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内网的安全风险
目前,整个信息安全状况存在日趋复杂和混乱的趋向:误报率增大,安全投入不断增加,维护与管理更加复杂和难以实施、信息系统使用效率大大降低,对新的攻击入侵毫无防御能力,尤其是对内部没有重视防范。
据美国FBI统计,83%的信息安全事故为内部人员和内外勾结所为,而且呈上升的趋势。从这一数字可见,内网安全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据公安部最新统计,70%的泄密犯罪来自于内部,电脑应用单位80%未设立相应的安全管理系统、技术措施和制度。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战生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信息与网络安全的防护能力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许多应用系统处于不设防状态。国防科技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国与互联网相连的网络管理中心有95%都遭到过境内外黑客的攻击或侵入,其中银行、金融和证券机构是攻击重点。
“当前的信息与网络安全研究,处于忙于封堵现有信息系统安全漏洞的阶段。”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处长郭启全认为,“要彻底解决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我们迫切需要根据国情,从安全体系整体着手,在建立全方位的防护体系的同时,完善法律体系并加强管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国家信息化的健康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2003年,国家出台《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意见》(简称“27号文件”),明确要求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实行等级保护制度,2007年出台《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简称“43号文件”)。随着两项标志性文件的下发,2007年被称为等级保护的启动元年;由于要对现有信息安全系统进行加固,大量产品和服务采购即将开始,2008年则被普遍视为等级保护采购元年。
等级保护政策是信息安全保障的主要环节。在等级保护解决方案中,内网安全产品主要作用是对终端进行防护。
内网是核心
“事实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核心思想就是根据不同的信息系统保护需求,构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安全保护体系。分析《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可以看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重点在于内网安全措施的建设和落实。建立一个完整的内网安全体系,是信息系统在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点。”郭启全说。
内网安全理论的提出主要基于两个根本要素,一是企事业单位业务工作的高度信息化,二是内网中主机数量的大量增加。由此可见,内网安全从其诞生之日起,对主机系统安全的关注就从来没有忽略过,采用了包括身份认证、授权管理和系统保护等手段对主机进行了多方面的防护。这与等级保护的思想也是相一致的。
鼎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晴认为,大多数用户网络拓扑结构相似,用户对网络的安全管理比较一致,但由于用户使用习惯的不同,对终端的管理则千差万别。
于晴认为,内网安全领域的关键技术主要有内部网络接入、桌面安全管理和内网安全审计等。这些本质上的问题,应该从系统层面来解决,以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为基础。内部网络接入基于等级保护技术,分别从终端自身的安全性评估,到网络地址的合法性,让信息系统“对号入座”。桌面安全管理侧重于桌面使用者的行为安全,对终端用户的电脑行为进行监控、管理与控制,来保障终端的安全。内网安全审计从主机和网络两个方面对网络数据和系统操作进行记录和恢复,强调出现问题后的案情追溯。
关键词:等级保护;测评;信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6-8228(2011)12-60-02
0 引言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作为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基本国策,已经在全国实行多年,各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都深刻认识到等级保护制度的重要性。在我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中,等级保护分五个工作环节――定级、备案、建设整改、等级测评和监督检查。其中,等级测评是等级测评机构依据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规定,受有关单位委托,按照有关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对非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状况进行的检测评估活动,是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随着等级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等级测评机构的体系建设也在不断深入,全国等级测评机构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测评机构的品质和能力、测评人员的水平和素质、测评竞争环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将不断出现。因此,加强对等级测评机构的合理、有效监管,对提升测评行业质量,保证测评数据公正、客观,以及保障重点行业的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至关重要。
1 国家层面对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
测评工作作为等级保护制度中最重要工作环节,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恃点,其政策导向性强。因此,仅有相关测评技术标准是不够的,测评机构的体系化、规范化管理也是关键。
2009年7月公安部开始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其目的是探索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体系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经验,保证全国重要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试点工作主要在浙江、重庆、河南、广东等省市展开。其主要内容是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和有关技术标准完成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应具备的条件;二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机构建设的主要内容;三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人员管理的主要内容;四是检验并完善等级测评工作规范性要求的主要内容;五是检验并完善测评机构监督管理的主要内容等。从试点工作情况分析,国家对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的监管模式采用的是能力评估和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模式。
从工作程序上分为四个步骤:
(1)各测评机构向设区的市级以上所在地公安网安部门申请,公安网安部门根据《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工作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评机构所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给上一级公安网安部门报批,并予以受理。
(2)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统一将各地上报的测评机构信息转发给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由评估中心按照《信息安全等级测评机构能力要求(试行)》对各测评机构进行能力评估。能力评估通过后,由评估中心将能力评估材料递交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审核批准。
(3)各省公安网安部门收到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对测评机构审核的意见及相关证书,下发给各地网安部门。
(4)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评估中心在网站上公布测评机构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能力评估的内容和要求上,分为组织管理能力、测评实施能力、设施和设备安全与保障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规范性保证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七个方面和基本要求、约束性要求等两个部分。
2 浙江省等级测评机构现有监管模式
浙江省信息等级保护工作一直处于国内前列,2006年就颁布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省政府第223号令),并在同年开展了全国等级保护试点项目。通过多年积累的经验,2007年浙江省开始在测评机构管理、测评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初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监管模式。
(1)以社会协会管理为主,政府监管为辅的管理模式
浙江省结合实际,政府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管理规定(试行)》,明确了省内从事等级测评工作的单位性质、条件和义务等要素。社会协会层面出台了《浙江省信息安全测评机构资信等级评定管理办法(试行)》实现测评机构资信等级一、二级管理,形成测评机构管理行业规范,变政府由市场参与主体向市场监管主体转变,由管理审批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由直接行政干预向间接宏观调控转变。
(2)建立以行业自律管理为主的监管体系
严格测评机构行业自律管理,测评机构间签署《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测评机构行业自律公约》,强化机构自律化管理,进一步规范测评机构行为和工作秩序。
(3)建立机构统一管理标准,专控审查机构自身及人员能力建设
全省测评机构必须按照“审核标准统一,管理规范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测评工具标准统一、报告样式标准统一”的五统一规范开展测评工作,并由政府组织机构年审,设立准入准出机制。测评机构的能力审查对测评过程中技术人员行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程序标准性,对机构业务范围、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要求等给予明确规定,规范申请、审核、查验和推荐流程,组建由公安、保密、密码管理、信息办和安全等部门专家组成的专门审查小组对机构背景、管理水平、资格和技术能力进行量化评价,作为推荐依据。同时,严格规范测评机构工作程序,加强对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化建设督导,要求健全人员管理、项目管理、文档管理、设备管理、保密制度等各项制度,要求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测评过程记录表单》等测评实施过程文档,完善测评实施规程。
全省机构都已被要求必须获得CMA中国计量认证,并被引导和鼓励去获得CNAS实验室认证、ISO27001认证等。所有从业人员必须获得初级以上“测评师”技术证书,测评工作中持证上岗。对测评从业人员要进行录用考核、备案和背景审查等工作。
3 现有监管模式的不足
在现行的测评机构监管模式中,我们侧重于对测评机构应具备条件(包括审核是否在境内注册成立、注册资本多少、法人资格、公司已有的资质、测评人员已获得的技术认证等)的监管;仅关注机构是否已具有完备的保密管理、项目管理、质量管理、人员管理和培训教育等制度,而对这些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测评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合法性,有效性问题缺乏必要的考量。
4 对测评机构进行有效性监管方法的探讨
(1)对测评机构的测评大纲实行报备审核
测评大纲应是等级测评机构的整体测评策略性文件,能综合反映不同测评机构从事等级测评活动的经验、知识、测评方法和测评程序。基于对被测评单位的利益保护以及对测评机构的监管要求,测评大纲应具有法律效力,须报公安机关审核备案后使用。测评机构只有按照测评大纲中明确的指标严格检测、测评,其测评结果才能真实地反映被测单位计算机信息
系统的安全状况,为安全整改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南。
(2)对等级测评活动的各周期程序实行监督指导
等级测评流程分为四个阶段:测评准备、方案编制、现场测评及报告编制,政府部门的督导工作须贯穿其中。如,在测评准备阶段,为了避免测评小组成员和委托人之间存在利害关系,影响测评结果的公平、客观、真实,测评机构在确定测评小组成员名单后让测评委托人确认签字,确认书要留档备查,未经确认开展的项目测评报告不具有法律效力。方案编制中,必须明确测评对象、范围、依据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测评检查表,记录文件要测评双方签字确认,方案和测评过程文档应留档备查。现场测评中,测评小组必须使用可信、安全等级测评工具采集数据,测评工具要向公安机关报备,现场测评要按照检测程序全面检测关键测评项,依据测评标准客观、公正、准确评价,政府主管部门应随机驻点督查现场测评过程实施情况。测评报告反映的是被测评单位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现状,应具有法律效力,报告要使用标准模板,起草过程中测评机构和测评人员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保守被测评单位秘密、保障被测单位利益,政府部门有必要明确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来规范其职业道德。测评机构的测评结果直接对信息系统运营使用单位的建设、整改和运营成本,以及对监管部门的行政监管成本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测评报告对国家和社会都会产生影响。因此,测评机构要对自身的测评行为负责,政府主管部门将对机构及从业人员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予以民事、行政或刑事处罚。
(3)对测评人员实行从录用到离职的全程监督
等级测评涉及用户单位的核心业务系统,是一项高技术的专业安全服务,需要具有一定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的测评人员来支撑。管理应进一步加大对测评人员的政治背景、从业背景、专业背景、技术素养的审查力度,建立完备测评人员档案库,考量测评机构测评人员稳定性,重点加大对离职测评人员的管控,明确保密条约,关注人员离职去向。
(4)制定测评机构优劣考量机制,促进诚信服务的企业文化
等级测评的执行主体是测评机构,测评机构的企业文化是否具有凝聚性,企业价值观是否诚信,内部管理模式是否健康,关乎其市场竞争力,更关乎测评机构能否为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安全、客观、公正的检测评估服务。因此,要求测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政治觉悟,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要承担社会责任和法律责任,不能唯利是图。政府部门要定期开展管理评审,制定考量测评机构优劣评判标准,完善被测评单位满意度反馈机制,建立机构诚信状况、信用状况、评级结果等信息公开机制,将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通过评星评级、市场退出和奖惩机制的建立,鼓励诚信机构,惩戒不诚信机构,增加机构不规范测评行为的风险成本。
(5)规范价格体系,推动测评机构良性发展
等级测评是近两年才兴起的行业,政府要引导建立良好的测评市场价格体系,借鉴其他行业自律的经验手段,避免恶性价格竞争,要保障等级测评有一定的利润空间,以使得测评机构能朝更专业、更具实力方向发展,充分调动测评机构提升品牌建设、服务工作效率、专业能力、测评人员素质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气象信息;网络结构;安全问题
最近几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民航气象事业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很多新的设备和系统都应用在民航气象系统中,在新的设备和系统不断应用和发展的情况下,需要建立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对民航气象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促进网络运行的重要因素是有效的网络运行结构和合理的管理措施。
1气象信息网络的功能
民航气象中心能够给外界提供多种信息,主要向空中的交通管制中心提供一些有关于气象的信息,除此之外还提供塔台情况;向国外气象中心提供大韩、全日空、签派、东北航等气象信息。这些气象信息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有现场的实时播报、对实际情况播报的内容、本场预报、气象预报。卫星云图等信息。在播报的时候尤其要求信息的及时和准确,这样才能够对相关人员的指挥起着重要的作用。
2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是比较复杂的一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了网络的不安全因素,计算机病毒逐渐的产生和传播,计算机网络很容易就被一些不法分子入侵,很多重要的资料和文件被窃取,甚至给网络带来了系统的崩溃和瘫痪等。从以上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安全运行的必要性。其实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问题主要是由内部用户和外部用户共同做成的。目前很多国内的用户与服务器都处于一个相同的网络环境中,尤其是在应用服务器时,会存在对网络环境安全的威胁。
3民航气象信息网络安全的分析
3.1设计思想
根据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办法,可以考虑使用安全级别,依据网络终端与气象业务相连接,这种方式目前比较常用。根据用户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等级,信任最高等级、较为安全等级和一般安全等级。其中信任最高等级和较为安全等级能够利用网络终端直接与气象业务相联系,网络在设计时需要考虑是否与区域有所冲突,考虑网络流量和功能,划分区域,减少不必要的数据进行传播,减少对网络终端的影响。在较为安全的网络终端中,为了避免英雄爱那个实际的应用,可以分隔一些业务段,使服务网和业务网分离,或者是不再使用原有的信息提供方式,变成间接的信息提供方式,这样会减少对网络运行安全的影响。依据以上的安全等级原则,有利于使我们在工作中有据可循。
3.2防火墙
防火墙也是保护网络运行安全的一个重要设置,存在于网络和网络之间,是为了保护网络之间的安全,是一个重要的屏障。这个屏障在网络环境安全运行中的作用是防止外部网络对本网络的入侵,它成为保护本地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关卡。防火墙的实现方式分为很多种,在不同的情况起着不同的作用,在物理结构上,防火墙是一种硬件设备,这个硬件设备是由几个方面组成的,包括路由器和计算机,或者是主机计算机与配有的网络相组合。在逻辑上,防火墙相当于一种过滤器,对外部入侵网络的过滤,还是一种限制器和分析器。防火墙在计算机网络运行中也充当着阻塞点,通过这个阻塞点能够通过大部分的信息,这也是唯一的信息检查点,通过这个信息检查点能够确保信息的安全,但是防火墙并不是能够对每个主机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由此可见对主机的集中管理具有明显的优势。此外,防火墙可以在关键时刻实行强制的安全策略。可以根据服务器的信息来判断哪些服务器能够通过防火墙,阻止一些服务器通过防火墙。例如在气象中通常会使用填图系统,填图系统的设置与其它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一般是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都是来源于气象局网络系统,而气象局网络系统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对访问进行了限制,通过防火墙拥有固定的MAC地址IP和地址才能够进行访问,这样的好处是能够真正的对内部网络起到保护作用,防止一些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提供危险的服务。防火墙还有个重要的用途就是能够记录网上的一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管理员可以察觉出外来的入侵者,利用防火墙还可以阻止网段之间的病毒传播。
3.3安全策略
网络服务访问策略主要是针对网络服务中能够被允许的服务或者是严令禁止的服务,限制网络使用的方法很多,所以每个途径都是受到保护的。例如目前可以通过电话拨号的形式登陆到内部WEB服务器上,这样就可能会使网络受到攻击。网络服务的访问策略对机构的内部网络资料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这种网络服务的访问不仅只是保障站点的安全还有很多的用途,还可以扫描文件中的病毒,还能够远程访问。由此可见,网络的内部信息对单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应该注重保护信息安全,用最有效的办法保证信息的机密和完整,确保信息能够真实有效;这是每个员工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保证信息的完整真实是工作的重中之重,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将所有信息处理的设备统一执行经过授权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周建华.中国民航新一代航空气象系统建设构想[J].中国民用航空,2008(09),
一、加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渠道的畅通。
二、明确本单位信息安全工作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营,谁负责”的原则,将安全职责层层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和具体人员。
三、加强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工作,在公安机关的监督、检查、指导下,自觉、主动按照等级保护管理规范的要求完成信息系统定级、备案,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未达到相关技术标准的方面进行建设整改,随信息系统的实际建设、应用情况对安全保护等级进行动态调整。
四、加强本单位各节点信息安全应急工作。制定信息安全保障方案,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安全检查、安全测试和应急演练。重大节日及敏感节点期间,加强对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监控,加强值班,严防死守,随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五、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管理服务办法》等规定,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监督管理,严格落实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每日零报告制度”,对本单位出现信息安全事件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的,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责任人行政处理;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件,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六、作为本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人,如出现重大信息安全事件,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造成影响的,本人承担主要领导责任。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相应主体责任和法律后果。
七、本人承诺不从事下列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的活动:
1、未经允许,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或者使用计算机信息网络资源; 2、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功能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3、未经允许,对计算机信息网络中存储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或者增加;
4、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及其它破坏性程序;
5、不盗用别人计算机的ip地址、网卡物理地址(mac值)和信息数据; 6、不做其它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行为。
八、本人承诺当计算机信息系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立即采取应急措施,保留有关原始记录,并在24小时内向政府监管部门报告,以及知会公司资讯安全部门,并接受公司停止网络资源使用服务。
九、本人郑重承诺遵守本承诺书的有关条款,在使用中认真履行职责,自觉接受监督,确保网络信息安全;如有违反本承诺书有关条款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直至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接受相应处罚﹔对于造成财产损失的,由个人直接赔偿。
十、本承诺书自签署之日起生效。
关键词: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网络安全体系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国民经济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老百姓重要的投资理财渠道。资本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关系着亿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大局。证券行业作为金融服务业,高度依赖信息技术,而信息安全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资本市场的稳定。
目前.国内外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从资本市场看,近年来,随着市场快速发展,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市场交易模式日趋集巾化,业务处理逻辑日益复杂化,网络安全事件、公共安全事件以及水灾冰灾、震灾等自然灾害都对行业信息系统的连续、稳定运行带来新的挑战。资本市场交易实时性和整体性强,交易时问内一刻也不能中断。加强信息安全应急丁作,积极采取预防、预警措施,快速、稳妥地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尽力减少事故损失,全力维护交易正常,对于资本市场来说至关重要。
1证券行业倍息安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
健全的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是确保证券行业信息安全的基础。是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证券市场的平稳运行,中国证监会自1998年先后了一系列信息安全法规和技术标准。其中包括2个信息技术管理规范、2个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通知、1个信息安全保障办法、1个信息通报方法和10个行业技术标准。行业信息安全法规和标准体系的初步形成,推动了行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工作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
虽然我国涉及信息安全的规范性文件众多,但在现行的法律法规中。立法主体较多,法律法规体系庞杂而缺乏统筹规划。面对新形势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发展需要,行业信息安全工作在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方面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法规和标准建设滞后,缺乏总体规划;二是规范和标准互通性和协调性不强,部分规范和标准的可执行性差;三是部分规范和标准已不适应,无法应对某些新型信息安全的威胁;四是部分信息安全规范和标准在行业内难以得到落实。
1.2组织体系与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模型方面
任何安全管理措施或技术手段都离不开人员的组织和实施,组织体系是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核心。目前,证券行业采用“统一组织、分工有序”的信息安全工作体系,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
为加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协调,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水平,根据证监会颁布的《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参照ISO/IEC27001:2005,提出证券期货业信息安全保障管理体系框架。该体系框架采用立方体架构.顶面是信息安全保障的7个目标(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可审计性、抗抵赖性、可靠性),正面是行业组织结构.侧面是各个机构为实现信息安全保障目标所采取的措施和方式。
1.3IT治理方面
整个证券业处于高度信息化的背景下,IT治理已直接影响到行业各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良好的IT治理有助于增强公司灵活性和创新能力,规避IT风险。通过建立IT治理机制,可以帮助最高管理层发现信息技术本身的问题。帮助管理者处理IT问题,自我评估IT管理效果.可以加强对信息化项目的有效管理,保证信息化项目建设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使有限的投入取得更大的绩效。
2003年lT治理理念引入到我国证券行业,当前我国证券业企业的IT治理存在的问题:一是IT资源在公司的战略资产中的地位受到高层重视,但具体情况不清楚;二是IT治理缺乏明确的概念描述和参数指标;是lT治理的责任与职能不清晰。
1.4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方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上交易系统功能的不断丰富、完善和使用的便利性,网上交易正逐渐成为证券投资者交易的主流模式。据统计,2008年我同证券网上交易量比重已超过总交易量的80%。虽然交易系统与互联网的连接,方便了投资者。但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来自互联网上的病毒、小马、黑客攻击以及计算机威胁事件,都时刻威胁着行业的信息系统安全,成为制约行业平稳、安全发展的障碍。此,维护网络和数据安全成为行业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证券行业各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相对安全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灾舴备份系统,基木保障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但细追究起来,我国证券行业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及灾备系统建设还不够完善,还存存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网络安全防护体系缺乏统一的规划;二是网络访问控制措施有待完善;三是网上交易防护能力有待加强;四是对数据安全重视不够,数据备份措施有待改进;五是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1.5IT人才资源建设方面
近20年的发展历程巾,证券行业对信息系统日益依赖,行业IT队伍此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08年初,在整个证券行业中,103家证券公司共有IT人员7325人,占证券行业从业总人数73990人的9.90%,总体上达到了行业协会的IT治理工作指引中“IT工作人员总数原则上应不少于公司员工总人数的6%”的最低要求。目前,证券行业的IT队伍肩负着信息系统安全、平稳、高效运行的重任,IT队伍建设是行业信息安全IT作的根本保障。但是,IT人才队伍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后续教育不足等问题,此行业的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2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1进一步完善法规和标准体系
首先,在法规规划上,要统筹兼顾,制定科学的信息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框架。一是全面做好立法规划;二是建立科学的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层次。行业信息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初步划分为3层:第一层是管理办法等巾同证监会部门规章;第二层是证监会相关部门制定的管理规范等规范性文件;第三层是技术指引等自律规则,一般由交易所、行业协会在证监会总体协调下组织制定。其次,在法规制定上.要兼顾规范和发展,重视法规的可行性。最后,在法规实施上.要坚持规范和指引相结合,重视监督检查和责任落实。
2.2深入开展证券行业IT治理工作
2.2.1提高IT治理意识
中国证券业协会要进一步加强IT治理理念的教育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会员单位高层领导的IT治理培训,将IT治理的定义、工具、模型等理论知识纳入到高管任职资格考试的内容之中。通过举办论坛、交流会等形式强化证券经营机构的IT治理意识,提高他们IT治理的积极性。
2.2.2通过设立IT治理试点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
根据IT治理模型的不同特点,建议证券公司在决策层使用CISR模型,通过成立lT治理委员会,建立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监督制衡的责权体系;在执行层以COBIT模型、ITFL模型等其他模型为补充,规范信息技术部门的各项控制和管理流程。同时,证监会指定一批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作为lT试点单位,进行IT治理模型选择、剪裁以及组合的实践探索,形成一批成功实施IT治理的优秀范例,以点带面地提升全行业的治理水平。
2.3通过制定行业标准积极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行业监管部门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应进一步明确监管部门推动行业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的任务和工作机制,统一部署、组织行业的等级保护丁作,为该项丁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行业各机构应采取自主贯彻信息系统等级保护的行业要求,对照标准逐条落实。同时,应对各单位实施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情况进行测评,在测评环节一旦发现信息系统的不足,被测评单位应立即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实施.且南相芙的监督机构进行督促。
2.4加强网络安全体系规划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水平
2.4.1以等级保护为依据进行统筹规划
等级保护是围绕信息安全保障全过程的一项基础性的管理制度,通过将等级化的方法和安全体系规划有效结合,统筹规划证券网络安全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将是系统化地解决证券行业网络安全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2.4.2通过加强网络访问控制提高网络防护能力
对向证券行业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的IT公司的资质和诚信加强管理,确保其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根据网络隔离要求,要逐步建立业务网与办公网、业务网与互联网、网上交易各子系统间有效的网络隔离。技术上可以对不同的业务安全区域划分Vlan或者采用网闸设备进行隔离;对主要的网络边界和各外部进口进行渗透测试,进行系统和设备的安全加固.降低系统漏洞带来的安全风险;在网上交易方面,采取电子签名或数字认证等高强度认证方式,加强访问控制;针对现存恶意攻击网站的事件越来越多的情况,要采取措施加强网站保护,提高对恶意代码的防护能力,同时采用技术手段,提高网上交易客户端软件使朋的安全性。
2.4.3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和专业水平
目前在证券行业内,从业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比较薄弱.必要时可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意识考核,从行业内部强化网络安全工作。要加强网络安全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行业网络安全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
2.5扎实推进行业灾难备份建设
数据的安全对证券行业是至关重要的,数据一旦丢失对市场各方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无论是美国的“9·11”事件,还是我国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和四川汶川大地震,都敲响了灾难备份的警钟。证券业要在学习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自身需要,对重要系统开展灾难备份建设。要继续推进证券、基金公司同城灾难备份建设,以及证券交易所、结算公司等市场核心机构的异地灾难备份系统的规划和建设。制定各类相关的灾难应急预案,并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确保灾难备份系统应急有效.使应急工作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
2.6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证券行业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用人制度和机制。积极吸引有技术专长的人才到行业巾来,加强lT人员的岗位技能培训和业务培训,注重培养既懂得技术义懂业务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要促进从业人员提高水平、转变观念,行业各机构应采取采取请进来、派出去以及内部讲座等多种培训方式。通过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考评,提升行业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促进技术人才结构的涮整和完善。
存储体系建设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安全和保密是信息存储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电子文件是信息社会中党务、政务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信息化条件下文件和档案的一种新型载体,是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王刚同志在全国档案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认真研究和处理信息化带来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等新情况,积极探索和解决信息化进程中出现的信息安全等新问题,确保电子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方便性原则。存储是为了利用。安全性与利用的方便性之间往往存在某些冲突。在存储体系建设中既要考虑安全性,也要考虑信息在服务过程中的方便性。“随着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政府改善服务、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以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部门工作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目的,积极主动地做好电子文件管理工作,将有利于档案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全面开展。”
经济性原则。安全性和经济性也存在一些矛盾。信息存储的安全性需要一系列软、硬件系统的支持,这是一笔不菲的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似乎永远也没有足够的时候。由于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我们在进行信息的安全保护中无法找到完美的办法。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遵循的是“适度安全准则”,即根据具体情况提出适度的安全目标并加以实现。
可持续发展原则。电子文件中心建设过程中应处理好三个关系:电子文件中心建设与新的档案馆舍建设的关系;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保护工作的关系;电子文件管理与档案基础业务建设的关系,从而促进档案事业整体持续健康发展。长久保存和集中管理要求存储体系具有分布式的特征,能够不断扩展。存储体系建设应考虑到日后发展,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问题”。
存储体系中安全问题的特点
安全问题是建设存储体系首先和必须考虑的问题。一般来说,信息安全存储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多样性。在绝大多数信息系统中,安全问题包括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和安全管理等三个方面。物理安全是指关键设备的安全和存放地点的安全等内容。例如:有些计算机没有内外网物理隔离,机房也没有基本的防雷、防尘、防静电等措施。逻辑安全方面涉及访问控制和数据完整性等方面。安全管理包括人员安全管理制度等。
动态性。由于信息技术在不断地变化,今天的安全问题到明天也许不再成为安全问题,而今天无关紧要的问题,明天可能成为严重的安全威胁。电子文件“本身不能被人们直接读取,必须借助于专门设备,而这些设备的更新又很快,过若干年这些读取设备可能就会从社会上消失,那时,电子文件就变为无法读取的死信息”。
对管理的依赖性。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是保证信息安全存储的关键因素。安全问题的多样性和动态性使仅仅采用安全产品来保证信息的安全存储难以奏效。离开严格、合理的管理制度,离开管理人员对系统的正确维护,再先进的安全保护产品也会形同虚设。
存储体系模型
面对诸多的安全问题,必须根据电子文件的信息特点,建立具备较高安全等级的、面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存储体系。电子文件中心存储体系应具备多层次、多介质、分布式等基本特征,至少应包含管理制度层、在线存储层、离线存储层和异地存储层四个层次。
管理制度层。安全问题具有对管理的依赖性,严格的管理制度、合理的管理策略、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存储体系的重要保障。一般来说应有如下几个管理制度: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保密规定、网络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网络安全保障应急预案、管理员岗位职责及工作流程等。在这一层中还要明确存储备份和恢复策略、网络的安全等级划分、信息的保密等级划分、管理人员的权限划分等。
在线存储层。在线存储主要目的是保证信息能在线利用。对于可以在线利用的信息,要按照有关规定,在相应安全等级网络上传输利用;对于不能在网络上传输的信息只能离线存储。对于高安全等级或信息实时变化的系统,在该层应配备在线备份系统。
离线存储层。离线存储是对在线存储层的安全备份,当在线存储出现问题时能及时进行数据恢复,例如病毒、磁盘阵列硬件故障等。离线存储的介质应脱离、远离网络并按照有关要求存放在符合温湿度、磁场、光照等安全要求的库房或专用设备中。
异地存储层。异地存储主要作用是对其他两种存储形式进行安全备份,关键时候(例如海啸、地震、火灾等灾难发生时)用来恢复数据。异地备份介质位置与本档案馆的距离极为重要。有文献指出:若防火灾,距离只需几百米;防水灾,距离应不小于数公里以上;防地震或海啸,则需几百公里距离以外。
存储介质的选择
一般来说,存储介质应选用较耐久的材质,减少储存或利用过程中的损坏可能性:应使用技术寿命长的介质,使数据能在当前技术条件下维持更长的有效读出时间,减少数据迁移的频率,降低数据丢失的风险。由于存储体系的安全系数建立在多层次、多方式、多技术的整体之上,这就给我们在选择存储介质的时候提供了一定的自由度。按照三个存储层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我们可以选择相应的存储介质。
在线存储层的数据是进行信息服务的主要资源,需要经常利用和变化,在该层选择存储设备的时候重点要考虑在线服务的要求,利用要方便、扩展要自由;离线存储层和异地存储层中存放的数据一般是备份数据,不经常利用,对这类数据的存储介质选择,传送速率、存取速度等就不是主要考虑因素,而应更多考虑数据安全与长期保存过程中的读取问题。此外,数据恢复的快速性、实施存储的经济性等方面也是应该考虑的内容。结合工作实际,我们认为磁盘阵列、光盘和大容量磁带是存储体系建设中比较合适的存储介质。下图是基于以上考虑的存储体系结构图。
备份和恢复
一、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情况
本次检查内容主要包含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的管理机构、规章制度、设施设备、网站和信息运行情况、人技防护、队伍建设等5个方面,同时从物理安全差距、网络安全差距、主机安全差距、应用安全差距、数据安全及恢复差距等5个方面对主机房和14个信息系统、1个网站进行等级保护安全技术差距分析,通过差距分析,明确各层次安全域相应等级的安全差距,为下一步安全技术解决方案设计和安全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从检查情况看,我校网络与信息安全总体运维情况良好,未出现任何一起重大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事件(事故)。近几年,学校领导重视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始终把网络信息安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内容;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机构健全、责任明确,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比较规范;管理制度较为完善,技术防护措施得当,信息安全风险得到有效降低;比较重视信息系统(网站)系统管理员和网络安全技术人员培训,应急预案与应急处置技术队伍有落实;加强对学生网络宣传引导教育,日常重视微信、微博、QQ群的管理,提倡争当“绿色网民”;工作经费有一定保障,网络安全工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在最近一年学校信息化经费投入中,网络建设与设备购置费用约占56、5%,数字资源与平台开发费用约占40、6%,培训费用约占0、6%,运行与维护费用约占1、04%,研究及其他费用约占1、23%,总计投入占学校同期教育总经费支出的比例约1、57%,基本保证了校园网信息系统(网站)持续安全稳定运行。
1、网络信息安全组织管理
20xx年学校成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校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办公室设在党委工作部,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作为校园网运维部门承担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防护与技术保障工作,对全校网络信息安全工作进行安全管理和监督责任。各部门承担本单位信息系统和网站信息内容的直接安全责任。20xx年,由于人动,及时调整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名单,依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维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负责人为部门网站的具体负责人,建立学校网络信息员队伍,同时,还组建网络文明志愿者队伍,对网络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跟踪、跟帖、汇报。
2、信息系统(含网站)日常安全管理
学校建有“校园网络系统安全管理(暂行)条例”、“学生上网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保密管理条例(试行)”、“校园网管理制度”、“网络与信息安全处理预案”、“网上信息监控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各系统(网站)使用单位基本能按要求,落实责任人,较好地履行网站信息上传审签制度、信息系统数据保密与防篡改制度。日常监控对象包括主要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服务器等,其中网络中的边界防火墙、网络核心交换机和路由器、学校站服务器均纳入重点监控。日常维护操作较规范,多数单位做到了杜绝弱口令并定期更改,严密防护个人电脑,定期备份数据,定期查看安全日志等,随时掌握系统(网站)状态,保证正常运行。
3、信息系统(网站)技术防护
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前期的防控主要是基于山石防火墙、深信服防火墙及行为管理软件,20xx年为加强校园网络安全管理,购置了“网页防篡改、教师行为管理、负载均衡”等相关安全设备,20xx年二月中旬完成校园信息系统(含网站)等级保护的定级和备案,并上报xxx市网安支队。同时,按二级等保要求,约投资110万元,完成“网络入侵防御系统、网络安全审计系统、运维审计-堡垒机系统、服务及测评及机房改造(物理安全)”等网络安全设备的采购工作,目前,方案已经通过专家论证。
20xx年4月-6月及20xx年3月对网站系统进行安全测评,特别对系统层和应用层漏洞扫描,发现(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库)出现漏洞,及时整改,并将结果上报省教育厅、省网安大队、xxx市网安支队。同时,对各防火墙软件7个库进行升级,对服务器操作系统存在的漏洞及时补丁和修复,做好网站的备份工作等。
4、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管理
20xx年学校制定了《xxx职业技术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处理预案》、《xxx职业技术学校网络安全和学生校内聚集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为应急技术支持单位,在重大节日及敏感时期,采用24小时值班制度,对网络安全问题即知即改,确保网络安全事件快速有效处置。
二、检查发现的主要问题
对照《通知》中的具体检查项目,我校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和安全管理建设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院数据中心建设相对薄弱,未建成完善的数据中心共享体系,各应用系统的数据资源安全及灾备均由相关使用部门独自管理。同时,网络安全保障平台(校园网络安全及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尚在建设中。
2、部分系统(网站)日常管理维护不够规范,仍存在管理员弱口令、数据备份重视不够、信息保密意识较差等问题;学校子网页网管员为兼职,投入精力难以保证,而且未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由于经费问题,个别应用系统未能及时升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
3、目前尚未开展网络安全预案演练,还未真正组建一支校内外联合的网络安全专家队伍,未与社会企业签订应急支持协议和完成应急队伍建设规划。
三、整改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进行了研究部署。
1、全面开展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工作。按照相关《通知》要求,20xx年8月底全面完成网络安全保障平台建设,根据系统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业务特性及应用重点,采用等级化与体系化相结合的安全体系设计方案,形成整体的等级化的安全保障体系,同时根据安全技术建设和安全管理建设,保障信息系统整体的安全。
2、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根据等级保护要求,进行信息安全策略总纲设计、信息安全各项管理制度设计、信息安全技术规范设计等,保障信息系统整体安全。
本文针对新疆电力营销系统的现状,给出了一种多层次的安全防护方案,对保障营销系统网络稳定运行,保护用户信息安全,传输安全、存储安全和有效安全管理方面给出了建设意见。
2新疆营销网络系统现状
新疆电力营销业务应用经过了多年的建设,目前大部分地区在业扩报装、电费计算、客户服务等方面的营销信息化都基本达到实用化程度,在客户服务层、业务处理层、管理监控层三个层次上实现了相应的基本功能。结合新疆电力公司的实际情况,主要分析了管理现状和网络现状。
2.1管理现状
根据公司总部提出的“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从管理的需求上来说,数据越集中,管理的力度越细,越能够达到精细化的管理的要求。但由于目前各地市公司的管理水平现状、IT现状、人员现状等制约因素的限制,不可能使各地市公司的管理都能够一步到位,尤其是边远地区。因此,营销业务应用管理在基于现状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根据对当前各地市公司的营销管理现状和管理目标需求的分析,管理现状可分为如下三类:实时化、精细化管理;准实时、可控的管理;非实时、粗放式管理。目前大部分管理集中在第二类和第三类。
2.2网络现状
网络建设水平将直接影响营销业务应用的系统架构部署,目前新疆公司信息网已经形成,实现了公司总部到网省公司、网省公司本部到下属地市公司的信息网络互连互通,但是各地市公司在地市公司到下属基层供电单位的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情况差别较大,部分地市公司已经全部建成光纤网络,并且有相应的备用通道,能够满足实时通信的要求,部分地市公司通过租用专线方式等实现连接,还有一些地市公司由于受地域条件的限制,尚存在一些信息网络无法到达的地方,对大批量、实时的数据传输要求无法有效保证,通道的可靠性相对较差。
2.3需求分析
营销业务系统通常部署在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信息网络的核心机房,为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信息网络和国家电网公司外部信息网络的用户提供相关业务支持。该网络涉及业务工作和业务应用环境复杂,与外部/内部单位之间存在大量敏感数据交换,使用人员涵盖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人员,外部厂商人员,公网用户等。因此,在网络身份认证、数据存储、网络边界防护与管理等层面上都有很高的安全需求。[2]
3关键技术和架构
3.1安全防护体系架构
营销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的总体目标是保障营销系统安全有序的运行,规范国家电网公司内部信息网员工和外部信息网用户的行为,对违规行为进行报警和处理。营销网络系统安全防护体系由3个系统(3维度)接入终端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和应用系统安全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其多个子系统组成。
3.2接入终端安全
接入营销网的智能终端形式多样,包括PC终端、智能电表和移动售电终端等。面临协议不统一,更新换代快,网络攻击日新月异,黑客利用安全漏洞的速度越来越快,形式越来越隐蔽等安全问题。传统的基于特征码被动防护的反病毒软件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需要加强终端的安全改造和监管,建立完善的认证、准入和监管机制,对违规行为及时报警、处理和备案,减小终端接入给系统带来的安全隐患。
3.3数据传输安全
传统的数据传输未采取加密和完整性校验等保护措施,电力营销数据涉及国家电网公司和用户信息,安全等级较高,需要更有效的手段消除数据泄露、非法篡改信息等风险。市场上常见的安全网关、防火墙、漏洞检测设备等,都具有数据加密传输的功能,能够有效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但仅仅依靠安全设备来保证数据通道的安全也是不够的。一旦设备被穿透,将可能造成营销系统数据和用户信息的泄露。除此之外,还需要采用更加安全可靠的协议和通信通道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
3.4应用系统安全
目前营销系统已经具有针对应用层的基于对象权限和用户角色概念的认证和授权机制,但是这种机制还不能在网络层及以下层对接入用户进行细粒度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营销系统仍然面临着安全风险。增强网络层及以下层,比如接入层、链路层等的细粒度访问控制,从而提高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4安全建设
营销系统安全建设涉及安全网络安全、主机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安全、应用安全以及终端安全几个层面的安全防护方案,用以解决营销系统网络安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4.1终端安全加固
终端作为营销系统使用操作的发起设备,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数据传输的安全,乃至内网应用系统的安全。终端不仅是创建和存放重要数据的源头,而且是攻击事件、数据泄密和病毒感染的源头。这需要加强终端自身的安全防护策略的制定,定期检测被攻击的风险,对安全漏洞甚至病毒及时处理。对终端设备进行完善的身份认证和权限管理,限制和阻止非授权访问、滥用、破坏行为。目前公司主要的接入终端有PC、PDA、无线表计、配变检测设备、应急指挥车等。由于不同终端采用的操作系统不同,安全防护要求和措施也不同,甚至需要根据不同的终端定制相应的安全模块和安全策略,主要包括:针对不同终端(定制)的操作系统底层改造加固;终端接入前下载安装可信任插件;采用两种以上认证技术验证用户身份;严格按权限限制用户的访问;安装安全通信模块,保障加密通讯及连接;安装监控系统,监控终端操作行为;安装加密卡/认证卡,如USBKEY/PCMCIA/TF卡等。
4.2网络环境安全
网络环境安全防护是针对网络的软硬件环境、网络内的信息传输情况以及网络自身边界的安全状况进行安全防护。确保软硬件设备整体在营销网络系统中安全有效工作。
4.2.1网络设备安全
网络设备安全包括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内、外网营销管理系统域中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安全防护。主要防护措施包括,对网络设备进行加固,及时安装杀毒软件和补丁,定期更新弱点扫描系统,并对扫描出的弱点及时进行处理。采用身份认证、IP、MAC地址控制外来设备的接入安全,采用较为安全的SSH、HTTPS等进行远程管理。对网络设备配置文件进行备份。对网络设备安全事件进行定期或实时审计。采用硬件双机、冗余备份等方式保证关键网络及设备正常安全工作,保证营销管理系统域中的关键网络链路冗余。
4.2.2网络传输安全
营销系统数据经由网络传输时可能会被截获、篡改、删除,因此应当建立安全的通信传输网络以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传输。在非边远地方建立专用的电力通信网络方便营销系统的用户安全使用、在边远的没有覆盖电力局和供电营业所的地方,采用建立GPRS、GSM,3G专线或租用运营商ADSL、ISDN网络专网专用的方式,保障电力通信安全。电力营销技术系统与各个银行网上银行、邮政储蓄网点、电费代缴机构进行合作缴费,极大方便电力客户缴费。为了提高通道的安全性,形成了营销系统信息内网、银行邮政等储蓄系统、internet公网、供电中心网络的一个封闭环路,利用专网或VPN、加密隧道等技术提高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进行设备间的身份认证,在认证过程中网络传输的口令信息禁止明文传送,可通过哈希(HASH)单向运算、SSL加密、SecureShel(lSSH)加密、公钥基础设施(PublicKeyInfrastructure简称PKI)等方式实现。此外,为保证所传输数据的完整性需要对传输数据加密处理。系统可采用校验码等技术以检测和管理数据、鉴别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在检测到数据完整性被破坏时,采取有效的恢复措施。
4.2.3网络边界防护
网络边界防护主要基于根据不同安全等级网络的要求划分安全区域的安全防护思想。营销系统安全域边界,分为同一安全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内部边界,和跨不同安全域之间的网络外部边界两类。依据安全防护等级、边界防护和深度防护标准,具有相同安全保护需求的网络或系统,相互信任,具有相同的访问和控制策略,安全等级相同,被划分在同一安全域内[3],采用相同的安全防护措施。加强外部网络边界安全,可以采用部署堡垒机、入侵检测、审计管理系统等硬件加强边界防护,同时规范系统操作行为,分区域分级别加强系统保护,减少系统漏洞,提高系统内部的安全等级,从根本上提高系统的抗攻击性。跨安全域传输的数据传输需要进行加密处理。实现数据加密,启动系统的加密功能或增加相应模块实现数据加密,也可采用第三方VPN等措施实现数据加密。
4.3主机安全
从增强主机安全的层面来增强营销系统安全,采用虚拟专用网络(VirtualPrivateNetwork简称VPN)等技术,在用户网页(WEB)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进行安全数据通信,提高主机自身安全性,监管主机行,减小用户错误操作对系统的影响。首先,扫描主机操作系统评估出配置错误项,按照系统厂商或安全组织提供的加固列表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加固,以达到相关系统安全标准。安装第三方安全组件加强主机系统安全防护。采用主机防火墙系统、入侵检测/防御系统(IDS/IPS)、监控软件等。在服务器和客户端上部署专用版或网络版防病毒软件系统或病毒防护系统等。此外,还需要制定用户安全策略,系统用户管理策略,定义用户口令管理策略[4]。根据管理用户角色分配用户权限,限制管理员使用权限,实现不同管理用户的权限分离。对资源访问进行权限控制。依据安全策略对敏感信息资源设置敏感标记,制定访问控制策略严格管理用户对敏感信息资源的访问和操作。
4.4数据库安全
数据库安全首要是数据存储安全,包括敏感口令数据非明文存储,对关键敏感业务数据加密存储,本地数据备份与恢复,关键数据定期备份,备份介质场外存放和异地备份。当环境发生变更时,定期进行备份恢复测试,以保证所备份数据安全可靠。数据安全管理用于数据库管理用户的身份认证,制定用户安全策略,数据库系统用户管理策略,口令管理的相关安全策略,用户管理策略、用户访问控制策略,合理分配用户权限。数据库安全审计采用数据库内部审计机制或第三方数据库审计系统进行安全审计,并定期对审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对较敏感的存储过程加以管理,限制对敏感存储过程的使用。及时更新数据库程序补丁。经过安全测试后加载数据库系统补丁,提升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安全控制、在数据库安装前,必须创建数据库的管理员组,服务器进行访问限制,制定监控方案的具体步骤。工具配置参数,实现同远程数据库之间的连接[5]。数据库安全恢复,在数据库导入时,和数据库发生故障时,数据库数据冷备份恢复和数据库热备份恢复。
4.5应用安全
应用安全是用户对营销系统应用的安全问题。包括应用系统安全和系统的用户接口和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
4.5.1应用系统安全防护
应用系统安全防护首先要对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测评、安全加固,提供系统资源控制功能以保证业务正常运行。定期对应用程序软件进行弱点扫描,扫描之前应更新扫描器特征代码;弱点扫描应在非核心业务时段进行,并制定回退计划。依据扫描结果,及时修复所发现的漏洞,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4.5.2用户接口安全防护
对于用户访问应用系统的用户接口需采取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对同一用户采用两种以上的鉴别技术鉴别用户身份,如采用用户名/口令、动态口令、物理识别设备、生物识别技术、数字证书身份鉴别技术等的组合使用。对于用户认证登陆采用包括认证错误及超时锁定、认证时间超出强制退出、认证情况记录日志等安全控制措施。采用用户名/口令认证时,应当对口令长度、复杂度、生存周期进行强制要求。同时,为保证用户访问重要业务数据过程的安全保密,用户通过客户端或WEB方式访问应用系统重要数据应当考虑进行加密传输,如网上营业厅等通过Internet等外部公共网络进行业务系统访问必须采用SSL等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加密传输。杜绝经网络传输的用户名、口令等认证信息应当明文传输和用户口令在应用系统中明文存储。
4.5.3数据接口安全防护
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分为安全域内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和安全域间数据接口的安全防护。安全域内数据接口在同一安全域内部不同应用系统之间,需要通过网络交换或共享数据而设置的数据接口;安全域间数据接口是跨不同安全域的不同应用系统间,需要交互或共享数据而设置的数据接口。
5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是安全建设的各项技术和措施得以实现不可缺少的保障,从制度和组织机构到安全运行、安全服务和应急安全管理,是一套标准化系统的流程规范,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5.1安全组织机构
建立营销业务应用安全防护的组织机构,并将安全防护的责任落实到人,安全防护组织机构可以由专职人员负责,也可由运维人员兼职。
5.2安全规章制度
建立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防护策略管理,软件系统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统安全运维管理,安全审计与安全监控管理,以及口令管理、权限管理等。确保安全规章制度能够有效落实执行。
5.3安全运行管理
在系统上线运行过程中,遵守国家电网公司的安全管理规定,严格遵守业务数据安全保密、网络资源使用、办公环境等的安全规定。首先,系统正式上线前应进行专门的系统安全防护测试,应确认软件系统安全配置项目准确,以使得已经设计、开发的安全防护功能正常工作。在上线运行维护阶段,应定期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审计,包括网络审计、主机审计、数据库审计,业务应用审计等。每次审计应记入审计报告,发现问题应进入问题处理流程。建立集中日志服务器对营销交易安全域中网络及安全设备日志进行集中收集存储和管理。软件升级改造可能会对原来的系统做出调整或更改,此时也应从需求、分析、设计、实施上线等的整个生命周期对运行执行新的安全管理。
5.4安全服务
安全服务的目的是保障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有效执行,问题、变更和偏差有效反馈,及时解决和纠正。从项目层面进行推进和监控系统建设的进展,确保项目建设质量和实现各项指标。从项目立项、调研、开发到实施、验收、运维等各个不同阶段,可以阶段性开展不同的安全服务,包括安全管理、安全评审、安全运维、安全访谈、安全培训、安全测试、安全认证等安全服务。
5.5安全评估
安全评估是对营销系统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RiskAssessment),在风险尚未发生或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对其造成后果的危险程度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策略减少或杜绝风险的发生概率。营销系统的安全评估主要是针对第三方使用人员,评估内容涵盖,终端安全和接入网络安全。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等级标准,对核心业务系统接入网络安全等级进行测评,并给出测评报告和定期加固改造办法,如安装终端加固软件/硬件,安装监控软件、增加网络安全设备、增加安全策略,包括禁止违规操作、禁止越权操作等。
5.6应急管理
为了营销系统7×24小时安全运行,必须建立健全快速保障体系,在系统出现突发事件时,有效处理和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小不良影响和损失,制定合理可行的应急预案,主要内容包括:明确目标或要求,设立具有专门的部门或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反应和处理。加强规范的应急流程管理,明确应急处理的期限和责任人。对于一定安全等级的事件,要及时或上报。
6实施部署
营销系统为多级部署系统。根据国家电网信息网络分区域安全防护的指导思想原则,结合新疆多地市不同安全级别需求的实际情况,营销系统网络整体安全部署如图2所示。在营销系统部署中,对安全需求不同的地市子网划分不同的安全域,网省管控平台部署在网省信息内网,负责对所有安全防护措施的管控和策略的下发,它是不同安全级别地市子系统信息的管理控制中心,也是联接总部展示平台的桥梁,向国网总公司提交营销系统安全运行的数据和报表等信息。
7结束语
1加强设备安全性设计
AFC系统具有数目众多的站级终端设备,因此设备的安全性不容忽视,设备安全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作为与乘客交互最多的设备,首先需要保障维修维护人员以及乘客的人身安全,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在AFC系统终端设备设计制造时遵循一定的原则:如所有设备应具备相应的安全保护,设备防水性能良好,设备内各模块应固定防止随意移动,所有接头应具有固定措施;所有设备应有良好的接地措施保证设备金属外壳不带电,所有设备及通信线路应具备相应的电源保护措施,所有设备都应配有UPS电源,以防止突然断电带来的系统威胁;闸机通道具有人员通过安全保护机制,扇门需要刚柔适中能够承受乘客的猛烈撞击对设备带来的损害,同时也能让乘客在强制闯过扇门时不受到伤害。另外,设备内部结构设计需要合理,便于人员维修操作,不应有尖利部位导致人员的划伤。2)作为与现金收益有直接关系的系统设备应该重视收益安全的设计,钱箱和票箱都应加锁,且所有钱箱在设备中具有密封性,操作人员不能直接接触到TVM内找零用的现金、钱箱内的现金和车票,在设备发售车票或者车票回收的过程中,即使是设备的某些部件发生故障,车票只能按设定的路径进入取票口或者回收箱中,不应散落在设备的其他部位。设备中经常需要更换的票箱与钱箱,由于经常搬运和卸载,因此需要有较宽的接触面不易倾斜,西安地铁2号线就是由于票箱立面较窄,易倾斜磕碰而造成票箱的损坏。涉及钱款的部件在拆卸和更换过程中必须经系统授权和身份认证,系统中钱箱的更换都应有日志记录,可明确显示卸载人以及卸载时间,卸载时钱箱中钱款的情况,比如西安地铁现在使用的TVM和检票机钱箱、票箱都配置唯一的电子标志,TVM和检票机还配备了电子储存模块,对钱箱使用情况进行记录,进入该钱箱的可累计现金金额、最后一次装入设备和从设备取出的时间、最后一次取出时的该钱箱内的现金金额以及最后一次取出时的操作人员号码等内容。
2实现网络安全性
目前,世界上有65%以上的网站瘫痪是源于病毒、黑客的入侵与攻击。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是防御这类攻击的有效办法,西安地铁2号线AFC系统处于独立的专网中(网络结构见图1),仅在小清分系统与西安市一卡通系统留有外部接口,并在此处安装防火墙,隔离AFC网络系统和外部网络,此处的防火墙配置了DOS/DDOS功能,可实现对各种拒绝服务攻击的有效防范,还配置了ARP欺骗攻击防范,以及超大ICMP报文攻击防范,设置了防火墙的告警策略,启动了防火墙日志功能。除此之外,采用基于状态的特征检测技术,基于协议异常分析的检测技术和基于流量异常分析的检测,对付来自外网和内网的攻击,缩短发现黑客入侵的时间。入侵检测技术与防火墙共同协作,对AFC系统网络入口进行多层次安全保护,形成整体纵深的安全防护体系。虽然AFC系统处于专网环境中,但由于系统升级等需求不可避免地会与外界存储设备存在交互,因此对于内网的管理,除了应用网络防病毒体系外,还可以采用漏洞扫描和日志告警功能,使得系统在遭受攻击之前,可以了解和修复自身网络安全问题,提早发现漏洞,阻断病毒传播。另外,系统还应该具备外部存储设备的认证功能,即只有被认证过的设备才可以在系统中使用,防止外界存储设备给系统感染病毒。
3关注软件和数据安全性
在整个AFC系统中,乘客应用AFC系统在不同层次将产生各种类型的数据,这些海量的数据存在丢失、损坏、被篡改的风险,因此各层次下设备需要根据其自身的需求对相应的数据进行保护,主要工作如图2所示。对这些安全需求系统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需要有安全产品的应用,即涉及数据的设备都需要有防病毒软件,以保护系统数据不被外界损坏,硬件采用专用的Unix操作系统,采用Oracle数据库产品系列。2)需要安全密钥系统的应用,通过ISAM和PSAM卡保证所有设备的合法性,通过TAC码来确保终端交易数据的合法性。西安地铁2号线采用了3DES对称密钥算法,确保数据的加密与外界的隔离,有效地达到了认证的安全性。3)为了防止数据在阐述过程中被篡改,系统需要应用CRC码进行校验。4)系统需要提供细致的权限管理,在运营过程中由于维护人员众多,角色不一,因此对系统的误操作很容易破坏系统的数据,因此,系统需要提供细致的权限管理功能,维护人员为不同角色的人员提供相应权限,防止误操作和数据的恶意破坏。5)为了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系统提供数据冗余功能和数据跟踪功能。西安地铁2号线SLE设备中的数据在打包向上层设备传输前,将数据保存在设备的两个不同物理空间上,SC、CC将数据再向上层传输前,保存4份数据,系统数据根据不同设备分别保存数据的期限为15天或者30天不等,并且提供专门的票卡跟踪模块。6)系统需要提供数据审计功能,系统各个层级不但要对数据的连续性进行审计跟踪,还要将累计数据进行检查,防止数据的重复或者丢失。
4完善策略安全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