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概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年,全区共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4821万元,同比增长37.8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2600万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17244万元,增长20.49%;第三产业完成144977万元,增长40.37%。从今年情况来看,各月累计投资总额始终处于增长态势。
二、固定资产投资全年运行特点
(一)项目规模有所加大,投资后劲更加充足
年我区投资项目共计57个(不含房地产),同比增加10个。全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个,包含往年续建项目在内的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建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河湟小镇居住小区、新建水井巷商务区、石油机械厂新建钻机项目),共完成投资23470万元,占总项目投资的14.24%。新开工项目以及亿元以上项目的增加带动今后我区投资的持续进行,有序拓展。
(二)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加快转型
年,全区实现工业投资13672万元,同比增长91.3%,新建的厂房以及新的生产线等设备的购置安装是目前工业投资增长力,投资的增长保证了工业经济后劲充足,加快转型发展。
(三)四大经济类型占比均衡,民间投资带动全区总量
随着民间投资的不断加大,逐渐改变了过去国有投资一头独大的情况。年,我区完成投资中,国有、私营和其他经济类型占比分别为28.22%、5.92%和63.18%,相比以前更加均衡。其中,房地产投资中其他经济类型占比最高,可见,投资见效快吸引了更多民间资金的投入,已然成为了投资增长的新动力,为拉动全区投资总量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资金来源结构基本不变,到位情况保证投资顺利进行
今年,我区投资的资金来源中自筹资金的比例最高,达64.63%。总体来看,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自筹,自筹资金成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可见,企业在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依靠自筹筹集资金仍然是目前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和构成。
二、存在的问题
年投资的较快增长、总量的历史性突破给“十二五”开了好头,对于明年的投资形势,我们既看到了机遇,亦面临着挑战。新建水井巷商务区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续建项目的持续投入,必将带动全区固定资产投资迈向新的台阶。但同时,全区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滞、中央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此带来的企业融资困难也必将是投资进行过程中的一大困难。
(一)新开工项目数量少,投资后劲有待加强
新开工项目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大项目支撑力度不够、项目储备不足、项目推进缓慢等,对投资支撑力不强。
(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快速增长难度加大,主要受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量高基数的制约。
(三)房地产投资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完成投资占总量的32.16%,比重比去年同期增加了9.69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比重的逐步增大,需要引起对投资结构的关注。
三、年建议
近几年,经济发展之所以能够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抓项目”,得益于重大项目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要抓好项目建设。
关键词:江苏;政府投资;民间投资;逆挤出效应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4万亿元财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等的共同作用下,我国投资出现了大幅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大小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投资又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关键因素。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照经济类型划分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有限责任公司、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其他经济等。上述多元投资主体总体可以分为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通常认为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为政府投资,那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扣除国有经济就为民间投资)。根据西方经济学中的挤出效应理论,就有必要考虑在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究竟是具有“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本文将以江苏省为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
一、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概况
(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1978年为21.75亿元,到2008年已达到15069.45亿元,增长692.4倍,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1.7倍(见图1)。
(二)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
政府投资由1978年的20.7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494.77亿元,增长120.5倍,剔除价格因素增长22.9倍。而民间投资1978年为1.05亿元,到了2008年增长为12565.68亿元,增长了111967倍,剔除价格因素增长2275倍(见图2)。
二、数据说明和处理
(一)数据说明
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江苏省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关系的情况,选取江苏省1978-2008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按经济类型划分的国有经济(或全民所有制经济)投资额和CPI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数据的选取从1978年开始,主要考虑所分析的数据反映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相互作用关系。同时大样本的选取也有利于我们客观的判断。
(二)数据处理
民间投资的数据通过江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减去国有经济,即政府投资得到。最终分析所采用的数据是使用历年的CPI剔除价格因素转化为实际值的,并且对这些实际值分别取了自然对数,即LNGI和LNPI。
三、实证检验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防止所取数据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避免出现虚假相关和伪回归的问题,从而会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前,首先应该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即运用单位根检验(ADF)来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从表1数据结果看出,变量LNGI和变量LNPI水平序列是非平稳的。而一阶差分是平稳的,所以两个变量是一阶单整的。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是一类非常重要的非参数模型。脉冲响应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一个系统中,当某一扰动发生时,系统随后的变动多大程度是受到该扰动的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是在扰动项上加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于内生变量当前值和未来值所带来的影响。对一个变量的冲击直接影响这个变量,并且通过VECM模型的动态结构传导给其他所有的内生变量。1978-2008年江苏政府投资和民间投资的脉冲响应曲线如图3所示。
图3(左)表明,在给政府投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下,民间投资对于政府投资的响应情况。可以看出,政府投资变动的当期就能带动为民间投资的增长,在第四期就出现了最大值,影响持续四期。随后的冲击响应趋势趋于减缓,并逐渐消失。民间投资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速度增长。分析表明江苏的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有明显的挤入效应,未见明显的挤出效应。
图3(右)表明,在给民间投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下,政府投资对于民间投资的响应情况。可以看出,民间投资变动的当期表现出政府投资的下降,在第一期末达到最小值,在第二期出现恢复的趋势,影响持续五期。此后冲击响应趋势趋于零。这也就说明,短期内当民间投资比较高涨的情况下,政府投资会下降,出现“逆挤出效应”,也就是出现了民间投资挤出政府投资的现象。
四、结论和政策含义
总之,选取1978-2008年间的数据,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主要是以挤入效应为主,未见挤出效应。相反在短期内出现了“逆挤出效应”,即民间投资的增加在短期内对政府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说明江苏政府投资能够带动民间投资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效应。
通过分析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尽管江苏省市场化程度比较深,但是政府投资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依然非常重要。而民间投资对江苏经济的发展的贡献更大。随着市场化向纵深发展,要密切注意可能出现的发达市场经济中出现的政府投资挤出民间投资的现象,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职能和范围,为民间资本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实现江苏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鹰.发达地区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的影响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6).
2、戴园晨.“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J].经济研究,1999(8).
3、郭庆旺,贾俊雪.政府公共资本投资的长期经济增长效应[J].经济研究,2006(7).
4、张晓峒.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5、江苏省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年鉴(1985-2009)[M].
海勃湾区城乡调查队为副科级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设参照事业编制总数8名。海勃湾区城乡调查队既是政府统计调查机构,也是统计执法机构,依法行使统计调查、统计监督的职权,向国家统计局乌海调查队上报调查结果,并对上报的调查资料的真实性负责。同时,承担地方政府委托的其他统计调查任务。
具体职责有:组织实施城乡住户抽样调查、劳动力抽样调查、工业企业生产价格抽样调查、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抽样调查、新设计小微企业跟踪调查、农业生产情况调查等国家调查制度。
各专业工作量:
1、城乡住户抽样调查140户,其中城镇100户 ,乡村40户,每月调查。海南80户,乌达50户。
2、劳动力抽样调查90户,每月调查。海南50户,乌达50户。
3、工业企业生产价格抽样调查,工业品出厂价格23户,每月调查;工业品原材料购进 23户,每月调查。海南10户,乌达10户。
4、新设计小微企业跟踪调查,21户,其中:法人14户,个体7户;每月调查。海南7户,乌达6户。
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抽样调查11户,每月调查。海南5户,乌达5户。
“十五”以来,湖北固定资产投资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不断扩大,2001年至2012年累计完成全社会投资额88656.37亿元,从不同结构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投资主体结构。所谓投资主体结构,是指被考察区域一定时期内投资总量中不同投资主体的要素构成及其要素间的比例关系。我国一般根据经济所有制关系进行投资主体的分类,投资主体大体可分为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个体经济投资及其他等。2001年-2012年湖北省上述经济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及占比如下:
从表2可以看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湖北投资主体结构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各投资主体的投资额都有了大幅提高。2007年以来,除集体经济外,其它投资主体年度投资额均在1000亿元以上。二是湖北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十分显著。2001年,国有经济投资在湖北全部投资中所占比率为53.2%,在湖北当期投资中居绝对主导地位。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推进,湖北个体私营经济的活力得以激发和释放,其投资出现了快速增长,增长速度高于同期国有经济投资,目前已成为湖北投资的主要主体之一。
2.投资资金来源结构。对投资资金来源的分析着重于从供给层面考察投资结构状况。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投资资金从来源看一般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投资及其它投资等几类。2001-2012年湖北省资金来源及其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率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出,一是各资金来源规模明显提高。二是自筹资金已成为湖北省投资的主要动力。分析2001年至2012年资金来源情况,我们发现除自筹资金外,其它资金来源的比重多数成下降的态势。自筹资金占比呈明显上升态势。三是中央、金融机构对湖北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强。在总投资中,湖北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等来源的比例一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中央政府、各金融机构对湖北投资的支持力度不强。四是湖北利用外资较小。这些因素综合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湖北省的融资,这也充分说明湖北有待进一步拓宽投资来源渠道。
3.投资产业结构。按照产业经济理论,投资主要通过在不同产业间的分配而影响产业结构的形成,并进一步影响经济结构。调整湖北经济结构也要通过调整投资产业结构来实现。湖北省“十五”以来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下:
从表4和图3我们可以发现湖北产业投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偏小。从总量和占比两方面看,湖北第一产业上投资明显要小于第二和三产业的投资。从此表看,第一产业在2002年、2003年、2004年还出现了负增长。近几年,湖北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尽管有所上升,但其占比并没有明显提高,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左右。
二是第二产业投资所占比重在38%附近呈震荡波浪型变化。2001-2012年,第二产业一直以来是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湖北近年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的步伐,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第二产业投资始终保持稳定增长。
三是第三产业正在成为湖北投资的主要对象。从2005年开始湖北第三产业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每年投资增加额都在500亿元以上,而且从2005年起湖北的主要投资流向了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将发展成为湖北支柱产业。
二、当前湖北省投资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投资区域结构不尽合理。2012年,从全省投资的分布区域看,武汉市占湖北全社会投资的44.73%,其他16个市州占51%左右,武汉市投资总量远远高于其他市州。这种投资的区域配置,不尽合理。造成了地区经济结构的趋同、产业集中度不高、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投资行业结构层次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从湖北投资的行业配置结构看,2012年全省房地产开发经营投资规模达到 2683.14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21.68%,而工业投资比重相对偏低,现代服务业投资明显不够,导致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业支撑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使得在提升产业结构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方面,缺乏强大的推动力量。
3.投资开放的制度环境建设明显滞后。公用事业、公共服务领域的市场化融资不够发达,依赖政府财政性、商业银行贷款搞建设的格局仍然较为突出。向社会资金、境外资金、资本市场上融资的观念不强,尤其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很少。
4.投资乘数效应较弱。根据测算,2001―2012年湖北的投资乘数为2.7,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这种乘数效应相对较小,明显偏弱。湖北进入买方市场时期以后,资源相对充足,生产要素流动的速度减缓,资本边际效率和居民消费倾向都有下降的趋势,投资的加速扩张作用受到了一定抑制。
三、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的对策
1.优化投资地区结构,促进区域投资协调发展。结合各地的投资基础环境条件,考虑既有的全省宏观经济布局规划,湖北省投资空间应以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市区为中心,向四周呈圈层分布:一是武汉投资环境中心区,即“1+8”城市圈;二是荆州―宜昌投资环境中心区;三是襄樊投资环境中心区。
2.调整产业投资结构,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针对目前湖北省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实际,应着力改造和提升我省传统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产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型城镇化进程。此外,还要进一步巩固第一产业战略地位,同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同时在投资主体结构上,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
Abstract: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is mainly to the Yupaojiang River Third-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urchase electricity price level measuring the purchase price of this station, according to the price level of this station measuring the financial evaluation indexes of the project,and put forward to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inancial evaluation indexes,etc.
关键词:财务评价;敏感性分析;财务内部收益率;渔泡江三级水电站
Key words: financial evaluation;sensitivity analysis;financial internal rate of return;Yupaojiang River Third-cascade Hydropower Station
中图分类号:TV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8-0087-01
1渔泡江三级水电站概况
渔泡江三级水电站位于长江水系金沙江一级支流渔泡江中游,主要任务是引水发电,正常蓄水位1300m,死水位1290m,总库容974万m3,水库规模为小(1)型,工程等别属四等工程,主要建筑物为四级。渔泡江三级电站设计水头48.28米,设计流量51.77m3/s,装机容量2万千瓦。
2评价依据
此次经济评价,依据国家计委和建设部1993年7月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水利部颁发的《小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程》(SL16-95)以及《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并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计算的。
3财务评价
3.1 资金筹措及分年使用计划收购方要求全部资金财务基准收益率取7%,资本金财务基准收益率取10%。收购后考虑项目建设期1年,第2年及以后100%投运,生产经营期30年,计算期为31年。总投资1.4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4196.2万元,其中自筹资金资本金按固定资产的20%计,2839.2万元。从银行贷款11328万元,贷款利率为5.35%。
3.2 总成本费用计算①折旧费和修理费保险费。根据《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计算,电站年综合折旧费为580万元;年修理费为17.4万元。②工资及福利费。根据管理人员数量及当地人员工资及福利情况考虑,年费用为38.07万元。③材料费。根据《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类似工程分析,材料费定额取4.0元/kW,合计每年8万元。④水资源费。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渔泡江三级水电站按0.004元/kW.h缴纳水资源费。⑤其他管理费。参照《水电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和类似工程分析,装机小于300MW的,其他管理费费定额取12元/kW。
3.3 税金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局关于部分货物适用增值税低税率和简易办法征收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9号,本项目增值税按6%测算。销售税金附加包括教育费附加(包括地方教育税附加)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增值税税额为计算基数,税率分别为4%和5%。渔泡江三级水电站可享受国家所得税相关优惠政策。第二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适用7.5%税率,第七年及以后适用15%税率。
3.4 发电效益计算该电站装机20MW,年均利用小时3880h,年均可发电量7760万kW.h。参考当地类似规模水电站数据,厂用电率和线损率均按1%记取。上网标杆电价以0.215元/kW.h测算。税后利润提取10%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剩余部分为可分配利润,再扣除分配给投资者的应付利润后,即为未分配利润。
3.5 清偿能力分析按总投资14500万元,电价0.215元/kW.h计算,该电站投产后第12年可还清固定资产投资借款本息。清偿能力较好;收购后第2年开始出现资金盈余,整个计算期内累计盈余资金达17666.15万元;收购后第1年负债率(最高)达82.14%,还清全部投资借款本息后,资产负债率在0.18%以下。
3.6 盈利能力分析按总投资14500万元,设计发电量7760万kW.h,电价0.215元/kW.h计算,全部投资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8.19%,资本金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为12.99%,达到全投资税后内部收益率7%,资本金税后内部收益率10%的要求,税后投资回收期为11.84年,资本金利润率21.54%,有一定盈利能力。
3.7 敏感性分析财务敏感性分析是对总资产投资、电价、发电量的敏感性进行计算分析,主要考察总资产投资、电价、发电量等不确定因素单独变化(变化范围±15%)对财务内部收益率等财务指标的影响程度。
当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范围为-15%~15%时,全投资税后内部收益率的变化范围为10.11%~6.72%。可知固定资产投资对内部收益率影响较大。当电价的变化范围为-15%~15%时,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的变化范围为6.37%~9.94%。可知电价对内部收益率影响较大。当发电量的变化范围为-15%~15%时,全投资内部收益率的变化范围为6.40%~9.90%。可知发电量对内部收益率影响较大。
4财务评价结论
渔泡江三级水电站工程并购事宜过程全面考虑水电站总投资、上网电价、发电量等情况和未来送出和入网问题。在现有资料基础④上进行了本次评价,并给出以下建议:
4.1 上网电价为0.215元/kW.h,并购价为1.45亿元时,全投资财务税后内部收益率为8.19%,资本金税后内部收益率为12.99%,资本金利润率21.54%,税后投资回收期11.84年。
4.2 总投资1.45亿元时,要保证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在7%以上,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在10%以上,则需上网电价在0.198元/kW.h以上。按照此上网电价分析,资本金利润率17.37%,税后投资回收期12.84年。
4.3 上网电价为0.215元/kW.h时,反算总投资在1.58亿元以下时,满足收购要求。如按总投资1.58亿元进行计算,资本金利润率17.37%,税后投资回收期12.84年。
4.4 总投资1.45亿元时,要保证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在7%以上,资本金内部收益率在10%以上,则需年平均发电量在7112万kW.h以上。按照此年平均发电量分析资本金利润率为17.37%,税后投资回收期为12.84年。
综上所述,收购渔泡江三级水电站在工程财务评价中是合理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国家计划委员会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2]张展华,蔡守华.水利工程经济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3]SL72―94,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
[关键词] 高速公路 后评价 指标体系 三福高速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是全面分析评价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重要环节之一,对建成通车后的高速公路开展社会经济影响评价,可以更真实、全面地衡量项目对社会的“外部影响”,从全社会的角度考察评价项目,促进项目与社会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为更科学合理地检验并指导海西高速公路项目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投资拉动理论和通道效益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海西总体战略部署,建立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应着重考虑以下因素:
1.1 构建开放型经济发展新格局
全面推进对外经济、科技、文化合作与交流,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和更加完善、更加规范的外经贸促进政策体系,对外合作领域和空间不断拓展,对外贸易商品和市场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步伐加快。因此,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体系中需特设“对外开放影响评价”指标,强调“促进外贸发展和外商投资”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海西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两岸的交流合作,因此,在“促进外贸发展和外商投资”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应注意体现与台湾的经济文化交流。
1.2 开创统筹协调发展新局面
以海峡西岸城市群建设促进城乡和地区协调发展,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体系更加合理,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在后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对强调高速公路对“社会进步的影响”,包括“扩大地区就业人数”、“促进区域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增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促进人们思想观念转变”、“促进区域出行变化”、“促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低收入地区的通行能力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1.3 完善综合交通网络
加快交通建设,努力提高铁路、公路路网覆盖面积,对接山海,充分发挥福建港口优势,完成“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目标。为此,在指标体系中要加入“区域交通评价”指标,包括 “路网效用改善程度”、“路网综合运输效益的提高程度”、“提高港口开发利用水平”等方面的因素。
1.4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繁荣新局面
福建省社会经济步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经济增长方式将实现由要素驱动型逐渐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性转变,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年经济增长速度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福建高速公路项目建设的最主要功能就是“促进区域资源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
因此,应根据上述因素,设置相应的高速公路后评价指标体系,对每一个指标的下一级指标诠释详见表1。
该指标体系是在总结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针对不同的高速公路建设项目,三级指标的选择可以因地制宜,给予分配不同的权重。
2 三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后评价案例分析
2.1 项目概况
三福高速公路于2004年底建成通车,是国家高速公路福银线的重要路段,是福州至三明最重要的干线公路。三福高速的建成通车,加快了海西建设的进程,加强了福州省会中心城市对项目沿线县域的辐射作用,对三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是起到十分重要的带动作用。鉴于篇幅和数据的局限,本文只结合上述部分指标就三福高速公路对三明地区的社会经济影响进行分析。
2.2 部分指标分析
2.2.1 社会影响后评价
2.2.1.1 扩大地区就业人数
三明地处内陆,就业岗位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如何通过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增加就业,尤显重要,因此指标满分参考值设为7。三福高速2000年开始正式开工,至2004年以来顺利通车,其对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起到巨大的贡献作用,明显改善了当地的就业形势。首先受惠的是作为沿线城市的沙县和尤溪,据三明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03年~2005年期间,三明全市失业率由5.91%下降到5.47%,而沙县失业率由5.21%下降至5.17%,尤溪县失业率从8.21%下降至5.50%,直降了2.71%,失业率逐步接近三明市整体水平。该指标评价得分为5分。
2.2.1.2 促进区域生活水平改善
三明市为福建省内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百姓生活条件较其他地区相对落后,区域交通体系,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发展对所在地区经济水平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尤为重要,因此在对“社会进步影响”中,其分值最大,参考值设为8。
三福高速的顺利通车建成,在广泛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对于当地百姓的收入和生活条件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04年~2008年,全三明市的人均收入由9267元上升至16013元,提高了72.80%,年平均涨幅为11.3%。2004年以来,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这很好地表明三福高速公路给三明人带去了福祉。虽然三明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涨幅相对于全省平均水平来说还略低,但整体不断增长的涨幅水平也在向全省平均水平靠近。该指标评价得分为6分。
2.2.2 经济影响后评价
高速公路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影响上,而三福高速对三明经济的影响范围,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2.1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
此为两项内容,指标满分参考值各为10分。2004年通车以来至2008年之间,三明地区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变化情况。
2004年至2008年三福高速公路运营期间,三明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平稳上升,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8% 。此外,从上表还可见2004年至2008年三明地区产业结构得到较大的调整:即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对第二产业的影响较为明显。而第一产业比例略显有降低,第三产业比例保持在35%左右浮动。三明市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 2004年三明地区工业增加值为126.33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12.5个百分点。三福高速的通车改善三明的交通环境,大大提高当地生产产品产销率,2004年以后的工业产销率均在97%以上,第二产业加快增长速度,而2008年三明地区的工业增加值为269.61亿元。因此该两项指标评价得分各为8分。
2.2.2.2 促进投资增长
指标满分参考值为10分。2004年来,三明至福州高速公路全线通车,结束了三明地区没有高速公路通车的历史,加快了三明地区与外界的往来,缩短了三明与福州的时空距离,不仅为福州等经济发达城市拓展经济腹地提供便利,更为改善三明地区的投资环境提供了良好的交通环境。通过对比2004年到2008年三明地区与我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三福高速公路对沿线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有显著拉动作用。
与2004年相比,2008年沙县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由原来的4.55亿元上升至69.45亿元,连翻15倍。尤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也由原来的4.22亿元上升为49.93亿元,连翻11.83倍。三福高速通车对两地的经济水平提高显而易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其次,三福高速公路通车对整个三明地区发展产生良好的带动作用。
三福高速公路通车以来,泰宁、建宁、大田和宁化虽不是三福高速公路的路经之处,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不及沙县和尤溪,但仍有较大的提高,尤其是大田县2006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额大幅度提高,这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明三福高速公路对周边县市产生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再次,三福高速公路的通车带动了整个三明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从中可知三福高速公路建设对加快三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速度呈增长态势,2004年以来,三明地区增幅始终居于全省平均水平之上。综合上述情况,该指标评价得分为9分。
2.2.2.3 促进对外开放
近年来,三明产业日臻发展,三明的粮食、木材、水果等产量居全省前列;三明是全国4个优质烟区之一,是上海、云南等地名牌香烟的重要原料基地;三明拥有中国笋竹之乡、中国红豆杉之乡等十多个特色之乡称号;三明是全省重要的工业基地,聚集了全省最大的钢铁、造纸、化肥、重型卡车等企业。近年,三明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冶金产业集群跻身全省13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集群行列,林产工业产值居全省首位,是海峡西岸重型汽车生产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重点区域。三明与内陆地区从产业发展、市场流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拓展空间。三福高速至2004年通车以来对于交通设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对三明地区的对外开放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同时考虑了其他指标的计算,汇总得出三福高速公路建设项目对三明市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的指标值,如表4所列。通过计算,项目评价指标值为82,项目对社会影响综合评价良好,与项目建成后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情况相吻合,说明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后评价,总体上合理、可行。
3 结论
本文以三福高速公路为案例,通过对三明市社会经济影响指标分析,对构建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合理验证,可用于福建省其他高速公路项目后评价分析。同时,笔者还认为,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经济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符合地区发展的需要,研究人员要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及时总结并不断对后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服务于地区经济建设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柏吉琼. 高速公路社会经济影响评价[D]. 成都: 西南交通大学, 2002.
[2] 福建省统计年鉴[M]. 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1-2008.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局;动态度;驱动力;多元回归模型;咸宁市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12-0005-04
1 引 言
LUCC(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能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陈灵芝,1994;Dickenson R.E.1991)。人类面临的许多环境与发展问题都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有关,它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唐华俊,2004;史培军,2004)。LUCC驱动力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原因、内部机制和过程,预测其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与结果,以便于制定相应的对策(摆万奇,2004)。本文重点研究土地利用格局驱动力变化机制及模型构建,以期更好对区域LUCC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2 研究方法
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模型是一种基于系统理论的、通过考虑社会经济和生物物理驱动因子,综合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动态模型,能同时模拟多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竞争关系并做不同的情景分析(张永民,2003;蔡玉梅,2004;摆万奇,2005)。
本文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长江流域典型区域――咸宁市1996~2006年的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进行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人为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采用《咸宁市统计年鉴》(1995~2007)和咸宁市国土资源局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并选取1996~2006年作为时间区段,该
段时间内湖北省经济发展由平常发展进入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分析期内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十一五”目标进行预警分析。
3 实证分析
3.1 研究土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概况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可表达区域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其表达公式为:
本文选取咸宁市1996、2000、2006年的变化情况,分别选T为:5年、10年计算,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存在以下特点(见表1):
(1)建设用地变化情况:交通用地动态度最大,1996~2006年为3.4309,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动态度为0.8281,再就是水利设施用地;
(2)农用地变化情况:耕地动态度绝对值最大,呈现持续减少趋势;林地动态度绝对值仅次于耕地,表现为林地不断增加;园地面积也呈现不断减少趋势;其他农用地变化有所起伏;草地基本不变;
(3)总体上,地类变化较为强烈是交通用地,其次是居民点工矿,再次是耕地。
3.2 土地利用格局模型指标选取
依据对咸宁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牧草地和水域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因变量选取以下6项:土地利用类型指标/ha:y1耕地;y2林地;y3园地;y4居民点及工矿用地;y5交通用地;y6水利用地。
由于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而且变化的驱动因子极为复杂,而其中的自然因子等要素需要在很长的时间才能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对于社会因子则会在短时间内对某一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对于社会经济指标的选择,选择其中数据比较完整并且有代表性的指标共5个方面,共9个指标。
(1)人口状况,年末人口总数x1/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x2/万人;
(2)经济总体状况,GDPx3/万元;工业化率x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5/亿元;
(3)收入情况,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6/元;
(4)第一产业产值状况,种植业产值x7/万元;林业总产值x8/万元;
(5)交通状况,公路货运总周转量x9/万吨。
在利用上述指标进行模型运行分析时,为了消除变量的突变及自相关等问题,对因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处理,对各自变量采取环比的方法(即:年际变化率)进行数据处理。
3.3 模型运行结果
3.3.1 耕地驱动力模型
从模型运行效果来看,各项检验值均通过检验,R2为优势度检验,F为自由度检验,D.W为自相关检验值,符合(1,4)区间要求,且可信度较高,可以说明耕地变化机制。
从回归模型上可以按影响系数排序:年末人口总数(x1)>林业总产值(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5)>种植业产值(x7)>工业化率(x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6)>GDP(x3)>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x2)>公路货运总周转量(x9)。其中:工业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公路货运总周转量对耕地变化呈正相关,且货物周转量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是指标中最小的,可以认为工业化促进了耕地保护,其原因可能是工业化的规模化、积聚化提高了土地集约水平,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内涵式发展模式;而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增长,种植业、林业产值的增加也使得耕地减少,但第三产业劳力变化对耕地较少的驱动明显小于其他因素,可以说明产业间劳动力专业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变化还处于初级阶段。
3.3.2 林地驱动力模型
从模型运行效果来看,各项检验值均通过检验,R2值为0.999,D.W符合(1,4)区间要求,且可信度较高,可以说明林地变化机制。
LNY2=12.863+0.129×x1+0.002×x2-0.006×x3-0.009×x4-0.013×x5+0.009×x6+0.011×x7+0.014×x8+0.0000×x9
(R2=0.999;F=1476.595;D.W=2.485)
从回归模型上可以按影响系数排序:年末人口总数(x1)>林业总产值(x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5)>种植业产值(x7)>工业化率(x4)>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x6)>GDP(x3)>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数(x2)>公路货运总周转量(x9),该影响排序与耕地排序相同,说明在影响力度上基本相同。但是,林地变化指标相关性与耕地有着很大不同:其中:工业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GDP对林地变化呈负相关,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影响力度较大,可以认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林地的减少,其原因可能是工业化、GDP的变化导致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或者部门以林业产品加工工业的减少,林业在发展中市场减小,从而使得林地面积减少;而导致林地增加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增长,种植业、林业产值的增加也使得林地增加,但第三产业劳动力变化对林地增加的驱动明显小于其他因素,这与咸宁市林业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劳动力难以转移有着一定关系。
[6] 史培军,江源,何春阳,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生态安全响应机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9.
[7] 唐华俊,陈佑启,邱建军,等.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科技出版社,2004.
[8] 张永民,赵士洞,Verburg,P.H.CLUE-S模型及其在奈曼旗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模拟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3):310~318.
Analysis on Change of Land Use Structure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A Case for Yangzi River
Xia Shimao1, Han Binghua1, Hao Hanzhou1,Luo Yuchi2,Cheng Xin1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cience,Xianning University, Hubei, 437100 China;
2.Guangdong Provincial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510045 China)
关键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芜湖市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土地资产价值日益显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逐渐盛行。当前流转多处于自发状态,存在法律法规缺失、城乡土地市场分离、土地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然而,受各方面因素的驱动,在广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己经十分普遍,且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隐形市场。对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受到政策引导因素、诱发性制度变迁因素、经济利益因素和区位条件因素的影响,农村城镇建设、乡村工业发展,也促使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逐渐由单一的经济驱动向制度驱动和经济驱动相结合转变。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因素的定性分析和探讨上,研究成果偏重于各地的经验总结和归纳,鲜有对流转驱动因素的定量分析,缺少流转驱动力进行定量研究的经济学方法和模型。本研究基于对我国最早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城市――芜湖市的调研,运用调查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规范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运行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借鉴。
二、芜湖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概况
芜湖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东与宣城市接壤,西与庐江县和枞阳县相邻,西南与铜陵市相连,南临泾县,北与马鞍山市、和县、含山县相接,土地总面积6024.81平方公里。芜湖市近海靠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边缘,是华东水陆交通枢纽和安徽主要的工商业城市。2011年,全市总人口385.36万人,城镇化率54.3%,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8.2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6.4:65.9:27.7。1999年,芜湖市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试点城市,探索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截至2012年年底,芜湖市共流转集体建设用地639宗,流转面积30450亩。本文研究范围包括芜湖市的四区(镜湖区、鸠江区、弋江区、三山区)四县(芜湖县、无为县、南陵县、繁昌县),共涉及九连村、红星村等15个典型村。采取实地走访和小型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当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状和问题,并收集农户、基层工作人员和流转企业法人的建议,共收回有效调研问卷246份,访谈材料46份。
三、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
(一)研究方法和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已经由单维驱动(经济发展)向多维驱动(经济发展、制度创新等)转变,每个维度都包含诸多要素,且各要素的作用机制和作用程度各不相同。因子分析方法是一种通过减少变量的数量,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因此,适宜选用因子分析法,找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
已有的研究结论显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社会经济状况、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因素联系密切,结合数据的可得性,从上述几个方面,设计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驱动力分析的指标体系。
(二)分析过程
KMO检验用于解释变量之间的偏相关关系,根据Kaiser的观点,若KMO 0.7,则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本次研究数据的KMO的值为0.764,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的Sig
提取的4个公共因子累积解释方差为88.267%。可以得出的因子负荷矩阵,按照影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因子载荷量的高低,各变量在其所属因子层面进行排列。
通过表2可以看出,第一个公共因子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x9)和流转收益比率(x10)的载荷系数较大,表述为流转收益因子;第二个公共因子对于区位条件(x6)的载荷系数较大,可以表述为土地区位因子;第三个公共因子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强度(x1)载荷系数较大,可以将其表述为土地投资因子;第四个公共因子对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x5)的载荷系数较大,表述为资源禀赋因子。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农户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行为的调查,获取246个样本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资源状况、土地利用状况、居民收入状况等方面的驱动因素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第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是人们考虑是否进行流转的最主要因素,流转收益越高则农户流转意愿越高,反之,流转意愿较低;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导致芜湖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反映出农户希望通过土地流转,增加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三,位于城市规划区内、距离市中心距离较近、道路交通发达的地块较容易发生流转,即区位条件较好的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几率大于区位条件较差的土地。另外,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具有一定交通指向性,随着城市向外发展和基础设施的完善,距离城市主干道较远的集体建设用地也逐渐会成为流转的对象。第四,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强度的大小是导致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因素,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越高,地区二、三产业越发达,建设用地需求越高;第五,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的大小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有一定影响,建设用地面积越大,对于某块土地的依赖程度越低,流转的意愿和几率越大。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研获取基础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定量的分析芜湖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能够得出较为准确的结果。但某些变量的量化方法还需提高准确性,比如,采取GIS技术获取空间数据,可以部分变量准确性更高。后续研究中,需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和准确的指标量化方法,这样可以更为科学地分析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招标工作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财务审计、档案验收、竣工验收重点检查的内容之一。招标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经济活动。在招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文件材料是全面反映整个招标活动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考证和查询的作用,是解决因产品质量、技术参数、逾期交货以及中止合同等问题引起的经济纠纷、法律诉讼的原始佐证,是项目建设的永久性技术文件,必须准确、完整、真实。因此,做好项目招标文件材料的管理工作,不仅是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项目档案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做为档案管理人员,在保证招标文件材料及时归档保存的前提下,应该对招标的概念、招标文件材料形成等招标管理过程有所了解,以保证招标文件材料的准确、完整、系统,更好地为项目管理服务。
一、招投标的概念、形式和范围
所谓招投标,是应用技术经济的评价方法和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有组织地开展择优成交的一种成熟、规范和科学的特殊交易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规定,招标的方式有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两种。在通过评审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初步设计中都会有明确规定,哪些项目(或设备)是公开招标,哪些项目是邀请招标。招标的组织形式有自行招标和委托招标两种。因此,在项目档案文件材料收集过程中,档案人员应该及时掌握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或调整报告中涉及招投标的项目,才能在整理立卷时不会遗漏。
二、招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招标过程中,招标、发标、投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具体活动,都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一般来说,招标机构都会按照要求把相关文件装订成册移交给委托人,但由于有些招标机构良莠不齐,或者工作一时大意,会出现文件材料不齐的现象,因此档案人员在接收招标文件材料时应注意检查文件材料的完整性,为后面的单项、专项验收奠定基础。招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主要见下表:由上表可以看出,公开招标与邀请招标是两种不同的招标方式,形成的文件材料不尽相同,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应注意甄别。
三、招投标文件材料收集中应注意的问题
招投标文件材料是围绕着招标项目的准备、开标、评标和中标等一系列业务活动形成的各种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构成的有机体系,它是每个招标项目活动完整、系统的历史记录,是整个招标活动的真实写照。在招投标过程中,一个招标项目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尽管有所区别,但它们是具有内在联系,前后一致和相互配套的,任何时候都不可分割,是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有着完整的系统性。正因为招投标工作的重要性,无论是财务审计、档案验收还是最后的竣工验收,对招投标文件材料的查验都是重中之重,不仅要查验文件材料的齐套性,更要对其系统性、完整性、准确性进行检查。因此,在招投标文件材料收集整理过程中,要对招标、投标文件材料进行认真核对,一定要收集到位,不得缺失,更要注意其完整性、准确性,比如委托合同(协议)、评标报告、中标通知书、合同等。
1.委托合同(协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十四条规定,招标人应当与被委托的招标机构签订书面委托合同。国家住建部、工商总局制定有专门的招标合同示范文本,各招标机构也有自己相应的合同文本。档案人员在跟踪收集的同时,要注意查看招标机构是否有资质(如项目还应有相应的保密资质),项目名称是否与招标文件名称一致,工程概况、范围是否与实施内容相符,合同签订时间与招标文件的时间是否有矛盾,双方签字盖章的手续是否完备等等。
2.评标报告
评标报告是开标、评标过程中形成的文件,由评标方法、开标记录、评标过程表格、评分汇总等文件材料组成。档案人员在检查评标报告所属附件是否齐全的同时,应注意投标单位不足三家开标的,是否有上级批准文件,评委签到表不能用会议签到表代替,评委意见及打分表是否齐全等。
3.中标通知书和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规定,中标人确定后,招标人应当向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并同时将中标结果通知所有未中标的投标人。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档案人员在接收此类文件时,一定要注意检查中标单位与签订合同单位是否一致,中标价与合同价是否有差异,合同内容与招标文件是否一致,同一事项是否重复签订,合同签订时间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签署人是否有法人代表授权等。
4.二次招标文件和未中标投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