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

第1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异质分组;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南京市第十一期教学研究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小班化思想品德学科分层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70-03

一、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的含义

分层教学是指按照学生的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学业基础、接受能力,以及道德认知和实践等方面的差异分为不同的层次,然后根据这些层次的实际情况组织课堂教学。道德与法治课的分层教学,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成绩,更为关键的是通过分层教学,可以有针对性地培育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进行认同和内化,为学生的德性成长提供切实的帮助。如果仅仅是把班级的学生进行分层并把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组成各层次学习小组,这样分组可以为教师分层施教提供便利,但是,无形中,把班级的学生进行标签化,其缺陷也非常明显,优良组别的学生在班级中往往具有一定的优越感和骄傲情绪,在与中低组别学生相处时可能会看不起他们,在班集体建设中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就需要在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中实施异质分组,将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业基础、接受能力及道德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分在一组,这样,每一组不论从知识的接受程度、能力的大小及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有不同层次的人,而不同组别之间是同质的,即都有多层次学生组成,这样组与组就形成竞争性关系。异质分组下的分层教学可以让学生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有助于课堂学习的高效进行。具体来说,异质分组下的分层教学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1. 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的情况下,小组内一些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好、愿意帮助他人的学生可以承担“小先生”,主动帮助其他同学共同进步。同时,可以通过发挥组内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带动学习水平、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进步,营造互帮互助的学习小组建设氛围。

2. 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因为把不同兴趣爱好、行为习惯、学业基础、理解能力和道德认知的学生分在一起,为组内有个性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还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组内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满足了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3. 思维方式得到了丰富

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因为不同学生感兴趣的学科不一样、家庭背景不同、思维方式有别。但是,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经常在一起就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争论,在交流中,各人对问题的看法、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都不一样,各种思维方式得到了展现,在长期的分享氛围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得到不断丰富。

二、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小组建设策略

异质分组在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做好分组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根据“全班分层,同组异质”的原则,组织实力差不多的学习共同体――小组。教师首先要通^问卷、访谈等方法,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认知情况、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等各方面进行摸底排查,根据排查结果对全班学生进行分层,一般来说,可以分为3个层次,即A、B、C3层。当然,这种层次的划分是教师隐性操作的,避免引起学生心理变化而影响课堂教学。然后,依据“同组异质”的要求,兼顾性别、特长差异,分别从排查的3个层次中随机抽取学生组成小组,对于小班化学校来说,每个班级人数在30~36人之间,全班可以分成5~6个小组,每个小组6人(这样,每个小组的学生有3个层次)。人员定位后,即开始进行座位调整(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进行分层分组教学,但是要求在思品课的时候按照思品课的座位),使一个小组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小组内的探讨和协作,也有利于对各小组的测评。

其次,做好分工,明确职责,增强小组成员归属感。异质分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挥各组员的个性与特长,是为了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与共同成长。所以,在小组成员确定后要进行小组建设。每个小组都要做好小组文化建设,如取一个反映小组特色的组名、学期目标、小组纪律、响亮的口号等。还要对小组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如“组长”要精细化分配任务和协调好本组人员;“记录员”要负责记录本组研讨问题时每个人的发言要点;“发言人”要整合组内各成员的发言内容,厘清观点和思路,代表本组发言,这里也要求在对外组时,同组同一声音原则,组内有不同意见,可以组内交流。当然,为培养学生多方面才能,小组成员之间角色要定期调换,让每一位学生在不同方面都有所发展。这样,学生都知道自己在这个学习小组内做什么,怎么做,就会主动参与,消灭组内看客现象,将分层教学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最后,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机制,开启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效率。因为学生每天都要在课堂上学习,要求学生时时刻刻保持浓烈的学习氛围和激情有点不切实际。如果在学习中能够找到竞争对手,就会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疲惫状态。所以,在异质分组分层教学中,需要师生共同建立竞争性机制,促使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分工协作,而小组间进行有序竞争可牢牢吸引学生,让学习更加高效。为此,教师和学生需要共同制定一个竞争性量化方案,在这个方案中,需要把各种加分和减分项目商定清楚,内容涉及很多,如课前准备、课堂纪律、课堂发言、小组成员参与课堂率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当然,在这种竞争性机制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具有一定的裁量权。当教师、学生都能熟练利用这种竞争性机制时,必然会在课堂中营造你追我赶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分层教学操作策略

小组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合作、探究及异质学生的个性发挥。但是,有效的班内分层教学肯定离不开班级分组。所以,在异质分组情况下,如何有效进行班内分层教学是教师研究的课题。

在分组中,每组的成员已经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道德认知等综合因素进行A、B、C3个不同等次的划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不断关注3个层次学生的发展状况,找准他们的 “最近发展区”,按照教学目标、课堂问题设计、作业设置和评价检测等基本要素进行异质分组下的分层设计,让每个层次学生都有所提升和发展。

1. 教学目标的分层

对于教学目标的分层,需要按照课程标准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3个维度出发,明确学生应该掌握的主干知识和主要观点,所要提升的各种能力要求及所要体验的情感过程。同时,根据已经划分的3个层次的学生实际情况及课程标准要求,将这些目标区分为3个层次:A层目标则要在“课程标准”全部要求的基础上拓展提高;B层目标为“课程标准”提出的主要要求;C层目标为“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达标要求。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内容时,通过对学生的前测,制定如下分层目标:

A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加深自己的爱国情感。能力目标:具备主动发现和自觉发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熟练运用民族精神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熟练掌握我国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现及作用。

B层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体验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加深对自己祖国的热爱。能力目标:具备一定的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的能力并能够践行;能够利用民族精神的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掌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时期的表现及作用。

C友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感受到民族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能力目标:初步具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能够利用给出的民族精神内容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能力。知识目标:知道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表现。这样的目标定位,充分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基本能力,既能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当然,这样的目标定位,教师心中有数,不一定要告诉学生个人。

2. 问题设计的分层

分层是为了每位学生发展,分组则是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如何让所有的学生主动参与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的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各层次学生的学业和能力水平,既要让他们感到这些问题可以解决,但同时也要他们感觉到这些问题不那么好解决,要让学生有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为此,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教师可以设计层次性的问题串,激发学生思维。在设计问题串时,有意识地把问题分成A、B、C3个层次,其中以知识性为主的基础问题面向C类学生;分析、阐释类等难度稍大的问题则面向B类学生;思辨性、多角度等难度大的问题面向A类学生。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设置以下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串:①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不同时期有什么样的表现?(A、B、C层学生回答);②我们常常把民族精神称为民族的“脊梁”,结合上图及你的体验,谈谈对“脊梁”的认识。你知道中华民族精神在哪里吗?(主要由A、B层学生回答,C层学生可以思考);③民族精神只是中华民族独有吗?其他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有哪些异同?你认为未来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会有哪些新的发展,并请谈谈你的理由(A层学生回答)。这样设计的问题串,不仅兼顾所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而且问题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现有的水平基础上都能够有所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把学生紧紧吸引到课堂中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关键就在于教师是否能把学生带进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撞击起来,而巧设不同层次的问题就是有效途径之一。

问题设计需要分层,但分层设计的问题如何不留痕迹地落实到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也需要讲究策略。如果是一般的课堂提问和自主阅读,教师自己可以做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如果这些问题落实到各学习小组,由小组共同完成,如何才能保证分层设计的问题落到不同层次的学生身上?笔者采取的做法是:在建设小组的时候,要求每个小组准备3种不同颜色的6支铅笔,每次上课前,笔者会有意识地把不同颜色的笔发给不同层次的学生(颜色不固定给某一层次学生),教学中,笔者就会要求每次的问题要求不同颜色笔的学生重点考虑,也会请拿不同颜色笔的学生来回答相应的问题。这样,分层设计的问题就基本上落实到各层次的学生身上。当然,笔的使用好处还有很多,如可以通过笔的摆放位置就可以知道哪些学生上课回答过问题等。

3. 作业的分层

作业的分层,一方面可以在量上体现,但更主要的体现在质的方面。如何才能体现质和量两方面的内容呢?在进行作业设计时遵照一个原则,即“两做三层”。“两做”就是选做和必做;“三层”是指布置作业要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核心知识和基本观点训练,所有人必做;第二层次为给予一定的材料,学生能够利用教材中观点说明即可,以B层次学生能达到的能力为准;第三层次为综合类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以C层次学生达到的能力为主。鉴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第一、第二层次的作业基本上都在课堂完成,所以,在课堂上笔者会给学生独自完成作业的时间,然后要求在组内进行研讨,研讨的主要内容就是看看答案是否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找出具体的原因。然后找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汇报本组作业答案情况或者对其他小组的作业答案情况作出评价。对于第三层次的作业,虽然是综合性较强的问题,但是也可以分成不同的要求。例如,C层次要求,只要找出部分知识即可;B层次要求,找出全部观点;C层次学生不仅要找出全部观点,材料和观点还要进行对应,对问题的认识要辩证和全面,这样A、B、C3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完成。当然,对于一些实践性的任务,则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作业的分层设计让不同类别的学生都有选择余地,而且提供了不同类别学生展示和发挥的空间,对于作业的分层如何落实到学生身上,同分层问题落实一样,利用不同颜色的笔可以实现。作业的分层设计是为了配合目标的分层和教学设计的分层,目的是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活跃学习氛围,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促进作用,其核心在于促进不同类别的学生共同进步和成长。

4. 评价学生的分层

有差异的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来评判,既不科学也不公平。这种评价方式只会让中低层次的学生更低,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产生自满心理,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的做法是把评价分为两节,第一节为阶段性评价,第二节为学期结束评价。阶段性评价主要看小组评价,根据前面的异质分组中的各小组考核情况,每一小组的得分就是这个小组每一位成员的得分,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半学期进行总结,一学期进行最后评定。在每月小结、半学期总结及学期评定中对于优秀的小组都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学期结束评价,因为是纸笔测试,笔者会要求学校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命制AB卷,由学生自主选择不同的试卷,不论选择哪一种试卷,都以卷面分计算。当然,在选择的过程中,教师会有意识地疏导相应层次的学生选择相应的试卷。这样的评价方式,让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更加紧密,同时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让更多的学生找回自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异质分组下的思想品德学科分层教学策略,主要是为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着力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法治素质的养成。在这其中,异质分组的策略是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课堂,在课堂中能够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合作和探究,个性也得以充分发挥,分层教学策略则主要是为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服务,所以,教师在进行异质分组分层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异质分组的策略研究,更要关注教学内容和效果的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 周海峰.分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5):116-P117.

第2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学校发展

如果说教育是一个坐标系的话,那么,教育质量代表的是教育的效度,而学校文化则代表教育的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不重视文化建设的学校,注定是一所没有高度的学校。平度第二中学(简称“平度二中”)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区位和生源均不占优势,这样的学校怎么发展?我们的回答是靠文化。通过文化培育自己的软实力,照样可以使一所农村高中绽放出别样的绚丽。

一、育人文化:让教育回归根本

学校文化提供学校发展的共同的愿景,起到引领作用。农村高中可能普遍感到生存的巨大压力,这与自己目标文化的错位有一定关系。我们是这样给自己一个定位的:“做平民的、大众化的普通高中教育,以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为己任,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基础教育兼顾特长培育,追求合格率,兼顾升学率。”有了正确的目标文化,就不再焦灼,也无须自卑,反倒生出一种悠然的达观心态来经营自己的学校教育。

在人才的培养上,我们有个看似倒置的观点——合格第一,优秀第二。学校文化在人才培养上的核心价值判断决定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和计划措施等一切呈现形态。基础教育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和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造就千百万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而现实是由于“偏追”的影响,整个基础教育坠入一种选拔和淘汰的深渊。高中是决战的前沿,小学和初中是后续梯队。在这种战时机制上,学校无法放松心情来做教育,一切围绕中考和高考的轮子转。在这种高速的旋转中,不断地产生着新的选拔和淘汰,看一看官方数字背后真实的辍学率,可能会让人触目惊心。这一切皆源于核心价值判断的失误。既然是大众化教育,我们更应该重视合格的教育,并把合格教育做为衡量学校教育的基本尺度。具体到高中,但凡通过毕业会考,取得毕业证书,都应算合格人才。以合格教育为核心价值判断,弱化选拔和淘汰,才能心平气和地做教育。开齐课程,培育特长,德、智、体全面发展。其实在合格教育中,优秀的产生是自然的事情,甚至由于科学地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优秀。这样,优秀的成长不是建立在废墟上的成长,而是共同成长中的突出成长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重视合格,鼓励上进,把合格放在第一位,追求优秀在其次。有特立独异的学校文化做主导,我们才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流于俗。

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精神。当学校文化充溢于整个校园时,就形成一种氛围,称之为“文化场”。尽管它不可触摸,却是客观存在,浸润和濡染着在场中的每一人,这就是文化的影响力。大家都在读书,个别不想读书的学生倍感无聊,也跟着读书;大家都在说笑,个别想读书的学生也就懈怠下来。作为农村高中,区位上不占优势,全市前2800名学生被城区重点高中一网打尽,而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不足2000人。我校收的是全市2800名开外的学生,而家长和学生对我们怀着和重点高中同样的期待。重点高中是把应该考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而我们是把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学生送入大学。在现行的中考招生体制下,我们没法改变体制,只有改变自己。学校确立“一主两翼”的特色教育办学思路,即“以美术为主体,以音体为两翼,带动发展,协调共进”,我们的学生照样走进中央美术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知名学府的校门。

二、管理文化:让管理提升层次

管理有三种境——人治、法治和“文治”。校长、制度和文化是学校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在学校发展的初始阶段,主要靠校长的思想、人格和能力;发展阶段,主要靠一套完备的、切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机制;成熟阶段,则主要靠学校文化。学校管理渐次由人治、法治走向“文治”,标志着管理达到文化的极致。在此过程中,校长有义务担当起学校文化建设的重任,把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到学校发展战略高度,引领学校的主流文化建设,把建设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庄严使命。没有文化的意识和文化建设的自觉,总用一种行政长官的心态来领导和管理学校,永远做不成教育品牌。平度二中有三个教学区,从二中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我们确立了“总部统揽,校区自治”的管理模式,提炼出“全”“细”“严”“正”“情”等五大特色。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平度二中的管理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一些看似复杂的得很简单。如评职称,局里给10个中高名额,最终就有10人报,没人争,没人抢;评先进,年度考核优秀,多年没搞投票评议了,都是累计积分制;年度零投诉。这些都是在和谐、务实和重效的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的。学校的管理文化一直秉持着以下两个理念:

第一,以人为本,重视教师。教育即服务,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第一,学生第二”,这种观念是对传统学生观的一种颠覆,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打破“师道尊严”,转变教师观念,摆正自己位置,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有利于保护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和培植学生多彩的个性,进而催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的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从管理的角度讲,从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看,究竟是教师第一还是学生第一?我们认为校长只有照顾好教师,教师才会看顾好学生。当教师身处不公正的环境,工作超负荷运转,心理上又非常压抑时,满腹的怨气就会发泄到学生身上,从而给教育的对象带去师源性污染。究其原因,很多不是教师本身的问题,而是学校管理的问题。所以学校一定要为教师提供一个公平的工作环境,要有科学的竞争激励机制,要关心教师生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价值实现,落实教师民利,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当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面对学生时,我们的工作才有可能做好。所以校长在落实“以人为本”上,首先要重视和关注教师,这是实现优质服务的前提。

第二,“人性第一,理性第二”。现在学校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更准确地说只注重管理的量化,把目标分解,视完成情况计分,进行定量评价,这实际上是管理的一种简单化倾向。鉴于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诸多因素中,有不少是无法量化、而对教育又是重要乃至关键的东西,像教师的人格、爱心等,它是不可以称量的。当过多、过滥地使用量化管理时,教师往往不是在教育的根本上下功夫,不愿做长远的打算,而是逐条研究应对量化表上的一个个项目,把极富创造性的工作变成机械的操作,变成追名逐利的短视行为,因而就有了在教育这片知识密度较大的领地上种种不科学甚至野蛮的行径。这是把教师当做“工具人”而不是“情感人”“文化人”的必然结果。一个充满冷漠的“工具人”,只能培养更加冷漠和颓废的学生。因此,量化管理不是唯一的,甚至都不是最重要的法宝。培养朝气蓬勃的学生要靠生气贯注的教师,而激发教师工作的热情需要学校管理中诸多丰富的非理性因素的培养。这就是我们的人本管理文化。

三、科研文化:让科研渗透思想

平度二中在科研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做科研实际上是做文化”,于是将科研提升到文化建设的高度,在长期的运作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科研文化。“做有思想的科研”,代表平度二中教育科研所达到的境界。平度二中教育科研从自身发展经验出发,认为基层学校科研必然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初始阶段,启动研究,生成和积累大量的过程性材料;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在积累达到一定量的情况下,产生阶段性飞跃,能够提供研究展示现场;第三阶段是高级阶段,过程性材料为规范的和正式的著述取代,生成自己的科研思想,形成自己的科研风格和科研特色。我们将其通俗地概括为“三流科研出材料,二流科研出现场,一流科研出思想”。这一观点在2008年1月份山东省校本研究工作总结表彰暨现场研讨会上一经提出,便产生广泛的共鸣。

在科研上我们还有一个认定,就是“三流教科室主任指挥科研,二流教科室主任带头科研,一流教科室主任服务科研”。科研要重视材料积累和网络利用,提出“材料让科研站起来,网络让科研飞起来”。在科研运作上提出“柔性启动”“利益驱动”。在正确的科研文化引领下,学校科研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壮大。学校从2003年起步,2008年初以校本研究的丰硕成果成为山东省中小学校本研究先进学校。四、校史文化:让古旧烛照今人

我们提出“盛世修史,史为今用,用以育人,人才辈出”,把文化建设最终落实到育人上,避免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至上主义。平度二中是1952年建校的,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肯定有很多好的沉淀和积累。平度二中的史志建设从去年在青岛召开的“中国地方教育史志校史工作暨校史与学校发展研讨会”开始启动。

我们让档案室去“存史”,由校史室去“展史”。当师生们徜徉于其间,领悟学校历史文化的真谛,感受老二中人的精神激励时,便是“用史”。“用史育人”,正是校史研究的落脚点。一张老照片尽管算不上是摄影精品,但如果它是1959年抢收本校丰产小麦的照片,那就显得弥足珍贵。40多年前的声光电影自然无法追回,而这张照片,依然倔强地透射着那个年代的信息。一张1959年赴省参加飞行员体检的合影,其背景是学校门前的一座牌楼式建筑,称为“跃进门”,两侧横幅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如果这个牌楼能保存至今,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些蕴含文化价值的建筑,往往被当做危房拆除了。学校尚存20世纪50年代的一座大礼堂,苏式建筑,我们现在才知道它是历史幸存的宝贝,该好好维护。作为档案室的延伸和外在呈现方式,学校还兴建了碑刻长廊和书画长廊,与一字排开15间规模的校史展室并称学校文化的“三大长廊”。碑刻长廊以40年校庆领导、专家和书画家题词为基础,扩展而成。书画长廊以40年校庆书画为基础,加上师生书画作品组成,这样就从物态层面上,构筑起学校历史文化的立体呈现方式。

校史文化的呈现不是做给外人看的,更不是哗众取宠、博取名利的工具,而是二中人自己的精神家园。当一位老校友在展室里40年前的老照片上找到自己时,高兴地大叫起来,我们也幸福着他的幸福。当人们走进这个贯通历史与现实的长廊时,就会陡然意识到我们正在创造二中现在的历史,因而更加珍惜今天的一切。

五、课程文化:让甘泉滋养心灵

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面、协同推进。但是,教育理念有相对稳定之时,规章制度有相对完善之时,环境建设有相对饱和之时,活动文化一般也有定例,唯有课程文化建设没有穷期。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资源的研发也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度二中近几年编辑出版了《给女儿的39封信》(明天出版社,2006年5月,该书获当年度全国非虚构类图书排行榜第23名,排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之后);《班主任工作例谈》(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年4月)等一批课程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学校文化从垂直的角度看是教育文化下的亚概念,从空间的角度看又是地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把学校文化放在本土文化的时空背景下加以研究。平度二中地处康城文化的背景下。古岘原系齐国下都——康城,田单大摆火牛阵就发生在这里。有春秋以来保存完好的大型古墓360余座,“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指的就是这里。学校据此开发出的校本教材《走近齐国下都——康城》是对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走近康城儿女》是对乡土人文资源的开发。近年来,学校共编辑校本教材62种,公开出版13种,涉及道德教育、军事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女生教育和爱情教育等多个方面,形成比较完备的校本教材体系。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形式,文化是教育的内容,而共同承载教育和文化的是阅读。抓住了阅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关键、文化的根本。平度二中以“书香校园工程”为抓手,以阅读教育为切入点,发动师生全员参与,共同营建,教师以《每周一读》为主,学生则每周一个专题,每个专题12万字,以此为师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科学素养的提升奠定一个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使学校文化、民族文化浸润、滋养人们的灵魂,达到不训而化,育人于无形之效。歙砚中的子砚为什么珍贵?古人开矿的矿碴被山洪冲下,在溪流中浸泡了500年,才那么圆润、亮泽,而教育就是要用文化的溪水浸润人的心灵。

六、终极感悟:文化竞争力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3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关键词:大学课程;知识;能力;悟道;制度保障

2014年8月26―29日,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联合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经过校赛、省赛的层层选拔,来自32个省市(包括新疆兵团)的96位选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础学科、自然科学应用学科三个小组,逐鹿于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笔者获得了人文社会科学小组第一名的佳绩。

而今,参赛时的紧张、兴奋早已褪去,但对教学的体悟与感触,却如潮水般奔涌激荡,久不能复。参赛之前凭着对教师职业的敬重与担当所累积的一些碎片化的教学经验,在赛事训练与赛后教学中,砥砺、升华,渐成一幅清晰的教学蓝图。

承载蓝图的主轴,就是教学理念。

一、授业、解惑,是否为大学课程的全部?

在省赛颁奖仪式上,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陆国栋教授的一句话,可谓醍醐灌顶:“什么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这个问题,笔者此前从未清晰地向自己提出。虽然在以往的教学时光里,作为教师的自己,也曾无数次追问“你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一场行政法知识的盛宴?说来惭愧,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就连自己,也不敢宣称行政法知识的全面掌握,又如何能确保学生得到事无巨细的传授?更何况,从无法律人以熟记条文或教材见长于职场,优胜劣汰中,胜出的,永远是活用知识、妥善解决纠纷的法律职业群体。因此,笔者的行政法课程讲授,重在塑造行政法律思维、训练学生解析行政纠纷的能力,而不是围绕教材的刻板宣讲。教材不是课程资源的中心,它只是课堂学习材料的一部分。因为现代教学再不可能是单向的传输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文本互动生发出的多种意义的一种活动[1]。

为了实现这两项教学目标,整个行政法课程离不开三种教学方法:精致的规范分析、互动的案例讨论与专业的学理支撑。

规范分析是思考的起点与归宿。作为法学院的本科生,他/她必须首先围绕着现行法律制度展开分析,才能避免外学科知识与法学知识的篡位,并迅速地进入法律职业人的共同话语体系。2014年10月24日,台湾地区的民法学界泰斗王泽鉴教授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做报告时,曾经批评:“大陆学生上课都不带法条”,其所关切的即为规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当然,大陆法学院学生不带法条已非普遍现象,至少在笔者任教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已成淘汰式。

案例讨论,强调开放与论证过程,以提问引发思考,以误区作为警戒,以论辩展现多元。本科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学习时容易死记硬背相关知识点,缺乏灵活运用能力。因此,课堂讲授应借助案例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充分领会法学作为实践科学的特性,在解决行政纠纷的过程中培养法感。需要注意的是,案例教学的重心,不在于以生动的事实描述抓人眼球,而在于反复训练法律适用的三段论思维。

学理探究,意在引导思考的深度与精度,并借助延伸阅读和课后思考,巧妙地联结教材与专著、拓展课内至课外。本科法学教育中,学生往往重技能而轻学理。殊不知,行政法学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不仅是进一步展开法学研究的基石,亦对个案处理技艺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对比分析、理论分析,不断向学生展现行政法学基础理论与行政纠纷个案处理的内在联系,不仅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更激发学生课外进一步学习的热情。

与此同时,为配合上述教学方法,需要打破传统的期末定终局的测评方式,采取过程结果式评价模式──平时课堂的开放讨论占期末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占70%。一开始,总会遇到学生羞于发言的尴尬。对此,笔者摸索出了一个小窍门:尽量记住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努力回想起每一位同学曾经的回答。这对于教师并非易事,尤其遇到大班上课的情形。所以,笔者会在每次课前花十分钟复习学生名单,重温上次提问情形。尽管这加重了教学负担,但每当熟练地叫出学生的名字,并有针对性地点评他(她)相较于前一次回答取得的进步时,学生的眼里流露出的是被尊重、被关注的惊喜目光,之后的课堂讨论也会更加主动和积极。至于课程期末考试,采用的是开卷的案例分析形式,学生可以携带任何法典、教材、论文,但必须在给定的两个小时时间内解决案例列出的所有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虽不必对法律规范倒背如流,却需对行政法律体系的整体框架与基本安排驾轻就熟,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法律解释与漏洞填补的技能,分析个案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作出合法性或正当性判断。如此,就将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妥善地整合为一体,突破了传统知识灌输式教学的禁锢。

二、学生悟道,方是大学课程的真谛

然而,这是否是一门大学课程的全部任务?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曾经说过,“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个面向学生的发问,在笔者看来,恰是对教师的明责:在授业、解惑之上,言传身教“自谋修养、意志锻炼和情绪裁节”[2],方是大学课程之真谛。就行政法学课程本身而言,若仅停留在要件提炼与个案适用,至多只能培养具有超群技艺的法律工匠;但一所一流大学法学院致力于塑造的,是具有法治反思能力的卓越法律人才。因此,如何将对法治的思考带进教学设计,启迪学生把脉中国法治建设的方向,成为隐藏于课程讲授背后的“道”。只有谙熟于此“道”中的人本关怀与正义价值,方能于“授业”、“解惑”上真正有所作为。而在悟“道”过程之中,自然会辨析正义之本质,探索公共之福祉,诘问自身之价值。如此种种,均将学生引向“什么是我的支点”的人生追问,从而使课堂不仅成为知的殿堂,更为德的指南。

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古往今来备受推崇的教学最高境界,正是自己心中理想的大学课程,亦是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重要的评分标准。

按照本次竞赛的规则,参赛选手只有完成自己的参赛环节后,方能观摩其他选手的比赛。第十位的出场顺序,虽令笔者遗憾错失许多优秀选手的授课,却仍为笔者留出了领略十多位同仁风采的机缘。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赛事,每组32名参赛选手均顶着省赛第一名的光环,并肩负着展现本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素养的重任。两相竞合之下,决定了本届赛事的才辩无双、精彩纷呈。当大多数选手的授课均如风行水上、自然酣畅之时,教学仪态与教学语言实则已秋色平分、轩轾难辨。但若认真揣摩授课过程,仍能于细微之处见仲伯:教学策略是平铺直叙还是奇势迭出?教学内容是一目了然还是辞简理博?教学思想是一定之论还是不拘一格?这看似教学技巧的差异,却彰显了大学课程的应有底蕴:破除陈规,追求创新;摒弃浅白,青睐博广;避免灌输,旨在启迪。

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提到两位让笔者印象深刻的选手。一位是教外语的女老师。一上场,她便气定神闲,展现了其他选手难以匹敌的泰然自若;整个授课过程,更是一气呵成,几无磕绊。但她最终的分数却并不十分理想。另一位是讲授《史记》的男老师。尽管与之前的女老师相比,他的教姿教态略逊一筹,但他的课程既安排了对“司马迁欣赏司马相如吗?”这一问题的开放式讨论,亦给出了自己的三点论据。更为重要的是,他强调学术交流的平等性,欢迎同学质疑他的论证过程。最终他拔得当天上午的头筹。两位选手虽各有千秋,但最终的结果却让笔者不得不细细推敲评委老师的用意:那位女老师的授课虽安排了互动式提问,但所提问题,主要围绕着阅读材料的英文理解本身;而男老师的课堂,展现了具体观点背后的学术争鸣与开放的学术讨论氛围。相较之下,后者在知识传授之外,似乎更能引导学生活用史学研究方法,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

思量至此,笔者不禁感慨评委老师的良苦用心,并重新体会组委会评分规则的立意。大学是这样一处所在,在这里,凭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地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人们出于寻求真理的唯一目的而群居于此[3]。组委会旨在明晰,能够引导学生悟道的教学,才是好的大学课程。

三、好的大学课程,离不开制度保障

带着这份感悟,笔者以参赛时精心准备的20次课件为基础,重新设计了本学期的“行政法”课程。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下来,笔者明显感觉到,课程的知识点讲授更为连贯,思维训练更加全面,思想启迪更为高远。赛前两个多月全身心的投入,收获的,是更多学生的蜕变与成长。许多学生写来邮件点赞。一位中国政法大学短期交换生的上课体会,更是深刻地诠释了升级后的教学理念可能产生的无穷影响:“有一句话这样说,总有一种人的存在,让你对你自己付出的努力与现状感到惭愧。而我觉得一个老师最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是在她的感染下,学生内心真实地生出一种想要变好的深切的渴望。我有过这种渴望,在你上上周的那次课中。”这封邮件,让笔者由衷地体会到作为教师的力量与幸福。

说来非常惭愧,若不是这场赛事,笔者不可能有完整的两个多月时间,全情投身于教学之中。放眼当下,全国高校在各种排名与指标考核的驱动之下,将发表高层次论文、获批高层级课题、荣膺高层面奖项作为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职称晋升的压力、业界评价的标准,逼迫着大多数青年教师将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科研。

这确实有些反讽。本应以教书育人为主业的高校,曾几何时,疏离了她的本业?其实,教学上的付出,并不都是悄然无声息。只是,“教育是农业”,投入多、产出缓,以教师有限之精力,似乎只能科研先行。然而,科研与教学,就真的势如水火,难以两全?作为体制内的一员,笔者与许多老师一样,受到两年一评聘、三年一签约的科研考核压力;作为浙江省地方立法专家库、浙江省政府立法专家库等团队成员,即便是个人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作品,也需接受来自实践的检验。最初,笔者也曾经困惑,如何分配自己的时间,妥善处理三者关系?但对周边优秀师长的观察,很快打消了笔者的疑虑:实务本就是科研问题意识的来源;科研的产出若能指导实践,恰体现了法律学科的社会价值;而源于实务的科研,既具备易于学生理解的生活性,又能展现科研指导实践的魅力,可轻松激发学生学理探讨的热情,与此同时,以浅显之语言讲解深刻之理论,有助于梳理清晰的研究脉络,反哺科研。如此周而反复,就能形成教学、科研、实务的良性循环。教学科研协同的意义在于把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当最新的科研进展激荡学生心灵,当最有效的科研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当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探究者’,创新就成为对学习的最好诠释,人才培养的个人含义也就相当丰富了[4]。一如本次教学竞赛组委会于开幕式介绍评委席时的措词,此次评委席中的许多老师,就兼长于教学科研甚至行政工作。他们正是在以自己的成功经验和感悟心得,引导与鼓励一种教研相长、蕴藏深厚学理功底甚至人生态度的教学境界。

只是,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倡导的“悟道为上”的教学理念,若期待从参赛的96位选手推广至全国高校逾百万教师队伍,就不能仅依赖个体的经验复制。作为一位浙大人,笔者时常感怀,在笔者的身边,有那么多的同事,可以不计回报地主动组织学生读书评论、畅谈人生,无惧繁复地将学生的困惑与疏漏整理成专题共享研讨。但他们的付出,并没能化约为现实体制的绩效。是的,从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而言,要求绩效似乎有些世俗化了教师职业。但身为法律人,笔者深知,远离制度配套的师德宣扬,终难形成规模化的教学改革之势。

“事将为,其赏罚之数必先明之。”倘若高校评估体制与社会关注导向能更多地倾向于教学工作,必能引导更多的高校教师投身于志在让学生“悟道”的教育事业,才能早日让大学回归其本业!

参考文献:

[1] 陆国栋,周金期,金娟琴,留岚兰. 从“制器”到“成人”的系列核心课程建设[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85-94.

[2] 梅贻琦. 大学一解[J]. 清华学报,(1941)1:1-12.

[3] [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大学之理念[M]. 邱立波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第4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本学期的教务工作将继续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践行大美教育”这一总体目标,进一步落实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开展丰富的教育教学活动、扎实落实教师培训、加强联校协作、完善教师与教学管理机制为抓手,加强深化与完善教育教学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大美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大美教育工作的整体开展。

二、工作要点

(一)继续落实各项常规工作,规范常规教学行为

1、集体教研

2、作业检查

3、课堂教学抽检

4、教案本检查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迎接教育教学质量视导、调研和测评

1、四至六年级调研考试

2、短线学科调研测评

3、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项教育教学视导和调研

(三)开展各类形式的大美教育教学活动

1、筹备开展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

2、积极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

3、开展第二十二届推普周工作

4、组织开展联校协作第一片区联合教学活动,促进片区教育均衡发展(含期中联合调研)

5、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6、组织开展学科类特色活动

7、开展精准扶贫帮扶结对工作

8、继续落实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等教材进课堂活动,继续开展创文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奥运知识进课堂

9、组织安排3—6年级各班图书阅览活动

(四)加强大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2、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同伴互助活动

3、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与考核

4、开展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考核(结合青蓝工程教学考核)

5、继续开展名师工作室工作

6、继续开展省市校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校级课题阶段性小结工作

7、开展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

8、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安排国家、省市级各项培训、外出学习与交流活动

(五)继续探索南北校区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工作模式

(六)其他工作要点

1、开展新学年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2、秋季实习生工作安排

三、具体实施

(一)继续落实各项常规工作,规范常规教学行为

加强常规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紧紧围绕“备、教、辅、改、考、评、研”七个方面开展教学常规工作,确保日常教学常规工作开展有序、教学效果稳步提升。

1、集体教研

我校在集体教研方面要求对各教研组要管理规范,各教研活动扎实开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要求,提高集体教研效果。从本学期开始,所有的综合学科集体教研放在周五的上午一、二节课时段开展。

在组织教研方面,要求各教师在教研组长的统一安排下轮流主持教研活动,教研主题提前准备,教研过程必须有开展对新课的讨论交流部分,教研结束需有认真做好的教研活动记载,各教师需有个性化的教研笔记。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语文组备下周重点课、数学组备新课、短线学科组以学期为单位按月进行总计划的实施,除开放课、研讨课、比赛课、视导课等课型必须在集体教研中进行研讨之外,每人在教研活动中应另外准备2—3节课进行集体备课。

在教研纪律方面,学校出台办法实施与规范的相关细则,要求教师做到“四定五统一”,教务处每周一查,在教研相应时间检查人员出勤情况、教研记录本记载是否详细、集体备课教案准备与研讨是否落实、教研备课效果以及了解各年级学科教学进程等情况,做好教研检查记录本,全面保证教研工作的扎实推进。

2、作业检查

本学期,对作业布置继续做好相应要求:一是禁止通过网络布置作业,禁止作业由家长批改;二是要求所有年级作业量要适度,布置作业要服从调考标准,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作业分层明确,原则上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教师根据实际需求,作业练习尽可能以多读少写为主;三至六年级要注重读写结合相并重,各科作业统筹安排,总时间不超过一小时。

各备课组每两周组内进行一次作业检查,填写作业情况交流表(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备课组长及时与组内老师通报检查情况。

教务处定期对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三科进行1—2次课堂作业抽检,抽检比例约为每班20%,抽检项目包括:作业书写、是否纠错、是否与教学同步、是否与组内同步、是否全批全改、是否有批改日期、作业评语是否正面积极。检查结果需做详细记载并于下周对各年级进行公布,对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务处及时与相关备课组进行沟通,提出整改要求。

3、课堂教学抽检

本学期继续执行课堂教学抽检制度,计划两周或一月进行一次抽检,由年级主任在校委会上随机抽取抽检时间,抽检以教师是否做到教学规范为检查目的,如是否准时进班、按时下课;是否规范教学行为、有序组织上课。教务处根据抽检结果,及时通报并做绩效扣分。对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年级组进行沟通,提出整改要求。

4、教案本检查

本学期,继续强化要求教师教学个性化备课环节,首先要求各位教师基本达到量化的标准,人人手写教案。其中,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手写详案,其他组内教师手写简案。其次,手写详案中需反映教师的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教龄不满5年的教师备课本将月月检查,拟定1名小组长,负责集齐各位教师的备课本交至教务处检查盖章;其他教师则于期中、期末进行一次检查。

学期初,组内教师要通览教材,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表,以教研组为单位于2周内上交至教务处存档。学期末,各教研组按时上交“四本一张”(教研工作汇总表、教研活动记载表、备课记录、评课表、作业检查交流表)、手写教案、教研组电子教案、听课本、培优补差、复习计划等相关资料,其中,电子教案每学期必交,未达标者或逾期未交者进行绩效扣分。

各位教师要以认真负责、积极钻研的态度对待每学期的教学常规工作,强化课堂教学,提升学习研究的能力,共建大美教育。

(二)加强教育教学质量意识,迎接教育教学质量视导、调研和测评

1、四至六年级调研考试

每学年调研考试于秋季开学即进入备考状态,为使教学质量检测中各学科能取得理想成绩,各学科要加强教学抽检力度,继续实施月考办法,为力争在质量调研中取得第一,各年级组、学科备课组和各教师需要提高危机意识、紧迫感。在扎实开展各项常规工作的基础上,加强以下工作:一方面,年级组、各备课组需认真分析本学科和年级学生现状,明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应对举措,在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培优补差等方面均需进一步强化落实,精选作业题,加大后进生的转化,做好个人教学计划工作,年级组内形成统一、浓厚的备考氛围。另一方面,以教研组为单位,积极组织单元测试、口算测试、月考等平时测试;以年级组为单位,认真组织好期中考试。各项测试要做到统一行动,详细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并将每次的测试结果与分析上报至教务处存档。

其他年级也要提高教学质量意识,各教研组做好学期教学计划,扎实开展各项常规工作,强化培优补差,定期组织单元测试、口算测试及月考等平时测试,详细进行试卷质量分析,并将每次的测试结果与分析报至教务处存档。

2、短线学科调研测评

按教育局下发的《十堰市中小学体育、音乐、美术课堂教学效果测评方案》文件精神,2019年秋季将对各校开展体育、音乐、美术三科的抽测。通过教学设施与课堂教学及教学效果检测两部分进行检测。相关学科要做好充分的备战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迎接教学测评。

3、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专项教育教学视导和调研

根据市教育局要求,经市教科院研究决定,由德育研究室组织对全市中小学校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专项教学视导和调研。教务处及相关学科要做好充分的备战准备,迎接视导和调研。

(三)开展各类形式的大美教育教学活动

1、筹备开展校级优质课竞赛活动

十月下旬(即10月29日—31日),计划举行为期3天的校内优质课竞赛活动,涵盖语文、数学、综合学科共计18名教师参赛。各教研组要借此次契机,与参赛教师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反复磨课,多次讨论,体现出学段特色、教学特色,为优质课竞赛做好充足的准备。(参赛教师需有满5年教龄,杜绝未满3年教龄老师参加)

2、积极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

本学期开展岗位大练兵,常规课开放活动。各位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有序开展常规课活动,要求每人每学期1节常规课。以教研组为单位,对组内常规课进行打磨,打磨教学设计、打磨教学过程、全员参与观课、磨课。学校统一安排与部署,常规课采用周公示、学期末汇总通报方式进行。各备课组长需提前一周上报常规课,教务处做统计记载,于每周一将统计的常规课下发至各处室、各年级。常规课由组内教师听课开放至组内教师必听、全校教师选听。所有常规课在学期末进行总结并汇总结果,本学期计划于2019年12月31日之前结束常规课,对未在规定时间内讲常规课的教师进行通报与扣分。

3、开展第二十二届推普周工作

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推普宣传工作,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语言规范意识和推广普通话参与意识,促进学校推广普通话和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断深入。通过本次推普周活动,进一步浓厚校园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氛围;养成“说好普通话、写好规范字”的校园用语用字良好习惯,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4、组织开展联校协作第一片区联合教学活动,促进片区教育均衡发展(含期中联合调研)

本学年是联校协作新学年,今年的轮值学校为片区三堰小学,教务处将配合轮值学校协调安排我校干部教师交流人员22名,分学期组织开展交流干部教师的考评。

根据联校协作第一片区本学期工作计划安排,教务处将精心准备,积极组织参与片区各类联合教学活动:

(1)9月17日,参加第一片区工作讨论会,商定参加“十堰好课堂”教学评展会方案;

(2)10月9日,安排部分数学教师参加在二堰小学举行的 “十堰好课堂”片区选拔赛;

10月29日,安排部分英语教师参加在三堰小学举行的 “十堰好课堂” 片区选拔赛;

(3)11月5日,安排部分语文教师参加在54小学举行的 “十堰好课堂”片区选拔赛;

11月12日,组织安排科学教师参加在人民小学举行的 “十堰好课堂”片区选拔赛;

11月13日,安排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参加在44小学举行的 “十堰好课堂”片区选拔赛;

(4)11月,参加片区期中考试,统一组考阅卷;

(5)12月,参加第一片区联席会议,通报学期交流工作;

(6)2020年1月,统一期末考试。

各项联校协作活动将做到有方案计划、有专人负责、有资料存档。期末将对在本校进行交流的教师作年度考核。

5、组织师生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活动

本学期,将按计划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教学竞赛活动。

(1)10月,安排曹卉、都剑桥老师参加十堰市第八届中小学体育教学评优活动;

(2)11月,安排张珊老师参加“十堰好课堂”科学学科说课、赛课竞赛活动。

6、组织开展学科类特色活动

(1)语文学科:A、尝试开展课前三分钟交流活动(每位学生轮流主持、讲话发言)。B、在三、四、五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2)数学学科:A、在一、二、三年级开展口算比赛。B、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学科特色比赛。

(3)英语学科:尝试在五、六年级开展课本剧、英语讲故事、英语角活动。

7、开展精准扶贫帮扶结对工作

本学期继续开展与房县天明小学、新疆建设兵团第五师八十六团第二中学的精准扶贫帮扶结对工作,按要求开展校际间教育教学交流学习活动。

8、继续落实国防教育、环保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诵读等教材进课堂活动,继续开展创文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奥运知识进课堂

按照省市局相关文件要求,我校继续开设环保教育课,由6名专职教师进行授课,教学过程要求有教材、有教案、有考核,每学期开设环保课6学时。学期末,收集整理相关教案作为档案留存。

生命安全、心理健康、经典诵读、信息技术为我省的地方特色课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足时开设,其中,生命安全课每周1课时,由班主任进行任课;心理健康课安排6名专职教师、14名兼职教师进行授课,每2周1课时;诵读课依据年级特点分教材分课时进行,各年级开展朝读经典活动,其中一二年级每周2学时,除《诵读经典》教材外,诵读《弟子规》与《三字经》;三至六年级利用早读时间诵读经典。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安排2名专职老师,每周¼学时。以上课程按照教研标准进行每周一次教研,一个教研主题,学期末进行课程考核,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质量地开展四门特色学科课程。

本学期继续开展国防教育、创文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制、品德与社会、奥运知识进课堂活动。其中,安排品德课、班会课及校外活动中心拓展训练活动等教学课程及教学活动对学生开展国防教育、创文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与法制(1

-3年级)、品德与社会(4-6年级)知识学习;体育组教师承担奥运知识课程讲授工作。以上课程相关教研组需提前做好学期计划,每月定期开展相关授课内容,做到有主题教研、有个性化教案、有课堂内容呈现。

9、继续组织安排3—6年级各班图书阅览活动

本学期,教务处继续安排3—6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阅览室阅读活动。每周,分年级、按班级依次安排语文教师组织学生在阅览室进行2课时的阅读活动。各年级主任根据本年级阅读时间有序安排各班开展阅读。具体时间安排:

时间

年级

时间

年级

10.08—10.12

三年级

11.25—11.29

三年级

10.14—10.18

四年级

12.02—12.6

四年级

10.21—10.25

五年级

12.09—12.13

五年级

10.28—11.1

六年级

12.16—12.20

六年级

10.28—11.1

三年级

 

 

11.04—11.8

四年级

 

 

11.11—11.15

五年级

 

 

11.18—11.22

六年级

 

 

以上时间安排为预安排,若因集体教学活动而有所调整,以教务处提前通知为准。

(四)加强大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1、继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

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是我校教师发展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结合我市正在开展的创文工作,本学期继续加强教师师德师风的学习,计划组织开展3期道德讲堂活动,宣扬身边师德典型、开展师德师风专题培训工作,扎实推进我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大美教师队伍。

2、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同伴互助活动

本学年继续开展青蓝工程同伴互助活动,落实近三年的新进教师培养计划。将今年新进的教师纳入青蓝工程小组中,以师徒结对的方式帮助新进教师们快速成长。

活动以观课、评课为主体内容。师傅需观徒弟课每月2节,徒弟观师傅课每月4节,保证每月观课节数足够;同时,每次观课要进行及时的评课,师徒写好观课表,并于每月月底交观课材料于教务处存档。其次,以此次课题活动为载体,师徒之间,实验小组之间除了观评课活动外,应多交流、多讨论、多进行教学研究推进教师教学研究工作。

为保证教学活动效果,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处,12月底,学校将成立考核小组,对徒弟教师进行考核,全面检验徒弟教师们在教学方面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3、继续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培训与考核

根据我校校本培训方案及进一步体现大美教育文化理念的深入与践行,本学期将继续开展对青年教师的基本功培训与考核。以展示大美课堂为核心,强化二笔字和朗读技能的培训,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教学技艺不断成长的大美青年教师队伍。所有35岁以下教师为培训考核对象,设立专项培训小组。本学期将继续加强基本功培训力度,练字实行一周一查制,每周五上交教务处检查。二笔字考核将在期中与期末各举行一次考核;学期末进行专项朗读培训考核(数学学科、综合学科教师及上学期朗读考核未通过教师)及课堂教学技能考核(近两年新进教师及上学期教学考核未通过教师)。通过专项培训、自我研修和期末考核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每项培训与考核工作将单独制定专项活动方案发至各处室、年级。

4、开展新进教师课堂教学考核(结合青蓝工程教学考核)

今年秋季我校招聘6名新进教师,为促进新进教师快速成长,检验其教学水平,根据学校对新进教师的培养制度,将对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考核与我校青蓝工程教学考核活动合二为一,于学期末(12月中下旬左右)开展对新进教师的课堂教学考核,由专项考核小组开展考评,具体方案将于活动开展前一周下发。

5、继续开展名师工作室工作

为加强和美的团队建设,发挥学科名师引领示范作用,学校开展实施名师成长工程,拥有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本学期,工作室继续以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教学心得、切磋教学技艺,观摩讨论研修课为交流方式,开展名师工作室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教育沙龙,探讨研究学校大美课堂教学文化,分享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制定阅读与撰写论文任务,交流心得体会、撰写教育论文;开展大美课堂教学研修成果展示课活动,以此培养教师的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强化教师专业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的能力。

6、继续开展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我校现拥有1项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各课题组要继续按照时间节点推进研究工作,分工明确,有效合作,并做好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存档。做好“大美教育”小课题研究及阶段性小结工作,积极申报市级小课题研究基地。                                                                                                                                                                                                                                                                                                                                                                                                                                                                                                                                                                                

7、继续开展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

继续推进中国好老师公益行动,总结育人典型和先进经验。

(1)鼓励教师们在中国好老师AAP平台上多登录参与,丰富个人空间,将个人教育感想进行空间分享,教学心得进行交流,形成国内教师无地域化的交流。

(2)打造基地校共同体,促进十堰基地校的相互交流与合作,联合基地校开展区域间的扶贫工作,校际教学活动,辐射引领区域内学校发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3)每学期定期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师德典型,形成学校“身边的榜样,前行的方向”资料集。

8、做好继续教育工作,组织安排国家、省市级各项培训、外出学习与交流活动

本学期,继续落实市培、省培、国培相关培训,抓好校本培训,做好相关记载。抓住各种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让教师们尽可能多地外出学习培训,扩大教学视野,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五)探索南北校区教育教学的统一管理工作模式

1、教师队伍统一调配,保障师资水平均衡

2、教学常规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要求,保障南北校区教学水平均衡;一二三年级语数教研活动地点教务处统筹安排,南北校区教研地点轮换进行。

3、教学活动统一开展,促进学生发展均衡。

(六)其他工作要点

1、开展新学年学生学籍管理工作

新学年我校共招新生947人,插转生62人,9—10月,为新生进行学籍注册工作,安排各班班主任收集整理学生学籍信息,教务处在学籍平台进行网上申报,形成正式学籍;为新学期插转生进行网上学籍异动工作。

2、秋季实习生工作安排

第5篇:法治思想研讨发言材料范文

为什么说“十二五”的主题是转型升级?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词叫“刘易斯拐点”,就是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本质上就是工业部门相对农业部门的扩张过程,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不同阶段决定了工业企业的边际劳动力成本。具体分三个阶段:一是农业部门劳动力大量过剩,现代工业部门可以用最低工资标准来获得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二是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完毕,只有提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才能解放更多劳动力,只有工业部门提高工资标准才能吸收更多劳动力;三是农业和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别消除,城乡体制差别消除,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这三个阶段形成了两个拐点,分别叫作第一和第二“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同时也预示着经济发展的“重组”与“重生”。“重组”,就是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它走;“重生”,就是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如何判断是否进入“刘易斯拐点”?有两个维度,以日韩为例:一是务农人口占就业人数比重,日韩在30%—35%时进入“刘易斯拐点”,当前我国这一比重约为35%;二是二产占全部GDP比重,日本在1961年时比重为47%,随后逐步下降;韩国在1985年时比重为40%,随后基本保持稳定,1995年后逐步下降,我国在2007年时比重为47%。日韩在到达刘易斯拐点以后,用十年多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从最初劳动力密集型的纺织品,到中期资本密集的重工业,再到后来技术创新的电子电器、机械设备和交通设备。

对于江浙地区来说,“刘易斯拐点”什么时候到来,是否是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见仁见智。有学者研究,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后,将出现“刘易斯拐点”。2009年,全省人均GDP达到6500美元,我区人均GDP已超7300美元,再加上上半年出现的“用工荒”,以及前段时间的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迹象表明,当前江浙沿海地区正在接近甚至部分地区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拐点”。而这个时候,只有推进结构“重组”,才能实现经济“重生”,否则企业没有出路,发展将无可避免地进入了死胡同。所以说,“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推进“重组”,其主题就是转型升级。

就当前发展形势而言,一方面将面临“刘易斯拐点”,另一方面正处于结构重组、优化升级的较大机遇期。

一是从中央的总体要求来看。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已经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几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要的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今年2月,中央举办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题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要求、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总书记更是在会上发出“总动员令”: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同时,总书记在会上对金融危机进行了精辟理解:一是表面上看是对增长速度的冲击,实际上是对发展方式的冲击;二是现有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三是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的发展态势“两高两低”,即高增长(GDP增长11.1%)、高就业(解决将近500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低通胀(CPI为2.6%、PPI为6.0%)、低顺差(同比下降42.5%)。由此可见,当前的发展形势,以及中央的要求部署,都需要我们承担起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使命,我们“等不起”。

二是从省市的战略部署来看。省在“九五”时期提出了“两个根本转变”,“十五”时期提出了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工作主线。张德江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要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任省委书记时,提出了“八八战略”、“法治”、“平安”、“文化大省”、“生态省”等。赵洪祝书记又提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提出了富饶秀美,和谐安康,走生态立省之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5月18日,省委、省政府举办了转型升级市县长专题研讨班。研讨班上,吕省长作了一个主题报告,陈敏尔、葛慧君、金德水、陈加元四位副省长分别就加快服务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专题报告。同样,市委、市政府按照省里的相关要求,围绕保增促调,优增量调存量,提出了全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的战略目标,创设了“转型升级加速年”活动等抓手,初步走出了一条调整经济结构创新发展模式的科学发展之路。由此可见,从省市的具体部署来看,我们“等不起”。

三是从我区的发展需求来看。我们提出的“经济强区,和谐”,应该是建立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协调可持续的基础之上的,而我区长期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所累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粗放型增长格局尚未根本改观,产业层次低、布局散、竞争力弱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与区域科学发展示范点的要求还有不小差距,迫使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把坚定转型、加快转型、全面转型,始终贯穿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同时,应该看到由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发展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如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型和结构调整,体制机制的保证和技术支撑等等,而这些问题又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需要经历从量变到质变的复杂过程,这其中可能会有一个阵痛期,会对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毫无疑问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运行进入良性循环,从而长期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由此可见,从自身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的要求来看,“十二五”期间,转型升级我们“等不起”。

那么,转型升级,到底转什么?

加快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转型升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核心的经济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根本举措;二是以空间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核心的城市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基础;三是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根本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四是以克服经济、城市、社会转型的要素制约为核心的要素转型,这是加快转型的关键之举。四个方面:

(一)经济转型方面

经济转型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举措,其中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十二五”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打基础的五年,这一基础也应该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所以,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大任务来抓,具体采取哪些举措,我们要深化研究。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了长三角“一核九带”的区域布局,即以上海为核心,沿沪宁和沪杭甬线、沿江、沿湾、沿海、沿宁湖杭线、沿湖、沿东陇海线、沿运河、沿温丽金衢线为发展带的空间格局;细化了长三角发展目标,提出到2015年,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000元(核心区100000元),服务业占比48%(核心区50%),城镇化水平达到67%(核心区70%)。《规划》也明确了长三角发展的战略定位,即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也就是说,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将成为长三角地区今后发展的重中之重。

结合实际,我认为产业结构调整要在“二三互动、多元联动、双轮驱动、集聚集约”上做文章。二三互动,即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载体,促进生产服务业发展。多元联动,即促进资本结构多元拓展,产业结构多元提升,空间结构多元优化,企业结构多元推进,促进产业上下游配套、纵横向延伸,整体快速推进的现代产业体系。双轮驱动,即市场主导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和对外投资转移并重,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多个双轮驱动下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集聚集约,即空间集聚布局,产业集约发展。

到2015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制造业基本完成转型升级,服务业得到加快发展,三次产业结构由当前的6:48.2:45.8调整为4:48:48,基本形成以“二产、三产”双轮驱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展开来讲:

一是农业问题。就是紧扣“三精四化”要求,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民,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技于一体的农业生产和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农业。具体是以省现代农业综合区和省级台湾农民创业园为载体,围绕打造长三角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强化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专业合作社规范水平,强化组织化程度和经营能力;提升设施化水平,强化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盈利能力;提升农产品品牌水平,强化质量监管和市场供应能力,加快从集市农业向超市农业转变。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业示范园区50个,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累计100家,“亿千”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全区农产品销售突破50亿元。我们要像搞工业园区一样抓一批现代农业园区,以此作为载体和抓手,解决现代农业在哪里做、靠谁去做、怎么做的问题。要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现代农业体制机制,真正走出一条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

二是工业问题。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必须坚持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产业内升级与产业间转型并举。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有所侧重地发展一些对长远经济结构调整乃至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绝对不能放弃传统产业。这些产业相当长时期内在市场上还具有比较优势,关键是在新的竞争和挑战面前,怎么样降低消耗、减少排放,怎么应对成本上升、保持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具体还是要做好“四个大”文章。打造工业化大平台。紧扣“一区五园”,拓展工业平台16.85平方公里,织东6.01平方公里,城南4.4平方公里,临港6.44平方公里。引进支撑型大项目。何为支撑型大项目?世界500强、国内500强、5000万美元以上、5亿以上项目。培育旗舰型大企业。大力培育龙头型企业,培育销售超百亿企业10家。发展战略性大产业,全力打造“3+3”产业板块,发展形成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纺织3大主导产业和新能源、新电机、新医药3大新兴产业,形成竞争优势明显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是服务业问题。发展服务业,不是孤立的产业结构问题,与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有直接关系。应该说,我区已经具备了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条件,现在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样来加快,还要采取哪些政策举措。目前我区三大服务业领域中,生活业占主导,但缺乏规模,公共业与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不相适应。“十二五”期间,要坚持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生产业与生活型服务业、新兴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城市服务业与农村服务业的“四个并举”发展思路,大力发展生产业,全面提升生活型服务业,迅速扩张公共业,最终形成生产业为主导、生活型服务业为基础、公共业为根本的产业格局。展开来讲,就是要大力发展9个方面的服务业,即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信息与软件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服务外包业。同时,要挖掘十大特色潜力行业,即美食行业、茶楼行业、疗休养行业、演艺行业、化妆行业、保健行业、女装行业、婴童行业、运动休闲行业、工艺美术行业。

(二)城市转型方面

长期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县域经济的推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应该实行中心城市带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近日,省政府咨询委指出:“十二五”时期全省会把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竞争力作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这里有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东部新区问题。今年,我们提出了“建新区”向“造新城”转变,“十二五”期间就是我们如何“造新城”,造什么样的“新城”。东部新区不能成为老城区的复制品,我们的定位是“科技城、生态城、知识城”,是有产业支撑力、经济辐射力、文化带动力、政治影响力、要素集聚力、社会凝聚力,就如天津的生态城、广州的知识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城市概念性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专项设计“八规合一”。具体来讲,今后五年,新区要在推进“东拓南跨北延中间完善”战略的基础上,通过“五个起来”,着力提升46平方公里的承载能力。“五个起来”,即东边热起来,南边聚起来,西边连起来,北边兴起来,中间靓起来。东边热起来,就是指织里童装产业,通过五个中心建设,切实延长童装产业链,尤其是突出设计和销售,真正把全国的童装产业聚焦到织里,把“中国童装名镇”的品牌打响打亮。南边聚起来,就是指中央商务区以南,着力打造居住商贸区,并充分利用主城区的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设施来增强配套能力,集聚新区人气。西边连起来,就是以大道、湖织大道为两条主动脉,沿大道以商贸居住为主,沿织里大道以生产业为主,将新区中央核心与老城区相连,实现整体开发,连片推进。北边兴起来,就是指中央商务区以北,大力发展第二产业,以三一、中国高纤等为龙头,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做大做强金属材料、装备制造、特色纺织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成为整个东部新区财税来源的“主引擎”。中间靓起来,就是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充分挖掘“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的绝佳生态环境,培育总部经济、创意文化、高档房产等现代服务业,有集艺术、影视、游乐、健身、美食、购物、演艺、会展、酒店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旅游综合体,成为今后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信息中心。通过“五个起来”,着力把东部新区建设成为区乃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在乃至浙北地区发挥“率先、带动、辐射、示范”的中心作用。

二是区域组团问题。组团发展的内涵是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培育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十二五”期间,我们要按照“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原则,重点打造东部新区与埭溪—东林组团,道场—妙西组团、中心城区组团的“一核心三组团”空间发展布局,促进区域联动协调发展。东部新区这一核心,刚才已经讲述。以东林、埭溪为主的青山组团,要利用地丘缓坡开发优势,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机械制造业、高效生态农业;以道场、妙西为主的城南组团,要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重点发展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以5个街道组成的中心城区组团,要利用中心城区所在地的资源,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餐饮业、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组团发展的关键是发挥优势,突出特色。“一核心三组团”要从实际出发,各打各的优势牌,各走各的特色路,下更大的决心、花更多的力气、用更大的力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相互补充的区域经济组团,在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另外,要结合“南太湖特色新兴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积极建设八里店临港产业带区块和织东高新产业带区块,推动临港重装、生物医药、电机电器等高新产业发展。

三是新农村建设问题。二战以后,德国巴伐利亚州大量农民涌入城市,使城市建设扩容太快,对城市造成很大压力,德国政府就在该州进行土地整理、产业布局、区域功能划分等方面的试验,最终使得农民能够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生活待遇,这就是“城乡等值化”理论。在国内,唐山也进行了“城乡等值化”实验,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后进行了不断深化: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统筹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再到“推进新型城镇化”。对于来讲,“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围绕将全区988个农民居住点整合为128个这一目标,扎实推进“城乡等值化”,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一样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要围绕“民富、村强、景美、和谐”的南太湖农村幸福社区,重点建设八里店南片25平方公里省级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逐步形成“一区两地三园四样板五社区”新亮点,把新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我区新农村建设始终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要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置换,全力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功能,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同时,积极探索城镇化建设新机制,实施织里小城市建设,八里店、埭溪等中心镇重点培育战略,推动中心镇向功能型小城市转型。

(三)社会转型方面

亨廷顿在其《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评估现代化进程中政治稳定性的分析框架,他用两个变量——民众政治动员程度和政治组织化程度,作为分析的基础,并提出:低动员度+低组织度=传统社会,如不丹;高动员度+高组织度=现代社会,如当今发达国家;低动员度+高组织度=威权社会;高动员度+低组织度=动荡社会,如吉尔吉斯斯坦。“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社会转型要向高动员度、高组织度靠拢。具体来讲:

在劳有所得方面,以加快经济发展为切入点,通过扩大经济规模来扩大就业增量,把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贯彻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把统筹城乡就业的重点放在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以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上。

在住有所居方面,探索构建“政府+市场”的住房保障体系,以老小区改造,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房、廉租住房实物保障、城中村改造等为切入点,加快市民保障性住房建设,努力实现居民有房住、住得起、住得好。

在学有所教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学前教育规范化、普通中小学标准化、中职教育优质化等重点建设,充分保障不同需求的市民受教育的权利,缩小不同群体发展起点差距,促进教育的机会公平和效果公平。要按照“减少校点、扩大规模、集中优势、提高效益”的原则,认真规划、整体优化城乡中小学布局,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按照省市有关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师资条件。

在病有所医方面,在城乡居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方面狠下功夫,通过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改革,建立一个从医疗到用药都能保障群众基本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创建省级卫生强区为载体,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健全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医疗服务体系均衡化、基本医药保障制度普惠化、基本医疗服务公益化”。

在老有所养方面,根据城乡居民不同的社会保障需求和经济承受能力,继续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以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财政性投入,并重点向农民、农民工、被征地农民、城市无业人员和城乡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倾斜。高度关注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为目标,建立起覆盖城乡、适度普惠的养老服务体系,并使家庭无力承担照料的失能老人享受养老机构照顾服务。

在活有所乐方面,围绕“文化先进区、体育强区”创建目标,不断深化“之星”品牌和农村文化节、校园文化节、社区文化节等活动。以南太湖全民健身基地、移沿山儿童公园等社会项目为切入,加强基层文体设置建设,建成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形成城镇居民能享有的“15分钟文化服务圈”和农村居民能享有的“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有效保障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看电视、参加文体活动的基本权益。同时,要以“平安”创建为抓手,切实维护社会稳定,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城市。

(四)要素转型方面

科技、人才、土地、政策等高级要素支撑,是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保障。

一是高端人才支撑。省委蔡奇部长说过: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人才投入是第一投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我们要做的是变人口为人手、人手为人力、人力为人才、人才为财富、财富为资本。下一步,人才工作要做好引、聚、用三篇文章。引——突出产业引人才。根据新兴主导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引进高新技术人才,以产业化的人才来推进主导产业的升级,实现“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落户一批项目、集聚一个产业”的目标(如马云和阿里巴巴)。聚——抢抓机遇聚人才。统一编制好人才工作总体规划,把人才引进的视野跳出、紧盯上海、放眼全国、面向海外,形成高层次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并驾齐驱”的局面。要建立完善招才引智考核办法,积极探索将招才引智工作纳入招商引资考核,招不来工业项目,招来人才项目同样是实绩,同样是对的贡献。要“走出去”招聘人才,利用猎头公司资源参与我区引才计划。用——转变观念用人才。继续强化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系平台,借梯登高,借船出海;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柔性流动方式,积极鼓励各类人才以学术交流、技术咨询、项目使用、短期服务等方式贡献才智,实现人才智力的社会共享。

二是科技创新支撑。科技创新是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要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优势,为一、二、三产业转型升级做实科技支撑,着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产业成果本地化。今后要着力发挥好三大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落实好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工程技术中心、研发中心等建设,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平台的放大作用。完善和发挥科创中心、上电科“一园三中心”、同济同捷等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按照“浙北领先,江浙一流”的标准,积极筹建行业研发中心,探索建立孵化器联盟;积极引导和支持国家级科研院所、“211工程”高等院校在我区建立研发机构。市场的基础作用。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资源的作用,积极推进合作稳定化、常态化的产学研联盟建设;鼓励科研人员采用多种方式与企业开展科技合作;扩大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三是土地要素支撑。一方面,存量土地要挖潜。围绕农转未供、已供未开、低效利用、闲置土地四类重点的“3个75%和1个100%”目标,大力盘活存量用地,清理与挖潜历史用地、转而未供土地、转而已供土地。另一方面,增量土地要集约。加快制定地丘缓坡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开发和合力利用地丘缓坡,拓展土地利用空间。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