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实习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能力建设;能力目标体系;会计模拟实验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一、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目标体系分析
国际会计联合会确定的会计教育目标有三个: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从事专业的态度和方法。将其落实到教学要求中,实质就是解决学生能力建设的问题。能力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会计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在实验体系的建设中应以学生的能力建设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对高水平会计人才不断增长的需要。学生能力建设是以能力目标体系作为构建的依托,并结合学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培养定位而实现的。通过对能力目标体系进行分解,可以包括基础能力目标体系、综合能力目标体系、创新能力目标体系三个部分。(表1)
(一)基础能力目标体系。基础能力目标体系是会计学专业学生能力建设的基石,它包括对原始凭证的处理能力、记账凭证的填制能力,对账簿和报表的编制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作为基础能力目标体系中的各项分指标,原始凭证的处理能力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解读能力和编制能力;记账凭证的填制能力主要包括会计业务的处理能力和核算能力,对账簿和报表的编制能力主要包括对明细账、总账及各类报表的编制和处理。计算机运用能力主要是具备运用计算机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能力。对会计专业的学员来说,基础能力的培养是会计学习过程中极其关键的步骤,这一目标体系的建立,为我们选择好培养的基点,提高办学的针对性指明了方向。
(二)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着眼于现实的要求,从多个方面来加以定位。综合能力目标体系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职业判断能力等方面。综合分析能力要求会计人员应当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流程,利用财务报告等信息资料,结合企业管理中的落后环节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通过对财务报告的解读,对企业进行全面、透彻、综合的分析,是高层次会计人员应当具备的重要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是指会计人员要完成记账员角色的转变,由过去会计人员对于企业经营的协助(主要对企业经营结果的汇总与解析),转变为要能为企业经营创造价值,并协助企业建立实质竞争力的服务。职业判断能力是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经济事项日益增多,会计人员应该改变原来会计制度下较少运用职业判断的思维习惯,提高对会计准则运用的职业判断能力,如实地确认和计量财务状况,提升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创新能力目标体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人才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体现为创造性意识和思维的培养。在目标体系的构建上主要由能够带动学生思考,提供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翱翔空间的指标体系构成,它主要包括会计管理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税务综合筹划能力等指标。会计管理创新能力指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突破和改革,需要会计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并根据经济活动的变革,相应地创新财务与会计的管理工作模式,使会计工作适应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能力是指作为企业会计人员,应具备内部控制的驾驭能力,承担起企业内部规范体系的建立和实施等工作,把最敏感的环节和岗位控制住。税务综合筹划能力指会计人员能在企业做出重要的经济决策之前,以顺应税法的立法意图为前提,综合考虑市场因素和税收因素,寻求未来税负相对最轻、经营效益相对最好的决策方案的能力。
二、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体系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现在大多数高校基本上是依托学校建立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的。不容否认,这样的实验教学体系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大纲不完善。在许多高校中存在着部分实践教学大纲不完整和不适用的问题,或者即使有完整的大纲也存在着许多执行方面的不足,从而导致实验教学面临许多难题。比如,在教学设计上存在着忽略教学大纲,把会计实验作为会计理论课的补充和辅助的思想,没有从学生能力建设的高度来认识它,在运转中产生了许多协调配合的难题。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教学设计和实践设计不相匹配,使得教师在进行会计教学时难以兼顾,往往会形成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设计,导致学生的能力建设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产生脱节,使会计实验应有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的浪费。由于实验教学大纲的设计问题,使得实验课时的安排上也存在着缺失,与学生实验操作相关联的实验课程没有安排足够的课时,造成教师在实际执行时产生比较大的困难。同时,由于缺乏科学严密的论证和切合实际的实验教学大纲的指导,许多学校在构建会计模拟实验室过程中,引进了许多非必要软件,导致利用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而且引入的软件在内容上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内容的老化、资料的错误、系统操作的过分复杂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未能产生充分的效力。
(二)实验教材协调性差。现在许多院校在实验教材上基本上是依托着所购买的实验软件的配套教材,与教师理论课教材经常发生脱节的现象,使教师在进行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时,陷于一种无法取舍的困境中,有时就会出现教师将实践部分减少或删除的现象,达不到实验的要求和效果,学生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情绪,从而不配合教师的实验教学,达不到实验的效果。现在,市场上有许多自编实验教材,实验内容多取材于企业实际经济业务,但由于没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以至于在企业类型、内容安排、体系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伴随实验教学体系的缺失,实验教材也缺乏层次。例如,基础会计的实验案例是一套业务,财务会计的实验案例又是一套业务,手工会计流程使用一套企业实例,会计电算化实务使用另一套企业实例,不利于学生透过繁杂的业务掌握会计核算的一般规律。实验教材的建设和实验教学体系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实践教材的建设,以适应教学发展的需要。
(三)实验教师理论化现象突出。高校会计学教师是实践课开展的主体,会计模拟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实践经验,加上新时期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这就要求担任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会计实务实践经验。目前,高校的会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到高校任教,虽然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的锻炼和培养,加上学校也没有把教师参加社会实践纳入教学管理计划中,使得部分原来具有会计实务实践经验的教师,其实践经验也只是定格在以前的水平,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教师脱离实践的现象,在实验课的进行过程中,往往对一些具体的实践问题缺乏解决的手段和经验,这样的实验教师指导出来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需要的,并且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分工不明确,许多学校都没有专职的实验课教师,也就没有教师更深入地去探讨和研究实践教学开展的深层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
(四)学生考核机制弱化。学生对学习某一方面知识往往需要靠兴趣或某种利益的驱动,会计实验对学生的吸引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许多学生在实验课过程中采取了一种消极应付的方式,这样的实验效果就可想而知。这一方面是学生存在认识上不到位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则是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考核弱化,导致学生没有把精力充分地应用在实验课教学中。考核机制弱化主要表现为许多实验软件内设的考核系统不适用;考核标准不统一;考核的操作较为复杂;未能建立统一的开放式平台;实验课时不够,无法进行有效考核。
三、构建以学生能力为导向的会计模拟实验体系的思路
会计实验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主要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未能以学生能力建设为实验构建依据,培养目标未能在实验教学中体现出来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为了实现从全新的角度去构建会计模拟实验新体系,使实验教学真正发挥其人才培养的作用,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现我们的构建目标:
(一)着力加强实验环境建设。实验基础环境建设包括实验的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硬环境的建设包括实验的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实验资料的建设。而软环境建设包括实验的执行能力建设和考核体制建设。
1、加强实验硬环境建设。实验硬环境建设需要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要设立专门的模拟实验室,如手工模拟实验室和电算化模拟实验室,配备实验材料和用具(如凭证、账簿、报表、票据、科目章、装订机、打号机等)、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等)和充足的实验用电脑,依托校园局域网建立开放式实验平台等硬环境。同时,各种实验设施应随着会计核算管理要求的变化、会计实务的发展、各种新仪器设备及软件的普及应用而不断更新、扩充。
要提高会计实验教学的体系化水平,实现实验教学资源更广泛的整合,必须要解决实验资料的建设问题。实验资料包括实验大纲和实验教材,实验大纲的编写必须明确实验课程的性质、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课程的执行进度和学时分配、成绩考核标准等,在不同课程的衔接上,尽量体现不同的侧重点,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实验教材建设要坚持时效性、有用性、前沿性的原则,要考虑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和循序渐进,不断完善学生对会计职业领域的认识。教材资料要体现仿真性和实战性,满足学生能力建设的目标,就要加强与企业界、会计职业界及相关政府机构的研究与合作,提高会计实验教材的有用性。
2、加强实验软环境建设。要提高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执行能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会计模拟实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首先,应配备专门的会计模拟实验教师,尽可能让那些具有丰富会计实务经验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会计模拟实验教学,并创造条件让他们经常到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第一线了解、掌握会计业务的处理流程、处理方法和技巧等,以强化其会计工作的实战能力。其次,教师自身也应不断学习,随时了解和掌握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的动态,并随着会计知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实务经验,将会计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保证会计模拟实验教学与会计实务不脱节。再次,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有计划地派教师到这些单位交流,以提升其会计实务水平。另外,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到学校进行教师培训,来提高和丰富教师的会计实践经验。
传统的会计实验主要是依靠会计模拟实验室来完成,在培养实用性会计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实验手段单一、实验课时偏少、学生实验主动性不足等问题,由此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来改善实验的方式和手段,提高实验的效果和针对性。在实验的方式上应立足于校园网,构建开放式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在课余也能够利用实验资源主动来开展相关实验,从而解决实验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的状况。同时,应充分利用与实习基地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利用空余或寒暑假时间到实习基地或实习单位去体验实践操作的过程和环节,让学生能获得更加直观的会计体验和感受,提高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在会计实验中,考核方式应采取灵活和多样的方式进行。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可以笔试或口试,可以给单个学生打分,也可以在会计实务案例分析时的辩论赛中给团体打分,可以根据实验的进程进行测评,也可以依据实验的结果进行互评。在考试的手段上既可以采用传统的纸质考试,也可利用计算机进行机考,还可进行远程考试。不管形式如何变化,最终是要通过考核来督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对自己的要求,提高实验质量,并达到提高学生能力建设的目的。
(二)推进实验体系建设
1、实现基础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基础能力目标建设的要求决定了在构建该体系时应围绕其分目标来完善实验环节的链接,以充分体现实验的育人目标。在这一实验体系中应涵盖基础会计实验、财务会计实验、用友或金蝶的会计应用系统实验、会计综合实验(手工)和会计综合实验(电算化)。在实际操作中,每一实验项目的独立进行,会导致资源的未能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因此,在整合资源的时候,我们应该明确每一个基础能力实验项目的不同侧重点,基础会计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原始凭证的填制和解读,财务会计实验的重点应侧重于记账凭证的填制和账簿、报表的编制,用友或金蝶的会计应用系统实验主要让学生熟悉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处理会计实务,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通过会计综合实验(手工)和会计综合实验(电算化)则可以达到在更复杂的业务条件下实现业务处理的实战化模拟,对于培养学生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2、实现综合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要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需要对综合能力目标体系的内在要求进行认真研究,提高操作的实战性要求。可以通过开展成本会计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企业财务管理实验、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实训等实验来实现第二层次的目标。成本会计实验、财务分析实验侧重于锻炼学生的财务分析能力,在实验过程中以财务会计资料为依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成本会计实验和财务分析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学生的成本费用管理能力、企业偿债分析能力、运营分析能力和盈利分析能力和抵抗风险分析能力,并预测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通过开展企业财务管理实验,运用相应的理论知识,处理实验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进行投资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监督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的能力。而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案例分析实训则通过多岗位、多角度、多样化案例来实现学生在不同条件下,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提高对会计实务的实战化感受,由此达到不断培养和提升学生会计职业判断的能力和水平。
3、实现创新能力目标的会计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为对创造性思维和意识的培养。就此层次能力目标体系的解读来看,主要表现为在充分学习和掌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后,能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并达到创造性工作的目的。其能力目标体系主要包括会计管理创新能力、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税务综合筹划能力。在会计管理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以ERP沙盘模拟实训和实地考察不同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结合实验要求和企业内外部的基本情况,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细致的探讨,提出各自不同的调查意见和改进建议,并由此产生思想的撞击和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内部控制设计能力的培养上立足于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的结合,通过审计实验的平台,在教师给定企业基本条件的前提下,通过对比设计的方式来显现对内部控制设计方式的不同的理解,以达到提高和完善内控设计水平的目的。税务综合筹划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大有裨益,通过税务实务多媒体实验平台和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模拟在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税务筹划设计方案对企业的受益程度,来考验和提高学生运用税法和其他相关知识的能力。
(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吴宗奎.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会计之友,2009.6(上).
关键词:会计信用 政府 企业 中介机构
一、会计信用体系
会计信用是信用概念在会计领域中的延伸,主要是指会计行为主体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对其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信息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处理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诚实守信的思想观念和践约行为。会计信用是现代资本市场能够有效运作的媒介,其在资本市场上主要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价值作用,另一个是对经济关系的调整作用。价值作用表现在货币流通和资金交换过程中,会计信用作为一种社会资本,一种特殊商品而存在,可以通过提供诸如商业信用等具体信用的使用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进而体现会计信用的价值。而会计信用的调整作用,是由于会计信息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分配社会财富的依据、配置经济资源的基础、评价管理当局业绩的标准和管理当局受聘、解脱委托责任的手段,会计信息质量与会计信用紧密相关,会计信用以会计信息真实性为依托,指导和规范从事会计活动的各个主体间的相互信任关系,从而起到维护信用活动双方利益和会计市场秩序的作用。
会计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是一个包括资料收集、加工处理和提供服务三个环节紧紧相扣的庞大信息系统,它旨在建立一个适应会计信息交易发展的市场环境,推进一国的会计市场向信用经济方向转变。这种机制会建立一种新的市场融资规则,使社会资本得以形成,保证一国的会计市场走向成熟,有利于整个资本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经济的繁荣。简而言之,会计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征信机构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等,搜集、加工处理并向社会公开提供企业、单位以及相关中介机构的会计信用信息的一个涵盖全社会的操作系统。
会计信用体系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以企业为主,通过对各单位和会计人员进行激励约束,切实贯彻“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寡助”的信用意识,这一层面是会计信用体系的基础;二是以中介机构为主,通过建立规范的信用评价制度,使会计信用信息的采集、整理、评价及后续的激励约束成为现实,这一层面是会计信用体系的制度保障;三是以政府相关部门为主,各部门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制定规划,总体协调,推进信用管理的立法,推进失信惩治机制的建设,加强征信行业的管理,这一层面是会计信用体系的执行。
二、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单元,而会计信用是信用关系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会计信用体系的建立将极大地影响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因此,会计信用体系的构建自然就成为建立社会信用制度的关键。会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经济管理工作,必须要为会计信息需求者生产、提供和鉴证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消除对方的会计信息劣势,满足其经济决策需要。但在现实中,由于体制、理论、社会环境、政府管理等多种因素,造成会计信用缺失,导致整个会计行业面临严重的信用危机,极大地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如下:
(一)在失信的社会环境中,会计难以独善其身
当今社会,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欺骗”和“虚假”现象,信用缺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会计信用的基石摇摇欲坠。毋庸置疑,在这种社会和市场条件下,人们逐渐淡化信用意识,最终形成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制假、贩假者可以获得高额回报或者达到某种个人目的,守信者却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于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借会计之手来达到造假行骗的目的。会计人员由于受自身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限制,凭自身力量往往很难顶住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和干扰,于是, 自然就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此背景下,会计人员难以独善其身也就不难理解了。
为了使企业各项经济业务进行更符合实际的会计处理,使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有用,会计制度对会计处理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但如何合理选择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良好的职业判断能力。2006年我国财政部的新会计准则更加注重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水平,会计主体的道德自由空间也因此扩大,这为粉饰会计信息提供了契机。
(二)政府惩治力度不理想,违规成本低是会计信用缺失的动力
我们运用博弈理论,分析会计信用建设中企业、信用中介机构与政府之间的三维博弈关系,看看政府的惩处力度大小是如何影响企业在会计信用方面的战略选择的。
假设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以政府为主导、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以信用中介机构科学评价、政府主管部门(权威机构)认定为纽带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模式下,企业、政府、信用中介机构是会计信用市场的参与主体。企业需要根据政府规定向信用评估机构提交资料,获得相应的信用等级。政府需要维护整个社会的市场经济秩序,根据信用评估机构做出的评价结果予以处理,并对被评单位进行抽查。而信用评估机构需要对企业做出信用评价,将结果上报政府主管部门。现在有两个博弈参与人:(1)某企业;(2)政府。企业在会计信用方面有两种战略选择:(1)破坏会计信用;(2)改善会计信用。政府也有两种战略选择:(1)检查企业会计信用状况;(2)不检查企业会计信用状况。而这一博弈关系可能处于两种不同的情况下:(1)信用中介机构诚信执业,对企业的真实情况做出客观评价;(2)信用中介机构违反执业道德,受利益的驱使出具虚假评价报告。
假设企业既不改善也不破坏会计信用时,政府的收益为Y1(包括企业业绩改善、市场会计信用改善等),政府因企业破坏会计信用造成的损失为B,政府的检查费用为J1,因将评价工作给信用中介机构做市场化运作而支付的费用为F1。若企业的评价结果为破坏会计信用,政府将要求其承担损失S(SB)。而企业破坏会计信用时的收益为Y2(包括会计造假带来的税收少交、融资便利等)。如果企业改善会计信用,需要付出成本C,此时获得的奖励与收益为Y3,但政府将给予企业奖励V,企业会计信用改善给政府带来收益为Y(YV)。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建立信用中介机构评估结果为真情形下企业与政府的支付矩阵表(见表1)。
另一种情况,当中介机构受到利益驱使(如与企业的金钱交易、受权利压迫等)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故意做出虚假判断时,当然这只针对企业试图掩盖自己破坏会计信用的事实,对企业改善会计信用并无影响。假设中介机构因此而获得的额外收益为M,如果政府检查发现中介机构造假,将要求其承担损失P,企业与政府的支付矩阵表见表2。
由此可知,信用中介机构诚信评估条件下,企业的行为选择取决于(Y2-S)与(Y3-C)的大小, 我国目前的状况是Y3很小,S也很小,所以(Y2-S)(Y3-C),也就是说,无论政府检查与否,企业的最优行为是破坏会计信用。当信用中介机构造假时,若政府不检查,企业破坏会计信用的收益最大;若政府检查,企业的行为选择取决于(Y2-S-M)与(Y3-C)的大小,而(Y2-S)(Y3-C),那么最终主要取决于M的大小,中介机构是否会冒险做出虚假评估,则取决于M+F与P的大小。目前我国的P很小,导致评估机构的造假肆无忌惮,企业只需用比(P-F)多一点点的成本就可以更改自己的信用状况,蒙蔽社会。也就是说,破坏会计信用是企业的占优策略。
从近三年我国对经济违规所作出的处罚情况可见,政府的惩处多是在行政方面,经济处罚很少甚至为零,违规所获得的收益远大于违规所付出的成本,这为会计信用的缺失提供了经济利益上的诱惑因素。因此,为了遏制信用中介机构造假和企业破坏会计信用,政府需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提高S与P的处罚限度。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会计信用缺失的原因分析,我们发现:出现会计信用缺失是企业、政府与中介机构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要建立会计信用评价体系,需要三方的共同努力。笔者认为,应建立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共同参与,以信用中介机构科学评价、政府主管部门(权威机构)认定为纽带的会计信用评价体系,从定量、定性两个方面制定会计信用评定考核标准,并依据考核评定结果划分等级,规范会计信用评价程序、评价结果应用、相应后续管理等会计信用评价体系内容,并从培育规范的信用评价机构、优化会计信用法制环境、强化会计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公示制度、强化信用意识与信用环境五个方面,为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的正常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并与会计信用评价体系相互渗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耿菲.会计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0.
关键词: 理实一体化
一、《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势在必行
1.中职教育层次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技能型劳动人才。《基础会计》课程一般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学期,面对的教育对象是新生。传统的与实践脱离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要求,必须进行 “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
2.《基础会计》课程地位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基础会计》是财会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后续的课程如《财务会计》可看作是它的延伸、扩展与充实。只有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模拟仿真训练,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基本知识的理解,加深对会计基本理论及内容框架的认识。
3.严峻的就业形势决定了“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必要性
当前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当前社会条件下,加大“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力度,强化学生会计技能,变传授职业技能为中职办学的亮点。
二、《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准备工作
1.准备“剧本”。 “剧本”的来源:一是教师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材料。二是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编写教学“剧本”。三是从有关资料中收集教学“剧本”。四是建立校际之间的合作,互相交流教学“剧本”。五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教学“剧本”。
2.培训“演员”。一方面通过课前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剧本”――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并得出结论;另一方面通过课堂上的对白,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知识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3.做好“导演”。在整个理实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学生走向前台发挥主角作用,教师则尽可能走向幕后发挥“导演”作用,使学生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注重《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材的处理
我们把《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为:明确会计的基本职能、对象与核算方法;理解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账户和复式记账方法的相关理论;熟练掌握企业主要经济业务分录的编制方法与技巧;掌握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的填制,账簿的设置、登记、错账更正与对账结方法,明确账务处理程序;能阅读和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作好铺垫。
2.注意《基础会计》教学过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在教学设计中,按 “大目标小任务”细分策略,依据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之间的关系,将财会专业培养目标(大目标)、课程教学目标(大目标)细分为一个个实际项目或问题(小任务),从而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创造条件。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积极应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角色扮演式、模拟情境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适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感性认识企业资金筹集、材料供应、产品生产与销售、利润的形成与分配的核算脉络,熟悉企业实际生产与经营过程,以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完善《基础会计》实训资料,统筹一体化教学流程
在实训模块教学中,我们结合会计凭证、账簿、报表实训所需,适时穿插必须的理论知识,并按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类型,精心汇编、整理出与之匹配的会计核算所需的一整套原始凭证资料,使之成为会计实作实训的“配套教材”,为实现理论与实训技能教与学的对接。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自我意识的发挥
“理实一体化”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尊重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学生正面引导的同时,主动加大实训教学力度,积极采取 “实物示范”、“情境设置”等教学的方法,展开形象化教学,教师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适时开导、诱导,在提高他们的学习的兴趣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不但使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地是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
5.改革考试考核内容与办法,完善考试与考核评价机制
考试分两个阶段。上半学期考查学生会计基础知识,下半学期则重点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会计理论知识考试立足于会计基本基础知识,实践性考核应注重学生对会计业务操作,如会计凭证的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会计表格的编制等。在成绩评价方面,更应该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习得过程的考核。
四、《基础会计》课程“理实一体化”实践性教学的几点体会
1.理实一体化应贯穿于会计全部教学活动中,例如,《基础会计》中讲解“会计凭证”时,学生先要掌握凭证的基本内容,填写的要求,再进行实践操作,边讲边练,把理论与实践融于一体。
2.学以致用。在讲借贷记帐法时,学生要理解记账规则,熟悉帐户的性质,根据帐户的来判断借、贷方向,然后是借贷记帐法的运用,根据经济业务内容编制会计分录。
摘 要 会计与统计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不过在核算体系中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需要交流。自从计算机得到我们广泛的应用开始,提供了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一体化体系的基础。笔者认为分析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需要从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开始着手,随后提出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 会计 统计 一体化 核算体系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将会计和统计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两者之间关系既复杂,又紧密,两者相互借鉴,互利互惠,如今会计工作上应用了越来越多的统计方法,而统计上也采取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为了构建企业的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需要有高科的技术和数据的共享作为基础性支持。在实际工作中,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开始关注会计与统计的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影响和作用,并且采取了相关的对策来进一步推进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形成。
一、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核算体系的必要性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相同的基础数据来源,但是两者还有很多地方不相同,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两者相互借鉴、相互利用,不仅有利于节省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而且实现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还有利于综合利用会计信息和统计信息相结合。
1.随着企业制度的建立,市场经济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进而完善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企业为了扩大发展规模,科学化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需要获得大量的综合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生产、采购、人力资源和市场等方面获得,而且信息一定要及时、准确、完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相比较,统计核算重视信息的及时、概括,可是缺少了企业收支的情况及投资和金融贸易方面的信息。会计核算重视信息的真实、准确,可是缺少企业投入产出的效益和变化趋势。所以依据上述描述,只有结合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为一体化,才能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求,也就是将统计的方法与会计的方法结合才能实现核算的一体化。
2.单单采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其中一种核算方法,使用的工作时间过长,使用的计算次数太多,但是一旦将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就会提高两种核算的效率,进而规范并标准企业收集到的经济信息,从而加快处理信息数据的速度,也就方便快捷了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极大地满足了企业管理中的微观决策和宏观决策,收集到的企业综合信息也因此提高了准确性、经济性和时效性。
3.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核算也日益发展,而且要求会计与统计的核算实现一体化。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系统的作用是用来表明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不同环节上的运行和产生结果。国民经济核算的工作任务是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宏观会计进行核算,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上分析,他采用的是微观会计的方法,包括账户体系和复式记账法。从国民经济核算的来源资料上分析,统计核算收集到的信息出于微观会计核算资料。
二、构建一体化体系应采取的措施
一直以来,实际工作中往往在会计和统计分工的影响下,无法融合在一起, 各做各的事,互不相理。所以,要把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形成一体化将是一项非常难攻的课题。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角度分析, 策略性的采取一些举措, 为建立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的一体化打下夯实的地基。
1.从政策法规上给予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工作的大力支持。在结合新会计准则体制的颁布下,政府有关部门持以积极的态度实施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 出台相应的措施,在核算方法、核算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统一规范, 为构建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一体化提供有力的支持。
2.从技术保证上确保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在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网络的迅速发展,传统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负荷也得到了大幅度的降低了, 他们摆脱了重复的工作状态, 同时提高了数据处理和传输效率。技术的进步使得我们可以在会计核算软件中加入统计分析核算的功能, 计算机强大的表处理功能让利用系统中的会计数据生成所需的统计表成为可能。所以,企业对会计与统计核算复合功能处理软件的开发要加快进度, 从技术上实现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给予有力的帮助。
3.从人才培养上满足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需要。实行会计统计核算一体化, 没有人才,一切都是空谈。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对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账户的内涵似乎没有什么概念, 所以,将会计资料调整出来成为可用的统计指标就是一个难题。这样, 必然会造成基层企业大量的信息资源得不到保留,同时也使统计部门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会计人员由于缺少相关统计知识和统计综合分析判断的能力,使现有的财务报表分析往往停留在简单的计算上, 缺乏科学的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而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求财务人员提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等方面的分析指标, 还要提供企业有关财务预测、决策参数以及提供市场风险、收益风险和财务风险等方面的分析指标, 这就要求我们更系统、更有效地把统计分析手段运用于财务分析报告之中。所以, 在人才培养上, 一方面大中专院校的会计专业要在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上加强会计教学与统计教学的有机结合, 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对现有会计、统计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加强力度和强度,为市场经济发展培养出技术过硬的高素质复合型会计人才。
三、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可以提供数据分析,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统计分析知识,与此同时,统计的发展需要会计信息作为支持,利用会计信息需要统计人员熟悉并理解会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绛雪.试论建立会计与统计一体化的核算体系.青海统计.2008(07).
[2]陈慷.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之我见.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8(0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不完善的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会给人们的利益带来极大的损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问题也逐一暴露出来,首当其冲的则是环境问题,而其问题根源的“主力军”便是一些企业。因此,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是创造公司良好形象、提高其发展环境的好机会,更是体现出对社会的责任。
2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政府监管的博弈
博弈论(Game Theory)称为对策论,它既是现代数学的一个新分支,又是运筹学的重要学科。它是一种独特的金融数学、经济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于一体的边缘科学,是研究人类行为的重要方法。博弈论的中心思路是,如何在与对手的互相作用和影响中选择正确的方式,在自己与对方策略选择的综合下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2.1博弈基本假设
第一,参与者集合:博弈中存在两个博弈方,定义为I={1,2},博弈方1代表政府部门,博弈方2代表上市公司。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他们的实际行为选择与他们的预测一致。双方势均力敌,没有哪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第二,策略集合:每一个博弈方具有两个策略选择,其中政府部门的策略集合定义为S1={监管,不监管},上市公司的策略集合定义为S2={隐瞒,不隐瞒}。
第三,收益函数:给定所有参与者的策略组合,每一个参与者得到相应的收益。
其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信息不对称。上市公司是环境会计信息资料的直接拥有者,政府部门仅仅只能从公司上交的报告中获得相关信息。因此上市公司可能提供不真实的报告信息,政府部门也不一定完全掌握该公司环境会计真正准确的信息;二是非合作原则。由于上市公司和政府部门出发的角度不同,所追求的利益最大化也大相径庭,因此一般很难做到双方合作。虽然也存在企业和政府同流合污的现象,但毕竟是个例,在本文中就不给予考虑。
2.2博弈基本式
G={I,S,U},I={1,2},S={ S1,S2 },U{ U1,U2 },由此可以得出该博弈的博弈矩阵见下表。
其中,A代表政府监管时发现上市公司隐瞒信息时收到的罚款,B代表监管所需要的费用,C代表上市公司隐瞒环境会计信息所获得的额外利润,D代表公司在社会中丢失的隐形损失,例如公众信誉、口碑和形象等,E代表政府不监管时上市公司隐瞒信息时政府部门受到的损失。
2.3纳什均衡解
假设政府监管的概率为p,不监管的概率则为(1-p);同理上市公司隐瞒的概率为q,不隐瞒的概率为(1-q)。则双方的收益函数为:
2.4经济意义
如果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为C/(A+D),上市公司隐瞒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为B/(A+E)。若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小于C/(A+D)的话,上市公司的最佳选择是隐瞒环境会计信息;若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大于C/(A+D),上市公司最佳的选择是不隐瞒环境会计信息。从上市公司角度分析同理可得,在此省略。
3博弈启示
通过以上博弈我们可以发现,上市公司隐瞒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为q*=B/(A+E),即若政府部门对上市公司隐瞒的行为罚款力度越强,给政府造成的损失越大,上市公司隐瞒环境会计信息的概率越小。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四个相关的建议。
第一,增强罚款力度。如果加大了罚款的金额,上市公司只要被发现有隐瞒环境会计信息的行为,将受到金钱和名誉方面的重大损失,这是一个十分不值当的行为。因此上市公司会在想隐瞒时考虑该行为是否恰当。
第二,加强舆论监督。上市公司出于对自己利益的考虑,当其商业形象面临不利局面时,一般会选择披露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所以,必须增强舆论监督,通过互联网、媒体、新闻等公众力量提高监督力度。
第三,创立有效制度。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处罚方式还是以行政处罚为主,进行民事赔偿的规模比较小,无法有效对受害者进行赔偿,且没有完善的相关法律。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建立责任赔偿机制,在法律、法规方面苦下力气,完善当前不完备的法律法规,使法规漏洞彻底消除。有法可依,让上市公司不敢有轻易隐瞒环境会计信息的可乘之机。
第四,提高监管效率。作为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大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监管,降低监管费用,提高监管效率。其中,一些地方的政府监管者还存在着少作为、不作为的现象,导致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难以得到披露,不合规的行为难以得到惩罚。因此,应该有专门力量对政府监管部门进行监督。建立一套完备的工作激励制度,保证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质量,提高环境会计信息质量。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议;
在现代的经济活动中,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成分。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大作用,为了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服务效率,需要在其中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并且不断将其完善。为规范市场的经济活动,国家财务部于2014年11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促进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发展。
1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必要性
1.1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决策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为了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各项职能够得到更好的发挥,我国不断针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改革。以行政事业单位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为目的,不断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使其组织结构发生了变化,行政事业单位所需要的信息也发生了变化。但在改革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即管理会计信息体系并不完善。因此,为了使决策效率逐步提高,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更多的信息,则在改革的同时,逐步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2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
公共委托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承担的责任,在此基础上,需要营造公平可持续的环境,以期能够最大化的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而实际上,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最重要的方法。管理会计体系,经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不断完善,但管理会计体系的核心功能“信息提供与管理控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如上世纪初的管理会计体系主要由差异分析、传统预算、标准成本制来用于业绩评价三项内容组成,它们涵盖了管理控制、管理会计信息提供两大功能,而上世纪末期至今的管理会计体系,不论发展了何种新型管理工具,都没有改变管理会计体系核心功能本身;管理会计体系意味着要将管理会计体系的作用发挥出来,应当以行政事业单位的战略为目标,其也正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2在行政事业单位中构建管理会计体系
2.1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构建思路
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特点,对其构建的前提应是执行、完善以及设计预算管理系统,以提供管理决策信息为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中应当以构建管理会计为前提,建立“以资金管控为核心、以预算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会计体系,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首要任务。在构建行政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以预算管理作为基础进行构建,同时处理好其与内部控制系统、预算会计之间的关系,行政事业单位中的所有业务,最终需要通过预算管理系统来衔接,从而达到实现对预算管理全过程的控制。控制过程即是信息运动过程,即信息传递、反馈以及产生的过程,通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将信息运动的过程反映出来,进而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出来,以达到全面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情况以及财政资源使用及其结果的情况,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提供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2.2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要点
3.2.1重视管理会计工作
提高思想认识,认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应用网络交互工具,例如QQ、微信、短信等媒体,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的社会影响,对管理会计工作内容、方式、框架以及理念予以宣传,抓优秀管理会计典型,对比分析没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和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管理情况和单位运营情况,追踪和调研其中的差异,创新管理会计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便于跟踪服务。
3.2.2营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发展环境
行政事业单位由于特殊的运营要求,所以极为重视管理会计的战略参考和分析结果,旨在通过管理会计的综合分析报告,为行政事业单位战略决策提供帮助,不断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的运营流程、市场需求以及成本管理。一般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发展障碍较多,其中财政主要用于预算基金,除却新业务的挖掘和扩展、提高服务能力以及降低运营成本,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并不迫切,为此,需要决策者为管理会计营造良好的民主决策环境,提高管理会计在单位运营中的权重,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时期,服务型事业单位的运营效率对企业而言具有重要的发展影响,如行政许可、政府服务等,如何更好的扭转发展观念,摒弃管理缺口,促使管理会计成为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价值创造者,进而影响其他行业的升级转型。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决策者还要强化管理会计的公共管理价值,结合管理会计信息数据统筹分析,对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和运营情况予以有效控制,提高服务效率,优化治理能力。
3.2.3构建管理会计制度体系
理论体系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指明方向,而完善事物管理会计制度体系为其提供具体的实施方案。制度体系的科学与合理性直接影响体系建O的质量,直接反映在体系建设的具体过程。同样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可从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两个方面进行思考。管理者归纳总结出事业单位的日常经营活动,并从理论体系出发,确定单位的规划与目标,最后将规划与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这些具体的行动中就必须有制度进行规范,制定一套标准管理会计体系,对预防财务风险及加强监督力度有重要帮助。
3.2.4重视管理会计人才队伍的培养
现代的管理体系需要管理与财务会计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事业单位在人才的建设过程中,定要对单一型的财务人员进行培训。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知事业单位的各种管理制度,还应提高现代管理的技能及掌握实践技能,在管理过程逐步积累经验,推动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
3.2.5实现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化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电子科技化的时代,许多企业建立起了管理会计信息的系统化,以便内部控制的管理,方便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同时快速解决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为提高其管理的效率,面对繁杂的工作,应建立起一套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内容繁杂、庞大的数据。利用绩效考核软件加强管理的执行力度,刺激员工的积极性。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明确提出支持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快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我市结合实际,特制定加快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实施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我市确立的战略支撑产业。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是壮大经济总量、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破解资源、环境、土地等制约因素的有效手段,对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但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诸多问题。加快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任务重要而紧迫,全市上下必须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抓住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的机遇,充分发挥区位、成本、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水平,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1〕32号文件精神,按照加快建设郑州都市区、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区的总体目标和建设郑州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的要求,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全面提升开放水平,大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引资、引智模式,引进龙头项目和高端人才,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把我市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二)发展目标
产业发展目标。到2014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000亿元。到2016年,销售收入力争达到5000亿元。
产业结构目标。到2016年,基本形成以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为支撑,以应用电子、信息安全为特色,以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元器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为新增长点的全面快速发展格局。
企业发展目标。到2016年,力争实现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企业1家,超百亿元企业3家,超50亿元企业6家以上,超10亿元企业20家以上,骨干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配套支撑的企业发展格局。
三、产业布局
重点布局在郑州高新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金水区。构建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区为核心的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两大基地”,以金水区科教新城、郑州高新区为核心的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园区”。
(一)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郑州高新区,打造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两大基地”。充分发挥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郑州航空港区)在体制机制、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以富士康IT产业园为依托,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等产业。发挥郑州高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以格力电器、汉威电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加强交通、物流、服务等配套功能区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信息家电、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产业集群。注重发挥重点企业、重点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在上述两区域打造高端电子产品制造和研发服务基地。
(二)在金水区科教新城、郑州高新区,构建国际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两大园区”。发挥金水区在交通区位、市政服务、科教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以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在金水区科教新城规划建设14平方公里的国际软件产业园,构建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将其打造成为河南省乃至中部地区重要的软件和信息服务园区;充分发挥郑州高新区在产业基础、科研资源、龙头企业等方面的优势,依托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河南数据中心及生产指挥调度中心等项目,建设10平方公里的IT产业园,重点发展物联网及云计算运用、信息安全、网络增值服务、行业应用软件等产业,构建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园区。
四、发展重点
我市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应用电子、半导体照明等行业,鼓励发展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等行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支持物联网及云计算应用、信息安全、网络增值服务、系统集成、行业应用软件等行业。
(一)电子信息制造业重点及鼓励发展行业
1.重点发展行业
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重点围绕各类3G技术及3G演进技术,大力发展移动终端整机产品,包括手机、无线上网卡、家庭固定无线终端等产品。同时依托终端整机项目,带动零部件及上游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终端用显示面板、天线、电池等产品,构建完整的新一代信息通信产品制造产业链。
信息家电。重点发展空调、冰箱、电视、洗衣机、数码相机、便携式音频视频设备、便携式游戏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提高产品信息化水平,依托整机带动配套产业集聚。
新型显示。大力打造“玻璃基板—液晶模组—显示面板”的完整产业链,加快有机发光二极管、激光成像等新型显示技术研发,重点发展TFT-LCD(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液晶显示面板、模组,OLED(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产品及材料。
应用电子。着力发展轨道交通电子、智能仪表和控制系统、医疗电子、汽车电子、金融电子等五大优势领域,培育一批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
半导体照明。在发展节能灯、照明灯、装饰灯等产品与相关器材原料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向半导体光源、半导体晶圆、半导体管芯、芯片设计、加工制作、封装等产业链中上游延伸。
2.鼓励发展行业
集成电路。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企业和配套企业,开发面向网络通信、数字视听、计算机、信息安全、工业应用等领域的集成电路产品。
电子元器件。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物联网配套、新能源配套、新能源汽车配套、新一代通信技术配套和其他新型电子元件器件企业。
(二)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行业
物联网及云计算应用。着力培育新型传感器、射频识别、芯片设计与制造、物联网智能终端与应用软件、物联网通信与组网技术等五个核心产业,带动通信传输、云计算、海量数据存储、行业应用、信息服务同步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行业应用,打造在中部竞争力突出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国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先导区;推动云计算在金融、教育、医疗、在线支付、企业信息化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基于云计算的电子商务、政务的发展。
信息安全。依托“郑州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做大做强涉密移动信息安全产品,加大互联网涉密安全终端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发展互联网信息内容安全产品;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服务,发展基础信息安全产品,拓展新兴信息安全领域,保持郑州信息安全领域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网络增值服务。加快推进和发展3G、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等新业务应用,重点推进政府行业的业务应用,积极实施电子商务“十百千万”工程,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和信息服务,加快建设一批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平台。
系统集成。积极支持建设服务系统集成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中小系统集成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兼并重组,形成集高端IT咨询、软硬件解决方案与IT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业务模式。
行业应用软件。抓住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机遇,保持在轨道交通、医疗卫生、地理信息等行业应用的领先优势,力争在卫星导航系统、工业控制软件、食品监控管理、物流管理等领域占据较大市场,形成一批行业特色明显的小巨人企业。
五、政策措施
(一)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1.大力引进重点企业。鼓励全球500强企业、全球软件500强企业、国内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国内软件百强企业、国内外上市电子信息企业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公司,投资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项目。对电子信息重点项目,优先解决用地指标,经市政府批准,对项目建设的部分行政性收费减半收取。
2.开展专业化招商。集中全市力量,组建专门针对电子信息产业的招商队伍,依托重点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根据新一代通信产品制造、信息家电、新型显示、半导体照明、集成电路等产业链发展,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来我市投资。
(二)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3.积极发展总部经济,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总部和国际性、全国性组织(机构)落户我市。
4.支持电子信息领域国际性、全国性权威展会、会议在我市举行,吸引其永久会址落户我市。
(三)大力推进产业集聚
5.加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建设。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建设和布局纳入城市和产业规划,重点规划一批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电子信息专业集聚区,支持园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争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信息业)。
6.鼓励电子信息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集约用地、集聚发展。
(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
7.选择一批有一定规模或发展前景好的企业,制定中长期梯度培育计划和发展目标。对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进入全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和全国软件企业百强的企业,给予企业50万元的奖励。
8.支持本地软件及信息服务骨干企业积极参与我市各类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承担政府推进的电子政务、卫生、教育、养老、城市安全等各类信息应用系统建设和系统的日常维护与升级。市属各级各部门政府采购软件及信息服务产品时,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产品。
9.积极引导电子信息企业本地化配套采购,鼓励我市电子信息企业为本地整机和终端产品提供配套服务。对采购本地企业的零部件当年累计200万元以上的,按照本地化配套采购额当年新增部分的1%奖励采购企业,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10.鼓励本市电子信息企业参加国内外专业性展会,经市政府批准,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展位租赁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重点专业性展会,经市政府批准,展位租赁费用可全额补贴。
11.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择优扶持符合条件的电子信息企业上市。
(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
12.支持相关行政区和产业园区通过提供场地、公共设施和孵化服务的方式建立电子信息企业孵化器,降低创业企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创业企业的成活率和成功率。对经过认定的企业孵化器,一次性给予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经费补贴。
13.鼓励电子信息重点园区建设软件开发平台、测试平台、仿真模拟环境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提升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支持和软硬件测试验证环境的能力。对投资在300万元以上的公共技术平台,给予单个项目设备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最高不超过200万元。
14.对通过有关部门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电器)检测(检验)中心或重点实验室,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60万元奖励。
15.充分发挥产业基地在用工企业和培养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形成稳定的专业技术培训和输送渠道。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院校实训基地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开展联合办学、定向培养、岗前培训合作等,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对其场地建设、设备购置、课程引进和师资聘请等投入超100万元的院校实训基地或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一次性奖励设备投资额的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认定我市一批重点软件企业为郑州市软件人才实习基地,鼓励软件相关专业的学生毕业前一年到实习基地实习。
(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6.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壮大创新团队,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支持企业实施研发、设计、制造和服务等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17.引导企业注重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产品结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省级电子信息类专项资金支持的项目,由市级财政和县(市)区财政各按50%的比例给予配套贴息或补贴,最高配套贴息或补贴不超过上级贴息或补贴。
18.根据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在重点发展的产业化领域,每年确定重大产业化项目专项,给予资金支持。
19.推进新型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战略,鼓励电子信息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
20.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在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建立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共同参加的产业联盟。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21.紧紧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个关键环节,制定和落实优惠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端研发人才以及管理人才等实行重点招聘,不受地域、户口限制,优先引进。加大力度吸引海内外高级研发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来郑落户或就业,吸引港澳台地区高素质人才、留学归国人员到我市投资创业。
22.鼓励企业实施股权、期权奖励、技术入股、分红权等多种激励政策,培养一批本地的懂研发、擅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八)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23.重点支持电子信息类企业进行项目建设、产品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配套国家、省、市重点项目,支持电子信息产业专业园区和品牌建设等。
24.积极探索利用贴息补助等方式,加大有效资金投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固定资产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电子信息制造业项目和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项目,按新增设备(含专用软件)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补贴额不超过500万元。
25.支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加强服务质量和资质能力建设。对于首次获得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和开发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以上认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五级50万元,四级40万元,三级30万元,二级20万元。对于获得人力资源成熟度模型(PCMM)认证、信息安全管理标准(ISO27001/BS7799)认证、IT服务管理(ISO20000)认证、服务提供商环境安全性(SAS70)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奖励。
26.组建我市电子信息产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大扶持力度,主动开展工作,积极为模范守信的电子信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27.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优先支持列入国家、省、市规划的电子信息产业化项目,推行适应电子信息企业的信贷服务品种,扶持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
28.鼓励境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加大对电子信息类企业的投入,丰富我市的投融资渠道。积极为品牌创业投资企业推荐符合条件的优秀电子信息类企业。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指导协调
由市工业经济科技和安全生产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问题。市工信委、市电子电器产业局负责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推动相关政策措施的落实。
(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企业间联系与协作,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政府有关部门要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和专家委员会开展工作创造条件,使其在行业管理、行业规范、行业合作、信息交流等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本意见自之日起执行,适用于在本市进行工商注册、税务登记,从事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研发、生产、流通和服务的企业与机构。
【关键词】就业导向 中职会计专业 实践型课程体系 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97-02
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设置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依据。为适应会计人才培养要求,应在企业调研基础上,对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进行有针对性地调整和重构,构建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确立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围绕着就业展开,要使学生就业能力提高,首先必须搞清会计专业有哪些职业岗位,职业岗位决定了相应的知识技能结构。在前期对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需求的社会调研和对历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基础上,明确目前会计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依次是出纳员岗、收银员岗、文员岗、营销员岗和库管员岗等。因此中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中小企业和会计服务机构,培养从事出纳、收银、会计核算以及会计服务等工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了实现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会计相关岗位的任职要求,有必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构建一个以培养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工作的综合素质为主线,把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构建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要以职业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对传统的课程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力争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岗位需求的顺利对接。
(一)构建以职业道德培养为首要目标的基础素质学习领域
基础素质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应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适度和够用,为学生以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1、通过经济政治、法律、体育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法制修养、职业态度以及塑造学生的健康体魄;通过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应用、礼节礼仪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会计基本技能、基础会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同时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把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中,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3、注重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二)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职业能力学习领域
职业能力学习领域课程设计应符合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需要,开发以项目化、职业化为特征,充分体现岗位技能要求的实践型核心课程,强化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和未来迁移能力。
1、进一步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校企共同进行会计岗位工作内容分析,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任务,对岗位的一般性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的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归纳完成任务所应具备的能力,确定培养这些职业能力应该开设的学习领域情境,实现从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变。
2、确定《款项收取》、《会计凭证填制与审核》、《会计账簿设置与登记》、《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成本计算与分析》、《税费计算与申报》、《财务报告编制与阅读》、《电算化会计应用》9门以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学习情境为载体的专业核心课程。并对每门课程按照所要完成的项目或任务,进行教学内容和实训内容设计,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三、实施就业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
(一)夯实专业基础,循序渐进突出实践教学
在教学安排上,第一、第二学期主要安排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等公共基础课和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等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基础课的项目实训和企业认识实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基本技能。第三、第四学期主要安排货币资金核算与管理、企业经济业务核算、税费计算与申报、电算化会计应用等职业技能课程,以及强化具体岗位技能的训练。第五学期、第六学期让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利用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实际岗位工作的能力。
(二)实践教学融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中,与理论知识的教学相互交融
按照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的不同目标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认知课程实训基本技能实训专业技能实训综合应用实训"的阶梯式实践体系。它们相辅相成,纵向上形成体系,横向上按照理论教学知识点的渐进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保持实践教学不间断,做到每学期的实践课程教学与相应的知识应用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不断开发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建立以会计工作流程为导向的校内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会计实训室,完成应用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的全过程;建立实战型实践基地,组建财务工作室,承担社会记账、会计咨询等业务,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等工作,验证和巩固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在企业真实的会计环境中的顶岗实习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实现教学方式方法的职业化
采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逐渐由口授、黑板转为多媒体、网络化和实物现场;教师由过去课堂上的主体转变为实践教学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逐渐向主动参与实践操作转变;教材的选用及开发改变现有中职教材模式和结构,突出教材内容的实际、实践和实用,开发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材。
(五)注重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培养"双师型"教师;对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短期进修,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动手能力。精心配备数量稳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兼职教师队伍,参与专业教学和建设工作。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会计专业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地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需求和技能培养需求。但是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是一项科学性很强工作,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提高实践型核心课程体系的科学性、操作性、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润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财会月刊.2009年第26期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应用
一、准则、制度对谨慎性原则的规定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和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这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中贯彻谨慎性原则的一般要求。谨慎性原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运用的一条重要原则,体现了会计原则修订性惯例的要求。依据企业具体会计准则,谨慎性原则贯穿运用于目前的会计实践。具体包括存货发出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存货期末计提跌价准备(依据存货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应收帐款提取坏帐准备(应用备抵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在建工程计提减值准备、短期投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依据期末计价的成本与市价孰低)、长期投资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等。从谨慎性原则的应用来看,可促进会计实务核算经营风险,提供反映经济活动风险的信息,有利于企业作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并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与体现
(一)资产计价方法选择中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选择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实际成本核算时,存货计价可以选择采用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等。采用后进先出法,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本期发出存货按照最近收货的单位成本计算,从而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可以减少通过膨胀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会计实务中对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其次,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有平均年限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两大类。采用加速折旧法,企业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其递减的速度逐年加快,能够使固定资产成本在估计耐用年限内加快得到补偿,使投入的资金尽早收回,这也体现了会计谨慎性原则。
(二)运用谨慎性原则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
1、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存货跌价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短期投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即短期投资的期末市价低于成本时,按_?__,妠市价计价;当市价高于成本时,按成本计价。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应当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种方法只确认市价下跌损失,不确认市价上涨收益,能确保企业的财务状况稳健。对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准则规定按照账龄分析计提坏帐准备,企业可以自行确定计提比例和计提方法,这给企业增加了可选择空间,有利于企业预计坏账风险。对于存货,准则要求企业按照历史成本计价,存货的市价下跌、毁损等原因,会导致减少存货价值。
2、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包括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资产负债表各资产的余额,反映为扣减减值准备后的净额。对于在建工程,准则规定,企业在预计工程发生减值时,如工程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三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其他项目对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准则和制度规定,债务重组、非货币易的核算中,只确认发生的损失,不确认收益。《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规定,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债权人应确认为当期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务人应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的差额,确认为资本公积或当期损失;债权人应按重组债权的账面价值作为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入账价值。由此看来,企业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只能确认重组发生的损失,不得确认重组发生的收益,不预计未来的或有收益,但预计未来的或有支出,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内涵。《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易》规定:企业发生非货币易,除补价部分外,均不确认收益,这些规定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三、加强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应用的建议
(一)相关准则和制度规定应更具可操作性。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部分规定能够在具体操作方法上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如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固定资产的加速折旧方法等。但规定中关于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使企业的自主选择空间较大,如期末判断可变现金额时,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难以准确判断资产的变现金额,这些规定对企业利用谨慎性原则的操作指导性较弱。因此,相关准则和制度应制定更为明确的判断标准,以利于企业更好的运用谨慎性原则进行会计处理和核算。
(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会计人员是贯彻实施准则和制度的行为主体,因此,要正确运用准则和制度,首先必须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为实务工作的有效进行打好基础。为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考虑,具体会计准则规定某些项目的会计核算和处理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选择性,这就为实践工作预留了较大空间。因此,要在会计实务
工作中,既贯彻落实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要求,又正确、充分体现其中的谨慎性原则,就必须要求会计人员具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判断能力,能够准确把握谨慎性原则的实质,客观、公正的对不确定性的事项进行估计和判断,避免主观随意性,使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践工作中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