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

第1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在学习提高阶段,我乡始终抓住本阶段的主要环节做工作,着力从“提高思想认识、明确指导思想、严格学习纪律、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领导责任”这五个方面入手,全乡所有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要求,系统学习,积极讨论,强化观念,达到了预期效果。*月*日召开动员大会后,全乡24个村和乡直单位支部分别制订了《实施方案》、成立了相应组织,使全乡开展的学习教育活动自始至终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有具体有效的组织形式,有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乡机关开避了“学习园地”,将一些较好的心得体会文章刊登出来以供大家借鉴学习,活跃学习氛围,使全体党员干部在浓厚的舆论氛围中自觉接受教育和熏陶从*月*日开始,坚持每个工作日下午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严格签到制度、考勤制度,严格学习纪律,无论自学还是集中开会,都做到了每个党员干部一个不漏,一次不缺。并督促党员干部在由统一购买分发的笔记本上细致地做好了读书笔记,根据所学所做所思所想认真地撰写了心得体会。在学习交流讨论会上,要求人人要发言,发言要精,不能泛泛而谈;要求个个讲体会,体会要深,不能蜻蜓点水,切实做到边学习边记录,边学习边写心得,边学习边交流,边学习边讨论,通过层层引导督促,大家端正了思想认识,激发了学习的自觉性,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来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系统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培养起主动学习的习惯,确保了学习的热情不减、标准不降、劲头不松。

在第一阶段学习提高的基础上,我们重点进行了“六查六看”和“三查一看”活动。把自我剖析、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工作放在更高的起点上。在第二阶段伊始,我们就召开了转段大会就对照检查阶段的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在明确了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方法步骤、工作重点和时间安排的基础上,我们每个机关干部都以高度的责任感、严肃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了这一阶段的活动之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我们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征求意见: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关干部深入到所包村进行了专题调研,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对机关干部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召开党员干部座谈会。征求他们领导班子及成员的意见。三是发放征求意见表。从这些意见和建议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同志高度负责的精神,本着关心爱护乡班子、领导干部和普通干部的精神提出来的,许多意见既一针见血,又非常中肯。主要领导与班子成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分管科室负责人、一般干部之间,一般干部与一般干部之间广泛开展了谈心活动。同时,我们还把谈心活动延伸到了基层服务对象。在谈心活动中主要领导带头诚恳地征求大家对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被征求人认真负责地指出了班子成员,一般干部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与一般干部之间、一般干部与一般干部之间也都积极主动地开展谈心,敞开思想,坦诚相见,与人为善,诚心诚意地征求意见,开诚布公地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推心置腹地交换意见和看法,共同营造了相互袒露思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和谐氛围。在撰写自查剖析材料过程中,我们本着抓实抓牢的精神,坚持时间、进度服从质量,环环相扣,反复修改。为了便于修改我们要求全体干部的剖析材料一律存入微机中。在整个学教活动中乡主要领导自始至终高度重视,认真负责地精心组织实施,还带头征求各层次干部群众意见,带头谈心交心、沟通思想,带头剖析,发挥了很好的表率作用。为组织开好组织生活会,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会前精心准备。每名机关干部撰写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发言提纲。二是为发挥局班子成员示范作用,我们要求每一个班子成员分别负责组织相关科室的民主生活会,通过精心组织确保了组织生活会的高质量。在生活会中,每个领导干部坚持做到了带头学习、带头谈心交心、带头撰写发言提纲、带头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第三阶段的学习教育活动中,按照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崔家庄乡党委结合实际,认真开展了各项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乡党委召开党政班子会议,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握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学校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安排。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对对照检查阶段工作进行总结,安排案例剖析阶段工作,党委书记冀连明同志在大会上进行了动员部署。在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案例剖析阶段动员会以后,我们又专门组织会议对献计献策活动进行专门发动,讲清开展此项活动的目的,对改进我乡工作的重大意义,使广大党员积极投入到献计献策活动中来。为此,我们要求每名党员认真对待献计献活动,不能走过场。为了使献计献策活动更有实效性,党委对党员献计献策的内容进行了细化,使党员做到心中有数,更有针对性。为了使党员同志更广泛地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下发合理化建议反馈表到每个党员,针对全乡工作重点提出建议;二是组织召开座谈会,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研讨,提出有价值的建议;三是班子成员和个别党员进行交流,单独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党员同志通过不同渠道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乡党委分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汇报、汇总。为切实开展好专题调研活动,我们按照领导分工情况,在班子成员认真讨论、深入分析的情况下,分别确定了调研专题。乡村班子成员和广大党员干部,按照调研专题的细化内容分别开展调研,并随时汇报调研情况,最后听取汇报,安排专人汇总。根据个人调研内容,深入到村企单位,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掌握翔实的资料,做好调研记录。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考,认真撰写了案例剖析报告。

第2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关键词:脑力激荡法 发散性思维 市场营销

1 脑力激荡法的内涵

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又称头脑风暴法,1941美国奥斯朋(Dr.Alex F.Osborn)所创。利用创造性想法为手段,集体思考,使大家发挥最大的想象力。脑力激荡法一般被分成两种,一种是直接脑力法(通常简称为头脑风暴法),另一种是质疑脑力激荡法(也称反头脑风暴法)。第一种方法是有关专家一起讨论,最大限度的激发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产生尽可能多设想的方法,而第二种方法则是对第一种方法提出的各种设想或方案进行不断的质疑,分析各种设想或方案现实可行性的方法。

脑力激荡法为什么能够激发人们的创新思维?对于这个问题,各界一直众说纷纭,而依据A・F・奥斯本本人及其他研究者的看法,认为主要是由以下几点引起的:

1.1 联想反应

联想是产生新观念的基本过程。在集体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每提出一个新的观念,都能引发他人的联想。相继产生一连串的新观念,产生连锁反应,形成新观念堆,为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1.2 热情感染

如果对集体讨论的形式或内容不作任何的限制,那么这种方式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的热情。在集体讨论中,人人自由发言、相互影响、相互感染,能形成热潮,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性地思维能力。

1.3 竞争意识

在有竞争意识情况下,人人争先恐后,竞相发言,不断地开动思维机器,力求有独到见解,新奇观念。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人类有争强好胜心理,在有竞争意识的情况下,人的心理活动效率可增加50%或更多。

1.4 个人欲望

在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过程中,个人的欲望自由,不受任何干扰和控制,是非常重要的。脑力激荡法有一条原则,不得批评仓促的发言,甚至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神色。这就能使每个人畅所欲言,提出大量的新观念。

市场营销专业中很多课程如:市场营销策划、推销技巧、广告创意等都需要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多角度的分析。所以成功运用脑力激荡法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培养学生发散性的思维,不但开阔了视野,同样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沟通、策划案的设计等技能。

2 脑力激荡法遵守的原则

①庭外判决原则(延迟评判原则)。对各种意见、方案的评判必须放到最后阶段,此前不能对别人的意见提出批评和评价。认真对待任何一种设想,而不管其是否适当和可行。

②自由畅想原则。欢迎各抒己见,自由鸣放,创造一种自由、活跃的气氛,激发参加者提出各种荒诞的想法。使与会者思想放松,这是智力激励法的关键。

③以量求质原则。追求数量,意见越多,产生好意见的可能性越大,这是获得高质量创造性设想的条件。

④求异创新原则。这是智力激励法的宗旨。

⑤限时限人原则。因为课堂讨论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不能让一个人夸夸其谈,占用太多时间,主持人要掌控整体讨论流程。

3 脑力激荡法的实施过程

3.1 组织准备阶段

3.1.1 以市场营销策划这门课为例,教师事先确定好案例(比如为某一企业的一个节假日活动做策划案),然后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宜,不宜太多。每一组指定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成员的发言。另外选一名主持人(也是汇报人),掌握讨论流程及时间。之后,为了让学生有更充分的准备,教师应该负责把与该课程有关的各项资料和信息都通知给学生,比如上课的时间、地点、可供参考的资料和设想、期望达到的目标等。

3.1.2 上课刚开始5-10分钟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自由、宽松、祥和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才能真正的畅所欲言。在教师宣布开始上课的时候,应该先告诉大家头脑风暴的各项规则,之后聊点可以放松心情的话题或问题,以便学生们能够更加的放松,进入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如果这个话题能够和讨论的主体存在一些联系,讨论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可以轻松自如的把话题从上个话题转到需要讨论的主题。

3.1.3 教师简单的向同学们介绍案例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该注意尽量不要进行更多的阐述,以免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3.2 实施阶段

①各小组做好准备,教师再次强调头脑风暴的原则,提出讨论过程应注意的纪律。再次介绍讨论涉及的案例材料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宣布讨论开始。

②教师宣布讨论开始后,每名成员有5分钟的个人思考时间,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以备发言。

③自由讨论时间(40分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头脑风暴的要求和原则自由发言。成员可以结合别人的发言,开阔思维,畅所欲言。这个过程中,记录员需要对新的想法、思维做简要记录,重复的可以忽略。另外主持人要注意的问题是,畅所欲言不是漫无目的的夸夸其谈,如果有的成员发言明显的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要及时调控,在不批评的原则下,使成员的讨论能发散思维,有创意,小组的能量得以最大化的发挥出来。

④形成小组方案(10分钟)。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根据记录员记录,整理出小组方案,该方案既能解决提出的问题,又能显示小组成员的创意。主持人熟悉方案内容,以备汇报。

3.3 归纳总结阶段

①按照分组情况,每个小组主持人进行小组方案汇报,其他组成员和教师对其汇报内容进行质疑。主持人汇报过程中若有遗漏,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汇报结束后,教师和其他组成员提出质疑,该小组汇报人需要进行解答,也可以有小组成员进行补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直接头脑风暴法与质疑头脑风暴法结合使用,更有利于最优方案的产生。

②最后进行评价阶段,教师有40%的评价权,每个小组给其他队评价占60%,加权计算后,得分最高者为最优方案。

4 教学中注意的问题

4.1 慎重选择案例

案例选择的是否恰当直接影响了讨论的效果,所以案例选择一定慎重,争取选择一些成熟的案例,包括一些教材上提供的案例。然后教师要对案例进行分析处理,让案例更适合自己学生及课堂情况。

4.2 严格遵循讨论原则

激荡法的优势正在于它的原则,延时评判、自由畅想等,所以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其原则,让学生熟知这些规则,真正发挥脑力激荡法的优势。

4.3 教师适度控制流程

让学生初次进行讨论,在时间掌控、讨论内容等方面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跑题太偏、一人发言时间过长等,这种情况下,小组主持人若不能太好掌控局面,教师要适度干预,以保证整个讨论的流畅。

脑力激荡法是一种有效的就特定主题集中注意力与思想进行创造性沟通的方式,对学生而言无疑是锻炼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就业中要求更灵活,更应该具备创新精神、开拓性思维。所以在课堂上运用脑力激荡法能更好的提升教学效果,其他专业课程也可以借鉴使用。

参考文献:

[1](美)A.F.奥斯本.创造性想象[M].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2]葛晓飞.头脑风暴法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注意事项[J].商场现代化,2010.

第3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从性质上讲,本门课是一门以案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课堂讨论为主要教学法的课程。开设本门课程的必要性或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一些他们未曾经历过的职业场景中,为他们提供模拟训练的临床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对于沟通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使学生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世界的挑战,增强对未来职业情境的适应性与敏感性,都是极为有利的,这一点也是传统教学远不能及的。2.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叙事的认知方式和情境化学习的机会。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人类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认知方式,另一种是叙事的认知方式。前者往往通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舍去认知当中的个人因素与特定情境因素,追求认知结果的普遍性,后者则与之相反,它主要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进行认知,这种认知是高度个人化、情境化的,如人类学家就经常采用这种认知方式。受人类学家的影响,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人类的心理能力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有许多任务,人们在一般的情况下无法胜任,但是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却能够出色完成。④当代情境主义学习理论极力主张,思维和认知不能脱离其应用的情境,学习应该发生在或被置于现实的情境之中;测验应该与执行实际任务整合在一起,而不能作为独立的活动来进行。⑤很显然,运用案例材料进行教学,能很好地满足学生运用叙事的认知方式、进行情境化学习的需要。“案例材料叙事的特征特别适用于情境化的学习过程。学习者会发现,通过案例叙事进行学习,将使观念的记忆和运用变得更加容易”。⑥3.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真实的问题情境、做出判断和决策的机会,能有效地用来提升学生的分析与决策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由于来自现实的案例大多包含结构不良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少有明确固定的答案,因此,对于大量不可预测、没有确定性和需要自己作判断的工作,案例是将新手引入专业实践的有效媒介。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围绕指定的案例问题,对授课者提供的案例材料进行探究。比如:对案例情境中主人公做法的合理性发表评论;对案例材料中包含的现实困境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行动方案;或者将案例材料与学员自己个人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引导学员进行自我反思,等等。在这门课中,教学过程主要分三步展开:1.课前准备学员课前阅读案例素材,回答案例教材中指定的案例问题。2.课堂汇报与讨论学员在小组内或全班同学面前呈现自己对案例问题的分析与解读,然后,听取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意见,包括他们提出的疑问。然后,对同伴或指导教师的评论、提问作出回应,包括作出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澄清误解,回答提问,等等。3.课堂总结与补充指导教师对学员的案例学习汇报以及课堂讨论交流的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指出讨论取得成功的地方和存在的不足。尤其是要针对学员在汇报和讨论中未曾涉及的、被遗漏的关键问题、深层次问题作补充性的讲解。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学习而言,衡量学员学得怎样,主要看以下三个指标:1.看学员提交的回答指定案例问题的案例作业的质量。比如,对决策型案例的学习而言,衡量案例作业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包括:学生对主要案例问题的界定与分析是否“清晰”、“准确”和“深入”;行动方案的提出是否经过仔细的论证,论证是否是清晰的、连贯的和合乎逻辑的;所提出的行动方案对关键案例问题的解决来说,是否具有“适当性”、“可行性”和“特异性”,如此等等。2.看学员参与课堂上案例讨论与交流的表现。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学员参与课堂讨论的出勤率;课堂讨论中,发言的积极性如何;以及课堂讨论中,发言的质量(如提出的观点、见解是否新颖、独特、深刻,给人以启发,等等)。3.看学员掌握每个案例背后蕴含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程度。对这一指标的衡量主要通过期末的案例学习考试来进行。案例学习考试通常采取开卷形式,主要考察学员是否掌握了解决关键案例问题所需要的专业知识。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有高质量的案例教材案例教学首要的实施条件是,必须要有高品质的案例教材。如何衡量案例教材的优劣好坏呢?美国课程专家施瓦布(J.J.Schwab)指出,“我们让学生阅读的(案例)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复杂性;必须具有可供选择的看法和视角;必须具有相当的不同观点和反对意见,从而体现学习团队在讨论中投入精力的价值。”⑦教师教育专家舒尔曼(L.Shulman)以为,良好的案例必须要有故事性的叙述,其具体要求是:叙事要有情节,即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叙事要明确而详细,不要一般性的陈述或故事梗概式的说明;叙事要将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框架内,包括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好的叙事应力图揭示和反映案例人物的行为及其意图,包括动机、需求和内心活动;叙事反映了事件发生的社会和文化背景。⑧2.教师熟悉案例教学法的操作与应用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对案例研讨的主题必须有足够的了解和认知准备;接受过小组讨论法方面的培训(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职责主要包括:提前布置案例学习任务,指导学生为课堂上的案例讨论作好准备;主持课堂上的案例讨论,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和卷入讨论;对课堂讨论加以必要的总结;制定案例学习的表现性目标,对学生的案例学习表现进行评估,等等。

二、课堂观察与评价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课堂观察与评价”这门课,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员学会观察课堂,并在此基础上,学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长短作出判断。所谓课堂观察与评价,说白了就是人们通常所讲的“听课”与“评课”。学会听课(观察课堂),是学会评课的基础与前提。“听课”、“观课”提供有关课堂教学的事实信息,而“评课”则是根据一定的价值准则,对观察到的事实信息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会听课与评课,是不断改进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工具。然而,对不少在职教师而言,他们在师范院校的专业学习中并没有专门学过“课堂观察与评价”这一类的课程。因此,尽管中小学现在都在大力推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听评课和撰写教学反思的校本教研活动,实际效果并不太好。许多时候,听课、评课流于形式主义,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素养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形式在本门课,学员的学习任务主要是学会观察课堂,并利用观察到的事实信息对自己或别人的授课进行分析和评估。对授课者而言,本门课主要分三个部分来展开:1.理论性教学理论性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系统讲授,让学员学习了解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包括有效教学究竟要追求什么样的教学结果(结果标准),为了实现这一结果,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与要求(过程标准)。除此以外,学员还应当学习和了解与课堂观察有关的基本知识,如:课堂观察的目的与意义;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与指标;影响课堂观察的内外因素,以及克服课堂观察偏见或主观性的措施;课堂观察前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课堂观察与记录的常用工具与方法有哪些,如此等等。在上述这些要点中,确定重要的课堂观察领域及常用的课堂观察指标最为紧要。例如,美国学者GaryD.Borich将课堂观察的领域划分为方面:感受课堂氛围;聚焦课堂管理;探寻教学过程的清晰度;查证教学指导方式的多样性;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评估学生的成功;培养高品质的思维技能。⑨这八个方面,只是课堂观察的主要领域,具体的观察指标还需要进一步细分。比如,教师是如何引入新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新旧学习之间建立联系的?教师是如何向学生表明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对学生的意义的?在教学中,教师使用了哪些教学资源,采用了哪些教学方式?教师有没有将所教科目与学生以前所学的其他科目联系起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做了些什么?为了维护良好的课堂秩序,教师运用了什么样的课堂管理技巧?教师的个人特征(如穿着打扮、行为举止、讲话音量大小和音调高低、有无热情等)是如何影响和促进教学的?教师是如何结束课堂教学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去评估学生的学习?如此等等,都可以作为具体的观察指标。2.示范性教学具体做法是:指导教师布置听课任务(可以是现场听课,也可以是看预先已经录制好的课堂教学视频录像),要求学员分小组提交完整的听课报告(也即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在学员完成听课报告的同时,指导教师也要完成一份听课报告。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各小组和指导教师分别展示自己撰写的“听课报告”,相互交流学习。在交流中,学员就会发现自己对课堂的观察与分析,与其他小组和指导教师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异同之处。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尤其值得关注。正是这种“不一样”,才会促使学员去反思自己所做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有什么缺陷。最后,指导教师可根据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情况,对各小组提交的听课报告进行整合,在吸收各小组报告优点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听课报告。以后,这个报告就可以作为学员独立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的范本了。3.实践性教学它要求学员实地观察一堂课(或者看一个完整的教学视频录像),然后独立地撰写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如果说前两个阶段的教学侧重于“知”的话,那么,这一阶段的教学就侧重于“行”,即知识的应用与迁移。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来说,学员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了解和掌握有关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对应第一阶段的理论性教学),二是要学以致用,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情境中加以运用,撰写出高质量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对应第二阶段的示范性教学和第三阶段的实践性教学)。因此,学员的学习评价也分两个方面,对前者可采用开卷考试,对学生应当知晓的理论知识进行检测;对后者只能采用“表现性评价”(performanceassessment)。具体来说,就是根据预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学员独立完成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进行评估。一般来说,一份完整的、规范的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包含以下三个组成部分:“课堂观察描述”(回答课堂教学是怎样展开的,课堂上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基于课堂观察信息对课堂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作出判断”以及“改进教学的建议”。相应的评价准则可以是:课堂观察是否全面、准确、细致、深入,不带偏见;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评判是否建立在观察证据的基础之上,判断是否基于标准,具有说服力;提出的改进建议是否有针对性,是否合理、可行,如此等等。

(四)课程有效实施的条件1.要上好这门课,授课教师事先必须编写好供学员使用的“课堂观察与评价学习指南(或指导手册)”。这个“指南”或“手册”相当于教材,里面的内容包括:有效教学的基本标准与特征;课堂观察的常用工具与方法;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参考量表;课堂观察常见的问题;课堂观察与评价报告的样例,等等。2.学员在修习这门课程之前,应当已经学过“普通教学论”或“学科教学论”之类的课程,对课堂教学中的一般法则与规律,对学科教学的特殊规律,对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如“课堂引入”、“讲解”、“提问”、“分层教学”、“合作学习”、“练习设计”、“学习检查与反馈”等专题有了基本的了解。

三、个案调查与干预

(一)课程性质与意义同前面所讲的三门课相比,这门课最大的特点是,学员要对实际发生的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并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蕴含的问题采取行动。具体来讲,就是学习者在合作学习小组的支持下,对已经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某个案例现象或事件(如一次特别的教育活动,一个发生在课堂上或校园里的典型案例现象或事件,一个表现十分特别的特殊学生)展开调查,弄清个案现象或事件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了哪些影响或后果。然后,在小组的支持下,针对个案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之后,对行动的效果进行观察。若效果不佳,则通过反思找出效果不佳的原因,并针对原因重新调整行动计划,再去实践、去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开设这门课具有双重价值或意义。一方面,它可以帮助学员(在职教师)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当下工作实践中遇到的突出个案问题,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实践,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另一方面,它可以有效地促进学员(在职教师)自身的专业学习、成长与发展。面对真实的问题情境,为解决问题或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而行习;对问题采取行动,通过行动与反思的循环进行学习;借助小组讨论的力量,在社会交往互动中进行学习,这样的学习特别适合于成人、适合于教师的在职学习。

(二)学习任务与授课方式在本门课中,学员的主要学习任务是,带着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与自己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个案现象或事件的“困惑”、“疑问”进入合作学习小组,在小组的支持下,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针对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行动。因此,这门课不存在直接的课堂教学,授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指导学员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开展调查,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员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并采取行动。对案例现象或事件展开调查,对案例问题采取行动,是本门课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调查,弄清有关案例现象或事件的基本事实,探明案例现象或事件产生的真实原因,这是对案例现象或事件进行干预、采取行动的基本前提。而对案例现象或事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则是案例调查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只有对问题采取行动,并且对行动的结果进行反思,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即有意义的学习发生。如果不把一个观念或一个计划付诸行动,我们怎么知道它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呢?反思取决于行动,没有行动就没有反思。当然,要有效地进行“反思”,学习者还必须在行动之前、之中和之后,根据行动的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本门课的授课方式体现在以下学习步骤中:1.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小组成员由指导教师、4-5位学员组成。2.在第一次小组活动中,所有组员以叙事的方式描述自己在工作实践中遇到的个案现象或事件,说明自己面临的困惑与挑战是什么,向组员寻求帮助。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确定个案调查的思路与方法,制订调查计划。3.学员根据制定的计划,对个案现象或事件展开深入的调查。4.学员回到小组,向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个案调查经过与结果。小组成员围绕汇报进行讨论交流,相互质疑问难,帮助组员找出个案调查中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调查的建议。5.学员根据小组讨论的意见和建议,作相应的补充调查或后续调查。6.学员回到小组,汇报补充调查的结果。接下来,小组成员围绕个案调查的结果进行讨论交流,针对个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7.组员将问题解决的初步方案付诸行动,并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8.组员带着各自的观察与反思,回到小组进行讨论交流。组员向小组汇报自己前一段时间做了些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做的效果如何,解决了哪些问题,又遇到了哪些新的问题,现在最希望得到的帮助是什么,如此等等,其他组员对这些问题作出回应,或者提问、质疑,发表评论,或者提出建设性的对策与建议。9.组员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制订新的行动方案,再把新的方案付诸行动,再对行动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如此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10.最后,组员围绕各自的个案调查及其干预行动,撰写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对案例现象或事件的深度描述、对案例问题的诊断与分析、问题解决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实施及效果、反思与讨论、新的问题解决行动方案、新方案的实施及效果、进一步的反思与讨论,等等。以上这些步骤,基本上是按行动学习(actionlearn-ing)的思路来进行的。行动学习源于美国学者库伯(Da-vidA.Kolb)提出的体验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循环理论。库伯的体验学习循环包括“具体体验”(concreteex-perience)、“反思观察”(reflectiveobservation)、“抽象概括”(abstractconceptualization)和“行动检验”(activeex-perimentation)四个阶段。据此,Pedler等人将行动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1)体验阶段:对一定情况下行动的结果进行观察与反思;(2)理解阶段:在体验的基础上,形成或重新形成对形势的理解;(3)计划阶段:根据新形成或重新形成的理解,制订行动计划,以便影响形势;(4)行动阶段:在一定情景下执行或实验计划。⑩

(三)学业成绩的评估对本门课的实施而言,学员的学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对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参与上,二是体现在完成个案调查与行动研究报告的质量上。对前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学员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小组会议(可通过参加小组会议的次数、发言的主动性等加以衡量),是否自觉遵守小组共同制定的活动规则(如对所有小组工作保密、轮流发言、注意倾听、相互尊重、会议期间关掉手机等),以及对小组活动作出的贡献有多大(可通过发言的建设性与启发性、为其他组员完成学习任务提供的支持与帮助有多大等指标加以衡量)。对后者而言,衡量学习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对个案现象或事件的描述是否完整、生动具体,具有逼真性;调查结论是否客观可靠,建立在事实证据的基础之上;为解决个案问题而制订的行动计划是否恰当、可行,具有针对性;案例问题最终有没有得到真实有效的解决。当然,整个报告的文字表述是否清晰、连贯、流畅,具有可读性与表现力,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

第4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一、落实常规教学工作,加强集体备课。

本学期在学校教学管理部的统一部署下,本各课组协调同科教师做到了:制定教学计划一致,安排教学进度同步,规范实施教学流程,统一评价标准,常规教学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针对教学中遇到的疑点,能够在集体备课时相互交流,共商对策,促进教学业务的提高。

二、开展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一是在学校教研室的统一要求下,本组围绕“美术课堂习作表现形式的新探索”为主题开展了有效教学课题研究活动,如:开展了“以油画棒替代水彩颜料进行色彩训练”的小课题研究,开展了“指导学生以KD板材料制作油印版画的新探索”和“水墨画技法教学的探究”为小课题的研究。二是承担了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指定的“水墨画技法教学专题研讨”系列活动,如:尹文涛老师在月13日的全市“水墨画技法教学集体备课”活动中,作了《对初中美术课程实施国画教学的探讨》的中心发言;月10日随教研员送教下乡,在中学上了一堂国画技法课;月15日全市性的“国画技法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我校进行,再次向全市美术教师展示了一堂《中国山水画技法》观摩课,得到了市教研员等老师们的好评。三是及时组织本组教师跨学科进行了听汇报课研讨,通过参加跨学科听课学习,扩宽教学视野,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自己。

三、组织课外兴趣活动,培养美术尖子。

本组以《中小学艺术教育纲要》为指导,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美术潜能,展示学生的才艺,使学生学有所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我校校园文化建设。老师们定时定点按计划对学生进行美术基本技能和创作技能的培训辅导,完成了小组活动的计划,也达到了“通过一年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美术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使学生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技法和基本技能;使其具有一定的美术表现与创作能力,有较高质量的作品在校园内以及各级赛事中展示。”的预期目标。实践证明,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也得到了相关部门领导的好评。

四、天道酬勤,成绩显着。

本学期美术组教师积极进取,全面展示专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

第5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关键词: 报刊阅读 教学资源 辅助教学

一、高中英语教学开发阅读报刊英语资源的必要性

目前,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围绕教材展开,教学信息量少,语言输入有限,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扩展,也达不到当前高考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从近年高考的全国卷、上海卷、北京卷来看,三份试卷都具有鲜明的导向,就是必须扩大词汇量,阅读有关现代生活、社会、文化、科技的文章,提高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新高考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长句、难句增多,生词量加大。2013年高考,有30个单词以上的长句共有11个,其中有一句长达65个词,且近三年的高考短文阅读词数都在1350个左右。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制约自己阅读能力提高的关键在于词汇量的不足及高质量、接近现代生活的阅读材料的匮乏。因此,多渠道扩大学生阅读量和词汇量的工作迫在眉睫。从多方面的调查来看,教师手中的阅读材料往往陈旧过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题材也较狭窄,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辅助阅读教学,固然不失为一种良好的途径,但它的局限性在于教师课前要花较多时间搜寻好的阅读材料,且网上阅读不便于全班性开展课堂阅读教学。

《英语周报》、《21世纪报・中学生版》、《英语画刊》等,为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们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气息,有国内外时事、时新科技动态、体育、名人介绍、名著欣赏、影剧介绍、心理解答、学生习作等。它们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贴近学生的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我们将它们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阅读材料。

二、利用报刊辅助阅读的尝试

(一)课内10分钟。

在不影响课文教学的前提下,我们利用每节课前10―15分钟,点读报刊中的个别篇幅,形式有老师解读、学生朗读;选句、选段翻译;长句、难句解答;也有限定时间阅读指定篇幅,找出文章主题句与关键词,并解答老师事先备好的阅读检测题。有时老师可设计能引发学生讨论的阅读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二)课外自读。

英语基础教育任务不仅是传授英语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英语的方法,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课堂10分钟的报刊阅读的目的在于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导学生常久不懈地坚持自主阅读英文报刊的习惯。为了及时了解和督促学生报刊阅读的进展情况,促进学生自读,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阅读档案(Individual reading record)

建立阅读档案不仅记录学生的阅读过程,还是教师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报刊阅读档案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内容:

(1)个人阅读调查(What I know about reading)

每周阅读后,要求学生写出个人阅读小结,通过小结一周内的报刊阅读情况,形成对自己报刊阅读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此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①The most interesting reading I’ve recently done is ?摇 ?摇 because ?摇 ?摇.

②The most difficult reading I’ve done recently is ?摇 ?摇.

③The most enjoyable thing I’ve read is ?摇 ?摇.

④Things that became problems for me when I read ?摇 ?摇.

⑤How I might solve these problems ?摇 ?摇.

(2)报刊内容摘抄

报刊内容摘抄包括: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good sentences,Key words,main idea and summary for a certain passage.(学生选出他最喜欢的篇幅找出关键词、中心大意或写出概述)

以上学生个人报刊阅读档案每周一收上来老师过目,及时了解、评价并解答,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同时,也为小组讨论提供内容。

(三)组织阅读学习小组,培养主动阅读习惯。

建立阅读学习小组能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沟通、互受启发,有利于调节学生的心态,净化学生的阅读心理环境,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形成健康的英语阅读心理机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每一期的报刊阅读之前,提出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每小组一周内用一个单位时间采取组内成员轮流提问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汇总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组际交流就是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总体情况并提出疑难,其他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不仅使每一位学生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切身体会到小组合作学习对自己的实际帮助,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为了保证学生在繁忙的学习中不落下每一期的报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制定小组学习任务,以组为单位,督促按时完成每一期的报刊阅读。

(四)定期检测,定期评比。

教师根据报刊内容,每两周对学生进行跟踪测试或竞赛,测试竞赛内容包括词汇检测、报刊内容填空、句子结构分析、难句翻译、文章缩写、段落中心归纳,还有朗读竞赛等,内容丰富多彩,多方面检测学生的各种能力,并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作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建立自信心和培养成就感,从而愈发提高他们的报刊阅读兴趣。我们还在每半个学期,在学生中开展报刊阅读能手评比活动,根据学生每周上交一次的阅读笔记,小组阅读检查表格、检测的成绩反馈及个人平时的解决问题能力等,师生共同对每个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他是否星级达标,每半学期评出读报五星级、四星级或三星级学生,以此促进他们满怀信心地投入阅读。

第6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分析检查阶段是把学习调研阶段取得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关键阶段,在整个学习实践活动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根据区委的统一部署以及《*市*区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方案》(温龙学组办发〔2009〕9号)的要求和《*市*区教育局委员会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方案》(温龙教党〔2009〕5号)的安排,现就“分析检查”阶段(2009年5月中旬至6月底)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总体目标

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检查原因、完善发展思路,形成高质量的分析检查报告,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本阶段要紧紧围绕“转作风树形象,保质量提水平,重民生促和谐”这一实践总载体,在继续深化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认真总结*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经验,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突出问题和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好谈心交心活动和专题组织生活会,认真分析原因,深刻查找差距,明确努力方向,理清发展思路,研究发展措施,并以适当方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组织评议,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为下一阶段制定整改落实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制度等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工作步骤

整个分析检查阶段于2009年5月中旬开始,2009年6月底前完成。本阶段重点抓好公开征求意见建议、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和党员专题组织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组织群众评议等工作。

(一)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突出问题

1、征求对象范围。根据本单位实际,合理确定征求意见的对象和范围,注重征求教育系统“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和教师代表的意见和建议。

2、征求方式方法。根据本单位实际,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一是个别走访征求。采取登门走访和个别谈心的形式,面对面地征求和听取干部、群众、工作对象的意见。二是民主恳谈征求。把民主恳谈作为吸收群众参与的一条重要渠道,通过召开民主恳谈会等形式,集中听取、征询各方面意见。三是发放征求意见表征求。向党员、群众和服务对象发放征求意见表,书面征求意见。另外,可通过媒体网络、设立热线电话、设置征求意见箱、网上调查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意见。

3、意见梳理汇总。对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进行梳理分类、归纳汇总,并向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反馈。

(二)召开民主生活会,分析检查原因

1、开展谈心交心活动。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干部与党员之间、党员与党员之间,认真开展谈心交心活动,坦诚相见,沟通思想,相互提醒,共同进步,增进了解和团结。

2、撰写个人发言提纲。党员领导班子成员要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征求到的意见建议,认真撰写专题民主生活会个人发言材料,着重从在理解科学发展观上有什么差距、在推动科学发展观落实上有什么问题、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发展中有什么作为、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有什么不足等方面进行剖析,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整改措施和努力方向。

3、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对照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围绕实践总载体,紧扣工作实践,认真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刻分析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总结提炼工作经验,并提出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各直属党支部要组织党员召开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组织生活会。每位党员都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对照检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4、通报民主生活会情况。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要在一定范围内以一定形式进行通报。局党委班子和直属单位党支部的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情况以文件形式于6月10日前分别报区委和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形成分析报告,积极组织评议

1、报告的主要内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紧扣党的十六大以来本单位的发展实践,充分吸收学习调研和专题民主生活会的成果,充分反映四个方面内容:一要充分反映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形成的共识;二要充分反映本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简明扼要概述取得的成效,系统全面梳理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分析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三要充分反映我区(本单位)教育科学发展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措施,列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可以立即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经过一段时间努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实践举措;四要充分反映本单位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尤其是加强机关(学校)作风建设、提高科学发展执行力方面的措施办法。

2、报告的起草撰写。组建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起草工作组,局党委(直属党支部)主要领导全程主持起草工作。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要突出检查分析问题、理清科学发展思路、明确改进措施这个重点,做到有问题、有分析、有思路、有举措,避免写成工作总结或工作报告,使之成为指导本单位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文件。

3、报告的专题讨论。分析检查报告初稿形成后,召开局党委(直属党支部)扩大会议进行充分讨论。对于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要进行专题研究,在吸收各方意见后,将分析检查报告予以修改完善。

4、报告的群众评议。分析检查报告形成后,及时召开群众评议会,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根据群众评议的意见,对分析检查报告再次修改完善。分析检查报告经区委(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审阅把关后,以文件形式于6月20日前分别报区委(局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重点措施

(一)民主恳谈开门纳谏

1、确定恳谈议题。围绕我区(学校)教育科学发展这一核心内容,结合教育实践,选取局党委重点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恳谈议题。

2、选择恳谈对象。选择参加民主恳谈对象应当体现广泛性,注意吸收教育系统“两代表一委员”、服务对象和教师代表等参加。民主恳谈会的时间、地点、议题等要提前告知恳谈对象。

3、召开民主恳谈会。局党委和各直属党支部至少召开1次民主恳谈会,领导干部和每位党员都要主持或参加1次民主恳谈会。

4、梳理恳谈意见。认真汇总梳理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作为撰写分析检查报告和民主生活会发言材料的重要依据。对民主恳谈会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应分解落实,按轻重缓急边查边改,落实情况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并及时向反映对象反馈。

(二)远程互通问计于民

1、开展网上交流。局党委和直属党支部委员要开展网上互动交流活动,宣传理念,解答提问,听取意见,征求建议,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2、重视网络民意。局党委和直属党支部要畅通问计于民的网络渠道,重视网络民意,充分利用区教育局“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网站和设立的电子意见箱,收集意见和建议。

3、做好解答回复。对于网民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能立即解答的,要马上解答回复,切实发挥好网络便捷高效的互动优势;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认真研究,及时进行反馈答复。

(三)民主评议共商对策

1、评议主要内容。采取召开群众评议会的形式,组织群众对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进行民主评议。引导参评人员着重从领导班子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深不深、问题查找准不准、原因分析透不透、发展思路清不清、改进措施可行不可行等方面进行评议。特别是有没有紧密结合我区教育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2、参评人员范围。参评人员既要有本单位的中层以上干部和普通党员、教师代表,也要有一定数量的服务对象的代表,特别要注意吸收熟悉情况、有较强议政能力的教育系统“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代表参加。参评人员范围要同学习实践活动基本结束时进行满意度测评人员通盘考虑,保证参评人员具有广泛性、代表性和层次性。

3、评议结果处理。对群众评议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充分吸收正确的评议意见,体现在分析检查报告中。修改后的分析检查报告和群众评议结果要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四、具体要求

分析检查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局党委委员和各直属党支部委员要继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完成好“规定动作”,努力做到“五个加强”,保证分析检查不走过场,真正取得实效。

(一)加强领导管理,落实领导责任

各局党委委员及直属党支部书记要充分认识搞好分析检查阶段工作的重要性,对分析检查的重点环节、重要工作,亲自抓部署、抓落实,切实负起领导责任。领导班子成员要做到“五带头”,即:一是带头征求意见,二是带头开展谈心活动,三是带头参加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四是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五要深系点,听取汇报,审阅报告,做到督促有力、指导有方。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民主恳谈,认真查找突出问题,自觉边查边改。

(二)加强统筹兼顾,注重工作方法

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分析检查阶段各项活动与当前教育教学各项工作,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与建设学习型、创新型、节约型、服务型机关(学校)结合起来,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突出阶段工作重点,合理把握时间进度,注重工作方法,抓好工作落实。继续抓好理论学习深化,增强党员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用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来衡量和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

(三)加强查改力度,力求边查边改

要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立说立改。立足教育实际,着力解决教育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对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理交办,限定解决时间,明确责任到人;对已经着手解决的问题实行动态管理,确保落实;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紧盯不放,做好解决方案,分步到位。

(四)加强舆论宣传,突出实践特色

要继续充分运用报刊、校园广播、网络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加大分析检查阶段工作宣传报道力度,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地及时报道学习实践活动的进展情况、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和学习成效,继续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五)加强民主意识,营造集思氛围

第7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根据财务分析课程的特点,经过长期实践的探索,该课程在授课环节增加了讨论式、案例式和实践式等,先进、新颖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学期开始前,先进学生交代本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和方式,让学生自行分组,为后续有针对性地案例跟踪做好准备。

1.1分组科学,相互促进

考虑到财务分析案例作业的复杂程度,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形成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因此采取小组作业是比较适宜的形式。但是如何分组、小组人数如何确定等问题,都会影响到小组作业的成果。通过多年的经验摸索,小组的人数过多容易出现组间调度难度增加,造成个别成员“搭便车”的现象,而小组人数过少又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同时,若小组过多,在案例汇报时也会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并最终压缩老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质量。为提高效率和效果,以及增强案例结论的可信度,建议各班级的学生分为固定的案例分析小组,每组6~7人为宜,每个小组分别选择在我国沪深两市上市的,非金融、保险、证券公司作为案例分析对象,但每个案例分析对象必须有两个小组同时跟踪深入分析。这样有利于小组之间展开竞赛,并通过对比发现对方优势与自身不足,以促进共同进步和提高。

1.2突出教师在教学中的“导演”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讲解员,强调的是老师对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然而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导演者,其角色是指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课前要对学生选择案例公司提出建议,甚至提出备选公司,以供学生选择。课堂讲授中要紧密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具体内容,相应地增加必要的小型案例,对学生加以引导,同时结合财务分析课程的内容和特点,要求学生按照课程进度跟踪某一家上市公司的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对该公司各个环节的财务状况分析,以及整体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使案例分析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必要环节和课后拓展的关键环节。在组织案例汇报过程中,解决讨论中发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对整个讨论情况做出评价。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是思想、心得、智慧的“双向”交流,教师和学生都承担了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

1.3实行助教制

为了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密切教与学之间的联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本科阶段财务分析课程应实行助教制。作为助教人员,必须在做助教之前至少完整地听一轮课,他们通常是研究生二年级的学生。在助教的日常工作中,最重要、负担最重的就是初评各小组的每一次案例分析报告。通常一学期老师要布置4~6次案例分析作业,本科阶段财务管理专业有两个班,共70多名学生,每班分6组,一共12组,每一次的全部初评各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对助教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助教的工作大都不占用课上时间,因此减轻了教师工作中简单、琐碎的细节,使主讲教师能够将精力放在设计教学的关键环节上。在高等院校,师生之间课下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助教与学生之间年龄接近、彼此容易沟通,成为主讲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间接增加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机会,既教书又育人,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1.4采取激励机制,注重过程考评

“财务分析”案例作业贯穿学期始终,最能反映学生们的真实专业知识水平以及参与程度。案例作业的内容几乎覆盖课程的主要内容,每次助教应结合作业提交的时间、作业形式和作业内容进行详细地阅读与评价,并形成案例作业考察记录,以此作为每次案例作业的详细记录。在学生们课堂展示之后,还应结合主讲人的讲述效果、学生点评等内容进行二次记录。两次记录形成综合得分作为本次作业的考评结果。案例作业考察记录表一式两份,分为学生版和老师版。老师版本附有对小组作业情况的最终评分,以作为老师点评和考核学生作业的基础;学生版本不附评分,但是对每次作业的点评内容都应该及时发放给同学们,以作为下次作业改进和完善的参考意见。这种考评制度,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原则,每一次的小组作业得分,汇总作为平时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由于作业成绩属于小组,而不属于个人,因此需要小组成员齐心合力。如因个别人的原因,则可能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这样无形中增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1.5建立公共邮箱作为共享作业和资源的平台

书本仅仅是老师授课的重要参考,但却囿于教材更新速度难以与现实情况相吻合这一情况的存在,老师授课过程中会较多地引入最新的政策、最具时效性的新闻,以及一些不便于在公开教材上发表的内部资料等,因此公共邮箱作为一种信息传递媒介,就可以适时地发挥作用。将上述涉及的书本以外的材料及时上传,供学生们分享和学习是一种较好的补充教学手段,为学生的课后学习和巩固知识具有较好的平台作用。案例作业的提交和反馈都可以通过公共邮箱来完成,老师、学生和助教都可以随时去公共邮箱或提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2财务分析案例教学成果

经过10余年的精心努力和改革创新,财务分析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不仅在校内、省内具有知名度,在全国同类课程中也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和影响力,这些成绩的取得,教学手段的改革功不可没。

2.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通过一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与案例跟踪,使学生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有了更深地认识,搭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体系和框架,甚至颠覆了一些学生之前对财务分析和理解认识的误区。有些学生在学习财务管理课程之后,以为财务分析只是几个指标的计算,但通过课堂学习和案例跟踪之后,却发现财务指标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和分析基础,财务分析的核心即财务报表分析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借助指标找到企业背后的经营实质。学生们在之前的课程学习中,对财务报表的认识只停留在概念上,初学财务分析阶段,也只是停留在单一的某一张表内。经过老师不断引导和案例实践,逐渐突破表内关系、认识表间联系。通过探索搭建财务分析框架,掌握分析的切入点,从点到面、由表及里,一步步揭开数字背后的秘密,进而明确4张主表的勾稽关系以及内在的逻辑。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增强了对财务分析方法应用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课后能主动学习、主动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激发了学生在财务分析方面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兴趣。有些同学甚至从案例分析过程中,开始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亲身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

2.2全方位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财务分析课程的学习,既是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对能力和技能的锻炼及提升。通过一学期的学习,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1)信息搜集与资源整合能力。跟踪上市公司,就要对其财务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理论的框架下因此查阅资料、搜集信息是学生们必做的功课。一家上市公司一年的年报大概就有200多页,各小组要从近几年的年报中精心筛选出所需要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合,再利用老师教授的分析方法,灵活地针对不同的公司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其工作量非常大。更令学生时常“崩溃”的是,有时甚至出现使不同方法却得出不同结果的现象。通过半学期“魔鬼式”的数据分析,学生们的信息搜集、信息提取以及信息整合能力有了很大地提高。有些同学开始把这些收获灵活应用于雅思备考、论文写作中。(2)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对于优秀人才的界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表达能力不仅单纯表现在口才上,也表现在除言语之外的其他形式中。这两者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讨论有小组发言,学生参与程度高,既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又锻炼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在诸多内容中如何筛选最精华的部分作为PPT展示汇报的内容;②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更精彩的表现带给老师和同学们最有价值的信息和课堂感受。由于学生的认真对待,各小组在掌握老师讲授教材内容的同时,往往积极地做出有意义的拓展,小组代表也因为有在全体同学面前汇报的机会,从而得到了心理素质和表达能力的双重锻炼。(3)文档编辑和处理能力。作为未来的一名财务人员,Office软件的熟练使用是必备技能,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此都较为欠缺。通过案例分析,每个人都必须全程参与其中,频繁使用Excel、Word、PPT等办公软件来制图、绘制表格等,使分析结论锦上添花。同时,老师在每一次案例汇报之后,都会总结各组优点和不足,使得小组作业质量不断在提升,而汇报形式也从单纯的PPT发展到PDF、多媒体文件的播放,这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机使用水平。

2.3全面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在对案例对象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会计学、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有时要综合考虑案例公司的行业特点、宏观背景,甚至管理层的内部结构,进而对公司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判断和分析;有时又需要通过审计报告信息来理解一些报表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夯实的专业基础,并将过去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理解、有机结合,才能为实践所用。与此同时,财务信息的复杂性和规模性必然无法将细枝末节都纳入分析视野,这就要求在分析问题时有较强的目的性,能够抓住重点,以此为基础,保持较为清晰的逻辑思路,来完成整体的分析任务。最终使学生不再浮于表面,而是养成了深入研究、乐于分析的好习惯。课前预习、课堂汇报、课后总结,极大地提升了学生们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另外,案例所选的公司往往具有一定的行业特点和自身的特殊性,这使得学生们在完成案例作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同时也会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缺陷。因此通过案例跟踪在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成长,慢慢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意义,才能认识到专业知识的重要。一学期过后,学生们已经能够形成一个较为系统和整体的分析思路。

2.4培养了团队领导能力和协作精神

“人心齐,泰山移”,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这句话在财务分析案例跟踪小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由于案例作业的特殊性,在团队中必然涉及到分工与合作。有分工不均的时候,有力所不能及的时候;有获得赞扬的时候,也有被批评的时候。每个同学的能力和责任心不同,作为组长责任尤其重大,应该怎样团结和协调全组同学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共同圆满按时完成任务,提高小组作业的质量。可以说,每一次案例分析作业,都是一项较大的工程。各小组不能仅从一份报表、一份数据来得出结论,而是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这对本科生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由于小组成员共同参与,有时难免会发生意见分歧,甚至争得面红耳赤,但最终目的是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相处、如何承担好自己的责任、如何使团队发挥高效率、如何站在集体的角度,同时又兼顾大家的共同利益,进而增强集体荣誉感。也正是由于有了案例小组,加深了团队成员之间的感情,大家由陌生到彼此熟识,既完成了课业,也收获了信任和友谊,因此案例教学模式也让一些学生学会了感恩,对团队精神也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在其他课程是感受不到的。

3总结

第8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一、实验材料从细处巧安排促进学生深层次思考

实验材料不是越新奇越好,也不是越丰富越好,而是要体现典型性和科学性,能引发学生深层的思考。如在教学《神奇的水》一课,老师准备了粉笔、纱布、餐巾纸、两片玻璃片,这些材料既容易寻也便于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尤其是两片玻璃片更是将探究推向了深入。当学生有的组用一片玻璃有的组用两片玻璃竖直放入红水中做探究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情况,前者红水没有向上爬升,后者红水却顺着玻璃片向上爬升了。这一矛盾一展现,便自然将学生卷入积极思考中,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使学生的思维从对表象的关注引到深层次的思辨,从而认识到两片玻璃片之间形成了缝隙,认识毛细现象的成因。

又如四下《摆》一课,老师就在课开始时,为每组随机准备了一个支架、一个不同材料制成的同体积的摆锤、一根不同长度的线。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组上的材料后做一个摆,并让这个摆自由摆动15秒时间。当学生发现每个摆的次数是不一样的这一现象时,思维的火花被激发了,从而引发了思考 “为什么有的摆快有的摆慢?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并进一步深入,比较各组操作材料的不同,很快提出“摆的快慢可能与摆锤重量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长度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幅大小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的实验结果。

可见,针对性和启发性强的材料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并提出合理的、高质量的科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案,使实验目标更加明确,从而提高探究效率。

二、引导理性预测培养良好思维习惯

预测作为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顺利完成科学探究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许多教师认识到了科学预测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却常常毫无根据的乱猜,教师也视而不见,使得这么一个重要的探究内容走了过场。如在探究固体的沉与浮时,教师准备了十种固体,按照设计流程要让学生先预测,但是在汇报过程中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预测阐述自己的依据,更多的是关注了流程,而忽视了如何理性的预测。虽然预测是人们的主观思维活动,但这并不是说可以漫无边际的猜测和想象。预测的结果必须以事实为依据。这就要求学生不能轻易用想当然代替理性的思考。又如有一个蜡烛燃烧时间的预测,教师就引导的恰到好处。教师首先出示一支燃烧的蜡烛和学生谈话,如果把这个小烧杯罩住蜡烛会怎样,学生猜测并说依据是什么。师演示倒扣小烧杯,蜡烛是不是马上熄灭的?小烧杯罩上多久后蜡烛才熄灭,你能猜测一下吗?学生谈想法说依据。接着学生利用秒表计时实验。当汇报时有的小组与实验结果差距较大,有的小组与结果相差较小。又问是什么原因?实验继续,教师出示一个大烧杯,如果罩上去的是一个大烧杯,蜡烛能燃烧多长时间?你的依据是什么?及时的问学生的想法和理由是一个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有效措施。学生交流了预测的思维方法,相互之间受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在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三、动手之前先动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四年级上册中探究一杯热水冷却过程中温度下降的规律的实验,在实验前提示学生要等到插入热水中的温度计读数上升基本稳定了再读数。不仅告诉学生如何做还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问他们为什么要等液柱相对稳定不上升了才能读数,知道了为什么学生就会自觉避免不规范操作了。

又如探究导体和绝缘体时提示学生物品接入电路重复检测两到三次再记录现象。教师提出让学生想一想为什么要重复检测。当学生明白了其所以然之后,就会成为行为的主人,变被要求做而为自觉去完成。

由此可见动手之前先动脑的重要性,作为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所获得的是他们最为渴望的,但这种又是肤浅的,容易消失的,并不能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长久的烙印。而经过思考的行为则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快乐,这种快乐体现出理性的光辉,在理性思维的指引下的操作,会消减学生动手操作中的许多无效动作,从而提高实验效率。

四、有效追问为学生思维发展推波助澜

在探究导体和绝缘体时,为什么同样是木棒,为什么枝条能导电,那个小木棒却不能呢?实验中的追问很关键,因为学生通常的认识是浮于表面的,而教师的追问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教师的追问能引发学生带着理性思考的精细观察,这种精细观察就是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差异所在,并且会进一步把这种差异和灯泡的亮灭联系起来思考,会让学生逼近事物的本质,而抛弃事物外在形式的干扰。

又如三年级的实验“小草每天要喝多少水”,教师抓住向水中倒油的环节追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第一个问题是:养小草的瓶子里倒点油是为了什么目的?学生们都懵了,一脸茫然。于是老师说好好想想,谁猜对了,我们全班同学拜他为师。学生一下子兴奋了,或歪头苦想,或抓耳挠头,或与同桌讨论。接着几只小手举了起来,什么做记号,让小草长得好,给小草加营养……五花八门。让学生说的同时也让他们评价同学说的怎么样,教师不做评价,让他们自己做出评价。接着我进一步启示我们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测出小草每天喝多少水。我们倒油就是为更准确地测出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再联系生活实际想想,爷爷奶奶腌辣椒时最后总要倒一点香油,就是为了隔绝空气防止变坏。我们倒油又是要隔绝什么呢?学生似有所悟,你一言我一语。当同学没回答出来他们既惋惜又兴奋,因为他还有机会当老师。于是跃跃欲试。终于经过众人智慧的积累,明白是为了防止瓶中的水散失到空气中。如果不倒油,我们每次测得的数据就不准了。少了的水到底是被小草喝了,还是跑到空气中了,就分不清了。费了那么大周折并不只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密严谨,培养他们的一种科学态度。

五、理性对待实验结果

在一些科学课上,经常会出现充足的实验之后,学生的交流只是走过场,一两个学生的汇报代替了全班同学的想法,学生不太顺畅的汇报中参杂着老师的暗示,学生急于得出正确答案。学生即便有不同的意见,在老师的有选择的展示中也没有发言机会,让学生失去了交流的机会,也失去了在交流中反思的契机久而久之善于察言观色的学生就会有意凑数据达到老师想要的结果,这和我们的科学课节相悖了。教师首先要抛开功利,理性看待。当学生得出了不一样的结论时不应抱怨学生节外生枝,而应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在反思中成长,这样才能败而不失。

如果实验不成功,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出实验中的缺点和失误,实验失败原因的可能性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创设探究氛围,鼓励学生分析失败原因,运用纠正策略,最终让学生找出原因克服困难。不成功的实验体验也是很好的一种科学教育。

六、让思维的火花向课外延伸

科学课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在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得出热水在变冷过程中是先快后慢的,当问到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自然而然提出了新问题:这杯水继续放下去温度会怎样变化呢?一杯冷水在连续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上升有什么规律呢?让有兴趣的老师在中午休息时间到实验室继续实验观察,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延伸和拓展。

第9篇:高质量发展发言材料汇报范文

关键词:本科生 导师制 激励机制 约束机制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人才,我国高校正在实行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学分制能够培养出市场经济发展所需的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目前,关于本科生学分制教学管理,国内外高校尚未有统一的标准模式,但就其基本内容来说,各高校所实行的学分制一般均包括选课制、学分绩点制、导师制等内容,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导师制是学分制的重要保障。

导师制是指由导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个别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加强对学生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引导,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学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自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计划以及将来的职业生涯规划,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目前,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尚处于尝试阶段,虽取得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构建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已成为有效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人对此作粗浅探讨。

一、目前高校本科生导师制面临的问题

(一)导师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在校生人数急剧增长,虽然许多高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但学生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教师的引进速度,从而造成导师数量短缺。我国普通高校从1999年开始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至2003年招生人数已由159.7万人增加到382.2万人,年均增长24.4%;在校生规模已由413.4万人扩大到1108.6万人,年均增长28%;而专任教师仅由42.6万人增加到72.5万人,年均增长14.2%;师生比由1:9.7降至1:15.3,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据报道,2004年广东全日制普通高校在校生师生比为1:29.35,加上成教学生,师生比则高达1:43.92。最近,因为研究生的扩招,在一些研究型的大学中,仅仅导师和研究生比就达到了1:10以上。

导师一定是教师,但教师不一定能作为导师。目前能够成为导师的教师资源不仅十分短缺,而且质量也待进一步提高。作为导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品德修养、丰富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注重为人师表,将教书与育人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在我国一些高校担任本科生导师的往往是一些具有硕士学位的年轻教师、讲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有的甚至就是具有本科学历的班主任或辅导员。班主任或辅导员兼任的导师工作倾向于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生活管理,较少涉及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给予指导;年轻教师经验不足,专业指导性不强,科研学术引导缺乏,有的还缺乏责任心;高级职称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均能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毕竟这样高水平的导师资源有限。

(二)导师制的职责认识模糊

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导师最基本的一项职责是导学,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作为导师的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职责往往存在模糊认识,师生间缺乏默契性、互动性。一些导师有的仅局限于对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教育,还有的倾向于专业课程学习指导,而将两者结合,全面指导、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导师很少。同时多数学生如果在思想、生活方面有问题则找辅导员帮助解决,学习上有疑难则偏向任课教师请教,很少向导师咨询。由于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的意义宣传不到位,多数学生导师制的意义、作用、内容等认识不清楚,从而造成在本科生中实行导师制过程中,学生缺乏应有的积极性。

(三)导师制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实行导师制,是一项新生事物,其运作模式、激励约束机制尚处于探索和逐步完善之中。目前,在约束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导师制管理制度不健全。大多数高校都缺乏一套完善的导师制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选聘条件、导师职责、工作方式和奖惩方式等;二是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一套完整的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对导师工作缺乏有效的督察和指导。在激励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的: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未将导师的劳动计入工作量,对导师工作不考核,工作好坏都一样,无奖惩,在晋升职称、外出进修等方面倾斜不明显。导师工作只是奉献无报酬,没有激励约束机制,大大挫伤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导师制工作质量与成效。

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为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与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学分制条件本科生导师制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和完善应包括如下内容:

(一)严格选聘导师

导师的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应由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教师担任。具体条件包括:一是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恪守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高尚,为人师表,具有敬业精神,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二是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讲师以上及其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任教师经培训后担任;三是科研能力和专业能力强。必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专业学习指导能力。

(二)明确导师职责

明确导师职责,是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关键。笔者认为,导师应具有以下方面的基本职责:

1、思想品德指导

导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对其思想品德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诚信教育,努力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既有渊博的知识,又有高尚的人格。我们的导师通过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使诚信为人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要求,将诚信落实到行动。

转贴于

2、专业指导

大学阶段的教育无论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手段等,都与高中阶段迥然不同,跨度也很大。对新入学的新生来说,未必能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本科生的自然转变,我们就需要导师对其进行正确指导。尤其是新生刚进校门就面临选课问题,他们很难把握学期课程之间的关联性,而仅凭感觉、是否易取得学分等去选课。这时我们的导师就应向学生介绍专业的特点、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树立专业思想,根据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具体情况,对学生选课精心指导,减少选课误区。同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转变,并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指导选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3、科研指导

积极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社会实践的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科研动手能力指导尤为重要。导师可以让学生参加自己主持的研究项目,让学生帮助收集资料,写综述报告,提高其写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心理指导

目前,由于学习、就业竞争压力大,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心里障碍,甚至患上较为严重的精神抑郁症以及发生令人痛心的自杀事件。这就需要导师配合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面对面交谈、Email、QQ聊天等方式与学生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减少不幸事件的发生。引导学生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5、就业指导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显现,一些学生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处于待业状态。这就需要导师加强对学生就业形势和择业观的教育和指导,特别是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就业观念与择业技巧的指导。对学生就业心态进行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走出过于看重地域差异和职业层次的误区,正确定位及时就业,减轻社会和家庭的压力。

(三)建立导师工作质量监控体系

为确保导师制工作的成效性,要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质量监控体系建设,制定考核指标和考核方法等。

1、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包括考勤制度、责任制度、奖惩制度等。

2、成立多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

一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由教务处领导和资深的教学管理经验丰富的教授、专家组成校级督察组,对各学院的导师组工作情况进行督导。同时组建院级或系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即为二级本科生导师工作督察组,由院长、系主任和资深教授专家组成,对学院的导师组工作进行督导。另外,也可以成立由关工委的老教授、干部组成的督察组,对全校导师组工作进行督导。督察组应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导师的工作情况,走访学生,了解工作成效。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解决。对于优秀的导师和失职的导师都要记录在案,以备教师年终业绩的考评,加大年度考核的公正性。

3、制定导师考核指标体系

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看导师是否真正做到“导学、导向、导心”。在“德”方面,考核导师是否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富于爱心和教育创新理念;在“能”方面,考核导师本身是否发表专业论文;在“勤”方面,考核导师是否经常主动与自己的学生进行联系,进行专业等方面的个性化交流;在“绩”方面,考核导师所带学生心里健康状态、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获奖情况。

在对导师工作进行考核时,要科学确定多元评价主体,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相对准确性与公正性。各评价主体从不同的角度对导师工作进行评价,包括:

一是自我评价。对照德、能、勤、绩四项指标,进行自我评价,导师以积极的态度实事求是的进行自我评价,通过批评性的自我评价,找出自身能力素质、工作状况与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达到完善自己、改进工作、提高质量之目的。

二是学生评价。学生可以对导师的“导”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学生应是导师工作评价最重要的主体,对于导师的工作成效,学生最有发言权。

三是导师互评。导师间进行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评价,进行导学经验交流,利于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式,利于提高工作质量。

四是督察组评价。督察组采取不同的方式(如问卷调查,直接调查等方式),经常深入到学生中,了解学生反映,结合平时抽查和期中期末导师本人年终工作汇报情况,掌握和了解本单位导师的工作实际状况和工作效果,本着公开、公正和公平的原则,科学评价导师工作情况和绩效。

(四)激励与约束并重

对导师工作的考评,要激励与约束并重。每学期期中和期末召集学生和导师组成员参加的工作汇报会,听取导师自我汇报和学生及导师组对每位导师工作的评价,形成文字材料记录在案。每学年考核一次。对于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继续聘用,对于学生反应差或工作能力一般,不负责任的导师予以解聘,情节严重的给予一定的处分,奖惩并重,达到高校实行本科生制的预期效果。激励机制,可以选用如下几种形式:

一是酬金制。将导师工作计入工作量,指导一个学生折算一定的课时,实行有酬劳动,利于调动导师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利于导师制建设,从而利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是晋升职称优先制。导师工作成效作为晋升高一级职称的必要条件。对于工作突出的优秀导师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可以提前破格晋升高一级职称,对于无责任心、工作能力差、无工作成效的导师坚决解聘,甚至推迟一年评聘高一级职称。

综上所述,在本科生导师制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导师制激励约束机制建设,从而增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英.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教育[J].北方经贸,2005(2)

[2]李达轩.曾凡东 高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11).

[3]曾凡东.对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4]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5(3).

[5]韩瑶.高校导师制工作实效探讨[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