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共享的本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近年来,在严格的法定资本制下,我国公司设立时凝固大量资金,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虚假出资等问题日益严重,公司股东在实践中出现诸如向公司借款等规避法律的行为,使法定资本制流于形式,加之监管更注重形式审查,导致注册资本实缴制对债权人提供的预防式保护大打折扣。为了简政放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激发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及大学生的创业动力,2013年12月28日,我国对《公司法》进行修订,本次修订是自1993年公司法通过以来的一次重大修正,此次修订放宽了公司创办时注册资本的登记条件,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制,简化了登记事项和程序。总共12处修订内容反映出公司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由“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意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增加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二、注册资本认缴制对公司财务会计的影响
(一)注册资本认缴制对公司财务的影响。首先,公司可充分利用资本杠杆增资扩本。“资本杠杆”是指小资本和大资本结合,结合后的总体资本收益率发生变化时,如果小资本在提高收益率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则它在增加的收益中将获得超额收益。新《公司法》将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取消了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限制,这将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杠杆,提高资本收益。对于无形资产占比较大的技术导向型企业、拥有预期良好的投资项目但资金不足的企业以及拥有好的投资机会但资金短缺的企业,新《公司法》的实施无疑为其带来了利好,使其可以利用资本杠杆,实现创业投资,公司可以用利润来转增注册资本金。其次,公司可根据实际投资额认缴资金以提高资金利用率。新《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可以自主约定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使企业可以按照自身实际投资额或者业务进展情况来实缴资本,降低公司创立期的筹资难度,减少资金冗余,进而提高资本利用率。
(二)注册资本认缴制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注册资本认缴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创办公司的门槛和成本,但在新的制度下,如何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是摆在现实面前的一个难题。目前在实务中,有以下几种账务处理方式:(1)创立时所有股东认缴出资额,在没有收到实缴注册资本时不需要做账务处理,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实际收到的投资款,而不反映认缴的注册资本。(2)创立时所有股东认缴出资额,在没有收到实缴注册资本时先将认缴资本挂账,计入股东其他应收款中,然后在规定年限内,股东实缴资本时再冲“其他应收款”,直至达到认缴注册资本数额。(3)如以资产进行投资,应借:资产类科目贷:实收资本。如股东出资购买材料,且该批材料已经验收入库。借:原材料贷:实收资本。如股东用资金购买固定资产,借:固定资产贷:实收资本;如果股东用资金支付负债,借:负债类科目贷:实收资本。
(三)通过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对债权人利益进行有效保护。2006年的《公司法》特别强调注册资本的实有原则,以保障公司偿还债务时有必要的物质基础保障。然而本文认为注册资本不能有效体现公司实际的偿债能力,公司的信用基础及偿债基础应是其净资产、现金流而非注册资本。因此,新《公司法》将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彻底消除了以往人们对注册资本是偿债能力体现的误解,将“以注册资本保护债权人的机制”彻底摒弃,对债权人利益保护问题重新进行认识:对公司来说,应逐步强化对于自身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信用状况的披露义务;对债权人来说,不应“迷信”注册资本这一历史数据,而应综合考虑公司的资产状况。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设立的首要意义就是“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财务会计通过对公司的整体财务活动状况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为公司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人提供公司财务信息。财务会计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完整性,是打开企业资产状况大门的一把钥匙。通过企业提供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债权人可以评估公司信用,自行判断与公司交易的风险,而不仅仅依靠注册资本信息,这样更有利于债权人对自身利益的保护。因此,在注册资本认缴下,必须更加重视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对债权人保护的价值所在。
三、应对措施
(一)加强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建设。在注册资本认缴制度下,公司财务会计制度被进一步重视,通过真实而完整的财务会计信息,债权人可以全面考核企业,形成债权人对自身利益的自我保护。因此,强化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对债权人来说显得至关重要。首先,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企业财务会计的规范程度。不断加强内部会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并完善公司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考核制度,实现自我约束和控制,及时防范财务造假,防止漏洞发生,对财务质量要求做到防患于未然。其次,应不断拓展财务信息披露方式,充实会计信息形式与内容,揭示更多的分析性信息,使报告的形式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更好地满足更多信息使用者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另外,应加强财会人员的素质,让财会人员有更加多的机会学习财会知识,树立道德标杆,时刻保持一名会计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关键词:基建期项目业主工程成本财务控制
项目业主对工程成本的财务控制,主要从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竣工决算阶段来进行,是一个全过程的控制。
一、建设项目的决策阶段
项目决策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重要环节,作为项目业主的财务部门应参与可研报告的审查工作,重点审查可研报告的完整性及经济性。
根据国家现行的财经政策、税务政策,结合相关财会知识,系统地分析可研报告经济卷的编制背景、财务评价依据、上网电价测算、电价成本测算 、财务报表编制、经济评价指标的测算以及相关数据的测算,包括项目所需的投资总额、其中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所需流动(或营运)资金,预计的产能、产量和销售量、总成本和销售价格,固定资产折旧期限、项目的物理生命周期和经济生命周期、建设进度、税率和利率、项目筹资方案和各类资金成本,确认建设项目的财务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以降低建造成本。
实际工作中,往往有些项目可研阶段时间比较长,很可能当时设定的边界条件已发生变化,作为项目业主应将项目涉及的边界条件发生的变化及时向设计院进行反馈和沟通,从而保证可研报告的准确性和可行性。2011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经济政策的变化: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回归到“稳健”,其紧缩程度将大于2010年,预计全年将加息2-3次;汇率方面,人民币整体升值方向不会改变,加之通货膨胀等因素,这些都与编制可研报告时的经济政策完全不同;另外由于福岛核电事故的影响,核电政策的变化:温总理3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抓紧编制核安全规划,调整完善核电发展中长期规划,核安全规划批准前,暂停审批核电项目包括开展前期工作的项目”。这样中国的核电发展速度放缓,项目前期准备阶段将会延长,项目的前期准备费用将会加大。因此项目业主应与设计院充分沟通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在计算项目投资估算时,应就变化的边界条件重新进行建设财务费用、涨价预备费及前期准备费等项目的测算。
二、建设项目的采购阶段
合同管理是建设项目采购阶段成本控制的主要方面。项目业主在招投标阶段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关键是确定合同价款条款。这些条款约定必须清晰、明了,且可操作性强。在项目采购过程中只有加强合同管理,才能避免合同执行过程中的纠纷,维护合同双方利益,有效地控制工程成本。财务部门在这一阶段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参与招标文件内容的审查。应对合同支付条款、保证条款、税费条款、保险及索赔条款从财务角度进行审查。包括合同支付方式、支付时间、减免税等条款。通过合同条款的约定,合理地节约财务费用、获得税费的减免优惠,降低项目业主合同执行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有效降低工程成本;二是参与合同评标。财务部门应对投标人提供的资信证明文件及近三年的经审计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及财务情况说明书进行审查,确认其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三是参与合同谈判。在谈判开始之前参与谈判的财务人员应熟悉招标文件,并组织相关财务人员对合同条款再次进行审查,若仍有需要修改的条款应及时提出意见,在谈判过程中与乙方进行协商、沟通,避免合同签订后,在执行过程中对甲方造成不利影响。例如项目业主与设备制造商在设备采购方面往往会涉及到进口减免税的利益有谁获得。财关税[2009]55号《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的通知》里提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和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但在此文件的附件1《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暂行规定》同时也明确”对于城市轨道交通、核电等特殊领域的承担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依托项目业主以及开发自用生产设备的企业也可申请享受本规定的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因此在与设备制造商合同谈判时,对进口的设备部件而产生的减免税利益应进行充分的沟通。项目业主不能放弃自己的权利,应与设备制造商共同进行此利益的分享。
三、建设项目的施工阶段
在工程施工阶段,财务部门在工程成本控制方面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工程价款支付控制,进行支付审核时应审查所付款项是否为年度基建投资计划内项目,是否有年度资金预算,是否签订合同并按合同条款进行支付,支付证明材料是否齐全,备料款、水电费、质保金等款项是否扣回,发票是否符合要求;二是审查结算程序是否正确,支付证明材料是否经施工监理单位、项目总承包单位审查确认,是否按程序规定报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审查确认,提供材料是否原件;三是严格控制合同变更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超执行概算资金支付。如发生以上情况应由承包方提交书面材料,经施工监理单位、项目总承包单位及项目业主相关部门审查确认后,按内部审批流程进行审批。对重大事项,比如金额较大的设计变更、索赔等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进行审计评估,由项目业主总经理会或董事会批准后,方可进行结算支付。
四、建设项目的竣工决算阶段
项目竣工决算是正确核定新增固定资产价值,考核分析投资效果,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是反映建设项目实际造价和投资效果的文件。通过竣工决算,既能够正确反映建设工程的实际造价和投资结果;又可以通过竣工决算与概算、预算的对比分析,考核投资控制的工作成效,为工程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经济方面的基础资料,为未来工程的建设成本提供参考依据。因此在竣工决算阶段,财务部门要认真执行内部程序规定,实事求是地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报告,做到编制及时,内容完整,数字准确。此阶段财务部门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财务部是编制竣工决算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应组织成立竣工决算小组及相应的办事机构,组织财务部、计划部、工程部、生产准备部及被委托的工程公司(施工单位)等有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归集相关的基础资料,对存在问题的资料予以退回,要求其补充完善后重新提交;二是收集整理会计资料,包括各类会计资料的归集整理、装订;与本建设项目相关的会计核算要处理完毕,保证在进行竣工决算前与工程相关的经济业务已全部在财务账务中反映;三是组织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财产物资的盘点工作;核对往来账、清理债权债务,做到账实、账物、账证、账账、账表相符;四是负责做好财务状况分析,包括资金筹措和财务情况说明、负责债权债务的清理情况说明、负责审计意见总体情况说明等;五是做好单项工程转增资产工作。应注意区分一次交付生产或使用的工程与分期分批交付生产或用的工程;根据共同费用的性质区分不同的分摊计算方法;六是财务部门应参与竣工决算后对概算、预算及决算分析的工作,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七是财务部门应参与建设项目的财务后评价工作,重点计算建设项目后评价时点以前各年已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益,并测算后评价时点以后至建设项目预期终点将发生的成本费用和收益,以综合评价建设项目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在项目业主与总包方签订的合同中,一定要对项目竣工资料的完整、正确、真实等进行要求,否则不能办理竣工结算手续。
不同管理模式下财务部门的职责不同,有些项目业主的投资控制职能隶属于财务部门,这样财务部门是公司一级投资控制中心,除做好以上工作外,还要做好项目概预算的编制、分解下达、控制与分析的牵头工作,这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设项目工程成本控制涉及到技术、组织、经济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全面、全过程的动态控制。因此,在项目成本的整个控制阶段,充分运用财务方法对造价过程进行主动控制,强化过程动态管理和有效监督。同时财务部门应建立健全相关的程序制度,财务人员应适当掌握工程造价理论知识。这样财务部门才能对建设项目的成本实行全过程的参与、跟踪、反映及监督,控制好工程项目建造成本,从而取得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一、现行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特点及作用
水利建设工程已完工,且达到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条件后,由建设单位根据工程全部资金投入情况,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编制的,是对水利建设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和财务经济效果的全面反映。
一般企业会计核算都是以持续经营作为基本前提,而基本建设单位会计核算具有一次性投入的特点。编制竣工财务决算重点反映建设成本是正确核定新增资产价值;是考核概、预算,投资计划,基本建设支出预算等执行情况;是分析投资效果,总结建设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等作用。对基本建设项目而言,只有年度财务决算是不够的。在项目竣工时,还应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来反映建设资金投入、产出的全过程。
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存在的问题
有些水利建设单位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够重视,管理人员管理不当、编制人员疏忽、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核算业务知识不了解等原因,从而造成了在工程竣工后,编制决算不及时、不规范,达不到竣工财务决算编制规程要求,在竣工决算报表编制上存在很多问题。
在满足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条件时,应做好编制竣工财务决算前准备工作以满足编制需要,及时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简单阐述水利工程竣工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改进措施。
(一)收集整理项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有些项目法人从建设初期至完工有关项目决算资料收集不齐或应保管不当造成项目决算资料丢失等原因,在项目完工编制竣工财务决算时才开始收集项目决算资料,增加了收集资料难度,从而导致决算编制不及时。
(二)竣工财务清理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
竣工财务清理是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重要环节,清理主要有对各类债权债务、资产以及项目合同(协议)执行情况进行清理。
1. 项目合同(协议)清理。因一个项目中合同数量多、金额大、涉及面广、跨度时间长等特点,在日常工作中又未对合同建立台账管理的单位。往往在清理过程中会造成因清理不全面而导致合同中价款未结算完清或多付价款等情况,会在工程完工移交后还有价款未付清或未收回多付款项,未计入或多计工程成本,导致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准确。
2. 债权债务清理。债权债务往来款不及时清理会造成呆账、坏账等现象。在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后,对未清理完的债权债务将缺乏相应的资金清偿渠道,相应的项目成本会多计或少计,增加了工程完工后的遗留问题。
3. 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对工程完工后一些实物资产要么变现处理或转回公司作为经营性资产,对变现处理的资产产生收益或损失都应计入或冲减建设成本,有些建设单位对这类资产的转让收入直接计入公司经营收入,造成建设成本需增。有结余资金的项目,该结余资金按规定属各级财政性资金的要上缴国库或留作企业的没按要求进行处理。在资产管理中有些单位混淆了基本建设投资购建的自用固定资产和其他需要移交的固定资产的差别,自用固定资产计提折旧计入建设成本中,在项目完工后该类资产要么变现处理或转为单位经营性资产其收入应冲减工程成本,都会造成建设成本支出不准确。
(三)概(预)算与核算口径的不一致的问题
有些单位在建立会计核算时不按概(预)算项目设置会计明细科目,建立的会计核算不能满足编制竣工财务决算的需要,概算执行得不到完整反映,由于平时工作做的不够细,在编制决算时还要调整相应的项目明细,加大了决算编制工作量。
(四)未完工程投资及预留费用未按规定计列存在的问题
项目在办理竣工财务决算时,仍然会存在部分少量工程项目还未实施完成,必然还需发生一些不可避免的支出存在。在有些建设单位由于未完工程及竣工验收等费用预留时不按规定比例计提、没有合理依据、超额列支或未纳入决算,都会造成工程建设成本不准确。
(五)待摊投资分摊存在的问题
待摊投资不能直接构成固定资产,但是取得固定资产是必不可少的费用性支出,应按规定分摊计入各项交付使用资产价值中。在建设一个项目时,不可能只形成一个固定资产,往往存在一个项目建设最终会由多个固定资产组成。在各项费用支出中往往会有分摊对象、方法、标准不清楚,会造成各项固定资产成本计算错误。
(六)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不符合要求
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是决算重要组成部分,但个别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内容太少,没有把该反映项目建设过程、建设成果、移交资产等全面情况表述清楚或表述不全面。
(七)财务人员专业知识达不到要求
基建会计核算与一般企业会计核算存在较大的差异,由于很多财务人员对基建会计核算不熟悉,在日常工作中没有进行系统学习全面基建会计核算,会造成会计核算不准确、编制的决算存在不足或错误。竣工财务决算编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复杂的工作,财务人员不但要对基建会计核算熟悉,而且还要对基建工程非常了解,还要其他部门、人员配合,共同编制竣工财务决算。
三、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改进
(一)收集整理项目资料不齐全的问题
对此类情况建设单位从建设期开始,就应指定有关业务部门和专人负责收集、整理与竣工财务决算有关项目资料,并按要求设置台账进行归集,避免造成决算编制延期或因资料收集不齐导致决算编制不及时或编制错误等情况。
(二)竣工财务清理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改进
1. 项目合同(协议)清理:应由专门一个管理部门牵头进行合同清理工作,并指定专人负责清理,明确合同清理的范围。还应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相关合同台账进行合同登记、管理,对未结清价款的合同应单独、重点进行管理,在清理时不容易出现遗漏。
2. 债权债务清理:对债权债务往来价款清理,特别是应收、预付款项应控制往来款项的额度,敦促有关单位或经办人员及时办理结算和报账手续,定期核对账目,按期足额回收,防止可能出现意外和损失发生。对应付款项等也应及时和有关单位、个人进行结算,办理偿还等手续。在结算编制前,各项往来款均应清理完毕,对确实无法收回的款项,应查明原因,按程序处理。
3. 竣工结余资金清理:在项目竣工后,认真清理、准确核实结余财政性资金及自等资金,保证结余资金准确无误,清理后及时按规定处理基建结余资金。
(三)概(预)算与核算口径的不一致的问题
在项目建账阶段,就应对设置的会计账簿,尤其是明细账应按概(预)算的明细项目形成对应关系,在编制财务决算时实际支出与概(预)算在口径上保持一致,使得更能准确的分析出计算出概(预)算执行情况,大大减轻了财务决算编制的工作量。对核算过程中的缺陷,应通过完善手续、调整账务等手段,使之较为规范。
(四)未完工程投资及预留费用未按规定计列存在的问题改进
未完工程投资和预留费用在计提时应满足项目实施和管理需要,以概(预)算、合同等为依据,按合理依据、相关规定、程序将其列入工程建设成本中,并作相应的账务处理。
(五)待摊投资分摊存在的问题改进
待摊投资的分摊在资产形成过程中各项费用性支出由受益的各项资产共同负担的,应选择科学合理的分摊方法、受益对象分摊。确定由某项资产单独负担的用可直接计入该项资产中,对不需要分摊的资产不分摊待摊投资。
(六)竣工财务决算说明书编制不符合要求的改进
说明书的编写应该有针对性和不同项目的重点,写出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并具有项目特色能够反映项目主要特点的说明书。按规定对项目建设管理情况进行全面说明,结合项目管理的实际主要工作进行重点突出反映,对反映的情况应以事实为依据,真实可靠。
(七)财务人员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在编制竣工财务决算要求财务人员认真学习并熟练掌握基建财务会计制度、财务决算编制规程等,高度重视相关制度学习和培训,认真学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标准,使财务人员对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熟悉掌握有关规定和具体要求。
除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上述改进外,建设单位必须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严格按设计文件、概(预)算中安排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列支建设成本,划清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在建设期内和建设期外费用的支出界限,确定成本核算对象的满足资产移交、决算编制及成本日常管理需要。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正在许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中兴起与推广,是企业集中式管理模式在财务管理上的最新应用,其原理是将企业范围内的共用职能集中起来,高质量、低成本地向各个业务部门提供标准化服务。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企业各种财务流程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平台来完成。通常包括财务应付、应收,总账、固定资产等处理,这种模式在提高效率、控制成本、加强内控、信息共享、提升客户满意度以及资源管理等方面,都会带来明显的收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既可以发挥规模效应,节约成本,同时也有助于保证这些职能的质量和一致性。通过共享服务将日常性的财务核算职能集中起来,也有助于业务部门更加专注于具有战略意义的业务经营与拓展活动中去。根据埃森哲公司在欧洲的调查,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平均降低了30%的财务运作成本。
二、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来说,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构建对它们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上:
(一)建立共享中心的首要目标是成本降低,包括人力成本和其他费用成本。集中处理财务事项后,原来各分支机构的财务人员会相应减少,而共享服务中心进行操作的人员总数会比原来各分支机构财务人员总数要少,这就是很直观的人力成本的降低。作为任何一个成长性企业,业务量总是在增加,管理层则希望在业务增长的同时各种相应成本可以尽量不增加或少量增加。例如摩托罗拉,其公司总部将在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财务服务处理都集中在亚洲会计中心,中心服务人员仅有180人。
(二)企业采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模式并不是仅仅为了降低成本,更是想通过这种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达到提升管理质量的目标。共享中心通过集中核算与支付的模式将原本复杂的账务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标准化,分工更细,在理论上工作效率和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在财务共享服务的模式下,账务处理被分成几大模块,而每个模块又分成若干岗位,每个岗位只需处理一项或几项固定的工作,因此从事共享服务人员的能力要求得到有效降低,许多优秀的财务人员就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从基础财务工作投入到关系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与决策中去。
(三)依据制定好的共享中心操作制度,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所有分支机构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核算标准、操作流程、检查标准完全统一,工作的效率获得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资源集中调度下的风险集中控制。同时拥有相关分支机构的所有财务数据,数据汇总由系统自动生成,数据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数据。
(四)构建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适应现代化竞争的需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财务”已在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会计控制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财务管理体系已经不适用于企业的管理环境。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它的本质是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三、企业在推进财务共享服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其财务共享的基础是统一的信息数据平台(ERP系统),统一的核算方法和统一的操作流程等。要成功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还要考虑到以下因素:
(一)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因素,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基层领导和工作人员思想上的重视和行动上的支持。
首先,针对当前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企业及其相关人员必须重视用先进的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学习现代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理论,不断提升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风险控制的认识。
其次,共享中心依靠业务规模化、集中化,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控制风险。为达到这个目标,管理人员需要完成实际操作中的业务流程设计和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性强的业务流程可以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有效地降低风险,达到质量与效率的同步提升。完善的制度可以形成有效的责任管理体系,这是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基础。合理的业务流程和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以最大效度地维护企业利益,给企业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赢得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信息化数据平台是基础
在现代社会,信息已经成为事业发展的关键和核心,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占有,事业要想获得很好的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成后将是流水线式的财务核算模式,财务人员按照业务模块进行岗位配置,流水线式作业的先决条件并非人员而是“流水线”,是让它动起来的工具,就是说要让共享中心运作起来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
企业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还应持续改进,不断完善。一方面要积极加强数据库建设。完善企业的数据库建设,实现不同数据库的资源整合,从而为信息管理提供一个良好的信息基础,进而为企业财务管理和风险控制奠定更好的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和吸收现代先进信息技术,强化本企业的信息建设,实现管理的智能化和现代化。
(三)要加强人员的培训
现在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共享中心的工作虽然是以操作为主,但是对会计、财务、税务知识和政策的理解直接影响到操作的准确性。共享中心工作人员不是简单的操作工,对各类账务的核算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就要求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与本专业相关的培训工作。做到(1)强化培训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这是培训可以获得实效的根本。(2)完善培训内容,要紧密结合企业业务的实际,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3)还要紧跟当前世界有关行业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培训质量。
结束语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要的就是通过管理以实现财务风险的防控。对于企业而言,财务管理的问题一直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构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安全,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关键词:报告业务;会计记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管控能力的不断加强,如何发挥企业集团的协同效应日益成为管理层考虑的问题。在这个背景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受到了关注,并开始应用于国企的实践。
优势:与普通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在于其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具体表现为:第一,运作成本降低。第二,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提高。第三,支持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第四,向外界提供商业化服务。
缺点:1、财务人员脱离业务,可能沦为辅助岗位。2、急速增加的差旅费。3臃肿的总部机关造成机关作风。4、人工成本不降反升。5、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成本的极大提高。6、巨大的税务风险及税务机会成本。7、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有可能沦为弱势群体,人员流动率大幅度提高。
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强有力的增长,在华的跨国企业、地区总部在逐年增加,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日益凸显。而这些企业的内控、管理以及运营的优化则成为了冰山一角,逐渐浮出水面,由此应运而生的IT、HR尤其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始悄然风行……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就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财物共享服务中心的概念说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不能不提全球财务文件管理服务的领导者--富士施乐。富士施乐帮助包括诺基亚在内的众多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共享服务中心,实现了财务文件管理的共享与集中,是迄今为止在全球建立并管理着最多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
通过资源整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对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分配,避免了在原先传统的分散处理模式下资源闲置的现象。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解决了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为企业提高效率、优化运营的同时,令企业专注于核心业务的拓展,因此近年的发展格外迅速。
给财务管理带来的变化: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从职能上看,财务会计工作主要是账务处理,对它的要求是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并符合各项规章制度的要求;管理会计主要涉及企业理财,即为资金的筹措和运用提供决策依据。在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与决策成功相关性较低、重复度高、工作量大的会计核算工作被集中起来统一处理,使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成为可能。
如何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共享服务的本质是由信息网络技术推动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在财务领域,它是基于统一的系统平台、ERP系统、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操作流程等来实现的。建立共享服务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任何新生事物都面临巨大的挑战,财务共享服务也不例外。财务共享是基于提高工作效率及成本效益两方面考虑而实施的,要成功地实施共享服务,如下因素非常关键:
(一)实施共享服务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是有效的管理创新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这需要高层管理人员、基层经理和工作人员强有力的支持。
(二)共享服务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
(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运营实体,需要有一个非常好的商业模型,即使是内部的一个事业部门,也需要一个内部结算体系。
管理是门艺术。任何先进的管理方法都要和自己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变成适合自己的方法,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种模式,企业也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模式获得增值。
处理流程:“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具体运作通常为:公司选址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共享服务中心”向其众多的子公司(跨国家、跨事业部)提供统一的服务,并按一定的方式计费,收取服务费用,各子公司因此不再设立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相同功能的部门。最典型的服务是财务方面账务处理的服务,称为“共享会计服务”,是一种以事务性处理功能为主的服务。还有一类“共享服务”以提供高价值的专业建议为服务内容,如税务、法律事务、资金管理等。从原理上来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技术和流程的有效整合,实现公司内各流程标准化和精简化的一种创新手段。通常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按循环可以分为总账、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和其他四大类。下面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付账款业务循环为例来介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流程。
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应付账款循环一般设有三种职位:出纳,负责共享服务中心所有本外币付款;员工报销专员,审核负责所有员工日常费用;供应商付款会计。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收账款循环通常可以分为申报、审批及入账和付款三大块。
技术支撑需求: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这种模式并不适合于所有的企业,其有效运行需要强大的信息系统、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作为技术支撑。
第一,信息系统支撑。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远程财务流程需要建立强大的网络系统,需要强大的企业信息系统作为IT平台。只有利用现代的IT技术,才能使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管理模式变革。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不是财务部门发起的,而是随着企业、集团公司的管理变革而产生的。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进行自身的管理变革,在变革中寻求突破。
第三,财务组织变革。在共享服务模式里面,必须进行财务组织结构的深度变革。管理变革以后,要求财务部门高效多维度提供信息满足企业管理与发展的需求,而传统的分权式或集权式财务架构无法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关键词: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 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业务流程重组为基础,适应企业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实现业务与财务协同、并发控制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将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与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有机融合,集会计核算制度、财务会计报告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于一体,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四流合一”,从而达到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资源共享、信息共享目标。近年来中国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4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到33%。中国的电子商务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财务管理信息化在我国已经成为继资金集中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财务总监委派制、强化内部审计制度之后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与业务活动可以协同处理,财务管理方式能够消除财务与业务活动运作上的时间差,从根本上改变财务与业务互不对称的滞后现状,使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和业务运作协调同步,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本文主要分析了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特征,传统财务管理的主要缺陷,提出了如何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体系。
一、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特征
电子商务条件下的财务管理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实施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和监督等的现代财务管理新模式,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以及远程审计等远程处理。它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了财务资料信息的获取和利用方式,财务资料也将从传统的纸质页面资料、磁盘资料发展到网页数据。作为网络技术与财务管理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是财务会计的未来。电子商务条件下财务管理的特点如下:
(一)网络计算
互联网的核心动力是网络计算,即从PC时代的桌面计算走向网络时代的网络计算。这一核心动力的发展推动了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即从桌面财务走向网络财务。从桌面财务到网络财务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空间、时间和效率三个方面的改变。空间上使得财务管理更加从企业总部走向企业全部,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时间上使得会计核算从事后达到实时,财务管理从静态走向动态。财务管理时空的改变也带来财会工作介质和工作方式的改变。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的改变,本质上都极大地延展了财务管理的能力和质量,使财务管理达到原来不可企及的水平。
(二)协同业务
财务与业务的协同一直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互联网之前的财务管理系统存在诸多困难。网络财务作为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从根本上促进了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包括与企业内部部门的协同、与供应链的协同和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内部协同业务包括对企业全程业务的协同,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考勤等。财务部门的预算控制、资金准备、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工作与业务部门的工作协同进行。与供应链的协同如网上询价、网上催帐等。与社会部门的协同如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等。
(三)远程处理
在互联网之前对异地机构的财务管理由于受传统方式的空间局限,其技术难度或管理成本都是高昂的。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系统突破了这一空间局限,使物理距离变成鼠标距离,使管理能力能够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众多的远程处理功能得以轻易实现,特别对于集团型等多分支机构的企事业单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动态核算
如果说PC时代的财务系统主要解决了工作量的问题,那么网络财务将在此基础上显著突破速度的问题。网络财务下的会计核算将从事后的静态核算达到事中的动态核算。极大地丰富会计信息内容并提高会计信息的价值。网络财务系统将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年报、季报、月报和日报可以即时生成。
[关键词] 财务 财务职能 财务本质 财务目标
一、企业财务及财务职能
财务,也即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产生的特定经济关系的统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是财务活动的基本细胞,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不断循环往复,包括资金筹集、投放、耗费、收入及分配五个方面的经济内容。同时在复杂而规律的运转过程中也形成了企业与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的各种财务关系。财务职能是指企业财务在运行中所固有的功能。财务的职能源于企业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筹资、用资、耗资、分配等过程中的管理职能,包括: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传统的财务职能理论在引入产权思想后,以财务分层理论为基础,从财务管理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角度来研究财务职能更具科学性。从该角度定义的财务职能更倾向于使所有者和经营者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共同进行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把所有者的财务职能定义为决策、监督、调控,经营者的财务职能为组织、协调和控制。 “二权分立”更好地使财务职能得以迅速实现,提高了效率。
二、财务职能及相关概念
1.财务本质及财务职能。财务本质是关于财务工作实践具有根本规定性的范畴,是对财务对象、财务属性、财务职能、财务特征的高度概括。财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的资金如何运动,如何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财务本质和职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财务本质决定财务职能,财务职能是财务本质的具体体现。
2.财务目标与财务职能。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活动的起点和终点,它不仅统领财务应用理论,而且还是联系财务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纽带。而财务职能是由财务本质所决定的,其内涵是如何实施财务管理,高效地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财务管理达到其目标的前提,有了明确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3.财务环境与财务职能。财务环境是企业从事财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财务环境既包括企业理财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等宏观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管理体制、经营组织形式、生产经营规模、内部管理水平等微观环境。就所有企业来说,其宏观财务环境是相同的,但每一个企业的微观财务环境则是千差万别。企业财务职能的发挥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并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对于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也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
三、企业财务职能拓展
财务职能与财务本质、财务环境、财务目标等均属财务基础理论问题。因此伴随着财务环境的变化、内涵的丰富和目标管理、价值管理等管理理论的发展,财务的职能在决策、监督、调控、组织、协调和控制基础上,必然要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财务的职能完成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生产管理转向风险管理、由面向过去转变为面向未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1.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资本运营、资源配置职能是伴随企业的宏观管理理念而出现的,通常和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将本企业的各类资本和资源与其它企业的资本进行流动与重组,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重组,使企业的运行处于最佳状态,提高资本运营效率的目标,实现自有资本的不断增值。比如,通过资产和债务重组、资产股权置换,以及资产剥离等形式,盘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资产质量;通过买壳上市达到整合企业资源、降低成本、迅速上市筹集资金等目的。企业还可以进行并购重组,壮大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实现产业结构的日趋合理;或进入新兴行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或达到规模经营,实现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价值协同共赢。
2.财务分析预测职能。现有的财务分析职能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合理运用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去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中的有关资料并得到相关结论。经过扩展的财务职能需要企业从两个方面进行财务预测分析,一方面运用财务指标分析体系了解企业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获利能力、成长能力等;另一方面运用杜邦财务分析体系等进行企业综合财务分析,运用计量学和模糊数学的思想工具,综合剖析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提出确实可行的弥补措施,减少企业的风险。财务预测分析除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了解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外,更主要是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降低决策的盲目性,提高数据的精确性,为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提供保证。
3.财务信息服务职能。信息时代,客观上要求企业的财务职能具备财务信息的收集、储备、处理和服务职能。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信息化管理落后,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为管理者提供可靠的决策支持,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加。此外,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也导致了虚假信息大量泛滥,这就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保证有价值的信息能在系统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为企业的财务决策提供支撑和服务。
4.财务风险管理职能。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整个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蒙受损失的机会和可能。企业在行使财务风险控制职能时不能一味追求低风险甚至零风险,而应本着成本效益原则把财务风险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之内。笔者认为,企业应该依托财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模型,通过对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和复合杠杆系数等预警指标的计算、分析和识别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投资风险等,恰当评估所面临风险的发生概率、风险强度、风险分布、将来可能造成的损失,积极构想回避、转移或分散风险等风险防范和控制方案,加强风险防范,将可能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达到以最小的成本来保障最大收益的目的,增强企业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财务职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对财务职能的研究应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去把握,把它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联系起来,和财务的其他基本理论联系起来,这样财务职能界定才会更科学、更有利于它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余海宗袁洋:财务职能理论发展综述[J].财会月刊,2007.23
【关键词】企业集团财务共享风险管理
一、概述
(一)财务共享概述
财务共享最初兴起于西方国家,并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迁,初始阶段以降低成本和消除冗余为目的,但过程中出现了集权分权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财务共享进入了以绩效目标为导向的阶段。我国财务共享的发展起步较晚,迄今为止也仅有20多年的历程,而实施财务共享的企业则多数是以集团管控为目标。同许多管理方法一样,财务共享的出现也依托于一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规模经济与组织分工理论、标准化理论、竞争优势理论、流程再造理论等,除了理论基础外,其在财务核算、财务管理方式、财务工作流程、系统要求、财务人员技能要求、税务工作处理方式等方面也与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大型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模式的目的可概括为: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强化集团整体风险管控能力、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和传递速度、聚焦集团核心业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风险概述
风险对于投资、理财项目来说多指预期结果的不确定性,而对于企业运营来讲则多指企业可能发生的损失概率。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消除了传统财务管理模式造成的弊端,从整体上提高了集团财务管控水平,强化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而实施财务共享的全过程需面临组织结构及人员的调整,原来的财务工作流程均需重新梳理,这实际上也充满了风险,具体包括:风险将伴随实施全过程、客观风险与主观风险并存、风险涉及范围广、风险影响因素多、风险具有一定的可控性。
二、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方法及过程
风险分析及控制的基础工作就是风险识别,他并没有设定单一的工具和方法,可以说是一种较为灵活的管理过程,从实际工作情况来看,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如下:第一,头脑风暴,依靠相关专家创造性的思维、爆发的灵感来直观预测;第二,专家调查,该方法需与相关领域专家建立直接的沟通渠道,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收集和整理,经过反复的询证使各专家的意见趋于统一,并以最终大同的意见作为预测的根据;第三,流程图法,使用流程图的形式将问题发生的原因以不同级次列示,最终推倒到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第四,历史资料分析法,查阅历史资料发现问题频发区域,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管理精力。本文对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研法,综合已有的文章和资料总结共性问题,并对一些专家进行调研,识别出财务共享风险主要集中在人员、战略、组织、流程、法律、系统、税务等方面。
为保证风险识别结果的可靠性,在上述识别基础上请专家学者对风险项目做进一步的识别,并最终将风险划分为六大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风险项目体系,其特点如下:第一,客观性,风险并非主观臆断而是客观存在的;第二,系统性,风险指标归属不同类别,且每类风险之间具有关联性,并共同作用于财务共享实施的整个过程中;第三,重要性,识别过程和实施过程相连,并主要发现对财务共享实施有重大影响的风险;第四,科学性,风险识别建立在各个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并进行了综合权衡。
三、集团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识别结果
(一)战略规划风险
在实施财务共享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和安排实际上就是一种战略规划,这其中包括确立财务共享的实施目标方向、具体运作模式、包含业务范围、资金投入、企业管理者的态度等,整个过程包括的风险主要有:对风险认识不足、计划准备不充分、模式和目标选择不当、业务范围界定不科学、选址地点失误、资金投入多大等。
(二)组织变革风险
在实施财务共享的过程中容易引发组织层面的变革,可能出现组织结构整体性的调整、相关职能权限的重新划分、各项规章制度的改变及业务变更等。组织变革势必给企业带来波动,其中隐含的主要风险包括:组织内部出现冲突、对业务的变更不适应、组织结构调整带来严重的动荡、制度制定缺乏合理性、服务水平协议不完善。
(三)人员变更风险
财务共享后相关人员和岗位都会发生变更,财务人员也面临着转型,具体包括人员的缩减、岗位的调整、外部人才招聘、绩效考核变更、沟通渠道新建等。人员变更所带来的风险包括:人员变更中的抵触情绪、人员发展前景不明、岗位工作分配不合理、沟通渠道不畅通、具体操作不规范等。
(四)流程变革风险
实施财务共享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流程再造,更是对原有流程的变革,原来以部门设置为中心的格局被彻底的打破,其中心开始不断向业务流程转移,流程本身逐渐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简化的方向转变。流程变革所带来的主要风险包括:流程标准化统一和设计不合理、新旧流程之间衔接不顺畅、流程不能被有效执行、新流程应变力差、流程运转风险、票据流转风险、流程无后续优化等
(五)系统建设风险
财务共享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撑,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财务工作。系统重新建设所带来的风险包括:系统整合能力不足、系统设计存在不合理处、系统支撑力弱、系统安全及稳定性差、大量数据存在共享风险。
(六)税收法律风险
税收法律风险来源于企业所处外部环境,其中包括税务稽核风险、税务筹划风险、税收政策误读风险等。实施财务共享可能需要集团下属单位将原来在各自属地进行的涉税工作转移到财务共享中心,因此可能带来税务法律风险,具体包括:税务稽核难度加大、税务政策反应迟钝、税收政策选择不当、法律法规风险等。
四、实施财务共享的风险防控对策
(一)战略规划风险防范
战略规划风险防范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务共享的实施要引起管理层的重视,领导层面要对其中隐含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循序渐进的来实施变革,有节奏的管理方式能够使企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企业要以战略目标为起点,过程中做好充分的评估,适当的考虑业务外包。
(二)组织变革风险防范
首先,合理的对机构职能进行划分,并重点关注前端会计监督工作,集团可以考虑设置专门的业务财务岗位,以便使财务工作能迅速和公司业务相融合,提高业务决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次,建立良好的职能服务质量环境,加强财务共享中心和客户的沟通,重视客户意见的征集,制定解决意见的有效办法;最后,根据财务共享特点来建立明晰、灵活的制度,同时制度的建设要充分考虑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机理,避免因定义重复而引发的冲突。
(三)人员变更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要大力的宣传财务共享理念,消除内部相关人员的抵触情绪,定期举行会谈及培训来解决他们的疑惑;其次,给企业员工提供一定的发展空间,降低人员的流失率;最后,加强对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双向知识培养,不断健全岗位工作的考核办法。
(四)流程变革风险防范
集团企业要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流程改造,特别关注流程中的关键部分,企业内部可设置多层次的审核办法,并提高审核人员的综合素质,从源头上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此外,企业要尽快解决流程执行问题,并对流程的后续管理和优化给予高度重视。
(五)系统建设风险防范
集团企业要正确的把握系统建设时机,为全面实现信息化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财务共享目标进行重要系统构建,而后再根据需要推行全系统的集成整合。此外,加强内部控制和系统之间的融合,搭建可靠的系统平台。
管理会计财务会计互联网+战略管理
我国的管理会计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漫长的摸索,2015年从国家顶层设计走向了地方携手推进,从理论宏观指导走向了实地企业实践。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如火如荼,本文立足于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现状,探讨了管理会计与企业财务,企业战略的关系以及其在“互联网+”大背景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总结了管理会计在中国发展面临的种种壁垒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一、管理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作为一种将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应用于科学领域的新型学科,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派生出来。中国会计学第十四届会计信息化学术年会总结指出,由于管理计和基本财务会计界限模糊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的不健全,目前对专业化的管理会计发展问题以及对策讨论尚且比较欠缺。二者同属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内容上交叉重复,很难有一种恰当的定义将二者完全区分出来。财务会计主要分析的是通过对企业日常发生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分析,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企业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而管理会计在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企业的融资需求、资金调动以及筹资渠道,更多的提供企业决策分析和评价方面的信息。企业要发展,不仅要认识到二者的区别和侧重点,也必须明白,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是为了满足企业内部营运管理的要求,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二者结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
二、管理会计与“互联网+”
2015年,马化腾在人大提案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传统行业”引发了新的热潮。“互联网+管理会计”将推动整个企业形成全价值链的管理模式。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各类先进互联网技术,把企业内部价值创造活动扩展至用户和供应商上,使企业的资金链管理渗入整个产业链中,从而在财务管理乃至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形成企业全价值链的全新管理模式。一方面,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市场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和易变化的特点。行业的瞬息万变,需要企业拥有快速获取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谁能最有效地获取信息,最高效的把握市场,谁就能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另一方面,云计算等新型数据处理手段的普及不仅提高了传统数据处理能力,与此同时,云平台的构建也实现即时信息管理系统的搭建和技术共享。大数据和云计算作为互联网时代下管理会计最为典型的技术突破,推动了企业财务数据共享中心平台的建立,打破了传统的“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屏障,实现了整个供销过程的透明化。大数据时代大大提高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电子化程度。信息网络的构建使得企业管理者可以关注用户数据的实时互动,形成安全高效的财务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企业的管理渗透到企业的整个产销链条上,企业的管理更加扁平化。
三、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管理
英国学者Simmonds首次提出了战略管理会计的概念,将管理会计与企业的战略管理联系起来。他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对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管理数据进行分析,由此来发展和控制企业战略的会计。”西方战略管理会计概念是站在经济高度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种管理体制相对健全的基础提出来的。目的是维持并扩大市场份额,谋求长远利益。而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和企业建设水平显然达不到这种程度,虽然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已经在我国建立,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是发展很不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上市公司企业仅3000多家,大部分企业是内部控制系统很不完善的中小型企业。电算化水平不高,企业发展状况良莠不齐桎梏了管理会计在中国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战略管理会计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正如于增彪教授所说:“中国管理会计发展已经进入了最佳机遇期,企业经营的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是中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基本动力。”如今的世界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上升到高层次全局性的战略竞争。如何高效的抢占市场份额,扩大企业生存空间,追求长远的利益目标已经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虽然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还处在新生阶段,发展面临着种种问题,但探索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具有战略思维的价值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四、管理会计发展桎梏及建议
管理会计理论起源于西方,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完全的照搬显然不利于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管理会计的发展不应仅限于企业内部,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通过顶层布局,形成一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管理信息网络。企业在发展管理会计时要充分借鉴西方优秀文明成果,改变其理论中与自身发展不相适应的环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产研一体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之路。此外,管理职能的演变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不仅要求其熟悉企业本行业的特点,还要求其通晓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一个优秀的管理人才需要拥有战略头脑,高瞻远瞩的谋略,远见的卓识,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准确的判断力。而我国现行高校以及会计专业机构人才的培养模式却达不到这种要求,迫切需要变革。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意分类的细化和电算化技术的推广。国家也应加大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力度,从宏观方面提升我国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总结:管理会计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工具,着重于利用相关信息参与决策、预算、评价经济活动。其理念方法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充分实现了企业间财务信息的共享,有效避免了“信息孤岛”的出现,使企业从本质上实现了“去中心化”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成本管理、人本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配置和优化,最终量化经营成果,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