋同的经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以来,制定的会计准则也参照了诸如成员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意见,那么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能很好地指导我国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结论

第2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国际会计准则;中国会计准则;差异性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主要是以世界为背景的会计准则,而我国的会计准则是以符合我国实际需要的准则和制度来制定的。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带动了我国的会计准则内容的发展,我国的会计准则内容也需要逐步趋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所以需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加以研究。

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化形势的发展

1.趋同化概念

趋同化的概念最初是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趋同”这一概念主要就是指在某一方面的趋近相同,也是一种趋近一体化的体现,在世界这个巨大的区域范围内,相同的经济事项应该使用统一的会计处理办法,但是“趋同”这一概念不是指全球范围内必须推行的国际准则,而是要把这项准则中一些科学、合理的原则、方案、条例整合在一起,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全世界内得到认可。学者王军对会计趋同这个概念做出了精确的解释,主要的内容归结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趋同是一种方向上的进步,国际会计的趋同化处理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会计在国际间做的深化协调措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想被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排除在外,所以这些国家就不会忽视国际趋同这一客观事实的存在。第二,趋同只是一种趋势,但绝不是相同或者等同,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各个国家的实际发展情况,只有结合了实际的事实去进行探讨才可以适应未来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忽视会计发展的特点和情况有可能会直接导致趋同的空洞化内容。第三,趋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会计的趋同是需要经过时间的洗礼,会计趋同需要,循序渐进。第四,趋同化表现还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质。也就是说趋同存在于事物的两个方向和层次内容上,它是由多边的事物进行有效地沟通和相互地融合才形成的重要规律。学者王军的观点为中国在会计方面的规律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同时也是为我们学习国际先进的会计准则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2.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方面趋同

现如今各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都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浪潮不断向前迈进,而这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近几年来的变化尤为明显,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国际组织进一步加强了与各国的沟通和联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趋同化的发展进程。美国是在世界上最初制定会计制度的国家,所以它在制定会计管理制度的规则方面有着其他国家所不能比拟的优势之处。在长期的发展和研究的过程中,各个国家都会以美国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作为样本进行参考,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展到今天的顶峰地位,仍然需要比对美国的会计准则内容,作为改进的比对样本。这说明我们还是要重视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发展和它的影响力。在后来的发展中美国的会计准则的内容已经逐渐地完善和健全,同时有了一定的覆盖面,并且也能及时地处理一些突发性的紧急事务。后来的欧盟的成立也给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帮助。随后日本也紧随美国的脚步不断发展经济并且成为了趋同化的又一支持者。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方向上趋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的进步趋势,同时也是一种必然发展。

3.中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方面趋同

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也在学习发达国家的做法向国际化的脚步不断迈进。随着全球一体化经济的发展步伐,在国际中建立统一的准则和规范化内容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且这种准则要具有一定的质量和透明度。最近几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日渐加快,中国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也越来越快,而中国要想占据经济发展的有利位置就要走出口的道路,但是发达国家的门不是那么好进的,这些发达国家往往会以诸多的理由去阻碍我们的进入。其中就有一项“中国账务的处理不是依据国际化的标准会计准则”为理由。所以要想解决出口问题,我国的会计准则必然要向国际方向靠拢。我们不仅要将自己的商品推向到世界中去,同时还要加快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发展出口贸易,但是在这之前我们绝不能让人抓住任何把柄而制约出口事业的发展,所以中国的会计准则向国际方面上的趋同发展要势在必行。

二、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分析

1.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分析的具体内容

首先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体现在规范化指导方面会计概念框架的不同。西方的发达国家一般会建立会计概念框架,而这种框架中使用的都是基本的会计准则概念,国际上采用的是“编报财务报表框架”,但是不属于会计准则的组成成分,所以在法律地位上不具备任何的效力,只是纯理论概念,中国没有运用这种会计概念,而是采取基本的会计准则进行代替,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是由中国实际的宏观经济需求所决定,它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其次在准则的内容上也存在不同之处。国际的会计准则是一种建立在发达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讨论的规则和内容,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国际会计准则不适用于中国的实际需求,中国的会计准则主要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客观的经济规律等内容,这样的中国会计准则更具有一定的本土的色彩。

从总体的角度对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前者主要是由官方的组织所制定,而后者则是由非官方的组织所制定。前者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而后者却不具备这样的要求。前者更多的是倾向于规则方面的基础,而后者更多的是原则方面的内容。规则为主导的会计准则往往会有实务操作,而原则基本的内容往往具有一定原则性的重要规定,不注重实务操作。之前提到的我国的会计准则往往会根据我国实际的具体情况为背景,主要以现如今的经济市场的发展格局为依据,这样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但是国际会计准则往往是根据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作为背景进行内容上的规范,所以他们在背景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2.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原因往往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影响差异的因素有社会政体因素。我国的会计准则往往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色彩,这主要与社会因素所决定。我国会计准则是由政府出面进行制定,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谨慎性。并且,由于我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对会计准则的制定有一定的依托关系,从而更加提升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威严性与强制性。其次影响差异的因素还有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准则的制定,而国际会计准则一般都是以发达国家作为参照背景的内容。再者就是准则体系的因素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建立的时间不长,而且还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自然更加健全和完善。

三、在国际会计准则背景下中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建议

对于我国未来的会计准则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体制。进一步添加具有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的财务会计概念,尤其是加强会计理论体系的基本研究,这样才能快速地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财务会计内容和概念框架。最好取消掉与会计标准并存的会计制度,这样的做法可以有效理清二者的关系。就具体情况来说,我国会计准则需要对比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际经济发展形势,针对应收账款、会计信息披露以及资产减值准备等相关的方面做出具体调整,从而以此来适应国际会计准则的统一要求,这样能够使我国以进出口业务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和合资企业的财务会计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减少一定的国内外交易和沟通的麻烦。比如在对于资产减值准备方面中,国际会计准则对不同资产形式使用的减值标准不同,也仅仅要求了只对本金进行相应的减值处理,减值的对象不包括应收利息;然而在中国会计准则中,我们认为应收利息也存在很多无法收回的因素,因此需要在资产减值准备中列为一项。

其次要主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内容,正确处理相关的问题。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定的疏漏,所以要借鉴、参照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内容,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固定资产处理损益、会计信息披露以及应收账款确定标准方面中更加人性化和全面化的优点,并虚心吸收和接纳。并且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的工作,逐步扩大自身的发展范围。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背景加以融合。抓住一切发展和进步的机遇,不断在探索之路上找到可行的方法。与发展中国家协商达成共识,逐步改变我国在世界中的分布格局,我国的会计准则最终的发展目标还要立足于处理国际化的相关问题上。中国未来的发展一定会逐步与世界进行接轨,所以采用国家上通用的原则和规律,逐步缩小与世界的差距,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实际的中国国情。

最后就是要强化监督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我国的会计准则会与法律有一定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根据法律的严谨性去进一步约束会计准则方面的内容,加强监督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最好结合我国实际的国情背景进行考虑。但是在执行的工作中要注意走国际化道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时要参考国际化会计准则内容,适度地进行改变,引进一些非官方的准则内容,慢慢适应国际化的发展需求。比如在针对会计监督体系及相关监督机制的建立工作中,中国会计准则中规定我国会计监督需要从三大方面开展,包括企业内部监督、政府审计部门监督以及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社会监督,然而该领域的相关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稍欠缺一定的人性化和全面化。例如在政府监督的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更加注重对企业不同信息的真实考量,而不是仅从企业财务报表中进行审计;同时,国际会计准则更注重企业与监督机构之间的合作性和统一性,这一点非常值得中国会计准则不断学习,从而完善中国会计准则针对会计监督和管理工作的深入性。

四、结语

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不断延伸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的会计准则发展是当前我国会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着明显的差异,文章正是针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定的结论,我们要充分区别和认清它们之间的差异,同时根据这些差异得出更多对自身有利的发展内容。希望在以后发展会计准则内容的过程中,注意借鉴国际化的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国的会计准则内容。

参考文献:

[1]陆奇超.国际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对策[J].中国市场,2014,43:94-95.

[2]王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一个理论分析的框架[J].商业会计,2015,01:9-12.

[3]黄震,林彬.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会计目标差异分析[J].新会计,2015,03:19-23.

第3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经济后果;会计信息质量

全球经济变化莫测,竞争的日益加剧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会计国际化问题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不可否认的是,会计准则国际化乃至全球趋同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也是大势所趋,各国都纷纷表现出对会计准则国际发展的密切关注。与此同时,国内外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也从未停止。由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导致的准则变更将通过财务报告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具有经济后果。

一、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

会计准则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经济制度。根据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观”,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变更都会通过会计报告影响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决策和利益分配,进而影响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和配置效率。Zeff(1978)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对“经济后果”的具体内容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经济后果指的是,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这些个人或团体行为的后果被认为可能影响其他团体的利益。”

可以看出,Zeff的观点是基于决策有用观。同样,基于此观点,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以减少会计准则的差异为目标,由此将导致的会计准则的改变,这种改变将会通过财务报告影响各个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和利益分配,并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也必将产生经济后果。所谓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是指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而带来的会计准则变更,会通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影响企业管理层 股东以及债权人等不同利益集团的决策行为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刘晓华,2011)。所以,会计的信息质量属于准则趋同的经济后果之一。

二、 研究简述

为了证实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对会计信息质量是否有影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了不同的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一部分研究者发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后确实使得信息质量有所提高。张然和张会丽(2008)以1996至2007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对合并报表的国际趋同产生的经济后果,认为中国已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新准则能够提高合并报表的信息含量。同样,Barth等(2008)以21个国家和地区 1994至2003年的公司为样本,以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来考察不同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得出相同的结论,即认为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而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正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等高标准的会计准则为趋同对象,因此,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能够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在盈余质量方面,刘晓华(2009)与魏明海等(2006)分别以1996至2007的B股公司和1999至2002的A股公司为样本,均得出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盈余质量的结论。国外研究中,Balsari等(2010)以土耳其的公司为样本,同样是以是否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为参考,通过对比国际会计准则强制采用的前后,各家公司的盈余稳健性是否提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增加及时性和盈余稳健性,尤其是对于小公司而言。

然而,刘峰等(2004)以1995年至2002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以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代表会计信息质量,发现中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所做出会计政策的改革在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方面收效甚微。这与以上积极的结论相反的结果同样也出现在国外学者的研究中。Christensen等(2008)以1998至2005年的德国公司为样本,用盈余管理的程度和损失是否得到及时确认代表会计信息质量,以管理层能够从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中获得激励为变量。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仅限于有激励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而那些因未获得激励而抵制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并没有提高。

三、 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

一般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以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但是,从国内外研究者提供的证据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否能够带来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并未取得一致的结论。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首先,使用的样本和采用的模型不同,以及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用不同的变量(如盈余质量、损失的及时确认、价值相关性)都将导致结论的不一致。其次,法律制度和公司财务报告激励(如所有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税收制度等)对会计信息质量也会有影响。刘峰等(2004)的研究,认为会计信息质量并未提高的原因在于法律制度风险的缺乏,而Christensen等(2008)的研究明确指出,在决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激励的作用超过会计准则的作用。最后,结论还将受到国内外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的影响,经济后果观是建立在决策有用观基础上的,而决策有用观适用于发达的资本市场,而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较不完善,这些都将影响研究者的样本,进而影响最终结论。

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当控制公司财务报告激励和法律制度对会计信息质量等变量的影响,采取恰当的变量。并且,应当充分考虑到各国各地区的资本市场发达水平和研究者所采用的样本的差异,谨慎地对待不同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晓华.《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经济后果》[J].《财会通讯·综合》,2011,(5).

[2]姜国华、李远鹏、牛建军.《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盈余报告差异及经济后果研究》[J],《会计研究》,2006,(9).

[3]刘峰、吴风钟、瑞庆.《会计准则能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吗》[J].《会计研究》,2004,(5).

[4]张然、张会丽.《新会计准则中合并报表理论变革的经济后果研究:基于少数股东权益少数股东损益信息含量变化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8,(12).

[5]魏明海等.《我国会计协调测定与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刘晓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盈余质量》[D],暨南大学,2009.

[7]Barth M.E., W.R. Landsman and M.H. Lang.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ccounting Quality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8.

第4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内容摘要:韩国的会计制度是在引进中修改完善的,这种范式对韩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影响颇深。韩国基于通过信息价值的提高获得长远利益,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给予高度重视而采取完全采纳战略,实行与国内会计准则并轨的策略,逐步扩大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企业范围,基本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赢得了国际社会对韩国企业的信赖。但是,韩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考虑借鉴的成分占主导,自主制定会计政策的成分相对较小,从而产生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能反映国内特殊经济情况等问题。研究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历史变迁与进程,有助于借鉴其加强区域合作成功经验,以维护我国长远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韩国会计准则 国际趋同 变迁与进程

韩国会计制度的历史变迁

韩国会计制度是从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引进,结合本国的经济背景修改后得以发展而成的,其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实务诸多原则中概括出的公正、可行的原则。由于韩国在20世纪早期受到日本的侵略,日本在19世纪末采用欧洲大陆法系制定《商法》对韩国影响深远。因此,韩国是根据一部可以上溯至拿破仑一世时期对罗马法律体系解释的商业法案制定会计法规的。

纵观当今诸多发达国家会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以特定经济条件背景的会计实务为先导,经过一定的经济社会变化过程逐步调整,慢慢积累并得到发展,从而成为会计惯例在整个行业中普及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终成为一种社会制度,英国、美国的会计制度几乎都是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过程而得以确立。在韩国,经济发展初期的资本积累大部分依赖于个人或国内证券市场,但随着外国企业直接投资的增加,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国际会计问题,经济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伴随会计的国际化。韩国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经历了会计原则期(1958-1981)、企业会计准则稳定期(1981-1998)、会计发展变革期(1998年至今)。

20 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为了挽回内战带来的经济损失,确定了以经济复兴为目标和促进经济建设的方针,为实现引进外资、发展企业、税收公正、股权投资民主化、健全金融制度等目标,于1958年制定《企业会计原则》与《财务报表规则》,用以指导和评价企业经营活动。之后,1962年制定了《商法》,将出口作为首要目标,为促进商品对外出口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如《证券交易法》(1962年)、《关于培育资本市场法律》(1968年)、《企业公开促进法》(1972年)等,至此韩国开始逐渐摆脱以往日本对韩国经济的影响。韩国的会计法规体系最初多受日本的影响,属于大陆式的成文法系,后来随着到欧美等国留学人员的增加,接受欧美会计模式的人增多,逐渐转化为欧美式的法律体系。

20世纪70年代后,韩国政府和会计界针对经济的快速发展认识到修改会计原则的必要性,并多次进行了修改。1981年,合并了以往会计的诸多原则、规则、法令等多元化的规则,包括《企业会计原则》、《财务报表规则》、《关于上市公司等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上市公司等的财务报表的规定》等,出台了作为统一准则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企业会计准则》。1997年,韩国金大中政府面临着经济危机,为了改革当时影响韩国经济发展的企业制度以获得国际社会对韩国企业的信赖,成立了金融监督委员会,该委员会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要求,大幅修改企业会计准则,试图实现国际趋同,以正确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提高企业经营的透明度以获得国内外对韩国财务信息的信赖度。

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帮助韩国经济走出低谷,世界银行向韩国提供了一系列的援助,其中包括向韩国提供数笔贷款。1998年10月,根据世界银行提供的总额为20亿美元的第二批结构性贷款所附条款要求,韩国政府同意成立独立的民间组织形式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韩国证券期货委员会为了迎合企业会计准则的修改,于1998年12月制定了银行、证券、保险业的会计准则,于1999年3月制定了综合金融业和证券投资信托业会计准则,于1999年6月制定了相互信用金融的会计准则,其内容符合国际标准的相关准则,提高了财务资料的可信度。1999年6月底,完成这些基础工作后,韩国开始构思一个结合美国FAF和FASB的民间机构模型,设立了社团法人韩国人会计研究院(Korea Accounting Institute,简称KAI),后来改称韩国会计准则院,包括韩国公认会计师协会、金融监督院、证券交易所、韩国证券业协会、大韩商工会、全国经济联合会、银行联合会、上市公司协会等14个团体理事会员,并于1999年9月开始执行其业务,同年12月在国会通过《关于股份公司外部审计的法律》第十三条的修正案和金融监督院的相关规定,这为韩国会计准则院的成立奠定了法律依据。2000年第三季度,韩国会计准则院的会计准则委员会(Korea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简称KASB)接受了金融监督院的委托,开始执行制定和修订会计准则及回复质疑等业务,同时向社会公开了会计准则的整个制定过程,其做法是积极运用韩国会计准则院的网站,定期向一千名网上会员公开会计准则草案,采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或提供报告等形式,提高会计准则的适用性和可理解性。

从1999年开始,韩国金融监督院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制定韩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2003年,韩国会计研究院会计准则委员会修订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内容由绪论、财务报告的目的、会计信息的质量特性、一般目的的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的基本要素、财务报表基本要素的确认、财务报表要素的计量七部分组成。为了促进韩国环境会计实践,韩国环境部(KMOE)于2000年1月引进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关于“环境会计体系和环境业绩指标”的特别项目,这一项目促使韩国会计协会(KAI)2001年出台了一个覆盖环境会计相关范围的关于“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标准”报告,其目的在于提供理论基础及在韩国引进环境会计的相关方法,主要包含环境会计的定义和领域、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环境会计在韩国的实践和环境会计标准草案。2002年韩国环境部(KMOE)颁布了环境报告指南,以帮助公司环境信息,鼓励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实施环境管理。

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进程

(一)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交流与并轨策略

近年来,中、日、韩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会计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是中、日、韩三国于2002年初,为顺应会计国际协调和趋同的新形势建立的一个促进区域会计交流与合作的机制,每年举办一次,由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轮流主办,主要就各方在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趋同中的问题和经验交换意见,共同交流各国会计准则发展的最新形势和面临的问题,协调会计国际趋同的立场,发挥区域合作和交流的优势,目前已成功举办了八届。近几年的会议举办情况是:2005年9月在中国西安召开,2006年8月在韩国首尔召开,2007年在日本召开,2008年10月在北京召开。于2005年9月的西安会议,三国一致同意组成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订机构联合工作组,共同研究三国会计准则的相关问题,并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映三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立场和意见;特别是2008年10月的北京会议,交流了中、日、韩三国在会计准则建设、实施和国际趋同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反应对会计准则的影响表示了关注。

2006年8月的韩国首尔会议,三国分别在会上通报了近来各国会计准则建设和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政策和工作的进展情况,并就联合工作组在解决三个共同关心的会计问题的进展情况提交报告;在这次会议上,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副主席徐正雨介绍韩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最新进展和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工作进展。报告指出自2005年10月以来,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已颁布两份新的韩国会计准则声明――第22号关于以股票为基础的报酬支付的声明和第21号关于准备、提交财务报表(一)的声明和关于雇员福利的征求意见稿,还有三份韩国会计准则处于最后完成阶段。2006年1月26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成立专门工作组,就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路线图。一旦政府宣布了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官方路线图,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将通过适当的简化过程颁布韩国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必要的话将去除选择性处理方法或增加披露要求)。届时,上市实体和非上市金融机构都必须遵循韩国版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韩国会计准则理事会将继续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订,包括提高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委员会征求意见稿或讨论文本的评论的整体质量,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其他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开展积极的信息和观点交流。

韩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是有序展开的。2005年5月,韩国组织特别工作组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纳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提出了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采取的是完全采纳(full adoption),多步骤、多层次地与国内准则并轨的策略。韩国采取完全策略是基于出现新的经济业务时,有现成的国际标准可依据,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有望通过信息价值的提高获得利益。韩国的多步骤、多层次遵循三阶段的安排,即第一阶段是企业自发选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阶段,仅限于上市国际公司、上市公司、非上市大企业;第二阶段,对上市国际公司赋予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义务化,对上市的一般企业和非上市的大企业允许选择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韩国会计准则;第三阶段,在提高企业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适应能力的基础上,在所有上市公司中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此看出,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的多层次是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国内财务报告准则的并存。

(二)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及其内容

韩国为了加快引进国际会计准则的步伐,建立了《会计准则国际化筹备委员会》。通过广泛听取学术界和业界的意见并深入研究,已确定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并于2007年3月在韩国首尔召开了韩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计划会,会上发表了引进国际会计准则的计划。

此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一是除与法律法规相矛盾的部分以外,原则上全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修改法律法规进行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两种以上处理方法的,只允许采用其中一种处理方法。二是国际趋同首先在上市公司实施,非上市公司以自愿为原则;国内另外制定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三是国际趋同过程中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作用主要是:制定非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引进国际会计准则;积极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并向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反映韩国的实际情况,紧密协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对引进国际会计准则的问题进行表决。四是引进国际会计准则的程序,由金融监督院向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出引进要求,通过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组织,广泛听取意见、集中意见、确定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方案报告给金融监督委员会,由金融监督委员会公布国际会计准则的实施。五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的时间安排。从2009年开始,以自愿为原则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从2011年开始,上市公司必须采用国际会计准则;非上市公司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自愿为原则,无强制规定。六是采用国际会计准则以后,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对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公司进行审计。

由此看出,韩国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成果是最大程度地吸收,同时兼含选择。在制定本国准则时都在最大程度上吸收国际会计准则的研究成果以促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但是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也同时对本国经济环境中与国际会计准则产生背景不同的一些特殊问题表示关注,韩国也认为在大的原则一致的情况下,应允许各国准则制定机构根据本国实际对一些会计政策作出选择。韩国的模式是首先考虑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会计准则没有相关规定或规定不够详细的情况下,参照美国会计准则,只有在上述两者均不存在或不适用的情况下,才考虑制定本国的准则。由于世界银行的要求,韩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考虑借鉴的成分占主导,自主制定会计政策的成分相对较小。韩国会计准则在体例结构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非常相似。另外,在具体会计政策的选择上,也受到世行等国际组织的影响,如韩国固定资产准则中要求以公允价值作为固定资产的计量基础,采用这一方法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韩国的税法允许对固定资产进行重估,而且世行对韩国贷款的某些指标的计算,也是以资产的重估价而不是历史成本为基础的。

结论

韩国会计制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直接契机是亚洲金融危机和来自国外的压力,以及韩国政府为了提高企业信息的透明度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韩国会计准则的发展虽然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完全实现国际趋同还有一些距离。韩国在会计准则的改革过程中逐步认识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迫切性,采取条件成熟下的完全采纳战略,但趋同是采取多层次、多步骤策略。基本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专业化、会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民主化等。

韩国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和沟通,特别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韩国的理论界相当重视对外交往,会计界知名人士对韩国会计准则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合作关系非常重视,呼吁韩国会计界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和相关课题,及时把握其动态,确保韩国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改组后,理事会及咨询委员会构成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主导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进程,因此要在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更有发言权,区域间合作就显得相对重要。中、日、韩三国在某些会计问题上具有相似性,三国的一致性意见已经引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充分重视和考虑,中、日、韩三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会议定期的务实协商,实现了区域会计交流与合作,有利于维护亚洲国家的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国会计准则委员会.韩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M],2003

2.[韩]尹承俊等.会计准则多层化战略(试案)[J].韩国会计研究报告,2005

第5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63-01

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较大,但随着我国逐步融入全球经济并成为重要一极,我国的会计准则也随着企业“走出去”和全球化的趋势,逐步与国际准则靠拢。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会计制度改革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离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就我国的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就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提出了相应的思路与对策。

一、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的意义

(一)学习世界各国会计发展的普遍规律

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制度、经济、法律等环境的不同, 使各国的会计制度和处理方法等都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各国会计制度发展历程,可总结的会计发展的普遍规律,有利于给予我国会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启示,避免少走弯路。

(二)探索适应中国国情的会计模式

由于各国的国家制度不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会计模式,它们的存在均有其合理性。对各国会计模式进行研究,有利于选择和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会计模式。

(三)建立和完善会计学科体系

我国目前的会计学科体系还存在较多的漏洞和缺陷。通过对中外会计准则进行比较, 了解和分析外国会计学建立的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各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在联系,丰富和充实我国会计学科体系的内容, 弥补我国会计学科体系中的漏洞,逐步完善我国的会计学科体系。

二、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货币资金/现金

我国货币资金/现金账户统一归为“货币资金”,并设“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等明细账户,分类比较细致严谨。这种设置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货币资金的管理不够完善,加强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资本的最基本要求。

相较而言,国际上通用的会计制度中,通常将该类账户归类为“现金”账户,而没有更细的分类。

(二)公允价值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价值计量使用公允价值。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大量应用在金融工具、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等业务的会计处理当中。而我国公允价值的使用过程中,不但存在利用公允价值调节操纵企业资产与利润的问题,而且在实际中的运用也存在较大难度。

在我国的新准则中明确了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初始计量,还包括后续计量,而后续计量的部分就存在公允价值怎样确定的问题,怎样规避人员利用公允价值调节利润收益的情况发生。

(三)企业合并

我国会计准则规范,兼顾了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且明确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采用成本法进行会计处理。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只规定了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方法,采用核算方法也是购买法,而没有关于权益法的内容。

(四)资产减值准备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以后年度不得转回,以防止企业单位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达到调节企业利润的目的。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发生了减值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以后年度如相关资产实际价值发生变动时,可以将计提的减值准备转回。

三、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建议

(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理论方法

由于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各国的会计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在制定和实施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应结合我国会计准则实际状况,同时与国际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实际运用中有效果好的理论方法,并加以改进,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趋于一致。

(二)完善会计准则制度架构

虽然我国新会计准则吸收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度架构的相关内容,但是由于思想、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制度架构。因此我国应加快建立和完善会计准则制度架构,来指导和规范我国会计操作实务,避免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保证会计制度水平的逐步提高。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任职资格条件中将专业技能和职业背景放在首要位置,而地区代表性还在其次。我国目前对这方面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还不够,使我国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中处于劣势地位。我国应加大会计实践和会计理论研究培训工作,加强培养专业性的师资力量,重视继续教育和培训机构建立,加强高校会计人才培养。

(四)建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环境

我国会计准则的经济、法律、社会意识等环境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有着重要影响。市场经济基础薄弱、法律环境条件、社会上会计意识觉醒程度不够,需要广泛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制度全面的会计法规,加强监督机制,在市场要素和监管体系方面作出深入的研究,寻找到正确的方法,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创造好的外部环境。

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根据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与我国社会制度相适应的会计准则势在必行,并大胆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思想方法,主动地参与到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去。

参考文献:

[1] 贾芳.中外会计准则差异与趋同[J].企业研究,2012(2).

[2] 读书人网友.浅议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2) [J].读书人,2010(14).

第6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国际比较 

        近年来,会计国际化一直是国内外理论和学术界特别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会计作为一种国际通行商业语言,其国际化程度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制度和体制的趋同和经济联系的相对紧密,其会计准则经历了一个从个别到趋同的一个历史过程,借鉴和参考西方会计国际化历程对探讨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 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日益密切的国际经济联系要求一个全球趋同的会计“游戏规则” 

        随着国际投资、资本流动的日益频繁,跨国公司的迅速成长壮大,同样的经济业务客观上要求在全球范围内用同一把尺子去度量。但是,如果仍然延用各国纷繁不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同样的经济实质会产生很大的收益差距。比如:早在1993年,德国奔驰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按美国会计准则来编报,出现几千万马克的巨亏,而按照当时德国国内的会计准则要求,却盈利几百万马克,可见,同样的经济实质按照不同的会计游戏规则会出现高达几千万的差距。这个数字使我们感觉到,实现会计的国际化,促进会计信息在国际范围内的可比性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必须阶段。目前,我国已加入wto,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极大地增强了经济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国际投资、跨国经营与合作日益增多,国际贸易的扩大,我国资本市场与各国资本市场联系频繁,外资银行的进入,国际结算业务的产生,这些都意味着我国必须要按照国际惯例开展经济活动,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二)会计国际化是进行跨国经营和投融资的客观要求 

        会计国际化是指各国会计准则对相同经济事项和业务处理程序和方法都趋同、相似,甚至相同,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对业务实质的客观反映,增强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着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全球化发展,跨国经营和投融资日益频繁。跨国经济和投资融资是一种高风险的决策,任何经济实体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就必须了解投资对象的财务状况,了解拟投资对象的整体经营业绩,而这种了解必须建立在同一个比较尺度上,因此,会计信息要达到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质量要求,就必须建立在同一的基础和标准之上,这些都要求会计国际化、统一化和制度化,从而减少相同经济实质下的制度性差异,减少不必要的分歧,有利于财务信息的沟通与分析比较,同时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项重要体现。 

        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回顾 

        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着国际会计组织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致力于制定统一的会计商业语言。在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改组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后,其主要努力方向就是完善和推广国际会计准则,将一套统一的、高标准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向全球推开,现阶段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包括香港在内的世界90 多个国家和地区)采用了国际会计准则,或者要求在国际经济活动中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在2004 年俄罗斯率先在国内上市公司中运用国际会计准则后, 欧盟25个成员国的上市公司也自2005 年起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中不包括涉及公允价值的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这对各国会计准则建设以及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与趋同产生深远的影响,各国都在不断的加大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的进程以促进本国经济的国际联系。 

        在美国,美国会计准则一直都是各国效仿的榜样,作为一份国内适用的会计准则体系,如果不被国际认同将削弱美国经济国际话语权,因此,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积极参与到国际准则委员会(iasc) 改组中来,进而取得了在iasb 及其他机构中“主发言人”的地位,其对国际会计准则的立项、研究、制定和的全过程产生影响,努力将国际会计准则 打上“美国化”的烙印。美国将其gaap 与国际会计准则ifrs进行仔细研究比较,创立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短期合作项目和长期合作项目。短期合作项目要求在一定的时间约束内完全消除美国gaap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认为这些差异在短期内是可以消除且不会造成重大不利影响的。如2004 年fasb 的《fasb151 ———存货成本》对其《会计研究公报第43 号》(arb 43) 第四章进行了修订,基本上同《ias 2 ———存货》中规定的核算模式相同。另外,在非货币交易fas153 的具体核算细节上也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本保持了一致。而长期合作项目是那些需要做出全面考虑的项目,所产生的差异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或者会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因此,长期研究项目实际上处在一种的状态之下。 

        英国在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态度是更加积极,iasc 改组后,英国作为iasb的主要会员国之一,在促进本国会计准则与if2rs 的趋同化方面作出了表率姿态。在iasb 正式运作后不久,asb 宣称全面采用国际会计准则,而不再制定和自己的会计准则,只适用于ifrs应用指南。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英国asb 全面接纳了欧洲委员会采用了保留态度的ias 32和39(关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列表和披露),可以看出,asb的积极性是其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员国所不能比拟的。 

        其他西方发达国家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也作出了自己相应的努力。在日本,iasb 与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asbj ) 在2004 年10 月正式启动了旨在使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日本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最小化的共同项目,在2005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日本会计准则理事会举行的联席会议上,广泛讨论了包括概念框架、套期会计在内等许多项目,会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戴维·泰迪对双方的合作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加拿大会计准则预计在5 年内与ifrs 趋同。爱尔兰政府通过立法允许所有爱尔兰公司在其合并财务报表和单独财务报表中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意大利则允许在不同类型的企业有所差异地采用ifrs。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现状及问题 

        我国自上世纪末就开始研究与国际通行惯例相协调的会计准则体系,并开始全面实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会计改革。特别有意义的是2006 年财政部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京召开联合新闻会, 正式宣布中国会计准则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这就标志着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开始。但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经济环境、法制建设、市场体系等方面与国际通行惯例都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 

        首先,市场经济发育程度因素。市场环境发育不完善是影响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协调与趋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市场竞争不充分, 企业间的交易不规范,关联交易较多。外部监管机制也不完善,财政、税务、审计、证券、人民银行、保险等部门的监管机制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等外部监督机制都有待加强,企业的治理结构也有待改善。 

        其次,法律制度因素。我国的会计准则与会计法、民法、公司法和税法等法律规范密切相关,而法律制度的缺陷对会计信息产生负面影响,如公司上市、增资配股大都是以利润作为判定指标,因此,重利润表、轻其他报表的现象就不难理解。最后,会计人员素质因素。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对我国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技能提出了挑战。原则导向的准则更加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和判断能力,在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首先,增加环境适应性。会计准则总是在一定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在一个与国际惯例讯在巨大差异的环境中无法单独奢求会计准则的趋同,因此,应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努力营造一个既有中国特色、有体现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法律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将一套国际化的会计准则有机地“嵌入”该环境中,使之有效运行。 

        其次,加强准则本身的研究。我国应正确处理中国特色与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不断研究和建立与国际会计准则相协调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因为,概念框架对准则的制定具有决定性、基础性和指导性意义,所以,从制订会计准则角度,应在借鉴成熟市场经济中的会计准则的制定,在兼顾我国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中国会计准则理论框架。 

        最后,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合作。会计准则的协调不但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适应,同时,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我国会计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的影响力,从这一点上讲,我国应充分研究和借鉴美国和英国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施加影响的经验,让国际会计准则中体现部分“中国化”的要素,以实现我国准则部分与国际会计准则“主动”趋同。 

参考文献: 

第7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满足我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需求,促进我国企业进一步实施走出去战略,同时也为了满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总结我国会计实践经验和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我国于20()6年2月丨5日正式f由丨项莪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会计准则相接轨的、覆盖各类经济业务的会计准则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准则跨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继新会计准则实施后,财政部先是在2009年9月2日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征求意见稿)》,之后在20丨0年4月2日了路线图,这是在总结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的莶础上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发展的需求.并为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为持续、动态地消除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提高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程度而做出的努力和重要部署。虽然新会计准则在某些方面与国际会计准则仍然存在差异,但这并不妨碍我国会计准则趋同的步伐,反而会促进我国为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和G2U会议提出的“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最的会计准则”而不断地做出努力。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及其原因分析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深化发展,早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我们需要找出二者的差异并分析原因以便釆取有效的措施。

(一)差异分析

1.公允价值问题

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是一大亮点,虽然核心计i:属性仍然是历史成本,但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准则强调对交易性金融资产和负债、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所形成的资产与负债等一些交易或事项,在相关资产或负债存在活跃市场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鼠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一规定将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及时地反映市场价值变动信息.同时要遵循审慎原则D然而,国际会计准则比较倾向公允价值计量用以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总体上,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比,对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比较窄,而且限制条件很多,更为谨慎。例如,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对生物资产以历史成本进行计堡,原因是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资产缺乏活跃的交易市场,难以取得公允价值.如果用公允价值计星?,可靠性就比较差;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对生物资产进行公允价值计1,并将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而且一旦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要继续使用直至处罝该生物资产。

2.企业合并问题

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合并方瓯也存在很多差异,包括对企业合并范围的确定、合并商誉等,其中差异最大的是合并范围的界定。我国会计准则中的企业合并包括同一控制F企业的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前者采用权益结合法,后者采用购买法。国际会计准则的企业合并既有一个企业取得对另一个企业的控制权的情形.乂有企业取得对某项业务控制权的情形,釆用购买法,但不包括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并。我国实务中虽然出现『对某项业务进行合并的案例,但准则中并未对业务的合并做出规定。因为我国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合并大多是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所以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的合做出了规定,如果准则没有对其进行规定,将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然而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达,购买法将会成为企业合并的惟一方法。

(二)原因分析

1.政府制定模式原因

我国的会计准则一直是1±1财政部会计司负责的,这是标准的政府准则制定模式。首先,因为财政部会计司是一个政府的职能部门,而政府又是一个地道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这就与国际流行的民间模式尽最回避信息使用者直接参与准则制定的做法大不相同,所以从形式上看,民间模式具杳一定的独立性,而我国的政府模式独立性就比较差。其次,政府准则制定机构-?般会受到政府预算的控制,在经费开支上会比民间模式受限的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可能会使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实施的程序不够充分、调查研究不够深入,并难以吸收优秀的会计人才直接参与到准则的制定中来。最后,政府模式下准则制定机构奋较高的权威性,有权决定如何修改会计准则,有权决定哪些企业何时执行会计准则,因此在准则制定屮受到箕他利益集团干涉的影响较小。

2. 市场经济基础原因

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和实施的重要因素是以市场经济发展基础还不雄厚,这是与我国的国情紧密相连。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己成为世界经济体中重要的一员,怛是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本市场比较薄弱,国际贸易发展还没有达到成熟的阶段,国际会计准则中的某些交易或事项并没有在我国出现。总之,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市场经济蓰础不够牢固,这也导致r我国新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之间有了一定的差异。

3. 会计人员素质原因

会计人员螫体水平不高,缺乏应有的职业判断能力,是制约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蜇要原因,尤其是近年来会计准则变化比较快,会计人员虽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r相应的职业教育,但是并没能够完全消化和吸收这些专业知识,可见教育力度不够0如果会计人员在执业中用模糊的知识凭感觉做事,一味地照搬准则规定不进行思考,这就会不利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发展完善,从而影响国际趋同目标的实现。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未来展望

尽管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趋同过程中可能会有各种阻力,徂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二者的差异将越来越少。为此,我们需要做出努力。

(一)加强会计准则的国际沟通和交流

目前,我国作为世界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不只是单方面的向国际靠拢,还要积极推动国际会计准则在修汀完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应当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并且积极参与到(1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来,从而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为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而努力。

(二)加强高素质会计队伍的建设

第8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由于国际会计学课程内容涵盖知识面较广泛、难度大,到目前为止除一本院校和国家“211工程”高校外,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未在会计学本科教学课程设置中开设国际会计学课程,即使少部分二本和三本院校开设了国际会计学课程,其授课内容和学时也不能完整地涵盖国际会计学课程的主要体系。就课程教学内容来说,国际会计学课程应该包括的主体内容有比较国际会计、跨国公司会计和其他如国际管理会计、国际财务管理、国际金融等会计学分支在国际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延伸。然而,大量髙校在该课程教学中主要涵盖的内容是以比较国际会计为主,少量涉及跨国公司会计,而对会计学相关学科分支在国际领域的扩展则是不作课堂讲授。这样的教学内容应该来说是不完整的,也不能让学生全面、系统和深入地了解到国际会计学这门课程的内容。不仅如此,即使在开设该课程髙校中也一直是以选修课而不是必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尤其是其授课形式也一直是采用中文教学的模式。这对于绝大部分是以国家间会计模式比较和跨国公司会计处理为主的课程内容来说,是否适用以及能否达到课程教学的预期效果还值得探讨。

二、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教学目标和内容

(一)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作为会计学本科高年级阶段的综合专业课程,国际会计课程与其他会计学专业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着独特之处。综合现有国内髙校开设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国际会计学的学科的发展现状,国际会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论与实务并重。国际会计学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包括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和会计学相关学科分支在国际领域的扩展和延伸等几个方面。在这些内容中,既有如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等具有相当深度的会计理论知识,也有如跨国公司会计处理、外币交易的处理这类具有一定难度的会计实务处理内容,尤其是在外币报表的折算、跨国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国际管理会计等内容上具有理论和实务知识的髙度综合性。

2. 综合性强。国际会计学作为会计学的一个新兴学科分支,是会计概念、理论和实务在国际领域的延伸,其内容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课程内容既有重合,但又不同于上述这些课程主要讲解与我国会计准则和实务相关的内容,而是涉及其他诸多国家的相关准则和实务。因此,国际会计学课程作为一门具有髙度综合性的会计学课程一般都只在会计学本科生的大三、大四学生开设,要求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税法等会计相关课程以后再学习该门课程。

3. 对英语的要求较高。作为一门高校专业课程,国际会计产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几所大学。从国际会计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其中国际比较会计、国际会计协调化、跨国公司会计处理等内容都需要深入了解各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实务,要求学生能够阅读大量的外文资料,或登录FASB、SEC、ASB等英文官方网站了解相关准则,这些都对学生的英语水平提出了较髙的要求。

(二)国际会计学的教学目标。国内大多数高校将国际会计学课程设置为高年级学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课时约为40个左右。在这种课程性质和课时条件的约束下,国际会汁课程的教学目标可概括为“使学生了解各主要国家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主要特点和差异,以及各国为会计国际协调所进行的努力和成果”。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掌握国际会计中的基本概念;二是在了解主要国家财务会计准则和会计实务的基础上,能够对其进行比较并按会计模式加以分类;三是掌握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基本理论,了解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和趋同化的组织、活动及成果;四是学习部分国际会计准则,并了解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这是四个主要目标。

(三)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考虑到国际会计课程的选修性质和课时的约束,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以“轻差异、重协调”为原则。具体内容和学时分配如下:(1)国际会计总论:介绍国际会计学的产生与发展、国际会计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课程目标等,课时2学时;(2)比较国际会计(上):介绍比较国际会计的基本理论、会计模式的定义、影响会计的环境因素、会计模式的分类等,课时4学时;(3)比较国际会计(下):介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以及会计模式的特点,课时8学时;(4)国际会计协调化:介绍国际会计协调化的基本理论,包括协调化的概念、原因、作用、障碍,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化的组织、活动、成果及《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等,课时4学时;(5)国际会计准则(上):介绍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第21号一汇率变动的影响和第29号——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课时10学时;(6)国际会计准则(下):介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第3号一企业合并,课时10学时;(7)跨国公司会计:介绍跨国公司主要经营业务的会计处理,课时8学时。

三、国际会计学课程的改革设想

(一)认清教学意义,把握形势要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跨国公司和全球经济协作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就会计学而言,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深人了解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度已经成为每一个国家会计学发展的必然途径。我国早在1997年就成为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到2006年财政部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可见,在这种经济一体化大环境下,会计准则趋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国际会计学》课程教学应该承担介绍国际会计基本概念、树立正确观念的任务,以清晰的定位实现对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

(二)明确教学目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科阶段的会计学课程以实用为主,《国际会计学》涉及的会计应用技能大多能迎合新形势下会计职业的特点,因此该课程应突出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第9篇: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原因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会计标准的角度,对会计标准如何引导本土准则国际化程度的选择及其究竟从哪些方面对我国新准则国际化运行效果加以评判等问题进行剖析,并对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做实证检验设计。

一、会计标准对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作用机制

标准可以定义为是一组切实可行的行为。如果从经济角度来看待标准,而不是根据社会道德,那么这些规则标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报酬功能或成本功能。违反规则标准就要发生成本。会计标准事实上主要指会计准则。从国际上对会计准则的界定来看,会计准则是指规范财务会计信息生产和传输的一般原则和具体标准,它的内容应该是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方面的规范,能指导会计人员面对不同的交易和事项,如何处理数据、加工信息,以便最终能从财务方面概括、完整地反映企业经济活动的整个面貌。

会计标准属性分为“技术观”和“经济后果观”。对应这两种属性,会计标准的建设就有两种逻辑起点: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会计标准的建设应采取“理论导向法”。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要求用科学的会计理论来构造科学的会计原则,然后再用这些会计原则来指导和检验会计惯例的科学性。可以看出,这种方法强调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被称为“理论导向法”。另一种是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性为逻辑起点,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要求会计标准制定过程中对可能的经济后果进行权衡,强调利益的协调过程,这被称为“偏好集合法”。这种以会计标准的技术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理论导向法”和以会计标准的经济后果属性为逻辑起点提出的“偏好集合法”为会计准则运行提供了方法支撑和评判其运行效果的理论依据。

会计标准化是一个比趋同更为严格的概念,要求达到或接近会计标准的统一。Frederick D・S、GerhardG・Mueller,Tay

and Parker(1990)等学者指出,标准化和协调是不同的概念,标准化要求制定和实施全球统一的会计标准来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而协调并不要求以全球统一会计标准取代各国的会计标准,它要求的是各国会计标准通过不断协调,,逐步缩小差异,进而提高财务报告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

从会计标准的技术层面看,会计准则国际化在其进程中分为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趋同不同于协调,趋同是指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统一标准,由IASB主动推行,各国被动接受的过程,这是一种单主体、单方向的过程;而协调是以平等、独立、自愿为前提的,没有任何一方能强制性地推行某种标准,协调主体将通过沟通机制,在各方认可的基础上逐步消除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过程。IASC在改组为工ASB后提出要建立“全球会计准则”的目标时,运用到了“趋同”一词,以此表示今后将在以前的工作基础上实现更高层次的协调。对我国而言,这是一个主动、双向和逐步地减少会计标准差异的过程。

从会计标准经济后果的属性看,各个国家会计准则差异很大,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距也参差不齐。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对不同国家会计准则进行约束的规则,其约束的动力就在于会计准则的选择考虑了违反规则标准的成本后,选择一种能够提供最大净利润的方案。在经济学上,绝对禁止意味着违反成本是巨大的。就规则来说,自愿与强制行为之间在经济实质上不存在差别,但是会计准则改变了各种不同行为的成本与效益。所以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真正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强制性的,强制性变动的本质有助于避免因为对会计准则的变动没有做出反应而造成的负面结果。这样看来,国际会计准则引导各国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就非常明显了。

二、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评价

(一)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标准节约了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所有的人都受到了标准化的利益,但实行标准化的成本却必须由那些其偏好的选项没有被选作标准的人来承担。欧盟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直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节约其制定准则的搜寻成本。但是,准则的转换成本各不相同。国际会计准则适用的会计环境倾向于资本市场发育较完善、经济水平发达的国家,至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其原有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距较大,在参与准则国际化协调过程中又处于劣势,因此在准则国际化趋同过程中,其转换成本是巨大的。

标准既可以看作是一种限制竞争的方式,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提供行业公共物品的方式。绝大多数会计计量准则与披露准则都是公共物品,它的颁布与实施,减少了财务报告阅读者为理解财务报告信息所耗费的资源。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的推行,意味着成本的节约。

1.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在初期阶段应关注会计准则的转换成本

实务对准则指导的反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难以逆转性。在我国,会计准则的转换成本主要包括对会计准则不恰当的诠释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另一项成本表现为会计准则反复修改以及利益主体反对会计准则管制时通过利润操纵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带来的间接成本。

我国2006年2月出台了38项具体会计准则,其中补充和修订的大量准则内容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近,然而首次使用新准则时应关注其成本和效率。初期准则转换时,所面临的是:对会计报表可能需要做大量的调整工作,如果未掌握两套会计准则的差异,调整工作将无法进行。因此参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转换的注意事项,应充分考虑首次使用新准则的适用范围、首期会计信息的确认和计量、会计政策中所给予的豁免和禁止追溯的规定、列报和披露时的比较信息和过度说明等。

2.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成本与收益会随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

从理论上讲,新制度出现的最初其转换成本大于预期收益。随着制度的整合,其成本逐渐降低,潜在收益逐渐增大。新会计准则刚刚出台,将对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多数投资者对新会计标准下的财务报告数据感到陌生,资本市场上的波动也出现明显的不利趋势。例如,石油巨头壳牌集团宣布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转变使公司养老金资产减少了49亿美元,股价随之就下跌了0.6个百分点;但移动电话巨头沃达丰集团宣布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后,其商誉报告中的变化使报表利润提高多达68亿英镑,其股价却没有因之而有所上升。由于外资或外贸的增长难以弥补此时资本市场动荡造成的政府效用减少,故整体上表现为总体效用下降。因此我国新会计准则运行在初期会呈现成本大于收益,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成本与收益会随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呈现出动态变化。从形式上看,会计环境的趋同促进了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而会计环境的差异阻碍了这一进程。这实质上是由于会计环境的发展变化导致受同一会计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变化。

(二)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标准的统一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国际会计准则作为各个国家会计准则趋同的标准,判断其效率应从两方面来衡量。一是准则的质量,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标准是其会计信息的质量符合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特征;二是准则实施范围具有广泛性,只要相同经济业务类型适用的准则就应当是一致的,国际会计准则在世界范围应用的效果节约了各个国家的准则修订成本。标准化的直接分配结果可能相当不公平,一些主体为向标准靠拢需要花费巨大代价。一旦花费时间与金钱并逐步适应了新的标准,他们就不再愿意改变现状。从这方面看,国际会计准则本身的制定与修订更需要慎重。

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进程中所能体现的公平在于准则制定的博弈方。在衡量成本收益之后,一定的利益集团就会联合起来左右准则的制定机构。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资本市场在其发育尚未完善的情况下,接受以发达资本市场为标准的国际会计准则,显然呈现出与公平的矛盾。标准的统一突出了效率,如会计准则的可比性、相关性、一致性,标准的制定则强调公平的概念,包括政治权力的公平、机会公平、结果的公平。当公平的接受程度超出底线时也会阻碍效率的实现,因此,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非简单的各自独立运作,应充分考虑其效率与公平问题。

(三)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的实证检验设计

从会计标准的属性看,技术属性是可以超越国界的,而经济后果属性大多和社会特性联系在一起,前者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原则规定上,后者主要表现在会计标准规范的描述性规定上。由于不可能公平地分配效益和成本,因而有极少数的几个会计准则能够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没有哪一种制定会计准则的机制不受可能使用会计准则的利益集团的操纵,从而导致各个国家对会计准则经济后果的关注。

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包括正面经济后果和负面经济后果。经济全球化使得统一的会计准则更能促进国际投融资和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经济利益是会计准则国际化的正面经济后果及其根本动力。

1.正面经济后果,即会计国际化所产生的可理解的益处。主要包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三个层次的经济后果:(1)企业全球化的财务报告简单化和跨国公司财务报表具有可比性,使国内外会计信息使用者能够在可比较的基础上分析财务信息;(2)合资企业会计利益国际比较性增强和税收负担降低,大量吸引外资;(3)伴随着有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国投资的进入,政府获得长远利益。

2.负面经济后果。会计准则作为会计实务的指导,其制定与实施结果之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也是由于其经济后果的不可逆转性,负面经济后果所带来的潜在成本也应引起关注。负面经济后果很多主要是对国内利益集团产生的,主要是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后造成的转换成本,其中包括系统转换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国际会计准则而造成的损失。

3.研究设计。(1)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会计准则国际化对国内利益集团产生的主要正面经济后果是吸引外资。具体表现为:在国外资本市场中,我国境外上市公司新增数量、融资规模扩大、国内资本市场外资企业增加的数量等,所以可以融资规模扩大作为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2)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负面经济后果主要是使用国际会计准则后造成的转换成本,其中包括系统转换中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国际会计准则而造成的损失。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中出现的负面经济后果表现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表现为会计准则反复修改以及会计准则不恰当的诠释带来的会计信息不对称,在会计准则国际化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间接成本主要是受负面经济后果影响的利益主体反对会计准则管制时,由于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在国家,因而只能通过利润操纵来弥补。目前,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关注的主要问题依然是会计准则无论如何完善,利润操纵大大削弱了修订后会计准则的预期执行效果。因此可以利润操纵的程度作为会计准则国际化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

(3)研究假设与假设检验

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的目的就是追求其正面的经济后果,因此可以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经济后果提出合理假设。H:在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历程中,会计准则国际化带来的正面经济后果大于其负面经济后果。

假设检验: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程度、负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正面经济后果的替代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偏相关系数的计算检验结果验证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所得的结论;若两次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的相关系数较小,对应的相伴概率值都大于指定的显著性水平0.05,需要进一步通过曲线估计检验。从曲线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以及是否通过显著性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