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

第1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一、我市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市服务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二)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但拉动作用不明显。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反映服务业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志。2006年,我市服务业实现税收6.49亿元,占全市税收的27.4%,其中服务业提供营业税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8%。服务业已成为新的增长亮点,对全市经济发展贡献在增大。但从我市三次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长期以来处于60%左右,而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贡献率在30%左右,我市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远远落后于第二产业,还未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形成良性互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道远。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重要渠道,但其潜力仍没有发挥出来。“十五”以来,我市的就业结构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就业基本稳定,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稍有上升。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服务业(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渠道。2006年全市服务业从业人员达24.98万人,比2000年增加6.78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占从业人数的比重由2000年20.6%提高到2006年的25.4%,上升了近4.8个百分点。尽管我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在持续下降,但就业比重仍高达33.9%,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9.9%不相称,这表明我市服务业在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的潜力远未发挥出来。 (五)农村服务业发展落后。我市农村服务业总体上看处于萌芽、分散状态,仍是传统服务业多,现代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市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我市服务业单位主要在城市,面向农村的较少,且农村服务业主要以农村交通运输、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等传统行业为主,而与“三农”工作关系较大的科技、信息、农村金融、商品流通、法律咨询等行业相当缺乏。相对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而言,我市农村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不能满足农民、农村的客观需要。

二、制约我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城镇化进程滞后。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人口须达到一定规模,服务企业才能盈利,才能作为产业来经营。这就是服务业往往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根本原因。专家认为,一个城市最低的规模经济人口是50万,而我市不把湘东10万人口统计在内,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约46万。城镇化水平不高,制约了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集聚效应,影响了服务业的发展壮大。

(二)市场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煤气、公路、自来水、公交、电力、卫生等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存在着部门或行业垄断,民营经济难以介入,从而使这些服务领域供给能力的扩张受到制约。2006年,萍乡服务业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

比重虽然高达55%以上,但主要是批发零售贸易、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中非公有经济占比分别达96.2%、94%的贡献,而在其他行业如邮政,水利、公共设施管理、文教卫体和社会福利等行业国有经济投资继续占绝对比例,同时,文化、商业系统、物资流通业、旅游、广电等体制机制不活,改革步伐缓慢,技术市场、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物资市场、人才市场、劳务市场等服务体系培育还不完善。

(三)制造业粗放式扩张,导致生产型服务需求不足。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有赖于物流与营销、研发与人力资源开发、软件与信息服务、金融与金融保险服务、财务法律中介等生产型服务需求的拉动,它们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造业链条上研发、设计

、生产、营销及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分工、分离与专业化,但我市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含量低,对第三产业需求不旺,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建议

(一)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文件)的规定,结合实际,尽快制定我市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明确加快发展服务业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相关措施,对我市的服务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并与工业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与点线面结合起来、与近中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我市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成立相关机构,负责指导和协调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促进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方针政策,部署涉及全局的重大任务。

(二)突出重点,发展本市特色服务业。通过抓重点、抓特色带动全市服务业的发展。一是要巩固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对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邮电等传统服务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改造增压力,求动力,强活力,提升传统服务业的竞争力。二是促进新兴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依法放开各类市场,放宽经营范围,鼓励社会资本办教育、医院、研究所、体育、旅游、中介服务等新兴行业,培育和壮大新兴服务业产业链,建立和完善以民间投资为主体的社会投资及法律保障体系。三是推动为农服务的服务业发展。围绕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以生产销售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水利、交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发展园艺业、特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农村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发展特色服务业。我市要着力从旅游业、物流业、社区服务业中创造特色,增加服务业的竞争力。旅游业要着力建设生态武功、红色安源、杨岐名寺、义龙洞等四大旅游区以及中国傩文化园主题公园,突出“工业摇篮、绿色家园”主题特色。物流业要按照“城市大商场、城色街、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思路,构建安全、便捷、畅通、高效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社区服务业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挖掘特色,发挥优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创办养老、托幼、健身等各种便民服务业。

(三)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要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尽快把研发、信息、物流、营销服务的水平搞上去,争取把生产环节的利润更多地留在萍乡,走出一条制造性与服务业互相促进、良性发展的富有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通过加快工业化进程,不断做大经济总量,在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促进传统服务业的发展。还要把发展服务业与实施城镇化战略结合起来,鼓励引导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社区居住,提高中心城镇人口聚集程度,增加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产业向中心城镇集聚,扩大中心城镇服务业的经营领域,使中心城镇服务业发展成为城镇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带动周边小城镇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

第2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服务业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趋势明显,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发展,服务业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高。

服务业结构升级趋势明显。近年来,发达国家服务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世界经济结构向服务业为主的转变。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61%,2004年进一步升至68%。一大批国家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1990年到2004年,韩国服务业比重从50%提高到62%;俄罗斯从35%提高到60%;印度从41%提高到52%。同时,服务业结构出现重大变化,金融服务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研发及科技服务业等产业成为服务业的支柱。如日本的信息服务业创造了一个超过14万亿日元(约1260亿美元)的大市场,吸纳了57万多从业人员,成为推动日本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产业。美国信息服务业2000―2005年期间增长32.15%,是美国GDP增速的2倍多。2005年美国信息、金融、教育培训、专业服务业和商务支持产业的总量已超过4万亿美元,接近服务业产值的一半,约占美国GDP的32%。很多传统行业也不断运用新技术进行改造,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趋于提高,服务模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创新,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如连锁化零售企业已成为零售业最主要的趋势,在欧美连锁业零售额已占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0%~60%。

服务业中技术创新作用更为突出。目前,全球大部分国家的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正逐步扩大,而制造业所占比重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研发费用比重上升的趋势更加明显。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服务、电信服务和其他生产等,基本上经过了一个以信息技术的研发和运用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浪潮。1990―2001年,金融中介和专业服务公司的创新率分别是50%和60%,远超过了同期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平均水平。1981―2001年20年间,美国服务业累积R&D经费投入额为4422.1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是同期电子信息产业研发投入的1.56倍、办公设备和计算机制造业的2.13倍、汽车工业的1.99倍。

服务业与制造业不断融合发展。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正在变得越来越密切,主要表现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中服务的投入大量增加。多数OECD国家产品生产中,服务投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实物投入增长速度。越来越多的制造商加入延期付款、培训、服务合同、咨询服务等服务,以新的服务领域来获取竞争优势。许多在行业中领先的制造商,都是在其传统制造业务上通过增加服务获取竞争优势的,如通用电气、施乐、惠普、IBM、海尔等,这些企业的利润大都来自服务增值。通用电器公司通过服务来创造75%的利润。IBM从硬件业务的基本服务中得到了其收入的33%包括计算机租赁、维修和软件。

服务业国际转移明显加快。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全球产业布局调整,以其为载体的服务业转移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芯片、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转移的主要形式:一是项目外包,即企业把非核心辅助型业务委托给国外其它公司,其中IT服务项目外包是热点。目前,全球仅软件项目外包市场每年就有1300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印度约有300亿美元外包项目,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二是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即跨国公司将一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低成本国家。业务离岸化集中在电话客服、金融保险、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等行业。三是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一些与跨国公司有战略合作关系的服务企业,如物流、咨询、信息服务企业,为了给跨国公司在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业务提供配套服务而将服务业进行国际转移。

现代服务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目前,现代服务业集群主导着国际大都市中央商务区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现代服务业集群有以金融商务服务业为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模式,如纽约、伦敦等现代服务业集群。曼哈顿是纽约市的中心区,占纽约市总面积的7%,但经济增长量占纽约市总经济增长量的82%。华尔街CBD金融区,集中了大银行、保险公司、交易所及上百家大公司总部和几十万就业人口,是世界上就业密度最高的地区。还有以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为特色的生产服务业集群发展,如东京的现代服务业集群。与纽约、伦敦不同的是,东京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仍是日本工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随着日本经济从“贸易立国”逐步向“技术立国”转换,东京“城市型”工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以新产品的试制开发、研究为重点,重点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精尖新”工业,并将“批量生产型工厂”改造成为“新产品研究开发型工厂”,使工业逐步向服务业延伸,实现产业融合。

沿海发达省市加快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去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广东、山东、江苏等省结合本地实际,迅速就加强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建设特色载体,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

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广东省提出“十一五”期间,全省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十一五”期末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粤港澳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山东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7%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达到35%以上;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0亿美元;济南、青岛要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其他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0%以上;到2020年,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实现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切实做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江苏省提出到2010年,全省服务业总量

实现倍增、布局相对集中、结构明显优化、功能大幅提升,保持在全国服务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现代服务业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力争在2004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生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实现“三二一”。

突出服务业发展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等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3大新兴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两个生活服务业。2007年12月,广东省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信息服务业体系,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现代信息服务业成为广东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山东省提出,要大力促进金融、现代物流、科技与信息等生产业的发展,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做大做强6个重点产业,即:有序发展金融保险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健全完善科技与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江苏省提出,要着眼于发挥江苏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重点发展为制造业配套的现代物流、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关联度大的信息服务、文化、旅游、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直接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商贸、居民服务等传统服务业。

建设服务业发展载体。山东省在《关于贯彻国发[2007]7号文件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提出,要集中力量培育服务业发展三大载体,即重点培育50个重点服务业城区、50个重点服务业园区和100个重点服务企业。2007年底,又由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快培育服务业三大载体的意见》。江苏省提出,要根据全省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现代服务业载体、以园区为生产服务业基地,统筹规划制造业与服务业、城市化与服务业,配套形成“四带”、“五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即,依托“四沿”产业布局,建设沿沪宁线高新技术产业服务集聚带、沿江基础产业服务集聚带、沿东陇海线加工产业服务集聚带和沿海海洋产业服务集聚带;依托城市、重点开发区、主要交通枢纽,在中心城区布局建设商务商贸集聚区,在城郊结合部和交通道口布局建设产品交易市场集聚区,在重点开发园区布局建设技术服务和物流集聚区,在主要交通枢纽布局建设综合物流集聚区,在集中居住区布局建设生活服务业集聚区。广东省在《关于加快发展我省现代信息服务业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特色鲜明、资源共享、协作发展的现代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发展格局。加强广州、深圳、珠海等市现有的国家级软件和动漫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在经国家有关部门公告保留的各类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内,加快建设移动信息服务、数字内容创意、工业设计、物流信息服务、空间地理信息服务和软件服务外包等一批省级现代信息服务产业专业园区和特色现代信息服务业专区。

出台服务业发展扶持政策。江苏省提出,要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政策空间,在准入领域、税费征缴、用水用电用气用地价格等方面给予公平待遇,降低进入门槛,加大财政支持,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对需要重点发展的生产服务业和服务业重点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对需要大力发展的新兴服务业和我省传统服务品牌,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加大政府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投入,增加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支持重大服务业项目、重点服务企业和品牌的发展。清理有关服务业的现行政策规定,消除对服务业发展的不合理限制,营造服务业发展的最佳环境。广东省大力加强对信息服务业的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从2008年起一定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作为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盼,从2008年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符合条件的新办现代信息服务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自获利年度起两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两年后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风险投资公司投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项目或产品,在广东省累计投资额超过其公司注册资本60%的,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不到60%的,按其投资额占其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享受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政策。

加快我省服务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推进服务业发展是一项紧迫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一定要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做到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政策上更加到位,措施上更加有效,扎扎实实地做好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增强对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组织领导。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领导是关键。各级各部门要把服务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加强对服务业发展的领导,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深化对服务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理论学习,转变工作作风,努力开创服务业发展的新局面。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尽快建立科学、统一的服务业统计体系和分析制度,逐步把服务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

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根据服务业发展的新趋势,着重研究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服务业创新发展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知识密集、发展前景好的新兴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时,要强化我省服务业的优势领域,进一步提升商贸、物流、旅游、文化、房地产等领域的发展水平,积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是以某一服务产业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在一定地理区域内集聚而成的服务企业集群,也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根据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重点抓好中央商务区、软件园、创意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科技创业园、商贸市场、文化服务业、旅游休闲等园区,努力建成一批产业集中、发展集约、资源共享、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加强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制订服务业人才分类开发计划,完善高素质人才引进优惠政策,通过公开招聘、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加快引进一大批

服务业高端人才。积极在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增设服务业紧缺专业,增加招生规模,重点加强国际金融、国际商务、动漫游戏、软件服务等行业人才培养。利用好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再培训、再教育,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鼓励各类就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等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鼓励企业探索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3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 现代服务业;新疆经济

中图分类号: F063.1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胜利召开,为新疆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做出来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了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路线图。因此,必须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树立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一、 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特征

(一)总量不断扩大,增速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后,新疆现代服务业进入全面发展的快车道,年平均增速超过13%以上,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速。2010年新疆现代服务业增加值为1806.5亿元,在GDP中的占比为33.3%,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为38%。服务业的快速稳步增长,对繁荣市场经济,改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新疆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到2000年,新疆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次序由原来的“一、二、三”型优化为2010年的“二、三、一”型,呈现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局面。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服务业占重要地位的具有现代工业化水平的产业结构。

(三)服务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服务业从业人数一直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从业人员数由1978年的66.8万人猛增到2010年的350.8万人,就业比重上升到了38.5%。在新增加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70%以上。第三产业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新增劳动力,而且还吸收了部分农业和工业转移的劳动力。

(四)传统服务业保持优势,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传统服务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继续保持优势地位,并采用了新的技术和业态进行改造和升级。同时,现代服务业如房地产业、旅游业、信息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社会服务业等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五)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

服务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大都集中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地区如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等。发展缓慢的主要是南疆地区如和田、喀什、克孜勒苏州等地州。差距不仅表现在总量上,还表现在内部结构层次上。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昌吉州、塔城等地区经改造的传统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生产业发展更快,其在服务业的占比达65%以上;而和田、克州、喀什、阿勒泰、伊犁等地州服务业主要依赖传统服务业、社会保障福利业和公共管理服务业等发展。

(六)服务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差

新疆服务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缺乏起龙头带动作用的大集团和大公司。这些中小型服务企业还未形成产业群,产生不了集群效应,普遍经济效益不高。服务企业在经营中采用信息、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较少,多数依赖传统手段,集中于低端的竞争,竞争水平差。

二、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

针对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在新时期,必须清晰地确立加快提升新疆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的思路,即树立一个观念,推动两轮驱动,促进三个优化,加速四化建设。

(一)树立一个观念

“一个观念”是指先进的产业观、产品观和财富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促进新疆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加社会就业和地方财政收入,缓解节能减排压力和提高对外开放合作水平等方面,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新疆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工业和农业轻服务业的传统观念,把现代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放在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要克服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束缚,在理论和观念上彻底清除过去对服务业的偏见,不断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要正确认识到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新疆国民经济中战略地位和先导作用。

(二)推动两轮驱动

“两轮驱动”是指新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新型工业化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并驾齐驱。在当前经济发展中,工业与服务业之间出现了相互融合的势头。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工业的渗透,特别是与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工业的生产流程。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深化和市场体系的完善,现代服务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作用将不断增强。从时间上计算,一个产品真正处于生产制造环节的时间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时间处在研发、采购、储存、运营、销售、售后服务等阶段,产业链条的运转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目前,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作业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甚至已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离不开现代服务业的支持,而工业的高速发展也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了市场空间。

“两轮驱动”具体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为新型工业化的建设提供了支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而发展起来的,它是知识和技术相对密集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服务业、教育服务业等。工业的高速发展,为现代服务业创造了中间需求,企业可以利用信息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好处,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把一些以前内部操作的业务,如后勤服务、企业策划、财务会计、员工培训等,尽可能交给日益完善的现代服务机构去完成,即实现企业活动的外置。另一方面,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技术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服务产品设计的创新和服务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推动现代服务业中的通信、信息服务、计算机软件、网络服务、物流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企业的竞争力。

(三)促进三个优化

“三个优化”是指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和区域结构优化。三个结构优化的具体思路是:

1.产业结构优化。目前,尽管新疆三次产业比例的“二三一”结构已经确立。但总体上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然偏低。新疆服务业的发展处于相对滞后状态。按照国际经验,第二产业一般在它的总产值比重占到50%以后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而服务业所占的比重将不断上升,当经济趋于成熟时,服务业比重要占到50%以上。所以,在未来,新疆一方面要保持第二产业发展迅猛的势头,另一方面,更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要提升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2.行业结构优化。目前,构成新疆服务业支柱的五个行业依然是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所占比重仍很大。所以,新疆如要实现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应促进服务业内部行业结构优化。在巩固和提高以商贸、餐饮、住宿等传统服务业的基础上,积极扶持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信息、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积极发展教育培训、房地产、旅游、医疗保健、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发展前景较好的新兴服务业。

3.区域结构优化。一方面,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努力实现新疆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无论是北疆还是南疆,无论是地方还是兵团,现代服务业都要加速发展,相互协调和共同繁荣。另一方面,现代服务业发展也应当根据各个地区的情况、资源状况及经济发展水平,格有侧重和特色,不要盲目攀比,相互模仿,以免出现产业雷同,整体结构失衡的现象,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

(四)加速四化建设

“四化建设”是指市场化、城市化、产业化以及社会化的建设。

1.市场化建设。新疆政府应该坚持服务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放松市场准入条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引入竞争机制。主要措施应为:一是新疆各级政府要尽快清理和取消各种限制经营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民间资本和境外投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二是建立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废除不合理的带歧视性的有关规定,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简化专项审批手续,在相关政策上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三是新疆各级政府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2.城市化建设。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进程相辅相成、相伴而生的。只有加快城市化进程,才能扩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新疆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应为:一是加快中心城市的建设,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以乌鲁木齐经济圈带动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二是加速库尔勒市、喀什市的建设,使之成为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同时力争把奎屯市建成北疆地区的大型城市;三是根据新疆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又被荒漠、戈壁分为点点绿洲,具有分散而封闭,发育程度低,集聚功能小的特点。所以,新疆应大力发展小城镇。

3.产业化建设。推动新疆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大产业化发展的力度,推进社会事业改革,除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以外的社会事业都应实行产业化。而且,必须加快新疆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的改革步伐,推进产业化进程,凡是适宜产业化经营的,都要进行经营方式改革,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和环境的引导,从机制上构建起整个社会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4.社会化建设。提高社会化程度,主要是加快推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提高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其发展空间。目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一系列辅或后勤保障性的工作已在传统的体制下形成自我服务体系,排斥了竞争,限制了规模扩大,没有降低成本的主观要求,对于这一系列自我服务工作要加快推进社会化改革。

参考文献:

第4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服务贸易;现状;对策

上世纪末以来,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发达的程度成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业,并把扩大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作为我国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贸易的增长。1989年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在全世界名列第30位,2000年上升到第12位。但是,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点低、基础差,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服务贸易整体水平差

我国服务业总量不足,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200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3225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3.6%。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6%—56%、高收入国家的59%—65%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服务业落后使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2002年我国服务贸易总额为660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额的2.3%。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总额占全球的16.5%,是我国的7倍多。从总体上看,除旅游等少数行业外,多数服务贸易领域处于逆差状态。加入WTO后,服务贸易逆差有可能进一步扩大.

2、服务贸易内部结构不合理

1995—2002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由27.6%升至36.5%: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9%左右;运输服务的比重有所下降,由27.1%降为19%。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1995年这类产业在服务进口额中所占比重为22.9%,2001年剧增为52.4%,是使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日益增大的重要因素。

3、服务贸易管理滞后

由于服务业是由许多相关行业组成的产业群,国际服务贸易涉及的行业范围极广,国际社会要求一国对其国内的服务业进行整体协调和管理。目前,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存在许多缺陷,如中央与地方在服务业对外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别,服务业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相互掣肘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服务业的统计也不规范,行业标准等方面有许多不符合国际惯例。

4、服务贸易立法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立法严重滞后,虽然近年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但与服务贸易广泛的内涵和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关于服务业的一般性法律,已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部文件,不仅立法层次较低,而且缺乏协调,从而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二、加入WTO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后,服务业市场将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这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

1、服务贸易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放宽限制、开放市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关键。加入WTO,部分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将不再仅仅受国内有关部门的控制,而是要执行我国政府对世贸组织的承诺,这将有利于打破国内部分行业的垄断局面,有利于国内行业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使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有利于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

投资环境不仅仅体现于公路、通信、电力供应等硬件的好坏,越来越多地体现于金融、分销、专业服务等生产的完备与质量等方面。我国服务业总体上落后,而生产更为落后,这正是外国投资者看中我国市场的重要原因。服务业的对外开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我国服务业,这将有力地促进服务业,特别是生产业的快速发展,改善我国投资的软环境,进而带动国内整个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引入新的服务种类

我国服务业的落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服务种类、品种的缺乏,许多服务领域需要填补“国内空白”。在世界贸易组织划分的143个行业中,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信用查询等行业,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在许多行业,具体的服务领域、服务品种还存在大量空白。服务市场的开放和外资的进入,将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我国服务业发展中的各种空白,满足国内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

4、有利于在更深层次上参与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全球服务业也在酝酿着世界范围的调整。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借发达国家向海外转移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业之机,吸引外国投资,改善我国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也有利于我国服务提供者进入国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服务贸易出口。

三、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优化服务行业结构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咨询、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物业管理、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改组改造传统产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服务技术,着重改造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

2、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

改变部分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的状况,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还要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减少行政审批项目。

3、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4、加强对服务业的组织领导

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为加快发展服务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制定和完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秩序的法律法规,为服务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第5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运动健康服务业;高校;消费需求;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069-02

国民健康是民族、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障,健康服务业是关系着人类健康水平的提高,健康服务业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0年我国的健康服务业预计将达8万亿以上。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竞技体育、专业运动都取得巨大成就,但随着健康需求的暴涨,大数据等对社会的影响,人类社会在从信息时代经由知识时代快速向智能时展,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和环境等传统行业向智能化发展,竞技体育、专业运动、运动营养以及健康设备与环境构成了大体育健康服务产业。

一、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背景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健康服务业是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以体育运动为主要手段的相关服务,运动健康服务是健康服务业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形式包括体质测试、运动健身指导、慢性病运动健康指导、体育运动培训、运动康复指导、运动器械、运动设施改造、运动健康网站、运动保健食品等。

2016年4月7日,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2015年中国在校大学生3 700万,全世界第一,“健康第一”和“以人为本”是构建大学生体育服务网络的理论依据。高校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它强调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不管是运动队、普通学生甚至弱势群体学生等,学校体育必须遵循“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基本规律,通过学校各部门的相互渗透和有机结合,并建立起一定的组织和保障措施。

我国政府即将出台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各项政策来看,意味着体育健康产业正处在一个政策利好阶段,体育健康行业变成了政府、社会、市场、大众的四轮驱动,这也意味着政策环境会越来越灵活。

二、运动健康服务业在高校的消费需求

1.医疗健康服务需求。以政府为主导,以提高3 700万大学生健康服务水平为目标,高等院校协作企业、医疗机构进行平台建设、系统运维、市场推广、健康服务、临床测试与应用,最终提高高校大学生健康水平的协同创新模式。高校学生需要慢性病健康监测、健康服务的良好体验、健康服务大数据分析,构建“互联网+”医疗与健康服务开放共享平台,依托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

2.运动健康保险需求。数据显示,美国的运动健康保险市场高达千亿美元。2014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保险公司围绕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户外运动等需求推出多样化保险产品。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学校、个人购买运动伤害类保险。

3.大学生健身服务需求。随着体育价值观的改变,体育健身观念的建立,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高校男女对健身需求有较大差异,男生主要是健身鞋、体育赛事、羽毛球、篮球、跆拳道、台球、器械运动等,女生主要参与健身操、瑜伽、拉丁操等有氧运动,高校付费健身活动需求也不一样,花钱买健康在高校也越来越被大学生接受。

4.运动心理健康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校健康需求,大学生的运动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应该从治疗模式转向预防模式、发展模式,服务的人群应该从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转向更多的普通学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包括普及心理知识,预防心理疾病和拓展心理素质。要让心理健康服务有良好的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以学生最能接受的形式进行相关的教育。

5.运动科研服务需求。《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首次提出“科技兴体”的战略目标,“科训结合”是运动训练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模式,运动训练是人体的训练,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高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教师和运动生理实验室可以承担高水平运动队的科技服务。随着科技的进步,高新科技在体育健康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重。

三、高校运动健康服务业存在的问题

1.高校健康服务定位不清。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得到国务院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等,但缺少相关文件对高校健康服务业做出具体指导,高校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定位很模糊。从传统来看,高校的健康服务主要以公益为主、盈利为辅,面对几千万的大学生群体和健康服务庞大市场,大学生既是需求者也是传播者,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平台,高校具有服务社会功能,因此,急需政府部门对高校的健康服务业重新定位。

2.健康服务盈利能力差。高校健康服务更多的是强调其公益性,比如公共运动健康服务,这类服务的供给者是不会获得理想利润的,比如公共体育教育、运动会、体育心理健康咨询,因为市场不能有效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公共物品,这是运动健康服务领域中市场失灵的领域,高校运动健康教育等这类公共健康服务,想取得预期的经济效益是相当困难的。同时,在这个庞大需求运动健康服务的人群面前,消费者愿意购买运动健康服务,如学生运动损伤需要医治、药物、康复理疗,需要收费才有可能盈利。运动健康服务行业是一种经济现象,但我国高校很少应用运动健康服务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和盈利途径单一,人力成本不断上升,这种现象严重制约了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3.弱势群体健康服务不到位。高校的健康服务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但大学生个体差异大,健康服务的内容、手段、组织保障等都难以满足弱势群体学生的健康需求。弱势群体需要的健康服务不到位,学校为弱势群体学生组织的专门的竞赛或活动几乎没有。体育部(教研室)、校医院在为弱势群体学生开展保健咨询、运动心理健康、康复理疗方面也很欠缺。

4.健康服务人才缺乏。人才素质影响服务质量,健康服务需要懂专业同时具有一定管理创新,要懂运动、医学健康知识、实际的操作经验、管理营销能力等复合型人才;健康服务业市场化运作,校园健身房、体育培训、各种体育协会等需要管理与专业人才;提供场馆、器材、教练等服务需要市场管理的人才;在网络与信息时代需要熟知相关知识与运营的人才,等等。

四、运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1.加强科研攻关和科技服务。现代训练的科学化是提高运动竞技成绩的必经之路和重要保障,做好场地器材、科学化训练、生理心理、疲劳与运动营养、身体恢复等健康服务,做好运动训练“科训结合”,努力提高教练员和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加强教学、训练与竞赛的科研攻关,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2.政府学校引导与市场驱动结合。健康对经济发展来说,就是生产力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政府在制度建设、规划和政策制定及监管等方面履行责任,学校重视并且能够健全组织,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健康服务质量和效率。在发达国家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保险公司和企业等第三方支付是运动健康服务的最大买单者。尽力拓宽健康服务业的盈利途径,深入研究市场,在大量市场调研基础上,研究目标客户的真实需求。

3.培养健康服务业相关人才。高校是人才培养、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主要阵地,健康服务必须要有一批管理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支持高等院校体育保健、健康服务、社会体育指导相关学科专业,加快培养营养师、养老护理员、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健康服务业是新兴的产业,客户的定位、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拓、媒体的运作、服务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员、专业的管理与营销团队。

4.互联网与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大数据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运动健康服务提供了高效率、低成本、更互联的平台,并渗透到服务体系运行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客户管理环节,所有客户都要建立网络电子健康档案、回访记录及提醒系统、电话咨询虚拟网转接、客户短信及e-mail 交流系统等。在当下这样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利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以科学研究与产品开发深度融合为动力,逐步完善独特的健康体质解决平台,体育健康大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趋势,必将助力体育健康大产业的顺利转型。充分利用广播、平面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大学生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

5.融入学校创新创业体系。《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地要把发展健康服务业与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健康服务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随着国家对高校体育与健康的重视,大学生对运动健康消费需求,运动健康服务业有很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在管理体制、产品设计、团队建设创新开发都需要大量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力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把医保工作的重点转向健身防未病上来,把高校的健康服务业发展与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 廖小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实施科技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3).

[2] 陈永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的思路与对策[J].北方经贸,2014,(6).

[3] 潘燕.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与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2,(9).

[4] 闻健.对《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问答[J].老同志之友,2014,(5).

第6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今天,在倪主席的高度重视和亲自指导下,在我市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市政协专门举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服务业”政协委员论坛,邀请各位委员对服务业发展建言献策,这对于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层次,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对政协举办这次活动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各位委员从不同侧面就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思想丰富、思维超前、思路开阔,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对于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市服务业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培植税源为目标,呈现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是,与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市服务业的产业素质还不强,服务功能还不完善。特别是物流、信息、金融、旅游等生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听了各位的发言,我有三点感悟。

⒈抓服务业就是抓经济结构的调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点是确保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目前,我市人均已超过美元,达到世纪年代初中等收入国家水平,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一时期处于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动时期,服务业面临加速发展的大好机遇,服务业开始成为最具潜力的增长点。所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顺应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也可以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并进奠定基础。

⒉抓服务业就是抓综合实力的提升。随着这几年机制的转换、投入的加大,我市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夯实,发展的后劲在增强,预计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财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特别是服务业发展势头较好,实现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占全市总税收的,占地税收入以上,占国税收入以上。同时,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以上,每年增加近个岗位。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就业富民的贡献份额越来越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优先发展、率先发展、领先发展,为全市加快“两个率先”、力争“两个提前”,为提升江都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实力作出贡献。版权所有

⒊抓服务业就是抓和谐社会的构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落脚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安居乐业。从和谐两个字眼来分析:和,拆开来看,一边是“禾”,一边是“口”,就是人人有饭吃;谐,一边是“言”,一边是“皆”,就是人人有话讲。集中起来,就是民生问题、民主问题。随着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的升级,服务业的发展已相对滞后,需要我们以更高的定位、更系统的观点,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在着眼为生产服务的同时,要注重为生活服务、为城乡居民服务,努力扩大城乡服务消费领域,促进物质消费与服务消费的结构转变,不断拓宽新的服务领域,尽快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等新型业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层次需求,才能使社会的服务功能更加完善,服务产品更加丰富,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定的基础和保证。

服务业千头万绪,任务繁重。如何围绕工作目标,发挥产业优势,找准新思路,落实新举措,实现服务业发展新跨越,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这次论坛已作了很好的破解。概括同志们的观点,在今后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上,我赞同从四个方面努力:

一、立足于“新”,以新的理念统领服务业发展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新的理念是搞好规划的灵魂。目前,市三产办委托南大商学院开始制定全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在制订过程中,要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集中大家的智慧,既要立足江都实际,更要突破旧的思维定势,按照国际化、市场化、系统化等新的理念,建立以新型业态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的框架,注重“两个突出”:一是突出先导作用。解放思想,充分发挥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生产力布局的引导作用。超前谋划城市核心商业圈和鞋业、花木等骨干市场的规划,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的层次和品味,增强服务业与一产、二产的联结度。二是突出合理布局。服务业规划的合理布局,就是要使市内生活业和市外生产业各得其所,使服务业场所之间形成系统配套的整体优势。要与城市规划相配套,包括城市组团、街道、社区和居民小区,合理布局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确保居民不出社区就能接受就学、就医、就餐等物质生活消费以及享受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等非物质生活消费。版权所有

二、着眼于“调”,以结构调整加快服务业发展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市扬长避短的科学选择,是结构调整的主要取向,是未来可以倚重的增长力量。要在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的同时,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以结构调整促进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以大市场作支撑。充分发挥我市的区域优势、交通优势和消费优势,加快专业市场建设,积极打造沿江、沿河、沿路专业市场经济带。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在已有基础上,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我市的鞋业、花木等市场,至“十一五”期末,形成亿元市场个,其中超亿元市场个,超亿元市场个,超亿元市场个。其次,以大流通上水平。在促进商贸群体有序发展和创新流通业态的基础上,做大做强龙头商贸企业,不断巩固购物中心、卖场、专卖店和专业公司快速提升的良好态势,重点支持江都商城大型购物中心、世纪联华大卖场的发展,形成江都城市的市场品牌。同时,依托道口、站口、港口,规划建设沿江港区、苏中商贸城、火车站、砖桥道口四大物流园区,加快启动现代物流业,从而形成与产品集群配套、互动的流通集聚。第三,以大旅游聚人气。当今的旅游,人们已经从游览型向参与型转变,应适合旅游者的需求,吸引旅游者的眼球,激发旅游者的兴趣,争取将旅游景点纳入扬州旅游线路,融入扬州大旅游圈,打造“一主两翼”新格局,形成“一水贯通”新体系。着力打造江都“花乡之旅”、“水木仙旅”,形成扬州旅游的“第二方阵”,使旅游业真正能够带动一产、联动二产、拉动三产。配合沿江开发,加快滨江旅游带和芒稻河风景带建设,重点建设“三园一湖”项目(中华水园、引江风光园、现代花木产业园、邵伯湖)。积极引导企业开发以运河、水利为主题的旅游特色商品和旅游文化,配套规划和建设旅游购物街。

三、致力于“联”,以“三资”联动提升服务业发展

开放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也是服务业发展的最大商机。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活水源头,坚持外资、民资、国资三资联动、各个击破,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多种经营方式结合、多种服务形式互补的发展新格局。

乘势而上,全力主攻外资。当前,我市要积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抢占服务业利用外资阵地,使服务业成为我市利用外资新的增长点。要包装推介我市旅游、市场、商贸、物流等项目,坚持“靓女先嫁”,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优势企业嫁接招商,吸引外资合资合作。

因势利导,大力吸引民资。现在,民营经济十分活跃,民间积累丰厚,民营企业家抢摊服务业、举办实业的势头较好。我们要抢抓机遇,把服务业作为全民创业的重要领域,充分挖掘民资潜力,凡允许外资进入的民资都可进入,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服务业。

顺势而为,努力争取国资。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事业是重要体现。抓住国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的政策机遇,力争通过组建教育、卫生、文化等经营公司,盘活余量,包装项目,搭建平台,提供舞台,搞好载体,力争明年吸引国资亿元。把项目建设作为争取国资的载体,象抓工业项目那样抓好服务业项目,真正做到以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增长,以项目建设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下一步,重点是跟踪落实好一批亿元以上的大体量项目,特别是国际五金城、五星级酒店等,确保开工一批、洽谈一批、储备一批,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四、强化于“优”,以优化服务促进服务业发展

最具竞争力的环境才能孕育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必须在优化服务上取得新优势。提高思想认识。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过程,首先是个解放思想的过程。进一步转变观念,开阔眼界,积极引导全社会转变“重农轻商”、“扶工抑商”、“重生产轻流通”的轻商理念,突破固有发展模式的制约,真正把服务业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集约发展的优先选择,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转变领导方式。加速发展服务业,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创优势的重要途径。全市各级组织要把服务业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摆上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三次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各服务行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转变领导方式,亲自参加调研,研究分析形势,在规划制定、行业自律、培植市场等方面积极提出发展思路,落实政策措施,协调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加强政策扶持。政策是推动服务业发展的助跑器、加速器。认真贯彻落实省、扬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纲要》,合理配置资源,落实扶持政策,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整合现有的财政专项资金,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服务业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完善税收扶持政策,培大育强那些发展前景好、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企业。鼓励金融机构改进信贷方式,创新金融服务,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等途径,开展直接融资。强化生产要素保障,破解瓶颈制约,在土地、水、电等供给上加强对服务业的支持。

第7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1.现代服务业在浙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地位。“十一五”期间,我省受市场需求和资源制约,农业很难快速增长,工业增长的空间也会受到很大限制,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却供不应求,因此,发展金融、物流、保险、商业、旅游、教育科研等现代服务业,应该成为今后以及“十一五”规划的一个突出重点。

2.加快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优势与机遇。(1)浙江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转变对服务业形成了新的需求。浙江经济高速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性支出的扩大,将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并且促使消费需求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从需求结构看,从小康向更加富裕转变,广大居民在吃、穿等消费支出的比重降低,住、用、行和文化娱乐等的消费支出明显提高,对旅游、娱乐、教育、卫生、医疗、体育、文化、商品流通、保险、房地产等服务业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对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2)浙江城市化进程和长三角经济一体化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浙江处于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经济最发达和开放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上海正在成为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发展现代服务业方面有良好基础和巨大优势。接轨上海,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交流的重大战略的实施,将为我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战略空间。(3)中国加入WTO和CEPA的签订为我省服务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基本结束,服务业的各个领域,尤其是金融、保险、电信、商业、旅游、文化教育、医疗服务等将面临新一轮全方位、多层次、更广泛的对外开放,这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机会。(4)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服务业市场化发展提供了动力。我省具有灵活的体制机制优势,中小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为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使服务业企业的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5)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服务业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21世纪初期,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将成为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商业等传统的服务业将得到改造和升级,连锁经营、加盟托管等业态在扩大服务规模、增强辐射能力方面将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服务业各行业的应用范围扩大,应用水平提高,使电子商务和虚拟经营等新型服务业业态日趋成熟,将大大拓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6)发展现代服务业受到我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省已先后编制了《浙江省第三产业发展纲要》和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专项规划,出台了有关服务业市场准入、社会中介机构管理、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和鼓励民营服务业企业发展等方面的改革和政策措施,以及“信用浙江”、“数字浙江”、“绿色浙江”、“平安浙江”的建设,为发展现代服务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影响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服务业无论是总量的扩大、结构的调整,还是对劳动力的吸纳以及运行机制的转变,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制约因素:(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国家的第三产业较为发达,除少数国家外,一般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在50%~70%之间,而我省2004年上半年,这个比重还刚刚达到40%。从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数比重来看,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已达3/4左右,2002年北京、上海、天津等国内服务业较为发达的三个直辖市就业比重也都在40%以上,而浙江仅占31.59%。(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生产业比重较低。服务业内部,传统行业比重偏高,而体现我省区位、资源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如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比重偏低。(3)总体竞争力不强,企业规模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具有较大规模和竞争力的企业集团较少;企业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管理水平落后,规模化、集团化程度都还比较低。(4)服务业技术含量和知识密集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我省除传统旅游和运输等行业外,金融保险、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咨询服务、专利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出口比重很低。(5)高素质服务业人才短缺。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我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造成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市场化程度低,政府管制过严。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较弱,除餐饮、房地产、旅馆、娱乐业等行业外,我省国有资本在多数服务行业中的比重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市场中介机构多依附于政府部门,不能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执业;市场准入的限制比较多,竞争不充分;很多行业政策执行缺少透明度,开放、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2)产业化发展缓慢,开放程度不高。许多服务领域至今仍被当作非生产性的活动,本来可以产业化经营、商业化运作的服务领域被当作公益性、福利性的社会事业来办,对内对外的开放度都不够。(3)城市化进程滞后,低收入居民消费能力较弱。我省多数城市规模小,城市功能不完善,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经济目前尚处在转型过程中,导致高附加值的、为生产服务和新兴的服务业明显滞后。(4)社会对服务业认识存在偏差,人才培养不够重视。长期以来,政府对教育科研、文化体育等,过于看重其公益;对邮电通讯、金融、广播电视等,过于看重其作为政府调节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功能;对医疗卫生、住宅、城市交通等,过于看重其社会福利的功能。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一直受到较多限制,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5)政府投入偏低,服务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如2003年,我省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仍只有2.4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国约第13位),社会教育资源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三、“十一五”期间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1.“十一五”期间浙江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思路

一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加快服务业市场化。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较低的状况;进一步加大垄断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加快放开具有营利性质的社会事业经营活动。

二是加快生产业的产业化,培育服务业新的增长点。着力提高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形成以块状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区域产业。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务外包,在提高自身竞争能力的同时,也拓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三是加快消费服务的社会化,提高服务业需求弹性。扩大城乡居民的服务消费。改善服务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营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氛围。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城市化结合起来,扩大城市服务消费群体。

四是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增强服务业竞争能力。通过扩大开放,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进;促进和培育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开辟国际化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五是加快服务业的信息化,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推动浙江区域块状经济的商流、物流、资金流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集聚,促使产业链不断延伸,促进联合的、多层次的、高效的、新型的工贸联动模式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会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组织结构的创新与变革,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六是加快浙江城市化进程,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继续实施城市化战略,推动城市和城镇与农村的一体规划和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好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在加快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2.“十一五”期间浙江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应大力扶持目前还比较弱小但具有广阔发展空间的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与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与就业服务,会计、法律、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业在内的商务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产业,现代物流业,文化体育产业,教育服务产业。第二层次是应积极发展具有较好基础和仍有较大潜力的服务业,包括商贸业、旅游会展业、社区服务业以及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业。

四、浙江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

第一,提高认识,创新制度。要高度重视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服务业摆到与农业、工业同等重要的位置。要切实加强对现代服务业的领导和管理协调,依法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并与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相协调。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和相关基础设施,防止过度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

第二,营造公平有序的服务业竞争环境。建立积极的发展引导机制与扶持政策。设立服务业发展基金;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现代服务企业实施规费减免优惠。鼓励中心城市采取切实措施,逐步加大力度,落实“退二进三”措施。制定积极的消费政策,优化服务消费环境,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保健、家庭装饰等消费支出,改善消费结构,提高生活质量;鼓励利用闲暇时间,推动休闲消费。逐步提高居民收入,促进实物利转化为货币化收入。

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按照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非公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

加强产业管理和服务。加强行政执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统一、开放、公平、有序的大市场,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和行业管理、技术标准,构筑各种要素合理流动的市场运行机制,营造制度化、规范化的服务业发展环境。有效实施“信用浙江”战略,大力倡导文明服务,促进行业自律自治。

第三,多渠道增加服务业投入。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公共服务业的投入,特别是向农民和城市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扩大社会保障、医疗保健、市政公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等公共服务和教育服务业的供给。各级政府都要适当安排一定数量的投资,作为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引导资金,主要用于国家鼓励的服务业建设项目的贴息或(转下页)(接上页)补助,以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社会投入。银行要在独立审贷的基础上,积极向符合贷款条件的服务业企业及其建设项目发放贷款。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开辟多种投融资渠道促进服务业发展。采取积极的财税、金融、投资和价格政策,加快服务业的发展;采取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和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行业的投入力度。积极利用外资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国际上著名的跨国现代服务业企业。在城市市政公用事业、通信、商业、文化等领域扩大利用外资规模。适应国际投资发展趋势,积极探索采取收购、兼并、投资基金和证券投资等多种方式利用中长期国外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服务业的开发和建设。依法保护民间资本的权益。

支持服务业企业拓宽融资渠道。通过经济手段,鼓励融资担保机构为发展前景良好的服务业企业提供信贷担保。帮助优势企业通过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增资扩股或到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等途径募集社会资金,扩大经营规模。鼓励企业用足、用好政策,通过资产重组、并购等多种方式发展服务业。

第8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有了很大发展。如今,现代服务业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各方面的影响,包括:对GDP贡献额;对就业贡献额;在世界500强中的情况;通过创新推进经济的发展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4方面,分析我国现代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且就如何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促经济增长提出相应措施建议。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经济增长;相关性;贡献额;措施

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现代服务业的概念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而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国产业发展政策中的一个正式提法。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应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以及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来改造传统的服务行业,从而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向社会提供高层次的、高附加值的服务。其本质是实现服务的现代化。它包括金融业、咨询业、信息服务业、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的发达程度不仅反映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更体现出现代制造业的产业能级。

1.2、现代服务业的特点

它具有“三高”和“三新”的特点:

(1)高技术、高人力资本和高附加值

现代服务业是利用各种高新技术对社会劳动力进行更为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它把一些拥有专业技术及具有某些特长的人员才传统的服务行业中分离出来,组成专门的从事相关行业的机构,仅对客户提供其专业领域的特殊服务,从而提高服务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其具有技术化、知识化的特征,高素质的人才是其产业竞争力的核心。

(2)新技术、新业态、新方式

新技术,主要是指现代服务业拥有与传统服务业不同的电子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它们为基础形成的信息平台;新业态,是指由于高新技术作用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不断演化出来的新兴服务业态,他们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对提高产业的素质和老百姓生活水平有很大的作用。第三是指新的方式,是指新的增长方式,宏观解释是高人力资本的增长方式,这一方面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产物,另一方面是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低资源消耗、低环境代价的结果。微观解释就是新的服务方式,服务提供者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基础上产生的服务自身的一种创新[1]。

2、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现代服务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也起到很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战略地位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2.1、现代服务业在GDP增长的贡献份额

很多统计分析表明,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力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民经济的增长,在贫困阶段,主要靠农业推动;在温饱阶段,主要靠农业和工业推动;在总体小康阶段,主要靠第二、三产业推动;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基本实施阶段,主要靠第三产业推动。从全国来看,1978年-2003年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最大,达524%;第三产业占第2位,为335%;第一产业最低,仅为141%。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全国所有地区的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力都低于工业。就全国来说,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应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服务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国民经济动力结构将有新变化,服务业已经或将成为主要产业[2]。从长期发展趋势看,我国服务业对GDP的增长的贡献份额将逐步提高,终将超过工业而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

2.2、现代服务业在就业中的贡献份额

服务业对就业增长的贡献随着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收入水平增长日趋增大,使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就业增长最快、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部门。国内资料显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就业比重先升后降,服务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当上升的服务业比重增长到与工业就业比重交叉时,服务业就开始取代第二产业而成为吸纳劳动力第二大的产业。

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全国各地将或迟或早的出现服务业成为就业容量最大的产业前景。因此,应正确认识服务业在就业结构中的这种变化,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解读我国失业问题的重点之一来源。在工业投资项目不多,工业企业发展不景气,工业品明显供过于求的情况下,服务业更是开辟就业门路的重要领域。

2.3、服务业企业在世界500强中

事实上,产业结构服务业也是当代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1年到2003你,美国连锁业巨头沃尔玛的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198亿美元、2465亿美元、2590亿美元,连续3年在(财富)全球500强企业排行榜上雄居榜首。其他服务性企业也快速发展,它们在市场上的绩效明显好于包括电子、通信等制造企业,并成为全球服务经济中最活跃的主体[3]。

2.4、服务业通过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成功进行需要包括研究开发、中介服务、市场服务、投融资服务等全过程服务,这是一个国家成功开展创新的基础条件。而现代服务业是其重要促进者,是创新最活跃领域。现代服务业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创新活动,越来越需要研究和开发的支持[4]。我国服务业研发活动尚处于初级阶段,服务的科技含量不高,直接影响我国服务业的动生产率,在服务业创新方面也无法满足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不了生活水平高了的人们不断提出的新的需求。

以往人们通常认为只有当第一、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对服务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并出现服务业超前的发展情况。事实上,服务业与各行各业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条件允许,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可增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具有独特资源的县域,有可能出现发展奇迹。具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的地方,可以以服务业为主导,从而带动其他行业和部门的发展,实现旅游兴县;一些具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的地方可以通过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促进服务业发展等其他形式[5]。

3、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措施

为了尽快改变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其他产业不相适应的状况,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即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步伐,切实提高效力。实现现代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有待于从以下方面着力推进。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鼓励社会各界投资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方式举办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等非义务教育。

(2)积极发展科学研究服务产业

不仅对国民经济推动作用大于其他部门,而且发展前景广阔,对提升服务业层次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起着关键作用。

(3)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关系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全局,是当今世界信息产业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产业。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信息服务平台的建立,形成完备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信息化服务,最终实现信息的商品化和国际化。

(4)结合实际,优化区域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服务业的区域布局与各地城市化进程、一二产业发展水平、国家特大型投资项目高度相关。因此服务业发展的区域规划设计,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利用本地区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本地服务业,形成区域性、层次鲜明的服务业新格局。

4、结论

总之,通过分析我们已经认识到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巨大贡献,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改变中国的经济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从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从传统的依靠劳动力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模式,进而提高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作者单位:中国农业银行晋江支行)

参考文献:

[1]宁巍、杨德宏.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路径选择(2006-5-23)

[2]李江帆.中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人民出版社

[3]厉无畏、王振.科学发展观与新一轮经济增长.学林出版社

第9篇:新兴服务业发展前景范文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 地方高校 应用性人才 区域产业 就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61.9 【文献标识码】A

区域产业是在某一个特定的区域里,提供相同服务或者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所有企业的集合,是区域竞争中的主要竞争主体。随着区域产业的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也相继成为区域产业转移、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甚至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世界范围内都受到高度重视。为响应政府的大力号召,我国许多地区的地方高校都在积极开展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相应地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一大批的服务业人才涌入市场,就业保障就成为我们关心的首要问题,因此必须要健全服务产业的就业保障机制。

面向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性人才的市场需求现状

尽管近些年来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就整体上而言,市场上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这一差距并没有从实质上缩小。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缓慢,给应用性人才的就业也带来了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服务业所表现出的不足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服务业所占有的市场比重仍然较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市场受限;服务业总体上缺乏高新技术引进,附加值低;服务业市场化发展进程过于缓慢,不够深入;服务业的人才保障体系、市场管理机制都不完善;城市化进程范围小、速度慢,行业内缺乏应用性人才。

在现代服务业的国内外贸易中,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集中表现在两个领域:劳动力输出和传统旅游业。从整体上来看,在这两个行业内都缺乏专业知识密集型、先进技术含量高、新型管理模式等一些新兴服务业,这就使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从2003 年开始,教育部组织有关专家针对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实际需要进行了专题调研,启动了“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这项工程旨在提高人才的培训实践能力,缓解市场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目前,我国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上现有的应用性人才资源供给不足,无法满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我国服务业市场上从事传统服务行业的人员比重较大,而现代服务业中许多都是新兴产业,真正需要的是高层次管理型、技术应用型这样一类的人才。目前,在金融保险业、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等方面的人才资源缺口已间接制约了行业的发展。因此,国内现阶段依旧缺少高端服务业人才。

第二,人才结构组织不完善,分布不合理。我国现有的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总体结构与现代服务业要求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相比,存在显著差距。我国现代服务业人才队伍整体上受教育水平偏低,从技术等级来看,专业技师及以上人才所占比重非常少。

第三,对人才应用性、实践性培养不够重视,理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机构的理论教学内容大多过于陈旧,资料更新缓慢,对高素质、懂技术、善管理的专业型人才的培养滞后,与现代服务业市场需求严重脱节。

国内外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机制研究

国外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机制。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次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概念,到如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发展历程,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目前全球经济产业中产值增长最快、前景最广阔的行业。

2006年11月,欧洲委员会在欧盟制订的“里斯本战略”的基础上,出台了《劳动权利现代化》的绿皮书,针对欧洲整个就业市场的灵活性进行提升,并进一步实现全面非规范化。欧洲委员会建立了一个高级小组,主要职务就是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重新审议了里斯本进程,并制订市场管制的具体措施。2007年到2008年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欧洲委员会把就业保障机制的改革、推行灵活管辖就业市场,作为欧洲服务业市场规划工作的首位。因为在全球经济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就业市场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通过对服务业就业市场的灵活程度进行研究,发现市场上劳动合同的多样化程度越来越深,这些合同与就业合同不同,在就业和收入保障、工作环境等方面都不及就业合同。

欧洲服务业市场强调个人和集体解雇程序和补贴费用都必须越来越灵活,这对劳动力从稳定市场内到市场外临时工的转移工作也提供了便利。在“劳动权利现代化”这一方面,欧洲委员会发表的绿皮书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本家的权利,对处于市场结构基层的应用性人才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保护。劳动权利是通过近百年的社会抗争争取来的权利的总称,《劳动权利现代化》旨在以最大的柔性进行招聘和解雇,这就确保了市场就业机制的灵活性,这是欧洲委员会首次对市场劳动关系进行大规模干预。此外,为了使灵活的就业保障机制顺利实施,欧洲经济学者们推出了丹麦模式和荷兰模式两个典型。丹麦模式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对预先解雇的长期限不作要求,降低失业补偿额度;失业后的前三个月受到政策限制;能够领取的失业救助基金比例提高,达到原来工资的70%~80%。而在荷兰,服务业市场相对于丹麦更加灵活,强调解雇应该柔化,建立更加严格、积极的对下岗人员培训和补工作等相关政策,此外,对工作时间也要求建立统一标准,对保障也应该有一个最低水平。

美国的就业保障制度建立的历史较长,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现代服务业这一行业,需要劳动人员具备精深的理论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需要的是懂技术、善管理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为满足这一要求,美国的一些经济学者和行政人员给出的建议是:第一,加强实践培训、增强应用性人才的就业能力和适应性。由联邦政府出资提供职业培训,改革对人才的培训管理体制,从根源上提升人才的专业技能,降低被解雇的可能性。讲求实效,更好地调动区域产业的积极性;第二,由于美国各个州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政府强调要合理调配劳动力资源,扩大就业门路。例如补贴迁移费用、为迁移者提供专业职能培训等措施,以适应新地区、新职业的技术要求;第三,将城镇建设纳入区域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园区,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现行的就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保障美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

国内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机制。回顾国内,我国的服务业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程度相对滞后,虽然我国的现代服务业由于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行业规模也逐渐发展壮大,但总体水平依然未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服务业正逐步成为吸纳劳动就业的主力军。现代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劳动就业岗位中占有很大比重,那么这样一大批劳动人员的就业保障问题就被纳入了政府考虑的范畴。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国内的区域产业导向下的现代服务业与应用性人才就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应用性人才就业的逻辑关系。从现代服务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来看,产业是一个经济实体,会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地对现代服务业提出越来越精细的不同的要求。而应用性人才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也是区域产业发展下的重要力量,他们是企业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应用性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之间是一种供求关系,区域产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就必须依靠应用性人才的智慧劳动;应用性人才要拥有一个好的平台施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就必须为区域产业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有需求才会引发供应,有区域产业引导才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第二,区域产业导向下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是前提。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是在区域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推进的,没有整个产业的发展,相应地应用性人才的就业就得不到保障。以广西现代服务业发展为例,据统计,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服务业产值同比增加20%左右,对广西的产业贡献率达到了25.1%,成为了广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据此,广西省人力资源局和社会保障厅指出,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人才需求量将达到100万人左右。并在未来3~5年,培育建设一批满足各个层次需求的人才高地,实现真正的人才聚集与产业聚集相匹配。因此,这样良好的发展环境,不仅使现代服务业的前景一片光明,也是对应用性人才就业的根本保障。

第三,区域产业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应用性人才的就业状况。区域产业的发展亟需大量的人才,才能与其发展速度相匹配,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拉动了行业内应用性人才需求的激增。调查显示,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尚未饱和,甚至有些地区处于极度缺乏状态,这就为应用性人才的就业带来了很多机会。当然,现代服务业需要的是高效的、专业人才,以便于提供高质量、内容丰富的服务,这也就提升了应用性人才的地位。首先,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区产业经济水平的高低,地区经济发展越好、水平越高,其人才队伍的资质也就越高。区域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对人才的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需要能够满足各个层次需求的“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其次,现代服务业涵盖的范围较大,产业需求不再仅仅是单一的策划、宣传或者销售工作,而是需要一些能够从生产基本操作到企业基层,甚至中层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市场的扩大必然吸引更多企业的投资进入,行业内各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必然就会招聘更多专业性人才,这也是产业发展下,为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带来的机遇。

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机制完善建议

我国的现代服务业就业保障制度,从整体上看,投入和得到的效果似乎并不成正比,主要问题表现在局限性、不平衡性和保障与效率矛盾等几个方面。因此,构建我国现代服务业就业保障机制的基本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切入点进行完善:

以区域产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现代服务业是为整个区域产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人才必须与时俱进,了解行业发展信息。市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都对现代服务业应用性人才就业保障机制提出了特殊要求,必须要适应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各地方高校以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来培养、输送人才,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共同建立人才培训基地,使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对生产、策划、销售等市场活动也有一定了解,懂得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为根本。构建现代化的、符合时展要求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就业保障机制,就要秉持“以人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人才培养为根本。要把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作为企业发展之本,只有培育出优秀的人才为企业所用,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企业才会为这些员工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在企业中要培养并发挥应用性人才的积极性、创新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价值,成为具有积极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的社会主体。

以政府力量为支持。就业不是一个简单而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了多个方面的系统工程,应该是多环节的全面性保障,不仅需要法律的硬性约束,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的宏观调控使宏观经济与就业协调发展,拓展就业领域。政府适时适当地调整就业政策,实施积极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调节劳动力资源分配。建立针对现代服务业的就业信息网,让应聘人员市场需求状况一目了然,也有利于他们准确选择就业领域,减少后期的失业问题。对政府政策的参与可以使行业内的就业竞争趋于公平公正公开,为行业制定统一标准,不仅能够加强市场监管,健全就业保障机制,还能够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保护。

以再就业为保障。现代服务业的就业劳动人员大多来源于高校培养的学生,这些学生初入职场,在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时可能受负面因素影响较多,因此要充分发挥失业保险的再就业功能。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是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的最终目标,建立服务业应用性人才的失业保险制度,要求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对服务业行业内的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政府要协助建立健全的应用性人才失业保障制度,为一定时期内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人给予适当的安置和帮助。

此外,现代服务业是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动下应运而生的,是结合现代化的创新技术、产业形态和全新的服务方式来对传统的服务业进行改善,创造需求、引导消费,其本质上来讲是源自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需求推动。因此行业内对应用性人才的要求更加严格,必须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创新能力。这就对从事现代服务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的门槛变得更高。对求职者而言,除了外界的社会保障,最重要、也是最可靠的就业保障就是掌握专业技能,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树立超强的服务意识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这样才能使就业变得更有保障、更加稳定。市场要起到规范行业发展、优化企业竞争的作用,为应用性人才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科学的培训。企业要认识到人才是发展的核心动力,没有优秀的员工,企业就没有良好的发展。企业可以适当地建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应用性人才的薪资水平,为他们提供更多晋升机会,使之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而且良好的就业环境必然对人才形成极大的吸引力,这样既可以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又可以提升企业形象。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区域产业作为首要的推动力量,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区域产业导向下的现代服务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增长点,而人才是拓展现代服务业的首要力量,尤其是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人才。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积极应对,为企业培养并输送更多高精尖人才。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协调好行业内人才分布密度,为广大服务业的人才谋福利。总之,在就业保障问题上,不仅需要政府出台相关调度政策,建立健全的就业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社会各界的共同维护。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