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城市商业银行利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商业银行利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基于利率市场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利率波动频率、幅度所引发的风险问题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仍处在起步阶段,即风险控制能力较为薄弱。为此,应注意并修正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迎合当代社会发展需求而采取的措施,注重推动风险管理模式的创新,并转化风险识别、度量理念,达到最佳的利率市场风险控制状态,满足风险控制需求。以下就是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方法的详细阐述。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基于20世纪70年代,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背景下,利率逐渐呈现出市场发展趋势,此现象的凸显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利率变化识别难度,即呈现出无形的风险现象。为此,为了实现对利率浮动情况的识别、掌控,注重依靠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等,暴露利率市场风险,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某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因而应注重对此问题展开有效处理,就此打造良好的利率风险控制环境。

一、利率市场化分析

利率是对借贷资金价格的诠释,同时从利率作用角度来看,利率市场以政府宏观调控工具或资源配置手段而存在着,因而在资本市场运作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利率作用的发挥。而利率市场化,即表示,商业银行在对资金市场进行调控过程中以调节存货款利率水平的方法达到迎合供需状况的过程,且注重在利率调节过程中发挥央行利率导向作用,有效传导利率体系。但从市场角度来看,在利率趋于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要求我国政府部门应对利率的直接管辖进行部分开放,同时注重将市场资金价格作为标准,对利率价格规律进行调整,由此来提升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而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市场化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同时金融交易主体在市场交易活动开展过程中可针对交易数量、交易方式、交易价格等进行协商,由此达成互利共赢状态,满足自身市场交易需求;第二,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由于利率数量、利率风险等均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利率结构、价格呈现出差异现象,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政府部门对利率结构等相关数据的预测;第三,同业拆借利率、短期国债利率在利率市场化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性作用,即有助于实现对利率市场化数据的披露,最终由此满足利率市场风险管控需求。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利率市场化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影响到了商业银行的运营,即其首先体现在,基于利率管理的导向下,商业银行由原有自净利息收入比例占据60%,逐渐摒弃了信贷高投放等带动经济发展的理念,且基于盈利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呈现出被动发展的局面。其次,基于利率市场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强自身竞争实力,致力于打破资金价格差异水平,同时将资金价格作为竞争手段,由此来稳固自身市场运行状态。但自由化竞争模式的凸显,亦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商业银行竞争风险,同时扩大了竞争领域,增强了生存压力。再次,利率市场化亦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即由于市场化利率存在着结构、方式等不可预测性、不确定性特点,因而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调整自身收益率曲线风险或选择权风险,由此来实现对存款利率流动性风险的应对。

(二)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实时观测利率风险控制状况,且为了增强自身利率风险控制水平,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由此来满足市场运作状态。同时,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商业银行自主经营权,即我国政府对利率直接管制进行了完全或部分开放,从而便于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过程中可对产品价格进行定价处理,同时结合银行自身实力、客户风险应对能力、业务规模等对存款利率进行调节,最终通过价格反映自身实际经营状态,且就此提升自身整体市场竞争能力。此外,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亦为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竞争平台,即引导商业银行在竞争环境的推动下,不断完善自身产品,且致力于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另外,利率管制开放后,商业银行在金融活动开展过程中为了迎合利率市场化发展条件,致力于结合管理费、手续费、资金成本等对自身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等进行调整,由此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提升自身整体发展水平。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匮乏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呈现出专业性较强的特点,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高级人才资源管理过程中未针对其技术方法、知识结构、专业理论等进行考核,从而呈现出人才资源专业能力差异性现象,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的协调性管理。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大部分支行仍未建立系统培训系统,即缺乏“岗前培训”意识,且未实现对管理人员风险预测、识别等能力的训练,最终影响到了风险控制效果。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此外,基于利率走势预测薄弱的基础上,银行业务部门逐渐呈现出缺乏指导工作的问题,继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控制效率较低的现象。即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高级人才资源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的核心、关键,为此,当代商业银行在日常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强调对人才资源的管理。

(二)管理体制不健全2004年,巴塞尔委员会即提出了《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管原则》机制,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风险管理过程中应注重承担监管职责,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其首先体现在,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更为致力于经营规模的扩大及信贷风险的应对,从而呈现出利率风险承担不足的问题,由此诱发了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仅停留于表面的现象。同时,当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分行,仍未实现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配套机制,如,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等的健全,从而致使专业利率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利率风险识别、管理意识较为薄弱的现象,最终影响到了整体利率风险管理效果。此外,在长期金融抑制因素的影响下,致使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体制转型过程中受到了惯性等因素的制约,即促就商业银行无法快速弥补管理缺口,最终影响到了管理体制的实施。为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并注重强调对其展开有效处理。

(三)处在被动地位处在被动地位亦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现过程中凸显出的主要问题之一,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存款利率严格管制、存货款利率体制的制约下,致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化利率风险应对过程中仅具备浮动利率中长期贷款的调节能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商业银行的被动地位,并由此制约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为此,我国地方政府部门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赋予商业银行浮动利率中长期负债能力,由此来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水平;第二,基于同业拆借市场化、贷款定价市场化的冲击下,我国银行行业仍然处在垄断地位,即自较为匮乏,无法对金融产品进行定价处理,由此影响到了商业银行利用价格对不确定性、不可预测性的市场化利率风险进行调整;第三,资产结构单一、流动性强亦是商业银行处在被动利率风险承担地位的表现,就此影响到了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削弱了商业银行整体利率风险承担效果。

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对策

(一)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基于利率市场化背景的冲击下,传统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其利率风险承担需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突破单一盈利模式的限制,推广投资、同业、贷款并存的盈利方法,且从负债角度出发,开发商业票据、存款等多种方式,由此来增强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能力,达到最佳的风险应对效果。此外,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要求商业银行亦应注重发展中间业务,例如,国外在利率市场化风险承担过程中,即将中间业务收入控制在总体的50%。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仍占据80%左右,为此,应注重鼓励我国商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结合“多元化、集约化”理念,利用技术、业务、人才等资源开发中间业务,由此来降低对内部资金的应用,实现对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有效控制。同时,在中间业务开发过程中,亦要求商业银行应注重对新型科技手段的引进,由此来创新金融产品,即将金融产品作为风险管理工具,提升整体风险应对效果。

(二)加强道德风险防范就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调查数据显示,基于人民币货款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下降下限为6.64%,上限42.69%,总计49.33%。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影响较大。因而为了提高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能力,应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即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导向下,应注重健全自身业绩考核制度、激励约束制度等,由此来引导银行基层风险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对市场利率波动信息进行有效、及时、真实传递,同时注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识别利率风险发生几率,继而对风险问题进行有效控制。此外,基于风险承担的基础上,要求商业银行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应注重从贷前、贷中、贷后角度出发,对贷款企业道德风险进行评估,并全方位掌控到企业盈利能力等信息,由此来达到风险识别能力,并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承担。

(三)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为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发展,要求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针对资产负债期限、数量不匹配现象,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并注重在分析报告完善过程中,明确特定时间内市场利率变动敏感程度,由此实现对利率风险的有效防控。同时,由于利率敏感性有助于反映商业银行净利润变化情况,因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必须强调对利率敏感性相关数据的反馈,且结合自浮动利率资产、浮动利率负债、固定利率资产、固定利率负债等配置数据,判定利率风险状况,并借助持续期缺口管理模型工具,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应对状态。此外,在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亦应注重完善资产证券化法律环境、市场机制等,并注重引进新型金融工程管理技术,由此来挖掘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潜力,且实现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规避风险问题的凸显影响到商业银行整体经济效益,推进当代商业银行的可持续性发展。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注重强调对其的落实。

(四)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利率波动及幅值变动现象是不可预测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商业银行风险控制难度。为此,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实践运营管理过程中应注重健全VAR,即风险价值管理机制,同时注重在VAR内容完善过程中结合95%-99%市场给定的置信水平,对投资组合进行预测,且注重深入分析VAR值损失概率,最终以资金投入货币市场的形式弥补资金缺口问题,并就此实现对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有效调整。此外,在资产负债表管理过程中,为了提升整体管理水平,亦要求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将收益、价值作为基础条件,对利率进行预测,且通过对预测信息的整合,获取正或负资金缺口信息,最终由此规避利率变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升商业银行整体净利息收入。另外,基于利率风险应对的基础上,亦应注重增加商业银行主动型负债比重,由此来实现对市场利率风险的管控,并就此实现对金融资金结构的调整,降低利率风险发生几率。

(五)加强人员培训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承担过程中对高级人才利率风险识别、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定期安排专业的利率管理人员参加培训项目,引导其在培训过程中锻炼自身利率风险识别意识,且实现对利率风险信息的有机整合,由此来全面掌控到利率波动范围及利率结构变化等相关数据,达到利率风险应对目的。同时,为了满足利率市场化发展需求,要求当代商业银行在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即以“员工竞技大赛”、“员工运动比赛”、“利率风险知识问答比赛”等形式,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即引导其在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中,达到最佳的风险管控状态,并就此来推进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五、结论

综上可知,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发展环境下,承担着风险管控职责,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稳固当代商业银行发展步伐,要求商业银行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注重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应对意识,同时注重在利率风险管理过程中,调整盈利模式,且对自身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并从加强人员培训、实施资产负债表管理、加强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完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等途径入手实现对风险的承担与管控,达到最佳的利率风险管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彭星,李斌,黄治国.存款利率市场化会加剧城市商业银行风险吗——基于中国24家城市商业银行数据的动态GMM检验[J].财经科学,2014,21(12):1-10.

[2]彭星,李斌.利率市场化、价格竞争与城市商业银行风险——来自面板数据门限模型的经验证据[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5(05):68-78+87.

[3]冯曦明,李渊.基于货币市场利率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研究[J].财会研究,2015,21(10):71-75.

[4]李成,杨礼,高智贤.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基于非平衡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5):55-71.

[5]张宗益,吴恒宇,吴俊.商业银行价格竞争与风险行为关系——基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研究[J].金融研究,2012,14(07):1-3+5-14.

[6]陈璐.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2,28(12):1-16.

[7]吴诗伟,朱业,李拓.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风险——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5,12(06):29-38.

[8]李成,刘生福.利率市场化鼓励商业银行过度风险承担吗?——来自中国银行业的经验证据[J].经济管理,2015,21(12):91-102.

第2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城市商业银行;品牌定位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4-0050-05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4.10

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逐渐放松利率管制的同时,也在不断完善市场化利率定价机制,扩大市场化利率覆盖范围。伴随着改革的深入,货币市场和债券 市场已开始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上下限也与往常相比有所松动,央行利率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为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全面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此同时,基于我国商业银行严重依赖存贷利差收益的现实,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在某种程度上,把原先处于垄断地位的商业银行推向了市场,这势必引起银行业竞争的加剧。而作为新兴的城市商业银行(以下简称“城商行”)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发展之后,则面临着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剧变。而城商行囿于自身资产规模、发展战略、公司治理、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制约,在某种意义上,利率市场化的到来,使得城商行被卷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因此,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城商行而言,其能否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营销和管理工具进行准确的品牌定位,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成为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商业银行品牌定位理论

品牌定位最早由美国著名的广告经理人艾·里斯和杰克·特劳特1972年提出[1]。随后,特劳特和瑞维金在其合著的《新定位》一书中对品牌定位做了进一步的解释[2]。他们认为,“定位从产品开始”,但“定位并不是要你对产品做什么事情,而是你对未来潜在顾客心智所下的功夫,即把产品定位在你未来潜在顾客的心上。”同时,杰克·特劳特还强调“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作某种新奇的或与众不同的事项,而是去操作已经存在于顾客心中的东西,去重新结合已经存在的连接关系”。因此,品牌定位的关键是品牌能为顾客带来多少产品的附加值。从本质上,品牌是能为顾客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和附加值的产品[3]。由此看出,品牌定位的核心在于顾客,而不在于企业,品牌定位的出发点源于潜在顾客的内心。

商业银行品牌定位概念是传统品牌定位概念的延

伸和扩展,是品牌定位理念在银行业的具体运用。从西方银行业发展的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的到来预示着我国政府将逐步放开对金融体系的管制,此举无疑将给商业银行带来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商业银行品牌定位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将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问题,帮助其突破所遭遇的困境。在商业银行品牌定位方面,西方商业银行品牌定位的演变至少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由原先商业银行服务人员表现的“高高在上”到一些商业银行开始提倡微笑服务的阶段。商业银行发展之初,大多数银行从业人员认为银行是民众生活之必须,因此在经营中表现出了高高在上姿态,犹如“法官”聆听被告人的陈词一般。随着银行业逐步引进竞争机制,一些银行逐渐改变了原先的经营方式,开始倡导为顾客提供微笑服务。二是由简单的微笑服务到大范围的广告宣传阶段。与商业银行发展相伴随的是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一些原先为顾客提供微笑服务的银行,很快被其他的银行所模仿,这时有的银行便开始大规模的投放广告以达到宣传自身服务的目的。三是由简单的广告宣传到整合营销传播阶段。国家对金融体系的逐步放开,银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商业银行广告宣传的同质化已不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因此很多银行开始在广告宣传方面寻找创新的手段,进而引入了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四是由整合营销传播理念到品牌定位阶段。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简单的广告宣传、复杂的整合营销传播理念似乎都无法从根本上构建商业银行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开始了其探索品牌定位之旅。

商业银行通过品牌定位方法构建自身竞争优势的理论根源于战略管理领域中定位学派观点,定位学派认为,战略管理的核心在于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寻找到一个独特的位置[4]。而营销学中对“市场”的定义,主要指消费者尚未满足的需求。因此,品牌定位与市场定位在逻辑上遵循着同样的演绎规律,它们都是基于定位学派对构建企业竞争优势的认识,二者区别在于概念所界定的范围不同。定位学派的代表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企业可通过三种通用型战略来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这三种战略分别是: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和聚焦战略[5]。从这个角度看,定位学派的观点为商业银行通过品牌定位思想来构建自身竞争优势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我国城商行品牌定位现状

城商行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是很长,但其成长轨迹却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在某种意义上,城商行可算作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自1995年6月,深圳市商业银行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建立。至今,我国城商行已走过了十七年的艰难历程。在这十七年中,我国部分城商行遵循了更名、跨区域经营、引进战略投资者以及上市的发展路径,其中有的城商行已颇具规模和竞争力,如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上海银行等。随着城商行群体的迅速崛起,我国银行业已基本形成了以国有五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交通银行)为主的第一梯队,以十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的第二梯队,以一百多家城商行、农商行为主的第三梯队和上千家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的第四梯队的行业结构。银行业整体结构的变化,再加上利率市场化的到来,银行与顾客间的供求关系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可以预见,未来银行业的竞争将会愈演愈烈,仅仅依靠存贷利差生存的银行将很难生存下去。面对宏观经营环境如此的剧变,作为刚刚崛起的城商行群体似乎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约有100多家城商行,除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成功实现了A股上市外,其他城商行皆未上市。其中,大多数城商行的发展还是受到了所在区域的限制,这与城商行的先天条件不足有关。城商行的先天不足也决定了城商行在品牌定位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目前,有相当部分城商行尚没有提出明确的品牌定位战略,大多数城商行的品牌定位上也仅仅只是跟随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推出什么业务,这些城商行也跟着推出什么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国有商业银行争抢大客户,城商行也跟着争抢大客户[6]。在市场竞争方面,城商行品牌定位趋同现象严重,这种现象不仅表现在城商行与城商行之间,甚至表现为城商行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之间。因此,如果以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来观察,我国城商行品牌定位尚处于婴儿期阶段,有太多的不足亟需完善。

一般而言,商业银行品牌定位是商业银行对整个银行业市场细分的结果。商业银行在对整个银行业细分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能够体现出银行品牌本身的个性,也只有具有独特个性的品牌才会深深的扎进消费者的内心深处。当前我国各大城商行的品牌并不具有突出的个性,或者说其品牌仅仅停留在品牌命名上,而未能真正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深处。例如,大多数城商行是以当地省份名称或城市名称命名,消费者根本无法将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份的独特文化与这家城商行进行品牌上的联想,因此,这样的品牌也必定不会表现出独有的力量。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城商行在品牌定位方面主要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尚未形成成熟的品牌定位理念。这主要是由我国城商行在品牌培育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品牌培育体系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以打造品牌而知名的城商行数量太少。如:北京银行虽在资本规模、公司治理和区域网点布置等方面赢得了很多同行的认可,但离打造真正一流的城商行品牌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三是我国城商行缺乏明确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趋同现象严重。如:大多数城商行仅仅从口号上将自身定位于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而在具体做业务时仍然倾向于国有大型企业或政府重点支持项目,对真正需要资金的微小企业关注甚少。

由此看出,我国城商行存在明显的品牌定位缺失,而城商行品牌定位缺失的关键在于商业银行品牌定位理念尚未真正进入城商行决策者的心中。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品牌管理理念尚没有真正进入城商行决策者的头脑和意识中;商业银行品牌管理理念的产生源于银行业整体经营环境的异质化竞争,而现阶段我国银行业的竞争还尚未达到白热化阶段。因此,我国城商行决策者缺乏实行品牌定位战略的外部动力。二是城商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密切,城商行的领导者多为地方政府任命,城商行领导的升迁与银行绩效并无直接的联系,城商行决策者缺乏实行品牌定位战略的内在动力[7]。三是城商行受自身条件的限制,缺乏实施品牌定位战略的相关人才。城商行发端于原先的城市信用社,由于原先的城市信用社中很多工作人员缺乏现代银行业经营的相关理念,而发展历史较短的城商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完善,还没能及时培育出具备先进品牌定位理念的专业人才。

此外,我国城商行在品牌定位方面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把品牌定位等同于产品定位[8]。品牌定位不同于产品定位,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其中,品牌定位主要针对产品品牌而言,其核心是打造品牌价值。品牌的载体是产品,其对消费者的承诺最终需要通过产品来兑现,因此品牌定位的内涵应大于产品定位。而产品定位主要针对产品开展的,其核心指向产品并为其服务。因此,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的关系。此外,二者在逻辑上还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起始阶段往往是由产品创品牌,产品定位是品牌定位的依据,产品定位的成功是品牌定位成功的必要前提;而后期阶段,则主要由品牌推产品,产品定位要紧紧依附已经成功的品牌定位,二者有效结合在一起,共同通过心理和物质价值满足顾客的需求。

二是城商行品牌定位缺乏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品牌定位是在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的基础上,城商行为自己的品牌在市场上树立明确的、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符合消费者需要的形象。其目的是为产品能在市场上树立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品牌,从而满足消费者某种切实的需要。它的关键在于要努力寻求与同类品牌的差异,突出自身品牌的独特性。它的核心指导思想是以银行有限的资源满足某一部分顾客的需求,而不是满足所有顾客的需求。而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城商行的品牌定位现状,多是闭门造车,根本不管竞争对手的品牌在市场上的定位如何,想当然的拍脑袋确定自己所要满足的目标顾客,结果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

三是品牌延伸失当导致品牌定位模糊。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够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往往是因为它能够准确的定位,并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占据一个固定的位置,从而形成品牌形象。反观我国城商行在品牌建设过程中,热衷于搞多元化、系列化的品牌延伸,而又不得品牌延伸的要领,往往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其根本原因企业经营者未能明确的区分银行经营的多元化和品牌延伸之间的不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城商行在进行品牌延伸时往往随意扩大品牌延伸的范围。对延伸品牌与原有品牌的适应性缺乏全盘考虑,没有认真地分析延伸品牌与原有品牌的基本要素如产品定位、目标市场、价格档次是否相同,缺少对原有品牌与延伸品牌相近性的分析和判断,最终导致品牌延伸过程中出现“排斥反应”。

三、我国城商行品牌定位模型构建

(一)理论基础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商行品牌定位现状,我们认为,城商行进行准确品牌定位的前提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城商行对自身品牌的深刻认知,主要包括城商行的发展历史、企业经营管理团队的特征以及其他城商行未来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二是城商行对自身所服务顾客的深刻认知,主要包括对所服务顾客的行为习惯和心理习惯的认知。三是城商行能否从自身品牌特征与顾客需求特征的匹配中,找到品牌定位的定位点(见图1)。

根据品牌定位点搜寻原理并综合现有理论成果,我们认为,利率市场化下城商行品牌定位应分三个阶段来实施:

1.第一阶段

寻找区域内主要的竞争对手,对比竞争对手品牌与自身品牌,分析城商行在区域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与竞争对手品牌相比,自身品牌在市场中是处于强势地位还是劣势地位?具体的分析指标可选择:

(1)战略管理指标,主要包括城商行是否有明确的愿景、是否设立有专门的战略管理部门、是否有完善的银行发展战略考核体系等。

(2)公司治理指标,主要包括分析城商行股权结构、高管人员激励与约束机制、董事会治理情况等。

(3)财务管理指标,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情况、资产质量情况、风险抵偿能力、资本充足性、盈利状况、成本控制、收入结构、流动性状况、存贷比、贷款分散程度等。

(4)经营管理指标,主要包括高管人员基本素质、管理团队的年龄结构和男女比例,管理团队协作性程度等。

(5)品牌营销指标,主要包括营业网点的数量和布局、品牌营销人员的素质、营销方式的创新等。

(6)企业文化指标,主要包括城商行是否有明确的核心价值观、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等①。

2.第二阶段

对比同行业中其他的城商行,分析城商行所服务的顾客所具有的特征。具体的分析指标可选择:

(1)目标市场上是否有顾客认同的强势品牌?

(2)目标市场上顾客欲望的满足程度如何?

(3)顾客内心深处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4)顾客还需要什么?

3.第三阶段

确定品牌的定位点及定位策略。具体的分析指标可选择:

(1)分析城商行自身品牌的个性是什么?

(2)城商行品牌所承载的文化是什么?

(3)城商行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如何?

(4)确定城商行品牌的利益定位、价值定位和属性定位②。

(二)建立模型

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城商行自身经营特点,我们构建了一个我国城商行品牌定位的模型(见图2)。

四、模型应用

第一阶段:分析城商行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

依据所构建的模型,第一阶段主要包括:列出与竞争者进行比较所使用的评价指标、找出主要的竞争者、确定城商行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与主要竞争者比较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如战略管理指标、公司治理指标、财务管理指标、经营管理指标、品牌营销指标以及企业文化指标。

第二步,分析行业中其他城商行各项指标的强弱,找出主要的竞争者(竞争者数目要限制在五个以内)。

第三步,分析城商行与主要竞争者的区别,确定城商行的优势和劣势。

第二阶段:分析城商行所服务的顾客

第二阶段主要包括:确定城商行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确定自身是处于领导者、挑战者还是利基者?如果是利基者,则需看行业中是否存在利基空间?

第四步,在明确城商行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接着需要确定城商行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是领导者、挑战者还是利基者?

第五步,若城商行在行业中处于利基者的位置,则需要看整个行业中是否存在相应的利基空间?

第三阶段:确定城商行的品牌定位点及定位策略

第三阶段的主要内容包括:若整个行业中存在利基空间,城商行应该如何应对?若整个行业中不存在利基空间,城商行又该如何应对?若城商行品牌处于行业领导者地位,则其品牌定位策略应该是什么?若城商行品牌处于行业挑战者地位,则其品牌定位策略又是什么?

第六步,若整个行业的存在利基空间,城商行则需考虑:(1)其他银行的品牌定位如何?(2)顾客还有哪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3)顾客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第七步,若整个行业中不存在利基空间,与其他城商行品牌相比自身又不具备什么优势,城商行则应退出该市场。

第八步,若城商行品牌在行业中处于领导者位置,则相应的品牌定位策略应是:(1)树立领导者的品牌形象;(2)建立领导者的品牌文化;(3)确定城商行的产品品牌的利益定位、功能定位和属性定位。

第九步,若城商行在行业中处于挑战者位置,则相应的定位策略应是:(1)运用比附定位策略;(2)塑造城商行品牌的个性;(3)注重监测领导者品牌的发展动向;(4)确定城商行品牌的利益定位、功能定位和属性定位。

五、政策建议

城商行品牌定位标准与城商行在市场中所处的竞争位置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城商行中的领导者在品牌定位方面应重点注意下几点:一是重点突出城商行领导者的品牌形象;二是城商行在品牌定位过程中,将领导者品牌形象与其企业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三是确定城商行的产品品牌的利益定位、功能定位和属性定位。根据上述品牌定位标准,城商行领导者的品牌定位路径主要可选择:

一是在顾客定位方面,城商行可选择将所服务区域的所有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城市居民作为自己所服务的对象。此种品牌定位模式下的城商行可采用演进型的品牌建设方法,即先以所服务的核心顾客为对象设计自己的产品品牌,然后采用品牌延伸策略扩展其品牌所覆盖的服务对象,最终实现其品牌覆盖所有服务对象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过程中,城商行应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进行有效的区分,在产品品牌延伸过程中注意品牌之间的关联性,并将本企业的文化深深的融入到城商行的品牌建设当中。

二是在竞争区域的选择方面,城商行领导者可选择先在某一个省份或某一区域树立自己领导者的品牌形象,再向周边省份或周边区域进行企业品牌扩张,进而再向全国主要发达城市扩张。在整个企业品牌扩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设法突出城商行自身品牌的核心理念,将城商行跨区域品牌定位与本企业文化进行有效的结合。

第3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商业银行 存贷利差 综合化经营

2012年6月7月和7月6日,央行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3.50%下调至3.0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6.56%下调至6.00%,分别累计下调0.50个百分点和0.56个百分点;同时,把利率调整与利率市场化改革相结合,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加速。

一、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同业竞争加剧,通过低成本获得资金的优势逐渐削弱,存款理财化特征明显,存贷息差收窄。银行贷款的客户结构被迫作出调整,同时银行经营风险提高。金融脱媒分流存贷款客户资源,净利息收入增速放缓,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压力加大。

1. 银行同业竞争加剧。利率市场化后各家商业银行存款挂牌利率出现分化。5家大型银行和邮储银行将1年期定期利率上调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08倍(半年期1.09倍,3个月1.1倍);活期和1年以上定期执行基准利率。招行、民生、浦发等多家股份制银行将活期和1年以内(含1年)定期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1年以上定期执行基准利率。部分城商行则直接将各期限存款利率上浮到顶。

2. 银行客户结构调整。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大客户、优质客户直接融资及议价能力较强,其贷款利率呈下行趋势,贷款需求相对减少,贷款收益率下降。贷款客户结构被迫调整,更多向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倾斜,风险偏好上升,银行整体贷款风险度提高。

3.存贷息差收窄。净利息收益率指标(简称NIM),是衡量商业银行息差水平和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选取工、农、中、建四大行进行分析,2013年第一季度四大行NIM季度环比下降,相比2012年全年和2012年上半年亦下降明显。可以看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的息差呈现收窄趋势。

央行存款利率上浮比例或将继续扩大,商业银行的NIM水平在未来二三年中将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意味着净利息收入对商业银行盈利的贡献度将逐步削弱,利润增长面临压力。

4.创新压力加大。利差空间收窄促使商业银行必然要在逆境中寻找出路,开创新的盈利增长点,产品和服务创新是银行的重要出路。中国财富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又为银行加大产品创新投入创造良好机遇。

二、综合化经营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可选途径

利率市场化要求商业银行改变现行的盈利模式,将利润增长主要靠利差收入的模式转变为利差和中间业务并重的盈利模式,综合化经营成为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可选途径。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指商业银行在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基础上有条件地介入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领域,并提供多元化金融产品或服务的行为。

(一)综合化经营是银行改善收入结构、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需要

1.应对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近几年非银行业资产增长速度快于银行业的增长。2002―2012年十年间,非信贷类融资规模从900亿元快速增加至6.6万亿元,增长了72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4.5%持续提高至42.1%;而信贷类融资规模仅增长不到5倍,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从95.5%持续下降至57.9%。综合化经营可以改善收入结构,弥补利率市场化下息差收窄减少的利润。

2.缓解第三方支付带来的压力。近几年,第三方支付平台快速崛起。2009年中国第三方网上支付交易规模为5 051亿元,2012年迅速达到3.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速达到96%。第三方支付企业对银行的支付结算、收付、代销保险、代销基金、电子银行、信用卡等中间业务形成了明显的挤占效应。另外,第三方支付还对银行存贷款具有分流效应,如支付宝新推出的“余额宝”业务,对存款的“投资”功能形成分流和竞争。银行综合化经营有利于开辟高潜力、高成长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

3.推动金融工具创新。综合化经营有利于探索跨金融市场间产品的研发和交叉销售,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把握市场机会,充分发挥各金融子公司的协作创新机制,通过为客户提供不断创新的综合化金融产品,提升银行的综合竞争力。

4.降低交易成本。综合化经营可以使市场内部化,减少交易成本。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及经营状况决定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配置,把资源投入能够产生更多现金流和增长更为迅速的业务中,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提高竞争优势。综合化经营的商业银行可以凭借其在客户资源、网点渠道、结算网络和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成为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产品的重要销售平台(黄丽珠,2006;高洁,2008)。综合化经营带给银行的不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也日益体现。

6.分散经营风险。在银行利润来源单一、风险相对集中的情况下,有限制地允许商业银行开展证券、保险、资产管理等银行业务,有利于熨平经济周期波动对银行盈利影响的幅度,增强抵御系统性风险的能力。

(二)综合化经营也是银行满足客户金融需求日益丰富的需要

随着经济金融的发展,客户需求日益多元化和差别化。对企业客户而言,金融需求从单一的融资需求转向综合化金融服务需求,投行、信托、发债、租赁、资产管理和财务顾问等需求明显增强。对个人客户而言,金融需求从传统的存贷汇业务向理财为主转变,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财富管理和投资理财需求明显增强。

综合化经营可满足“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客观需求,通过业务流程的无缝对接、产品服务的有效互补、后台运营的集中统一,以及资源信息的充分共享,最后形成“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一站式服务”的集团一体化经营格局。对客户而言,综合化经营形成了“金融超市”,不同的客户、不同的金融需求都可以得到全面、系统和规范的金融服务,大大节约了客户的交易成本。对银行而言,通过提供子公司产品、综合服务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黏度。

三、综合化经营在我国的实践

迄今为止,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银行的发展变化基本上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专业化,混业经营到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经过长期的金融创新与融合,最后发展到混业经营。总体上看,我行银行业在综合化经营方面经历了一个“混业―分业―混业”的渐进调整过程。

(一)国内监管政策演变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在继续推进四大国有专业银行改革的同时,陆续组建和成立了一批具有现代典型意义的商业银行。国有专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分工领域由此被打破,出现了银行同业之间业务交叉局面,并开始向信托、证券、投资、保险、租赁等非传统领域拓展业务,凭借自身实力和业务优势设立了一大批全资的信托公司、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国有银行的业务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了银行综合经营的格局(孙卫华,2005;邓韶华,2006)。

综合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但银行业与证券业、信托业的融合交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生成与扩大,使经济金融运行面临着危机爆发的危险(高洁,2008;杨宁,2011)。1993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分业经营并逐步建立了分业监管体制。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确立(吴雨珊,2007;杨宁,2011)。

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和2007年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均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务综合经营试点”,标志着我国金融业的经营体制从分业经营迈向综合经营。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修订《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银监会和保监会于2008年正式签署《关于加强银保深层次合作和跨业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综合经营稳步推进。

2012年9月,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及国家外汇管理局联合的《金融十二五规划》称,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开展综合经营试点,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与水平。截止2012年末,中国银行业已直接介入基金、证券、保险、金融租赁、信托、消费金融、直投等市场,基本涵盖整个金融行业,标志着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进入全面提速时期。

今年年初,银监会在2013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为引导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优化存贷款品种、结构和质量,加强利差管理和中间业务成本管理,审慎开展综合化经营试点。银行拓展综合化经营正面临良好机遇。

(二)五家大型银行综合化经营进展

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多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即控股母公司和各金融子公司都是独立法人,各子公司从事不同种类的金融业务,子公司通过建立“防火墙”防范风险。

在综合化推进过程中,五家大型银行走在各商业银行前列,综合化经营初见成效,建立起横跨多业务的综合金融集团。在利率市场化推进背景下,综合化经营的金融业态正在逐步形成。目前五大行已全数拥有基金、租赁、保险牌照。建行和交行在非银行经营牌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从五大行年报来看,综合化经营带给银行的不仅是经营范围的扩大,所产生的效益也日益显现,成为多家银行利润的新增长点。例如,工行的工银租赁2012年末总资产1 190.49亿元,增幅达到41.8%;净利润11.66亿元,增幅达34.8%。中银集团人寿2012年实现净利润6.15亿港元,同比增长14倍。建信信托净利润增长78.4%;建信人寿净利润增长50.4%。

商业银行对于加速综合化经营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建行称,该行在发展好银行主业的同时,将加快发展保险、信托、投行、基金、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构建市场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样、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构架。交行称,该行以“板块+条线+子公司”协同模式为依托,以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提升子公司发展、协同、竞争三大能力,打造子公司流量业务、航运金融和财富管理三大特色,坚持内涵式集约化综合经营道路,努力打造集团综合经营优势。

四、综合化经营的战略协同机制

综合化经营对商业银行公司治理能力、战略协同能力、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综合化经营需服务于银行整体发展战略,以集团利益最大化为根本出发点,加快综合化经营平台建设,建立紧密型战略协同机制,抢占金融市场新兴领域和业务制高点,提升集团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综合化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1.协同效益原则。协同是指有效利用资源,通过人力、渠道、资金、知识、客户、品牌等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分散风险、实现集约经营和规模效应。协同效益最大化是综合化经营的核心目的,建立有效的协同机制,保证综合化经营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业务联动,是实现协同效应的保障。

2.市场公允原则。依法合规、公平交易是综合化经营的前提,协同效应的根本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1+1>2的效果,而不是集团内部非市场化的简单利益转移。

3.防范风险原则。风险隔离和防范是综合化经营的基础,要切实提升并表管理能力,对集团风险“分得开、看得清、管得住”。

4.集团一体化原则。集团经营与管理的一体化是综合化经营的方向,通过统一品牌、统一原则、统一运营等实现银行向综合金融集团的转型。

随着金融市场发育的不断成熟、金融生态环境的不断健全,以及金融监管的规范协调,商业银行通过不断扩展经营领域、丰富业务功能、完善治理结构、强化协同机制、加快人才储备等能力建设,在全面提升战略协同能力、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风险管控能力的前提下,综合化经营将得到长远、平稳和健康的发展。

(作者为财务会计部总经理)

参考文献

[1] 李江鸿.中国银行业综合化经营法制与实践的互动[J].北京:金融论坛,2011(12).

[2] 文凤勤.从功能观点看金融混业和分业[J].长沙:财务与金融,2011(4).

[3] 傅鹏佳.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与其经营绩效的相关分析[J].北京:商品与质量,2010(S8).

[4] 黄丽珠.努力构建股份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平台[N].北京:金融时报,2006-07-24.

[5] 高洁.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现状分析[J].南昌:金融与经济,2008(9).

[6] 邓韶华.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国际比较与中国选择[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09-01.

第4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

 

 

自商业银行产生,风险就与之相伴、形影不离。随着银行业务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银行业风险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则是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对金融风险的重视和认识的加深,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内涵和理念不断深化,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中国是处于转型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外部经济环境较为复杂,银行业发展还很不成熟,风险的表现形式更为特殊,这对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与风险类型 

 

(一)城市商业银行的本质 

商业银行有四大本质特征:一是商业性。商业银行要追求盈利。二是风险性。既有资金的损失风险,又有相关人员的责任风险。三是服务性。商业银行作为社会第三产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众。四是关联性。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办得如何,不仅是自身的问题,更会对经济社会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也是社会问题。因此,商业银行的贷款投放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直接主导作用,贷款投向哪里,其他生产要素就会随之向哪里聚集,由此便形成社会产业结构,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其“四性”的本质特征。 

(二)城市商业银行的风险类型 

银行风险是指由于种种不确定因素使银行在从事资金融通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或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表现形式有: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鉴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的巨额不良债权(不良贷款和应收未收利息),以及银行内部违规操作、过度投机和大案要案的层出不穷,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操作风险三个方面。 

 

二、我国城市商业银行三大风险的定义及其特征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因为各种原因不能足额、按时偿还商业银行的贷款从而使贷款资金蒙受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的管理工作包括风险的计量、分散、转移、补偿等内容,其中以信用评级为前提的信用风险计量是信贷风险管理整体工作的基础。随着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加剧,各国银行和投资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信用风险的挑战,因此,认识信贷风险首先应该认识影响银行信贷风险的因素。信贷风险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的函数。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动或是自然灾害等银行无法避免的因素;内部因素是商业银行对待信贷风险的态度,这类因素体现在其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的质量之中。 

(二)利率风险 

自1952年至70年代末,我国本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利率频繁调整,如上世纪末央行连续8次下调利率。2007年不到一年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上调利率。同时政府对银行的一些特殊政策规定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极大的利率风险。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缺乏对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准确预期,更不能根据中央银行利率政策的变动走势适时调整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以致资产负债结构严重失衡,在利率调整时遭受损失,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首先,在总量结构上,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等问题,受限于资金运用权限的限制,大量资金积压,承受着利率调整的风险;其次,在期限结构上,资产与负债结构在期限结构上没有建立合理的配比关系,如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或以长期存款支持短期贷款。 

(三)操作风险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银行业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防范操作风险仍然是摆在银行业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而紧迫的课题。笔者给操作风险下的定义是:操作风险是与银行业务操作相联系的风险,它是指由于以不当或不足的方式操作业务或外部事件而对银行业务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操作风险的内涵是动态的,银行许多新的风险会不断归并其中。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银行的日常营运.大多是在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产生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大多由外部原因引发。每个银行都有其自身、独立的和独特的操作环境,必须考虑银行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关键特征。 

三、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 

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风险管理的基础保障。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采取多种方法加强风险管理知识教育,树立“全面风险管理、全员风险管理”的理念,让员工充分认识商业银行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风险管理的持久性,真正理解商业银行能够识别、监测、度量和控制风险,但不能回避风险,商业银行能够通过主动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同时要全面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实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目标由“管住风险”向“为股东创造价值”过渡,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控控制和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将其贯穿到所有员工和所有业务中去,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

(二)构建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第5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一、rbd概念的界定 

 

保继刚(1995)在探讨深圳华侨城城区发展模式时,提出以主题公园带动城区全面发展,使该区域发展为一个旅游商业区(rbd),这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与旅游研究中运用rbd的概念,并预见它可能成为新的城市功能区;保继刚、古诗韵(2002)将rbd定义为:城市中以游憩与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是城市游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继刚(1998)还将城市rbd分为大型购物中心、特色购物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等四种类型。 

 

二、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段,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旅游者有相当强的吸引力。在进行更新改造时,积极利用旧城原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休闲旅游业,由此形成一个不仅对本城居民具有吸引力,而且也将吸引外来游客的rbd。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城市却相继出现了这种rbd衰落的趋势。据报道,南京的夫子庙、上海的城隍庙、郑州的二七纪念塔附近地区、成都的春熙路等闻名全国的旅游商业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客流量减少、销售收入和利润下降的现象;而国外一些大城市的著名旅游商业区,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蒙马特高地,纽约的第五大道、四十二街,新加坡的牛车水、乌节路,东京的银座等也都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原因在于: 

1.场所感的缺失,文化真实性的丧失,导致主题缺位同质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rbd中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文化的真实性在递减。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只是在建筑外观上采用了复古风格,但实际上并不具有历史感和标志性,作为文脉的根源,这些地方能让人回味的历史片断极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它满足了当代人在视觉方面对历史文脉的要求,但是,并不能传达给后人一个真实的历史,并不能引起当地社区居民情感的共鸣,满足不了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人们对历史价值认同感的需求。 

2.城市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的调整,改变了原来的基本游憩圈。在城市扩展过程中,原历史文化街区附近进行城市改造,居民被迁到城市外围的新居民区。于是,造成了原历史文化街区中心地带人口密度下降和城市外缘人口密度上升,而新建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超过了原历史文化街区的游憩半径。 

3.与游憩活动相适应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的滞后,影响了游憩功能的发挥。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主体都是零售商店和餐饮店。一个现代化的旅游商业区,只强调购物功能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注重“游憩”的功能。 

4.业态单一,商品结构重复,经营无特色,造成了rbd的总体单调。商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惜牺牲自己长期形成的经营特色,一是在业态上竞相发展百货业,从而使rbd演变成百货街区;二是在经营上缺少有特色的目标市场和市场定位,这样造成了rbd内商品种类、档次、风格的千店一面,失去其应有的魅力。 

5.管理不善导致经营混乱。为了快速回笼资金,开发商往往采用销售的方式开发商用物业,很少对已开发的商业进行持有经营,获取长期的租金收益。为了快速使资金回笼,开发商往往将商铺的面积划分至小单元(100平方米左右),然而,商铺一旦被销售出去,开发商将放弃对项目整体的统一管理的权利,在前期策划时所设想的业态、业种的规划也无法实施,在后期经营中,无疑会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恶性循环下去,商业价值将无法体现,消费者不认可项目,整个rbd经营陷入混乱状态。 

 

三、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的吸引力塑造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之所以成为城市内集中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的区域,不仅在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更在于通过其吸引体系中的吸引物产生强大的“磁场”吸引力,这也是体现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场所感的最重要的途径。rbd的旅游吸引力体系包括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五个方面。 

1.形象吸引力。rbd的形象定位与其游憩、商业的特点分不开。通过形象设计,勾勒出rbd鲜明的个性,从而产生强大的吸引力。rbd的形象视觉识别系统分为rbd名称、标志性建筑物、户外广告、纪念品、交通工具、当地人的形象等。如rbd的命名宜取所在城市传统的地名或街区名称,具有历史沿革和内涵;将rbd所在区域的最具识别性的建筑物确定为rbd的标志性建筑物,从而成为地标;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为顾客创造更有价值的体验;通过培训、说服教育等方式提高当地居民尤其是服务者的形象。 

2.活动吸引力。在rbd中除了别具特色的建筑物、规模化的商业街区和舒适的休憩场所外,有组织的各项活动也是形成吸引力的重要方面。rbd区域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可以分为文化旅游活动、旅游节事活动、体育旅游活动、会议旅游活动等。旅游活动可以围绕某一主题将高品质的产品、服务、娱乐等因素整合,利用大众媒体的报道传播,迅速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欧洲许多城市之所以成为旅游胜地,除了具有优美的自然和历史人文景观,同时,还因其每年一度的各种节日而久负盛名,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如举办狂欢节的习俗不仅扩大了城市的影响,还能在短时间内促进该城市的旅游业收入。 

3.设施吸引力。在rbd内,无论是风情万种的都市风貌,还是处处透出历史感的传统街道,都因其独有的建筑、广场空间和细致入微的旅游服务设施吸引着游人。在进行rbd规划时,对旅游服务设施的布局、形式、数量等,要按照功能属性的不同,适应游客游览的流程需要,合理设置旅游服务设施,无论是建筑物或构筑物,不仅要满足功能需要,而且要重视人文关怀,细微处见真情。 

4.景观与环境吸引力。游憩环境、购物环境和建筑环境是形成rbd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满足游客游憩和商业购物功能的rbd,主要营造的是游憩环境和购物环境。因此,rbd供给商品品种要多样化且独具特色,尤其是相当数量的著名品牌商店,如“老字号”特色商店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极其强大;要有数量适中、分布合理的餐馆、酒吧和娱乐设施等辅设施;有步行街区,出入方便,出入口有停车设施;等等。建筑环境主要指人工环境。人工环境又可分为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有形环境包括建筑物、雕塑、广场、公共设施、人工景观、绿地、公园等。无形环境包括广播、电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各类群体社会活动等。建筑环境的营造主要从旅游道路、水面和绿化、广场、建筑物、环境建筑和小品、城市夜景等细节体现。 

 

5.氛围吸引力。在氛围的营造方面,除了关注大的街区、空间等氛围以外,在小的方面,如商店内部的购物氛围营造也应得到重视,良好的氛围营造可以使游客在消费时的感受成为旅游经历中值得记忆的事件,留下难忘的回忆。如杭州的邓丽君主题餐厅——“筠园小镇”,就是氛围吸引力成功营造的典型案例。底层的门厅过道处摆放着一架老式喇叭留声机,播放着邓丽君的优美歌声。沿着阶梯拾级而上,沿墙挂着70多张邓丽君的原版照片,每张倩照光彩照人,让人驻足流连。在餐厅的二楼,设有6间精美的包厢,包厢的棕色木格玻璃门透着秀雅的格调,每扇门上分别刻着“小城故事”、“在水一方”、“淡淡幽情”等邓丽君专辑的曲名,这些曲名便是包厢名字,慕名而来的宾客一推开包厢,便仿佛沉浸在那一首首娴熟的旋律之中。置身于筠园餐厅,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会使人情不自禁地沐浴在浓郁的邓丽君情结之中,点点滴滴都能唤起人们对这位歌后的深切追忆,这正是“筠园小镇”所刻意营造的文化氛围。 

 

四、结论和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集休闲、商务、文化于一体,是旧城改造的一种理想模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目前很多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呈现出衰落的趋势,原因在于其缺乏完善的旅游吸引力体系。通过对形象吸引力、活动吸引力、设施吸引力、景观与环境吸引力及氛围吸引力等方面进行重新塑造,能够促使其复兴或更新。但如何对旧城历史文化改造区型rbd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经营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6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战略 城市商业银行 利率互动 理财产品 金融创新

中图分类号: F830.5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6-1770(2008)07-060-04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本质是一种收益增值产品(Yield Enhancement Products),是指结合了银行债券和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的金融衍生产品,其收益与产品中所规定的银行债券的利率挂钩并互动,同时利用保本型理财产品降低客户财务成本,转移银行债券资产风险。即运用利率产品与传统理财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理财产品。

一、对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开发的构想

银行债券“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其挂钩的是城市商业银行持有的、有固定收益的中长期“银行债券”和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金融资产(包括保本型理财产品、信贷资产、银行债券等)的金融衍生品,其本质是与利率走势相挂钩的理财产品。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而言是一种利用存量债券资产资源和风险对冲原理设计的低风险高收益金融衍生产品,对于客户而言则是银行间债券交易和“杠杆”放大原理设计的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其既适合政务类或对公类客户,同时也适合风险偏好和收益预期较高的高端优质客户。具体的产品组合、操作流程、风险管理和预期收益图示为:

图1说明:

(1)客户向银行缴纳银行债券“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波动对银行债券市值损失的风险,银行冻结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

(2)客户向银行支付高于银行债券利息收入的手续费(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选择后收费;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则选择前收费。“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封闭还是开放取决于挂钩保本型理财产品的协议约定),与银行签订银行平仓和划扣风险保证金回购银行债券的授权委托书,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3)银行接受客户购买“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指令,通过银行债券市场抛售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封闭管理,并买入其他金融机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

图2说明:

(1)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收益即期划入客户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2)对于开放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银行接受客户赎回指令后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在约定工作日范围内通过银行债券市场买回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3)对于封闭式“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产品到期兑付时,银行抛售挂钩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进入资金专户,买入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将盈余资金划入客户风险保证金账户,或根据客户授权委托书约定,将短缺部分资金从保证金账户划扣补足。

(4)银行与客户结算,扣除银行固定收益和约定的浮动收益,并将保证金和收益兑付给客户。

图3说明:

(1)银行按约定比例收缴并冻结“利率风险保证金”,覆盖“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锁定期内银行债券市场利率异动产生的利率风险;

(2)银行封闭管理抛售银行债券和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回笼资金。

(3)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即期划入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作为补充保证金,但不允许循环使用买入“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4)银行密切监控银行债券市场利率波动,银行债券市值低于止损警戒线时及时通知客户补充利率风险保证金。

(5)客户未按指定时间补充风险保证金,或银行债券市值接仓警戒线时,银行根据客户平仓授权委托书,强行平仓客户保本型理财产品或银行信贷资产,并划转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账户资金,通过银行债券市场及时回购所挂钩的银行债券。

图4说明:

银行综合收益率=“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固定收益+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或银行信贷资产价差+协议约定的“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浮动收益+派生存款创利-银行债券利息。

图5说明:

客户综合收益率=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银行固定收益-银行浮动收益。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可行性实证分析

(一)利率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应选择长期固定利率债券,适合风险偏好较高、收益预期较高,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较高专业水平,能够较准确地判断市场利率走势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主,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补充。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为利率波动风险,故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的放大效应应采取审慎原则,即给予相对较低的放大比例。

以“2005年记账式(四期)国债”(010504)为例:

2007年3月份央行六个月期存款利率R0为2.79%,9月份央行六个月存款利率R1为3.15%。2007年3月30日“05国债(4)”收盘价P0为107.10元,2007年9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1为93.50元,2008年2月28日“05国债(4)”收盘价P2为99.54元。假定客户风险保证金为2000万元,银行放大效应的比例K为5倍,保本型理财产品年收益率Rp为6%。银行固定收益率R*为6.11%,浮动收益约定为客户利润的20%,银行存款年收益率Rd为2%,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率Rc为3‰,银行债券年固定利率Rc为4.11%。

①在客户利率走势判断正确(如2007年3月30日至9月28日期间)的情况下,设银行的综合收益为∑y1,银行固定收益为Y*,保本型理财产品手续费为Yc,银行浮动收益为Y1(t0,t1),派生存款创利为Yd,银行债券利息Yb;客户综合收益为∑y2,客户风险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为Yr,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Yp,银行债券交易利差收益Y2(t0,t1)。

银行综合收益(见公式1):

由公式1,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591.69万元。

客户的综合收益(见公式2):

由公式2,并代入已知参数,可得出客户综合收益为1128.54万元。

②如果客户利率走势判断错误(如9月28日至2008年2月28日期间),由公式(1)、(2)可算出银行综合收益为312.45万元,而客户综合收益则为-597.5万元,即亏损597.5万元。

从“05国债(4)”的例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对于银行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低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银行债券利率风险能够有效转移,无论客户对于市场利率的判断准确与否,银行都能够获得较为丰厚的综合收益,银行的收益率大约在3%-6%之间,并且至少高于3%。“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推出,银行债券收益在原先4.11%固定收益的基础上,能够提高到7%到10%,并且至少高于7%,银行债券资产盈利能力增长了一倍以上。

对于客户而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金融产品,客户收益高低取决于客户对银行债券利率波动判断,专业能力越高收益越高,风险也相对较低。反之,专业判断能力越低可能投资的风险越大收益越低。客户对利率能够准确判断,相对于客户投入的风险保证金而言,客户收益率可能达到甚至超过60%。但客户如果对于利率判断失误,客户投资损失可能超过30%甚至更高。

(二)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

该类产品挂钩的银行债券可选择浮动利率债券(或者银行采取债券组合打包的方式有意降低挂钩债券利率敏感度),适合风险偏好一般、收益预期一般,对于银行债券业务有一定的专业水平,对利率走势有一定判断能力的目标客户。其利润诉求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为主,以赚取银行债券交易利差为补充,甚至是以赚取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和承担银行债券交易损失的利差。银行的风险控制重点虽然仍然是利率波动风险,但重点要选择收益较高的保本型理财产品,对于客户利率风险保证金可以提供较高放大比例。

由于该类产品所挂钩的银行债券对于市场利率波动必须具备较强的惰性,意味着在银行债券品种的选择上要以周期较短的浮动利率型债券为主,或者采取不同利率敏感程度的债券组合打包,削弱利率波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降低利率敏感性。由于对银行债券浮动利率或债券组合测算较为复杂,对于该类产品的实证分析需要后续更深入的研究。但在银行实践工作中,利率不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的风险把握相对敏感型“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较为容易,收益的预期相应的也略低。故不作精确的实证分析对实际操作没有明显影响。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启示

(一)“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是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属于金融资源“整合型”创新思维,基于自身金融资源和客户资源现状,激活并满足潜在的金融需求,创新成果更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经济效益,同时也容易形成特色优势。因此,金融资源有效整合的“复合型”创新比单一产品的复制型金融创新更具现实意义。与此同时,“复合型”金融创新符合市场细分原理,可以较好地回避城市商业银行创新型人才储备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大等相对劣势。

(二)“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合性

一是对于宏观政策和宏观形势的较强适应性。无论是稳健型还是偏紧型的货币政策,对于不同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存在较大的不对称性,而这种时间或空间上的不对称性恰恰为“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提供了“套利”机会。二是对于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的高度满足性。随着社会财富和阶层分化趋势的增大,不同客户的风险偏好出现了较大差异,金融资源组合对于风险的有效对冲、收益的交叉补贴,最终给客户的是一种综合收益率,能够较好地调适和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需求。三是金融产品开发的灵活性。“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随行就市,适应市场的较快变化,哪个金融市场哪种金融产品存在明显的市场机遇便可以直接挂钩哪种金融市场的金融产品,对于特定市场环境和特定金融需求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如“加息通道”可以设计“银行债券―保本型理财产品”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降息通道”同样可以逆向运作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如基于利率互动可以设计产品,基于汇率互动同样可以设计相应的理财产品。四是对金融资源历史存量的较强认同性。特定的市场环境和特定的发展阶段,银行日积月累的经营过程难免会形成金融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当市场环境发生变化,部分过去属于优势资源的业务或许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累赘,给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带来困难。“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依托的恰恰就是银行的存量金融资源,挂钩新的市场机会满足新的市场金融需求。

(三)“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能够解决城市商业银行的突出问题

“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可以提升银行金融资源盈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规避市场转轨时期利率波动较大的经营风险,缩小银行债券账面价值和市场价值的“缺口”,弥补城商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利率互动型”理财产品还将为城商行金融创新注入新的思维:其一,没有出卖的金融资源是产品,已经卖出金融资源同样能够再生资源,金融领域同样也有循环经济概念。其二,资源优势是价值,资源劣势同样也能创造价值。创新并非意味着先破后立,全盘否定过去,也可能在肯定或承认既成事实的前提下进行。其三,经营风险是创新,转移风险同样也是创新,经营风险可以创造价值,转移风险同样也可以创造价值。其四,机会成本也是成本,付出了机会成本同样也应该得到利润回报。其五,时间可以创造价值,时间同样也是风险,时间换空间、空间换时间也是创新。

参考文献:

1.周雪平:《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市场经营环境分析》[J] 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3(3)

2.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构建》[J] 西部论坛 2005(4)

3.周雪平:《城市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及预警系统模型构建》[J] 中国金融电脑2004(6)

4.陈黎明:《对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 [J]武汉金融2002(7)

5.银监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2006年12月11日

6.唐双宁:《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兵家必争地”》[J]理财周报2008年2月

第7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3-0196-02

一、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和国内利率市场化发展的现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经营或融资的利率不受中央银行的统一控制,而由各商业银行依照货币市场的资金供需情况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央行公布的官方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参照,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利率市场化使许多国家的金融体系得到了发展,企业和个人的融资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变得更加合理,经济和金融环境也得到了改善。但是,也有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银行倒闭,金融秩序混乱等问题,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了危机和不稳定性。

近些年来,人民银行从放松利率管制、完善利率调控体系以及推进金融机构改进利率定价机制等多方面开展相关改革,使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得到了很大提高。截至目前,央行累计放开了120种左右的利率种类和档次,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很大的利率自主定价权。此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扎实推进,央行不断探索通过合理运用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流动性进行调节,引导货币市场利率的走势,间接的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央行对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由过去单纯依靠直接干预其存贷款利率转变为即调整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又间接引导市场利率,两种手段综合运用时央行对市场和金融机构利率的调控能力不断增强。2013年7月,央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并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改变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基础上加点确定的方式,由金融机构自主确定。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市场化所需要的各项基础条件,稳妥有序地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又向前迈出了意义重大的一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限制因素减少,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对存贷款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尤其是目前完全取消了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限制,这就使银行在经营中将更加积极主动,可以充分利用有竞争力的利率来寻找和吸引优质客户,为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打下基础。

2.有力促进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中间业务发展。实行利率市场化,会激励和促使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业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这些不仅会增强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力,还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业务收入并提升其经营管理的本领。从世界上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能看出,利率市场化会促使国内商业银行持续不断进行金融创新以及开发中间业务,这些都为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使自身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提供了契机。

(二)不利影响

1.对银行识别控制利率风险以及利率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旦利率受政策和管制的约束减少,更加偏向于市场决定,那么,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就会变多,每一项因素对利率水平的影响程度也会更复杂,利率变动的频率和幅度也会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这些都对银行经营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同时也使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2.银行面对的竞争更加激烈,盈利和生存压力加大。在利率市场化的初始阶段,许多大企业和政府愈加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一些中小银行可能会出现降低贷款利率而提高存款利率的现象。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业务的利差收入会持续下降,导致银行出现经营困难,比如美国,在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5年间,有大批的银行倒闭。

三、我国商业银行面对利率市场化应该采取的措施

(一)促进中间业务发展,拓展收入来源

发展中间业务能够优化银行的收入结构,减少银行对存贷利差收入的依赖性,使银行经营更加灵活、科学,也为银行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为此,要扩大中间业务的规模和产品种类。只有注重发展客户理财、咨询顾问等高层次的中间业务,不断适应利率和汇率市场变化,才能提高收益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设计、开发出符合我国消费者特点的中间业务。

(二)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一方面,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管理流程。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视,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与模型,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提高利率风险的可控性。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利率风险管理的人才队伍。尽快引进或者培养能够准确掌握利率风险原理、精通利率风险控制技术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利率管理人才队伍。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提高信贷分析能力

结合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应健全利率定价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建立包含宏观经济运行指标、客户评价指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等各种变量在内的内部利率定价系统,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科学、灵活的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要综合考虑风险补偿、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确定价格水平,减少价格和风险不匹配带来的损失。

因此,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提升金融创新及风险管理水平,不断挖掘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才能持续地提升银行的盈利水平,并由此保障银行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伦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分析[J].全国商情,2012,(10).

[2] 金玲玲,朱元倩,巴曙松.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

[3] 宗良,高扬.利率市场化改革趋势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国际金融,2011,(4).

Analysis of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mmercial banks on the process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in China

CHANG Ran

(Business college,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y and trad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第8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一、我们的利率政策究竟能走多远

真正意义上的第八次降息出现在2002年2月: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降为1.98%,1年期贷款利率从5.85%降为5.3l%,准备金存款利率从2.07%下调到1.89%,20天、3个月、6个月和1年期再贷款利率分别从3.24%下调到2.7%、从3.5l%下调到2.97%、从3.69%下调到3.15%、从3.78%下调到3.24%。由此,我们可以把始于1996年5月以来的货币政策视为降息周期。

第八次降息是在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背景下做出的。按照中央银行的意图,此次降息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消费物价连续数月下降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目的在于减轻企业借贷的利息支出,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进而促进生产经营发展。同时,存款利率下调幅度小于贷款利率,使得银行存贷款利率差异缩小,以鼓励商业银行改进经营管理,增强竞争能力。

但是,中央银行的第八次降息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投资的作用仍然有限。中央银行从2002年2月21日开始下调存贷款利率及其利差以后,3月份金融机构存款同比增长率下降到只有14.2%,贷款同比增长率则上升为13.5%,同比增长率差突然从2月份的4.4%下降到3月份的0.7%。然而自此之后,金融机构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很快回升,在大约4%的水平波动,而不是维持在一个大大低于2002年2月同比增长率差的水平。这充分显示,第八次利率下调已经很难促使商业银行资金更多地实现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

事实上,始于1996年5月的降息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宏观经济对利率下降的反应迟缓而微弱。可以断言,如果我国利率在现有水平之上继续降息,结果迟早会出现流动性陷阱。因此,进一步下调存贷款利率的空间非常有限,利率政策实际已经基本走到尽头。

就目前的利率水平而言,我们不能不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已经很松。尽管我国的货币当局始终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上中央银行8次降息以来推行的是一种趋于扩张的货币政策。然而,困扰我国的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而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数的90%以上,在工业产值中占60%左右,在实际利税上占40%左右,在就业人数中占75%左右,在新增业机会中占90%以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此外,我国从2001年9月开始,通货紧缩现象又断断续续出现,特别是在2002年3月以后,物价水平始终处于下降状态。既然所有这些现象不是因为利率过高造成,那么是否是因为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量不足造成的呢﹖

二、对中央银行货币供给适度性的考察

关于货币供给究竟是内生性的还是外生性的,理论界一直存在争论。所谓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当代世界各国无不建立起独享货币发行权的中央银行体制中,央银行既是信用货币的发行者,又是货币供应量的调节者。同时,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不完全受制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受制于客观经济过程,即受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所以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

首先,就货币供给数量看,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仿佛并不存在问题。从2002年8月份的统计数字看,广义货币M2余额为17.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增幅比上年末提高1.1个百分点,是自2001年8月份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狭义货币M1余额为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6%,增幅比上年末高1.9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余额1.57万元,同比增长9.3%,增幅比上年末高2.2个百分点。显然,广义货币增长被稳定在13—15%这一平稳区间,说明我国货币供给量指标具有外生性。

既然货币供给量是充分的,而货币又是通过金融中介输送到企业去的,那么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资金普遍感到紧张呢﹖难道是大中型企业掌握了过多的资金吗﹖实际上,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保持M2适度平稳增长的过程中是遇到困难的,但是因为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借助于中央银行维持汇率水平的冲销操作,以外汇占款逐渐增多的形式,货币供给的预期目标才得以实现。据此,一些学者认为,中小企业之所以资金偏紧,是因为尽管我国货币供给连年增长,但是中央银行货币供给中用于海外增值的外汇储备资产在持续增长,国内信用中用于支持政府支出的部分又迅速增长,以及由于银行贷款存量中一部分已被不良资产所抵消等原因。观察从1998年到2001年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发现用于国外的资产总共增长了93.4%,而用于国内的资产仅仅增长了59.6%,并且从绝对额来看,2001年158302亿元的广义货币供应量中竟有26425亿元未用于国内经济,而是以海外资产的形式流离在国外。

但是,上述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归结为我国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迅速增加,因而货币供应总量用于国内信贷的货币量实际较少的分析是存在问题的。如果从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平衡表来考察货币基数,应该是:

基础货币=国外资产净额+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权+对其它金融机构债权+其它有券-政府存款+其它项目净额

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而货币供应量同时取决于基础货币的数量和货币乘数,是两者的乘积。国外资产净额是基础货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中央银行冲销行为转化为人民币,又是通过银行的贷款行为转化为货币供给的,它和其它形式的项目,如对政府债权、对商业银行债权、对其它金融机构债权和其它有价证券等形成货币供给的方式并没有差异,只不过其它几项无需再通过中央银行将其转化为本币罢了。考察企业资金是否紧张不能孤立地从基础货币及其构成考虑,而只能从货币供应量总量及其组成结构角度考察。所以,得出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过多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感到资金紧张的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基于以上逻辑,对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考察,是借助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平衡表进行的。在货币当局不允许商业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前提下,作为一个理性的商业银行,在没有风险的条件下,它将首先选择为企业提供贷款,其次它会选择购买国债,最后才会选择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储备,因为商业银行在这三项上的投资收益率是依次递减的。问题在于,在银行对企业信用了解不够充分的条件下,企业的道德风险很高,它们对给企业贷款的预期收益率会相当低,可能低于国债利率甚至低于中央银行储备金利率。这样,商业银行就会把剩余资金用于国债、用于超额准备金。一旦变为中央银行的准备金,这部分资金就失去了存款创造功能。同时,与商业银行贷款相比,银行资金用于从中央银行购买国债,也加大了对经济的紧缩作用。所以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是因为银行惜贷,商业银行将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国债或中央银行储备金。

事实上,如果商业银行惜贷程度得到缓解,在货币基数不变的条件下,由于货币乘数得到扩大,我国的货币供给数量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即使中央银行能够准确控制货币基数,实现对货币乘数的完全控制也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整个过程应该被视为内生的。

三、短期货币政策的灵活多元化与长期金融结构改革

一短期货币政策的灵活多元化

1.降低准备金利率

当前,为了加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仅仅依靠中央银行下调利率是不够的,必须执行灵活多变的货币政策。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但是,国家经贸委的一份对部分城市1688户企业的调查显示,88%的企业认为信贷资金“供应紧张”或“非常紧张”。看来,解决中小企业的资金紧张问题应当成为当前货币政策制定的重要方面。

2002年8月,中央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前提下,加大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力度,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积极给予信贷支持,尽量满足这部分中小企业合理的流动资金需求。实际上,这一指导性意见只能是权益之计。商业银行惜贷是从自身利润最大化出发,是它们比较为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和收益的结果。如果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硬让商业银行贷款给那些实际并不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一旦将来发生风险,贷款难以收回,就很难说清究竟这个指导意见又给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多少呆坏帐。

因此,中央银行的最佳选择应该不是通过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市场手段,疏导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的贷款。由于2002年2月第八次降息几个月后存贷款同比增长率差重新徘徊在4%的水平,商业银行拥有大量闲散资金不能贷出,它们的选择只能是增加其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和国债。

存款储备金政策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一般来说,经济出现过热的时候,金融机构贷出资金的倾向加大,由未来期资金无法偿还所导致的贷款风险也随之上升时,中央银行就会提升储备金利率,甚至是升高储备金率,为经济降温;反之,中央银行会考虑降低储备金利率乃至储备金率,以刺激银行的贷款行为。目前,我国中央银行法定准备金率为6%,但在此之外,商业银行却有4~6%的超额准备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吸收存款的10%到12%都存在中央银行准备金帐户上生息,而没有用于为企业提供贷款。中央银行已经在2002年2月将存款准备金利率从1999年6月10日的2.07%下调到1.89%,但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仍然在4%以上。因此,中央银行对下调准备金利率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事实上,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央银行是不为准备金支付利息的,因此银行下调准备金利率也是可以有国别参照的。(见表)

2.逐渐减少国债正回购

除了用于超额准备金,出于银行经营压力和金融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商业银行将大量资金用于国债。到2002年5月末,金融机构持有国债9367亿元不含财政对商业银行发行的2700亿元特别国债,比上年末增加1022亿元,增长12.2%;占国债市场总量的56.7%,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占其资金总运用的比重为5.5%,比上年末上升0.3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持有国债达82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36亿元,增长12.7%;占全部国债市场总量的50.2%,比上年末上升3.1个百分点;占其总资产运用的比重为6.3%,比上年末上升0.4个百分点。这表明,目前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持有大量国债、持有比重继续扩大的同时,已成为国债市场上最主要的投资人。

目前,国债已被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普遍用做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工具,通过国债买卖实现信用的扩张或收缩,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而公开市场操作主要是通过债券回购这一交易方式来进行的。所谓“回购”,是指交易的一方卖方在卖出债券给另外一方买方的同时,买卖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指定日期以双方约定的价格,由卖方向买方买回相同数量的同品种债券的交易。其中,所谓正回购是指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卖方的回购,而反回购是指一级交易商作为债券买方的回购。因为正回购带有降低中央银行债券资产存量的含义,所以正回购意味着中央银行在紧缩货币;反之,中央银行也可以通过反回购扩张货币。

当前,出于对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不断上升造成货币增长过快的考虑,以及对商业银行持有国债的利率风险的考虑,中央银行从2002年6月25日起,到10月15日止,连续16次进行了正回购,已经将过低的债券利率调整到合理的位置,目前没有必要再做拉高引导。从中国经济的宏观面来看,我国从3月开始又出现通缩,而没有通胀压力。所以,为解决中小企业资金紧张而增加货币供给是有空间的,这实际也是货币政策应对财政政策力度应当逐渐减弱的一种配合。基于这样的逻辑,即使中央银行不能进行反回购,正回购行为也应该逐渐淡出。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商业银行调整资产结构,减少手中国债持有量,促使其向企业贷款。

一旦储备金利率继续下调,并且购买国债的收益大大下降,商业银行就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选择,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显然,与中央银行通过行政命令迫使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相比,实施上面的货币政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经营风险会更小。但是,这种对策仍然只是一种短期策略。因为一旦商业银行已经把资金贷给了所有预期贷款回报率较高的客户而不再存在优质客户以后,它的选择可能是把资金用于库存,而绝不会贷给预期贷款回报率为负的客户。所以,从长期来看,我们更需要对现有金融结构进行调整。

二长期金融结构改革

1.大量建立中小金融机构,向中小金融机构增资扩股

限于资金约束,中小金融机构不能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在放出每笔贷款之前,它们都可能会对自己的贷款对象——中小企业做深入细致的考察。而对大型商业银行来讲,它们既可以为大企业提供贷款,也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是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的道德风险更难于考察,即使中小企业实际拥有投资回报率很高的低风险项目,在大型商业银行看来,它们预期真实贷款收益率也会较低因为他们给企业不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打了一个相对较大的权重。其次,商业银行每笔贷款的交易成本其实差别不大,而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比大型企业小得多,所以单位贷款的交易成本就显得非常高。举例来说,如果大企业一次贷款规模为1亿元,而1家小企业1次贷款250万元,那么,银行贷给小企业1亿元的交易成本大约是贷给大企业的40倍。

所以,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的长期对策是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建立中小金融机构的一条思路是加快民间金融机构的建立,另外一条思路是对无效率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拆分。拆分的目的有两个,其中一条是增加中小金融机构的数量,第二是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现有规模而言,它们整体上市是非常困难的,拆分成为规模较小的地区性银行,将有助于通过股权结构的改变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其银行治理结构的目的。第三条思路是对中小银行进行增资扩股。2001年11月28日,世界银行旗下的国际金融公司与南京城市商业银行签订协议,将以2700万美元价格,收购该银行1.5%的股权。2002年,杭州城市商业银行“引入民营资本的计划年内可以完成,届时民资占比将超过50%”,而财政股份将下降到30%左右。所有这些对扩大中小银行资本金,缓解中小银行贷款难都有重大现实意义。而且,与中央银行向中小企业增加再贷款相比,风险会更低。

2.实现商业银行管理体制的扁平化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五级管理制度,管理链条过长,信息传导不畅,基层银行只是储蓄银行,而没有贷款职能,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神经末梢”实际已被砍去。所以,只有从银行组织结构上下功夫,实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问题。例如,总行和一级分行应该承担更多的管理职能,在提升经营层次上发挥主导作用;将二级分行转变为基本核算单位,上收支行的管理职能,将支行发展成为区域业务和产品分销中心。

3.降低企业融资额外成本,建立完备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体系不发达,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偏少是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但从问题的另外一方面来讲,贷款担保体系不够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企业贷款不但需要支付银行利率,而且还要支付资产评估费、抵押登记费和公证费,以及担保机构收取的担保费和咨询费。举例来说,对于1笔100-1000万元的贷款,企业一般要支付贷款额度2.5-6‰的资产评估费,0.1-1‰的抵押登记费,0.2-0.3%的公证费。此外,贷款担保公司一般收取贷款额度的1.4-3.5%作为担保费用,还要外加0.3%的咨询费,使得企业不堪重负。

目前,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但担保面窄,这不但体现在被担保企业的数量上,而且体现在担保品种上,仅仅局限于个人消费信贷、企业贴现和银行承兑汇票上,民营企业田定资产投资贷款担保微乎其微,流动资金贷款担保也不到10%,尚未实现市场化运作。而对于减轻中小企业融资额外负担问题来说,最为关键的是建立更多市场化运作的信贷担保公司,通过相互竞争,降低担保公司的收费价格,从而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虽然国外已经出现了政府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实例,但将国债资金投入到担保公司当中仍然不是最优策略,因为这样做迟早会引发“问题担保”,不但不利于担保公司在竞争中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能变相造成银行和企业的第二次“债转股”。

此外,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亟待完善。由于中小企业过去没有完善的信用评级,以致面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风险,银行驻足不前。同样道理,对于消费者而言,由于过去我国也没有相应的信用制度,所以在贷款过程中,无论银行还是消费者,都为确定个人资信程度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得贷款者融资成本加大。

4.完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扩大利率浮动范围,实现利率市场化

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中央银行禁止银行资金进入股市。首先,必须看到,中央银行的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尽管有中国证监会的严格监管,但是我国股市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股票基本不分红,使得对中国股市进行长期投资的价值变低,而只具炒作价值。但是,随着我国股市向着健康方向发展,允许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应该被人民银行重新列入议事日程。事实上,由于我国金融产品品种单一,资本市场不够活跃,造成商业银行资产单一,投资渠道狭窄,不利于商业银行改变经营绩效,降低不良资产比例。

区分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主要的是为资金需求方提供短期融资场所。它主要由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解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和短期外汇市场构成。其中商业票据市场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更具现实意义,因为票据融资方式与中小企业资金流动性强、金额小、周期短和频率高等特点相适应,降低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目前,由于商业银行更倾向于把资金贷给大客户,而票据业务却具有能够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的天然优点,因此,票据业务的广泛开展就相当程度抵消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抑制。当前,为加大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央银行增加再贷款,指导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但是另外一个方面,出于金融安全的考虑,又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的限制,从而削弱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使得票据业务大幅萎缩。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再对金融机构的票据业务加强监管,而是改革对银行承兑汇票签发实行比例控制的规定,转变为按照票据签发额与保证金差额的一定比例进行控制的制度,同时,要改变中小金融机构与国有商业银行在票据业务准入上受到歧视的窘境,以最终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

其次,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目标还远没实现。目前,我国唯一比较市场化的一个利率是银行间同业拆解市场。从统计数字来看,截止2002年7月,全国银行间同业拆解中心会员已经发展到660家,四大国有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都是该中心的成员,这对于调剂银行之间的头寸余缺具有重大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应该进一步降低同业拆解市场的准入资格,允许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加盟,特别是在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些省份和地区,以最终加大金融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应该进一步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这样,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就能够在权衡自身风险和收益的基础上,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从而缓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瓶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拥有高收益项目的中小企业苦于无法得到银行贷款,愿意支付l0%的利率给银行,而且中小银行有权将贷款利率从中央银行规定的5.31%提高到l0%的话,中小银行就可能在同业拆解市场上从资金宽松的大银行手中获取更多的资金,贷给更多的企业;同时,大银行也解决了因为没有好的投资项目而使资金闲置的问题,并最终造成中小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双赢的结果。

5.小银行未必不存在大问题

是否将大银行拆分成小银行或者大量建立中小银行,银行惜贷的问题就迎刃而解,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也随之畅通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体系主要由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构成。按照一般逻辑,容易产生惜贷的应该是规模最大的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它银行惜贷程度应该相对较低。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借助上面的图线,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各类商业银行存贷比高低的总体次序。存贷比最高的是其它银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其次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然后是城市信用合作社和城市商业银行,而处于最后一位的是农村商业银行,明显存在惜贷问题。

按照常理,城市信用合作社、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是规模较小的商业金融机构,它们与中小企业的亲和力应该更强,容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惜贷矛盾应该并不严重,但事实却正好相反。与此同时,虽然2002年l-7月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比呈逐月下降趋势,但惜贷现象并不是所有商业银行中最严重的。

为什么商业银行在以利润最大化为核心的今天出现上述的存贷比格局呢﹖这主要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布局设点、业务种类和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解释。如果把城市商业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城市商业银行大都是从信用合作社转化而来,存在一定甚至巨额的呆坏帐,并且还有人员安置等历史包袱,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成立之初起点可以说是一清二白的,因此使得自身的拓展空间得以加大。其次,城市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受到了地域的限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商业银行往往大于不发达地区,效益也好于不发达地区;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自由选择分支机构设点,例如,招商银行和中信实业银行尽量把支行设在了具有经济发达、信息畅通的优势地域。所以从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容易将资金运用到对应的优势项目上去。再次,就业务种类和品种创新而言,城市商业银行也相对逊色,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个人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和“异地质押贷款”等等,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第9篇:城市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国有银行;影响分析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和金融都受国家的管制,但是这种固化的状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始日益的暴露出其弊端,为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逐渐放松对银行利率的管制,开始采用市场化定位的模式,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对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思考对策。

二、利率市场化的定义

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指政府性质的中央银行,俗称央行,放松了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力度,开始转由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来自主决定资金价格,即利率。换句话讲,就是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从我国经济金融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实际决定权交给了各家金融机构,由他们以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市场动向来自主调节利率价格,从而为央行的的基准利率提供基础。目前全球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这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推进的,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银行的发展是有益的,但是从短期现象看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对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发展要秉持两面性,既要看到其给国有银行带来的冲击又要看到其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1)利率市龌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发展。一直以来利率在我国都是受到央行的严格管控的,这一直被认为是阻碍金融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过去的金融创新产品质量确实一般,许多金融产品都是生拉硬拽的欧美国家的产品,没有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的特点与实际需求进行开发。而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将具有一定的自,不再完全受央行利率的管控,这给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的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按照自身发展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拓宽了营销渠道。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各家小银行具有利率浮动的优越性,不断抢占市场份额,利率市场化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了机遇,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2)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优化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后,国有商业银行具备了定价自,各大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更加科学理性的分配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对信贷的客户进行客观评估评价,然后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再决定信贷资金发放与否以及发放额度的多少,这样既可以稳定银行收益,又能够达到优化客户结构的目的。

(3)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利率市场化后,资金的价格将由市场资金供求情况来决定,避免了盲目定价,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真实性,各大商业银行在市场化评估的背景下定价利率能够使银行更好的把握社会发展的需求,将资金真正的运用到需求的地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促进银行建立合理的资金定价体系。

2.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冲击

(1)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受到冲击。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盈利的主要来源是信贷业务,2011年至2013年公布的四大国有银行的营业收入比重表显示,国有商业银行中银行利润的主要增长点是利息收入,信贷利息与存款利息的差是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但是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的利率具有了一定的自,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地方性银行经营更加灵活,地盘不断扩大,这给国有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冲击,银行之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国有银行的信贷业务利润下滑。

(2)国有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面临挑战。实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的存款利率并没有全面的放开,但银行对于贷款利率已经有了相对的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把握定价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若是定价过高,那会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位置,若是定价过低又无法实现成本补偿的要求。而且自从贷款利率市场化后,我国所有商业银行在开发高价值的客户、抢夺优质资源的方面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这都给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收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如何面对存贷款利率的定价问题成为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3)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能力遭遇考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水平、盈利能力上与发达金融业的国家相比都还差距甚远,利率风险的凸显带来的不良影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风险成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而目前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对于风险的管控尚处探索阶段,对于控制管理利率风险还没有充足的经验,而且也没有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完善的利率风险管控体系。

四、国有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政策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为了能够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准确的把握自我的定位,正确做出合理的选择,我们必须要未雨绸缪,及早的部署应对方案,从而使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1.要加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结构调整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的发展,商业银行之间的价格争夺战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在这种阶段下如何实现国有银行存贷利差增大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而存贷利差的产生主要是由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组成的,从一般意义上讲,为了能够加大利差我们需要降低存款利率、提高贷款利率,但是从实际发展情况看,这种方式根本就是不可能的。而为了能够实现增大存贷利差目标,我们就必须要积极的拓展其他业务,调整银行产品结构,将银行资源不再仅局限于信贷业务中,而是积极的将其配置到附加值更高的新型产品业务之中。

2.建立健全金融产品体系,提升金融产品定价能力

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前情况下,为了能够有效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必须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准确了解当前市场资金的供求情况,然后结合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和市场竞争情况,对金融产品进行合理的定价,这样才能够保证国有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迷失方向,以更优的产品更好的服务为社会提供有效的资金,提高人们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认可。

3.完善风险管控能力,化解利率风险性

建立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是解决当下国有银行面临的困境的重要方式,我们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利率变动规律和市场供求关系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预测利率的变动走向,及时作出风险防范,使损失降到最低,这样才能够促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朝着更好更深的方向发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五、结语

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对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有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银行危机,但这些影响都是暂时的。从长远利益看,利率市场化对于促进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重组,创新健全科学实用的金融产品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为我国银行业的龙头国有金融企业,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找准自身定位,努力克服面临的挑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突破发展瓶颈,促进国有银行的转型,为维护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彦琳.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3):71-76.

[2]文心,刘逸伦,谢建华,易晓雪.利率市场化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影响--以江西银行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6,(12):64-67.

[3]刘毅,孙剑,尹美玲.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对比研究[J].浙江金融,2016,(10):35-42.

[4]李扬.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