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探索欲望 学生心智 问题导行 课堂主题
一、精心酝酿,以问题引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我们采用何种新颖、生动的导入方式,都必须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觉地进入到课堂教学的下一个环节。
在教学《瞧,我的一家》一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录像的形式观看他人是如何介绍自己家庭的,给学生一个示范作用。看完录像,笔者立即问学生:看完了录像之后,现在你能向我们介绍你的一家吗?这样简单明了地进入课堂,富有启发性,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游戏入手,让学生在玩中初步悟理,认识步步深入,在归纳中进行道德品质。如教学《校园中的红绿灯》一课,课刚开始笔者设计了一个十字路口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行人和司机过马路,在没有交警及信号灯的指挥下,学生们发生了撞车的现象。笔者就此抛出了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撞车的想象?这一问题一抛出,立即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究欲望,使这堂课做到了课始趣生。
二、把握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学生心智
好奇心人皆有之,有了好奇心,学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因此只有把握好时机,以问题铺路开启他们的心智,充分地挖掘教材,才能促进学生情感内化,使其真正明理、导行、启迪良知。
在教学《我选择、我快乐》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今的信息世界五彩缤纷,电视也走进了千家万户,应该怎样对待看电视这个问题呢?此问题一提出来,立即调动了全班学生的积极性,他们根据看电视的利和弊畅谈了起来。笔者抓住时机,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开展了辩论会,决定与学生探个究竟。常言道:“真理不辨不明,是非不辨不清。”
正方:看电视对我们有益,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我还从电视中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很大、很富有、……。
笔者借机问道:你看到祖国的什么?你有什么话想对祖国妈妈说吗?虽然是一带而过的问题,但是却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反方:看电视对我们的视力不好,经过调查,很多青少年的近视都与长时间的看电视分不开;还有些不良电视节目引导了青少年的犯罪。
谈到这儿笔者问学生: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怎么样?寥寥几句,引起了学生的注意。通过辩论,结论不讲自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提高了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分析辨别问题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事半功倍。学生们从中也明白了看电视是需要有选择地看。所以,教学一开始就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索、讨论探究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兴趣中寻找正确的观点。
教育的艺术就在于随机应变,思品课也是如此。记得教学《做事有始有终》时,一上课,看到黑板前尘土飞扬,黑板上字迹斑斑、擦痕道道,笔者灵机一动,改变了原来设计的导课方式,指着黑板借题发挥:“同学们,你们瞧,“一场大扫荡”已偃旗息鼓,可这小小的“战场”却是“硝烟”未尽,创伤累累,我们的勇士已经凯旋,却留下了这未打扫干净的“战场”,……,”话音未落,同学们一阵哄笑,同时都把目光投向了值日生张鑫身上,只见他满脸通红,重返“战场”,把黑板擦得一干二净。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教师把握时机问:“做值日生应该怎样做呢?然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最终,达到教育学生做事应该有始有终的目的。
三、捕捉课堂,以问题导行回归自然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及生活。”这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什么方式的教育是不能和生活分离的。新课标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为此,我们应重视问题导行与学知的有机结合,针对教学中的具体例子,充分考虑问题的设置与生活的联系,尽量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并能形成能力。
在教学《我来提醒你》一课时,笔者播放了动画《要下雨了》,学生们看后思维活跃。之后,笔者提出了几个问题:你看到了什么?在生活中你提醒过谁?
学生们说:“下雨的时候,我提醒妈妈不要站在大树下。”,“我提醒小朋友在楼道内不要打闹。”,笔者及时问道:“为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那样很危险。”
小学生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其思维也是形象思维,而且其情感体验迅速及时,易受感染。根据这一特点,可以,运用“巧设情感”法来诱发道德情感,使学生形成道德情感的感性认识。如教学《做有礼貌的孩子》一课,笔者组织学生导演了一幕“闹剧”。一个迟到的学生,猛地推门进教室,也不报告,慌忙坐到座位上翻了一通课本,又将铅笔盒弄到地上,这些噪音在寂静的教室内格外刺耳,同学们扭头看他,老师实在无法讲课。笔者随即停止了讲课,问学生:“刚才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你想发表什么看法?”随后组织学生讨论发言,就此揭题,既让学生对“礼貌“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又让学生知道“做个有礼貌的孩子”非常重要。
在课堂上笔者捕捉学生们的亮点,及时地进行了引导与评价,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既联系了自己的实际生活,又能反思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学生们把学到的知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四、游刃有余,以问题延伸升华课堂主题
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适当的问题延伸,能引导他们的发展,避免教材的内涵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擦肩而过。通过问题延伸,让学生主动探究,把课堂内外知识有机的结合,从而升华了课堂的主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A-
0077-01
优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有好的开头,还要有回味无穷的结尾,教师的结课艺术也是衡量其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环节。成功的结课能帮助学生巩固对新学知识的记忆,启发思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结课。
一、延伸阅读式
在课堂教学进入尾声时,如果教师结合课文的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同时还能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课外学习中,深化课堂知识,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如课文《只拣儿童多处行》结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来总结全文:冰心奶奶不仅对儿童充满了爱心,对母亲、大海、星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充满了爱,写出了很多优秀的文章,请同学们读读冰心奶奶的诗歌《纸船――寄母亲》,仔细体会一下,你从中能看出什么?运用这种方式结尾,将课堂的教学内容巧妙地延伸到了课外,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他们从更多的作品中感受到作家的人格魅力,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二、归纳总结式
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艺术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归纳总结是教师运用简要的语言,对一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使学生对该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整体的回顾,更好地吸收所学知识,加强记忆,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锻炼了综合概括的能力。归纳总结式的结课艺术讲求的是恰到好处,因势利导。如笔者在执教课文《爱如茉莉》结课时问:“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呢?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归纳总结,回答:“文章重点描写了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爱;作者通过对自己看到的爸爸妈妈之间相互关爱的细节描写,表达了父母之间的爱都是不求回报地为对方付出,他们的爱如茉莉一样平淡,却散发着缕缕幽香……”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课文的关键,他们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复习了课文的重要内容,使课文的内容生动地呈现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这种结课艺术的运用没有刻意的设计,自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对课文进行了多方面的总结和概括,使所学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也使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升华情感式
在一节语文课进入尾声时,教师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可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获得审美情感。如在《泉城》这篇课文讲读到最后时,笔者作小结:“同学们,泉城济南真是美极了,自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对其留下了很多的赞美,趵突泉有乾隆皇帝留下的‘天下第一泉’墨迹,大明湖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楹联,还有《老残游记》中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等,都展现了济南曾经的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济南的很多名胜古迹不像过去那么美了,随着环境的污染,地下水的开发,济南这座泉城中的很多泉都干涸了,大明湖的水也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自然的赐予没有得到很好的珍惜,真是非常的遗憾,我们一定要好好爱护一草一木,从自身做起,保护环境,为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而努力!”学生在听完这个小结后,情绪高涨,均表示他们一定会为了保护自己的绿色家园而积极行动起来。
四、角色表演式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一些课文的容量较多,学生一节课听下来往往会感到精神疲惫,或者有些课文的内容是学生不太感兴趣的,在这种情况下课堂教学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为此,教师要选择一种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来进行结课,如运用分角色的游戏表演来结课,激发学生的兴趣,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九寨沟》的结课,笔者设计并运用了游戏“走进九寨沟”,选一名学生来担任九寨沟旅游团的导游,其他学生都是旅游团的成员,要求“导游”把课文的相关内容变成导游词,结合文章的内容,对九寨沟的地理位置、名称、美妙的自然景观和珍禽异兽都要作出生动而又简要的介绍,“旅游团”中的任何一个成员都可以向“导游”提出问题,“导游”解答不出来的,可由其他同学代为解答。这种结课方式使学生很好地复习了所学的知识,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将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 要】本文主要根据自己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课堂纪律组织难的问题展开论述,谈谈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组织方法。
关键词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方法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小学美术教师的我,在投身新课改的实践中,感受最深的是通过新课改,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了,个性更加突出了,敢于表现自己了,随之而来的是课堂纪律组织越来越困难了。教师该如何驾驭课堂教学这一教学主阵地,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尤其是做为当前小学教学中的所谓小学科教师,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也积极的进行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下面就我的一些感受和经验做以下阐述。
在当前国家强力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要从根本上转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现状,根据我多年的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我认为必须做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进一步转变美术教师的思想观念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课改和新课标的精神,理解美术教学新理念。充分认识到新课程是强调改革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体现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只有观念上改变了,才能从主观上解决课堂教学所出现的组织的问题。
其次,要认识到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它是良好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没有好的课堂组织纪律,就不会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想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就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主动,实施组织才会实现。同时也是体现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标准。
二、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狠下功夫
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美术教师认识这一点对于上好美术课至关重要,只要对每个学生学习美术有了信心,才会从教师主观上产生搞好课堂教学的动力,才会积极的探究美术课的组织,力争让每个学生的美术素质都有不同的发展。
其次,作为美术教师十分清楚自己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明白当前美术课程改革的任务和方向。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的人格形成,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技能,利用合理的教学过程和方法逐步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美术学习中体会到快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这就要求美术教师不断的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美术教育观念和教学手段,一切本着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学习发展为重点搞好自己的课堂教学,避免把美术课单纯的上成为美术专业课,或者是上成放松课。当然,把握这难度比较大,需要美术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
其三,作为美术教师应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课堂教学组织的重要性。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教师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经常的设计一些与学生身边生活有关的问题和操作作业,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美化身边生活的情趣,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终身兴趣。另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作品展览或评价,以及进行有关美与丑的讨论或辩论等手段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其四,作为美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魅力的展现对提高课堂组织的重要性。“信其道,必要信其人”,要想让学生听你的讲解,首先要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好感和信任。美术教师更生如此,做为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总是一本书,一张嘴的讲和让学生练习。要不时的拿出些令学生信服的美术作品来或实际的美术专业操作来,只有让学生亲眼看到了教师的真本事,学生才会热心的听教师的话。简单的说,美术教师要坚持经常的进行直观教学。另外,教学方法也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审美法则中变化与统一的意义。教师可以不断的以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象、范画、参观、访问、旅游、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进行教学。让自己的课堂永远是学生的期待和渴望,这样自己的课堂就不用再考虑组织难的问题了。
其五,作为美术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评价。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中,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为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引导和教育,布置不同的作业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对学习特殊的学生要用特殊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特殊的教育,力争使每个同学都有进步。
其六,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整体的课堂组织观念。即美术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组织做为学校的一个整体工作来看,不要单纯的理解为是某个教师的事,自己只是教好自己的一节美术课就可以了。课堂教学组织应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美术教师在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组织的同时,也要加强和其他任课教师的交流和合作,尤其是和班主任老师的合作,对发现的学生问题要有始有终的解决好教育好,才能从根本上搞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
音乐是世界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千变万化的旋律能够描述巍峨的山川,能够表达内心或悲伤或忧郁或喜悦或激动的情感。感受美妙的音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可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可以让人们在音乐中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享受到另一种美妙。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启蒙期,正需要音乐的陶冶,正需要从音乐中感受更多的美好,因此,小学音乐教师驾驭音乐课堂的技能就显得很关键,小学音乐课堂是否高效直接关系着小学生是否能够从小受音乐的熏陶,是否能够从小从音乐中感受快乐,这对今后的发展的也是相当关键。
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节音乐课的成功与否和课堂常规教学密不可分,成功的课堂常规训练,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习惯是某种行为的反复强化,是通过许多次的训练习得的。例如,课前准备我要求学生做到:带好指定的学具到音乐教室门口排好队伍。进教室后静静聆听教师播放的课前放松音乐,尽快进入上音乐课的状态。上课过程中要求学生:保持良好的坐姿,认真听讲,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有的放矢,还能看懂教师的手势,并与教师配合默契。课后要求学生:收齐课本,能独立或积极寻找伙伴完成教师布置的音乐活动。通过课前、课中、课后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得学生正确认识音乐课堂,发挥音乐学科特点和优势,创设一个具有音乐学科特色的教学常规。
二、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音乐课堂,对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歌曲中人物性格以及创造生动形象的场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唱《卖报歌》时,怎样让每天饿了有牛奶喝,冷了穿羽绒服的三年级学生感受和理解旧社会报童生活的不幸,并珍惜自己的幸福时光呢?首先,我采用了flash来表现歌曲中描绘的报童的生活场景,“吃不饱,睡不好,饥饿寒冷只有我知道;走不好,滑一脚,满身的泥水惹人笑……”一个旧社会小报童的悲惨生活就清晰地展现在了同学们面前 。学生的听觉视觉都被歌曲情绪所感染,同学们纷纷发表赏后感言:“通过聆听这首歌曲让我们了解了旧社会儿童生活的不幸,我仿佛看到了卖报儿童露宿街头的画面,我们与小报童相比,小报童的生活是多么的悲惨,我们的生活又是多么的幸福,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明快的音乐,多彩的画面,鲜明的思想主题,同学们同情小报童的不幸而又快乐着自己的幸福。这是教师用多少语言叙述都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形式,应该是创立多元化的课堂评价: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不断丰富教学评价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也可采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开放性考试等形式。在音乐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追求导向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评价形式,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通过科学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清晰、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以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3、动作和表情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出色表现除了用语言肯定,还可以用赞许的目光和亲切的微笑表扬,还可用鼓掌或竖起拇指称赞。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多种方式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感,会有效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关注个体差异,强化高效学习的落实
1 出示相关事物名称进行导入,引发学生联想
在《图形的魔术组合》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理解俄国画家夏加尔巧妙的创作构思,我是这样进行课堂导入的:“3个人,一个羊头,一棵树。”你如何组织这样的画面.学生都轻轻地闭上眼睛,灵感出现了,学生说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3个人在一棵树下杀羊头。有的说一个羊头挂在一棵树上,3个人在向上看。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奇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欣赏夏加尔的作品《我和我的村庄》,从而使学生了解画家独特的创作构思,初步感知如何运用物象进行魔术组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下一步利用物象进行组合埋下伏笔。
2 游戏导入法,化难为易
透视教学是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初次接触这种理性化、抽象化的知识会感到难度较大,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能力,采用生动有趣的办法,深入浅出地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课中,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以我们的双手为例,怎样才能在不改变手的形状的前提下,让我们的双手看起来不一样大.随着老师的手势,学生们都陷入了思考: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让一只手离我们远些,另一只手离我
们近些不就可以了”。然后全班同学都来模拟这位同学的手势动作。这样全体学生在模拟活动中,感知了“手”的近大远小的现象,最后再揭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这样就使很难的“透视”一词通过模拟活动,“透视”就变得不那么难了。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实物出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较小,在《机器人》一课中,我让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机器人形象―机器猫闪亮登场。孩子们差不多异口同声喊出了它的名字。同时也告诉我许多关于它的许多秘密:它有一个神奇的大口袋,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宝贝,还有穿越时空的时光机。我根据同学们的叙述,还在黑板上画出了机器猫神奇的大口袋。(以备放置学生的作品用!)利用实物出示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知道了机器人的独特功能,并利用机器猫形象贯穿本课始终,可以说是一剑“三”雕,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4 设疑导入,启发学生思考
在《红色的画》一课中,我直接出示课题,并提出红色的画就只用红色的吗.还可以运用哪些颜色呢.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这样就使学生对红色的画有了进一步的思考,为学生以后如何选材和用色进行引领,同时也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5 巧妙运用学科整合进行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在《四季的色彩》一课中,为了让学生知道四季色彩的不同:我出示了下面四首诗:《春夜喜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枫桥夜泊》、《梅花》。让学生猜一猜:四首古诗分别描述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古诗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也在“美感中”找到了答案。通过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6 利用学生对自己收集的物品进行自我介绍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杯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大多每个同学在家里都有自己的小水杯。只不过是从来没有细心观察过,借助《杯子的设计》一课,鼓励大家都把自己的杯子拿来,不仅使学生可以发现杯子的美,而且也使杯子的知识做到了共享。使学生对杯子的颜色、材料、各部分结构都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体现了在美术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7 儿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自行车局部写生》一课,目的引导学生学习精细地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自行车的基本结构有一个最直接、最生动的了解呢.在本课,我编成了这样的儿歌进行导入:“车把连着三角形,再把车轮来连接,添加车链与链盒,最后再把细部画”。老师一边读儿歌,一边板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8 范作导入,生动直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猜猜我是谁》一课中,我在课前运用线描法画了体育何音乐两位老师,而且她(他)们分别是女老师和男老师。课上直接出示两幅范作:猜一猜,这两个人分别是谁.我还悄悄告诉同学们一个小秘密:她们可都是教我们的老师啊!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用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答案就揭晓了。因为这两位老师都是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人,所以同学们又多了一份情感去观察,去猜测,然后进一步引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进入新授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9 故事导入,揭示主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81-0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通过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与主体-学生之间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度交流,将信息技术教学当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传输的过程。从这个基本观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来说,“有效性”是课堂教学一个相对较为重要的核心理念。就是从新课改这个教育改革方向来看,“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使有效的信息课堂教学常态化”,这些涉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命题,也是当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发展和进步一个主要突破口和入手点。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实践。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注重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更需要课堂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再次强调了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基本原则。脱离了这个原则,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纸上谈兵,想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相关目标和相关计划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
本文旨在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施环节和主导思想这个基本角度,对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个“命题”,做一个相对较为粗浅的思考。以期从现实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中,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基本思路和简略目标。
1.信息技术教师应明确树立“有效性”这个基本观念,从教学计划设置和教学目标设定阶段,就真正落实“有效性”这个重要的教学原则。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是会分为几个重要的步骤来实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真正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课堂教学之初就树立“有效”这个基本理念。所谓“有效”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能够最为迅速、最为便捷的实现教学目标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信息技术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课程环节的设置充分注入“有效性”这个理念。同时注意关照相关学生、相关器材、相关硬件建设的基本状况,在现有条件下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能达到最大。
另外,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注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过收集和整理课堂相关信息,才能对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更深层的了解。并在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样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初,落实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目标才能真正的得以实现。
2.信息技术教师应逐步锤炼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自身较高的业务能力,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落实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注重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信息技术的教师首先要成为信息技术的专家。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基本功的锻炼上下大工夫、下大力气。对于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课堂的驾驭能力、语言表述的能力以及其他相关的一些能力,要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培养和锻炼。切实保证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真正落实。一个教师的魅力首先来源于自身的专业素养,一个自身业务素养不高的教师,是绝对无法把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落到实处的。
3.解决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应注重“学生”这个要素。“一切为了孩子”,课堂教学的核心就是孩子,脱离了“学生”这个重要因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思考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这个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注重好“学生”这个因素。把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一条贯穿解读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线。真正考虑到学生在接受知识和技能过程中所存在个体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是掌握了课堂教学主动。这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就一下子活了起来。教育的根本就是“人”,教育的对象就是“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说到底就是“人”这个要素的最大化体现。
同时前文提到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要想真正做到应有的“有效性”必须在学生的实践这个问题上多做文章。在实践中让学生总结出知识、在实践中让学生锻炼出技能、在实践中磨合课堂、在实践中创建“有效”。在课堂教学之中应该逐步引导在信息技术的实际运用中,去加深对于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掌握。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中去创新和发展。
4.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模式的优点。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容易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点则是这种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自觉性较高,信息技术的悟性较好,否则很有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因无从着手而放弃探索、放弃自主学习的机会;或不安心于上课;或私自玩游戏,甚至去影响他人正常学习。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较其他的传统教学模式有所不同,它更加突出了“自主”和“创新”,这里的“自主”,既有老师对教材的自主使用,也包含学生对学习方法的自主选择;而“创新”也包含两方面的含义:(1)因材施教,对一些层次高的学生可以加快教学的进度,如:指法训练的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进行压缩,把节约下来的课时用在课外知识的补充上面,例如: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制作一些体育卫生健康小报、科技创新电脑画等。(2)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知识的运用上出新出奇。例如:和音乐课结合,练习键盘钢琴,寓教于乐。
信息技术课堂创新性教学方法也更加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新性”这个命题不应该成为一句空话。他为我们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极具建设性的道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优化 英语课堂教学 策略与方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观念、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法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课标下,如何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英语教学目前最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活动巧设计,使教学活动化
英语课堂教学是否高效,关键在于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活动的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的,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技能,活动所侧重训练的听、说、读、写中某一个或几个方面的能力;水平,活动的难度;步骤,活动的先后程序和具体内容等等。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活动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优化,以达到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社会交际需要,形式要生动、活泼,尽可能多地组织交际性的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说英语的习惯,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逐步消除学生怕说英语的畏惧心理,让学生感受到参与活动的乐趣。
二、充分利用和创设情景,使内容情景化
情景是进行言语交际活动的必要因素。交际化的英语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和创设各种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做到教学内容情景化。教师本人要尽可能多的创设诸如问路、看病、购物、聚会、打电话、用餐等各种言事情景,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模拟际,或通过游戏活动来表现情景,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课文插图等辅助手段创设情景等等。让学生在自然情景或模拟情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学习和使用各种场合所需要的恰当的语言,在大量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获得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生活化
英语教材的编写者已经考虑到紧密贴近学生生活。但作为教师仍应充分挖掘教材自身的生活因素,并善于开发教材以外的生活课程资源,使英语教学生活化,学生能学以致用,易于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英语知识运用到自己身边的生活中去。比如在教学七年级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一课的时候,可布置学生回家留意观看本市第二天的天气预告。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英语模拟天气预报员,向全班同学预报天气情况。有的学生能运用所学该课的句型,并有所创新,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强化提问意识,使过程交际化
课堂提问是有效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教师要善于把知识问题化,注意提问的质量与时机。同时要鼓励学生相互提问,如改革值日报告制度和对话表演形式,可让值日生报告后,就报告内容向其他学生提问或接受其他学生的提问。另外,还可以让值日生随机指定一位学生进行对话或表演,以锻炼学生灵活应用语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在课堂交际活动中,可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学生开始时只能套用课本上的句子或对话,应用自己的话语表达想法的能力较差,因而,交际时对话表演活不起来。其实原因是由于学生陈述与提问的训练不够,学生只能被动地回答问题,而不习惯主动提问。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针对性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就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交际意识会得到明显的增强。
五、全面训练听、说、读、写四项技能,课堂练习多样化
我们教师要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为基础,来设计丰富多样化的英语课堂练习吸引学生,让学生在充满乐趣和兴趣的过程中操练知识,使他们所学的英语知识和听、说、读、写各项技能都得到巩固和提高,从而体验英语学习中的进步和成功。我们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对新语言材料进行模仿,使他们读得流畅,形成语言感受。在学生读得上口的基础上,操练应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并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对所学语言材料进行扩充性的意义操练。这样,学生的语言实践才落到实处,加深感知。在意义操练后教学便发展为交际操练,指导学生围绕话题,应用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对子练习、成组练习的真实交际或模拟交际的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观点。
六、热爱尊重学生,树立平等、合作观念,师生关系民主化
英语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下进行的。要使教与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必须得到学生的配合。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不仅仅只是为了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治、自律、自尊、自信、自强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创新、开拓、交往、合作、民主、平等的现代观念,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和综合素质。
七、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课堂教学英语化
课堂尽量英语化,是进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之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为了使学生的思维和身边的客观事物与英语联系起来,在英语课堂组织教学中要尽可能使用英语,做到课堂英语化。当然要注意的是教师所使用的英语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利用学生已学的英语来解释或表达新的教学内容,以便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增强运用英语的能力,力争做到Speak English as much as possible,use Chinese when necessary(尽可能使用英语,必要时使用汉语)。
八、利用CAI辅助教学,使教学手段现代化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能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它不是指教师是否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是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往往由于教师素质的缺失,致使课堂教学出现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现象。经验与实践证明,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是理念,然后才是对策。
一、必须树立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
为了学生发展的有效教学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的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高中语文新课程标规定了三大课程目标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意味着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判断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有效教学必须促进学生在这三大目标领域中得到全面的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要求教师将学科的价值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二)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习
有效学习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但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体现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三)有效教学呼吁效益意识
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四)有效教学必须反思与创新
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余文森教授认为,从学生的角度讲,速度、效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做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效益可看做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做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师有效的“教”,并克服无效的“教”。“有效的教”是指促进学生“学”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地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二是间接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二、保障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追求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师须不断学习,掌握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如导入、讲解、提问、强化、调控、结束、反思的教学技能,问题情景创设技能、促进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探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诱导学生课堂参与等诸多技能。
(一)有效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读懂教材,了解学情,是大多数教师备课时的理念。但是,在具体的备课操作中,如何读懂教材,如何了解学情,如何将读懂的教材和了解到的学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为学生学习服务却不是容易做到的一件事。读懂教材,教师不仅要站在自我的立场与文本对话,同时要多角色多次进出于文本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含义。这其中包括教师站在作者和自我的角度读懂教材的内涵,站在编者的角度读懂教材的编排目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读懂教材的难易,而且教师要在这几种角色互换中找到彼此的差异,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考虑学习教材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可以采用的方法。对教材的理解还必须将它置于整个学科背景和学生的年级背景中,这样对教材的把握才不至于单薄,才能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二)有效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查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斗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运用好提问应注意下面几点:第一,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问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筹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第二,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能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第三,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能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三)指导学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保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重要的。
(1)指导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不是看一遍书即可,教师可列出提纲让学生自学,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
(2)指导学生听课方法。教师要让学生动耳听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动脑加以分析、归纳,将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强记忆,动手将重点内容做笔记以备复习。
(3)指导复习方法。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到后来可间隔一定的时间再复习,间隔时间随复习次数的变化越来越长。学习方法一旦被学生掌握,课堂教学效率就必将大大提高,学生也将受益终身。
(四)灵活的教法是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根本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天天讲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教学方法单一呆板,索然无味,学生就会昏昏欲睡,因此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若能“启其蒙而引其趣”,“寓教于乐”,定能事半功倍。或以读代讲,或以故事助兴,或以写助读,或以图表助分析;文体不同,教法亦异,诗歌宜朗读,散文可赏析,议论要点拨,文言须串讲:要么师生间对话、问答,要么学生间相互讨论,等等。新颖、生动、有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情绪兴奋,参与学习,爱好学习,人人动脑,气氛活跃,轻松愉快。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行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另外,教师的表情和状态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开始上课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束目光都会使教室增添和谐的气氛。下面我就我个人的看法总结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点个人体会。
朗读评价法。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学生朗读课文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和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而且它能让语文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在朗读之后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不仅使学生得到朗读知识方面的收获,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于散文和诗歌的教学。如在教学时,同学们先朗读后你一言我一句地进行点评,让学生知道了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启迪。这刻骨铭心的国耻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让历史铬记在心。
师生互动法。 师生互动是教学双方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活动,它能够很好的缓和课堂气氛。处于不同状态的老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不段变化的需求和能力,师生的共同活动能使机械、沉闷的课堂呈现一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同时也会改变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把这一过程灵活的组织成全班性的活动,并且能让自己也参与其中。如在教学时,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扮演船长,老师扮演大副,让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船长的语气,课文大意得到了升华,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又一个。
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境能够调动课堂气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教学艺术,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知识”。在课堂上创造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们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具体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以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乐趣。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中我创设出“学”与“玩”中“学”,在“学”中“玩”。如我在教作文:记一次有趣的游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课堂情境:与学生一起玩贴鼻子的游戏。在游戏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游戏过程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同时谈谈自己的体会或感触。一节课里学生的热情始终高涨。这样,既解决了学生写作文“写什么”、“怎样写”两个老大难问题,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表演法。 表演可以渲染课堂气氛。小学生具有好奇心里,且模仿性和参与性特别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张扬个性,我充分利用语文课的人文优势,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让学生走进课文。这不仅能帮助学生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成为学生难忘的一课。如在教学时,把课本编成情景剧,进行表演。在表演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与故事中人物相似的情景体验,将这一体验进一步拓展延伸。并一边板书:
小鹿 造桥 坚持——成功
獐子 修路 退却——发愁
这种体验比教师空洞的说教要好得多。其他同学经过观看表演,个个心领神会,兴奋不已,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在这样的气氛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了,语文课堂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